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地下室手记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0:32

地下室手记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地下室手记精美图片
》地下室手记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地下室手记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02016978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1-11-1
  • 页数:183
  • 价格:49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0:32

内容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专家,醉心于病态心理和反常心理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心理小说经典”清晰展现了四种心理,《地下室手记》展现的是“地下室人心理”,发掘人性的阴暗角落。

《地下室手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长篇独白,内容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小说以悲观主义对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历史乐观主义,认为思想和感情经常处于矛盾状态,并以其反英雄、反理性直接影响了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创作《堕落》。《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内心纠结,在强者和弱者面前判若两人,是经典的“地下室人”形象和“地下室人”心理的代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地下室

第二章 由于湿雪


作者介绍: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文学三巨头”之一,影响世界文学的重要作家。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地下室手记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地下室手记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地下室手记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他是谁,都喜欢做他愿意做的事,而根本不喜欢像理性与利益命令他做的那样去做事;他愿意做的事也可能违背他的个人利益,而有时候还肯定违背。纯粹属于他自己的随心所欲的愿望,纯粹属于他自己的哪怕最刁钻古怪的恣意妄为,有时被刺激得甚至近乎疯狂的他自己的幻想——这就是那个被忽略了的最有利的利益,也就是那个无法归入任何一类,一切体系和理论经常因它而灰飞烟灭去见鬼去的最有利的利益。所以这些贤哲们有什么根据说,每个人需要树立某种正常的,某种品德高尚的愿望呢?他们凭什么认定每个人必须树立某种合乎理性的、对自己有利的愿望呢?一个人需要的仅仅是他独立的愿望,不管达到这独立需要花费多大代价,也不管这独立会把他带向何方。


这乐趣正是出于对自己堕落的十分明确的意识:是由于你自己也感到你走到了最后一堵墙;这很恶劣,但是舍此又别无他途;你已经没有了出路,你也永远成不了另一种人;即使还剩下点时间和剩下点信心可以改造成另一种人,大概你自己也不愿意去改造:即使愿意,大概也一事无成,因为实际上,说不定也改造不了任何东西。


过了四十岁,再活下去,那可就有失观瞻、俗不可耐、恬不知耻了!谁能活过四十岁?——请你们真真切切、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来告诉你们,谁能活过四十岁吧:傻瓜和坏蛋。


先生们,我向你们发誓,意识太过丰富——这是一种病,一种千真万确、不折不扣的病。单就人的日常生活而言,只需具备普通人的意识就绰有余裕了,也就是说,只需具备我们这个不幸的19世纪中一个贤达之士意识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就绰有余裕了,此外,尤为不幸的是这位贤达之士还住在彼得堡这样一个在这个地球上最最远离现实、最为蓄意建成的城市([插图]城市也有蓄意建成的和非蓄意建成的之分)里。比如说,只需具备所有那些率直的实干家和活动家赖以生活的那点意识,就完全足够了。


主要的是,不管我怎样反复琢磨,结果依旧是在所有方面我都是罪魁祸首,而最为屈辱的是,我总是一个无辜的罪人,可以说,这是由于自然的规律。我之所以有罪,首先是因为在我周围的所有人中我的才智出类拔萃。(我始终认为在我周围的所有人中我的才智出类拔萃,而且有时候,你们信不信,我甚至为此感到惭愧。至少我一辈子都目光旁视,从来不敢正眼看人。)最后,我之所以有罪,是因为如果我豁达大度的话,那也只是由于我意识到这种豁达大度毫无用处,因而使我倍加痛苦。要知道,我如果豁达大度,肯定会什么事都做不成:我既不能宽恕别人,因为欺辱者也许是遵循自然规律打我的,而自然规律是无法去宽恕的;也不能忘却,因为即便是自然规律,也终究是令人感到屈辱的。最后,即便我想完全彻底不豁达大度,而是相反,试图报复欺辱者,那我也无法在任何方面对任何人进行报复,因为即使能够这样做,我也肯定狠不下心来去采取什么行动。为什么狠不下心来呢?关于这点,我想特别说上几句。


就在这冷酷、丑恶的半绝望半信仰中,就在这因为痛苦悲愤而故意把自己活活埋在地下室的整整四十年里,就在这刻意营造但仍旧多少有点可疑的绝境中,就在所有这些深入内心却无法满足的欲望的毒液里,就在所有这些先是举棋不定,继之作出了板上钉钉的决定,但在一分钟后又追悔莫及的冷热病中——就是在这里,蕴含着我所说的那种奇异享受的精华。这种享受是如此微妙,有时竟不为意识所感知,以致那些愚眉肉眼之辈,甚至那些神经坚强之人,都对它没有丝毫感知。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专家,醉心于病态心理和反常心理的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中篇心理小说经典”清晰展现了四种心理,《地下室手记》展现的是“地下室人心理”,发掘人性的阴暗角落。

《地下室手记》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长篇独白,内容探讨了自由意志、人的非理性、历史的非理性等哲学议题。小说以悲观主义对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的历史乐观主义,认为思想和感情经常处于矛盾状态,并以其反英雄、反理性直接影响了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创作《堕落》。《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内心纠结,在强者和弱者面前判若两人,是经典的“地下室人”形象和“地下室人”心理的代言。


精彩短评:

  • 作者:cedar cold 发布时间:2022-03-26 23:37:47

    没有尊重,不被重视,仿佛不是个人的存在,卑微而猥琐地活过一天。为了不被轻视不断看轻自己,构建虚伪的英雄外衣来掩藏最深的自卑。

  • 作者:头发多多 发布时间:2022-03-19 23:45:42

    心理学大师 歇斯底里情绪的描写 懦弱 自私 弱小的底层人

  • 作者:闻起来像妖怪 发布时间:2022-03-31 22:40:51

    直面自己内心的卑鄙。谁没有呢?

  • 作者:花花酱_w 发布时间:2022-03-18 12:38:10

    这里面的心理描写我堪称一绝

  •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21-12-17 17:12:54

    原文没能很好的与其他内容区分开来

  • 作者:Izdubar 发布时间:2024-04-02 16:56:03

    人活在世界上,就如站在一个迷宫面前,有很多的线索,很多岔路,别人东看看,西望望,就都走过去了。但是我们就一定要迷失在里面。这是因为我们渺小的心灵里,容不下一个谜,一点悬而未决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把一切疑难放进自己心里,把自己给难死了。大嫂和小孙为了挽救我们,不惜分开双腿来给我们上课,也没有用;因为我们太自以为是了。就是进入了生出我们的器官,我们也不肯相信,它比我们聪明。这还是因为,女人是我们的朋友,但不是我们,不管她们怎么努力,我们也不会变到她们那样。

    ——王小波《寻找无双》


深度书评:

  • 《地下室手记》:身份焦虑,到底能把人变成什么样?

    作者:古豆豆 发布时间:2020-08-19 17:13:47

    我得承认,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从来不是易事。

    他不是人生导师,从不给你任何谏言。他只是近乎残忍地剖开人性,审视生活。他精准的手术刀,刀刀落在要害。而你像是被打了麻醉,哭喊不得。

    鲁迅先生看陀氏的书,也曾“常常想废书不观”。他认为陀氏是个“残酷的拷问官”,而阅读的体验则像是“精神苦刑”:

    到后来,他竟作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是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了。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

    陀氏的《地下室手记》与《卡拉马佐夫兄弟》和《罪与罚》相比并不算是大部头。整部小说的结构很简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地下室】是主人公的自白,第二部分【湿雪纷飞】写了主人公的几段经历,包括和军官的较量、参加同学聚会、与妓女丽莎的相遇。

    但阅读的过程仍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你得忍受第一部分里,主人公“地下室人”冗长的自我剖析、反复的自我质疑和近乎癫狂的控诉,你会跟着他经历一场漫无止尽的灵魂拷问。

    第一部分是地下室人的哲学自白,自由意志、人和历史的非理性等议题都在他的讨论范围之内。

    正如评论家指出:“他的整个极具对话色彩的内心独白,让一个由混乱怪诞的城市生活所制造的孤独怪物的内心世界,颠三倒四、矛盾反复地抖搂在读者面前。”

    可是,陀氏在156年前创作的人物——地下室人,和我们有何关联?从他跳跃的叙述和自白里,我读到了仍存在于当代人心中的身份焦虑。

    从家庭、同辈、社会喷薄而出的压力,不断挤压着人的自我意识和认知,让人的内心长期处于阴暗的“地下室”。

    01 主人公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我们的主人公——地下室人。

    阅读过程中,对于他的认识,我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他是“Nobody”。(怎么还有这样的人?)

    他是世俗意义上不折不扣的失败者,职场上的隐形人,俗称“小透明”。

    原本是个八品文官,后来靠着一笔意外获得的遗产,他从此蛰居在地下室里,不愿与人群为伍,整天缩在逼仄的空间里自言自语。

    他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习惯了对周围的一切生气,对整个世界心怀敌意,可问题是根本没有人在乎他生不生气。

    他是我们常说的敏感过度的人,聚会里那个扫兴的人,开不起玩笑的那个人。

    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能被他视为对自己的侮辱和轻视。

    他的敏感像一个时时刻刻开放的雷达,将屈辱、受挫的感受放大无数倍,他不断添加着令他生气的细枝末节,并且在之后的好几年里,都默默咀嚼着受辱的滋味,渐渐地他却产生了一种病态的享受。

    我这人极其自尊……不过……如果有人扇了我一记耳光,那我也许甚至会为此感到高兴。我是实话实说:大概我能从中获得某种享受,当然是一种绝望的享受,然而就在绝望之中却往往有刻骨铭心的享受,特别是当你十分强烈地意识到你已经山穷水尽、毫无出路的时候。

    第二阶段:他是“Somebody”。(意识到世界上存在某些人和他一样)

    他还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一方面他拿着手术刀般剖析着自己的心理,一方面又无法真正定义自己,无法将自己归为任何一类:

    我不仅不会成为凶狠的人,甚至也不会成为任何一种人:既成不了凶狠之徒,也成不了善良之辈;既成不了流氓无赖,也成不了正人君子;既成不了英雄,也成不了虫豸。而今,我就在自己的角落里苟度残年,用恶毒而又毫无用处的安慰来自我解嘲:聪明人是不能一本正经地干出什么大事来的,只有傻瓜才能有所成就。

    这正是每个人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的过程,也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幻灭。

    从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天选之人,最后意识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断在和自己达成和解。

    可是,我们的主人公正是无法和自己达成和解,无法和世界妥协,才会处于极端的痛苦中无法自拔,这也是地下室人的悲剧性所在。

    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认知自己的过程中摇摆不定,既不满足于现状,又无力改变,只能在自我与世界的撕裂感中生活。

    第三阶段:他是“Anybody”。(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下室)

    卑劣、胆怯、虚荣、渴望自由、渴望被认可,地下室人时刻处于矛盾、挣扎的状态。

    他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他者”,也一定会在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中占一席位。

    可是仔细凝视,这是每个人心中都可能存在的最隐秘的角落。

    褪去华丽的道德外衣,褪去地位、身份、角色的包裹,人的内心深处就是一个地下室,存放着不足为外人道的意识:

    用虚荣维护可怜的自尊,以便在他人面前高人一等,获得尊重;

    获得不了尊重和认可,对世界产生怨恨,残酷地进行自我惩罚或者伤害他人;

    没有信仰,不明确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只能用空洞的自由表达自我。

    所以在文章最后,陀氏没有再用第一人称“我”,转而用了“我们”。

    在他看来,地下室人不是个体,而是当时俄国社会必然存在的一类人。而地下室人的特性也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在当今社会也依然存在着。

    他曾说:“我引以自豪的是,我破天荒第一次塑造了一个能够真正代表俄国大多数人的人物形象,并首先揭开了他那畸形的、带有悲剧性的性格……只有我一人描写了地下室里的悲剧。”

    02 地下室人的疯癫背后,隐藏的是身份焦虑

    地下室人之所以具有现代性,是因为他面临的压力,和当代我们面临的本质上别无二致。

    来自于家庭、同辈、社会的多方压力,将他“碾压成某种软膏”,塑造了他极具悲剧性的性格色彩和内心冲突。

    ①家庭:饱受冷待的寄居生活

    对于成长环境,作者没有铺展特别多的笔墨叙述,但依然可以看出,从小流离失所、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地下室人变得极度敏感、自卑。

    他是个孤儿,寄居在几个远房亲戚家里,受尽了冷眼和责骂。后来他们将他送去学校,他也就彻底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居所和心灵依靠。

    当时,他们将一个孤苦伶仃、已被他们责骂得几成废物,但已经能够思考、对一切都能默默无言、别具只眼地观察的孤儿硬塞进了这所学校。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地下室人从小缺乏家庭的照料和关爱,这使得他看待世界的视角蒙上了一个灰色的滤镜,他也比一般人更需要获得认可。

    ②同辈:饱受欺凌的学校生活

    在学校里,同学也因为他的面貌和身材狠狠地嘲笑他、欺凌他。

    在苦役般的学生时代,他也经历了挣扎:一方面从心底里鄙视愚昧、崇拜成功的同伴,一方面又渴望与他们为伴,被他们认可和尊重。

    他尝试融入人群、获得友谊的方式,也是笨拙的、粗暴的。

    对于嘲讽他的大部分同学来说,他加倍用功学习名列前茅,阅读鲜有人知的书籍,试图征服他们,结果每个人和他都形同陌路。

    他狂热的占有欲、无处不在的控制,让他当时唯一的朋友无所适从,当朋友对他彻底臣服时,他又产生了厌恶之感,这段友谊也就无疾而终。

    ③社会:饱受挤压的职场生活

    自我厌恶使得地下室人在职场格格不入,龟缩在角落里郁郁寡欢。

    他从不与他人进行任何的目光接触,总是认为别人把他当成怪人,用厌恶的眼神盯着他。

    而他也进行了严谨的自我分析:——“

    由于自己那有加无已的虚荣心,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自己的苛求,因而对自己不满到了极点,进而由不满发展为厌恶,于是,就在内心里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了每一个人。”

    他还认为,“我只是唯一,而他们是全体”,没有一个人与他相似。

    地下室人在家庭、同辈、社会里均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认同感和安全感,于是身份焦虑引发了身份认同危机,他只能铸造一堵“思维的墙”,自困于地下室里。

    03 身份焦虑,是自我与外界的角力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提到:“他者是塑造稳定自我的根本途径”。也就是说,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的流动中辨识自我、塑造自我的。

    如果这个过程失败了,就会引发身份焦虑。而地下室人每次融入人群的尝试,反馈都是负面的,身份焦虑就随之扎根。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对“身份焦虑”有一个详细的定义:

    “(身份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以及担忧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

    地下室人与军官的较量,就是他身份焦虑的最集中体现。

    他偶然间在台球馆遇到一个军官,两人在一条窄路上相遇,而军官不假思索地直接将他移了个位置,几乎是无视他这个人的存在。

    他回家后越想越觉得羞辱,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在他心里掀起巨浪,对军官的憎恨一年年累积。

    后来,他打听到军官经常出现在涅瓦大街,他决定去正面较量一下——“绝不给他让路”。他预支了薪水甚至借了一笔钱,置办了一身行头——一个和军官一模一样的假獭绒领。

    最后,他终于鼓起勇气和军官结结实实地肩碰肩撞了一下,军官并没有任何反应地继续走路,而地下室人却是欢呼雀跃:

    ——“我达到了目的,维护了尊严,一步也没有退让,在大庭广众之下使自己与他处于完全平等的社会地位。”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的身份焦虑来源于时时刻刻的社会比较,以及自我展示的过度关注。

    他做的每一个细小的决定,都是以他人的想法和标准为先,当自我让位于外界的一切,自我也随之消亡。

    第一次被撞后,他抑制住想反抗和决斗的想法,是因为害怕在场的人会嘲笑他的丑态;

    决定报复后,他不惜借款置办服饰,是为了和涅瓦大街上的达官贵人一样拥有“优雅得体的仪表”;

    达到目的后,他认为自己维护了尊严,也是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

    使自己与他处于完全平等的社会地位。

    地下室人的想法、决定、情绪,都是在他人的凝视下完成的,尽管大部分都是他臆想出来的。

    他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总是沉湎于自己的情绪,最后自我封闭,被虚无感和空洞感包围在自己所建造的“地下室”中。

    地下室人的身份焦虑,不只是陀氏那个时代特有的,而是蔓延到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中,形成一种普遍的状态——“地下室状态”。

    当我们陷入同侪压力、社会比较的漩涡里,时时刻刻被“社会时钟”追赶,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我们同样会陷入地下室状态——无止尽的空洞中。

    陀氏在100多年前,前瞻性地辨识到了这个问题,身份焦虑伴随着社会发展并未消失,人的内心始终是几种冲突在角力。

    这也是《地下室手记》在陀氏创作历程中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它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天才的作品之一”。

    04 尾声

    陀氏对理性的诘问,对规则的质疑,借以地下室人之口,让我们经历了一场极致的思想盛宴。

    而我们如何对待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如何面对身份焦虑,他带我们穿越了一条幽暗的隧道,出口在哪里尚未可知,这是陀氏留给我们的问题。

    ——————

    参考书籍:

    1、韩炳哲《他者的消失》

    2、曾繁亭《对理性的诘问 ——论《地下室手记》及其在陀氏创作中的地位》

    3、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

    4、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 不只是地下人

    作者:kelling 发布时间:2008-09-30 00:45:32

    不只是地下人——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有感

    引子:存在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

    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萨特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作为将存在主义哲学发扬光大的这位法国思想家、革命家,在奠定其哲学基础的过程中深受一位俄国作家的影响,那就是在西方 “拥有最广泛读者的19世纪小说家之一”,“全世界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尤其是《死屋手记》和《地下室手记》,这些文学作品也都对萨特哲学思想的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地下室手记》一直被研究者们视为存在主义最精彩的文献之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一种在现代生活中引起了广泛关注的思想,不是在严格的哲学著作中而是在文学作品中(并且还是上个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在一定意义上就表明,就精神实质而言,存在主义思想也许更靠近文学和宗教,而并不是高度抽象、以严密的逻辑表达的哲学。在风行一时的存在主义潮流中,哲学和文学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但是文学的语言有时比枯燥的哲学语言更能到位、有力地表达深刻的哲理。

    从《死屋手记》和《地下室笔记》中都可以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生命极限的亲身感受,那种体验很合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美学需求,对于死亡的体验无疑是感受自我存在感的一种深刻的方式,而存在主义注重对自我存在深入挖掘和探索也是众所周知的。

    《地下室手记》被认为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所表达的“荒谬”。在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加缪看来,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活着没有意义。这个恰恰和《地下室手记》中的主人公的想法不谋而合。加缪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小说家”。而《地下室手记》则被称作“历来所写过的最好的存在主义序曲”。可见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个预言家,他的想法在一个世纪以后被广大哲学家们所接受并推崇。

    《地下室手记》在1864年一问世,就遭到以谢德林为首的俄国革命民主派的猛烈抨击。时至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的序言中仍称《地下室手记》为作家“最反动的作品之一”。而在西方,1887年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尼采在偶然读到此书的法译本后,曾十分欣喜地给以为朋友写信说:“几个星期之前我还不知道有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名字......在书店,偶然伸手到架上,一本书的书名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本新近译成法文的书......一种血统本能(否则我何以名之?)直接呼叫出来,我的欣喜超乎寻常。”

    对“一切美好而崇高的事物”的嘲讽

     “我是个有病的人......”这样的开头可以被列入经典的文学开头之列了。这个心怀恶意的人是一个跟自己过不去的人。他是因为跟自己过不去才决定跟别人过不去的。他跟自己过不去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身上充满了无法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使他无法就任何问题做出结论,甚至对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心怀恶意的人”也无法形成明确的、不顾一切的答案。他用一大番话给人造成一种似乎真心希望得到别人原谅的印象,但紧接着却刻薄地表示:事实上,他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我根本不管你以为什么......”

    也许这是一个极其傲慢的人吧。但是这个极其傲慢的人却又谦卑地知道自己什么事也做不成,这体现出他个人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觉得比起那些虚伪的人,自己像个英雄,另一方面他又觉得自己像个虫豸,渺小而不堪。所以我们有时会非常同情地下人,他自命不凡、骄傲自信的表皮下深藏着一颗自卑懦弱的心。

    不过,这家伙在嘲弄自己的同时往往又在嘲弄这别人,他的话仿佛是一柄可以两面伤人(既伤害自己也伤害别人)的双刃剑。很难确定地他自己的态度究竟是要谴责人们没有个性还是主张人们没有个性——“一个聪明人绝对不会一本正经地把自己弄成任何性质确定的东西,只有傻瓜才干这种事情,在十九世纪做一个人,必须而且应当成为一个没有个性的东西......我有权这样,因为我自己要继续活下去,到60岁,到70岁,到80岁......噢,让我喘口气......”

    乍一看,这部作品,特别是他的第一章,简直是一派胡言论语,并且让人感觉连篇累牍。实际上,那只是作者采用的一种小丑的民间传统手法。

    小说就这样开始并继续下去,读起来既令人恼怒又令人兴奋,常常会哑然失笑。我们对主人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感到困惑,这导致了我们急不可耐地读下去,指望困惑得以澄清,而后再决定我们应该是恼怒还是兴奋。有时候眼看着作者把我们的困惑引向明朗,结果却发现正是在一切都变得明朗的同时,我们的思想却又陷入了更大的困惑,这全归咎于地下人矛盾的性格。

     “当我最有能力意识到我们这里某个时期常说的‘一切美好而崇高的事物’的所有微妙之处的时刻,我却偏偏神志不清了,做出一些不体面的事,那些事......是呀,总之,那些事虽然所有的人都在做,但是,就好像故意作对似的,我做那些事恰恰是在我最清醒地意识到绝不应当做它们的时候。”

    “美好而崇高的事物”这一组概念出自康德的《论崇高与美》一文,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提法在俄国评论界甚为流行,这原本是美学上的概念,在小说中却成了体面人虚伪嘴脸的装饰,作者嘲讽这种所谓的善,嘲讽常规世界的美。

    陀思妥耶夫斯基当然不愿意屈从于俄国社会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所以他用文字来抗衡。他的怪异和另类是对社会的反抗和拒斥。

    地下人是个处在一种风口浪尖上的矛盾的人,内心处在互相挣扎的边缘,就像巴赫金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都是一种在边沿上的人,他们面对的是最痛苦的选择,他们进行的是最绝望的挣扎,地下人也是这样的一种人,他在人与人群中挣扎,他在面包与理想之间挣扎,他在作恶与崇高之间选择。他固然以为自己比任何人都要聪明,他的思想没有几个人能比的上,他的思想发达,也正是这样,他比其他的聪明人都要痛苦,他们那种聪明理解不了他的痛苦,因为他比他们站的更高,对人看得更远更深刻,他知道人不是一种有机可循的科学,而是一种任性而无道理可言的龌龊东西。地下人知道崇高与善,但是他偏偏不是选择善,而是选择了自由地作恶。

     这样的结果让人们以为这个地下室人是个心理变态,简直就不是什么正常人,但是我们却否定不了这样一个人,这样一种存在,因为地下室人不止他一个,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也都会有,只是地下人做的理想化,正常人“翻了个儿”,直接面对另一种状态的人,毫无牵绊的人,自由自在但是却得失去常情的人。地下人带上了完全不同的面具,混在人群中,躲在我们心理的地下室,窥视着我们,嘲笑着我们,伺机而动。

     地下室人以个体化的狂欢在争取自由的平等,无可挑剔,可是当他进入了恶意的狂欢状态之后,他就已经脱离了崇高的边境,滑入了某种邪恶的地带!

    地下人一生坎坷,充满着痛苦和屈辱,内心积累了太多的怨恨。他既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境遇,又为自己的软弱而感到苦恼,他力图确立自己作为人的个性,但又找不到正确的途径,结果变成了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否定崇高的社会理想,无视任何道德原则,宣扬个人完全自由。正如他所说:“让世界毁灭去吧,我还是要和自己的茶。”

    而友情、爱情这些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主题,在《地下室手记》中却没有呈现出以往的面貌,表现得有些滑稽。没有浪漫主义的美妙色彩来装点。地下人几乎没有朋友,而且在他的口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真正的朋友,所有的关系都是虚伪的、表面的。爱情对于地下人来说或许是奢侈的,丽扎这个风尘女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和地下人有什么感情。所以我们总感到在这部浩浩荡荡的个人自言自语的作品中,任何感情都显得有些干瘪无力。这同样是在嘲讽这个冷漠的虚伪的世界。

    符号和隐喻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初写这部小说主要是与长篇小说《怎么办?》的作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进行论战,但小说的内容决不仅限于此,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复杂的一部哲理小说。他反对《怎么办?》中宣扬的空想社会主义(通过“水晶宫”和“蚁穴”的隐喻),但同时他也通过“鸡舍”的隐喻影射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地下室手记》的作者反对《怎么办?》中提出的“合理的利己主义”,认为那是行不通的,“个性规律束缚着人,‘我’是障碍”。作者通过主人公针锋相对地提出意志自由和个性自由地问题。“地下人”宣称:人的行为并不总是受理智和利益的驱使,人更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观点在唯意志论者以及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作家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他们正是把个人意志视为世界观的中心。

    陀思妥耶夫斯基显然是不愿意屈从于当时俄国主流的意识形态的。他的反抗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用“墙”、“二二得四”、“猪笼”等符号做隐喻。

    认为“二二得五”的人被所谓理智健全的人所不能接受,于是认为“二二得五”的人在这两种人之间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墙,为了世界的统一与和谐,宁愿画地为牢。永远生活在高墙围定的范围内,而那些不愿意臣服于这高墙的人,则理所当然地被他们宣布为疯子和不受保护的人。地下人就是这样一个不受保护的人。看到了生是死,死是生,所以他被理智健全的人宣布为疯子,所以不能不(哪怕是极不情愿的)从地面上消失,四十年如一日地蛰居于黑暗的地下室,过着被人们遗忘的生活。

    “二二得四”似乎已经成了真理,人们不会去质疑它的正确性,人们愿意墨守陈规,但在作者借地下人之口反复提到“二二得四”并不是绝对的,看似不变的真理其实是可以质疑的。

    “墙”代表的是一条理性的分界线,墙里的人认为墙外的人是不正常的,所以将他们排斥在墙外。而墙外的人却认为墙里的人是愚蠢的、媚俗的,不屑于与他们为伍,他们恰恰以自己不在墙内而感到高兴和庆幸。其实这恰好也说明了两种人的思想状态,一旦某种思想状态成为了主流或者被大多数人所拥有,那么另一种对立的思想状态就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地下人是墙外人,所以他被墙内的体面人认为是不正常的,但是这不正常的定义真的就是正确的吗?如果他们的思想占了主流是不是也意味着墙内的人反而是不正常的呢?这无疑是个悖论。

    《地下室手记》充分体现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啰嗦”的特质,而“啰嗦”背后实则是为了更好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文明的质疑,对于科学的质疑。

    与《局外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比较

    细数现代文学作品中,和《地下室手记》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小说不在少数。

    比如,与同样是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的《局外人》对比后,我们会意外地发现,默而索和地下人竟然如此相似。甚至《局外人》也同样是以一个冷漠而奇怪的开头展开叙述的——“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自此奠定了小说平实冷峻的基调。“地下人”和“局外人”简直就像一对双胞胎,他们都与周遭格格不入,在被社会精神流放的荒野中,自我的真实与社会的伪饰、非人形成鲜明对照。

    默而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默而索是个存在主义者的典型形象。表面上,他奉行一种消极冷漠的人生哲学,以“无所谓”、“毫无意义”、“我不知道” 的口吻对待一切。而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一切都是荒谬的。如同他的其它作品一样,贯穿着小说的始终是对于世界荒谬性体验的表达。默而索的冷漠正是他不与荒谬社会同流合污的表现,他的超然物外的态度是一种彻悟的表现。这种冷漠实质上就是对荒谬现实的反抗,因为它藐视一切,这使得荒谬的世界对它无可奈何,这就是“局外人” 的意义。加缪笔下的“局外人”,在消极悲观中,还隐匿着积极的抗争。

    默而索被判处死刑的结局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个体对大众的抗争终究是无力的,少数服从多数,道德规范以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认同而建立。历史和现实无数次地向我们证明,个人的抗争最终只会以失败告终——只有妥协,不断地妥协。在法国哲学界的怪才和思想游牧者福柯的著作中,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的少数分子:道德不完满者、同性恋、疯子、SM癖者,这些社会的“他者”、边缘人物是如何被规训、排斥和矫正的。这是一个不断地制造异常者并将之作为敌人的世界,默而索就像福柯笔下的异常者,被社会放入拒斥和惩罚的空间中。

    而“垮掉的一代”的文学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和地下人一样是一个常常会在心中假想各种情况的孤独的人,大段的心灵独白显示出他们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霍尔顿时常会想象自己能够狠狠揍一顿室友,因为室友占了自己喜欢的姑娘便宜,他也时常假想自己能够教训那群“假模假式”的家伙们,可他都没有勇气去做(而且他和地下人一样与一个风尘女子纠缠不清)。霍尔顿最终是被送进精神病院,被一群“假模假式”的人照看着、规训着。

    地下人是个只敢臆想不敢大胆作为的“胆小鬼”,所以我们同情他的卑微,他只是想借此来填补内心的孤独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内心的独白说出的同时也是我们的心里话,我们又何曾不是另一个地下人?徘徊在真实和虚伪之间,游离在理性和疯狂之间。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大量着墨描写主人公“我”多次想象和上校之间进行正面的较量,为此还专门购置了奢侈的外套以显示出自己的“高贵”身份。但最后当上校真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只是轻轻地蹭了一下,还有主人公在宴会上被兹韦尔科夫和特鲁多柳博夫等人所嘲笑唾弃,让我们在感到可笑之余也同情他的卑微与怯懦。

    但是作品却没有在陀氏的同代人中引起应有的注意,原因就在于作品中“我”那毫不掩饰的“恶意”。俄国存在主义思想家舍斯托夫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具有“双重视力”的人,他不仅知道大家都知道和大家都承认的东西,而且知道大家不知道或者大家不承认的东西。一般人的常识会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如同二二得四一样无可怀疑。从故至今,有聪明人相信——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人们的保守和虚伪或许就是导致这部作品在当时不被接受的主要原因。《地下室手记》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叙事和结构安排,是为了更清晰有力地表达清楚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第一章大段的独白占据了大量的篇幅,直到第二章才开始真正讲述主人公所经历的故事,这种手法在当时可以算是比较先锋的了。

    结语

    地下人不再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声筒,更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塑造了“地下人”这样一个“反面人物”而受到许多人的批评,但他本人却感到很“自豪”,认为是他“第一个描写了代表俄国大多数人的一个真人”,揭示了一个感受到社会压抑、总想表达自己意愿的现代人的自私、虚伪、矛盾的卑微心理,暴露了人性中恶的一面,表明了丧失理想、没有信仰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会堕落到什么样的地步。“地下人”的形象使我们很容易地想起恩格斯的那句话:“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个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是摆脱得多些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得程度上的差异。”而敢于正视人身上的兽性并无情地暴露它地作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第一人。在他的作品中,人的灵魂深处往往是“上帝与魔鬼斗争的战场”,往往善恶共存,美丑同在,美中有丑,丑中有美。在描写人类的苦难、剖析人的灵魂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确是以为“残酷的天才”。

    《俄罗斯文学研究课》的作业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8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方便(67+)
  • 小说多(557+)
  • 中评(572+)
  • 服务好(354+)
  • 无水印(129+)
  • 赞(529+)
  • 快捷(546+)
  • 无漏页(91+)
  • 种类多(491+)
  • 值得购买(244+)
  • txt(619+)
  • 书籍完整(579+)
  • azw3(496+)

下载评价

  • 网友 林***艳: ( 2024-12-22 10:03:35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焦***山: ( 2024-12-30 12:12:06 )

    不错。。。。。

  • 网友 权***颜: ( 2024-12-14 05:50:38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堵***洁: ( 2025-01-01 06:12:39 )

    好用,支持

  • 网友 孙***美: ( 2024-12-20 13:28:0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步***青: ( 2024-12-19 15:34:13 )

    。。。。。好

  • 网友 辛***玮: ( 2024-12-12 15:36:23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师***怀: ( 2024-12-31 08:57:39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田***珊: ( 2025-01-05 12:38:01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扈***洁: ( 2024-12-26 08:33:23 )

    还不错啊,挺好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