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问题研究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问题研究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本书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实证分析基础之上,针对贪污贿赂犯罪口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书中科学地界定了口供的证据地位、功能、作用,并向丰富的司法实践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贪污贿赂案件刑事诉讼证据运用规则和方法。作为对本土司法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本书对解决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依赖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和方法,内容深入并有针对性,对我国持续深入的反腐败刑事诉讼具有建设性意义。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运用实务情况
第二章 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与口供
第三章 我国现行法的口供规范研析
第四章 转型中的口供认识与运用
第五章 完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的证明制度——从口供证据制度的视角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实证分析基础之上,针对贪污贿赂犯罪口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书中科学地界定了口供的证据地位、功能、作用,并向丰富的司法实践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贪污贿赂案件刑事诉讼证据运用规则和方法。作为对本土司法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本书对解决贪污贿赂犯罪案件口供依赖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和方法,内容深入并有针对性,对我国持续深入的反腐败刑事诉讼具有建设性意义。
精彩短评:
作者:Ainy 发布时间:2021-12-07 17:46:48
《诉讼法学文库》2016年(1),本书是法大李明蓉(曾任福建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后任福建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委主任)博士的成果,专题研究贪污贿赂案件口供问题的书籍。专业性、针对性强。很好的司法制度、诉讼法学资料。pdf
作者:书非借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3-06-25 18:34:19
小人物的真实感,都罢总有些悲凉
作者:红胡子 发布时间:2016-07-04 19:39:56
格非的长处再一次毫无悬念得以挥洒。其局限也如此前作品一样一目了然:读者的共鸣需要作家以生活的切肤之痛来召唤,格非过得太神仙了。
作者:冷暖自知 发布时间:2024-02-14 22:20:13
唐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李唐王朝时达到了极致,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深入了解那段历史,透过文物,历史,艺术,民俗,风物去窥视那个时代,去了解唐人,去亲近他们,从前人笔记,正史,唐诗,散文,文学作品中去深入那个时代,在别人的故事中感受历史的沧桑和变化,昨日无法重现,但是历史可以重逢,在长安道上探索那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盛世。掩卷深思,如烟往事在苍茫夜色中慢慢隐去,又纷至沓来。
作者:Seer 发布时间:2010-08-18 07:46:05
讲的不好
作者:地中海的鱼 发布时间:2013-01-22 14:47:00
还是挺实用的,只是全书里都是“单数,复数,傻傻分不清楚”,英国人的意大利语有这么差么=。=对语法还没搞清的亲们可千万别看这本书~!
深度书评:
才女不复
作者:Luffyjun 发布时间:2011-06-01 03:13:32
先前,关于张爱玲,我仅限于知道一些零散的轶事,比如她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外曾祖父李鸿章),比如她唯一一段爱情(对胡兰成的痴情),再比如她的文学上的才华……
如同海明威讲的那样,“一个文人的最好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原名张煐的张爱玲四岁时母亲便离开她,远赴欧洲留学。母亲的离开并非偶然,她厌恶吸食鸦片荒淫无度丈夫,选择离开这个日渐颓靡的家。在张爱玲十八岁逃离父亲之前,她经历了父母和好又离婚,父亲再婚,父亲对她半年的监禁……他带着对父亲和这个家深深地恨意,基本上再也没回来过。宽裕的童年带给她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良好的教育吧。张爱玲早慧,九岁就寄信投稿。
她二十三岁时便名扬上海了,就如同她在《传奇》里写到的:“呵,出名要趁早呀!”去香港读书,用英文练习写作,出版小说,影评,插画等等,不管是迫于那种原因的创作,她是用她喜爱的方式生活着。
二十四岁爱上胡兰成,二十五岁为他所伤,二十七岁离婚。张爱玲的一往情深并没有换回他们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她一生一世一次的爱情竟如此短暂。一个天才女子嫁人同样也会受到伤害。绝望之余,她三十二岁离开家国就再也没回来。
孤傲,冷漠。她从五十二岁开始自我封闭,我始终不能体会她当时的心情。糟糕的童年经历,坎坷的感情经历,单薄的友谊……是不是只有写作支撑着她,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在她心中经历了怎样的变故,是后人不可知的。就像她的小说,人们总是不能单纯的看待她的作品,总是找些人或事来对号入座。
写不出溢美之词赞誉才女,我只知道,她生活的年代不复了,她的作品不复了,孤寂的天才不复了……留下的是那些孤独的文字,后人又以自己的理解来解读,这或许是最好的存在方式。
众生绝顶聪明处,只在虚无飘渺间
作者:靜 发布时间:2009-05-04 10:03:03
《孙子》是一部兵书,但不是一般的兵书,而是讲有战略高度,带哲学色彩,侧重于运用之妙的兵书,在兵书中地位最高,是经典中的经典。
“兵法源于军法”。军法讲的是法度,兵法讲的是兵无常法。这里的军法,是军中的一切制度和规定;兵法,是专指讲谋略的书。现在我们称作兵书的书,主要是讲谋略,即狭义的军事艺术,但它的来源却是广义的军事艺术。广义的军事艺术在军法里。军法的存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光凭兵法就能打仗。早期军法是什么样?《司马法》是唯一的标本。这部书,今本是选本,只有5篇,都是讲和用兵有关的大道理。
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兵法的特点就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它是一定基础上的胡来。没有基础不行,没有胡来也不行,和艺术的道理一样。
《孙子》十三篇分成四组,第一组的三篇和权谋有关;第二组的三篇和形势有关;第三、第四组的七篇涉及阴阳、技巧。
权谋,是讲计谋。计谋有大小,权谋是大计。大计是战略,处理的是战争全局(与政治有关,和战前的计算和实力准备有关)。
形势是什么?就是兵力的配方,这里多一点,那里少一点,有虚就有实,有众就有寡,怎么分配,奥妙无穷。大计和小计,权谋是大计,它是小计。形势是因敌制宜、因地制宜的各种对策。它的特点,是遇什么问题,讲什么对策,解决战斗中的实际问题。权谋讲战略,它讲战术。战术的要求,是机动、灵活、快速、多变,一是运动,路线和速度怎么样,二是打击,是不是意外和突然。诡诈,绝对不可少。
阴阳,是数术之学和阴阳五行说在军事上的应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靠这种学问。阴阳是讲人以外的东西。
技巧,和人有关,和武器的使用和军事训练有关。《墨子》城守各篇还在,是古技巧家说的经典之作。
权谋最尊,纯用古典,越古越好,后世保存最多;形势,也很重要,但不如前者,大多亡佚;阴阳、技巧,很多是随作随弃,后世保存最少。我国传统,尚谋轻技,和这种阅读结构有关。
-----------------
战史是用流血的经验写成,战例对军人最有用。读兵书,从战例人手,是对头的。兵书有用,但怎么用是大问题。用得不好,还不如不读。误不在书而在用。
(一)内篇
(1)权谋组
包括《计》、《作战》、《谋攻》三篇。
(2)形势组
包括《形》、《势》、《虚实》三篇。
(二)外篇
(1)军争组
包括《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五篇。
(2)其他
包括《火攻》、《用间》两篇。
-----------------
【计第一】
第一章,讲兵事重大,关系民之死生,国之存亡,不可不仔细比较,不可不仔细计算。
第二章,讲定计,即出兵之前,如何比较敌我(五事七计),计算双方的实力优劣,看结果是否有利于我,计算有利于我的计是否被贯彻执行。计利于我,被贯彻执行,才兵出于境。
第三章,讲用计,即出兵之后,如何发挥计算的优势,在战场上随机应变。
第四章,讲何以知胜负,答案是计算定胜负。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它抓住的东西,是战争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克劳塞维茨给战争下的定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以政治为前提。政治是“正”,战争是“奇”。“奇”是以“正”为前提,“正不获意”,才用“权”(《司马法·仁本》),“权”就是“奇”。战争后面的政治,它的意图,都是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都是要让你受委屈。这是第一点。
2、先计而后战
3、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计是总体,也是局部;计是开端,也是结束;计是理论,也是应用。计贯穿于战争全过程。《孙子》的每一篇都贯穿着计算。
道最重要,畏是衍文,不畏,简本作不诡,是不违的意思。人和就是民不违。道是民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道是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比“道”次要的两条,是“天”、“地”。现代的军事气象学和军事地理学,按古代的概念,就是属于兵阴阳。《孙子》也讲兵阴阳,但讲天少,讲地多。讲天,主要在《火攻》;讲地,主要在《行军》、《地形》、《九地》。这里讲天,主要是讲时令。“地”,有无人之地和有人之地。无人之地是客观存在的地形地貌,有人之地是以战势而划分。地有三维,远近是长短,广狭是宽窄,高下是高低。三维之外,还有险易,险易是坡度。地势险峻,近于90度,是险;平坦,近于0度,是易。战势,有多种分类,“死地”、“生地”是最大的两类。安全地带叫“生地”,危险地带叫“死地”。《九地》讲“死地”,解释是“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反过来,是“生地”。
“天”、“地”的后面是“将”、“法”。“将”、“法”是人事。“将”有五德,第一是智,第二是信,第三才是仁。对于将帅,智、信最重要。兵法是斗心眼的学问,第一重要是智。信也很重要,不仅是诚信,而且是威信,令行禁止,有权威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勇而无礼则乱。见义不为,无勇也。“法”,不是一般的法,而是管理军队的法,古代叫军法。“曲制”,指军队编制。这个词,又见于《管子,七法》。
经过上面的比较和计算,“吾以此知胜负矣”,就是定计。定计只是“知胜”,还不是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胜利,还要到战场上。从知胜到制胜,一个好的计划,要想得以实现,一切取决于人。第一是自己人,各级官兵,要贯彻意图,执行计划。二是敌人,敌人是否中计,是否上当,是否就范,牵着鼻子,乖乖跟你走。这点更重要。
“将”是虚词,表示假想中可能发生的事。
这段话很重要。因为定计和用计怎么转换,这是中介。纸上谈兵的东西和实际操作的东西,前后如何衔接,光有“利”不行,还要有“听”。计的实现,不光取决于自己这一边的接受,还要有敌人的接受。“利”只是计算上的优势,光有计算的优势,还不一定有真正的胜利。不要以为,战争是计算的游戏,只要摆摆数字就能解决问题。自古以来,很多战争,实力悬殊,仍有一拼。对方是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计利以听”,是总结上文。承上而言,它的意思是,不但有计算上的优势,而且被执行者接受。这是个条件句。下面两句是说,在这个前提下,才制造“势”,用来帮助我们在外的作战。古人说,“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管子·七法》)。
在《孙子》一书中,“形”、“势”的概念很重要。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讲,可指任何军事上的态势。态势是由兵力的分配和部署而造成。但《孙子》把它分为两个概念。形是静态的,势是动态的。形是可见的,势是不可见的。不可见,也就是“无形”。定计是靠形,用计是靠势。“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利”就是“计利”,就是计算的优势。“权”本来是秤陀,用作动词,就是掂量轻重。“权”指权变,就是从加权平衡、调解力量分配一类含义发展而来。它的意思是发挥优势,制造机变。势的变化,都是因应敌情,随时随地调节,没有固定内容,这是它与形不同的地方。
“兵者,诡道也”。这是很关键的一句话。“诡道”不仅是“势”的特点,也是“兵”的特点。兵不厌诈,是典型的中国智慧。兵法的产生,和兵不厌诈直接有关。弱者不择手段,用糙招,这
是战术,不是道德。兵法是什么?是项羽想学的“万人敌”(《史记·项羽本纪》)。“万人敌”,不是决斗,不是打群架,而是政治集团间的殊死搏斗。这种艺术,它的产生,首要前提,就是要打破贵族传统:什么招儿都能使,什么道德都管不了。“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韩非子·难一》)。战国兵家,大家有共识,庙堂之上,我是谦谦君子,战阵之间,却不厌诈伪。不合规矩,现在反而是规矩。
形是看得见的东西,势是看不见的东西,但它们并非各自独立,毫不相干。形是摆在前面,势是藏在背后。摆在前面的东西,还是有形可睹。“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毛泽东称为“示形”①。“示形”,就是制造假象。它是势的表现。摆出来的样子,是伪装。伪装也是一种形。
上面两段,相映成趣,定计有确定性,用计没有确定性。《孙子》一书,总是先常后变,先正后奇,所以下面还是回到庙算本身,把最需要确定的东西先确定下来。
“庙筹”即庙算,庙算就是计。筭是计算,庙算是在“战”之前,这就是“先计而后战”。
战以前,第一是征兵,古人叫“军赋”;第二是建军,即按营兵布阵的需要,把征调上来的兵员分为军旅卒伍等各级编制,设官分职,配备各级军吏,统于将帅;第三是养兵;第四是治兵,即用金鼓族旗和徽章,建立指挥联络系统,利用农闲,借助田猎,校阅士卒,教民习战。这四条属于长期备战。
临战,也有四件事,第一是庙算,即用算筹,比较敌我,预测胜负;第二是卜战,即用龟策,占卜吉凶,去犹豫,下决心;第三是拜将,即选择将帅,授命专征;第四是授甲授兵,即把国家武库中的车马兵甲发给军队。这四条属于紧急动员。庙算是一计,也是谋。古代的谋分好几层。治国、用兵,合起来讲,这样的谋最大。比如《六韬》,就是两者都讲,也叫“阴谋”。其次,是庙算。庙算的谋是“权谋”。权谋是用兵的谋,战略层次的谋。还有一种,是用于实际战斗的谋,即“形势”家的谋。《孙子·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庙算之后,野战、攻城之前,还有外交战。
任何战争,都是为了胜利。任何胜利都是积小胜为大胜。庙胜就是设想中的大胜,这是第一步。庙胜之后,才有其他各步。
《计》篇的主题是庙算。定计是庙算本身,用计是庙算的延伸。最后一章是总结,还是紧扣这个主题。庙算很简单,全看实力。一般说,得算多的必定战胜得算少的。
-----------------
【作战第二】
第一章,讲打仗费钱。
第二章,讲打仗耗时。
第三章,讲抢,即取敌之利,就地补充自己。
第四章,讲快,速战速决。
第五章,是警告为将者,要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
这五章,前两章是讲“用兵之害”,次两章讲“用兵之利”。“用兵之利”是针对“用兵之害”提出的对策。最后一章是总结。
“凡用兵之法”,在《孙子》书中多次出现,《谋攻》、《军争》、《九变》、《九地》四篇的开头,《谋攻》、《九变》两篇的当中,《军争》篇的结尾,都有这种话。它是一种发凡起例的叙述。
“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是讲战车和兵员的数量。这里讲的规模,应是常数。它反映的是春秋晚期的战争规模,讲兵法,这个背景知识很重要,研究中国古代战争,战争规模很重要。早在春秋晚期,10万就不算啥,只是平均水平。战国时,规模更大。
穷人的大问题是吃饭,富人的大问题是安全。兵力的后面是国力,没钱不能打仗。这是战争经济学。战争的财政支持,即使今天,也是头等大事。
“胜久”是一个词,意思是靠持久取胜。“虽有智者”,简本作“虽知者”。“知者”等于“有智者”。“虽有智者”不是说“即使是有/智慧的人”,而是说“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作者的结论很简单,“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即军事上,真正管用的东西,只有老老实实的快,没有聪明机灵的慢。
“役不再籍”,是说国内征的兵,是多少兵就是多少兵,不用再抓壮丁。“粮不三载”,则是说粮食不用再运输。“再”、“三”不是实际数目,只是表示不要多次征发。国家穷是穷在两件事:“远输”和“贵卖”。“远输”是上文的“千里馈粮”,“贵卖”是粮价贵。“近师者贵卖”,是讲军市。军市,是设于军队所到之处。军队所到之处,粮价会上涨。这两件事,不仅使国家陷于贫困,老百姓也倾家荡产。孙子时代,都是到别国打仗,抢是正常,不抢是怪事。王者之师、霸者之兵,孟子、荀子喜欢讲,那是理想,不是现实。
国家花钱,除了粮草,还有武器装备。
一类是车:
(1)“破车罢马”。是指马车,包括上面说的驰车和革车。
(2)“丘牛大车”。是从丘征发上来,用牛拉的瑙重车。
另一类是单兵使用的各种武器和护具:
(1)“甲胃矢弓”。
(2)“戟循矛格”。
上述装备,车最贵重。作者说,杀敌靠两样,一样是对敌人的愤怒,一样是物质奖励。夺取敌人的兵车,一定要奖励,“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族旗”。
古代战争,除了抢,还有杀。很多战争都是斩草除根,男杀,女奸,老人和小孩也不放过。战争,不杀人不可能,少杀行不行?这是大问题。古代战争,有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敌人来了,不但杀人,还刨祖坟。被征服者作殊死搏斗,不投降,降了也会叛。对待俘虏,经常是活埋。“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后一句话不容易。 粮食就地补充,武器就地补充,兵员就地补充。这些加起来,就是所谓“胜敌而益强”。
战争的目的是胜,不是久。消耗不是目的,持久不是目的。侵略,客场作战,都是利于速决,拖久了,打皮了,必然不利。毛泽东写《持久战》,持久是针锋相对,属于反制之计。以强凌弱,要的是快,打得起,拖不起,以弱抗强,当然要反着来。毛泽东的持久战,强调的是战略持久。战术,还是速决。
为将者,不仅掌握着人民的死生,也掌握着国家的命运。司命,是天上的星官。《史记·天官书》说,天上的文昌宫有六颗星,其中第四颗就是司命。司命是定人死生寿夭的神。文昌六星,还有司中(第五星)。司中也叫司过或司祸,则是计人罪过,定人寿数的神。前者是大司命,后者是少司命。天上一颗星,地上多少命。将军杀人,医生救命,都是司命。
战争没有美感。
真正上过战场而人性未泯的人,不会喜欢战争。
-----------------
【谋攻第三】
第一章,讲全利原则,即用最小消耗,换最大胜利,这是谋攻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讲谋攻之法,即用各种办法避免浪战强攻,不是城打烂,人杀光,而是完整夺取,迅速解决问题,彻底解决问题。
第三章,讲实力对比,即以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关键是敌我对比,有绝对优势。
第四章,讲中御之患,即在紧要关头,将领要有机断专行,不必受国君遥控和干涉。
第五章,分两层,一层讲“知胜”的五条原则,其中包括“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一层讲知彼知己的重要性。
本篇为战争手段排队,是把最和平的手段排在最前,最暴烈的手段排在最后,先礼后兵。伐谋是第一,伐交是第二,伐兵是第三,攻城是最后。庙胜最好,退而求其次,才靠外交;外交不行,才野战;野战不行,才攻城;攻城是万不得已,属于下下策。它是把谋摆在第一,叫“上兵伐谋”。这句话,自古有一种通俗说法,叫“攻心为上”。“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志·蜀志·马良传》引《襄阳记》)。
第一段是讲全利原则。这个原则,是以最小消耗,换最大胜利。克劳塞维茨说,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怎么消灭?用大规模杀伤武器进行大规模杀伤,连平民一块儿杀,是一种办法。这种打击,打烂杀光,军事成本大,道德成本也大。于是有另一种办法,“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寇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就是这种打击。它的特点,是缩小打击面,比较聪明,但这是成本
计算,不是发慈悲心。
这里提到“五全五破”,讲‘全利“,这是下面讲攻城方法的前提。《孙子》讲逐步升级,也讲逐步降级,理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得己才“大规模报复”。这和西方的传统不一样。
邦是国土的封域,国是这个封域的中心,即国家的首都。古代常以首都代指国家,它可以代表整个国家,但和国家还不太一样。国是城市,不是一般城市,而是中心城市。次级城市,古代叫都、县。国不能很多,从概念上讲,只有一个,加上迁都后的都,有首都、留都、陪都之分,顶多也就两三个。但都、县却很多,几十个或几百个都有。
后面四级,是军队编制的四级。古代军队,并不是只有四级。中国古代,军队编制是以十进制为主。十进制的下面是五进制。最最基础的东西是“什伍之制”。伍是五人,什是十人。伍最基本。军人登记册叫“伍籍”。伍是细胞式的东西,可以代表各种队列形式。
这五个人,可以左、中、右排列,也可以前、中、后排列,还可以左、前、中、右、后排列,组成小方阵。伍以上,卒(100人)也是关键的一级。征发军役,卒才是基础单位。卒以上,基础单位是旅(500人)。旅上面还有一级,取驻屯之义,当时叫师(2500人)。旅的长官叫亚旅,师的长官叫师氏。旅是战车编组的单位。一旅五卒,是5个战车组,和卒伍之制的伍相似。一师五旅,是25个战车组,也和卒伍之制的两相似。
野战是吃肉,攻城是啃骨头。古代攻城难,不光是城高池深,易守难攻,还有一道大墙,是对方的心理屏障。中国古代城市,城和市在一起,城和宫在一起,城和庙在一起,坟墓也在城里城外。它是财富的中心,权力的中心,也是宗教的中心。城破,攻方憋了一肚子的火,往往会血腥屠城,奸淫掳掠,不仅活着的人难逃一死,还会挖祖坟,毁社樱,侮辱守方的先人。守方拼死抵抗,原因在这里。
攻城,双方的心理很微妙。古代战争,暴力无限。攻城,久攻不下,往往导致屠城,城打烂,人杀光,男的都杀,女的都奸,就算不杀,也是抓回家里当奴隶。剩下空城空地只能移民以实之。这些都是笨办法。笨办法的背后是害怕,双方都害怕。只有高明的军事家,有胆量,有智慧,才懂得利用形势,用各种办法(如实力威慑,如外交谈判),晓之以利,谕之以义,动之以情,劝说对方,放弃抵抗。在放弃抵抗的条件下,保证对方军民的生命安全,既保全自己,也保全对方,既保存城,也保存人,完整地得到胜利。这是最理想的攻城方法。
第二段包含三层意思:一层是承上而言,讲“全利”的重要性;一层是讲一般的“攻城之法”,一层是讲“谋攻之法”。“攻城之法”,违反全利,是最糟糕的攻城方法。“谋攻之法”,符合全利,是最聪明的攻城方法。中国的军事文化,是墙文化。土墙是墙,砖墙是墙,列阵而战的人墙也是墙。城市从哪儿来?从聚落。古代聚落都是小村小镇,统称是邑。大如国(国都)、都(大县)小如县,往往有城墙环绕。这种墙,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城。我国城市,特点是四四方方,棋盘式布局,宫寝、宗庙、社樱、陵墓,全都集中在一块儿。古代城防,主要靠三个东西,第一是城墙,第二是城壕,第三是城楼。
兵书四种,权谋、形势讲谋略,阴阳、技巧讲技术。两种谋略,两种技术。阴阳是以天文地理、阴阳向背为主,属于“软科学”;技巧是以武器、武术、军事训练、军事体育为主,属于“硬科学”《汉志·兵书略》给技巧下定义,“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攻守”二字值得玩味。
墨子讲城守,说“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墨子·备城门》),要守三个月。但这里说的攻城,光是准备工作,就六个月:准备攻城器械,三个月;修距埋等工事,又三个月。半年过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蚁附的结果是“杀士卒三分之一”;“杀士卒三分之一”的结果是“而城不拔”,这当然是灾难。攻城,古代最难。古代攻城难,有人开始动脑筋,强攻不行,就围而不打,或围点打援,或围魏救赵。这些都是比较聪明的办法。但更聪明的办法是什么?还是
给敌人做思想工作。做工作的人最好是敌人身边的人,敌人信任的人。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你纵有千军万马,只要不服,就得打下去。进攻者要好好想一下,敌人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哪里?他的最后底线在什么地方?
第三段讲实力对比,实力不同,对策不同。
古代说“方多少里”,都是说每边的边长有多少里,而不是现在说的多少平方里,如方百里的意思是100里X 100里。古代1里=300步,1步=6尺,一尺=23. 1厘米。城墙高度,据《考工记》,天子之城,其外城城隅是高九雉(高20.97米),宫城城隅是高七雉(高16.17米),门阿是高五雉(高11.55米);诸侯之城是高七雉,都城是高五雉。前人说,即使最矮的城,也没有低过三雉以下的。雉是版筑的单位。每块版,长1丈,宽2尺。五块版,从上到下排列,是一堵。一堵是长宽各一丈。三堵横排,长3丈,高1丈,是一堆。
中国古城,早期古城(前3000一前2000年)已经比较大,很多都属于方一里到方二里的大城。商周古城,像僵师商城、郑州商城,则是方四里的大城。东周古城,一般都在方四里以上,大的可以超过方九里。如燕下都城、齐临淄城、楚纪南城、中山灵寿城,都超过这个数字。《孟子·公孙丑下》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三里之城是长宽1247. 4米,七里之郭是长宽各2910. 6米。
古代的城,人口有多少?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西汉平帝二年(公元2年),我国的人口统计数字是59594978人,即将近6000万人(《汉书·地理志》)。这里有两个数字很重要。一个数字,可以反映春秋中期的人口水平,出自《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管仲制军,齐有民户66万,按五口之家计算,约合330万人,可出军3万人,大约100个人出一个兵。另一数字,可以反映战国中期的人口水平,出自《商君书》的《算地》和《徕民》,当时的秦,耕地有1000里x 1000里x2这么大,大约可养农户540万,按五口之家计算,约合2700万人。这些居民,可出战卒不足100万人,大约27人出一个兵。我们估计,战国人口当与西汉接近,也在6千万左右,七国军队的总数当不少于400万。当时的城,多是“万户之邑”。“万户之邑”的人口大约是5万人。
《墨子·备城门》说,只要守城得法,可以少胜多。攻城选择什么方法,关键要看实力。作者说,如果没有十倍于敌的兵力,不能围城(只围不攻);没有五倍于敌的兵力,不能攻城。这是讲攻城。野战,兵力可以少一点,但优势也很重要。两倍于敌,就可以分割敌人,各个击破,好像吃蛋糕,太大,只能切开来,一块一块吃。势均力敌,可以一战。但不如敌人,决不能战。实力差一点,可以躲;差太多,只能逃,没什么不好意思。惹不起就躲,躲不起就逃,这是兵法。动物都知道,逃跑是求生策略。《荀子·议兵》说,“是事小敌霭(脆)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小敌”是弱小的对手,“大敌”是强大的对手,对手弱而脆,还可以占便宜;强而坚,则一碰就完蛋。“坚”不是坏词。参考《议兵》,“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是说,如果弱势的一方能集中优势兵力,虽小而坚,则强大的一方也可擒获。
战争,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其实,何止躲、逃,降也是兵法。兵家的选择,不是道德考虑,关键是看力量对比。劣势,不对称战争,什么糙招都可能使,不能说这是违反规则。兵不厌诈,意思就是,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不出于中(忠)人(仁)”(《司马法·仁本》)。忠仁即忠信(秦简有用仁为信的例子)。战争是你死我活,根本不必拿道德说事。战争又没裁判,什么是正招,什么是邪招,全看谁来讲。凡是敌人害怕的,就是好的;凡是敌人想不到的,就是对的。
中国历史上的武器,高科技的武器,首先是用于攻城和守城。攻守器械,互相反制,最明显。
第四段用来警告国君,叫他不要蹲在家里瞎指挥,干预将军在国外的作战。这种干预,会束缚将军的行动,把自己的军队搞乱,导致敌人的胜利,古人叫“中御之患”。
第五段是全文的总结。内容分两层。第一层,作者把“知胜”归纳为五条:前三条,“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都是讲自己这一边,属于“知己”;“以虞待不虞者胜”讲应敌,则是“知彼知己”;“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是呼应上一章,也是讲自己这一边,还是属于“知己”。第二层,作者谈到对胜率的估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胜率为
100%;“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胜率为50%;“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胜率为0%。
《孙子》讲“知胜”,主要有三处。《计》是凭“五事七计”,看谁得算多。此篇是凭上面五条。后面的《地形》,是在知彼知己外,又加上知天知地。
-----------------
《孙子》这三篇,重点是权谋。权谋是战略。战略是全局性的问题。他是用鸟瞰的方式讲,展开的方式讲,让全景暴露在眼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作者讲庙算,讲野战,讲攻城,一步接一步,来龙去脉,全都讲到了。不但有全景,还有全过程。他用笔精练,绝不是事无巨细,什么都讲。很多细节,他故意不讲。讲,只是几条基本原则。庙算强调多算,野战强调速决,攻城强调全利。给人的感觉是要而不烦,简简单单,明明白白。全部加起来,才1100个字左右。这和下面一组是对照。下面一组,是谈战术问题。战术问题,变化多端,非常具体,非常灵活,学者很容易就事论事,比如很多兵书,都是用问答体讲这类问题,好像对症下药,但作者不这样,反而舍直观,入抽象,从概念入手,选择抽象描述,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哲学味道。
-----------------
这一组和上一组不同,第一组是按战争过程讲,按来龙去脉讲,这一组是从兵力部署的数理关系讲。前者比较直观,后者比较抽象。 这一组,分量一样,也是三篇,即((形》、《势》、《虚实》。它们都是讲兵力的配置。前面,《计》篇就讲数量,但比较笼统,这里是具体展开。我给这组起个名字,叫“兵力的配方”。
宋以来的兵书,好以医方比兵法。“兵力的配方”有两种,一种类似成药,药是配好了的,放在药店里,可以直接抓,古人叫“形”;一种类似处方,要由有经验的大夫,根据病情深浅、阴阳表里虚实,给病人下方,斟酌用量,增减其味,古人叫“势”。这两个概念,可以分开用,也可以合起来用。合起来的概念,就是“形势”。形是潜在的势,势是变化的形,两者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相辅相成;并不是说,有形就没有势,有势就没有形。形势是个可拆可合的概念。形势或形、势,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军事有关,和政治有关,和哲学有关,和思想有关。
形势,作为合成词,古人也指某一类兵书。形势是兵书四种的第二种,地位仅次于权谋。《孙子》讲形势,有两种讲法,一种比较抽象,一种比较形象;一种偏重理论,一种偏重实用。它的第二组,我们叫形势组;第三组,我们叫军争组。这两组都是讲形势,形势组是前一种讲法,军争组是后一种讲法。
下面第三组,《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也讲形势,特别是形势概念的运用。形势家的特点,是走得隐蔽,打得突然,灵活机动,快速多变。形势的概念最抽象,但形势的运用最灵活。《孙子》讲形势,先讲概念,后讲应用。《兵书略》只讲了后一方面。作者的安排是,先讲本质,再讲现象;先讲原因,再讲结果。
形势是什么?就是部署的结果,它好像医书中的医方,对症下药、配伍成剂。银雀山汉简《奇正》说,“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这个说法最简明。简单说,形势的意思,就是兵力的投入,这个地方多一点,那个地方少一点;这个地方紧一点,那个地方松一点,好像行棋布子。兵力部署的格局,可统称为形势。但形、势二词,也可以分开讲。形就是“大体得失之数”,势就是“临时进退之机”。这是汉朝人荀悦的说法(《前汉纪·高祖皇帝纪》),比较得其神似。
-----------------
【形第四】
第一章,讲“形胜”在己不在敌,强不强,是先定之数。
第二章,讲“形胜”易见易知,强不强,是明摆着的事。
第三章,讲“知胜有五”,即如何判断敌我双方的实力,第一是知度(田数),第二是由度知量(粮数),第三是由量知数(兵数),第四是由数知称(对比),最后是由称知胜(知胜)。作者相信,强弱决于军赋,即料地出卒的制度:地广则田多,田多则粮足,粮足则兵众,敌我比较,兵众者胜。
第四章,作者打比方说,形胜有如高山放水,蓄之深也。
《形》篇讲“形”,主要是讲实力强弱,即所谓“形胜”。“形胜”这个词,《孙子》没有直接提到,但概念是有的,可以参考银雀山汉简《奇正》的一段话: P158
“形胜”的一方是实力强的一方。实力是胜利的基础。但有没有实力是一回事,会不会用它是又一回事。这里只讲前者,不讲后者。后者是下一篇的重点,属于“势”。整个《形》篇,作者都没有给“形”的概念下定义。就连“形”字本身,也只在篇末点了一下,而且还是比喻,没有解说,对比下篇,我们才能了解其含义。
《计》篇讲的计,用“五事七计”比较的计,本身就是实力计算。这种计算,就是形。“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因利制权”的“利”就是形,“权”就是势。形和势的区别是什么?很清楚,形是势的基础,势是形的发挥。
这一章,主要讲“在己曰形”。即先为不可胜,自立于不败之地,才是形。形在己而不在敌,故可知不可为。相反,因敌制胜属于势,形有先定之数,势则不可先传。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几句话,有两个要点,一是“先”,二是“己”。“先为不可胜”是先有实力在手。“不可胜在己”是自己有实力,这是属于形。相反,“待敌之可胜”,是等待机会,发挥优势,这个机会,在敌不在我。发挥出来的优势,就已经是势了。“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也是说形胜在己不在敌。今本“善战者”,简本往往简称为“善者”。“能为不可胜”只是形,不是势,势才能胜敌。它是说,从备战的角度讲,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有实力上,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犯错误上。对方如果不犯错误,不管你准备多充分,结果还是不能取胜。敌人不犯错误,我方可以想方设法,引导敌人犯错误,这是属于势的问题,现在还谈不上。现在,在备战的问题上,我们只能管自己,不能管对方。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是强调“形胜”可知不可为。这句话,和《虚实》篇的一句话正好相反。《虚实》篇说,“故曰:胜可为也”。这两句话,表面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各是强调问题的一个侧面。“胜可知,而不可为”,是说实力强弱有先定之数,事先就可以估计出来,不是临时能造出来的,而“胜可为也”,是说投入战斗,才见分晓,在实际战斗中,实力发挥还大有余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是以实力立攻守之势,即敌不可胜,则取守势;可胜,则取攻势。守是因为敌强我弱,实力不如对方;攻是因为我强敌弱,实力超过对方。但“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简本作“攻则不足,守则有余”,理解正好相反。这两种写法,汉代古本都有。我分析,简本是把这里的“不可胜”和“可胜”对应于上文的“不可胜”和“可胜”。上文的“不可胜”是我,“可胜”是敌。它是说,我取守势是因为我有足够的实力,敌取攻势是因为实力不如我,其实攻不如守,守方是强势,攻方是弱势。这种写法,比较别扭,但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从防御的角度讲,攻方比守方消耗大,守方会显得有余,攻方会显得不足,很多军事家都有这种经验之谈。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这句话跟简本也不一样,简本强调守,没有“善攻者”。它是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然后又动于九天之上。“九天”、“九地”,就是古书常说的“九天”、“九野”,九天是极言其高,九地是极言其下,它们都是平面九宫格’上下是镜面反射的关系。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日善也,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段话和《计》篇的说法也很相似。“举秋毫”、“见日月”、“闻雷霆”,所有这些比喻都是说,凭实力定胜负,是明摆着的事。“形胜”的意义就在,“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胜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从备战的角度讲,我们只能要求自己不犯错误。“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立于不败之地”,是属于“形”;“而不失敌之败也”,是属于“势”。我方不犯错误,这点可以做到,但敌人犯不犯错误,是个很大的变数,只有放到“势”的范围考虑,才有意义。
实力的概念,在《计》篇中,有五个指标。五个指标主要是政治指标和军事指标,这里则是讲战争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指标。它的制度支撑是军赋制度。
(1)“度”。度是长度单位,主要用来量土地。
(2)“量”。量是容量单位,主要用来称粮食。
(3)“数”。数是出卒的数量。古代计算数量是用算筹。
(4)“称”。本来是衡制术语。衡制,权是秤陀或珐码,衡是秤杆或天平,“称”就是用这类衡具称量轻重。这里指比较敌我兵员的多少。
(5)“胜”。是兵力比较的结果。
军赋制度,是出军制度,包括粮食、武器和兵员。但这里主要是兵员。它的概念是田数出粮数,粮数出兵数,兵数生比较,比较定胜负。
“形”是这篇的主题,但这个字,直到最后才出现。最后这几句,不是定义,只是比喻。“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初之黯者”,是指蓄水很深,提升很高,一旦把水放下来,势头一定很猛。这个比喻和《势》篇的结尾有点像,一个是放水,一个是滚石,都是积聚势能,然后释放出来,即所谓“蓄势待发”。但这两篇东西,各有所主,区别在哪里?值得琢磨。这里讲放水,重点是“积”,不是“决”。《势》篇讲势,有所谓“势如旷弩,节如发机”,犷弩是蓄势,还不是势,发机才是势。以水为喻,则积水如扩弩,决水如发矢。前者是形,后者是势。物理学讲势能,势能的意思,是“潜在的能量"(potential energy)。我们把水或石头放在很高的地方,是提升势能。potential energy只是蓄势,还不是势;released energy(释放的能量),才是势。《势》篇说“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势从蓄势待发到发,中间有个环节,是“节”,即控制物。蓄水的堤坝和闸门,就是这个“节”。闸门不开,水还有常形,还是形;一开,水从千初之黯奔流而下,就没有常形,没有常形,才是势。我们要知道,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同样是水,不放就是形,放了就是势。这是形、势的基本区别。
《孙子》中有三句话,近似定义。第一句话是“势者,因利而制权也”(《计》),第二句话是“强弱,形也”(《势》),第三句话是“勇怯,势也”(《势》)。第一句话是说,利用优势,制造机变,才叫势。由此,我们可以推论,“计利以听”的“利”,也就是形。第二句话是说,强弱决定于形,强弱是实力比较,它决定谁有优势,这种实力就是形。第三句话是说,勇怯决定于势,勇怯是士兵上战场的临场发挥,这种发挥是取决于战场上的形势和地理环境。
形是有形可见的东西,势是看不见的东西;
看见的都是形;
形是静态的东西,势是动态的东西;
形是己所素备,势是因敌而设;
形中有势,势中有形;
作为合成词,形势是人为制造的格局;
“形格势禁”的“形”和“势”,其实都是“势”。
《形》篇结尾,“若决积水于千切之山者,形也”,是指积水于千初之山,蓄之深,发之猛,它强调的是“积”。积水于高山,当然是potential energy。物理学的势能,就是指这种东西。但这是形,不是势,译成势,就弄反了。《势》篇结尾的“如转圆石于千初之山者,势也”,是说木石的滚动,要顺应山势,比喻因敌之势,为己之势,这才是势。形、势,混言不分,析言则别。荀悦说,“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宜也,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意也,故策同事等而功殊者何,三术不同也”(《前汉纪·高祖皇帝纪》卷二),岳飞也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岳飞传》),形势就是属于运用之妙,其用在于将心。
《孙子》一书,贵在权谋,但权谋的体现是形势。它的绝大多数篇章都是讲形势。《孙子》讲形势,主要在《形》、《势》和《虚实》三篇,但实际应用,是《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五篇。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4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3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是否包含广告:7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4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速度慢(370+)
- 值得下载(437+)
- 二星好评(110+)
- 好评(73+)
- 书籍完整(548+)
- 内容齐全(94+)
- 简单(73+)
- 图书多(644+)
- 体验好(300+)
- 无水印(386+)
- 可以购买(416+)
下载评价
- 网友 权***波: ( 2024-12-10 09:09:46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常***翠: ( 2024-12-11 18:52:58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訾***晴: ( 2025-01-04 19:16:54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沈***松: ( 2024-12-11 20:44:01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隗***杉: ( 2024-12-28 13:07:01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通***蕊: ( 2024-12-29 12:43:56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曾***文: ( 2025-01-04 04:42:00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寇***音: ( 2024-12-15 05:08:42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宫***凡: ( 2024-12-11 12:04:12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孙***美: ( 2024-12-10 03:30:27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谭***然: ( 2024-12-26 13:36:38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宓***莉: ( 2024-12-17 10:04:56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曹***雯: ( 2025-01-01 07:32:52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冯***卉: ( 2024-12-15 05:47:07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利***巧: ( 2024-12-31 04:36:39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权***颜: ( 2024-12-15 16:13:08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控球至圣-克里斯.保罗传-典藏版( 货号:756994106)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建筑美术基础(第3版)/黄德荃/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 夏万爽 雒薇嘉 编著 著作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汉高祖刘邦(上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牛津英汉双解联想词典(缩印本)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香港假日》二战东方战场的鲜活记录 纪实自传体 项美丽 任选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机工版 注册消防工程师 2016年版注册消防工程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2016消防安全技术综合能力押题密卷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考研词汇——英语词语记忆掌中宝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22全国医学博士英语统考模拟试题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联考风向标.场景色彩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传世励志经典:执着的探索者(达尔文)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8分
主题深度:5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8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8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6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