增补四库未收方术汇刊(第一辑)第12函:《地理直指原真》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增补四库未收方术汇刊(第一辑)第12函:《地理直指原真》精美图片
》增补四库未收方术汇刊(第一辑)第12函:《地理直指原真》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增补四库未收方术汇刊(第一辑)第12函:《地理直指原真》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082435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4-10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92.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线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5:57

内容简介:

  《增补地理直指原真》,清代四明和尚释莹玉著,双山五行三合长生法的代表著作之一,其内容包括水法、罗经、玄空、理气、青囊、葬经、论龙、审砂、阳宅、选择密旨等内容,并有大量的实例分析,如:苏州缪氏祖墓,杭州风口蔡状元祖墓之图,德清玉尘山蔡状元祖地之图,嘉善计氏祖茔,径山沈氏祖茔,平湖屈氏茔,嘉兴孙尚书祖茔,杭州牙湾周氏坟,平窑柴尚书祖茔,嘉善钱氏祖茔,嘉兴新丰戴氏新茔,余杭洪尚书祖茔,平湖沆氏祖茔,曹村金相国祖茔,等等。论证精当,理论明析,值得重视。


书籍目录:

《地理直指原真 册一》

《地理直指原真 册二》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饮冰姑射 发布时间:2018-08-14 10:54:01

    采用直音+直译的方式,间引郑玄的注以为校勘。最可贵的是,译文把原文中省略的细节都补充完整,使小白也可初窥礼学要义。私以为作为普通读者,各种繁缛的礼节细节不必全记,把礼学的精义和逻辑搞懂就好了。最喜欢的是《乐记》和《儒行》了嘻嘻~

  • 作者:POI 发布时间:2019-05-18 18:00:34

    3.5星 童年回忆 迄今为止唯一看过的穿越小说

  • 作者:reLax 发布时间:2011-10-17 10:27:29

    4星完全是给前半本打的,写得很细致,常识书

  • 作者:R君 发布时间:2014-02-10 22:55:23

    到现在,我都没有把大阿卡的含义背完。作者对于塔罗牌起源的各种阐述还是很有启发性的……至少像模像样。总觉得要学还是该从韦特塔罗学起。囧。

  • 作者:天生傻气 发布时间:2019-01-01 10:30:00

    这样的书就是纸书不死的理由呀

    写写画画才能体会到乐趣

    翻译略糟糕,比较难读懂意图

  • 作者:森森 发布时间:2017-05-27 19:20:45

    直面鲜血淋漓的坦诚,深入荒谬的本质给予最铿锵的批判。是一生卑躬屈膝取悦别人,是在火花一样燃烧自己卑微地寻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寥寥数语尽数人生共鸣,久久不能平复,几度泪目


深度书评:

  • 哈里森一家

    作者:远游人 发布时间:2011-09-21 10:47:43

    线就像是时间。

     

     

    纬线是相互平行的,从赤道到两极,环绕地球长短不一,逐渐收缩。而所有经线都汇聚于地球两极,形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圆。哪一条都可以作为起始线。地球24小时可以旋转360度,于是每时差一小时,两地就相隔15度。如今,随便两块身居异地的手表,一个已知地的经度,我们身居地的经度可以轻易推算。然而,至少从公元前300年到18世纪,因为气温、风、海浪的晃动,没有这样的钟表可以在大海上精准地行走。因为推算错经度,海战中得胜的英雄却和他英勇的水手们成百上千地葬身大海,一次又一次。像我们如今面对癌症一筹莫展一样,最后人们设置了[一个国王赎金]的经度奖金,等待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人。

     

     

    托勒密最先发现,为了了解地理,必须抬头去借读星空。伤狗法,怜悯药粉,一个一个匪夷所思的说法被提出后,天文成为了解决经度问题唯一被认可的正统途径。木星。月相。凌日的金星。一颗颗星成为天钟上不朽的指针。托勒密。伽利略。惠更斯。胡克。牛顿。哈雷。一个又一个处于长路上的名字。剩下的似乎只有等待,等待观测工具的完善,等待更全面的行星轨道信息被收集公布。漫长的夜。

     

     

    然后在18世纪初。约翰·哈里森出现。一个老木工的长子。没有人清楚他的早年经历。少年时他别人专门为他求来剑桥大学自然哲学课程的讲义,至于别人从何得知这就是他想要的,如今没有人知道。这孩子的书架上没有莎士比亚的只言片语,却被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还有剑桥讲义占据全部空间。青年时期他成为钟表制作的大师。他可以用木材制作出那个时代走的最精准的钟——不用金属,因为金属会热胀冷缩会生锈。不用润滑油。需要使用润滑油的部件他会采用一种自己可以渗出油的热带坚木。他设计了全新的齿轮,容易磨损的部分他选用了快速生长的橡木,可以牺牲一些强度的地方,比如齿轮的中心,他使用生长较慢的橡木,掂起来很轻。没有人知道哈里森是通过怎样的经历拥有了对木材这样精准的认识,所有以上的结论,都是我们现在使用精密仪器对他已作出的选择做以测量的结果。他用比例恰当的合金还有两个精巧的发明成功解决了钟表走不准的难题。没有人知道哈里森是如何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钟表匠的,他如何摸索出那些齿轮复杂转动的原理?哈里森一家居住一带成名的钟表匠,除了自学成才的哈里森之外别无他人了。

     

     

    同样没有人知道哈里森从何得知经度奖金。

     

     

    1735年,哈里森带着他的H-1直奔伦敦的经度局而来。它的长相活像一个制作精巧的金属模型船。科学与艺术最高结合的典范。这台可以经受大海猛烈颠簸与热胀冷缩的航海钟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它完全达到经度奖金要求的精度,哈里森可以赢得一切了。

     

     

    可他没有提出申请。事实上,唯一一个对H-1不满的也是他。这个人就像是那种天生为思考解决问题而生的一样,提出他的改造意见。经度局在提出自己条件后耐心地为他拨款。6年以后,他向经度局展示了在1937年完成的第二台航海钟。这次的H-2是一个长方形,就像一个烤架。又一次人们对它赞口不绝,而哈里森自己又一次嫌弃它了。他甚至不允许让H-2出海实验。钟表匠所报有的幻想或者梦想没有在H-2中实现。于是他再次提出改进申请。

     

     

    H-3的制作花去哈里森整整19年。为何如此没有人知道。19年中他几乎没有为任何其它事分心,甚至几乎为之毁掉了自己的健康和家庭。H-3的长相与H-2相仿,其中许多其貌不扬的精巧发明被沿用至今。这台计时器伴随他子承父业的儿子度过了长大成人的少年和青年时代。然而哈里森父子从未诅咒或厌恶这台耗去他们金钱时间生命所有的机器,反而痴迷地说,要不是制造H-3,又怎么会知道世界上竟然有这样意义重大的事呢。

     

     

    1759年,哈里森完成了最后为了赢得经度奖金的H-4。它的外形像一块精美的怀表。保存在银白色的金属中,表面上刻有繁复精美的花纹,叶与果实的形状,典雅而高贵。后视图所看到的表的背面被镂刻的金属圆片覆盖,更是精美到魔幻。这四台航海钟至今还被庄严陈列在国家海洋博物馆。如果说参观者见到走动着的H-1,H-2,H-3时会惊奇,甚至随着上面的器械轻轻摆动,那么当他们见到H-4,则完全瞠目结舌。它不像一个思考与努力的科学结晶,更像是圣迹,似乎一个粗重的呼吸也会破坏它的精妙绝伦。

     

     

     

    然而时代已经改变。

     

     

     

    对经度局有决定性左右意见的,已经不再是哈雷,而是年轻的皇家天文官马斯基林。科学贵族一样的出身,清教徒式的严谨,自认为是天文学的忠实信徒,对于别的科学漠不关心并毫无尊重。但若有人与其意见相左,便会倾尽全力打压,甚至——为此而分心将他原本应该最擅长的天文观测搞砸。

     

     

    几乎与H-3同时,多少代人的努力之后,根据天体之钟推算经度的[月距法]终于成熟。六分仪的原型被发明而出。一个可以熟练使用仪器的水手,根据天文台每年出版修正的月球图,用4个小时就可以测量出其所在的经度。这才是皇家天文官与经度局们长期期盼着的努力着的[正统]结果。天体不才是属于所有人的吗?至于哈里森与他的魔盒,虽然任何人都能用它更快更好地得到经度——可谁知道它里面是怎样运转的?

     

     

    之后的事情发展为哈里森的噩梦。他的计时器被反复测验却不被信任或使用。他“对经度局的不敬态度”被指名道姓指责。加上H-1,前后三位耿直的船长带着哈里森的计时器或其仿制航行,包括著名的库克船长,这些心胸宽广的水手对计时器的精准印象深刻,忠诚地作出明证,然而这些在经度局和天文官的态度面前于事无补。哈里森被迫将自己的设计图纸公布、作出明确的解释。被迫上交那4台计时器,包括他视若珍宝的H-4。这些精妙绝伦的航海钟被毫不在乎地搬运、颠簸甚至摔在地上,经度局却仅仅在对它下了不公正的结论后在仓库里一扔了之。哈里森被要求在没有原型没有图纸的情况下复制自己的H-4,同时必须由另一个工匠根据他的图纸也能够同样制作出H-4的仿制。然而所有这一切侮辱与屈服,都没有为老人换来经度局和正统科学界的承认。

     

     

    可以设想,年事已高,被痛风和经度局折磨着,哈里森是以怎样的心境被迫重复自己曾经那么痴迷那么喜欢的工作。H-4的复制品H-5在1770年完成,老人又花去两年为它调试。它的内部复杂一点也不逊于H-4,外表却简朴得多。简洁的钟面只有中心有一朵铜质的花,可以在不进灰尘的前提下调整表针。那星状的花让人想起另一个古老的测量仪器,罗盘,以及它上面不朽的风向玫瑰。

     

     

    这时,它的制作者已经79岁,更睿智,也更加伤心。经度局的下一个测试可能还要花去10年,而他已经等不到那个时间。最后哈里森鼓起勇气,将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国王。乔治三世。被他的子民亲切地称为“庄稼汉乔治”。少年时他就写过论阿尔弗雷德王的文章,并决心做一个好国王。他赢得了子民的热爱,却没有得到议员的尊重。他经历了伤心的美国独立战争,又在精神失常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然而在乔治力所能及之处,没有任何事妨碍他的公正之心。听说哈里森的遭遇后,国王喃喃自语,这些人受到了虐待啊。随后国王亲自设计安排了H-4的测验。哈里森与他的计时器始终在科学家们的敌意中孤身奋战,如今终于得到承认。老人最珍爱的H-4也终于回到他身边。

     

     

    哈里森在83岁时去世。在钟表制造业享有烈士般的地位。

     

     

    现在不需要星星了,熄灭它们。

    包扎起月亮并把太阳也摘下。

     

     

    然而故事没有结束。

     

     

    H-1。H-2。H-3。这些精妙绝伦、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被马斯基林以不光彩的方式抢夺走后,再也没给它们上过发条,还在被孤零零地扔在潮湿的储藏间里生锈。1920年,当另一个伤心者古尔德少校找到它们时,它们已经是满身铜锈、灰尘,零件腐烂,丢失了大半。好像被打捞出的海底沉船。

     

     

    皇家海军少校古尔德,一战中几乎失去一切的伤心者,与这些过时的航海钟们一起度过了12年。他不仅要让它们被清洗,而是要让它们重新走动起来。古尔德工作期间,写满了18本说明记录。其中有彩色墨水的精美插图以及明晰的文字说明。一开始仅仅指针的拆卸就用去他3天时间。当H-1最后一个被修复,重新开始滴滴嗒嗒地运转计时——整整过去了165年。

     

     

    故事没有结束。

     

     

    Dava Sobel,一位从小热爱天文的女士。她像许多孩子一样着迷着科学的美与奇观,也与他们其中的大部分一样不具有科学工作者的研究素质。为此她曾苦恼地5次转换专业。最终终于以天文史“科普作家”的职业维生。在丈夫离开她与两个孩子之后,这位伤心的女士开始了哈里森故事的写作。1995,《经度》在受到女儿质疑、出版商多次拒绝后终于问世——这本被Sobel女士原认为只有她的母亲才会读的书,奇迹般地大获成功。

     

     

    十年之后,《经度》获得重出纪念版的机会。一位中国的大学教授肖明波也因此得以与Sobel女士建立联系,重新将它翻译在中国出版。他不是专业的翻译者,天文甚至不是他的专业。稿费低廉,但这位教授仍以可敬的态度,在与Sobel女士合作的过程下将这本小书成功译出。我只是不想看到这样一本好看的书被翻译糟蹋了,他这样说。

     

     

    故事没有结束。

     

     

    如今,3台默默行走的航海钟,1只静止的航海表和它的复制品一起,仍陈列在博物馆中,被照顾它们的馆员亲切地称为[哈里森一家子]。多少游客专门为此赶来。多少孩子在它们面前驻足。一个金发的小姑娘,一遍又一遍观看着H-1的演示片不愿离开。在争得她父亲的同意后,Sobel女士曾问小姑娘,为什么这么喜欢?

     

    她说,我不知道,就是喜欢它。

     

     

    这就是哈里森一家子的故事。一个超越其时代的天才的故事。伤心者的故事。Sobel女士喜欢它,所以在出版社纷纷拒绝后还去坚持讲述。我也喜欢它。喜欢那精美的魔盒一样的计时器。喜欢那十八本用彩色墨水精心记录下的图示。喜欢Sobel女士的经历。喜欢我们国家那位可爱的教授还有他翻译的理由。

     

     

    经线就像是时间。它们所有都汇聚于地球两极,形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圆。哪一条都可以作为起始线。六分仪依旧是水手熟悉的器械。钟表更加是普通得所有人都习以为常。然而展览厅里,依旧有金发的小女孩,着迷地守在演示片前等待着观看着一遍又一遍。这本小书也漂洋过全球,三十个国家里,随便哪个房间里,总都有年纪或大或小的孩子们捧着哈里森一家子的故事,一页页翻过。

     

     

    现在不需要星星了,熄灭它们。

    包扎起月亮并把太阳也摘下。

  • 知识付费这些年,买了数不清的网课,为什么却没学到啥?

    作者:华娃 发布时间:2020-06-12 16:38:05

    “想进步,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少有人走的路》

    有人说过,这是一个贩卖焦虑的时代。

    十年前,2010年6月8日凌晨,乔布斯在美国发布了苹果第四代手机iphone4。没想到我们的世界就这样彻底被改变了。

    在苹果的这款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智能手机推出以后,手机从原来只是打电话、发短信的基础功能演变成了便携小型电脑,随着这十年来的不断更新迭代,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被手机控制了。

    作为职场人士,现在休假了也得接受老板领导的手机摇控,接收邮件、电话会议、解决自己岗位的关键问题,简直就是换了个地方上班一样。

    随着我们接收信息、搜索咨询甚至传播信息都越来越便捷以后,大家都变得越来越焦虑了。

    但是我们到底是在焦虑啥呢?是随处可见的那些教你副业月赚三万的课程呢、还是微商每天在晒他们团队超过5位数甚至6位数的收入呢?

    随着智能手机越来越先进,现在手机不仅能看文章、看信息,还能看网课、在线学习了。

    所以知识付费也进入了全盛的年代,但是买了那么多课程的我们,到底学会了什么呢?

    我也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因为这几年我已经买了不计其数的网课,很多课甚至连什么时候开课、主题内容是啥都没搞清楚,只是因为别人发布课程的时候有某些内容击中我的痛点,我就买了。

    最近我反思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些年,自己到底是在为知识而付费呢?还是等待被割韭菜呢?”

    跟身边的朋友讨论了一下,原来像我这样的人还真不少。

    最近看了知名自媒体老师秋叶大叔的新书《高效学习7堂课》,才明白自己的根本原因是不懂学习。

    虽然我们从小都在学习各种不同和知识、学科和技能,但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老师是同样的教,大家都在同样地听,但学习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所以学习的重点还是方法问题。秋叶大叔的《高效学习7堂课》正是为指引处于知识焦虑的我们怎样高效学习的指南针,以下三个重点学习思维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01| 系统学习需要先搭建像蜜蜂建巢的规划能力

    “对于学习而言,大部分人可能是松鼠型学习者,少数人是蜜蜂型学习者。”--《高效学习7堂课》

    秋叶大叔在书中开始介绍学习方法的这句话很是吸引我,什么是松鼠型的学习者呢?

    观察松鼠贮存过冬食物就会发现,它们是只要看到适合自己的食物就捡来并藏起来,它们并没有规划自己的东西固定贮存在哪,只是到处建松塔,捡到合适的食物就放在松塔里。

    但等到要找回自己藏的食物的时候,却经常忘记松塔建在哪了。回想一下,自己有时候也像松鼠那样,经常做知识的搬运工,收藏了一大堆的课程和知识帖,却鲜有规律地把知识梳理并转化出来。

    相反蜜蜂是怎样有规律产蜂、贮存、转化的呢?如果认识养蜂人的朋友应该会听说,蜂农会训练自家的蜂蜜在规定范围采蜜,并且它们会自行在固定的地方产蜜、形成蜂巢。

    等到蜂群的团队数量满足一定以后,它们又会把这个系统自己复制到另一群蜂的运作。

    秋叶大叔把蜂蜜有序建蜂巢的本领比作我们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他说:“如果你已经有很好的知识框架和工作技能,就可以带着知识框架去学习,碎片化学习正好用来丰富知识框架。普通人往往既缺乏知识框架,又缺乏工作技能,如果也沿用碎片化学习方式,就会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零乱,学习效果远远不如系统化学习好。”

    上周一位正在做课程的好友问我,如果他要开发一门新的课程,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想也没想就说:“当然是易学易复制啊,如果你教一些非得像写论文那样找一大堆资料才能学会的东西,相信很难找到受众。”

    朋友想了想,他觉得我说得也有道理,但这个问题也是大多数人觉得知识付费在割韭菜的原因,因为大家都在教一些简单易复制的内容,所以受众的水平越来越低。

    但用松鼠和蜜蜂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懂,为什么两者像龟兔赛跑那样,有优势资源的人反而没有小白学得好呢?

    因为松鼠型学习者存贮了大量“干货”,到用的时候反而记不起来放在哪里。

    蜜蜂型学习者则先从简单的、基础的东西开始,搭建框架,理清学习路径,一点点积累。

    如果我们要当蜜蜂型学习者,我们需要具备了以下7种能力:

    1、定位力,就像蜂群搭建蜂巢要先选定位置再开始搭建一样,蜜蜂型学习者,在做事之前,也能快速选定自己的目标,之后所有的努力都围绕目标展开。

    2、框架力,不管是做什么事情,蜜蜂型学习者都会先想好接下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列出自己一天要做的事情,分轻重缓急执行,而不是想起什么做什么。

    3、精进力,像《刻意练习》中提到的,想要在某个领域成为天才,需要不断重复的练习。

    4、联机力,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有事问网络往往比有事问人要方便快捷得多,而且能快速得到多种答案,方便我们从中选出最适合我们的一种。

    5、复盘力,在蜂群中,等到蜂群足够大了,就会自然分化出一个新蜂群,用最初搭建蜂群的模式,搭建一个新蜂巢,这是一种复盘力。

    6、输出力,一个优秀的学者,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技能,还能讲出来,把这项能力传达给其他人。我们评价一个演讲者是否出色,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他能不能把想要传达的内容清晰明白地传达给受众。

    7、迁移力,蜜蜂型学习者在学习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举一反三,把在一个地方学到的“蜂巢搭建”技术,灵活用在不同的地方,这是一种迁移力,也是我们常说的跨界,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都要重点培养迁移力。

    说到底学习对大部分人而言,不是学不会的问题,是不知道学什么有用的问题。

    很多人把本应该打磨才华和天赋的时间,浪费在为自己寻求一个最好的方向上了。通过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大部分人都坐在路边想--这条路是否适合自己。

    所以《高效学习7堂课》首先就是教会我们要为学习搭建框架并且确定目标。

    02| 时间很宝贵,学会定位很重要

    “关于选择,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主动权一直在自己手中。”--《了不起的我》陈海贤

    面对现实我们经常给自己列了一大堆困难,然后为了避开困难,我们往往觉得自己可选择的特别少,并且不断催眠自己:“面对现实吧,选这条路不会错的。”

    很多时候回头细想,其实自己的选择多数都是比较舒服的那条路。

    秋叶大叔在《高效学习7堂课》的第一种学习能力就是教我们如何定位。

    他说:“关于选择,我们可以用排除思维:大多数人不是选择可能,而是选择放弃。人生的可能性很多,但适合自己的选择并不多。”

    所以明智的学习者,先学会聚焦。

    大部分人写在梦想清单上的事情,只需要三样资源就能做到:

    第一是要有钱,第二是要有时间,第三是要自律。

    穷人往往不缺时间,但缺钱,所以穷人的思维是出卖时间换钱。富人往往不缺钱,但缺时间,所以富人的思维是拿钱买别人的时间。

    对想发掘潜能的人而言,只需要先把时间花在对的方向上。什么是对的方向?--去离钱最近的方向。

    去离钱最近的方向分两个层面问题:哪些方面自己有潜能,哪种潜能可以让自己更快赚到钱。

    天赋教练刘佳老师在她的文章里说:“一个人找到自己的天赋有4条线索:1.内心的渴望;2.自己一学就会的技能;3.很容易融会贯通的领域;4.做了以后很有满足感的事情。”

    学习这件事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清晰的目标才能集中学习精力加速成长,很多人一直努力学习,但是他从来没有意识到加速成长的前提是需要一个明确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目标。

    所以学会要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先作一个定位,例如如果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想学习自媒体的思维,并且学会包装和传播自己,那就得先把自己的知识卖点、专业人设提炼出来,作好定位再整理出要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03| 学会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很重要

    “能解决问题的人,往往针对某个领域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反复利用这些知识去系统地解决问题,这种人往往被称为顾问、专家、高手或达人。”--《高效学习7堂课》

    很多像我一样知识焦虑的朋友,为什么会买了很多课程却没有学到啥呢?

    那是因为自己只是对别人贩卖的知识焦虑卖单,但并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知识体系。

    所以秋叶大叔的建议是:“要学习给自己的擅长的行业搭建知识框架树。”这样做的好处:1、可以从全局角度安排自己的学习侧重点;2、可以从全局角度分析自己的学习完成度。

    要想尽快搭建出一个行业的知识框架树,建议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阅读。大量阅读的重点是逼自己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整理出大量的关键词或关键问题。要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点或者感到困惑的点,变成一组组关键词或一个个关键问题,然后组织到知识框架树上去。

    观念-知识-技能是一个人完整的学习过程。

    《高效学习7堂课》有教我们搭建一个领域的知识框架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叫SLIP方法。

    S(sort,分类):把素材按照一定的结构分类。

    L(label,标注):给每一类的特征加以命名,以便记住这些标签,进而记住各种不同的特征。

    I(integrate,整合):思考这些类别是否可以整合到一个大类中,或者建立一种从属关系,让记忆的要素越少越好。

    P(prioritize,排序):对最终分好的大类,判断到底哪一类是最关键的,并给它更高的权重。

    排序是最重要的环节,要舍弃的标准很简单,凡是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快速找到的信息,都没有必要放在知识框架树上。

    建立知识框架树后,第一个变化应该是:从按进度学习模式转入按需学习模式。

    第二个变化 :从被动学习模式转为主动学习模式。

    当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你就会为了自己这个目标而确定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就像我们读研究生为了自己的主题研究寻找相关资料和资源那样。

    当然,学会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树也只是我们迈进高效学习的第一步,但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根基框架目标确定了,接下来才可以慢慢把自己的知识体系丰满。

    结语: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其实有知识焦虑也并非坏事,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求知欲才不容易被时代淘汰。

    但学会高效学习,比贮存、收藏一大堆知识、课程,而没有下功夫内化成自己的,更重要。

    所以,建议在你感觉自己需要学习的时候,首先来学习一下“高效学习”的方法吧。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差评(261+)
  • 章节完整(445+)
  • 超值(283+)
  • 好评多(265+)
  • 一般般(296+)
  • 不亏(293+)
  • 赚了(74+)
  • 无广告(209+)
  • 体验满分(264+)
  • 中评(124+)
  • 三星好评(520+)
  • 种类多(652+)

下载评价

  • 网友 谢***灵: ( 2024-12-27 20:32:17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师***怡: ( 2025-01-04 07:24:15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曹***雯: ( 2024-12-20 22:45:14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利***巧: ( 2024-12-22 11:50:51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邱***洋: ( 2024-12-23 20:41:17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养***秋: ( 2024-12-29 13:10:14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家***丝: ( 2024-12-15 18:55:45 )

    好6666666

  • 网友 居***南: ( 2024-12-21 19:37:31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后***之: ( 2024-12-12 15:02:07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权***颜: ( 2025-01-03 21:39:27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冉***兮: ( 2024-12-22 07:23:58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田***珊: ( 2024-12-27 13:30:26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丁***菱: ( 2025-01-07 01:26:50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薛***玉: ( 2024-12-25 18:40:08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权***波: ( 2024-12-21 06:57:20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相***儿: ( 2024-12-17 03:09:35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