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路 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第二版 上下2册 吴军著 大学究竟读什么 认识世界名校教育模式和历史 如何选择学校专业生活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大学之路 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第二版 上下2册 吴军著 大学究竟读什么 认识世界名校教育模式和历史 如何选择学校专业生活精美图片

大学之路 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第二版 上下2册 吴军著 大学究竟读什么 认识世界名校教育模式和历史 如何选择学校专业生活电子书下载地址

》大学之路 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第二版 上下2册 吴军著 大学究竟读什么 认识世界名校教育模式和历史 如何选择学校专业生活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大学之路 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第二版 上下2册 吴军著 大学究竟读什么 认识世界名校教育模式和历史 如何选择学校专业生活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547029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1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49.5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3:55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读书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知名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知名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撰写《大学之路》。

《大学之路 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第-二版》作者阐述了英美知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大学的教育方法、办学理念和招生特点,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作者与美国许多大学有着密切联系,书中还介绍了美国知名大学在招生中不为人知的细节,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作为一名事业有成者,作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而并非以获得一个知名大学学位为终结。

《大学之路 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第-二版》增加了公立大学的内容,包括公立教育的意义和美国的公立教育,以及公立教育的典范伯克利,此外还有大学排名和大学申请的相关内容。

《大学之路 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第-二版》对家长和学生、教育工作者,以及留学机构都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书籍目录:

"上册目录

I 序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VII 序二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X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

1 第一章 大学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每个人都知道大学这个词,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会去深究它的含义。在我看来,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和研究的中心,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它还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优选时光的地方。

第一节  大学的历史

第二节  精英教育

第三节  优选的大学

第四节  办学的理念

42 第二章 两种高等教育理念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办大学和管理大学上喜欢认死理,他们一般坚持一种理念,而且一坚持就是上百年。因此英美名牌大学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的, 而不是按照某一些指标和公式排出来的。那些总想面面俱到、全面赶超的大学,反而会因为长期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办学理念,而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第一节  纽曼式的大学

第二节  洪堡体系

第三节  美国近代大学的兴起

69 第三章 我的大学之路

我的大学历程特别长,所读的专业换来换去,而且求学的过程并不顺利, 中间不断地被打断不说,还经常遇到坏运气。但所幸的是,虽然我没有很多人跑得快,但是我能还坚持走得比较长远,当大部分人不再花主要精力读书时,我还在不断地充实自己。或许真是因为有着这么复杂而漫长的读书经历,才使我终于受到了纽曼所推崇的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 也得到了洪堡式精深的专才教育。

第一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3 第四章 剑桥和牛津

以剑桥和牛津所代表的传统英国式高等教育之精髓在于它们的学院制, 美国的耶鲁和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也借鉴了它们的经验。学院制强调学生们相互学习的重要性,因此生活在一起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不过,由于资源的,在英国的大学里选择和更改专业并不像美国大学那么自由。

第一节  剑桥大学

第二节  牛津大学

第三节  英美大学的差异

136 第五章 美国大学的管理

在美国,一流大学大多是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从招生、教学,到科研和建设教授队伍等,诸多方面皆不受政府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办校理念行事,这与中国的大学接近不同。在私立大学的管理上,教授群体、校长和院长们,以及董事会,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这是美国能够产生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之一。

第一节  教授治校的传统

第二节  私立大学管理的变迁???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结构

第四节  美国私立大学的财务管理

第五节  董事会

179 第六章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 并不公平的竞争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过程相当复杂,但是,对学生的学业、全面发展以及特长的要求,则是私立名校的共性。不要单指望功课好就能被这些大学录取,要针对它们的特点,从高中阶段甚至更早便要开始积极做准备。

第一节  对不公平现象的剖析

第二节  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第三节  大学录取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申请过程

第五节  亚裔学生和家长所能做的努力

228 第七章 田园诗般的常青藤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

普林斯顿和耶鲁被视为亚里士多德式的本科教育的典范,实行的是通才教育,非常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并且给予学生在学业上充分的选择自由。它们也被认为是培养预科生优选的学校。??

第一节  普林斯顿大学

第二节  耶鲁大学

279 第八章 大都市里的常青藤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地处大城市:费城和纽约。这使得学生的生活和大学所在的城市紧密相连。它们的教育理念和耶鲁、普林斯顿大不相同,这两所大学不仅务实,而且很接地气。

第一节 宾夕法尼亚大学

第二节 哥伦比亚大学?

下册目录

327 第九章 标杆大学哈佛

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时才刚刚开始。

第一节  从教会书院到现代大学

第二节  校园和专业

第三节  奇特的录取原则

第四节  上哈佛的意义

373 第十章 世界上优选的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最引以为自豪的不仅是它出了多少了不起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也不仅是为人类贡献了多少重大发明,而是它的“黑客文化”,因为这是年轻人创造力的源泉。年轻人将来即使打算在法学、医学或者商业领域发展,从麻省理工获得的带有创造力的工程训练,都将是受益终生的。加州理工则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就是为那些准备获得诺贝尔奖的群体而办学。

第一节  世界理工大学之最— 麻省理工学院

第二节  天才的摇篮— 加州理工学院

425 第十一章 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不仅是西半球第一所研究型大学,而且至今依然是全美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并且保留了浓厚的科学研究风气— 科研从本科生开始。虽然人们对它的毕业生的第一反应常常是“医生”,但是,它的好专业并不局限在医学领域。

第一节  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住宿和校园生活

第三节  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第四节  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

第五节  录取要求

474 第十二章 硅谷的摇篮—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有两点是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比不了的,即它是世界上那些伟大的科技公司的摇篮,以及具有最均衡的一流学科分布。而要想做到这两点,远不是简单地开办几个科技园,鼓励一下师生创业,或者引进几个品牌教授那么简单。

第一节  充满传奇的大学

第二节  硅谷的支柱

第三节  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

第四节  创业的孵化器

512 第十三章 象牙塔般的文理学院— 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

在中国知道女校卫斯理学院的人可能不比美国人少,因为从卫斯理学院走出了一位中国第一夫人— 宋美龄。卫斯理代表了美国一类优秀的大学,它们追求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而不强调科研。

第一节  卫斯理印象

第二节  为什么选择文理学院

第三节  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529 第十四章 不在藤校里的藤校— 杜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杜克和华盛顿大学都是特色鲜明的名牌大学,它们后来居上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历程值得很多大学借鉴。对于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大学,而不是名气优选的大学。这两所特色鲜明、一向对亚裔学生友好的大学,应该是很多中国优秀学子不错的选择。???

第一节  杜克大学

第二节  华盛顿大学

551 第十五章 教育改变命运—公立教育的典范加州大学

“教育改变命运” 和博雅教育这两句话, 今天已经成为了中国老师和家长们的共识, 并且让很多年轻的学子们从中收益。但是, 更多的年轻人在走出校门时却依然找不到他们所学和将来所做之间的联系, 以至于有了被骗的感觉。实际上, 对寒门子弟来讲, 首要任务是掌握一门技能, 这是改变命运的捷径, 那种希冀一下子从社会最底层上升到最顶层的想法, 多少有些脱离实际。而出身于中产家庭的孩子要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不仅需要掌握技能, 还需要接受很好的通识教育。因此, 美国私立名校和公立大学在这两方面是各有侧重的。

第一节  公立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节  美国州立大学系统的典范— 加州大学

第三节  全世界优选的公立大学伯克利

第四节  伯克利的招生和录取

第五节  伯克利的本科教育和学校生活??

605 第十六章 关于美国大学排名

美国有各种各样非常多的大学排名,由于采用的标准不一,因此结果相差非常大。同一所大学,或者一个大学中的同一个学院,在不同机构的排名中差别大得惊人。对于选择学校的学生来讲,如果理解了排名不过是一所大学在某个评价体系中的契合度,或许就不需要那么看重排名了。毕竟,找到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要比找到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学,来得更实惠。

628 第二版后记

631 索引 "


作者介绍:

"吴军,知名学者,投资人,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现任丰元资本创始合伙人、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学院董事等职。

吴军博士曾作为研究员和副总裁分别任职于Google公司和腾讯公司。在Google公司,他和同事一同开创了搜索反作弊研究领域,成立了中、日、韩文产品部门,设计了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领导了Google自然语言分析器、自动问答等研究型项目。在腾讯公司,他负责了搜索、搜索广告和街景地图等项目。作为风险投资人,他成功地投资了120家硅谷和中国的高科技企业。

吴军博士著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大学之路》《文明之光》《硅谷之谜》和《智能时代》《见识》等多部畅销书,并多次获得包括文津奖、中国好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在内的国家-级图书大奖。 "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读书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得以多年来参与美国知名大学的管理,并且将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作者以他和女儿走访过的英美十几所知名大学为样本,结合他多年来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系统研究,以及访问这些大学教师和校友的一手资料,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与独到感悟,精心撰写《大学之路》。

《大学之路 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第-二版》增加了公立大学的内容,包括公立教育的意义和美国的公立教育,以及公立教育的典范伯克利,此外还有大学排名和大学申请的相关内容。 "


媒体评论

"吴军是清华附中、清华大学、霍普金斯大学的杰出校友。《大学之路》对美英多所知名大学各自的教育理念、人才观以及培养方式和招生方式做了详尽的说明,不仅对于要上大学的青年及家长们十分有益,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开阔眼界的好书。我很欣赏“大学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非常好时光的地方”的比喻。好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民主和谐、快乐成长的家,有好的家风、好的长辈、好的兄弟姐妹、好的环境,不愁没有好孩子。

王殿军/清华附中校长

了解一个国家的途径之一,是从了解这个国家的学校开始。对于年轻人来说,即便你不打算出国读书,《大学之路》也值得一读,因为宽广的视野有助于人生发展。

刘长铭/原北京四中校长

美国非常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它的高等教育,它不仅具有八成以上的世界一-流大学,而且强调教育是对人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而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和工作技能。美国一-流大学都是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要找到自己心仪的大学,需要将自己的特长与大学的特点相匹配。《大学之路》一书有助于中国的读者朋友深入了解美国大学。读《大学之路》,仿佛和吴军学长同行,做一次英美名校的深度游,思考和讨论着什么是优-秀的大学,是什么使得这些学校百年流芳,它们各异的特色又是什么。

诸葛越/斯坦福博士,Hulu公司全球研发副总裁

我是吴军博士的忠实粉丝。我把《浪潮之巅》推荐给了身边所有的同事。通过儿子所在学校的“阅读领-航”项目,我把《文明之光》推荐给了广大师生。有幸在出版之前拜读《大学之路》,正是暑期送儿子去美国念夏校之时。我迫不及待地与家人一起分享了吴军博士的实地观察与亲历思考,特别是对亚裔学生申请名校为什么越来越难的分析,一针见血,令人唏嘘。如果你只把此书视为升学指南功利之书的话,那么你将错失一次由吴军博士带领的、深入探究人类新思想新文化发源地的伟大机会。没错,这个发源地是“大学”。谁拥有和培育这样的发源地多,谁jiu会站在“浪潮之巅”,谁jiu会点亮未来“文明之光”,这也许jiu是吴军博士带我们走一程“大学之路”的重点所在。

孙鉴/澎湃新闻副总编辑"



精彩短评:

  • 作者:Hina 发布时间:2013-11-14 10:07:10

    还是有回忆

  • 作者:一心团结 发布时间:2024-02-24 12:55:15

    一句话忽必烈前期算元奸后期经过汉人叛乱清醒多了

  • 作者:伊靠谱 发布时间:2011-07-21 11:02:03

    书名应该是被译者改过的,因为其内容并不具有名字暗示的那么强的可操作性。所提出的见解也只有有孩子的人才能明白,不要把孩子的一个行为单独拿出来评价和判断,那样就好像脱离了乐谱讨论一个音符一样。还有就是关于社会关系对孩子的教育的必要性,对当下片面强调个性化教育是个反击。总之,引起的思考远比直接学到的东西多。

  • 作者:Yolanda 发布时间:2022-01-20 16:35:20

    从上回看《拇指男孩》喜欢上海贝卡的画风,这本依旧出色,可惜太少了不够看。对比之下,文本太拉胯,对话写的稀碎,整个故事看完了又好像什么都没看。如果以为神神叨叨等于梦境的话,书也未免太好写了吧。

  • 作者:内丘神码 发布时间:2017-04-14 16:04:53

    很喜欢张松辉先生的提要

  •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1-17 14:34:07

    汉化太烂了我操,买过最差的书


深度书评:

  • 上帝的恩宠

    作者:孙悟空 发布时间:2007-07-05 20:15:02

    或许大家更熟悉的是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封面上那个被红衣包裹着的女子拉着大提琴如梦如幻,港台地区把亦舒的作品名直接作为该片的译名,很是精妙。过气小资代表安妮宝贝好象也写过相同题目的文章讲述这部电影。只是该片把笔墨过多着力在杜普雷姐妹的情感心路上,主人公那种畸形的爱恋或许有一种触目惊心的张力,可惜我并不满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诠释她的人生,因为我先看的是原作。

    电影改变自我手上的这本《狂恋大提琴》,杰奎琳•杜普雷的姐姐和弟弟对她的回忆录,上海译文出版社把该书的封面设计得俗不可耐,为我不喜。只是翻到后面,译者后记的末尾一句:“人生在世,始终如一地保持自我,是何等艰难!”,于我心有戚戚焉,遂买下阅读。

    我很喜欢书前面的一副玻璃刻画,上面有构成女主人公名字的字母和她拉奏的一段曲谱。第一眼看它的时候就被它彻底吸引,整副画面看不见人的脸,只有飘逸动感的长发,大提琴顶部则是一个闪耀着光芒的皇冠,那些流动的曲谱末尾就象是一只只手,抚出动人的旋律。那一刻朝我扑面而来的,是她狂放不羁的力量和无比尊宠的荣耀。

    杰奎琳•杜普雷,英国历史上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她有着惊人的艺术天赋,5岁便展现音乐才华,是一位耀眼的神童。成年后,她的颠倒众生的音乐才能及年轻与美貌使她如日中天,如明星般无限风光。1937年她被确诊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遂离开舞台,卒于盛年。

    或许看过电影的人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跟姐姐说自己想跟姐夫做爱的疯狂女人。她把自己脱的精光躲在荆棘丛中,身上满是刮痕和鲜血,声嘶力竭的哭喊“你们都不爱我”。悲痛的姐姐只能答应了她。

    姐姐希拉里从小就生活在妹妹强大光环的阴影下,生活的重心一直是如何跟着妈妈一起爱妹妹,并学习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护自己免受自卑带来的伤害。她默默的迁就着妹妹,找不到自己的生活,直到遇到了丈夫基弗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是特别的,基弗坚强、乐观的天性感染着她,她开始找回自信,并离开原来的家庭,跟随自己的丈夫在农村生孩子养鸡,而妹妹杰姬则开始满世界的跑,奔走在各个陌生的城市,表演表演再表演,她内心孤独,渴望着能够永远不脱离家庭的温暖,她连自己的衣服都不会洗,每次总是邮寄回家,妈妈再把干净衣服邮寄给她,那个时候她已经不再是舞台上魅力十足,霸气摄人的顶级演奏家,更象是一个被宠坏了的生活无法自理的孩子。她出入上流社会,接触皇室成员,身旁围绕着无数被她征服的痴情郎,最后选择了一位同样是音乐神童出身的钢琴演奏家丹尼做自己的丈夫,她跟随着他更频繁的在世界各地奔波,忙碌而又紧张,他们在舞台上的配合天衣无缝,她的演奏自由奔放,而他的节制则能巧妙的互补,可惜生活中并非如此。杰姬突然有一天感到了厌倦,离开了丈夫来到姐姐希拉里生活的地方,她是那么强烈的需要证明自己是被爱着的,情绪越来越抑郁,她喜欢和自己的姐夫呆在一起,想要分享甚至占有希拉里拥有的幸福。希拉里那么想拉自己绝望的妹妹一把,于是她鼓励并且忍受自己的丈夫半夜爬到杰姬的床上。

    变态情节就暂且描述到这里,其实在表现她的孤独和脆弱的同时,我更关注的是她的人生和音乐的关系。

    上帝把过人的天赋赐给了她,她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只跟自己的音乐交流,当碰到琴弦的时候,她就是另外一个自己,不再害羞不再怯懦,舞台就是她的天下。音乐也从不让她失望,反馈更多回报,无数的奖项无数关注的目光,所有的家人都围绕着她而生活,她的一切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只是她一直很害怕,离开了大提琴,她还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么?如果音乐的灵感枯竭,她应如何生存下去?其实不仅是天才,就连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会有如此的体验: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似乎更容易把握外物的本质,也似乎更容易学习和掌握技能,因为我们的内心是如此纯粹,没有对失败的担忧,没有对后果的顾虑,没有对惩罚的恐惧,可是这样的纯净马上就会被打破,我们被一股无形的力量从自己的世界中强行拉出来,抛向这个复杂混沌的现实世界,不断的失去向上生长的能力。正如我每次看尼采的《论历史对生命的损益》所思考的那样。

    所谓的天才或许就是那些能够更长久的保持这种纯净状态的少数,可惜推迟并不意味着避免,天才也有一天会开始害怕自己是否会失去一切,是否能在自己的领域继续纵横驰骋下去,她甚至比普通人更恐惧,也许一不小心,脆弱的内心就在某个时候被恐惧彻底打倒,并跌入痛苦的深渊。而越害怕越担心,则失去的越快,这似乎是世界的一条准则。上帝是这么的难以捉摸,他把他的恩宠给了你,芸芸众生中独独给了你,可也许他突然就改变主意了,孤零零剩下一无所有的你。

    疾病能摧毁一切,包括天才。医学不能解决的多发性硬化症降临到杰奎琳的身上,不知道这样的疾病跟心理是否有关系,到底是她的痛苦和抑郁导致了身体被病魔侵袭,还是体内的病魔提前被心灵所感知?28岁的她不得不离开最爱的舞台,并于42岁离开人世。

    高尔基说过:只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燃烧,一种是腐烂。杰奎琳是燃烧着生活的,她把一生的光彩都在前三十年挥霍掉,而之后剩下的只有痛苦和孤独,她折磨着自己,折磨着爱自己的所有人,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自己的父母和姐弟。上帝总是公平的,燃烧之后带来的是灰烬。为她心碎的人们都宁可她不曾拥有过如此绚丽的天资,只求世界上多一个幸福平安的人儿。如果上帝能让自己我们选择,人们或许都会选择平淡而又真实的生活,不想被灼伤,不想那么快失去一切,不想成为灰烬后独自面对漫长的余生,所以宁可承受被生活慢慢消磨和蚕食的痛苦。可总有一些人会有勇气选择另外的道路,他们桀骜不驯,无所惧怕,奋力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终生被痛苦环绕。

    腐烂虽然安全,平和,但往往都伴随着一股绝望的恶臭,我难以忍受。

  •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概念辨析

    作者:野合万事兴 发布时间:2020-03-17 09:30:48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当代建筑学界的关注点之一。通过古典园林,研究者们试图提炼出中国本土的空间观念,并将其化用到当下的建筑实践。事实上,这种用现代建筑的理念来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尝试,可以追溯到1964年完稿的《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是刘敦桢先生主持下的中国建筑研究室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

    [1]

    ]几经波折后于1979年出版,是园林研究中公认的经典。[

    [2]

    ]尤其是它最早广泛使用“空间”概念进行园林研究,打开了园林研究的新局面。这一创造性贡献已成为诸多学者的共识:陈薇在《<苏州古典园林>的意义》一文中,通过将《苏州古典园林》总论中的“布局”和“建筑”两章与1980年译介国内的《建筑空间论》[

    [3]

    ]部分章节进行对比,指出“刘先生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认识和布鲁诺的一些理论不谋而合,特别是刘先生关于时间和三度空间的关系论述(步移景异)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层次)的理解,尤为精辟,开启和接续了现代主义在中国传统建筑土壤的理论嫁接。”[

    [4]

    ]鲁安东在《迷失翻译间:现代话语中的中国园林》中进一步指出,《苏州古典园林》对于园林布局的关注点“集中于一个现代主义的空间概念”,并认为这种对中国园林的解读,“成功的将基于文化的园林经验转译为一个最适宜以图示表现的空间配置”[

    [5]

    ]。顾凯在《童寯与刘敦桢的中国园林研究比较》中,参考上述两篇文章,总结出“空间的认识在这里是如此重要,成为该书基本理论构成上一个鲜明的特色”[

    [6]

    ]。可以看到,几位学者均认可《苏州古典园林》将“空间”概念引入园林研究的创造性贡献,并且也都注意到书中的“空间”概念与现代主义“空间”概念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

    “空间”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词汇,但各种建筑写作中的“空间”却往往有着不一样的内涵。因此,在肯定《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概念与现代主义“空间”概念存在着紧密关联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其中的具体文本,进一步厘清这里的“空间”,与现代主义“空间”之间的关系——即《苏州古典园林》中所使用的“空间”,与现代主义建筑师和评论家们普遍使用的“空间”,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是接近的,又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要回答以上问题,首先需要被分辨出的是:“空间”作为讨论园林的工具,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具体被用来讨论了什么。

    “空间”何指?

    《苏州古典园林》的编写是一项有组织、系统化的工作。1953年中国建筑研究室成立之初,苏州古典园林即成为研究室的专题工作之一;此后1956-1958年间,刘敦桢主持中国建筑研究室对苏州大小园林进行测绘摄影,并在南京工学院做“苏州的园林”专题报告,报告后刘亲自写就“苏州的园林”单行本;1960年,在核对、修改过去苏州古典园林的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室完成《苏州古典园林》初稿,并反复修改直至1964年研究室撤销;后经潘谷西、刘先觉等人整理、修改,终于1979年交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精印出版。[

    [7]

    ]可以说,作为一项集体成果,1979年出版的《苏州古典园林》是以刘敦桢为代表的中国建筑研究室成员们园林观念、建筑学观念的集中展现。

    《苏州古典园林》的正文部分包括“总论”和“实例”,其中,“总论”由“绪论”、“布局”、“理水”、“叠山”、“建筑”和“花木”共六章组成,“实例”则是对拙政园等十五个最经典的苏州古典园林的依次介绍和分析。“绪论”梳理了历史上影响苏州古典园林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提出对于苏州古典园林应该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之后五个专题均分为若干节,每节有各自的重点,如“布局”分五节,依次为“景区和空间”、“观赏点和观赏路线”、“对比和衬托”、“对景和借景”、“深度和层次”。[

    [8]

    ]纵观全书的正文部分,“空间”作为一个词语而被使用,凡121例。其中,“绪论”(共5页)2例,“布局”(共7页)32例,“理水”(共4页)5例,“叠山”(共8页)7例,“建筑”(共17页)36例,“花木”(共9页)9例,“实例”(共26页)30例。所以,尽管各个章节各有不同的执笔人[

    [9]

    ],但是对于“空间”一词的使用,贯穿了《苏州古典园林》全书。当然,仅仅是大量使用同一词汇(“空间”),并不足以说明《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概念和现代主义的“空间”概念是完全相同的一件事情,但这却构成了本文讨论的基础——至少在措辞上,“空间”一词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是重要的。

    在如上所列121例中,“空间”一词意涵丰富,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用“空间”来指代一个三维的体量[

    [10]

    ],如“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于变化的风景,苏州古典园林在布局上,采取划分景区和空间的办法”[

    [11]

    ],又如“苏州园林从整体布局到小空间的处理,大则叠石造山,小则布置一、二湖石……”[

    [12]

    ];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将“空间”与人的感官进行联系,并讨论“空间”的物理属性,如“为了适应厅堂楼馆的不同要求和各景区的不同景物,园内空间处理也有大小、开合、高低、明暗等变化”[

    [13]

    ],又如“在处理对比和衬托关系中……为了使空间感到开阔,房屋的体量应避免过于高大”[

    [14]

    ];第三层次则更进一步,将“空间”视为一个连续的、延展性的流体,如“空间互相穿插贯通是增加园景深度和层次的重要手段”[

    [15]

    ],又如“花木配植和修剪也需适应这种要求……以免阻挡视线与梗塞空间”[

    [16]

    ]。

    用“空间”来指代一个三维的体量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最为频繁的用法,而这种对“空间”概念的最基本的使用在同时期的《中国住宅概说》和《中国古代建筑史》[

    [17]

    ]中也是常见的——但与后两者不同,除了这种基本性的指代,《苏州古典园林》在使用“空间”时往往更是在讨论“空间感”,即人对空间的感知和构建。大量使用“空间”来指代三维的体量,意味着量体(mass)与空(void)的组合成为了刘敦桢讨论园林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在这一基础上,他关注人对三维体量的感知,并以此定义出园林中不同三维体量之大小、明暗、开合、高低等不同的属性,“空间”一词则被用来指代这种感知的对象。而在第三层次的使用中,空间不仅为人所感知,还能够被连通、被阻塞,这些三维的体量因为彼此间或通或阻的关系而被人的意识构建为一个连续的、延展性的流体。从而,通过讨论这种“空间感”,刘敦桢将对园林空间的讨论从纯粹的物理领域扩展到了意识领域。这意味着,在《苏州古典园林》的讨论中,园林空间被视为一种审美的对象,而通过使用“空间”一词,刘敦桢得以同时讨论园林本身的物理属性和人对园林的审美感知。

    在《中国住宅概说》和《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尽管也存在着这种将空间视为审美对象的倾向,但是这两本书中所讨论的对象如宫殿坛庙住宅之类,其空间多服务于某种具体的实用功能,审美则只是一种附加的需求。相比之下,在园林中空间首先便是审美的对象,是造园者们美学情趣的反映,实用的功能反在其次了。所以,《苏州古典园林》对“空间感”的格外关注,其实是在试图描述这种寓于园林的美学情趣。

    事实上,在发表于1956年的“苏州的园林”中刘敦桢先生就已多次提出,美学的情趣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园林的设计和文人画有着同样的“诗情画意”的原则,设计园林也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感情和艺术修养才能产生较好的作品。[

    [18]

    ]与发表于《南京工学院学报》的“苏州的园林”不同,《苏州古典园林》是一本计划面向全国出版的书籍,在诡谲的1960年代必然会受到更多意识形态上的压力。但是,尽管当时“诗情画意”已被批判为封建士大夫们的“阶级情调”,刘敦桢仍然没有刻意回避它,而是在第一章“绪论”中用曲笔指出,在造园时指导园林设计、建设的正是这种“诗情画意”[

    [19]

    ]。

    “诗情画意”作为造园的主导思想,是造园者们个人美学情趣的体现。在《苏州古典园林》之前,童寯的《江南园林志》和陈从周的《苏州园林》[

    [20]

    ]对此也从中国文人传统展开过大量的讨论——事实上,在历代记叙园林的文人笔记中这种美学情趣一直是一项主要的关注点。但是,这些关注似乎大多是对题字的文学性解读和对景物的象征性联想,其所使用的语汇也因为局限于中国文人传统而难以在文人圈子之外生发更大的意义[

    [21]

    ]。与此两者不同,《苏州古典园林》通过运用“空间”和“空间感”来解释园林中的美学情趣,使得无论是从美学情趣出发的园林设计还是对园林中美学情趣的解读,都不再局限于中国传统文人式的品味建构,而具有了一种能够指导具体建筑实践的广泛意义。

    所以,《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空间”一词所指向的,既是作为物理对象的园林也是作为抽象意境的园林。在这里,“空间”概念成为了刘敦桢向当代人转译古典园林复杂意涵的媒介。

    “空间”何为?

    那么,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刘敦桢又用“空间”概念进行了怎样的讨论呢?

    首先是空间与空间的关系。在《苏州古典园林》之前,景与景的关系是园林讨论的着眼点之一,如在完稿于1937年的《江南园林志》中,童寯先生曾提出“园林三妙”和“园林三境界”:“三妙”为“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三境界”为“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

    [22]

    ]——“三妙”与“三境界”都讨论了景与景的关系。尽管童寯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苏州古典园林》的研究工作中[

    [23]

    ],但是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的观点必然影响到了刘敦桢等《苏州古典园林》的编写者们。[

    [24]

    ]比如,刘敦桢在讨论布局时,提到“园内空间一环扣一环,庭院一层深一层,这都是在总平面布置中求其深度感的办法”[

    [25]

    ],便是用“空间”来描述景物之间的联系;又如在讨论池面处理时,提到“水廊跨凌于水面之上,能使水面上的空间半通半隔,增加水源深度和水面的辽阔”[

    [26]

    ],这里则是用“空间”来描述水面分区之间的联系。不同于《江南园林志》中局限于对“景”的讨论,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刘敦桢引入“空间”概念,将讨论的对象从具体的“景”拓展而为“空间”,“空间”成为“关系”发生的主体——这里的“空间”,已不再是单独的某一景,而是山池木石与房屋的复杂组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讨论这种空间关系时刘敦桢对“空间”一词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虽然刘并没有明确指出,但《苏州古典园林》中所讨论的“空间”对象,实际上可大致分为“小空间”与“大空间”。“小空间”即若干景物组合而成的有一定边界的三维体量,如“空间互相穿插贯通是增加园景深度和层次的重要手段”[

    [27]

    ], “(拙政园)妙于利用山池、树木、房屋而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

    [28]

    ]等,在此处,“空间”是“穿插贯通”的行为主体,“空间”之间的关系被表述为“小空间”之间能动的影响。“大空间”则是包含了若干“小空间”的整体,如“这种方法(用桥来划分池面)可使空间割而不分”[

    [29]

    ],“利用山势的连绵起伏互相呼应,将空间划分为几个部分……”等,这里的 “空间”是被造园要素(比如桥和山)划分的对象。因此,在刘敦桢使用“空间”一词的模糊性的背后隐含着这样一种观念: “大空间”是先于物质化的造园要素而存在的,它因为造园要素的介入而被划分成若干“小空间”,空间之间的关系则是这种介入所产生的结果。于是,在《苏州古典园林》中 “空间”取代了“景”成为讨论的对象,“空间”概念则既被用于描述园林中某一处的景致(即“小空间”),又被用于描述关于园林全貌的宏观想象(即“大空间”)——这种对“空间”概念的使用,是对园林局部和整体的同时指涉。

    除了讨论空间之间的关系,刘敦桢还使用“空间”概念来讨论园林中的物质对象。事实上,早在《江南园林志》中童寯就已经开始了对园林中物质对象的关注,他将园林解读为围墙、亭榭、水池、石、树的组合,并指出造园要素有三,“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

    [30]

    ]童寯将与这三要素有关的历史文献分别进行了整理,并对各自的技巧、要点做了一定阐释:如针对花木,他引用晚明徐日久柬中的一段话,指出园林中的花木应“多任自然,不赖人工”;[

    [31]

    ]针对叠石,他更是专辟一章将自汉以来的叠石得失一一举出,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叠石的优劣标准。

    区别于《江南园林志》中三种造园要素被提炼出各自独立的评价标准,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尽管它们被辟为“理水”“叠山” “建筑” “花木”四章,但这些物质对象的评价标准却被统一为它们对于空间的影响。如在“叠石”章,“也有在较大景区内建假山数处,利用山势的连绵起伏互相呼应,将空间划分为几个部分,使园景有分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风景的曲折和深度”[

    [32]

    ],这是将叠石视为空间的划分手段,把山石的布置和空间的组织联系了起来。又如“山的体量须与空间相称”[

    [33]

    ],这里则是将山石看作空间的一个构成要素,其体量大小影响着人对空间的感知;又如在“花木”章,“单株孤植尤其适合于小空间近距离观赏的要求,因此常作为庭院景物的主题”[

    [34]

    ], “……常以藤萝类植物攀缘于白墙面……使有限空间绿意浓郁”[

    [35]

    ]等,也是在讨论花木对空间的划分作用和对空间感知的影响。

    可以看到,《苏州古典园林》对造园要素的讨论并不局限于物质对象本身,而是总会关注它们对于园林空间的塑造作用。山的体量感,水面的高低、轮廓,植物的颜色、形状,以及园林中的建筑,这些营造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因为“空间”概念的引入,得以在同一个参照系内被讨论——这种讨论一方面准确再现了园林中各种物质对象之间彼此牵连、互相影响的复杂状态,另一方面也为具体的空间实践提供了参考。

    以上仅就空间之间的关系和空间作为园林要素的评价标准这两点展开了简单的探讨,但这并非刘敦桢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使用“空间”概念所讨论内容的全部,其他内容如建筑内部与外部的空间关系等,亦值得进一步的探究,此处不再一一备述。

    “空间”的差异

    在《苏州古典园林》成书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历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36]

    ]这一时期除《苏州古典园林》之外较有代表性的园林研究专著还有1956年出版的陈从周先生的《苏州园林》[

    [37]

    ]和1963年出版的童寯先生的《江南园林志》[

    [38]

    ]。虽然陈从周对于建筑和园林的兴趣始自刘敦桢对他的影响,但《苏州园林》的行文却与《苏州古典园林》迥异:它如同传统文人漫谈,“将诗法和画理引入造园的传统” [

    [39]

    ],可谓自成一派。《江南园林志》开创了用现代方法对园林进行调查、记录的先河,书中所包含的按照现代建筑学方法绘制的步测平面图至今仍是相关园林复原设计工作的重要参考[

    [40]

    ][

    [41]

    ],然而,它作为童寯个人独立完成的第一份书稿,在其中童寯更多地是在追摹中国文人传统[

    [42]

    ],因而行文侧重于对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与提炼。相较之下,《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建筑研究室的主要成果之一,在编写目的和研究角度上与前述两本书有着明显的区别。

    1950、1960年代的政治形势对《苏州古典园林》产生了无法回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古为今用”的实用导向以及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论的意识形态导向。一方面,《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建筑研究室最主要的研究成果之一,它首要的编写目的就是解决设计的需要,即必须通过对园林设计的分析,启发与指导具体的建筑实践。[

    [43]

    ]所以,此书的编写没有局限于对苏州园林做现状的梳理和历史的考证,而是基于对现存园林的测绘和分析做出了设计方法上的总结。另一方面,在这一历史时期园林成为建构意识形态国家建筑的媒介之一,而在阶级论的语境中园林却因服务于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情调而理应受到批判。在这两种导向的同时作用下,如何在继承古典园林设计方法的同时剔除其中的阶级属性,便成为了刘敦桢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刘敦桢通过引入“空间”概念作为主要的研究视角,将封建士大夫的“阶级情调”阐释为人对空间的感知,成功建立起了一套唯物主义的园林描述方式和评价标准。[

    [44]

    ]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刘敦桢本人从未直接言明现代主义对他的影响,但是很多证据都表明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所使用的“空间”概念确实来自于现代主义。《苏州古典园林》的作者们大多受教育于五十年代以前,在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就已了解到了现代主义的“空间”概念,所以编写此书时他们的建筑思想和世界主流的思想即使不是“完全一致”[

    [45]

    ],至少也是非常接近的。不仅如此,在五十年代的南京工学院,外国建筑史教学由刘敦桢和刘先觉主持,他们选用的教材与哈佛大学保持同步,即吉迪恩的《空间·时间·建筑》。[

    [46]

    ]可见在《苏州古典园林》成书期间,尽管国内关于现代主义的讨论已趋于停滞,但刘敦桢等人对现代主义的“空间”概念依然熟稔。因此,将《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概念视为现代主义“空间”概念在1960年代中国的延续似乎并无不妥。[

    [47]

    ]

    然而,刘敦桢使用“空间”概念所讨论的对象毕竟是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征的中国古典园林,而现代主义建筑师和评论家们使用“空间”概念所希望建立的却是一种排除了审美和意义的自足的建筑描述方式,因此这两种“空间”概念之间的差异依然显著。关于现代主义的“空间”概念,阿德里安·福蒂在《词语与建筑物》中有过较为全面、客观的梳理,[

    [48]

    ]他认为,在现代主义建筑的讨论中“空间”同时具有物理属性和意识属性:“空间”的物理属性与维度、广度有关,它是建筑师可操作的一种具体事物;“空间”的意识属性则意味着它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工具,是人类理解这个世界的精神建构。福蒂指出,对这两种属性的默认和混淆是现代主义建筑师和评论家们讨论建筑空间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如前所述,“空间”一词所指向的既是作为物质对象的园林,也是作为抽象意境的园林,所以这里的“空间”概念也和现代主义“空间”概念一样具有物质和意识的双重属性——这是两种“空间”概念颇值称道的相似点,但它们的差异也正产生于此。

    现代主义“空间”概念作为一种意识属性,被视为人类感知世界的工具,现代主义的鼓吹者们更是相信“空间是预先存在的、中性的给定之物”。[

    [49]

    ]与此不同,《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概念似乎并不中性:刘敦桢在使用“空间”概念描述园林的抽象意境时,总是存在着对园林空间的优劣判断。之前已举过的两例在这里依然能够说明问题:“在处理对比和衬托关系中……为了使空间感到开阔,房屋的体量应避免过于高大”[

    [50]

    ],以及“小山丛桂轩……此区空间狭仄封闭……”[

    [51]

    ]在这两例中,隐含着这样一种预设,即园林中的空间应该开阔而不应该狭仄封闭。这种对园林空间优劣的倾向性判断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并非孤例,如空间应“相互穿插通透”而不应“封闭壅塞”,应“开朗幽曲”而不应“过于迫促”等。而在现代主义建筑的语境中——如果暂时忽视措辞上的褒贬——显然“相互穿插通透”(“开朗幽曲”)的空间与“封闭壅塞”(“过于迫促”)的空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这表明在刘敦桢使用“空间”概念分析园林之前,一套成熟的园林评价标准已经先于“空间”概念而存在于他的观念中了。不仅如此,尽管刘敦桢引入“空间”概念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套有别于童寯、陈从周等人的中国文人传统式的园林描述方式和评价标准,但这似乎并没有对童、陈的园林研究产生任何的颠覆,甚至他们三者对于园林优劣的判断也几乎是一致的。[

    [52]

    ]因此,如果说对现代主义的鼓吹者们而言“空间”概念不仅是推动变革的手段,也是变革的目的,那么对刘敦桢而言,“空间”概念似乎仅仅只是一种手段而并非目的:刘使用“空间”概念来总结园林的设计原则,与其说是创造了新的园林评价标准,不如说是借用“空间”概念对已有的评价标准进行了重新的包装。换言之,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这一套由“空间”概念所建立的评价标准看似客观中性,实则其核心依然是根植于中国文人传统的“诗情画意”。

    这两种“空间”概念的差异还在于它们有时会被用于完全不一样的讨论。现代主义的“空间”概念不涉及建筑的装饰和象征,[

    [53]

    ]比如在吉迪恩的《空间·时间·建筑:一个新传统的生长》[

    [54]

    ]中,“空间”概念被视为人在建筑空间中运动的产物,因此“空间”一词几乎没有被用于讨论建筑中的物质对象。然而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空间”概念却被大量用于讨论园林里的物质对象(如山池木石等造园要素)。事实上,这种讨论对象的不同可归因于这两种“空间”概念在意识属性上的差异:园林中的物质对象是“诗情画意”的载体,而“诗情画意”又是刘敦桢所建立的评价标准的核心,因此对刘敦桢而言园林中的物质对象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如果忽视物质对象而仅仅讨论园林的空间布局,园林的价值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展现。

    结语

    虽然刘敦桢本人并未就“空间”概念展开过系统的论述,但是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至少可以把握住他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所体现的“空间”概念。在这里,“空间”概念具有物理和意识的双重属性,它既被用于指涉作为物理对象的园林,也被用于指涉作为抽象意境的园林。在这一基础上,“空间”概念给传统的园林讨论打开了新的局面:如关于景与景关系的讨论被拓展为关于空间之间关系的讨论;关于园林中各种造园要素的讨论被统一于“空间”这一参照系内等。但是,通过厘清《苏州古典园林》中“空间”概念的所指和所为,我们发现尽管《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空间”概念来源于现代主义的“空间”概念,两者在意识属性上的差异依然显著:后者被视为“预先存在的、中性的给定之物”,而前者则因为园林所固有的“诗情画意”而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在关于话语的讨论中,发现差异有时比发现延续更为重要。自1977年国门开放以来,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反弹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使得“空间”概念在中国建筑学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而《苏州古典园林》作为文革前就已完稿的成果,在1979年出版后成为国人在本土语境中理解现代主义“空间”概念的重要参考。到1983年,影响广泛的《建筑空间组合论》出版,标志着“空间”开始成为中国建筑学界的常用术语。[

    [55]

    ]逐渐,似乎我们所使用的“空间”概念天然就是现代主义“空间”概念在中国的延续——但这显然并非事实,经典如《建筑空间组合论》,它虽大量使用“空间”一词,却并不像现代主义那样讨论“空间”问题,而是在讨论“建筑形式的处理问题”。[

    [56]

    ]因此,本文写作的目的并非质疑刘敦桢用“空间”概念打开园林研究新局面的创造性贡献,而是在肯定《苏州古典园林》价值的基础上对其中“空间”概念的内涵和作用做出更为明确的厘清,从而辨明其与现代主义“空间”概念隐含在延续之下的深刻差异,并且希望对于中国语境中“空间”话语的进一步研究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注释:

    [[1]]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编. 中国建筑研究室口述史:1953-1965[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26.

    [[2]]《苏州古典园林》一经出版即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1)。

    [[3]][意]布鲁诺·赛维, 建筑空间论: 如何品评建筑[M]. 张似赞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陈薇. 《苏州古典园林》的意义[C]. 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 上海, 2007.

    [[5]]鲁安东此语是针对潘谷西《苏州园林的观赏点和观赏路线》一文所说,但他也指出《苏州古典园林》一书中包括了相同的讨论,且这一观点可能是刘敦桢主持的园林研究团队的共识。见:鲁安东. 迷失翻译间: 现代话语中的中国园林[M]. [英]卡森斯, 陈薇主编. 建筑研究1词语·建筑物·图.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51.

    [[6]]顾凯. 童寯与刘敦桢的中国园林研究比较[J]. 建筑师, 2015, (第1期): 92-105.

    [[7]]关于《苏州古典园林》的成书经过,本文主要参考温玉清和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的相关整理。见:温玉清. 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中国建筑史学史初探[D].天津大学2006;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编. 中国建筑研究室口述史:1953-1965[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26-30.

    [[8]]其余四章的分节如下: “理水”分三节,为“池面处理”、“池岸处理”和“其他”;“叠山”分三节,为“造山与土石的关系”、“总体布置”和“详部手法”; “建筑”分七节,为“院落”、“建筑类型”、“建筑构造”、“装修”、“家具及陈设”、“墙与漏窗、洞门、空窗”和“铺地及建筑小品”;花木分四节,为“种类选择”、“配植形式”、“花木与房屋、山、池”、“花台、盆景”。

    [[9]]《苏州古典园林》的编写,由刘敦桢进行主持与把关,具体章节上,刘敦桢负责“绪论”和“叠山”,潘谷西负责“布局”,叶菊华负责“理水”,刘先觉和詹永伟负责“建筑”,金启英负责“花木”。见:温玉清. 二十世纪中国建筑史学研究的历史、观念与方法——中国建筑史学史初探(上)[D].天津大学2006. 参见: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编. 中国建筑研究室口述史:1953-1965[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27.

    [[10]]这里的“体量”,指由物质组成的量体(mass)与由物质限定出的空(void)的组合。

    [[11]]刘敦桢. 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9: 9.

    [[12]]同上: 20.

    [[13]]同上: 10.

    [[14]]同上: 12.

    [[15]]同上: 14.

    [[16]]同上: 10.

    [[17]]这两本书是中国建筑研究室的另两项重要成果。见: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编. 中国建筑研究室口述史:1953-1965[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20.

    [[18]]刘敦桢. 苏州的园林. 刘敦桢文集4[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122.

    [[19]]“南北朝时,士大夫从事绘画的人渐多,至唐中叶遂有文人画的诞生,而文人画家往往以风雅自居,自建园林,将“诗情画意”融贯于园林之中,如宋之问、王维、白居易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从思想实质上说,所谓“诗情画意”,不过是当时官僚地主和文人画家将诗画中所表现的阶级情调,应用到园林中去,创造一些他们所爱好的意境。”见: 刘敦桢. 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9: 5.

    [[20]]尽管在古建筑方面陈从周是刘敦桢的学生,但是《苏州园林》出版于1956年10月,其时刘敦桢刚刚在南京工学院第一次科学报告会上发表“苏州的园林”而尚未开始《苏州古典园林》的进一步工作。

    [[21]]赖德霖认为“《江南园林志》和童寯其他有关中国园林的文章更多地体现的是他对于一种中国文人传统的认同和追摹”,见:赖德霖. 童寯的职业认知、自我认同和现代性追求[J]. 建筑师. 2012. (第1期): 31-38;又,日本学者田中淡认为陈从周的在八十年代前的园林写作“由于其独特的文体与笔法所形成的境界一般不易被人理解之故,在较长时间内并没受人青睐”,见:田中淡,李树华. 中国造园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下)[J]. 中国园林杂志. 1998. (第2期): 26-28.

    [[22]]童寯. 江南园林志[M].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1963. 8-9.

    [[23]]潘谷西称,在中国建筑研究室研究苏州园林期间,他们并没有受到童寯的直接指导。见: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编. 中国建筑研究室口述史:1953-1965[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115.

    [[24]]童寯的《江南园林志》出版于1963年,其时即由刘敦桢作序。见: 童寯. 江南园林志[M].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1963. 序. 又,中国建筑研究室的园林研究,是在童寯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的深化。见: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编. 中国建筑研究室口述史:1953-1965[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26. 此外,童寯也曾回忆道“刘和我同气相求,1964年拉我一起去苏州住一个星期,帮他改定图稿,此外,他又常取借我30年代所存资料,我都迫不及待的供给了……”见: 童寯. 童寯文集·第4卷[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399.

    [[25]]刘敦桢. 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79: 14.

    [[26]]同上: 33.

    [[27]]同上: 24.

    [[28]]同上: 53.

    [[29]]同上: 16.

    [[30]]“今将‘園’字图解之:‘□’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5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快捷(192+)
  • 内容完整(84+)
  • 超值(66+)
  • 图文清晰(99+)
  • 博大精深(286+)
  • 无缺页(121+)

下载评价

  • 网友 辛***玮: ( 2024-12-31 10:58:58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马***偲: ( 2025-01-02 02:43:55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曹***雯: ( 2024-12-22 23:50:10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陈***秋: ( 2025-01-02 23:36:30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相***儿: ( 2025-01-03 19:03:11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石***致: ( 2024-12-28 09:41:44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堵***格: ( 2024-12-27 12:26:18 )

    OK,还可以

  • 网友 孙***美: ( 2024-12-28 07:26:40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郗***兰: ( 2025-01-04 02:00:34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隗***杉: ( 2024-12-19 03:03:46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索***宸: ( 2024-12-30 01:11:17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