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 谢志勇 著 978751611950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 谢志勇 著 978751611950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精美图片
》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 谢志勇 著 978751611950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 谢志勇 著 978751611950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611950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2-12
  • 页数:206
  • 价格:19.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5:16

内容简介:

《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把唐代传记文学置于繁盛的学术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揭示出唐代传记文学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首先,阐明了唐代传记文学与《史通》、古文运动精神实质的相通相契,认为《史通》和中唐古文运动的开展标志着唐代史官文化的成熟。其次,《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初步考察了唐代主要传记文学作者的构成情况,并由此引发出对传记作者的本体思考,进而论述了唐代传记文学的创作原因,分析了唐代传记文学的“传主”构成情况。第三,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揭示了唐初“八史”的传记艺术,认为唐初“八史”尤其是其中的《隋书》、《晋书》、《南史》、《北史》等史传不仅在思想上注重“以史为鉴”,而且表现出较强的文学性,具有文史交融的特点。第四,对唐代“传”记文加以考察,唐代“传”记文以儒家精神为思想底蕴,在某些自传性质的“传”记文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追求隐逸的出世思想,更在传记艺术上继承前代史传文学精神并有所创新,“寓言性”‘传记、“滑稽性”传记、唐代“小说性”传记反映出唐代“传”记文的新变。第五,《大慈恩寺三藏传》塑造了一代高僧玄奘的生动艺术形象,本文着重论述了此传记在艺术手法上的诸多创新。第六,从情感表达和文化两个角度展开对唐碑志的论述,认为唐碑志极为注重情感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一改历来碑志生涩枯燥的形象。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谢志勇,男,1972年8月生,江西丰城人。2011年6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江西省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2部,主持或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8项,多次获市、校级社科成果奖。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谢志勇专著的《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把唐代传记文学置于繁盛的学术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揭示出唐代传记文学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首先,阐明了唐代传记文学与《史通》、古文运动精神实质的相通相契,认为《史通》和中唐古文运动的开展标志着唐代史官文化的成熟。

其次,《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初步考察了唐代主要传记文学作者的构成情况,并由此引发出对传记作者的本体思考,进而论述了唐代传记文学的创作原因,分析了唐代传记文学的“传主”构成情况。第三,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揭示了唐初“八史”的传记艺术,认为唐初“八史”尤其是其中的《隋书》、《晋书》、《南史》、

《北史》等史传不仅在思想上注重“以

史为鉴”,而且表现出较强的文学性,

具有文史交融的特点。第四,对唐代“传”

记文加以考察,唐代“传”记文以儒家

精神为思想底蕴,在某些自传性质的

“传”记文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追求

隐逸的出世思想,更在传记艺术上继承

前代史传文学精神并有所创新,“寓言

性”’传记、“滑稽性”传记、唐代“小

说性”传记反映出唐代“传”记文的新

变。第五,《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塑

造了一代高僧玄奘的生动艺术形象,本

文着重论述了此传记在艺术手法上的诸

多创新。第六,从情感表达和文化两个

角度展开对唐碑志的论述,认为唐碑志

极为注重情感的表达,具有强烈的情感

色彩,一改历来碑志生涩枯燥的形象。


精彩短评:

  • 作者:完美主题曲 发布时间:2016-04-19 11:44:30

    读到三分之一,弃文

  • 作者:春天旅馆 发布时间:2020-06-29 11:46:27

    他们是一个人吧。

  • 作者:悦读的静谧时光 发布时间:2023-05-27 20:01:49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将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以及他的个人性格魅力分析得入木三分,更把项羽、萧何、张良等秦末杰出人物的性格表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不但得以了解布衣天子的传奇一生,也对那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 作者:蔡乐鲔 发布时间:2022-01-28 13:05:27

    野犬之国虽然简单,但极具科幻色彩。让我瞬间想起了人猿星球。不知道谁先想到的idea。

  • 作者:表徵齋主人 发布时间:2023-05-04 15:46:37

    仅读了总论及与韩愈相关的部分。本文学术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但就韩愈单章而言,无惊世骇俗之论。

  • 作者:於陸 发布时间:2022-12-25 11:01:10

    不有君子,何以能国


深度书评:

  • 探寻林奕含的“真相”

    作者:我爱阳光 发布时间:2018-11-18 17:58:53

    ——你以血书,我以泪和。

    这几天又在看林奕含的各种视频。

    去年只看了那一期书房里、她离世8天前的采访,这一次才发现了更多线索。(锵锵三人行那一期,真的是太粗糙了,窦文涛对她没有丝毫了解,仅凭一些花边新闻就开始拼凑想象。反倒是另一位女嘉宾说了几句掷地有声的话。所以如果只看到事物的片面,真的不如完全不看。不知道这期节目,给观众带来了多少对林奕含的误解!)

    同时看到了一个台湾三立新闻的谈话,某党立委林俊宪很激愤地说“他(陈国星)就是一个变态!”我一开始是感到比较新奇,因为很少见政界人士直接在电视节目中用“变态”这样直白的词,看到后面,我才知道他为什么如此激愤。

    原来林奕含的博客未曾公开发布的文章里写道,除了高中时期的诱奸,陈国星后续还有许多变态行为。林奕含的抑郁症,自高中二年级被诱奸后开始。不到17岁的她,在诱奸事件发生之后,写下了自己的想法:她知道父亲的社会地位,也知道这件事情一旦被披露,一家人就要活在花边新闻里了。她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所以就只好美化这段关系,让已被扭曲的人生维持下去。大学时期重新发病,正是因为陈国星让她见到自己的另外一个“猎物”,叫“培培”的女生,介绍她俩认识,并无耻地提出,让她们两个都“爱”自己。这无异于宣告:你只是我玩弄的诸多小女孩之一。

    之前,她一直用这个理由来说服自己活下去:他虽然做了如此坏事,但终归是爱我的吧,罪无可恕,但情有可原。这次的遇见,把这个谎言和她的伤口,一起狠狠地撕裂开来:她一直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假装自己不是被诱奸,而是老师真的爱她、情不自禁,假装也爱上了老师,自己在师生恋,她甚至把陈国星当做男朋友介绍给了自己的闺蜜,大家一起吃饭出街——直到见到其他猎物,她才知道自己只是老师割下的韭菜之一,等她去上大学了,老师又会从下一拨补习女生里挑选猎物。

    (我记得高岩事件里,也是一件类似的事情给了她严重打击:高岩听沈阳曾对另一个要下手的女生说,你比高岩漂亮多了,我怎么可能看上她?——忍不住叹息:单纯的姑娘们啊,专情和唯一,是对爱人而言的,怎么可以跟骗子计较?)

    这次打击之后,林弈含的抑郁症复发,并且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以往,直到她投入学业中,才慢慢稳定下来。可是,正当她在准备大一期末考试之际,却偏偏又目睹陈国星对第三个高中女生下手。这一次,她彻底崩溃了,在抑郁症的基础上又患上了精神分裂。

    陈国星利用她对文学艺术的虔诚与热爱,还有不谙世事的单纯,一次又一次把她推向绝境。她18岁、19岁、20岁曾经三次自杀,都因为发现及时被抢救了过来。

    16岁的高中生与50岁的老师,不知道台媒如何能把一场强奸说成”发生关系“,把纯粹的精神控制说成”畸恋“?言情小说看多了吗?

    她恨陈国星,但是更恨自己曾投身于那一段扭曲的关系中,她觉得唯有自己消失,才能把这份恶彻底抹除——姑娘,这真的不是你的错啊。

    可是,最终的自杀,她并不是死于自己的脆弱,而恰恰是因为想要反抗,却撞上了坚硬无比的现实之墙。早在2014年5月23日,她就在网络上发文指控“狼师”,并号召被害人站出来与她联络,无人响应,反而有不少网友出言讥讽她是小三,最后没有结果;林奕含的父母曾与陈国星谈判,但被他“两人交往过,但已求得妻子的谅解”推托过去——不知道“妻子的谅解”跟这件事有什么关系?( 豆友小波福娃:这是在威胁林家。台湾有通奸罪,导致很多证据不足的强奸受害人会被说成小三,遭到施害者家属的反诉);她与丈夫想起诉陈国星,多次咨询过律师,却得知证据不足,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

    其中的复杂程度远超想象,而因为不了解全部事实真相,我也只能推测:这个“绝无可能”是压垮她的稻草之一。多方求告无门,台南就那么点大的地方,而陈国星是教育界的明星教师。有生之年,低头抬头,每天都要忍受补习学校的广告牌上出现施暴者的丑恶嘴脸,这对于受害者来说,是多大的压力啊。张纯如死于对同胞的痛苦感同身受、无法解脱,而林奕含的心灵经历过不止一次的大屠杀,根本上,她死于对深渊的凝视。未曾到过悬崖边的人,没有资格评判她。

    以下摘自澎湃新闻:

    台南地检署8月21日侦结该案,宣布由于证据不足对陈星不予起诉。

    台南地检署(南检)调查4个月,传唤陈星、林奕含家人、闺蜜、医师等证人,并参考双方通联、林奕含病历、心理咨询记录等对此事进行调查。南检22日召开记者会称,林奕含家属表示不愿对陈星提告,此案是由多名民众告发,从“未满14岁或16岁为性交”“利用权势或机会为性交”“强制性交致被害人羞忿自杀”3项罪嫌进行侦办。

    南检称,据林奕含的闺蜜与补习班班主任等人证述,可确认她满16岁后才认识陈星,就算两人发生关系,也难认有罪嫌。根据相关证述,检方认为双方最可能于2009年8月发生关系,那时林奕含已结束补习,与陈星不是师生。另据闺蜜称,林奕含曾将陈星介绍给她们认识,当时两人互动如情侣,林未提到被性侵。陈星强制性交罪名也难成立。

    父母应该是为了让爱女入土为安,清净离去,主动放弃了追诉,要知道,诉讼是非常折磨心灵的事情,女儿的生活细节,感情状态,全部要当作呈堂证供,事无巨细地记录在案,这是林奕含不想要的,而且并不是所有失去儿女的父母都能翻检回忆和完成这些讲述而不崩溃;而其他人的公诉因为证据不足也未能成立。每一步都踏在法律的漏洞上,每一项罪名都刚好不能成立,我不知道狡猾如陈国星,是不是早就算计好了一切?

    也不是没有机会的。在林奕含出书前后,已经确凿知道了另外三位受害女生的姓名。那段时间无数媒体蜂拥而至来采访新书,她只要稍微松口,就可以说出那三个名字,但她没有。直到自杀前的最后一刻,也并没有透露她们的任何信息,这本来是她今生最后一次可以“扳倒”陈国星的机会,但为了保护她们的余生不受流言侵扰,为了让她们没有机会品尝到自己被二次伤害的痛苦,她放弃了。

    人可以善良至此。

    她当然不会跟闺蜜说自己被诱奸,因为连她自己都在骗自己

    可以肯定的是,她绝不仅仅是死于个人的脆弱及抑郁症。她并不脆弱,或者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脆弱”。“性侵受害者”、“抑郁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这么多沉重的标签都背负在她一个人身上,这三种其中的任意一种,就足以摧毁一个人的一生,而她同时承受了三种病痛+随之而来的歧视。

    她与重度抑郁症+精神病缠斗多年,仍以极优异的成绩完成了相应阶段的学业;她付出了很大心力关注女性主义,为精神病人正名;在身心俱被摧毁后,仍然勇敢地去爱,并且与自己的知心恋人结婚了。试问我们之中,如果有此遭遇,有几人能够做到?

    她以身探死,以笔为刀,深入痛苦的核心,探到人性阴暗幽微的缝隙里,为我们做了一场精密至极的解剖手术。当手术完结,她却似杜鹃啼尽,没有多余力气再爬出深渊了。这是勇士之举。

    道德是否应该是艺术的注脚,这个问题太庞大,无法回答。无意掀起男女之争,可在我的印象中,这个问题真是男女有别的。我知道的许多女作者都是文如其人,在爱情里的勇敢与决绝令人钦佩;而男性作者中,巧言令色者确实不胜枚举,这也许是男权语系里的一大特色吧。嗯哼,为什么爱情就事小、其他就事大了?对于爱着的人来说,爱情就是全世界!

    她唯一的缺点,就是过于体谅他人,过于照顾别人的感受。林爸爸在出席女儿的葬礼之后,一群记者前来采访,问骨灰打算葬在哪里。神色憔悴、悲痛欲绝的他,第一反应是“这两天大家都很辛苦”,并且两次向记者鞠躬及膝。我不主张过度谴责父母的性教育缺失,因为她的父母本身就是很单纯的人,从来没有想过世间能险恶至此,女儿已经用生命给他们补上了这一课。

    林奕含的家教,即是遇事先自省,这本来是优点,但在骗子那里反倒成了易于被操纵的弱点。这从她在书店的读者互动就很容易看出来,话筒忽然坏了,组织方有人过来调试,没有任何错误的她,不停地欠身向修理人员道歉:对不起,对不起。世界如此辜负她,她却在临走前的一刻都觉得愧疚。

    以前看过一些幼年被性侵的女性案例,很多人长大后变得对性关系乃至男女关系比较随便,这是她们减少自身心理伤害的一种自保方式。而林奕含没有,她以最坦诚的心灵直面伤害。(可是我倒宁愿她像那样!)

    我支持多元成家,也支持通奸除罪化。我穿着白纱,白纱象征的是纯洁。可是从什么时候,所谓的纯洁从一种精神状态变成一种身体的状态,变成一片处女膜?

    或者比如说,人人都会说,“啊,这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这句话是多么的父权。他说这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不是说你美。意思是说,从今以后无论你里或外的美都要开始走下坡。意思是,从今以后你要自动自发地把性吸引力收到潘多拉的盒子里。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很可笑。 ——摘自林奕含婚礼演讲

    看看这段掷地有声的话,每一句都不是轻轻松松、随随便便就能说出口的,都是经过了长久的观察与反思。她已经超脱了“贞操观”,所以那些说她觉得自己”不干净“而自杀的人,真的太狭隘了。顺便提一句,林奕含的公公在听到她的婚礼发言后,感动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她的丈夫说“我真的做了好几辈子的好事才能认识她”——她真的遇到了很好的一家人,理解她,全身心地接纳了她,爱护她。看她脸书上那些灵动的生活片段,她也曾饱尝生之欢乐。遗憾的是,她的不幸远远比幸运来得早。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本是千百年的祖训,“爱吾女,以及人之女”,却有人终身学不会。陈国星自己有一个跟林奕含年龄相当的漂亮女儿,一直是他的掌上明珠,养尊处优,去年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被退婚,网传其在家割腕自杀未遂。(以林奕含的善良,要是她泉下有知,估计会很内疚,觉得自己连累了无辜的人吧?)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可以一边将自己的女儿呵护在手心,一边毫无负担地强奸别人家的女儿?这才是真正的精神分裂,不是吗?

    看她的脸书,看她的访谈,能明白这是一个多么聪明通透、心思细腻的女孩。她不施脂粉,气质清新脱俗。从这点上,我总是忍不住想到奶茶妹妹章泽天,林奕含只与她相差两岁,美貌程度不相上下,从小都是如珠如玉,成绩优异(个人认为林比她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但从高中二年级以后,命运让她们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分岔路。16岁的林奕含被50岁的老师诱奸,而章泽天22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个40多岁的富豪,这个富豪最近因涉嫌强奸一名21岁女生而丑闻缠身。

    我总觉得,这里面有一种让人笑不出来的荒诞。

    她也是一个普通的漂亮女孩,跟我们一样爱好文艺,喜欢好看的衣服。她在婚礼发言中说很想怼系主任“从我的屁眼啦,干!”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觉得她离我真的很近很近。

    她的遭遇虽然特殊,却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命运选择其样本的时候完全是随机、无序的,并没有那么多的必然性。

    我想让大家明白,

    这不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爱情梦想破碎之后殉情的故事,不是一个斯德哥尔摩患者清醒后自杀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不堪重病而去世的故事,这是一个“文以载道”的严肃文学创作者,对五千年文化之根系的撼动,对人性最深处的叩问:人言为何不能以为信?人为什么会背叛自己的立身之本?世界为什么不能表里如一?自己一生所爱所信、为之沉迷的语言文字的艺术,为什么建立在“巧言令色”的基础之上、腐朽不堪?我们的文化为什么要以女性的鲜血和眼泪为祭品?人类文明还可以信任吗、如果它的内核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如果把女性的历史单独抽出来,它会不会轰然坍塌?

    我不敢问,不敢推开这地狱之门,不敢像她一样走到世界背面。不要觉得可笑,这就是人要面对的根本和终极问题,除非装睡一辈子,否则都逃不开的。如果我们向往的终极精神殿堂,都像虚幻的肥皂泡那样一戳击破,如果那些千百年来感人肺腑的泣血之言都是一场表演,如果你内心最为崇敬的艺术家,告诉你他搞艺术创作只是为了睡女粉丝;如果你以之为人生标杆的慈善者,被证明只是以行善之名敛财;如果你从小奉为圭臬的道德准则,成年后身边人以亲身示范告诉你,那些都是个屁——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我们没有去问个究竟,我们轻而易举地放下了心中的疑问,也放过了自己,成为一个理智的成年人。我们更没有选择去死,但其实,我们都已经死过了,成年的我们亲手杀死了少年时期那个执着求真的自己,选择了泥沙俱下地活下去。日子一久,习惯了沧浪之水的污浊,还会嘲笑那些不愿忍受污浊的人们;更有甚者,还成为了污浊本身。

    而她没有,她的生命中不容有杂质,选择了与自己破碎的信仰共同毁灭,是一腔孤勇的少年之死。虽然直接死因是抑郁症,但她的抑郁脉络清晰有迹可循,自杀是表象,深层原因即是信仰的破灭。我以为,她的离开,本质上是一场殉道,与王国维,与海子,与茨威格,一脉相承。

    她让无数人重新认识了“精神病患者”,甚至遗憾没能认识这样的“患者”。她离世之后至今,我都没有用“精神病”骂过人,并且绝不会再用。我也开始重新审视“抑郁症”——如果这个社会失序了,那些始作俑者并不会有良心负担,症状却反映在那些善良的个体身上——难道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他们“太脆弱,命该如此?”所以,抑郁症是不是一种“社会病”?

    说了这么多,可是命运如果能重来,我只希望自己完全不知道林奕含,她完全不懂写作,就像任何一个普通而漂亮的女孩子一样,在自己的角落里享受自己的小小快乐,除了大多数人都要经历的苦恼之外,一生顺遂。

    写完,刚好看到一篇人物报道,被性侵的初中女生家长说:不管他们(性侵犯)判无期还是有期,我们这辈子都是无期了。

    PS:

    我毫不掩饰地希望能尽快把王路的那篇评论压下去。

    我明白他也有痛惜,但是不接受这种高高在上的痛惜,尤其是“文学是一艘贼船,不能上了船却下不来,并不是人人被性侵以后都会自杀,只是林奕含太脆弱自恋,过分沉湎于自己的伤痛,让自己成为了文学的养料,才导致最后自杀了。”

    对不起,你根本没有上船。

    为什么作者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因为他的关注点是“她自杀了”,而不是“她被自己的文学引路人打着爱情的幌子诱奸了”。他不知道悲剧是从小小的思琪被诱奸的那天开始的,而不是自杀。能勉强做比较的,只有被神父性侵的小男孩,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后期因为极度痛苦而放弃了自己的信仰。

    如果按照作者的逻辑,老舍是不必自杀的,其他人不是活下来了吗,是因为老舍实在太把文学当作一回事,还有王国维、傅雷…

    我还可以列出一个很长很长的名单,都在作者认为“不必自杀”的人之列。

    凡是为了捍卫信念和信仰而自杀的人,作者肯定是一个也不认同的,确实里面的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特质和个人原因。

    我更可以推知,那些被强奸后愤而自杀的、几乎没有文化的农村女性,甚至都没有资格入围作者的点评对象吧,嗯,没有怀抱一颗文艺之心的人,哪有资格自杀呢?

    作者还需要弄明白,“他们自杀了”,和“他们选择了自杀”,是不一样的。

    自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选项,而不是走投无路的唯一结果。他们在作出这个艰难的抉择之前,早就经历了作者的这番心路历程,他们想得更远。

    生者对于自杀者是万万不可有优越感的,我们仅仅是这个世界的幸存者,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我们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上,为了活下去吃了多少屎。

    衡量人生价值的指标并不包括“能不能吃屎”。

    而他们只是不想吃屎了而已。

  • 吉竹伸介阅读指南:万物与我为伴,世界是我游乐场

    作者:你好阿唐 发布时间:2022-09-07 16:40:18

    2020年疫情刚爆发那阵子,圈在家里,看各种书店直播卖书。一位我很尊敬的作者推荐了吉竹伸介的绘本《夏美变变变》,我看挺有意思,就买了。吉竹伸介的画风简单,乍一看并不惊叹,甚至会觉得,如果稍有画功,谁都能画。不过,事后一想,蜡笔小新、哆啦A梦、猫和老鼠这些经典的漫画形象,也不复杂,很轻松就能临摹几笔,不过这种轻视,都忽略了有人帮我们完成了创意。

    那时候,女儿不到三岁,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因为主角是女孩的故事并不多,何况书里的夏美和她年纪相仿,外貌、性格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夏美用身体摆出各种奇怪的造型,让她很兴奋,比如甩胳膊装电风扇,推椅子做推土机,脚蹬被子学富士山,还有代表外星人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造型。很长一段时间,这本书都是睡前必须表演的节目。对的,不只是读,还要表演。

    夏美变变变

    9.3

    【日】吉竹伸介 / 2018 / 云南美术出版社

    这本书教我们还原身体的直觉,这让我们相信自己的身体。其中最重要的是万物为一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我们能感到身体和外部世界的联系,相信自己能变成任何事物。这样的经验大概只有童年才有。想一想,我自己小时候迷恋孙悟空,这与他的七十二变不无关系。长大之后,我们已经不相信自己的变化能力,因此与世间万物都划出了边界。而在孩子眼里,自己可能比山高,苍蝇蚊子也不一定比人小。

    万物皆有灵。《揉一揉捏一捏》中,孩子赋予面团灵性,让面团活了起来。在《创世纪》《女娲造人》等神话中,都有这样的神作。神创造人是为了摆脱孤寂,故事里的男孩也出于此目的。男孩对面团的情感,实际上是大人对孩子的情感,人都需要伙伴,也都需要可以寄托情感的对象。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知道互动性很强。阅读过程中,大人不仅能和孩子对话互动,还能在肢体上亲昵。

    揉一揉啊捏一捏

    8.8

    [日]吉竹伸介 爱心书童书 出品 / 2019 /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一有出版就立即购买。为什么吉竹伸介的绘本会让我这个三十几岁的人也非常痴迷?

    童话有一个结构:主人公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感到某种缺失,开始逃离家庭,踏上魔幻征程,最终在别人帮助下,战胜了妖魔鬼怪,实现了经济和地位上的提升,最终又回到日常生活。吉竹伸介的故事也有同类结构。

    不同之处在于,吉竹伸介的故事里没有开辟一个奇异的魔幻世界,所有形象和场景都建立于日常生活。这让我想起,曾有记者就“魔幻现实主义”问马尔克斯,马尔克斯说自己写的不是魔幻,都是真实发生的。记者又问,那故事里的飞毯怎么解释。马尔克斯说,那天中午,他母亲在晾衣杆上晒白色床单,来了一阵大风,将床单吹上天空,这就是飞毯的原型。吉竹伸介的魅力也源自这种源自日常生活的想象力,可能是某个不起眼的事物,苹果、橡皮筋、爷爷的日记本,或是某种情绪,无聊、失落、讨厌。想象力让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常生活场景变得更加有趣,这大概就是艺术的意义。我们能够生活得好,不在于学会了多少知识,在于我们多大程度愉快地与这个世界共处。因此,吉竹伸介从不排斥负面情绪,也从不压制孩子的癖好,而是理解包容,让生活更有趣。

    吉竹伸介的绘本教我们凭借想象力游戏人间,让万物与我为伴,让世界作我的游乐场。其中包括了如何与人相处(讨厌的人、不同的人、互不理解的人)以及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自娱自乐,如何面对不同情绪,如何认识生死)。

    哈哈哈早上好

    8.9

    [日] 吉竹伸介 / 2022 / 新星出版社

    我们读书,我们游戏,我们交朋友,我们周游世界,我们一直学习,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与人一起生活,如何有趣地生活,如何头脑清晰、保持自我地生活。吉竹伸介给我们以启示,不是论证的教条,而是用漫画来展现。他仿佛在说:“看呐!快看!这多有意思啊!”他无意于说服我们,只是自己觉得有趣,又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至于你是否这样想这样做,对他而言,无关紧要。

    吉竹伸介从没让我们脱离现实,反倒帮我们擦亮双眼,指引我们留心那些被忽视的生活细节,诸如菠菜粘到牙、衣服卡住头、尿滴到内裤、袜子扭来扭去、捡到橡皮筋等等。这些琐碎对人生而言似乎无关紧要,对整个时代而言也是微不足道,在大哲黑格尔眼中甚至都算不上“存在”。然而,这却是真切发生过的,曾撩拨我们情绪,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些琐碎的事情,会因我们的为人产生相应的思绪变动,其变动也会塑造着我们的为人。当我们忘记这些,人生未必会有多大改变,但对我之为我总是有缺失的。

    吉竹伸介是一位白日梦痴迷者。因此深受孩子喜爱。那种不假外求、神游太空的精神,似乎只有孩子才能与之惺惺相惜。我们这些被功利熏臭了的大人,总是显得贫乏虚弱。好的艺术品并非总以深奥玄妙的形式出现,他可能以毫不起眼的方式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不提供高深莫测的大道理,而是直接测出你的深度。你有多大的智慧,就有多大的收获。

    吉竹伸介从不教人回避、压制、控制负面情绪。在他眼里,高兴和悲伤,无聊和有趣,讨厌和喜欢,愤怒和喜悦,皆互为一体,同样值得珍视。他指引我们学会与这些感受相处,并将其当做想象力绽放的契机。

    热的话就脱掉吧

    8.6

    (日)吉竹伸介 / 2022 / 新星出版社

    《热的话就脱掉吧》是人生不如意的应对指南,可以视作吉竹伸介作品的集萃,书里包含了吉竹伸介的创作方法和思维模式。和吉竹伸介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本书没有集中于一个场景,没有完整的故事,而是每两页构成一个对照。

    摊开书,左边画的是各类不愉快的处境,比如热了、累了、胖了、重要的人离开了、坏消息太多了等等,右边画出应对方法。这些应对方法简单得有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它们似乎一直在那里。它们的出现,让我们觉得那些不如意根本无关紧要。比如,当我们想明白,应对世界变化的方法就是跟着变,世界变化带来的苦恼就消解了;在面对无聊人的时候,能自己想象出小小的自己来玩,那么,不管对方多寡淡,我们都能自得其乐;当我们想到用绳子把容易丢的东西拴住,那么丢东西的习惯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吉竹伸介应对人生不如意的灵丹妙药是消解,我们无法彻底逃离某种情绪,只能通过不断寻找更精彩更有趣的事来消解它。在寻找过程中,想象力至关重要。当我们想找个人聊聊,给橘子画张脸就可以了;没有地方待,在草地上铺块垫子就可以了;东西不好吃,就去找自己爱吃的……答案如此简单,但若没有想象力,我们只能自我沦陷。

    这个绘本就像小时候在杂志和报纸上看到的网格漫画,每组对照都能构成一个意义单元,单拎出任何一个都会给人趣味,但力道总是弱了些,不足以解决人生的困惑。不过,当这些对照形成规模,五组、十组、二十组,便会蓄积一股能量,让我们豁然开朗,在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上发生转变,这才是意义所在。

    这样想一想心情好多了

    9.0

    [日] 吉竹伸介 / 2022 / 新星出版社

    《这样想一想,心情好多了》针对“讨厌”的主题,包括的讨厌的感觉,讨厌的形成,如何面对讨厌的人和事。书中讲,讨厌的人/事就是让我们伤心的人/事。我们希望自己讨厌的人倒霉。讨厌的危害是让我们不开心,让我们忍不住去想讨厌的人和事,并陷入自我怀疑,这会导致我们讨厌自己。讨厌一个人浪费时间,当我们的时间都浪费在讨厌自己上,那活着显然就没意思了。

    我们非常容易沉陷在讨厌的情绪里,而实际上,讨厌从不会给生活造成太大的冲击,我们很容易就能将它抛在脑后,比如做点别的事情,找有趣的人玩,很可能很普通的事,不经意的话,都会让我们突然开心起来。作者将讨厌的感觉比喻成淋雨。在这个语义场中,讨厌就是浑身都淋湿了,但我们可以找地方避雨,如果雨不大,可以躺在地上淋一淋,更何况,雨一定会停的。

    作者告诉我们,要主动应对讨厌的人和事,在他们到来之前,随时搜集喜欢的东西和让自己开心的事。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找到那些让自己舒适的事情,比如泡澡、跑起来、甩动身体、吃好吃的、和朋友聊天、看美景等等。作者毫不回避,我们一生都难以摆脱这种情绪,大人的世界里充满了讨厌。我们只能适应和接受它。

    作者给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法,去和讨厌的人聊一聊,学着理解彼此;当我们通过努力,仍无法合得来的时候,就可以设想对方被怪物控制了,我们讨厌的是他背后的怪物,这个怪物通过让人讨厌获得积分和奖励,我们不能让它得逞;我们要养成与讨厌相反的习惯,比如讨厌是不开心,我们就要经常哈哈大笑;考研是情绪低落,我们就要大声唱歌;讨厌让我们孤僻,我们就和朋友结盟……只有去做很多有趣的事情,我们才会开心起来,那个控制讨厌的怪兽,才会变得越来越没力气。

    好无聊啊好无聊

    9.2

    [日]吉竹伸介 爱心书童书 出品 / 2019 /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好无聊啊好无聊》可以作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案例来分析,绘本开始就提出几个问题:无聊是什么?为什么会无聊?无聊是谁的错?

    我们很难给“无聊”做出精准定义,只能通过描述人的状态,并和其他情绪划出边界。

    故事里的小孩因无事可做而无聊,他以为,无聊就是一直不变。他挪动身体,刚开始很有趣,但时间久了还是无聊。可见,无聊与动静无关,而与重复有关。这还不够。小男孩发现,太平常、什么都没有、跟自己无关、事情和预想不一样,这些状态本身虽然都不是无聊,但都会产生无聊。

    小男孩设想了“世界上第一无聊的游乐场”,这里的东西和游乐场原本的样子全然相反,摩天轮是矮的,过山车是慢的,大部分设施在维修,鬼屋不吓人,果汁是温的等等。这样的游乐场肯定无聊透顶。可见,无聊是当下和预期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使得当下的一些都没有意义。只有填补这个缺口,才能重获意义。

    因此,需要行动起来,即便只是想各种无聊的事,也会摆脱无聊,让生活有意思起来。可见,无聊无法自我指涉。无聊的时候无法思考无聊,正如理发师无法给自己理发。无聊就是没兴致做任何事,当我们有事可做,即便只是思考无聊,也会将无聊消解掉。

    进一步追问,世上只有“有意思的事”和“无聊的事”这两种吗?什么也没想的时候,我们既不觉得有趣,也不觉得无聊。比如换衣服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刷牙的时候,等红绿灯的时候,剥鸡蛋的时候,这些时候的心情如何形容?我们在一部分状态中的感受,是缺少描述的,在这些时候,我们没有活在当下。这大概是因为,这些时候的目标很明确,比如,等红绿灯是为了过马路,我们的目标锁定未来。

    另一方面,小男孩还思考了“人几岁最无聊”的问题,这指向过去,回答者是爷爷。但小男孩很快意识到,当爷爷在回想过去的无聊的时候,看起来很开心。可见,无聊是时间之河淤滞时候的状态,我们突然间意识到当下所在,像突然抽走了空气,只留下真空的空间。

    小男孩追问,谁会觉得无聊?路上的石头,西瓜虫,自动贩卖机,鞋子,铅笔,这些东西会无聊吗?无聊是否只属于人类?我们可以进一步问,我能感到别人的无聊吗?无聊无色无形,其他情绪,即便伪装,也能看出端倪,无聊却非如此。两个人聊得很开心,但很可能彼此心里都觉得无聊;两个人沉默不语,但内心很可能是满足且欢愉的。

    实际上,西瓜虫、石头、其他人或许也会无聊,但这些与我不相干,我们无法体验。小男孩又追问“无聊”一词的发明者,他是否因为无聊才发明这个词?“无聊”诞生以前,我们如何描述这种状态?大概是太难描述了,所以直接发明了这个词。

    另外,无聊会不会叠加?比如,高兴者凑在一起会更高兴,悲伤者凑在一起会更悲伤,那么,三百个无聊的凑在一起,却未必是三百倍的无聊。

    值得玩味的是,结尾,小男孩问父亲,如果大人无聊了怎么办?父亲告诉他,要去找一些有意思的事。还给了他温柔的教导:正因为生活中有无聊的事情,所以那些有意思的事情才会特别让人开心。小男孩听后,说:这个话我早就听过了,真是太无聊了。

    应对无聊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行动起来,弥补时间流裂开的缺口。父亲的做法之所以无效,就因为他只描述了孩子的状态,给以指导建议,但并没带孩子动起来,让他们摆脱对当下的沉溺。

    我真的有理由

    8.9

    [日] 吉竹伸介 / 2021 / 新星出版社

    《我真的有理由》是母子对话,《我真的有意见》是父女对话,这两本讲述了孩子成长中的一些莫名其妙的癖好。《我真的有理由》中,母亲指责儿子挖鼻孔,但儿子解释,鼻子里有个开关,按下去,大脑会发出兴奋电波,让人心情愉悦。同样,儿子还说,咬指甲时发出的大人听不见的声音,会把窗外的乌鸦赶跑;抖腿是在用鼹鼠语和鼹鼠聊天;此外,用吸管吹泡泡,饭粒撒得到处都是,在床上乱跳等等,也都有相应的解释。

    我们都知道这是在胡扯,但你很难反驳,也不忍心反驳。大人们不管什么事情,都需要合理的解释,这实际上是强迫让孩子用大人的逻辑来自洽,孩子的想象力就是这样扼杀的。在吉竹伸介的绘本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想象力是漫无边际的。

    故事最后,儿子也指出了妈妈的癖好,比如说话老爱摆弄头发。妈妈说,因为她头发上有很多菜名,她摆弄头发的时候,是在想做什么菜。可见,大人能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

    我真的有意见

    8.3

    [日] 吉竹伸介 / 2021 / 新星出版社

    《我真的有意见》是《我真的有理由》的延伸,两本书形成互文。在这个故事里,孩子对大人世界的质疑和拷问更为尖锐,比如,为什么大人可以很晚不睡觉,但小孩必须早睡?洗澡时间为什么要大人规定?弟弟做错事为什么批评姐姐?

    女儿的层层诘问会让父亲反省:实际上,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与规定,在大人的视角下可以解释得通,但在孩子看来也是莫名其妙的。若想给女儿满意的解释,爸爸只能用孩子的逻辑来自洽。因此,他说:让她早睡觉,是因为圣诞老人派出的调查员经常询问小孩是不是早睡;大人规定洗澡时间,是因为有一些浴室捣蛋鬼会把洗澡水用光;弟弟犯错误批评姐姐,是为了让王子看到女儿心地善良。

    只有站在对方的视角来考虑问题,我们才能相互理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逃跑吧寻找吧

    8.6

    [日]吉竹伸介 / 2022 / 新星出版社

    吉竹伸介在《逃跑吧,寻找吧》开篇介绍了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擅长跑步的,有擅长画画的,有对文字不敏感的,有对数字不敏感的……因此,世上也一定有不擅长想象的人。

    他把人经常说伤人的话、做伤人的事归为缺乏想象力。注意,这点很重要,他们不是坏人,只是想象不到自己的言行带给别人的感受。如果我们真的被人伤害了,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离开他,逃跑。作者说逃跑不可耻,也不是坏事,因为脚就是用来跑的,带我们离开那些糟糕的人和事。

    当然,逃跑不是目的,是为了寻找保护我们、理解我们的人。世界上有糟糕的人,就一定会有温柔的人;有让我们讨厌的人,也一定会有让我们哈哈大笑的人。这些人可能在身边,也可能在海角,可能在书里,也可能在电影里。他们一定也在寻找我们。

    这说明两个道理:一方面,世上总会人带给我们幸福;另一方面,每个人对幸福的渴求是相同的。

    吉竹伸介教我们跳出生活的视野,去更广阔的世界中寻找更多可能性。

    如果的世界

    7.4

    [日]吉竹伸介 / 2022 / 新星出版社

    在《如果的世界》中,他构想了两个世界:平常的世界和如果的世界。他说,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事,所有的人,所有的感受,都不会莫名消失,他们只是从平常的世界去了如果的世界,只是存在的地方改变了而已。

    这是我们打破当下束缚的虫洞。他用两个球来表现,平常的世界在脚下,如果的世界在头顶。如果的世界是属于每个人的能量场,当我们有非常重要的东西去了如果的世界,如果的世界就会变大,平常的世界就会缩小。但用不了多久,平常的世界又会慢慢膨胀,哪怕我们什么都不做。这说明了,我们还会有非常重要的东西进入生活。

    只能这样吗 不一定吧

    9.3

    [日] 吉竹伸介 / 2020 /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在《只能这样吗?不一定吧》中,吉竹伸介聚焦到具体的生活场景,来讲述生活的多种可能性。他在开篇讲道,未来会有灾难,也会有美好的事情,比如每天吃小香肠、每个周六都能收礼物。这些具体的、触手可及的美好,让灾难变成纸老虎。

    虽然这本书描述了孩子对未来的畅想,但实际讲的是我们如何开启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它指向我们当下的生活。比如,鞋子太小,可以改成花盆;跑步比赛得不了第一,做鬼脸得第一也可以;捉弄我们的人,可以设想他们总会被外星人抓走……

    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反问一句:只能这样吗?不一定吧!这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转变。闭塞的生活由此变得丰富。喜欢还是讨厌,朋友还是敌人,真实的生活总会给出更多的答案。除了喜欢和讨厌,还有很多回答,比如还行,没啥想法,到底怎么样,好像有点喜欢,似乎还不错,搞不清楚,如果既不喜欢也不讨厌,是不是可以说“喜厌”。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

    9.2

    [日]吉竹伸介 爱心书童书 出品 / 2019 /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则把目标聚焦到一个苹果上。这本书也是很好的创意训练指南。

    观察这个苹果。它可能是其他东西,比如,樱桃的一部分,装着葡萄果冻的容器,一直削皮可能会发现都是皮,没看到的那面可能是橘子,卷成一团的鱼,里面是各种机器零部件,外星生物的蛋……

    这是从形状的角度来发散思维。接下来,可以从体积的角度来思考,如果种到地里天天浇水,会不会变成房子那么大?接下来,在苹果身上增加部件,比如拥有不同发型的苹果;让苹果发生质变,怎样才能变成梨,变成垒球,变成邮筒?

    再进一步,把苹果想象成一个星球,上面住着很多我们看不见的苹果星人。想象这个苹果拥有灵魂,伤心时会变白,想起失败会变成扁的,听到表扬会变得亮晶晶的,害怕时会皱巴巴的……

    如果苹果有人的情感,它是不是也会有兄弟姐妹?它的兄弟姐妹可能长成各种样子,比如金字塔型、皇冠型、城堡型、螺旋型、奶嘴型、棉被型……

    最后思考,这个苹果来自何处?妈妈从超市买的,爸爸喝酒带的,也可能是外星人的信号,也可能是去世的爷爷回来看我,也可能是某个陷阱的按钮……这个苹果从诞生到抵达我家的过程中,一定经历了很多,包括了宇宙诞生到原始社会,从古代到现代……

    经过种种联想,苹果和我发生通灵。万物为我,我为万物。我们也可能是苹果,而苹果就会长出四肢,变成我们。

    这也回应了《好无聊啊好无聊》的问题,百无聊赖而又无处可去的时候,随处都可以找到让我们开心起来的事物,前提是我们的想象力没有枯萎。

    后来呢后来怎么了

    9.6

    [日]吉竹伸介 爱心书童书 出品 / 2019 /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后来呢?后来怎么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死亡。孩子翻到了爷爷留下的笔记本,上面记述了爷爷对死后世界的想象。

    这些想象根植于日常生活,以乐观、有趣的面貌呈现出来,比如,幽灵中心是有前台的;投胎中心是有梯子的;通往天堂的路是个大烟囱;去天堂的装备和我们日常旅行一样,眼镜、医保卡、钱包、望远镜、牙刷、巧克力、枕头,还有给神灵的礼物。神灵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朋友,会听我们发牢骚,乐意听我们讲过去的故事,会教我们在天上飞,会帮我们出谋划策,不会管着我们,唱歌很好听。在爷爷的想象力,天堂到处都有棉被和温泉,能遇到很多名人,吃饭光盘饭店老板就会给一百万,厕所景观很好,地面很软摔了也不疼。

    爷爷对墓地的想象也与众不同,长方形坟墓,单杠型坟墓,灯塔坟墓,写满问题的坟墓,鸟巢坟墓,蹦床坟墓……在爷爷的想象中,死亡并没阻隔他和家人的联系,他记录了守入户家人的方法,比如,变成月亮、苹果、伤疤……这些想象消解了死亡带来的肃杀感,让我们想起亲人的时候,也仍然充满欢愉。

    孩子看得直兴奋,爷爷描述得这么精彩,是不是意味着他特别期待去天堂。他转念又想,很可能爷爷感到孤独,害怕去世,才写下这本笔记,他用这样的方式缓解面对死亡时的焦虑。对。然而,毕竟笔记本里记录的事情那么精彩,让人期待,是不是说明,爷爷面对死亡时,既有期待,也有害怕?

    我们换个角度看,我们一生所有的创造,不管是仅停留在想象里,还是已经落实到了现实世界,实际上都是在让生活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以此来缓解死亡带来的焦虑。这些创造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死后仍有事物留下,同样,这些东西也提醒我们,我们是速朽的。

    受爷爷的启发,孩子也想写一本死后会怎样的故事,但他的阅历太浅,想象死亡时,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现在想做的事,比如,踢出倒钩球、抓只大螃蟹、英雄救美等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死亡不只会给生活带来阴霾与恐惧,更多时候,在死亡的关照下,生活才更有趣味。同时,爷爷的笔记本给我们启示,正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才会如此精彩,这大概也就是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的道理。

    做个机器人假装是我

    9.4

    [日]吉竹伸介 / 2019 / 甘肃少年儿童出版社

    《做个机器人假装是我》涉及近代认识论里的“自我”问题。

    小健想把不喜欢做的事情交给机器人,比如写作业、打扫卫生、整理房间。他和机器人制定了“替身大作战”的计划,让机器人来装成自己。这时候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对机器人介绍自己?也就是,什么是“我”?

    他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家人,描述了自己的外貌。机器人觉得不够详细,小健就进一步介绍了自己喜欢和讨厌的东西,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当然,这些还不够,因为同样的内容,别人也可能适用。

    于是,小健又介绍了自己从婴儿时期到现在的经历,个人的经历总是无可替代的。由此,他又追溯了自己的来源,家庭,以及祖祖代代的谱系。这些都决定着我是谁。

    除此之外,我在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种种痕迹,我用过的东西,做过的事,别人一眼就能识别这是我的。小健举了几个例子,妈东西扔得到处都是,小熊被卫生纸缠住,打饭时地下留下污渍,这都是构成我的一部分。

    这时候,就涉及到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了。我之为我,取决于我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以,绘本里还用了一个笛卡尔的比喻,身体是一台机器,灵魂是与之相异的部分。小健说,自己是大便制造机、头发生成器、晚饭闹钟、袜子破坏机等等。

    小健已经介绍了自己的个人信息、外貌、喜好、血缘传承、生活习惯等内容,但这些仍旧难以说明“我”是谁。于是,他又将时间延伸到未来,他长大以后会变成很厉害的人。这一点的增加,让他在时间轴上更完整了。

    但机器人还觉得不够,因为还缺少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想说明白我是什么,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我不是什么,这涉及到我和别人的关系。

    于是,小贱就介绍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在小猫眼里,他是喂它吃的陪它玩的朋友,在医生眼里他是经常感冒却不喜欢打针的人,在女同学眼里他是吵闹爱回嘴的男生。同样,他在不同地方做的事也不一样:在爸爸妈妈面前是儿子,在弟弟妹妹面前是哥哥,在奶奶面前是孙子,在自己房间里可以挖鼻孔……

    除了这些外部信息可以确证“我”是谁,还有一些只存在于脑海中的事情,同样作为“我”的一部分存在着。比如,觉得别人长得像河马,觉得别人的笑话无聊……他觉得身体内部有个只有自己才能进入的私人世界。

    他举出奶奶的话: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颗造型不同的树,树的种类是天生的,我们无法选择,但我们可以决定怎么去培育它、装饰它。树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不喜欢自己的这棵树。

    到了家门口,机器人终于了解小健了。或者说,到了家门口,机器人对小健的了解,只能到此为止了。然而,当机器人装起小健的时候,妈妈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了。小健也很诧异何以会穿帮。

    看得见 看不见

    9.4

    [日] 吉竹伸介 / 2020 /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看得见,看不见》关于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

    我们活在现实世界中,但却生活在概念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样理所当然,每个人都会基于自身情况,投射出一个概念的世界。这就是很多人无法相互理解,无法友好对话的根源。

    书中的小孩来到外星。这个星球上的人有三只眼睛,两只在前面,一只在后面。他们觉得,这个小孩看不到身后,生活一定很麻烦,还善意地提醒彼此,不要对这个小孩说背后的事情。这个小孩成了异类,直到遇见了一个后眼看不见的外星人,两个人相谈甚欢。那个外星人渴望去地球,在那里他会是正常的。

    这个小孩列举了他在其他星球上遇到的“正常人”,每个星球都因为“正常”标准的差异而各不相同。长腿人星球的台阶高、跨度大,软体人星球的道路用管道做成,有长嘴人星球存储食物的容器是非常大的长颈瓶。

    小健在这个星球上,遇见一个三只眼睛都看不见的人。他面对的世界一定与小健的全然迥异。他只有靠视觉以外的其他感觉才能识别事物。于是,有了两大跨页的对比。对眼睛完好的人来说,世界是以视觉为标志的,比如红绿灯、左右箭头、门店招牌、门牌号等等。对盲人而言,世界是以声音、气味、感觉来标志的,如花香、狗叫、流水声、台阶高度、地上的石子等等。

    可见,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每个人的世界全然不同。小孩继续思考,如果某个星球上全是眼睛看不见的人,那么,他们的衣着、交往方式、饮食习惯也一定与我们不同。或许,他们的衣服上满是口袋,一摸就知道里面是什么;没有长得漂亮的人,只有声音好听的人;靠触感和气味挑衣服;街上没有灯;给朋友留言,不靠字条,而是捏成不同形状的粘土……

    实际上,每个人都不一样,看法和感受只有自己清楚。比如,有高个子,有矮个子,有盲人,有聋人,有人朋友多,有人爱独处,有人性子慢,有人不能走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不基于自己的身体条件以及外部世界的客观条件。作者说:

    我们的身体就像交通工具,每一种交通工具都有它厉害的地方,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拥有哪一种交通工具。每个人真实的心情、经历的辛、想做的事情,只有一直坐在这种交通工具上的自己才明白。

    我们不自觉就会倾向于坐同类交通工具的人,遇到交通工具不同的人,就会紧张和害怕。但作者并非着意于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是由此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因为,当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人愿意过来聊天,我们总会感到开心,也愿意讲述自己所看到的世界,讲述自己如何生活。比如,和三只眼睛的人讲自己如何扭头看身后,既能开阔对方的视野,也能让自己欣喜。

    实际上,友好的交流就是在彼此差异性的基础上找共性,这样才能让世界越来越丰富。既然我们每个人都不同,我们如何寻找共性呢?吉竹伸介在最后用了一组图画来展示,全宇宙都有最爱的食物是鲑鱼子的人,都有经常尿床的人,都有肚子饿就没精神的人,都没有没有枕头就睡不着觉的人,都有不怕痒的人,还有,都有喜欢被妈妈紧紧抱住的人。不管我们多么不同,都有会一起说出“我也是”的时候,这就是打开边界,拥抱彼此的契机。

    吉竹伸介说:

    如果大家能一边寻找彼此的相似点,一边欣赏彼此的不同,那就太好了。听上去好像很难,但做起来也许非常简单。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4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种类多(235+)
  • 简单(174+)
  • 一般般(67+)
  • 体验满分(656+)
  • 盗版少(377+)
  • 四星好评(576+)

下载评价

  • 网友 田***珊: ( 2024-12-10 10:36:11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曾***文: ( 2025-01-05 13:02:30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邱***洋: ( 2024-12-31 08:23:38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后***之: ( 2024-12-25 07:36:14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冯***丽: ( 2024-12-21 06:13:07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国***芳: ( 2024-12-31 05:58:32 )

    五星好评

  • 网友 訾***晴: ( 2025-01-04 10:37:32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车***波: ( 2024-12-11 03:44:26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芮***枫: ( 2024-12-29 00:01:35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