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公检法办案指南(2014年·第12辑·总第180辑)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7:11

公检法办案指南(2014年·第12辑·总第180辑)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公检法办案指南(2014年·第12辑·总第180辑)精美图片
》公检法办案指南(2014年·第12辑·总第180辑)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公检法办案指南(2014年·第12辑·总第180辑)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532078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7:11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剑悬秋水 发布时间:2006-10-23 13:16:10

    枕边书

  • 作者:吃橙 发布时间:2022-02-18 20:46:43

    理论大厦

  • 作者:CMP艺术设计 发布时间:2014-08-21 14:50:04

    大量考试试题,含试题解析,模拟试卷,自建网站,随时更新,可在线练习

  • 作者:金牌真香师 发布时间:2015-12-07 19:46:08

    情节讲的是克拉克如何变成超人,内核却驱动着超人还原为克拉克,两面一体日月交辉。多煽情灼心的故事啊,每个章节结束都搞得我合上书哭一会才能继续。

  • 作者:舒舒 发布时间:2023-09-26 20:49:43

    有些收获:变速记忆、摇头晃脑提高语调

  • 作者:桃花石上书生 发布时间:2019-03-01 12:12:32

    质朴清新,有种平淡的趣味,又非常诚实,译者是唐辛子老师,翻译品质可靠,后记也非常有意思。


深度书评:

  • 夏日终曲 | 遭遇一场哲学式爱情

    作者:雅众文化 发布时间:2018-03-27 15:16:54

    大热电影Call Me By Your Name以唯美的影像呈现了一场夏日爱恋,给中外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相较于电影,其原著小说更多保留了主人公精妙的心理描写,这些第一视角的内心独白使人物间情愫的滋生、故事情节的展开更为合理自洽。在原著小说中还可以见到电影未拍出的后半部分情节,这段夏日恋曲将在纸页之间呈现出与电影不同的美。

    原著小说的简体中文版由雅众文化独家获权出版,已更名为《夏日终曲》问世。

    薄暮降临,华灯初上,弦乐奏起,添酒举杯,让我们相聚会饮。

                                                                                            1

    许多故事都发生在夏天。

    《情人》里的法国少女在燠热的西贡遇见年长的中国男子,自此在夏日的灼热日光和浓烈茉香里下坠沉迷,历经相爱与别离。

    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意大利,十七岁的意大利少年埃利奥原本在他的世界里优渥自在地游荡,似乎无忧无虑,直至遇见年长七岁的美国男子奥利弗,自此推开了自己的青春大门。在这扇大门后面,他尝到了暗恋的苦涩,等待的忧愁;也体味到了相知的喜悦,相爱的甜蜜。

    那时,初来乍到的奥利弗问埃利奥:“大家都在这里做什么?”埃利奥说:“不做什么。等夏天结束。”但那是在遇见奥利弗之前。

    如今,他再也无法无所事事地消夏,而是被这个夏日的访客搅扰得患得患失,害怕夏尽时的离别。

    他记得关于他的一切:

    “午后一两点的嘈杂蝉鸣。我的房间。他的房间。把全世界隔绝在外的阳台。微风追随花园里的水汽,沿着楼梯往上吹进我的房间。那年夏天我爱上钓鱼,因为他爱。爱上慢跑,因为他爱。爱上章鱼、赫拉克利特和《特里斯坦》。那年夏天我听鸟唱歌,闻植物的气味,感觉雾气在阳光普照的温暖日子里从脚下升起,而我敏锐的感官总是不由自主地全涌向他。”

    在那个蝉鸣的长夏,怀揣心事的少年暗暗关注心上人的一举一动,成为追随所爱之人的影子。

                                                                                             2

    事实上,《夏日终曲》这个故事并不哀切,而是有着一种热情与冷静相交织的奇妙特质。热情在于,它充满少年人健康的欲望和活力,通篇无处不在的心理描写将少年埃利奥对奥利弗的渴望袒露无疑。冷静在于,这个故事里点缀着一些哲学元素,使这场灼热的爱情多了几分冷然的气质,像夏日握在手里的一把碎冰,凉沁沁地。这把碎冰提醒我们,这个故事不仅关乎两具肉体如何相互吸引,也关乎两颗灵魂如何惺惺相惜。

    小说里最明显体现哲学色彩的,莫过于对主角之一的奥利弗的身份设置。奥利弗是哥伦比亚大学年轻的博士后研究员,专攻先苏学派,来意大利即是为了在埃利奥父亲的指导下修改他关于先苏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论文。作者对于主角身份的设置,或许与他自身的学院派背景不无关联,同时也是推动埃利奥爱上奥利弗的缘由之一——吸引少年的不只是奥利弗外在的英俊、潇洒,更是他内在的博学与自信。

    故而,这个故事所要探寻的,实质上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命题:爱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爱。爱是什么?是纯然荷尔蒙驱动下的欲望,还是精神上的相知相惜?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人们就在这片同属地中海沿岸的土地上谈论过这个命题。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里,记录着一群古希腊人在宴会上以“爱欲”为主题的讨论。在这场宴会的后半场,主角苏格拉底压轴发言,转述了他与一位曼底内亚女人迪欧蒂玛的对话。迪欧蒂玛认为,爱是介乎不死的神和会死的人之间的精灵。“他不像不死的神灵,也不像会死的凡夫,而是在同一天之内一会儿发荣滋长,一会儿枯萎凋谢,情况合适时又立刻重新活跃起来。”

    ——看,爱繁盛有时,枯萎有时,正如埃利奥在那个夏季里所经历的欢呼雀跃、消沉低落。爱使他多愁善感,复杂多变。像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所写:“我——热恋中的我——注定了守株待兔,不能动弹,被钉在远处,充满期冀,又忐忑不安——像火车站某个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的包裹。”

    爱是否与性别有关?作家为何要安排两个同性身份的人相恋?且两人为何要有七岁的年龄差?在柏拉图笔下的那场会饮中,在场的诗人、作家与哲学家们恰恰谈及了这个话题。他们在探究“爱欲”是什么时,也谈及古希腊时下所盛行的年长男子与年少男子间的同性恋文化。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口这样说道:“当他同时遇到一个既美又高尚又优秀的灵魂时,他就会对这个身心俱佳的对象五体投地地喜爱,他会和这样一个人大谈其品德,谈一个杰出的好人应该怎么样,要向什么方向努力,从而对他进行教导。由于他和这个美好对象接触,我想,由于他们的交往和谈话,他就把自己向来积蓄在内心的东西生育出来,由于他不管对象是否在场都在怀念对象,他就与对象共同培养着他所生出来的东西。所以他们之间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共同性,比夫妻关系深厚得多,他们的友谊无比巩固,因为他们共同拥有着更美、更不朽的子女。”

    爱是奔赴美的。爱所盼望的就是永远拥有好的东西。——这是苏格拉底在宴会上发言的核心主题,也是后世所流传的“柏拉图之恋”的内涵所在。在彼时的哲学家眼里,爱是同性间精神上的和谐共振,这样的爱向着美、向着智慧,是一种最为高级的情感形式。对少年人的纯真的爱是一种具象的个体的美,而后再从这个体的美进一步见到其它万事万物的美,最后得以抵达美本身。

    德国画家Anselm Feuerbach的画作《柏拉图之会饮

    这种爱足以超越一切,就像在小说里,埃利奥与奥利弗亲吻的时候,他感到性别与年龄的界限都消失了。

    “某种难以预料之事似乎从我们之间一扫而空了,顷刻,年龄的界限仿佛全然消失,仅仅是两个男人在接吻,甚至性别也在消融,我开始觉得我们甚至不是两个男人,而只是两个存在。我爱此刻蕴涵的平等信念。我爱那种时而变老时而年轻的感觉,当一个人走向另一个人,一个男人走向另一个男人,一个犹太人走向另一个犹太人时。”

    那一刻,他们只是两个“存在”,两个相爱的“存在”。

                                                                                             3

    夏日将尽,离别终在眼前。爱的离散有千万种理由,而这一次,他们输给了禁忌。两个犹太男子如何能相恋?纵使埃利奥无惧无畏,有着开明的父母和家庭氛围。年长成熟的奥利弗显然背负着更多,也承担着更多,一如他时时戴着那串作为犹太教象征的大卫之星项链。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埃利奥与奥利弗圣诞之时再相见,奥利弗告诉了埃利奥自己要结婚的消息。是的,如今已是冬日,冷静理智的冬日,夏日的激情已经永久地退却了,他们再没能回到从前。

    南唐后主李煜曾在《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写:“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这首词与《夏日终曲》的故事如此不谋而合,连结局也相似。

    故事的最后,二人经年之后重逢,坐在安静的酒馆里谈往后:

    “我们会像小广场上那些面对皮亚韦河纪念碑而坐的老人,谈起两个年轻人在短短几周里,发现了那么多快乐,然后在往后的人生里,将棉花棒浸入那一碗快乐,生怕用完,每逢周年纪念也只敢喝像顶针那么大的一小杯。”

    长夏尽,曲终人散,宴罢又成空。当夏天结束的时候,燥热的青春也就跟着结束了。好在爱并未消逝,而是退烧之后以一种绵长冷静的姿态延续,存于二人丰盛的共同回忆里。

    在《会饮篇》的最后,苏格拉底清醒着走出聚会的现场,延续着前一晚与众人热烈谈论“爱欲”话题之前的人生。而在《夏日终曲》的最后,埃利奥也将走出少年时那一场迷醉的爱恋,清醒地踏入往后未知的人生中。

    而那个夏天的故事,仿若生命旅途中于道旁折下的一支红玫瑰,颜色热烈如火,在余生的记忆里永恒燃烧,照亮少年时那个仲夏夜的梦。

    转载自 雅众 公众号,原作者 青朱子。

  • 徐英瑾、礼希同、蔡祥元围绕《家与孝》“序言”的争论

    作者:拉柯 发布时间:2017-10-17 15:29:57

    徐英瑾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2017-02-23 12:40来源:澎湃新闻

    最近在澎湃新闻读了张祥龙教授新书《家与孝——从中西方视野看》的序言,虽然觉得的确有所启发,但有些观点还是不能完全赞同。

    儒家伦理重视家庭观念当然是基本的文化常识,但从逻辑上看,这恐怕并不意味着:(甲)从思想史角度看,儒家思想的这一维度与西方哲学构成直接对抗;(乙)从元哲学角度看,哲学本身(我指不分东、西地域的“哲学本身”)仅仅因为儒家关注家庭就需要关注家庭。

    先来说(甲)。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以希腊哲学为源头的西方哲学其实并不与儒家哲学构成哲学流派的整体。因为在东方哲学内还存在着印度与中国这两大传统,而中国哲学内部也有儒、释、道、墨、阴阳、法、兵等各支。

    且不提西方哲学主流是否真的存在边缘化“家庭”的倾向,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本土自己孕育的法家传统,的确一直在试图弱化宗族力量,并由此将大家庭散沙化为小家庭,以图加强国家政权的纵向权威。来自域外并在本土生根的佛家思想,则更因其“出世”态度,以及其对于家庭伦理责任的全面悬置,而始终与儒家主流思想处于一种微妙的对抗关系之中。也就是说,站在东亚的视角去看,故意虚化“家庭”重要性的思想流派,恰恰就是对于华夏文明的复杂样态构成巨大贡献的法家与佛家,而不是西方哲学(顺便说一句,根据笔者有限的阅读量,佛教对于尘世中家庭关系的悬置态度,即使从西方哲学视之也显得颇为另类,因为在主流基督教的思想背景中,夫妇关系的成立乃是有神意为之背书的)。若要站在儒家立场去批判那些对家庭关系不够尊重的思想流派,拿与基督教有着密切关联的西方哲学开刀,似乎有点选错了对象,甚至有“大水冲了龙王庙”之嫌。

    再来看(乙)。张教授在其论述中,显然试图证明:任何一种好的哲学都需要关注家庭问题。他的具体论证似乎是这样的:来自家庭的现象学体验是何等之鲜活,而重视逻辑的西方哲学在把握捕捉这些体验时又是何等之无能——因此,他的结论就是:除非西方哲学被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哲学”所补充,否则,这种哲学就不是好哲学。但笔者却并没有被这样的论证所说服。我认为张教授的论证是建立在如下三个错误的预设之上的:

    第一,对于现象学体验的重视和对于逻辑推理的重视是彼此排斥的;第二,在所有的现象学体验之中,来自家庭亲情的体验具有非常凸显的地位;第三,对于家庭亲情的体验的最佳说明方式乃是现象学。

    下面,笔者就来一一驳斥之。

    其一,根据笔者的看法,对逻辑的重视与对现象学体验的重视,当然可以在一个理论体系中彼此兼容。其最具说明力的例子,恰恰来自现象学开山祖胡塞尔的哲学。对胡塞尔稍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本身就有非常好的数学与逻辑学功底的胡塞尔,一直试图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可以被“看”到的逻辑范畴体系,使得“看”与“思”之间的鸿沟可以得到消弭。后来,他的这一思想对于大逻辑学家哥德尔与美籍华裔逻辑学家王浩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二者也都认为逻辑定理与数学定理的证明的确需要某种深刻的现象学直观作引导。从这个角度看,从一个思想流派重视数理思维出发,就推出其“不重视体验”,这样的断言恐怕是很容易遭到反驳的。

    其二,张教授在文中指出“人类几乎所有最真挚最强烈的感情和体验,都与家庭、亲人相关”——因此,在他看来,与家庭相关的现象学体验,便在所有种类的现象学体验中占据了当然的凸显地位。不过,笔者担心这一断言还是过于大胆了。不少宗教哲学家恐怕会认为:对于上帝的爱所带来的直观体验要比对于家人的爱更为强烈。而电影《断背山》两个男主角之间的感情,则看似要比其对于各自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感情来得更为强烈。古时候兵家吴起“杀妻求将”之时,他对于功名的那种压倒性的感情,显然也已经完全淹没了他对妻子起码的责任感,甚至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良知。因此,依据在下浅见,什么样的现象学体验最为强烈,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而根本无法在一个普遍一般的层面上被讨论。

    而对于西方主流传统的现象学来说,切入现象体验的正确姿势,并不是动辄拿“强烈与否”说事,而是要讨论“现象”的“不可错性”。以胡塞尔的精神祖师笛卡尔的怀疑方法说事:按照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你大可怀疑你最爱的妈咪乃是一个邪恶科学家给你的大脑皮层注入的虚假记忆,但你总不可怀疑二加三得五。这并不是因为后一种关于算术的现象学体验更为强烈,而是因为你无法通过“想象力的自由变更”而构成一个“二加三所得非五”的可能世界。这也就是说,以笛卡尔-胡塞尔为正统的现象学思维所偏好的,恰恰是能够被普遍化的对象。而一件事情是否能够被普遍化,与其是否能够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笔者相信,上面的论证,已经初步驳斥了张教授“关于家庭的直观在诸种现象学思维之中最为关键”的论断,并重新缓和了“现象学思维”与“数理思维”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张教授的论证还预设了:对于家庭问题最适合用现象学方法来讨论。

    请注意,从逻辑上看,说“甲在乙中最重要”,与说“甲最适合通过乙的眼光来观察”,是完全两回事情,因为后一个断言在前一个断言被否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独自成立。那么,即使上文对张教授立论的所有驳斥都成立,张教授也可以通过如下修正,来进一步维护其立论的“基本盘”: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种现象学直观,而关于家庭的现象学直观即使不是其中最典型的,至少它也是一种现象学直观吧,因此,一种关于家庭的哲学,就肯定是一种现象学。

    但即使是这种修正性的立场,笔者也不赞成。因为这样的辩论逻辑会使得“现象学”的含义被泛化,而无法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请注意:把现象学打造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恰恰是现象学祖师胡塞尔的思想!如果不是因为怕浪费篇幅的话,笔者很想将这句重要的话重复三遍!)。我们不妨再利用“归谬法”的思路,来构造一个与之平行的论证:

    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种现象学直观,而关于性欲感受的现象学直观即使不是其中最典型的,至少它也是一种现象学直观吧。因此,一种关于性欲的哲学,就肯定是一种现象学。

    实际上,若仅仅按照“强烈性”标准去衡量,性欲显然比与家相关的伦理感受更为典型。因此,我们在批评西洋主流现象学家忽视家庭之前,更应当批评其忽视性欲(我记得日本哲学家九鬼周造就是这么批评西洋哲学主流的)。不过,我们却很难说一种关于性欲的哲学将肯定成为一种典型的现象学。比如,我们就很难将福柯对于性欲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说成是一种现象学研究,因为福柯打通哲学思辨与微观权力历史研究的跨学科思路显然具有“超出现象”的特征。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也很怀疑对于家庭研究的正确视角乃是现象学视角。相反,我认为更合适的视角乃是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等实证科学的视角。

    为何这么看?一句话,搞哲学的不能太贪心,以为哲学能够包打一切。如果一个作为经验个体的哲学家实在是有洪荒之力可以用,实在太想跨界,那也得事先去学会别的学科的行规,并同时将如下准则默读三遍:当一个京剧演员唱昆曲的时候,他就是一名昆曲演员。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哲学家实在想关心家庭问题的时候,他也要切记:这实际上是一个知性学科的问题,而要琢磨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放下哲学的架子,去踏踏实实地读读实证材料。

    那么,笔者何以作出如上判断呢?

    道理其实刚才已经提到过了:因为典型的现象学思维关心的是那些接近于范畴的对象的直观化问题,而不关心特殊的、经验的心理对象的直观呈现方式。同时,按照“先简后繁”的一般方法论原则,对于那些范畴的直观,在逻辑上是先在于对于复杂对象——如家庭——的直观的。由此看来,以家庭为聚焦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现象学理论,将在根本上受到如下这两个问题的困扰:

    第一,因为家庭的具体组织样态太容易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干扰,人类的想象力自然也就非常容易构造出与当下家庭样态不同的可能世界(比如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所有子女抚养由国家完成,没有夫妇关系,女子的卵子与男子的精子的结合全部由计算机完成配对,等等)。因此,对于特定家庭关系的感受的普遍性,就会被“想象力的自由变更”轻易摧毁,而无法进入严格的后续哲学讨论程序。而与之相比较,“你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几何形状的色块”之类的命题却可以进入这样的讨论程序。

    第二,从形而上学角度看,家庭肯定是某种复合物,而且其边界非常模糊(你不能预言未来你的家庭还会增减哪些成员)。因此,家庭的本体论地位,将不得不有赖于如下本体论对象的确定:个体(作为家庭的成员)、分体论和(mereological sum,“分体论”是一种旨在讨论整体-部分关系的艰深的哲学分支)、时-空(即家庭在其中绵延的场所)。在现象学的视野中处理所有这些更基本的本体论对象,无疑都会引发巨大的哲学工作量,而在不顾这些基础工作是否完成的前提下,就去匆忙建立一种关于家庭的现象学理论,乃是完全没有根基的。

    由此看来,就“从一种严格的现象学视角出发去建立家庭哲学”这项工作而言,我们还远远没有做好足够的哲学准备。因此,即使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家庭哲学,我们也不能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这也就是笔者认为,我们更应当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等实证科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家庭的道理——因为家庭首先是一种经验现象,而其静态结构与动力学机制也应当由经验科学来加以研究。

    读者或许会问:难道哲学在这个过程中真的不能做点什么吗?

    笔者认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哲学”这两个字。如果你认为一种关于家庭的哲学,就是一套关于家庭伦理的范畴推演体系的话,我很怀疑这样的体系怎么可能不会沦为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锐利文笔所要解体的对象。如果你将哲学理解为一台对于各种经验科学既有成果之间逻辑关系的处理机器的话,那么,只要科学界提供的研究成果越多,这样的机器也就越有存在的价值。

    概而言之,就目下对于家庭问题的实证研究成果而言,哲学家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包括如下几项(其中几乎没有一项与现象学方法相关,却没有一项不牵涉到一门以上的实证科学):

    其一,利用中国历史学界所能提供的关于中国各代家庭规模与生产方式的最好研究成果,并凭借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所提供的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思维框架,将马、列历史唯物论与中国史料之间的逻辑空隙予以消除。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要牢记“家庭首先是一种社会生产单位”这一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洞见,并注意研究各个朝代的生产条件、经济关系与家庭组织关系之间的因果互动。

    其二,结合马、恩辞世之后,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对于人类演化与全球迁徙过程所提出的新架设与给出的新证据,在以百万年为单位的大时间格局中重新思考家庭的自然主义根源。

    其三,结合爱德华·威尔逊提出的“社会生物学”思想资源,通过对动物——特别是诸如狒狒这样的灵长类动物与高等海洋哺乳类——的社会行为研究,重新思考人类家庭行为模式的演化论根基。

    第四,结合中国目下的家庭分布情况,特别是大批城市务工人员的家庭实际状况,就大批两地分居夫妇的存在对下一代教育与社会稳定的影响,给出前瞻性预估。

    第五,对性爱机器人与特殊生育方式的流行对既有家庭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影响作出预估。

    有的读者会说:这些工作不是哲学家应当做的,应当是经济学家啊、社会学家啊、人类学家去做的。对此,笔者的应答是:哲学家应当做的只有两类工作。一类是最学院的工作,比如对于“没有任何颜色是没有形状的”这一点作出现象学直观,在形而上层面推进人类的思辨能力;另一类,则是在各门经验科学之间的“三不管地带”建立“学术根据地”,在形而下层面切实推进人类的进步。一句话,要么足够阳春白雪,要么足够经世致用(当然,两者兼顾最好)。

    而在笔者看来,那种和现象学拉郎配的家庭哲学,既不像胡塞尔式标准现象学那样阳春白雪,也不像笔者刚才所列举的那些话题那样经世致用。很显然,笔者不理解这种哲学存在的价值。反之,真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哲学,就去重读马克思吧,就去重读达尔文吧,就去张开双臂,拥抱实证科学所能带给你的一切科学材料吧!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三星好评(171+)
  • 内容完整(479+)
  • 章节完整(411+)
  • pdf(273+)
  • 可以购买(82+)
  • mobi(216+)
  • 不亏(243+)
  • 体验满分(649+)
  • 无水印(96+)
  • 差评(331+)
  • 体验还行(627+)
  • 好评多(167+)

下载评价

  • 网友 冉***兮: ( 2024-12-12 00:38:57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马***偲: ( 2024-12-15 18:41:49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师***怡: ( 2024-12-13 14:03:15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潘***丽: ( 2024-12-18 20:44:40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谭***然: ( 2025-01-06 01:59:56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汪***豪: ( 2024-12-12 09:44:10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养***秋: ( 2025-01-01 04:30:01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后***之: ( 2024-12-23 14:08:05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孙***美: ( 2025-01-08 05:08:22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谢***灵: ( 2024-12-28 17:07:27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屠***好: ( 2024-12-10 18:29:29 )

    还行吧。

  • 网友 利***巧: ( 2025-01-09 08:13:58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