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你是你吃出来的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2:40

你是你吃出来的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你是你吃出来的精美图片
》你是你吃出来的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你是你吃出来的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906045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9-1
  • 页数:278
  • 价格:49.8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2:40

内容简介:

《你是你吃出来的》是前安贞医院营养科主任夏萌总结自身患病经历和10万 临床病例写成。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人群都曾陷入同一个误区——误以为低油低脂保健康,其实多是蛋白质缺乏式营养不良;误以为只能终生服药或手术,忽略了饮食等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真正康复。

作者结合实例提出:要预防疾病,先回到史上人类进化突飞猛进阶段的食谱——{植物类食物65% 动物类食物35%},一日三餐才是真正的保健品;针对已患慢病人群,提出“四分法”,讲解冠心病、甲状腺结节、胃炎、心悸、便秘、高血压、痛经、抑郁、老年痴呆14种常见慢病饮食治病方法,帮助患者控制疾病和恢复健康。

中国人到底怎样吃才健康?一本书重建健康饮食新认知——吃对少生病,病了这样吃。


书籍目录:

序言· X前言· XIV

PART 01慢病时代——

饮食革命带来防治新契机· 001

我们活在快餐当道的世界,身体却困在了石器时代· 001

防治慢病吃什么:35%动物类食物 65%植物类食物· 012

防治慢病怎么吃:注重结构型营养素和营养密度· 019

PART 02不生病的奥秘——

七大营养素平衡· 029

能量平衡:比例合理更重要· 030

蛋白质平衡:选对优质蛋白,事半功倍· 038

碳水化合物平衡:体力消耗量是重要参照· 046

脂类平衡:每日摄入量不能低于总能量的30% · 052

维生素平衡:极容易缺乏,很难过量· 069

矿物质平衡:四两拨千斤· 081

膳食纤维平衡:粗粮吃多了会营养不良· 104

水平衡:不是每天8杯水那么简单· 108

PART 03中国式平衡膳食· 116

全世界平衡膳食标杆——地中海式饮食· 116

人人都该懂点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119

世上难求的药:早餐、午餐和晚餐· 134

选对食物是一门技术活儿· 149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食谱· 158

PART 04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 176

肉蛋奶类:普遍吃得太少而不是过多· 178

粮食:中国传统饮食过于注重主食· 195

食用油:闻油色变的我们往往忽视了油的质量· 204

蔬菜:太多人不清楚什么是菜· 210

水果:吃得实在太少了· 221

PART 05病了怎样吃?

知道这四点就够了· 231

上皮组织:人体80%以上肿瘤的发生地· 233

结缔组织:不只和美容相关· 256

肌肉组织:肠胃、心脏等器官动力不足都可以由此入手· 265

神经组织:容易被饿着的指挥系统· 269

后记· 278


作者介绍:

夏萌,主任医师,曾就职于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和营养科,曾任北京安贞医院营养科主任,北京卫视《养生堂》《我是大医生》等电视节目特约嘉宾。擅长疾病的营养调理和健康管理,在心脑血管疾病管理方面经验丰富,尤其对大脑疾病的综合治疗颇有心得,摸索出一套西医与营养学结合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你是你吃出来的》是前安贞医院营养科主任夏萌总结自身患病经历和10万 临床病例写成。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人群都曾陷入同一个误区——误以为低油低脂保健康,其实多是蛋白质缺乏式营养不良;误以为只能终生服药或手术,忽略了饮食等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真正康复。

作者结合实例提出:要预防疾病,先回到史上人类进化突飞猛进阶段的食谱——{植物类食物65% 动物类食物35%},一日三餐才是真正的保健品;针对已患慢病人群,提出“四分法”,讲解冠心病、甲状腺结节、胃炎、心悸、便秘、高血压、痛经、抑郁、老年痴呆14种常见慢病饮食治病方法,帮助患者控制疾病和恢复健康。

中国人到底怎样吃才健康?一本书重建健康饮食新认知——吃对少生病,病了这样吃。


精彩短评:

  • 作者:王师傅 发布时间:2020-03-11 23:16:36

    为了突出饮食的重要性,很多观点我觉得是胡说霸道,如:因为吃对了食物控制了肿瘤的复发。因为没吃够某些食物导致了肺癌。作者本人用营养餐治好了自己的尿毒症。感觉像是在传教。

  • 作者:苗苗段 发布时间:2018-03-02 16:35:24

    营养学里通俗易懂的一本书了,自己看的电子版,买了两本纸质版的送给爸妈和公婆,希望他们多看看,一日三餐吃的更健康一些。最终结论就是:尽量做得不挑吃,多吃蛋奶肉鱼,少吃精米精面的碳水化合物,每天一杯牛奶好好补钙。90%的中国人,尤其北方人,都是碳水摄入过多。我爸妈就一直被老一辈所谓的“人要多吃馍饭”这种观点洗脑,一天三顿的馒头包子,吃肉太少了。

  • 作者:乡里冬日 发布时间:2018-01-12 16:28:43

    7小时17分钟读完,神作。我从小就瘦,确实如中所说很久不经常喝牛奶和吃鸡蛋了,现在决定每天一杯奶,注重膳食营养,我会增肥到140的。

  • 作者:沈入忘 发布时间:2018-05-13 15:02:22

    特别好的一本书,清晰易懂,有理有据……而且我才知道许多观念之所以是错的,是因为中西有别啊!

    我一边看一边截图给爸妈,家庭群里截了大概100张图吧!

  • 作者:佳佳 发布时间:2019-07-26 22:07:09

    作家当然务必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就应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 作者:Lucky莉莉啦 发布时间:2018-04-06 11:05:45

    二话不说下单送我妈。


深度书评:

  • 这就是生活……

    作者:摸鱼居士 发布时间:2017-06-28 01:18:51

    《新华字典》1998 修订本的第661 页有一段于今看来颇为不可思议的话: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一如《新华字典》这个符号化的书名所喻指的那样,这段简短的叙述几乎可以视作一份精神的光谱;虽然它的亮度还没超过二十年。那些字典里提及的名字,其时还暗怀着对宇宙的敬畏与渴慕,混合着青春的迷惘以及对金钱的和前途的蒙昧态度(结尾的冒号后面的黑白分明的归结是一个回应式的脚注)。它以再平常不过的语气记录了彼时人们的需求的互相调解,所有的不安都有了一个明亮的归所——也可以说是间接地减低——被封锁的生命所带来的困扰与恐惧,所以还能鼓起勇气去追求他们所需要的光明、鼓舞和希望……他们的感官完全开放,世界之于他们是真正完整的四季和清晨与黄昏,它的点点滴滴都是为心灵而储备的;如冰中之火,绝望而温暖。现在恐怕已经没有人会认为这是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真相”了,一部分或者全部;但是这的确是那个时代中国世俗生活的部分真相。就像一个把球直直往上抛的孩子看见的那一点苍白的天空一样,而今这种对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赞颂是不会再有的了。当他们朝着未来挥手致意时,他们还不知道他们所触及的兴许恰好是人们身旁流逝了的岁月。那一代人已经耗尽了尘世之爱,他们已经不再用神经末梢来感知这个世界。他们已经演变成了精致而复杂的头脑。

  • 無意識——榮格與東方思想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2-25 11:07:16

    榮格思想一向重類型,輕特質;重心靈,輕歷史。榮格所以重視東方思想,乃因兩者的關懷同樣落在「無意識」(the unconscious)的範圍。榮格在他晚年的自傳的一開始處即說道:「我的一生是一個無意識自我充分發揮的故事,無意識裡的一切竭力作出種種的外在性表現。」對榮格來說,【無意識】極為重要,也極為特殊,它的上層是【個人的無意識】,底下一層則為包含「本能」與「原型」在內的【集體的無意識】。前者是個人的因素,後者則是普遍的,每個人皆有,不由後天經驗而來。原型具有神聖的性質,它可以往外投射為佛陀、耶穌或亞當的形象,也可投射為象徵性的曼茶羅等圖式,它甚至可以上帝的意象出現。

    榮格除了心理分析外,廣泛涉獵宗教、神話、文學、藝術、民俗、政治領域。在本書中,榮格以一個西方人的視角、一個心理分析專家的視角,剖析了東西方思想和心靈上的差異,闡述了自己對東方諸思想的深刻理解,並對東西方思想的交匯做了必要的心理學與宗教方面的橋接和提醒。雖文中尚有少數筆者不甚認同、需要實證之處,然榮格對東方思想的某些洞見還是令筆者茅塞頓開,讚歎不已。

    榮格最有原創性的一些觀念,如【集體無意識】、【原型】、【阿尼瑪一阿尼姆斯】、【同時性原理】、【能動性的想像力】、【個體化】等觀念,都可以在東方思想中找到相對應的想法。榮格自己也不諱言:其中有些觀點根本上即受到東方思想的啟蒙,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同時性原理】之於《易經》。榮格亦提醒,東方思想同樣有它的問題,而且榮格本人與東方思想也有差距。榮格不相信有絕對的善,就像他不相信有絕對的惡一樣。當他質疑基督教的上帝是否真如牧師或神學家所說的至善至美時,他同時也反過頭來質疑東方思想將個體溶進無限的路途是否正確。

    ----------------------------------------------

    除了榮格1929寫成《黃金之花的奧秘》外,本書基本上囊括了榮格關於東方思想的重要文章,成文約在榮格60歲-80歲之間,文本的先後時間順序依次為:

    一、<《西藏度亡經》的心理學> 1935

    二、<瑜伽與西洋> 1936

    三、<如夢似幻的印度世界> 1938

    四、<印度能教導我們什麼> 1938

    五、<鈴木大拙《禪佛教入門》導言> 1939

    六、<試論《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1939

    七、<東洋冥想的心理學>1943

    八、<印度的聖者>1944

    九、<易與中國精神>1950

    十、<論同時性>1952

    十一、<阿貝格《東亞的心靈》序言>1953

    十二、<佛陀法語>1956

    ----------------------------------------------

    一、《西藏度亡經》(《中陰得度》 )

    《中陰得度》的內容屬於最高階段的經驗心理學,它以類似某種逆方向的通過儀式,為逐漸下降為身體的生成過程作準備。它給死者提供了至高不二的終極真理,它主張一切諸神都是我們靈魂的假象,都是我們靈魂的反光,使死者明了靈魂之重要價值。

    「知汝自身知性空虛,即為佛性。此佛性即為汝自身之意識,汝當常住此佛陀之神聖心靈狀態中。」

    投生中陰(本能、心靈的通過禮儀(無意識分析))——》實相中陰(心靈、集體無意識領域)——》臨終中陰(思想、精神登峰造極之時)

    《中陰得度》所述及的通過禮儀之局面,乃是由大至小、逐漸衰減的反高潮系列組成,最後則歸結於母胎之再生。其最高的境界不在中陰身終了的階段,反而是在開始的階段,也就是在死的瞬間顯現,其後的發展,乃是逐漸下降,趨向妄想與混濁,最後,終於汩沒在新的肉體之再生中。當生命結束之際,居然也就是精神登至顛峰之時,人的生命乃是至善之工具。至善在人的生命中,生出業力,死者因而可安居在虛空之永恆之光,擺落諸緣。他也可因此從生成毀壞的幻象中獲得解放,安息於生命輪迴的軸心中間。中陰身並無永恆的賞罰,它只是逐漸降至一種新的生命,這將使個體更接近他的終極目標。然而,此終末論的目標乃是人在現世的存在中,不斷努力,聚成力量,最終達成的至高無上之成果。

    《中陰得度》全部內容都是從無意識的原型成分創造出來的,在這些原型後面,沒有物質的實體,也沒有形而上的實體,惟一實在的只是靈魂的經驗。在曼茶羅所見的五種禪定佛,其實本身也不出心靈與料的範圍,自我與所有精神與料的賦予者是完全相同,鬼神諸靈的世界「僅不過是」我們內心裡的集體無意識罷了,亦可說成「集體無意識乃是外於我的鬼神諸靈之世界」。要達成人性之完整,必須包含光明與陰影兩個領域。

    ----------------------------------------------

    中國禪宗、印度瑜伽、西方冥契主義

    中國的禪宗、印度的瑜伽和西方冥契主義者都紮根於宗教的實踐,使人從缺憾束縛的心理狀態下,獲得解脫。從意識的我執中,獲得解放,並由此知其本性,獲得超越,且能獲得內在的(如神的)人格。

    2.1 禪宗(悟)

    禪絕非在西方語意下的哲學,悟與西方經驗之類似性,僅能侷限在少數冥契的基督徒上。要瞭解宗教轉化的歷程,禪宗的價值是相當大的。悟,乃是禪存在的理由,無悟,禪即不成為禪。人如何開悟,以及開悟為何物,依舊是模糊一片,摸索不著。悟的來臨,渾若無絕、豁然貫通,亦完全無法預期。禪,(尤其是開悟)的內容之說明或分析,根本是徒勞無功的。禪的意識需要栽培,使之成熟。當它真正成熟時,會豁然頓悟,這是種深入無意識的直覺。任何人如想從任一個案裡,挖掘出公案與悟之體驗間的理性關係,恐怕是作不到的。公案的方法對於心靈的自由運作,大有限制,因此,其最後所得者無他,乃是出自學徒個人的氣性。在訓練期間,學者思求徹底擊潰智性,以便創造一絕無意識的成見之心境,但這些成見雖說要儘可能的排除,但卻不包括無意識的氣質在內(它是天生賦與的成分),因此,當它回應時,即是自然本身之回應,它成功地將其反應傳達給意識的心靈。無疑地,這就是悟之經驗。經由回應的方式,學徒無意識的本性在師匠或公案前所呈現的,即是悟。禪與其他各種的冥想修持,不管是哲學的或宗教的,大不相同之處,乃在於它徹底的無待。什麼東西都不能讓它呈現,除非它確實就在那裡——換言之,也就是人之無意識的氣質,這些東西既是無意識的,所以人不可能從中擺脫。從空無中響起的回應,從玄之又玄中升起的明光,這些常被視為不可思議,福樂無窮的開悟之經驗。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修持,以及不遺餘力地泯除分別識,禪門弟子可以從自然本身聆聽到一種解答,一種惟一真實的解答,所謂的頓悟,就是這麼回事。

    2.2 印度瑜伽

    「瑜伽」此字就字義而言,乃是「拴上車軛」之意。意即制服心靈的本能衝動,也就是制服梵語所說的Kleshas(煩惱)之意,瑜伽的目的就是要拴住這些力量,因為它們將人類繫縛在此一世界上。瑜伽原本是種內轉的自然過程,其狀況因人而異。這種類型的內轉會導向一種特殊的內在經歷,並因而改變體驗者的人格。數千年來,這些內轉的形式逐漸被編集起來,成為各種不同路線的法門。印度瑜伽的形式形形色色,出入甚多,其原因可追溯到當初每個人的體驗不同所致。

    瑜伽不僅提供平實可行之道,它也是種無上艱深的哲學。瑜伽裡許多純屬軀體鍛鍊的法子同時也是生理學的修煉方法,它遠比一般所說的體操或呼吸訓練要高妙多了,因為它不僅是機械性的科學,而且也是哲學的。在冶鍛身體各部時,瑜伽統合了心靈與精神全體。當個人的所作所為變成也是宇宙性的生成變化時,軀體的提升即與精神的提升會合為一。瑜伽方法創造了某種精神性質,使得某種超越意識以上的直覺得以呈現。深入來看,瑜伽使意識從各種主客體的枷鎖中游離出來,獲得最終的解脫。瑜伽技巧完全是要將它自己運用到一種自覺性質的心靈與意願上去,這種行徑所以能夠成功,只有在無意識層已沒有蘊含大部分的人格性因素時,才可以達到。

    在醫學方面,現代的心理分析治療學最接近瑜伽。佛洛依德認為無意識只是意識的產物,它由個人的矛盾衝突堆積而成,榮格卻認為無意識是集體性的心靈質素,它本質上具有創造性的功能。佛洛依德在評估象徵及診釋象徵的做法大體上是分析的、還原的。除了這兩點外,榮格還加上一種【綜合】的觀點。綜合的觀點強調在人格的發展中,無意識具有一種目的性的傾向。在這方面的研究裡,與瑜伽有相當重要的類似處,尤其和kundalini yoga,以及tantric yoga的象徵形式相似點更多,和喇嘛教以及中國的道教瑜伽之相似點亦不少。通常,意識的特徵在於它比較密集,也比較偏狹,帶有牽制壓抑的功能,這種功能不當過度著重。不但如此,我們應當盡其所能,幫助無意識,使它浮現至意識層的心靈,促使意識層的心靈從壓抑冷硬中解脫出來。基於此一緣故,榮格使用稱之為【能動性想像】轉換意識的方法,希望無意識層的內涵有攤展浮現的機會。

    2.3 西方冥契主義者

    德意志冥契主義者John of Ruysbroeck的「倒長的信仰之樹」的意象,也見於印度哲學,他也如瑜伽師般提示人們「當掃淨意念,獲得自由,解脫掉所有的束縛,揚棄掉一切的物化之性。不當為任何的歡愉哀愁、升沉得失、憂讒畏譏、或欣怡畏怖等所感染,也不當繫著於任何的物性上面。」進而向內回轉「感受到上帝深層的造化之工,及其訊息。」在此種宗教實踐所導致的新的心境之下,最為明顯的特色,乃是外在的事物所影響的,再也不是使彼此相對生起、相對限制的我執意識,而是一種對外力開放的空之意識。此一「外」力,不再被視為自己的活動,而是某種無我的活動,其意識的心靈即是其客體,仿若原來的自我之主體性,被另一位蟠踞在自我位置上的主體所推翻或吸收。此種眾所共知的宗教經驗,聖保羅早已說過了(「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無疑地,此處所描述的,乃是種新生的意識狀態,它因某種深刻的宗教轉化之歷程,而與早先的意識狀況分離開來。這裡的關鍵是所看者不同,其情況仿若原先凝視時看到的三度空間,已轉化成另一種的向度。

    ----------------------------------------------

    《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

    3.1 主體性因素

    東方人的心靈較不以自我為中心,其內容和主體的關聯也較為鬆散,而重點則落在包含被遮掩掉的自我在內的心態上面。在此心態中,自我實際上可消融不見。西方所謂的意識,他們將之列為低級的層次,因其位居無明;而西方所認為的「意識之幽暗背景」(無意識),卻被視為「高級的」意識。東方式的「昇華」,乃是將精神力的中心,從自我意識中抽離出來——自我意識原介於肉體與精神之表象化過程之間。精神中低層的、半生理型的成分,可經由鍛鍊予以壓抑,並加控制。但此種過程,並不像西方昇華觀念所包涵的:高高在上的意志施其力,至使下者潛伏,或至毀滅。相反地,低層的精神結構,經由耐心實習,可予以調整轉化,不致干擾「高層」意識的發展。而自我和慾望會受到更重要因素的制衡,東方習稱此種因素為【主體的因素】。一般說來,【內向型】的態度總強調覺識中有先驗的材料,眾所共知的,覺識的作用可含以下兩個階段,首先是覺識到一對象;其次,此覺職被消融到一先驗的圖式或概念中,經由此道,對象可被「了知」。精神並非是空無一物的心境,它具有一定的系統,內涵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特殊形式的反應。任何新的表象,不管它是種知覺,或是種自發生起的思想,都會從庫藏的記憶中引起聯想,這些所聯想到的東西,立即躍進意識的範圍,產生了複雜的「印象」,其實此種印象已具有某種的診釋。印象所依賴的潛意識之成分,即為【主體的因素】。

    精神以其獨特的方式消解外物,此方式說到頭來,乃是奠基在覺識的圖式或律則上面。這些律則不會改變,雖然不同時代或不同世界的人,會以不同的名號稱呼它們。追根究底,主體的因素是由精神功用的永恆圖式所組成。任何人依賴主觀因素,事實上也就是依賴真實無妄的精神法則,假如他能藉之以導引其意識往下旋降,並接觸到精神生命最根本的法則,在沒有受到非精神性的外在世界之致命干擾下,精神自然會流捲出真理,人自然也會擁有了它。無論如何,他所獲得的真理,可以抗衡窮研外物所得的一切知識。

    3.2 無意識的內在補償作用與超越功能

    西方宗教絕不鼓勵心靈自求解脫的觀念,但分析心理學卻看出了在人的無意識中,有某種過程可以藉著其象徵,以【彌補】(意指無意識具有平衡意識片面發展的作用)意識態度之缺憾與委屈。藉著分析的技巧,這些無意識的彌補作用,得以意識化,因而在意識的態度上,造成轉變,我們甚至可說此種轉變達到了新的意識層次。

    當無意識的層面升至表面層時,其內容與通常意識的思索感覺,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假如不是如此,它就不會有補償的作用。只是此作用乍顯時,一般說來,都會造成衝突,意識的態度總難免要抗拒顯不相容、且憑空而至的傾向、思維、情感等等之入侵,精神分裂症可說是代表此入侵結果最令人休目驚心的例證。此處我們所關心的,卻是要默認表面上極不相容的內容,這樣的內容不當再被壓抑,衝突也當被容忍接受。意識的張力可使無意識產生彌補作用的反應,此種反應(通常見於夢裡)復可在意識中明朗化。如此,意識心靈會碰到精神的新面相,此新面相不期然而然地帶來了新的問題,或者修正了舊有的成分。如此的程序會延續下去,直到原先的衝突圓滿解決為止。這所有的過程叫作【超越功能】,它既是過程,也是方法。功能用「超越」這個語彙稱呼,因為它是透過對立之互相衝突,以促使精神從某一心境躍至另一層面。

    由於無意識是母型心靈,它是諸種思維形式誕生成形之地,為一切形式之源,我們不能將任何特定的形式加在無意識之上,而且無意識的形式或圖式,不落於任何特定的時間,仿若永恆不變般,當它們在意識上展現出來時,即具有特殊的無時間之感。職是之故,當內向型傾向之焦點,從外在世界(意識的世界)撤退出來,回到主體的因素(意識之背景)時,必然會導致無意識之攤展,也就是攤展出含有「先祖的」或「歷史的」情感,以及超乎其上的無限、無時、純一之意識在內的遠古思維形式。純一的異常感覺是所有「冥契主義」共同的經驗,它很可能是由心象之混淆錯綜所產生的,隨著意識之模糊不清,它乃逐漸增強。夢境中意象常交叉重疊,精神失常者所見者尤其強烈,這些都可證實是源自無意識。意識裡的形式都是疆界儼然,分別清楚;無意識中的心象則模糊不清到了極點,什麼樣的交叉混合都有可能,兩者成了強烈的對照。假如我們能理解一切意象皆含糊不分的心境,我們當然可以感覺到萬物為一的境界。由此可知,一體的特殊體驗可能是從撲朔迷離的無意識中,昇華而得的,這並非不可能。但人不能隨心所欲地導引出無意識之彌補作用,他必須仰賴它們「也許」可被導,這只是一種可能性,同時他也不可能更改彌補作用之特質,「它就是它自己,否則什麼都不是」。東方哲學幾乎從來沒有想到如此重要的問題。此一事實在心理學上頗有意義,【無意識的同心合作】,從來沒有被我們設想過,只認為這事理所當然,可是它一旦失落了,確實極端的嚴重。

    在東方,內在的自我緊緊抓住外在的自我,以致世界根本毫無機會將之從內在的靈根中扯脫出來;在西方,外在的自我高高在上,他早已從最深層的存有中異化而出。惟一真心、純一無雜、無限而永恆,這些仍是惟一的上帝之專利,人畢竟狠瑣渺小,終無是處。兩種觀點不管如何矛盾,在其心理上皆可言之成理。兩者如不能正視並考慮與其【心理類型】不同的因素的話,其觀點都只是片面的,一者低估了意識的世界,另外一者則忽略了惟一真心的境界,各走極端時,兩者都各失掉了一半的宇宙。他們的生命因而被摒棄於全體實在之外,變得虛浮,不合人性。

    3.3 《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經文論述

    經文以「是故三身即了悟之心」作結,如果借用心理學的語辭的話,上述的句子可以改寫如下:無意識是所有合一經驗的根基(法身);也是所有原型或結構類型的母體(報身);也是現象世界的先決條件(應身)。

    諸神是報身中的原型之思維形式,它們的安寧面與憤怒面,在《西藏度亡經》(《中陰得度》)之觀想中佔有重要地位,象徵著對立的兩面。在化身中,這些對立面只是人的衝突;但在報身中,卻是合為一體的正負法則。這與心理學的經驗相符合,老子的道德經也提過了,無物不反。有信仰,就有懷疑;有懷疑,就有輕信;有道德,就有譒惑;只有聖人所見才有邪惡,而暴君只是他的僕侍之奴隸。

    「惟一真心就是無意識,因為它是永恆的,不可知、不可見、不可識的」,但它同時也顯現了正面的特色,這點與東方式的體驗相一致,這些特色總是「常明、常存、光明無染」。人如果越能凝聚在自己的無意識內容上面,越能使這些內容充滿生機,變得更有元氣,彷彿在內心深處受到靈光照耀般。事實上,它們可以轉化成類似實體的某種境界。這是無可否認的心理事實。在分析心理學中,這種系統的方法被稱作【能動性的想像】。

    人「為諸欲桎梏者,難見明光」。所謂的「明光」,指的也是惟一真心。當人由意識的世界撤離至某一點時,這種情況是會產生治療苦惱的力量。但如果超過了與個體共在的這一點,所謂的撤離,事實上等於漠視或抹殺了心靈。即使是「中道」,最後也會被「諸欲所污染」。當病人與凡夫和他們無意識材料稍微熟悉之際,即又以同樣的盲目慾望與貪婪,緊緊把捉著它,他們忘了這些慾望與貪婪在早先向外展現時,曾使他們深陷其中。所以問題與其說是從可欲對象中撤離,還不如說對慾望本身要抱著疏離不管其對象如何的態度。慾望蔓延之際,我們不可能趨使無意識發揮其彌補作用。我們必須耐心等待,看它是否恢復了自己的節奏,而且要容忍它所帶來的一切形式。所以,我們不得不抱著某種觀照的態度,這種態度對解脫與復原的效果來說,是不無助益的。

    「對立本無,雜多非真。」雜多只是幻象,因為象都是源於精神母體之混然太一,卻植根在無意識當中。它指向了主觀的因素,也指向了刺激時當下所感到的內容,也就是說,指向了第一眼的印象——其間的每一新知覺,都以舊有的經驗來診釋。「舊有的經驗」可追溯至本能,也就是溯至精神功能所承襲的,而且是內在的圖式,這是人類心靈中,先祖的而且是「永恆的」法則。

    無可調合的輪迴與涅槃,在真常心中卻結合在一起,而真常心究竟說來,也就是我們的心,換成西方的觀點等於說:「我乃上帝。」

    1、將精神由個人的感覺轉移到意識較模糊的心理層面,多少有解脫的效果。2、超越的功能可達致人格的轉變。3、讓無意識自行發展出彌補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瑜伽之中,最後這點關鍵所在常被忽略。

    "心靈乃直觀之智慧」。此處所說的「心靈」,與初次印象的直接覺識相同,它包含了建立在本能類型上以往所有的經驗,顯示了東方所說的直覺具有高度洗練後的特性,直覺的心靈總是不顧事實,只顧可能性。真常心「一無所在」,指無意識特殊的「潛在性」。事物到底存不存在,這事情只有當我們能覺察到它時,才能肯定地說,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這麼多人根本不相信無意識這一回事。

    能以「難以數量」方式描述的性質,其特性或面相應當也是難以數量,無意識的情形正是這樣,我們所說的無意識,尤其是集體無意識,與東方心靈的概念旗鼓相當,心靈也叫「心之本我」( mental self ) 。東方經典中的「自我」概念,都純粹是精神性的,而西方的心理學裡面,「自我」代表包容本能、生理與半生理現象等在內之全體。可藉心靈「以到達彼岸」,意指超越功能與真常心或自我間的聯結。因為真常心不可知之本質,也就是無意識,總是以象徵的形式——自我即此象徵——呈顯在意識之前,所以象徵的功能可「藉之以到達彼岸」,換言之,也就是藉之轉形,即像征乃能量之轉形者。

    在集體無意識的經驗中,具有「無時間性」的因素。真常心的「自體之時」(own time),非常難以理解。如果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的話,我們勢必得同意溫茲博士此處的解釋(《Tibetan Book of the Dead》)。既然過去、現在、未來三時在其間融為一體,無意識當然有其「自體之時」。

    描述自由意識的心境,也見之於中國的文獻,如《慧命經》中即如此說過:「明淨環繞著精神之境,安謐純白時,我們從「虛」中汲取力量,遺忘彼此,「虛」境中佈滿天心之光。意識解消,痕跡微渺。」「己心他心分離」,也是「涵攝萬有」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既然在無意識的情境中,所有的差別相泯絕無蹤,因此個別心靈的分別也當跟著消失,這是再合理不過的事了。只要我們潛入意識層,立刻就會碰到無意識的同一此種現象,也就是列維一布魯爾(Levy-Bruhl )所說的「神秘之參與」( participation mystique )。惟一真心的朗現,就如同經文所說的,是「三身一體」,事實上,就是真心創造了剎那的合一。

    對於無分別、無特性、而且不可知的事物,你不可能下任何的判斷。就是為了如此的緣故,西方的心理學不說惟一真心,而只說無意識。

    「惟一真心即空,無所依託;人心亦若是,其虛靈一如晴空。」惟一真心與個別之心同樣虛空,只有個人的與集體的無意識才能用得上這樣的形容,因為意識的心靈,絕不可能是「虛空」的。東方心靈的首要之務,乃是堅持主體的因素,尤其堅持直覺的「初次印象」,也就是精神的氣質所現,「所有表象皆人己身之象(概念),由心所攝。」

    Dharma,法、真如、正道,據說是「遍滿此心」。是故,無意識之中瀰漫著西方歸之於上帝才能擁有的諸功能,但超越功能卻顯示出了東方強調正道由內而出,是何等的正確,事實上,也就是說正道出於無意識。它同時也顯示出了:超出人力範圍外的自發之彌補作用。此節及以上諸節都再三強調內觀是提升精神與獲得正道之不二法門。

    此段稱呼心靈「自然的智慧」,這種表達方式,與榮格用來指稱無意識所產生的象徵——【自然的象徵】,極為類似。「認知的」自我是不可能的。「此實在雖一切俱足,然其間卻無觀者,斯乃神妙。」它「不為惡污」,且「不與善鄰」,在此自然聯想起名句來「超出善惡六千尺」。任何人如果喜愛高段的瑜伽,常會被指名證明對道德的冷漠。東方人想從罪惡解放,從美德解放,根本上是和各個層面的解放相配合的。如此,瑜咖者才可超離此世,無怒無驚。

    「觀想勿用心力」,經文如是說道。假如我們取「不作意」字面的涵義,它大概就指冥想時不要固執任何事物。既然不匯聚於某處,所以此時的心境大概就像意識的解體般,由此直接契入無意識的狀態。意識永遠意味著某種程度的集中,若非如此,心像就不可能清晰,也不可能意識到任何事物。無所住的觀想乃處在昏睡的邊緣,但事實上卻是清醒而又空洞的情境,經文稱呼此為「觀想之最佳狀態」,似乎是可通向無意識的康莊大道。

    在形形色色的冥契主義裡,用以象徵頓悟之神秘經驗者,大部分是亮光。這只是常見的「並體而生,行經黝暗而臻於光明」。使所有重生象徵發揮作用的是【超越的功能】,因為此種功能會促使意識增強(原有的狀況,加上本來只是無意識的內容),新的狀況會帶來較多的洞見,所以乃以較明的亮光象徵之(在煉丹術中,哲學家的靈石也被稱作lux moderna(新輝),luxlucis(輝中之輝),lumen luminum(光中之光)等等)。如此,眼前開明的心境即可與以往較為幽暗的心境作一對比。在許多的例子中,亮光甚至以幻景的形式出現。

    意識解體的現象乃瑜伽之鵠的「諸行與行者,兩皆難成立;辛苦尋行者,終無處可覓;果地如是達,斯為最上義。」

    ----------------------------------------------

    《觀無量壽經》

    4.1 印度藝術裡顯現的實在感

    印度的宗教建築與瑜伽的關係極為密切,如商奇浮圖、Konarak太陽神殿等。印度思想與印度藝術僅是「呈現」在感官世界,而非導自感官世界。雖然它們的展現,時常可見到驚人的感性色彩,但它們真正的本質,不屬於感覺、軀體、或色香的世界,也不是從變形形式中再生的人之情熱,或經由印度靈魂之創造性所顯現的寫實情熱。它們的世界毋寧是帶著形上學意味的此世之上之世界、或此世之下之世界。不管是卡達卡利舞者,或是廟宇的雕刻,到處都呈現一種外在的肉體性,它們極具動感,任何細節都均勻調和,其展現仿如有機體般。它們並非消逝者殘存下來的影子或鬼魂,相反地,他們毋寧是得未曾有之實體,這些潛存的實體可在任一時刻跨越存在的界限顯現出來。印度人並不認為這些姿態如夢似幻,而是當成真實看待。其實,這些姿態觸擊到我們內心深處時,其力道非常遒勁充沛,難以形容。同時,我們也可發現到,當人越被感動時,我們的感官世界也越會潛入一種夢幻中,仿如我們已走在神抵的國境,一切具體逼真。感覺世界在印度人看來,僅是假象。他們所看到的真實,反而近似我們稱呼的夢幻。很可能印度才是個真實的世界,而白人居住的,卻是個由抽象性質構成的瘋人院。

    印度文明及其心性和它的廟宇非常相似,印度廟宇的雕刻中,不管神聖野蠻,只要是眾生的形形色色,它都蒐羅殆盡,因為它代表整個宇宙。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印度看來如夢似幻。因為當我們被推回到無意識的狀態時,我們發現到此間的世界未分化,無文明,原始如初。這樣的狀態西方只能夢想及之,意識則勢必排斥之。印度代表文明人的另一條途徑,這條途徑裡沒有壓抑,沒有暴力,沒有理性主義。你可以在同一市鎮、同一街衢、同一廟宇及同一里鄰里面,看到文明發達至極的心靈與最原始的心靈同肩並列,兩無嫌棄。在精神內涵最豐富的心靈創造物中,你可以辨識出活生生的原始性格之痕跡;而在檻褸半裸的文盲村夫之憂鬱眼神中,你又可以讀出無意識的冥契主義之真理。所謂的「無思」( notthinking),即未曾學習思考,而是一直體受他的思考。這種人不斷將他的神祇轉化成一種建立在本能上的形色思維。他搶救了他的神,他的神與他同活同在。印度人毫不介意表面上看來無法調解的矛盾同時存在,假如矛盾確實存在,那麼,它只是此種思想本身一種特殊的質性,與人無關,因此人無需為它負責。思想是如其自如呈現的,不是人製造出來的。印度人並不想將大千世界的一切精微一一展現,他只想朗照整全。西方宗教的修行是祈禱、畏敬、讚美,印度人認為最重要的卻是瑜伽。我們認為瑜伽乃是潛藏在種無意識的狀態,但印度人卻讚揚為最高級的意識狀態。

    4.2 《觀無量壽經》之冥想

    《觀無量壽經》隸屬於淨土信仰,此經典描述本初佛或摩訶佛Mahabuddha顯化為五位冥想的佛陀——禪定佛或禪定菩薩——時的教義。

    十三層之冥想(定善觀):日想(落日)——>水想(冰想、琉璃想)——>地想觀(金幢)——>寶樹觀——>寶池觀(水)——>總觀——>華座觀(蓮花之花想)——>像觀——>真身觀——>第十一觀(決定往身)——>普想觀——>雜想觀【——>上輩生觀——>中輩生觀——>下輩生觀】

    系列的冥想中最早出現的是太陽,太陽是光線與溫暖之源,同時無疑的,它也是有形世界的中心點。然而,太陽之為物,其象徵總是指向生命的賦予者,它是神性的,或是代表神性的一種意象。生命的第二種源泉是水。此時,太陽與水的物質性、對象性已被剝奪掉,它們所象徵的,反而是心靈的內容,亦即像征每個人靈魂之中的生之源泉。冥思陽光與水的意義,就如同深潛入靈魂的源頭,亦即潛入無意識本身。瑜咖行者觀察水時,先要使它變成冰,其次變為琉璃固定下來,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他所謂的堅固「大地」。他在自己的心境中,築構起堅固的實體,藉著此實體,他賦予他內面的、亦即心靈世界內的諸形象,一種具體的實在性,這種實在性是可以取外在世界而代之的。此處,他首先見到的,乃是如同湖水或海水反射陽光時,呈現出的一種湛青水面狀(這也是西方人夢中,時常出現的無意識之象徵)。在反光的水面下,潛藏著幽邃俏然,玄之又玄的未知深度。正如經文所述,青石是「透明」的,此處意味著,冥想者的眼力可以深透到靈魂的秘密深處。換言之,他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或是意識不到的。就物質層面來講,太陽與水是生命的泉源;就像征層面來講,它也意味著無意識的內在生命中,一種本質的秘密。至於「金幢」,乃是瑜伽行者透過琉璃大地所見到的象徵,它像征著意識的泉源攤展開的諸形狀,而這些在早先時候都是無形無象,看也看不見的。到了「禪定」時,冥想者進入深之又深,沉之又沉的境地,無意識即顯露出了明確的形狀。當意識之光不再照耀外在的感官世界之事事物物時,它即可朗現黝黑幽深的無意識。當感官世界及其牽絆而起的思慮完全被泯除時,內在的世界即清清楚楚地浮上表面來。

    外界的表像一旦廢除,與外界事物關聯的心靈一旦成為真空,那麼,他立即會陷入主觀的幻想狀態中。這樣的一種幻想其實是種「煩惱」( Kleshas),它是失序的、混沌不明的本能驅力,瑜伽想要駕馭的,正是此物。它提供冥想者對象,並加以冥想,以完成目的。同時也藉著集中意念,冥想意象,將一些了無價值的幻想排除在外。在宗教氣氛濃厚的場合中訓練冥想,或許可以修得正果,可是,如果沒有這樣的前提,事情通常不會上軌道,有些後果甚至極為悽慘。人一旦照耀到無意識的領域,他也就立即踏入了朦朧不明的個人無意識範圍,這些通常是他想要遺忘的,也是他不想對別人或對自己透露的,他毋寧相信:這些根本不是真的。因此,當他能儘量不要去碰到這黑暗的一隅時,他也就自認為可以逃之夭夭,徹底撇清。然而,這樣的行為根本不可能躲開這黑暗的一隅發出的力量,也不可能達成瑜伽預期的功能之吉光片羽。只有真正穿越此黑暗領域的行者,我們才可以預期他可以有更大的進展。在西方的世界中(除了《靈操》此極端罕見的例外)可以和瑜伽相比的,一直沒有發展出來,其深層的理由,也即在此。西方對於個人的無意識之恐怖光景,一直有深不見底的畏懼感。相應於歐洲人特殊的觀點,他們也發展出一套處理「煩惱」的醫學心理學(精神分析),稱呼此為【無意識的心理學】。從佛洛依德開始,此一運動即對人性中【陰影】面的重要、以及它對於意識的影響,皆有所體會。

    在像觀中,顯現佛陀坐在蓮花上,此處最關鍵性的體驗乃是:冥想者獲得終極知識,知道他自己本身就是佛。要達到這種認識,他必須先「無我」,「當下」安居於他內在本性的永恆基礎上,人內在的本性和神性或普遍的存在合而為一。往中心集中的象徵,無疑地是意念高度集中的狀態。要達到此一狀態,需將感覺世界的印象、以及聯繫客體表象之關心等泯除掉,徹底實行往意識背後翻轉的修行方式。等到不但與客體相聯的意識世界消失不見,連意識中心的自我也邈然無蹤時,光明燦爛的阿彌陀佛世界即可顯現。如用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可以說顯現出個人的空想與衝動的世界之背後(或下方),一種無意識的深層內容變得明晰可見。和早期「煩惱」之渾沌無序兩相對照之下,我們可以說此時是秩序極端嚴整,且復和諧交融。如再和早期的雜亂紛紜相比,此時象徵菩提曼茶羅(bodhim andala)——顯現頓悟之咒術圈輪——蘊涵萬有,化為一體。

    當黝暗渾沌的個人無意識變為透明,一種超個人的、涵攝萬有的無意識隨之呈現。現代心理學這樣認為:【個人無意識】只是上面的一層,它建立在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根基上面,這種根基我們稱之為【集體無意識】。這種深層的無意識與個人的無意識、以及其純粹個人性的內容不同,在深層的無意識中之意像帶有明顯的神話性格。換言之,如從這意象的形式與內容判斷,它與遍佈各地、構成神話根基的那些原生觀念,是頗為一致的。這些原生意象也不是個人性的,而純粹是超個人的,因此,也是對一切人都通用的。換言之,它顯現在所有民族與所有時代的神話與傳說中,而且也見之於毫無任何神話知識的個人身上。心理學可以科學地證明,在無意識深層,有種純一的向度,因此,它實際上可達到和瑜伽相同的境地。我們探討無意識時,發現其間雖有形形色色的神話主題,顯現了無意識自體之多樣性,但是其結局卻同樣歸結於一個中心,亦即一种放射狀的體系。這體系反過來也成了集體無意識的中心或本質。瑜伽的洞見與心理學的探究相當一致,此事頗值得注意。此中心之象徵,稱之為「曼茶羅」,這個術語在梵語中有「圓」的意思。

    ----------------------------------------------

    《易經》與同時性

    《易經》的方法考慮了隱藏在事物內部的獨特性質,以及潛藏在個人潛意識當中的因素,它使你尚未明朗化的思慮投射到它奧妙的象徵形式當中。東方古老的智慧強調智者要瞭解他自己的思想,細心明辨自己的個性、態度以及動機,但一點也不看重他達到的方式怎樣。《易經》的精神對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晝;對另外一個人,則晞微如晨光;對於第三者而言,也許就黝暗如黑夜。

    對中國聖人來說,繁富的自然律所構成的經驗實體,比起對事件作因果的解釋,更要來得重要。在古代中國人的眼中,實際觀察時的情境,是幾率的撞擊,而非因果鍵鏈會集所產生的明確效果;他們的興趣似乎集中在觀察時幾率事件所形成的緣會,而非巧合時所需的假設之理由。當西方人正小心翼翼地過濾、較量、選擇、分類、隔離時,中國人情境的圖像卻包容一切到最精緻、超感覺的微細部分。因為所有這些成分都會會聚一起,成為觀察時的情境。在某一情境內發生的事情,無可避免地會含有特屬於此一情境的性質,情境總含有持久不斷的蛛絲馬跡在內。換言之,《易經》的作者相信卦爻在某情境運作時,它與情境不僅在時間上,而且在性質上都是契合的。對他來說,卦爻是成卦時情境的代表和主要情境的指引者。

    這種假設蘊含了【同時性】原則,這概念所主張的觀點,與因果性所主張的相反,後者只是統計的真理,並不是絕對的,它是種作用性的臆說,假設事件如何從彼衍化到此。然而同時性原理卻認為事件在時空中的契合,是客觀的諸事件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觀察者主觀的心理狀態間,有一特殊的互相依存的關係。【同時性】,說得更確切些,與同時呈現(simultaniety)的性質有關,或兩三種事件以上「有意義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ance)此種概念有關,此種概念顯示的絕不只是機率的問題,因為那種情況下的巧合是事先即已知曉。因為眾多事情難以預料地湊合在一起,使得視機率為一決定性的因素之觀點,很難成立。這毋寧是種「有意義的巧合」之問題。通常,它們可用【前識】——換言之,也就是預知——來解釋。

    《易經》認為要使同時性原理有效的惟一法門,乃在於觀察者要認定卦爻辭確實可以呈顯他心靈的狀態,因此,當他投擲硬幣或者區分蓍草時,要想定它一定會存在於某一現成的情境當中。而且,發生在此情境裡的任何事情,都統屬於此情境,成為圖像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一把火柴扔到地板上後,可以形成符合那個情境的圖式。但如此明顯的真理如真要透露它的涵義,只有讀出圖式以及證實了它的診釋以後,才有可能。這一方面要依賴觀察者對主觀與客觀情境具有足夠的知識,一方面要依賴後續事件的性質而定。這種程序顯然不是習於實驗證明或確實證據的批判性心靈所熟悉的。

    藉著因果律,我們可以解釋兩相續事件間的聯結關係,【同時性】卻指出了在心靈與心理物理事件間,時間與意義上都有平行的關係。然而在平行的事件間,卻發覺不到因果聯結的痕跡,這正是它們所以具有概然性質的原因所在。在它們之間惟一可以認定,也惟一可以展示出來的環扣,乃是一種共同的意義,也就是種等價的性質(equivalence)。同時性可說是從符應、感通、與和諧等荒廢的概念中,脫胎而成的現代詞語。它並非奠基於哲學的設准上面,而是根據實在的經驗與實驗而來。【同時性】的現象證實了在異質的、無因果關聯的過程中,盈滿意義的等價性質可同時呈現。換言之,它證實了觀者所覺識到的內容,同時可由外在的事件展現出來,而之間並無因果的關聯,由此可知:如非心靈根本不能在空間中定位,要不然就是對心靈而言,空間只是相對的,同理也可適用時間之決定心靈,以及心靈之使時間相對化等所牽涉到的問題。塑造唯物論者世界圖像的法則,會受到心靈因素的修正甚或泯除,而這樣的心靈因素自然又與受試者的心境有關。因果解釋,已因心靈之介入,使時空相對化,而倒塌下來——時空是因果關係不可或缺的前提。

    ----------------------------------------------

    關於佛教教義

    雖然許多疾病苦痛並不在直接治療的範圍內,但醫生與病患都必須面對它們具有無藥可救的特性。雖然如此,可是無從治療並不等於真的無藥可救,只是無可避免地,它們會有一段時期的沉痾不起,形同絕望。這樣的病症不容再拖,急需處方,其情況與罹患顯性病的症狀毫無兩樣。它們需要的是某種的道德傾向,正如宗教信仰或哲學信念所提供的一般。在這個面相上,研讀佛典,對人的助益匪淺,因為它訓練人們看待痛苦,可以客觀的看;對於其起因,可以採取一種普遍性的眼光。據傳統的說法,佛陀由於能客觀觀察因果循環,所以他的心靈可以從萬物的糾結中脫離出來,他的情感也可以免於情念熾肆,幻象流緬。

    對精神的苦難能採取某種一定的態度,在醫療上也是必要的。因為苦難如不能理解,即難以忍受。換另外個方向來看,有些人當他理解苦難因何而起及起自何處時,其忍受的幅度之大是極令人咋舌瞠目的。他一定是對世界有一宗教或哲學的看法,才能夠如此忍受。因此,這些看法即使不能視同救贖,它至少證實可以成為心醫醫療的處方,只要這些理念心態可以溶為醫療體系,而且功效顯著的話。佛陀所以特別被挑選出來,也是因為他的教義指出經由意識充盡其致的發展,人可以從苦難中獲得解放,這是他的教義的品質。因此,在邁向救贖的路途上,他成為最得力的助手。

    ----------------------------------------------

    延伸閱讀:

    《西藏度亡經》(《中陰得度》 )

    《觀無量壽經》

    《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

    《易經》

    《周易筮法新考》 高亨

    《Essays》 I、II 鈴木大拙

    《禪佛教入門》 鈴木大拙

    《楞伽經》

    《慧命經》

    《太乙金華宗首》

    《心理學與煉金術》 榮格

    《serpent power》(《聖蛇之力》)

    《Kundalini yoga 旨要》

    《Exercitia Spiritualia》(《靈操》) Ignatius Loyola(1491-1556)

    《Commentary on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Theologia Germanica》(《德意志神學》)

    《The Adormment of the Spiritual Marriage》John of Ruysbroeck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5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种类多(394+)
  • 好评多(522+)
  • 章节完整(361+)
  • 下载速度快(248+)
  • 情节曲折(178+)
  • 值得下载(647+)
  • 四星好评(608+)
  • 图文清晰(258+)
  • 在线转格式(481+)
  • 强烈推荐(664+)
  • 实惠(404+)

下载评价

  • 网友 田***珊: ( 2024-12-18 22:11:06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利***巧: ( 2024-12-27 11:50:35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师***怡: ( 2025-01-08 00:34:30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习***蓉: ( 2024-12-19 02:15:21 )

    品相完美

  • 网友 瞿***香: ( 2024-12-17 09:42:11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常***翠: ( 2025-01-07 12:28:32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国***芳: ( 2024-12-26 11:23:32 )

    五星好评

  • 网友 陈***秋: ( 2024-12-16 22:21:36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宓***莉: ( 2024-12-20 01:16:35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索***宸: ( 2024-12-11 16:08:43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温***欣: ( 2025-01-09 02:13:33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冉***兮: ( 2025-01-09 19:21:58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龚***湄: ( 2024-12-21 15:09:20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屠***好: ( 2024-12-30 18:41:40 )

    还行吧。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