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教学勇气 (20周年纪念版)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6:53

教学勇气 (20周年纪念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教学勇气 (20周年纪念版)精美图片
》教学勇气 (20周年纪念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教学勇气 (20周年纪念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759357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
  • 页数:320
  • 价格:55.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6:53

内容简介:

本书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

在书中,帕克.帕尔默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书籍目录:

目 录

20周年纪念版前言1

10周年纪念版前言10

鸣谢23

导 言 源自心灵的教学

教学与自我29

心内与心外32

曲径乃通幽37

第一章 教师的心灵: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

超越教学技巧的教学41

教学与真我46

当教师丢失心灵时53

唤醒我们的导师59

选中我们的学科65

心中的教师71

第二章 恐惧的文化:教育与分离的生活

剖析恐惧79

来自地狱的学生85

提心吊胆的教师95

令人担心的认知方式100

不要害怕109

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

整体地看世界115

当瓦解事物时119

自我的局限与潜能122

悖论与教学设计132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悖论138

把握对立的张力146

第四章 求知于共同体:引人入胜的伟大事物

共同体掠影153

现实是群体共建共享的160

再探真理166

伟大事物的魅力176

求知和神圣182

第五章 教学于共同体:以主体为中心的教育

第三方189

从缩影出发的教学196

医学院的缩影式教学201

社会研究方法课的缩影式教学207

开放空间与技术手段211

共同体:变异与障碍216

第六章 学习于共同体:同事之间的切磋与琢磨

关门教学225

对话的新主题229

对话的基本规则237

必不可少的领导245

第七章 不再分离:心怀希望的教学

停滞、绝望、希望255

不再分离的生活260

同心同德共同体267

走向公众271

赏心怡情的奖励278

10周年纪念版后记 呼唤新专业人士:教育就是转变

蓬勃兴起的探究心灵运动285

制度变革:一个案例研究291

我们需要新专业人士295

个人和机构299

培养新专业人士302

情感中的真相307

最后寄语313

作者简介316

勇气与更新中心简介318

参考文献320


作者介绍:

帕克·帕尔默 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博士学位及13个荣誉博士学位,还荣获全美教育出版协会授予的两项“杰出成就奖”、教会出版联合会授予的一项“卓越奖”,是美国高等教育协会高级理事,Fetzer 研究所高级顾问。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建立在一个最普通的信念之上:优秀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教学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善。

在书中,帕克.帕尔默带领教师为重新点燃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精彩短评:

  • 作者:L大姐 发布时间:2022-03-30 10:07:30

    当把教师这个职业当成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的恐惧充其量也是健康的恐惧。

  • 作者:十冰柠檬茶 发布时间:2022-02-14 08:08:49

    为自己的教育之路带来力量和反思的一本书

  • 作者:哒哒哒 发布时间:2020-08-13 18:00:14

    因为是jyj要求阅读的书目,最开始心生反感。但第一章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让我开心,长期以来,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终于在这本书里面被质疑了,感恩作者将老师心理上的自我构建摆在第一位。最后一章的教学变革看得我很开心。我怀疑他们真的看完了这本书才推荐的吗?毕竟嘛,这里面很多观点都是“错”的,拿去考教资是绝对考不过的。以真理为中心的教学,有心践行,无力实施。只好乐观地想着作者的话,对体制的反抗不是改革的结局而是开始。

  • 作者:謝謀 发布时间:2023-11-12 19:19:33

    中规中矩,只是案例用了商业场景,并没有特别之处

  • 作者:靠墙根 发布时间:2022-04-10 09:13:30

    观点

  • 作者:NARUMI 发布时间:2017-05-06 10:00:01

    190814 曾奇峰50讲里推荐了下郭本禹 181111随着辩证行为疗法正好重温本书! 17-05-06 2017五月的主题:情绪的习惯


深度书评:

  • 【读书笔记】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源于心灵

    作者:陈最远 发布时间:2020-03-31 20:30:37

    《教学勇气》(The Courage To Teacher)[美]帕克·帕尔默(Palmer,Paeker J)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出版,223页,25.00元。

    《教学勇气》为外国教育名著阅读课中读的第二本书。全书共七章,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直接点明此书的主题——“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善”;第二部分(二~三)则分析教学分离的原因;第三部分(四~六)探讨教育“共同体”的相关问题;第四部分(七)呼吁新的专业人士,参与到教育的转变中来。

    这本书的作者的人文感性精神很强。

    诚如作者所言,他不是太关心what和why,他真正关心的,是who。

    他旁征博引各领域材料论证自己的观点,洋洋洒洒,可能本人与他在行事风格上不同,但也是有点佩服的——是那种,如果能见到作者本人与之交谈,大概率便能对事物有新的认识的感觉。

    市面上良莠不齐的教育相关著作,大多是从技巧和心灵两者出发,前者多指向教材如何分析、课堂该怎么上的技巧,后者则更多从孩子角度出发,对教育者的身份进行某些标准化的要求和批判。

    而这本书,则更多是从老师角度出发,思考教师自身和师生关系等内容。

    如果你认为你关心教育,那么你可能应该翻一翻这本书,它可能能带给你新的启发;如果你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站在台上开始你的表演,或者你是名恐惧成为教育者身份的新手,那么你可能应该试着翻一翻这本著作,它可能能为你带来同这本书的书名所说的教学勇气。

    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此版书虽然在豆瓣上评分8.6,但翻译可能因为是由多人合作完成,所以翻译不算太优秀。

    最近出了二十周年纪念版,然而我没有拿到。我是用此版的中文和该书的英文对照着看完的,所以可能会有点小小的出入。建议买新版的。

    【1,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

    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是这本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之一。

    自我认同在于构建个人生活多种不同力量的汇聚,自我完善则是将这些力量协调。

    自我认同在书中大概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用一句通俗的话解释,那便是:你先好好做个人吧!(非贬义)

    作者在书中举了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两位教师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经历的大不相同,造就了后来不同的教学结果。

    埃里克在自己的大学里遭到了令他震惊的文化冲击,他在这里学会了像知识分子学者一样说话和做事,但他总感觉自己是混入这个群体的异端。因为没意识到这一点并进行反思和调整,后来成为老师的他,在课堂上,用一种霸道和轻蔑的方式捍卫潜藏着的自我的痛苦。

    而与埃里克有相同出身的艾伦则因为部分原因,自我得以被保护,没有被迫掩盖自己的出身,最后他将自己自身平和地融入到环环相扣的教学中,令课堂充满他的个人魅力。

    他们两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教学道路。

    之所以对这个印象深刻,一是因为在看到这个片段时,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窘迫、懦弱,在黑暗中挣扎的少年形象,还有一段漂泊海外谋生中国工人的电影式片段,割裂开来的文化认同带来割裂的身份认同,令人心生怜悯。

    二是因为想起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说“质数只要是质数就好了”时,有种躁动突然被安抚下来的镇定感,犹如即将爆发的原子弹被猛地泼了一盆冷水,原子弹突地忍住,一切归于平和。令猛如施瓦辛格的我嘤嘤落泪(不是)。

    自我认同感,实际上,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有一种持续且稳定的认同感。

    这个例子中,心理学上管这个现象叫投射性认同,即自己把外界环境对于自己的影响和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过程。

    埃里克因为遭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他一方面认同这种知识分子学者的生活方式,极度渴望被肯定;另一方面,在说“别闹了,我和他们不一样,不会有人会认同我的”。

    两股看似矛盾、对立的两股力量,导致内在自我分裂,没有办法完成有效的整合。

    就像有两个小人在互殴,一个自卑,一个骄傲。它们成为了埃里克在学术和教学上重要的驱动力,并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状态向外界呈现。

    第二层含义,简要概括便是,学科认同。

    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科目之外,而好老师则在生活里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

    拿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来说,古诗词鉴赏属于审美范畴。

    如果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让他们明白“炼字”的妙处在哪,而不是干巴巴地套用什么“动静结合”“诗中有画”“通感”等面目可憎的答题套路,那么,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有文、美、哲功底和较高审美趣味体验的。

    并且,他本身应该是美的——不是体现在面目上,而是一种整体的感觉。

    他自己喜欢研究诗词,能体会到诗词的美,才能感染到学生,让他们明白美在何处。

    有句句话笑称叫“告诉我你今天吃了什么,我就能明白你是什么(物种)。”说得恶心一点,你今天吃了什么,你就是什么,你能拉出给大家的便是什么。差不多就是这意思。

    老师是热爱所教的学科,还是只是把这门学科的教学当成一门混饭吃的教学技术,学生是能感受到的。

    再扩大点理解,这说的便是人们常说的“职业”认同感了。

    如果问你,你是做什么职业的,大多数的你会说“我是老师”。

    不,这不够对。你(至少心里)应该意识到的是“我是一个某某课程知识传授者/学校管理者”。

    只是“老师”这个大众又模糊的名词,会容易让人看不清,自己是什么角色,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真正需要做是什么。

    完善,作者说是“使构建个人生活多种不同力量的协调”。

    完善是基于认同的基础上完成的。

    本质上,作者对于自我完善的理解,接近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对自我完善的定义:“只有这种以某种方式关心事物和人们的人,才能使自己顺应形影相随的胜利和失望”。

    也就是说,这“力量的协调”既指教师内心力量的协调,也指以某种方式关心学生状态,以来进行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身份冲突的协调。

    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感觉到,作者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既像心理咨询的一套(如在后面作者甚至还提倡教师想象一下自己是什么动物,借以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像一些哲思作品中“找到真我”的主题。

    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便是在不断认同自我,完善自我。欲先认识世界,先探求自我;欲先与外连接健康的关系,先尽量达到自身内心的圆满,这大概便是作者想表达的吧——只不过他用在了教师这一群体身份身上而已。

    【2,教学分离】

    教学分离,主要就一个字:“演!”

    走上讲台,请开始你的表演。

    演一个教师身份,演自己多聪明,演自己备课多认真,演自己学识多么渊博。之所以演,原因很多。

    一是上面提到的自我认同的问题。自我分裂,不把真实面目展现出来,害怕自己失去教师权威,被当成无知者、骗子和乡巴佬。

    恐惧失去自我认同,但实质上就没自我认同过。

    二是对于一种多元化情景的恐惧,师生冲突,交锋,怕自己处理不好。

    所以要演一个可能是严厉的教师形象才“镇得住”,或者说,作为新手教师,往往会直接到隔壁班,向老教师取经,成为老教师风格的复刻版。

    三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充满分离的结构。

    大二的时候,我便听有老师说,有的小学老师准备公开课的时候,会把时间精确到每一分钟,把每一分钟中要说几句话,要有什么肢体语言,安排得清清楚楚。四十五分钟内,一切刚刚好。

    这好像还是什么值得推崇的事情,嘛,毕竟老师费了很大心思,毕竟各位评委就喜欢这种“天衣无缝”。

    教师教学评估的教学大纲:

    “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当然是让学生听懂这节课上的是什么呀!”

    “如何支撑你的目标?”——“好好上课呀!”

    “考核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教学目标?如何判断你的达成度?”——“喂!你能滚吗!?”

    我要是真说了后面的话,大概就真的能卷铺盖滚了。

    此外还有“客观主义者文化”的影响,按作者的描述,这个所谓的“客观主义”偏向于指人们一味追求科学的利器,注重办事效率,甚至支持社会达尔文主义,缺少人文精神,忽视人本身的一种主义。

    还有人们头脑中非此即彼,单线思考的方式等,都促使着教师在职业中做个演员,把教育过程变成教学表演。

    不过在这要申明的一点是,教师语言艺术等课程,如果是教授教师职业的基本礼仪,那就无可指责。

    这里指的“演”是,演出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而是以此让学生或者其他旁观者对自己有个好评价。

    更何况,像一些公开课,连想要学生有个好评价都没有,把底下的学生当成了一起为评价制度牺牲的场景道具人。

    拍戏还得考虑观众老爷的口味,这种方式,也未能有一份演员自觉的自身修养吧。

    当然,教学分离还指实践与理论分离等问题,但主要还是一个“演”字。

    【3,教学共同体】

    “教学共同体”是个有趣的概念。

    几年前,媒体便宣扬过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概念,相关讨论的核心东西跟这本书所讲述的东西几乎一样。

    所以说,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好好沉下心看一下教育史和教育学著作多么重要。有时你会发现现代有些被炒得火热的概念,都是故纸堆镶金边。

    在传统看法中,教学有两种模式。

    一种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在上面呱唧呱唧讲,学生在下面低着头一声不吭地听。正如一些传统点的学校一贯实行那般。

    另一种教学模式是把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这个偏指市场经济下,一切以学生好恶评价打转,并进行设计和改进的商业辅导机构。

    那么,作者心目中的“教学共同体”,是让学生们组成小组,一起讨论,采用演讲、实验室等操作、野外学习等各种实验性的教学方法来产生的群体联系感吗?不,也不完全是。

    作者提出,在客观主义者看来,存在着一个纯洁的、为某个领域的“事实”所描述的客观体。

    研究所的专家是一些被训练去认识这个客观的东西,他们不会让自己的主观意识去玷污这个客观体,他们是抹去了自我感觉的世俗牧师,或者说是一位纯洁客观体的守护者。

    外行指未受过教育且充满偏见的人,他们完全信赖并仰赖专家为他们提供客观体的相关知识。

    障碍波指横亘在专家与外行之间的传输点——让客观知识向下流动,同时阻止主观性从下往上回流。

    而真正的“共同体教学”中心应该是个“伟大的事物”(主体),它类似于“智慧”、“道”和“真理”之类的存在。求知者们,即老师和学生们,彼此联结,共同学习。

    可能因为作者有宗教信仰背景,所以用了一个类似上帝存在的“主体”这个概念描述。

    简单点说,这接近一种启发式的教学,需要人有主动性的行为。

    主动地发问、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回答问题。教师和学生们在这过程中耐心地倾听与被倾听,而不是一方安排另一方做什么,一方牵制着另一方的行动。

    比如我大学上的文学概论课程。(虽然我期末考得不咋样,但我真喜欢这位老师。

    在讲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我从大漠(面)+孤烟(线),长河(线)+落日(点),用绘画结构安排来论述这句诗的意境,并扯到“渺沧海之一粟”,“点”落在宇宙之“大”上给人带来的孤寂、苍凉感。

    那位老师知道吗?可能早便知道的,但他耐心听我表达了。

    那位老师没想到过这点吗?可能是没想到过的,于是他可能便从一位学生的表达中带来新的启发和共鸣,更加接近诗歌的“道”。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认为,这个“教学共同体”并不应该只是存在于学校的课堂之中。

    作者也提及了老师与老师之间教学共同体的创建。

    而我以前在聊天室鬼混时,跟人讨(瞎)论(掰)过一些问题。

    还是拿诗歌来说吧。

    左兄有一首“新明晖火无月夜,万家灯笼我独游。遥看一城烟火盛,广兮长空寂无声。”

    被聊天室的一位朋友改成了“新街灯火无月明,万人空巷我乘风。遥看一城山水色,广兮长空寥无声。”

    不提格律声调,不论改动前后的好坏。

    关注点是,你为什么这样(改)想呢?

    那位给的解释是,一种场景的点透视的感觉。

    就原诗来说,前两句看,会让人以为你正在游街呢。结果后面一“遥看”,便有种割裂的感觉。于是用“乘风”衔接了“遥看”,构建整体。

    不论这个解释有没有道理,两个人思考的偏好谁优谁劣。

    把诗歌抛到一边,至少我从中得到新启发了,看电影的时候也会注意一下那位老兄说的镜头的构图了。

    总而言之,只要在参与的过程中,求知者们主动认真地思考问题,彼此倾听,交流,有反馈。教学共同体就算是有了。

    然而,如果你当时和我一起上文学概论课,你会发现,有人未能参与到其中来,沟通意愿几乎为零。

    除了有的人志不在此,不感兴趣,最大的原因便是认为他们长久以来的沉默,是理所当然的吧——即使他们不是个内向、害羞的人。

    高考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争夺某种资格,其次是人才的选拔。学到或者不学到知识,只是副产品。

    利从一孔,则无论是思想还是学术还是其他,自然便受一孔约束,跟着一孔的指挥棒走。

    对于在高考升学模式下的大部分学生,从中小学便带来的习惯,没有任何在沟通和主动思考上的训练,要实现作者想要的“教学共同体”,还是有些难度的吧。

    【4,教学改革】

    关于教学改革运动,作者未陷入极端主义,一味呼吁进行教学运动改革。

    而是阐述了教学运动改革的大致过程作为指导,鼓励教师不要失去勇气和不要陷入偏激的批判形态。

    他把教学运动改革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独立的个体唤醒自我认同,产生强烈的动机,鼓起勇气。

    第二阶段,这些“觉醒”的个体彼此联结,形成志同道合的共同体,互相扶持、帮助和发展。

    第三阶段,这些社群将走向公众,将他们关注的问题转变为公众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接受充满活力的评论。

    第四阶段,一个选择性激励系统开始出现,以支持变革的远见,并施加压力使奖赏激励系统的标准发生变化。

    其实看看当下,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从来没停止过。

    只不过极端一点,有的地方连孩子好好上完学都没有保障,改教学都没得改。、延伸至其他匮乏的方面,同样如此——这里还是收起我的键盘好了。

    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在当下的环境中,尽可能负责地让学生学习的利益最大化,这之后有空,才谈得上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在美国的作者算是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愿景和精神鼓励吧。

    【5,个人的其他一点感想】

    如果要勉强谈一下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启发的话,我想大概便是从中看到一点“人情味”。

    小学的时候,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的牛闯进农民的田里啃食嫰玉米,农民没找主人公进行理论,就擅自把牛宰了。

    主人公带着仆人,冒着风雪来到农民的家里。农民的妻子煮黑咖啡和他们仅有的豆子,热情招待和留宿主仆二人。

    仆人一直在等着主人开口质问牛的事情,主人却迟迟没有,只是乐呵的与一家人围着火炉聊天。

    第二天清早,风雪停之后,二人离开。

    仆人忍不住问主人原因,主人公回答说杀了那头牛,农夫两个瘦小的孩子接下来的几周都能有肉吃了。虽然失去了一头牛,但收获了一点人情味。人情味是世上珍贵的东西。

    以前我挺感动的,然而不是很能理解。

    虽然农夫窘迫的家庭令人不忍,农夫一家人很善良,我们的确是不能欺负善良的人,但农夫什么也不说,就把人家的牛给宰了,这做得有点不合适的吧。

    后来有了一点点微薄经历,被人敲击过心里某处硬硬的东西,变得酥酥的,软了下来。

    我想,这种感觉可以算是身为人类的终极关怀了。

    我有灵感一闪,脑袋瓜子一拍,设计过一种教学模式——核心是,把教育是教育,考试是考试分离开来。

    教育教育,官方总说是教学加育人,个人觉得,国内教师自身的身份割裂性,很大程度上便是从这来的。

    不过后来我发现,除了教资不够,钱不够,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地方也不在乎这玩意等等现实因素的考量之外,我这是在屈服了(笑)——虽然屈服没什么不好。

    遂放弃这个白日梦构想。

    从外国教育史后面那几个章节就看出来了,教育矛盾归根到底是经济矛盾,大的教育运动变革,往往伴随着社会经济变革——虽然这是从一种后来人的上帝视觉看待问题。

    当提到教学勇气的时候,一些人总喜欢说“可是现实是如何如何”,有的还会加上一句“我只是个老师(xx)”

    他们觉得说出了一个在场的各位少有知道的真相,觉得别人只会酸溜溜的道德批判,如小白兔般头脑简单且天真,只有自己知道现实的残酷,知道现实与理想间的差距,知道动嘴容易动手累死。

    不过,就拿“教育公平”来说,只要不是固步自封在自己的精神小布尔乔圈子里和涉事未深的善良小孩,有人会真的相信教育公平这句口号吗?

    能看得出来教育不公平,明白现实中教育不公平,不正是预先接受了“教育应该公平”这个信念吗?“教育公平”在普遍地,试图地在现实中起着作用。

    再者,“我只是个xx”这句话,隐含着责任推脱之感——难道你要做到宇宙执权者,你才能做好一些事情,负起相关的责任吗?

    改动一下押沙龙的一小段话作为结尾:

    世界上有的知识分子,心里面多的是理论、说法、价值观,那种对具体苦痛的敏感与同情,少。他们不见得爱人,他们爱的是爱人的理论,他们同情的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着的、受着苦痛的生命,他们同情的是“人民”。

  • 作者:bobo_さん 发布时间:2022-02-12 17:24:45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相信读过《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的朋友们都会被这句话所吸引,何其幸运我也是“教学勇气”的有缘人,能跟随帕尔默走一趟内在的心灵旅程。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一切教学勇气来自于内心,我们要保持开放和悦纳的心态,去迎接新的相遇和机遇,去探讨我们的内心领域,去区分自身完整的人和自身不完整的人,努力寻找自己的那一份“教学勇气”,现将这一趟心灵旅程的所思所想总结如下,愿更多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以及热爱学生、热爱学习和热爱教学生涯的教师们能有勇气保持自己心灵的开放,早日遇见自己的“教学勇气”。

    一、自我认同,启迪心灵

    “只有我们教师能够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们才有资格说教师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在刚踏上讲台成为一名新教师时,我也和许多新教师一样,渴望能够在书中得到一些在日常教学中能够用到的,比较实际的教学窍门和技能。但帕尔默却用20多年的时间将他所坚持的理念践行于实践中,并证实了他的个人经验:方法固然重要,但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一切教学勇气皆来源于我们的内心,教师的内心是使我们的生命鲜活的核心,而使生命鲜活恰恰是真正的教育所强调和召唤的。作为教师,无论我们获得哪些有关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的知识,都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教育。

    帕尔默在探索“教师的自我内部景观”时强调要把握三种重要通道,即智能的、情感的和精神的,这与孔夫子所倡导的“智仁勇”不谋而合。凭智能,是指我们思考教与学的方法。凭情感,是指在我们教与学时我们和学生感觉的方式。凭精神,是指我们对于心灵和芸芸生灵密切联系之渴求的多种响应,它一种对生命的爱与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智能、情感和精神依赖于相互之间的整体性,它们应完美地交织在人的自我中。好的老师具有联合能力,但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艾伦和埃里克这两位教师的故事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自我认同和完整的微妙,以心启心,以心换心,源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只有当我们充分熟悉和洞悉我们的内心,保持心灵的开放,才能以我们的内心启迪学生的心灵。

    二、倾心教学,温恭求真

    “来自地狱的学生”不是天生就是那种样子的,而是被他或她所不能控制的环境造成的。在很多老师看来,课堂上沉默和表面忧郁的学生,看似很普通,不愿意发言。但他们的大脑不是死的,他们沉默的原因是来源于内心的恐惧,他们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但又害怕犯错,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要尝试去理解学生的恐惧,体谅他们恐惧的心灵,倾心教学,让学生的心灵能够健康地成长。

    墨顿曾经说过:“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倾听人们说话’。”是的,我们的学生在沉默和恐惧的背后,是想去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想让人们听见他们的声音,他们所缺乏的恰是一个被倾听的机会。一个好的老师能够看懂学生恐惧的内心,愿意倾听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真实而自信地表达自己。要相信,当他们真正开始掌握发言的主动权时,他们就能够发现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这难道不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真正意义所在吗?

    三、面向整体,把握张力

    “好的教学来自自身认同而不是教学技术”,但完整的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充分地表达自身认同。我们都知道,智力工作常伴随着情感同时存在,要开启学生的思想,必须同时开启他们的情感。一个人是健康完整的,他的头脑和心灵是一个整体,并非相互分离的,这启发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面向整体,把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己的心灵与思想视为一个整体,只有在教学中尊重这种对立的统一才可能促使我们更完整。

    初读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这一章时,我感到晦涩难懂,反复读了几遍,如醍醐灌顶。回想起初为人师的自己,踏上三尺讲台的每一节课,都会紧张不已,自我怀疑。但经历了两年多的教学紧张状态后,我发现现在的自己能比当时更自信地理解怎样把握悖论的张力,更从容地面向整体。只有经历过紧张,才能努力在紧张中寻找消除紧张的办法,把握住对立的张力,向着新的可能性开放自己,吸引学生进入一个我们能共同学习的领域。

    四、同事切磋,共享智慧

    “学习,共同学习,是最适合我们所有人的。”在《永恒的国王》诗文中,梅林在治疗即将成为国王的亚瑟时,谈到“伤心最大的益处,是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只有学习能令你的思维永不枯竭,永不孤立,永不受折磨,永不恐惧或怀疑,以及永不会起后悔的念头。学习这东西最适合你。”这一诗文值得我们反复细读,因为所有了解教师生活的人都会熟悉它所谈及的病态,而治疗这种病态的方法与教育的使命恰巧吻合。如果我们每一位为人师表的教师都能用心去领悟其中的道理,那么,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无论是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痊愈和新生的机会。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公式,即使是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要想在实践中得到切实的成长,一是要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自我蒙蔽和故步自封,二是要由教师同行组成的共同体,与同事相互切磋,共同对话,互相听评课,共享智慧。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都少不了听评课的活动,无论是对听评课老师还是上课老师而言,都是有交流与收获、有思想碰撞与启发的切磋机会。但除了互听评课以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持久不断的教学对话来好好利用同事共同体中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帕尔默的研究给我们打开了新思路:可以尝试展开关于优质教学的真诚对话来提高我们的专业实践,从而提高自我认识!他从三个要素层面来探讨真诚对话,一是主题要素,即带领我们超越技术层面进入教学基本议题的主题;二是规则要素,即在深入话题之前防止我们击败自己的基本规则;三是领导要素,即期待邀请我们参加对话的领导者。这样的对话共同体为我们教师打开了崭新开阔的成长空间,但要建立这样的共同体着实不易,需要我们强大的勇气去直面心灵和未来的挑战,我想,这就是“教学勇气”吧!

    “好的教学有很多形式,好的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老师本身却长久铭记。”希望我们都能成为自我认同、启迪和引领学生心灵,倾听学生内心,教人求真求知,联合自我内心和学生的思想与心灵,面向教与学的共同体,并懂得与同事切磋交流,共享教育智慧的好老师。有梦想、有追求、有播种,才会有收获,愿我们在追逐教育梦想的过程中,能够洞悉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为之努力奋斗,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教学勇气”。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图书多(443+)
  • 体验差(130+)
  • 不亏(438+)
  • 赚了(131+)
  • azw3(675+)
  • 速度快(345+)
  • 中评多(618+)
  • 情节曲折(488+)
  • 无盗版(322+)
  • 一星好评(260+)

下载评价

  • 网友 寇***音: ( 2025-01-08 11:09:13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晏***媛: ( 2024-12-12 06:31:50 )

    够人性化!

  • 网友 养***秋: ( 2024-12-16 13:19:39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家***丝: ( 2024-12-27 12:18:54 )

    好6666666

  • 网友 薛***玉: ( 2024-12-23 02:28:31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訾***雰: ( 2024-12-10 15:18:22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国***舒: ( 2024-12-11 23:07:44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瞿***香: ( 2025-01-04 16:35:16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苍***如: ( 2024-12-24 12:05:08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菱***兰: ( 2024-12-24 19:42:52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益***琴: ( 2024-12-17 14:25:17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石***烟: ( 2024-12-23 08:35:03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孙***美: ( 2024-12-21 20:56:18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孔***旋: ( 2024-12-22 18:03:16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游***钰: ( 2024-12-31 15:29:18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