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的一生-迪尔切传略 迪尔切(DavidL.Dilcher)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好奇的一生-迪尔切传略 迪尔切(DavidL.Dilcher)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精美图片
》好奇的一生-迪尔切传略 迪尔切(DavidL.Dilcher)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好奇的一生-迪尔切传略 迪尔切(DavidL.Dilcher) 著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正版可开发票】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4283461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03
  • 页数:176
  • 价格:32.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5:08

寄语:

全国三仓发货,物流便捷,下单秒杀,欢迎选购!


内容简介:

TheformthebookhastakenisahybridofwhatGeSunproposed,hisguidanceandhelp,inrelationtowhatIcouldacplishinpracticaltermsofashortscheduleandtheabilitytoformatandorganizethesectionsofthispublicationduringthefallof2005.SpecialthanksmustgotoProfessorGeSunforhiscontinuedhelpwithmanyaspectsoftheorganizationandpublicationofthiookandtoTerryLottwhohelpedwithmanyofthepracticaldetailsofputtingitalltogether.ThankswouldbeextendedtoMr.JingyiWeng,theDirectoroftheShanghai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EducationPublishingHouse,andProf.YulinBian,theExecutiveEditor,andMr.ShiliangTang,thedesigner,ofthebook,fortheirkindhelpinedi-tionandpublishingworkforthiook.


书籍目录:

Introduction

Preface

Ayoungboylearnsaboutnature

Growingup

Astudentlookingforfocus

Learningtobeprofessional

Ayoungprofessional

Ayoungprofessor

ThemovetoFlorida

Graduatestudents,postdoctoralresearchassistants,technical

assistantsandcollectionmanagers

Toolsandquestions

Ph.D.,Mastersdegree,students,postdoctoralresearchassistants,

collectionmanagers,andresearchassistants

Selectedpublications

SectionI

EarlyCretaceous

Cenozoic

SectionIIHypothesis

SectionIIIMicropaleontology

SectionIVPaleoclimate

SectionVPaleozoic

TheCompletelistofpublicationsforDavidL.Dilcher(1961-2005)

Books

PapersPublishedinReviewedJournals

Inpreparation

Submitted

Published

Presentations/Abstracts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好奇的一生:迪尔切传略》主要内容:The form the book has taken is a hybrid of what Ge Sun proposed, his guidance and help,in relation to what I could accomplish in practical terms of a short schedule and the ability toformat and organize the sections of this publication during the fall of 2005. Special thanksmust go to Professor Ge Sun for his continued help with many aspects of the organization andpublication of this book and to Terry Lott who helped with many of the practical details ofputting it all together. Thanks would be extended to Mr. Jingyi Weng, the Director of the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and Prof. Yulin Bian, theExecutive Editor, and Mr. Shiliang Tang, the designer, of the book, for their kind help in edi-tion and publishing work for this book.


精彩短评:

  • 作者:墨墨等侯 发布时间:2023-11-10 21:39:20

    太好看了,喜欢的书

    自古以来,中国就比较喜欢隐晦的表达和含义。特别是在喜庆的日子,人们总是喜欢张贴一些象征美好的图画寓意,这些图案也承载着人们对家庭社会和生活寄予的美好祝福和希望。这些也表达着人们的美好祝福,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的美。

  • 作者:会飞的石头 发布时间:2022-01-02 18:02:41

    图片非常多,很好看。不过有点不够劲儿。中国的螳螂那篇,只有图和名,如果有小传就好了。然后也没有解剖学的知识部分。

  • 作者:赢凡 发布时间:2013-06-11 22:03:38

    只能说是悬疑了吧。完全没有推理。各种结果都是突然给出。作者水平不是一般的差~文笔很差,各种啰嗦,感觉像流水帐,这种书居然也出版了。真无语!烂书一本,鉴定完毕!

  • 作者:441522703 发布时间:2013-04-10 09:57:32

    以美丽的三江并流地的实际案例为论据,揭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

  • 作者:夜空飞行的银鱼 发布时间:2020-08-09 17:33:32

    挺合适科普入门来看,尤其是书籍设计、排版设计类工作的人。但可读性不大强,真正的全流程跟下来,除了一开始的设计,后面涉及到工艺和材质的部分 也得跑很多次印刷厂才行。

  • 作者:_CY 发布时间:2018-05-08 16:04:27

    浮躁的头脑一时无法信服这种半空中的“极简”


深度书评:

  • 意识01:心灵哲学中的意识问题

    作者:光影尘迹 发布时间:2019-03-22 12:08:10

    献给心理学习共同体。是不是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

    全文5420字,阅读需10分钟。来源:微信公众号:源思想

    00引子

    每谈到意识,人们就会自然的发出终结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何处”。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随意地使用意识来表述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就如David Chalmers所言

    [i]

    ,“意识体验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但同时也是最难以理解的东西(Chalmers, 1995a:200)。” 或许人类意识真的是最后幸存下来的不解之谜吧(Dennett, 1991:21)。

    02物质与意识

    古往今来,对于意识问题

    [ii]

    ,各种哲学争论可以分为两类,即

    一元论

    二元论

    一元论中,一部分理论强调精神、一部分强调物质、还有一部认为没有什么物质、精神,他们都是中性元素。极端点,就分成了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中立一元论

    唯物主义的代表理论是

    同一论

    (identity theory),也就是心理状态等同于物理状态,比如说,意识就是大脑的活动

    [iii]

    。除此之外,唯物主义还包括

    物理主义

    :认为一切心理都可还原为物理科学;

    功能主义

    :即认为心理状态等同于功能状态

    [iv]

    副现象论

    (epiphenomenalism):意识是物理现象伴生之物,但对物理世界不产生任何影响,即意识对人这个机器的运作不产生任何影响,纯粹只是一种多余的副产品。

    而一元论中值得一提的还有

    消除主义

    :我们熟知的心理状态(信念、欲望、痛觉)根本不存在;

    反身一元论

    :精神和物质是同一现实的两个互补;

    异常一元论

    :可以理解成一种非还原性物理主义,认为心理状态的关系不能通过严格物理定律来描述……

    二元论的典型代表就是笛卡尔了,他的二元论是一种

    实体二元论

    (substance dualism),即世界由思维和物质两种元素构成,但它们相互独立。与之相对的是

    属性二元论

    (property

    dualism)——世界只由物质组成,但物质具有物理属性和精神属性。

    但就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二元论并没有解决问题。试问,“心灵不过是大脑的活动”这样的说法不仍然没有解释任何东西吗?心灵不依旧是存在于机器中的幽灵吗(Gilbert, 1949)?也难怪Daniel Dennett会说“接受二元论就等于放弃(Dennett, 1991:37)。”

    03 笛卡尔剧场

    尽管当今几乎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二元论者,但二元论的观点是那么的深入人心,难以避免,以至于Dennett创造了一个词——“笛卡尔唯物主义”来讽刺那些假装成唯物主义者但骨子里还是依赖二元论的理论。比如与之论战的Chalmers

    自然主义

    (naturalistic dualism)。

    为了检验你是不是虚伪的笛卡尔唯物主义者,我们想象一根蓝色香蕉的不同面,然后在心里旋转它。

    好,试问,你是否感觉到一根旋转的香蕉被投射到了思维的荧屏上?

    显然,心理表象的这个说法是如此有诱惑力,以至于我们都信了。那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屏幕在哪里?

    如果你是一个看着屏幕的意识实体,那么内在的你就会有内在的脑和内在的眼,里面有会有一个内在的屏幕和另一个内在的你,如此一来,就是个无限回推的“级联侏儒”。

    除开上述的

    侏儒问题

    (homunculus problem),还有一个棘手的事情,我们是怎么感受到蓝色的?蓝色的体验发生在哪里?这可和看见蓝色不同。换句话说,我们的客观加工过程是怎样产生主观体验的?

    你可能会很容易延续之前的荧屏观点——被Dennett称为“

    笛卡尔剧场

    ”的东西,认为输入的信息被转换成了蓝色图画映在了彩色屏幕上。于是,你创造了一个布满色素的荧屏和一个小人。可这还是不行的呀。或许就如Dennett所言,大脑并不需要蓝色素,只是每当我们考虑到思维屏幕时,总会以为有什么东西一定得是蓝色的。

    你看,仔细思考思考,你潜意识不也是个二元论者!而这样笛卡尔剧场之所以诱人,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总是有一些是觉知不到的。既然这样,那对我们来说,用一个思维屏幕把意识到的和意识不到的隔开,不就简单了吗。

    我们继续以蓝色香蕉为例。除开“脑中的电影(Damasio, 1999)”、“眼前所见的生动世界图画(Crick, 1994:159)”这样的笛卡尔剧场外,还存在一种可能,即我们看到的是在脑子被表征的思维图片。

    但对于Dennett来说,这是视知觉最终产品的“最难抗拒的模型”和“想象的通病”(Dennett, 1991:52)。毕竟,当你意识到大部分视觉是无意识的,那么请问这样的表征是否进入意识?如果你依旧坚持,那么就请找到它的神经相关物,也就是神经元相关性 (NCC),而这也是认知神经科学在做的事。但倘若并没有这样的图画该怎么办?事实上,这在视觉表征上确确实实遇到了麻烦。

    一眼望去,你可以看到事物的所有细节吗?显然不能。可就如詹姆斯所发问的那样,

    “我们对这些细节一无所知,为什么就能感觉到物体并得出结论呢?就好像物体是一个连续体、封闭体一样。应该有缝隙存在啊——但我们从未感受到(James, 1890, i:488)。”

    可能这只是一种信息缺少罢了,也可能是大脑自己填充了缝隙。

    就填充来说,盲点研究似乎很有说服力。把一个小问题精准投射到盲点,可以让他从视野消失掉,而物体所在的位置,我们看到的就只是背景的延伸。那这不就说明是大脑自己填充了缝隙么?

    Dennett可不这样认为,他将之称为“发育不全的笛卡尔式唯物主义呆板的赠品(Dennett, 1991:344)”。试问,当你走进一个贴满玛丽莲梦露的房间,你一眼就看出来,这些画一模一样。但如果有一张被恶性涂鸦了呢,想必,你也能很快意识到不同。你可能会说,你看到了房间所有细节,但事实是这样吗?

    要想辨认一张画,就得直接观察它,而与此同时,其他的画就相当于一堆模糊的点。你在扫视过程中,不断确定这是梦露,这也是,这些都是。可当你能判断一张是梦露的时候,即便你没有确定其他也是梦露,你的大脑也会迫不及待下结论,把所有的区域贴上梦露的标签。而你所能看到的涂鸦,是异常检测的结果。

    但问题是,给你的感觉可不是这样的。外部世界确实有成百上千的画像,而它们确实是你所看到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你脑子有一模一样的梦露的表征。你脑子表征的是“那里有成百的画像”,即“无论你多么清晰地感觉自己看到了所有的细节,那些细节都在外部世界,而不是在你的脑中(Dennett, 1991:355)”。

    当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知觉理论可丰富着呢

    [v]

    那没有了笛卡尔剧场,我们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吗?在下节的意识理论中会具体讨论。

    04 感受性

    我们先回到意识内容,哲学家们将“意识”用于四个主题:一般知识(knowledge ingeneral),意向性(intentionality),内省(以及它专门产生的知识)(introspection)和现象经验(phenomenal experience) (Lormand,2016)......

    其中最有趣的自然是现象经验问题。试问,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

    Thomas Nagel提出蝙蝠的主要原因是蝙蝠和人的感觉系统完全不同,它的世界我们难以想象。那么,作为蝙蝠的感觉会像是Dawkins所说的,和视觉的感觉一致吗?

    Nagel(1986)认为,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一只蝙蝠的感觉像什么。即使我们知道所有蝙蝠看世界的原理,我们也永远无法拥有用声呐看世界的经验。而这种差异不是来源于物质的差异,即便我们都是人,你也无法知道我的感觉经验像什么。而这也就是Ned Block所称的现象意识(phenomenal consciousness),可以近似理解为体验。

    那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说,每个人对于同一事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而这种被哲学家称为

    感受性

    (quality)的东西肯定是存在的。

    这看起来是相当正确的,但Dennett试图说服人们,“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感受性”(Dennett, 1988:74)。

    但他否认的是感受性的实在性。比如,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经验为椭圆形,但我们不能说存在椭圆性感受本身。他认为如果感受性存在,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把它用科学的方式解释,而这样的话,我们所说的那种难以言表的、主观的原始感受只是一种错觉。

    我们可以问问,喜欢喝啤酒的人,他们喜欢的啤酒味道是第一次接触的第一口味道,还是其他味道呢?想必第一口肯定是不习惯的,甚至是不好喝的。那你可以问他,那第一口和现在喝的究竟有什么变化呢,他所喜欢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味道呢?我们可以发现,我们通常会以含糊不清和前后不连贯的方式去思考我们的感受,而感受性的加入反而使得整个问题更加混乱。

    为反驳物理主义,那我们再思考一个Flank Jackson提出的“

    黑白玛丽

    ”实验。

    已知玛丽是个神经生理学,她知晓一切关于颜色知觉和与之相关的所有知识。但问题是她从小到大都呆着黑白房间里,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除了黑白以外的任何颜色。但有一天,她走出房间,第一次看到红色,会发生什么?她会惊讶吗?他会掌握关于颜色的新知识吗?

    Jackson认为,玛丽肯定会学到新的东西,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得有颜色的感受性(Jackson, 1986)。那么,这也就说明有关世界的物理事实并非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情况是这样吗?

    Dennett反问,如果我们给玛丽一根蓝色的香蕉,那玛丽会上当吗?显然不会,她会说“嘿,休想骗我!香蕉是黄色的,但这东西是蓝色的(Dennett, 1991:399)。”而我们之前之所以会觉得玛丽会产生新知识,是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让玛丽知道关于色彩的一切可以被知道的知识,Jackson把我们都哄骗了。

    为了让我们更容易想象玛丽掌握了所有物理知识,Dennett发明了“

    标准Mark 19机器人

    (a standard Mark 19 robot)”,这样的话,玛丽变成了机器人玛丽,她有着关于颜色知觉的所有硬件,但她的摄像头是黑白的。那么当我们给她换成彩色摄像头时,玛丽会惊讶吗?显然不会,因为机器人玛丽可以用她几兆字节的RAM构建一个关于颜色视觉的模型,那么同样的,更换摄像头又有什么好惊奇的(D. C. Dennett, 2005)。

    哲学僵尸

    可比黑白玛丽要厉害的多。试想你如何证明你有意识?

    倘若有一个人不仅外貌像你,行为像你,甚至说话方式也像你,就是在别人看来,他就是你。但这个虚假的你却没有意识,也不存在所谓的感受性。那么试问,我怎么去判断你不是那具哲学僵尸?那这样的话,我们所说的意识不就是一种附加物吗,意识不就不必要吗?

    再考虑一个

    僵尸星球

    ,这个星球有着所有人的僵尸形态复刻,但显然他们都没有感觉。他们能用我们已知的所有词汇,关于思考、相信、理解的,但他们都不懂,也不会有相关体验。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僵尸星球里的僵尸不能思考,那他们就不可能像哲学家一样考虑感受性和意识问题,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就是已知词语。所以说,下放到个体,僵尸和我们难以区分,但上升到文化,意识是必要的,僵尸哲学家可和我们不一样(Moody, 1994)。

    自然Moody的想法有明显的漏洞,僵尸可是在任何行为上是完全一致的,管你哲学世界,我们就是不可能区分开(Sutherland, 1995)。那么我们再升级一下,考虑一下Dennett的

    超级僵尸

    这种僵尸可以自我监控,不管你问什么哲学问题,他都能回答自如,和我们一模一样。更恐怖的是,他认为他有意识(Dennett, 1991:311)。所以,“我们都是僵尸,没有人有意识(Dennett, 1991:406)。”

    这显然是种幻觉,而这也被Dennett称为“明显的默认意识理论(the obvious default theory of consciousness)(D. C. Dennett, 2016:65)”。他发问,“为什么不加入我去和僵尸跳支舞?难道你还傻傻呆在原地,被这种不可动摇的直觉所迷惑(D. C. Dennett, 2001)?”所以,对于他来说,下个世纪的某个时候,人们回顾这个问题,只会觉得好笑,毕竟这不过是一种错觉,又何必纠结。或许,“如果你有耐心,并开放思想,它便会过去(D. C. Dennett, 2005:23) ”。

    05 进化

    为什么我们要有意识?进化论对这类问题显得尤为擅长,自然是适应呗。但这其实可以简单分为三种思路(Blackmore, Troscianko, & Troscianko, 2018):意识不必要,参见上述的哲学僵尸,想想为什么进化创造了我们,而不是哲学僵尸呢(Moody, 1995:369);意识有某种功能,它独立于其他适应性性状,那么这种不同是什么呢,参见后文的意识理论;意识不独立于其他适应性性状,那么意识为什么要出现在像我们这样的生物身上呢,鸡鸭狗为什么不行。

    Dennett提供了一个

    生成检验之塔

    的进化框架

    [vi]

    ,在塔的每一个层次,新的变异被生成,然后接受测试,接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心智被创造出来(D. Dennett, 1995)。而在格里高利式造物一层,动物装备了模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实体(D. Dennett, 1995:341)。而这就是自我创造的方式(D. Dennett, 1995:367)。对于他来说,自我只是“对本身的假想机器的无害的用户错觉”(D. C. Dennett, 1991:311),而人类意识本身则是一个巨大模因复合体。

    06 总结

    意识问题总是这样有趣。虽然我们不可能指望自己可以完全理解意识,但当我们在讨论的过程种,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经验还有生命意义好像发生了一些改变。正如Dennett所言,“当我们理解了意识……意识将会不一样(D. C. Dennett, 1991:25)”。

    那就让我们继续前进,从心理学角度一探究竟

    [vii]

    References

    [viii]

    [1] Blackmore S., Troscianko E. T., & Troscianko E. T. (2018).

    Consciousness: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755021

    [2] Chalmers, D. J. (1995). The Puzzle of Conscious Experience.

    Scientific American

    ,

    273

    (6), 80–86.

    [3] Crick, F. H. C. (1994).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 New York, NY, England: Charles Scribner’S Sons.

    [4] Damasio, A. (1999).

    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

    . Fort Worth, TX, US: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5] Dennett, D. (1995). The Path Not Take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

    18

    (2), 252–253.

    [6] Dennett, D. C. (1988). Quining Qualia. In A. J. Marcel & E. Bisiach (Eds.),

    [Book Chapt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Dennett, D. C. (1991).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 Penguin Books.

    [8] Dennett, D. C. (2001).

    The Fantasy of First-Person Science

    .

    [9] Dennett, D. C. (2005).

    Sweet Dreams: Philosophical Obstacles to a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 MIT Press.

    [10] Dennett, D. C. (2016). Illusionism as the Obvious Default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8.

    [11] Gilbert, R. (1949).

    The concept of mind

    . Hutchinson University Library.

    [12] Jackson, F. (1986, May 1). What Mary Didn’t Know.

    https://doi.org/10.2307/2026143

    [13]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 Dover Publications.

    [14] Lormand, E. (2016). Consciousness. In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1st ed.). London: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415249126-W011-1

    [15] Moody, T. C. (1994). Conversations with Zombie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

    1

    (2), 196–200.

    [16] Moody, T. C. (1995). Why Zombies Won’t Stay Dead.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

    2

    (4), 365–372.

    [17] Sutherland, K. (1995). Zombie Earth: Editorial Introduction to a Symposium on Todd Moodys Conversations with Zombie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

    2

    (4), 312–312.

    Note:

    [i]

    文章提及的外文人名中译以谷歌精确检索条目数百万为限,达到者在正文中采用中译(文献索引不作中译),未达到者,保留西文原名不作翻译,以免人名中译造成不必要困扰。特此致敬李晓煦老师。

    [ii]

    文章多参考Susan Blackmore 本文。另,学生学疏才浅,还望拍砖指正。

    [iii]

    同一论根据意识和大脑活动的对应又分为为

    类型同一论

    (type identity theory)和

    个例同一论

    (token identity theory)。前者为一对一,认为某一类型的意识对应于某一种类型的大脑活动;后者一对多,同一类型的意识可能对应于多种类型的大脑活动,但具体的某种意识与某种大脑活动是一一对应的。

    [iv]

    功能主义又以还原和非还原两种方式隶属于物理主义,像Jaegwon Kim属于前者,而我们熟悉的H. Putnam、J. A. Fodor和Ned Block属于后者。

    [v]

    视觉理论可参考知觉心理学部分,文中提及的更多是视盲现象。

    [vi]

    可参考我的旧文《丹尼特的生成检验之塔》:

    https://mp.weixin.qq.com/s/aqg5WZlBAYpvGXnEEZQjvw

    [vii]

    这将是一系列的文章,算是我作普通心理学复习的产出,也可以说是心理学习共同体未竟的事宜。我将把我知道的,根据普通心理学的框架重新书写。这是意识章节的第一章,敬请期待。另外,学生深知自己学识不足,如有错误,还望见谅并提醒,期待你的反馈。

    [viii]

    文章参考文献可以移步QQ群366107271进行审查监督,行文所用材料在群文件可以一一找到。如有余力,建议阅读原文。另外,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资料”可获得QQ群二维码,回复“交流”,微信群二维码呈上。愿共同进步。

  • 理解了孤独,也就理解了生命

    作者:桃夭 发布时间:2020-09-22 22:41:57

    人类的孤独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概是从降生的那一刻。因为生命从母亲那里被分离了出来。这意味着要独自面对世界。

    探索孤独,也就等于是探索生命。这本书是关于这个命题的集大成之作了吧?十几位精神分析师,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

    第一部分艺术家的孤独。对于他们来说,孤独是创作的源泉。创作又令他们摆脱孤独。这是一种双向的正面反馈。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作品上,再通过作品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结,从而不那么孤独。作品令艺术家不朽。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女性艺术家,他们可能很难有享受孤独的时刻。因为这个社会对女性的社会属性期望更高。希望她们是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很多女性,为了履行自己的社会属性,没有办法完全做自己,这到底好是不好呢?智者见智吧。

    第2部分探讨了孤独的临床表现以及解决办法。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见证的部分。所谓见证就是直面孤独、分析孤独,最终战胜孤独。想起自己10年前失去父亲的经历。那是最怕有人跟我说:“别太难过,一切都会过去的。”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这种痛苦的感觉都不会过去。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慢慢咀嚼这种痛苦,把它当成是很重要的生命体验。如果我能战胜它,那么我就会穿越孤独。

    第3部分讨论了精神分析师这种职业的孤独。虽然不从事这个职业。但仍然会找到一些共情。任何一个热爱职业的人,都会在职业中体会到孤独感吧。医生会因为没有办法医治疾病而感到孤独无助。教育工作者会因为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感到孤独……有些人会因为孤独而放弃这份职业。但更多人他们选择坚守。这种坚守就是穿越孤独的方式。

    第4部分讨论了生命世界中的孤独。从生命周期中的孤独、玛丽莲梦露的孤独、失去伴侣的孤独和士兵的孤独4个方面论述这个话题。会发现,其实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面对孤独的体验。我们通过在幻想,与那个不可能再见面的人产生联结。以此来慰藉孤独的心灵。

    其实,孤独是生命的底色。永不消失的爱人、永不失联的朋友、永远相伴的亲人是不存在的。我们最终要学着,独自面对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孤独会令生命变得厚重。会让我们更真切的感受到生命的重量。也会让我们更珍惜,还能够相聚的时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孤独是有意义的。

    一个人,如果他的内心是安稳平和的,他知道怎样你自己相处,那么就不会惧怕孤独。这大概就是一种强烈的、持久的、不会消失的安全感。

    如果说孤独是生命的土壤,总会有一些人会用这片土壤培育出最美的鲜花。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一般般(60+)
  • 不亏(83+)
  • 三星好评(592+)
  • 情节曲折(501+)
  • 中评(75+)
  • 好评(163+)
  • 无颠倒(395+)
  • epub(327+)
  • 快捷(540+)
  • 五星好评(166+)

下载评价

  • 网友 邱***洋: ( 2025-01-03 07:54:24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养***秋: ( 2025-01-01 01:35:12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冉***兮: ( 2025-01-03 04:58:10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瞿***香: ( 2024-12-13 05:15:08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权***颜: ( 2024-12-12 14:49:05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沈***松: ( 2024-12-11 20:12:01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芮***枫: ( 2024-12-28 01:36:39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车***波: ( 2025-01-01 17:53:32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辛***玮: ( 2024-12-24 00:03:29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戈***玉: ( 2024-12-17 13:46:43 )

    特别棒

  • 网友 潘***丽: ( 2024-12-10 17:32:07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融***华: ( 2024-12-16 23:51:2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