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当代世界问题概论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7:36

当代世界问题概论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当代世界问题概论精美图片
》当代世界问题概论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当代世界问题概论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01005565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6-6
  • 页数:443
  • 价格:26.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7:36

内容简介:

《当代世界问题概论》就是为了贯彻《决定》精神,落实中央号召,主动顺应当代世界的新的深刻的变化,适应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需要而编写的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之一。本套教材把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课题,着力提高广大干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必须紧紧围绕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技能的培训,着力引导广大干部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必须根据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开展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当代世界问题概论》为本套教材的其中之一,主要论述了只有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才能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并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时,加强对当代世界问题的跟踪研究等内容。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当代世界问题概论》就是为了贯彻《决定》精神,落实中央号召,主动顺应当代世界的新的深刻的变化,适应培养新世纪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需要而编写的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之一。本套教材把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课题,着力提高广大干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本领;必须紧紧围绕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必备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新理论新技能的培训,着力引导广大干部成为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必须根据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加强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训,开展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知识的学习,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当代世界问题概论》为本套教材的其中之一,主要论述了只有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才能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并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同时,加强对当代世界问题的跟踪研究等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维昂维瑞耶 发布时间:2023-11-22 17:04:31

    “动画中的鸡为什么要过马路呢?因为有一辆重型卡车会开过来。”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不少动画编剧,发现目前国内的动画编剧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自己会画,进而编创一体,其知识结构主要来自绘画、视觉艺术和动画本身。另一类则是从其他行业下沉过来的,觉得自己会编剧,做动画编剧应该手到擒来。但实际上,动画编剧是一个要求很高的工种,它不仅仅要求从业者要有基本的编剧素养,也要有足够的视觉信息处理、整合和创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二次元应该是这个编剧的精神故乡,他/她应当熟悉那个世界里的规则,并理解其中的情感。也就是这本书所提到的关键词“卡通逻辑”,有一些规则和情感只有在动画的世界里才成立,才有趣。作为动画编剧要用动画的思维来构思。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解决了如何在脑海中看到动画,并且寻找最适合动画的方式来创作剧本

  • 作者:朝生夕死 发布时间:2024-04-10 12:14:19

    最后一章“纯粹唯理论的边界”完全超然了他自己本身,里面谈及的否定哲学必然面临的颠转、作为第一哲学的否定哲学必然要在理念的逻辑前提下走向作为对本原本身的认识的第二哲学,即肯定哲学、上帝在精神的诉求里处于理念之外了、理性科学的超越危机等几个内容让我想到的是尼采上帝、马克思恩格斯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黑格尔逻辑大厦颠转等内容

    就最后这一章而言,谢林在认识这一意义层面,的确算是走在德国古典哲学道路上的最后一人。谢林虽然跳脱不出自身的同一性哲学大厦,但仍然潜在感知到并说出了(即使自己毫无意识)未来哲学的几个大的主题,谢林晚年的哲学态度也算是黑格尔所说的“密涅瓦傍晚起飞的猫头鹰”意义上飞得最早的那只猫头鹰了。

  • 作者:中药治生活西化 发布时间:2022-04-05 08:47:05

    有明显的文学加工,但是事实

  • 作者:nosurrender 发布时间:2018-03-20 18:55:41

    可读性很强,重点读了Ch7printing and the people/16世纪里昂印刷工的罢工政治。懊恼,读晚了。

  • 作者:孔孔如也 发布时间:2021-01-20 09:18:47

    虽然说是给领导干部看的,但是里面的内容深度和专业度都挺高。

  • 作者:灵魂修道院 发布时间:2018-03-28 17:18:38

    激荡三十年. 跌宕的一百年. 水大鱼大. 更是一部企业成长记录片.对商业经济发展中.环境.人为. 政治.企业家的格局等在那样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成长与起伏.值得后记去反思.去总结.中国开放40年.民营企业.国企.在发展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及政府需要对商业环境进行改革....


深度书评:

  • 监狱,澳洲的“帕特农神庙”

    作者:严杰夫 发布时间:2015-04-07 17:57:44

    注:本文为去年所作旧文。

    文/严杰夫

    澳大利亚移民部日前宣布,将于今年11月发布海外移民的新规定,以更多地吸引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海外投资者赴澳投资。据了解,目前每年赴澳重大投资移民中90%均来自中国人。在中国人眼里,澳大利亚如今成为欧美最好的“替代品”:那里有着接近欧美类似水准的生活环境,却没有移民欧美那样繁琐的手续和高昂的代价。

    就像今天的中国人一样,在200年前的英国人眼中,澳大利亚一块也是仅次于北美新大陆的“掘金地”。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似乎就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对澳洲的主流看法。在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里,阿贝尔•马格维奇是一位流放到澳大利亚的囚犯,正是马格维奇的财富,成为小说主人公皮普“远大前程”的物质基础。在狄更斯的这个故事中,澳大利亚是一个充满机遇以至于改变人们命运的地方。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在狄更斯那里,澳大利亚始终是英国本土的附庸,故事的中心仍然必须在英国本土展开。就好像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崖底或古墓中的神秘世界给主人公带来的人生转折一样。

    或许正是这种 “偏见”,为赛义德此后抨击狄更斯留下了口实。当然,事实情况显然没有赛义德所描述的那么严重,狄更斯在生前未真正到过澳大利亚,他的印象完全来自道听途说,这限制了他对那个年代的澳大利亚形成客观的认识;另一方面,狄更斯也只是将澳大利亚看作是一块充满机遇的土地,赛义德却因此批判他为西方殖民者的同谋,显然过于严重了。

    问题在于,这种对澳大利亚的偏见,不仅存在于作为殖民者的英国人那里,即使是对于澳大利亚人来说,都很难正确认识自己国家与流犯难解难分的那段历史。澳大利亚人起初很难直面自己国家在殖民早期经历的那段“流犯岁月”,而此后想重新面对这段往事的时候,又会矫枉过正地将流犯的遭遇妖魔化为地狱般的情状。为此,近些年来,许多澳大利亚的学者都在努力让人们重新认识这段历史。其中,既有文学家在重新写作那些给人们带来错误印象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当代澳大利亚作家彼得•凯里的《杰克•马格斯》,就是意图重新塑造《远大前程》里的那位澳大利亚流犯马格维奇;当然,更多的纠偏工作还是需要历史学家来完成,正如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罗伯特•休斯所写的那本《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他在这本书中,大量借助澳大利亚流犯自己的“声音”,来还原延续了80年的英国流犯制度的真实面目,同时也重现了现代澳大利亚的诞生过程。

    想要了解流犯制度的起源,我们当然不能绕开18世纪末英国的社会状况。在罗伯特•休斯看来,正是为了摆脱所谓的“罪犯阶级”,当时的英国政府才设计出了这套处理“内部的掠夺者”的制度。这种对于“内部掠夺者”的恐惧,一方面是英国社会内部发展的原因。18世纪末的英国,进入到了工业革命晚期,工业革命的确带来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迅速的城市化,但产业部门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依旧有些,大规模失业的问题开始显现,尤其是在市民阶层底部出现了大量失业青年。恶劣的生活环境迫使这些失业青年,以及一些工资极低的工人阶级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特别是一些小偷小摸的犯罪发案率便居高不下,这就慢慢出现了上流社会眼中的“罪犯阶级”。有关这一段时期英国社会的描写,我们曾经在许多的文学作品中读到过,譬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当然,仅仅是因为这种犯罪率的高企,恐怕还不足以让英国的统治者真正害怕。最为让他们感到恐惧的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1789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雅各宾主义横扫英格兰,罗伯特•休斯认为,正是这样一种革命恐怖主义的环境,让英国统治者感到暴民会成为一种极大的威胁。

    同时,工业化臻入化境的结果,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规模化和理性化,而且也导致了其它社会领域也出现理性化的趋向。其中,在政治和社会领域的理性化就表现为新式监狱的出现。在这其中,功利主义法学的代表杰里米•边沁显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位人物,他不仅在法理学领域为后人贡献了诸多颇有价值的观念,更重要的是,他为当时的英国甚至于整个西方世界贡献的如圆形监狱这样的设计,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然而,规模再大的监狱也无法容纳英国统治者建构出的那个“罪犯阶级”,最终将这些罪犯流放不得不成为一个必然选择。流放制度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诞生了。正如边沁所评价的那样,流放就是一种实验,就好像将“某种粪便排泄物,可抛射之,也随之予以抛射……直到肉眼看不见为止”。

    最初的流放目的地是北美新大陆,这些罪犯被运送到北美殖民地,成为庄园里的奴工。但问题是,在18世纪末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北美殖民地不愿意再扮演英国“垃圾场”的角色,于是一块才被英国人发现不到二三十年的“南方大陆”,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这就是后来的澳大利亚。

    对于大部分流放到澳大利亚的流犯来说,当然意味着一个悲剧性的前途。在起初,这种悲剧体现在饥饿上。1788年,海军上将亚瑟•菲利普带领700多名流犯(途中死亡48人)抵达植物湾,建立了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个殖民地。与最初开拓美洲的殖民者不同,菲利普手下的流犯中缺少拥有足够经验的农民或手工艺人,罗伯特•休斯掌握的资料显示,当时的囚犯中只有三分之一人能够干活,大多数人都是在贫民窟长大,根本不会干农活。于是,“人人都能养活自己的理想,一到新南威尔士就成了笑柄。”当然,这种困境也与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有关,尽管驾驭“奋进号”最早发现植物湾的詹姆斯•库克船长,给后人留下的记录中会让人对这块地方产生好感,但殖民者到来以后才发现这里有多么不适合农业生产。罗伯特•休斯记录时人的日记写道,“平心而论,这地方可说是不毛之地,荒凉到达了很高的程度”。

    随着来自英国本土的流犯以及殖民管理者慢慢地在新大陆上扎根,澳大利亚的社会也开始慢慢出现了分层。这种情况或许与以往记录澳大利亚历史时,给我们的一面倒的印象有所差别。的确有一些刑满释放的流犯,像马格维奇那样后来在澳大利亚发了大财,罗伯特•休斯笔下记录的麦克阿瑟家族就是一例,这个家族后来靠着养羊获得了成功,他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绵羊拥有者,并且是英国纺织工业一流羊毛的主要来源。但像麦克阿瑟这样的仍然是极少的个案,大多数流犯获得自由后(被称为“盈满释痞者”)都只是作为打零工者、工匠、屠夫或者小农场主而幸存下来。但无论如何,他们的整体状况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残酷。

    真正面对残酷的阶层是那些被二次流放的流犯。这些流犯被集中在范迪门斯地和诺福克岛上,这两个远离新南威尔士的小岛上。在岛上,流犯们只能获得有限的物质供给,却要承担大量的繁重劳动,而且还常常因为小错误而遭到鞭笞。于是,陷入到这种境地中的流犯似乎是跌入了一种无法摆脱的厄运。更重要的是,这两块岛上的运营方式,才更是集中体现了英国流犯制度本身的残忍,它们是依靠历代暴君式的总督的独裁统治,而得以维护和运营的。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依旧在于英国主流社会地罪犯阶层的普遍偏见,以及统治阶层对罪犯管理进行的理性化探索。就好像一个世纪以后,马克思•韦伯认为的那样,科层制的制度管理是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出现的结果,通过规则、规制和结构,来为个人设置“理性牢笼”。所以,韦伯认为,科层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后来纳粹集中营的先声。所以,罗伯特•休斯在书中也将范迪门斯地和诺福克岛,看作是当时英国的西伯利亚,甚至是古拉格群岛,是大英帝国历史上“最接近极权主义的社会”。

    正是这种极端残酷的管理模式,引起了英国部分法学家对边沁时代监狱模式和罪犯制度的反思。这种反思最终也促成了澳大利亚流犯制度走向消亡。在这其中,亚历山大•马柯诺奇显然是不能被忽视的一个人物。马柯诺奇是一个坚定的监狱改革者,他期望用一种更为人性的监狱制度来取代边沁等人所推崇的旧制度。他跟随约翰•富兰克林来到范迪门斯地,首先想通过这位新任副总督来改善范迪门斯地的流犯状况,但复杂的政治环境束缚了他的改革计划,1840年马柯诺奇受命成为诺福克岛的管理者,这才让他得以真正实践自己的刑罚理念。尽管,政治斗争最终还是让马柯诺奇的努力最终还是收获失败,但在英国主流社会,改革流犯制度却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了。罗伯特•休斯记录道,1842年年轻的狄更斯于1842年参观美国费城的东部教养院,当他看到这座边沁恩威并重的“惩罚机器”时,感到毛骨悚然,或许狄更斯也会同时想到遥远的澳洲的流犯们。高度理性化的刑罚模式在众人面前暴露出了它的“恶”,美国的教养院如是,澳大利亚范迪门斯地和诺福克岛上的流犯制度也如是。1865年,帕默斯顿勋爵内阁宣布,流犯制度将于3年内结束,1868年1月10日,最后一条驶往澳大利亚的流犯船抵达澳洲海岸卸下了最后一批流犯。这离菲利普船长的第一舰队在悉尼湾锚泊,已经过去整整80年了。

     

    今天,流犯时代留下的监狱遗址,对于仅有200多年文字史的澳大利亚来说,就是他们自己的帕特农神庙,正像罗伯特•休斯所说的,“这是澳大利亚的佩斯敦神庙和达豪集中营之合璧”。而如同噩梦一般存在于流犯脑海中的范迪门斯地,现在也换了一个颇为文艺的名字——塔斯马尼亚。边沁们设计的监狱的断壁残垣依旧在“绿色地毯般的草皮中”影影绰绰。然而,又有多少导游会如同罗伯特•休斯那样,向游客细述流犯们曾经不堪回首的遭遇?罗伯特•休斯说,直到今天,澳大利亚都没有为亚瑟•菲利普和他率领而来的第一批流犯树立纪念性建筑,所以,是不是大多数人仍像《远大前程》里皮普所认为的那样,应该像所有绅士一样对流犯及其历史给予坚决的鄙视和抛弃?这些问题,或许才是每一个想要了解澳大利亚历史的人,都无法逃避的吧。

  • 一本传记,看了两个人的人生

    作者:朱笋笋 发布时间:2023-04-02 16:59:37

    这本书包括居里夫人的自传以及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全书一共9万字,俩人势均力敌,各占4.5万字篇幅。文字均由居里夫人完成,这本书在发表的时候皮埃尔应该已经去世了,皮埃尔的开明与居里夫人的情投意合是让居里夫人能在那个女性不被重视的年代研究科学并获得成就的关键。

    现在感到,皮埃尔的名气不如居里夫人,但认真读过居里夫人写的皮埃尔传记才发现,皮埃尔的厉害之处,他形容自己的父母是至美至善之人,实际上他也如此。这大概是家族良好的教育和基因共同决定的。

    1.他从小就非常喜欢思考,一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不喜欢受到打扰。故而不适合传统教育,父亲也没有让他小时候接受传统教育,让他得以自由发展。

    2.所谓的自由发展不是随性,他拥有极强的数理思维,很小就表现出这方面的天赋。天赋固然是无法学习的,但他博览群书,不仅喜欢自己长板的科学领域的书籍,对于文学艺术也颇感兴趣。

    3.他为人谦和、低调。从来不与人面红耳赤。他淡泊名利,与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后,放弃专利,把一切无私贡献出来,成为人类福祉。

    4.他所有的心力都放在科学研究上,虽然喜欢旅行,但离开实验室三天就感到难耐。他一生不追求名利也就经常会体会到一定程度的穷困,使得研究缺乏资金支持。他不得不承担相对多的授课。但他确实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把自己所知倾囊相授,培养了万之朗等一批物理学家。

    5.他和哥哥的关系很好,单身时期俩人共同搞科研,就已经搞出了成果。和居里夫人结婚后,更是鼎力支持夫人的研究,始终作为助手。

    看过他的种种,我总是会想起恩格斯,他对待夫人的态度有点像恩格斯对待马克思。大概是才华总是让性情相投的高手心心相惜。

    居里夫人的传记让我看到:

    1.她是一个无比坚毅的斗士,就像她的姐夫对她能忍受恶劣学习条件时所言:我的姨妹一生中伟大而英勇的时刻。我们应该学习她吃苦耐劳的精神。

    2.她很善于学习和不断进化自我。在我看来她人生中两个特别闪光的点,分别是受到她的丈夫和公公的影响。

    其一,是放弃名利,哪怕是皮埃尔去世后,她都从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而对荣誉有一丝贪恋。甚至在获得镭的捐赠后,当天就让通过法律形式对镭在她死后不属于个人,不被自己的女儿继承,而属于实验室。

    其二,是战争中作为大后方做医疗支援。她的公公在年轻时候如此,她在一战中也如此,带着女儿上前线把研究用于医疗。

    3.她懂得和丈夫、公公通力配合处理好家庭事务。确实她更喜欢科研,但对于一个女性来说平衡家庭和工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她中年丧夫,小女儿才2岁,此前她与丈夫并肩作战,此后她和公公配合共同养育9岁和2岁的两个女儿,直到公公在大女儿12岁时离世。她在这其中,拥有的坚强的斗志,并能一定程度统筹协调处理好家务与工作。

    4.她对女儿的教育采用的是因材施教法,大女儿和皮埃尔一样并没有在学校系统学习,因为她发现其与皮埃尔一样在数理化方面特别擅长。她对教育更信奉要动手,可能是因为她自己做实验,对于体操等有实践参与的事情,是她一定要让孩子们去做的,而不愿意只是接受传统教育的上课、写作业的教育。

    5.居里夫人和丈夫热爱自然,她的嫁妆买了自行车,夫妻二人在还没有两个孩子,负担不是很重的时候,经常骑车看世界。虽然居里夫人爱大自然,但丈夫更甚,甚至把青蛙放在她手里,其实她还是有点怕的,哈哈。

    6.她和丈夫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遇到研究经费困难,遇到落选院士等等,她是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丈夫则是因为也少与人际交往吧。每一次获得一个身份和资格,实际上都是能力远远超出所得。因此也让人看到,如果一个人不善于搞关系,那么她一定要有过硬的实力。

    另外,在居里夫人的研究道路上,安德鲁·卡耐基着实给了大力支持。一次是自己亲自给费用支持她;另一次则是他死后,他的妻子也就是麦隆内夫人发起美国妇女集资买镭,并邀请50+的居里夫人赴美在白宫得到镭,以及去大学校园、参观各种实验室等。麦隆内夫人是一名记者,开始我也想,这个记者怎么这么能干,直到书里谈到夫人带居里夫人到自己家做客,家里还保留着安德鲁·卡耐基的遗物才恍然大悟。贵人的支持真的是必不可少的呀。

    不过,在居里夫人的书里面并没有提万之朗和她的八卦,以及她因此被加之以荡妇的恶名。我想,换我我也不会写这个。就像一个女学生在这件事发生后,依然追随她和她学习,被家人质疑,女学生坚定地说,如果居里夫人是个男人,就不会是这个结果。确实,这个社会总是对两性用不同的标尺去衡量。用爱因斯坦的乱七八糟的感情用来对比,居里夫人在丧夫之后和万之朗有过感情也并不为过,而万之朗在发生了风波后还能毫发无损不受排挤,甚至能被妻子默认拥有情人,可以看出只有居里夫人是受害者。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有过两次评论,一次是看到万之朗和居里夫人的事情后说——

    如果两个人相爱,那谁也无权干涉。

    一次是对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赞誉——

    在所有的世界名人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在看过居里夫人的传记后,首先对两张照片有了感觉,一张是她和爱因斯坦一家徒步旅行阿尔卑斯山时讨论物理问题的画面。

    另一张是业内大咖的合影。觉得接下来很有必要把合影中的名人都了解一下。

    如果不想看书,那么还有一个电影也应该很值得看《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的扮演者是中文爱好者也是曾经的邦女郎裴淳华。

    此外,网传小女儿艾芙所写的《居里夫人传》更好。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666+)
  • 体验差(89+)
  • 藏书馆(562+)
  • 差评少(155+)
  • 下载快(135+)
  • 下载速度快(323+)
  • 内容齐全(206+)
  • 愉快的找书体验(604+)
  • 内涵好书(211+)
  • 品质不错(68+)
  • 还行吧(302+)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 2025-01-04 03:21:19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晏***媛: ( 2024-12-10 09:35:41 )

    够人性化!

  • 网友 印***文: ( 2024-12-22 05:38:57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石***烟: ( 2025-01-02 20:14:07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孙***夏: ( 2025-01-04 19:29:20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习***蓉: ( 2024-12-22 08:24:52 )

    品相完美

  • 网友 通***蕊: ( 2024-12-18 17:02:06 )

    五颗星、五颗星,大赞还觉得不错!~~

  • 网友 方***旋: ( 2024-12-29 17:15:3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康***溪: ( 2024-12-22 00:37:37 )

    强烈推荐!!!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