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与言高谭马 丁秉鐩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无忧售后 正版书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孟小冬与言高谭马 丁秉鐩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无忧售后 正版书籍】精美图片
》孟小冬与言高谭马 丁秉鐩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无忧售后 正版书籍】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孟小冬与言高谭马 丁秉鐩 著 山东人民出版社【无忧售后 正版书籍】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0904792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03
  • 页数:223
  • 价格:27.96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0:24

内容简介:

书中对孟小冬、言菊朋、高庆奎、谭富英、马连良等几位须生名伶,从他们的家世、学艺经过、演出情形、艺术评价一直到个人的生活喜恶均有深入叙说,这对每一位名伶来说都是一幅忠实而完整的画像。

在近代须生中,孟小冬剧艺地位超然,一九七七年病逝于台北,实在是菊坛一大损失。因此作者特别将曾在各报章杂志,所写有关其身世、剧艺、生活、及身后哀荣,遗音整理之文字四篇,荟集一起,可使读者对一代“冬皇”略有所识。

此版引进台湾大地出版社版本,在旧版的基础上再加入沈苇窗先生所著《一代奇女子“冬皇”之由来》,与刘嘉猷先生所著《记余派传人杜月笙夫人孟小冬》。这二篇文章,对孟小冬女士有深刻描写。

简体版增配了精美的照片和剧照四十多幅,添助了阅读的趣味。


书籍目录:

侯序

王序

邱序

自序

一代奇女子“冬皇”之由来

记余派传人杜月笙夫人孟小冬

敬悼孟小冬前辈

孟小冬丧仪哀荣

孟小冬遗音整理经纬

孟小冬剧艺管窥

言菊朋走火入魔

高庆奎慷慨激昂

谭富英其人其事

马连良独树一帜

马连良挑班二十年

马连良剧艺评介


作者介绍:

丁秉鐩先生(1916—1980)笔名燕京散人,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9年赴台,痴迷于京剧,是一位的剧评家。 其创作多着重京剧成名演员的描写、介绍,文笔洒脱,见解不俗,所搜集的资料也非常详实。丁先生生逢其时,曾亲睹民国众多京剧宗师的精湛表演,所述绝非一些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剧评家丁秉鐩 叙谈民国须生名伶   梨园旧事的经典之作  回到他们的时代 告诉你真实的孟小冬


书籍介绍

《孟小冬与言高谭马》对孟小冬、言菊朋、高庆奎、谭富英、马连良等几位须生名伶,从他们的家世、学艺经过、演出情形、艺术评价一直到个人的生活喜恶均有深入叙说,这对每一位名伶来说都是一幅忠实而完整的画像。

在近代须生中,孟小冬剧艺卓越地位超然,一九七七年病逝于台北,实在是菊坛一大损失。因此作者特别将曾在各报章杂志,所写有关其身世、剧艺、生活、及身后哀荣,遗音整理之文字四篇,荟集一起,可使读者对一代“冬皇”略有所识。

此版引进台湾大地出版社最新版本,在旧版的基础上再加入沈苇窗先生所著《一代奇女子“冬皇”之由来》,与刘嘉猷先生所著《记余派传人杜月笙夫人孟小冬》。这二篇文章,对孟小冬女士有深刻描写。

简体版增配了精美的照片和剧照四十多幅,添助了阅读的趣味。


精彩短评:

  • 作者:años 发布时间:2020-02-12 14:27:07

    寒假作业之一……个人认为,这本传记选读的教材编的只能算是刚好合格,既不广泛也不深入,比如说:缺少古代的传记(古书上那么多传记);缺少女性人物的传记(居里夫人、英国女王、张爱玲之类的);几乎每一篇都是英雄人物,却少了些有争议性的当代题材……对我来说,我还是不太喜欢那些专业性强且晦涩至极的评传,也不喜欢那些单面性格的传记人物,平易近人且真切生动的回忆录或是小说化传记则更好,依据此标准,七篇传记中最好的当如下:沈从文>鲁迅>达尔文=杨振宁 (《从文自传》读了完整版,甚好,那是真正有野性有灵性的青春自述)

    (看了原版目录后发现有三篇被删了……)

  • 作者:沈昆默 发布时间:2011-01-27 19:37:15

    好爱冬皇

  • 作者:芸青 发布时间:2009-04-17 19:08:09

    重版了。

  • 作者:侯磊 发布时间:2012-01-30 17:40:45

    我读的是老版本的,作者确实是梨园中人,句句内行。

  • 作者:莫里个莫 发布时间:2012-10-06 09:02:26

    我又是为了看八卦的。。可是又没有。

  • 作者:水滴 发布时间:2012-09-14 00:08:44

    作者极不待见谭小培


深度书评:

  • 总结一下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东西

    作者:bigeast 发布时间:2015-04-03 21:11:07

  • 《詞学十講》書摘

    作者:上善若水 发布时间:2020-01-28 20:51:56

    词不称“作”而称“填”,因为它要受声律的严格约束,不像散文可以自由抒写。它的每一曲调都有固定形式,而这种特殊形式,是经过音乐的陶冶,在句读和韵位上都得和乐曲的节拍恰相谐会有它整体的结构,不容任意破坏的。

    每一曲调的构成,它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关系,必得和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相应。这种“因声以度词,审调以节唱,句度短长之数,声韵平上之差,莫不由之准度”的歌词形式,原来是古已有之的。“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所习用的词曲名称,也是从古乐府中所有“操”、“引”、“谣”、“讴”、“歌”、“曲”、“词”、“调”八种名称中拈取出来的。清人宋翔凤说:“宋、元之间,词与曲一也。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

    学填词,首先要学作所谓近体诗。因为这两者的形式之美,都是利用平仄两类长短不同的字调,两两相间地联缀起来,构成平调与升降调或促调递相使用的高低抑扬的和谐音节,都得把“奇偶相生,轻重相权”八个字作为调整音韵的法则,不过长短句词曲比较更为错综复杂,变化特多而已。近体诗的格式,主要为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两种。古有“两句一联,四句一绝”之说。而这两句之中,起承转合,构成一个整体,和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曲调是恰相符合的。律诗例为八句,首尾单行,中间两个对偶,也和另一种流行曲调同其结构。所以这近体诗的组织形式,虽然貌似简单,而在音韵上的调整安排,是和音乐紧密结合,经过无数作者的苦心实践,才逐渐臻于完美,不是偶然的。

    兹将近体诗的几种定格列举如下:

      (一)五言绝句

      (1)平起顺黏格: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皇甫冉《婕妤怨》: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

    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2)仄起顺黏格: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卢纶《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平起偏格: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4)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二)七言绝句

      (1)平起顺黏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仄起顺黏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3)平起偏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仄起偏格: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白居易《对酒》:

    百岁无多时壮健,一春能几日晴明。

    相逢切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在上述八个例子中,五言每句的第一字、七言每句的第一第三两字,一般是可以自由变化的。但变动过多就得上下相救,如上句既改为“平仄仄平”,下句最好得变成“仄平平仄”之类。五言句的第三第四两字、七言句的第五第六两字,也可以平仄互换,如原改用“平仄仄”,也可以改成“仄平仄”,这也是另一种救法。至于词的格式,随着各个曲调所表现的感情起伏而相与起伏变化,就更错综复杂了。一般所谓律诗,也只能把绝句的平仄安排重复一次。但中间四句必须运用对偶,使胸腹饱满,符合奇偶相生的法则。这对偶的构成,在词义上要虚实相当,铢两悉称,在字调上却要平仄相反,刚柔相济。

    舉例如下:

    (一)五言律诗

       (1)平起偏格: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七言律诗

      (1)平起偏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如: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上面所列举的格式,都是遵循沈约“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基本法则而调整建立起来的。它的平仄安排,虽然有些可以自由出入,但得衡量整体的音节关系,务必使它既利于喉吻,又能与所表达的感情起伏恰相适应,才算合乎规矩,达到谐协美听的程度。

      

    如能掌握近体诗关于声韵安排的基本法则,并且予以实际锻炼,就会明白怎样运用汉语的不同字调来填写各种不同曲调的歌词,使之和谐悦耳,适合配曲者和歌唱者的要求,进而达到“字正腔圆”的境界。

    打破近体律、绝诗的整齐形式,演化成为句读参差、声韵复杂的曲子词,最初还只是就原有句式酌加增减,期与杂曲小令的节拍相应,有如第一讲所曾提到的刘禹锡《忆江南》和《潇湘神》等。此外,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选调和选韵:

    填词既称倚声之学,不但它的句度长短,韵位疏密,必须与所用曲调(一般叫做词牌)的节拍恰相适应,就是歌词所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起伏变化的不同情感,也得与每一曲调的声情恰相谐会,这样才能取得音乐与语言、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使听者受其感染,获致“能移我情”的效果。北宋音乐理论家沈括就曾说过:“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梦溪笔谈》卷五《乐律》)“声与意不相谐”,由于填词者对每一曲调的声容不曾作过深入的体味,尤其在词体逐渐脱离音乐而不复可歌之后,学者只知按着一定格式任意“填”词,尽管平仄声韵一点儿不差,但最主要的各个曲调原有的声情却被弄反了,那当然是很难感动人心的。

    要构成和婉的音节,在长短句的安排上,怎样最为适合“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我们首先就得注意哪些调子是最接近近体诗的形式,哪些是掺杂了其他不同句式,它的落脚字的平仄又是怎样安排的,就可以推测到每一音节和婉的曲调,哪种比较适宜抒写缠绵凄艳的感情,哪种比较适宜抒写雍容华贵的风度,哪种比较适宜抒写波澜壮阔的襟抱,哪种比较适宜抒写跌荡开扩的胸怀。这一切都得先仔细体会他们的声容,才可以够得上具备“倚声”的条件。

    论韵位安排与表情关系:

    我国诗歌素来是讲究声韵的。韵脚的相谐,一则可使前后呼应,在五音繁会中取得调节的效果;二则表示情感的起伏变化,使得疾徐中节;三则利用收音相同,易于记忆,并引起联想。萧梁刘勰对声韵的作用早就有了精辟的阐明。他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文心雕龙》卷七《声律》第三十三)“异音相从”属于句子中间的字调安排问题,必须四声更替使用,才能取得和谐。这是因为“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暌,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并辘轳交往,逆鳞相比。”(同上)把每个不同字调安排得当,就可做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論對偶:

    把对偶形式由偶然产生发展成为有意识的大量创作,这是魏晋以来逐渐讲究声律的结果。所以刘勰在写过《声律》、《章句》之后,接着就有专篇讨论这个对偶问题。他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这是说明在文学语言中多用对偶,也是合乎规律的。他又提出四种对法:

    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论结构:

    要想发挥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把它的艺术性提高到顶点,是需要积累的。积字以成句,积句而成章,积章以成篇,宅句安章;要把整体安排得异常妥帖,才能达到圆满的境地。

    论四声阴阳:

    倚曲填词,首先要顾到歌者转喉发音的自然规律,把每一个字都安排得十分适当,才不致拗嗓或改变字音,使听者莫名其妙。我们学习填写或创作歌词,所以必须对四声阴阳予以特别注意,甘受这些清规戒律的束缚,也只是为了使唱的人利于喉吻,唱得字字清晰,又能获致珠圆玉润的效果;听的人感到铿锵悦耳,而又无音讹字舛的毛病。语言和曲调的结合,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确是要煞费经营的。

    运用平、上、去、入四声作为调整文学语言的准则,使它更富于音乐性,是从沈约、王融、谢眺等人开始的。经过无数作家的辛勤劳动,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建立了“约句准篇,回忌声病”的所谓近体律诗,也只是为了便于长言永叹,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如果要把它和音乐曲调取得更严密的结合,就不像做近体诗只讲平仄的那么简单。清初人黄周星在他著的《制曲枝语》中曾经说到:“三仄更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原来在唐宋词中,平声的阴阳还不够严格,只是上、去、入三声的安排,不论在句子中间或韵脚上都比律诗要讲究得多。一般韵脚是平入独用、上去通协的。

    论比兴:

    谈到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除了特别措意于音律的和谐,做到“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的地步,也就是要使诗歌的语言艺术必得富有音乐性之外,它的表现形式,总不出乎赋、比、兴三种,而比、兴二者尤为重要。关于比兴的意义,刘勰既著有专篇(《文心雕龙》卷八《比兴》第三十六),又在《明诗》篇中说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辨骚》篇中说到:“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我国古代诗人,总是把“风”、“骚”作为学习的最高标准。张惠言在他的《词选》序上,首先就提到这一点。他说:

      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曰词。传曰:“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

    唐孔颖达在解释“诗有六义”时说:“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又引汉儒郑玄的话而加以引申:“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毛诗·国风·周南》疏)这说明赋、比、兴都是作诗的手法,但“比显而兴隐”,所以运用的方式略有不同,要不外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它的作用是要从骨子里面去体会的。

    用比兴来谈词,就是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蕴,也就是前人所谓要有“寄托”。《乐记》谈到音乐的由来,就是这样说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人们的感情波动,是由于外境的刺激而起,这也就是比兴手法在诗歌语言艺术上占着首要地位的基本原因。

    刘熙载在他著的《诗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艺概》卷二)这“借景言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怎样运用语言艺术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比兴手法的基本精神。他又在《词曲概》中说:“词深于兴,则觉事异而情同,事浅而情深。故没要紧语正是极要紧语,乱道语正是极不乱道语,固知‘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原是戏言。”(《艺概》卷四)触景生情,就得很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把“没要紧语”转化为“极要紧语”,而使作者内蕴的深厚情感,成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弦外之音。

    比兴手法,总不外乎情和景,外景和内心的恰相融会,或后先激射,或神光离合,要以言近旨远、含蕴无尽为最富于感染力。即以苏、辛一派而论,运用这比兴手法以表达他那“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的,亦几乎触目皆是。(托物寓兴)

    例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彊村丛书》本《东坡乐府》卷二

    又如: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东坡乐府》卷二

    这词一开始就写上“似花还似非花”六字,表明他的作意,是有所托兴的。所以刘熙载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艺概》卷四《词曲概》)接着就致概于号称薄命的杨花,是素来不被人们重视,而一任狂风飘荡,毫无怜悯之情的。可是这轻盈弱质,似乎也很理解人世种种悲欢,不以自身的微薄而甘心轻掷韶华、湮埋尘土,尽管人们把它抛弃路旁,而顾影自怜,仍然是留恋着大好春光,不肯轻易地飘然而去。“无情”从“也无人惜”推进,“有思”从“还似非花”逗出。是花?是人?迷离惝恍,这叫做空灵之笔,用以曲达劳人思妇乃至“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是《诗》、《骚》以来的传统手法,作者很巧妙地把来用在咏物词上,所谓“不即不离”,若有意,若无意,是教人难以捉摸的。

    四声,就是汉语中四种不同的辨别声调。我们要学习古典诗词,了解南北曲的唱法,首先就是平仄四声。四声里面平声最长,其余上、去、入三声逐渐短促,所以又把它们统称作仄。在近体律、绝诗和词、曲的声韵安排上,普遍都得讲究平仄;有些重要地方,还要分别四声阴阳。黄九烟教人制曲填词,就有“三仄应须分上去,两平还要辨阴阳”的说法。

    自周德清《中原音韵》并入声于平、上、去三声中,于是北系的四声就变为阴平、阳平和上、去。阴平为第一声,例如“中苏”、“平辉”等字,发音后稍稍抬起,最后稍稍下降,首尾差别不大。阳平为第二声,例如“和平”、“人民”等字,起头比阴平低,渐渐上升,升到高度,终点比阴平的起点还高些。上声为第三声,例如“永久”、“友好”等字,起头比阳平的起点还低些,然后升高,终点近于阴平起点,升起来的一段时间很短。去声为第四声,例如“胜利”、“万岁”等字,起点象阳平的终点,然后猛烈下降至最低度。其式如下:

    阴平一 阳平/ 上声∨ 去声

      这一平、二升、三曲、四降,不容易相混,是现代北京语音在声调上的极大特点。

      至于过去大家所习用的平、上、去、入四声,究竟怎样分辨?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1)唐《元和韵谱》:“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2)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3)清顾炎武《音论》:“平音最长,上、去次之,入则诎然而止,元余音矣。”又云:“其重其疾则为入、为去、为止,其轻其迟则为平。”

      (4)清江永《音学辨微》:“平声音长,仄声音短;平声音空,仄声音实;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土、木、石。”

    词所以“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它的主要关键,仍只在曲调的组成方面。由于作者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又善于掌握各个不同曲调的自然规律,因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技法和风格;而这种种不同的技法和风格,却都是存在于词的领域以内的。

    我们要了解词的特殊艺术形式,简略的说来,是该从每个调子的声韵组织上去加以分析,是该从每个句子的平仄四声和整体的平仄四声的配合上去加以分析,是该从长短参差的句法和轻重疏密的韵位上去加以分析。由各个独体字的安排适当,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把这个统一加以深入体会,掌握某一个调子的不同节奏,巧妙地结合着作者所要表达的各种喜、怒、哀、乐的不同情感,这样,就能够填出感染力异常强烈的好词。古人填词,特别重视选调、选韵;这些关键是要关于掌握的。我们如果彻底了解了这些自然法则,也就不妨解脱过去所有曲调(也叫作词牌或曲牌)的束缚,而自己创造一种崭新的长短句歌词。

    一般说来,人类的情感,虽然因了物质环境的刺激而触起千态万状的心理变化,但总不出乎喜、怒、哀、乐、爱、恶、欲的范围,也可以概括为喜、怒两大类。人类借以表达种种不同情感的语言音节,虽然也有轻、重、缓、急的种种差别,也可以概括为和谐与拗怒两大部分。唐、宋人所组成的“今曲子词”,尤其是慢曲长调,在这上面是十分讲究的。它能在和谐与拗怒的音节方面,加以适当的安排,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借以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微妙感情而恰如其量。这在柳永、周邦彦、姜夔诸家的词集中,更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

    宋詞發展的幾個階段:

    宋一朝,是长短句歌词发展到最最光辉灿烂的时代。这人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特种诗歌形式,是从开元以来教坊乐曲的基础上,经过若干无名作者和晚唐、五代以来许多专业作家辛勤积累经验逐渐发展起来的。北宋初期作家在令词方面接受南唐系统,提高了它的风格,晏几道要算是达到了顶点的代表作家。由于汴京的经济繁荣,随着教坊杂曲的不断发展,而长调慢词勃然以兴;柳永适应这个时代需要,把这特种诗歌形式的园地大大地拓展开来了。接着苏轼以“横放杰出”的天才,感于柳词的“骨皮从俗”,风格不高,返过来,利用这个新辟的园地来发挥作者的诗人怀抱,在内容上打开了“以诗为词”的新局,于是“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说),为南宋爱国词人作了“先驱”。他的门徒,有的跟着他走,如黄、晁等;有的还免不了柳永的影响,例如秦观趋向婉约一派。由于北宋后期的设立“大晟府”,周邦彦得着这个“讨论古音、审定古调”的机会,他又把这个特种艺术在柳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完成了这个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最高艺术形式。由于南宋初期民族矛盾的特别尖锐,所有爱国人士发出“抗敌救亡”的呼声,往往借着这个新兴文学形式来抒写悲愤热烈的情感;于是豪放一路有苏词,给了他们以启示,进一步发展到辛弃疾,把这个艺术形式注入了新鲜血液,写出了许多“豪杰之词”,确定了苏辛词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李清照和姜夔都想独树一帜,自成其为“词人之词”;单就艺术角度去看,也是各有其特点的;姜夔的“自度曲”,尤其值得研究音乐文学者的探究。南宋辛、姜二派,各自分流,直到宋亡,北曲代兴,才见衰歇。

    历来评论家都把宋词归纳为“豪放”、“婉约”二派,而对各大作家的看法也各有不同。清初朱彝尊特别提出姜夔、张炎来创立所谓浙西词派。中叶以后,又有张惠言倡“比兴”之说,选了一部《词选》来标示他的宗旨;接着周济又从张的基础上加以扩展,拈出四家,作为学词的准则,主张“问涂碧山(王沂孙),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宋四家词选》)。依据这个标准,建立了所谓“常州词派”;它的影响,是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灭的。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值得购买(231+)
  • 小说多(438+)
  • 中评多(636+)
  • 体验差(287+)
  • 还行吧(567+)
  • 内容齐全(477+)
  • 下载速度快(86+)
  • 二星好评(679+)

下载评价

  • 网友 扈***洁: ( 2024-12-19 19:24:50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焦***山: ( 2024-12-29 01:57:09 )

    不错。。。。。

  • 网友 国***舒: ( 2025-01-01 05:24:27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晏***媛: ( 2024-12-18 21:15:50 )

    够人性化!

  • 网友 蓬***之: ( 2025-01-05 20:00:32 )

    好棒good

  • 网友 通***蕊: ( 2024-12-29 18:56:29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习***蓉: ( 2024-12-10 23:31:28 )

    品相完美

  • 网友 訾***晴: ( 2024-12-27 23:49:11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石***致: ( 2025-01-07 05:54:12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隗***杉: ( 2025-01-06 11:18:11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孙***美: ( 2024-12-17 08:17:24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相***儿: ( 2024-12-24 10:08:46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屠***好: ( 2024-12-10 14:44:58 )

    还行吧。

  • 网友 龚***湄: ( 2024-12-10 10:13:36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益***琴: ( 2024-12-24 09:50:01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