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如果没有其他小朋友的话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1:06

如果没有其他小朋友的话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如果没有其他小朋友的话精美图片
》如果没有其他小朋友的话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如果没有其他小朋友的话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6551233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2.8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1:06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Joyce小宇宙 发布时间:2012-10-26 21:40:09

    画的很赞,但情节不太吸引我,可能是翻译的缘故对白比较生硬,但画面还是很精致啦〜

  • 作者:Serendipity 发布时间:2018-03-07 13:30:22

    管理现实生活中,非黑即白的事情非常少。大多数都是不可描述的“灰色地带”,当你不得不处理一个极度不确定,利益攸关的问题时,你就会陷入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不仅会直击你的专业能力,还会考验你的人性。

    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当你在工作中面对灰度问题时,你应该像个像个“人”一样解决问题。你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决定,即结合你的智慧、体会、想象、生活阅历或者更深层次的感觉。你觉得是什么真的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这五大问题便是:“净”的结果是什么(聚焦过程、找对人选、画决策树、协同策略)我们的核心义务是什么(忽略经济因素、忽视利益相关者、唤醒你的道德想象、尝试感同身受)当今世界什么奏效(保持诚实、灵活、把握机会、不要给自己找借口)?我们是谁?(考虑组织故事和自我利益、解释自己)我能接受什么(暂停抽离)

  • 作者:金诗媛 发布时间:2021-10-29 16:41:46

    少将滋干之母的文字真的好古典,仿佛在读源氏物语,但是不管是这里的滋干还是时平,还是疯癫老人日记里的老者,不管是古典还是现代,谷崎润一郎反复在讲述着迷恋,人的一生往往就活在自己为自己制造的巨大幻想之中。

  • 作者:一叶知秋 发布时间:2022-11-02 18:42:03

    有个小错误,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不是宋徽宗的。

  • 作者:lalalal 发布时间:2020-12-07 08:51:08

    快速学习考点

  • 作者:海蒙 发布时间:2022-09-18 17:13:09

    特别好读,很适合想给0-3岁孩子讲性教育的父母,已经推荐给有小孩的朋友了。


深度书评:

  • 題解

    作者:NADPH 发布时间:2021-10-03 14:52:46

    《周禮注疏》五十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彦疏。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范曄《後漢書》有傳,稱“凡玄所注《周易》、《尚書》、《毛詩》、《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候》、《乾象歷》,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禘袷義》、《六蓺論》、《毛詩譜》、《駮許慎五經異義》、《荅臨孝存周禮難》,凡百余萬言”。本傳不及注《周禮》事,或以爲疏漏,如唐人史承節所撰《後漢大司農鄭公之碑》於鄭玄生平著述全據范書,而“儀禮”下増補“周官”二字(見王昶《金石萃編》卷七六),《周官》即《周禮》舊題,皮錫瑞《經學通論》以爲《周官》改稱《周禮》始於劉歆。孫詒讓《周禮正義》則云:“本傳載鄭諸經注,“儀禮當作周禮,其云禮記”,則通《禮經》及《小戴記》言之。今本乃俗儒肊改非其舊也。”

    鄭玄所注《周禮》,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録》及《隋書・經籍志》皆著録爲十二卷。按《漢書・藝文志》云“《周官經》六篇”,是西漢經本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官别爲篇①;東漢以後,《周禮》學大興,諸爲之傳注,乃析每篇爲上下二卷。

    關於鄭玄之《周禮》學,《後漢書》本傳稱鄭氏“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同書《儒林・董鈞傳》云“(光武)中興,鄭衆傳《周官經》,後馬融作《周官傳》,授鄭玄,玄作《周官注》”;又鄭玄《周禮注》往往稱引舊説,以杜子春、鄭大夫(大中大夫鄭少贛,名興)、鄭司農(鄭興子大司農仲師,名衆)三家爲最多,《冬官・韗人職》注又引賈侍中(賈景伯,名達)之説一條;賈公彦《序周禮廢興》載鄭玄《周禮序》尚言及議郎衛次仲作《周禮解詁》②。然則鄭玄之《周禮》學博綜兼采,《後漢書》本傳所謂“括囊大典,網羅衆家”者也。

    買公彦事迹具《舊唐書・儒學傳》,惜語焉不詳:“賈公彦,洺州永年人。永徽中,官至太學博士。撰《周禮義疏》五十卷、《儀禮義疏》四十卷。子大隱,官至禮部侍郎。”按《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録賈氏《周禮》、《儀禮》二疏皆五十卷,“四十卷”者非也。賈氏又撰《禮記疏》八十卷、《孝經疏》五卷、《論語疏》十五卷(見兩《唐志》),參與撰作《禮記正義》(見孔穎達《禮記正義序》)、刊定《尚書正義》(見《新唐書・藝文志》),實爲唐初碩儒,而尤精《三禮》。考《舊唐書・儒學・張士衡傳》云:“士衡既禮學爲優,當時受其業擅名於時者,唯賈公彦爲最焉。”張士衡則師從劉軌思及熊安生、劉焯。又賈氏本傳附《李玄植傳》云:“時有趙州李玄植,又受《三禮》於公彦,撰《三禮音義》,行於代。”是賈氏之禮學前有師承,後有傳人。又考《新唐書・唐休璟傳》云:“少孤,授《易》於馬嘉運,傳《禮》於買公彦,舉明經高第。”似唐休璟亦賈氏之授業恩師。檢《唐休璟傳》云:“延和元年卒,年八十六。”則唐氏生於唐太宗貞元年(627)。而《舊唐書・孔穎達傳附馬嘉運》稱馬氏“貞親初,累除越王東閣祭酒。十一年,召拜太學博士,兼弘文館學士”,則上引《唐休璟傳》“授《易》於馬嘉運”,“授”疑“受”字之誤;其“傳《禮》於賈公彦”者,亦謂唐氏傳受賈氏之禮學,蓋唐高宗永中賈氏拜太學博士之時,唐氏方當弱冠之年也。“傳《禮》”云云文承“少孤”之下,亦可資參證。

    賈公彦《周禮疏》素有美譽,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云“世稱其發揮鄭學最爲詳明”,《朱子語類》謂“五經中,《周禮疏》最好”,《四庫全書總目》稱疏“極該博,足以發揮鄭學”,孫詒讓《周禮正義略例十二凡》亦以爲賈疏“在唐人經疏中,尚爲簡當”。蓋買氏《周禮疏》既旁徵博引,窮本究源,又能發凡起例,持簡馭繁,故爲歷來學者所稱道。

    又馬端臨《文獻通考》引董逌《廣川藏書志》之説,謂賈公彦《周禮疏》乃據晉朝陳邵《周官禮異同評》及蕭梁沈重《周官禮義疏》二書重修③。孫詒讓《周禮正義略例十二凡》云:“唐修經疏大都沿襲六朝舊本。賈疏原出沈氏, 全書絶無援引沈義,而其移改之跡,尚可推案。如《載師》疏引《孝經援神契》一節,本《草人》注‘黄白宜以種禾之屬’句釋義,賈移入《載師》而忘删其述注之文,是其證。至董氏謂賈兼據陳劭《周禮異同評》,則肊揣,不足據也。”考《地官・載師職》“以物地事、授地職,而待其政令”鄭注云“物,物色之,以知其所宜之事,而授農牧衡虞,使職之”,賈疏云:

    云“物,物色之,以知其所宜之事”者,此言出於《孝經緯》。故《孝經緯・援神契》云:“五岳藏神,四清含靈,五土出利,以給天下。黄白宜種禾,黑墳宜種參,蒼赤宜種菽,洿泉種稻。”所宜處多,故鄭云“之屬”也。但《草人》所云“物地”者,據親形色布種所宜,故二處皆云“物地”也。

    按買疏“此言出於《孝經緯》”實承《草人職》鄭注“黄白以種禾之屬”而言:孫氏所謂“忘删其述注之文”即指“之屬”,二字爲《草人職》注文,《載師職》注所無也。至孫氏又云“《隋書・經籍志》載沈重《周官禮義疏》四十卷,與本卷帙並同”,蓋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云“史稱著此書四十卷”爲説。則賈公彦《周禮疏》分五十卷,晁氏之説或涉《舊唐書》賈氏本傳所言“《儀禮義疏》四十卷”而誤也。

    鄭玄注、賈公彦疏是《周禮》學的雙壁,但直至北宋末年,二者尚單刊别行。本次點校所據底本(國家圖書館藏南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周禮注疏》,收入《中華再造善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爲最早的《周禮》正經注疏合刻本。臺灣故宫博物院亦有此本,嘗於1977年影印行世。書末附昌彼得《跋宋浙東茶鹽司本〈周禮注疏〉》一文,昌氏云(着重號爲引者所加) :

    《周禮疏》五十卷,南宋初年浙東茶鹽司刊明初修補印本,每半葉八行,經文大字,行十五至十九字不等,注疏小字雙行,行以廿二字爲率,惟卷一或有作廿三至廿七字者。卷首序文則作中字,半葉十二行,行一字至四字。宋諱玄、…溝、慎、敦諸字偶缺末筆,蓋避諱未甚謹嚴。卷首頂格大題“周禮疏卷第一”,次行下署“唐朝散大夫行太學博士弘文館學士臣賈公彦等撰”,次賈氏《正義》及《周禮廢興》二序。另葉正文前重標大“周禮疏卷第一”,次行即爲篇題,而不重署銜名。蓋出唐本賈疏舊式,序文與正文相接也。第二卷以下則大题與銜名備列,每卷末隔行刻尾題,書中不附《釋文》。此本大題不著“注”字,惟卷一篇題後有“鄭氏注"三字,以下各卷則不重出。書中凡有經之疏文,則逕接經文下,次列注文,再接釋注之疏,疏文均冠以“釋曰云”(引者按:但云“釋曰”更爲妥當)三字。倘無釋經之疏,則以注接經,以疏按注,與出自十行注疏合刻本編次異。全書分卷五十,亦與後代通行本作四十二卷不同。蓋依單疏本之編次而補入經注之文爾。

    此本前後無刻書序跋,不詳雕梓年月。其刻工及行款與傳世浙東茶鹽司所刻《尚書》、《禮記》諸經同。《禮記正義》後有绍照壬子(1192) 八月三山黄唐跋及校刊銜名,其跋文云:“六經義疏,自京、蜀、監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亂,覧者病焉。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經注疏見一書,便於披繹,他經獨闕。紹熙辛亥仲冬,唐備員司庾,逐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編彙,精加讎正,用鋟諸木,庶廣前人之所未備。乃若《春秋》一經,顧力未暇,姑以貽同志云。”則此本亦浙東茶鹽司所刊,爲羣經注疏合刻最早之本,亦即《九經三傳沿革例》所云“越中舊本注”也。

    此帙遞經修補,而印行於明代初葉。原版之付雕,最早不逾紹興(1131-1162)末年也。

    自李唐以来,羣經注疏,本各自單行。注疏之合刻,蓋自浙東茶鹽司始。而越刻注疏(引者按:浙東茶鹽司公署在越州,即今浙江紹興), 實以此書爲剏首。據黄唐跋文,《易》、《書》、《周禮》三經雖同初刊於庾司,而《周禮》編輯之體例乃與《易》、《書》二經小異。《易》、《書》體例以注接經,以疏按注,每節之下以一陰文大“疏”字爲識,先標經之起止,以釋經之疏繫之,此下再標注之起止,以釋注之疏繫之。此經編輯之體例,釋經之疏,逕接經文,故轉列注文之前,而下以一大“注”字别之,再釋注文。倘無釋經之疏,其注逕接經文者,則冠以小“注”字之(案:卷五十第十三葉經“今夫茭解中有變焉,故校”句 下,獨以注接經,釋經之疏列注文下,以圓圈隔開,不標經文起止。再引注某某至某某,最後列釋注之疏,與全書編體例異,而與八行本他經略近。察此葉爲宋末或元初補刊之版,版心上方除記大小字数外,並刻有“寫本”二宇,殆補版時未能覓獲原書,乃依當時通行之本仿寫補入,故體例與全書獨異也)。接六朝以来撰羣經義疏者,本連經注全文,未有省略。唐代士人以經注既己單行,傳録正義者遂仿釋氏論疏,於正義原本所載經文注文,以意省略,但標起止。故存世各古本,省略並無定例。宋刻單疏,亦沿其式,即黄唐跋所谓“六經義疏,自京、蜀、監本,皆省正文及注”也。浙東茶鹽司萃刻《周禮注疏》,即依通行之單疏本而補入經注全文,而視單疏本之標明經注起止爲賛疣,乃删略不刻,蓋欲以規復賈疏原貌,故卷一依賈疏,且大題不著“注”字。及刻《易》、《書》二經正義,或不欲變動通行單疏之原式,乃改以注接經,以疏按注,仍存經注文之起止,其式遂爲後來刻《禮記》、《左傳》正義及《論》、《孟》注所存襲,日本河右司正氏谓“《周禮疏》萃刻最早”,殆即依此推測所言是也。宋元間閩建所刻十行本羣經注疏又沿八行本《論》、《孟》之例,所不同者,但增附《释文》耳,此後遂成注疏本之定式。

    按昌彼得氏所論皆極精審,其言八行本《周禮注疏》“蓋依單疏本之編次而補入經注之文”,尤稱卓識。故此本雖注疏合刻,大題仍標“周禮疏卷第幾”,而“注疏”不連言也。又此本既“出唐本賈疏舊式,序文與正文相接”,則所謂“賈氏《正義》及《周禮廢興》二序”當在卷一之内,“另葉正文前重標大題‘周禮疏卷第一’”者非是,大題“周禮疏卷第一”不當重見。賈氏《儀禮疏序》亦列於卷一之内,是其比。至於昌氏云“注疏之合刻,實以此書爲剏首”,歴來學者多無異議,唯李霖《南宋越刊〈易〉、〈書〉、〈周禮〉八行本小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1期)以“並無實據”,可以參看。

    八行本《周禮注疏》版刻頗精,遠出阮元所據建刻十行本之上,書中雖不乏亥豕魚魯之誤,大多出於後世補刻之葉。昌彼得嘗舉八行本優於阮元刻本之例二十餘條,兹稍作補充。

    例一,《春官・小宗伯職》云:“既葬,詔相喪祭之禮。”鄭注云:“喪祭,虞、祔也。《檀弓》:‘葬日虞,弗忍一日離也,是日也,以虞易奠。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明日,祔于祖父。’”賈疏云:“此喪中自相對,虞爲喪祭,卒哭即爲吉祭,以其卒去無時哭,哀殺,故爲吉祭。而鄭云‘喪祭,虞、祔’,并祔祭亦爲喪祭者,此鄭欲引《檀弓》并祔祭揔釋,故喪中之祭揔爲喪祭而言。其實卒哭既爲吉祭,祔祭在卒哭後,是吉祭可知也。”賈疏“以其卒去”四字阮本作“以卒去”,阮元《周禮注疏校勘記》云:“惠校本‘卒’作‘其’,此誤。閩、監、毛本改爲‘以卒哭’,更誤。”

    按“以其”爲賈疏習語,故阮校謂當從惠校本作“以其去無時哭”,“其”作“卒”非是。實則“其”、“卒”二字皆不可省,賈疏以“卒去無時哭”釋“卒哭”,《儀禮・喪服》“朝一哭、タ一哭而己”賈疏云“此當《士虞禮》卒哭之後。彼云‘卒哭’者,謂卒去盧中無時之哭,唯有朝タ於阼階下有時之哭”,亦其例。

    又阮校所揭惠校本依據何焯校本,何氏云:“康熙丙戌,見内府宋板元修注疏本,粗校一過。”昌彼得《跋宋浙東茶鹽司本〈周禮注疏〉》謂何氏所見内府本殆即此八行本《周禮注疏》,故惠氏校語多與八行本合。然則惠校蓋於“卒”上補一“其”字也。

    例二,《天官・司會職》云:“以九貢之灋致邦國之財用。”賈疏云:“‘九貢‘即是《大宰》‘九貢’,其所貢之物出於諸侯邦國。言‘之法’者,謂諸侯於其民什一取之,既取得民物,大國貢半,次國三之一,小國四之一。所貢之物皆市取土毛貢於天子,則《禹貢》所云‘厥篚’、‘厥貢’是也,故云‘致邦國之財用’。”買疏“言之法者”四字阮本作“言之財用”,阮校云:“閩、監、毛本‘財用’改‘灋者’,非,下文‘故云致邦國之財用’,承此言之。”

    按賈疏“之法”復舉經文(《周禮》經文例用古字“灋”,鄭注、賈疏則易以今字“法”),其法即“謂諸侯於其民什一取之”以下是也。“以九貢之灋致邦國之財用”下句“以九賦之灋令田野之財用”疏云“此‘九賦’即《大宰》所云‘九賦斂財賄’是也。言‘法’者,謂口率出錢多少有其定法”,又下句“以九功之瀍令民職之財用”疏云“‘九功’即是《大宰》‘九職’之功所税。言‘之法’者,亦是税法什一爲常”,文例正同,後一條云“亦”,即承此“諸侯於其民什一取之”而言。明刻注疏本皆與八行本相合,唯據經文改“法”字爲“灋”則欠妥,而阮校以不誤爲誤也。

    例三,《秋官・小行人職》云:“合六幣:圭以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錦,琥以繡,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諸侯之好故。”鄭注云:“六幣,所以享也。五等諸侯享天子用璧,享后用琮,其大各如其瑞。用圭璋者,二王之後也。二王後尊,故享用圭璋而特之。《禮器》曰‘圭璋特’,義亦通於此。其於諸侯亦用璧琮耳。”賈疏云:“‘其於諸侯亦用璧琮’,知者,見《玉人職》云‘瑑琮八寸,諸侯以享夫人’,明享君用壁亦八寸,是下享天子一寸。”賈疏“壁亦”二字阮本作“璧琮”,阮校云:“閩、監、毛本‘琮’誤‘亦’。”

    按《冬官・玉人職》“璧琮九寸,諸侯以享天子”,鄭注據《儀禮・聘禮》云“享君以璧,享夫人以琮”,而此《小行人職》注亦云“五等諸侯享天子用璧,享后用琮,其大各如其瑞”,璧、琮所享不同。《玉人職》又云“瑑琮八寸,諸侯以享夫人”,此外不見享所朝聘諸侯本人之文,故賈疏云“此經直言‘瑑琮’,不言瑑璧以享君,文略可知也”,其“瑑璧以享君”之“享君”與此《小行人職》疏“享君”同,皆單指所朝聘諸侯之身。此疏“明享君用璧亦八寸”由“瑑琮八寸以享夫人”推次而得,不得兼夫人而雙言“璧琮”,“琮”字非也。

    例四,《天官・大宰職》云:“祀大神示亦如之。”鄭注云:“大神祗(引者按:“示”、“祗”亦經用古字、注用今字之例),謂天地。”賈疏云:“此‘天’,謂大天,對五帝爲小天:此‘地’,謂大地,對神州之神爲小地。”賈疏“神州之神”四字阮本作“神州之地”,加藤虎之亮《周禮經注疏音義校勘記》云:“諸本‘地’誤‘神’。”

    按《春官・大司樂職》“乃奏大蔟,歌應鍾,舞《咸池》,以祭地示”鄭注云: “地袛,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及社稷。”其下文“凡樂,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注云:“地祗則主崐崘。”前者賈疏云:“云‘地祗,所祭於北郊,謂神州之神’者,以其下文‘若樂八變’者是崐崘大地,即知此‘地祗’非大地也,是神州之神可知。案《河圖括地象》云‘崐崘東南萬五千里日神州’,是知神州之神也。”亦“神州之神”與“大地”相對,其“神州之神”本諸鄭注④, 加藤之説非也。諸本皆作“神州之神”,“地”字蓋阮元所臆改,然不出校勘記,殊欠妥當。

    上舉數條,皆可證八行本《周禮注疏》之可貴。其中“例二”、“例三”兩條,阮校之失,皆緣於想當然認爲所據南宋建刻十行本《附釋音周禮注疏》優於明刻注疏本。阮氏儻見八行本,固不當以不誤爲誤。

    當然,八行本《周禮注疏》亦非全無錯處。如下述兩條,皆僅有釋經之疏,賈氏不釋鄭注:

    《夏官・巫馬職》云:“巫馬掌養疾馬而乘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受財于校人。”鄭注云:“乘,谓驅步以發其疾,知所疾處乃治之。相,助也。”賈疏云:“巫知馬祟,醫知馬疾,疾則以藥治之,祟則辨而祈之,二者相須,故巫助醫也。云‘受財’者,謂共祈具及藥直。”

    《秋官・野盧氏職》云:“凡有節者及有爵者至,則爲之辟。”鄭注云“辟,辟行人。亦使守涂地者。”賈疏云:“云‘凡有節者’,谓若諸侯之使,則有山國用虎節之等;若民自往来,則有道路用旌節之等。‘及有爵’已上,皆爲之辟止行人,使無侵犯者也。”

    據八行本體例,鄭注當徑接經文之後,次接買疏。而底本轉列賈疏於鄭注之前,與全書體例不合。另外,《巫馬職》疏二“祟”字底本誤作“崇”、又脱一“疾”字,皆當據阮本校正。

    又如下述三條,八行本皆誤脱鄭注:

    《天官・序官》“典婦功”注云:“典,主也。典婦功者,主婦人絲枲功官之長。”

    《天官・大宰職》“及執事,眡滌濯”注云:“執事,初爲祭事前祭日之タ。滌濯,謂溉祭器及甑甗之屬。”

    《天官・獸人職》“凡獸入于腊人”注云:“當乾之。”

    至於昌彼得《跋宋浙東茶鹽司本〈周禮注疏〉》所揭“傳本疏文反較八行本多出者三處”,八行本蓋亦脱訛:

    阮本卷二七《春官・巾車職》(昌文誤“巾車”爲“御史”)“凡良車、散車不在等者,其用無常”賈疏云:“云‘凡’者,以其衆多故也。此‘良車、散車’ニ者皆不在於‘服車五乘’之等列,作之有精麤,故有良、散之名。

    阮本卷三O《夏官・射人職》“王射,則令去侯,立于後,以矢行告,卒,令取矢”賈疏云:“此文承賓射、大射之下,則‘王射’射人皆‘令去侯,立於後,以矢行告,卒,令取矢’。”

    阮本卷三二《夏官・繕人職》“凡乘車,充其籠箙,載其弓弩”賈疏云:“繕人惟主王所乘之車,而言‘凡乘車’,則除革路之外,玉、金、象、木之車車皆有右備制非常,皆‘充其籠箙’及所載弓矢。”

    按昌彼得云:“考此三處傳本溢出之疏文,多未解釋經義,或與釋注之疏意義重疊,或有誤釋,與全書不合,顯屬後人妄增,非疏之原文。”此不免“佞宋”之病。而八行本亦有一處賈疏溢出傳本,則恐傳本脱訛:

    《夏官・司甲職》鄭注時已闕,賈疏云:“此亦與《冬官》同時闕。”

    另外,底本缺佚卷一七第三十頁(倒數第二頁),臺灣故宫博物院影印本亦係抄配補足,實爲憾事。

    本書参校本主要有以下三種:

    《周禮注》十二卷,宋婺州市門巷唐宅刻本(《中華再造善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版),簡稱“婺本”。

    《周禮注》十二卷附《周禮釋音》一卷,金刻本(《中華再造善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簡稱“金本”。

    《附釋音周禮注疏》四十二卷,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簡稱“阮本”。

    上述婺本未附陸德明《周禮釋文》,金本所附《周禮釋音》係陸氏《釋文》之摘録,亦未與經注混編。《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云:“唐石本、晉銅版本、舊新监本、蜀諸本興他善本,止刊古注,若音釋則自爲一書。”則婺本、金本所據,當皆宋初以前之善本。其中婺本與八行本所據經注本關係密切,茲略舉四證:

    例一,八行本《春官・小胥職》“正樂縣之位,王宫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辨其聲”鄭司農注云:“軒縣三面,其形曲,故《春秋傳》曰“請曲縣、繁纓以朝’,諸侯之禮也,故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先鄭注“諸侯之禮也”五字婺本同,金本、阮本無“之”。

    例二,八行本《冬官・韗人職》“鼓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謂之鼖鼓”鄭玄注云:“今亦合二十四版,則版穹六寸三分寸之二耳。”鄭注“二十四”三字婺本同,“四”字實爲衍文,金本、阮本皆無。

    例三,八行本《地官・小司徒職》“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四丘爲甸,四甸爲縣,四縣爲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赋,凡税斂之事”鄭玄注云:“九夫爲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四井爲邑, 方二百里。四邑爲丘,方四里。”鄭注“百”字誤衍,金本、阮本皆無。婺本”下剜空一格,蓋原亦衍“百”字。

    例四,八行本《秋官・司儀職》“出,及中門之外,問君,客再拜對,君拜, 客辟而對:君問大夫,客對;君勞客,客再拜稽首,君拜,客趨辟”鄭玄注云:“問君曰‘君不恙乎’,對曰‘使臣之來,寡君命臣于庭”。問大夫曰‘二子不恙乎’,對曰‘寡君命使臣于庭,二三子皆在’。勞客曰‘道路悠遠,客甚勞’,勞介則曰‘二三子甚勞’。”鄭注“問大夫”三字金本、阮本同,合於上下文例。婺本脱“問”字:八行本“問大夫”三字僅估兩格,“問”字蓋補版増入。

    本書采用前賢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浦鏜《周禮注疏正誤》,即《十三經注疏正字》之《周禮》部分,舊題沈廷芳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2册,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簡稱“浦鏜”。

    段玉裁《周禮漢讀考》(《經韵樓集》附録,《段玉裁全集》之二,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簡稱“段考”。

    王引之《經義述聞・周官》(高郵王氏四種之三,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簡稱“王引之”。按:王引之或稱引其父王念孫之説,兹不作區分。

    阮元《周禮注疏校勘記》(《清經解》第5册,上海書店1988年版),簡稱“阮校”。按:阮校摘録收入阮刻本《十三經注疏》時略有增補修訂。

    孫詒讓《十三經注疏校記・周禮注疏校記》(《孫詒讓全集》本,雪克輯校,中華書局2009年版),簡稱“孫校”。

    孫詒讓《周禮正義》(王文錦、陳玉霞點校,中華書局1987年版),簡稱“孫疏”。

    加藤虎之亮《周禮經注疏音義校記》(東京無窮會1957、1958年版), 簡稱“加藤”。

    本次點校,由於鄭注、賈疏采用相同字體字號,爲求醒目,每節賈疏之前皆加○號爲標識。至於底本原有的冠於鄭注之前的“注”字,則改陰文。

    ①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治、教、禮、政、刑、事六典。《周禮》於西漢景、武之際始出時,已亡《冬官》一篇,時人以《考工記》足之。

    ②衛次仲蓋即衛宏,《後漢書》本傳云“少與河南鄭興俱好古學,光武以爲議郎”,唯其字作“敬仲”。考昭公十八年《左傳》孔疏引衛次仲説“右主八寸,左主七寸,廣厚三寸”云云,文公二年《穀梁傳》楊疏亦引衛次仲此説,或即衛氏《周禮解詁》逸文。

    ③二書名據《隋書・經籍志》,“陳邵”《隋志》作“陳劭”。

    ④《春官・典瑞職》“兩主有邸,以祀地、旅四望”注亦云“祀地,謂所祀於北郊神州之神”。

  • 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述略

    作者:挟书谤王蘑菇酱 发布时间:2023-06-20 20:28:23

    孙毓修(1871.08.15-1923.01.22),字星如,一字恂如,号留庵,室号小渌天(小绿天),江苏梁溪(今属无锡)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在职期间,参与《涵芬楼秘笈》、《四部丛刊初编》等影印丛书的编印工作。职务之馀,留心抄录版本目录学文献资料,辑入丛书《小渌天丛钞》(间有孙氏自著在内),并以此为基础纂成《藏书丛话》、《书目考》、《永乐大典辑本考》、《中国雕板源流考》等著作。

    《中国雕板源流考》是最早的版刻学史专门著作之一,就篇幅而言仅是戋戋小册,且以资料辑录为主,间下按断,故有些学者对其评价不高,如王绍曾先生认为:“留庵所著,有《中国雕板源流考》,其书疏琐无统,未能称是。”[1]新中国成立后,叶德辉《书林清话》得以重印,治学者多推崇之。《中国雕板源流考》则长期未重印,自然鲜为学者注意。胡道静先生指出《中国雕板源流考》有两点为《书林清话》所未备,一是关于刻书的工料价值,《书林清话》仅举《至正金陵新志》所记刊刻此书工价的记载,《中国雕板源流考》则列举了四部宋版书的“纸数印造工墨钱”的记载;二是《中国雕板源流考》抄录了《开元杂报》的有关史料,认为其是唐人雕本的物证,此说在其生前身后皆引起争议,但后来为实物所证实,可见孙毓修的眼光敏锐[2]。此外,不同于以时序为经纬的传统论述方式(《书林清话》即其代表),《中国雕板源流考》以书籍刻印主体和版本类型为依归[3],实则自成体系,已具书籍史之视角,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一、《中国雕板源流考》之版本

    孙毓修著《中国雕板源流考》初版于1918年5月,收入商务印书馆“文艺丛刻乙集”,署名留庵,内容凡十节:雕板之始、官本、家塾本、坊刻本、活字印书法、巾箱本、朱墨本、刻印书籍工价、纸、装订。此版为旧式标点,其辑录资料者以顶格排版,孙毓修按语低二格排版。

    1930年4月,《中国雕板源流考》收入 “国学小丛书”(万有文库本)出版,署名孙毓修,此版为新式标点并加专名线,文本内容与“文艺丛刻”本基本一致,唯将孙毓修按语顶格排版,而将辑录资料改为低二格排版,俨然视其为一本现代学术著作。1933年4月,商务印书馆印行《中国雕板源流考》“国难后第一版”,仍收入“国学小丛书”,版权页署称1918年5月初版,实为重印万有文库本。1964年10月,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国学小丛书”,仍收入此本,称台一版。1974年7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又将此本收入“人人文库”再版。

    1949年以后,《中国雕板源流考》在大陆久未再版。1990年,《出版史料》季刊当年第3、4期连载《中国雕板源流考》,胡道静为之题跋,此连载本未说明底本,从标点来看,当是据万有文库本重排,于辑录文献及孙毓修按语皆不区分格式排版。同年9月,印刷工业出版社刊行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雕版印刷源流》(《中国印刷史料选辑》之一)收入此著,称系据“文艺丛刻”单行本1924年8月第四版重排,署名孙毓修,改题《中国雕版源流考》,对原书格式稍作调整,以宋体、楷体区分排版,然已颇失原貌。2008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中国雕板源流考》与陈彬龢、查猛济《中国书史》合刊,从标点风貌来看,当是据“文艺丛刻”本重排,于文字略作订正,撰有简单的校勘记,并配有插图,然于辑录文献及孙毓修按语皆不区分格式排版,大失原本之貌。

    除了正式出版的商务印书馆刊本之外,《中国雕板源流考》还有两个较早的版本,一是未完稿本,收入《小渌天丛钞》,今藏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一是刊载于商务印书馆《图书汇报》的连载本。

    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小渌天丛钞》第28册书衣署《板本八考》,并以阿拉伯数字标出了此书撰述规划:“1、雕镂,2、款式,3、纸墨,4、坊肆,5、工价,6、板权,7、装潢,8、避讳。”卷端题名“雕板印书考卷一”,内容凡十三节,依次为:雕板之始、五代监本、宋监版本、宋监所刊名数、宋监刊书奏令、辽世版本、金元监雕译本、元兴文署版本、明南北监本、明印宋元版本、明经厂本、清初译本、清武英殿版本[4]。整体框架仍属以年代为先后的传统方式,论述对象大率为“监本”(详后文)。书中称清朝为“国朝”、“本朝”,盖属稿于清季孙毓修初入商务印书馆时,又稿本已言及敦煌石室发现所谓“太平兴国五年翻雕大隋《永陀罗尼本经》”(盖引自罗振玉《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一文,原载于1909年《东方杂志》第10期),则稿本当撰于1909-1911年前后。卷末双行小注:“聚珍本、套板本、巾箱本,别详下卷。”可见孙毓修虽已有根据书籍版本印刷类型分门别类的思想,但似仍最重雕版,而以他种印本为附庸。

    《雕板印书考》内容与《中国雕板源流考》稍异,其行文亦未将引文资料与作者按断加以区分,而是随引随论,夹叙夹议。然其所述要点,实与《中国雕板源流考》大同小异,尤其是“雕板之始”一节,文字全同者近半,且撰稿本时,孙毓修已持中国雕版印刷“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的观点,并已经提出“雕板之事成于隋,实张本于汉”,且论述唐人雕板时已述及《开元杂报》,是前者为后者之初稿殆无疑义[5]。

    与《中国雕板源流考》相比,《雕板印书考》亦稍具长编之性质。如“雕板之始”一节,刊本径谓“世言书籍之有雕板,始自冯道,其实不然”云云,随后引陆深《河汾燕闲录》及罗振玉《敦煌石室书目》,论证雕板始于隋代。稿本则广引叶梦得《过庭录》《石林燕语》、江少虞《皇朝事实类苑》、罗愿《鹤林玉露》(引误,实为罗璧《识遗》)、王明清《挥麈馀话》、宋《国史·艺文志》、朱翌《猗觉寮杂记》等,梳理宋人论雕板源流的三种说法(冯道说、毋昭裔说、唐末说),而后又引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及陆深、罗振玉说论证雕板始于隋代。此后又云:“胡应麟谓隋世既有雕本,唐文皇胡不扩其遗制,广刻诸书,复尽选五品以上子弟入弘文馆钞书?然宋初三馆藏书、本朝《四库全书》,亦皆写录,雕本既行,钞本亦何必尽废耶!”盖因此段文字与雕板源始无涉,是故孙毓修于《中国雕板源流考》中未再提及雕印、抄录并行不废的观点,但这一观点实具慧眼。

    又如稿本于“宋监版本”后单设“宋监所刊名数”、“宋监刊书奏令”两节,其中《宋监所刊名数》依据《玉海·艺文》,参考《麟台故事》、《中兴馆阁录》、《中兴馆阁续录》等,整理出宋代国子监刻书事二十九条。《中国雕板源流考》则但引《玉海·艺文》,举其荦荦大端者而已。至于“宋监刊书奏令”,孙氏似欲藉此窥测国子监刻书典制,或将用于“板本八考”之板权研究亦未可知。但此节与雕板源流无直接关系,故《中国雕板源流考》未录奏令。

    在稿本和刊本之间,还有一个连载本,题作《中国雕版印书源流考》(唯此本作“雕版”不作“雕板”),连载于商务印书馆《图书汇报》第19、21、27、30(以上1913年)、35(1914年)、52(1915年)、58(1916年)、66、70(以上1917年)、77[6]、80(1918年)期。其内容分为十三节:金石刻、雕版、监本、官本书塾本、坊刻本、活字印书法、巾箱本、朱墨本、刻印书籍工价、纸、墨、煤、装订。连载本亦为旧式标点,其辑录资料者以顶格排版,按语低二格排版,与“文艺丛刻”本同。

    连载本前有小序,将《中国雕版印书源流考》的全文论述分为六端:一曰时(历时久),二曰地(刻书地点与刻书主体),三曰式(雕版以外尚有活字、套版等版本类型),四曰价(人工、物料等价格),五曰纸墨,六曰装潢。小序并略加数语,交代撰述缘起,谓雕版印书“此诚古人之伟业,抑亦国史之荣光。而纪载寂寥,专书未辑。徘徊艺圃,良用歉然。觕述此篇,备厥掌故”云云,序末又谓“盖将以扬国辉而觇进步,其诸大雅所乐闻者欤”。不论是稿本《雕板印书考》或是刊本《中国雕板源流考》,孙毓修都持有“我国雕板,托始于隋,而实张本于汉”的观点,而在连载本中,孙毓修更是将此观点推进一步,将“金石刻”作为独立章节,而“金石刻”又从初民时代论起,且言称中国以文字著书当始于《尚书》,而《尚书》之成书早于西历纪元二千五百年云云;又“活字印书法”一节,连载本谓:“活字印书法,西人谓之Movable Type,其法传自中土。今日盛行铅字,制模浇字之法,悉用机器,迥非向时恃一手一足之力者,可与之争胜矣。”一是提出西方铅活字印刷之法来自中国的观点;二是指出中土亦用机器印刷,相较古时更有长足进步。民元以来,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渐次觉醒,孙毓修殆亦有感于此,而于连载本中作如此语。然而铅活字印刷术是否传自中国,并无切实论据,此说未必成立[7],且今日中土亦用机器印刷云云,与雕版印刷大旨无涉。刊本但谓活字印书法创始于宋初,近年则用机器,非以往手工操作可同日而语,不言中西印刷之对比,持论相对谨慎客观。

    此外,连载本将“监本”与“官本”分离,而将“官本”与“书塾本”列为同一章节。其“监本”一节云:“监中墨简,始于长兴,历朝皆仿其故事。宋朝称监,金称弘文院,辽称秘书监,元称编修所、秘(堂)〔書〕监、兴文署,明称南北监、经厂,清称武英殿、古香斋,其为御府所刻,则一也。”此盖承接《雕板印书考》而来。而“官本书塾本”一节云:“雕版初兴,坊肆未盛。宋元以来,坊肆盛矣。而贾人本射利之心,贻豕亥之误。是不得不官中雕刻,以扶斯文于不敝。故他种营业,鲜闻官与商并立者,有之独印书业也。书塾本亦同此意,故并著之。北宋官刊,莫不字画清朗,体兼颜欧,非麻沙坊本所能及云。”细审此二节,殆孙氏之论监本,欲考其刻书典制;论官本,欲标其精校精刊。然则官司刻书,亦多为秘监颁行,故虽各有侧重,而强分监本、官本两造,终为不宜。刊本《中国雕板源流考》即合监本、官本为“官本”一节,篇幅几占全书之半;“家塾本”一节则仅有寥寥数条而已。

    又有“墨”、“煤”两节,所辑资料颇可观,且偏重实用技术,然此二节小序谓:“宋元人所撰《墨经》《墨史》诸书,皆主于文房所用,而不别言印书之墨,方知古时印书,即用文房之墨,非如近世之别造至劣之墨皮墨胶,以供印书之用者也。”而其所辑史料,大抵偏重文房用墨,揆诸雕版印书实际,恐不甚切题,刊本《中国雕板源流考》不论墨煤,盖由于此。

    连载本小序虽言“为之遐稽收藏之志,亲访珍閟之家,益以史书之文、杂家之记,条分缕悉,述而不作”,然《中国雕版印书源流考》实为述作兼备,例如“雕版”一节言《开元杂报》,则不仅抒发私议,更是论证《开元杂报》为雕印之本,进而推出“则其时刻版印书之风,必已大盛”,并谓柳玭《训序》言坊中雕本仅有字书是“未免所见之不广也”;至刊本中《雕板之始》一节,此等推测及断语皆为删略。又如“活字印书法”,连载本论及兰雪堂华氏、桂坡馆安氏,谓“明世吾乡铜活字本有二”,并谓华氏“有虞山毛氏之风”,“黄荛圃、张金吾诸人亟称道之”云云,至刊本则仅谓“明世无锡铜活字本有二”,至于溢美华氏之辞,则尽数删略,并补充论述吴郡孙凤、五云溪馆、金兰馆、建业张氏诸家。诸如此类改动不一而足。

    总之,刊本相比连载本,于同类史料则精简实例,于论述按断则删繁就简,同时增添相关史料,补写必要论述[8]。刊本《中国雕板源流考》基本落实了孙氏“条分缕悉,述而不作”的撰著大旨,但尽删私人评议,虽更显客观科学,亦觉不无可惜。

    二、

    《中国雕板源流考》之价值

    既名《中国雕板源流考》,读者对此书的关注,必在于雕版印刷的“源流”,且尤重其“源”,而未必重其“流”。《中国雕板源流考》的雕版印刷起于隋代之说确实有误,这一关键错误必然会导致后人对此书评价的降低。孙氏据明陆深《河汾燕闲录》载“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9],此印书之始”,又据罗振玉《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称有所谓“太平兴国五年翻雕”“大隋《永陀罗尼经》”,罗文所载实为“《大随永陀罗尼经》:上面左有‘施主李知顺’一行,右有‘王文沼雕板’一行,经末有‘太平兴国五年六月雕板毕手记’十三字”[10],并无“翻雕”字样。又“随”、“隋”古字虽通,然所谓“大随永”者亦出于笔误,当作“大随求”,即随心所求之意[11],与隋朝固无涉。孙氏误读《河汾燕闲录》,对《敦煌石室书目》之利用亦有强行牵合己意之嫌,其所谓雕版印刷起源隋代说,自不可信。

    雕版起源隋代说并非孙氏首倡,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大致采信陆深《河汾燕闲录》之说;清王士禛《池北偶谈》采陆深说,然《居易录》又以为非;赵翼《陔馀丛考》疑为非;四库馆臣辨其为非;阮葵生《茶馀客话》又以为是;日本岛田翰《雕版渊源考》则既以陆深说为是,又据《颜氏家训》、《玉烛宝典》等书谓六朝已有“墨版”[12],更是大胆有馀而审细不足[13]。可见明清两代,此事已有诸家争讼而无定论。近人黄节《版籍考》谓:“镂板之兴,自隋开皇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版,(夹注:据陆子渊《河汾燕闲录》。)此为印书之始。”[14]亦蹈袭前人之误,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书有刻板之始”驳正前人所引陆深说云:“然陆氏此语本隋费长房《三宝记》,其文本曰:‘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意谓废像则重雕,遗经则重撰耳。”[15]其说可信;其后向达先生撰《唐代刊书考》一文,辨正更详,至今学者引为确论。

    然则瑕不掩瑜,孙著自有其优长,尤其相较于发表稍前之黄节《版籍考》与撰写约略同时而刊行稍晚的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国雕板源流考》固有其自身特色与价值。

    黄节《版籍考》,分两期刊登于《国粹学报》第47期(1908年11月,光绪三十四年十月)、第49期(1909年1月,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此文将版籍源流分为三期:刊石、镂板、活板(活字)[16],上期专论刊石,即讨论各朝石经镌刻及其补刻、传拓,虽然石经传拓是文本可复制技术的体现,但黄节的论述重点始终在于正定经文,推崇贞石之存古,鄙薄版印之多误,并不重视刊石与雕版在技术上的联系,所用“版籍”概念也相对含混。相较而言,孙毓修虽主张“我国雕板,托始于隋,而实张本于汉”,但其所重在石刻文献可复制(传拓),“一时车马阗溢,摹搨而归。则有颁诸天下,公诸同好之意,于雕板事已近”,孙毓修虽在连载本中将《金石刻》单独划分作一节,但其引言则谓“金石刻本,似非本文所宜及。然实木刻之先导,不可废也,故首列之”,对版刻的概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界定。

    《版籍考》下期大体专论镂板,虽然黄节对雕版源始的判断有误,但其广引诸家文献,梳理出自五代冯道始请刻监本至明代南北监刊刻经籍情形,征引史料不如《中国雕板源流考》详赡,然大致脉络已勾勒清晰,孙氏稿本《雕板印书考》篇章结构与《版籍考》下期基本一致,惟引证更丰富,盖写作时曾参考黄氏文。惟黄氏所论仍以正定经文为主,未讨论其馀刻书主体,亦未论及经部以外诸书,且谓:“自隋越唐,仅镂字书、小学、《文选》诸书,而不及经典,亦以为经典者立于学官,传于博士,虑以镂板故至犯异同耳。”[17]虽聊备一说,然终稍嫌迂腐。又黄氏引书多不加考究,如谓“后蜀毌丘俭贫贱时,尝借《文选》于人”云云,不注出处,且毌丘俭是前魏时人,如何得在后蜀?孙毓修稿本《雕板印书考》亦引此事,注出王明清《挥麈馀话》,明其为后蜀毋昭裔事,并加小注云:“汲古阁刊本误作毌丘俭,《经义考》仍之。”又黄节鄙弃活字印刷,《版籍考》论活板仅寥寥数语,且谓历朝活板不兴,盖因“其时读书者犹知郑重一编”,而近世活板盛行,“自今已往,版籍之讹谬,吾不知其纪极也”[18]。孙毓修论活字印刷,引证颇为详备,且所引文献如元代王祯《造活字印书法》及清代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等皆颇称活字之善。同是生当机器印书滥觞之世,黄节对新技术的态度显得颇为保守,孙毓修则较为开放,虽然孙著于历代活字印书不如雕版之兴盛未置一词,或系为推崇新技术,以“扬国辉而觇进步”,但孙氏并未因此非议雕版印刷,而仍视其为印刷之正宗。可见孙毓修对待活字印刷的态度,较黄节更为开通。

    叶德辉《书林清话》成书于1912年初[19],付梓于1919年后,与《中国雕板源流考》撰写和刊行年代大抵相近,盖各自成书而互不相谋。叶著“博考周稽,条分缕晰”,而为“考板本、话遗闻者所当争睹”[20],其篇幅大小与论题深广自非一册《中国雕板源流考》所能及。但孙著“分量虽较叶德辉《书林清话》为小,然其中有好多资料为《清话》所未及,足见孙先生阅书之富”[21]。胡道静先生曾指出《中国雕板源流考》对宋代刻书工价的记载和对《开元杂报》的论述,即为《书林清话》所未详[22]。柳和城先生亦指出《书林清话》于辽代刻书不置一词,于金代刻书亦仅及平水书坊刻本而已。《中国雕板源流考》据正史纪传考得辽代有官府藏书和设学颁经事,而推测其必有雕本,并引沈括《梦溪笔谈》载“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法皆死”,为辽代版本鲜传于世提供了初步解释;至于金代刻书,《中国雕板源流考》据正史及目录考得“立经籍所于平阳刊行经籍”之平阳即平水,并且指出平水为金元两朝官民雕板之所,官私刻书皆颇发达[23]。此外,《书林清话》对书籍之纸墨装订虽有讨论,然其论纸墨多取材于藏家书录和笔记,不脱赏鉴家习气,论装订则皆讨论书册制度。《中国雕板源流考》讨论纸墨则重视其工艺,援引文献亦不限于书录笔记,而且广采历代各地方志,辑出不同产地的造纸材料与制造工序;至于装订,则所辑材料多来自藏家书录,但是并不上溯早期书册制度,而是仅讨论册子本形成以来的具体装帧形制,较《书林清话》探讨更为具体深入[24]。

    除了采辑资料的多寡和侧重、成书的篇幅和架构以外,《中国雕板源流考》和《书林清话》的差异似更在于各自的问题意识不同,问题意识的不同自然会使一部著作具备其独有的学术价值,而不因其资料之寡、议论之少遂受磨灭。学者自胡道静先生以来,多谓《中国雕板源流考》引用工价资料较《书林清话》更为丰富,实则《中国雕板源流考》所引四部宋版书(《大易粹言》、《汉隽》、《二俊文集》、《小畜集》)的工价资料,皆见于《书林清话》卷六“宋监本许人自印并定价出售”一节,该节另有《嘉泰会稽志》、孔平仲《续世说》两部书之工价,就宋刻本工价资料而言,《书林清话》实较《中国雕板源流考》丰富;元时刻书工价,叶著基于《至正金陵新志》记载推算,未必为确,孙著引延祐重刻宝祐本《通鉴纪事本末》所载赎买藏板价格,不能准确反映工价;明代刻书工价,两书所引史料不同,惟皆得出明时刻书工价甚廉之结论。然而问题意识的不同,可以反映在对同一材料的引用截取上。叶德辉引用宋代刻书工价,是为了揭示“宋时刻印工价之廉,而士大夫便益学者之心,信非俗吏所能企及矣”[25],与孙毓修的以工价为本位不同,因此在引用象山县学刻本《汉隽》的工价资料时,孙毓修仅引其价格记载,叶德辉则另引出“善本锓木,储之县庠,且藉工墨盈馀,为养士之助”一句,盖有表章宋代文教之微意于其间;至于引述《大易粹言》之工价,叶德辉仅具其价格与用料,孙毓修则多引“杭州路教授李清孙校勘无差”一句,虽与工价并无直接关系,然而明确校勘责任所属,盖与其“板本八考”计划尤其是板权研究略有关联。明代刻书工价一节,两书皆以为甚廉,但孙毓修引用资料,仅谓明代刻书价廉,清代刻书工价相比明时已然翻倍;叶德辉同样得出清代工价已较明代倍增的结论,但他进一步指出明代刻书“价虽廉,而讹谬不可收拾矣”,仍以一书之版本价值为重,至于刻书工价之廉,恐怕更多地是叶氏批判明代刻本率多粗疏的论据。

    黄节、叶德辉两著,前者有开创之功,后者有精详之誉,但其所重皆在版本价值之优劣,如黄节不惜笔墨论述石经,于活字仅著数语;叶德辉全书多有价值判断,其辞不乏赏鉴家习气。孙毓修更重“版刻学”而非“版本学”,对工艺、工序、工料之情形引述不厌其详,而对于文本之精校、书版之精刊与否,仅约略及之而似不以为意。

    后来学者,已较孙毓修所见更为深广,如向达先生《唐代刊书考》所引雕版印刷资料,即较《中国雕板源流考》更丰。向先生论唐代刊书之先导,谓“中国印刷术之起源,与佛教有密切之关系”[26],所引佛教印书及私印历书之文献皆为孙著所未及,然其结论亦大致与孙著相同。此外,向先生发现唐代刊书渐次流行的时代大率在唐懿宗咸通年间前后,“是刊书之事,当自此始渐为士大夫所注意,因而形诸记述”[27],称为中国刊书史上之咸通时代,并举十条文献记载以实之[28]。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已征引其中六条,惜未进而推出“咸通时代”。孙氏阅书诚已甚富,惟向先生于见闻广博以外更兼颖悟过人,故其所论多更确凿。

    张元济撰《宝礼堂宋本书录序》,实亦一篇中国书史简述。该文谓雕版印刷“昉于晚唐,沿及五代,至南北宋而极盛”[29],虽谓雕版印书起于晚唐似稍晚,然已纠正孙毓修的起于隋代之说。张元济并谓其工事之美善,可得而言者有四:一曰写本,二曰开版,三曰印刷,四曰装潢,其所引史料与《中国雕板源流考》重合与相异者各半,其叙述框架“顺序几乎与孙著相仿,只是更加精粹”,“表明张元济撰写此序文时,极可能参考过孙毓修的书”[30]。张元济《序》论述“开版”时,谓“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31]自言家塾所藏有天福铜版本,后有人得韩文‘《易》奇而法,《诗》正而葩,《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十六字铜笵者,蔡澄、张廷济均谓是宋太宗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然今所传铜板印本,仅为有明建业张氏、锡山安氏及华氏会通馆、兰雪堂所制,而宋本已无一存”,“传于今者,厥惟木版。刊印之便,宜莫如木,若梨若枣,取用尤繁,故当时所称曰锓板,曰锓梓,曰绣梓,曰刻板,曰镂板,曰雕造,曰模刻,曰板行,无不与木为缘。揆其功能,实远出笵金合土之上”[32],而孙毓修于连载本《中国雕版印书源流考》中谓“隋唐版片,用金用木,今不可考矣。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有天福铜版本。宋时监本,皆用枣木,麻沙本皆用榕木。近时刻版,精者用枣,劣者用梨、用杨。刻图有用黄杨者,工费最巨。用铜锡铅泥者,则惟活字版有之”,两人皆引用《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载天福铜版本论述早期版刻或以金属为之的可能性。玩味张元济《序》,虽言有韩文铜笵,然意未必即有铜版,恐怕张元济对“天福铜版本”之说亦未尽信[33]。而孙毓修于刊本《中国雕板源流考》中删去“天福铜版本”相关论述,是否与张元济之意见有关,抑或已得见叶德辉《书林清话》而改从其说,如今亦无从考证。但从《宝礼堂宋本书录序》的论述来看,张元济对孙毓修的观点,似既有参考亦有补正,从中亦可悬揣蠡测二人交谊之一斑。

    三、

    孙毓修的“板本八考”研究

    前文已述及孙毓修有“板本八考”的撰述计划,而《中国雕板源流考》仅仅完成其中五项(雕镂、纸墨、坊肆、工价、装潢),至于款式、板权、避讳三项,《中国雕板源流考》基本未加论述。然而孙毓修一直有综合性的“板本”研究的问题意识,考察孙氏部分著述或资料辑录之稿本,亦可窥“板本八考”之涯略。

    按孙毓修另有《藏书丛话》稿本四册,今藏上海图书馆,其中第一册书衣题“藏书丛话(乙卯旧重阳 第一次稿本 留庵)”。第二册书衣题“藏书丛话目录”,并注“予欲辑此久矣,人事因循,疾病时作,至今未成,后必勉为之。丙辰夏正十二月廿七日午后,星如”。第三册书衣题“书目叙跋 贞册”,不题年月,按“元亨利贞”,“贞册”当在第四册,此疑有误。第四册书衣题“目录学录 丙辰八月”。则此稿始撰于1915—1916年,随后不断增补。其中第一册书衣于书名以外,尚写有此本分类目录,凡三十一章[34],而据本册各页版心,则此书仅完二十一章:雕造、佞宋、款式、纸墨、仿梓、搜访、偏嗜、传录、假借、校雠、藏印、真赏、闺阁、聚散、目录、装潢、明本、木记、字体、工价、活本。第二册以下则未加分类。此书原意盖是对各家书录、书跋内容分类辑订,可惜仅完成第一册,馀下三册则仅存未分类之长编[35],第一册中也夹有大量片纸散页,皆为资料摘录,率多凌乱不能董理。

    今就此稿第一册言之。既名《藏书丛话》,其所侧重,自与藏书关联较大,从上述章节名称已可见之。其中颇有独具只眼者,如“搜访”一节摘引华谷里民(张文虎)《湖楼校书记》所载文澜阁之借书制度和藏书排架等情况,因其撰于文澜阁劫火之前,故叙述详备可信,有裨征实,且可补充《文澜阁志》之缺略,益见其书价值独特。又“假借”一节讨论俗语“借书一痴,还书一痴”之“痴”字何解,其实宋人王楙《野客丛书》、张世南《游宦纪闻》已详论之,宋元以来笔记类书多限于剪裁此二书之说而已,乃至民国初年颠公(雷瑨)《嬾窝笔记》“借书还书”条(扫叶山房《文艺杂志》第6期)仍不脱此中范围[36],孙毓修则摘引元人吾丘衍《闲居录》、明人王肯堂《郁冈斋笔麈》之说,虽详备程度不及王、张二家,然立说颇有新人耳目之处。

    至于此书内容关涉“板本八考”者,例如“雕造”一节,则可作《中国雕板源流考》资料所未及者之补充,如《中国雕板源流考》“官本”一节,侧重经史之刊刻,以及国监刻书之体制,尤以赵宋一代资料最为详赡;《藏书丛话》所辑宋代刻书资料则有钱佃《荀子考异》所载《荀子》有“元丰国子监刻者”,知宋国子监不仅刊刻经史,亦刊刻他书。又有《齐东野语》所载沈与(字偕君)“既而擢第,尽买国子监书以归”事,可见国子监刻书亦对外售卖,且此条或可见国子监书亦一定程度上为时人所爱重,而《中国雕板源流考》有“顾李易安仓皇避寇,而先弃书之监本者,(夹注:见《金石录序》。)似旧监本不为当时所重”,两条材料或可互为参证[37]。除“雕造”以外,其“纸墨”、“装潢”、“工价”诸节辑录的材料,亦有可为《中国雕板源流考》补正者,此不赘引。

    此外,《藏书丛话》有“款式”一节,下分为行格、正文小字、标目、板心、分卷五部分,虽资料并不丰赡,但亦面面俱到,可作“板本八考”研究之成果。此外并有“木记”、“字体”等章节,惜抄辑较少,似亦属未完之稿。

    孙毓修另有《翻版牓文》稿本一册,今藏上海图书馆,为孙氏抄录各书刊刻所撰序跋、牌记,就中多声明版权所属,部分序跋还提及已申官司付榜文,禁止擅自翻刻云云。此即“板本八考”之“板权”研究,仍较为单一且原始[38]。孙氏对版权的兴趣,可能来自其作为编辑的本职工作,也可能是受《大清著作权律》出台的影响。

    书内夹附“元板《四书拂镜尘》”打字件一纸,并墨笔书:“孙星如先生:弟元济手上。8/9/9。”为商务印书馆用笺[39]。乐怡女史据此笺推定此稿辑成于民国八年(1919)前后[40]。此说信然,且另有旁证,此稿根据江南图书馆藏清康熙年间崇道堂刻《五经》本《礼记》录出卷首《抄录邸报》及《朱氏经书启》,这两篇文字文博义丰,且为近年研究中国古代版权问题诸学者未曾论及,允为该稿本中最有价值者。孙毓修曾于1919年7月至8月间,为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选取底本事,前往江南图书馆访书[41],得见崇道堂本《礼记》,当于此年无疑。另《翻版牓文》有明万历刊本《七经图》相关资料,该书著录于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钱塘丁氏旧藏多归江南图书馆,孙氏获睹此书当亦在此年。

    《翻版牓文》辑录的序跋及榜文,其版权保护仍是诉诸官府,如宋元本序跋不论内容长短,要不外乎“已申上司,不许覆版”(宋本《东都事略》目录后)而已。所录明本《周易经传》附牒文,则是官方牒文规定坊刻四书五经,须严格按照官府颁行之本照样翻刻,并由官学组织师生校对无误后,方准印售。录清代经籍刊行序跋及牒文亦然,惟录张潮《昭代丛书丙集·例言》言及清代福建翻版猖獗,而私家刻书者难以支持身赴福建打官司的成本(据此,古代版权官司似是属地管辖?),故提请“今八闽当道诸先生,凡遇此等流,力为追劈伪板,究拟如法”,虽然显得有些一厢情愿,但也是本稿中有趣味的文字。

    《翻版牓文》虽重在抄录榜文,但亦辑录其馀形式的版权标志,例如明万历刊本《七经图》,其卷前叶有古玉花纹,并木记云:“绵纸双印,恐有赝本,用故双琱玉为记。”孙氏除抄录其文字外,另夹附卷前叶(似是影印件)一张,读者观之可一目了然。只可惜此稿篇幅仅有数页,且孙毓修只限于抄录史料,而未加按断或评议。如天假孙氏以长年,或可完成“板本八考”及其他未竟之著述计划(如《书目考》等),使后来者得以快读其书而想见其人之博雅。

    四、

    关于本书整理的几点说明

    此次整理孙毓修作品,旨在呈现《中国雕板源流考》前后各版的文本面貌。由于初稿本、连载本和刊本不仅题名不同,行文亦多有歧异,难以通过汇校形式合为一编,故将此三本分别整理汇刊。初稿本《雕板印书考》据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藏《小渌天丛钞》第28册整理。原稿卷端题作“雕板印书考卷一”,末有“别详下卷”句,盖为未完稿,今一仍其旧,不作改动。连载本《中国雕版印书源流考》据商务印书馆《图书汇报》第19、21、27、30(以上1913年)、35(1914年)、52(1915年)、58(1916年)、66、70(以上1917年)、80(1918年)各期整理。第77期虽经多方寻访,迄今仍未获见,故本次整理只好付诸阙如。刊本《中国雕板源流考》以商务印书馆1918年5月“文艺丛刻乙集”本为底本整理,参考1930年4月“国学小丛书”本改正标点。上海图书馆藏《藏书丛话》稿本,为孙毓修“板本八考”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第一册已经分类辑订,今据以整理,并题作“藏书丛话第一册”,作为本书附录一。第一册中夹有大量散页,凡经孙毓修注明补入某门类下者,径行迻录,不再说明;其馀片纸只字,多为其他著述之草稿,故不再收录。第二、三、四册则未经分类条理,今如率尔操觚,惟恐治丝益棼,故此次整理暂付阙如。上海图书馆藏《翻版牓文》稿本,亦可为“板本八考”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今据以整理,作为本书附录二。孙毓修除了负责商务印书馆古籍整理编印工作外,亦担任《少年》杂志主编(1911-1914)。《少年》杂志1911年第9期刊有介绍书籍印刷术的《世界怪物之发明及其进步》一文,无署名,当出自编者(即孙毓修)手笔。今据原刊录入,作为本书附录三。宋原放、赵家璧主编《出版史料》季刊于1990年第3、4期连载《中国雕板源流考》。胡道静为作《重印〈中国雕板源流考〉题跋》,载于第4期。鉴于该篇题跋颇有参考价值,今据原刊录入,作为本书附录四。又,孙氏著述率多抄纂,虽博集群书,然其间笔误难免;付梓之后,又多见手民之误。本次整理为其核查出处,订正讹误。凡衍文与误字以“( )”标出,拟增及改正字以“〔 〕”标出,以清眉目。一些难以径改的技术性错误,则酌情出脚注说明。至于其因仍罗振玉《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误作“大隋《永陀罗尼本经》”,或沿袭黎庶昌观点以为日本神宫文库藏南北朝刊本《尔雅》源出后唐刊蜀大字本[42],或沿袭旧说误以岳珂为《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之作者,或误读古书等,皆一仍其旧,不再注明。限于编者学识,本书整理难免仍有疏失,尚祈读者方家指正。

    注释

    [1] 王绍曾:《小绿天善本书辑录》,《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版,页125。

    [2] 胡道静:《重印〈中国雕板源流考〉题跋》,见《出版史料》1990年第4期,页104。按《书林清话》所引刻书工价史料不限于元代(详见下文)。另,《开元杂报》之性质与印刷方式学界争议较多。方汉奇、李致忠采信无疑(方汉奇:《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见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印刷印钞分会编:《雕版印刷源流》,印刷工业出版社1990年9月版,页330-331;李致忠:《历代刻书考述》,巴蜀书社1990年4月版,页8)。张秀民据《孙可之文集》及仿印本实物怀疑其未必为印本(张秀民著,韩琦增订:《中国印刷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版,页27-28),黄永年则据仿印本文本内容论证其为伪作(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版,页42),当是。

    [3] 乐怡:《孙毓修版本目录学著述研究》,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页100-101。

    [4] 原有“唐人版本”一节,复删改并入“雕板之始”一节中。

    [5] 乐怡:《孙毓修版本目录学著述研究》,页99。

    [6] 虽经多方寻访,迄今未见此期,本次整理只好付诸阙如。

    [7] 一般认为中国的造纸术无疑对欧洲印刷术的产生有推动作用,但是迄无证据表明中国的胶泥活字、木活字乃至金属活字对欧洲的活字印刷有任何直接影响。参见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吴泽炎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12月版,页203-206;费夫贺(吕西安·费弗尔)、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李鸿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页48。

    [8] 柳和城:《孙毓修评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版,页190-194。柳著所举两版差异之例颇详备,本文不具引。

    [9] 稿本引作“雕撰”(清王士禛《居易录》引同),连载本引作“雕版”(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引同),刊本则引作“雕造”(《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少室山房笔丛》提要引同)。

    [10] 罗振玉:《敦煌石室书目及发见之原始》,原载于《东方杂志》1909年第10期,页45。

    [1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随求陀罗尼”条:“随求者,随众生之求愿而成就之意,由陀罗尼之效验而名之者。”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1月版,页2693。

    [12] [日]岛田翰:《古文旧书考》,杜泽逊、王晓娟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版,页153-154。

    [13] 俞樾已驳其误,载岛田翰《访馀录·春在堂笔谈》,《古文旧书考》,页424。

    [14] 黄节:《版籍考》(续四十七期),《国粹学报》1909年总第49期,美术篇页1a。

    [15] 叶德辉:《书林清话》,李庆西标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页22。

    [16] 黄节:《版籍考》(未完),《国粹学报》1908年总第47期,美术篇页1a。

    [17] 黄节:《版籍考》(续四十七期),《国粹学报》1909年总第49期,美术篇页1a。

    [18] 黄节:《版籍考》(续四十七期),《国粹学报》1909年总第49期,美术篇页4b。

    [19] 叶德辉《自序》末署“宣统辛亥岁除”,即1912年2月17日,时清帝已逊位。

    [20] 叶启崟:《书林清话跋》,见《书林清话》,页254。

    [21] 胡道静:《孙毓修的古籍出版工作和版本目录学著作》,原载于《出版史料》1989年第3-4期,页81。

    [22] 胡道静:《重印〈中国雕板源流考〉题跋》。前文备引,此不赘。又按,戈公振对孙毓修《开元杂报》为唐人雕本说颇信,见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9月版,页27-28;至论邸报用活字之始,则全采孙毓修说,见《中国报学史》,页32-33。

    [23] 柳和城:《孙毓修评传》,页178。

    [24] 柳和城:《孙毓修评传》,页180-181。

    [25] 叶德辉:《书林清话》,页127。

    [26] 向达:《唐代刊书考》,《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商务印书馆2015年12月版,页136。

    [27] 向达:《唐代刊书考》,《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页140。

    [28] 日本僧宗叡《新书写请来法门等目录》、范摅《云溪友议》、司空图《一鸣集》、王谠《唐语林》、柳玭《训序》、叶梦得《石林燕语》、无名氏《爱日斋丛钞》、唐《国史志》、朱益(朱翌)《猗觉寮杂记》。

    [29] 张元济:《序》,见潘宗周藏、张元济撰:《宝礼堂宋本书录》,程远芬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7月版,页1。

    [30] 柳和城:《孙毓修评传》,页194。

    [31] 按张政烺《读〈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已论证此文并非岳珂所撰,相台岳氏本实翻刻自世䌽堂廖氏本,见《张政烺文史论集》,中华书局2004年4月版,页166-188。本书《藏书丛话》“木记”一节亦可提供论据。

    [32] 张元济:《序》,见《宝礼堂宋本书录》,页3。

    [33] 按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十“张廷济蜀铜书笵不可据”一节则直指所谓韩文铜笵之说不可信,页232-233。

    [34] 雕镂、活版、佞宋、元明、款式、避讳、字体、纸墨、装潢、板权、工价、坊肆、贩鬻、鉴别、搜访、印记、传写、假借、校雠、目录、聚散、闺阁、偏嗜、返忆、仿刻、丛书、残阙、进献、禁书、释道、题跋。

    [35] 乐怡:《孙毓修版本目录学著述研究》,页119-120。

    [36] 范景中《“借书还书”与抄书——兼谈〈此君轩漫笔〉》(《藏书家》第2辑,齐鲁书社2000年6月版,页115-120)一文指出雷瑨此条基本照录李心衡《此君轩漫笔》卷一“借书还书众说”,以李心衡的“绝佳文字”因其书“难得一见”而被雷瑨“抄抄无妨”甚有不平。实则李氏亦仍不过剪裁《野客丛书》、《游宦纪闻》二书而已。

    [37] 按《金石录后序》所载李清照依次舍弃之藏品为“书之重大印本者”、“画之多幅者”、“古器之无款识者”、“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似正可说明监本恰为李氏所重,详参李开升:《古籍之为文物——明代出现的新型藏书家》,《古籍之为文物》,中华书局2019年12月版,页8-9。

    [38] 较为全面的中国古代版权研究,可参考何朝晖:《试论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版权形态的基本特征》,《图书与情报》2008年第3期,页113-118、125。

    [39] 参见《张元济全集》第10卷,商务印书馆2010年11月版,页392。

    [40] 乐怡:《孙毓修版本目录学著述研究》,页126。

    [41] 胡道静:《孙毓修的古籍出版工作和版本目录学著作》,《出版史料》1989年第3-4期,页79。上海图书馆藏有孙毓修稿本日记《江南阅书记》,载访书事甚详。

    [42]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一《覆五代刊本尔雅跋》辨之甚详,参见《王国维遗书》第2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7月版,页451-454。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4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还行吧(506+)
  • 愉快的找书体验(321+)
  • mobi(552+)
  • 下载快(384+)
  • 赚了(132+)
  • 无漏页(448+)
  • 一星好评(354+)
  • 经典(270+)

下载评价

  • 网友 蓬***之: ( 2024-12-30 02:43:32 )

    好棒good

  • 网友 方***旋: ( 2024-12-11 10:42:43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汪***豪: ( 2024-12-30 01:37:20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孙***夏: ( 2024-12-15 02:05:46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家***丝: ( 2025-01-04 09:37:21 )

    好6666666

  • 网友 师***怀: ( 2024-12-14 16:31:08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菱***兰: ( 2024-12-30 12:44:51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堵***格: ( 2024-12-30 14:30:21 )

    OK,还可以

  • 网友 益***琴: ( 2024-12-31 15:56:29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屠***好: ( 2024-12-11 13:33:58 )

    还行吧。

  • 网友 索***宸: ( 2024-12-22 00:19:09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相***儿: ( 2024-12-13 16:06:11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冉***兮: ( 2024-12-31 21:23:11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苍***如: ( 2024-12-11 08:50:20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权***波: ( 2024-12-19 23:17:59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