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讲稿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文学讲稿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纳博科夫195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欧洲文学,其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编辑成《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出版。彼时正逢新批评理论在西方文评界盛行,纳博科夫以注重文本分析(有时具体到了几乎逐字逐句讲述的地步)、独特的艺术观和批评方法,丰厚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昆虫学研究训练出的逻辑性和严谨风格,使《文学评论》成为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作家和文学作品具体研究的典范之作。
纳博科夫在这本书里讨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尤利西斯》等七部名作,相当于带领学生做了七次艺术侦查和解剖,皆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极为鲜明地表达他对作品的看法,同时从文本而非观念出发,细致地捕捉和艺术特点,点明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
《文学讲稿》还有一个特点,即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这一方面保留了此书原为课堂讲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体说明了作者的见解是如何形成的。由此也形成了本书的魅力,即经过纳博科夫的讲解,他把作品中那些原来并未显示出深长意味和特殊价值的文字,如珍珠出蚌般的展示给读者。
"
书籍目录:
原编者前言 弗莱德森· 鲍尔斯
导 言 约翰· 厄普代克
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
简· 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
查尔斯· 狄更斯《荒凉山庄》
居斯塔夫·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罗伯特· 路易斯· 斯蒂文森《化身博士》
马塞尔· 普鲁斯特《去斯万家那边》
弗朗茨· 卡夫卡《变形记》
詹姆斯· 乔伊斯《尤利西斯》
文学艺术与常识
跋
附 录:考试题
译后记 申慧辉
作者介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
Vladimir Nabokov
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一九四〇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韦尔斯利、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的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并引发争议。
一九六一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写作的艺术首先应将这个世界视为潜在的小说来观察,不然这门艺术就成了无所作为的行当。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材料当然是很真实地(只要现实还存在),但却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认的整体,而是一摊杂乱无章的东西。作家对这摊杂乱无章的东西大喝一声:“开始!”霎时只见整个世界在开始发光、熔化,又重新组合,不仅仅是外表,就连每一粒原子都经过了重新组合。作家是第一个为这个奇妙的天地绘制地图的人,其间的一草一木都得由他定名。那里结的浆果是可以吃的;那只从我身边窜过,身上带斑点的动物也许能被驯服,树木环绕的胡可以叫做“蛋白石湖”,或者更艺术味一点,叫“洗盘水湖”,那云雾是一座山峰,只是他登上山顶,当风而立。你猜他在那里遇见了谁?是气喘吁吁却又兴高采烈的读者。两人自然而然的拥抱起来了。如果这本书永垂不朽,他们就永不分离。
普鲁斯特和乔伊斯两人在表现人物的手法上有着一种本质的区别。乔伊斯是先选好一个只有上帝和乔伊斯自己才了解到完整的、绝对的人物,然后把这个艺术形象打碎,再将打碎的碎片扬散到他小说中的时空中去。一个有心的读者在重读他的小说时,会将这些谜一般的碎片收集在一处,并把它们拼合好。而普鲁斯特则不然。他满足于使人物和人物性格在读者眼中永远是非绝对型的,永远是相对的。他并不把人物劈开打碎,而是通过它在其他人物眼中的形象来表现它。他希望的是,在经过一连串棱镜映像以及细节表现之后,将它们合成一个艺术的真实体。
顺便说一句,我这里所指的“读者“是一种泛泛的说法。奇怪的是,我们不能读一本书,只能重读一本书。一个优秀读者,―个成熟的读者,一个思路活泼、追求新意的读者只能是一个“反复读者”。
另一位听过第三一一——三一二号文学的学生回忆了纳博科夫在开学时总要说的话:“座位都已经排了号。我希望各位选好座位,不再更换。这是因为我想把你们的名字和你们的相貌联系起来。大家对各自的座位都满意了吗?很好。不说话,不吸烟,不编织,不读报,也不要睡觉,看在上帝的份上,请记笔记。”考试之前,他会说:“一副清醒的头脑,一份试卷,加上墨水和思考,简写熟悉的姓名,例如包法利夫人。不要用修辞掩饰无知。除非有医生的证明,否则任何人也不得上厕所。”
三种因素造就一个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还有未知因素X。这种因素相比,环境因素的影响力远远弱于另两种因素,而未知因素X的力量则大大超过其他因素。谈到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当然是作者在控制、指挥和运用这三种因素。像包法利夫人这个人物一样,包法利夫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是福楼拜精心创造出来的。所以,说福楼拜式的社会影响了福楼拜式的人物,就是在作无意义的循环论证。小说中的每件事都发生在福楼拜的头脑中,不管最初那微小的动因是什么,也不管当时法国的社会环境或是福楼拜心目中的法国社会环境究竟如何。基于这一看法,我反对人们在女主角爱玛包法利受到客观社会环境影响的论题上纠缠不休。福楼拜的小说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的精妙的微积分,不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加减乘除。
据说《包法利夫人》中多数人物都属于布尔乔亚。但我们首先应当弄清楚的是,福楼拜本人使用的“布尔乔亚”这个词具有什么含义。除了在法文中常见的“城镇居民”这个字面含义之外,福楼拜笔下的“布尔乔亚”这个词指的是“庸人”,就是只关心物质生活,只相信传统道徳的那些人。福楼拜使用的“布尔乔亚”这个词从来不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上的内涵。福楼拜的“布尔亚”指的是人的心灵状态,而不是经济状况。
现在我们来欣赏另一部名作,也是一个童话故事。我们赏析的这组童话故事中,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最富浪漫色彩的一篇。从文体上讲,这部小说以散文担当了诗歌的职责
小孩子听你读故事的时候往往会问,这故事是真的吗?如果不是真的,他会缠着要你讲一个真故事。我们读书的时候最好不要采取孩童般执拗的态度。当然,如果有人告诉你,史密斯先生看见一个绿脸人驾着蓝色飞嗖地从空中掠过,你一定会问;那是真的吗?因为这件事如果是真的,必会以某种方式对你的生活发生影响,必会产生系列具体的后果。但是,对一首诗或是一部小说,请不要追究它是否真实。我们不要自欺欺人。请记住,文学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如果有人不想干别的,偏偏要当开文学课的教授。世间从未有过爱玛・包法利这个女人,小说《包法利夫人》却将万古流芳。一本书的生命远远超过一个女子的寿命。
这部小说涉及通奸,书中某些情节和话语使庸俗浅陋却又假充正经的拿破仓第三政府大感震惊。事实上,这部小说的确曾被当作淫书拿到法庭上受审。多么离奇,好像一件艺术品也能海淫似的。好在福楼拜打赢了官司。这件事发生在整整一百年以前。今天,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我还是不要扯得太远了。
我们对《包法利夫人》的分析应当与福楼拜本人的创作意图相符一一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小说的结构(他本人称作动作)、主题线索、风格、意境、人物。小说共有三十五章,每章长度约为十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三卷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分别为卢昂、道特;永镇;永镇、卢昂、永镇。除了卢昂,所有地名都是虚构的。卢昂是法国北部座有大教堂的城市。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纳博科夫1950年代在康奈尔大学等高等学府讲授欧洲文学,其后以这些讲稿为基础整理编辑成《文学讲稿》(以及《俄罗斯文学讲稿》)出版。彼时正逢新批评理论在西方文评界盛行,纳博科夫以注重文本分析(有时具体到了几乎逐字逐句讲述的地步)、独特的艺术观和批评方法,丰厚的语言和文学修养,昆虫学研究训练出的逻辑性和严谨风格,使《文学评论》成为运用新批评理论对作家和文学作品具体研究的典范之作。
纳博科夫在这本书里讨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包法利夫人》《变形记》《尤利西斯》等七部名作,相当于带领学生做了七次艺术侦查和解剖,皆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极为鲜明地表达他对作品的看法,同时从文本而非观念出发,细致地捕捉和艺术特点,点明作品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
《文学讲稿》还有一个特点,即较多地引用了作品的原文。这一方面保留了此书原为课堂讲稿的本色,另一方面也具体说明了作者的见解是如何形成的。由此也形成了本书的魅力,即经过纳博科夫的讲解,他把作品中那些原来并未显示出深长意味和特殊价值的文字,如珍珠出蚌般的展示给读者。
"
精彩短评:
作者:ly的读享生活 发布时间:2018-06-10 14:08:57
我给《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写的书评,名叫《纳博科夫的“风格练习”》,纳博科夫在创作伊始,就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在这部《文学讲稿》里,我发现,“风格”也是纳博科夫阅读、解析经典作品的核心,在他看来,语言、结构、文体等带有作家个性的特质,要比作品的时代意义和曲折情节更加重要。
作者:欢乐分裂 发布时间:2018-09-29 12:19:34
一本高傲而优雅、精准却冷酷的文学评论,评论对象虽是清一色大师,但在纳博科夫显微镜般的检视与分析中,在原著文本的同步呈现中,亮点与软肋一目了然。按照老纳标准,读者与作家都须得拥有心灵、大脑以及敏感的脊椎骨,双方须得形成艺术上的和谐平衡关系,须得既富有情感的热情、同时兼有科学的理性。贯穿于七部作品分析的共通点:1、所有艺术都是骗术/幻象,创作者是魔法师;2、多声部配合的群像刻画,人流的分叉汇聚交织成“人类命运精妙的微积分”;3、永远被嫌弃的弗洛伊德;4、对双关语/头韵/尾韵/俏皮话等诸多语言技巧的关注;5、对文体的精密结构,对形式(结构+风格)的精确考据;6、强调文本,体察作者的情感,而非仅仅满足于作品本身。最爱《包法利夫人》一章。
作者:远方の夏 发布时间:2018-09-03 14:01:29
书不错,翻译也不错,然而这个纸张和印刷,是村头厕所没纸了么……翻完之后一手全黑,亚马逊开始卖盗版了???
作者:Bayberry moon. 发布时间:2018-06-12 08:37:59
原版!原版!装帧设计非常好看,很适合一套入!终于看到新书好感动
作者:smile 发布时间:2018-07-05 19:42:28
气质人人不同,但我可以马上告诉你,读书人的最佳气质在于既富艺术味,又重科学性。单凭艺术家的一片赤诚,往往会对一部分作品偏于主观,唯有用冷静的科学态度来冲淡一下直感的热情。不过,如果一个读者既无艺术家的热情,又无科学家的韧性,那么他是很难欣赏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为大作家,得力于此。从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衡量一部小说的质量如何,最终要看它能不能兼备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直觉。读书不是为了把自己当作书中人物,那是幼儿式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学习如何生存,那是少年式的目的;更不是为了沉迷于各种各样的概念,那是学术的目的。读书应当为了作品的形式、视角和艺术,为了感受艺术满足的颤栗。
作者:愛讀書愛生活 发布时间:2011-10-19 13:37:42
非常不错,队串口的讲解很详细,对我有很大帮助。
深度书评:
苏轼,一个又高级又有趣又接地气的人。
作者:Liz 发布时间:2021-11-25 23:17:40
余光中在《朋友四型》里说:“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喜欢,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接愈久,芬芳愈醇。”
苏轼正是这样一个人。
我选择读王水照、崔铭的《苏轼传》,原因有三:
其一:能为一个人著书立传,大抵很喜爱这个人。书写之时,作者不自觉的就会美化他,尤其在涉及与他人的纷争时,会有所偏向。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传记容易流于主观的主要原因。我认为,作为崇拜者,大可随心维护。但以作者的身份提笔列传时,要有意识的提醒自己,刨除主观偏好,有意疏离,冷静下笔。
王水照老师的这版,相对客观,赞赏苏轼的同时,也承认苏轼在政治上的偏狭不足。正是因为这种客观,他笔下的苏轼不完美,却真实。
其二:书中穿插苏轼的诗词,并且以此为线索,还原他的生平。书中有些轶事,无从考证的,会交代清楚。
其三:王水照老师本身是研究唐宋诗词的,做过苏轼词选,学术严谨,文学底蕴深厚。书中解释诗词的意思时,行文对仗,用词讲究,很有美感。这是阅读一大愉悦。而且,在了解苏轼生平的过程中,又重新学习了一遍他的诗词,一举两得。
以前看完《拿破仑传》,我写过一句话:小说丰盛,传记长情。
传记,从一个人的出生开始, 经历每一个成长的节点,直到死亡。读者立身在侧,一路跟随、一路陪伴,看尽他的一生。
传记要纪实,好的坏的都要书写。还要尽可能完整,细枝末节都要展开。这样全方位的呈现,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立体,也更加亲近。
提起苏轼,必言他的文学成就,以及豁达的性格。可是因为喜爱,我想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摘掉他一代文豪的身份,揭开他超然旷达的标签。他这个人本身的一些特质,很打动我。
一、博学宽厚的师者
门风自由,批评无讳。苏轼是个全才,诗词、绘画、书法,样样出众。他的创作理念,讲究随性而发,自然流出。他的学生陈师道却注重学力和章法。但他并没有将自己的理念强加于人,而是尊重他的风格。
苏轼的性格大气幽默,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和争论,使得学生面对他也能直抒己见,无所顾忌。
有一次,苏轼问门人,自己的词和柳永的词相比,谁的更好?门人答道:柳永词的风格是,歌女弹着琵琶,温温柔柔的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学士您的词呢,则适合找一个壮汉,手拿铁板,吼道“大江东去”。对于这种戏谑婉讽,苏轼并不气恼,反而认为对方评价的极其准确。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两人都是著名的书法家。一天两人切磋书法技艺,苏轼批评黄庭坚的字,瘦的像挂在树枝上的蛇。黄庭坚心里很服气,但是嘴上还要反击,说苏轼的字平的像被石头压扁的蛤蟆。
两人互怼,却不伤和气,并恰切的指出对方的毛病。正如王水照老师的评价,“在谈笑中见出严肃的艺术沉思,幽默感更有助于深刻评论的淋漓发挥。”
爱护弟子。苏轼对弟子的教导,会因个人性格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李痣直爽大咧,他就直言不讳。晁载之生性敏感,他便将自己的指导,委托黄庭坚以朋友的身份劝告。『他的细心周到,让人十分感动。』
二、于日常生活中自娱自悦
苏轼有一个本领,总能从困苦的生活中,找到细小的幸福,自我愉悦。
被贬黄州,作为罪官,没有薪俸,为了解决温饱,他带领全家人一起开荒耕种。辛勤的劳作,在他笔下变身为“玩泥巴”。
一日晚上,都准备脱衣睡觉了,看见月光从窗户照进来,不愿辜负美景的邀约,又穿上衣服外出赏月。自己一个人观赏似乎少了点味道,便邀请朋友一起共赏。于是,就有了《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错,盖竹柏影也。
而读者也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学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享受精神世界的富足。
在他的眼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皆供他玩赏。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三、超凡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朋友圈,十分庞大。他爱交朋友,也很会交朋友,用现在的话说,叫“社交牛逼天花板”。不论走到哪里,他都能跟当地人打成一片,身边迅速聚拢起一帮朋友。
他的朋友,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苏轼泛爱世人,对不同年龄段、各个阶层的人都很尊重。他与文人赋诗饮酒,与僧侣谈佛论道,向农夫学习耕种技巧。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他的友情,真挚。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许多好友受牵连,遭到贬谪。王巩远谪岭南,过惯了优渥生活的他,由奢华到困苦,想来生活不易,但他并没有因此与苏轼断交。
苏轼被贬海南时,知府张中修葺官舍给他居住,却因此遭贬,张中非但不怨恨,更没有疏远。因为舍不得苏轼父子,从三月一直拖到十二月不得不走,才启程赴任。还有巢谷,苏轼谪居黄州时,他帮助苏轼耕地建房。苏轼复被启用,身居高位时,他回到故乡,与苏轼连一面都没有见。听说苏轼遭贬海南,已经七十三岁的他,从四川出发,徒步去看苏轼。结果途中遭贼,盘缠被偷,加上路途劳顿,最终患病身亡,客死他乡。
在那样的时代,多的是阿谀奉承,多的是落井下石。苏轼朋友的那帮朋友,却都是真心相待。
四、过于直率
苏轼的个性太过直率。他自己说,心有不满,如鲠在后,不吐不快。但是,有时一吐为快也有代价。因为当众嘲笑程颐,引发了洛蜀党争,也是他晚年贬谪之路的缘由。
爱民是真爱民,看见百姓疾苦,为百姓心忧。但是新法施行后,宴请公款被砍,他也牢骚满腹。不仅口头抱怨,还写诗讥讽,日后也给自己招来了祸患。
苏轼从来不完美,他留给后人的是他的真实,他的率性,也因此,他格外接地气,是“人间文豪”。
对荣格的哲学想象:你生活在什么样的神话里?
作者:红绡夜盗 发布时间:2023-01-29 08:38:54
“遗稿”“未版”一类的标签总是对我有着莫名的吸引力,《红书》起初就以其浓郁的私人性,让人对作者产生某种神秘的亲切。
一如荣格的顾虑,这本私人日记“缺乏学术性”。它以但丁的象征手段描绘了自我与灵魂、魔鬼、圣灵的对话,并将之具象化为通向沙漠、郊野、殿堂等未知地的冒险。承袭尼采遗风,通篇不外酒神式的呓语与谵妄。而透过梦境材料的跳跃、无序,其所呈现的是一条清晰、真诚的,自我实验之心理轨迹。
1.杀死英雄的反价值主义
荣格开篇即强调——“生命与榜样相悖”。
“英雄”,作为一种集体的神话产物,其树立的标准意味着人类通过“模仿”来塑造自己。
“你身上的英雄主义实际上是你在被一种思想统治着”,这种思想规定着什么是好的、必须的、可接受的,并整体上规定着你人生的目的。
“通过相互的模仿,你按照普通人的期望去生活”。在荣格看来,依据这样的规定,我们塑造出的实际不是自己,而是他人的期望。这种虚伪的游戏令他作呕,“让自己的表现符合世界上他人的期待是不明智的。”
因此荣格将对英雄的认同视作一种危险,“为了我们的救赎,英雄必须倒下”。在描述“集体无意识的结构”时他写道,“人类拥有一项能力,虽然这项能力是集体目的的最实用之处,但对于个体化而言,它是最有害的,这项能力就是模仿。集体心理几乎无法避免模仿。”
通过杀死英雄,也即驳倒先于行动的价值成规,人性获得一种独立生活的尊严。这种尊严是创造的尊严,是给予“存在”与“可能性”的肯定。
独立选择的价值得到彰显,正是“英雄被杀的意义”。在此意义上,后现代主义无异沿袭了启蒙时代对“自由”的追寻——区别在于后者欲镇压的魔鬼是不被限制的理性,前者则试图在集体规范中保全个性。
尼采已有类似宣言——为了我们的尊严,偶像必须黄昏。只是荣格屠戮英雄的方式相对宽厚,不似尼采挨个刨坟并朝里啐一口。
2.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
“我们的神希望被战胜,因为他们需要重生。”
一如“摧毁”是对尼采的误解,荣格之意亦不在此。通过对既有的普遍否定,他完成的是崭新的重构。这正是尼采的逻辑展开——虚无(杀死英雄)是他的出发点,而非目的地。
这部遗稿围绕着终极意义的探讨展开。曾作为终极意义的上帝已被证实为虚弱想象的产物,且被宣告无限期下岗。“路标已经倒下,我们前方都是未被开拓过的道路。”在关于何者是今后之价值皈依的问题上,荣格以个体化努力给出答案。
“如果你被时代的镣铐束缚在世界上,沙漠的呼唤会摧毁所有的锁链。一点也不错,我为你准备的是孤独。”
荣格的兴趣透露出一种对“外在”——或言“客体”——的强烈排斥。在哲学上,他承认是叔本华的后来人。
Schopenhauer,这个思想比名字更狰狞的德国佬,宣称世界充满恶与苦难。在这点上,我不免觉得荣格的学养性格是极温厚的,他在教人寻找道路时不忘为罪恶说情,“神性的一只眼看不到,一只耳朵听不到,它的秩序一团混乱。所以,要对世界的残缺有耐心,不要高估完美的美丽。”
这场自我实验的第一程,便是走向沙漠的回归之旅。事实上,这种渴求孤独的情绪弥漫在整个后现代,在萨特那里,对客体的排异甚至发展为恐惧——对充斥于他周围、无时不有的“存在”之恐惧。
萨特在“匮乏”的普遍处境下得出“他人即地狱”的结论,而荣格对客体的“警惕”,则更多针对外在的“时代精神”对独立选择的破坏,甚至不惜将自己的思想亦看作一种危险的“外在”,进而潜向无意识寻找更深处的生命——深度精神。
“我们身上有路、真理和生命。”
他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们去走自己的路。不是诸神的路、说教的路、律法的路,更不是这本书教导的什么。“你仅仅通过外在表现去寻找,你们去读书和听从各种意见。这一切有什么用处?”
唯一的道路就是你自己的道路。
你要成为自己的创造者。
与过往思想者对世界本原、上帝论证、道德立法等问题的形而上兴趣不同,荣格所处的后现代,随着工业化集体化进程越来越导致“风格的泯灭”与“指涉的消失”(列斐伏尔言),哲学的对象越来越从抽象回归具体,人类生活本身、尤其日常生活成为唯一具有价值的主题。
作为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有着共同精神谱系的思想者,荣格亦处处流露出对人类生活的关怀。
初读红书时,被卷首一句问住——
“你生活在什么样的神话里?”
理解“神话”的涵义便费去我一番功夫。
荣格把“心灵的神话创造功能”与“幻想”划等号。幻想,一种不纯粹的思想形式,他对其的态度经历了从反对到关注的过程。
当开始研究幻想所创造的无序材料时,荣格发现了“无意识”对过去和未来的连接。1913-1914年的梦境对一战的预言便是其中一例,在这些神秘的“预言”中,他看到无意识不仅是由死气沉沉的材料构成,而是包含许多有生命力的内容。
我将此种“生命力”理解为过去、当下、未来的联系及其可能性。这就是神话——一种关于生活的神秘叙事。它克服了时代,在深度精神的层次展开,是完全由自我创造的叙事。
至于“你生活在什么样的神话里?”,亦可解题为“你为自己创造着怎样的叙事?”,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答案以生命的每分每秒为材料书写。
荣格意识到没有神话的生命会意味着什么。一个没有神话的人“就像被连根拔起一样,与过去、与自己身上延续的祖先生活、与他所处的人类社会皆失去联系”。
在此意义上,他一再强调“活出你自己”,换言之即是“活出自我叙事”。
“给人尊严,让他们各自独立,这样,每个人才能够找到自己所属的团体,并去爱它。”这是荣格的期待,人从现代性的异化与集体规范中解脱出来,获得独立创造的尊严。
他相信,当人性获得这种尊严,爱会指引它们找到更好的路。
到这里,个人难免觉得荣格过于浪漫,或怀抱一些天真的革命幻想。人类会否遵从爱的指引?他会自觉选择那最好的吗?自由是道德的充要条件吗?至少在荣格构筑的理论图景中推演,以上答案是否。
这是一系列康德式的疑问,一个以自身为目的的“自由意志”,其含义是“他能做某事是因为他意识到应当做某事”,顺此逻辑,理性存在者才会自觉地依据“法则”行动。相对荣格,康德式的道德实现路径,一大特征即在于“法则”、“道德律”的自我规定。
而荣格的出发点恰是消解这些伦理范式的,这就导致解构哲学普遍的理论困境,——当法则被消解,自由落入尘世,这种自由却并不能如思想者所设想的那样,依据“爱”的指引去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非道德主义的矛盾在于,尽管它试图重构新的价值,却没有任何一则标准能够帮助它检验所做的一切是否正确、是否道德,因为所有的神已被逐向黄昏,所有的准则已被推翻。
而这种失去检验准则的自由,终究不可避免地滑向空虚、茫然。
但我们依然不能说“反偶像”是无意义且多余的。
支撑起思想史的那根脊柱,便是人类批判枷锁、争取自由的恒久努力——无论这种努力有多么悲剧性。
3.“拉康的弟子”: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我记得在一节普通心理学的课堂,讲师如是说起现代心理学家,“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拉康的弟子。”
主观而言,我对结构主义实无好感。中学读弗洛伊德,便是带着一种不得不与厌恶之人共事的心情。出于对童年自我保护式的捍卫,精神分析让我感到极度冒犯,以至于弗洛伊德在彼时的我眼中,就像一个半生不熟但总爱打听家人、毫无边界感的低情商烦人精。
诚然,对一种事物的抵抗恰是其价值的证明。(尽管如此,我也坚持厌恶弗洛伊德)
相对于弗洛伊德以性本能作为一切的解释原则,荣格对精神崇高的显扬实际更接近现实,也契合了他一以贯之的对人性尊严的吁求。在批判弗洛伊德时他指出,“由于生命本质是在不断更新,仅仅通过回溯是没有办法理解的”,这与机能主义强调人与环境的持续相互作用、性格流变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荣格关注生命的展开过程,突显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可能性,并将生命在种种可能性中的创造性看作世界的意义。这是一种可贵的人学观点,在历代人道主义者中都可找到其精神苗裔。
弗洛伊德之性本能的解释则是消极的,完全将人置于动物性的原始欲求之下。在拉康指导下,以弗洛伊德为中心建立的正统精神分析学,实在是一堆没有温度的灰烬。
我无比赞成尤瑟纳尔的说法:“弗洛伊德把性变成了一种隐喻,一种不太生效的隐喻。看起来他是一个伟大的创新者,第一次如此坦白无遮地谈论性本身。基于一些非常局限的、有限的和无关紧要的前提,他做出了大量过了头的推断。当然这也是现代社会为此着迷的原因。当性还是禁忌话题时,他是第一个诚挚地、坦率地谈论它的人。因此,所有人都被迷住了。现在,我们可以这么对他说:感谢你开拓性的努力,但对我们来说,这既不是一种新的冒险,也不是一种全面性的发现。说到伟大的心理学家,我更喜欢荣格。他有时很古怪,但在他的疯狂中有真正的天才。他更像个诗人,对人性有更好的理解。”
应当承认,对弗洛伊德的阅读是我最初从道德权威下解脱的部分因素。凝视人性之恶与道德的根基,思考恋母、父名、阉割、大他者......是弗洛伊德令人厌恶又着迷的所在。
但也如尤瑟纳尔所观,荣格对人性有更好的理解,这才是我想说的。
4.荣格的东方性格
荣格渴求的孤独,实际允许一种“无为”,让生命顺其自然地发生,这是他所看重的路径。世界意义即存在于“发生”的可能性之中,在自然无为的方法论上,荣格无疑堪称老庄素未谋面的门徒。
包括此前使我兴味盎然的,尼采的东方性格。我对这部分向来是很感兴趣的,可惜这种链接在《红书》中体现不多,大抵阅读《金花的秘密》能带来更多参考与启发。此处便暂将这部分悬置,待有所观览再另作补充。
“去体验一个人肉体的每一种形式的爱、恨和激情”,生命力的含义“只存在于我们通过自己体验它并沉浸其中的时候”——荣格对自我还原的努力,使我想起兰波的生命,这个早夭的天才说过一个惊人的愿望,“我想要成为任何地方的任何人”。
以及刚写过的王阳明——心外无物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人既生活着,便应尽力拓展自己的意义世界,让外物的意义被心灵之光照亮。
既然存在应当被感知,那便去感知。
到一切可能性中寻觅你至善的道路吧,神已悄然倒下,你也不再是小孩子......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8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3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8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6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中评多(434+)
- 二星好评(301+)
- 盗版少(324+)
- 种类多(670+)
- 赚了(635+)
- 书籍多(455+)
下载评价
- 网友 国***舒: ( 2025-01-08 01:14:41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訾***晴: ( 2024-12-12 14:44:07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冯***丽: ( 2025-01-02 15:41:13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田***珊: ( 2024-12-23 05:03:08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家***丝: ( 2024-12-15 09:27:17 )
好6666666
- 网友 濮***彤: ( 2025-01-08 16:17:52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邱***洋: ( 2024-12-12 16:44:51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菱***兰: ( 2024-12-10 01:12:39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石***致: ( 2024-12-30 22:18:41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丁***菱: ( 2024-12-30 10:11:21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宫***玉: ( 2024-12-24 11:54:00 )
我说完了。
- 网友 屠***好: ( 2024-12-28 03:38:19 )
还行吧。
- 名人故居博览.北京卷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昆虫记(精装)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投资印尼法律指南:《印度尼西亚综合性创造就业法》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20秋一课一练.上海英文版数学 三年级(第一学期)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17-19世纪中国的人口与生存环境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公司法律顾问实务锦囊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564319458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古玩收藏投资解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宋词鉴赏辞典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7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9分
现实相关:9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