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公2019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真题精解及全真模拟试卷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上海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公2019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真题精解及全真模拟试卷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上海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公2019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真题精解及全真模拟试卷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上海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公2019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真题精解及全真模拟试卷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上海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公2019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真题精解及全真模拟试卷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上海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公2019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真题精解及全真模拟试卷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上海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公2019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真题精解及全真模拟试卷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上海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公2019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真题精解及全真模拟试卷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上海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公2019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真题精解及全真模拟试卷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书不释手 发布时间:2017-11-09 09:26:58
17.11.11
07G世界篇看过的三本里,这本最精彩。作者眼界开阔,对美食的理解独到,并不一味夸好,有自己的判断,文字也更有味惑力。难得还看到了米其林餐厅,至少会有意愿想吃吃看,满足了。
作者:大石落地 发布时间:2022-11-23 14:12:22
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工作手册,很清楚解释了很多操作的时机,考虑,背景脉络,目的……把我从过去差点跑向结构主义哲学和老三论理论的思辨困境中拉回了实践。让我知道并不像某些老师表现的,系统式治疗全是剑走偏峰的设置和技术,标新立异的见解和态度。它是深具反思性并且充满选择的,爱它
作者:未央 发布时间:2014-09-01 22:08:12
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怎么用简短的几句话描述这本书带给我的东西
作者:兜里个兜 发布时间:2012-11-30 22:57:14
温馨小白文
作者:Julie 发布时间:2007-08-08 14:34:22
适合初学者读
作者:蚂蚁 发布时间:2012-06-19 16:36:38
无从评价、对偶来说是天书
深度书评:
意识到底能否被追踪?
作者:八日水 发布时间:2023-01-09 12:30:39
这是美国加州大学锡安山医院神经科主任罗伯特*伯顿撰写的,在受到了住院医生、同事、学生、导师和神经学领域的一些大腕的影响后,挑战遍布大脑研究领域的一些基本假设,这些领域包括处于核心地位的神经科学、实验认知科学以及心智哲学提出的更理论化的论点;书中借鉴一些科学研究方法,也会引用个人的假想实验与经历、临床病例,甚至引用文学资料,来对读者说出其对心智的思考。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能够侦测出活跃的脑区中血流的增加,提供在完成某项任务(无论是思考还是采取行动)时,大脑激活程度的改变情况。但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不能直接测量神经元的活动。作者的目的不是探究未来终将被克服的方法上的困难,而在于指出未来技术进步所无法超越的本质局限。
尽管本书利用了科学证据,但也纯粹是推测性的。对大多数人来说,心智既可以作为衡量人的标准,也是衡量外界的工具。反过来,这种评判的价值取决于所认为的心智的工作方式,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大脑活动的支配,又有多少思想和行为处于有意识的控制之中。令作者担忧的是,人们并不清楚自己对心智的了解程度,以及人们普遍相信科学具有无限的力量,这两者结合起来很有可能会导致灾难。即使是最不懂科学的人也知道心理状态,无论多么像源于心理,其实最终都来自大脑。
人们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由没有思想的大脑细胞及其突触产生的。人们常用‘认知感受’来指代那些通常不会被归为情感或情绪的心智现象,常常与思维联系起来,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比如知道感、因果关系、能动作用和意图。
知道感只是庞大的心理感觉系统的一小部分,知道感包括自我感、选择感、对思想与行为的控制感、正义与公平感,甚至包括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式。总的来说,这些无意识的感觉构成了很多有意的体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如何构建心智的概念。有意识想法与无意识想法的区别只不过在于,对无意识的心理感觉的体验。
认识到人们对心智的感觉来自怎样杂乱且常常难以描述的、各种无意识感觉的相互作用,是理解心智将如何解释自己的第一步。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将复杂的心理状态分解成更可控的部分。人们对心智的思考不会超过生物学上的限制。自我意识的基本方面,对身体范围和对意识中心在什么地方的感知,都是由感官知觉构建出来的。这很难不让人们与虚拟替身进行比较,两者都是纯粹的构建体,但却产生了真实的身份认同感。
评论家认为,网上冲浪、电子游戏、在线虚拟环境、脸谱和其他无数的技术创新正在改变人们的大脑回路。人们很难克服一种基本的感觉,那就是心智体现在自我的界限内。这是心智体验与心智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拥有自己的想法的感觉是有意识的决定还是无意识的心理感觉,这对如何确定心智在做什么至关重要。
无论怎样描述感觉,纯粹的感觉似乎都必然是自我的身体意识唯一必要而充分的前提,所有人的知觉,包括神经科学家和哲学家的知觉都悬挂在这种自我意识上,并由此产生了关于心智的观点。从大脑所产生的知觉角度来看,虚拟的‘自我’觉得对另一个人的行为做出了聪明的评估,然后有意识地做决策并采取了审慎的行动。然而,这些感受,包括自我意识、能动感、拥有感和选择感都是无意识的心理感觉系统的组成部分,共同创造了‘自我在发挥作用’的感觉。
演奏钢琴时候,刚开始演奏前手指就必须被放在适当的位置,无数次地进行练习,目的是把这套意图转化为神经回路,使它的运作能够独立于每时每刻的意识。当行为进展顺利时,知道那就是想做的行为并且在控制之中会让人们感到满足。有能动感便够了,不需要知道身体运动的细节。
预测的准确性会决定神经元的放电率,当事情像预期的那样进行时,传入的感觉信息会被抑制。效率最优的大脑只会把需要处理的信息传递到意识中。如果没有什么差错,便不需要意识到行为的细节(尽在控制之中)。
身体的自我意识是心智构建出来的,使人们能够感受自我的大小。再加上意图感、能动感、努力感和选择感,拥有了基本的‘运转中的自我’。这是每个人所必需的基本生物机制,由此人们才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身体边界、有意愿的作用者。但催眠提醒人们,自我意识最基本的机制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操纵。
人们对心智产生误解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因果关系,即对一系列事件背后根本原因的感觉。从科学角度看,人们形成了各种各样归因的方法。但在个人层面上,把因果关系视作一种认知感。现代神经科学和哲学中存在一个巨大的讽刺:个体无意识的能动感、因果关系感、确定感和自我意识越强烈,便越相信心智能够进行自我解释。
鉴于人们对固有偏见和潜意识知觉扭曲的了解,聘请心智作为理解心智的顾问就像让一个没有诚信的人进行自我评价,写自己的推荐信。人们应该从头开始,心怀令人不快但又无法逃避的认识:不够可靠的心智将永远既是主要的心智研究对象,也是研究的工具。在思考心智对身体所施加的作用时,人们观察到身体的动作伴随着意志而来但无法看到或构想出连接动作与意志的纽带,或者心智造成这种影响时凭借的能量。
意志超越其自身官能和观念的力量,丝毫不易被觉察。在最基本的心理层面上,隐藏层是经历与学习之间的纽带,是产生所有神经回路并进行后续修正的主要概念机制。但是隐藏层不只是权衡来自外部世界的输入以及来自身体的感觉输入。它不是做选择,而是思考所有的输入,无论源自哪里。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推理,需要知道有意识思维与无意识思维之间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承认两者之间的区别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代表任何基本的生物差异。没有适当的证据或理由可以使人们相信,想法背后的计算的差异取决于是否能感知到它们。人们就是无意识认知的指挥主体,提供意图、方向和一系列指令,让无意识认知行动起来,然后为它提供连续不断的引导。大脑根据天生的和习得的方法进行运转,但会从有意识的输入中获得线索。
完全有意识的复杂思维纯粹是一种幻觉,是许多无意识心理感觉产生的错误知觉。那些最不擅长使用逻辑的人最有可能高估自己的逻辑能力,而低估其他人的逻辑能力。同样的,最聪明的人的内在机制使他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推理能力以及自己的想法的正确性。赋予人们信心的往往是无知,而不是知识。
理论研究不应该开始于对相关主题的假设,而应该先仔细查看研究工具,即产生这些假设的心智。否则只要迈出一小步,人们便会相信无中生有的‘自然发生说’。有意识心理状态的神经相关物正是造成神经科学领域中一些误解的关键,这些误解包括对意识的评估、对某些疼痛综合征原因的判定,以及认为能够对道德进行科学判定的主张。不论是形成有关心智的学术理论,还是思考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心智解读方面的作用,人们的经历及对无意识心理感受的理解都会形成独特的立场,从而影响人们对他人目前心理状态的认识。
有些感觉似乎就位于人脑中,很容易通过直接刺激脑区来激发,比如似曾相识感。有些感觉很复杂,很难定义,比如对美、优雅和对称的审美感觉。这些感觉更有可能广泛地分布在大脑中,甚至会是一些基本感觉的混合和匹配:如推理感来自能动感、自我意识和因果关系感。当东方人事先看到西方文化的图像时,自我意识只限于自己。当研究者事先给他们呈现东方文化的图像时,自我意识会扩展到其他人。总之,根据研究者的说法,人的自我意识的神经基础会受到文化启动的影响。
想要避免这种从个别推导出一般的倾向,应把有关心智的观点细分成经验性类别(如何感受及体验心智)和概念性类别(如何思考、描述并解释心智是什么)。人们在个体层面上所感受到的经验性的心智概念,不应该与更高层次上的群体或扩展心智的概念相混淆。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或许会使人们不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做出完备的解释。与此同时,人们正面对推测和相互矛盾的证据。人们如何整合这些不精确、模棱两可的信息,取决于人们的思维定式,而思维定式本身又会受到群体和文化的影响。
在宇宙学领域中,可见的宇宙只是整个宇宙的一小部分。其余的部分,包括暗物质和暗能量则是实验、推测、假设和旧式科幻的讨论主题。人们很难避免也以同样的方式来理解大脑。相对于白质,神经胶质细胞或许应该被看成大脑的暗物质。对心智的体验也关系到如何看待自己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如何在缺少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时判断对错,关系到自己在不同专家意见中进行选择的能力,是否赞同流行的文化与科学观点,以及是否相信科学最终将揭开所有宇宙之谜等。总之,在神经解剖层面上,心智的范围非常模糊。哪怕使用最尖端的技术,也不能确定一共有多少细胞,更不用说认识之间的作用了。受生物因素调节的、群体对思维具有的影响,会使本来就不容易研究的主题变得更加复杂。
相比于对其他基础科学相关方面的了解(从层创进化/复杂性到量子纠缠),人们对心智的了解还存在很大差距。无意识心理感觉有助于驱动和评判人们的自我观察和对心智进行的探究。而这些问题只是神经科学所面临的障碍中的一部分。
实验心理学是一个比较封闭、独立的领域。为了理解实验设计和解释中无数的陷阱,心理学家需要进行若干年的学习。与之类似,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和哲学家们越来越多地引用神经科学家的简要结论来支持他们的观点,但受过的训练不足以使他们意识到基础科学方法与解释所固有的局限。这个循环没有终点。
新的心理学理论被神经科学家用于翻译其基础科学数据,反过来又被心理学家所引用,作为理论的依据。一旦某个观点在认知科学家站住脚,便会自行发展起来,不管其根本上正确与否。未经证实的传闻变成了不可否认的事实。任何神经元都无法引起某种复杂的行为。不能把高层次的行为归纳为较低层次的神经元活动。就像人们不能期望看一看字母表就能阅读一部伟大的小说那样,不能在细胞层面上发现行为。
目前人们对梭形细胞的功能几乎一无所知,同样的论点也适用于镜像神经元。尽管人们可以通过特定的电活动特征找出它们,但在显微解剖层面上,人们并不能证实镜像神经元代表了一类具有独特生物化学组成和功能的特殊细胞。现代神经科学最主要的一个驱动力或许就是,认为人类独一无二并且可以用生物学证据来证明这种独特性。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人们的独一无二感本身便是生物学特征驱动的。正是人们的能动感、拥有感和独特的自我意识,推动着人类想要去理解人性的独特性,同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解答。
人们对意图的看法,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己对能动感的理解和感受的影响。如果存在造物主,那么这一定会被算作他的一个令人愉快的恶作剧(创作了无意识的心理感觉),来帮助人们决定在某个想法或行为中包含了多少自愿的意图,然后让人们用这些解释来试图创造出公平的社会秩序体系。
基线大脑活动不等于没有大脑活动。即使在人们认为自己无所事事时,大脑也在从事着各种各样无意识的认知活动。人们如何对没有反映在有意识心理状态中的认知活动进行识别和分类?在处理复杂的心理状态之前,应该从剖析心智解读最基本的方面开始,对于这些方面人们拥有客观的标准,即对单一运动行动的预测。
科学越是揭示出大脑机制的无意识程度,人们便越不相信帮助理解自我的心理学方法是有效的。精神分析和谈话疗法大部分已经被行为矫正、精神类药物,甚至被大脑刺激所取代。神经科学家的数量不断增加,他们明确或含蓄地认为,准确地识别大脑模式能够解决问题。受到这些事实的鼓舞,人们越来越指望用科学来实现自我理解。
如果意图可以存在于意识之外,且无法直接对其进行研究,那么需要评估意图程度的心理状态研究,便一定是不完善的。作者认为,不要再继续相信新的或改进后的技术能够提供证明被试意图(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的必要信息了。应该承认神经科学的本质局限:意图是不能通过任何已知的科学测试捕捉到的心理状态。
人们所看到或听到的,对痛或爱的感觉,都不是有意识的决定。意识的作用是让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传入感觉上,意识让人们选择看什么或听什么,但是不能直接影响对经验的知觉。例如,如果撞痛了脚,可以试着想其他事情,但不能有意识地把疼痛的感觉变成无比喜悦的感觉。只要加工感觉输入各个方面的脑区依然保持功能完好,便会继续做自己的工作,不管人们(病人)整体的意识状态如何。
低级的大脑皮层功能促成了教高级的大脑皮层功能,直到某个时刻,转变成了有意识的体验。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人们只能猜测。在作者看来,人们相信能够找到意识的神经相关物,就等于相信查看神经元及它们的联系便足以描绘更高层次上的复杂行为,这代表了先进的机器和技术也无法克服的一类问题。
理论上,只有当基础生理学与较高层次的涌现特征之间建立起桥梁,并且用生理学的语言来表达这种理解,人们才有可能找到意识的神经特征。如果承认自己对推理的评估会受到无意识因素的影响,那么便应该特别小心,不要依赖某种推理过程而得出非黑即白的认知研究结论。当面对医疗不幸时,朋友和家人往往会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相信那些最不可能的预后、治疗或虚妄的希望,为此投入巨大的情感与财务成本。
作者认为,临床神经科学研究,对新的或充满争议的研究提出结论性看法的冲动,一定要让位于更重要的事情(不要造成伤害)。以前,大脑曾被认为是天生注定的。现在都认识到神经具有可塑性,也就是大脑具有改变自身的能力。神经系统是动态的,学习会带来大脑体积的改变,以及神经纤维与突触的相应改变。人们通过试错进行学习,创造出一些连接,试图解决某个问题。一旦找到了最佳解答,其他不太有用的连接就变得不再必要了,会被过滤掉。而整体及局部的大脑体积都是动态的,并非固定不变。但人们只有通过与被试的直接交流,才能知道意识的内容。而在人类连接组计划中,人们无法与被试进行直接的交流。
人类神经连接组项目或许能获得帮助人们理解疾病与心理障碍的重要信息。但是认为解释解剖结构就等于揭示思维和记忆却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了解解剖学是很有必要的,但却不足以理解心智。麻省理工学院计算神经科学兼连接组计划的联合创始人承现峻认为,人们的突触和突触连接充分代表了心智以及心智的内容。
时过境迁,研究大脑的尖端工具在飞速发展,神经科学界普遍把大脑和心智同等看待(或认为大脑产生了心智),这样便使一种信念在科学家和普通大众中拥有了永久存在下去的理想环境。这个信念就是:神经科学将为古老的哲学谜题找到答案。但对于神经科学家不利在于,回想当然地进行超出训练与专业的推测和概括。认知科学和道德哲学表明,道德与性格具有生物学的根源,这源于人们的热情、信念、愿望、思想和经历,所有这些都反映在人们的生物特征中。
进化生物学家认为,厌恶是生存所必需的一种重要情感。例如,难闻的气味和令人作呕的样子,会防止人们去吃腐烂变质的肉。然而如果想研究在看到尸体时恶心和反感如何引发了道德上的义愤,那么第一个挑战是,确定这样的情感是初级的,而不是由另一种心理状态触发的,比如不熟悉感、局促感、对灵魂或对死亡的恐惧。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相互作用从而界定了人生体验,但只有当这些发挥作用的心理状态在某个时刻被一起激活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才能显现出这种体验。
公平是否是一种表达,它的根基在于某人在世界中的地位感,而行为的触发因素可能包括对幸运和不幸的理解,对感恩和权利的个人认识,以及对其他人的关心与尊重。在看待公平问题上的基本差异,是造成全球党派政治增加的核心原因,对一个人公平是对另一个人的不公,比如关于堕胎、移民、死刑或税收。
没有任何方法能够表明公平的真正本质。当做出道德选择时,也没有哪个脑区会被激活,无法一路追溯到某个‘公平’神经元。最终,人们让无意识的感受和知觉来决定了这个抽象概念的本质,而这个概念可能会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
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吸烟会导致肺癌,赌博是一种破坏性成瘾行为,电视有损大脑,互联网破坏注意力的持续时间,依然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哲学问题,即人们应该/可以/必须怎么过他们的生活。相信神经科学能够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就等于相信凌乱的人类行为能够被简化为科学事实。这是人们所能想象的科学上最无法检验、仅基于信念的观点了。
性格不只是某个孤立时刻的产物,它是个人生物学特征与所有经历的积累。从包含着所有生物学倾向和经历的隐藏层的角度来看,很容易把情境看成一个能够触发性格变化的输入。性格是随机的:一个人可能会勤奋、值得信赖、忠诚,或者可能因工作压力而行为失常,开枪打死老板。有人之所以认为性格不存在,是因为在错误层面上解释行为的。这与因为不能定位到具体的神经元就否认疼痛的存在一样是错误的。
人的性格特征源自大脑隐藏层中许许多多要素的相互作用,但并不存在于细胞和突触的局面。性格并不纯粹是生理的,尽管固有的生物倾向促成了性格形式。性格也并不完全受环境支配。相反,性格是一个概念,是分配行为可能性的一种描述性工具。而行为源自有机体与环境的复杂相互作用。若得出结论说性格特征不存在,或者说性格特征主要是大脑的功能,可以对其进行治疗性干预,都是在错误的层面上解释行为的范例,这些都会导致对人类本质的错误看法。
如何认识个人责任,并不主要在于是否具有‘自由意志’的问题。需要的是思考有意识意图和无意识意图的更好方法。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从概念上讲,无意识意图超出了科学研究的能力。
每个人都会透过自己的世界观来进行观察,而世界观是由生物特征与人生经历塑造而成的。尽管这似乎有些令人不安,但神经科学家无法避免这类偏见。神经科学家必须承认,将有关心智的科学数据转化为因果关系的解释相当于在讲故事。这并不是像怀疑对谋杀现场的法医调查那样是在怀疑脑科学。但是如果证据都是间接的。比如没有目击证人的罪案或主观的心理状态,那么必须界定数据截止到哪里,从哪里开始便是讲故事。
很难想像对于像是否让病人选择死亡这样充满情感的问题,研究者可以不带任何感情。这些偏见(无论是有意识的动机,还是研究者没有觉察的潜意识情感)会影响研究的各个方面,从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研究的设计,到方法的选择、统计分析,最终到如何解释数据。某个观点的重要性和情感压力越大,最终的解释越有可能反映这些偏见。
所有人,包括神经科学家、认知科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和普通读者,都应该意识到驱动所有心智研究的本质矛盾。心智存在于两个不同维度中,一个是人所感受到的体验,另一个是抽象概念。
不可避免的结论是,无意识心理感觉的交汇对于认识心智是什么,以及心智能做什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应该评判神经科学家其语言的准确性、结构的严谨性、观点的清晰与原创性,其研究是否精巧与美,是否有伦理问题的制约以及愿意考虑其他观点和解释的意愿,并且将研究置于历史、文化与个人背景中。毕竟,所有有关心智的结论都是个人的观点,并非不能反驳、不可改变的科学思维。
关于《潜水艇》里几个问题的思考
作者:刘大怪提不起劲 发布时间:2019-09-03 00:54:01
读完《潜水艇》已经快一个月了,我才迟迟动笔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不同于《孩子们》里一个个相互独立没有太大关联的小短篇,依旧是在家庭法院工作的阵内和武藤的故事,依旧是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讨论,《潜水艇》展示了一个更为错综复杂的案件。故事整体延续伊坂的一贯风格,轻快平淡,但却很耐看。不得不承认,伊坂幸太郎是一个讲故事的好手。
不过,读完确实还是有些遗憾的。青少年犯罪,或者说犯罪,是一个很庞大、复杂的话题,无论是影视剧还是书籍都不乏涉及这个领域的作品。《潜水艇》这本书虽然讨论了很多这方面的问题,但也就是浅尝辄止,抛砖引了个玉,最令人头痛的思考还是留给了读者。虽然这是一个很难得出正确答案的话题,但如果伊坂幸太郎能在这方面的讨论更深入一些,突破同类作品的局限性,作为读者,我想会更加惊喜吧。
简单整理了一下书中值得回味的问题,有些附上了自己的思考,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① 不小心把人撞死的若林和怀抱复仇之心意外撞死第三者的棚冈,从结果上来看他们都杀了人,但从不同的动机来看,哪一种更可怕?
这个问题是书中反复出现的,书里其实也给了明确的答案:“有故意行为的更可怕”。
② 朋友冤死他人车轮之下,凶手却未受到严厉的惩罚如今逍遥在外,为朋友感到不公想为朋友报仇,最后弄巧成拙撞死一个潜在杀人犯的棚冈,从他背后的隐情和造成的结果来看,他是否应当被从轻处理?
在书的最后,棚冈要接受家庭法院的裁定,但伊坂并没有告诉我们结果。抛开未成年人案件特殊的处理机制来说,棚冈的处境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张扣扣案。张扣扣为母报仇,其背后的故事让很多人心碎,也不乏许多认为不应该判张扣扣死刑的声音。但妄图用私刑来解决个人恩怨的办法本来就与现代法制社会相违背,无论动机如何,哪怕再令人动容,一旦最后确实造成了伤害,那就要为这份伤害付出代价。如果因为他的动机令人同情就因此网开一面,那以后一定会有如此钻空子的效仿者,法制社会也就变成了一个笑话。
所以想到这一点,又不禁为棚冈感到悲伤:他痛恨着若林,却又让自己成为了第二个若林。
③ 说到若林,虽然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存在,当时的他并没有受到多么严重的刑罚,但有些“惩罚”是慢慢才来的:无意撞人,且事后一直在为自己赎罪的若林,却因自己十年前的过失被歧视,被想从事的紧急救护员和消防员工作拒之门外。如何消除对曾经违法犯罪并受到过制裁的人的社会歧视?
这个问题或许需要分情况讨论。动机又将成为难以忽视的一点,过失总比故意要更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包容。还有就是犯罪程度,杀过人基本就可以在社会层面上被判死刑了。可现实往往是,无论动机如何,所犯的罪多么“微不足道”,只要曾进过监狱就会被贴上特殊标签,出狱后面临社会不信任的眼光。或许他们“罪有应得”,但对于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与稳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出狱人员的再就业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监狱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惩罚,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不敢再轻易触碰法律的底线,如果因为监狱的存在而导致一些人为了生计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罪,那这显然还是有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的。
④ 关于目睹好友死亡的棚冈,关于未成年人经历创伤后的心理疏导。
不知道既负责若林案又参与棚冈的阵内在得知一切后是否有过自责:“如果我当时有多注意这个孩子的感情或许第二桩车祸就不会发生了吧。”别看阵内毒舌又神经大条,能为了一个和小孩子的约定,缠着漫画家十年让人家为腰斩的作品继续画结尾,想必其实也是一个很温柔的人吧。
想到最近的另一个新闻,上海那个终日闭门不出独居多年的25岁男孩。13年前,父亲杀死了母亲,又放火烧掉了房子,却唯独留下了目睹了这一切的儿子。这个男孩所承受的创伤与痛苦我们难以想象,但在他掉落深渊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拉他一把。在一篇相关报道里,他的邻居老大爷对来访记者忿忿地说:“我的第一感觉是你们怎么想起他来了?你们怎么开始关心他了?”是呀,如果早在事情发生时就及时对男孩进行心理干预,他的未来或许就不会这样暗淡了吧。
虽说最重要的还是自救,但人其实是多么脆弱的生物啊,更不用说心智尚未健全的小孩子了。在痛苦面前,麻醉也不过是暂时让人忘却痛苦的存在,麻醉过后,如何克服痛苦带来的不适进行自救,才更应该是我们大人要教给未成年人的东西。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品质不错(364+)
- 一星好评(525+)
- 无水印(241+)
- 格式多(623+)
- 图书多(68+)
- txt(293+)
- 博大精深(549+)
- 目录完整(426+)
下载评价
- 网友 敖***菡: ( 2024-12-20 05:37:59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菱***兰: ( 2024-12-31 03:01:55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孙***美: ( 2024-12-19 15:01:09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冷***洁: ( 2024-12-14 13:43:50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寇***音: ( 2024-12-30 15:05:54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曾***玉: ( 2025-01-06 19:26:36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相***儿: ( 2024-12-28 15:01:09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宫***玉: ( 2024-12-28 03:31:18 )
我说完了。
- 网友 孔***旋: ( 2024-12-14 20:48:46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师***怀: ( 2024-12-17 12:13:02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丁***菱: ( 2025-01-03 11:49:52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喜欢"上海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公2019上海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辅导书真题精解及全真模拟试卷"的人也看了
- 解构与重塑: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审判思维与方法(第二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服装裁剪缝纫工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反职务犯罪论略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大家都有病2跟笨蛋一起谈恋爱朱德庸粉红女郎上班万人迷男人婆绝对小孩幽默搞笑漫画绘本畅销人民文学正版出品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精装珍藏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陈书(全二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疯了!桂宝.14,电影卷(白金卷)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西方世界的兴起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圆你音乐梦·音乐自学丛书—巧学手风琴(修订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最新法规(2017年4月·总第243期)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9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