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气候变化(书虫百科2级)(适合初二.初三年级)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0:19

气候变化(书虫百科2级)(适合初二.初三年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气候变化(书虫百科2级)(适合初二.初三年级)精美图片
》气候变化(书虫百科2级)(适合初二.初三年级)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气候变化(书虫百科2级)(适合初二.初三年级)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2131686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暂无价格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0:19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啾啾啾 发布时间:2013-11-15 23:57:38

    从行业发展到教育,汇总了不同人的理论,对当今的LA有所反思

  • 作者:CD雯 发布时间:2022-02-17 17:58:57

    3.5 整体感觉比冷湖2要好点,观感与科幻小筑大致相同。

  • 作者:CX330 发布时间:2020-10-29 21:11:49

    京东99元十本先读它,买的并不是大热版本。中途也读了刘方的译本,感觉比这个好很多。每次读到记者的部分,总有种读雨果九三年的感觉;每读到神甫布道,又有些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味道。读到最后稍稍理解了一些作者要表达什么,应该就是磨难与幸福。他们现在才明白,如果说世上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永远想望而且有时还能得到,那就是人间的真情。鼠疫前后人们对生活的的态度是荒谬的。

  • 作者:匿名小鱼干 发布时间:2023-09-19 18:30:34

    写论文用到了上半册,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脉络串联左联与延安文艺的代表人物、文学创作与批评方向,有所启发

  • 作者:沁云 发布时间:2014-07-08 09:07:19

    六年前买的书,终于有机会一口气读完。包括了1长篇4中篇5短篇。我从没觉得苏童的语言有多华丽、故事情境有多阴郁。这是因为他的语言和故事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自然得仿佛那些情景并非来自于虚构和想像。苏童的语流是我读到过的当代作家中最顺畅的之一,并且无论他的故事有着多么虚幻的背景,他从未把书写的焦点从人生的痛苦上移开。

  • 作者:渡边 发布时间:2015-03-31 10:09:02

    在《番石榴》中,老马说他自己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就是孤独,在我看来,他至少还有另一本遗作,叫作爱情。谁说文学的价值,一定得是那些刻画世界人性追问宇宙生死,它还可以是老马笔下那些原始的、肆意横流的、没羞没臊的爱情。


深度书评:

  •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作者:WillChan 发布时间:2019-02-03 09:26:19

    本书(Psychoanalytic Diagnosis)是海外许多心理治疗培训的公认教科书,属于人格心理学范畴。作者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对人格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治疗方案。

    全书可分为主要的两部分:1.防御机制(初级防御和次级防御机制共25种) 2.人格类型(反社会、自恋、分裂、偏执、抑郁躁狂、自虐、强迫、癔症样、解离人格)

    阅读本书的前提,我觉得要有以下几点:1.对精神分析有一定了解(我会把

    《精神分析引论》

    书评也发了)2.足够细腻和敏感,足以切身体会。心理学不是死记硬背的概念,它更偏向一门艺术而非精确的科学,需要用心感受和理解。3.自省能力,能从自己身上搜寻并分析。

    在读过许多本社会心理学的书籍后,我决定更细致研究个体的心理,于是选择了精神分析和人格心理学这块。在下选择这本书,除去个人兴趣和内心需要,原因还有:1.心理学的理论可以应用于社会科学,经济学等等领域。心理学理论可以解释很多许多与人和社会有关的现象。2.心理学揭示了想法和行为背后的规律。掌握规律的好处是,提高判断力。对于自己,可以判断前进方向,把自己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对于别人,可以判断其特点及行为模式3.可以应用于人际交往,通过参考咨询师对不同人格的治疗方式,总结出一套与不同类型的人的相处方式。4.可以用来处理情绪和不合理行为,用乐观的态度热爱和享受生活。

    心理学可以应用在方方面面,以我自己为例:曾有段时间,我出现一种强迫症状。即戴耳机时忍不住把耳机摘下来,然后再戴上,过一段时间之后又有这种冲动。对自己回想和分析后得出结论:曾有一次我耳机没插上,外放了很久我才发现,于是感到很尴尬和羞愧。于是以后戴上耳机,由于内心的投射机制,即我自己听到音乐,潜意识地认为外界和我一样听到了音乐(有点偏执特质?)。因此我用 “不断摘下耳机来确认没有外放”这种下意识的强迫行为来 “抵消”那种羞愧感,以达到保护的作用。想通之后,我就能控制自己的冲动了。

    对于心理学的书,我的方法是:尝试理解概念时,我会仔细从自己身上和回忆中搜寻(正所谓学心理学的,刀都对着自己),或是联想认识的人,然后套用书中的理论和框架去解释分析。这样会对其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

    事物的发展趋势是趋利避害,心理也是如此:趋向快乐,避免痛苦。我们的防御机制都是为了使我们避免痛苦而发展而成的。每种防御机制都有利弊,防御机制使用不当的后果就是精神症状。我们最依赖的防御机制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人格类型,但是我们会用不同防御机制,因此我们有不同程度的其他人格特质。其实,每个人都有各种神经症状,与精神病的差别只是程度不同罢了。(不存在疯没疯之差,只有疯多少和怎么疯的差别)

    心理学中充满矛盾。书中对各种人格的解释也加上了不同研究者的观点,有的相互矛盾。人性是复杂和矛盾的,很多事物是没有准确答案的,我们要做的是从各种模型和理论中学习。且,心灵是各种相反冲突的竞争的场所,各种矛盾是可以并存的。如一个人既极度狂妄也极度自卑,既是受虐狂也是施虐狂,既会陷入抑郁也会陷入躁狂,等等。

    本书的书评我用:对理论的概括+举例的方式写。由于本人对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难以理解(可参见《梦的解析》),故书评中省略用驱力理论解释的部分。诊断和治疗部分我也会略写(那些太专业了,尤其对于一个理工男来说)。前四章介绍的是不同学派的理论及一些专有名词的解释,我将简略概括。本书评重点是防御类型及人格类型。如果有错误恳请指正。

    以下是本书的读书笔记:
    精神分析的部分基本理论:

    弗洛伊德驱力理论:

    儿童发育阶段对应了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及性器期(也称俄狄浦斯期),若在此阶段遭到过度剥夺或过度满足,个体发展便会固着在此发育阶段。

    自我与超我理论:

    “自我”指满足本我需要的各种功能,包括保护自我不受过度焦虑,现实烦恼,和愧疚念头的伤害,“超我”即自我中起督查作用的部分。此理论关注的是防御对人格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

    此理论关注儿童与童年的重要客体的关系。主要分析儿童如何与其交往,如何内化,以及客体的内部成像如何在潜意识中发挥作用。此理论关注的是客体关系对人格的影响。

    神经症—边缘状态(或人格障碍)—精神病谱系

    :神经症的症状程度较轻,精神病最重,边缘状态处于其间。神经症指那些有情绪困扰,但仍保持着良好功能的人群,善用压抑作为基础防御方式。边缘性人格的特征有缺乏认同的整合,在未完全丧失现实检验能力的前提下,过度使用原始防御机制。精神病症状特点是极度依赖原始防御机制,缺乏现实检验能力,出现幻觉、妄想及牵连观念,思维逻辑混乱。他们缺乏反省能力,认为其行为理所应当。

    治疗要点:

    对于神经症人群,可以使用短程、聚焦冲突的高强度分析。可共同探究位于潜意识之中经过防御而扭曲的焦虑和感受,要求其敞开心扉,聚焦于自身感受,改变过去不恰当的防御。对于边缘性人群, 要表达安全、尊重、和坦诚,以鼓励和支持其尊严和自我。对他们的压力和感受的重视要甚于其防御。

    初级防御过程(Primary Defensive processes):

    初级防御机制(原始防御机制)即婴儿本能感受世界的方式,特征有:缺乏现实检验能力、缺乏对客体独立性和恒常性的鉴别。过度依赖原始防御机制,缺乏成熟防御机制,会导致边缘性和精神病。

    每种防御机制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作用。防御的积极作用有保护个体远离威胁,消极作用便是各种精神症状。当我们在回避或者掌控强烈且恐怖的情感、维护自尊时,会感受到防御的存在。防御机制的形成原因有:个人气质、早年经历、模仿重要客体、使用防御获益后的强化(专业名词叫“继发性获益”)。防御机制的特点有:工作于意识之外、人格的组成部分、应激时增加使用、有助于减少消极情绪、过度使用会出现精神症状。

    极端退缩(Extreme Withdrawal):

    即沉溺于内心幻想,或用药物改变意识状态等行为。此类个体特点是内心有着丰富的幻想,认为外部世界艰难险阻,因而望而却步。有此类特质的人常常有非凡的创造力,如艺术家、科学家等。造成的原因是早年的重要客体的过度关注和情感侵入,或是忽视和隔离,这两个极端都会强化退缩的形成。过于依赖退缩防御对应的分裂型人格。

    否认(Denial):

    即拒绝承认负性体验的存在。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快和难以抗拒的压力时,我们有时会使用否认。(比如在明显消极的环境中产生欣喜若狂的体验就是否认的结果)。有此类特质的轻躁狂人格机智幽默、有着高度感染力,喜剧演员和娱乐圈艺人便有这种特质。过于依赖否认防御对应的是躁狂人格。

    全能控制(Omnipotent Control):

    即认为外界事物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着控制外界的力量。婴儿有着原始的全能幻想,但随着发育成熟,逐渐降为对养育者的全能幻想,最后接受现实,认识到人的局限性。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会保留婴儿期的全能感,在愿望实现,预感成真时会体会到这种感觉。若个体一味追寻这种全能控制的感觉,作为自己基本防御方式,以避免内心焦虑和维持自尊,那么他具有反社会人格(也称精神变态人格)。对于这类人,战胜别人是乐趣所在,因此高功能的精神变态者常常处于领袖的位置。

    极端理想化和贬低(Extreme Idealization and Devaluation):

    理想化即把全能感赋予情感依赖对象,通过确认自己的依恋客体是全知全能的,以对抗内心的恐惧。理想化注定带来失望感,理想化的客体形象破灭后,便会导致贬低。我们通过与理想客体的融合,来补救自己的缺陷,使自己完美,并摆脱羞耻。这种防御从追星现象和宗教信仰中有所体现。依赖这种防御对应的是自恋型人格,他们只有依靠这样的防御,才能持久的保持自己的吸引力、权力、名誉对他人的价值,以及一个完美的形象。

    投射、内摄和投射性认同(Projection,Introjection,and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投射即把内部的心理过程误认为来自于外部,内摄即把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两者同时运作便合为一种防御方式:投射性认同。这三种防御方式源于对内心主观和外界客观之间的区分模糊不清。

    投射,即当缺乏足够的信息而无法了解他人时,人们都会倾向于投射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世界(比如你喜欢别人的时候,会感觉别人也喜欢你)。良性和成熟的投射是共情的基础,若投射内容是自身消极和不能接受的部分,便会造成问题。若过于依赖投射防御,便是偏执型人格。

    内摄,即模仿生活中重要客体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内摄的好处是可以对他人形成原始性认同。我们对别人产生深度依恋时,便会产生内摄。但在恐惧和受虐的情境下,人们会努力接纳施虐者的特性,来控制内心的恐惧和痛苦(称为“攻击性认同”,因此许多受虐者长大后会变成施虐者)。过于依赖内摄防御的症状是抑郁。

    投射性认同,即把自己的态度投射出去,再把自己投射的内容认同回来。当投射性认同应用于乐趣和爱的情感时,美好的感受会波及他人,产生积极效果。使用不当的后果便是偏执症状。如一个人内心想迫害别人,却时刻觉得别人的种种行为在迫害自己。

    自我分裂(Spliting of ego):

    我认为这个词用得不妥,可能用“两极化”会更好的表达其含义。分裂防御即采取绝对的态度,非黑即白的认知事物,认为其对立面不存在。这种防御方式源于幼体不能理解事物矛盾性,因此会把事物评价为“好”或“坏”来理清自己的认知。成人在陷入困惑和受到威胁时也会运用这种防御。比如政治家会塑造假想敌来调动士气,又比如各种民俗文化中的善与恶,上帝与恶魔,孤单告密者和万恶官僚等等。最常见的莫过于微博评论,极端的吹捧和辱骂都很好的体现出人们分裂的状态。

    躯体化(Somatization):

    在创伤袭来时,由于激素分泌等原因,会出现一系列躯体反应。个体在成熟的过程中,会逐渐用语言描述体验,以取代躯体自然反应。若这一阶段受阻,则个体会习惯用躯体化反应应对情绪波动。如不堪重负而病倒,情绪激动时晕倒等反应都属于躯体化防御。

    行动化(Acting Out):

    即潜意识下用于控制焦虑的行为,这些焦虑往往由内心的冲动、欲望、恐惧及创伤性回忆所激发。个体会把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通过不自觉的行为来演示。行动化的作用是把无助和脆弱的感受转变为自主和力量的体验。如回忆创伤时的大喊大叫,焦虑时不自觉走来走去等等都属于行动化。裸露癖、窥阴癖、施虐受虐狂等等都属于行动化防御。因此,许多看似简单的自发性行为,通常隐藏着深刻且复杂的动机。

    性欲化(Sexualization):

    指经由潜意识,把恐惧、痛苦或其他难以接受的感受随时转化为性兴奋,性欲望和性幻想很多时候用于控制焦虑、维持自尊、补偿羞愧。相对弱势的群体出于敏感,容易将自己的嫉妒,敌意和恐惧,表达为带有性的色彩,借助自己性欲化的幻想,弥补自己不足的权势力量。女性偏向性依赖,男性偏向性攻击。现实的例子有:人们往往容易对才华横溢的教师,名人,政要等等产生性欲;又比如受虐者难以离开暴力男性,很可能是害怕遭受虐待而产生的性欲化防御。

    极端解离(Extreme Dissociation):

    当面对重大灾难,难以忍受的疼痛或恐惧时,采用解离的方式,隔断痛苦。它只有在面对重性创伤时才会用到,大多数人没有这种体验。轻微的解离的例子有:身临绝境(比如战场)时,英雄临危不惧。依赖这种防御多数属于精神病,称为“解离性障碍”(多重人格)。

    次级防御过程(Secondary Defensive Processes):

    压抑(Repression):

    当某种认知或情感引起焦虑或者痛苦,从意识上难以接受时,便会被压抑进潜意识,外在表现是遗忘或是忽略。压抑的例子有:创伤之后,人们会难以记起事件经过,但是会时常闪回创伤场面的记忆片段(也有大脑的生理机制起作用)。又比如突然忘记某人的名字,实际上是对他心存不满,也是压抑的结果(压抑的具体机制可见《精神分析引论》)。注意:压抑是许多防御机制的基础,许多高级防御之中都存在压抑的成分。对压抑的过度依赖是癔症人格的特征。

    退行(Regression):

    即退回原先的思维,感受,行为或习惯,注意只有潜意识的行为才会归于防御机制。因为人类能力无论怎么发展壮大,仍会时常退守回心中熟悉的区域。躯体化便是退行的一种。比如,某位女性一遇到强势力量便不知不觉变得温顺驯服。过于依赖退行作为防御,则可能具有婴儿型人格。

    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

    即把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以应对焦虑和痛苦。对于适应极端环境,隔离比解离更有效,个人的体验并未完全从意识中抹去,但其情感部分却被削弱了。凡是需要避免个人情感影响的工作,如法律工作者,都会有情感隔离的表现。情感隔离可以视作其他理性防御(理智化、道德化、合理化)的基本单元。个体若把隔离作为基本防御,注重思维而非感受,则很可能具有强迫性人格。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可视为情感隔离的高级版本,情感隔离面对情绪时会置若罔闻,理智化则会处变不惊的谈论感受。理智化需要强大的自我力量,有助于个体在消极情况中保持理性,保证思维有效运行。习惯理智化的个体,对于性,幽默,娱乐等情趣类事物毫无兴趣。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顾名思义,把事物合理化。比如,当无法得偿所愿时,便觉得原先追求的毫无意义(酸葡萄效应),或是不幸降临时觉得并没有多糟糕(甜柠檬效应)。

    道德化(Moralization):

    类似合理化,合理化是寻找可接受的理由,道德化则是寻找与责任相关的理由。合理化认为欲念合情合理,道德化则认为欲念符合道德和责任。道德化也被视作分裂防御的高级形式。道德化的例子有:殖民者坚信殖民会带去更高的文明,战争的鼓吹者会称这是改良人类基因的必然手段等等。

    间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

    :与合理化类似。其功能是允许两种相互冲突的情感同时存在,并避免个体在意识上感到困惑、内疚或焦虑。间隔化与伪装的区别在于:间隔化在意识上是不觉得冲突的。若产生内疚等情感也不能被称作间隔化。

    抵消(Undoing):

    抵消指通过个体的行为与内心体验达到平衡,即个体潜意识中指望通过某些行为或态度,消除某些情感(内疚或羞愧),以达到内心平衡。若行为动机在意识层面则不能称为抵消。抵消背后是全能幻想,可看作是全能控制防御的高级形式。许多宗教行为中用行动或理念来赎罪,便是抵消的表现。用抵消作为核心防御,可能具有强迫特征。

    攻击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

    即把对外部客体的负性情感或态度转而施加在自己身上。攻击自身会令人产生错觉,把事实作为自己的过失,以增强自己的掌控感。攻击自身可视为比内摄防御更高级的形式。在攻击自身中,外部威胁没有像内摄一样被全盘吸收,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被认可了。自虐型人格或抑郁人格会不由自主使用这种防御。

    置换(Displacement):

    当施加于某一客体的的情感、关注或行为会产生焦虑或者很危险时,便会将其置换为另一客体。典型的置换,如:男人被上司训斥,回家对妻子发脾气,妻子斥责孩子,孩子踢宠物狗。性欲也可置换,恋物癖便是把性欲转换为双足或鞋子,因为他们潜意识里性欲是危险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置换的成分。但置换也有正面作用,如把攻击转化为创造力。若个体惯用置换防御,会陷入恐惧症(比如广场恐惧,高桥恐惧等)。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当一种情绪(也可以是愿望、想法等)被认为很危险时,便会潜意识地用相反情绪来抵御。表现即正负情绪的相互转换(如由爱转恨,妒忌变吸引等),人的外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注意:前提是无意识的。这是否认情感的矛盾性的表现,因使用反向形成总是坚持认为自己的感受只有一种。如人的极度克制很可能是对其放纵愿望的反向形成。又比如,人有时心中讨厌或憎恨一个人,但在表面上却又对此人十分热情和关心;有时心里喜欢一个人,表面上却异常冷淡。

    反转(Reversal):

    指将角色反转,如从受害者反转为加害者,被动者反转为主动者等等。如个体不能承受别人对自己的照顾时,便会去照料别人以证明自己的独立。

    认同(Identification):

    多数认同出于规避焦虑,忧伤,羞耻等情感,或是修复岌岌可危的自尊感。不少认同包含了:直接吸纳爱的客体,同时以防御为目的模仿恐惧的客体。生活中,当个体面临压力时,尤其遇到似曾相识的主观感受时,便会产生认同。例子是崇拜行为,其中有大量的防御性认同。

    升华(Sublimation):

    即把原始欲望升华为有价值的力量。如把施虐欲望升华为疗伤的医生,把表演欲望升华为剧作的艺术家等等。升华被视为最健康的防御行为。

    幽默(Humor):

    多数幽默是一种积极的防御。不赘述。

    人格类型

    下面介绍的人格类型,是按照客体相关度的顺序(即从难以产生依恋到会产生强烈依恋的顺序)。

    每种人格我会从以下几个维度概括:1、气质与情感2、防御机制与适应过程3、早期关系4、自我体验5、关系模式,与治疗师的移情及反移情6、治疗7、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部分会给出该人格与其他人格的区分,多数患者会有几种不同类型的人格倾向,治疗时需要针对最主要的人格倾向。因每种人格对应的最佳治疗方式是不同的。

    移情作用:即来访者把原本对其他重要客体的情感转移到分析师身上(如潜意识把治疗师当父母,或者性对象等),正向移情即对治疗师产生好感和依赖,负向移情便是产生厌恶感。反移情指治疗师对来访者的移情作用,也有正负向反移情之分。

    注意,为了保证客观和专业性,治疗时要严格监视反移情。当自己难以控制时要寻求督导或转介。(不能有:和来访者发生亲密关系,培养其依赖等不道德行为)

    另外,人格的改变是有限制的,并不能完全改变,人们虽能从心理治疗中拓展自主性和现实自尊感,但他们仍然会固守自己的核心:冲突、期望、防御等。心理治疗只是帮助他们掌控自己,接受自我。

    精神变态(反社会性)人格(Psychopathic (Antisocial)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气质:

    精神变态的共同点是:具有 “战胜他人”和有意操纵他人的固有观念,强烈渴求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基因和早年经历共同决定精神变态者的高情感和攻击性。这类人群缺乏情感体验,需要更加激烈震撼的体验才能感受到自身存在,且他们的情感表达并非出自内心,而是用于操纵他人。有一部分成功人士属于高功能的心理变态者:他们冷酷无情,自认为强大无敌,有高度的反社会性。但是却有成熟的身份认同和现实检验能力,也能用较成熟的防御掩饰自己的边缘性人格。

    防御:

    精神变态的核心防御是全能控制,也会用投射性认同,解离和行动化。①全能控制的表现:他们会认为生活不应限制个体与生俱来的优势和特权。②投射性认同的表现:他们认为获得他人认同的唯一方式便是激起他人身上与自己相同的情感。③解离常见于他们逃避责任,轻则低估他人,重则忘却罪行。④行动化的表现为易冲动。由于其经常使用行动化化解焦虑,导致其焦虑感的缺失,很少恐惧和不安。

    早期关系:

    ①精神变态者的童年常常充斥着混乱和不安,一般是严厉管教和纵容忽视共同存在。暴力型精神变态者经常有一个软弱抑郁的母亲和暴躁残酷的父亲,很少有爱怜和保护。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个体,将难以形成自我全能感,也不相信他人能保护自己。因此,他们会尽全力去确认自己的全知全能。②童年经历中无人鼓励他们将情绪外化,多有情感的剥夺,因此他们会将情绪视为软弱无力的象征,也缺乏共情能力,难以体会爱和依恋的感觉。③养育者竭力助长孩子的全能幻想,如鼓励他们蔑视权威。儿童由于模仿父母而形成精神变态人格。但这类被溺爱和纵容的孩子仍有建立关系的能力,比严重混乱家庭出来的精神变态者易于治疗。

    自我体验:

    ①攻击性。此类儿童天性好动,难以满足,注意力涣散。成人个体可能有攻击和施虐行为。②获得自尊的方式。外部客体难以作为自尊来源,因此他们会把感情投向内部。有可能会通过暴力维持自尊。③自命不凡。源于全能控制感,且会在全能控制和极度恐惧之间不断切换。④原始性嫉妒。即得不到就毁灭的原始欲望。他们会诋毁追逐失败的事物,精神病个体甚至会摧毁吸引到他的事物。

    移情与反移情:

    他们不会理解治疗师的热忱和善意,会利用治疗师达成某种目的,对治疗师进行攻击和利用(表现为竭力展现魅力)。治疗师反移情一般为敌意,疏离,蔑视,憎恨等。当治疗师受到有意贬低的攻击时,要识别出这是精神变态者对嫉妒的防御,并冷静指出之。

    治疗:

    对于那些情况严重的精神变态者,是不适合治疗的。治疗师应采取毫不妥协的方针,严厉而坚定,宁因顽固不化而犯错,也不能展示共情而被视为软弱。过多的情感流露会使他们蓄意破坏治疗以证明治疗师的无能。另外要绝对坦诚,实话实说,实事求是,注意诚实不等于自我暴露。治疗师要展示自己的能力,因为能力是精神变态者唯一尊重的品质。

    鉴别诊断:

    精神变态与自恋

    :两者都有主观空虚感,依靠外部维持自尊。区别在精神变态不会重复使用理想化,自恋不会完全依赖全能控制。但两者有高度重合(我认为全能控制可以看作是对自己的理想化),精神变态、自恋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三者被称为“黑暗三角人格”(The Dark Triad),三者总是共同出现。

    自恋型人格(Narcissistic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气质:

    自恋者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他们十分在意自己的形象,并觉得自己总是因为名不副实而招人厌恶,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蒙羞,懦弱,低劣。也因此会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自恋者对遭受羞辱有着羞愧感和恐惧感(注意羞愧和内疚区别,内疚是认为自己做错事,源于内部;羞愧则是被当作坏人的感受,源自外部)。自恋性个体对内隐性情感更加敏感,善于觉察他人尚未言表的情感。浮夸型自恋者内心有强烈攻击驱力。

    防御:

    最主要的是理想化和贬低这两种防御。①自我理想化后,他人就会被贬低;他人理想化后,自我便会被贬低。因此他们会用“比较”来看待现实事物(如通过排名来评判事物)。②自恋者喜欢理想化自己。表现为喜欢追求完美,心理治疗会被其视作使自己变完美的工具。现实无法满足他们完美的追求时,他们会用想象的完美来补偿缺陷。一旦出现缺陷他们便会陷入自我攻击。③自恋者会把他人理想化。有时会把自尊感转嫁给他人,而后通过认同此人来体验自我膨胀感。但一旦发现其缺陷便会一棒子打死。

    早期关系

    :①早年亲情的缺乏(但不及精神变态者的忽视虐待那么严重),以及之后长期的情感交流缺失,以至于情感缺乏活力。自恋个体对自我客体极端依赖(自我客体指用肯定、欣赏和支持来维护个体自尊的客体,客体可以是自我一部分),以至于超越其他人际关系。这直接导致自恋者缺乏爱的能力。自我价值极端重要,他人只是自恋的延伸。②自恋性附庸也会造成自恋。即儿童被重视是因为其身上所附加的功能(如儿童成绩好才受到赞赏),这让儿童觉得一旦暴露自身便会受到羞辱。父母把儿童视为自我价值的延伸。

    自我体验:

    自恋者体验是极端的,在完美和一文不值之间变换,不存在中间地段。①自恋者自命不凡时的感受:浮夸、自傲、蔑视、防御性自立、虚荣,与之对应的低落时:羞耻、嫉妒、自卑 ②竭力否认懊悔和感激的态度。因为懊悔相当于承认自己缺陷,感激意味着表现软弱。他们希望自己无欲无求,承认依赖和内疚会暴露自己。

    移情与反移情:

    自恋者缺乏建立关系的兴趣,抗拒一切形式的依恋。自恋者会把治疗师看做投射的理想化或贬低的一部分,视为维持自尊的工具。治疗师的反移情大概为:被视而不见,怀疑自己的存在感,以及厌烦,困倦。

    治疗:

    治疗目标是帮助自恋者接纳自我,放弃自我吹捧和贬低他人。即使是最狂妄最自以为是的自恋者,他们脆弱的自尊仍然难以承受打击,因此它们很容易脱离治疗。治疗师应促使自恋者觉察并诚实对待自己的行为,切忌过度刺激。

    鉴别诊断:

    任何个体在短时间的自尊受损时,或是在认同和自行全面受限的环境中,都会表现自恋倾向,诊断自恋性格的要素有长期性、自动化、非境遇性。

    分裂样人格(Schizoid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气质:

    分裂者回避交往,认为外界和亲密关系充满危险,从幻想中获取满足,并排斥现实。其行为时常离经叛道,甚至荒诞不经,分裂者中极端紊乱的个体属于精神分裂症,也有极富创造力的分裂人格天才。尽管分裂者有暴力幻想,但一般不会有很强的攻击性。他们难以理解别人的心理,在情感方面缺乏防御,不堪重负时就退缩回幻想之中。这类人很容易吸引进入哲学,理论科学,艺术创造等领域。大多数伟大艺术家都有分裂倾向。

    防御:

    分裂者核心防御是退缩(注意不要和分裂防御混淆),也会用投射,内摄,理想化和贬低,理智化等。①他们很少应用掩饰情感的防御机制,比如否认或抑制。也很少使用非好极坏为特征的防御,如:抵消,反向形成等。

    早期关系:

    ①若父母忽视孩子需求,可能会导致孩子自我满足,避免与他人亲近,根据内心想象应对外部刺激(类似回避型依恋)。②家庭成员间充斥着彼此欺瞒,虚情假意等矛盾意向的家庭,其儿童在面对混乱和愤怒情境时,会感到深深的无助,并依靠退缩保护自己。③过度亲密和剥夺。若来自养育者唯一的关怀缺乏共情又过度深入,那么儿童极有可能在渴望和回避,亲密和疏远之间徘徊。④微解离。先天过于敏感和紧张的儿童会发展出解离能力,以应对过度刺激。从而形成分裂。

    自我体验

    :①对社会期望的漠视。他们不在意自己对他人看法,也不在意社会评价。②永远与他人保持距离。表现为冷漠、疏离和傲慢(但是他们比较真诚)。③与规则作对。他们害怕心理被控制和个性被湮没,对分裂者而言,被湮没比被抛弃更可怕。④感情迟钝。他们能察觉别人传递的情感,也能共情,但是情感表达平淡而迟钝。⑤用创造性活动维持自尊。分裂者渴望得到肯定,对自身真实本意,敏感性和独特性的肯定。⑥渴望理解。他们渴望被在意的人理解,但又担心敞开心扉后自己的荒诞不经被排斥。

    移情与反移情:

    分裂者对亲密感有恐惧,缺乏安全感。他们敏感,率真,脆弱,表现有欲言又止,内心空洞,不知所措或痛心疾首等。反移情有与分裂者相同的脆弱感或自傲感,或是想和分裂者共同疏离他人。

    治疗:

    治疗分裂样自体的首要目标是帮他们把孤僻和退缩升华为创造性活动。治疗师要进入其主观世界,又要避免唤起分裂者被侵入的焦虑。他们担心治疗师在了解他们之后疏远他。治疗师要有足够关怀,保持真诚和觉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其内心世界的理解。

    鉴别诊断:

    分裂人格与强迫人格:

    分裂者惯用理智化应对事物,有些怪异行为与强迫症相同。但是两者区别是:①强迫者善于交际,对尊重,赞同,认同和声望高度关注。而分裂者不太在意这些。②强迫者会否认和隔离自己的感受,分裂者会用心认同自己感受,却不敢表达。

    偏执型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ies):

    情感气质:

    偏执者习惯用否认和投射,把内部感受投射为外部威胁,脑子里充满妄想(比如总是认为有人要迫害他),认知与现实脱节。这类人格很少有功能健全者。他们对外部戒备心很高,内心充满恐惧,即使表现得自命不凡。重度偏执者认为危险来源于外部环境,因此不会攻击自己,而是攻击他人,具有高度攻击性和激惹性。他们极力逃避羞耻,对其采取否认,并把羞耻感投射出去,内心自鸣得意。他们有强烈的嫉妒心理,并投射出去(比如深信外界因嫉妒而要加害他)。

    防御:

    偏执者的主要防御是投射和对投射的否认。①投射。比如偏执者认为某女性要下毒害他,实际上是他内心的攻击冲动,对女性的渴望,以及幻想拥有权力的潜意识投射。②偏执者投射后,会致力寻找能证明自己投射的正确性的迹象,让其与自己想象更加匹配。比如,偏执者认为某人要对他下毒,则该人做的一切行为在偏执者眼里都是要对他下毒的铁证。③对自己投射出去的情感的否认。如偏执者认为别人嫉妒自己,否认实际上是自己嫉妒别人。

    早年关系:

    ①偏执者早年反复体验过压制和羞辱。极端严厉的批评,反复无常的惩罚,难以取悦的家长在他们童年很常见。家庭成员间更多的事恐惧和羞耻,极少获得理解和支持。②其养育者有偏执特质。如思维混乱,处于原始戒备状态,竭力维护自己的安全和权威。那么子女由于模仿,也会形成类似性格。

    自我体验:

    ①偏执者也有两个极端,分别是无能和卑微,以及全能,自得。处于哪一端都是痛苦的:无能的自体伴随对受虐和蔑视的恐惧,全能自体会因为名不副实而内疚。②牵连观念。全能端的精神病偏执自体会认为天下事事关己,比如坚信国际间谍要攻击自己,电视里藏着末日的信息。③深深的孤独感。④维持自尊。他们会向权威人士施压,这种好斗特质源于童年期试图挫败暴虐父母的愿望。

    移情与反移情:

    偏执者的移情反应转换迅速,且负性移情居多,治疗师有时被当作救世主,有时被当作羞辱他们的对象。治疗师反移情一般是无力感、焦虑和敌对。注意反移情的情绪,是偏执者投射出了被拒绝的自我部分。

    治疗:

    偏执者有严重的信任危机,治疗师在初期应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确信治疗师的意愿和能力,告知他们治疗师的憎恶和怀疑都在意料之中。传统的分析不适用于偏执型个体,对其防御进行分析会引出更加复杂的投射和否认,要采取迂回而非直接的方式。

    鉴别诊断:

    偏执与精神变态:

    偏执者虽然惧怕依赖,疑心重,但是有良好的客体依恋,也能保持忠诚。精神变态虽会使用投射机制,但是却不具备共情能力。

    抑郁与躁狂型人格(Depressive and Manic Personalities):

    抑郁:

    抑郁与躁狂对待生活的态度截然相反,但是人格特征,冲突,潜意识观点相同。因此躁狂和抑郁可以同时存在(躁郁症,不严重的称为双相障碍)。

    抑郁者的情感和气质:

    抑郁者明显缺乏动力,失去快感,无法享受乐趣,或植物神经紊乱(进食困难,睡眠障碍,自我调节失常等)。抑郁的特质是可以通过遗传获得的。抑郁与哀伤不同,哀伤会随着情绪缓解而平复,抑郁则会一直萦绕于心。抑郁有两种亚型,内摄型(攻击自己),依赖型(寻求关心和依赖),此处合并讨论。抑郁者容易内疚,尤其内摄型抑郁者,他们记得并不断追忆自己的过失,忽视自己的善举。他们会把憎恨和批评指向内部,对他人过失持谅解和同情态度。

    抑郁者的防御:

    ①内摄。抑郁者会把早年重要客体的特征进行内化,其负面特征会被视为自身缺陷。他们习惯将丧失的客体理想化,并将负性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陷入内疚痛苦之中。②自我攻击。将对丧失客体的愤怒和排斥转向自己,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被丧失客体抛弃的可能,同时增强自己的力量感(错在自己,改变错误便能扭转环境)。③理想化。抑郁者自尊感低,易于抬举别人,然后自惭形秽,以追随理想客体来填补自身缺憾。

    抑郁者的早年关系:

    抛弃和创伤是抑郁的主要成因。①早年丧失重要客体。儿童会因客体的离去而深深自责,想象他们因为对自己不满而离去。他们会竭力掩饰自己缺点以防止被再次抛弃。②儿童陷入困境时被忽视,会导致儿童产生被遗弃的感受,产生抑郁倾向。③制止儿童表达哀伤情绪,哀伤被抑制导致儿童认为错在自身,同时认为寻求安慰时难以启齿的。④严苛的养育着。使孩子习惯隐藏自己的脆弱,憎恶自己柔弱的部分

    抑郁者自我体验:

    ①坚信自己品质恶劣,每当遇到排斥,都会指责自己应受报应,同时担心一旦暴露自己就会遭受更多的排斥。②敏感。他们会从各种迹象里寻找对自己负面的信息。③抵消行为。抑郁者会通过帮助他人,参加慈善活动,贡献社会等形式抵消自己潜意识的内疚,以此维持自尊。④情感依赖型抑郁者自我体验相对较好,其羞耻要多于内疚。⑤女性更易陷入抑郁状态(与女性为主要养育者及性别认同有关),女性会更多的使用内摄,男性在面对抑郁情绪时容易使用否认,并抗拒依赖。

    抑郁者的移情与反移情:

    抑郁者会理想化治疗师(但不同于自恋者的情感疏离性理想化)。他们会因治疗师的温暖包容而感到愉悦。治疗师反移情一般为温柔体贴的抚慰情绪,或是唤起拯救幻想。

    抑郁者的治疗:

    给予抑郁者真诚的额理解和共情十分重要。治疗师应强调与来访者的连接,告诉他们会得到无条件的接纳。注意治疗中的分离,尽量弱化抑郁者的分离感受,因抑郁者对遗弃十分敏感。依赖型抑郁者由于易于移情而容易发展出合理防御。当抑郁者开始有批判治疗师的行为时(愤怒能量从内部转向外部),便证明有大的改变了。若一味理想化他人,则证明其自体仍是卑微的。

    抑郁的鉴别诊断:

    自恋与抑郁:

    ①两者反移情不同,对自恋者的反移情一般含混不清,容易变幻。对抑郁者的反移情温暖而强烈,比如出现拯救幻想。②对于自恋者,用移情治疗会遭到鄙视和贬低,而抑郁者很受用。③强调抛弃和创伤对于自恋者收效甚微,因为这不是他们性格的成因。④自恋者内心空空如也,抑郁者心中是带敌意的内摄客体。

    躁狂:

    躁狂者的情感和气质:

    躁狂者表现为容易亢奋,情绪易变,精力充沛,幽默风趣等,很受人欢迎,他们用情感的亢奋抵御内心的焦虑。当情感耗竭后,躁狂者会否认悲伤或失望,表现为愤怒。防御失败后转入抑郁发作。因为他们很难从容不迫,他们很可能依赖神经抑制类物质,如酒精。他们往往由注意缺陷障碍,难以集中精力。很多喜剧演员,脱口秀演员属于这类,人们往往不能理解为何这类人有着抑郁倾向。

    躁狂者的防御:

    躁狂者的核心防御是否认和行动化。①否认。他们忽略或以幽默来对待令人感到压力或恐慌的事件。②行动化。表现为逃离那些容易丧失的情境,或是通过纵欲、自我麻痹、寻求刺激等方式逃避痛苦。③贬低。④全能控制。躁狂发作时他们会出现各种自命不凡的行为。用于转移注意力。

    躁狂者的早期关系:

    躁狂者比抑郁者经历的创伤性分离更多。可能养育者对其情绪关注极为缺乏。儿童也缺乏机会用情感处理这些体验。

    躁狂者的自我体验:

    他们难以停止和平心静气,否则就会感觉痛苦,若防御难以为继,便会产生抑郁。若外部刺激过于痛苦而无法回避,他们往往会精神异常。另外,众人的关注可以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维持自尊。

    躁狂者的移情和反移情:

    躁狂者充满吸引,极具洞察力和魅力,又常常令人费解。治疗师会觉得躁狂者不断运转而感到精疲力竭。注意,治疗师切忌被躁狂者的迷人外表蒙蔽,从而低估其痛苦和潜在的瓦解状态。

    躁狂者的治疗:

    躁狂者可能会逃离来防御与治疗师的依恋关系。因为治疗会诱发大量痛苦的回忆,痛苦出现时,躁狂者会不自觉想逃离。他们会解离避免陷入悲痛。治疗不能操之过急,要慢慢让他们意识到消极情感不一定会引起灾难性后果。因为他们会用高谈阔论来避免痛苦话题,也避免流露真情,治疗师需检验其语言真伪,并指出他们的玩笑,搪塞和敷衍。

    躁狂者的鉴别诊断:

    轻躁狂与癔症型:

    注意不要和癔症相混淆。用治疗癔症的方式对待轻躁狂者会引起他们的贬低,因为他们潜意识认为被他们吸引到的人都会受到蒙蔽,缺乏睿智。这样会造成来访者的脱落。

    轻躁狂和自恋:

    两者都会有浮夸的行为。但是①自恋者缺乏躁狂者的混乱、否认的防御机制。②自恋者内心空虚,轻躁狂者则会对内心事实进行否认。③一个傲慢的自恋者是很难治疗的,他们抗拒一切形式的依恋。

    轻躁狂与强迫:

    强迫症有深层次情感以及建立关系的能力,能维持亲密关系。而轻躁狂者的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能迅速建立关系,但是转瞬即逝。

    自虐型(自我挫败型)人格(Masochistic (Self-defeating)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气质:

    自虐者具有甘愿受苦,抱怨,不断自我伤害,自我贬低等习惯态度,这么做的潜意识愿望是用自己的痛苦折磨别人,这类自虐者称为关系自虐者;或是利用受苦来换取道德上的胜利,将自尊建立在忍受痛苦和自我牺牲之上,这类称为道德自虐者。他们可能会用自毁行为伤害自己,用来缓解情感的痛苦,如自残者会认为躯体的痛苦可以掩盖强烈的不存在感和自我疏离感。自虐者与抑郁者情感相似,但自虐者易激惹,愤怒,以及怨恨自己。另外,男性受虐者易发展成施虐者,女性受虐者易发展成受虐者。

    防御:

    自虐者防御与抑郁者类似(内摄,反向形成,理想化),以及行动化,道德化。①行动化的核心是:自我挫败。自我挫败可看作对预期痛苦的掌控。表现有:挑衅、姑息、示弱、内疚转移。如感觉痛苦到来时,提前惩罚自己以获得掌控感。大部分人平时也会有自虐性的行动,如表明自己知错来躲避批评,如用谦虚来表明自己的正确。也有自虐者用自我挫败来抵抗分离焦虑,如有人宁愿被伤害也不愿被疏远。②抑郁性的内摄,参见抑郁。③否认。他们自虐或受虐时会否认自己有不适或不满,并且会为对方开脱。

    早期关系:

    ①自虐者仍然对被爱抱有希望(而抑郁者没有)。这种心理源于儿童受虐或被抛弃后,得到过周围人的回应(抑郁者没有得到),因此认为自己如果遭受的苦难足够深重,还是有可能得到关爱的。②对遗弃有恐惧。比起受虐的痛苦,他们更害怕被抛弃的孤独感。③痛苦与奖励。养育者把喜爱与冷酷结合,导致儿童把痛苦和依恋联系,认为痛苦是获得亲密关系的代价,同时对虐待进行合理化。或是早年因痛苦而获得过嘉奖。

    自我体验:

    ①认为自己注定会被误解,不被赏识或受人嫌弃。②以承受苦难为荣,并将自尊建立在其上,蔑视无法忍辱负重的人。③以受苦换取依恋关系,并且通过贬低虐待者获得施虐快感。④把自我的邪恶部分投射在别人身上,然后通过行动证明丑恶来自外界。与偏执者类似。

    移情与反移情:

    自虐者害怕别人发现他们缺点并抛弃他们,为了战胜恐惧,他们会放大无助感和努力为善的意图,渴望重视和被解救。治疗师的反移情有反自虐倾向和施虐倾向,如想用自己努力拯救之,或是对其自虐行为报以蔑视。

    治疗:

    治疗的核心是给自虐者树立一个自我决断的榜样,让他们学会自我决断和展现自己。面对自虐者的请求时不能过多帮助,否则会让他们觉得自我挫败行为得到了回报。不能过于同情其自虐行为,也不应认同自虐者的内疚和自责。设法引导其学会照顾自己,不为他人反应而内疚,会引发其道德恐惧感,也会提升其自尊感。注意:要区分抑郁者和自虐者,若用对待自虐者的方式对待抑郁,会加重抑郁倾向。

    强迫型人格(Obsessive and Compulsive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气质:

    强迫型人格的心理,主要受理性思维和理性行动所支配,而非感性和发散思维(如情绪,猜测,想象等)。强迫有两种分类,一种是思维强迫(持续、抗拒的想法),另一种是行为强迫(持续、抗拒的行为),造成反复思考和重复行为。只有当这些想法和行为造成自我不协调时才能成为强迫障碍。当强迫者明知不必且有害,仍然不得不重复时,才构成病态。强迫型人格中许多人功能完好,在公众场合应对自如,但亲密关系很不擅长。许多律师,逻辑学者、政客都属于这一类型。

    防御:

    ①思维强迫者惯用情感隔离,他们把情感转化为理性分析。思维强迫者大多比较偏执。②行为强迫者惯用抵消。他们用下意识动作抵消,以达到神奇的保护作用,这些动作能抵消潜意识的罪恶感或羞耻感。③全能控制。强迫行为反映了潜意识的全能控制幻想,希望用这些动作来遏制罪恶,控制未知之事。④反向形成。强迫者的理性、节俭、克制是对其不负责、放纵等愿望的反向形成。因此强迫者常常处于多重冲突之中,他们会用尽全力抵制自己的黑暗冲动。如一个渴望正直负责的人,很可能挣扎在强烈的自我放纵冲动中。

    早年关系:

    ①早年时被迫遵守过高的行为准则。养育者要求过高,对他们不能接受的行为横加指责,缺乏情感交流,会造成孩子有强迫倾向。②边界意识。养育者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造成孩子缺乏边界意识,因此造成强迫者的全能幻想。③疏于管理有时也会造成强迫。前提是:儿童感到家庭无望,便亲自制定理想化标准促进自己成长,用理想化标准供自己仿效。

    自我体验:

    ①对控制和品行极为关注。思维强迫者往往严于律己,通过遵守严格的要求来维持自尊。②无法忍受失控感。他们深思熟虑,期待所有结果都在掌控之中。③拖延(思维强迫)或草率(行为强迫)来避免内疚。类似完美主义的拖延症,思维强迫者会极力追求“极致”,造成迟疑不决。而行为强迫者用当机立断的行动来维持自尊。④抑郁。当强迫者对自己思考或者行动不甚满意时,会产生抑郁情绪。

    移情与反移情:

    强迫者会很理性,严谨务实,并有时纠结于琐事,固执己见。治疗师反移情通常为烦不胜烦,恨铁不成钢。

    治疗:

    治疗时要避免操之过急,防止针锋相对,削弱强迫者的理智化防御,帮助他们体验和表达愤怒,引导他们享受原本认为“邪恶”的感受和幻想。

    癔症型(表演型)人格(Hysterical (Histrionic) Personalities):

    情感和气质:

    癔症型人格以女性居多,通常表现为高度焦虑,情感强烈和过度反应,尤其在人际关系当中,他们喜欢社交,期盼爱情,关注和亲密感。他们对羞耻和内疚有着高度的易感性。由于一贯的情绪亢奋,他们的情感在别人看来有点像浮夸和肤浅,其情感也变幻无常。通常癔症性格者会选择容易获得关注的职业,如演员。

    防御:

    癔症人格者主要用压抑、性欲化、退行等防御机制。①压抑。压抑是癔症心理的基本特征,且很大可能是对性欲的压抑。当用压抑防御正常的冲动时,压抑后的冲突张力会持续上升,迫切需要释放,造成高度的焦虑。②性欲化。当压抑波及他们正常的爱恋愿望时,正常的欲望也会蒙上性渴望的色彩,他们会有意无意在行为中表现出性色彩。③退行。当癔症人格者激起潜意识的恐惧时,就会表现为孩子气十足,软弱无助,企图迎合拒绝者或施虐者来防止事态恶化。④行动化。他们会主动接近潜意识惧怕的客体,以对抗恐惧。如竭力成为众人焦点,内心却自卑自闭。

    早年关系(女性为例):

    ①成长环境中强调异性特权和价值。家庭环境重视男孩,导致女孩受到冷落,偶尔获得外部关注时,她们会归因为外部(如喜欢自己的漂亮温顺等)。②不称职的母亲和自恋的父亲。导致女孩费尽心思去迎合男性。③家庭中过于刻板的性别角色。导致女性渴望依附男性获取地位,寻求安全和自尊,高估性别的价值,将权力性欲化。

    自我体验:

    ①虚张声势。他们虚张声势是为了追求安全感,希望被接纳,而非制胜。②反复确认与所恐惧的异性对象拥有同样的权利和地位,来获得自尊。癔症型个体依附于理想客体,象征性地与他们融为一体,作为自己自尊的延展。他们会把对方理想化,类似追星的心理。③救助他人。这是反转防御的结果,他们会通过帮助别人来平息自己内心的恐惧。比如她们面对权威恐惧时,会努力改变或者治愈之,以取代早年畏惧的客体形象。这种现象表现之一是“霸道总裁爱上我”,一个热情的女性出于圣母心和拯救欲望,会不自觉喜欢一个残暴霸道的男性。④执着于魅力,特别是性魅力,爱慕虚荣。这种渴望关注源于其潜意识地寻求肯定,她们需要确定自己的性别能被接纳,而这种需求在童年没被满足。

    移情与反移情:

    癔症人格者易于歇斯底里抱怨,喜欢谈论自己对他人看法,偏爱情绪化表达。面对异性治疗师,功能健全的癔症人格者会产生强烈的移情,对其产生性欲,变的孩子气。治疗师反移情可能有防御性疏远和婴儿化,表现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充满敌意的反应。或是一种有害的移情,即治疗师也对来访者产生性欲反移情,这是要竭力避免的。

    治疗:

    核心要务是让她们有效而直接的发挥其自主性,不再充满防御或者扭曲的表达性欲望。做法是要关注她们被压抑的愿望,帮助其表达之,保持节制和中立,解析来访者的移情和阻抗。要她们认识到依赖的对象为她们着想,不可对其表面表达的性欲有回应,否则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鉴别诊断:

    癔症与精神变态:

    两者外显症状极为相似,都表现浮夸,但癔症的表演带有防御性质。最主要区别在于他们的情感依附性。精神变态者视恐惧为软弱,难以产生情感依赖;癔症相反。若治疗师展现自己的力量,会激起精神变态者斗志,而使癔症者感到威胁而手足无措。

    癔症与自恋:

    两者都有自尊缺陷,羞愧,不断寻求关注来维持自尊,习惯理想化和贬低。区别在于癔症的自尊与性别认同有关,其理想化是用于对抗恐惧,贬低是用于应对和攻击。而自恋者会用理想化和贬低不断贬损对方。

    解离性心理(Dissociative Psychologies):

    情感和气质:即拥有多重人格,各人格之间独立,几种意识状态交替出现。解离这种防御很少人能做到,只有那些自我催眠的高手才能解离,在极度焦虑状态下转入另一种意识状态。解离性个体通常更聪明,也更有想象力。大部分多重人格者一旦遭遇创伤情境,恐惧,惊讶,羞耻等原始情感,就能唤起解离状态。

    防御:①解离。在遇到创伤时,儿童采用关闭感知这种解离的方式调控情感,用这种固定模式应对所有创伤。解离包括情感解离(回忆创伤时漠然)、行为解离(恍惚状态的自残)、感觉解离(对虐待麻木),体验解离(神游状态或失忆状态)。

    早年关系:

    ①严重的虐待,可能包括性虐待。在他们的生活史中不难发现被同伴欺凌,情感虐待,以及目睹家庭暴力等等令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自我体验:①其自我分崩离析,且各功能相对独立。主旨自我可能会认识到多重人格的部分或全部,也有可能一无所知;多重人格之间可能会相互认识,也有可能部分知晓或形同陌路。②其多变的自我状态交替出现,可能表现为焦虑,心境恶劣,不知所措,婴幼儿自我,内心施暴者,保护者,以及各种功能的多变自我等。

    移情与反移情:

    解离性自体移情频繁且多变,可能会认为治疗师是施虐者,要利用,遗弃,折磨他等。治疗师一般的反移情为拯救欲望和过度关怀。

    治疗:

    核心是重构创伤性回忆,加强其回忆和理解。治疗时要协助其建立基本安全感,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照顾,培养现实感。

    鉴别诊断:

    解离型人格特征有:存在严重物质滥用家庭背景,发生过难以解释的重大事故,儿童期记忆的缺失,毫无原因的自我毁灭行为,某段记忆缺失,时间感扭曲,头疼(人格转换时很常见),快速动眼和恍惚状态,头脑中有话语或声音等。

    总结与思考

    首先是对本书的一些思考:

    实际分析中,我们需要透过外在的想法和行为,看到背后的防御机制(如:一个人若漠视规则,迷恋权力和控制感,那么他很可能依赖全能控制机制。一个人若是特立独行,内向不爱交往,且沉浸于某一特定的事物,那么他很有可能依赖退缩机制。)有时也可以从一个人的职业和性别大致判断其性格特质(如领导者以自恋倾向居多,科技研究者以分裂倾向居多,又如女性容易形成过度依赖相关的障碍(如抑郁,受虐,依赖等),男性则是疏离相关的障碍(如精神变态,施虐,分裂等))。

    大部分精神病起源于早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需求没有被满足。童年的成长环境基本决定了人格倾向,如果成长环境的多数客体(如家庭,学校,生活中的朋友)都是冷漠,严厉和扭曲的,那么该个体的性格便会更倾向极端(边缘和精神病一端),也更难跟别人产生依恋。因此,养育者务必重视早年的关怀和培养。

    下面写一些延伸的思考:

    关于人与人的吸引问题,人类貌似会被那些与自己截然相反且有自身不具备特质的性格所吸引(如内向的分裂者常常与热情洋溢、能言善辩且善于交际的人(如癔症人格者)相互吸引,又比如抑郁倾向者与自恋倾向者往往相互吸引);但是有时相似类型的人也会相互吸引(如两个自恋者相互理想化投射造成的吸引)。

    关于人格与适合工作的问题,不同的人格类型适合不同的工作,如心理治疗师多有抑郁倾向,这使他们敏感,易于共情,更乐于帮助他人(以抵消内疚感)。

    关于人际交往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书中治疗不同人格障碍的方式,总结出一套方法论。比如:对于那些喜爱权力,追求控制的人,应采取强硬手段,最大可能展示实力,以获得尊敬;对于那些回避交往,内向而沉浸在喜爱事物中的人,应用真诚态度,进入其主观世界与其产生共鸣;对于那些喜爱浮夸,擅长交际,喜欢虚张声势者,应冷静分析其本质,抓住其内心弱点,但要保护其自尊,并驱使对方用坦诚方式沟通;对于固执己见,脾气暴躁,有偏执特性的人,应避免冲突,接纳敌意,分析其内心恐惧,冷静含蓄指出其内心冲突并站在对方角度考虑,用坦诚和包容培养其信任感和安全感。等等。治疗师对待不同来访者的态度,使我受益匪浅。

    最后有一些无法想通的问题:一个成年人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环境,是否会有不同人格倾向的情况?如果存在,这些表现出的人格倾向是因为环境而产生的吗?还是说这些倾向原本就存在,只是由环境筛选出最适合的?

    最后是个人感想:

    看完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心理充满问题,每种人格中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但也看到了自己主要的人格倾向。想了想,这其实挺正常。人会用不同的防御机制,导致有各种人格倾向的重叠,但是最依赖的那种防御决定了他们主要的人格倾向。我对自己的分析是,由于我早年充满矛盾的成长环境,和天生敏感的性格,造成我使用许多不同类型的防御,自然也会有不同类型的人格倾向。

    在本书中,我心中许多难以释怀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回忆曾经对自己有着重要意义的事,过往的快乐和痛苦,分析自己的性格是如何变化的,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看着自己走来的脚印,同时决定自己未来的路,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最后以一句名言结尾: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

  • 写的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作者:杰西 发布时间:2012-12-11 23:51:55

    运星占星图表和中天占星图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取的几个大的国家的城市,可是如果不是这些地方应该怎么办呢也没有写啊。 绘制个人星盘也是,如果有一个确切小地方的经纬度我怎么知道太阳和各个行星的运行轨迹呢,我又怎么能绘制出准确的天宫图呢! 总感觉有大量的信息被简化了,不够全面,有些失望!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7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3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字体合适(519+)
  • 差评(419+)
  • 实惠(407+)
  • 博大精深(536+)
  • 值得下载(386+)
  • 三星好评(339+)
  • 小说多(259+)
  • 还行吧(413+)
  • 书籍完整(503+)
  • 愉快的找书体验(144+)
  • 好评(342+)

下载评价

  • 网友 孔***旋: ( 2024-12-27 02:23:14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谢***灵: ( 2024-12-22 22:29:59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温***欣: ( 2024-12-31 09:10:05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相***儿: ( 2025-01-08 06:56:06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常***翠: ( 2025-01-03 00:37:54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冉***兮: ( 2024-12-31 02:24:18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焦***山: ( 2024-12-25 14:18:44 )

    不错。。。。。

  • 网友 蓬***之: ( 2024-12-25 09:13:58 )

    好棒good

  • 网友 隗***杉: ( 2025-01-05 04:47:13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方***旋: ( 2024-12-22 13:54:4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