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潜水者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亚洲潜水者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香蕉也叫芭娜娜 发布时间:2021-11-16 23:44:09
一本书半本广告……
作者:Sunny_Hhan 发布时间:2017-11-28 20:25:21
“只要饿不死,就只做喜欢的事。”
作者:寒梅着花未 发布时间:2019-11-08 14:55:03
导师的赠书,知识面太广以至于只看作品...惭愧。
作者:Izut 发布时间:2020-10-18 12:26:54
太赞了 完美的表达了梵语文学理论的十味—情欲即生活本身
作者:普通豆友1号 发布时间:2022-06-26 11:37:01
主要看图!海马和海蛞蝓
作者:可怜小小孩 发布时间:2021-12-22 15:49:34
以为看了之后孩子会知道午睡时间要午睡,然而并没有……
深度书评:
再见,表面的和平--关于卡森.麦卡勒斯的《金色眼睛的映像》
作者:deus 发布时间:2009-07-01 12:05:12
事实上,我并不大情愿像某些天生带着些许伤感自怜情调的小资那样把麦卡勒斯放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去顶礼膜拜。但这种类似于抵触的情绪并不妨碍我把她划归到卡夫卡一类的作家行列中去。其中的缘故,当然并不仅限于她所刻画的世界与故事的怪诞,或是由于她那过于冷静所畸变出的漠然。最重要的,其实是因为她那是那种只喜欢围绕自己内心的,关于人本身的写作。麦卡勒斯或许不及如批评家所言的卡夫卡的深刻,然而对于一个只醉心于书写自我的女人,再多的苛求都是那么多余。我所能看到的,只是她确确实实的把笔触伸到了你我的心中,仅此而已。
这本《金色眼睛的映像》不是麦卡勒斯的传世之作,更不是麦卡勒斯写得最好的作品,但是却是她把自己骨子里对“怪诞”这个词的理解阐释得最透彻的一本书。如同她的其他故事一样,《金色眼睛的映像》里没有那些让你浮想联翩的特定的时代或地点,对于一个目光里除了心与情之外别无他物的女人而言,那些东西都是无足轻重的。正如她在小说开头所写的那样,小说讲的就是一个发生在一个偏僻的自然保护区附近规矩无比的军营里发生的故事。故事里有两个军官和他们的妻子,一个二等兵,一个菲佣,一匹马。是的,就是这样单调且直白,看上去毫无复杂的迹象。
军校教官潘德腾上尉找来二等兵威廉姆斯为他清理住宅周边的一块树林,然而这样的一件事却让威廉姆斯偶然的获得了偷窥潘德腾家生活的机会,他自此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尤为可怕的是,他居然迷恋上了潘德腾的妻子利奥诺拉。在潘德腾和利奥诺拉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他们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潘德腾从来就没有真正爱过他的妻子,甚至,他根本不爱任何女人。而有点弱智的利奥诺拉却是天生的万人迷,得到了军营里无数男人们的喜爱,这其中,她与自家的邻居兰顿少校关系更是暧昧无比。然而,与此同时,潘德腾竟然也爱上了兰顿。为了不失去自己心中的这份“感情”,潘德腾默默的接受了妻子偷情的事实,两个家庭就这样处在一种令人尴尬的“融洽”关系里。在另一方面,兰顿夫妇的家庭生活同样毫无幸福可言。兰顿少校似乎一点儿也不爱他的妻子艾莉森,而两个人的孩子凯瑟琳的早逝更是让夫妇二人形同陌路,面对丈夫和利奥诺拉偷情的现实,艾莉森即便愤怒的自残--剪掉自己的乳头,也没能让这个家庭的状况有任何的好转。孤独的艾莉森只能在菲佣安纳克莱托和威恩切克中尉那里得到极为有限的一点安慰,来消解自己的痛苦。表面的和平维持着,而威廉姆斯偷窥的生活也在维持着。然而某天,潘德腾在外出骑马时,坐骑“火鸟”突然发狂般的跑入了人迹罕至的密林中,在这里,潘德腾遇到了独自在此的威廉姆斯。由此,一种针对威廉姆斯的,更为复杂的爱恨交织的情绪取代了先前对兰顿的爱,充斥在潘德腾的心中。故事已不可避免的向悲剧走去。威廉姆斯的偷窥终究还是被艾莉森发现了,然而潘德腾却根本不听艾莉森的话,反倒是她被兰顿当成了疯子送进了疯人院,第二天就死在了那里。生活又回到了“正轨”里,威廉姆斯不再偷窥,安纳克莱托不知所终,只留下孤独的兰顿...往日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直至威廉姆斯终于难耐寂寞,进行了自己的最后一次偷窥...这次,潘德腾还是发现了他,看到真相,梦想破碎的潘德腾万念俱灰,终于开枪射杀了威廉姆斯。一个荒谬的故事就此告终。
虽然圣伯夫式的传记式批评早已被人讥讽为是与探听他人隐私八卦的无良娱记无异的明日黄花,然而对于麦卡勒斯这样一个终生与宏大,深沉,壮阔等修饰词无关,只关心自我内心世界的作家而言,她那几乎可以被视为自我创作灵感和题材全部来源的生活世界又是不能不涉及的。麦卡勒斯在创作时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每一部自己作品的前面都写上为某某某而作的字样,而这个人往往都与这部作品的内容或情感的指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金色眼睛的映像》里,这个接受献礼者被换成了安妮玛丽.史瓦哲巴赫。安妮玛丽是当时一位有名的瑞士作家,身兼记者,摄影师,旅行家多重头衔。从瑞士,到德国,伊朗,再到美国,她的一生几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放逐与流浪,与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悲剧爱情中度过的。而在美国这一站,她与麦卡勒斯的恋情不能说完全影响了麦卡勒斯一生的创作,起码也对麦卡勒斯作品中畸形,怪诞,绝望的情感基调有着重要的影响。小说创作于1941年,恰是安妮玛丽与麦卡勒斯的热恋之际。除此之外,当时麦卡勒斯的丈夫利夫斯与麦卡勒斯的婚姻危机似乎也在小说中得到了真实的映照。在麦卡勒斯与利夫斯婚后,麦卡勒斯曾与一位男作曲家关系暧昧,然而两人关系并未持续太久,因为这位作曲家居然真正喜欢的是利夫斯,这样的状况让麦卡勒斯的家庭生活充满阴影。两个男人的关系越来越暧昧,麦卡勒斯与丈夫的关系亦是日渐恶化,直至后来利夫斯和他的男友离家同居。而这或多或少在麦卡勒斯后来的作品《伤心咖啡馆之歌》里有所体现,当然,这已是后话了。不过,仅就当时麦卡勒斯的生活状况而言,混乱程度比起小说里的潘德腾一家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麦卡勒斯在扮演着潘德腾式的角色--陷入不为世人接受的同性恋情里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在潘德腾这一角色里也加入了她对自己丈夫利夫斯的臆想--一个被他人背叛,然后又背叛他人的人的心态。
小说的标题取自对故事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偷窥者威廉姆斯的描写,而这金色眼睛的映像到底指代着的是何物呢?借用男主角潘德腾的话,这映像映射出的便是每个人荒诞却又异常真实的自我。这个自我和表面的自我一样热衷于追求幸福,然而追求的却是一种不合常理的,不为世俗所容忍的非常态的幸福。这种幸福与映像里的自我一样,是隐秘而私人的,是被深深的压抑着而无法释放的。每个人都想真正去寻求这种自己强烈期待的幸福,但又怯于或无力去争取,于是只能压抑自我,寻找畸形的方式进行自我解脱,小说里无论是潘德腾的纵马狂奔,还是威廉姆斯的偷窥,都是在表面自我的压迫之下进行的微弱的反抗,这种反抗纵然无法令他们真正的解放自我,但却可以保证他们在规则的重压之下不被压垮。人们一方面在甘心维护着这种表面的和平,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宁愿被明知道是不合理的幸福折磨着。这平衡确是以毁灭个人为代价的,然而却又是异常必要的。遵守规则,你尚可以在心里自我安慰,破坏规则,你只会变得一无所有。
这种对于规则的服从与反抗最终让小说中的两个家庭和它们的偷窥者被卷入了悲剧的漩涡。然而这些人各自受害的形态又是各异的,但无可辩驳的是,他们都是被幸福伤害的人们。不妨把这幸福说得再简明一些,因为或许它就是爱。如此看来,里奥诺拉和兰顿就是爱的破坏者,一个把自己的丈夫当成了毫无存在感的空气,一个把自己妻子对于幸福的追求当作是疯子的举动。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就是规则的制定者与维护者,他们不能允许旁人对于那些怪诞的幸福的追求,哪怕是要深深的伤害他人,也必须要维护规则的尊严。于是,潘德腾只能默默的接受妻子偷情的事实,而自己的欲望却无法公开,艾莉森即便只是想和菲佣安纳克莱托过一种正常的生活,也要被送进疯人院。可笑的是,里奥诺拉和兰顿自己就是规则的破坏者--难道说婚外恋就是天经地义的么?只不过是他们的不合理比起其他人的不合理要显得更合理一点罢了,于是他们就变成了威严的裁判。可是,谁又能说这对男女并不是被幸福伤害的人呢?既然找寻快乐是人的本能,那么面对一个只爱男人的丈夫和一个已经冰冷到毫无生气的家庭,这样的结合又何谈不道德呢?里奥诺拉和兰顿的确在毁坏着他人的幸福,而他们自己藉由破坏规则而得到的幸福最终也随着那表面和谐的被打破而灰飞烟灭。无论是追寻爱,还是破坏爱,都无法让自己真正的快乐。爱既然无法拯救灵魂,剩下的就只有麦卡勒斯作品里永恒的主题--无尽的孤独。
爱的破坏者们尽管最终也失去了自己的全部,但是他们毕竟曾经拥有过一些光明正大的幸福,他们的爱是可以穿在身体上的外衣,是摆在祭坛上供人景仰的供品,这种公开是他们值得回忆的资本,即便一无所有,起码还有那些曾经令他们悸动的过往。相比之下,爱的追寻者们(爱的被破坏者)的遭遇就更加令人哀叹不已。如果说里奥诺拉和兰顿是破坏者的代表的话,小说中的另外三个人物,潘德腾,艾莉森和威廉姆斯就是追寻者们的象征。当然,他们的命运更加悲惨,更加不幸。一个杀了人,一个疯掉,一个被杀...麦卡勒斯习惯性的冷酷笔调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很适时机的显现。
天生缺乏女性关爱的威廉姆斯,对于女性有着无尽的神秘的渴望,而这种渴望在他得以偷窥到里奥诺拉之后得到了满足,但是正如小说所要揭示的一样,他无法把这种欲念直白的发泄出来,于是,他即便获得了与里奥诺拉亲近的机会,也只是默默地注视着那个女人,并未向前再走那么一小步。他深谙此道--那种不可言说的隐私之爱只能被掩藏在心中。一面是表面生活里的呆滞与孤独,另一面却又是内心里的激荡与热烈,威廉姆斯就这样被剧烈的折磨着。这种折磨注定不能成为永恒,它终要终结的,正如偷窥不能长久。当威廉姆斯的秘密被潘德腾发现,两个人的隐私同时真相大白,暗地里的默契被悄然打破,所有人都必须为被剥去外衣的私密的爱而买单,代价就是死亡。
在这部怪诞近乎无理可寻的小说里,兰顿的妻子艾莉森算是少有的可以用正常的情感去揣度的人物了,尤其是在爱的被破坏者这一行列里。丧子之痛,丈夫偷情,感情破裂,她的情感的变化也都是发生在情理之中的。剪掉自己乳头的行为确是很极端,却也算是正常的反应。然而正如在一个被疯子统治,由疯子制定疯狂与否标准的世界里,正常人会不可避免的被当成疯子一样,在小说中的军营里--这片孤独,荒凉,与世隔绝,近乎荒诞,满是精神病的天地,看上去还算正常的艾莉森也逃不开被打上疯子标签的命运。如果说,潘德腾和威廉姆斯他们心中所渴望的隐私的幸福是悖逆规则,不能言说的那种的话,艾莉森所幻想的生活却是如此现实,她所想的不过是和自己真正想待在一起的人们--安纳克莱托,韦恩切克们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军营已经不再只是军营里,它是一剂让人发疯变狂的致命药剂,是一张束缚人的欲念的无形之网,艾莉森要逃,带着那个唯一理解她的苦衷的安纳克莱托逃,逃到一个没有人会把她的要求当成梦呓的世界里。可是她没有能够自始至终的遵守规则。逃脱,就必须打破这和平,但是,在见到她梦中的光明之前,她已经被黑暗吞噬了。她当然可以不把威廉姆斯的秘密告诉潘德腾,可是,对于一个为了心中的幸福已经可以不惜一切的人而言,放纵这些令她恶心的事物又是如此的无耻。她不是不知道应该要尽力的护好这里的男男女女们脸上的那层薄薄的面纱,可是她却不知道撕破脸皮的下场居然如此惨烈。
然而,最大的不幸与痛苦是注定要属于这个故事的真正主角--麦卡勒斯和利夫斯的混合体--潘德腾的。这个性情古怪的男人的确是不那么惹人怜惜的,因为他畸形的情感,因为他难以令常人理解的种种举动。可是,一个失去了爱的能力,却又固执的追寻心中的爱的男人的悲哀又不能不让人动容。他从小在女人的环境中成长,或许从那时起,他从心底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女人,这决定了他真正爱的只能是男人。可是他却阴差阳错了成了一名军人--一个最富于男性阳刚气息的职业,硬朗的外表下却是阴柔的内心,死寂的环境里却是一个试图反抗的灵魂,潘德腾陷入的矛盾让他痛苦不堪。他与里奥诺拉的爱情是有名无实的,他不爱她,她自然也就可以和所有对她神魂颠倒的男人结成暧昧的关系。微妙的气氛萦绕在这个家庭里,里奥诺拉爱兰顿,可潘德腾也爱慕兰顿。夫妻居然成了情敌!可是,潘德腾明白自己情感的猥琐与不道德,他只能用曲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放任里奥诺拉和兰顿,甚至两个家庭,四个关系混乱的男女能够在一起安然无事的共处。潘德腾宁愿维持这令人尴尬的和平,只是想那仅仅残留在自己心中的虚无的病态的爱情。他不敢道明一切,也不能道明一切。
倘若一个人还能爱,还能恨,他的心中还能发射出激烈的令人激动或恐怖的情感,即便他一无所有,他也不至于绝望。可是,若是真的不能强烈的爱或者恨一个人,那么这样的人的生命中就已经绝无光亮可言。潘德腾一直在试图做的,就是挽留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这点有限的权利。但是,这种爱或者恨又只是形式上的感情,它一点都不真实可靠,它无法真正的滋润一个人干渴的心。每个人需要的其实不是形式上的爱,而是实际的爱。兰顿是潘德腾虚幻的爱的对象,而他的真实的爱的对象却是威廉姆斯。咖啡,母马,橡树,森林,一系列的事件让潘德腾找到了一直以来心中缺失的真实的感情,他对威廉姆斯,从恨开始,以爱达到高潮,却最终又以恨而告终。即便他已经看到了爱的模样,在威廉姆斯面前,他依旧不得不克制着自我,保持着令人尴尬的沉默。从一开始无人可爱,亦无人可恨的悲哀,到后来不敢爱,不敢恨,灵魂里弥漫的情感变成了无头苍蝇的悲哀,潘德腾的悲哀不过是换了个形态而已,痛苦与孤独却从未远离过这个男人。潘德腾惧怕把自己心中的爱与幸福公开,他宁愿过着这种貌似和谐,实则阴云密布,荆棘丛生的生活,他宁愿享受这表面的和平。潘德腾连同所有的人一起来掩盖这个虚伪的谎言,维护这令人难堪的秩序,但最终没能长久下去。他不是没想过偷窥的人就是威廉姆斯,但是当这一切真的变成了眼睁睁的现实,当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爱又一次的有始无终,这个空虚的秩序大厦终于坍塌了。一声枪响,所有堆砌起来的伪装的幸福粉身碎骨。
施林克的《朗读者》里曾说,每个人存在的终极意义就在于他所拥有的秘密。当秘密被揭穿,一切的意义都不复存在。可是,倘若这意义恰就是人们一直在探索的幸福,畸形的却又异乎寻常合理的幸福,揭穿全部又有何妨?哪怕揭穿之后所遭遇的是必然的失败,既然人无法逃脱永恒的孤独,那么维持那可怜的表面的和平又有何意义可言?
下方那暗涌的海
作者:Rottwitz 发布时间:2015-11-24 11:50:20
“我们是自己心中绝望的后裔。斯凯、朗姆、巴拉、迪里这些岛是我们的过去。”
没人知道,《去往乱岑角的路》主角的祖父是如何在一个连钢笔都没有的年代里,在橡木横梁的高处写下这些符咒般的字句的。他们的祖先,十九世纪初即离开了苏格兰,远赴美洲,把这些孤独的岛屿留给了大西洋的风浪和飞沫。两百年后,一位老人在葬身茫茫冰原之前把这些句子留在了面朝大海的小屋上,仿佛是要留给凛冽的海风,留给千里之外默默凝视着他们的岛。而身为小说家的麦克劳德,则把这句宿命般的遗言,放进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留给了他的读者。
在当今加拿大英语文坛,安大略省的文学经常被认为是核心文学,而安大略众作家(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艾丽丝•门罗)则被视为加拿大作家的核心代表。然而在该国大西洋沿岸,却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学,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长年受海潮侵袭、以其巨兽般的礁石拱卫着爱德华王子岛的布雷顿角,它对于麦克劳德而言,就好比北海之滨之于特奥多尔•施笃姆,阿巴拉契亚之于罗恩•拉什,怀俄明之于安妮•普鲁,是一个必须用一生、用几代人的笔来书写的渊酷之地。麦克劳德是位低产、低调、拒绝叙事炫技的作家;此外,他的全部小说都围绕着新斯科舍省(亦即“新苏格兰”)布雷顿角的历史、自然、风土人情来展开,仿佛除了这个原始、犷烈的海角和远在另一片大陆的苏格兰故乡之外,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以及那里的人和喧嚣,都只是来自一片看不见的大陆,在海与风暴的背后静静躺卧。尽管如此低调,如此坚守祖辈的叙事传统,他的声誉却传遍了全球。2009年,加拿大大西洋沿岸众省份举行了一次所有时代最伟大的加拿大小说评选,麦克劳德关于苏格兰移民在新斯科舍自我放逐与扎根的家族史长篇《没什么大不了》以最高票数位列第一。而他的两部短篇集也已经进入经典之列。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是麦克劳德发表的第一部小说集,收入其1968-1976年间发表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处女作《船》。这七篇仿佛用海盐和矿砂磨成的小说,奠定了作者毕生创作的基本主题与风格。就情节而言,集子里的故事都遵循极简主义原则,其情节都可以用一句话进行概括。然而正如欧茨所言,麦克劳德的每个短篇都可以拓展成一部长篇,简单的故事情节之间总是举重若轻地嵌入了一个家族缭绕几代的失落与忧伤,如同用细线精密编织的结,只要拆开就可以联结一个国家海岸线的南北两端,然而却会失去其内在的无限张力。麦克劳德的小说气质与苏格兰、爱尔兰等国家/地区的文学有微妙的共通之处,处在情节中心的往往是离开故乡、旧地重游、家族聚会,这些场合本身即提供了个人多重记忆交叠和家族多人记忆交汇的维度,所以非常适合用来传达布雷顿角居民绵延百年的忧伤与难名的失落。然而这七个短篇又无一例外地采用了受限的叙述视角,因而传达的又是非常个人、私密的情感经历,摒弃了现代小说家常用的宏大叙事,而是把几代人的共同情感波澜融汇于主人公瞬间的感知,比如《秋》一篇的结尾,主人公迎着刀割般的海风,望着从海上奔袭而来的一片飞旋的洁白,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在那儿父亲和母亲肩靠肩“被风吹在了一起”,母亲松开发髻,任长发被夹杂着雪花的海风扬起,任脸上结起冰霜,此情此景令人震动落泪——这既是主角生命中一个凝固的瞬间,也是他们家族几代人继承失落的一个永恒之姿。
在麦克劳德的小说世界里,两个地点至关重要:大海与矿场。作者的祖先(也是书中众多人物的祖先)于1800年前后远涉重洋来到新斯科舍定居,变幻莫测的大海和幽不见底的矿场已成了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仿佛在移民至此上百年间的生活中,海已经变成他们体内无声流动的体液,矿脉则成了他们身上无法消去的刺青。小说中的人物听着潮水撞碎在海岸上的响声入眠,破晓前即在盐味中苏醒,乘着以亲人姓名命名的船出海,在鬼魅般的白色水汽中捕鱼(《船》);又或者是进入彷如大地伤口般的矿场,在黑暗的巷道里匍匐开凿,并时刻准备着让自己的身体在意外爆炸后被拆解,“如圣诞树饰物一般”挂在扭曲的、永远缄默的煤矿管道上(《黑暗茫茫》)。麦克劳德的小说世界有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粗粝、严酷与寒冽,这不禁令人联想起海明威的创作,然而与后者不同的是,他的故事不是基于在异国的种种历险,而全部是故乡布雷顿角人民生活的原貌。没有任何猎奇与英雄主义式的冒险,麦克劳德所做的只是展示。
首先说说海:作者笔下的大海不是一个异质的险恶存在,而是每位布雷顿角居民自身的脉管,你永远无法知道什么时候它会破裂、停滞、被割开。在他的笔下,海拥有了人的血肉,人则时刻准备着让其身体回归大海,两者互为隐喻,互相吞蚀,直至彼此再也无法区分:“港口自身不大,海岸的弧线也柔和,像个小小的、平静的子宫,培养着在外部发生、现在进入其中的生命。”(《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海鱼咬掉了父亲的睾丸,海鸥啄走了他的眼珠,只有他白绿相间的胡须不问生死、继续生长,如坟上野草。父亲就躺在那里,腕上还挂着铜链,头发里长起海藻,他的身体其实没有剩下多少。”(《船》)海既是孕育布雷顿角居民的子宫,也是他们的最后墓穴。海与人不是两个彼此对抗的极,而是通过祭祀式的原始宿命结合一体。此外,作为欧美文学中的经典意象,海也是沉思与回忆之地。麦克劳德小说中几乎每一次重逢或故地重游背后都静静地躺着一片海。《去往乱岑角的路》讲述了一位将死之人在往昔的驱使下去看望海边的老祖母,而老祖母却把他带入了关于其祖父的更久远的回忆之中。故事结尾,祖母死在去乱岑角的路上,随着她的死,一个更古老、更黑暗的回忆席卷了主人公:这条荒僻黑暗之路的尽头再也没有人了,这是在苏格兰人移民至此的几百年间第一次。幽暗的、看不见的海潮在主人公下方暗涌,个人的回忆,家庭的回忆,民族的回忆,在海浪拍岸声中弥合为一。正如大洋彼岸的约翰•班维尔所描写的那样,在海的黑暗怀抱里,回忆如同第二颗心脏在主角体内跳动。
作为小说中另一个重要地点,矿场往往作为城市生活的对立面出现。麦克劳德故事中的某些苏格兰移民后代,试图逃离采矿、农耕、捕鱼这些家乡居民艰辛的传统劳作,逃离布雷顿角厚重的盖尔族文化传统。面对自由飞翔和坚守本根,究竟何去何从?麦克劳德对于这两种生活所持的态度与其说是辩证的,不如说是矛盾的。《黑暗茫茫》中有几匹老马,它们由于在矿井下劳作过久,已经不再认识光亮为何物,一旦再次上到地面,它们就会瞎掉。不仅对于这些马,对于世世代代从事矿业工作的居民来说,黑暗也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然而离开黑暗进入光明的地上世界却意味着将被更深沉、更绝对的黑暗所困。世代相承的挖矿业,在老一辈居民心中仿佛一项祝圣仪式:“一旦开始,你就停不下来了,地下的水你喝上一口,就会一直再想回去喝。那种水会渗进你的血液里。我们的血管里都有。”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巷道坍塌,一个又一个非法煤矿的关闭,许多矿工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道,他们的心却被葬在了地下。《黑暗茫茫》主人公的父亲离开矿井后,觉得人生也即将划上句点,他年轻时曾走遍大江南北,可全是在地底下。“他离开这里之前,回来这里之后,也是一样。我们死了之后,恐怕有的是时间待在那里,人还活着,何必一门心思往下钻。”正是带着这种信念,年轻的詹姆斯决定逃离这个宿命前往大城市,然后不久后就意识到“离开与位移无关”,他无法走出家族的记忆,走出布雷顿角的历史。麦克劳德极其珍视布雷顿角的土地、矿脉和大海,他曾表示“这是托付给我们的一片土地,每个居住其上的人只是它的继承与管理者”。然而所继承的又何止是土地:他们继承了苏格兰祖先的海,继承了他们的黑暗,继承了永恒的失落。又或者像《去往乱岑角的路》中的祖母所言,继承了他们的死,以及预知死亡的能力。往昔的阴影犹同矿井下的黑暗,就算此地已不复存在,也会跟随着每一个离去的人,甚至像《回乡》中所描述的那样,造访其后代。对不再存在之物的纪念与神圣化的冲动,贯穿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所有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麦克劳德的小说可能是当代英语文坛最具仪式或祭念性质的短篇小说的原因。
与小说的地方背景及主题相呼应,麦克劳德使用的语言是原始的,犷野的,时而深沉如洋流,时而暴烈如飓风。他总是选择男性的叙事视角,仿佛只有通过直接卷入海洋或矿井的躯体才能传达出布雷顿角原初的生命强力;与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和哈特•克兰类似,他的语言极具躯体性,阅读他的小说仿佛直接触摸一位男性布满伤痕的身体:“发黑的、丝絮般的海草,仿佛是大海从自己身底撕扯下来的,就好像这是一个自戕的季节——拔下隐藏的、私密的、不被察觉的毛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语言是粗糙的。同样出生于布雷顿角的作家弗兰克•麦克唐纳极为叹服麦克劳德在使用语言时的缜密考究:“他总是在写完一个句子后陷入沉思。半晌后才出现下一个句子。”麦克劳德本人一方面继承了盖尔语的口述文学传统,特别是盖尔语民族歌曲的吟唱节奏,使得其作品有一种掩盖不住的麦克利蒙挽歌式韵律,另一方面在遣词造句方面也表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精湛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所有看似雄浑天成的隐喻和表达,实则为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晶。“我总是在写作一篇小说的中途默默等待着小说最后一句话的出现。然后,我把它写在文末,它就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在文字的暗海中曳航。”从这个意义上说,麦克劳德的语言使用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在继承与创造之间往返的过程。“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中的“馈赠”不仅是家族与地域的往昔,更是布雷顿角的语言传统。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它的血性,它来自海洋的盐味,已经被越来越多移居多伦多、温哥华和蒙特利尔的新斯科舍后代所遗忘,在强大的北美主流文化前日渐式微。而麦克劳德作为布雷顿角文学的最后传人之一,他要做的就是在文字中记录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记下那些说出的话,那些没有说出的话,那些在海风中消散的话,犹如记录海浪永恒的运动:“时光推移,谈话如潮起潮落。”
“麦克劳德的出生地是加拿大,情系布雷顿角,祖籍是苏格兰,但是他写的是全世界。”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失落的传承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并无差别。土地的记忆,家族的往昔,告别的仪式,从未像在麦克劳德的小说中那样,如此直接、赤裸。
“又一条河流携着漂浮的残骸匆匆而去,只有河岸是永恒的。水流会转向不知名的去处,残骸的终点人们从未涉足,也无法前往。”阅读他的小说,就如同站在那片永恒之岸上,望着流入虚无的残骸,并时刻准备着,跟随暗流,前往那个无法前往之地。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实惠(636+)
- 可以购买(101+)
- 不亏(306+)
- 品质不错(219+)
- 好评(185+)
- 图文清晰(395+)
- 速度快(476+)
- 愉快的找书体验(141+)
- epub(89+)
- 无缺页(232+)
下载评价
- 网友 温***欣: ( 2025-01-04 05:54:39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谭***然: ( 2024-12-21 20:51:17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养***秋: ( 2024-12-24 11:36:34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敖***菡: ( 2024-12-29 07:59:31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沈***松: ( 2024-12-28 07:08:44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陈***秋: ( 2024-12-31 04:30:57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訾***雰: ( 2024-12-29 07:09:48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方***旋: ( 2024-12-18 11:31:46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车***波: ( 2025-01-02 02:19:57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石***致: ( 2024-12-16 14:09:35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冯***丽: ( 2025-01-06 09:17:58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习***蓉: ( 2024-12-13 18:53:04 )
品相完美
- 网友 康***溪: ( 2024-12-15 10:50:46 )
强烈推荐!!!
- 最动脑的迷宫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567900134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 (美)贝克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新华书店正版图书书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国学经典丛书第二辑)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王阳明全集【皮面烫金精装16开全套4册】文白对照王阳明全书中国古典哲学经典名著 做人的处世智慧大全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这样画才能考美院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法律硕士联考标准化题库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MBA论文写作与研究方法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精解及全真模拟试卷-2022版( 货号:751154484005)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全新正版 蜘蛛侠:蓝 杰夫洛布 蒂姆塞尔 绘 复仇者联盟钢铁侠蝙蝠侠X战警美国队长 欧美漫画动漫 漫威系列书籍 世图L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7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