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01039104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9787501039104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阿辽沙 发布时间:2021-10-26 17:55:48
大半篇幅写军事,书名应该叫朱棣的军事生涯。好在对朱棣的残暴与虚伪也多有揭露。
作者:南极仙翁 发布时间:2022-02-25 21:35:09
书末的生平事迹列表介绍给我他曾为哪条航线飞行过,曾为哪支军队效力过,曾发表过哪些文章,曾写过一部书献给谁。但这张详尽的表没有告诉我他曾在什么时候恐惧过犹豫过,也没告诉我他是在哪一刻突然感受到自己与所处星球之间的微妙联系,更没告诉我他是否在挚友梅尔莫兹离世时落泪。如果我们不读他的作品,那么他的爱、秘密和他的真相一并被显赫的生平覆盖在了风、沙和星辰中。
作者:ee 发布时间:2008-05-01 22:13:21
邓论课本
作者:古彦 发布时间:2022-03-06 21:01:45
期待第二卷真相
作者:务实 发布时间:2021-10-07 20:58:31
傻逼
作者:空芜 发布时间:2017-02-12 22:27:01
没有蝙蝠侠也吸引人的哥谭故事
深度书评:
白鹿原是我的命运
作者:更深的白色 发布时间:2011-06-23 15:40:53
1
我已经不记得“白鹿原”这三个字最早是作为一个地名,还是一部小说的名字出现在我记忆中的了。但无论如何,这三个颇为好看的字,在以后的岁月中,不管是作为地名还是书名,都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
白鹿原,是我的老家。是我父亲诞生和成长的地方。
《白鹿原》,是一部把中国半个世纪的沧桑,都置于白鹿原这个视点之下的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
1988年,陈忠实开始动笔写《白鹿原》。1988年,我——白鹿原的子孙出生了。从此,“白鹿原”在我生命里仿佛还陌生至极,但它在窥伺着,在每个命运的关节点出现,与我的生命执拗地交织在一起。
2
两岁时,我第一次上了这座古老的原。
在此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关中的西府。关中是一片神奇的土壤,北边是厚实苍凉的黄土高原,南面是青翠葱郁的秦岭山,古老的渭河百万年的冲击,形成了一个西窄东阔的漏斗型八百里秦川。自西向东,逐渐开阔的地形孕育着周至秦汉的文明。
而北原南山,在西安城的东南有了一次奇妙的交汇。白鹿二字,似乎昭示着此处依然厚实的原,却少了几分黄土高坡的凝滞,多了些秦岭终南山的灵动。
我当然不会记得第一次上原时的情景。但我可以利用之后的经验来重建:那是原上寒冷的冬天,所有的人衣着臃肿,挤进上原特有的唯一的交通工具——蹦蹦车。那是一种三轮摩托车,裹着帆布篷,车厢里摆着两排条凳,人们就拥挤的对坐着。
蹦蹦车在盘桓的公路上蹦跳着前进,如果从后方的空隙看出去,一定会被转弯时的险情吓出一身冷汗,但也会看见路的另一边是结实的黄土,偶尔会有险峻的沟壑,好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
等到出的冷汗被透进车厢的寒风吹干,再往车外看,就是完全不同的光景了。天地重又变得开阔,青翠的冬小麦麦苗,仿佛给原上铺了一层绿毯,无限制地向四周延伸着。放眼望去,除了仿佛更接近天,这里似乎与渭河平原的景象别无二致,仿佛脚下那数百米厚的黄土不复存在。
但那毕竟是苍凉的西北风数亿年一粒一粒搬来的黄土,累积至此,从此岿然不动。
3
第一次读《白鹿原》,大约是所谓的半大小子时,跟饭量一样蓬勃的是旺盛的阅读欲。某一天在书柜里乱翻,翻到了一本没有封面,黑乎乎的书。打开一看,白鹿原这三个字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使命般地捧起那过于厚的书,一气读了起来。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一开篇,就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瑰奇,那是一种我从未从文字里读出的味道。当然,更吸引我的是白嘉轩的初夜,田小娥的风骚,不时出现的“颤动”,“抖”,“叫唤”,让年幼无知的我看得面红耳赤,自己也呈现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慢慢长大,再读《白鹿原》,年少时觉得与其他主旋律作品革命者别无二致的鹿兆鹏、白灵,却有了别的味道。再看白孝文、黑娃,恍然发现,他们闹农协也好,当地下党也好,莫不是出于一种巨大的激情,在激情的诱导下近乎疯狂地“风搅雪”。批斗、逃亡、杀人,都在“革命”的巨大旗帜之下以一种喷薄的方式进行着,我忽然发现,“革命”和“情欲”这两个判若云泥的词语,竟然有如此的相像性。那都是一种勾魂摄魄般的欲望,在这欲望驱使之下少年人特有的激情和热血,不管不顾,只享受着释放的快感。
所以那一定是盲目的,一定是自己觉得天地在我手,而旁人看来幼稚不堪的。在这样又宏大又模糊的快感之中,自认为坚定的年轻人实际是迷失的,生命、伦理在此时无关紧要。在这个尺度上,精灵般的白灵跟破窑寻欢的黑娃、白孝文,乃至一辈子迷失在欲望中的鹿子霖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加盲目,因为她是个聪明而感性的人,更容易在宏大中丧失自我。
这是年轻人的悲剧,青春的魅力在于喷薄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中蕴含着的欲望会将人反噬。所以在我又一次读到白灵被同志活埋的文字,这个悲情的场面以前从未让我难过到落泪。
可这一次,突然地,从内心深处悲恸不已。
4
陈忠实在前言中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个家族的秘史没有文学的传承,靠的是口耳相传。其实我更愿意听老家在河南的我妈讲她的家族史,那更加有趣:她的三姥爷如何一怒之下杀了新婚的媳妇,又如何赔了媳妇娘家几十亩的水地来免于告官,如何当上了国军的营长,又如何在一次带兵抢劫金店后被军法从事。又比如我姥姥,她在东北军开办的学校从含泪的教师口中学会了《松花江上》,日本人一打到洛阳,所有的年轻姑娘赶紧嫁人。村里所有人坐在院子里不敢抬头看进村的日军,稍有不高兴日本人就会将人活埋。他们一家还曾经在日本人的机枪下半夜逃亡。还有我姥姥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乡绅,在郑州跟西安开的都有工厂,解放时变卖了资产回到老家,却被正愁地主名额不够的村人送进了监狱。还有我妈的奶奶,是怎样在困难时期大骂最高领导人的。
总而言之,处于华北平原的我母亲的老家,经历是那么富有传奇色彩,从他们身上,能如此鲜活的感受到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好像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曾错过。
而祖祖辈辈植根于白鹿原上的我爸家,似乎真的没什么好说的。父亲反反复复讲起的,只有他奶奶20多岁就守寡,孤身带大子女在村里的好名声,该立一座贞节牌坊。
白鹿原的土太厚了,在20世纪中国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中,那几千年的宗法制度,坚硬的如同脚下的黄土,在沧桑变幻中总有一股断然执拗的自矜。小说中的白嘉轩身为族长,就是中国农村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代言人。任你城头大旗变换,我只守着乡约族规,我只背负着“仁义白鹿村”的御笔亲题,我只守护着祠堂的钥匙。这是一种封闭的、慎独的、自省的、仁义的文化,文化的形态恰恰就是文化的内涵。
他的腰总是挺得很直,那脊梁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魂魄。而通读全书,白嘉轩的悲剧色彩在我看来恰恰是最浓的,尽管他在气势壮阔而没头没脑的“风搅雪”中是那么自持与淡定,但宁折不弯的腰杆偏偏碰上了最为混沌激荡的年代。终于,那个在祠堂里进进出出的黑娃打断了白嘉轩的脊梁骨,因为他挺直的腰是那么不合时宜。
5
然而,佝偻着腰,狗一样的白嘉轩,却还站得起来。他在热情地与他深深植根的土地亲昵一番之后,激动得喜不自禁,“我还能行!”
我后来回老家,询问过祠堂的存在,当然早已被破。但行走村中,到处可见“耕读传家”的门匾。宁折不弯的腰杆,最后却是虽弯不折。白鹿原的土是如此的厚实,一阵风搅雪之后,白雪之下又露出了千百年苍老而浑厚的土地。
我的父亲在原上长大,他有时会描绘年少时那痛苦不堪的饥饿感。我时常想想他的少年生活与我的是怎样的不同。但无从探究,反而是他现在的行事为人,有时总流露出所谓的“农民意识”。他从不公开谈论政治话题,对我和我妈的有些讨论颇有“空谈误国”的嗤之以鼻。作为他们乡里的第一位大学生,我不知道有没有像鹿子霖家一样,在祖坟上放个雷子。但我总觉得在某些层面上,他同他儿时的玩伴并无不同:守旧而不善表达感情,眼界狭小。
我还记得高二的时候文理分科,我在文理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在那个夏雨绵绵的午后,下了最后的决心:学我更喜欢的文科。而当我打电话向父亲通报的时候,这个好多届文科班的班主任,我的父亲,却坚定地要求我学理科。
那一瞬间,我想起了耕读传家的牌匾,我想起了总是顺遂父亲的白孝文、白孝武。
我最终读了理科。
6
我第二次上原,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没有明晰的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黑暗的屋子中,一直肥硕的猫闪动着绿幽幽的眼睛,这印象是如此深刻,甚至超过了本应冲击力很大的葬礼。
那一次,上原时祖父是垂死的,下原时,父亲没有了父亲。
我年龄还是不大,也就两岁多。那次上原有给我带的当时还算新鲜的方便面,我母亲给祖父煮了一碗,当时病榻上的他眼睛里闪着惊奇的光芒:还有这么细的面条啊!
然后便是死亡,我时常试图想象那个我忘了的场景:一个刚刚能跑能跳会说话充满生命力的孩子,披麻戴孝,在死去的老人灵前磕头,完全不了解这是怎样的复杂的、重要的仪式。
生与死,蓬勃与垂暮,在那个时间点,在沧桑沉默的白鹿原上,有了一次交汇。这交汇对于我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刻,但我早已忘怀。而对于白鹿原,却早已熟稔。
千百年来,它已经见证了太多太多。如书中所说,白鹿村人口不满千,稍稍接近必有灾祸。书中写那场大瘟疫,随着更多的人的逝去,死亡变得毫无意义,悲伤也被克制。当瘟疫最终过去,白嘉轩对儿子续族谱而鼓励人们正常生活的行为表示赞赏,他突然认识到,那些亲近的人的逝去是不可避免的,而活下来的人才是重要的,他们继续繁衍继续耕读才是重要的。死,总要让位给生。
这并不是看破生死,而是在生死中淡然处之,一如变换中的淡然。在那一刻,白嘉轩在精神上无比接近苍老的白鹿原,用沉默的胸怀送去死亡,迎来新生。在悲凉沧桑的岁月长河之中,洗尽了欲望。
7
我再次回想到了祖父的死亡。作为工厂的干部,他退休时可以选择留在城里,还有退休工资。但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原上。因为,农村人可以土葬,可以用西北风吹来的古老的土壤埋葬。
魂归故土,这大概不独是白鹿原上的居民的最后愿望。小说中的浪子:孝文、黑娃最终都要来一个衣锦还乡的仪式,可以想见除非迫不得已,谁都不愿埋骨他乡。那是他们的魂灵所在,那是永远的情愫所寄。
当然我死后,跟祖坟必然是天涯海角的相隔。事实上我并不遗憾,那是白嘉轩的白鹿原,那是祖父的白鹿原,那是父亲的白鹿原,白鹿原在我,只是一个老家,连家乡都谈不上。我甚至批判着父亲身上白鹿原的印记,我的未来在远方。
两年前的教师节,我给初中的班主任打了个电话问候。末了,她说,你现在说话声音越来越像你爸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年少时对父亲有着那么多的厌恶,因为在他身上,全是自己。或者更和逻辑地说:在自己身上,全是他的影子。厌恶的不是父亲,厌恶的是自己。
白鹿原不是我的家乡,更加谈不上是我的精神家园,白鹿原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看着我的父亲离开原,上学,在异乡娶妻生子,在过年时回乡小住。静静地看着跟随父亲一年回去一次的我,就像看着黑娃、白孝文的回归。
就像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曾经想极力摆脱的父亲的影子一样,我终于发现了白鹿原不声不响,却已经在我生命中录下了巨大的烙印,当我发现,我也有骨子里的保守、固执之时,才惊觉我的每一次呼吸,都充斥着厚实黄土的气息。我正如恍然意识到自己身世的鹿鸣。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清晰的梦,在梦中我漂浮在白鹿原的上空,在村口飞来飞去,就是找不到父亲长大的院落。然而,最终,我还是降落在了高大的堂屋之中,坐在了冰冷的太师椅上,深深地吸一口厚重的空气。
我一定会飘走,甚至不会最终降落于斯。白鹿原是我的命运,牵扯着我的部分魂灵,但它绝不是我命运的全部。而那黄土铸就的高原,总是在沉默中轻轻呼唤。
8
多少次读完小说,那个仓促的结尾之后,我总是沉浸在巨大的疑惑之中。
白鹿两家,本是同门的兄弟,既然如此,为何非要斗在一起?鹿子霖疯之前还要念念不忘的是,鹿家终于没能斗得过白家?这样的斗法没有原因没有停歇,“斗”是唯一的主题和最高的纲领。
当然我们可以飞快的找到对应的隐喻,政治斗争中的两党、两派,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斗了个天翻地覆你死我活,斗了个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究竟是为了什么?
书中有个士大夫人格的完美代表——朱先生。他说过两句话,一为“都不是君子”,第二句其实是遗言:“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折腾到何时为止?”可谓点题之语,小人相争,黎民相煎,可悲可叹!
“天府之国”最早是关中的美誉,可见其富庶,而回顾历史惨痛不已。仅近代以降,有回民暴动,回汉相互屠杀,陕西人口减少2000万的悲剧;又有镇嵩军围西安城八月,军民冻饿而死数万的壮烈。百姓之苦,不惟天灾,亦是人祸。
元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行经潼关,西望关中,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诚如是言。
9
有一年回老家,大雪初霁,骄阳乍现。父亲说,我们三个去鲸鱼沟逛逛吧。
鲸鱼沟穿白鹿原而过,北边为狄寨原,南边为炮里原。相传上古时代洪水暴发,有一鲸鱼驼万民至此,见原而居,从此生存繁衍下去。后鲸鱼回海,穿原而去,遂成此鲸鱼沟。
去的时候正是下午,冬日里的阳光显得很温暖,穿过一个又一个静谧的村庄,到了南原的北沿,一道碧簪似得水域出现在了面前。我们下到沟底,水边是一片竹林。原上人过年走亲戚,送的礼物是一根新砍的竹子,如此风雅的习俗,似乎与白鹿原的朴实厚重格格不入。
父亲讲起了儿时的经历,每年都有在此玩耍的小儿溺水而亡。鲜活的生命就此失去,可惜可叹啊。
我抬头看着厚实的原和轻灵的水,山无言水无声,只有冷风阵阵波光粼粼,一种巨大的肃穆而哀伤的情绪迅速包围了我。白鹿原的沉默与古老,正如永远不变的人世沧桑,浮生悲凉。我又想起了小说中的鹿兆鹏,他似乎是精神力最强大的一个,为了信仰,可以抛妻离父,可以鬼蜮伎俩,可以不惜生命。终于,他的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在千千万万个鹿兆鹏的努力下居然实现了。
然而,他逃得过宿命么,他逃得脱地主父亲的家庭出身么。小说家聪明,隐去了他的结局,但我们可以想象,他的结局又该是怎样的悲凉。
我一直不理解,陈忠实写罗锅的白嘉轩,为何要说“狗似的”。直到有一次再看《大话西游》,夕阳武士说,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主角的背影在荒凉的大漠中远去,响起了“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的命运”的歌词。恍然间如被闪电击中,心底间一下子空明澄澈,悲哀就慢慢浮了上来
孙悟空白嘉轩都是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翳翳然如垂死之犬,无论流浪还是固守,折腾还是淡然,终将被岁月的洪荒掩埋,被命运的无情吞噬,留不下一声悲鸣。
你我皆如是。
我跟我爸我妈在沟边游览了一会,天色渐晚,夕阳惨淡。雪化后的山路有点滑,我左手扶着我爸,右手挽着我妈,三个人慢慢走回了家。
读后的一些想法
作者:读历史的文献人 发布时间:2023-01-31 18:12:09
2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指出学术研究需要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除去浩如烟海的传世文献,我国还有着丰富的出土文献,而石刻文献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文献概论》
[①]
一书便是以石刻文献为中心,探讨其主要类型、发展演变、内容试读、留存发现以及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虽名为“概论”,但是却涉及石刻文献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研究石刻文献的入门书与重要参考书。
一、作者及内容概述
本书作者赵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其师从考古学者孙贯文,期间主要研究古代铭刻学与秦汉考古。研究生毕业后,又在中国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工作,负责整理出土墓志,从事古代石刻、玺印、简牍等研究工作
[②]
;除此书外,还著有《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古代墓志通论》、《我思古人:古代铭刻与历史考古研究》等书,可以说石刻文献的研究即是其学术专长,而此书便是其在这一方面研究的结晶。
此书共有两个版本,其一为文物出版社于1997年所出的初版
[③]
,后则为此增订本。全书共六十六万字,在初版基础上不仅补充了1997年后新发现的石刻资料,并且新加图版二百多幅,随文相配,使本书更具可读性和直观性。本书概观性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石刻的类型及其演变、古代石刻的存留及发现情况、历代石刻的研究情况以及石刻铭文的常见体例,总结归纳了石刻铭文应当如何释读、石刻及其拓本如何辨伪鉴定等,是一部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石刻的基础著作。
全书共五章,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石刻的主要类型及其演变”、“中国古代石刻的留存与发现”、“历代的石刻研究情况”、“石刻铭文的释读与常见体例”以及“石刻及其拓本的辨伪鉴定与编目整理”等内容,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介绍了石刻材料的类型、发展及演变情况,并在文献学、学术史等多个角度展开其在历代的流传、研究状况,较为全面的为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石刻文献。
二、特点与可商榷之处
为一类文献材料写研究专书不是一件易事,其中需要处理的问题相对较多:首先需要明确这一类材料的类型;之后需要明晰这一材料在各个时期的流传脉络,以及各个地区的遗留现状;再次需要讨论历代对于这一文献的研究现状,以及代表性的学者与著述;最后还需对这一文献的研究标准进行统一,同时需要对其未来研究前景做出预测……而这些要求也确实难以把握,一旦处理不好,就会成为资料汇编或者材料简介,降低其学术性;同时对于材料的介绍,缺少一定的实物照片以及地理区间,又会使得此书空讲理论,缺乏一定的时空对照。而对于石刻文献而言,其并非近代以来才被发现,而是历代皆有留存,而且也是古代重要的书写载体,功能多样,用途较广,同时也存在大量托名以及伪造之物,故在调查研究与具体写作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困难。虽然此书在写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可商榷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此书几乎涉及到石刻研究的方方面面。
在石刻文献的分类方面,此书将其分为四类:器物附属刻铭、建筑物附属刻铭、艺术浮雕附属刻铭、专用文字刻铭等。这与叶昌炽、陆和九、马衡等人依据石料与铭刻内容等的简单分类较为合理。
[④]
这样的分类方式同时兼顾了石刻的外部形制与铭文内容,在介绍石刻留存种类的同时,也能使读者更好地关注其本身特点,可以更加直观的看到不同载体所记录内容的不同。但是这样的分类模式也存在一个问题,即仍然是侧重某一方面,缺乏全面的观察:如在“器物附属铭刻”中,提到了舍利函、石棺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器物,但是对其中的内容记录缺乏一定的关注,以及对于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这些器物形制、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亦缺乏概述;另外在“专用文字石刻”中又过度关注于内容,而对于石刻载体的形制等又缺少讨论;同样在石刻发展过程中,并非只有形制与内容发生变化,其中的非文字部分(如花纹、鸟兽等)亦在改变,此处缺少讨论。当然,有些内容并非文献学研究的重点,不可吹毛求疵;在充分收集石刻材料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相对完善的讨论,此便是本书最大的价值。
在后续的讨论中,作者以时间为主要线索,讨论了历代石刻的留存与发现,并结合各个时代的社会特点进行介绍。具体到各个时期,作者结合传世文献、地上遗存以及出土文物进行分析讨论,虽全面,但是亦有割裂之感。如在介绍“秦代与西汉石刻”(334——346页),先利用传世文献,指出这一时期有记录的石刻文献,之后根据留存的实物及拓片一一对应分析其价值,最后列举书中无记录的传世遗存及出土文物,结构清晰的同时造成了历史信息的埋没,没有对这一时期的石刻文献的特点进行整理,缺少相关的文献信息。同时过于注重时间脉络,从而淡化了石刻文献的空间概念,虽在提及各个时期的石刻遗存时亦点明了石刻所在地与出土信息,但是没有就为何这一时期的石刻会大量出土于某一地区。叶昌炽《语石》“隋代条”提出:隋代造像,少见于中原、秦陇之地,但在山东地区却较常见。
[⑤]
这一点在此书中亦有提及,但只是列举,缺少分析;再如汉画像石多见于陕北、南阳、山东等地,北朝造像记常见于河北地区,南朝少有石刻文字留存……此均是列举,缺少说明,致使石刻文献的空间特征有所淡化。
以上便是本书的两大特点:分类兼顾石刻形制与内容,以时间的维度介绍石刻留存。此亦是作者的创新之处,但是在这其中对于一些重要信息作者却没有很好的把握,因而有所遗憾。总的来说还是瑕不掩瑜,对于石刻文献的类型与留存这一方面的收集与讨论,作者几乎做到“穷尽”,使读者在了解石刻文献的同时,也能对这一文献材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把握。
三、一些疑问与想法
本书第三章《历代的石刻研究情况》(512—617页),介绍了从汉代起至今日石刻文献的研究现状,特别是第一部分介绍汉代至清末(512—547页,后文简称“古代”)的石刻研究,可以说是少有的对历代石刻文献研究的学术史的讨论,较为新颖。
受制于材料,古代的石刻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为宋代与清代,因而作者对于这两个时期的学者与著作讨论较多虽在清代部分作者指出了清人研究的几大成就
[⑥]
,但是亦为对此进行相关的综合考量。而对于传统的金石学与石刻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亦未进行说明,甚至古代是否存在作者所谓的“石刻学”,书中则语焉不详。而对于真正的石刻研究出现于何时,标志为何,历代的演变情况又为何者,亦是缺少说明。
关于此问题笔者的一点思考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中国古代,至少在晚清前,并未出现所谓的“石刻学”,石刻与青铜器一样属于当时“古物学”的一种,虽有众多研究书籍问世,但是大多为金石学之一种,或为材料编目,多为简单的整理工作;其中虽有一些学者写有题跋,并存世,但是题跋是否可以称得上研究,此处亦是一个争论较大的问题。其次关于《语石》《金石萃编》等综合性研究著述,其内容大多仍是以笔记、札记的形式留存,缺少实物对照以及深入的讨论,其体例与同样出现在清末的《书林清话》有点类似,不知这样的研究范式是否是清末较为流行的。因此对于“石刻学”这一概念,笔者有点存疑。
此外在对于古代石刻研究著述的分类上,笔者亦有一点想法,此可分为五个部分:
1.编目类,如赵明诚《金石录》,即将石刻文献收集整理后进行编目,有些可以会有介绍、批校;有些则仅有目次;
2.书法类,如刘球《隶韵》此类书目记录较为简单,记录各石刻文献的字体、书法等;
3.专门附属类,如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及附各类书籍后石刻文本等(如各类书、文集、地方志等),此类文献体例也不统一,既有编目体,亦有录文形式;
4.题跋笔记类,如叶昌炽《语石》,此类书籍很难说是研究著述,但是确有作者的一些思考;
5.义例类,如潘昂霄《金石例》,这类作品是从归纳石刻铭文义例格式的角度对石刻进行研究的书集,是一种文本类的记录。
以上便是笔者在读后,依据书中所列举的诸文献对其进行简单的分类,但是由于学力不足,故仅是浅薄之见。故对作者未发之言进行补充,进而在了解古代石刻研究的学术史时可以较为直观的审视。
四、结语
以上便是笔者在读此书后的一些想法,对此书的特点以及可商榷之处进行了分析,并就一些存疑部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时在读完此书后,笔者通过作者的描述,对石刻文献的研究体例试着进行了总结:
首先需要介绍这一文献的基本信息,如是拓本,需要辨别其真伪,进而知其流传脉络,同时对其源流和不同拓本体系进行比对;如是传世遗存,则要根据地方志,其它记录对其进行断代以及辨伪;若是出土文物,亦须先进行辨伪,同时结合考古报告,知其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综述;
之后便是进行录文,分析其文本特征。若有异体字或者特殊时期的特别字体(如武周新字)需要注意甄别。其后要对其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对其使用的典故、措辞等方面进行简要溯源。
最后便是在录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献,考察石刻文献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与时代风貌,进行联系讨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升华。
此书所提供的不仅是对于石刻文献的“概论性”分析,更有对于石刻研究的方法论提示,使我们了解这一文献载体的同时,进入到石刻研究这一领域。虽名为概论,但基本做到了面面俱到。
[①]
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版,若无特殊说明,全文所提及的此书皆以此版本为准。
[②]
以上信息来自网页:
http://www.kaogu.cn/cn/renyuanxinxiku/2014/0826/47322.html.
[③]
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
[④]
(清)叶昌炽:《语石》,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陆和九:《中国金石学》,台北:明文书局,1984年版;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⑤]
(清)叶昌炽:《语石》,卷一,第7—8页。
[⑥]
清人的几大成就分别表现在:石刻编目、石刻考证题跋、石刻文字考释、石刻文字的地方志汇录、石刻铭文的义例、石刻的综合研究等六个方面。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一星好评(621+)
- 图文清晰(397+)
- 无漏页(554+)
- 微信读书(225+)
- 服务好(519+)
- 赞(131+)
- 体验满分(352+)
- 藏书馆(157+)
- 小说多(109+)
- 五星好评(603+)
- 排版满分(594+)
- 盗版少(402+)
下载评价
- 网友 菱***兰: ( 2025-01-08 15:37:51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陈***秋: ( 2024-12-16 05:58:28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师***怀: ( 2024-12-11 18:33:34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饶***丽: ( 2024-12-12 01:50:03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堵***洁: ( 2024-12-24 09:34:18 )
好用,支持
- 网友 步***青: ( 2025-01-09 12:14:50 )
。。。。。好
- 网友 后***之: ( 2025-01-04 16:43:26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印***文: ( 2024-12-26 15:27:50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焦***山: ( 2025-01-04 15:00:10 )
不错。。。。。
- 网友 戈***玉: ( 2024-12-31 18:12:57 )
特别棒
- 网友 仰***兰: ( 2024-12-11 22:46:51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冯***丽: ( 2024-12-26 03:02:28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家***丝: ( 2025-01-08 23:48:06 )
好6666666
喜欢"9787501039104"的人也看了
小学教材全解三年级上册政治2022秋小学教材全解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中国税法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开心教育学生实用英汉双解大词典版中学高考大学汉英互译初中高中牛津高阶大全小学到初中第9版学生专用**英语字典通用辞典任选 备注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正版新书现货 文城 余华新作 时隔八年全新长篇重磅归来 热门小说 畅销书籍现当代散文随笔名作文学作品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9787512413412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网络信息法学研究(2018年第1期总第3期)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阿狸·永远站 hans 著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正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国际象棋战术与战术组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揭秘911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和毕加索一起淋浴:激发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丹麦】克里斯蒂安·斯塔迪尔 莱娜·唐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787300243016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汉法古今俗语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运营管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面向工业4.0的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我爱做腌菜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桂冠奖益智童书·找找看视觉大发现系列之公主版(套装共6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3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5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