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真题详解及强化习题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心理咨询师(三级)真题详解及强化习题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三级)辅导用书。全书由三部分组成:部分为真题详解,详细解答了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三级)真题(包括职业道德、理论知识部分和技能选择题、案例问答题部分);第二部分为技能选择题,第三部分为案例问答题,这两部分是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在分析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参考多本心理学经典教材和复习资料,精心挑选和设计了常考的经典习题,并对部分习题的答案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三级)的考生使用。本书配有圣才学习卡,圣才学习网/中华心理学习网(www.100xinli.com)为考生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历年真题、在线测试等增值服务。
书籍目录:
部分 历年真题详解
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二级真题详解(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2005年11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二级真题详解(技能选择题、案例问答题)
2006年5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二级真题详解(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2006年5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二级真题详解(技能选择题、案例问答题)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二级真题详解(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二级真题详解(技能选择题、案例问答题)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二级真题详解(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2007年5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二级真题详解(技能选择题、案例问答题)
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二级真题详解(职业道德、理论知识)
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二级真题详解(技能选择题、案例问答题)
第二部分 技能选择题
一、心理诊断技能
二、心理咨询技能
三、心理测验技能
四、综合技能选择题
第三部分 案例问答题
一、一般心理问题(6个案例)
二、严重心理问题(9个案例)
三、其他(3个案例)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心理咨询师真题详解及强化习题(3级)》是一本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三级)辅导用书。全书由三郝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历年真题详解,详细解答了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全国统一考试(三级)真题(包括职业道德、理论知识部分和技能选择题、案例问答题部分);第二部分为技能选择题,第三部分为案例问答题,这两部分是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在分析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上,参考多本心理学经典教材和复习资料,精心挑选和设计了常考的经典习题,并对部分习题的答案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精彩短评:
作者:Amara 发布时间:2021-03-20 19:49:05
三系列里最后一本,个人觉得比较像是一个团体的操作手册的感觉。这个系列对于想埋头自助的人推荐2,想先了解原理再自助的推荐1+2,只想了解原理的推荐1。当然,价钱上这本最便宜。。。所有自助心理书都有局限性,病重依旧要求医!嗯,基本就是这样~
作者:流萤 发布时间:2009-11-03 23:40:35
滋润滴猴子们呐~~~
作者:瓷猫猫 发布时间:2021-03-23 16:51:08
前半部分介绍太阳系 后半部分简略介绍了系外行星和星系 作为LP的另类的娱乐指南算是不错的了
作者:芸菲读书 发布时间:2023-07-10 12:49:20
面对社恐患者与日俱增,父母和孩子都需要阅读这本书。有问题,有思考,有方法,有步骤,简单明了。
作者:小镇做题家 发布时间:2022-09-27 22:58:04
暗戳戳的北京人国外人的优越感
作者:兮 发布时间:2023-05-16 13:46:46
每次做梦梦到相关的人或物,总感觉是在暗示自己什么,想去求证,但是却无从下手,梦的解析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解释我们的梦境,让一些奇怪的梦变得有迹可循
深度书评:
那场发生在200年前的救赎:你还相信善有善报吗?
作者:星尘 发布时间:2021-10-17 16:59:46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写,
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有一句类似的话,
忧伤、充满磨难和悲痛的真实故事通常都很长,如果纯粹是欢乐和幸福的故事,它就会非常短。
《雾都孤儿》似乎介于二者之间,它既充满了磨难和忧伤,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幸福和欢乐。
1837年,年仅25岁的狄更斯写出了《雾都孤儿》,这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社会小说。
作为狄更斯的早期作品,《雾都孤儿》在情节和人设方面显得有些单薄,要是我们忽略了其讲述故事的年代的话,就更难以品味出这本书的妙处。
但正如狄更斯自己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说的一样,
“我不奢望他们(指读者)的赞成,也不为他们的消遣而写作。”
狄更斯只是讲述了一个他想要讲述的故事,至于我们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已经不是他需要在意的事了。
01.奥利弗漂流记
19世纪初的英国,受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代的影响,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异常萧条,济贫工作是当时英国社会的主要问题。
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要求体格健全的贫民必须住进济贫院。
这一法令在卓有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无数悲剧,居住在济贫院的贫民非但得不到妥善的照顾,反而成为了公开耻辱的众矢之的。
《雾都孤儿》讲述的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一场悲剧,根据本书译者黄水乞先生的说法,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将1834年的《济贫法》作为谴责的目标。”
小说开头,一个婴儿降生在济贫院——
“一个充满悲哀和苦恼的世界”,
婴儿正是本书的主人公奥利弗·特威斯特。
奥利弗一出生,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则在小说开头压根儿没有交代。无依无靠的奥利弗顺理成章地被划入了孤儿的行列,小说里将其称之为
“一个在世间被拷上手铐的、挨揍的、受大家鄙视却无人同情的角色。”
《雾都孤儿》虽然是一本小说,但狄更斯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将其称为是奥利弗的
“最简明、最可信的传记样本”。
这种说法无疑是在加强本书的真实性,奥利弗或许是狄更斯虚构的人物,但书中所写的悲剧,却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映射。
在后续情节中,狄更斯对奥利弗际遇的描写确实也极尽真实。
虽然被称为是济贫院,但奥利弗的童年生活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救济,济贫院董事会制定了一个规格:
让穷人们要么在济贫院里慢慢饿死,要么在济贫院外马上饿死。
过于饥饿的奥利弗,在同伴的撺掇下,向厨师申请多添一点粥。
奥利弗这一举动在济贫院引起了轩然大波,董事会认为奥利弗的要求大逆不道,应该被狠狠惩罚,甚至有人预言
“这孩子将来会被绞死。”
犯错的奥利弗被送出了济贫院,前往一家棺材店当学徒,没过多久因为受到虐待而孤身逃往伦敦。
彼时的奥利弗不过是个十岁出头的孩子。可这个孩子的人生已经几经波折,最终去往伦敦,展开他的另一场磨难与奇遇。
02.冒险与奇遇
奥利弗在冬天步行65英里去往了伦敦,陌生的地方,又冷又饿,奥利弗似乎走到了穷途。
这个时候一位奇怪的“年轻绅士”向奥利弗伸出了援手,他请奥利弗吃了顿饭,还把奥利弗带回了家。
不经人事的奥利弗根本没意识到,他刚从一个火坑中逃出来,就又被骗进了贼窝。
贼窝的头子尤金想要训练奥利弗加入他们的行骗行列,奥利弗在第一次参与偷窃的行动中就出了意外,他被误认为小偷抓了起来,但却因祸得福认识了他一生的贵人布朗洛先生。
布朗洛先生和贝德温太太对奥利弗的悉心照顾,让这个孩子得到了人世间罕见的温暖。
可没过多久,奥利弗就被女骗子南希小姐再次带回了贼窝,回到了尤金的掌心之内。
由此,奥利费在浑然未觉中陷入了他人生中最危险的一场灾难。
以骗子尤金、赛克斯和神秘人蒙克斯为首的团伙想要将奥利弗训练成一个和他们一样的骗子;以布朗洛先生、贝德温太太和罗斯小姐以及养母梅利太太形成的联盟想尽办法要将奥利弗救出魔掌。两方势力角逐之际,奥利弗的身世之谜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这个过程中,还穿插着一些南希小姐扑朔迷离的故事,她是帮赛克斯抓回奥利弗的女骗子,同时也是帮罗斯小姐救出奥利弗的核心人物。南希小姐的悲剧让这个喜剧收尾的故事留下了一层难以忽略的悲剧色彩。
03.美玉陷沟渠
张谷若先生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有一章名为“陷淖沾泥”,意思是说白璧无瑕的苔丝被无耻的亚雷玷污,美玉陷沟渠,造成了此后人生的悲剧。
苔丝的故事在情节上和南希小姐的故事毫无关联,但二人的际遇又是如此的相似。
南希小姐是个女骗子,她跟着骗子赛尔斯已经十余年了,正是她将奥利弗抓回了贼窝。
然而南希小姐又和尤金、赛尔斯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便陷身泥淖,也依旧无法更改她美玉的本质。
因此,当得知蒙克斯等人加害奥利弗的计划之后,南希小姐强忍着害怕,偷偷通知了罗斯小姐,帮助奥利弗逃脱了蒙克斯的魔掌。
奥利弗得救了,但南希小姐却因为泄密死在了赛克斯的手中,这大概是小说中最让人悲痛的情节之一。
很多读者认为,狄更斯笔下的南希小姐,比奥利弗更让人唏嘘不已。这话不假,在我看来,南希小姐是本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
狄更斯在小说结尾给奥利弗带来了幸福,但却让南希走向了死亡。作为一个真善美的故事,事实上狄更斯完全可以让南希也得到救赎,小说中罗斯小姐已经主动提出要搭救南希了。
但南希拒绝了,她选择回到赛克斯身边,也可以说她主动走向了自己的死亡。
为什么呢?
南希看似不合理的选择,却是她人生最真实,最惨痛的真相。
小说中,南希主动对罗斯说,
“我就是你听说过的那个恶名昭彰的家伙,生活于盗贼中间,自从混迹于伦敦街头的一刹那起,除了他们(指赛克斯等人)给予我的生活外,我从不晓得还有什么更美好的生活或更亲切的话语。”
生活在黑暗人性中的南希,早已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和被救赎的机会。赛克斯等人是她人生悲剧的始作俑者,但也是她人生的唯一意义。
南希的生活全部建筑在赛克斯等人之上,因此即便
“我厌恶这样的生活,憎恨这样的生活,可是我不能离开这样的生活。”
我已经无药可救了
,南希用这个词来给自己的人生盖棺定论。
或许在她和罗斯小姐告别之时,她就已经预料到自己的结局了,所以她说,
“小巷和街沟是我的摇篮,它们也将是我的灵床”。
南希小姐最终陨落于沟渠,吹落北风中。
这并不是小说中最让人唏嘘的地方,
狄更斯笔下的南希小姐,不相信自己可以被救赎,但却毅然将被救赎的机会送给了奥利弗,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这才是本书最令人动容,也是最高明的地方。
04.你还相信善有善报吗?
现在许多读者对《雾都孤儿》的评价并不高,这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雾都孤儿》是狄更斯25岁时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二部作品,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有些简单。
另一方面,《雾都孤儿》以喜剧收尾。对于我们读者而言,在现实中更想要喜剧,但在阅读过程中,悲剧反而更能让人印象深刻,更让人觉得真实。
因此《雾都孤儿》这个大团圆的故事,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话是狄更斯想告诉我们的,后人也因此将之称为
“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
但现在许多人不再相信这样的话了,比起真善美,人们觉得毒鸡汤更为真实。
不可否认,在真实当中,正义并非总会到来,光明也并非总会驱赶黑暗。小说《潘神的迷宫》中说,
正义的一方不会永远赢得真正的胜利,他们不过是在坚持而已。
在这种观点之下,奥利弗的喜剧结局仿佛成了一个败笔。
但事实上,在《雾都孤儿》皆大欢喜的结局中,也隐藏着难以忽略的悲剧和遗憾。上面说到的南希小姐正是一例。
另一个例子是迪克。迪克是奥利弗在寄养所的伙伴,奥利弗逃往伦敦之前,去见了迪克,迪克让奥利弗勇敢地前行,
“亲爱的,可是别停下来,别停下来!”
迪克是第一个送给奥利弗祝福的人,即便这种祝福只来自于一个孩子,但却让奥利弗铭记了一辈子。
可当奥利弗获救之后,去找迪克,却只得到了迪克的死讯。
小说并没有详细渲染迪克的死亡,但这其中的悲哀却不减分毫。迪克的死亡与奥利弗的获救相映衬,南希小姐的死亡与罗斯小姐的幸运相映衬。
狄更斯没有一味地让我们相信真善美。正如南希对罗斯所说,
“跪下来感谢上苍吧,因为你小时候有许多朋友照料你、抚养你;因为你从未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南希说得并不完全正确,她对罗斯的曲折命运一无所知。但确实,无论是罗斯还是奥利弗,他们最该感谢的就是上苍,没让他们处于南希和迪克的命运之中。
由此可见,《雾都孤儿》并非是不真实,而是太真实了。生活有时候是一道被动的选择题,是南希还是罗斯?是奥利弗还是迪克?
我们无法决定身处的环境,也无法彻底摆脱环境的烙印,活得好全凭侥幸,个人的努力有时不堪一击。
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为身处黑暗,就全然否定光明的存在。
《雾都孤儿》正是一个“
召唤人们回到欢笑和仁爱中来的明灯”的故事。
【转】杨立华:四书的历史条件及其精要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1-11-05 23:50:53
杨立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四书的出现是有历史原因的。为什么在中国汗牛充栋的典籍里会单独选中这四部文献?以及它是在什么样的思想背景和思想前提预设之下,才有这样一种思想结集的可能?如果说得更明确一点的话,也就是儒家经典从六经到四书的这样一个转变是如何可能的、如何发生的?
我们既要看到我们和经典之间的深刻共鸣的关系,也要看到我们同经典之间的深刻断裂的关系。只有同时意识到这两点,我们才能发现我们每个人走向四书的方法。
在今天看来,我们常常觉得四书就是国学的根基了。到四书这儿,宋代人的注释就已经古得不行了。但我们要知道四书的文献在中国古代并不是一直重要,或者说从孔子以后到北宋初年都不是最重要的。当时整个一千年的时间,真正重要的经典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孟子》从先秦、两汉乃至隋唐,一直都是子书之一。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本系统是经、史、子、集,经是排在第一位的。《孟子》只是子部儒家类的一本书而已,而且跟《荀子》的地位并无本质的区别。到了宋代,这本书被提升到了经典的地位。
为什么四书到了北宋被提升为经典的地位,到了南宋经由朱子的确定、合集成为后一千年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展开的真正的基础呢?这是我们大家要思考的问题。
这就要回到整个两宋的思想氛围来看,而要讲明两宋的思想氛围,我们就要找一个和它相对应的时代,这个时代我就选择了魏晋。我们看看两宋在思想和文化领域,它的底层预设发生了哪种改变,或者说两宋的思想前提和文化前提跟魏晋时期有了怎样的不同。在此我要引用的汤用彤先生的著名论断,一种传统认为圣人不可学、也不可至;另一种认为圣人不可学、而可至。意思就是说“闭其累学,而取其能至”,不能通过后天学习来达到,却能通过一种神秘的手段达到,这种神秘的手段就是静坐,或者禅定。这显然是一种佛教传统。汤先生说,而到宋明,把这两种传统放在了一起,圣人既是可学的,又是可至的。这就是汤先生的一个著名论断。
中国人认为圣人不可学不可至,实际上严格地说只有魏晋的时候是这样。所以,我才把魏晋和宋明挑选出来。两宋的基本论调是说理想的人格和完美的道德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达到的,而魏晋的风格是说完美的人格是后天的努力无法达到的。这是两者的区别。这也是我为什么要选取魏晋作为参照系统的重要原因。
这个理论预设非常重要,它不仅是整个魏晋风度或者说魏晋玄学的最根本的思想前提,同时又是魏晋整个政治哲学的根基之所在。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都以人为思考的对象和目的,或者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人始终都处于核心的位置。
思考人的问题如果说得简单其实可以归结为两种,一种就是个体道德的问题,或者说个体生命状态的问题;另一种就是共同体或者说社会或者说国家的整体状况的问题。前者是一个伦理学的问题,后者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而这两种问题的思路又是相互作用,息息相关的。“偏材之性,不可移转”这样的预设,预设了怎样一种政治哲学的图景、政治哲学的可能呢?大家想想,如果一个人的性情、才能都不是后天努力所能改变的,那么在一个政治系统里什么最重要?如果我们预设说每个人都不能改变,那么我们识别人,得知道这个人有什么样的才性,然后选才,重要的在于识人选才。识人选才的目的不是要让每个人都成为有道德的人或者道德完美的人,而是要把不同才智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汤先生认为,这样的选材观念的出现,败坏了后世的道德。在这个意义上,人没有所谓不道德的,只有人被错置、错位了这种情况。什么叫错位?这个人应该去做法官,你去让他去做财务官,结果可能会产生某种不好的结果,那是因为人的位置错位了。所以关键的问题不在于道德,而在于识人和选才。
那么两宋呢?尤其是北宋,北宋与魏晋时期整个思想预设形成了一个本质的不同。这个本质的不同就体现在:第一,它是一种泛道德主义的时代氛围。这样一个泛道德主义的时代氛围,它的基本的前提预设与我们刚才说的偏材之性不可转是有本质不同的。这样的基本预设,人的最重要的方面首先体现在他的道德。一个良好的国家必须是由大多数有道德的人,或者说大多数的人有道德,才能导致一个好的国家,一个好的社会状况,因此在这样一个政治哲学问题里,对于每个个体最重要的是教化,尤其是道德的教化,是人的道德的提升。他要努力通过政治的方式,建立一个带来普遍的道德提升的土壤。只有有了这样一个普遍的道德提升的土壤之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伦理状况以及文化状况才能是好的。这是它的一个预设。
我们可以把北宋整个的开国规模和士大夫规模总结为两个字,一个是北宋帝王的“畏”,一个是北宋士大夫的“忧”。而我们一旦知道了这两者,我们就已经知道,这两种精神实质。我们读完《四书章句》以后就可以发现,儒家精神最根本的实质是什么?是儒家最核心的情绪和气质。有了这两者,北宋的儒学复兴能开展到那个规模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理解了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以后,我们就进一步回到我们的主题。北宋的底层的政治哲学预设是人是可以教化的,而且教化是一个国家政治功能得以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把这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看到,四书的重要性已经呼之欲出了。四书的集结正是在这两股力量的合力之下诞生的。
这里我们再跳出来一点说一个问题:宋代儒者思想成长的一番道路。如果我们去看北宋思想人物的传记可以知道,它都有一个过程,就是泛滥佛老而归本六经。他们最初都要深入到佛教和道教的经典中去深入思考,然后要反归到儒家的六经里面去,重建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形上学根基。归本六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六经实际上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可解释方向是非常多的。你随便从六经里抽出一个片断,或者抽出某几个片断都可以形成一个迥然不同的哲学体系和形上学体系。
仅仅说归本六经并不能清楚地告诉我们所要建立的思想和文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仅仅说归本六经在很多时候常常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所以我们知道,汉代的经学解释跟唐代以及魏晋的经学解释就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内容。说归本六经,那么归本六经哪部分呢?这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朱子语类》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强调四书的,“四子,六经之阶梯”。(四子就是指四书)在《朱子语类》里,那时四书的名字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但是内容是清楚的,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那么四子是六经之阶梯,是达到六经的途径。如果翻译成今天的话可以这么说,可以把四书视作北宋或者说两宋儒者理解六经的事物。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六经的位置已经很虚化了,真正实在的恰恰是四书。
四书的出现,是跟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人是可以教化的;第二,教化是治理的唯一办法,是治理的真正的重心之所在。为什么这么说?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大学》讲的是什么,讲的是一个人的成德次第,教化的具体方法以及教化和治理国家的关系。修齐治平,由修身才能达到治理天下的一个状况。接着是《中庸》,什么是《中庸》?它的特点在朱子看来,是孔门之心法,是孔门传授心法。所谓心法就是一种思想、一个学派最核心最精要的那个部分。中庸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呢?《中庸》里也有方法论,但是它的方法论是跟目标以及根据结合在一起展开的。《孟子》则是更深入地对道德修养之必要性以及道德修养之可能的根据的一个更深入的研究,是人的德性的根据。这个人的德性的根据是什么?人性问题。《孟子》最核心的部分当然是他对人性的思考。而《论语》则是具体地讲述如何教化,是一些教化的具体范例以及个人道德修养的具体范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四书都与人的教化有关。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四书才会在如此众多的古代文本中结集为所谓后封建社会也好、所谓近世社会也好的精神基础。这是我强调的四书之所以出现的必要性。
四书的具体形成过程。我们先来讲《论语》。《论语》进入经典其实是比较晚的事情。在汉代,《论语》和《孝经》被视为小学,不是儒家最核心的经典,或者说最高的经典。它只是人们学习和理解最高经典的一些准备阶段。这样的文本是一开始每个人入门都要学的东西,而到了五经就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了,只有很高程度的人才能学习。这个过程到了唐代就已经有改变。唐代把《论语》列入最高的经典之一。到了宋代,更是把《论语》的地位提到了最高高度。这里接着就是《孟子》。《孟子》我们刚才讲了是诸子之一。在汉代《孟子》只是子书之一。但是我们知道,整个基本时代的氛围以及时代问题的指向都印合了《孟子》的内部思想的深刻性。像二程、张载、朱子这一派强调《孟子》之重要性的声音占了上风。到了南宋,《孟子》就已经被确定为确定无疑的经典之一。《大学》、《中庸》我们都知道,是《小戴礼记》中的两篇文章而已。《中庸》和《大学》的情况不一样,《中庸》在梁代的时候,在六朝时期就已经有别本单行的情况,就已经有单行本了。已经有人把《中庸》从《小戴礼记》中抽出来,作为单独的经典来讲述。比如说梁武帝还有一本叫《中庸讲疏》的东西,这在当时很有名。只有唯一的一本是宋人把它单独拿出来了,就是《大学》。
这四种书之所以被拿出来,除了时代的课题和时代的问题指向这种关系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关系,就是儒家道统的传承关系的问题。
儒家道统里面,“孔子殁后,儒分为八”。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儒家弟子分为八个派别。这里最为核心的、被视为正统的是思孟学派。思是子思子,孔子的孙子,孟是孟子。子思子的作品就是《中庸》。因此,在宋代对先秦道统的继承过程中,它继承子思子和孟子这两本书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思孟是道统。关键是《大学》。《大学》在朱熹看来,是曾子的作品。《大学》在朱子那里被分为“经”和“传”这两部分内容。大学一共有十章的内容。其中第一章朱子认为是属于“经”的部分,从第二章到第十章这九章被朱子视为是“传”的部分。经的部分根据朱子讲,是“孔子之言,曾子述之”,因此我们注意,由于子思子是曾子的学生,而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曾子、子思子、孟子,一个完整的道统就建立起来了。
这样一个道统的观念当然也是选择这四部典籍作为四书的重要原因。因为《礼记》里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文本,比如我特别强调《礼记》里的《儒行篇》;比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篇章叫《乐记》。我们知道北宋一个最为核心的哲学概念是“天理”,这两个字在中国最早的文本根据就在《乐记》。但是由于《儒行》以及《乐记》这几篇文章在道统的谱系上找不到它的位置,所以也被朱子去掉了。这是对四书形成的一个说法。
朱子经过深入的思考,确定了这四部经典。以后朱子在四书的注释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毕生心血的凝聚。朱子曾经非常自豪地说一句话,我的《论孟集注》,一个字增不得,一个字减不得。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内在骄傲感。不仅四书本来就是精华,朱子的注释又是精华。《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的名字大家读的时候要这么读,“四书章句”顿一下,然后读“集注”。因为《大学》、《中庸》叫“章句”,《论语》、《孟子》叫“集注”,章句和集注是两回事。章句是一种解释的方式,主要是朱子自出胸臆,主要是自己的理解。集注是朱子汇集北宋儒者对《论语》、《孟子》的解释所形成的一个注释。这是《四书章句集注》的总体的理解。
中国思想历史上有两个奠基性的人物,前一千年当然是孔子,就是中国从春秋战国一直到唐代。而宋以后就是朱子。朱子用一辈子几乎注释了那个时代所有重要的古代文本。朱子临死之日,还在修改他的《大学章句》,可见此书对他的意义。古代以这本书来考进士是有道理的。
朱子除了《四书章句集注》以外,对于四书的著作还有一部非常重要,叫做《四书或问》。《四书或问》实际上是可以跟《四书章句集注》这本书配合起来读的。是针对四书中那些有疑问的部分加以充分的展开。所以在每一个具体问题的解释的篇幅上,要比《四书章句集注》大的多,也详细的多。因此可以参照阅读。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由于前者是在朱子中年就已经写完了,而后者是到晚年都一直在修改的,因此这两本书在解说的过程中是有些地方不一致的。如果遇到的话要去认真面对。
四书成立以后,整个宋明理学的基本经典的建构就出来了。进一步理解宋明理学,从宋代(当然也包括元代)到明代,对四书的具体解释是分判宋明理学家思想倾向和学派的根据之所在。尤其是对《大学》里面“格物”这个观念的解释。对这个观念的不同解释,实际上是分判宋明理学不同思想倾向和派别的根据之所在,或者说是最为重要的根据之所在。
四书的次第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个次第是后儒改的。朱子的本意,据周予同先生的研究,不是这样排的。应该是《大学》在首,其次是《论语》,再次是《孟子》,最后是《中庸》。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知道,《中庸》放在最后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是孔门传授心法,而心法是不能上来就读的。这是整个一个次第的过程。
我们就依据这样次序先讲《大学》。《大学》的核心观念其实是强调一个方法论,它是一部方法论的著述,讲述一个人具体成德的次第的著作。就是说,一个人要改变自身,或者教化一个人,需要经过怎样的程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大学》的主要内容。
然后是《论语》。我用一个字来概括它,就是“大”。《论语》是一部极为宽容的书。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可以看到非常厚道的东西。《论语》的每一句话,表面看起来都平平无奇,但是你思考的话就会发现它韵味无穷。程子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他把《孟子》和《论语》对比起来说,孟子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他英气太多。所谓英气太多就是伤人,太明亮、太刺眼。他说,孟子就像水晶,而论语就像玉,玉一定是温润的。
《论语》是把孔子治国修身以及教化的思想统统汇集在一起。孔子思想在教化这个层面在治国这个层面当然是“礼”。所以我在这里帮助大家矫正一个观念,很多人说《论语》最重要的观念是“仁”,错,至少我认为是错。《论语》里最关键的观念是“礼”,如果不能把握《论语》里礼的道说,你根本无从理解孔子讲的“仁”是什么意思。这是孔子的最核心的概念,我认为孔子的思想可以归结为“礼学”。
讲个人修身,他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强调为学,要进学。孔子很多地方是讲为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就是迷路,我们学习是学陌生的东西,学习是一个把自己投入到新的陌生的东西里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一个状况是什么?人容易失去方向感。所以是强调迷路。“思而不学则殆”,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说停止、懈怠,一种是说危险。我觉得是“停滞”的意思,思是从我们已经有的东西推出那些没有的东西,从我们熟悉的东西推出那些陌生的东西。但是如果不经过学习,你所知道的东西始终是有限的,你思考的哪怕精微到了极点最终还是会停滞下来。所以,孔子在强调道德修养的时候是一个思、学并进的过程。为学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交友。这也是道德修养非常重要的方面。孔子交友有一个原则:“主忠信,无友不如己”。可是我问大家,如果大家都坚持“无友不如己”的话,这个世界还有朋友吗?你想跟比你高的人交朋友,而比你高的人却不想跟你交朋友。这句话是否矛盾?不矛盾。所谓“无友不如己”,是说只要一个人能成为你的朋友,他就必然有某些方面超过你,比你优秀。如果你找那种什么都不如你的人交朋友,我认为你不是交朋友,你是在寻找心理安慰。
在教化的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第一,有教无类,谁都可以教。第二,因材施教。那么读《论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意识到《论语》的上下文。《论语》每一条都是有他的上下文语境的。我们不能把《论语》中的话简单地拿来作为普遍的哲学命题来用,当然不是说孔子的话里不包含普遍的道理,但是你直接拿来就不对。
举个例子,比如孔子在叶这个地方,叶公问他:“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因此,很多人说,儒家是亲亲的,儒家是不讲公正的,这是完全不懂。这就需要回到上下文,第一,攘羊是大罪吗?是杀父弑君吗?不是,以这样一个小小的罪,儿子要去举报父亲,以这样一个小小的公正,去伤害一个大大的厚道,因为父子之亲在儒家看来,是一切伦理之可能的根基之所在。父子之亲都可以伤的话,天下还有什么确定性可言。《孟子》有一个道德预设:“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就是说,舜的父亲如果杀人,舜怎么办?包庇不行,杀人是大罪,舜作为最高统治者应该判父亲的罪。接着孟子说,另一方面,把他的父亲偷出来,背起来就跑。“弃天下犹弃敝蹝也”,天下这么点小小的东西在父子之亲面前对于我来说,就像破鞋子一样可以扔掉。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的苦心之所在。因为风俗淳厚,才是一个人德行成长的根本保证。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个文化的创造力不在于这个文化能产生多少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当然这个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一个文化土壤有否创造力,它的根本标志在于这个文化土壤能不能产生更多的君、有道的人。这个文化土壤体现在哪里?风俗。而风俗是靠什么来培养?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间的这样一个亲厚来培养。
《论语》又好读,又难读。好读是说,在四书中,它是文字最清楚、最简单的;说它难读是因为越简单可能发生错误的危险越大。《论语》是一部明理之书,但是它明道理的方式不是西方哲学式的思辨,而是语境化和生活化的。
《大学》强调“明其序”,强调为学之次第,《论语》强调“广其义”,以大来增广,那么《孟子》则是“深其思”。《孟子》的最重要特点在于,由于孟子是生活在一个对话的时代,一个思想言论非常庞杂的时代,因此他要面对不同的错误思想,进行批评和反驳,反驳各种不同的错误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思想就是杨朱和墨子的思想。由于是在辩论中展开自己的思想的,因此《孟子》里面有《论语》里面所没有的对于一个道理的论证过程。因此《孟子》是非常深的,这几部经典里面,我觉得比较难读的其实是《孟子》。《孟子》的另外一个特点用韩愈的话说是“纯乎纯”,是非常纯正的,是孔门正统。我也非常同意这种说法。
最后是《中庸》。《中庸》是孔门心法。我们可以用一个“精”字,《中庸》就是“精其理”。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中庸》和《大学》是有互释的关系。它们之间常常有很多地方是互相解释,互相发明,互相发挥的。比如《中庸》第十三章与《大学》第十章的关系,以及《中庸》第二十章与《大学》八条目的关系。
总之,四书要经常读,你的人生将日渐明朗。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5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4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无盗版(143+)
- 服务好(270+)
- 差评少(287+)
- 情节曲折(420+)
- 好评(584+)
- 微信读书(334+)
下载评价
- 网友 苍***如: ( 2025-01-08 12:52:30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堵***洁: ( 2024-12-10 01:07:44 )
好用,支持
- 网友 石***烟: ( 2024-12-20 03:02:43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瞿***香: ( 2024-12-13 07:52:35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沈***松: ( 2024-12-30 23:51:37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饶***丽: ( 2025-01-01 21:09:52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屠***好: ( 2024-12-29 18:44:34 )
还行吧。
- 网友 隗***杉: ( 2025-01-02 19:03:30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利***巧: ( 2024-12-19 14:53:34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辛***玮: ( 2024-12-22 22:39:39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图解正宗陈氏太J拳基础入门-图鉴系列全新升J版( 货号:757133317)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当当网正版童书 儿童益智折纸手工礼盒套装共3册 儿童益智游戏手工玩具书3-6岁正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大学专业速查手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会展导论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预订】Rainbow Fish Opposites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ZJ-2012中国农垦统计年鉴 中国农业出版社 9787109182011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三国志 02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21广西区高考志愿填报实用指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高中历史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国历史大系表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9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