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一日一语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韩非子》一日一语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精彩短评:
作者:阿林 发布时间:2020-03-10 15:11:49
中学初读刘墉的书时,有种醍醐灌顶受益匪浅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那大抵是因为身处塔内天真不知世故才会有此感触。四星纪念自己失去的天真。
作者:日向恭平 发布时间:2013-11-22 11:00:23
pass啦~
作者:西兹柯 发布时间:2023-01-08 00:29:12
挺可爱的儿童科普书,大人看着玩儿也不错
作者:appleleaf 发布时间:2014-06-04 17:18:17
韩非子的理论本身放在当今这个社会并不精彩,所以虽然是同一个作者,内容比菜根谭一日一语逊色不少。
作者:我就是楚囚 发布时间:2016-10-05 12:55:57
涉及的内容,现在已经有表述更清晰、分析更透彻的书可替代了。
作者:usless 发布时间:2021-03-31 19:45:15
不好
深度书评:
人人为我好懂,我为人人何解
作者:Fēēēēlínnnng 发布时间:2022-01-21 16:45:24
在黑拱门系列丛书里,这本绝对算不上厚,然而读完以后却有一种大脑嗡嗡的感觉。一来是因为其中包含的信息量之大,不但在阅读的过程里总是让人倒翻回去,必须以确认某些叙述逻辑,才能完成拼图继续往下读。第二则是因为它几乎以包罗万象的程度,细数了世纪末到世纪初可以想象得到的各种矛盾——和福山在书里某些段落,因为理想主义的驱使而显现的乐观不同,这些问题到了本书初版(英文首版于1999年)二十年后,还是处于被争论的问题阶段——不仅是在承载他理想与信仰的自由民主制国家愈演愈烈,也在被他定义为“历史世界”国家中,显现出偏执和割裂都日趋悲观的状况。
社会失序或许是因为个人主义或某种以多元化为旗帜的思想开放所驱动,于是原本或许要依赖更多人数的社群关系,渐渐被更少数派的组织取代。同时发生的,则是过于高涨的个人主义和自由选择的呼声,和现实化的信息茧房造成的社群与社群之间互不相容的偏隘。然而,充分尊重个人主义和少数派利益,鼓励多元文化与包容性和开拓性视野,却是被写入自由民主制国家宪法章程的。换言之,正是自由民主制国家的自由民主,催生了偏狭的个人主义和激进的少数派权力主张吗?
再进一步,曾经在信任里也被提到过的让人无语的部分,是某些少数族裔的社会团体,在主张平权的时候,只是单纯的提出权利主张,并不把对等的义务视作社会性平等的必然组成部分。这是否是在以平权的方式来掩盖寻求特权的实质呢?那么这种少数派主张一旦形成某种类似于政治正确的社会常态,是否会因此缔造出新的特权阶级呢?那些为少数派权益奔走呼号的政治机会主义成为获益者,而真正的需要被关切的人群却被湮没在歌舞升平之中了呢?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被牺牲的其他族群的权益,又由谁来保障呢?
福山适时的提出了“美国模式”,即联邦充分尊重个人自主选择的意愿并不对此作出干涉,但是鼓励以民事诉讼的方式来填补联邦法未能触及的个人权利范畴。也就是说,现代国家的法律不会做类似塔木德连家里的锅碗瓢盆怎么算干净都要规定的程度,但是给家族成员就锅碗瓢盆怎么算干净打官司提供了参考意见。同样的问题是,诉讼或可填补法律所力不能及的犄角旮旯,但过于依赖诉讼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本的消耗,甚至在这个过程里,对诉讼双方的能力——即财力和物力的要求,会催生另一种意义的特权阶级,这是自由民主制想要看到的吗?
那么这有解决的办法吗?有。福山在书里说了,必要的时候法律权威有其高效性的优势。目测这会变成很多人以此作为福山自打巴掌的槽点,不仅是因为他那么彻底和内外兼修的敌视国家威权主义,更重要的是就在同一本(《大断裂》)书里,福山也反复宣扬了自发性秩序的重要性,所以他是一边高举人性本善且在利益驱动下会形成自发的社会秩序,同时又呼吁给力的国家干预和政治强人吗?倒也不必那么极端,就好像提出天下为公的孙中山同时也主张国民必须要有一个训导期才能稍微长大,是同一套逻辑——想来不会有人因为孙中山提出了这么个主张就声讨他要做大家长吧(注意,不是说福山的论述没有槽点,而是说他的槽点不应该在这里,就是孙中山的槽点不会是他暗搓搓的皇帝梦一样)。
其实福山关于人类天性就有某种自发的组织性协调性的论述,还是很有道理且很说服人的。举个例子,为什么人需要合作呢?很久很久以前,作为人维持健康的动物蛋白不是那么容易获取的,即便获取了以后也没有办法长期保存,这就需要原始人组团出战,然后分配肉食——福山戏称这种行为习惯深深的刻在了人类演变进化的基因里,所以到了现在聚餐依旧是最最重要的人类社交活动。然而,共同捕猎以及分享肉食,最初的出发点却是为了私利,也就是说,促成合作跟团体行动的并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个人主义,是对私利的追求。
如果我们把团队协作性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每个成员都自发的承担起分享集体利益相对的集体义务,仿佛很容易就可以接受,人类个体对私利的追逐居然能够产生这样的好结果,莫非是人性本善的道理?不论社会学和经济学有多少差异,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拒绝感性。福山指出,这种基于长期利益的对等付出,是一种理性的结果,是经过了权衡利弊的选择。粗暴的来说,如果某个人知道自己和对方会有一个长期互动共处的过程,或者期待会有这样一个过程,他就会表现的礼让和富有风度,以博取可以挣得信任的印象且从中长期获利。相对的,陌生人之间短暂的交互则没有那么多讲究,反正过了今天就不见面了,何必那么辛苦。
所以归根结底,人还是自私的,并不存在天生的真善美吗?可以暂时把后半句摆一摆,关于前半句,福山手动艾特了威廉·汉密尔顿的亲属选择——这是个体利益导向社会合作的其中一条路径。相对的,理查德·道金斯由此延伸的“自私的基因”会更有知名度。然而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对此并没有“科学性”的认知,于是会震惊于它真实的生物学及社会学意义——自私的不是个体生命,而是基因,人类天生就有一种严格根据共享基因的程度施以相应的互惠互利的本能。正是因为基因的自私性,即引申出了最初的竞争——只共享一部分基因遗产的亲属间会在非共享基因的驱动下争取私利,同时也促成了最初的信任半径——以血缘和共同祖先形成的家族关系和信任网络。
看起来,信任半径算是这本书讨论的一个重点。或者按照福山的说法,现阶段社会所面临的断裂问题和社会失序,就是因为信任半径收缩的缘故。也就是因为信任半径收缩,使得社区变得冷漠,人际关系显得疏离,小型社团的崛起和兴旺并不能填补大型社团衰落的空白,因为两者创造的信任半径和包容度规则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同样的,小型社团因为人数问题更容易达成某种默契,而这种小范围的默契恰恰就是阻止社团规模扩大以及导致真实信息茧房而产生社会割裂的缘由。
更直观的举例说明是关于社区人情淡漠的段落。旧的社区模式或是围绕某些类似但不限于宗教认同的方式,所以会有更加紧密的关系。这种社区模式,看起来仿佛互不相关,但一旦发生类似于有人强行在街上拖拽某个小孩,就会有一堆素不相识的邻居出来阻止一样。其实类似的人际关系也很像旧的上海里弄或北京胡同那种,既有张家长李家短的说三道四,但也有远亲不如近邻的烟火气。
当然,这种社群在全世界范围里其实都在缩小。家庭单位的变小是其中一个原因,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因为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增加了,而让福山或会觉得难过的是,个人独立生活能力的增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另一部分是因为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医疗、教育等公共品,于是以往或需要乡亲施加援手的事情,现在可以用钱买到。与此同时,另一种“不以自己的标准判断别人的价值观”的观点也开始盛行,进而演变成了一种拒绝任何形式权威的立场——当然,也包括社群里因为热心而自诩为大家长的“权威”。
这种现象看起来似乎应该让福山觉得欣慰,为什么反而引发了他的担忧以至于要写出来这本书呢?艾伦·沃尔夫(不知道是不是WTO副总干事的那个沃尔夫)倒是立场坚定的认为这种随和的道德相对主义是件好事,因为它在实际上把作为自由主义核心品德的宽容精神奉为圭臬,进而成为了美国人道德世界中心所共享的实用主义精神。福山并不否认这一点,但也提出了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同样是这一群美国人,既对任何限制选择的政治道德表示不信任,同时又想要享受社群的归属感和来自社团的好处,他们的矛盾心理仅仅是在说明人们为社群需求让利的意愿降低而已。也就是说,他们可以轻松进入小型社团,然后再同样轻松的以拒绝限制离开,这种类型的社会活动,不仅无益于社会资本的积累,甚至助长了信任圈子日趋狭窄的状况。
社群文化稀薄,人际关系疏离,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按照某些生物学理论的观点,学习力是人天生的本能,但学成什么样子则视乎小孩子的周遭环境,因为适应以寻求生存同样是动物性的本能。当小孩子出生在家庭氛围浓郁且睦邻友好的社区,他就更容易培养起诚实和热情的品性。而如果他的生长环境是需要欺诈和背叛的,就必然会增长这个领域的技能。从达尔文的立场来讲,这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异,都是生存技能。但是从社会学领域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来讲,前一种孩子长大以后理论上是会为社会增益,而后者只是增加犯罪的风险。
当然,我们也不能百分百肯定的讲,前一种小孩长大以后一定为成为人类楷模,毕竟第三帝国的党卫队里不乏类似的人间精英,他们自律以及礼让,风度翩翩还长得帅,据说在押解犹太人去集中营的路上都会等红灯变成绿灯再过马路——福山说,这不过是证明了当个体极端需要谋求群体认同的时候,很容易会孵化极端排外的某些思想,也就是说在内部,他们每个人都是超可爱的模范宝宝,但是对外而言,则是不折不扣的小魔怪。关于人性中天使和魔鬼的共生模式,是另一个部分探讨的问题,所以还是先回到社区和家庭。
福山认为,犯罪率的上升以及社群关系的恶化,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有关。其中包括了家庭单位的变小、离婚率的上升和单亲家庭的增加。这三个变化趋势很容易让人归结于战后节育技术的普及和女性地位的提高,而女性地位的提高又会落到教育水平和工作机会上。当然和战前相比,现代女性在社会竞争力上的平均水平提升之惊人,是显而易见的。正是因为这是如此的显而易见,才会成为面子挂不住的男权视角社会崩坏的罪魁祸首。或许,节育技术把女性从生养的莫比乌斯环里解救出来以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确实为女性脱离家庭寻求更多可能性提供了空间,顺带便的她们和前辈相比投入于家庭辅助性工作的时间也少了很多,看起来还真的是引发社会变动的某些原因。
不过,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新颖的提法。福山指出,节育手段的普及,不仅把女性从生育的莫比乌斯环里解救出来,同时也给了男性以逃避抚养后代这个基本责任以借口。在生物学的层面,生物繁衍是出于一个基本的诉求,即基因拷贝数的增加,也就是群体规模增加以获得生存竞争的优势。女性在物种续存上的重要性是肉眼可见的,但男性的角色就显得脆弱且易于瓦解,换言之,旧传统里对婚姻关系的各种规则目的是为男性承担养育义务施加压力。当女性地位提升,她们既可以凭借个人能力独自抚养孩子、或背靠国家福利来抚养孩子以后,男性受困于养育关系的脆弱绳索也随之瓦解,来自荷尔蒙的生物本能促使他们在自我放飞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理由逃避社会责任。
同时,女性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男性责任的社会规范被进一步削弱,尤其是当今世界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脑力工作开始越来越占据未来趋势的跑道,原本的纯体力工种也会随着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水平的提高掺杂越来越多的非体力因素。虽然女权主义会过分强调个别的女强人例子来论证女性进入职场以后的强大力量,但福山的某些举例说明虽然看起来让人不悦但更现实——他说,其实真正和女性发生硬碰硬竞争的,反而是低端劳动力市场。
在这里,女性(或因为荷尔蒙天性)更仔细以及易于管理,而且正如大部分人知道的,男女同工同酬的问题一直都是问题,于是对雇主而言,聘请女性意味着更低的劳动力成本。而女性在低端劳动力市场的优势,又转而扩大的男性的贫富差距——原本他们只是必须从事更低薪水的工作,现在连这些工作也失去了——进而造成了新的社会危机。福山甚至明明白白地说,大量增加的年轻人不仅扩大了潜在罪犯的基数,还可能导致社会上蔑视权威的行为不可收拾地滋长起来——大部分犯罪实施者,就是十四到二十五岁之间的年轻男性,以至于只要生育率上升,犯罪率就会在其后十四到二十五年内上升。
女性加入职场对男性收入的毁灭性打击更大的现象级证据发生在美国独有的某个领域——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晚期,黑人男性的收入和白人男性的差距越来越大,但是黑人女性基本上已经在收入、教育和预期生命等各方面追平了白人女性。福山称之为这个时期的“最大谜团之一”,毕竟受到种族主义和经济结构缺陷的不只是黑人男性。我觉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只能说是白人女性原本在这些领域的状况也没比黑人好多少,换言之,她们和黑人女性的起跑线差距,远远小于白人男性和黑人男性之间的。更苛刻的可能性是,白人女性在某个时段,甚至并没有相对于黑人男性享有所谓的种族歧视的福利。
既然提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增加,那么生育率和老龄化的问题就成为不可不提的命门,尤其是当下(本文写于2022年1月),中国刺激生育的政策也是一轮紧接着一轮。福山的这本书写于上世纪末,于是就可以看到,今天中国遇到的问题,也是那些国家在上世纪末遇到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女性生育欲望降低,更多的高知家庭都倾向于只生一个孩子,并致力于培养单个子女,依靠国家提供的教育公共品,使得母亲不再需要离开职场也能完成孩子的教育。
福山认为,这不仅仅是人们在家庭生活重要性方面的文化偏好发生了改变——原本受制于大家庭权威式关系的年轻后辈,现在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必然就会因为蔑视权威的生物趋向而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纽约时报》援引了一个瑞典妇女的说法,过去还会觉得如果不要孩子,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东西,但是今天,女人终于有了机会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哪里还有那么容易找到时间去生孩子。
当然,生育和养大孩子天生就会对女性提出更多要求,旧时女性凭借生养以交换男性出门狩猎或工作获取的资源这一关系本来就很鬼畜——某电视剧里有这么一句台词,小孩子又不是只浇人民币就会自己长大的。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她们的生育欲望随之降低,其实可以用很粗暴的方式来解释,那就是她们为了抚养孩子所获得的尊重,完全和她们的付出不成正比,反倒是因此产生的机会成本,大到让她们一想起自己放弃的就痛心疾首扼腕不已。加上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当道,凡事都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货币衡量标准,偏偏在家带孩子是被置于市场价值这一理性及通用的衡量尺度之外的。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找到传统家庭积极正能量的复苏离不开女性回归家庭这个死结的话,那么鼓励生育首先就要振奋“生育能力”的地位,找到主外和主内可以共享且公平的价值衡量方式,并以此为基础来制定社会资源的分配方式。看起来,大概只有女性真正意义上获得话语权才能实现调配社会资源以促进生育的可能性。否则,就只是很滑稽的诸如增加产假或者增加华而不实的陪产假这种操作,给女性以离开职场成为附庸和坚决不生两个粗暴选项了。
倒也不是说,女性养育子女形成的社会脱节问题完全无解。作为社会信任很重要的某个指标是终身雇佣制,在战后的日本,终身雇佣制更像是企业和雇员之间彼此锁死劳动关系的制度,而在这本书里,福山则把这解释成为一个任何年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以避免国家背负过高社会服务债务的解决方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到裁员祸害而不得不退休的往往都是失去适应性于是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男性中层管理人员。他们如果想要二次出发,就需要接受新的职业培训,同时要面对可能出现的职业阶梯下行的经历。
如果说,这种被迫接受职业空白的训练和就业体系能够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且在新的文化认同里被认为是正常的且可以得到不带偏见的正常的承认,那么解决的就不仅仅是四五十岁被迫早退的男性的就业问题。因为这种机制的自然发展,会产生这样一种社会观念和认知,即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找到适合的职业训练而后进入新的竞争跑道,在这个过程中,旧的经验如果充分发挥作用,还能改变职业生涯下行的必然性。换言之,唯有偏见被去除,才能让女性在回归生育的时候减少顾虑和被物化或被牺牲的感觉。不过,这会是近十几年或几十年看得到的吗?
虽然福山高度的肯定了人类本性的私利,其实是促成合作和社会秩序的最初动因,但是他也诚实的提出了,小型社群的内部规范很难被扩展到国家级别——理由有点寓言的味道:他说或许是因为小型社群里多由亲属组成所以过于平等,而促成现代社会秩序来源的却从等级制升级的有组织的国家权威。其实从女性生育价值的评估和肯定角度,也很难逃脱来自上层建筑的官方认定,才能通过法律权威和教育体系铺开成为公众认知。
福山说,人们对规范自然选择的过程是盲目的,也会产生更多徒劳无功的结果,最好理解的就是所谓的公地困境——人们怎样眯着眼睛看待基于合作自发形成的扩展秩序,然后寻求从中获得更大的私利。据说公地悲剧另有一个译法,叫做大锅饭悲剧,在信任那本书里,福山提到过,公地悲剧的一个负面产物是搭便车,也就是滥竽充数式的坐享其成。在这本书里还被扩展到了更高层级的欺诈行为,即利用其他人的单纯而投机取巧,同样的例子也在信任那本书里出现过,最初的互联网世界不发小广告是彼此之间的默契,直到有俩律师捣乱,于是网络广告变成了当今世界最赚钱的业务之一。
或许,公地悲剧是一个扩大了的、多方参与的囚徒困境博弈,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选择是为了维护公共资源做贡献还是搭便车或破坏规则的欺诈者。提出公地悲剧的哈丁认为,只有通过等级制的权威,才能解决公共资源的共享问题。这让我想到了《消失的十三级台阶》里的某个观点。身为前狱警的南乡说,每个小孩子都知道,杀人偿命,也就是说每个杀人犯在实施犯罪行为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这让他们在行刑前怕死的哭喊完全没有意义,所以阻止国家废除死刑的,并不是别人,就是这些杀人犯。
乍一眼两者好像没有关系,但南乡和哈丁显然都是站在国家威权的同边,并希望借由这种权威的管理和施压,来改善甚至重建社会秩序的。福山也在后文里承认,在社会资本缺乏的时期,等级制组织(国家机器)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甚至可能是将低信任度社会组织起来的唯一办法。这个观点又和孙中山提出的国民训导期不谋而合。在这个过程里,法律权威和教育又必须是并行的,如果只依赖法律权威和国家暴力机关,就会走上警察国家的老路,即人们是因为怕死所以才守法。如果只是靠教育来引导,又过高的期待了人们自发组织社会秩序的能力,不可避免的绕远路——如果公地悲剧是扩大的囚徒困境博弈,那么令这个博弈进化的唯有等级制威权,是这个意思吗?
博弈的缘起是竞争——生物学家理查德·艾克塞洛德称,人类是为了竞争而合作——博弈,则是在竞争的同时充分利用既定资源,使得自己占据更多竞争优势的意思吗?如果说博弈论提供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一显性矛盾的解释,那么是否也提供了社会资本积累的最初解释呢?既然就进化论原则而言,合作和互惠利他原则的形成是因为它们能带来好处,那么从个体之间的合作到集体之间的合作,究竟是先于竞争还是后于竞争呢?如果个体寻求续存的利益可以服从与集体(对肉类蛋白的需求),那么同样的逻辑放在集体之间为什么会变得困难,难道只是因为自私的基因设定的亲缘关系信任半径的关系?针对这一系列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自发形成的秩序并不能完成从小社群到大社群的自适应,和等级制威权的不可或缺以外,福山还从生物学的角度就人类大脑进化的另一项促进因素做了展开。
虽然人类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有无限利他的潜能,也做不到彻底的诚实——这就是前文有提到过的、每个人都是天使与魔鬼共生模式的出处。就好像防御型现代化一样,一种新型军事技术在一国出现,不仅会迫使与之竞争的国家也发展此种技术,还要争取发展出能够产生这种技术的政治-经济体制,换句话说,外国军事竞争促使本国内部产生政治合作。而人脑在进化期的长足和快速发展也很像是人类社会军备竞赛的模式,仿佛与生俱来一样就具备侦测谎言和判断社会契约的作用机制,同时还拥有旨在惩罚欺骗着的情感结构——每个人从小孩到大人,仿佛只是负责提高这些天赋的应用能力而已。
既然这些天赋已经包含了谎言和契约,也就是说,任何人天生就兼具善恶两种属性,即同时是天使和恶魔——这注定了没有特别的冲动会使人们把其他物种和有限的非亲属同类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福山给了很容易懂的例子来说明,只有天使和只有恶魔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为在一个天使的社会中,人人都绝对诚实于是合作无间,但基因的自私性必然会催生机会主义者,中国人说好样学不会坏样一学像,凭借欺骗获得更多利益的机会主义操作会悄然蔓延,魔鬼就这样被养出来。至于一个满是魔鬼的社会,要么就很快死掉,要么就出现少量的天使,如果天使不能改变社会就会被魔鬼吃掉,然后都是魔鬼的社会就死掉,如果天使改变了社会那么就又变成一半魔鬼一半天使的社会。
承认天使与魔鬼的共存,可以提供一个理性的博弈论工具,那就是通过评估回报的情况,找到天使魔鬼共存社会的进化稳定策略。至于人性的利己本能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找到道德归属,福山认为必须引入时间差的概念。如果交换是同时发生的,那么这个就只能算是理性范畴的交易,和道德属性无关。如果交换是有延迟性的,那么就可以引入道德观念——如果有人看到另一人身受重伤躺在路边,先为他打了求助电话,就是道德,如果先开口提出对方要给钱才打电话,就无关道德。
如果我们认为先打电话的行为是道德的,以及它代表了绝大多数的社会现象,那这个社会肯定是天使比较多而且魔鬼受制于天使——估计这会是让福山不高兴的推理,当天使掌握话语权的时候,就会采取法律权威和国家暴力机关等武器,对魔鬼起到约束和威慑作用,以避免他们做出魔鬼的行为。于是这又绕了回去,在重建社会秩序的过程里,国家威权是多么必要的存在。
撇开福山稍微有点厚古薄今意思重新祭出宗教力量和自我救赎的诉求,对于国家威权在重建社会秩序以及达成规范共识方面,他倒是有很实际的论述。首先,他确认了,许多社会规范都是把长远利益和群体利益,放在个体利益至上,所以对规范遵守者来说,完全是违背本心的难受的存在。正因为难受,他在随后的段落里指出,令社会规范成为人人都觉得天然就该遵守的公序良俗,是一个需要反复习惯和重复训练才能获得的过程。如果说前者是法律权威的生效,后者就是代复一代的教育。但这个社会习性一旦因此成为习惯也有其两面性,如果代表了好的自由民主的未来(姑且站福山),那么它的不易改变就会成为一种值得传承的信仰,如果它在未来代表了某种极端(参见犹太复国主义),就可能成为新的魔鬼。
与此同时,舆论的导向也在教育国民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福山在列举经合组织犯罪率数据的时候提到,暴力犯罪往往更容易被媒体大肆渲染而产生轰动效应,进而令公众对社会安全乃至于社会信任形成与事实不符的负面看法——这就是媒体的“私利最大化”追求超过了它需要对公众担负的责任造成的。譬如南京彭宇案,媒体抓住法官的只言片语博眼球,导致事件真相和全貌被湮没以失去其教育意义。又譬如刘鑫江歌案中对于前者漠视后者生命权的极端自私行为,旨在追求流量为了异见而异见纠缠不清的某些媒体,同样也鼓励了负面的情绪,使得失德者享受人生的观念流传,加速了社会资本的崩塌。
所以,人类基于私利达成合作而形成的社群,并不是一开始就能产生合作性规范,即使出现了某些规范也未见得就是公正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可能导向尴尬的可能性,不公正甚至适得其反的规范会因为反复训练(教育)而长期存在。从自由民主的角度出发,任何自发性的社会规范都不能成为社会秩序,除非以正式法律表现出来的国家权力,对人类合作的扩张秩序加以补充和修正。乍一眼就觉得挺讽刺的,因为自由民主制难道不是天生蔑视自诩修正主义的威权的吗?不过福山在这里的举例主体,应该是有奉行众生平等前提的吧,毕竟独立宣言在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
其实在读到本书略后的章节,福山行文里的乐观程度已经大不如1993年出版的历史终结,不过短短几年的时间,何以让福山的情绪值那么明显的走上下坡路。想得到的解释是,历史终结的出版时间,正是布什总统宣布美国赢得冷战的节点,苏联解体,从东欧到拉美,大家一股脑儿的想要从灯塔国短暂却波折最终辉煌的历史里,找到自己的强国梦。而对于美国来说的另一个意识形态尬尬,也开始逐步引入市场经济——保罗·科利尔称这四个字“资本主义”的别称,只是看起来稍微不那么有攻击性。
而且在写历史终结的时候,尽管福山也做了很多的调查研究,但大多是围绕其他国家晦暗惹人嫌的部分,相比之下,身为在美国找到存身之道的三代日裔移民,某种微妙的积极会恣意生长也是情理之中,毕竟福山的父亲在战时可是被投入过在美国设置的日裔集中营的。从信任到大断裂,这两本书既然是跟着历史终结,想要进一步探讨美国模式如何给予后进民主国家以指引,就肯定会涉及到很多本土的调查材料。虽然放在大的时代线上,美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并没有显得特别糟糕,然而和福山有情感联结的,却只有美国而已。
更那啥的是,搭配末日巨塔那本书里的进度条,福山《大断裂》的成书时间,正是911事件前几年。那段时间里,美国情报、反恐及国土安全各部门,极尽推诿偏狭之能事,充分展现了部门倾轧和官僚主义是怎么配合那一场惊天灾难扮演了猪队友的角色——他们是真的有无数次阻止911发生的机会。这也成为了美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非正式网络关系坍塌和社会资本见底的情况——福山认为非正式网络可以很好的弥补因为等级制威权不可或缺性而产生的信息壁垒问题,甚至正是因为非正式网络造就的社会资本,令硅谷得以在研发上形成规模效益(这个例子其实我有点不理解,不过早几年的淘宝平台对小型创业者的超友好性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既然硅谷的研发公司可以形成跨团体的交流,那么国家部门之间理论上也是可以的,只要有足够的社会资本。上行下效,如果国家政府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权威形象,对于重建社会秩序肯定也是有益的。但是,没有。
这个心态就很像我在读近代史时候,会相对害怕读本国的一样,别人家的惨事最多只是惹几句唏嘘,即便是物伤其类也是有限,但如果那些腌臜事的背景是自己国家,那就太不一样了。所以福山才有那种越读越让人觉得有点意思的本事。他总是先一步说了自己不甚欢喜的地方,接着又在后一步里用自己给自己打气的方式,竭尽所能的想点办法出来,反正只要先试一试了,总有拨云见日的可能性。在这个悲观主义盛行且人类越发疏离且自闭的时代,福山这种精神还挺有几分樱木花道式的傲娇和执着,嗯,就是这么个意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作者:Caven 发布时间:2013-04-21 14:20:04
《意念力》这本书看起来像是一个学术研究成果报告,因为它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以及研究结论的应用。所以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难以读懂的,需要细心研究。然而它所展示的内容,确实很让人震撼,好像是在科学和神学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神学的有效性。
为什么说它是科学呢?因为它的研究方法是可重复验证的,每次只要输入一样的条件,在同样的环境下,采取同样的步骤,一定会得出相同的结果。这一研究方法的基础乃是人体运动学,基本原理就是一个人若接触到了负面能量,他的身体力量会弱化,反之如果他接触到了正面能量,身体力量就会强化,甚至是他本身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点的情况下,结果都一样。更难得的是,作者的研究中,还能用准确的数据对意识能量层级进行度量,由此得出了一张震撼世界的“意识能量层级图谱”。
为什么说它证明了神学的有效性呢?因为它的结论告诉我们,一切皆由"意识"控制,"存在"本身才是唯一的真理,其它都是不同层级、不同视角的不同解读而已。每个人一生的结果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他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原因,因为行为取决于他所处的意识能量层级,所以真正的原因乃意识。由此知道物由心生才是真理,不但每个人的生命由他所处的意识能量层级所决定,整个人类的历史也是这些不同层级的意识能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研究结果还告诉我们,仁爱、智慧、喜悦等这些意识层级,比愤怒、骄傲、忧伤等层级的能量要大得多,会给人带来很多正面影响,可以让人立刻就变得更加强壮;反之,负面能量立刻会让人虚弱。
同时,本书的研究结论还告诉我们,个人能量是来源于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更大的吸子能量场,就好像每个人都是一个终端,可以接入互联网获取无限的资源一样。而这些能量的源泉,是与生命的意义紧密关联的,一旦生命失去了意义,个体的死亡就会接踵而至。所以人类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意义,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能量层级,而任何一个个体的能量层级之提升,都会对人类整体来带积极的影响。
当然,这本书还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了研究方法和结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可以看出,它几乎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体现出意识层级的影响。对此我就不举例说明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原著,此处摘录一些精彩语句分享给大家:
▪ 宇宙的原则是不浪费一个夸克,所有物质的存在都有其目的,并要达到某种平衡,没有任何事件是无足轻重的。
▪ 从人类历史记载中我们已经得知,通过对世界“成因”的分析,未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反之,必须要分析哪些貌似真实的成因之所以产生的条件,而这些条件,仅仅存在于人类意识之中。
▪ 人类通常认为,他是利用他能控制的负面能量生存的。实际上他在受那些秘密来源的精神力量的支配。
▪ 大脑就像接收器一样,能够接受来自心灵的能量模式,这就是以思想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意识。
▪ 不是那些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而是取决于我们自身---我们认为它是机遇还是压力,取决于我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它。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3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6分
安全性:7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傻瓜式服务(152+)
- 中评多(125+)
- 简单(174+)
- 少量广告(554+)
- 内容齐全(120+)
- pdf(355+)
- 购买多(326+)
下载评价
- 网友 丁***菱: ( 2024-12-17 17:17:27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国***舒: ( 2024-12-17 02:07:19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曾***文: ( 2025-01-01 02:30:26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冯***卉: ( 2025-01-03 04:41:51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通***蕊: ( 2024-12-14 01:25:02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潘***丽: ( 2024-12-15 03:30:02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龚***湄: ( 2024-12-18 05:43:02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晏***媛: ( 2025-01-07 23:30:27 )
够人性化!
- 网友 印***文: ( 2024-12-22 05:14:52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相***儿: ( 2024-12-24 00:59:40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高考生心理减压(家长、教师版) 心理训练方法 压力辅导挫折辅导性格辅导交往辅导学习和生活辅导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二年级语文上册课堂同步练习册部编人教版(共7本 配视频课程)看拼音写词语看图说话写话课文内容填空训练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蜘蛛侠与死侍(套装1-5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蒙台梭利发现孩子( 货号:752260293)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新收入准则理论与实务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上下2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全新正版图书 资本犯罪:金融业为何容易滋生史蒂芬·普拉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787300237404 金融犯罪研究人天图书专营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新华书店自营】最美的四季科普(全4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零起点耳穴使用教程:贴耳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民国课堂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9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7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8分
知识深度:9分
知识广度:5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