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ents for Life: Evolving from an Expert-for-Hire to an Extraordinary Adviser终生客户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Clients for Life: Evolving from an Expert-for-Hire to an Extraordinary Adviser终生客户精美图片
》Clients for Life: Evolving from an Expert-for-Hire to an Extraordinary Adviser终生客户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Clients for Life: Evolving from an Expert-for-Hire to an Extraordinary Adviser终生客户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068487030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2-07
  • 页数:272
  • 价格:82.3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5:40

内容简介:

Book De*ion

An Innovative Blueprint for Enduring Client Relationships

More than 15 million people in this country earn their livings by serving clients, and their numbers are growing every day. Unfortunately, far too few develop the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eded to rise to the top in a world where clients have almost unlimit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expertise. Supported by more than one hundred case studies and wisdom gleaned from interviews with dozens of leading CEOs and prominent business advisors, Clients for Life identifies what clients really want and lays out the core qualities that distinguish the client advisor -- an irreplaceable resource -- from the expert for hire -- a tradable commodity.

* Experts are specialists; advisors become deep generalists who have broad perspective.

* Experts are for hire; advisors have selfless independence, balancing client devotion with objectivity and detachment.

* Experts have professional credibility; advisors develop deep personal trust.

* Experts analyze; advisors synthesize and bring big-picture thinking to the table.

* Experts supply expertise and information; advisors are educators who provide insight and wisdom.

Portraits of history's most famously successful advisors, including Machiavelli, Sir Thomas More, and J. P. Morgan, underscore these timeless qualities that modern professionals need to develop to excel in today'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USA TodayEverything you ever wanted to know about being the perfect consultant is in Clients for Life...valuable for the most seasoned advisor, whether a lawyer, an accountant, or marketing professional.


书籍介绍

An Innovative Blueprint for Enduring Client Relationships

More than 15 million people in this country earn their livings by serving clients, and their numbers are growing every day. Unfortunately, far too few develop the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eded to rise to the top in a world where clients have almost unlimited access to information and expertise. Supported by more than one hundred case studies and wisdom gleaned from interviews with dozens of leading CEOs and prominent business advisors, Clients for Life identifies what clients really want and lays out the core qualities that distinguish the client advisor -- an irreplaceable resource -- from the expert for hire -- a tradable commodity.

Experts are specialists; advisors become deep generalists who have broad perspective.

Experts are for hire; advisors have selfless independence, balancing client devotion with objectivity and detachment.

Experts have professional credibility; advisors develop deep personal trust.

Experts analyze; advisors synthesize and bring big-picture thinking to the table.

Experts supply expertise and information; advisors are educators who provide insight and wisdom.

Portraits of history's most famously successful advisors, including Machiavelli, Sir Thomas More, and J. P. Morgan, underscore these timeless qualities that modern professionals need to develop to excel in today's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精彩短评:

  • 作者:惊蛰 发布时间:2020-09-01 00:16:50

    能翻起这本书也是因缘而起,见性为空。

  • 作者:小胖小胖 发布时间:2020-06-21 08:48:06

    I read Sobel many years ago with a lot of admiration. How funny my reading experience in the past 9 months has shifted my judgment! There are some good chapters and insights such as deep generalist, selfless independence and mission orientation, however I tend to ignore how he contributed advisor's success to some superficial and hearsay evidence.

  • 作者:suy li 发布时间:2015-02-08 16:01:48

    不能去就阅读吧,总会让你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风景的

  • 作者:Albert Luo 发布时间:2019-12-25 15:42:15

    对于服务性行业来讲,这本书肯定是must read的

  • 作者:yasha001 发布时间:2014-11-28 13:46:18

    看到这里才知道原来这本漫画主要是解释了再强大的个人也会被虽然弱小但是团结的集体打败的道理,好肤浅~~

  • 作者:月辻 发布时间:2020-10-28 01:36:40

    摩天轮好,伪解和真解各有特色,前者有想法,后者扎实,系列中难得一见的、在推理层面没什么短板的作品。就是感情线还是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就扯到推理论战去了,“你不会明白的”这话也太迷惑……抛开这点,舞台和剧情也是系列中的前列。(而且终于没什么主线来占篇幅了)


深度书评:

  • 最完整的笔记

    作者:Vsymbol 发布时间:2016-02-16 21:41:54

    癌症是一种病理性增生导致的疾病,癌变的细胞获得了自由分生的意志。这种异常的细胞分裂失控,造成组织块(肿瘤)入侵人体器官、破坏正常的组织。这些肿瘤也会从一个部位散布到另一个部位,如在骨骼、脑、肺等距离该病灶相对较远的部位出现病症,这种现象被成为“转移”。癌症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乳腺癌、胃癌、皮肤癌、宫颈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但就细胞层面而言,所有这些疾病都与之息息相关。在每一种病症下,细胞都有相同的特征:失控的病理性细胞分裂。

    人类基因组中密集地散布原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那为什么人体不是每时每刻都突发癌症呢?

    原癌基因需要通过突变来激活,而突变是小概率事件;

    肿瘤抑制基因需要去活,但通常每个肿瘤抑制基因存在两个副本,因此需要两次独立的突变才能使它失活,这更是罕见;

    癌症的进展是漫长而缓慢的,要经过很多基因里的多次重复突变。

    脐带血是已知最丰富的成血干细胞来源之一。这种细胞可以被储藏在冷库中,用来在未来治疗白血病的时候,进行骨髓移植。(自己有孩子的时候,记得保存)

    科学发展很迅速:1942年,默克公司发出的第一批青霉素虽仅有5.5克,就是全美库存抗生素的一半。仅在十年后,青霉素得以高效地大批量生产,每一支的价格降至4美分,仅为半加仑牛奶成本的1/8。新的抗生素也接踵而来:1947年推出氯霉素;1948年推出四环素;1949年推出链霉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术疗法

    【公元前400年】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撰写的《Histories》记载,波斯皇后阿托莎多次尝试治疗自己的的乳腺癌无果,最终在得摩西迪斯的帮助下切除肿瘤。

    【公元前160年】希腊一声克劳迪亚斯.盖伦认为癌症是黑胆汁淤积所致,因其被困在某处无从宣泄,所以凝结成的肿块。(这种描述对医学的影响长达一千多年,患者尝试服用系统性的药剂来清除黑胆汁。如铅制剂、砷的提取物、野猪的牙齿、狐狸的肺、尖锐的象牙和止泻剂,还有用来对付难以忍受疼痛的酒精和鸦片制剂。但是作为一种疗法,手术祛除癌症仍然只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才实施。)

    【16世纪】外科医生帕雷描述用煤火加热的烙铁来烧焦肿瘤,或者用硫酸药膏来烧除肿瘤。即使皮肤上一处小的划痕,在这样的治疗后,也会很快化脓造成致命的感染。

    【18世纪】德国医生洛伦茨.海斯特描述诊所里的乳房切除术就像牺牲献祭的仪式一样,“许多女性能够骨气巨大的勇气接收这种手术,甚至不会发出呻吟。但另外一些女性则惨叫不止,最无畏的医生也会闻之丧胆。”

    【1538年】维萨里偷寻公墓里的尸体并解剖,并最终同Titian画室的一位艺术家合作,推出了他精心编制的画板和著作——详尽绘制了动脉和静脉的路线图。

    【1793年】马修.贝利出版了一部教材,名为《人体重要部位的病态解剖》,发现肿瘤中并没有概论描述的黑胆汁。千百年来,根植于医患心中的那条栩栩如生的黑胆汁通道以及“肿瘤中的体液”终于从我们的画图中消失不见了。

    【1846年】波士顿牙医威廉.莫顿让病人吸入几缕乙醚蒸汽,随着病人陷入慵懒的深度昏迷,做了一个让病人告别痛苦的手术。麻醉,这个发明扫荡了困扰手术的一个阴霾。

    【1867年】李斯特对截肢病人的患处敷以石碳酸石膏,达到了术后抗菌的目的。消毒,这个发明扫荡了困扰手术的另一个阴霾。

    至此,一个癌症手术的辉煌世纪开始展现在人们面前,从1850至1950年间,外科医生向癌症发起了大无畏的进攻——剖开身体,切除肿瘤。19世纪90年代中期,比尔罗特为41例胃癌患者做了新型人体结构解剖整形手术,其中有19例患者存活。这些手段标志着人们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20世纪初,许多原位限制性癌症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如果在些肿瘤侵入其他器官之前,就施行手术摘除,那么就能治愈相当大一部分的病人。

    【1860年】外科医生查尔斯.摩尔注意到恼人的局部复发,即手术切除后,乳腺癌会在未来数月甚至几年内复发。他假设如果切除更多乳腺组织,或扩大手术范围可以不让癌症从刀下逃脱。他认为在手术中宽带女性患者,不令他们外形损毁,实在是“妇人之仁”。

    【1898年】霍尔斯特的的乳房切除术已经开始了他所生称的“一个更根治性的”转变。这时,他开始切除锁骨,直达其下方的一小簇淋巴结。尽管根治性手术的追随者众多,且实行了数十年。实际统计数据证明,乳腺癌患者最终能否幸存,跟医生对乳房进行多大范围的手术,几乎没什么关系,它只取决于术前癌症在多大范围内扩散。然而,面对统计数据,或者写不确定因素,它们并不能阻止其他外科医生采用激进的手术。“越是根除,效果越好。”在这种旗号下,手术朝着越来越无畏,激进的极端路线发展。纽约外科医生亚历山大.布朗西维格发明了一项“完全盆腔清除术”,这种治疗法极其艰难且消耗体力,即使是最得霍尔斯特的真传的外科医生,也需要在手术中暂停休息、变换姿势。此后,尽管多位霍尔斯特的的学生尝试不切除过多的组织,但外科医生仍难以逃脱根治理论的影响。

    【20世纪50至60年代】根治性乳房切除术渐渐变得“特别根治性”,最后发展成“超级根治性”,这是一个异常病态的毁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科医生一般要切除乳房、胸部肌肉、腋窝淋巴结、胸壁,偶尔还包括肋骨、部分胸骨、锁骨及胸内淋巴结。妇女们用仰慕和敬畏的口吻写信给她们的医生,恳求他们不要吝惜外科根除术,仿佛外科根除术是一种能使他们拜托癌症、恢复健康的神秘仪式。

    【1967年】由此时起,费舍尔成为美国乳腺与倡导外科辅助治疗项目的新任主席,并着手测试根治性乳房切除术、简单乳房切除术还有手术与放射疗法相结合的疗效区别。1981年,试验结果终于公之于众,三个实验组的再生率、复发率、死亡率和远端迁移率在统计学上没有任何差别。接受根治性乳房切除术的那一组,付出了身体不健全的沉重代价,却没有在存活率、再生率和死亡率方面获益良多。1891年到1981年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大约有50万妇女接受根治性乳房切除术“根除”癌症。其中许多人是自己选择的,也有许多人是被迫的,还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意识到他们可以选择。当根治性手术被证明失败的时候,整个外科手术文化也随之消融。如今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已经很罕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疗法

    【1828年】柏林科学家沃勒通过煮沸普通无机盐氰酸铵合成出原本由肾脏才能产出的尿素。这简直就颠覆了对生物体的全部观念: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认为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都带有某些神秘特质,一种无法在实验室复制的活力本质。

    【1845年】贝内特认为白血病是血液化脓(实际上,白细胞往往是感染的重要标志)。

    【1847年】魏尔啸并未发现白血病死者的身体有任何伤口或者化脓之处,白血病导致的脾脏增大也无法解释。最终将白血病命名为“leukemia(白血病)”。

    【1878年】医学院学生保罗.埃尔利希发现苯胺衍生物只对细胞进行了局部染色,某种特定结构因着色被凸显出来,而其余部分则被忽略。

    【1882年】埃尔利希又发现了分歧杆菌是是肺结核的病因。几年后又发现,某些毒素注入动物体内后能够产生“抗毒体”,它以超长的特异性结合毒素并使其失活。因此,他推断应当能够找到一种人工合成的物质,它可以针对某种疾病产生真正的、特异的疗效,而不仅仅是缓和病症。这种有疗效的物质,必须能直接消灭引起疾病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只有在与化合物有特别关系、有特异亲和性时,才会被杀灭。

    【1910年】埃尔利希宣布发现了一个有“特异亲和性”的分子,“化合物606”可有效对抗一种恶名昭著、且能引发梅毒的微生物——梅毒螺旋体。这证明了疾病只是病历上的锁,有待正确的分子将其解开。

    【1917年】比利时小镇伊普尔的英军驻地收到芥子气的攻击。氮芥所造成的短期伤害很多,士兵伤亡巨大。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生还者的骨髓情况异于常人,正常的造血细胞已经干瘪,骨髓怪诞得像烧焦、炸毁的战场,明显的衰竭了。

    【1942年】古德曼和吉尔曼着迷于毒气杀死白血细胞的能力,并尝试用芥子气静脉注射淋巴瘤患者。它成功了,药物在人体内产生了缓解作用。但接下来的复发不可避免,软化的肿瘤又重新硬化。芥子气的成功鼓舞了早期的化疗师。

    【1944年】伊莱昂发现6-MP,其被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后的几天内,骨髓和血液中的白细胞就会减少、消失。但这样的情况只能维持数周,之后就会再度复发。

    【1946年】法伯尝试让白血病患儿服用叶酸,以求他们恢复正常造血。实际情况却是加速了白血病的恶化,病人的白血病细胞暴增。

    【1947年】与服用叶酸相反,法伯尝试让白血病患儿服用叶酸拮抗剂,结果反应很显著,白血病原始细胞逐渐在血液中减少,几乎消失殆尽。

    【20世纪40年代】希尔提出通过随机派分病人接受治疗,以消除医生选择病人时的偏好,加强中立性,从而更好的检测假说是否正确。希尔的方法从此被永久的奉为经典。这是对于医学家来说,评价所有干扰因素最严格的方法,最不容易产生偏见的方法。

    【1956年】李敏求认为绒毛促性腺素是绒毛癌的标记,他在病人肿瘤已经不见的情况下,固执的持续给药。国家癌症研究所听闻后,认为李敏求在患者肿瘤已经不见的情况下继续化疗实在伤害他们。于是指控李敏求在人体上做实验,将其开除公职。实际上,过早停药的病人不可避免的复发了癌症,而用李敏求方案治疗的病人,没有复发。李敏求以自己的职业为代价,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深刻但基础的肿瘤学原理——癌症治疗必须在每一种可见迹象都消失后,仍然继续保持系统的治疗。

    【1957年】对比使用单一药物治疗白血病,或同时使用两种药物治疗。结果是当结合使用甲氨蝶呤和6-MP时,缓解率比单一用药高2倍以上。

    【1959年】更加危险的领域,先以两种药物治疗病人让病情达到完全缓解,然后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接受更多的药物治疗或服用安慰剂。结果,接受更密集治疗的那组病人,其疗效更长久稳固。

    【1961年】弗雷瑞克尝试使用四种药的化疗组合(VAMP),病情的缓解效果可靠且持久。但不久后患者的病情复发了,它们带着程度不一的神经性症状回到研究所,然后陷入昏迷。骨髓活检很干净,体内未发现癌症。但是,白血病细胞侵入神经系统,导致出人预料的快速死亡。是身体自我防御系统破坏了癌症治疗的结果。大脑和几岁被一个由细胞密封的血脑屏障所隔离,它能组织外源化学物质进入大脑,正是这个保护人类的机制夺走了患者的生命。

    【1962年】帝国化工工业公司的英国化学家团队发明了雌激素拮抗剂。

    【1965年】密歇根州大学生物物理学家伯纳特.洛森博格发现顺铂可以利用它化学上的活性分子臂来攻击DNA,它与DNA胶连,进而不可逆的破坏它,迫使细胞停止分裂。

    【1968年】所谓的全面疗法:组合六种、其中甚至八中化学毒素彼此混合搭配,以获得最大的效果;讲化学药剂注射到浸入几岁的液体,逐步灌入神经系统,打破血脑屏障;用高剂量的放射线照射颅骨,杀死脑内残余的癌细胞;治疗应持续两年,甚至三年。(研究医生也将其成为“全面地狱”)1979年的数据说明,全面疗法治疗的八成患者,在化疗后仍未复发,也就是说“治愈了”。从此,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不再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了。

    【1969年】使用雌激素拮抗剂被发现可以用于治疗乳腺癌,患者的肿瘤明显猥琐,肺转移瘤缩小,痛感消失,淋巴结也软化了。许多对药物产生反应的人还是复发了,但实验的成功是无可争议的。取得成功的,不是以经验试错法摸索发现的细胞毒药,而是针对癌细胞的特定通路设计的药物,促使转移性肿瘤得到缓解。

    【1973年】生化学家克雷格.乔丹发现表达雌激素手提的癌细胞对三苯氧胺是高度敏感的;而缺乏雌激素受体的癌细胞,则对其毫无反应。至此,百年前在英国观察到的乳腺癌女性患者摘除卵巢后,术后不稳定、应答反应有好有坏现象背后的原因,终于真相大白。在癌症研究史上,第一次由一个核心分子逻辑把药物、药物靶向受体及癌细胞结合在了一起。

    【1974年】埃因霍恩将顺铂与另外两种药物结合起来,看是否能增加反映的效果。在一位无助的睾丸癌病人身上施行治疗,结果发现疗效显著且持久,这在癌症治疗史上是闻所未闻的。顺铂是将癌症病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经典例子。到1978年为止,基于顺铂的化疗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新风尚。高剂量的组合化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出现的一些新鸡尾酒疗法,如使用七种药物联合治疗治愈了伯基特淋巴瘤。用联合化学疗法击败另一种侵袭性肿瘤的事实,大大鼓舞了研究所人员的信心。

    【1975年】伯纳东纳报告说接受辅助疗法(乳腺癌乳腺切除后施行多个药物的联合治疗)可以阻止约1/6的乳腺癌受治妇女的复发。

    【1986年】王振义发现使用针对迅速增长的细胞的药物,存进癌症患者缓解并不尽如人意。但通过使用反式视黄酸催熟白血病早幼粒细胞,可以达到持续数月的显著缓解。结合反式视黄酸和标准化化疗后,75%的病人永不复发,这个治愈率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历史上闻所未闻。

    【1992年】化疗药物的剂量一直受限于患者骨髓的接受程度。人们开始考虑如果骨髓这一最深处的蓄病池都能被高剂量的药物烧光,癌症可能就没有抵抗能力了。因此,沃纳.贝兹沃达通过自移植骨髓的方式克服“剂量限制的障碍”。然而,患者的在经历大剂量化疗带来的痛苦的同时,并没有享受到治愈成果。

    【1993年】德鲁克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Bcr-abl的激酶抑制剂(以后发明的格列卫)靶向药物实验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小鼠体内的肿瘤在数天内就消退了,而正常血细胞安然无恙。

    【1998年】斯拉蒙公布接受郝塞丁治疗患者(中晚期、转移性癌症患者)的结果,接受郝塞丁治疗的女性比对照组平均多活了四到五个月。 郝塞丁是针对Her-2为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制造的靶向抗癌药物。

    【2000年】沃纳.贝兹沃达承认自己篡改了部分研究数据,他的倒台给大剂量化疗的雄心重重一击。

    【2002年】2000年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重病,平均生存期是三到六年,如今,这是一种病程缓慢的白血病,预后良好,只要他们终生服用格列卫,通常都能颐养天年。

    【2003年】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郝塞丁治疗结果显示,接受郝塞丁治疗的女性整体生存率增加了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射疗法

    【20世纪初】1902年居里夫妇发现镭后,外科医生已开始使用X射线辐射治疗肿瘤。

    【20世纪30年代】瑞士放射学雷内.吉尔伯特展示了放射能有效、神奇地消灭霍奇金病的肿胀淋巴结。但吉尔伯特的病人们在治疗后都会复发,而且常发生在紧邻放射区域的淋巴结里。

    【1958年】彼得斯观察到,让X射线不仅照射一个肿起的淋巴结,而是整个区域的淋巴结,这样的放疗能显著增加霍奇金病早起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1963年】卡普兰对疾病早期的病人施用仔细、严格的放射治疗。并且在实施放射治疗之前,殚精竭虑地给病人分类(早起、局部的癌症往往与广泛扩散的转移性癌症有内在的不同;即使同一类型的癌症也是如此)。通过严格限定治疗的病人,卡普兰显著地提高了成功概率。他的成功,是因为他选对了目标。霍奇金病,在很大程度上讲是一种局部疾病。如果霍奇金病的淋巴瘤在体内运动得更加随意,以及如果扩散的神秘区域更加常见的话,那么卡普兰这种划分的策略即使附以不厌其烦的详细检查,也会从根本上注定失败。卡普兰并没有试图调整疾病去吻合药物,他学会了让药物去适合正确的疾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敌人

    【公元前2500年】一位古代医生印和阗在莎草纸上描述了48个病例,包括了手部骨折、皮肤的多孔洞溃疡、头骨破碎等。每个病例,他都做了解剖描述、诊断、总结和预后。唯独第45个病例(乳腺癌)的治疗项下,只写了短短的一句:“没有治疗方法”。

    【20世纪20年代】人类已知的唯一致癌因素,就是环境中的致癌物,比如镭元素、有机化学试剂,烟灰或石蜡。

    【1713年】外科医生波西瓦.帕特主张煤烟是阴囊癌的诱因。

    【1761年】伦敦的一位业余科学家兼药剂师约翰.希尔生成发现了一种隐藏在看似无害的物质里的致癌物,他认为鼻烟能引起嘴唇、口腔和咽喉的癌症。

    【1872年】巴西眼科医师希拉里奥.德.戈维亚发现成视网膜细胞瘤(即现在所知的眼癌),报道遗传因素“存在”于基因中,并引发癌症。

    【1902年】魏尔啸假说人类生长的本质为:增加细胞的数量(增生);增大细胞的体积(肥大)。并据此发现了典型的病理性增生——癌症。

    【1910年】劳斯发现第一个鸡的致癌病毒,并称其为劳斯肉瘤病毒。即负责携带癌症的载体并不是一个细胞,也不是环境致癌物,而是一些潜伏在细胞内的小颗粒。唯一具有这些性质的生物威力,就是病毒。

    【1928年】赫尔曼.约瑟夫.马勒发现X射线会极大的提高果蝇中突变的比率。

    【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发现蛋白质执行细胞内大多数的功能。它们形成酶,催化生化反应的触媒,攸关细胞的生死。

    【1944年】艾弗里和同事公布运送基因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即“脱氧核糖核酸”(或称DNA)。

    【20世纪50年代后期】多名科学家发现基因生成蛋白质需要一个中间步骤,一种叫核糖核酸的分子,也称RNA。

    【1947年】随着吸烟人数的上升,肺癌变成了“流行病”。卫生部要求医学研究委员会组织专家在伦敦郊区开会,研究肺癌的诱因。

    【1948年】多尔和希尔通过调查访谈156位肺癌患者的方式,只找到一个和肺癌有可靠的、无可争辩的关联——吸烟。

    【1950年】巴帕尼古拉讲巴氏涂片技术用于宫颈癌的预防性治疗。从此,他大大提前了宫颈癌的诊断时间,由无药可治的侵袭性癌症的迸发阶段,提前到可治愈、可预防的恶性肿瘤阶段。

    【1954年】多尔和希尔对全伦敦吸烟与不吸烟的59600名医生的3年跟踪调查发现,肺癌与吸烟的相关性一目了然。所有36例肺癌死亡人员均为吸烟者。

    【1958年】爱尔兰外科医生丹尼斯.伯基特发现第一种人类致癌病毒——艾巴氏病毒。

    【20世纪70年代】病毒学家发现劳斯肉瘤病毒的致癌能力来自于病毒中的一个单个基因,被称为“src”。src基因进入细胞,编码出极度活跃、过度旺盛的激酶,这种激酶“开启”了一连串的细胞信号,使细胞不停地分裂。缺乏src的病毒既不会诱导细胞增殖,也不会引发转录。

    【1969年】克努森宣称与src相反,眼癌中的Rb基因抑制细胞增殖,当这种基因失活(凭借二次突变打击)引发了细胞分裂。Rb是一种癌症抑制基因,与src的功能相反,它是“抑癌基因”。

    【1970年】特明和巴尔提出了关于逆转录病毒生命周期的新理论。他们推测,逆转录病毒的基因在细胞外以RNA的形式存在,当这些RNA病毒侵染细胞时,它们用自己的基因制造出DNA副本,整合到细胞的基因中。病毒因此不断地改变状态(从RNA到DNA再到RNA),在细胞的基因组内循环往复,无休无止。

    【1982年】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员发表了他们的发现,ras基因在癌细胞中发生了突变,尔后编码出一种疯狂活跃的被永久锁定在“开启”位置的蛋白质。这种突变体蛋白质不可遏止地产生一种信号促使细胞分裂,并且持续分裂。ras就是人们长期觅寻的人类“本身的”致癌基因。1983年至1993年的十年间,在人类癌症中许多其他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被鉴别出来:myc、neu、fos、res、akt(都是致癌基因),和p53、VHI、APC(都是肿瘤抑制基因)。

    【1983年】卢克.蒙塔尼耶的团队在一个患有考西波肉瘤的男同性恋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中,推断发现了RNA病毒,它可以将基因传播到DNA中,并存入人类基因组——形成一种逆转录酶病毒。

    【1984年】由于不能进行人体实验,马歇尔自己喝下浑浊的幽门螺旋杆菌培养物,以自身为实验目标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是胃部炎症的病因。随后有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把幽门螺杆菌诱导的胃炎同胃癌联系起来。

    【1984年】研究干细胞的生物学家发明了一种新技术,可以向早起小鼠胚胎中引入外源性基因,然后由这些改造过的胚胎生出活的小鼠。这使他们制造出“转基因小鼠”,就是有一个或多个基因被人为地永久修改了的小鼠。

    【1993年】靶向治疗。

    【2000年】温伯格和哈纳罕发表了一篇标题为《癌症的标志》的文章,总结了癌症的规则。1.生长信号的自给自足:由于致癌基因,例如ras或myc的活化、导致癌细胞获得了自主增殖(病理性有丝分裂)的能力。2.对抑制生长(抗增长)信号的不敏感性:癌细胞可以使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如成视网膜细胞瘤(Rb),通常能抑制生长。3.逃避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癌细胞能抑制和灭活引起细胞正常死亡的基因和通路。4.无限的复制潜力:癌细胞能激活特异性的基因通路,使它们代代增长永远不死。5.持续的血管新生:癌细胞通过肿瘤血管新生获得了从血液和血管里自给自足的能力。6.组织的浸润和转移:癌细胞具有转移到其他器官、侵入其他组织并占据这些器官的能力,因此它们可以蔓延到身体各处。

    【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测量正常的人类基因组的全序列。随之而来的,是对几种人类癌细胞的基因组进行完整测序。最后,癌症基因组测序验证了百年来的临床观察,每一位病人的癌症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个癌症的基因组都是独一无二的。正常的细胞都是相同的;恶性细胞各有各的毒性。福格尔斯发现一个癌细胞内通常有11到15中通路失调,这对癌症疗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但这至少证明了癌症的突变复杂性不是永无止境的。从此确定了癌症医学的三个新方向。第一个是癌症治疗的新方向,确定任何特定癌症的关键性司机突变,寻找靶向疗法来针对这些基因。第二个新方向是癌症的预防。通过研究试图找出可以预防的致癌物质。第三个整合我们对异常基因和通路的认识,把癌症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释,从而形成更新知识、发现和干预治疗的循环。

  • “寻找一个失去的视野”——读《陈映真文选》

    作者:张不三 发布时间:2010-09-10 10:29:58

    (本文删简版载《书城》2010年7月号)

    我读本科的时候,就辗转听说业内有这样一种说法:一流的做古代文学,二流的做现代文学,三流的做当代文学,至于做港台文学的,那简直不入流了。 这么说的老师,多是现当代教研室的,颇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自我调侃兼自得之意,仿佛农人种田的水准,全赖所种土地的肥瘦。我们当时倒也深以为然,只有百年历史的现当代文学,当然没法跟数千年积累的古代文学比。但是渐渐就发现,原本以为最没有“学问”的,恰恰最需要“学问”,对研究主体的要求恰恰是最高的。 这么说当然不是在“知识”层面上比较难易,而是要问,在这个学科里,到底有多少“合格”的研究者,对于什么是“现代文学”、什么是“当代文学”能有自觉清晰的意识。就“三流”的当代文学而言,从学科形成的一开始,其本身的合法性、自明性就一直处于质疑动荡之中,不受既有范式的保护,迫使研究者必须不断反观自身;另一方面,由于其与现实、当下的贴近性,研究者不可能闭门造车,在纯文学、纯学术的神话里自得其乐,而必须不断进行不同领域之间的互动。

    至于港台文学,则更加面目不清,在教材里属于选修章节,在作品选里属于选读篇目,往往是作为现当代文学史版图中的一块补充物,放在正文论述完成后加添的最后一段,但如何将两岸的文学史整合进一个框架里,却还没找到恰当的方法。这一尴尬状况正是两岸悖论关系的体现:由于殖民、内战和冷战历史,港台,就说台湾吧(毕竟香港已经回归),作为大陆的他者,应该成为我们观看自身和世界的一个视野、一个参照、一个维度,而同时,二者又都是内在于“中国”(乃至于“亚洲”或“第三世界”)这一更大的范畴。台湾有其特殊性,但这特殊性又是中国的特殊性;两岸有共享的革命传统和历史,又被分断为不同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正是在这内/外、异/同、整体/部分、普遍/特殊的多重关系中,两者的相互意义才能得到激发和思考。但我们现在谈台湾,其实不仅仅是增加一个参照系,那未免太“见外”,台湾毕竟不是外国,而就是中国本身,是一个内在的他者。与参照系同样重要的,还有作为思想资源的台湾。

    因此,翻开这本厚厚的《陈映真文选》,在目录里看到“寻找一个失去的视野”的时候,我首先会想到台湾之于大陆的意义。不过,尽管书中第三辑“分离主义的盲点”专门批判了“文学台独”和“分离主义”,两岸关系还不是陈映真论述的重点,他的重点是这关系背后的全球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历史原罪和现实霸权,以及作为抵抗力量的“第三世界”。这无疑是更大的视野。早在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陈映真就系统地讨论了作为中国文学的台湾文学与第三世界文学的关系,以及前者向后者认同和汲取资源的可能性,并且延伸出第三世界抵抗全球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的可能性与困境的思考(见第五辑“寻找一个失去的视野”)。在陈映真的创作和批评实践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从不令他焦虑,两者不分你我,工具论也好,依附论也好,文学之为文学,正在于文学的“有用性”,陈映真因此接续了鲁迅和左翼文学的伟大传统。所以,我们毫不奇怪地看到,1990年代以后,如果情况需要,陈映真甚至完全抛开文学,与论敌直接进行政治经济学的交锋。尤为令人钦佩的是,30年来这一思考方向不曾动摇,始终如一。

    在读文选中每一篇文章的时候,留意文章发表的时间是颇有意味的,我们不能不想到,陈映真在做这些思考的同时,海峡彼岸的大陆知识界是什么样的思想状况。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经历了乡土文学论争的陈映真开始走向第三世界之时,也正是大陆知识界迅速放弃第三世界的时候。曾几何时,“第三世界”也是社会主义中国观看世界和定位自身的重要视野,通过这一视野,能更加有效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分析国家间的政治、经济、阶级、民族等关系,划分敌友,想象未来。与此相关的还有“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两个概念的此消彼长。整个社会主义时期,中国都在不遗余力地批判“世界主义”,揭穿其消除国家界限、做“世界公民”等论述中掩盖的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的剥削和压迫关系,代之以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对国家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地缘政治保持充分的自觉,积极动员全世界的革命力量,并包含了对未来的乌托邦想象。但是随着文革结束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第三世界”和“国际主义”迅速被知识界放弃,转而积极向西方认同,“世界主义”的均质化的世界想象和线性单一的未来图景再次成为主流,知识界的视野变得单一而狭窄。

    在这样的对照下我们会发现,1980年代以来,有多少资源被弃若敝履或视而不见,以至走了许多弯路。又比如“纯文学”,这一概念在1980年代最初出现在日本文学研究界,指称的是日本的文学现象。1960年代以来,在日本盛行了约半个世纪的“纯文学”开始发生危机,对“纯文学”的批判也随之展开,柄谷行人所批判的内面化的日本现代文学正是这种“纯文学”,到1980年代,“纯文学”这一概念在日本实际上已经被“超克”。1980年代初,中国与日本的学术交流有所恢复,只要是日本的文学学者来华访问,都会被问及“纯文学”情况。 然而,这一批判资源仅仅停留在作为外国文学学科的日本文学研究界内部,并未对1980年代文学的走向产生实际影响,85新潮之后,“纯文学”概念开始流行,当代文学其实是走了日本的老路,向着形式化、内面化、去政治化的方向迈进。与此相应的是,文学史论述发展出一种来自北美汉学界的现代主义文学史观,这一论述突出了现代主义一脉的路线图:即1920年代的象征主义、1930年代的新感觉派和《现代》派、1940年代的九叶派,到1950-1960年代,现代主义在大陆消失,但在台湾接续了香火,直到1980年代现代主义又在大陆复兴。但是作为19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的主将之一,陈映真对1950-1960年代台湾现代主义风潮(也可视为“纯文学”的一种)的批判和回顾,让我们看到了针锋相对的另一种文学史论述(见第二辑“乡土文学论战”)。而这一资源同日本的“纯文学”批判一样,不会进入1980年代的视野。于今看来,陈映真的论述虽然已经过去了30年,却仍然不失现实意义。

    其实早在1980年代初,大陆已有对陈映真的介绍:198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映真小说选》(作为“台湾文学丛书”的一种);1984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万商帝君》单行本。同时亦有少量研究文章出现。 这一阶段所介绍的,主要是作为(乡土)小说家的陈映真。其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陆续有不同选本问世,1998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三卷本的《陈映真文集》(分为“小说”、“杂文”、“文论”三卷),应是最为全面的一个版本。

    这本文选则更加突出了陈映真作为社会评论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的一面。

    平心而论,本书并不好读(第一辑“关于陈映真”除外),由于其英语专业出身,陈映真的评论文章常用一种类似于英语语法的冗长句式,更突出的是,他的论述方式和修辞是一种正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这一语言在大陆尤为令人难以接受。不过,陈映真对这一语言的选择是自觉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我们或可将其视为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陈映真不仅在文章的内容上,更在形式(语言风格、文体、修辞)上标明他的立场和倾向。

    陈映真又绝不是标语口号式的批判者,无论是反省现代主义文学、驳斥文学分离主义、批判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全球霸权,还是抨击消费社会的粗鄙平庸(见第四辑“消费社会和文学问题”),都不只停留在道德批判,而是动用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文化政治等丰富的知识储备,对文化表象进行一针见血的刺穿。作为革命后语境中批判帝国主义全球霸权和去政治化神话的先行者,陈映真不仅开风气之先,还能数十年来保持着旺盛的创作能量,并以多种实际行动介入社会,绝佳地诠释了“文学”、“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内涵。

    因此,在当前的语境中介绍陈映真,不仅是寻找思想资源的需要,也是为中国知识分子保留一份精神资源。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5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6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书籍多(508+)
  • 服务好(655+)
  • 无缺页(630+)
  • 图文清晰(468+)
  • 中评(177+)
  • 傻瓜式服务(646+)
  • 下载快(362+)
  • 中评多(343+)
  • 目录完整(539+)
  • 五星好评(352+)
  • mobi(362+)
  • 超值(592+)
  • 体验差(325+)

下载评价

  • 网友 濮***彤: ( 2024-12-22 19:39:01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堵***洁: ( 2024-12-30 09:29:41 )

    好用,支持

  • 网友 石***致: ( 2024-12-19 03:29:16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陈***秋: ( 2024-12-13 13:37:23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权***颜: ( 2024-12-10 20:00:14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丁***菱: ( 2025-01-03 11:06:32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孙***夏: ( 2024-12-16 06:15:11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国***舒: ( 2024-12-19 12:46:21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宫***玉: ( 2024-12-15 01:37:16 )

    我说完了。

  • 网友 戈***玉: ( 2024-12-12 21:10:35 )

    特别棒

  • 网友 汪***豪: ( 2024-12-11 10:27:47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曹***雯: ( 2024-12-29 01:18:15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晏***媛: ( 2024-12-17 03:14:40 )

    够人性化!

  • 网友 訾***雰: ( 2024-12-22 21:07:56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