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Paul Gauguin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9:13

Paul Gauguin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Paul Gauguin精美图片
》Paul Gauguin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Paul Gauguin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382285986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1999-08-01
  • 页数:95
  • 价格:7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9:13

内容简介:

Inspired by a primitive way of life, Paul Gauguin came to reject the world of the Impressionists, leaving Parisian society in search of paradise. Explore the life of this 19th-century French artist through his astonishingly vibrant and exotic paintings. The DK ArtBook series presents both the life and works of each artist within the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of their time. To make the books easy to consult,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 the life and works of the artis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nalysis of major works -- which are identifiable by side bands. Each spread focuses on a specific theme, with an introductory text and several annotated illustrations. Few art history texts contain such abundance of full-color illustrations. The index section is also illustrated and giv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key figures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artist's works.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Paul Gauguin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Paul Gauguin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Paul Gauguin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Inspired by a primitive way of life, Paul Gauguin came to reject the world of the Impressionists, leaving Parisian society in search of paradise. Explore the life of this 19th-century French artist through his astonishingly vibrant and exotic paintings. The DK ArtBook series presents both the life and works of each artist within the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of their time. To make the books easy to consult,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 the life and works of the artis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analysis of major works -- which are identifiable by side bands. Each spread focuses on a specific theme, with an introductory text and several annotated illustrations. Few art history texts contain such abundance of full-color illustrations. The index section is also illustrated and give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key figures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artist's works.


精彩短评:

  • 作者:Cobalto. 发布时间:2016-06-01 06:02:01

    比雷诺阿的白胖女深刻多了

  • 作者:阿廖沙也很高兴 发布时间:2017-03-02 15:49:37

    顺便看了一本Sandorfi的作品集,发现宝藏!

  • 作者:Rainny 发布时间:2014-07-20 19:06:14

    越看越饿,都是上海的地道食物啊。。。

  • 作者:玛维斯小姐 发布时间:2020-06-30 20:27:13

    刘墉是我中学的记忆,希望孩子也能从中受益

  •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19 01:28:01

    #补标 2018#

  • 作者:L'Aquoiboniste 发布时间:2019-12-31 21:42:40

    去伦敦看高更展之前用来预习 挺有帮助的


深度书评:

  • 读《一生的忠告》——父爱

    作者:懒残僧 发布时间:2020-11-22 14:09:21

    《一生的忠告》这本书是我8月参加上海书展时加入的书单。理论上来讲,上海书展陈列的都应该是新书,而本书却再版了许多次。如果你在上海图书馆的书籍索引中查询的话,可以查到35种版本。当时抓住我眼球的是它的副标题“一位外交家爸爸给孩子的信”。而本书之所以经典,也正是因为它让我们窥见了老英国贵族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尽管这些家书写于2个多世纪前,我读下来仍觉得非常有价值,家书的内容全是作为一个父亲的掏心窝子话,热切地期盼自己的孩子能少走一些弯路。这里要提一句的是,本书由52篇书信组成,所以内容比较散。本来我的打算是贴许多段原文,不过,我想我还是尽量把它们串成一篇文章。

    首先,我们来谈谈父爱,也就是查斯特菲尔德伯爵处于什么原因,才持之以恒地写信给私生子菲利普提出忠告。用伯爵的原话说,那是一种狂热,而这种“狂热”是由对菲利普的担忧、希望和焦虑所引起。这所有的“担忧、希望和焦虑”都与菲利普的品德有关。如果说母亲的爱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和生命,那么父亲的爱则是一个理性的生物对另一个理性的生物的爱,希望能将对方人生引至正途。事实上,去年和一位老同学吃了饭,听他讲了自己有孩子后的变化。他说到,自己的人生走了许多弯路,也总结出了很多经验,所以希望能把这些人生经验传下去,将来多少能帮自己的孩子少走些弯路。我想,无论是1749年的英国贵族,还是2019年的我国社畜,父爱跨越时间和空间相通,属于一种思想的传承。不过伯爵也在信中强调,这种爱并非予取予夺的,世上就不存在完全无私的爱,否则就不需要通过诸如暗示、讲解、体验等外在手段来帮助人们去发现亲子之情。

    而我这里要引入的另一段,则和如今的教育军备非常相似。查斯特菲尔德伯爵担任过英国外交官、爱尔兰总督、国务大臣。他对菲利普的所有教育都是按照自己接班人的模式来培养。菲利普18岁时除了英语,还掌握了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等多国语言。于是伯爵在信中得意的写道,大多数英国人在19岁的时候还在大学里喝的烂醉如泥,他们在21岁才开始接触世界。而菲利普在19岁时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开始游历欧洲,学习优雅的礼仪。等其他英国大学生二十三四岁回国的时候,行为粗鲁的程度像是捕鲸船上的荷兰船长。而凭借菲利普掌握的本领,极可能会被安排在一个王子身边做事,而这个王子今后可能成为国王。自己的孩子一开始就起跑线上领先了,这种优势绝不可能被超越。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菲利普之后并没有像伯爵想的那样成才,最后靠着伯爵的钱买了一个议员的位置。

    虽然菲利普最终没有成为伯爵的接班人,但伯爵以外交官(或者说贵族)为目标对菲利普提出的忠告仍然值得学习。伯爵的信中,无时无刻的不在强调“教养”。贵族们口中的教养,有点类似东方的“礼”,同样是指待人接物。然而这种“教养”比“礼”要功利太多。伯爵在信中写道:“美德和学问,就好像是黄金一样,有着内在不变的价值,但是如果不经过打磨,肯定会暗淡许多,擦亮的黄铜都要比粗糙的黄金闪亮。乐观、开朗而又有教养的法国人,实际上有多少缺失呢?许多法国人都学识不足,知识匮乏,但是,他们总能借助文雅的举止来弥补自身的缺陷。”

    在伯爵看来,这种“教养”的巅峰就是在议院的演讲。伯爵称自己的演讲技巧经过40年的磨练,已经养成了每说一个字都要仔细推敲它们是否合适的习惯(与丘吉尔类似)。这种精益求精已经到达了一个停顿不合适都会引起膈应的程度。伯爵坦言,作为一个演说家,所贏得的名声完全得自于长期以来对措辞的谨慎选择,而不是演说的主题。吸引观众注意力并博得他们好感的往往是修饰成分。为此,伯爵在信中举了自己推行格里历(天文历)的例子:“议案中不可避免地有许多法律词汇和天文学术语,我对这两个方面都所知有限,可以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但是,我必须让上议院的人觉得我是个行家,而且让实际上一无所知的他们觉得自己也明白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我跟他们讲天文学,就好像是用凯尔特语或斯拉夫语讲话一样,都是外行,但是他们会显出理解的样子。最终,我觉得,最好不要只是告诉他们枯燥的知识,还是要调动他们的兴趣。因此,我还讲了历法的历史,从古埃及的历法一直讲到格里历,中间穿插讲了许多奇闻逸事。在讲的过程中,我非常注意自己措辞的得体、语调的抑扬顿挫、发音的清晰和手势的优雅。结果,我成功了,我当然肯定可以成功的。他们觉得我教给了他们很多知识,实际上,我只是令他们感到了兴趣。他们中很多人都觉得我的表述很清楚,可是我从来都不觉得自己能够把这问题说清楚。如今享誉整个欧洲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马克斯菲尔德伯爵,是这次议案的另一个起草人。我发言之后,他便介绍了很多的知识,把许多很复杂的问题都解释得明明白白,但是他在措辞、停顿、谈吐方面都比不上我,所有的议员都对我的发言给予好评,但是却没有认识到他的发言的优点。这当然不公平,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每一次大型会议都会有很多人参与,你要让每个人都心满意足,这时候,仅仅讲道理和学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去抓住他们的兴趣、心情和感官。你要懂得,他们只是用耳朵和眼睛参与会议的。所以,你满足他们的耳目之欲就够了。做到这点,就得依靠雄辩的口才、铿锵的语调、优雅的姿态等演说技巧。”

    当然,“教养”的作用并不只运用于演讲之中。好的教养在社交圈所赢得的声望可以让事业如虎添翼。阿尔比玛尔伯爵(在法国)向查斯特菲尔德伯爵写信抱怨说菲利普很少来自己家拜访,觉得受到了冷遇。于是伯爵在给菲利普的信中说到,我猜你不去阿尔比玛尔伯爵家是因为他家的聚会上没几个法国人,你做的非常明智。但即使这样,你还应该去拜访阿尔比玛尔伯爵,跟他共进晚餐,不让他感到疏远。因为阿尔比玛尔伯爵在伦敦非常有声望,如果他向伦敦替你吹捧一番,对你的事业将会非常有帮助。“就如同人们非常容易接受别人对某件事情的观点一样,对某个人品格的评价,人们也往往乐于接受,而都不愿意花精力去亲自观察和了解。在每个地方德高望重的人都是关键性人物,他们的观点和评价至关重要,也许他们本人从没有认真地研究过某件事情的本质或某个人的本性,但是人们还是愿意相信他们的说法。”

    孔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而英国的老贵族却非常善于抓住这两种人的心。伯爵在信中就经常关照要和这两种人搞好关系。特别是女人,伯爵在信中写道“与其同最可靠的男人谈论一些不雅的事情,不如去和无关紧要的女人优雅的闲扯;与其笨拙的拿出1000英镑送给女人,不如学会把她掉在地上的扇子优雅地捡起来。”老伯爵深知女人的力量,她们能帮一个人声名远播,同样能够使一个人声名丧尽。所以,在和女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表示出对她们的尊重和关注。并且这些关注和尊重都必须发自内心,而非逢场作戏。“比如,从她们下马车到在位子上落座整个过程中,你都要殷勤地照顾她们,但是却不能表现得谄媚。非礼勿视,但是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你就假装没有看见。总之,你会有很多机会去为女士们效力,即使没有,你也要创造机会。”女人尤其需要被人关注,任何人在这方面变现的漫不经心都属于缺乏教养。

    伯爵虽然无时无刻不在向菲利普强调“教养”或者说“外在”的重要性。然而他却要菲利普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不要因“外在”而迷失。当伯爵听说菲利普开始收藏书籍的时候,便给菲利普写了一封信,告诉他首要的关注点是书籍的内涵,其次才是扉页、目录字体和装帧(想发给豆瓣书倒组的人)。一个具有优秀判断力的人能够分别出真正的目标,而不会把精力荒废在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上面,比如当时很流行的蝴蝶标本、贝壳收藏等等。伯爵言明,自己会尽量满足菲利普的开销,但是这笔钱一定要花在一个绅士所需要的地方,比如高雅的休闲,而非找乐子上,比如黄赌毒。“大多数年轻人都以玩乐为第一要务,可是他们只是盲从别人的喜好,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作出选择。而所谓“快乐之人”,通常都是些喝得醉醺的酒鬼、自甘堕落的嫖客和自吹自擂的人。”

    在和人交往上,伯爵同样希望菲利普擦亮眼睛,不要因为他人的外表所迷惑。法国的公共场所经常能看到许多衣装考究的“伯爵”或者“骑士”。他们看到外国人便两眼发光,主动攀谈。这些人会把外国人带去一些所谓的“贵妇”那里,这些贵妇礼仪周到,在贵妇那里还有一些其他自称伯爵和骑士的人,他们会同外国人优雅的玩牌,把外国人身上的钱都赢走。所谓的贵妇由妓女假扮,而伯爵和骑士也只是流氓。要是弄的不好,参加这种牌局还会有生命危险。在巴黎,这种事每天都在没有经验、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人身上发生。而那些个真正的绅士,可能交往的初期会表现的态度冷淡,但是之后的交往中,却会热切的给予帮助。

    最后,我想记录的是伯爵反复教导菲利普的话,也就是对细节的洞察。这本书解答了我的一个疑惑,也就是贵族为什么要学画画。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培养一个人的观察能力。通过画肖像画,可以轻易地学会判断人物的内心和思想。“这门艺术需要更强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洞察力,而且也更加实用。为了这一点,你需要极为用心地去观察与你对话的人的性格,尽力地去发现他们当时的情绪,他们主要的弱点,他们的虚荣和愚蠢。这些行为无论对错,无论聪明还是愚蠢,恰恰是将我们区分成形形色色天差地别的个体的关键。具有洞察力的人,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够注意到这些。”

    而关于观察能力的另一方面,是菲利普游历意大利时伯爵给他的建议。“平时,你可以出去参观一下那些有特别意义的名胜古迹,这样你便可以不再去阅读很多老掉牙的书籍。古罗马皇帝图拉真时期和安东尼时期的建筑,都非常值得参观,在那些地方,你能够看到罗马帝国时代军队的武器、服饰和庆祝凯旋的纪念品,你也能够买到介绍古罗马辉煌历史的书籍。你可以边读边对照古迹,进行比较。大多数年轻人在这些地方走马观花一下,称赞一声它们保存得完好,然后就满足了,回去忙自己的事情了。我希望你对待它们的方式能够有所不同。对于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你都应该去认真审査,明白原委始末,切忌走马观花。你在罗马的这段时期,还会看到很多游行队伍,希望你能去搞明白它们游行的目的和意义。所有的庆典活动,你要尽量出席,了解举办这些庆典的原因,或者至少搞明白它们是以什么名义举办的。不管这原因有多么荒谬可笑,你也要表现得端庄得体。”这些都是为了作为一个外交官而打的基础。

    这篇读书笔记就写到这里。书中有许多堪称金玉良言的话,只是篇幅有限不太好记录。再引用一段伯爵与好友的对话作为结尾吧。“你见过集所有优点和才干于一身的完美的人吗?”“是的,我见过。博林布鲁克爵士就是这样的人。他身上凝聚了所有人的优点,既有朝廷重臣的优雅得体,又有政治家的睿智勇敢,还有学者的渊博深刻。你刚才也说过,我的孩子也有许多的美德,为什么他不能成为完美的人呢?没什么能够阻碍他完善自我,除非他自己对那些意义重大的“琐事”漠不关心。我不认为他会变成一个懒散疏忽或者没有什么斗志的人。”

  • 期待一个有关切有行动的社会

    作者:雨飘泥香 发布时间:2009-06-08 13:20:17

      最近看新闻看得很是难过,法航飞机失事,成都公交失火,重庆山体滑坡,河南风雨交加……每一个事故都是多少条无辜生命的逝去,看得真是遗憾痛心加上伤感恐惧。

       真的是很想找一个可归咎的对象,却好像又实在没有什么可归咎的,看上好像全是天灾,去归咎谁呢,老天爷而已。

       但是这样的一次又一次严重的事故又总归让人觉得不正常。为什么有这么多天灾呢?为什么天天都是事故呢?真的没有什么地方不对吗?

      都是那样普普通通的生命,只是在这拥挤的人间谋一个活路,为什么就会遇到这样的不幸?幸免一次的生者,谁又有什么不同?谁又比谁更有理由幸免?谁又知道下一次会不会轮到自己?

      

      公司里的Notes上还能搜到禚佳春的名字,工作地点写着巴西。大约全公司的人都已经通过不同的朋友链收到了最初发自于他的大队培训同学的祈福邮件。他的同学还记得当时“寻找你心中的罗文”,大家都把票投给他,赞扬他的坚韧和敬业;邮件里有微笑的佳春,年轻而有朝气。有同事说听说他此行是回国休假的,休的是陪产假。听的我心头一酸。

      后来搜了下07年5月肯尼亚失事飞机上的华为员工,家境贫寒,父亲还在打工,母亲身体不好,妹妹还在上学,一个人支持全家,工作勤奋,29岁就做到片区销售经理。命运却如此不公。不觉地辛酸,他的家人今后该怎样生活。

      前天晚上新闻说发现了飞机残骸(后来又说不是),还说发现残骸的地点经常有鲨鱼出没,失事乘客可能受到鲨鱼袭击。看得我觉得心里一冷一冷的。我总是忍不住地想,为什么,为什么,仅仅是那样一个普通的生命,和大家一样的上班,坐办公室,出差,挣钱,结婚,生孩子……挣得多挣得少,都一样是那最普通的生活。但是为什么,为什么有的人就要遭此厄运。空难,鲨鱼,那是什么,那都本该是离我们多么遥远的东西,为什么却就发生在这里,发生在那个点一下Notes就能找到的兄弟身上。他应该已经回到了深圳,坐上机场穿梭巴回到了坂田,陪着他待产的妻子在百草园里散散步……但是,他却或许正漂浮在大西洋上听上去黑色幽默似的在和鲨鱼搏斗……

      命运有时候真的是很黑色幽默。

      成都失火的公交车,之前被指责说没有配备安全锤;今天的新闻说在事故现场找到了三把安全锤。大约也可以归为黑色幽默一类。

      前天晚上看法航的消息,又看成都公交的报道,然后眼泪就不停地流下来。

      总是要找出点可归咎的吧,如果只是天灾,你就任由它一次又一次地继续?

      归咎于公交超载?

    中国人谁没有坐过塞成沙丁鱼的公交车?不奋斗到买房买车的年纪,谁不都是天天塞在各种味道中穿梭着上学上班,塞得脚都不能着地的情况也决不罕见。但是,为什么呢?不停地修路,高速路,高架桥,城市一环又一环地往外摊大饼,这就是改善交通了?不止一次地看到相关人士呼吁中国不能光造路,要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才能根本解决问题。现在去过香港的不是少数人了,旺角,铜锣湾,尖沙咀,香港最繁华的地方,大家到了香港都要去的地方,看到过几条N车道的大马路?为什么香港路又窄人口密度又大还能不堵车?因为限制私家车,鼓励公共交通。在新加坡,如果在交通高峰期时间私家车进入城市主干道,车上放着的一个设备就会自动扣车主的钱,扣的还不少。这样除非万不得已,大部分即使买得起车的人可能会觉得天天上班还是坐公交车划算——当然前提是公共交通也足够便捷。

    这些是在郎咸平的书里看的,我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我觉得他说的很多话都很有道理,但是为什么没有人听呢?归根到底,就是利益而已。卖得车多,GDP高,纳税多,相关行业能发展……那我们还能说什么呢?我们还没钱买车,只好天天挤公交。有时候挤不上公交,就坐黑车,打击黑车倒是比较积极,公司也会配合着一起做“整治”,劝员工不要坐黑车,黑车没保障,出了事也不负责。然后黑车就会消停几天,然后就会一早一群同事站在路口对黑车翘首以盼等了许久不来看看快迟到了再心急如焚地去挤公交。黑车不安全,大家也不是小孩子了,你说了我能不明白吗?但是为什么非要坐呢?那看来只能是因为我们还没钱买车活该不安全了。

      归咎于安全意识淡薄?

      安全意识淡薄归根到底是生命意识淡薄。

      有一次锵锵三人行说交通事故的,窦文涛说他有一次看到一个画面:高速公路上一个农民在横穿公路,一辆高速运行的车吱的一下发出刺耳的刹车声在他跟前停下来,农民抬头看看汽车——那一刻,他看到的眼神是茫然的、空虚的。

      对生命漠视,对自己的生命同样漠视。或者说,是根本就不知道应该怎么“重视”。

      所以有次百草园门口的小巴失火了看起来随时会爆炸但来往车辆依然络绎不绝;所以合肥的天鹅湖、黒池坝、雨花塘每年都要淹死好几个人却依然永远有大批的人源源不断地下水,再多的警示牌和巡逻人员也没有用,甚至旁边就刚有一个人溺水正在打捞尸体,这边也依然有人下水嬉戏;当然,所以我们也才会屡教不改地坚持坐小黑车。

      为什么有三个安全锤却没有派上用场?有任何人教过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吗?说日本的安全教育做得多到位早已是老生常谈了,人家是地震多发国,用得着那些。地震就更危险吗?两年前的夏天日本一场地震之后是济南一场大雨,一场雨在中国造成的损失比人家一场地震要大得多。日本孩子在演习的时候学怎么逃生,老师说要逃生的时候要用一只手按住自己的另一只胳膊,这样是为了防止人多拥挤的时候自己会下意识地去推别人。这是我从《樱桃小丸子》上看来的,后来在人多拥挤的时候我会注意一下自己的手,然后发觉如果不用一只手按住另一只胳膊,确实经常会下意识地去推别人。这样一个在这个人口密度巨大的土地上可能每天都能用到的道理,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呢?真的是只有在地震多发国才有这个必要吗?(这篇文写了一半上网看看新闻正看到“广州一公交车尾冒浓烟 车门口乘客背后被推倒踩昏”。如果全中国人都看看樱桃小丸子并且愿意效仿,至少这类事可能就能避免了)

      确实偶尔有些时候,学校或单位会组织“交通安全宣讲”之类的东西,但是引起的关注总是寥寥——除非被强制参加,孩子们也多半当成一个不用上课的休息机会。组织者会觉得,不是我没教你们安全知识,是我教了也没人重视。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学习和工作都那么重要而自己的身家性命却不重要?谁的思想意识也不是先天就形成的,终归还是教育出了问题。中国人要关注的问题太多,喊了几年素质教育,发现还有更多需要关注的,便也不了了之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已经离开了校园了还是咋的,反正我是好久没在媒体上看到过这个词了。当年我在学校时候所谓的“素质教育”,也不过是下午早点放学,多上些艺术课体育课,当然,大家还是把这些课当成难得的休息而已,散散步聊聊天,或者是在桌肚里偷偷完成其他文化课的作业。高考还是要考,为什么我们能够、应该浪费时间在“素质”上?

      

       还是归咎于人心冷漠?

      从来也没有人教过我们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不是没有人教过我们要助人为乐,只是大道理谁都会说,但是长着长着就会发现现实跟曾经学到过的大道理不太一样。然后,便也没有人告诉我们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为什么大道理说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事实上很多地方红绿灯却是没有作用的(当然我自己也不是没有乱穿过马路,我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并非站在道德高度上进行教育)?为什么大道理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事实上环境却被破坏的愈发厉害?为什么大道理说乐于助人但是事实上慈善家却那么少?

      于是结果就是不相信大道理。

      我总是记得米兰昆德拉的一个故事,说两个男子在路上看到一个漂亮MM,其中一个就要去搭讪,说了些好听话,让她答应了晚上一起吃饭。女孩子说,但是我必须要回家去知会我妈一声,你在这等我我一会就回来。两个男子就等啊等,半天那女的也不回来。搭讪的男的就说,怎么会呢?我确定她刚刚是相信我的,肯定是真的打算跟我吃饭的。另一个男的就说,就是因为她真的相信你,所以才不信你了;她回家后肯定如实地把事情告诉她妈妈,她妈妈肯定就听出了破绽,不让她去了。

      事情就是这样,你真的相信了,就会发现怎么实际上漏洞百出,最后只好不信。你只能本来在心里就不信,你知道都是骗人的,于是才能够为了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去相信——那女子应该知道本来你就是在搭讪,说那么多漂亮话干啥,然后她也不会把实情告诉妈妈,这样她才能跟他去吃饭。

      貌似扯远了。我只是想说,太多大道理的结果就是不相信,但是除了这些大道理却又没有听过后别的,这个不信了又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信得,于是失去了信仰,失去了规范,然后我们就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了。

      成都公交失火的视频里,看到一个逃出来的女子在地方躺了好几分钟无人问津,不是没有人从她身边走过,却都走得目不斜视。其实也不能怪人心冷漠,只是我们常常不知道应该如何不冷漠。我看着失火的公交,想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去砸玻璃,我想如果我看到这情形一定跑过去砸玻璃,我甚至都想了,如果手上没有硬物周围水泥马路上又找不到石头砖头怎么办,我想那我就拿手机砸,拿classic砸,反正它长得也像砖头。

      ——但是,其实这是我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当时我真的在现场,从来也没在新闻上看过这样的情形,我真的能不被吓傻吗?我真的能当机立断抄起手机冲上去砸玻璃吗?我确实不确定。曾经时常见诸报端说有人昏倒路边无人管,我想如果我看到路边有个人昏倒我就一定会管吗?我怎么管呢?打110?会不会有人已经打过了?自己把他送医院?我又抬不动他。叫周围人帮忙?人家都不理我多丢人啊。而且“现在社会这么复杂”,你知道管了会不会惹麻烦?我想很多人真的不是内心就冷漠,他们只是瞻前顾后,或者,就是有心关切,无力行动——不知道该怎么行动。

      我总觉得这是应该有人告诉我们的,即使学校不能,媒体也应该发挥作用。当然,媒体已经有发挥一定的作用了,比如再碰到类似的事情我已经想好要冲上去砸玻璃了。(写完此文又发现天涯上有号称消防员的发帖说类似情况不能贸然砸窗户,否则氧气进去烧的更快。于是我连唯一想好的一点也不管用了。我怎么知道什么是“类似情况“?我怎么知道砸和不砸那种损失会更惨重?)

      昨天借了本书,《南方的立场》,是南方都市报07年社论的合辑。顺手翻到一篇叫做《一个有关切有行动的社会无惧遗憾》。说的是07年5月惠州一对打工夫妇丢了女儿,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广泛关注,大家帮着搜寻孩子、安抚父母、网上祈福、责问公安……虽然最后的结果令人震惊和痛心——孩子居然就是被自己的母亲杀死的——但正如那篇社论所写:“当惨剧不可挽回地发生时,有时我们只能接受这痛心与遗憾。但是,我们并不只有痛心与遗憾。我们也看到,一个有关切有行动的民间社会也在充实生长,那些细微强大的社会力量正在汇聚共识、化解阵痛。”

      我还够不上这份乐观,但我同样相信希望。媒体会越来越有力,民众会越来越理性。不仅仅是被动地关注那些已经被媒体炒起来的热点,也能去关心每一个可能并不起眼或者故意被做不起眼处理但却同样珍贵的生命。不仅仅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痛心或是谩骂,更能去想,以后,要怎样。

      6月5日,罗京也随着去了。有人悲恸,有人冷眼,有人把他拔高到“国嘴”的高度,也有人较为理性地呼吁不能够只关注罗京更要关注其时逝去的更多生命。

      其时逝去的还有很多的生命,一条一条新闻看下来,简直就是一个滴血的黑色加法题。重庆山体崩塌,可能是因为非法采矿引起的。zzz发出过停产通知书,但是到底有没有许可证却还不能确定。“武隆县国土局矿产资源管理办公室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铁矿可能有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但他不能确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矿工说,zzz已多次责令该铁矿停产,但该铁矿置若罔闻,不可能有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

      矿难看得多了,大家也就麻木了,引不来公交失火那种空前事故的关注。

      还有河南的强对流天气引起的死亡,没过两天就已经在网页上难觅踪影。为什么一场雨就能带走几十个生命?为什么这种城市人没啥感觉的“天灾”会给农村带来那么大的损失?消逝在雨里的生命和火里的有什么不同,难道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别?本都是一样活生生的、平等的生命。只是发生得太多,便也见怪不怪,难道发生多了就是合理的?难道事故还要发生得新鲜才能有解决的动力?而那种新鲜的事故,在一阵又一阵关注了又忽略重视了又漠视的循环往复中,最终也要归于平常而成为顽诟。

      我总是愿意相信现在有变得更好也会变得更好,比如新闻透明度已经增加了——毕竟,很多负面的东西绝不可能是最近才发生,只不过我曾经我们看不到罢了;比如民众的压力开始变得有效——只是如果有效的仅仅是民众的压力,那民众不可能持久的热情只能又将人带入绝望。

      我想要改变什么呢?我也不清楚,我觉得有很多。放眼望去什么都让人看着不舒服,但是总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吧?

      我又想到了林达的书。《我也有一个梦想》里说到的:

      “你一定注意到了,由于美国的独立宣言就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的理论上的,也就是说,美国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是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础上的,因此,尽管它有过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和自身的社会问题,可是,和许多其它地区相比,它在思考和解决自己问题的时候,更容易抓住问题的实质,更能够单刀直入,一下子切到问题的根子上。因为实际上这是一个简单的国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盘蜿在前面。换了别的地方,出现社会问题以后,会进行复杂的知识界的理论探讨,如同剥笋一般,一层层数不尽的理论外壳,可能剥了半天绕了半天,还是没有寻到是哪一层的理论,出现了什么样的偏差。在这里,就很简单,因为它只有一个简单道理。遇到问题,只需对简单的自然法进行比照,尽管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永远不可能是简单的。可是,在是非判断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却显然要清楚得多。”

      于是我想,那根本的东西就是培养和建立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重视,对平等自由的遵从,对民众追求幸福的权利的保障。唯一能够实现这一切的,是宪法——不仅仅是写在纸面上作为大道理不被人相信的宪法,而是真正能够得到贯彻落实的宪法;不仅仅是在司法力量的维护下被动实施的宪法,更是从人之初的教育开始就能够扎根到每个人心中的宪法。

      在这样一个宪政的基调之下,我们才能懂得并捍卫生命的可贵——不仅仅是自己的,也是其他人的,每一个人的生命才会因全社会的捍卫而变得有安全感。在这样的觉悟下,我们才会为不靠垄断不靠资源不靠政府完全凭借自身努力而把生意做遍了全世界的中国民企华为员工的牺牲感到痛心和崇敬,而不是说“以后不能跟华为人坐一架飞机了”。在这样的社会中,矿难才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农民兄弟才不会因为一场雨而遭受巨大损失、学生才不会在拥挤的楼梯被推搡摔倒、市民或许也能在危急关头更加掌握逃生自救的方式。

      还是南方都市报那句话,一个有关切有行动的社会值得期待。而民众的关切和行动,最终需要以宪政制度作为动力和保障。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9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5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4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8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傻瓜式服务(601+)
  • 无广告(188+)
  • 藏书馆(596+)
  • 少量广告(534+)
  • 字体合适(193+)
  • 不亏(329+)
  • txt(307+)
  • 五星好评(583+)
  • 实惠(397+)
  • 内涵好书(225+)
  • 收费(445+)

下载评价

  • 网友 丁***菱: ( 2024-12-24 14:02:58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居***南: ( 2024-12-15 22:59:39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印***文: ( 2025-01-03 00:59:16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冯***卉: ( 2024-12-13 06:59:38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孔***旋: ( 2024-12-13 01:01:40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养***秋: ( 2024-12-12 01:52:50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曾***玉: ( 2025-01-07 03:17:19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戈***玉: ( 2024-12-15 14:20:09 )

    特别棒

  • 网友 温***欣: ( 2025-01-05 12:30:38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康***溪: ( 2024-12-23 19:20:24 )

    强烈推荐!!!

  • 网友 融***华: ( 2024-12-21 19:24:37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方***旋: ( 2025-01-07 01:59:4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后***之: ( 2024-12-16 01:27:14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郗***兰: ( 2025-01-03 02:03:05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索***宸: ( 2024-12-27 08:19:51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扈***洁: ( 2025-01-04 01:59:30 )

    还不错啊,挺好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