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自己 发现自己潜在能量激发自己无限潜能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看见自己 发现自己潜在能量激发自己无限潜能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看见自己》是一本带临你找到自己生命的潘多拉宝盒,为你重新激活潜能的书。本书借由影《阿凡达》作为探险的投射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配合上作者丰富的理论体系,在加上许多的案例和对话,让你 能看见自己的能量,看见影响自己正负能量的因子,重新激活激活自己的力量。
书籍目录:
◎探索启航?
人可以退役,精神不可以退役。
◎觉知面子?
摘下面子探索,看见赤裸裸的自己。
◎觉知隐私?
释放隐私探索,接纳并不 的自己。
◎觉知安全感?
面对不安全感,渴望的安全感都是假象。
◎觉知恐惧?
恐惧是你能力 的限制,战胜它。
◎觉知无畏?
人不是生来就平庸,而是缺乏无畏逐渐变得平庸。
◎觉知家园?
生命渴望回归,家园是灵魂 的栖息之所。
◎觉知潜能?
潜能是宇宙赐给每个生命的天性能量,开发并保护它。
◎觉知情绪?
管理并驾驭情绪,你的人生终成大事。
◎觉知真爱?
成为爱的源泉,重新让生命焕发生机。
◎觉知价值观
价值观是你解读世界的 解码器,要么天堂、要么地狱。
◎觉知信念?
只有真正触摸到信念,信念才会 你的人生轨迹。
◎觉知真我?
觉知到鲜活的生命,看见自己,涅槃重生!
后记?
作者介绍:
杨新明,MLMS铸魂教育专家,CISS品牌文化战略总架构师,500强商学院智库专家,MLMS全息生命觉知学创始人。周卉,MLMS心灵作家,家族家风文化传承顾问,健康管理师、 营养师, 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咨询师,MLMS全息生命觉知学研究员。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探索启航人可以退役,精神不可以退役。探索启航,电影《阿凡达》是我们共同看见自己的探索工具。探索时,我们会通过《阿凡达》而投射自己的故事。用投射觉知自己的生命,我们就打开了探索大门,开启了探索自己的这趟航程。 现在我们就从电影《阿凡达》的片头开始。如果你正好有这部电影,把书和电影一起打开,相信我们的探索启航会 加精彩纷呈!飞行穿越过迷雾层层的森林上方,电影男主角杰克·萨利——一名退伍的残疾军人,开始了他的自我独白。“当我躺在退伍军人医院,面对我一生 的不幸,我开始做一些有关于飞翔的梦,自由地飞翔,但是,你总有醒来的一刻。” 此时,杰克·萨利睁开双眼,出现在众多行人的斑马线一头,坐着轮椅等待着穿越马路。绿灯!所有人开始通过马路,斑马 的行人除了杰克·萨利,都戴着口罩或者面具。 “假如你有钱的话,他们可以帮你把脊髓医好,但单靠那点退伍军人的抚恤金,根本不可能做到,一次VA检查再加12美元,你只有一杯咖啡,我就是他们所称的轮候。” 杰克·萨利在居住的地方,正在用双手为自己脱去裤子,露出了他那萎缩得比手臂还要细的双腿。 “电影中,杰克·萨利的内心独白,就是杰克·萨利真我的声音。 探索自己的目的地就是找到‘真我’。”对着电影画面,杨老师开始带领我探索。 “杨老师,我如何借由电影探索呢?”我问道。 “把杰克·萨利当作你的投射,借由投射物与现实中的自己连接。”杨老师说。 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从细胞、器官到系统、整体。我们看到的人事物,喜欢或不喜欢,都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投射。所以,电影是演绎投射的载体,男主角杰克·萨利就是我们每个探索者的投射代表。在探索中,我们都是探索者;在能量里,我们都是能量代表,一起寻找“我是谁”。“我为了锻炼自己而加入陆战队,我一直告诉自己,别人做到的事我也一定能做到。” 杰克·萨利如常人一般在酒吧里面玩,他把一杯酒放在自己眉心的位置,用轮椅摆动维持平衡,似乎想要证明他与常人一样,他和所有人一起狂欢。 “直话直说吧,我不需要你的同情,你想要一个公平的交易?你来错星球了。弱肉强食,事实就是这样,而且没有人会在意。”杰克·萨利对自己说。 这时,他看见一个男人正在扇一个女人的耳光。那女人感到十分委屈,于是,杰克·萨利用双手移动轮椅缓慢靠近。趁其不注意,杰克·萨利就从男人座位的下方快速抽走凳子,使其毫无防备地栽了个跟头。随即便扑上去,抡起拳头狠狠地揍这个男人,在酒吧引起了一阵骚乱。 “我只是为了应该奋斗的事而奋斗。”杰克·萨利的内心在呼唤。同时挥舞着自己的拳头,奋力击打这个身形比他魁梧的男人。但杰克·萨利寡不敌众,随即便被酒吧的人从后门拖了出去,把他丢在水坑里,接着狠狠地朝他身上甩他的轮椅。 天空还在不停下雨,躺在水坑里的杰克·萨利,像是嘲笑着自己的行为,有些无奈,却内心骄傲并自豪。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由于移情的原因,治疗团体可能赋予领导者超人的能力。治疗师所说的话会被加重分量,灌入了比实际上更多的智慧。但是,其他有同等贡献的成员却被忽略或扭曲了。团体的进步全都归功于治疗师。领导者的错误、失态和缺席被认为是刻意的技巧,是领导者对团体的善意,用来激励或唤醒团体。各种团体,包括专业治疗师所组成的团体,都高估了领导者的存在价值及领导者的知识。他们相信领导者的每次干预者经过深思熟虑,领导者能够预测并掌握团体中所有的事件。即使领导者表露自己的困惑和无知,也还是被认为是他刻意想对团体造成某些特殊影响而运用的技巧。
团体治疗中的另一种冲突是由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引起的。投射性认同是镜像作用中的一种潜意识过程,包括将自己所拥有(但被否认)的某些属性投射到他人身上,接着却感觉他们有一种神秘的吸引-排斥力。在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写的梦魔般的故事《两重人格》(The Double)中,有一个十足的投射性认同的例子。故事中的主角碰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在躯体上是主角的替身,在人格上则表现为主角所模糊感到的、憎恶的那一部分自己。这个故事生动鲜明地描写了主角与替身发展起来的神秘吸引、恐惧和仇恨。
投射性认同既涉及个体内在心理,也涉及人际关系,是一种源自内心想象和人际关系之间的混合物。它既是一种防御机制(这种防御在本质上是部分客观的,因为它是极端、扭曲、片面的现实的再现),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个体不仅将自我的否定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而且还认定这些部分属于别人。由于投射性认同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有时对方的行为确实会因此有所改变。投射性认同好像两而扭曲的镜子面对面放置着,使影响来回反射越来越扭曲。
沙利文认为,人格的形成可看做是个体与生活中重要人物相互作用的产物,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的需求同其他生物性需求一样是一种基本需求。不管是无助的婴儿期还是成人期,这种需求同生存需求一样重要。成长过程中,儿童为了获得安全感,将倾向于逐渐形成并强调能得到赞许的那部分自我或自我的特点,并遏制或否认会受到批评的那部分自我或自我的特点。最终,个体将参照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评价,逐渐发展出一套自我概念。
存在治疗的重要观念是人类可能以两种方式来处理生存的归宿问题。一种是压抑或忽视自己的生存情境,而以海德格(Heidegger)所谓的“茫然地存在”(forgetfulness of being)。这种庸碌度日的方式使人生活在万事扰攘中,饱食终日,言不由衷,麻木不仁,人云亦云,只关心万事存在的表象。另一种方式则是“有心地存在”(mindfulness of being),这种人意识到存在的事实,真诚地活着,惊叹于万事万物的造化,深刻体验其存在,接受各种可能性和限制,意识到自己对生命的责任(我较喜欢萨特对责任的定义:负责人就是“无关竞争地创作......”)。
人在真诚的有心存在的状态下认识到的自我创造性,能提供一种改变力量,以及行动将孕育出果实的希望。因此治疗师须注意哪些因素能促成使人从“庸碌度日”转变到“真诚”的存在方式。人不可能光靠处心积虑、咬紧牙关就能达到这种改变,有些令人震撼的体验(在哲学文献中常称为“边缘体验”)可有效地将人过渡到“有心存在”的状态。
各种团体心理治疗的“表面”与“核心”区分:表面包括各种治疗流派的技巧、形式、技术、专业术语、环境氛围;核心包括那些对治疗性过程本质的体验——也就是治疗性改变的真正的机制。
心理治疗的收获并不在于治愈——在这个领域中,治愈只可能是一种错觉——而是改变或者成长。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门东喵 发布时间:2021-10-25 22:10:05
这本书本身不差,客观评分见上个版本。一星是给译林出版社的,既然再版了,能不能请我南外院的但老师把上个版本的翻译错误改一改?结果发现,所有的翻译错误都保留了,请问再版意义何在?这个钱赚的良心不痛吗?
作者:江南山阴 发布时间:2008-06-13 21:58:25
功课
作者:叶天穗 发布时间:2023-05-08 17:04:47
鸦片俗称“大烟”,由罂粟果内白色液体经干燥而成。鸦片有生、熟之分。获取生鸦片时,通常用小刀划破罂粟,得出的白色流林收算起来,汁液干燥后凝结成一种褐色或黑色的物质,这就是生鸦片,熟鸦片是生鸦片经过烧煮和发酵后制成的条状或块状物质
作者:Jayin 发布时间:2009-09-01 14:29:54
很好的一个系列,故事非常有趣,而且很有教育意义,值得深思。
作者:黄金左脚撑小兵 发布时间:2022-09-09 13:50:39
补标,微信读书看的
作者:here 发布时间:2016-10-03 22:35:26
同学借给我的……写得好像小说啊
深度书评:
《幽微的人性》——性侵与心理抚养的关系
作者:陈律读书 发布时间:2021-08-23 10:48:08
一个人的童年,造就了他的成年。——李玫瑾
过去看撒贝宁老师主持的《今日说法》,经常邀请曲新久教授和国内研究犯罪心理学的第一人的李玫瑾教授。
这些年,在各个媒体上和《铿锵三人行》 节目中,李玫瑾教授极力推荐和倡导对儿童进行心理抚养和人格教育。
这些举措不仅仅能帮助人避免走入犯罪的道路,更能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善良人
李玫瑾教授在书中从犯罪人的心理成因角度来探寻犯罪的动机,以及犯罪人犯罪的背景。书中大量的事例表面很多人在童年出现心理不健康的情况和缺乏心理抚养的过程,会导致在成年后走向犯罪的道路。
什么人容易犯罪?
犯罪人群分为两种:危险人格和危险情结。
这里重点探讨反社会人格、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
反社会人格是一种偶发性和激情性事件,大多数时候防不胜防。如本月贵州安顺的公交车坠湖时间。如果在犯罪实施的准备阶段,有机会能给自己自救。
例如:刘德华主演的电影《解救吾先生》中,是以一起真实的演员绑架事件改编而成。在真实案件中,被绑架人也是通过一次次地对话和交流,才给了自己时间和机会。
如果遭遇绑架。其一,不要大喊大叫。因为喊叫会纵然提升环境给绑匪造成的压力,此时应该先冷静,避免有能让引起绑匪情绪过激的行为。
其二,站在绑匪的角度与之平等对话。大多数绑架都只会是要钱才伤及人身。可以等找机会表达:“你是不是有什么难处啊?我觉得这个社会大家都挺难的,你可以跟我说说嘛?能帮的我一定帮。”
其三,在绑匪冷静之后,跟他分析他绑架人让他又危险。他需要什么,你都可以配合他。
如果人性尚存,绑匪就不会再过多的伤害人身。
其次犯罪人格的特征是家庭有残缺,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幸。父母双方或者吸毒或者酗酒,或者患有精神疾病、或者根本不负责任。
犯罪人格的动机简单,手段残忍。心中没有生命的概念,没有善良和道义。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为了自己几分钟的快乐,就把一家人从小到老全部杀掉,也有犯罪人曾经谈到杀人和杀鸡没有区别。2014年河南焦作灭门案。
最后,缺陷人格的特征是人格的缺失或者不健全,这种类型也是近些年逐步上升的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
过于宠溺的家庭背景,在外表看来很好。但是是非判断的能力差,比较任性。宠溺抚养恰恰是没有是非观的抚养。
就是想要什么给什么、爱听什么说什么、怎么高兴怎么来。例如2019年震惊全国的大连13岁男童杀10岁女童案、以及药家鑫案等等等等。
性侵和性教育
性侵中侵害者与被侵害者具有某种自然或社会的优势。男性对女性的体力优势、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优势、领导从属关系之间的社会地位优势。
实施性侵害的人员心理分为以下几类:
机会型性侵。因为对方不具有相应的性知识和性意识,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极易容易被侵害。这种情形主要体现在成年人对未成年人。
优势地位型性侵。对某种权力的控制和对资源的限制而对对方进行侵害。
报复型性侵。这些人在性生活上有过压抑和挫折的背景。在实施性侵的过程中会有性虐待的行为,这类过程中往往夹杂着暴力手段,并具有严重的伤害行为和杀人后果。
性满足型性侵。只为了性体验和性满足,大多具有沉泥黄色录像的背景,且没有途径满足自己的欲望。
人的心理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性心理发展过程。
6岁之前的性教育在于灌输性别的观念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12岁前后的性教育在在于让青少年懂得性别的魅力与修养。此时的青少年已经初具性意识,懂得对性的表达和理解的方式。
16左右开始引导青少年关注性道德和性法律。不做违背异性意愿的事情,要尊重异性和不要取笑异性。
心理抚养
1、 人性是依靠同年的抚养出来的。12岁之前儿童对抚养人有着浓厚的依恋,此时如果抚养的缺失会导致儿童心理的缺位。
2、 人的养育过程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抚养人,最好有多个抚养人参与,这样有情感的抚养可以增加肌体接触和爱语氛围,影响孩子的情感和语言能力。
缺少言语的环境,会导致儿童进入幼儿期后、不爱出声、不爱表达、说话迟钝。
3、 抚养的方式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当儿童身边抚养人情感丰富、语言丰富的时候。这些孩子更爱说话,同时更会观察别人的反应。
4、孩子的抚养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期,至少要六年,最好延伸到12岁。尤其是在最重要的头六年,如果父母陪伴时间少、成长环境被破坏,人性就乱了,后来再去教育是没用的。
5、心理抚养必须亲自抚养,社会和学校是不可代替的。在抚养过程中,孩子会不自觉地复制抚养者的观念和性格特征,所以做父母的修好自己很重要。
6、如果一个人童年老是被教育当乖孩子,他其实会有情绪的,这种情绪没表达出来,就会往心里积攒。罪犯中玩阴的、变态的,小时就是听话的乖孩子。
8、30岁以后的人,最基本的心理营养就是组建自己的家庭并形成亲情力量。人到中年的情感生活,尤其是婚后的家庭状况,决定了一个中年人的生活质量。
最后选个人性幽微的案例吧
善待他人是救命的东西,2003年有个案件就是黄某采用自制的“木马床”杀害了很多青少年,最后那个孩子没被杀,为什么呢?
黄某在折磨他的时候把他捆上,勒晕过去醒过来后他一直哭求:“你别杀我,我是独生子,我有爸爸妈妈,我还有没有胳膊和腿的大爹,还有个奶奶,你要是杀了我,他们以后怎么办呢?你也有妈妈,你如果就这么没了,你妈妈回来找不到你他会怎么样呀?”
结果说的黄某大哭,黄某哭道:“我妈才不管我死活呢,我在与不在他们都不管我。
”然后这个少年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要是不嫌弃我,等你老了,你把我认做干儿子,我陪你,我把你接过来,为你养老。”
黄某最后把它放了。这是天性,这个孩子就是特别善良,所以我觉得做母亲的要教会孩子,善待别人,善良能救命,一念之仁能救命。
《真理与方法》:唯有文本在说话
作者:五行缺水 发布时间:2018-08-18 15:48:43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4778.html
游戏的真正主体并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游戏就是具有魅力吸引游戏者的东西,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的东西,就是束缚游戏者于游戏中的东西。
——《艺术作品
的本体论及其诠释学的意义》
当帕西法尔通过线索在“绿洲”中找到了三把钥匙,并最终获得了哈利迪死前设计的那个终极彩蛋,他为什么要定时关闭“绿洲”这个虚拟世界?在相拥着萨曼莎而收获爱情的他把这一种退出叫做:进入现实,因为“现实才是唯一真实的。”但是,当帕西法尔变成了真实的韦德,当阿尔忒弥斯变成了萨曼莎,或者当“绿洲”被关闭而回到了2045年的哥伦布,是不是游戏的虚拟世界真正“Game Over”了?
《头号玩家》,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是在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被合拢之前看见了一个片段,这是关于虚拟与现实的寓言,而那个称为“绿洲”的地方就是一个“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游戏世界,当帕西法尔找到最终的彩蛋称为“绿洲”的主人,他以返回的方式拥有了有爱情的现实,但是这个现实不是脱离游戏而封闭存在,不管是“绿洲”建造者的哈利迪,还是最终获胜的帕斯法尔,其实都是从游戏世界悟处了真理。这是一个在文本阅读最后时刻出现的游戏,而在打开《真理与方法》阅读的那天,恰好是另一部关于游戏的电影:《电锯惊魂》,那个杀人世界本身就是现实,杀人的规则也就变成了现实的规则,当最后那扇门关闭,“游戏结束了”其实意味着新的一轮游戏开始了。
阅读的起点是
《电锯惊魂》
,阅读的终点是
《头号玩家》
,当一本书以如此契合的方式打开两个游戏世界,是不是一种巧合?而像被游戏电影前后封闭起来的文本是不是也是游戏?——游戏无处不在?伽达默尔似乎在这个1967年写就的文本里早就预言了一种游戏式的普遍存在:“人的游戏是一种自然过程。正是因为人是自然,并且就人是自然而言,人的游戏的意义才是一种纯粹的自我表现。”只要有人存在,就有人的自然,或者人本身就是自然,游戏只不过是一种自然过程,所以无论是《头号玩家》里的“绿洲”还是2045的哥伦布,无论是可以关闭的游戏设定,还是无法逃避的杀人游戏,度展现了一种“纯粹自我表现”。但是当伽达默尔说到游戏,说到游戏过程,说到游戏规则,甚至说到人的游戏的时候,并不是将人仅仅限于那个参与者、创建者,他意指的是有人存在于其中的游戏本体:“凡是在主体性的自为存在没有限制主题视域的地方,凡是在不存在任何进行游戏行为的主体的地方,就存在游戏,而且存在真正的游戏。”
“作为本体论阐述主线的游戏”,这是伽达默尔论述“游戏”的主题,当我们说到游戏的时候,它的真正意义不是游戏者在其中的体验和感觉,不是隔离于现实的那种虚无感,不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满足感,而是游戏本身,伽达默尔说,根本不存在单纯自为的游戏,看起来它无须一个他者实际参与游戏,但是,“它必须始终有一个他者在那里存在,游戏者正是与这个他者进行游戏,而且这个他者用某种对抗活动来答复游戏者从自身出发的活动”。这个他者是什么?就是游戏具有魅力吸引游戏者的东西,就是是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的东西,就是束缚游戏者于游戏中的东西,而无论是创建者还是参与者,都变成了游戏本身的观赏者,也就是说,只有在观赏者存在的意义上,游戏才成为游戏——这种必须存在的“他者”构成了游戏的一个“共在”意义,“我们宁可说,通向观众的公在共同构成了游戏的封闭性。只有观众才实现了游戏作为游戏的东西。”
这种观赏者的存在意义就像在戏剧中,所以伽达默尔说,戏剧也是游戏,因为戏剧具有某种自身封闭世界的游戏结构,而这种封闭结构的他者意义所凸显的就是观众的存在,“这就是在游戏成为戏剧时游戏之作为游戏而发生的一种彻底的转变。这种转变使观赏者处于游戏者的地位。”伽达默尔把从观赏者变成游戏者的过程称作“转变”,这个转变就是将游戏者和观赏者合一,在“共在”的解构中意指一种东西,那就是游戏本身,当游戏本身在转变中成为了“构成物”,就是一种回到真实存在的解救,就是使它获得了完满意义,“只有通过这种转化,游戏才赢得它的理想性,以致游戏可能被视为和理解为创造物。”所以,帕西法尔变成了韦德,阿尔忒弥斯变成了萨曼莎,他们在和“绿洲”有关的现实里获得了真实而具有理想意义的爱情。
而正是这种在“共在”意义上转化为“构成物”的过程实现了伽达默尔所说的在审美意义上的本体论阐释:“我们的出发点是:艺术作品就是游戏,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真正存在不能与它的表现相脱离,并且正是在表现中才出现构成物的统统一性和同一性。”这个本体论从游戏阐述中来,而其实,从游戏到艺术作品,从游戏“构成物”的转变到审美本体论的阐述,伽达默尔其实做了很长的铺垫:精神科学真的和自然科学一样可以找到普遍的真理?哲学诠释学的目的是构造一种“能满足科学方法论理想的确切知识”?哲学的经验、艺术的经验和历史本身的经验是不是可以和“用科学方法论手段加以证实的真理以显示自身”的经验方式?
在《导言》中伽达默尔就提出了诠释学问题的本质是“理解文本和解释文本”,并且认为“显示了属于人类的整个世界经验”,当自然科学找到了科学方法去探求真理,却给精神科学带来了某种尴尬,在这种尴尬中,如何能获得真理,如何关注“人类的整个世界经验”的一部分?“本书探究的出发点在于这样一种对抗,即在现代科学范围内抵制对科学方法的普遍要求。”伽达默尔试图在科学方法中寻找突破,也就是说,这种探求不是寻找一种类似自然科学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方法论,而是一种和真理有关的“本体论”:“本书所阐述的诠释学不是精神科学的某种方法论学说,而是这样一种尝试,即试图理解什么是超出了方法论自我意识之外的真正的精神科学,以及什么使精神科学与我们的整个世界经验相联系。”伽达默尔的自信在于,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精神科学,世界经验是自我透明性的,是开放的,“在此宇宙中我们不像是被封闭在一个无法攀越的栅栏中,而是开放地面对这个宇宙。”
这个宇宙便是诠释学的宇宙,对于伽达默尔来说,进入是第一步,就像看见了游戏就需要有一种“共在”的意识寻找那个“被游戏”的他者,而这个他者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里,就是“审美领域的超越”。19世纪的精神科学在发展中无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科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规律性的认识论标准,很难使精神科学如狄尔泰那样实现一种“方法上的独立性”。但是伽达默尔认为,精神科学从自身要求上不允许单纯从属于自然科学,它在德国古典主义的精神遗产继承中,更多需要发挥一种“成为人道主义真正继承人的带有傲气的自我感”。但是,无论是从“自然造就”到修养的“教化”,还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人之中普遍能力和导致共同性感觉的“共同感”,无论是具有实践理性意义的判断力,还是道德判断最高实现的“趣味”,其实这些人本主义的概念,在进入审美领域的时候,一方面以精神科学的名义确立自身容易走向如康德所说的先验目的论,另一方面在减缓对自然科学的依赖时,以提供“艺术要素”、“情感”和“移情”作为辅助工具时,又容易陷入一种工具论,而如此种种,审美判断都难以超越康德批判所导致的“美学主体化倾向”。
康德主张主体的快感“先天地与被视为美的对象相符合”,这是他建立合目的性的基础,所以当对象的表象具有合目的性,那么合目的性-主体在理念上虽然具有了普遍可传达性,“对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关系形成了判断的一个要求,无论是自由美还是依存美,无论是自然和艺术中美的功利性,哈市美的理想,康德批判中的“主体化倾向”使他对天才概念情有独钟,“相对于教书匠的呆板的规则,天才显示了自由的创造活动,并因而显示了具有典范意义的独创性。”而实际上,天才概念的根本意义是限制在艺术美这种特殊情形中,它没有普遍性,而更重要的是,当他说“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的时候,仅仅是一种合目的性的尺度意义,甚至是唯一的判断尺度,这便是一种审美判断力的“自我立法”,这种“自我立法”带来的一个后果是“绝没有建立一种适用于美学客体的自主领域”,在伽达默尔看来,他“从根本上否定了一种在艺术哲学意义上的哲学美学”。而黑格尔对于自然美提出了一种“非规定性”,美的自然是“按其实质来说在精神中得到的”,只不过,自然美并非是美絮儿体系中独立的元素。
所以伽达默尔认为,必须重新提出艺术真理问题,在他看来,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主体化倾向实现转折在席勒那里,“你要采取审美的态度!”他把趣味的先验观点转化为一种道德要求,当他在浪漫主义时代喊出这句话的时候,就是将“彻底的主体化”从某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改成了某种内容的前提条件,审美经验只有在其所经验的东西里才能看到真正的真理。经验在经验里,这是不是一种同一性,是不是一种普遍性?当审美成为一种教化,就是上升为一种普遍性,但是这种普遍性承认有“质的东西,都是它自身的东西。它不再在它们之中作出选择”,实际上仍然是一种选择,这种具有选择性的审美意识活动,伽达默尔称之为“审美区分”,它以创造“特有的外在的存在”方式具有了一个同一性的他者,比如百科全书、博物馆,剧院、音乐厅,而这种“特有的外在的存在”的他者,实际上不是真正的普遍性,而是在凸显自我,以“自身的东西”这一标准来实现区分。
但是伽达默尔认为,教化的过程是向普遍性提升,它的真正意义是“自我崩溃”的——天才概念不是在创造者意义上,而是在评判者意义上;艺术作品不是为某种用途所规定,它应该是“向接受者提供接受者于自身方面从当下作品中所得出的东西”,所以当主体和客体都在“自我崩溃”中达到普遍性意义的时候,所谓的艺术经验应该只属于艺术作品本身,应该是一种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我们将看到,只要所有与艺术语言的照面就是与某种未完成事物的照面,并且这种照面本身就是这种事物的一部分,艺术经验中就存在有某种广泛的诠释学结论。”也正是从游戏中,伽达默尔认为游戏本身打开了诠释学的开放宇宙,向构成物转化实现了完满意义,而在转化过程中,游戏就具有了本体论意义,而这种本体论上的审美则是“审美无区分”的实践:它在转化中回到了真实存在,它在再认识中脱离了偶然性,它在再创造中向未来开放,而诠释学的理解和解释就是一种特定意义上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所根据的不是一个先行的创造行为,而是所创造的作品的形象,解释者按照他在其中所发现的意义使这形象达到表现。”
伽达默尔:诠释学必须识破“自在意义”的独断论
艺术作品就是游戏,但必须是观赏者接受才能完成的游戏,诠释学意义的理解就是“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换”,所以,当美学进入到诠释学里,理解就必须从存在事件变成意义事件,但是这个意义如何形成和完成,伽达默尔考察了诠释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他称之为哲学诠释学的准备。从古典主义时代的神学诠释学、法学诠释学,再到浪漫主义诠释学,诠释学似乎都是一种技艺学,这是一种工具式的方法论,即使施莱尔马赫说:“诠释学是避免误解的技艺。”他使诠释学获得了一种方法论上的独立,但是这种避免误解的方法时间里在“作者意识”基础上的,也就是说,理解活动必然和作者处于同一层次。伽达默尔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预感行为”,就是一种把自己置于作者整个创作中的活动,是一种“对创造物的模仿”,是一种对原来生产品的再生产,形象地说法就是:“我们必须比作者理解他自己更好地理解作者。”
所以诠释学在这个意义上只是在对权威性已确定的文本进行理解,而到了以狄尔泰为首的历史学派,诠释学探究的不是个别的文本,而是整个世界史,并将诠释学方法发展为一种历史学方法,狄尔泰的一条原则是:“我们只能从文本的整体去理解其个别,以及我们只能从文本的个别去理解其整体一—应用于历史世界。”这似乎是一种循环式的理解,伽达默尔认为他所陷入的是历史主义的困境,但是狄尔泰却将自身作为一种历史存在,他的进步性在于:“发现了那种从构造个人生命经验里的联系到根本不为任何个人所体验和经验的历史联系的转变。”也就是说,生命和知识的关系变成了一种“原始的所与”。之后诠释学在现象学的研究中克服了认识论问题,就如胡塞尔认为的,“意识生命”不仅研究个别的意识体验,而且也研究隐蔽的、匿名暗指的意识,从而形成了“有作为的生命”;而海德格尔对于“筹划”的阐释,则真正建立了本体论基础,这就是“实存性诠释学”:“理解就是人类生命本身原始的存在特质。他揭示了一切理解的筹划性质,并且把理解活动本身设想为超越运动,即超越存在者的运动。”
浪漫主义在方法论的独立性,历史学派的“生命经验”,胡塞尔的“意识生命”,海德格尔的实存性,都为伽达默尔提出哲学诠释学做好了准备,由此,他阐述了“一种诠释学经验理论的基本特征”,一是将理解的历史性上升为诠释学原则,历史性意义就是一种从整体到个体、从个体到整体的普遍意义中建立循环,而在循环中发现“前见”,这种前见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首要的经常的最终的任务”,所以伽达默尔说:“谁想理解某个文本,谁总是在进行一种筹划。当某个最初的意义在文本中出现了,那么解释者就为整个文本预先筹划了某种意义。”它是“这里存在”的东西,是事物本身的存在,前见解构成了前理解,在避免误解中,保持开放性,而在这个意义上,理解条件的前见带来了真正的理解,它消除了时间距离,“时间距离不是一个张着大口的鸿沟,而是由习俗和传统的连续性所填满,正是由于这种连续性,一切传承物才向我们呈现了出来。”而正是这种呈现,使得理解成为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伽达默尔把诠释学任务看成是一种效果历史意识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建立一种经验意识,“效果历史意识具有经验的结构。”而经验的意义就是“按其自身本性要丢弃自己的历史并取消自己的历史”,经验是科学的前提,带有普遍性,而经验具有的否定性使之具有创造性意义,正是这种辩证性使得经验既是提问,也是回答,而这也正是效果历史意识的性质,“开放性具有问题的结构。”正是在这个开放意义上,理解才成为诠释学的任务,就如苏格拉底式“博学的无知”一样,“理解一个问题,就是对这问题提出问题。理解一个意见,就是把它理解为对某个问题的回答。”所以诠释学的科学要求是:只有当我们忘却了自己,理解才是可能的。
可能的理解是开放的,是不固定的,是返回自身却又自身崩坍的,是提问也是回答,这样的理解就形成了一个“视域”,视域指向的文本的意义方向,而这个视域在提问回答中变成了重构,而重构不是循环,“一个被重构的问题决不能处于它原本的视域之中。因为在重构中被描述的历史视域不是一个真正包容一切的视域。其实它本身还被那种包括我们这些问、并对传承物文字作出反应的人在内的视域所包围。”这便是伽达默尔提出的视域交融,“在理解中所发生的视域交融乃是语言的真正成就。”
从审美领域的超越到艺术作品的本体论构建,从历史诠释学的准备到哲学诠释学的经验理论和效果历史分析,伽达默尔走的是一条归纳的阐述之路,而从精神科学的真理问题扩大到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本体论转向,则是一种对于哲学诠释学的演绎。为什么语言是诠释学经验的媒介,为什么语言可以作为诠释学本体论的视域?伽达默尔认为,不管是谈话、书写,还是是翻译,语言就是让某种东西“显露出来”,而在显露过程中,原来的那种东西“自此才有存在”,理解的语言性就是效果历史意识的具体化,在这个过程中,文本不再是作者主观性的表现,甚至作者已经退出了文本,在语言中,呈现的是它自身,是世界,而在语言中建立的经验就变成人的另一种自然,这种自然是通过无环境性来体现其特征的,无环境性就是“超越环境”,就是“越向世界”,“人类世界经验的语言性给予我们关于诠释学经验的分析以一种扩展的视域。”
在这里没有作者,没有主体,没有对象,或者说所有的经验都被显示出来而成为效果历史,而成为精神力量,而成为自然的文本,“诠释学经验的意义而是在于:语言相对于一切其他世界经验而开启着一种全新的度向,一种深层的度向,传承物就从这种深层的度向达到当下活生生的世界。”到了这个世界被打开的时候,语言才真正具有普遍的本体论意义,所以精神科学的本体论就是语言思辨的存在,“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所以,语言存在,当理性存在,当思辨存在,对于诠释学来说,就完成了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使一切事物都能自身阐明、自身可理解地出现的光正是语词之光。正是在光的形而上学基础上建立了美之物的显露和可理解之物的明显之间的紧密联系。而正是这种关系在我们的诠释学研究中指导着我们。”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3分
稳定性:9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下载快(367+)
- 愉快的找书体验(355+)
- 无缺页(585+)
- 傻瓜式服务(486+)
- 三星好评(563+)
- 速度快(184+)
- 体验好(403+)
- 方便(252+)
- 少量广告(415+)
- 中评多(206+)
- 无颠倒(549+)
下载评价
- 网友 孙***夏: ( 2024-12-27 13:01:23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方***旋: ( 2025-01-03 04:32:00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石***致: ( 2024-12-23 07:10:25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丁***菱: ( 2024-12-14 21:05:05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冉***兮: ( 2024-12-21 07:41:12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訾***雰: ( 2024-12-27 15:32:50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宫***凡: ( 2025-01-06 03:25:27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林***艳: ( 2025-01-03 01:27:34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冯***卉: ( 2024-12-24 09:36:50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国***舒: ( 2025-01-06 03:52:49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芮***枫: ( 2024-12-26 03:52:11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喜欢"看见自己 发现自己潜在能量激发自己无限潜能"的人也看了
Maths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线性代数辅导讲义(2010)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2016最新版)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省、市、县、乡“四级联考”专用教材-公共基础知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你就是奇迹 和世界万物一起 大声说出对孩子的喜悦和爱!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2020年4周攻克考博英语写译周计划(附高分写作模板) 第7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套装2册 2023秋语文默写能手+数学计算能手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通城学典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Kidnapped OBW (Oxford Bookworms Stage 3)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正版 猎人笔记 屠格涅夫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著正版版 7年级/七年级上册文学书目 初中语文阅读rmbd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应急物流技术概论 中国市场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佛陀说.法句经 蔡志忠 编绘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正版保证】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生命的色彩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The Idea of a Social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 to Philosophy 社会科学及其与哲学的关系观点 ISBN9780415423588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小猪佩奇双语故事纸板书(套装共4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图解乒乓球训练 技战术与体能训练200项 视频学习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英汉双解词典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6分
文字风格:8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7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8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