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见证疯狂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8:05

见证疯狂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见证疯狂精美图片
》见证疯狂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见证疯狂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7300354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3
  • 页数:256
  • 价格:198.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8:05

内容简介:

从隔绝、对抗到与疯狂共存:一部精神病学的艰难发展史

艺术、建筑与医学的跨界之作,多重视角呈现“精神病院”的演变历程

“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从精神病院的演变史,看“疯狂”如何被定义与治疗。疯狂是身体的疾患、心智的错乱还是“灵魂之疾”?不同时代人们对精神疾病的不同认知,也体现在精神病院的发展历程中。18世纪的疯人院,是为了把“精神异常者”隔绝于社会之外;19世纪的收容所强调人道关怀与宗教慰藉,期望以此帮助“疯人”重拾理性;20世纪的精神病院,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疗法成为主流;21世纪的“后收容所”时代,各种疗法、药物带来巨大商机,却也成为精神疾病大爆发的时代。本书以英国伯利恒皇家医院为代表来梳理这段历史,该院的俗称“贝德莱姆”在英语中已成为“疯狂”的代名词。

★作为特殊建筑类型的“精神病院”,在不同时代的化身。精神病院是医疗实践的场域,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其设计、结构与功能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和观念的变迁。书中以伯利恒医院为例描述了不同时代精神病院的建筑特点,并收录了多幅精神病院的建筑设计手稿。本书封面所采用的图片,即是“原发性精神错乱”患者弗朗兹·约瑟夫·克莱伯为雷根斯堡收容所所作的设计方案。

★600余幅珍贵图片,呈现关于疯狂的“全景视图”。书中收录了600余幅珍贵的照片、绘画、插图、手稿,综合了医生、病人、艺术家、社会评论家、改革家的不同视角。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不同时代的病人创作的艺术作品,构成一部由精神疾病串联起的独特艺术史。

◎内容简介

自人类诞生之时,疯狂就已成为全球每一种文明的一部分,而“精神疾病”的概念大约是从两百年前才开始深入人心的。在医疗史上的大多数领域,新知识会带来新疗法。然而,精神疾病治疗的历史似乎更具周期性,“放弃、改革、忘却、忽视和再一次改革”循环往复。从18世纪的疯人院,到19世纪的收容所,再到20世纪的精神病院,恐怖与暴行的阴影从未远离——鞭子、锁链、地牢、约束衣,放血、催吐、电击、脑叶切除、药物滥用……追溯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似乎每一阶段都是在重蹈覆辙:富有同情心和乐观精神的人道主义改革先驱建立起的新机构,最终沦为残酷虐待的邪恶渊薮而遭到遗弃。

本书通过一个机构的故事来追踪精神疾病及其治疗的历史——英国的伯利恒皇家医院,俗称“贝德莱姆”,在英语中已成为“疯狂”的代名词。作者梳理了从18世纪到21世纪以伯利恒为代表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在建筑设计、治疗手段、管理体制、与外界关系等方面的演变。书中收录了600余幅图片,不仅包含珍贵文献和影像资料,还有不同时期病人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有力地展现出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非被污名化的符号,是怎样存在于世的。

◎图书推荐

《见证疯狂》讲述了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其中充满各种戏剧性的事件……书中包含的大量艺术作品得到了完美呈现。

——《纽约时报》书评副刊(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生动地讲述了过去三个世纪以来精神病患者的命运轨迹。杰伊先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力图还原过去每个时代的收容所中的病人如何生存。书中还收录了许多由病人创作的艺术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些人对于囚徒生活的所思所想,以及深陷其中的情感与理智的混乱。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一部杰作……当你试图理解“精神疾病”这个令人颇为不安和困惑的问题时,本书提供了最为透彻明晰的阐述。

——《伦敦书评》(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无懈可击的研究……必读之书。

——《心理学家》杂志(The Psychologist)


书籍目录:

◎目录

前 言

引 言

第一章 疯人院 18世纪

第二章 疯人收容所 19世纪

第三章 精神病院 20世纪

第四章 飞越“疯人院” 21世纪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迈克·杰伊,伦敦大学学院医学人文中心研究员,致力于科学、医学与心理学文化史研究,在这些领域著述颇丰。他还定期为《伦敦书评》《华尔街日报》撰写评论文章。

★惠康博物馆(Wellcome Collection)

惠康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是惠康信托基金会旗下的收藏机构。博物馆由著名药剂师、企业家亨利•惠康(Henry Wellcome,1853-1936年)爵士个人建立,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医学与健康博物馆之一。博物馆中藏有一切有关“人”和“人体”的物件,包括与医疗、健康有关的书籍,各式医疗器械、教学模具,从古代巫术的仪式物品到现代的全套手术装备,甚至还有拿破仑的牙刷、南丁格尔的拖鞋、达尔文的随身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在线阅读地址:见证疯狂在线阅读

在线听书地址:见证疯狂在线收听

在线购买地址:见证疯狂在线购买


原文赏析:

普林茨霍恩认为,他所收集的艺术品对教授精神病学很有帮助。他将精神病患者的创造力以及他们常常无法抑制的绘画冲动,视为进入他们封闭的内心世界的窗口。这是常规手段无法做到的事情,并且为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因为艺术表达的内驱力有助于“将心理活动具象化,从而架起自我通向他人的桥梁。”艺术是一种通用语言,患者和医生可以试着通过这种语言进行交流。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从隔绝、对抗到与疯狂共存:一部精神病学的艰难发展史

艺术、建筑与医学的跨界之作,多重视角呈现“精神病院”的演变历程

“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志健全”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从精神病院的演变史,看“疯狂”如何被定义与治疗。疯狂是身体的疾患、心智的错乱还是“灵魂之疾”?不同时代人们对精神疾病的不同认知,也体现在精神病院的发展历程中。18世纪的疯人院,是为了把“精神异常者”隔绝于社会之外;19世纪的收容所强调人道关怀与宗教慰藉,期望以此帮助“疯人”重拾理性;20世纪的精神病院,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的疗法成为主流;21世纪的“后收容所”时代,各种疗法、药物带来巨大商机,却也成为精神疾病大爆发的时代。本书以英国伯利恒皇家医院为代表来梳理这段历史,该院的俗称“贝德莱姆”在英语中已成为“疯狂”的代名词。

★作为特殊建筑类型的“精神病院”,在不同时代的化身。精神病院是医疗实践的场域,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其设计、结构与功能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和观念的变迁。书中以伯利恒医院为例描述了不同时代精神病院的建筑特点,并收录了多幅精神病院的建筑设计手稿。本书封面所采用的图片,即是“原发性精神错乱”患者弗朗兹·约瑟夫·克莱伯为雷根斯堡收容所所作的设计方案。

★600余幅珍贵图片,呈现关于疯狂的“全景视图”。书中收录了600余幅珍贵的照片、绘画、插图、手稿,综合了医生、病人、艺术家、社会评论家、改革家的不同视角。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不同时代的病人创作的艺术作品,构成一部由精神疾病串联起的独特艺术史。

◎内容简介

自人类诞生之时,疯狂就已成为全球每一种文明的一部分,而“精神疾病”的概念大约是从两百年前才开始深入人心的。在医疗史上的大多数领域,新知识会带来新疗法。然而,精神疾病治疗的历史似乎更具周期性,“放弃、改革、忘却、忽视和再一次改革”循环往复。从18世纪的疯人院,到19世纪的收容所,再到20世纪的精神病院,恐怖与暴行的阴影从未远离——鞭子、锁链、地牢、约束衣,放血、催吐、电击、脑叶切除、药物滥用……追溯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似乎每一阶段都是在重蹈覆辙:富有同情心和乐观精神的人道主义改革先驱建立起的新机构,最终沦为残酷虐待的邪恶渊薮而遭到遗弃。

本书通过一个机构的故事来追踪精神疾病及其治疗的历史——英国的伯利恒皇家医院,俗称“贝德莱姆”,在英语中已成为“疯狂”的代名词。作者梳理了从18世纪到21世纪以伯利恒为代表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在建筑设计、治疗手段、管理体制、与外界关系等方面的演变。书中收录了600余幅图片,不仅包含珍贵文献和影像资料,还有不同时期病人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认知,有力地展现出他们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非被污名化的符号,是怎样存在于世的。

◎图书推荐

《见证疯狂》讲述了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其中充满各种戏剧性的事件……书中包含的大量艺术作品得到了完美呈现。

——《纽约时报》书评副刊(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图文并茂,引人入胜……生动地讲述了过去三个世纪以来精神病患者的命运轨迹。杰伊先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力图还原过去每个时代的收容所中的病人如何生存。书中还收录了许多由病人创作的艺术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些人对于囚徒生活的所思所想,以及深陷其中的情感与理智的混乱。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一部杰作……当你试图理解“精神疾病”这个令人颇为不安和困惑的问题时,本书提供了最为透彻明晰的阐述。

——《伦敦书评》(The London Review of Books)

无懈可击的研究……必读之书。

——《心理学家》杂志(The Psychologist)


精彩短评:

  • 作者:微博小青书房 发布时间:2017-04-15 10:33:24

    系统分析了域名投资的方法与策略,不断提高能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 作者:danyboy 发布时间:2023-06-19 23:47:32

    以一家伦敦的精神病院近三百年变迁史和收藏的档案,来展现一部“现当代疯狂史”,也似乎是一部英国近现代文学艺术史,18世纪的传奇故事,19世纪的长篇小说,20世纪的幻想与理性,很有看头。关于二战后至今,部分赞同也部分反思了福柯的巨大影响,当普通人都觉得把病人关起来是一种暴政,导致了精神病院的减少,很多病人不得不住在家里,这一方面演进出将病人留在社会的进步主义思潮,同时也刺激了精神药物成为主流。作者不无疑惑或感慨:这些药物显然是有用的,但为什么现在的精神病人越来越多。。最后,这本书毕竟是图册,收录的精神病院老照片、精神病题材的版画和漫画、病人天才般的艺术品选等,都很值得一看。

  • 作者:Llo 发布时间:2023-11-11 20:46:30

    7分

  • 作者:小米=qdmimi 发布时间:2024-02-05 16:16:14

    精神疾病治疗史

  •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26 20:09:47

    “当我们回首贝德莱姆的景象时,通常想起的是过去的黑暗,并会在潜意识中将之与我们的现代文明进行对比。但是,如果假定21世纪最惨淡的景象在后世看来会比以前更好,那就言之过早了。贝德莱姆的黑镜依然映射着我们的世界。”本书有收录病人的涂鸦和画。画家让·杜布菲受普林茨霍恩藏品概述《精神病患者的艺术才能》的影响创造了“原生艺术”(raw art)这个词。

  • 作者:大梦想家 发布时间:2024-02-02 11:53:59

    微型博物馆


深度书评:

  • 图文天花板 理想国“病玫瑰”新书两册

    作者:ly的读享生活 发布时间:2023-06-10 09:47:51

    -

    “病玫瑰”系列,图片质量之高,令人倾倒,文字简洁明快,相得益彰。

    -

    福柯《疯癫与文明》说过,在欧洲文明里,疯人的声音长期被视为寓言、机智和智慧的源泉,而十七世纪收.容.所的出现,体现了历史的断裂,理性成为文化垄断。

    -

    对付桀骜不驯的灵魂,与其毁灭他的肉体,不如消灭他的个体意志。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凯西的《飞越疯人院》,以及近期读过的社会人类学作品《维塔》里,一再体会到这种意象的力量。同时,我感到疑惑:精神病院的存在,是否就是这些作品所呈现的如此负面呢?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帮助精神病人?

    -

    《见证疯狂》呈现了医学的进展。它从伦敦的“贝德莱姆”说起,用直观的图像配合文字介绍了“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作为康复和愈治的场所,它表现了现代治.疗观念的出现以及国家责任范围的扩大,但是,各种纠缠不清的动机、怠忽职守与实用主义的应对策略等等,让它沦落成为臭名昭著的羁狱。许多图像展现了阴郁的表情、扭曲的五官、让人悚然的装置和压抑的氛围感。

    -

    随后,谈及了“海尔的家庭护理体系”,医学在探索疯病的生物学原因时,重新定义了疯病,正在建立一种共识,即大多数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都可能出现精神疾患的发作,根源在于现代人的生活压力,精神病不是宿命般的无法愈治,而是可以改变的。现在,精神卫生康健工作的承担者主要是综合医院,以及尽可能推行地方社区护理,让病人集中生活在敞开的空间里。

    -

    《见证疯狂》并不只是谈论精神病,而是谈论与我们每个人相关的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

    《以眼还眼:魔术、幻术与骗术》也不是猎奇的古怪话题,这些看上去奇特的表演或现象的背后,深藏的是我们人类的好奇、恐惧、敬畏与模仿。这些行为甚至包涵着科学的因子,对超自然现象的探究之心,对人类大脑运作方式和心理机制的直觉理解。以及,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比如,法国大G命时期,它们曾经以通俗科学的形式迅速传播,催生了新的世界观的诞生。随着思想史的挖掘,随着历史的回望,去修正我们的结论,认识到通俗科学对人们理解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以下图片供参考:

    以下是《以眼还眼》图片:

  • 在这里,不那么疯狂的人被更疯狂的人关押着

    作者:Page Zero 发布时间:2023-05-31 08:08:37

    (全文约3700余字,阅读时间预计10分钟)

    《见证疯狂: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简体中文版封面

    我第一次踏入精神病院,是去探望T先生。我俩都不喜社交,却始终被某种缘分牵扯。小学、初中的同班兼上下学搭子,大学同校不同系。毕业后他去了一家国企,而我浪到了国外。回国前夕,从我母亲处再次听到他的消息——“你知道吗?小T精神分裂了,进了疯人院!”我并没有母亲预想的惊讶,而是被“疯人院”这个词“冒犯”,是的,一种无法形容的愤怒。作为我记忆中“开朗人类”的范本,T会疯了?

    前几年,某市的精神专科医院已经从市中心闹中取静的黄金地段,搬到了郊区边缘,其原址被开发成了“楼王”,老街区除了飙升的房价,似乎一切没有变化,那里还是被森严的安保与茂盛的绿植所掩映隐藏。新医院所见之地都是崭新而整齐的水泥建筑,穿插点缀的绿化带显得有些孱弱,毕竟那些植物都还年轻。我对精神病院的刻板印象,都被这里出其不意的打了脸。你看不到任何被铁丝网封闭的窗户,据说都用高强度玻璃所替代。医院内部是明亮的米黄色,时不时墙上会出现一些令人愉快的涂鸦,再搭配医护人员粉蓝色的制服,让你有一种置身儿童医院的错觉。只有地上画出的几条行走路线标志,透露出周遭的刻意与诡异。

    在中国,这样的专科医院曾被称为“癫院”*、“安康”、“安定”,到现在所熟悉的——“精神健康医院”,或简称“精神病院”。但在大众的语境中,其官名犹如禁忌,被诸如“某某路XX号”所替代。无论种族与地域,在各种语言中,人类赋予精神病人、精神病院的代称、蔑称、俚语、禁忌语、黑话数不胜数。英语俚语中,疯人院也有“Bedlam”(音译“贝德莱姆”)一说,其来源是该词与创立于13世纪的精神病院——英国伦敦伯利恒皇家医院(Bethlem Royal Hospital)的“Bethlem”发音相近。

    “伯利恒医院故事”中的场景

    伯利恒医院的发展史,贯穿了理想国“病玫瑰”系列第五本著作——《见证疯狂: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This Way Madness Lies: The Asylum and Beyond)的全书。与《病玫瑰》《手术剧场》和《微笑偷盗者》一样,本书来自英国惠康博物馆(Wellcome Collection)**。实际上,这本书的原作是伴随着该博物馆2016到2017年的一个名为“贝德莱姆:收容所的前世今生”(Bedlam: The Asylum and Beyond)的展览一同面世。

    《见证疯狂》的作者迈克·杰伊(Mike Jay)是伦敦大学健康人文中心的研究伙伴,同时也是伯利恒艺术与历史的公证人。他撰写了多部与精神疾病、精神病医院历史等相关的著作。如,《深刻影响人类世界的机器》(The Influencing Machine),讲述了十八世纪英国商商兼艺术家詹姆斯·蒂利·马修斯(James Tilly Matthews)被囚禁在疯人院的历史。

    在巴黎圣安妮医院进行电休克治疗场景

    疯人院史

    《见证疯狂》从18世纪的“疯人院”(The Madhouse,第1章),到19世纪的“收容所”(The Lunatic Asylum,第2章),再到20世纪的“精神病院”(The Mental Hospital,第3章),横贯三百年的精神病院史。通过对不同时代典型精神病院的建筑物、管理模式、病人故事、疗法的生动记录,加之对其所处社会的政治、宗教、法律、科学的剖析,反射出人类社会对于疯狂的不同理解与态度。

    时至21世纪(第4章,飞越“疯人院”),人类对大脑的了解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但精神病没有被消灭,甚至没有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成为可以通过日常服药而被控制的疾病。作者指出,精神健康领域,并没有托福于医学新知带来的新疗法,反而陷入周期性的循环——“放弃、改革、忘却、忽视和再一次改革”。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段历史对当今精神病学的正面塑造与影响。

    《迷宫》(1953),作者库勒莱克于1952年被收入莫兹利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疯狂与艺术

    《见证疯狂》每章的最后,穿插了几页的“图集”——从第二章开始,该部分主要展示了由当时被确诊的精神病人创作的艺术品:各种类型的画作,雕塑、笔记涂鸦,信件,发明草图,配图的故事,刺绣等等。为了凸现这些作品的光鲜,本书图集部分采用了亮面铜版纸,与主文的亚光纸形成对比。作者对这些艺术品并未多言,只提供了简要信息。读者可以带着前文烘托的氛围,直面曾被视为疯子的个体,体验疯癫与艺术纠缠、对立而产生的那份绚丽异想。

    艺术与疯狂在多个层面相互拉扯,密不可分。如在医学层面,艺术很早就成为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和工具;福柯在博士论文《癫狂与文明》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在哲学层面探讨了疯癫与艺术的关系;回到纯粹的艺术层面,像“波点女王”草间弥生等被确诊罹患精神疾病的艺术家,其创作的艺术风格,凸现出艺术存在的价值。

    法国医生夏科记录的“癔症大发作的关键阶段”

    猎奇与思考

    大部分人翻开《见证疯狂》,都不能免俗的抱持着一种猎奇心理。如果说人类医学史从巫术到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充满了血腥与恐怖,那精神病学可能是其中的终极篇章。本书就像是一部纪录片,用600余张图片(图像),30多万字的讲述(旁白),将精神病院的历史娓娓道来。书中突然出现的某张图片,或令人惊恐的某段记录,确实可以催动你翻页的手指。但随着书中时间的推移,极端与残酷渐渐褪去,图片中的病人出现了微笑,你的大脑逐渐从惊讶中恢复,开始了思考——“当然,我们都是疯子;而我们以为是疯子的那些人,却不是。”***

    左图:这些物品都是在汉威尔发现的19世纪约束工具;右图:约束衣

    伯利恒医院,建院初始,其对病人几乎没有治疗,典型的治疗手段包括:放血、催吐和冷水澡。为了缓解资金压力,这里曾作为伦敦旅游景点,开放给民众参观:

    参观者除了病人家属,更多的人完全是出于好奇心或看热闹的目的而来。特别是在周日和节假日,牢房的景象可说是热火朝天、人声鼎沸。如同游乐场里的幽灵列车或怪胎秀一样。一些游客嘲笑和模仿病人,或反复追问他们为什么会关在这里。许多病人都尽最大努力配合表演自己的疯癫当做回应,唱唱小曲或画画,从而赚点小钱或酒作为报偿。

    《见证疯狂》记载的这一幕,充满了荒诞的残酷。这些病人就是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描绘的那些被挤压在社会边缘、乘着“愚人船”的疯子。社会对精神病未知的恐惧,与宗教和政治所带表的话语权,最终打败了这些疯子所代表的非理性,将之与理性隔离——疯人院应运而生。

    直到17世纪,理性时期所崇尚的科学文化,改变了西方对疯狂的认知。1883年,德国学者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将精神病加以分类,建立了叙述性精神病的基础,开创了现代精神病学。

    来自费赖恩医院的病人图片,这本剪贴簿将病人生前的照片与他们大脑的解剖图放在了一起

    时至今日,我们用“异常心理”或“心理障碍”替代了“疯子”这个词。令人惊奇的是,专业人士对异常或障碍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完美的共识。这也不奇怪。对异常行为的界定总是涉及整个社会的判断,基于价值观和社会期望,这意味着文化在判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人类社会在不断演化,对某些行为的判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如身体穿孔等)

    精神专科医院不再是藏在城市边缘的黑暗角落,专业医生也不再简单粗暴的把病人长时间“隔离”,反而更看重病人与社会的融合。《见证疯狂》的作者描绘了比利时的“疯人聚居地”海尔(Geel)是如何通过让病人融入日常的家庭生活和工作来提供照护。这一模式竟然可以追溯到13世纪。比利时国立精神病院系统成功纳入海尔模式,一直被视为社区看护领域的实践范本。

    尾声

    看完《见证疯狂》感悟良多,特别是勾起对T先生的记忆,以至于这篇文字多有赘言。我第一次探望T先生的经历,至今让我不能释怀。虽然我有了心理准备,但见到曾经球场上意气勃发的运动少年,变成眼前这个神态躲避、体态臃肿的男人,让我有一种平行时空的不真实感。他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发病时会大喊大叫,用紊乱的语言攻击身边人,有时还会动手。医生对他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只有服药,但副作用很明显——嗜睡、体重增加,甚至出现了血糖紊乱的症状。他非常抵触这些药物,严重时曾被强行灌药。

    住院、出院、再住院,反反复复,看不到尽头。我能感觉出T的母亲强装出来的豁达,这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养育了自己的儿子两次。回到市里,她下车前犹豫了一下,突然转身对我表示感谢,用极轻的语气说:“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T可能还要麻烦你们这些朋友......”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在2013年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包含了541个诊断类别,其中绝大多数症状都不用长期住院治疗。但是,众多被污名化的精神病人,还是被隔离在社会之外,他们仿佛被囚禁在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只不过围墙换成了“正常人”的“理性需求”。

    * 中国首家精神专科医院——“惠爱医癫院”于1893年2月28日在广州上方村开业。

    ** 英国惠康博物馆(Wellcome Collection)由著名药剂师,企业家亨利•惠康(Henry Wellcome,1853-1936年)爵士个人建立。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医学与健康博物馆之一。博物馆中藏有一切有关“人”和“人体”的物件,包括与医疗、健康有关的书籍,各式医疗器械、教学模具,从古代巫术的仪式物品到现代的全套手术装备,甚至还有拿破仑的牙刷,南丁格尔的拖鞋,达尔文的随身杖。

    *** 引自米德尔顿《复仇者的悲剧》(The Revenger's Tragedy, 1606年)中装疯的复仇者文迪斯(Vindice)所述。中文来自《见证疯狂》第32页。

    **** 引自胡利(Jill M. Hooley)等《变态心理学》(第18版)简体中文版,第4-7页。

    这些图像展示了伦敦的郡立收容所中病人所传的两件约束衣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9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愉快的找书体验(680+)
  • epub(101+)
  • 品质不错(127+)
  • 服务好(623+)
  • 差评(559+)
  • 图书多(596+)
  • 购买多(385+)
  • 盗版少(674+)
  • 一般般(278+)
  • 五星好评(174+)

下载评价

  • 网友 方***旋: ( 2024-12-26 21:05:10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车***波: ( 2024-12-22 11:37:35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敖***菡: ( 2025-01-04 15:14:59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堵***洁: ( 2024-12-21 00:09:54 )

    好用,支持

  • 网友 谢***灵: ( 2024-12-16 23:54:35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寇***音: ( 2024-12-13 02:31:05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龚***湄: ( 2024-12-13 20:30:40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冯***丽: ( 2024-12-29 13:57:25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邱***洋: ( 2024-12-10 21:56:53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戈***玉: ( 2024-12-18 04:34:40 )

    特别棒

  • 网友 寿***芳: ( 2025-01-02 06:31:28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网友 瞿***香: ( 2025-01-08 01:58:05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