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大家学术·与日月争光可也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9:17

大家学术·与日月争光可也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大家学术·与日月争光可也精美图片
》大家学术·与日月争光可也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大家学术·与日月争光可也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8061232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6
  • 页数:241
  • 价格:37.6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9:17

寄语:

(本书涵盖广泛,涉及《楚辞》研究的多个方面,并着重处理了屈原及《楚辞》研究的诸多核心问题,在方法上也值得后来者认真学习。)


内容简介:

“大家学术”*辑将目光投向蜀学,选择了七位四川地区卓有建树的学人:徐中舒、冯汉骥、刘咸炘、项楚、汤炳正、卿希泰、杨明照。他们大多著作等身,非短时间所能通览。本次的选本择出他们某一研究方向的数篇论文,加以师友介绍其成就的前言,相信能够帮助大家了解他们的学术概要。

本书涵盖广泛,涉及《楚辞》研究的多个方面,并着重处理了屈原及《楚辞》研究的诸多核心问题,在方法上也值得后来者认真学习。善于运用新出土材料应为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突出特点。如作者对《史记·屈原列传》原貌的逐步清理,及对《楚辞》成书过程的层层分析,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新学说,可谓后来研究屈赋者无法绕开的重要著作。


书籍目录:

001序

001我与《楚辞》

007《屈原列传》理惑

029历史文物的新出土与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讨

053“左徒”与“登徒”

063《九章》时地管见

089《楚辞》成书之探索

114释“温蠖”

128关于《九章》后四篇真伪的几个问题

142试论《天问》所反映的周楚民族的两次斗争

157从屈赋看古代神话的演化

168《招魂》“些”字的来源

184屈赋语言的旋律美

206关于楚辞学史上的一起疑案

——论《屈赋音义》的撰者问题

221从包山楚简看《离骚》的艺术构思与意象表现

236后记


作者介绍:

汤炳正(1910—1918),字景麟,山东荣成人。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研读文字、声韵之学。历任国立贵阳师范学院、 国立贵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其一生所涉甚博,主要成就在古汉语和楚辞学,先后撰有《屈赋新探》《楚辞类稿》《楚辞今注》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虽为屈赋研究专著,在屈学界影响深远,然而文字平易,论述由浅入深,以小见大,在方法上亦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不仅是屈赋研究者的之书,亦可成为《楚辞》爱好者开卷有益之作。


书摘插图

我与《楚辞》

我与《楚辞》结缘,是比较晚的。记得少年读书时,家塾藏书,经史子集都有一些,然无《楚辞》。老师讲课,也不及《楚辞》。其时,一位远房叔叔从曾任京官的亲戚家得了一部《楚辞》,置诸案头,对我说:“这书读起来很有趣味。”但也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现在回忆起来,其书系古刊大本,纸色暗黄,有似现在传世的芙蓉馆《章句》本。可见,当时用以教育青少年者,唐诗宋词以外,很少涉及《楚辞》。我师事太炎先生时,先生亦未尝以《楚辞》相授。

我跟《楚辞》产生不解之缘,是在抗战时期,尤其是家乡沦陷、逃亡西南的年代。也许是我的流亡生活与屈子产生了共鸣。但其时,我正专攻语言文字之学,对屈赋还无暇顾及。虽偶尔讽诵吟咏,但与学术探讨之间,还隔着一道万里长城。

我现在体会到,对任何文化遗产的研究,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时代的政治、时代的思潮、时代的情趣等等,无一不渗入学术研究领域。抗战时期,郭沫若、闻一多等曾掀起研屈高潮。他们都能以新的观点、方法分析屈赋,塑造屈子的伟大形象。他们的成果,曾在当时抗日的政治斗争中,有过意想不到的影响。当时我任教于贵阳师范学院,正值抗战刚刚结束,反内战的思潮高涨。学校要我为中文系开一门楚辞课。出乎我的意料,开课不久,其他各系的学生都纷纷参加旁听,挤满了教室,教室坐不下,就自带凳子,在室外露天听课。但我自己心里明白,这并不是由于我讲课有什么魔力,而是因为弥漫于青年当中的时代思潮,同伟大诗人屈子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某种默契。而正是这种客观形势,竟促使我由教语言学转到教屈赋,由对屈赋的讽诵吟咏进一步转向对屈赋进行钻研探索。这无疑是我在学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为了讲课的需要,我写过《屈赋注》;为了厘清屈赋的思路,我又写过《屈赋新章句》。不过由于我是专攻语言文字学的,故研屈的开始,仍是从语言文字入手。

我在研屈过程中的篇论文,是探讨《招魂》“些”字的来源。在当时,用民族学、民俗学研究楚辞的文章,我还没有见过,自认为是开辟了屈学新路。那是1948年,我正任教于贵州大学中文系。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耳濡目染,使我意识到屈赋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我当时曾搜集记录苗族词汇几大本。我对门宿舍的

杨汉先

君是苗族人,曾为调查苗族民俗走遍了西南各省。杨与我素有相当的友情,一天闲谈中,提到他在云南白苗中参加过几次招魂仪式。而其招词的句尾,必收以“写写”二音。此事对我启发极大,经过反复探索,得出《招魂》“些”字本为“此此”重音的结论。这篇论文,当时曾在梁漱溟主办的重庆《勉仁文学院院刊》创刊号上发表过,可作为我研屈生涯中的一个纪念。有人认为,篇研屈论文已显示出作者的学术倾向,那就是重视新资料(包括出土文物)的运用和长于以语言文字为突破口。但我个人的体会是,新资料固然重要,但必须与传统的旧资料相参稽,始能显其纠谬补缺之功;以语言文字为突破口固然重要,而在破门以后,还有个“升堂入室”的问题,否则就会得其精审,失其恢宏。

但是,1949年以后,我的研屈生活并没有能按照自己的设想顺利前进,几十年来,曾经有过几次长时期的中断,并碰到不少难以超越的困扰。开始是“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接着又是批判俞平伯、批判胡适、批判胡风、肃清反革命等等,把我的“如意算盘”冲击得稀烂。整整十年的时间,研屈工作简直是空白。心情之苦闷,是不言而喻的。直到1962年“高教六十条”颁布之后,文化界才出现思想松动的局面。而我的第二篇研屈论文《〈屈原列传〉理惑》也于这时写成,并发表于中华书局主编的《文史》创刊号上。接着,1963年我又撰写了《〈楚辞〉编纂者及其成书年代的探索》,发表在《江汉学报》上。这两篇东西,颇得国内外屈学同仁的赞许。通过这两篇论文的撰写,我进一步体会到,新资料的运用固然有助于新结论的获得,但对人们用惯了的旧资料,如果有了崭新的理解或独到的阐释,同样会得出创造性的结论。而且离开语言文字学的范畴,而“属辞比事”,纵横参验,于屈学研究同样大有用武之地。但尽管个人的信心十足,突如其来的时代劫难——史无前例的“文革”,仍然使你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学术使命。从此又是一个十年的空白。

在“文革”中,不仅研屈无缘,且性命难保。更不幸的是,严重的心脏病又恰恰在“文革”的末期狠狠地折磨着我。这时期,所谓的“反动学术权威”,该死的死了,该病的病了,该流放的流放了,天下渐渐太平,而我也得以请假在家养病。其时,我对那部劫余的残本《楚辞》,只能抚之以慰情,未敢展卷而畅读。这不仅是因为政治气氛压人,令人心有余悸,也因为我那时的病情,连报刊上的大标题都不能读,一读病就犯。难道这正是读书人应有的下场?难道我终于不得不与屈赋绝缘?有人说,对一门学科,思维固然是重要的,而对这门学科的深厚感情与浓烈兴趣,更是绝不可缺少的因素。然不身历其境,是很难体会出其中至理的。可以这样说,“文革”十年,我与屈赋的关系,在科研上是空白,而在感情上并不是空白。它不仅填补了我在文化沙漠中思想上的虚无空寂,而且在屈子抗拒邪恶的精神的支持下,我度过了难以忍受的时期。因此,从1976年开始,我终于带着这种感情,重理旧业,拖着久病的身躯,在研屈的道路上试步前进。

记得1976年是全国地震警报频繁的年月。这年夏,我与老伴儿潘芷云带着几本《楚辞》经由溆浦,奔向她的老家湖南武冈避震。在屈子流放之地,读屈子抒愤之篇,自觉体会特深。第二年,即1977年的春末,我回到了成都,病情似乎略有好转,立即全身心地致力于研屈。从探讨《九章》后四篇的真伪问题开始,一发而不可遏止,终于于1984年出版了《屈赋新探》与《楚辞类稿》等。其书多蒙国内外学术界的肯定,并对其学术风格有所论列。但时代的局限、学识的不足给著述带来的缺陷,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如果说贡献,只能说在我个人的治屈道路上,对屈子的身世行踪、政治思想、辞赋创作、艺术特征等方面,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而已。至于我的学术个性还是看得出来的,那就是乐于“碰硬”。我这里所谓的“硬”,有两层意思:,“硬”是指具体的史实性问题,而非抽象的观念性问题;第二,“硬”是指屈学史上的大是大非大难问题,而非一般性问题。我尝自笑,听说中国的武术有软功、硬功之别,如果说软功是靠辗转腾挪取胜,硬功则是靠体格的实力争强。而我自己似乎是选择了后者。然而由于自身的先天气质虚弱,这个选择,未必得当。而且,我虽然重在“硬功”,但在确凿可靠的事实面前,也从未忘却以理论性的剖析为归宿。这一点,细心的读者,自有体会。

这里还必须一提的是,“文革”结束以后,在振兴屈学的过程中,有三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首先是1982年端阳节在湖北屈原故里秭归举行的首届全国性的屈学讨论会上,我的发言针对1953年以来名为纪念屈原而实则贬损屈原的极左论调,首先发难,提出了反驳(发言稿《草宪发微》,后收入《屈赋新探》)。我觉得,这在学术界刚刚开始解冻的当时,确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壮举。当然,我的态度仍是以事实服人,并非单纯“以理服人”而已。

第二是1984年的端阳节在成都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屈原问题讨论会。我的目的是组织屈学界,对当时国内外有些人试图把屈原从中国历史上抹掉的“屈原否定论”的观点,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与评价。我在大会的前夕,曾写了《〈离骚〉绝不是刘安的作品》一文,发表在《求索》杂志上(后来收入《楚辞类稿》),有针对性地驳斥了何天行的谬论。何天行是胡适的门人。记得胡适当年曾认为在文化遗产的探讨中“宁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但我今天则认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与其过而弃之,不如过而存之”。我也知道,胡适的说法,是有为而发,并非无的放矢,但在古文物大量出土的今天,已不断地证明: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还是谨慎一点为好。

第三是我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屈原学会的会刊《楚辞研究》第2期《前言》中提出“科学研究必须创新”“求新并不是目的,求新的目的在于求真”“所谓真,是指历史的本来面貌和事物的客观规律”。这话的起因,是近些年来屈学界出现的“主观臆测,标新立异”之风。我觉得,这对纠正学风来说,是及时的、有益的。但我作为中国屈原学会的主持人,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做得很不够的。

在《我与楚辞》这个题目下写文章,至此应当收场了。但由于我个人的一些特殊情况,如果就此搁笔,则显然是一份不及格的答卷。这就使我不得不画蛇添足,增加几句多余的话。

我承屈学同仁的厚爱,主持中国屈原学会已十多年。但循规蹈矩,不事开拓,未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很感惭愧!我今年已八十有八矣,才力既绌,精力尤差,尸位素餐,于心难安,故引退之志,坚于铁石。自从三届年会以来,我一直寄希望于换届改选,举贤自代。而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始终未能如愿以偿。但是我长期以来所想象的理想的领导班子的模样,却梦寐未曾忘怀。那就是:选贤举能,扩大阵营。理事会的规模,应比原来扩大一倍。凡楚辞研究卓有成就的代表人才,皆当入选(包括尚未办理入会手续者)。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正、副会长,不少于五人。凡屈学界有德望、有学识、有才干的头面人物,不管是前辈或新秀,不问是什么学术流派,是什么学术个性,皆可入选。此外,年老体弱的屈学耆旧,一概聘为学术顾问,不限人数。一句话,打破门户之见,面向五湖四海。在群策群力之下,屈学的振兴,就会大有希望。至于会风方面,我认为,只要不违背科学原则,要让会员们百舸争流,异彩纷呈,绝不搞清一色的“样板”。以上所论,未必有当,刍荛之言,仅供下届年会之采撷焉。


书籍介绍

本书涵盖广泛,涉及《楚辞》研究的多个方面,并着重处理了屈原及《楚辞》研究的诸多核心问题,在方法上也值得后来者认真学习。善于运用新出土材料应为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的突出特点。如作者对《史记·屈原列传》原貌的逐步清理,及对《楚辞》成书过程的层层分析,建立了以前未有的新学说,可谓后来研究屈赋者无法绕开的重要著作。


精彩短评:

  • 作者:燕还还 发布时间:2021-01-23 15:33:00

    【招魂】些些。宋玉身处都邑,而屈原长期流亡,接触了苗族招魂仪式,民间文学的文学形式和方言土语加以创造性提炼,这是招魂屈著的证明,也是屈赋瑰奇的原因。

  • 作者:林小鱼 发布时间:2013-10-24 10:06:36

    千古钱塘,浙民是赖。钱镏之功不在李冰之下。

  • 作者:田季琰 发布时间:2023-12-22 01:54:53

    太炎门生,但是灵活运用出土材料,甚至看到了包山楚简。很多文章的脑洞之大和论述之周详是统一的。感觉章门为上世纪楚辞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作者:isolatedSophie 发布时间:2009-05-09 12:52:42

    great book with inspiring pics

  • 作者:花小邪 发布时间:2019-06-18 17:39:27

    很多之前在贵大教书的老前辈,在学术界是大家,而现在在贵大学生的认知里,反而成了认知黑洞。

  • 作者:一个小标点 发布时间:2019-12-03 16:14:48

    《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的新作。很高兴这本也是淡淡的叙述,把大不公和大悲恸淡然地写出来,是需要功夫的,比所谓的“文笔”矫饰好太多了。那本书写了“金智英”的一生, 而这本里,是许多个金智英。作者还是淡淡地写着每个女性的故事,我却忍不住在中间大哭了一场,甚至不是因为情节。是很多个普普通通的女性,非常普通,像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公司被骚扰又被排挤的女生;还在打杂疲惫又不肯放弃的新人;要三十岁被父母催婚也还是抱着一点希望的女性;母亲离家出走和照顾临终前母亲的疲惫的女儿;刚结婚不习惯的妹妹和终于决定离婚的姐姐;怀孕的女性;既要上班又要承担更多育儿责任的女性;正在买房要承担巨额债务的女性;无法为同性恋人负责的女性;女司机、保洁员、厨师、姥姥、高考生、穷人的女儿、萨德奶奶……感谢这样的书写,感谢所有勇气。


深度书评:

  • 不错的 文献综述...

    作者:wzhenhua 发布时间:2009-07-12 14:49:00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这本书基于他们当时在MIT读phd时,Eric Maskin的笔记(字里行间确有Maskin的口气...)。毕业数年后,他们又修改整理,然后出书。书里用词不是Tirole的风格,(没准当时Fundenberg没有Tirole出名,特挟持tirole来一起写书...JOKE)。书中提及了很多定理,但都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部分证明在排版上看起来不那么正式,从这点看,这本书更像一本文献综述的合集。相比之下,myerson 和 Rubinstein & Osborne 就要严格的多,当然做为教材,Rubinstein & Osborne 应该是最合适的。

    其中有几章写的还是很好的,是不错的文献综述。CH7 Bayesian game and mechanism design 是对mechanism design (private value)的很好总结。CH9 关于reputation effect的总结 即使到今天 还算是很全的;另外对于Markov Equilibrium的介绍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的教材都没有提到这个。

    To be continued...

  • 读《白日漫游》

    作者:真嗣 发布时间:2019-06-20 18:30:44

    说说远子在后记里提到的几点。

    议论。

    如果读者对小说里的“议论”丝毫不感到意外,那么“议论”便是失败的。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显然清楚议论性文字对小说的损害,他们仍选择这么做,我觉得关键不在于他们过剩的精力和表达欲,而在于他们意识到只有他们能这么做(成功与否是另一回事):面对同样的事实,读者无法做出类似强度的思考。在一个现实与声音失衡的年代,远子的写作显得格外有意义。被直面问题的真诚和勇敢打动之外,我有一些不认同的地方。譬如书里的“议论”总带着股情绪,我觉得温和克制的(贵族式)文体是更适合“议论”生存的土壤。譬如当“议论”涉及到男女情感,小说很容易陷入矫情,《关内》这篇就陷得很深。

    恨不能让没一个句子都发自肺腑,掷地有声,且带着发光的诗意。

    远子确实做到了“每一页都有闪电”,单独摘抄几句在这里显得毫无必要。不足之处是一些金句过于刻意,有点咯人。密集的格言式对话把小说切割成豆腐块,小说丧失了整体感。一些漫不经心的金句则要自然优美得多。

    长句。

    在同一个时代的同一个国家,既有写短句的海明威,又有写长句的福克纳。而大部分中国写作者在通往长句的道路上纷纷插上“此路不通”的标识掉头返回。“艺术追求创新”是条常识,汉语的长句是项未开发的巨大资源,多数写作者却唯恐避之不及,完全忽视一代代外文译者的贡献。我一直觉得这挺不可思议。长句的必要性在哪,对此我仍没有清晰的答案。远子在后记里提到“这本书像一首序曲”,也许他今后想进一步挑战“长句书写”,除了写作上的困难,还有广大读者能不能接受的问题。一个人不可能永远能从怀疑中爬起来。

    书面语或翻译腔。

    批评翻译腔的人可能没意识到,普通话也是一种翻译腔。让有方言习惯的人在纸上统一说北京话,这是另一种不真实。我以前很在意“什么人说什么话”,我越来越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我从未见过有人质疑,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人是不是如福克纳小说里的人物那般思考那般说话,也没人质疑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市民聊天是不是如博尔赫斯小说里那般优雅。托尔斯泰倒强烈反对过莎士比亚戏剧里的贵族腔,但也没见谁把这当回事,我们只当托翁发孩子脾气。可见,只要小说好到一定程度,那些看起来不真实的部分也会被人当成优点和特点。在《白日漫游》里,我们能看到远子对书面语的态度有个转变过程:有的小说他试图解释人物为什么说“书面语”,有的小说则没有解释。大概是因为书里小说的写作时间跨度比较长。

    P40 我看了她一眼,决定说点心里话。

    P70 这种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听起来更像是内心剧场独白。

    P191 也许是因为有了醉意,他们之间的对话有了越来越重的舞台腔。

    女性。

    阅读小说之前,我先看到了远子发的《后记》,提醒自己多留意“扁平形象的女性”长什么样。反面教材总是很有效果的。但是阅读过程中我完全忘记这回事,借口同远子的一样:“我必须承认我确实不理解女性,我的不解不是因为不想,却是因为不敢”。书里全部的直男感受和直男想法(直男行为在我这是缺席的)简直是对我大脑的临摹。我开始理解远子友人的批评:因为小说里的女性形象扁平,所以作为读者的我,没对自己的女性认知完成任何超越。当然,锅不能全甩给作者。

    一些读书笔记。

    P15 我想朝他翻白眼,我想动手打人。

    这句没克制住,油滑了。

    P165 分手正好推了他一把,将他连根拔起。

    “推”是横向,“拔”是纵向,放一起不太契合。

    P200 他的发言赢得一个女生的好感,后者声称自己很小时候就爱上了这个大脑内部结构无比精致的意大利作家,她这辈子迄今为止只敬佩过两个人,一个是卡尔维诺……

    “大脑内部结构精致无比”出自译林“卡尔维诺经典”套装的书籍勒口,这里暗示女孩并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有效又有趣的弦外之音,一句话立起一个人。

    P211 把姐姐和两个小外甥女接回老家去。

    小说没提“重男轻女”,但是“两个孩子都是女孩”的设定增加了故事中的家庭矛盾的可信度。

    P212 她曾无意间向他暗示……他记得他也曾向姐姐半开玩笑地说过不要挑三拣四……何况当年父母为了供他上学,剥夺了姐姐的受教育权……

    这一整段“姐姐”都在幕布后,每句话都能琢磨出些意思,话里有话。如果远子觉得这是“使小说像小说的偷懒”,我觉得可以多偷偷懒。

    箱型水母

    最后还有一点恶趣味。

    P32 我把身体重心交给栏杆,掏出口袋里的最后一根烟点上,顺手把苏羞的丝袜扔进了黄浦江,它像一只黑色水母缓缓游向彼岸。

    我没去过上海,不知道丝袜在凌晨四点的黄浦江里漂起来是什么样子。不同种类的水母形态各异,这里描述还可以更具体点,准确地说:它像一只箱型水母缓缓游向彼岸。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8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6分

  • 使用便利性:8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3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txt(335+)
  • 三星好评(164+)
  • 四星好评(638+)
  • 博大精深(633+)
  • 方便(376+)
  • 值得购买(520+)
  • 可以购买(257+)
  • 图书多(326+)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玉: ( 2024-12-11 16:25:49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冉***兮: ( 2025-01-01 05:07:18 )

    如果满分一百分,我愿意给你99分,剩下一分怕你骄傲

  • 网友 国***芳: ( 2024-12-11 18:06:18 )

    五星好评

  • 网友 相***儿: ( 2025-01-03 17:55:49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林***艳: ( 2025-01-07 08:47:07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扈***洁: ( 2024-12-30 13:23:53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谭***然: ( 2024-12-23 04:34:29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寇***音: ( 2024-12-25 01:51:13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瞿***香: ( 2025-01-04 03:42:47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习***蓉: ( 2025-01-01 12:41:42 )

    品相完美

  • 网友 家***丝: ( 2025-01-08 01:12:50 )

    好6666666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