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红楼梦(注解本)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5:50

红楼梦(注解本)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红楼梦(注解本)精美图片
》红楼梦(注解本)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红楼梦(注解本)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114274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
  • 页数:1604
  • 价格:6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5:50

内容简介:

为全面配合统编版语文新教材高一下学期“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需求,中华书局特别推出《红楼梦》(注解本)。1998年,我们出版了《红楼梦》注释本,由著名红学家启功先生主持,北师大著名教授张俊、聂石樵、周纪彬、龚书铎、武静寰校注。《红楼梦》(注解本)即以注释本为基础重新修订而成,保留了启功先生的序言。

他们精选一百二十回完整故事本“程甲本”为底本,审慎准确,不随意改动底本文字,使得这一版本成为研究《红楼梦》的宝贵资料;为了让读者完整地阅读文本,本书采用回后注的方式,注释约有3600条,详尽丰富,避免繁琐的考证。同时,我们约请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红学研究专家苗怀明教授撰写了《红楼梦》导读,精细到位,完全配合“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中的六条“阅读指导”从先至后依次展开。

另外,本书还包括《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事迹表,勾勒人物性格,把握情节主线;《红楼梦》诗词曲赋索引,所有诗词一查就有;《红楼梦》研究主要著述一览表,列举“红学”经典著作,帮助深刻思考主题;单独拉页附有“人物关系表”,复杂人物关系一表看懂。


书籍目录:

上册

《红楼梦》导读 ....................................................................................1

序 ...................................................................................................... 33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 41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 62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 79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 100

第五回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 112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老老一进荣国府 .......................... 138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 150

第八回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 162

第九回 训劣子李贵承申饬 嗔顽童茗烟闹书房 ............................174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 184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 193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 203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 210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 222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 235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 245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 258

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 279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 297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 312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 321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 332

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 348

第二十四回 醉金刚轻财尚义侠 痴女儿遗帕惹相思 ................... 361

第二十五回 魇魔法叔嫂逢五鬼 通灵玉蒙蔽遇双真 .................. 373

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 385

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 397

第二十八回 蒋玉函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 407

第二十九回 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多情女情重愈斟情 ................... 424

第三十回 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椿龄画蔷痴及局外 ....................... 438

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 447

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 459

第三十三回 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 468

第三十四回 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 476

第三十五回 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 487

第三十六回 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 499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院夜拟菊花题 ................... 509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 528

第三十九回 村老老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 545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 556

第四十一回 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老老醉卧怡红院 ................... 574

第四十二回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音 ................... 588

第四十三回 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 ................... 604

第四十四回 变生不测凤姐泼醋 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 615

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 625

第四十六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 638

第四十七回 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 ................... 650

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 661

第四十九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 674

第五十回 芦雪亭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 688

第五十一回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 710

第五十二回 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毛裘 .................... 728

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 741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 757

第五十五回 辱亲女愚妾争闲气 欺幼主刁奴蓄险心 .................... 771

第五十六回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贤宝钗小惠全大体 .................... 783

第五十七回 慧紫鹃情辞试莽玉 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 796

第五十八回 杏子阴假凤泣虚凰 茜纱窗真情揆痴理 ....................811

第五十九回 柳叶渚边嗔莺叱燕 绛芸轩里召将飞符 .................... 821

第六十回 茉莉粉替去蔷薇硝 玫瑰露引出茯苓霜 ....................... 828

下册

第六十一回 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 ................... 839

第六十二回 憨湘云醉眠芍药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 849

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 869

第六十四回 幽淑女悲题五美吟 浪荡子情遗九龙佩 ................... 886

第六十五回 贾二舍偷娶尤二姨 尤三姐思嫁柳二郎 ................... 904

第六十六回 情小妹耻情归地府 冷二郎一冷入空门 .................... 915

第六十七回 见土仪颦卿思故里 闻秘事凤姐讯家童 ................... 923

第六十八回 苦尤娘赚入大观园 酸凤姐大闹宁国府 ................... 937

第六十九回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 觉大限吞生金自逝 ................... 949

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 959

第七十一回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 鸳鸯女无意遇鸳鸯 ................... 971

第七十二回 王熙凤恃强羞说病 来旺妇倚势霸成亲 ................... 984

第七十三回 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 .................... 995

第七十四回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避嫌隙杜绝宁国府 ................. 1006

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1021

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1035

第七十七回 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 ................. 1050

第七十八回 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 ................. 1065

第七十九回 薛文龙悔娶河东吼 贾迎春误嫁中山狼 ................. 1093

第八十回 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 ......................1102

第八十一回 占旺相四美钓游鱼 奉严词两番入家塾 ...................1112

第八十二回 老学究讲义警顽心 病潇湘痴魂惊恶梦 ...................1123

第八十三回 省宫闱贾元妃染恙 闹闺阃薛宝钗吞声 ...................1136

第八十四回 试文字宝玉始提亲 探惊风贾环重结怨 ...................1149

第八十五回 贾存周报升郎中任 薛文起复惹放流刑 ................... 1161

第八十六回 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 .................. 1174

第八十七回 感秋深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 ..................1188

第八十八回 博庭欢宝玉赞孤儿 正家法贾珍鞭悍仆 .................. 1202

第八十九回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 ...................1213

第九十回 失绵衣贫女耐嗷嘈 送果品小郎惊叵测 ..................... 1223

第九十一回 纵淫心宝蟾工设计 布疑阵宝玉妄谈禅 .................. 1232

第九十二回 评女传巧姐慕贤良 玩母珠贾政参聚散 .................. 1242

第九十三回 甄家仆投靠贾家门 水月庵掀翻风月案 .................. 1255

第九十四回 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奇祸 ................. 1266

第九十五回 因讹成实元妃薨逝 以假混真宝玉疯颠 ................. 1278

第九十六回 瞒消息凤姐设奇谋 泄机关颦儿迷本性 ................. 1288

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 1298

第九十八回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1312

第九十九回 守官箴恶奴同破例 阅邸报老舅自担惊 ....................1321

第一百回 破好事香菱结深恨 悲远嫁宝玉感离情 ......................1332

第一百一回 大观园月夜感幽魂 散花寺神签惊异兆 .................. 1340

第一百二回 宁国府骨肉病灾祲 大观园符水驱妖孽 ...................1351

第一百三回 施毒计金桂自焚身 昧真禅雨村空遇旧 ...................1361

第一百四回 醉金刚小鳅生大浪 痴公子余痛触前情 ..................1371

第一百五回 锦衣军查抄宁国府 骢马使弹劾平安州 ................. 1380

第一百六回 王熙凤致祸抱羞惭 贾太君祷天消祸患 ................. 1390

第一百七回 散余资贾母明大义 复世职政老沐天恩 .................. 1398

第一百八回 强欢笑蘅芜庆生辰 死缠绵潇湘闻鬼哭 ................. 1407

第一百九回 候芳魂五儿承错爱 还孽债迎女返真元 ..................1418

第一百十回 史太君寿终归地府 王凤姐力诎失人心 ..................1431

第一百十一回 鸳鸯女殉主登太虚 狗彘奴欺天招伙盗 ..............1441

第一百十二回 活冤孽妙尼遭大劫 死雠仇赵妾赴冥曹 ...............1451

第一百十三回 忏宿冤凤姐托村妪 释旧憾情婢感痴郎 .............. 1462

第一百十四回 王熙凤历幻返金陵 甄应嘉蒙恩还玉阙 ..............1472

第一百十五回 惑偏私惜春矢素志 证同类宝玉失相知 ...............1479

第一百十六回 得通灵幻境悟仙缘 送慈柩故乡全孝道 .............. 1490

第一百十七回 阻超凡佳人双护玉 欣聚党恶子独承家 ............. 1500

第一百十八回 记微嫌舅兄欺弱女 惊谜语妻妾谏痴人 ...............1511

第一百十九回 中乡魁宝玉却尘缘 沐皇恩贾家延世泽 ............... 1523

第一百二十回 甄士隐详说太虚情 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1537

附录一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事迹表 .......................................1550

附录二 《红楼梦》诗词曲赋索引 ................................................. 1568

附录三 《红楼梦》研究主要著述一览表 ...................................... 1582

《红楼梦》人物关系表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为全面配合统编版语文新教材高一下学期“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的需求,中华书局特别推出《红楼梦》(注解本)。1998年,我们出版了《红楼梦》注释本,由著名红学家启功先生主持,北师大著名教授张俊、聂石樵、周纪彬、龚书铎、武静寰校注。《红楼梦》(注解本)即以注释本为基础重新修订而成,保留了启功先生的序言。

他们精选一百二十回完整故事本“程甲本”为底本,审慎准确,不随意改动底本文字,使得这一版本成为研究《红楼梦》的宝贵资料;为了让读者完整地阅读文本,本书采用回后注的方式,注释约有3600条,详尽丰富,避免繁琐的考证。同时,我们约请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著名红学研究专家苗怀明教授撰写了《红楼梦》导读,精细到位,完全配合“整本书阅读”课程设计中的六条“阅读指导”从先至后依次展开。

另外,本书还包括《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事迹表,勾勒人物性格,把握情节主线;《红楼梦》诗词曲赋索引,所有诗词一查就有;《红楼梦》研究主要著述一览表,列举“红学”经典著作,帮助深刻思考主题;单独拉页附有“人物关系表”,复杂人物关系一表看懂。


精彩短评:

  • 作者:Luca 发布时间:2022-10-25 10:42:43

    樂極悲生 人非物換 到頭一夢 萬境歸空

  •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26 14:40:36

    不管是为了完成新版语文书的要求,还是只想拜读一下这本名著,这个版本都可以满足我的要求,他有启功先生的注释,有人物关系表,我只能像王境泽那样,说一句真香!

  • 作者:以吻缄口 发布时间:2020-05-08 12:54:16

    注解详尽,配合脂砚斋评红楼梦一起读的。既是一梦,高鹗何必狗尾续貂 .....

  • 作者:youkand 发布时间:2020-02-14 22:26:09

    作为一个过来人,这本书读得我心都碎了。

  • 作者:有皮有馅儿 发布时间:2021-08-04 16:21:58

    注解版非常适合我这种读书粗糙的,能让稍微停下来想想。好像把这本书送给朋友去阅读!

  • 作者:砺剑阁主 发布时间:2022-11-20 10:38:10

    中华书局此版注释三千六百条,详尽丰富,超过人民文学版,是目前较好的阅读版本。


深度书评:

  • 读《房龙地理》

    作者:绵羊 发布时间:2006-04-22 07:57:37

    原文从自己blog上转来。

    http://jiangfire.yculblog.com/post.1206563.html

    ---

    昨天苯螃蟹买了两本书,一本是王建硕强推的《旅行的艺术》,一本是大名鼎鼎的《房龙地理》。

        

    《旅行的艺术》被王建硕推荐的久负盛名,号称是新世纪哲学读本,可是俺不资,看不懂。另外,这书的印刷宽度只有页面宽度的2/3,令我极其不爽,不自觉地想起某些垃圾流行读本来。看来我就是土人了。

    《房龙地理 – 关于世界的故事》《VAN LOON’S GEOGRAPHY》是传说中的人文地理著作,Hendrik Willem Van loon写的,曾经被郁达夫大力推荐过(我看郁达夫是个历史盲,所以才会推荐这种书,呵呵)。俺本科时曾经粗粗读过,但是因为那时的兴趣不在世界史上,所以只花了1个小时就丢回了书架。这回看到苯螃蟹喜滋滋的抱着书本回家来,不由得有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这本书打着地理的旗号来讲世界通史,其实是平装世界通史加上普及型世界地理,但是作者写的妙趣横生而不是枯燥难懂,因此特别好看。不过这一次重读房龙地理,大概因为心态、知识都和以前不同,居然看得有些不开心。Hendrik Willem Van loon是1932年写成此书,因此这本涉及人文地理历史等诸多方面的书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色彩,书中过度推崇英国乡绅政治,贬低印度艺术成就(和中国相比),把日本的扩张合理化,过于看重“人民性格”,在描写斯拉夫人扩张和俄国扩张的时候使用了不少贬义词并且表现得忧心忡忡等等。此外,在中国部分很意外的发现了不少错误,例如说满族第一次攻破长城,皇帝的意思是黄色人群的帝王(黄帝?),还有说明朝第一个皇帝定都北京等等。很好笑。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著名学者还对中国抱有一些错误印象呢。

    在中国部分的后半段,基本都在简单叙述西方列强是如何的掠夺不义之财,以及中国的变革过程。我在最后读到这样的段落:

    -----

        与此同时,俄罗斯已经开始遵照马克思的“福音书”实施管理并且开始其将1/6的世界变成一个工业国的野心勃勃的计划。作为中国的一个近邻,俄罗斯必然会与那些长期遭受艰难困苦的劳工说一些奇谈怪论 …… 这些彼此冲突的观念、计划和情感导致一片混乱,自从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中国便处在这种状况。……(预言得很准确阿。呵呵。)

        我不是先知。我不知道在未来的10年或者15年中,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条件不会有太大改善,因为中国的追赶队伍开始的太迟。也许上天会如她所曾经做过的那样怜悯我们,因为我们需要偿还多么大的账单啊!天哪,多么大的账单啊!

    -----

    其实非洲的账单和印第安的账单还有毛利人的账单,说起来更大吧。只不过这三个几乎都死绝了,弱毙了,而中国的人口、领土和资源决定了中国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而且民族主体意识也更加明确,所以才会更加特别感叹中国账单的巨大吧?说到底还是基于一种自利原则。Sigh!

    Anyway,阅读早期西方史学家关于殖民地历史和征服史的时候,总是被字里行间透出来的感觉产生不自觉地厌恶,例如《秘鲁征服史》但是读这本书不会。Van Loon为过去的罪恶行径感到由衷的不安,当然,也并没有提起要补偿什么,但是,在接受现状的同时(30年代的现状)产生悔恨并且表达出来,就已经足够了。毕竟烧杀抢掠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蒸汽机和西方法律体系,这使我们更加进步。没有人愿意退回去过农耕生活的,也不能够。再者,很多人抱有的铁血报复想法似乎也是不怎么样的。我相信,终有一天,人类整体的道德进化将会达到某种高度,使得我们的国际事务外交原则变得和我们普通市民之间的交往一样寻常。

  • 黎汉基:“孔子出而有经之名”驳议——皮锡瑞《经学历史》的论证问题

    作者:理一分殊 发布时间:2023-02-11 22:58:57

    文章原载:《文史哲》2021年第5期,第120-128页

    摘 要

    皮锡瑞不仅主张孔子作六经,还认为“经之名”出自孔子。然而,他在《经学历史》中提出的五项证据都是不能成立的。在此之前,龚自珍《六经正名》已提出了两项皮锡瑞没有面对的反证。要证成“经之名”源于孔子,比证成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更加困难。皮锡瑞为了证明“孔教”仍然有用,故此格外坚持“孔子之教”,遂把“经”之名也要追溯至孔子头上。这是多了举证责任,却又无法圆满地佐证其说。相比之下,龚自珍“天下有六经久矣”之说,比皮氏之说更高明,也更经得起推敲。

    “经”作为书名始于何时?很多读者都知道,皮锡瑞主张孔子作六经,较少注意到他连“经之名”的发明权也要归诸孔子。皮锡瑞《经学历史》云:“孔子以前,未有经名”,云:“孔子出而有经之名。”又云:“经名昉自孔子,经学传于孔门。”这些主张是否可信?他的举证是否足够可信?背后有什么预设?有没有其他选项?这些问题都是有待剖析,绝非不证自明。对此,现在还是学术界的一个空白点,尚待深入的专门探究。

    一、五个可疑的举证

    凭什么认为“经”之名始自孔子?皮锡瑞提出了五项证据:

    (一)《经学历史》云:“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始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然篇名《经解》,而孔子口中无‘经’字。”这段引文没有提及“经”字,皮锡瑞也知道这一点,仍以此为证,主要是为了证明孔子“始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问题是,《经解》没有“六经”二字,凭什么说这是“为六经”的证据?更进一步说,《经解》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不是指孔子所“作”的六经?很难这么说,因为《经解》没有明言。上述引文,仅是说孔子讨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不同的“教”。《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郑玄注:“观其风俗,则知其所以教。”郑玄的解释已指出,“教”是指“其国”的“教”,不是孔子创造的东西。况且,也没有证明说明“教”是孔子政治实践的成果。《论语·子路》篇云:“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此“也”通“邪”,如于鬯所说,“此孔子伤用我者不能久任。言苟有用我者,傥期月而已,此岂可邪?必三年乃有成耳。”孔子是现实政治的失败者,因此埋怨卫灵公连“三年有成”的政治实践的机会也给不了他,哪有什么国家用了他的学说而得以验其得失?以此反观《经解》之言,只能说明孔子对六种“教”及其得失,有些实践上的判断,基本上不是确证孔子“始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的充足证据。

    必须辨别的是,以孔子的六经来理解“其教”,不是皮锡瑞的个人失误。孙希旦《礼记集解》也有类似的观点:“孔氏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因举六者而言其教之得失,然其时犹未有经之名。孔子没后,七十子之徒尊孔子之所删定者,名之为经,因谓孔子所语六者之教为《经解》尔。”以“其教”谓孔子的“教”,有别于《经解》“其国”的“教”,孙希旦的解释同样是不正确的,但他认为当时“经”的命名出自“七十子之徒”,却是比较谨慎的观点。承认孔子与六经的关系,不意味着承认“经”之名也是来自孔子。这一点,与《经学历史》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经学历史》云:“《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始明言经。或当删定六经之时,以其道可常行,正名为经。”此处对《天运》篇的引录,很不完整,截至孔子第一句话而止,不及其余,其实下文还有孔子的其他话和老子的回答:“‘……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天运》篇的“治”和“奸”,显示“六经”是孔子长期研治的学问,并且是用以干求统治者的工具,没有半点涉及孔子“删定六经”的意思。从老子“先王之陈迹”之语,基本上可以排除二人所讲的“六经”是孔子的作品。因此,《天运》篇虽记载孔子提及“经”字,但这个“经”却不指代孔子所“删定”的六经。据其记载,不仅不能证成“孔子以前,未有经名”,反而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反证。在孔子对六经施以“治”和“奸”之前,“六经”是一个已有的存在物,“经之名”已经出现。

    令人纳罕的是,皮锡瑞不是直面这个潜在的反证。他的引文只提及“丘治”云云,在举证上是选用对自己有利的部分,无形中剔除了潜在的反证,这种做法是否妥当?此中得失,不待赘言。更奇怪的是,他在没有任何举证的情况下,猜测孔子删定六经时,“以其道可常行,正名为经”。然而,《庄子》和其他文献也没有说过“经”之名是孔子因“其道可常行”而作出的决定。皮锡瑞以“或”言之,足见猜测的限制,连他也没有确实的把握,其说碍难成立。

    (三)《经学历史》云:“又《庄子·天道》篇‘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经典释文》:‘说者云:《诗》《书》《礼》《乐》《易》《春秋》,又加六纬,合为十二经也。一说云:《易》上、下经并十翼,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三说不同,皆可为孔子时正名为经之证。”这些说法也有可斟酌之处。首先,《天道》篇云:“十二经以说”,成玄英疏:“委曲敷演,故覆说之。”读此可知,“十二经”是被孔子反复解说的东西,不是命名或指代的对象。《庄子》不曾说这是他创作或定名的东西。其次,《天道》这一故事是从“孔子西藏书于周室”说起,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书”和“十二经”都是他所写并命名的作品。再次,《经典释文》列举的三种说法,包括(1)六经加上六纬,(2)专指《周易》经传,(3)专指《春秋经》。另也有人猜测“十二经”是概括“孔子删述之全”,或怀疑“十二经”为“六经”之讹。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说法可以确证“十二经”是指什么,更无法判断它是谁的发明。无论如何,《经典释文》三种不同的说法,距离一锤定音还远得很,绝非“孔子时正名为经”的可靠证据。

    (四)《经学历史》云:“六经之外,有《孝经》,亦称经。《孝经纬钩命诀》:‘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又曰:‘《春秋》属商,《孝经》属参。’是孔子已名其书为《孝经》。”在皮锡瑞的举证中,这是唯一正面记述孔子话中有“经”字,而又指代孔子自己著作的材料。不过,《孝经钩命诀》因是纬书,已注定这不是可靠的证据。纬书是汉人的制作,内容多有荒诞神怪之处,现在比较严肃的学者对它的研究,是将之当作透视汉代经学思想的一个渠道,不会真正相信它的史料价值。事实上,古代经师对这两段纬文的处理,都不是将之当作六经与《孝经》同样“称经”的决定性证据。何休《解诂序》云:“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也。”这仅是表明《春秋》与《孝经》是孔子最高深的思想和治国理政的关键,实非触及二书“称经”的所以然。邢昺为《孝经》作疏收录《孝经钩命诀》之语,评论说:“孝为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经’。”如依其解,《孝经》之“称经”,实是其书内容的特质使然。由此引申,没有这些内容的其他典籍,不称之为“经”,岂非理所当然的事情?无论如何,何、邢二人的意见,无非是借纬书之言作为自我申论的谈资,没有讲究其中的史实性,更遑论据此作为孔子定名“孝经”或“六经”的证据了。

    《孝经》之“经”,与六经之“经”,基本上不是相同性质的概念。皮锡瑞混为一谈,无非是想借前者证后者,透过孔子对“孝经”的冠名来印证孔子对“六经”的冠名。然而,《孝经》是否孔子所作?这本是存在极大争议的问题。承认《孝经》的思想内容出自孔子,不等于孔子就是《孝经》作者,也不等于“孝经”之名来自孔子本人。《吕氏春秋·察微》云:“《孝经》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这里引录《诸侯章》的内容,也是先秦文献最早出现“孝经”之名的记载。因此,马宗霍、马匠说:“‘孝经’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察微》。”这当是比较可信的判断。作为证据的分量而言,《吕氏春秋》远比《孝经钩命诀》可信,但它却不可能是印证孔子定名《孝经》的证据。

    皮锡瑞弃实蹈虚,无非是急于寻找孔子为《孝经》和六经定名的史料而又找不到,无可奈何,不得不引纬言为证。当然,这不是说纬书是碰不得的禁忌。在举证上,纬书的记载若要得到采信,前提是须有充足的旁证,而且论述扎根在无可置疑的论据上。像何休那样屡引纬书作为注解《公羊》的主要证据,有时甚至是孤证,就连尊何的崔适也看不下去,批判“于经旨则诬矣”。有鉴于此,《孝经钩命诀》作为“孝经”被孔子“名其书”的材料,充其量仅是其他论证若能成立,备之也不妨的边缘性证据。然而,如果本文前后的论说成立的话,皮锡瑞的举证都是不可靠的,而且立论的预设也有严重的漏洞,所以在他手中,《孝经钩命诀》的记载实是唯一的孤证,而且是容易遭到质疑的孤证。在此,龚自珍真的是眼光独到,料事如神,他批评“《孝经》之名经”的观点,说是“是惑于《元命苞》《钩命决》而已矣”。皮锡瑞以《孝经钩命诀》为说,不偏不倚,刚好落在龚自珍攻击的范围之内。

    (五)《经学历史》云:“其所以称经者,《汉书·艺文志》曰:‘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郑注《孝经序》曰:‘《孝经》者,三才之经纬,五行之纲纪。孝为百行之首;经者,不易之称。’郑注《中庸》‘大经’‘大本’曰:‘大经,谓六艺,而指《春秋》也;大本,《孝经》也。’”

    这是对《孝经》“称经”所提出的三个补证。先看《汉书·艺文志》。“夫孝”至“民之行也”一句,是出自《孝经·三才章》。《艺文志》对“孝经”一名的解释,是按照《孝经》内容所作的推测。没有确实的传记资料足以确证“孝经”作为书名如何出现,哪有理由认为《三才章》上述的内容是“孝经”称“经”的真正原因?《三才章》明明是说“天之经”,不是“孝之经”。况且,“地之义,民之行”作为“孝”的定性,在“孝经”二字中,也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就这一点,姚际恒已指出《艺文志》的谬误:“安有取‘天之经’之‘经’字,配‘孝’字以名书,而遗去‘天’字,且遗去‘地之义’诸句之字者乎?书名取章首之字或有之,况此又为第七章中语邪?”这一批评,正中要害,堪为的论。

    附带一提,皮锡瑞引录的《艺文志》引文,其实在此之前还有一句漏了未录:“《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此语显然沿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之语:“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二书同样是说孝道的传授是自孔子而曾子,属于同一史源的记载,差别仅在于《史记》明言“作”的人是曾子,而《汉书》没有明言,可以兼容孔子作和曾子作两种说法。皮锡瑞不引《史》《汉》这方面的记载,或多或少是因为它们都可以被解读为《孝经》非孔子亲笔所写的不利证据。说来也不奇怪,试想:如果连书名已有“经”名的《孝经》也可能不是孔子所作,那么凭什么说“经之名”始自孔子?

    再看《孝经序》的记载。读引文所述可知,这是郑玄对《孝经》,对“孝”“经”二字的理解,无涉于“孔子已名其书为《孝经》”的证明。皮锡瑞引以为据,毫无佐证其说的作用,兹不赘述。

    最后看《中庸》郑玄注。它有两个问题:(1)《中庸》原文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此句上无“子曰”,系于“仲尼祖述尧舜”一段之后。换言之,这是《中庸》作者的思想心得,不是孔子的原话。皮锡瑞引之作为“孔子已名其书为《孝经》”的证据,莫名其妙。(2)《中庸》的“大经”和“大本”不是毫无所属的东西,皆是“天下”的东西,而且,《中庸》以“经纶”和“立”言之,“经纶”意谓整理,“立”意谓树立,就《中庸》全句而言,是指“至诚”可以使人整理和树立“天下”的“大经”和“大本”。以此反观郑玄注,郑玄显然没有解释“经纶”“立”和“天下”的内在关联,仅是孤立地抽出“大经”和“大本”而以六艺和《孝经》解之,实无可通之理。皮锡瑞引郑玄注为说,只能显示他墨守郑玄注而不知其失,进一步说明孔子称《孝经》为经的说法不足凭信。由此申言,皮锡瑞本是以此孔子“孝经”之名,进而印证“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的主张。“孝经”之“经”无法确证其名的由来,而“六经”之“经”同样也是如此。“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的主张,没有可靠的论据,上述五项证据已足以说明这一点。

    二、龚自珍的两个反证

    “经之名”是否始自孔子?其实,这是龚自珍挑起的一个争议。《六经正名》云:“孔子之未生,天下有六经久矣。”可见,龚自珍认定孔子以前,已有“六经”,其结论却与皮锡瑞完全不同。他的举证,包括皮锡瑞引用过的《礼记·经解》和《庄子·天运》篇。如上所述,这两篇文献用来证明“孔子出而有经之名”,是不可行的;若用来证明“天下有六经久矣”,则有一定的说服力。除此以外,龚自珍还这么说:“是故孔子曰:‘述而不作。’司马迁曰:‘天下言六艺者,折衷于孔子。’‘六经’‘六艺’之名,由来久远,不可以臆增益。”皮锡瑞没有正面处理《论语》和《史记》这两则文献,但因为它们是妨碍皮锡瑞证成“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的重要证据,需要略作剖析。

    (一)《论语·述而》篇云:“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孔子所做的是“述”抑或“作”,而在于孔子没有承认自己是圣人,没有称自己所做的是“作”。朱熹《集注》云:“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皮锡瑞同样也认定这是孔子“谦”的表现,但在《经学历史》却没有正面讨论《述而》篇的记载。因此,我们仅能以《经学通论》作为旁证,推敲他的想法。他这么说:“‘述而不作’是夫子谦辞。若必信以为真,则夫子手定六经,并无大义微言。《诗》《书》止编辑一过,《春秋》止钞录一过,所谓万世师表者安在?”这个说法,若是用来反驳孔子仅是“抄录一过”,当然是正面的驳论,但若是用来证成“孔子出而有经之名”,则是不圆满的论点。理由很简单,他与朱熹一样,都是认定孔子的“谦”。假如说,孔子真的是作六经,却因为谦虚而嘴里不承认,这还能通释“述而不作”的所以然。倘若“经”之名真是出自孔子,问题就大了,这意味孔子的“谦”不合实际:尽管嘴里说是“述而不作”,但实际上是把自己的作品定名为“经”,按照皮锡瑞的理解,“经”之名不是等闲小事,而是具有指导“群下”的权威作用:“经名正,而惟皇建极,群下莫不承流;如日中天,众星无非拱向矣。”如其解,“经”名的确立,仿佛是指引众星之日,凸出的是孔子高人一等的地位,这样一来,哪里还算是“谦”?就这一点,崔述的观点十分值得玩味:“藉令孔子之时即有此语,亦止以经名《诗》,以经名《书》与《易》,可矣;不应自名其言以为经也。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圣人之谦也如是,而谓以经自名其言乎哉!”假如只承认孔子整理过六经而不把“经”的冠名权归自孔子,或仅把“经”视作后人推尊其书所称的名号,那么就不用理会崔述之说,但像皮锡瑞那样既强调孔子讲的都是“谦辞”,又想坚持孔子已有定名为“经”的东西指引“群下”的观点,那么就恐怕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崔述的质疑。

    附带一提,皮锡瑞把“经名正”的效力评估得如此之高,也就衍生出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如依其说,“经名正”之后,继孔子之后的儒者应该对“经”或“六经”拥有大略相近甚至相同的认知,但自七十子以后,却找不到什么人把“六经”当成孔教的思想遗产来加以重视。《孟子》全书言“经”共11例,但没有一字是指典籍,更遑论是孔子的六经了。《荀子·劝学》云:“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杨倞注:“经,谓《诗》《书》。礼,谓典礼之属也。”此“经”与“礼”分而言之,荀子同样没有完整的“六经”或“六艺”意识,显而易见。当然,荀子曾经把“经”指代为权威性的典籍,《解蔽》云:“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此《道经》的来历,有待深究,但不属于孔子的六经,大概没有什么争议。皮锡瑞仅是浮泛地说孟子“于《春秋》之学尤深”,又说“是荀子能传《易》《诗》《礼》《乐》《春秋》”,却不理会《孟》《荀》二书不谈“六经”的问题,殊不足以服人。在汉初以前,“六艺”说还未被完整地确立起来,是需要再三思考的学术现象。像皮锡瑞那样鼓吹“经名正”的进路,不过是以令人亢奋的大话取代确切的论证,完全不能当真。

    (二)《史记·孔子世家》载太史公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段引文有些疑义需要澄清。首先是“六艺”的含义。在《史记》中,“六艺”有两种含义:一是儒家的六经,《史记》可以明确地判断为这一含义的“六艺”者,见于《滑稽列传》,其中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二是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周礼·地官·大司徒》说:“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可以判断为这种礼乐教育意义的“六艺”者,《史记》中有下列诸例:(1)《孔子世家》云:“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这是概括孔子编诗弦歌的效应,在记载孔子序《易》和作《春秋》之前,显然这不是六经意义上的“六艺”,而是礼乐教育意义上的“六艺”。(2)《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是在记载孔子序《易》之后,作《春秋》之前,同样也是指礼乐教育意义的“六艺”,不是指六经。(3)《司马相如列传》引《上林赋》曰:“游乎六艺之囿,骛乎仁义之涂,览观《春秋》之林。”此“六艺”与“春秋”分言,可见“六艺”不包括《春秋》,自然也该是礼乐教育意义的“六艺”。然则,《孔子世家》的“太史公曰”所指的“六艺”,是上述哪一种意义呢?难以确言,因为两种意义的“六艺”都可以通释上述引文。综合司马迁关于“六艺”的各种用例可知,“六艺”不纯粹是孔子个人的作品,这一点是相当清楚的。

    “六艺”如是,“六经”亦然。司马迁对“六经”的用法,也不是完全指代孔子的作品:(1)《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遗札言封禅事,内云:“轩辕之前,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也。五三六经载籍之传,维见可观也。”《索隐》云:“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也。”此“六经”上承“五三”,“五”指五帝,“三”指三王,而“五三六经载籍之传”又是相对于“轩辕之前”而言,足见相如遗札中的“六经”实指上古遗留的载籍,这是龚自珍“天下有六经久矣”的另一旁证,像司马相如等西汉士人都是这么认为。(2)《封禅书》云:“而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索隐》引小颜云:“刺,谓采取之也。”《王制》就是《礼记》其中一篇,而文帝时代的博士所取材的却是“六经”,显示“记”也可以指“六经”。也就是说,“六经”也可以包括“经”以外的其他解经作品。

    接着再看“折中”一词。《史记索隐》引《离骚》云:“明五帝以折中”,又云:“王师叔云‘折中,正也’。宋均云‘折,断也。中,当也’。按:言欲折断其物而用之,与度相中当,故以言其折中也。”孔子是就“言六艺者”而“折中”,不能说这个“六艺”是孔子所作,也无法说因为孔子的“折中”而有“六艺”(或“六经”)之名。因此“太史公曰”的观点,可以说是“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的一个反证。大概由于这个缘故,皮锡瑞《经学历史》对其不予征引和讨论。

    三、皮锡瑞的“孔子之教”

    龚自珍这两个反证没能得到有效回应,其实已指示了一个明确的事实:要证成“经之名”源于孔子,比证成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更麻烦和更困难得多。只要承认《史记》是可靠的历史叙事,沿用《孔子世家》“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序《彖》《系》《象》《说卦》《文言》”,“乃因史记作《春秋》”等记载,便能说明孔子“折中”六经的重大贡献。金景芳先生便沿用“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的说法,认为孔子以前六艺便被用以为教,同时又强调说:“‘六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书的总名,是春秋时孔子编著的。”由此可见,认为六经经过孔子的整理、编定甚至撰写部分内容,不蕴涵“经”之名源自孔子。这两个主张是不相同的、彼此独立的。

    要理解皮锡瑞为何强调“经”之名始自孔子,有必要认真理解《经学历史》的写作宗旨。细读全书可知,皮锡瑞之所以写作此书,不是纯粹的学术史书写,其目的是为了证明“孔教”仍然有用,驳斥那些鄙弃经学的言论。这样的宗旨是否值得支持,暂不深论,但客观的结果是,他对孔子和六经赋予一种宗教性的定位:“读孔子所作之经,当知孔子作六经之旨。孔子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晚年知道不行,退而删定六经,以教万世。其微言大义实可为万世之准则。后之为人君者,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国;所谓‘循之则治,违之则乱’。后之为士大夫者,亦必遵孔子之教,乃足以治一身;所谓‘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此万世之公言,非一人之私论也。孔子之教何在?即在所作六经之内。故孔子为万世师表,六经即万世教科书。”

    皮锡瑞以上对孔子和六经的宗教性定位,包含了一些不寻常的思想预设:

    (一)“作”的更大比例。在《经学历史》书中,皮锡瑞形容孔子与六经的关系,不是说“删定”,就是说“作”。在他手中,“删定”与“作”同样都是描写孔子对六经的操作过程,没有予以细分。“删定”之语,是清廷官方的标准说法,如乾隆五十八年(1793)谕曰:“夫经籍自孔子删定,岂容后人妄为芟节?”皮锡瑞沿用此语,或多或少是没有争议的做法,但他更强调是“作”,远多于“删定”。皮锡瑞自不是首次提出“作六经”的人。但粗略地说,一般对“作六经”的讨论,都是从相对宽泛的意义上说,如陈淳说“孔子不得行道之位,乃集群圣之法,作六经,为万世师”之类。这是歌颂孔子作为万世师表而肯定六经的意义;而“作”的含义也不见得是无中生有的创作,这从“集群圣之法”一语可证。相比之下,皮锡瑞的“作六经”,更多的是讲究孔子自主的制作。或者说,皮锡瑞比谁都清楚,“删定”与“作”二者,其实不是同一回事。如《孔子世家》所说,六经中真正算得上是孔子所“作”的,仅《春秋》一书而已,其他五经不是同等意义上的“作”。

    (二)“教”的起始性。皮锡瑞之所以亟欲增加孔子对六经“作”的比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渴望把孔子抬举至无与伦比的至尊地位,所以他明确反对推尊周公、伏羲、文王等人对六经的贡献,说是“或尊周公以压孔子,或尊伏羲、文王以压孔子”。照皮锡瑞的意见,孔子是孔教的唯一起点。没有这个起点,也就难以解释皮锡瑞为什么强调孔子之“作”,而又想把“经之名”归于孔子的缘故:“孔子以前,不得有经;犹之李耳既出,始著五千之言;释迦未生,不传七佛之论也。”所谓“七佛”,包括过去庄严劫中三佛,贤劫中四佛,意指释迦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现之佛,共有七位。七佛出世教化之相,出于《长阿含》之大本经及《增一阿含》四十四之十不善品。“七佛之论”作为早期佛教的一种说法,其实与孔子和六经,没有什么可比性。至于老子作《道德经》,虽是得到许多人的认可,但这跟“孔子以前,不得有经”的观点,也没有明显的关系。相反,《道德经》的面世,跟孔子之前已经有“经”,倒是可以兼容的两件事。无论如何,皮锡瑞以释、老二教的“经”为说,是基于以下一个预设:孔子与老子、释迦牟尼二人一样,都是其教的创始人,都是留下了记载教义的经典。

    (三)“教”的意图性。孔子既被视为孔教的第一位教主,那么他必须是有意识的施教,而他的六经也必须是他本人有意识的著述;不然的话,凭什么说六经是孔子“以教万世”的“万世教科书”?明乎此,便能够明白皮锡瑞不仅反复说孔子“作”或“删定”六经,而且寸步不让地强调“经”之名只能是出自孔子,不允许其他比孔子时代早的人也同样共享“经”之名。

    基于上述三点预设,皮锡瑞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举证责任:

    因为(一),必须说明六经“作”的比例是足够的多,不能仅限于《春秋》一经而已。皮锡瑞的其中一个策略,就是主张伏羲画卦,孔子作卦爻辞。换言之,不仅十翼,连《周易》的经文也是出自孔子的手笔。不这样,便无法强调孔子“作”的贡献,如皮锡瑞所言,“以为止有十翼,则孔子于《易》,不过为经作传,如后世笺注家。”然而,治《周易》的传统意见,都是强调孔子作十翼而不及经文,汉人也没有孔子作《易》之说,而且《论语·子路》篇亦有孔子讨论《易·恒卦·九三》的记载,所以后来没有多少个严肃的《周易》研究者信从皮氏之说;而章太炎对皮氏此说的严厉批驳,举证历历,也很难说不能成立。

    因为(二),必须说明“经”不仅是孔子的六经专有的,连“经之名”也是孔子独创的,但除了《孝经钩命诀》这种可疑的纬书外,《经解》《庄子》《史记》等书的记载,无论是“经”“六经”“六艺”抑或“十二经”,都不可能是印证孔子独有“经”和“经之名”的证据,反倒是“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的有力反证。

    因为(三),必须说明孔子有明确的创教主张,而且皮锡瑞索性连“经”的冠名权也归诸孔子本人。但如上所述,《论语》“述而不作”的名言,连皮锡瑞也承认这是孔子的“谦辞”,也就难以想象孔子拥有“以教万世”的宗教创始者的使命意识。

    归纳上述,皮锡瑞这三方面的举证责任,都是因为他对“孔子之教”的坚持,遂把“经”之名也要追溯至孔子头上,但多了举证责任却又无法圆满地佐证其说,这真的是明智的论证策略么?

    四、重新认识“六经正名”

    只要放弃“经名昉自孔子”的主张,皮锡瑞就不会出现有论无证的问题。由此反观龚自珍“天下有六经久矣”之说,便不得不承认这是比皮锡瑞更高明和更经得起推敲的观点。可是,由于皮锡瑞被奉为今文经学的标准权威,龚自珍的观点也得不到正确的理解,以下有必要澄清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一)龚自珍《六经正名》云:“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仲尼曷尝率弟子使笔其言以自制一经哉?”皮锡瑞引述上文,然后评说:“如龚氏言,不知何以解夫子之作《春秋》。是犹惑于刘歆、杜预之说,不知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之义也。”

    细读《六经正名》可知,整篇文章没有援引刘歆、杜预等人任何说法,只是认为刘向和班固的文献分类显示六经不应包括《论语》和《孝经》,如此而已。更准确地说,龚自珍的目的是“以经还经,以记还记,以传还传,以群书还群书,以子还子”,其重点是辨别一些被冠以“经”的书本来不属于“经”,而是“记”“传”“群书”或“子”等等。因此,龚自珍明确反对《论语》《孝经》二书也被当作是“经”。皮锡瑞硬把刘、杜二人强加在龚氏头上,无非是因为这二人都是被晚清所谓的“今文家”划为“古文学”的敌对阵营之中,纯属派性的分类,而非举证说理。

    至于说“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之义”,同样是伸张孔子作为教主的虚假预设,不能当真。最不合理的是,龚自珍反复探讨的是什么书该有“经”之名,什么书不该有。这是“经之名”的讨论,但皮氏却转述为“经之义”,概念转移,谬误显然。

    (二)针对《六经正名》上述引文,曾亦、郭晓东《春秋公羊学史》批判龚自珍说:“以孔子不作‘六经’,至谓孔子不作《春秋》,‘孔子所谓《春秋》,周室所藏百二十国宝书是也’,此说无疑颠覆了今文学尊孔子的立场,反而倾向于古文家的说法。”又说:“此说否定孔子作六经,与后来廖平、康有为对待六经之态度大不同。自珍因而肯定孔子之功在‘述’不在‘作’,即‘存史’也。……至于《春秋》,其中固有微言大义,然自珍以为,不出于孔子,而出于史官也。其尝有诗曰:‘欲从太史窥《春秋》,勿向有字句处求。抱微言者太史氏,大义显显则予休。’诸如此说,皆非清代今文学之主流,大致本于章学诚之说也。”曾亦、郭晓东的批评尚待商酌之处甚多。龚氏“孔子所谓《春秋》”,是指《经解》中的《易》《诗》《书》《礼》《乐》《春秋》而言。这不是谈论孔子所作的《春秋》是否“作”的问题。至于“百二十国宝书”之说,出自《公羊传》徐彦疏:“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九月经立。《感精符》《考异邮》《说题辞》具有其文。”这与“古文家的说法”有什么关系?

    《六经正名》主要是指出“经”之名何时和如何出现,从未抹杀孔子对整理六经的贡献。“不作一经”之说,主要是从《论语》“述而不作”发挥而来,强调孔子没有“作”经的意图。即使《孝经》载有孔子讲述给曾子的内容,但因孔子“自明不作”,所以没有理由墨守纬书而说孔子“作”经。也就是说,“不作一经”实不蕴涵“否定孔子作六经”或“孔子不作《春秋》”。恰恰相反,龚自珍明确认为《春秋》的作者就是孔子。《六经正名答问五》云:“今夫穀梁氏不受《春秋》制作大义,不得为《春秋》配也。”这里的“制作”,就是沿用《公羊》哀公十四年传“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的主张。不难看见,龚自珍认为《春秋》是孔子的作品,跟他认为孔子“不作一经”,二者是可以兼容的。

    上引龚氏的诗,是《己亥杂诗》中的一首,其下自注:“儿子昌匏书来,问《公羊》及《史记》疑义,答以二十八字。”可见,诗中的“太史”和“太史氏”是指《史记》作者司马迁,而“予休”就是认可何休。此诗是龚自珍为了回答儿子询问《公羊》《史记》二书的疑问,答语难言其详,但从诗意可知,他要求参考司马迁和何休的观点,岂能说是“本于章学诚之说”?《学史》错把“太史”和“太史氏”解作“史官”,遂失其解。

    从《六经正名》反对各种被当作“经”的典籍也被称“经”的观点,可知龚自珍背后的思想判准正是“尊孔子”,尊崇孔子整理或撰写的六经。确切地说,把孔子奉为孔教的创始者,不过是晚清以来诸如廖平、康有为、皮锡瑞等人的建构,其中的是非曲直,难以三言两语论定,但很清楚的是,“尊孔子”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像司马迁那样仅说“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没有说孔子作六经或提出“经之名”,但谁能说司马迁不是“尊孔子”?“尊孔子”不是“今文学”的专利。

    以上大致呈现了皮锡瑞《经学历史》的一个基本面貌:它不是客观书写的学术史。尽管书中不少论断发人深省,但不宜简单地当作不证自明的真理。“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的主张,主要是为了“孔子之教”的宣传性考虑,背后欠缺有力的证据,经不起认真的推敲。承认孔子整理或部分撰写过六经,不必然意味着“经之名”也是出自孔子。孔子以前已有“六经”或“六艺”之名,孔子也不曾明言“作”经。对此,皮锡瑞仅有观点,不能撷取充分的、可靠的证据作为否证的基础,是不能成立的,远不如龚自珍“六经正名”的论断来得可信。皮、龚之别,在于论证是否有力,而非选取什么立场。把论证问题转化为立场问题,不是学术研究的正途。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7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7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4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4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101+)
  • 还行吧(421+)
  • 方便(108+)
  • 引人入胜(161+)
  • 推荐购买(255+)
  • 简单(481+)
  • 下载快(184+)
  • pdf(402+)
  • 无广告(69+)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 2024-12-22 08:15:09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蓬***之: ( 2025-01-02 00:01:32 )

    好棒good

  • 网友 林***艳: ( 2025-01-09 19:59:30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郗***兰: ( 2024-12-18 01:27:01 )

    网站体验不错

  • 网友 益***琴: ( 2024-12-24 08:41:01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曾***文: ( 2024-12-13 12:51:03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孙***夏: ( 2024-12-13 06:40:58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潘***丽: ( 2025-01-02 19:18:36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居***南: ( 2024-12-17 18:51:47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宫***凡: ( 2024-12-24 15:10:30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扈***洁: ( 2024-12-25 12:13:20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国***芳: ( 2024-12-12 19:09:52 )

    五星好评

  • 网友 康***溪: ( 2025-01-09 21:34:50 )

    强烈推荐!!!

  • 网友 宓***莉: ( 2024-12-12 17:12:53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