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大文豪丛书:我,雨果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4:23

大文豪丛书:我,雨果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大文豪丛书:我,雨果精美图片
》大文豪丛书:我,雨果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大文豪丛书:我,雨果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131836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0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9.9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4:23

寄语:

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内容简介: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军人物。本书介绍了雨果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历程,分析了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并对他的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进行赏析。


书籍目录:

 

部分 生平与创作

出生与家庭(1802)/003

奔波的幼年和童年(1802—1813)/009

少年时代(1814—1820)/022

葬礼与婚礼(1821—1822)/036

早期创作(1822—1827)/040

浪漫主义文学创作(1827—1840)/049

创作进入低潮(1840—1847)/080

走向共和(1848—1851)/085

流亡生涯 创作高峰期(1851—1870)/095

返回祖国 以笔战斗的勇士 (1870—1880)/107

人生迟暮(1881—1885)/118

第二部分 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

20 部小说:人道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情怀 /124

12 部戏剧:与古典主义决裂的时代之歌 /130

26 部诗集:浪漫与讽刺的史诗 /135

第三部分 主要作品介绍

01.《巴黎圣母院》/147

02.《悲惨世界》/167

附  录

雨果生平及创作年表 /193

参考文献 /200


作者介绍:

袁子茵,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学历,青年作家、编剧,爱好文学和戏剧,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编辑,在《新京报》《辽宁日报》《中国民族博览》《戏剧丛刊》《北京文化创意》等报刊杂志发表过多篇文章。电影剧本《追梦》入选“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代表著作有“大人物”丛书、“走近世界文豪”系列。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 01  出生与家庭(1802)

1802 年 2 月 26 日,维克多·雨果出生在法国东部与瑞士接壤的贝尚

松城的一个军官家庭。家中有两个哥哥,大哥阿贝尔,二哥欧仁,他排

行第三,取名为维克多·雨果。

刚出生的维克多·雨果瘦弱不堪,哭声微弱。他无力地躺在母亲身

旁的一张大安乐椅里,小得可怜,只有那高高的前额很抢眼。医生们认

定这个孩子很难养活,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很是心疼。由于母亲的悉

心观察,昼夜照料,他才得以生存下来。

小维克多出生后,并未接受洗礼。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对天主教会抱

着无所谓的态度,他的母亲对神父没有什么好感。

小维克多生在了一个行伍之家。祖父约瑟夫·雨果年轻时参军,在

轻骑兵中任司务长,军衔为骑兵少尉。后来他离开军队做了一名木工,

在洛林省的南锡城定居。位妻子为他生了 7 个女儿,后来去世了。

第二位妻子为他生了 5 个儿子,维克多的父亲莱奥波德·西斯吉拜尔·雨

果排行第三。这兄弟五人在法国大革命中同时加入共和国军队,其中两

人战死,三人升为军官。这是一个拥护共和的革命家庭。

维克多的父亲莱奥波德于 1773 年 11 月 15 日生于南锡,15 岁时参军。

他初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普通军官,参加了 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

命后,转战南欧各国。1792 年,19 岁的莱奥波德成为上尉。1793 年,保

皇党分子煽动旺代地区的农民武装反对大革命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权,

史称“旺代叛乱”。20 岁的莱奥波德因镇压旺代叛乱有功,升为营参谋长。

他是一位坚定的共和主义者。

雨果的母亲索菲·特雷布歇是南特人,自幼父母双亡。她跟祖父、

姑母在一起生活。姑母罗班夫人是个保皇党分子,她把自己的思想灌

输给了自己的侄女。索菲后来成为一个拥护皇帝、反对拿破仑的保皇

主义者。

政见不同的父母是怎样走到一起的呢?这样的家庭对雨果有什么特

殊的意义呢?

父母的婚姻有些传奇

莱奥波德·雨果相貌英俊,有着一头蓬松的头发,大大的眼睛,他

笑起来很迷人。在作战中,莱奥波德举止敏捷,十分勇猛。在日常生活中,

他为人善良性格温和,在军队中人缘很好。

在一次战斗中,莱奥波德率领的军队把叛乱的朱安党人打得四处离

散,剩下的妇女、老人和孩子成了革命军的俘虏。在俘虏的队伍中他看

到一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在哭,他将婴儿抱起来,在被俘的人群中找

到一个奶妈来照料这个婴儿。这场战斗结束后,莱奥波德将这群俘虏全

部释放,还发给他们一些粮食。

还有一次,莱奥波德的手下抓住了两个手执武器的旺代人。这两个

人被认定参与叛乱罪。他们是叔侄俩,小的只有 10 岁左右。在执行枪决

的时候,莱奥波德救下了这个孩子,他认为孩子身上不存在主义之争和

反叛之意。从那以后,他抚养了这个孩子 7 年,并为这个孩子安排好生

活的出路。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军人物,是蜚声世界文坛的文学泰斗。让我们走进世界文豪,聆听大师的妙言,感受大师非凡的生活。



精彩短评:

  • 作者:粗鄙之狐玲娜贝 发布时间:2022-03-08 02:11:54

    最爱的bg

  • 作者:陆柯 发布时间:2021-02-20 04:15:16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不懂安娜,依然热衷于对她的生活抛以冷眼。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抉择和安娜比起来低了太多太多,她的勇敢和决绝,甚至是歇斯底里都是那么的璀璨夺目。

  • 作者:pH-2 发布时间:2020-01-11 21:34:58

    模糊的时候,回到这本书。

  • 作者:勿一鸣 发布时间:2010-06-24 12:29:39

    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 作者:赵美竹 发布时间:2011-10-25 10:32:45

    愿和此生挚爱一同穿行。

  • 作者:孤独 发布时间:2015-07-26 23:19:22

    很系统的胜任力模型,重复了解拆解了,作为一个优秀的人需要哪些能力。


深度书评:

  • 或许有关或许无关的书评

    作者:titivillus 发布时间:2009-05-14 11:22:30

    昨天看了经济学人中文版的一篇报道,中国核武测试夺取19万人生命,一时间眼泪想要掉下来。之前只看过那些美丽的影像:年轻的生命相互拥抱雀跃,背后是浩瀚沙漠上空腾起的巨大的蘑菇云。那蘑菇云像是被净化了,与广岛上空腾起的不同,没有伤害,只有自豪与自尊。现在我知道了,46次的核武测试,将近有148万人受到核放射的影响,其中19万人可能死于放射引发的疾病。上述数字来自日本科学家的推测,我想,他们经历过广岛,推测应不至离谱。

    我在想那些鲜活青春的生命老的时候是何感受?之前看过《广岛之恋》,但永远不会有人记述罗布泊人的生死爱痛。这是比地震更惨痛的灾难,沉默的灾难。

    我想到有人会说核武测试是必要的,是“站起来”所必要的,但是代价呢?谁承受了这一切?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人应该获得什么样的补偿,决策的人必须得有个说法。必须在罗布泊建立一座墓碑,像广岛那样,纪念所有因此而死去而受害的人。

    但是不会有墓碑的。出现在屏幕上的永远只是蘑菇云下欢呼的人群、鲜活的生命。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片《共和国之恋》,感动到不行。犹记得其中一句台词:“那是个黄金般璀璨、水晶般透明的年代……”我×。

    相比这样的现实,No Logo这本书显得轻飘飘的。我一时间不知写些什么好。

    我想说的是一种情绪,类似忧伤,但更为绝望和愤懑。那是夏日午后蹲在公共厕所面对绿头苍蝇呼吸刺鼻气体油然而生的一种情绪。

    我将为这样的情绪写下一些话,或许关于这本书,或许无关。

    1 净化

    我所说的“净化”,乃是一种掩盖、清除与共谋。把一部分人当作粪便一样“净化”,以维护统治,维持治安,保卫生活,保卫“我们的”生活。我们口头上或许不同意,但实际上多数情况下是默许了,最后浑然不察。一个证据就是我的大脑,这么多年来,从未想到,中国的核武测试是会造成伤害的。户籍制度就是这么干的。城管就是干这个的。新闻审查制度也是。豆瓣或许也会这么干。我也这么干。

    除了政治领域,整个广告业也是个“净化”的产业:把真实的生活过滤掉,只留下纯美的微笑、安全的速度、洁净的例假、透明的激情、和谐的亲情、完美的生活。广告不得不这么干,因为据说广告传达的不是某样产品的具体信息,而是承诺一种生活方式。怎么可能要求一个厂商去呈现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的人生?唯一的例外是治疗性病的小广告,它赤裸地诉诸人的缺陷,因而也被归于这个有缺陷的世界,成为需要被净化之物。十多年前,我在华西村的电线杆上也看到了这玩意儿,立马笑倒:华西村毕竟还有人,还有人性。十多年后,我在深夜看电视购物广告:松弛的赘肉,雀斑与皱纹,只配在深夜出现,还要受到净化部门的审查。广告中不能呈现真实的人生,因为广告是梦,梦如果太贴近真实,就会被真实所污染,就会遭受净化的威胁。我们把呈现真实世界的责任派发给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和媒体人士。但所有这些人都模仿广告来呈现真实,否则人们听不到也看不到他们。他们好比黑客帝国里的锡安城,是否真实存在呢?我们可以预见,广告的力量将大到一个程度,它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代言人,它占据了所有的言说空间,它吮吸了每个人的想象力,它像一个变形虫,能因应所有的形势和局面而变换形象,最终却还不离其“净化”本职,最终我们终将生活在一个“净化”的世界——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某个版本。

    No Logo的第一部分,以丰富的细节为我们呈现出这样一个看似不可避免的进程。其中对于品牌巨鳄对青年文化的利用与反哺有令人动容的分析。以叛逆始,以招安终,周而复始。所有的危险都只是刺激,所有抵抗不过是另一个姿态。这部分的名字叫“别无空间”。但我想,只要我们每天会拉屎,就断不了和真实世界的关系。

    在可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将生活在一个威权和商业交杂统治的净化的世界。我得说,这是一种有利的条件,我们还有希望。

    2 幻觉

    我从来没有处理好过与乞丐的关系。

    如果是出于纯然的同情,我的施舍就不该因我的偏好有所分别,否则我就是在用我的施舍购买更惹人同情的苦难。如果我给了今天我遇上的第一个乞丐,那么我怎能不给第二个,第三个?除非我没有钱。说我没有零钱也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情,仿佛同情不过是我感情的钢蹦。唯一的安心之道是我也成为他们的一分子。托尔斯他花了一辈子才走出这一步,我没有这样的勇气。而且这样似乎太过消极,我找得出理由支持我成为现在的我,做我现在做的事。我往往因为这样而放弃成为一个善人、放弃成为一个好人,我允许我做一个硬心肠的人,遇上乞丐,永远一个子儿也不给,同时心怀同情,在心里叫“兄弟”,在心里祈祷。但这样不是太过爱惜自己了吗,为了自己道德上的一致性放弃对眼前苦难与需要作出真情实意的反应?难道这不是一种智识上的清高,仿佛道德在于形式上的一致性,而非对真实人生的回应。

    我从来没有处理好过与乞丐的关系。但我没有憎恶过他们,我连日加班不洗澡的时候,和他们一样臭。和民工在一起的时候我倒是很自在。我刚来北京的时候,丢过钱包和身份证,像贼一样怕警察,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我和这些民工是一堡的,还有服务员、收银员、发廊女……我曾在一个美好的早晨见过一个乡下妇女折下马路边的怒放的桃花放在自己孩子的手里——我本能地想制止,但又本能地退却,并不知所云地感到快慰。

    我在想:当Naomi Klein到东南亚血汗工厂访问时,她感受究竟如何?一个加拿大的女记者,为何远赴荒僻之地,关注这些尘土一般的女工?这种关心会不会是一种冒犯——无论是对于第三世界的女工还是对于第一世界的消费者?我们可以在Klein的成长历程中发现一种进路:对身份政治的厌弃,力图探寻真实世界的脉络(她后续的几部著作也是在此进路上的拓展)。如果耐克的鞋的确是在血汗工厂生产的,那就呈现这个事实。如果夺走第一世界工人工作的正是中国东莞的廉价劳力,那么也要说出这个事实。我们随着Klein看到一个丰富复杂的网络,其中,品牌的炫目光芒、喧腾的消费主义、倒闭的工厂、瓦解的中产阶级、发展的渴望、血汗工厂、铁血管制、政治交易、人权呼声、文化反堵,等等等等,交织在一起。我想,全球化的一个现实是:我身上的一部分的确是你的。这里面多少有些乌托邦的幻觉,但这种幻觉让我们脱离出个人的忧伤与无作为。

    3 计谋

    No Logo讲述了一个计谋:如果企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顶峰就是这些品牌巨鳄,那么针对这些巨鳄的攻击就可以实现对企业资本主义的某种改造。她在书中讲述了针对耐克、麦当劳、壳牌的实实在在的攻击和效果。

    中国的现实远非企业资本主义的统治。这个经济的大部分权力掌握在这个政权的手里,而这个政权的权力来源正是这个经济中最有实力的一群人。在这种权贵资本主义统治之下,单纯的政治改革呼吁会被认为是幼稚的。另一个现实是中国地方政权的公司化。发展赚钱是第一要义,任何对环境、人权、民主的诉求,都不可能在这个公司政权中获得回应。这让我幼稚地想,如果幼稚的政治手段无法奏效,那么针对这个公司化政权的经济实体的攻击是否就容易一些呢?

    我想请社会学家、政治学家探讨这样的课题:对山西矿难的揭露,对山西政治和传媒的微观影响如何?对河南血液产业和艾滋病村的揭露,是否促进了河南政府和媒体的透明度?对三鹿的惩处,是否对河北人的政治心态有所影响?这些不断被揭露的经济社会问题,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公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和公共意识?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计谋,来实现对于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局部改造?

    写到这里我觉得自己幼稚极了。

    4 劳动

    我对劳动还是有一种原始的理解,仿佛植物对土壤的理解。我对工人和农民有一种尊敬,对于自己做的工作却往往失望。理智而言,这种理解过时了,但感情上很难改变。

    陈丹青有一次演讲时说,他发现如今的上海少了几种人,其中一种是工人阶级,他说那时工人阶级脸上洋溢的自尊神色,如今再也看不到。这种情况全世界范围都有。我曾在一份新书目录上看过Nelson Lichtenstein将要出版的一本书,讲沃尔玛的出现对于劳动及劳动阶层的影响。从前通用汽车的一个蓝领工人就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如今大量的工作却是如“麦工”一般零碎、临时,当然对于雇主而言是更为“灵活”。No Logo里,我以为有价值的还有一点,即品牌对于工作的影响。它将第一世界的劳动者和第三世界的劳动者连为一体,休戚与共。

    我想,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不但是一种竞争关系,还是一种模仿关系,往往是拙劣的模仿。中国廉价商品把西班牙工人搞失业了,闹抗议,烧鞋子……中国国内那么多民工在流动,没有工会,没有保护,仅靠老乡关系维持基本的秩序。年初听笑蜀说今年会动荡不安,民工是个因素,但现在看,中国人真是他妈的太老实了,不会有大动荡的,这也很好,死不起人了,无论是谁。

    小伙哪儿去了?矿井里挖煤去了……姑娘哪儿去了?镇子里搞按摩去了……按摩的人是谁啊?矿上的包工头儿……

    在一个饭店吃了好多年饭,眼前的服务员一茬一茬换了多少,她们哪儿去了?有时候想起来,会惆怅。

    5 哈耶克之路

    我在七年前这么写过:

    从前学校草坪上出现了一条路,多美好的小路啊,是修路人沿着散漫足迹铺砌的,和那些直直的道路不同。我们把它命名为“哈耶克之路”。走在这条路上的时候,我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一种暧昧的感觉……

    七年过去没啥长进。哈耶克也不读,新左也不读。继续暧昧。不过看到核武测试死人的报道,真的很难过。如此强权之下,有多少自生自发的空间?我们必须撤换掉那几根腐朽的柱子,屋子才能保持不倒,风才能在窗户和门洞之间自由穿行,燕子才能在梁上筑巢,小孩子才可以安心上课,读书的读书,按摩的按摩,各自找乐。但柱子得坚挺。

    换柱子,是大工程,比修那条哈耶克之路难。

    6 晚了,早了

    出这本书中文版,可能晚了。要是新世纪初那会儿出,兴许赶得上谈论全球化的热潮。

    但又有些早了。三鹿事件,说明我们还处在美国三四十年代的水平,维护消费者权益,还没脱出3·15的范畴,这个时候谈什么用公民权取代消费主义,未免超前。

    然而中国的事情,进退失据是常态。Klein最后说:要穿过符号,进入真实的世界——只是我们进入的是不同的世界。

    7 完了

  • 茨威格画的像

    作者:小克 发布时间:2009-07-26 19:17:37

    茨威格写人,好看得让人叹气。我这么说,并不是真的看了他多少本传记。其实我从前读过的他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大概只有两本和传记沾边:“异端的权利”让我知道了卡斯特利奥,“昨日的世界”是关于他自己和他所处的时代的回忆。这次读的“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则写的是一个我完全不熟悉,只听过名字的Josephe Fouché。

    约瑟夫·富歇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历经了罗伯斯庇尔、督政府及拿破仑统治各个不同时期,始终躲在幕后、不为人注意,却掌握实权,在关键时候做出足以影响世界局势的重大决定,甚至在和罗伯斯庇尔及拿破仑的权力斗争中获得胜利。在茨威格看来,这是一个没有被他的时代正确评价的人物,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典型的政治人物标本。这种人冷血冷静,热爱阴谋和权力,没有原则,没有信念,没有是非观,为了攫取权力,可以随时倒向任何一边,作出任何顺应潮流的事。他甚至完全不爱抛头露面,只需要躲在幕后操纵一切,感受把世界玩弄在指尖的巨大快感。

    这本书写在政治风云波澜诡谲的1929年,各种人物在欧洲的政治舞台上勾心斗角玩弄权术。茨威格希望通过这个典型人物向世人指明:“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定,并不是由理性和责任心所作出的,而是由性格极端多疑、智力严重欠缺的那些躲在幕后的人物所作出的”,他希望人们以史为鉴,警惕这些职业赌徒们,不要把他们的孩子和前途交给这些人去游戏。

    作为弗洛伊德的弟子,如对待他小说中的人物一般,茨威格也对富歇作了大量的心理分析。茨威格敏锐的眼光常让我叹服,他知道如何从纷繁冗杂的史料中找出最能证明他论点的事件和细节。他说巴尔扎克的话用在他身上一样合适:“他的目光久经锻炼,能从毫不起眼的事情里攫取本质。”所以,他的传记脉络清晰,分析精当,把富歇一生中每个时期的崛起与失败的原因、他与那些掌权的大人物之间的你进我退的斗争、各个事件中的人物心理、每个重大决定背后的利害关系都交待得干净利落。举个例子,在拿破仑和富歇的关系上,茨威格举出了拿破仑写给富歇的私信,并且评论这封信“每句话里都交织着意志与反意志,赞许与憎恶,恐惧和暗自尊重。”他的写法的漂亮之处是,不但抽丝剥茧找到了关键,还能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和有说服力的推论向读者揭示这表象背后的内在逻辑。

    读他书很难不时刻想到“激情”两个字。这是我读过的他所有作品的特点,一气呵成,有强烈的感情贯穿始终。他不是那种俭省笔力的作家,笔下总是轻易地流露出对自己所书写的人物的理解、同情、关切、concern。。。让人在阅读时特别感到叙述者那种迫切:他观察,他领悟,他要和读者分享。可是,你又并不因此觉得他因此就失去了冷静和公允。

    因为你读得出他对世事的洞察力以及作家的良心。他写传记,常常不是为了立传而立传,有更高的目标在支撑他的作品。“异端的权利”旨在讨论一个更大的主题:宽容、与极权对抗的勇气。这一本肖像则希望向世人揭示如迷药般的权力欲会怎样影响政治,引起人们警醒。

    可悲哀的是,政治总是少数人的游戏,总是肮脏的,在政治里找良心犹如缘木求鱼。茨威格看得很明白:

    “因为权力拥有墨杜萨的目光!谁要是看到他的脸,就无法把目光移开,就会中它的魔法,被它迷住。谁要是尝到过统治人指挥人的令人心醉的美好滋味,就永远也不肯舍弃。请翻遍世界史,去寻找自愿放弃权力的例子。。。”

    被统治的群众们也总是狂热、愚昧、容易被煽动,难以保持清醒。

    即使在内心深处对这一切无比了然,茨威格仍然要书写,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该说的话说出来。在我看来,这堪比推石头上山的西诸福斯。尽管他自己最后失去了希望,以那么决绝的姿势向世界告别,但对于常常陷入虚无主义的我来说,他的作品还是个振奋人心的存在,每次读他,总觉得有些词还是有意义的:正义、信念、宽容、勇气。。。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藏书馆(298+)
  • 简单(552+)
  • 在线转格式(82+)
  • epub(516+)
  • 内容齐全(626+)
  • 书籍完整(420+)

下载评价

  • 网友 印***文: ( 2024-12-22 16:10:17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曾***文: ( 2025-01-09 07:05:46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宓***莉: ( 2024-12-29 12:32:30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车***波: ( 2024-12-22 03:25:59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通***蕊: ( 2024-12-13 11:48:31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隗***杉: ( 2024-12-25 14:33:31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利***巧: ( 2024-12-22 08:07:08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薛***玉: ( 2024-12-22 22:36:41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相***儿: ( 2024-12-14 05:51:44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晏***媛: ( 2024-12-26 16:52:14 )

    够人性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