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与刑罚(增编本)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论犯罪与刑罚(增编本)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论犯罪与刑罚(增编本)》是法学经典名著,自2008年出版以来,已加印4次,销售2万多册。之后我们又出版过一本《贝卡里亚刑事意见书》六篇。我们拟将这两本书合并,推出一个精装版,一方面这是至今为止贝卡里亚的作品合集;另一方面,经典著作值得反复阅读长期保存,因此推出经典著作的精装版以便珍藏。
这部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被誉为刑法学乃至法学领域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论犯罪与刑罚》原著出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自1993年由黄风教授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以来,本书已被列入中国法学研习者的必读书目。中译本最初依据的是法文译本编排次序(也称“42章版”,由法国学者对原著重新编排章节而成),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此书,由黄风教授改为依据原著意大利文版本47章版。
此次,为纪念《论犯罪与刑罚》诞生250周年和贝卡里亚逝世220周年出版精装增编本,由黄风教授再次校订译稿,并增收贝卡里亚后期有关政治犯罪和死刑问题的两篇重要文章,以期更为全面地体现贝卡里亚的刑法思想,以飨读者,以志缅怀。
书籍目录:
致读者
引言
第1章 | 刑罚的起源
第2章 | 惩罚权
第3章 | 结论
第4章 | 对法律的解释
第5章 | 法律的含混性
第6章 | 刑罚与犯罪相对称
第7章 | 在犯罪标尺问题上的错误
第8章 | 犯罪的分类
第9章 | 关于名誉
第10章 | 决斗
第11章 | 关于公共秩序
第12章 | 刑罚的目的
第13章 | 证人
第14章 | 犯罪嫌疑和审判形式
第15章 | 秘密控告
第16章 | 刑讯
第17章 | 关于国库
第18章 | 宣誓
第19章 | 刑罚的及时性
第20章 | 暴侵
第21章 | 对贵族的刑罚
第22章 | 盗窃
第23章 | 耻辱
第24章 | 懒惰者
第25章 | 驱逐和没收财产
第26章 | 关于家庭精神
第27章 | 刑罚的宽和
第28章 | 关于死刑
第29章 | 关于逮捕
第30章 | 程序和时效
第31章 | 难以证明的犯罪
第32章 | 自杀
第33章 | 走私
第34章 | 关于债务人
第35章 | 庇护
第36章 | 悬赏
第37章 | 犯意,共犯,不予处罚
第38章 | 提示性讯问,口供
第39章 | 一类特殊的犯罪
第40章 | 虚伪的功利观念
第41章 | 如何预防犯罪
第42章 | 科学
第43章 | 司法官员
第44章 | 奖励
第45章 | 教育
第46章 | 恩赦
第47章 | 总结
附录一 关于死刑的意见
作者介绍:
切萨雷·贝卡里亚,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
译者黄风,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人们可以凭借怎样的权利来杀死自己的同类呢?这当然不是早就君权和法律的那种权利。君权和法律,它们仅仅是一份份少量私人自由的总和,它们代表的是作为个人利益结合体的普遍意志。然而,有谁愿意把对自己的生死予夺大权奉予别人操使呢?(个人意愿与事实是两回事,不愿意并不代表他们没有交出去)每个人在对自己做出牺牲时,怎么会把冠于一切财富之首的生命也搭进去呢?如果说这已成为事实的话,它同人无权自杀的原则怎么协调呢?要是他可以把这种权利交给他人或整个社会,他岂不本来就应该有这种权利吗?
只有根据两个理由才可以把处死一个公民看作是必要的。第一,某人在被剥夺自由之后仍然有某种联系和某种力量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安全;或者他的存在可能会在既定的政府体制中引起危险的动乱。第二,处死他是预防他人犯罪的根本的和唯一的防范手段。
历史上任何酷刑都从未使决心侵犯社会的人们回心转意。
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烈性,而是刑罚的延续性。习惯是一种主宰着一切感知物的王权,一个人说话、走路、寻求生活需要,都离不开习惯的帮助;同样,道德观念只有通过持续和反复影响才会印入人的脑海里。处死罪犯的场面尽管可怕,但只是暂时的,如果把罪犯变成劳役犯,让他用自己的来库来补偿他所侵犯的社会,那么这种丧失自由的鉴戒是长久的和痛苦的,这乃是制止犯罪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种行之有效的约束经常提醒我们:如果我犯了这样的罪恶,也将陷入这漫长的苦难之中。因而同人们总感到扑溯迷离的死亡观念相比,它更具有力量。
一种正确的刑罚,它的强度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
另外,很多人以一种安详而坚定的表情对待死刑。其中一些人是出于狂热,一些人是出于几乎一直伴随他走入坟墓的空虚。另一些人则是出于一种最后的绝望的试图:或者生存下去,或者忍受不幸。但是,在桎梏的束缚中,在轨邦的奴役下,既没有狂热,也没有空虚,...
神明启迪、自然法则和社会的人拟协约,这三者是产生调整人类行为的道德原则和政治原则的源泉
任何雄辩,任何说教,任何不那么卓越的真理,都不足以长久的约束活生生的物质刺激所诱发的欲望
那些被曲解为“古朴”和“信义”的东西造成了怎样的结局:难以容忍的迷信压迫着人道;少数人的吝啬和野心用人类的鲜血涂饰着王位和宫殿;隐蔽的背叛和公开的残杀;每一个贵族都成了平民的暴君;布道福音真理的牧师每天都用沾满鲜血的双手抚摸慈善的上帝。
使我们追求安乐的力量类似重心力,他仅仅受限于它所遇到的阻力
犯罪界限的含混不清,在一些国家造成了一种与法制相矛盾的道德,造成了一些只顾及现时而相互排斥的立法,大量的法律使最明智的人面临遭受最严厉处罚的危险,恶和善变成了两个虚无缥缈的名词,连生存本身都捉摸不定,政治肌体因此而陷入危难的沉沉昏睡。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论犯罪与刑罚(增编本)》是法学经典名著,自2008年出版以来,已加印4次,销售2万多册。之后我们又出版过一本《贝卡里亚刑事意见书》六篇。我们拟将这两本书合并,推出一个精装版,一方面这是至今为止贝卡里亚的作品合集;另一方面,经典著作值得反复阅读长期保存,因此推出经典著作的精装版以便珍藏。
这部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被誉为刑法学乃至法学领域最为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论犯罪与刑罚》原著出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自1993年由黄风教授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以来,本书已被列入中国法学研习者的必读书目。中译本最初依据的是法文译本编排次序(也称“42章版”,由法国学者对原著重新编排章节而成),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此书,由黄风教授改为依据原著意大利文版本47章版。
此次,为纪念《论犯罪与刑罚》诞生250周年和贝卡里亚逝世220周年出版精装增编本,由黄风教授再次校订译稿,并增收贝卡里亚后期有关政治犯罪和死刑问题的两篇重要文章,以期更为全面地体现贝卡里亚的刑法思想,以飨读者,以志缅怀。
精彩短评:
深度书评:
近代刑法学开山之作
作者:Clover 发布时间:2012-05-29 23:38:43
以下这篇读书笔记,是曾经课堂上读书汇报的电子稿,发于此处,希望以文会友,或交流、或分享。
1764年,年仅26岁的贝卡利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传世之作,这本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系统阐述犯罪与刑罚问题的的著作,体现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于欧洲以致全世界的刑法改革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原先在阅读此书之前,以为此书作为近代刑法学的开山之作,应该就是那种比较冗长、纯理论、抽象性的著作。但是在捧读这本书时,完全颠覆我对它先前的看法,此书不仅言简意赅、文笔犀利,而且逻辑缜密、高瞻远瞩。更为难得的是,全书文笔优美、语言形象生动。我完全被贝老字里行间洋溢的正义和热情所折服,就感觉像穿越了时空,到两百多年前听他讲刑法哲学和刑事政策,有如醍醐灌耳。
更值得感谢的是,我在看完此书后有幸阅览过相关书目(马克昌先生的《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3-72页。)对此书评述,更好地掌握了此书的精神,因此,特此整理记录在此书和相关书目中的收获。分为对《论犯罪与刑罚》写作背景的介绍、主要内容的总结、写作特色的论证,以及谈谈我看完此书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写作背景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刑法制度的蒙昧主义不断激化社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强烈地要求自己的财产权利、人身自由以及他们所创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国家的保护。这就要求刑法彻底摆脱与自己价值观念相对立的宗教观念和封建政治伦理观念的束缚,并以资产阶级的政治学、哲学、伦理学思想为基础,来实现自身的解放和独立,所以,刑法改革已成为越来越紧迫的社会需要。随着刑法改革的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正日趋成熟,贝卡利亚就是那个去扯下旧形式制度最后遮羞布的勇士,他根据新的社会需要,运用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和人权的观念阐发新的刑法原则,让蒙昧主义的本质暴露无遗。将一系列对封建刑法制度振聋发聩的控诉和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刑法原则浓缩在了这本七万多字的书中。
二、主要内容
全书共有47章,除去对某些个罪以及对司法活动中涉及的问题所进行的阐述,就是围绕着以下几条主线:
(一)罪刑法定主义思想
主要体现在,贝卡利亚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他更认为法律条文应当明确和公开;他认为必须有独立的司法官员来判定犯罪事实、适用刑罚,他更认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力”;他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法律认为:所有的臣民都平等地依存于它,任何名誉和财产上的差别要想成为合理的,就得把这种基于法律的先天平等作为前提”,他更认为“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
(二)犯罪与刑罚相对称
首先,贝卡利亚提出了“犯罪阶梯”,即“既然存在作为私人利益相互斗争的必然产物的契约,人们就能找到一个由一系列越轨行为的阶梯,它的最高一级就是那些直接毁灭社会的行为,最低一级就是对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可能犯下的、最轻微的非正义行为。在这两极之间,包括了所有侵害公共利益的、我们称之为犯罪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沿着这无形的阶梯,按高到底顺序排列。”
同时,他认为既然有“犯罪阶梯”,那么也很需要一个相应的、由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即犯罪代价的“价目表”。这样将二者统一起来就有了后世的“罪行相适应原则”,即“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否则,赏罚上的分配不当就会引起导致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
(三)提倡刑罚的宽和
贝卡利亚认为,“刑罚只是社会防卫的必要手段,只要刑罚的恶果大于犯罪所带来的好处,刑罚就可以收到它的效果。这种大于好处的恶果中应该包含的,一是刑罚的坚定性,二是犯罪既得利益的丧失。除此以外的一切都是多余的,因而也就是暴虐的。”他主张刑罚应该是必需的且尽量轻微的,认为死刑超越了社会防卫的必要限度。他主张附条件地废除死刑,他认为死刑不是一个正常的、组织优良的、法制健全的社会里所应当出现的。具体见解如下:
首先,死刑违背了社会契约。他认为“君权和法律,它们仅仅是一份份少量私人自由的总和,它们代表的是作为个人利益结合体的普遍意志。然而有谁愿意把对自己的生死予夺大权奉献予别人操使呢?每个人在对自由作出最新牺牲时,怎么会把冠于一切财富之首的生命也搭进去呢?”;其次,死刑并不能产生最佳的威吓效果,适用终身苦役刑,比适用死刑更能产生威吓效果。他说“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力性,我认识刑罚的延续性”;再者,死刑给人们提供残酷的榜样,会毒化人们的心灵。“体现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恶并惩罚谋杀行为,而自己却在做这种事情: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者,我认为时一种荒谬的现象。”;最后,死刑会引起人们对受刑者的怜悯,而且一旦发生适用错误则无法挽回。
因此,贝卡利亚的死刑思想可以被概括为:在法制社会里彻底废除死刑。
(四)双重预防的刑罚目的观
在刑法目的观上,贝卡利亚吸收了格劳秀斯的改造目的观和霍布斯的预防犯罪目的观,反对报应刑,注重对罪犯的特殊预防和对其他公民的一般预防。
首先,贝卡利亚对报应刑论持彻底的否定态度,认为“刑法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其次,贝卡利亚主张刑罚的目的仅在于预防犯罪,并标明了双重预防的思想。他主张“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尽管“特别预防”和“一般预防”的概念是由贝卡利亚之后的边沁所提出的,但贝卡利亚已经清楚地表达了这个层次的思想。而且,在刑罚的双重预防目的中,他更强调一般预防的价值。他更进一步认识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并不能仅靠适用刑罚来达到。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刑罚至上论”者。
(五)追求最佳效果的刑罚适用原则
贝卡利亚在论述刑罚追求最佳效果时,认为适用刑罚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刑罚与犯罪相适用的原则。这一原则又具体涵括:第一,刑罚相均衡。他认为,遭受侵害的公共利益越重要,犯罪能给犯罪人的满足就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动机力量就越强,提供给人们心理上的阻止这种犯罪欲念的阻力也就应当愈大,即刑罚也应当越重;第二,刑罚相类似。他主张,刑罚应尽可能同犯罪的属性相类似,这样可以使未犯罪的人们最简单、直接、形象地预见到犯罪的相应后果,在他的行为后果同行为内容之间建立可感的心理联系,得出“每一刑罚都是同类犯罪的直接结局”的结论,从而遏制其可能的犯罪欲念。
其次,刑罚的及时性原则。他认为,刑罚的适用越是迅速和及时就越是公正和有效,犯罪和刑罚之间的时间隔得越短,在人们心中,犯罪与刑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就越突出、越持续,因而,人们就很自然地把犯罪看做起因,把刑罚看做不可缺少的必然成果。
再者,刑罚的不可避免性原则。“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他认为,即使刑罚并不严酷而是有节制的,只要它能确定不移地成为犯罪的后果,就足以达到遏制犯罪的目的。基于此种观点,他否认受害人、司法官或君主对于具体犯罪人的宽恕权或恩赦权。
贝卡利亚提出的上述刑罚原则,都密切围绕着预防犯罪的目的而展开,而且处处表现出对于报应刑论和严刑峻罚思想的批判。
(六)犯罪的预防
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这乃是一切优秀立法的主要目的。”
首先,他认为要预防犯罪,就应树立法律的权威。“就应该把法律制度得明确和通俗;就应该让国家集中全力去保卫这些法律,而不能用丝毫的力量去破坏这些法律;就应该让法律少为某些阶层服务,而让它为人服务;就应该让人畏惧这些法律,而且是让他们仅仅畏惧法律。”;其次,他认为要预防犯罪,就应该让光明伴随自由,让科学发挥作用。他说“知识传播得越广泛,它就越少滋生弊端,就越加创造福利。”;再者,他主张,预防犯罪的措施还应当包括“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奖励美德”,“完善教育”等等。
三、写作特色
本书的写作特色独树一帜,在众多经典法学书目实为难得一见的,以下将摘取部分精彩句子和段落来论证各种此书的写作优点:
(一)言简意赅,点石成金
1.“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组织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2.“恰如其分地确定证人和犯罪证据的可信程度,这是一切优秀立法的显著特点。”
3、“生活在一个法律不是一门学识的国家该多么幸福。”
4.“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
5.“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标尺是对国家造成的损害。”
6.“惩罚犯罪的刑罚越是迅速和及时,就越是公正和有益。”
7.“超越法律限度的刑法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
(二)文笔犀利,一针见血
1.“因为你是罪犯,因为你可能是罪犯,因为我想你是罪犯。”
2.“推迟刑罚尽管也给人以惩罚犯罪的印象,然而,它造成的印象不像是惩罚,倒像是表演。”
3.“死刑是一场国家同公民的战争。”
4.“使罪犯受到惩罚的权利并不属于某个人,而属于全体公民,或属于君主。某个人只能放弃他那份权利,但不能取消他人的权利。”
5.“悬赏不是在预防犯罪,相反,倒是在增加犯罪。这是软弱国家的招数,在那里,法律只不过是对一座分崩离析的大厦做的临时修补。”
6.“对思想实行强迫命令,获得的只能是弄虚作假和随之而来的意志消沉。”
7.“立法是一门艺术,它引导人们去享受最大限度的幸福,或者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可能遭遇的不幸。”
(三)远见卓识,高瞻远瞩
1.“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
2.“随着一个国家日益走向光明,忠实和信任也变得日益必要,并日益趋向于同真正的政治结合在一起。”
3.“立法者像一位灵巧的建筑师,他的责任就在于纠正有害的偏重方向,使形成建筑物强度的那些方向完全协调一致。”
4.“当一部法典业已厘定,就应该逐字遵守,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
5.“法官对每个刑事案件都应进行完整的三段论式逻辑推理。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为符合法律,结论是自由或者刑罚。”
(四)逻辑缜密、充满思辨
1.“离群索居的人们被连续的战争状态弄得筋疲力尽,也无力享受那种由于朝不保夕而变得空有其名的自由,法律就是把这些人联合成社会的条件。人们牺牲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和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君权。君主就是这一份份自由的合法保存者和管理者。但是实行这样的保管还不够,还需要有些易感触的力量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这种易感触的力量就是对触犯法律者所规定的刑罚。”
2.“严峻的刑罚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罪犯面临的恶果越大,也就越敢于规避刑罚。为了摆脱一次罪行的刑罚,人们会犯下更多的罪行。刑罚最残酷的国家和年代,往往就是行为最血腥、最不人道的国家和年代。因为支配立法者双手的残暴精神,恰恰也操纵着杀人者和刺客们的双手。”
3.“从无知的愚昧到哲学的明达,从专制到最终的自由,经历着痛苦而必须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有整整一代人为后代的幸福作出了牺牲。然而,一旦人们的心灵安静下来,一旦焚尽国家积弊的烈火熄灭下来,真理的前进步伐就由缓慢到迅速,真理就登上了君主的王位,并被供奉于共和国的议会之中。”
(五)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1.“为了打倒一头狂暴地扑向枪弹的狮子,必须使用闪击。但是,随着人的心灵在社会状态中柔化和感觉能力的增长,如果想保持客观与感受之间的稳定关系,就应该降低刑罚的强度。”
2.“想让痛苦成为真相的试金石,似乎不幸者的筋骨和皮肉中蕴藏着检验真相的尺度。之中方法能保证使强壮的罪犯获得师范,并使软弱的无辜者被定罪处罚。”
3.“人们常常只注意建造一些防止公开保障的坚固的堤坝,却看不到那些不起眼的爬虫正在侵蚀着千里大堤,为河流的泛滥开辟着既可靠又隐蔽的途径。”
(六)人文关怀
1.“只要法律还没有采取在一个国家现有条件下尽量完善的措施去防范某一犯罪,那么,对该犯罪行为的刑罚,就不能说是完全正义的。”
2.“害怕痛苦的人都遵守法律,但是,死亡却消除了人体内一切产生痛苦的源泉。因而有什么力量能使自杀者停下他那绝望的双手呢?”
3.“法官懒懒散散,而犯人却凄苦不堪;这里,行若无事的司法官员享受着安逸和快乐,那里,伤心落泪的囚徒忍受着痛苦,还有比这更残酷的对比吗?!”
4.“在同人类欲望的普遍斗争中,防止一切越轨行为的产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认为“促使我们追求安乐的力量类似重心里,它仅仅受限于它所遇到的阻力。这种力量的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的混合;如果它们互相冲突、互相侵犯,那么我称之“政治约束”的刑罚就出来阻止恶果的发生,但它并不消灭冲突的原因,因为这种原因是人的不可分割的感觉”。相反,明智的法律应当“因势利导,将欲望的洪流分别输入很多同等的小河流,从而使哪里也不会出现干涸或泛滥”。”
四、体会与启发:
读完此书,有良多的体会与启发,采撷如下部分以期交流和探讨:
第一,本书是感性和理性的交汇,既有控诉封建刑法制度的跌宕起伏,又有对未来刑事法律发展方向高瞻远瞩的娓娓道来,整本著作看下来就像听一场交响乐。并且,这书上的每一页都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句子甚至段落,整本书看下来真是令人大块朵颐。更难能可贵的是,此书通俗易懂,是一本不需要法学资质也能读懂的法学经典著作,这就扩大了阅读人群,让更多人能够领略法律和思辨的魅力。
第二,贝卡利亚在完成这本著作,从多学科角度(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来论证自身观点的科学性,可谓旁征博引。这也造就了他思维的多向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有感,学科之间的确可以相通,跨学科也的确比较能出成果,比如学法律的学生可以多读一些社会科学类的书,可以触类旁通,也能让我们避免思维僵化。
第三,贝卡利亚在写此书的几年前,加入了当时的进步青年小团体“拳头社”中。在其中,他与一些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切交往,这对贝卡利亚思想的启蒙和视野的拓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有感,开放式交流对年轻学者思想的影响具有可塑性的意义,真理往往产生于思想之间的碰撞,而不是闭门造车。
第四,贝老提出的“在法制健全的国家里废除死刑”的理想,的确是人类社会为之奋斗的目标,它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纵览各个国家和地区,刑事法律发展的趋势都是在逐步废除死刑,如在去年我国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中 废除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同时,笔者更坚持,刑罚范围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其成员社会化的自觉程度,就当前阶段来看,世界各国还是有必要保留死刑,特别是对中国来说。理由有二:其一,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中国法律文化崇尚重刑主义,所以在当下国民对惩罚罪行严重的罪犯,还普遍存在适用死刑的依赖心理;其二,现在的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也正是各种犯罪的高发期,所以死刑的保留对于当下中国进入风险社会的现状有着现实的意义。
第五,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的感情是有限的,人们越是尊重法律以外的事物,他们留给法律本身的尊重就越少。”这让笔者想到中国的现状,明明有制度内的法律,而我们的社会却一直在制度外去适用法律以外的规则,即在法律制度文化大部分是由我们舶来的西方现代法律制度文化占据主导,但是在法律观念文化部分是由中国传统法律观念文化占据优势,这就形成了制度性法律文化和观念性法律文化的二元冲突,此种冲突的不相协调使得法律无法树立“至高无上”的权威。那么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过程中,要如何逐步矫正“缺少法律信仰”的弊病,这的确是我们好几代法律人必须要思考和努力的一个问题。
第六,掩卷思考,贝卡利亚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为刑法发展的方向描绘了壮丽的蓝图,但是两百多年后过去的各国现状却和贝卡利亚所描绘的理想差距还是很大。在此要借用在此书开头培根的话,“对于一切事物,尤其是艰难的事物,人们不应期望播种与收获同时进行,为了使它们逐渐成熟,必须有一个培育的过程”。
《论犯罪与刑罚》金句摘录(一)
作者:钟书峰 发布时间:2023-04-19 18:01:54
《论犯罪与刑罚》,贝卡里亚著,钟书峰译,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2023年第2次印刷
1、关怀与人道才是人们心目中的正当权威。
2、几乎一切人类社会都有如此力量,总是试图让一部分人极度强势和幸福,而让另一部分人极度贫弱和悲惨。
3、翻开历史,就会发现,作为或者本应是自由人之间契约的法律,绝大部分是满足少数人私欲的工具,或者是权宜之计的结果。
4、立法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5、酷刑,与社会契约的本质与正义相悖。
6、人们对死刑的自然情感是什么?就是自然流露的愤怒鄙视刽子手的情感。
7、唯有严格遵守执行法律,才能保障公民人身与财产的安全。
8、无法实施之法,或者社会环境注定无法实施之法,根本就不应颁布。
9、人们越是尊重法外之物,就会越不尊重法本身。
10、刑罚最严酷的年代和国家,往往就是最血腥、最不人道的,往往就是犯罪最骇人听闻的。
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钟书峰译,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2023年第2次印刷
贝卡里亚《
论犯罪与刑罚
》简介
贝卡里亚《
论犯罪与刑罚
》,明确提出了
罪刑法定
、罪刑相应和刑罚人道原则,在刑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世界各国刑事法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论犯罪与刑罚》,是启蒙运动旗手伏尔泰赞叹不已的人文经典,是“十杰”法学家陈兴良教授列为必读的法学名著,是文笔优美、常读常新的传世佳作。
电子书下载地址:
https://www.ilawpress.com/book/detail?id=763542947827288576&t=book
《论犯罪与刑罚》作者贝卡里亚简介
切萨雷·贝卡里亚,又译“切萨雷·贝卡利亚”,意大利刑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物。1738年生于意大利米兰贵族家庭,1758年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法律专业,曾担任米兰宫廷学校经济贸易学教授。1771年,贝卡里亚被任命为米兰公共经济最高委员会委员,先后从事经济工作和刑事立法、司法工作。1764年,26岁的贝卡里亚出版了传世佳作《论犯罪与刑罚》。
《论犯罪与刑罚》,贝卡里亚著,钟书峰译,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2023年第2次印刷
《论犯罪与刑罚》译者钟书峰简介
钟书峰,法学博士,入选国家“双千计划”人才库,已出版翻译作品三百余万字,代表译著西塞罗《
论法律
》、卢梭《
社会契约论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贝卡里亚《
论犯罪与刑罚
》、托克维尔《
旧制度与大革命
》、泰戈尔《
萨达那:生命的证悟
》(又译《
修行:生命的证悟
》)等经典作品,均深受读者欢迎,一版再版、一印再印。
欢迎大家转载,注明出处即可。
延伸阅读:
《社会契约论》:挑错,有奖
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钟书峰译,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2023年第2次印刷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4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3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无漏页(610+)
- 内容完整(611+)
- 无缺页(296+)
- 一般般(373+)
- mobi(322+)
- 值得购买(671+)
- 服务好(362+)
下载评价
- 网友 师***怀: ( 2025-01-04 04:35:3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马***偲: ( 2024-12-17 02:58:07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石***致: ( 2024-12-15 17:28:56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邱***洋: ( 2024-12-10 14:56:20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汪***豪: ( 2025-01-01 09:38:31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扈***洁: ( 2024-12-10 00:05:47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堵***洁: ( 2025-01-09 12:46:35 )
好用,支持
- 网友 曹***雯: ( 2024-12-28 01:07:00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敖***菡: ( 2025-01-01 02:45:56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权***颜: ( 2025-01-06 02:11:10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林***艳: ( 2025-01-08 22:32:13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寇***音: ( 2024-12-16 21:13:25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曾***玉: ( 2025-01-04 20:20:42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喜欢"论犯罪与刑罚(增编本)"的人也看了
- 妙招速解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近年真题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丧钟为谁而鸣 全译本无删减完整中文版 世界经典名著 外国文学小说 北方文艺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Shiloh (Newbery Medal)喜乐与我(1992年纽伯瑞金奖) ISBN 9780689835827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说一切 (美)罗森伯格 著,曾虎翼 译 东方出版社【正版现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7号人轻松粘土魔法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23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点金训练历史选修2人教版经济与社会生活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15天精通POP:海报 李驰宇,胡文 主编 吉林美术出版社【正版书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杨红樱童话注音本系列会走路的小房子美绘版小学生课外读物学校推荐儿童文学读物6-8-10岁儿童书小学生一二三年级课外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专业图书馆"十二五"期间事业发展报告 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 编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书林守望 文学编辑纪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