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2:49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精美图片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011619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1
  • 页数:337
  • 价格:49.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大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2:49

内容简介:

本书以知识谱系的写法,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范畴、谱系进行梳理,勾勒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和流派的发展、演变、拓展和繁衍的知识谱系图,理解其主要视野和解释传播的路径,提炼该学派的理论精髓,思考其对中国传播业和传播研究的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书籍目录:

1 导论/1

  1.1 研究问题、假设和概念界定/2

  1.2 选题意义/4

  1.3 研究综述/7

  1.4 研究路径和方法/21

  1.5 难点和创新/31

2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知识谱系和理论发展/37

  2.1 渊源/37

  2.2 奠基/39

  2.3 繁衍/41

  2.4 前沿/49

  结语/52

3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54

  3.1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路径/54

  3.2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旨趣/57

  3.3 多伦多学派的技术批判/62

  3.4 社会学思想传统和北美新闻传播研究/63

  3.5 其他社会思潮/67

  结语/68

4 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策与结构/70

  4.1 斯麦兹的研究历程和学术轨迹/71

  4.2 传播政策批判/73

  4.3 传播技术批判/77

  4.4 受众商品论/79

  4.5 媒介依附论/82

  结语/84

5 席勒:媒介帝国主义与思想管理/87

  5.1 复合体和媒介帝国主义/88

  5.2 思想管理者和信息劳动力/91

  5.3 传播与文化宰制:信息技术和自由流通批判/93

  5.4 信息传播与社会危机:信息不平等的批判/95

  结语/97

6 电影政治经济学/100

  6.1 电影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传承和知识谱系/100

  6.2 电影的本质和功能/102

  6.3 电影工业的拓展/104

  6.4 电影的经济控制/107

  6.5 电影依附和自治/109

  结语/112

7 媒体政治经济学/114

  7.1 媒体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114

  7.2 权力代理和宣传模式:媒体角色和行为的批判/118

  7.3 媒介垄断和解除管制的批判/122

  7.4 新闻管理和媒介框架:解构客观性和职业主义/124

  7.5 媒介改革路径/129

  结语/131

8 信息政治经济学/133

  8.1 信息和信息技术批判/135

  8.2 信息补贴/138

  8.3 信息和知识劳动力/140

  8.4 个人信息和自治:全景分类/143

  结语/144

9 互联网政治经济学/146

  9.1 反商业化:互联网发展路径批判/147

  9.2 数字资本主义:互联网的性质和功能/151

  9.3 教育商业化:互联网对教育的冲击/153

  9.4 自由的幻象:互联网能让我们自由吗?/155

  结语/157

10 广告政治经济学/159

  10.1 广告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取向/160

  10.2 广告的性质/162

  10.3 广告的功能/165

  10.4 广告中的控制/168

  结语/169

11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跨学科取向/171

  11.1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种族研究/171

  11.2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女性主义/173

  11.3 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民族志/175

  11.4 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争论与融合/178

  11.5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反思和修正/181

  结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84

12 “我们不自由的传播”: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185

  12.1 我们-不自由-传播/185

  12.2 为什么“不自由”/188

  12.3 自由传播的期待/194

  结语/196

13 传播即控制: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元理论解析/199

  13.1 何为元理论/200

  13.2 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201

  13.3 传播本体论:传播即控制/202

  13.4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205

  13.5 现实主义的认识论/208

  13.6 传播价值观:公平优先于效率/210

  13.7 传播人性观:消极受众/213

  13.8 实践观/214

  13.9 方法论:质量并行/215

  结语/218

14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话语分析/221

  14.1 话语、话语分析和批评性话语分析/221

  14.2 文本向度:《盲点》的文本结构和修辞策略/224

  14.3 知识考古:《盲点》思想预设和理论前提/229

  14.4 实践向度:《盲点》的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231

  结语/235

15 再造传媒: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媒的启示/236

  15.1 公开透明的决策讨论/237

  15.2 保障公共性/240

  15.3 反对过度商业化/246

  15.4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251

  结语/256

16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播研究的启示/257

  16.1 建构中国传播研究的主体性/258

  16.2 传播学者承担道德责任/261

  16.3 采纳政治经济学路径/263

  16.4 寻求和告知真相/264

  16.5 独立的姿态和左翼的批判取向/265

  16.6 批判与建言并行/268

  16.7 超越学术的参与/271

  16.8 清晰浅显的教学和表达方式/272

  结语/273

附录1 电影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古巴克/275

附录2 批判学派中的批判者和建构者:麦克切斯尼/283

附录3 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溯源和未来走向/290

附录4 欧洲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传统与当代特色/302

附录5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谱系图/316

参考文献/317

后 记/336  


作者介绍:

陈世华,1982年生,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赣江青年学者,华中科技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出版专著《微博参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译著《传播理论的职业运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以及南昌大学青年岗位能手、优秀本科生导师等称号。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摘插图

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诸多传统中,北美流派有着鲜明的特色,其对政治经济权力和现有传播实践与理论的批判,使其成为传播研究中的异类,在经验研究占统治地位的北美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也导致了该学术流派的相对集中和紧凑,研究者之间的学术传承也大多限于父子、师生、同事、夫妻之间,或者一个系所内,并互相合作,体现了一个较为单纯的谱系和解释传播的路径。这种集中和紧凑使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体现了鲜明的学术传承脉络和相对统一的理论意旨,彰显了一个传播研究分支学科的身份。研究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再现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取向和理论逻辑,更加深刻地认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价值和贡献;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国传播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知识镜鉴。本书以知识谱系的写法,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范畴、谱系进行梳理,勾勒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和流派的发展、演变、拓展和繁衍的知识谱系图,理解其主要视野和解释传播的路径,提炼该学派的理论精髓,思考其对中国传播业和传播研究的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流派的诞生受到了美国和世界范围内近现代各种思潮的影响。传播政治经济学思想初来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所持的怀疑与批判态度是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自始至终的理论姿态;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技术批判直接启发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技术批判和社会批判;传播政治经济学还批判地继承了社会学和北美新闻传播研究传统,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传统传播学经验研究的政治经济学路径。

        斯麦兹是传播政治经济学奠基人和理论权威,其研究从批判美国电子传播政策和电视内容开始,致力于研究全球语境下卫星传播规制,批判了信息自由流通的神话。斯麦兹坚决反对由市场力量决定传播资源的分配,坚称广播频谱是公共财产,应该置于公共利益的控制之下,呼吁维护公共利益。斯麦兹系统地提出了受众商品论,并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姿态看待美国传播工业在全球的扩张,尤其关注加拿大传播工业对美国的依附,提出了媒介依附理论。他还为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发展积极建言,为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席勒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精神领袖,他的研究从宏观上审视美国传播工业向世界的拓展,提出了媒介帝国主义的概念,后来转向关注美国统治阶级和传播者,批判思想管理和观念操纵,关注信息和传播工业中的劳动力问题。在新自由主义的语境下,他批判里根政府的新自由主义媒介政策,揭露信息时代的谎言和悖论,晚年重新回归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对信息不平等导致的社会危机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在斯麦兹和席勒之后,根据不同的主题,传播政治经济学繁衍出来几个亚研究领域。

        电影政治经济学注重探讨电影文本和行业背后政治经济权力的互相建构,体现了清晰的知识谱系、鲜明的学术传承脉络和独特的理论逻辑。电影政治经济学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维度探讨电影的本质和功能,揭露电影业背后的经济制约和权力关系,阐明电影业和资本之间的密切关联,揭示美国电影向海外拓展的政治经济驱动力,以及世界电影市场的依附关系及其深远影响,为我们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电影和电影业提供了替代性的理论洞见。

        新闻政治经济学以反潮流的学术姿态揭露了资本主义媒体的本质和危机,揭示了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新闻管理和媒介框架,解构了以客观性为代表的新闻职业主义理念,批判了媒体作为权力代理的角色和作为宣传模式的职能,批评了媒介垄断趋势和媒介解除管制政策,并提出了各项媒介改革方案,为传播研究和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本质、价值以及影响提出替代性的理论视野,形成信息政治经济学流派。信息政治经济学认为信息和信息科技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控制手段,批判了信息的商品化、私有化和移动化,提出“信息补贴”的概念来反映信息源对信息生产和流通的控制。信息政治经济学关注信息行业中劳动和劳动力的角色,用“全景分类”来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人的控制。信息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信息和信息科技的矛盾特质。

        互联网政治经济学关注互联网诞生背后的推动力量,分析互联网的性质及其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作为传播工具对推进民主的意义。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政治选择过程,受资本控制,互联网的商业化和解除管制导致了垄断;互联网是数字资本主义的工具,加大了信息鸿沟,掩盖了社会的不公,体现了反民主的趋势;互联网对教育行业的入侵导致了教育的商业化,影响了教育的方式和质量;互联网本身是不自由的,不会带领我们走向自由的乌托邦。

        广告政治经济学关注广告在资本主义传媒体制中的独特性质和功能,从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出发,将广告传播与更广泛的经济运作和社会过程联系起来,对广告的控制机制和拜物性质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解释了当代社会关系中广告的角色及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为理解广告及其社会影响提供了替代性的理论视野。

        跨学科的取向一直植根于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因之中。作为政治经济学和传播研究的交叉学科,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在诞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也积极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各种跨学科取向。传播政治经济学与种族研究的结合注重分析种族和传播的互相建构;女性主义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结合看到了传媒背后的男权政治和金钱控制;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民族志的结合注重解释不同族群的传播现象和行为;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也在争论和对话中走向融合,在不断反省和自我批评中完善自身理论体系,与时俱进。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可以总结为“我们不自由的传播”。传播政治经济学反复强调传播行业是“我们的”,传播资源应该为普通公众所有,但我们的传播是不自由的。传播政策的制定缺乏公开和自由的讨论,新闻管理、媒介架构、宣传模式、媒介依附等概念证明媒介是不自由的,文化帝国主义证明传播过程是不自由的,受众商品论证明受众是不自由的,思想管理和“全景分类”证明公众也是不自由的,媒介市场存在垄断和寡占现象,缺乏自由竞争。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呼吁公众通过抗争和结构的改革,打破政治经济权力对传播的控制,实现自由平等的传播。

        从元理论层面来说,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即控制是其传播本体论,唯物主义是其世界观和认识论,传播价值观是公平优先于效率,人性观是消极受众观,实践观是学术改造世界,方法论是质量并行,体现了宽广的知识视野、深刻的价值关切和细腻的理论情怀。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看,在传播研究领域,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理论流派,实际上就是一个理解现实传播世界的话语体系。作为批判学派的分支,传播政治经济学试图利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践,彰显自身不同于主流传播研究的立场和取向,并试图在传播研究场域以及更广的社会关系中占据一席之地,争夺话语权。以“盲点”辩论为代表的学术话语在推动传播研究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播工业和传播研究有诸多启示。对中国传播工业来说,应该引入公开透明的决策讨论,由民众决定媒介的结构和政策以及发展路线;传播资源应该交由公众来控制,以保障公共性。反对过度商业化,坚持中国特色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传播研究来说,应该建构中国传播研究的主体性,传播学者应承担道德责任,以政治经济学的视野,寻求和告知真相,坚持独立的姿态和左翼的批判取向,坚持现实主义的认识论,批判与建言并行;以清晰浅显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进行超越学术的参与。传播研究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深切关怀,尝试去改变人类社会,在社会制度设计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前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中发出的感叹,于今仍具现实意义。在节奏飞快而功利色彩浓厚的现代社会,有多少人能够坐定冷板凳,长夜孤灯,抗拒外在的诱惑?有多少年轻人愿意用十年的时光去构思、写作、修订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稿?此刻,摆在我面前这部厚重的书稿《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就是陈世华博士十年磨一剑的产物,对于这份书稿我既熟悉又陌生,既欣慰又感慨。

        说熟悉,是因为这本书稿我十年前就接触过。十年前的2007年,世华投入我门下攻读博士学位,他属于我刚刚从武汉大学转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后在华中科技大学招收的批博士生,由于具有较好的科研潜质,抱着相同的研究旨趣,他从武大追随而来,考入华科继续学业。他读研期间就表现出强烈的理论兴趣,我们在多次交流之后,确定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选题。机缘巧合的是,世华于2008年9月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学习,而该所正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地,保存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珍贵的文献资料,为其研究提供了绝佳的便利。回国后,他写作完成了博士论文,并相继获得了华中科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终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说陌生,是因为书稿的大部分内容是全新的。世华于2010年博士毕业后,回到家乡南昌大学工作,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并未影响他的理论追求和学术理想。他执着于在国内并不受欢迎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在《国外社会科学》《国际新闻界》等刊物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多次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并以博士论文为基础,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经过不断增补、完善、修订,书稿从初的10余万字增加到现在即将付梓的30余万字,锦上添花,焕然一新,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

        作为书稿前身的博士论文,我曾经细读多次,当时的论文体系健全,条理清晰,观点鲜明,资料翔实,但是,受制于作者当时的阅历和积淀,书稿的内容还略显单薄,对一些观点、材料的解读不是很到位,对一些问题的考虑也不够细致,阐述不够深入,语言也较为稚嫩。十年后的今天,再读这部书稿,确有脱胎换骨之感。这部书稿对原博士论文进行了大量修订、增补、完善,打破了传统学术史书写的窠臼,采取知识谱系的写法,追溯了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流派的起源、发展与流变,并追踪了学术前沿和进展,加入了一些新的资料和章节,勾勒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演变、拓展和繁衍的知识谱系图,体系更加完备,资料更加丰富,而且增加了总结和评述,提升了书稿的理论高度。作者在书稿中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判断,总结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独特的理论范式和学术价值,提炼了该学派的理论精髓,并对其进行元理论层面的深层解读,史论结合,入情入理,论证有力,整体图绘和个案研究并行,人物研究和流派研究并举,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交叉,西方视野和中国实际交融。该书观点、视角、资料令人耳目一新,对中国的传播实践和传播研究来说,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近年来批判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成果。

        看到世华新修的这部著作,看到他在学术上的进步,我深感欣慰。在这个喧嚣的功利社会,他能够安静地坐下来,抵御窗外的种种诱惑,锲而不舍,专注于学术,实在是难能可贵。当然,学无止境,臻于至善是学人们普遍的追求,可以激励人们不断上进。但是真要达到这种境界,却是非常困难的。世华的这本著作,有不少创新,精彩纷呈。但也难免白玉微瑕,书稿还有不少值得挖掘和完善之处。书中的某些思想观点、立论逻辑、语言文字都还有推敲的空间,这些问题可能是作者未来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期待世华和广大青年学人能够潜心学术,诞生更多扎实而又不乏洞见的学术成果,为繁荣传播学术做出更多的贡献!

        是为序!

        

        张昆于喻园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2017年10月10日

  


书籍介绍

本书以知识谱系的写法,对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范畴、谱系进行梳理,勾勒出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和流派的发展、演变、拓展和繁衍的知识谱系图,理解其主要视野和解释传播的路径,提炼该学派的理论精髓,思考其对中国传播业和传播研究的启示和可借鉴之处。


精彩短评:

  • 作者:爱吃桃子的妙 发布时间:2022-10-09 20:30:25

    一种脉络梳理。总的来说是不受待见的批判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左派

  • 作者:玉米的名字 发布时间:2021-12-24 10:34:17

    真的很不错!既有知识谱系梳理,又有奠基人的思想评传和后续的分支发展,而且很有干货,不是水文,对了解传播政治经济学样貌很有帮助。而且说话很直白啊,比如说此前国内传播学发展亲近传播政治经济学有很大原因在于对量化方法的不熟悉。缺点在于不同段落、章节之间重复内容不少。

  • 作者:乔治ジョージ 发布时间:2022-07-29 12:34:33

    没想到是我院的博士论文修订而成,张昆老师还指导了批判传播学史,实属惊喜。不过,全文强调北美在西方的特质,还在附录放了欧洲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可是文章中许多部分又将西方统一化,有些前后矛盾。内容很充分体系,不过重复部分实在是太多了。

  • 作者:爱吃抹茶 发布时间:2011-10-24 10:57:55

    恶搞+瞎写

  • 作者:潘晓婷 发布时间:2023-01-03 02:25:25

    梳理框架,查漏补缺。

  • 作者:思无邪 发布时间:2021-04-19 21:18:35

    捡到宝了,也有助于梳理其他相勾连的传播学思想脉络,读来有刘海龙的feel。豆瓣评价也太少了一点


深度书评:

  • 240311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 摘录

    作者:惜离 发布时间:2024-03-11 22:20:18

    1 导论/1

    对于批判学者来说,经验研究对现状的

    非批判假设

    是对

    思想责任的彻底逃避

    (McChesney,2007:40)。(p2)

    本书借用杜威的经典概念,用“

    我们不自由的传播

    ”Our Unfree Communication )来归纳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p3)

    当我们把眼光放到西方,不得不提

    “语境化与去语境化”

    的思想史探索方法。人类对科学本性的理解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科学哲学将科学理解为语境中的产物,认为科学研究是在去语境化(de-contextaulization)与再语境化(re-contextaulization)的进程中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法国提出文本解读的两种方式:一种是高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Ricoeur)度语境化(hyper-contextauisation)的解读,另一种是去语境化的解读。前者力图从文本产生的具体社会语境中理解文本,尽可能将文本还原成作者的思想,从而领会作者的本意;后者则倾向于从解读者自身的问题关怀出发,从文本中发现可以运用于其他社会语境的思想资源,将思想和行为剥离出历史语境,截断上下文关系,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思想,让文本本身形成自我完善的探求和理解目标。(p23)

    本书还将采用冯友兰先生“照着讲、接着讲、对着讲”的思想方法(冯友兰,1999)。冯友兰自认所研究的中国哲学史是“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在他看来,所谓“照着讲”就是治史,而不是治学。“照着讲”是一种抱残守缺、拒绝进步的态度,“接着讲”则是一种推陈出新、继往开来的态度。在他眼中,学术史的研究太多是跟着讲、照着讲、顺着讲,而很少接着讲、对着讲、反着讲,过分呵护传统而致化不去反思和质疑传统,习惯于常态思维,众口一词,而不习惯于非常态思维。从“照着讲”到“接着讲”是冯友兰对思想方法的一种革新。当然这种革新并非后者否定前者,而是继承和发展,“照着讲”是为“接着讲”服务的。思想方法的革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法变化,更在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本书作为一个学术史、思想史、观念史的研究,秉承冯友兰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照着讲”,厘清理论的本来面目,梳理理论起源、奠基、诞生、繁衍、拓展的历史进程。其次,“接着进”,对理论进行归纳还原,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说,从自己的视角对理论的特征、价值、贡献进行全面的把握。最后是“对着讲”,通过平等的对话,围绕问题,关注论证本身,反思该学派的理论前提、论证过程和结论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地去完善这个学术流派。(p22-23)

    2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知识谱系和理论发展/37">

    2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知识谱系和理论发展/37

    3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54">

    3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渊源/54

    莫斯可(Mosco,1996)就指出,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特征就是

    道德哲学(moral philosophy)

    。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追随古典理论家对道德哲学的强调,不仅分析经济系统,也注重对媒介政策制定和由此而产生的相关道德事务的探讨,时刻怀有深刻的伦理关切和深深的道德焦虑。(p55)

    4 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策与结构/70

    他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不适用于现代媒介产业,马克思主义的文献明显缺乏对意识工业复杂机制的唯物主义分析,他指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忽视了大众传播系统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大多数的批判媒介研究只陈述了文化工业的文化方面。斯麦兹称之为

    马克思主义的盲点

    。他将传播视为一个

    看不见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黏合剂

    ,重视大众传播系统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功能及其再生产资本主义关系的角色。作为一位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他认为一个总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的起点就是

    商品交换理论

    。他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化社会的概念,提出了“受众商品论”(audience ascommodity),从媒介、受众、广告商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大众媒介及其产品的本质。(p80)

    作为文化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多样性正是因为这样的个体努力而得以维持,而这种建立在

    人类解放性诉求

    基础上的社会分析正是批评学术研究虽然屡遭曲解和不公正批评,但始终无法被埋没的真正原因(赵月枝,201la:278)(p86)

    5 席勒:媒介帝国主义与思想管理/87

    席勒认为当媒介故意生产出与现实社会存在不对应的信息时,媒体管理者就成了

    思想管理者

    (Schiller,1972:1)。美国媒体管理者生产、加工、提炼了图像和信息并主管其流通,决定了美国人民的信仰、态度和行为,成了思想管理者。统治精英利用市场法则和直接的政治控制,通过操纵信息(manipulative messages)

    有意制造一个虚假的现实

    ,对人类思想进行操纵。美国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为操纵服务的,传播成为一种征服大众的工具,

    使大众遵从其目标和模式

    。(p91)

    6 电影政治经济学/100

    电影虽然以像其他商品一样的方式被构思、生产和营销,但是又有很大不同电影的成本只存在于第一个拷贝中,包括撰写剧本、拍摄、布置道具、雇用艺术和技术工作者,以及剪辑、制作背景音乐等,但是,第二个拷贝的成本跟第一个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从这个角度来说,

    电影是一个可以无限复制而不会增加第一个产品生产成本的商品。

    电影可以更多地被复制而不用进一步投资,所以广泛地发行正是电影制造商的兴趣所在,电影总是倾向于无限出口Guback,1969:8),这种电影的独特性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电影的内容和风格。(p103)

    彭达库看到了

    加拿大电影依附产生的悖论:资本的需要与加拿大人自己构思、生产、发行和放映本国特色电影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Pendakur,1990:16)。他认为这个根本矛盾决定了加拿大电影工业的性质和历程加拿大电影工业是加拿大社会政治经济机构互动的副产品,存在国家的干涉和夺取控制权的斗争。加拿大人有时也担忧美国媒介内容在加拿大的电视屏幕和电影院的压倒性地位,他们拥护各种支持加拿大文化生产的政府提议。但是,他们也强烈主张加拿大不应该关闭进口文化的边界。这种又爱又恨的感情加深了这个悖论。加拿大人选择美国电影,并不仅仅是因为明星、布景、特效和相关东西,也不是简单地认为加拿大人不喜欢加拿大电影,问题在于电影院放映的大多是美国的电影。

    所谓的自由选择只是欺骗消费者的神话

    ,自由选择的论据假设存在自由和公开竞争的电影市场,掩盖了电影发行公司通过大量的广告和促销而制造的虚假需求(Pendakur,1990:32)。(p111)

    7 媒体政治经济学/114

    西方学界一直存在各种媒介角色的假设。社会学家韦伯开始了具有批判色彩的媒介角色论断,他认为在现代民主国家,所谓的公共意见大多数是被政治领袖和新闻界管理的,

    新闻自由的概念是一个魅力(chrismatic)领袖的工具

    ,新闻界被政治权势力阶层引诱着去操纵大众接受社会秩序(Altschull,1984:202)。政治经济学者延伸了韦伯的媒介角色观念,认为美国的社会和政治秩序与其经济一样植根于经典的自由主义哲学原则,而这也是政治经济学一直批判的对象。(p118)

    阿特休尔的《权力的代理》

    ①(Agent of Power:the Role of the News Media in Human Affair)是批判思考媒介角色的力作。(p118)

    吉特林则从葛兰西的“霸权”概念出发,重新认识新闻界的角色兰西将“霸权”定义为:

    统治阶级通过塑造意识形态和流行意识而实现宰制

    。吉特林认为媒介和整体上的文化工业是意识形态的核心系统。(p118)

    麦克切斯尼认为言论自由的商业化只会伤害言论自由。

    新闻自由的假设是一个神话之幕

    ,掩盖了背后的真正的权力关系,阻碍了推进一个更加民主和人道的媒介系统,以及更加民主和人道的社会(MeChesney&D.Sehiller,2003)。(p121)

    新闻报道总是声称他们讲述某事时没有任何价值判断侵入,新闻是地图,是诚实的表达,根本不是一个故事,而仅仅是事实。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却指出任何文学和文化形式,包括新闻,都必须依赖习俗惯例,都在反射和反映现实的信仰。客观性的承诺使新闻故事的选择、处理、语境和展示的实践变成表面上排除了传统习俗的存在,实际掩盖了被模式化的新闻结构:

    这就是看不见的框架

    (invisible frame)(D.Schiller,1981:2)。(p127)

    通过对新闻客观性的强调,社会冲突被掩盖、包容和取代,社会权力对现实的解释得以合法化。那些没有资源和权力的人,总是发现他们在媒体中被嘲弄和边缘化。

    所以,赵月枝(2011b)指出:“以新闻客观性为核心的媒体专业主义和新闻业自律,成了媒体业主们防范国家干预其资本积累自由和维护私有新闻产业的政治和社会措施,导致了新闻报道质量的下降、专业主义的衰落和极端商业主义对基本新闻伦理底线的践踏。'窃听门’是这一趋势登峰造极的发展。” (p127)

    8 信息政治经济学/133

    甘迪是一位多产的信息政治经济学者。他曾与席勒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共事,后来获斯坦福大学博士,人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学院,任赫伯特·席勒讲座教授。他是世界知名的信息政治经济学者,他的研究主题广泛,包括隐私权、种族传播、信息技术、媒介框架和教育补贴等。《议程设置之外》(Beyond Agenda Setting: Information Subsidies and Public Poli-cy)一书对经典传播学理论“议程设置”提出了怀疑和挑战,认为

    议程设置背后是政治经济权力对知识和信息的控制

    ,并提出了

    “信息补贴”(in-formation subsides)

    的概念,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信息源操纵了大众媒介和其他信息渠道,信息流通的加快只会加大信息和权力的鸿沟。在《全景分类:个人信息政治经济学》(The Panoptic Sort: A Polilical Economy e/Personal Informalion)中他借用了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的概念,提出

    全景分类

    的概念,描述美国统治阶级对信息资源和人民的控制。(p134)

    在资本主义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决定于信息的价格,而

    对价格的操纵是一种控制信息消费的方式

    。信息和其他商品一样,当价格降低时,消费数量上升,价格上涨,消费数量一般都会下降。信息源为了增加某些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就降低其他人使用信息源为了增加某些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就

    降低其他人使用某些信息的价格

    ,这就是“信息补贴”(Gandy,1982:8)。信息源通过控制受众接近和使用与行动相关的信息,进而影响受众行动。那些有权力去控制信息价格的人,不但控制消费,还影响了基于这些信息而做的决策。(p139)

    信息补贴从何而来,如何体现呢?甘迪分析了信息源进行信息补贴的行为模式,将信息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Gandy,1982:15),主要有三种形式:

    降低新闻工作的成本来加强他们对新闻内容的控制;降低科学研究的成本去加强他们对科学和技术信息的控制;降低写作和生产电视故事的成本去加强他们对文化背景的控制

    。由于时间的限制,记者需要生产出故事去出版,记者就倾向于利用接受补贴的信息。当信息源减少记者所面对的信息的成本时,补贴提供者就增加了所资助信息被使用的概率,记者就接受了

    一种直接的信息补贴

    。当信息在新闻中被阅读和收听(看)时,来源的可信度很少被考虑。

    补贴提供者也总是试图去隐藏和掩盖他们与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的关系

    。信息补贴的提供者主要有两种主体,

    一是广告商

    。广告商是最广为人知的信息提供商群体的成员,他们不出售信息而是免费提供,甚至偶尔付费给那些使用他们信息的人,但是广告商提供的信息,尽管并不一定是假的,但几乎总是不完整的。现代公共关系公司成为主要的信息补贴提供者,它们采取付费广告的形式影响公共舆论。二

    是政府

    。政府有大量的工作人员从事公共关系工作。在任何层次的政府部门都有信息从业者,他们的责任就是保证将政府信息通过媒介发送给普通大众。总统和白宫都一直重视影响公共议程。(p139)

    信息既是信息科技的产物,也是技术的话语是

    一种资源、一种商品、一种强大的社会控制手段

    (Mosco,1989:21)。(p136)

    政治经济学者也对信息的移动化提出批判。席勒称

    :信息是被移动的

    (D.Sehiller,2007:162)。在他看来,个人对无线传播的依赖有社会根源,个人无线传播的需要是由控制着生产工具和对个人主义感兴趣的人所塑造的。个人面对着各种直接的和矛盾的压力,也由于商业集团不间断的促销努力,无线市场被成功地培育起来。移动化表面上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效地利用我们工作之余的时间,给了我们更加自由的感觉,但同时也在人侵现实中的其他自由。公共健康变成了移动私有化的牺牲品,高速公路上的车祸,很大部分归因于电话。在无线的世界里,个人和事物被跟踪、监视,个人与威权资本主义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无线只是尝试控制个人和社会的工具。所以,丹·席勒论断:无线的

    世界并不是要创造一个将我们带入个人自由的时代,它带给我们的是复杂的宰制和不平等的历史延伸,而这将继续界定着我们被分化的社会

    (D.Schiller,2007:173)。(p137)

    9 互联网政治经济学/146

    基于对互联网发展历史的考察,传播政治经济学者断言,互联网的发展和解除管制不是任何技术强制性的结果,而是一个

    持续的政治选择过程

    (D.Sehiller,1999:74)。当代网络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行为,而是以协同的政治干涉的方式进行,而且不断增强。资本作为网络的大管家,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互联网进入国际市场。那些主张互联网应该最大限度地接受市场引导的教义背后就是

    露骨的自我扩展(self-aggrandizement)

    的企图。互联网解除管制的野心,包含了一个明显的

    治外法权(extraterritorial)

    因素,主要是为了劝阻其他国家不要在自己的虚拟空间强加严厉的管制,进而在一系列国际谈判中占据主动,并设定议程(D.Schiller,1999:74)(p149-150)

    10 广告政治经济学/159

    广告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信条就是

    广告可能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宗教

    。品牌意味着消费主义和消费社会的出现。品牌隐藏了世界性的资本和劳动的抗争。斯麦兹的核心问题就是,他认为在大众媒介文化中商品由产品和受众交换组成。尽管观众是消费者,也是被消费的商品(物品、节目、广告和意识形态),但是,加利不同意其师斯麦兹的看法,他认为媒体生产出来和交换的关键商品,实际上不是受众,而是受众的观看时间(Jhally,1982:72)。

    媒体所有者的利润来自成本和出售给广告商的受众观看广告时间的差额。剩余观看时间,这是媒体的利润

    。(p162)

    广告的意识形态作用不是创造需要,也不是分配意识形态,而是给我们意义,

    直言不讳地说,我们被迫涉入广告,因为它满足了宗教需要

    。广告的宗教因此被异化,真实事物被笼罩在拜物阴影中。在高级资本主义的高度集中化的市场环境中,出现了拜物化(fetishization)现象,市场的交换形式客观上模糊了物品的社会生产属性。在广告中,

    物品的社会意义被生产的异化领域掏空

    ,被人为地重新赋予意义。商品的拜物教第一步是意义的掏空通过人类劳动隐藏真正的社会关系,第二步是将想象/符号的社会关系注人意义的建构之中,生产掏空了产品的意义,注入广告。现实被想象所隐藏,广告赋予意义。

    人们从他们所经历的任何事情中获得暗示

    ,包括广告。广告因此帮助我们给产品以及这些产品的使用赋予符号意义。广告政冶经济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作为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广告和消费的工具,提出生产的过程掏空了产品的意义,

    广告权能够注入新的意义

    。(p164)

    广告在意识形态上的真正作用,并不是创造需求来影响市场占有率,更不是消解意识形态它的作用在于给我们提供意义。广告的诉求,

    从价值的直接陈述转向了对隐喻价值和生活形态的塑造

    。在某些方面,广告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类似于宗教在非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p167)

    11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跨学科取向/171

    12 “我们不自由的传播”: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185

    第一,“我们”。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反复强调传播行业是“我们的”,而不是垄断着媒介市场的大媒介集团和跨国公司的。从基人斯麦的兹、席勒开始,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一直坚称传播资源是公共财产,应该归公众所有,置于公共利益的控制之下。(p186)

    第二,“不自由”。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不像欧洲的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融合了太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因素,而是体现了更为纯粹的政治经济学路径。总结北美传统,就会发现,他们都在论述一个主题:不自由。这个“自由”并非完全等同于新闻自由,而是包括新闻自由,但外延更广,类似于自治(autonomy),包括

    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政治自由以及个人和组织的自主、自治、平等、公正等意涵

    。自治,作为自我管理(self-government,self-management,self-governance)的权利,指的是一个理性人或组织可以行使所有的权利,能独立地做出决定,而不受他们所不能抗拒的任何权威的干扰。(p187)

    第三,“传播”。……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超出“新闻界”(press)的概念,其所研究的对象和主题包括整个传播工业和各种传播现象。(p187)……在此,“传播”是对交流主体、媒介、方式、渠道和过程的统筹行为的指称,而非单指“新闻界”不仅包括新闻,也包括信息、广告等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涉及传播主体、传播来源、传播政策制定、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传播效果等传播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和各个步骤。(p188)

    13 传播即控制: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元理论解析/199

    14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话语分析/221

    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说,《盲点》一文是一个典型的话语文本,有独特的话语结构和文本内涵,体现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和研究取向,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增添了新的活力;《盲点》发表作为一场话语实践,是一场

    “影响的焦虑”驱动的话语权争夺

    ,潜在的意图是树立自身的权威,在传播研究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促进

    传播研究取向的多元化

    ;《盲点》发表后引发的社会争论是一场社会实践,让传播政治经济学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关注,并激起了一场多方学者参与的世界性争论,引发新一轮话语权争夺,话语文本和话语实践共同推动传播政治经济学和传播研究的发展与更新。通过对《盲点》一文的话语分析,我们可以重新回到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再一次证明:

    话语是特定语境的产物,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秩序和权力的配置,体现了话语主体运用的叙事元素、思维方式和言说技巧,隐藏着特定的权力关系,目的也是夺取话语权,重塑社会权力关系,配置权力资源

    。通过话语分析,再次证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研究社会权力关系与传播资源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相互建构的学科(Mosco,1996:陈世华,2016)。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来说,传播研究又何尝不是呢?!(p235)

    15 再造传媒: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媒的启示/236

    16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对中国传播研究的启示/257

    附录1 电影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古巴克/275

    电影屏幕数量的膨胀不是因为受众绝对数字的增长,实际上这是被

    土地开发商(land developer)

    所操纵的。电影院建设总是与购物中心的发展紧密相关并不一定代表对放映商的庞大资本投入。(p277)

    附录2 批判学派中的批判者和建构者:麦克切斯尼/283

    附录3 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溯源和未来走向/290

    附录4 欧洲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传统与当代特色/302

    附录5 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谱系图/316

    后 记/336

  • 大师都有扎实的基本功

    作者:guancheng 发布时间:2010-11-29 00:17:45

    我要站出来批评一下那个名为“去他的算法内功基础,对于程序员,实用主义才是王道” 的评论(我的评论对事不对人)。

    首先我要说,这个观点绝对是错误的。表面上这句话好像抓住了“实用主义”的大旗,但却借此抨击算法等基本功的重要性,太误人子弟。就拿Google Fellow Jeff Dean来说,他绝对算得上是实用主义的大师了吧?可是如果你去看看他关于Google整个系统架构演变过程的讲座,你就会发现把Google的那些诸如MapReduce、GFS之类的看家法宝化繁为简之后都可以还原成最基本的算法、数据结构之类的问题!Google整个架构的发展也是根据需求的变化而产生的,MapReduce之类的不就是在遇到需要解决大规模并行编程这个问题时产生的实用的解决方案吗?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它能被设计出来么?哪一个大师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哪怕是你说的Jamie Zawinski,如果他算法基本功没有十分纯熟他能被称为大师么?别以为他标榜实用他就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了。

    我的观点是,想真正成为杰出的程序员,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你会发现当你需要解决一个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时,你的基本功就是最可信赖的武器。所以,如果你不想只做一个码农,好好学好算法打好基本功是绝对值得的!当然,如果你只像做一个只能靠google搜索答案过活的程序员,就当我这话没说。

    这本书最大的益处就是帮助广大程序员了解大师是怎么成长过来的,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我觉得对于程序员来说,大师的成长经历都隐含了一个基本规律:他们都是编程至少十几二十年以上才最终成为大师的,“十年学会编程”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确确实实的事情!同理,任何人如果想要成为大师(或者至少是杰出的程序员),那么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好基本功:08年图灵奖得主Barbara Liskov博士在回答“什么素质是研究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是”她毫不犹豫的说是扎实的基本功最重要。对于学生来说,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非常重要!这个道理对程序员来说是一样的!

    成功的方式有很多种,事实上很多商业上的成功案例中技术仅仅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一环,在中国这个讲究关系的环境中更是如此。我认同市场>管理>技术。我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路线。

      

    随着中国IT行业的发展,科技创新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超级程序员也会越来越成为香饽饽,如果各位同学确实热爱编程,愿意一辈子编程,我希望你坚持下去,因为只要你成为超级程序员肯定会有赏识你的公司。以IBM中国为例,技术路线的最高级别IBM Fellow,年薪是以百万人民币计算的(当然很多人抱怨Band10以下的收入);很多成功的技术型小公司也都靠被大公司收购的方式实现了自我价值;而一个反例就是不依靠科技创新的公司(例如团购网站),它们确实是不怎么需要高端技术人才,这样的公司不是靠技术取胜。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这篇文章:Erlang User Conference 2010见闻(兼谈程序员职业生涯)

    http://www.parallellabs.com/?p=867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章节完整(351+)
  • 无缺页(391+)
  • 傻瓜式服务(309+)
  • 无漏页(483+)
  • 目录完整(72+)
  • 藏书馆(521+)
  • 差评(474+)
  • 赚了(331+)
  • mobi(215+)

下载评价

  • 网友 师***怡: ( 2025-01-01 19:37:15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石***致: ( 2024-12-31 05:14:53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丁***菱: ( 2025-01-06 19:15:08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师***怀: ( 2024-12-20 23:33:49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宫***玉: ( 2024-12-20 09:05:07 )

    我说完了。

  • 网友 印***文: ( 2025-01-07 16:21:20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谢***灵: ( 2024-12-10 16:29:50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家***丝: ( 2025-01-05 20:59:13 )

    好6666666

  • 网友 汪***豪: ( 2024-12-23 14:30:10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国***芳: ( 2024-12-28 16:24:45 )

    五星好评

  • 网友 谭***然: ( 2024-12-24 04:55:30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蓬***之: ( 2025-01-09 03:07:56 )

    好棒good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