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和玛加丽塔:米·布尔加科夫作品集 (俄罗斯)布尔加科夫 著,高惠群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无忧售后 正版书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大师和玛加丽塔:米·布尔加科夫作品集 (俄罗斯)布尔加科夫 著,高惠群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无忧售后 正版书籍】精美图片
》大师和玛加丽塔:米·布尔加科夫作品集 (俄罗斯)布尔加科夫 著,高惠群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无忧售后 正版书籍】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大师和玛加丽塔:米·布尔加科夫作品集 (俄罗斯)布尔加科夫 著,高惠群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无忧售后 正版书籍】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273466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5-01
  • 页数:444
  • 价格:15.22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5:06

内容简介:

这是被扭曲的人在用扭曲的方式表现扭曲的人生、扭曲的世界。这是一部费时两年写了十五章、却将手稿焚毁,结果欲罢不能、不吐不快,于是重新展纸、一气呵成的杰作。《大师和玛加丽塔》是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艺界现实生活为背景,以传统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者为正义张目,鞭挞腐恶,歌颂真爱,把奇幻瑰丽的景观与浓郁凄绝的诗情融合成一体,终使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书籍目录:

米·布尔加科夫(1891~1940)俄罗斯作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一个教授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音乐、戏剧,深受果戈理、歌德等的影响。1916年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派往农村医院,后转至县城,在维亚济马市迎接了十月革命。1918年回基辅开业行医,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后被邓尼金分子裹胁到北高加索。1920年弃医从文,开始写作生涯。1921年辗转来到莫斯科。1920年开始在《汽笛报》工作,发表一系列短篇、特写、小品文,揭露并讽刺不良社会现象,以幽默和辛辣的文风著称。1924~1928年期间发表中篇小说《不祥的鸡蛋》(1925)、《魔障》(1925),剧本《卓伊金的住宅》(1926)、《紫红色的岛屿》(1928)。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白卫军》,描写1918年基辅的一部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白卫军军官的思想行动。...


作者介绍:

米・布尔加科夫(1891~1940)俄罗斯作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一个教授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音乐、戏剧,深受果戈理、歌德等的影响。1916年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派往农村医院,后转至县城,在维亚济马市迎接了十月革命。1918年回基辅开业行医,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后被邓尼金分子裹胁到北高加索。1920年弃医从文,开始写作生涯。1921年辗转来到莫斯科。1920年开始在《汽笛报》工作,发表一系列短篇、特写、小品文,揭露并讽刺不良社会现象,以幽默和辛辣的文风著称。1924~1928年期间发表中篇小说《不祥的鸡蛋》(1925)、《魔障》(1925),剧本《卓伊金的住宅》(1926)、《紫红色的岛屿》(1928)。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白卫军》,描写1918年基辅的一部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白卫军军官的思想行动。1926年小说改编为剧本《土尔宾一家的命运》,上演获得成功,但也引起争论。1927年他的作品实际上已被禁止发表。1930年,在斯大林的亲自干预下他被莫斯科艺术剧院录用为助理导演,业余坚持文学创作,并重新开始写他一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加丽塔》(1966)直到逝世。其他著作有剧本《莫里哀》(1936)、传记体小说《莫里哀》(1962)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今天伊人不在,玛格丽特仍可在心中和他交谈:“如果你被流放,为什么不让我知道?别人可不是这样做的。你不爱我了?不会,我总不相信这一点。那么,你被流放了,你死了…...若是这样,求求你放开我,让我自由生活,自由呼吸吧。”玛格丽特代替他回答说:“你是自由的......难道我抓住你不放吗?”她又反驳他道:“不,这算什么回答!不,你应该从我记忆里消失,我才能够自由!”


“哎呀,这才真叫有趣!”教授一边狂笑不止,一边说,“你们这里是怎么搞的?不论提起什么,一概没有!”忽然,他不笑了,而目,像精神病人常有的情况一样,从狂笑立即转向另一极端——大为震怒。他声色俱厉地问道:“那,照这么说,真是没有喽?”


经过短暂的沉默,沃兰德开口说:

“不得不打扰二位了,玛格丽特・尼古拉耶夫娜和大师!不过,你们还是别生我的气。我想,我不会让你们二位后悔的。那么,好吧,”他只对大师一人说,“您去向这个城市告别一下吧。时辰已到,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沃兰德说着,抬起那只戴着喇叭口黑手套的手,指了指河对岸。对岸无数个火红的太阳正在把窗玻璃烧化,而在这些太阳的上空则笼罩着一层云雾、黑烟和水汽一一那是一天中被晒得滚烫的城市散发出来的。

大师翻身下马,离开几个骑士,在地上拖着黑斗篷向山冈的断崖处跑去。大师凝望着那座城市,那间确实有一种牵肠挂肚的愁绪悄悄浮上了他的心头,但这种感情很快便为某种甜美的惶惑感所代替,继而又变成了面对着浪迹天涯、居无定处的生活的激动不安

“这是永别!必须明确认识这一点,”大师小声自言自语着,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他开始静静地谛听自己的心声,他想确切地铭记下此刻他心灵中发生的一切。他觉得,他内心的激荡逐渐变成一种深深的、非常强烈的委屈感。但这种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便烟消云散了,不知为什么又产生了一种傲世出尘的冷漠感,而它最终又被一种永恒安宁的预感所代替

几个骑马人默默地等待着大师。他们看到,在断崖边上,一个高高的黑影做出各种姿势,时而昂首挺胸,像是恨不得一眼望遍全城并进而窥视它的四周,时而又俯首沉思,仿佛要穷尽脚下那横遭践踏的芳草的奥秘。


他们这样默默飞行了许久,直到下方的地表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忧伤的森林已为大地上的黑暗所吞噬,白刃般泛着寒光的条条河川不见了,出现在下方的是一些反射着白光的大圆石,圆石之间是一个个深

不见底、连月光也无法照进去的陷坑。

来到一座荒凉孤寂、平坦多石的山顶时,沃兰德勒了勒坐骑。于是其他几名骑士也都放慢了步子,倾听着铁蹄踏在燧石和圆石上发出的嘚嘚声。分外皎洁的月光把这片平山顶照得绿莹莹的,玛格丽特很快就认出在荒漠的山顶上放着一把扶手椅,椅上坐着一个穿白袍的人。也许这人是耳聋吧,要么就是他正完全耽于沉思——他竟没有听到石山顶在马蹄的重击下发出的颤抖。骑士们向他走去,尽量不惊动他。

皎洁的满月对玛格丽特极力相助,亮得胜过最亮的电灯。她清楚地看到,坐在椅上的人的两眼毫无生气,像个盲人,他在急切地不住地搓着双手,两只视而不见的眼睛凝望着空中的一轮玉盘。玛格丽特还看到,那是一个笨重的石椅,上面似乎还有火花在闪动;石椅旁边卧着只黑毛尖耳朵大狗,也像它的主人一样不安地凝望着月亮。

坐在椅上的人的脚旁扔着些碎坛片,地上有一汪深红色的水,像是永远不会干涸。

骑士们勒住坐骑。

“您的小说,他们看过了,”沃兰徳转身对大师说,“他们只提出一点:对于小说没有结尾表示遗憾。所以,我现在就想让您看看您书中的主人公。将近两千年了,他一直坐在这石平台上,睡在这里。然而,每当满月来临时,他就睡不着,他为失眠所苦。满月不仅折磨他,还折磨他忠实的卫一这只狗。如果说,怯儒果真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那么,大概,这只狗总没有犯怯儒的罪过吧。这只猛犬除了雷电之外是什么都不惧的。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谁在爱,谁就应该与他所爱的人分担命运。”

“他在说些什么?”玛格丽特问道,她那原本十分安详的面庞蒙上了层轻微的怜悯的影子。

“他总在说着同样一件事,”沃兰德的声音回答说,“说他...


“为了某年某时的一个满月而付出一万千个满月的代价?不是太多了吗?”玛格丽特问道。

“您又要重演弗莉达那种事?”沃兰德说,“不过,玛格丽特,这事您就不必操心了。一切都会是正当的,世界就是这样构成的。”

“放了他吧!”玛格丽特忽然像她当魔女时那样用刺耳的声音大叫声。一块山石被震掉下来,顺着山坡滚入深渊,在群山中引起隆隆巨响。但是,玛格丽特自己也不能肯定这轰隆的巨响是山石的滚落声,还是撒旦沃兰德的笑声。不管怎样,沃兰德的确在笑。他一边笑,一边看着玛格丽特说:

“不要在山里喊叫,他反正早已习惯于山石的崩塌声了,这声音惊动不了他。玛格丽特,您也不必替他求情,因为他一直渴望会见并与之交谈的那个人已经替他求过情了,”说到这里沃兰德转身对大师说,“喏,怎么样,现在您可以用一句话来结束您那部小说了!”

大师一直默默站在一旁望着石椅上的犹太总督,好像正在等待着这句话。他马上两手往嘴边一拢,大声喊起来,声音震得周围荒凉的秃石山纷纷发出回声:

“你解脱了!解脱了!他在等待你!”

群山把大师的喊声化作惊雷,而惊雷又震得地裂山崩。可诅咒的石壁坍塌了,剩下的只有平台和石椅。石壁跌落进黑暗的谷底,霎时间深谷上面又显露出一座广袤的城市和无数灯火。城市上空,在万余个月圆之夜的长久岁月中生长得郁郁葱葱的大花园顶上,有一群亮闪闪的金色偶像俯瞰着全城。一条月光路,也就是犹太总督期待已久的那条月光路,径直伸进这座大花园里。尖耳朵猛犬首先冲到路上,沿着它朝上跑去。身披血红衬里的白披风的人从坐椅上站起来,声嘶力竭地喊叫了一句。分不清他是在哭还是笑,也没有听清他喊的是什么,只见他也紧跟着自己忠实的卫士,急匆匆地沿着月光路跑上去了。


开枪吧,随便你们做什么,反正我不起床。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小说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文艺界现实生活为背景,是一部以传统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读来,有一种现代魔幻小说的意味,作者把奇幻瑰丽的景观以浓郁凄绝的诗情融为一体,而作者的写作功底又让小说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不可不读。


书籍介绍

这是被扭曲的人在用扭曲的方式表现扭曲的人生、扭曲的世界。这是一部费时两年写了十五章、却将手稿焚毁,结果欲罢不能、不吐不快,于是重新展纸、一气呵成的杰作。《大师和玛加丽塔》是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文艺界现实生活为背景,以传统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者为正义张目,鞭挞腐恶,歌颂真爱,把奇幻瑰丽的景观与浓郁凄绝的诗情融合成一体,终使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精彩短评:

  • 作者:范克里夫大尉 发布时间:2011-08-01 08:29:21

    我艹,看得通体流汗呼吸不畅欲罢不能

  • 作者:[已注销] 发布时间:2008-09-11 08:46:59

    上部很疯狂,下部很浪漫

  • 作者:闲知 发布时间:2009-01-21 17:03:59

    常常习惯于 玛格丽特 怪

  • 作者:一坨棉花 发布时间:2018-03-27 17:02:51

    “我认为微软应该...我认为...设计的不好...我希望...如果让我来设计...”

  • 作者:扭腰客 发布时间:2010-04-02 10:33:48

    神作!!这两年看过的最好的小说!

  • 作者:mecca 发布时间:2019-11-17 17:18:52

    4+ 除撒旦舞会外都很好读,30年代的魔幻讽刺幻想一本通。高惠群这个本子译得很棒。


深度书评:

  • 怯懦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

    作者:Alice 发布时间:2007-10-25 11:51:29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昨夜一直看到凌晨两点,加今天上午继续埋头,酣畅淋漓地读完了它。

    读者这样持久而强烈的兴趣证实了作者的技巧。文本中嵌套文本,故事中嵌套故事……挑战了读者对于叙事线索的接受能力。撒旦折腾莫斯科的故事以及耶路撒冷彼拉多的故事互相映衬,后者更是前者的引子。两个故事的基调一样,热烈、血腥,满溢着摧毁和创造的强大的力。诡异的想象让读者畅心所愿地达到种种极限。那些残忍满足了我们出轨与破坏的阴影,所以我读得尤其痛快。

    主题古典并且鲜明。莫斯科已经堕落,人心已经变化,人人都在谎言中生活。一切已经腐朽,善无法感染它。只有恶的摧毁才能同时换来重生。更富有深意的是,玛格丽特在遇见撒旦之前只是一个痴情软弱的美丽女子,可是与撒旦会面之后变成了魔女。她敢于横扫仇敌的家,敢于鼓励大师投向新生活,敢于嘲笑阻碍她幸福的一切人物。魔女的玛格丽特是非常恣意地,非常强大而完整的――人,而绝非一个单薄的恋爱的女人形象。

    这个转变是一个极大的讽刺,魔比人甚至神更能让人完整。这个堕落的城市仿佛封闭的监狱,恶反而成为通向自由之路。

    看《飞翔》里的这一段,多么激越而流畅:"我身隐蔽,自由来去!我身隐蔽,自由来去!玛格丽特顺着自家门前的小巷飞到和它垂直相交的长街上……伴随着她的只剩下了飞行在她左上方的圆圆的月亮。她的头发早已完全松散开,她感到月光带着呼呼的啸声冲刷着她的全身。往下看,两排稀疏的灯光迅速汇成两条长长的光带,那光带又迅速消失在她身后。"

    大师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正直、有天分但是怯懦忧惧。其中稿件被据,焚烧稿件……简直是布尔加科夫自己的经历。也有人开玩笑评论布是给自己塑造玛格丽特求得安慰。她坚贞强大的爱情是他的庇护,她是他的女神。

    小说中的莫斯科城是被谎言笼罩的,人们在谎言下或者如鱼得水,或者怯懦苟且。本丢彼拉多说:"怯懦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整个故事中,战胜怯懦的人少之又少。莫斯科的人已经不能再靠自己的力量觉醒,所以撒旦来了。

    想起这个写信向斯大林求一个助理导演职位的布尔加科夫,想起他面对二百九十八篇敌视和漫骂的文学批评,想起他拒绝修改《莫里哀》的剧本……这个人最后被全苏作协主席法捷耶夫评价道:"是一个不论在创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没有背起沉重政治谎言包袱的人。他走过的是一条真挚的人生之路。"

    因为他面对谎言没有怯懦,《大师与玛格丽特》才如此地激越、充满力量。

  • 沃兰德 摘译自<布尔加科夫百科全书>(自娱而已,未加仔细校对)

    作者:巴尼福斯 发布时间:2008-02-07 20:09:15

      沃兰德是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人物,他是阴间世界的首领。沃兰德( Воланд ),他是魔鬼( дьявол ),撒旦( сатана ),“黑暗之王”( "князь тьмы" ),“罪恶的精灵与阴暗统治者( "дух зла и повелитель теней" ),所有这些说法都在小说中出现过。

      沃兰德基本可以确定为约翰 . 沃尔夫刚 . 歌德的长诗《浮士德》( 1808 - 1832 )中的梅菲斯特,自然也是查理 . 古诺( 1818 - 1893 )的歌剧《浮士德》中的人物。

      沃兰德的名字源于歌德的长诗,它只有一次被提到,且在俄文译本中通常指行为堕落。瓦尔瓦普吉斯之夜的场景中,梅菲斯特要求让路的场景说的这句话:“让路,沃兰德公子来了!” 布尔加科夫接触过索阔洛夫斯基的非韵文译本( 1902 ),此处是这样写的:

      “梅菲斯特:看给你带到什么地方了!看来,我得使用我的家法了。嘿,你们这些人,让路!沃兰德公子来了!”

      原德文的诗句是“ Junker Voland kommt ”。在注解中译者这样解释的,“ Junker 是指显贵人物(贵族),而沃兰德( Voland )是魔鬼的一个名称。伏兰德( Faland )作为一基本词汇(意为骗子,阴险狡诈的人)已经被古代作家赋与魔鬼的含义。

      布尔加科夫使用了后者的名字: 瓦列特杂耍场的魔法表演后服务员试图回想魔法师的名字:“-噢…似乎叫沃兰德( Воланд )。或者可能不是沃兰德?可能是法兰德( Фаланд )。 ”

      在 1929 - 1930 年的稿本中在名片中沃兰德的名字完全用拉丁文写成:“ D-r Theodor Voland ”。在最后的文本中布尔加科夫没有使用这个写法:伊万 . 别兹多姆内在牧首湖畔只来来及起了姓的头一个字母 W (双 v )。

      换掉原来的 V ( ("фау") 不是偶然的。德文 "Voland" 俄文写作 Фоланд ,而按俄文 Ф 与后面的组合在一起会产生一种滑稽的效果,并且读起来不顺嘴。德文 Faland 在这里是不太适合的。俄文的发音为 Фаланд ,看起来会好一些,但这样 Фал 会产生不适当的联想(绳索的意思,用它来拉起船上的风帆和横珩),并会联想到一些派生的俚语词。而且在歌德的长诗《浮士德》中也没有出现过 Фаланд 那样的名字,而布尔加科夫正是想把自己的撒旦与浮士德联系起来,即使那个名字不那么为俄国读者所知。起一个陌生的名字就要为了让沉缅于神话境界的读者不要一下子就猜出来那个沃兰德是谁。

      作者的第三任妻子 Е. С. 布尔加科娃在日记中记录了人们阅读《大师与玛格丽特》 1939 年最后的稿本前几章的情况:“昨天法伊科两个人(戏剧家亚历山大 . 米哈依洛维奇·法伊科( 1893 - 1978 )与妻子)、马尔科夫(莫斯科艺术研究院文学部副主任)、维列金(维塔里 . 雅科夫列维奇 . 维列金( 1910 或者 1911 年生)),莫斯科艺术研究院文学部女同事巴维拉 . 阿列克山德洛维奇 . 玛尔科娃( 1897 - 1980 )在我们家。米沙阅读了《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从头开始的,印象非常深。于是他们就请约一个时间再继续读。米沙读后问,你们知道谁是那个沃兰德?维列金说,猜到了,但是具体是什么不知道。我建议我们都写在纸上,然后再互相看了纸条。他写的是撒旦( сатана ),我写的是魔鬼( дьявол )。这之后,法伊科耍了一个花召,他在纸条上写着:我不知道。结果我中计了,他知道了我的答案是撒旦。”

      布尔加科夫无疑对这个试验非常满意。甚至像法伊科那么高水平的听众也不能一下子猜中沃兰德是谁。自然,出现在牧首塘的外国教授到底是怎么来的,从一开始就令《大师与互玛格丽特》的读者处于紧张状态。在早期的稿本中,作者想给未来的沃兰德起阿扎杰洛( Азазелло )和维里阿尔( Велиар )。

      布尔加科夫所用的沃兰德这个名字来源是多面性的。在《大师与玛格丽特》里,魔鬼的肖像与艾杜尔特 . 冯-曼德罗非常想象,这是别雷《莫斯科怪人》( 1925 )里的魔鬼人物。作者把这本书赠送给了布尔加科夫。根据作者别雷在长篇巨著《莫斯科》中的长篇小说《面具》前言里面的意见,这是“德-萨特侯爵一类人物与二下世纪的卡里奥斯特罗组合”。在《莫斯科怪人》的前言中作者断言,以曼德罗人为代表的《铁蹄》(杰克 . 伦敦,也称乔 . 格里菲特( 1876 - 1916 )著名的小说, 1908 年出版)主题(人类被奴役)已经过时了。别雷设法把书中人物罪恶的一面包装起来,使读者不能完全了然,曼德罗是魔鬼吗?

    注:

    此处参考绿原的《浮士德》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 年 11 月)。但该译中“沃兰德”被称为“伏郎”。

    采用钱诚译本的译名。

    前面所称“ 伏兰德( Faland )”的俄文拼法。

     

      只是在小说的最开始,作者隐藏了沃兰德的真正面目,以激起读者的好奇,然后通过大师和沃兰德本人之口宣示,在牧首塘真的来了撒旦(魔鬼)。在《大师与玛格丽特》还有催眠术士和沃兰德及同伙对莫斯科人进行集体催眠的说法。但是对他的目的却一直不甚了了。用这种方法,布尔加科夫表达了苏联公众的日常反应:怎样去解释周围发生的不可解释的现象,其中包括大规模肃反与许多人的失踪。 .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似乎在说,即使魔鬼带着自己的随从真的来到了莫斯科,那些权威的机构,那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比如,莫斯科文艺协会的代表米哈依 . 阿列克山德罗维奇 . 别辽兹也能找到合理的根据,而不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演说相冲突,重要的是,他们还能使所有人确信这一点。其中包括他自己着魔这个事实。

      布尔加科夫不可能知道杰出的奥地利哲学家卡尔 . 莱尔蒙得 . 波普尔( 1902 - 1903 )的证伪理论(或者说是原则),这个理论在《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死后才出现。波普尔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像埃德蒙德 . 弗洛伊德的理论一样,能用自己的术解释所有现象和所有过程,这只是因为在原则上不能对这个理论进行经常性的检验。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中,他似乎讽刺性地先知先觉到了这个理论。

      与曼德罗类似,根据柯罗维耶夫和法戈特( Коровьева-Фагота )的说法,沃兰德在尼兹也有别墅。在这个细节上反映了,不只是熟悉《莫斯科怪人》,而且还有尼兹作为疗养地的象征意义,全世界的富人在那里休息,而且政治家有布尔加科夫经历过的细节。

      1934 年春天,在创作剧本《死魂灵》之前,作者与妻子提出了去国外,到法国进行两周旅行的要求。在 4 月 28 日给朋友 П. С. 波波夫的信中,布尔加科夫因这件事谈到了自己长久的理想:“我很久就幻想着地中海的波浪,还有巴黎的博物馆,安静的宾馆,没有任何熟人,还有莫里哀喷泉,总之,想见到这一切。他已经很久就与柳霞( Е. С. 布尔加科娃)谈到,这样的旅游如何令人神往。

      《曾经是五月》的草稿成了他下一本书的开端。 1934 年 5 月 10 日,他们还满怀希望,盼着到国外去,如第二天 Е. С 布尔加科娃在日记中所记录的那样, . 死魂灵的导演贝里耶夫( 1901 - 1968 )建议:“米哈依 . 谢尔盖耶维奇,你最好还是到工厂去看一看。”对于这个荒唐的建议,他开玩笑似地回答道:“工厂太吵了,我已经累了,还有病。你最好是把我派到尼斯去。”

      他到国外旅行的请求被不客气地拒绝,《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心怀抑郁。去尼斯的幻想落空了。但是沃兰德在这个疗养胜地有了一个别墅。

      沃兰德这个形象的创新在于,他是一个魔鬼,但是他明显有上帝的属性。布尔加科夫非常熟悉教会历史学家和主教 Ф. В. 法尔拉拉的书《耶稣基督的生活》( 1873 ),他的摘录现保存在作家的档案馆里。

      在法尔拉拉的书中我们读到:“尽管他讲的这个寓言不长,但是富有教益,这是关于一个富有的愚人的故事,他非常贪婪,自私到了荒谬绝伦的程度,他就这样东忙西忙的,但他全然不晓,世界上还有死亡存在,且灵魂不能吃粮食,他想,他的‘果实'、‘财产'、‘谷仓'足够他长时间使用,‘吃喝玩乐一应俱足',但是天上传来恐怖的回声,宣布了惊人而且充满讽刺的判决:‘无知的人啊,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路加福音 XII, 16-21 )。”

      瓦列特杂耍场餐厅服务员索科夫从沃兰德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且没有几天活头了,可还是舍不得花掉他那一笔数目非常大的存款。这个情节明显是起源于这本书。

      在《大师与玛格丽特》里面,布兰德宣告:“过九个月他就会死掉,在明年的二月份,因肝癌死于莫斯科大学附属医院第四病房。”之后,他如此评论道:

      “九个月,”沃兰德若有所思地计算着,“二十四万九千…每月两万七千(做一个对比:布尔加科夫做为大剧院的顾问及剧本作者,他的工资在三十年代每月 1000 卢布),有点少,但是节约着点也够了…”

      “而且我也不劝你上医院,”演员继续说,“在病人无望的呻吟和残喘中死去有什么意思。不如用这二万七千卢布大摆宴席,然后服了毒药,有丝竹仙乐,有醉人的美女,有豪放的朋友,这样往生极乐世界 岂 不更妙?”

      与福音寓言中的主人公不同,索柯夫没有享受到尘世的快乐,而且不是为了拯救灵魂,而只是出于天生的贪婪。沃兰德不无讽刺地劝他效法“富贵的穷人”。别辽兹也是如此,他想的只是生活的乐趣,比如他马上就要去基斯拉沃德斯克休假,不肯听取沃兰德预先的警告,他要他相信“上帝是存在的”,而且人还“死到临头”,这些东西他马上就有了预感:莫斯科文学学会主席完全像撒旦所说的那样,被有轨电车切断了脖子。这个只知享乐的富人原来只是守财奴和见风使舵的投机分子。

      那个卡里奥斯特罗伯爵成了卡洛里那 . 巴甫洛娃(雅尼什)( 1807 - 1893 )的长诗《在特里阿诺的谈话》的主人公。据布尔加科夫的第二任夫人 Л. Е. 别拉捷尔斯卡娅说,在二十年代作家交往小圈子里的朋友和熟人中对女诗人都有所耳闻。《在特里阿诺的谈话》是以伯爵阿诺列 . 米拉博( 1949 - 1791 )与卡里奥斯特罗在法国大革命前的对话为形式。卡里奥斯特罗对米拉博启蒙思想中充满的乐观主义表示怀疑:

               “古老的制度被推翻,

                千万人走向前台,

                流血的时日来了,

                但我知晓会有这些骇浪,

                那四千年的可怕教训,

                还恍如昨日。

                可怕的骚动正在停歇;

                伯爵,请相信,这蠢动的人群,

                又会有链锁加身,

                这些法国人会抛弃,

                他们得到的权力遗产。”

      沃兰德对别辽兹启蒙主义式的乐观主义持批评态度:“请问,如果人不能制订哪怕是非常短期的计划,比如说一千年,怎么能掌握命运,他可能自己的明天都不能担保?”

      与卡里奥斯特罗一样,沃兰德指出了人类活动的不可预见性,他们所得的往往与自己的所求相悖,尤其是在长远的背景上。魔鬼要使文学家相信,人不能预见自己的将来。但是别辽兹这个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给不可预见的,偶然的事件留有任何余地,因为自己虚幻的决定论名副其实的搭上了自己的头。

      《特里阿诺的谈话》中的卡里奥斯特罗与沃兰德之间有着相似的地方。卡里奥斯特罗:“为南方之子, / 形容怪异, / 身材高大如弯曲的长剑, / 嘴角上挂着冷酷的笑容, / 眼睛闪着敏锐的目光。” 而沃兰德:“他只是个子高一些”,他不只一次把自己锐利的,发绿的眼睛投向别辽兹,发生的笑声令人莫名基妙。别兹多姆内在某一个瞬间觉得沃兰德的手杖变成了长剑,在撒旦的盛大舞会上沃兰德也手杖长剑,当玛格丽特见到,“沃兰德的皮肤总是被晒得黝黑”。这确实使撒旦更像来源于炎热的南方。

      与在牧首塘的沃兰德相似,巴甫洛娃勾划了魔鬼般的卡里奥斯特罗来到审判基督的法庭的情景:

                  我在远方的加利利;

                  看见犹太人如何聚集,

                  来审判自己的救主;

                  我听见狂呼乱叫,

                  这是对救赎的奖赏:

                  “订死他,订死他!”

                  他巍然屹立,

      在沃兰德的故事里面,在沃兰德审问耶稣阿时,他隐然在场,宣布死刑的时候,他也在台上。总督被命名“大人”,其中暗指含了彼拉多“胆却”(胆小)的,虽然他在这里怕的不是人群的呼号,而是约瑟夫 . 该法 . 凯萨留(公元前 43 或 42 年到公元 37 年)的告密。在 1929 年的稿本中沃兰德与别辽兹对话更像是卡里奥斯特罗的独白:

      “请问,别辽兹突然问,这就是说,根据你的意见,没有‘订死他'的喊叫?

       工程师超然地冷笑道:

       “这个问题从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的女打字员那里听说是正常的,而你的意见呢?…拉倒吧!我想看见,一群人是怎样冲进法庭,这里由检察官主持,或是其它人,像彼拉多!一比较就会弄清楚。在坡列契斯捷林荫路革命法庭正在开庭(引处故意给出这个名称,这与基督教教传统有关。在二十年代,这里是莫斯科军区司令部, Е. С. 布尔加乔娃的第二任丈夫 Е. А 舍洛夫斯克就是这里的首长,而司令部可能附设法庭),忽然,你想,观众开始叫喊起来:‘毙了他!毙了他!'她马上就会带出了法庭,她已经死定了,他为什么要喊?对他完全无所谓了,要绞死谁,或要枪毙谁,而人群,不论什么时候,人群,都是些愚民,弗拉基米尔 . 米拉诺维奇!”

      此处布尔加科夫借沃兰德之口与《特里阿诺里的谈话》进行争辩。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根据革命及国内战争的经验,得出结论,群氓自己只能一事无成,他们只是为追逐一已之目标的领袖所驱使,可 K. 巴甫洛娃与其他十九世纪中叶的知识分子却虑不及此,把人民,群氓看成是决定历史事件进程与结果的独立因素。

      沃兰德工程师还滑稽可笑地模仿了公共会议及报纸上的风格,呼吁对所有在不公正的诉讼程序中被控进行破坏活动的工程师采取最高惩罚措施(就是所谓有“沙赫金案件”)。 这个审讯发生在 1928 年,其中五个被告被判死刑。

      沃兰德的形象与另一种对魔鬼的看法是不相容的,那是哲学家和神学家 П. А. 弗洛林斯基在其著作《真理的基石及确认》中所坚持的:“罪恶是徒劳的,因为它不是生命,而是死亡。而死亡是靠生命勉强图存,并借生命而生,因此他的存在只能以生命所给的滋养为限。死所具有的,只是为它所污染的生命。甚至在‘魔鬼的集市',在魔鬼的巢穴,魔鬼与自己的跟从者只能颠倒是非,恶意嘲弄礼拜的神性,而无所作为,这多么空虚!多么可怜!多么没有‘深度'”

      “这也算一个证据,即不论是实际上,还是在思想里都不存在巴伊诺洛夫斯基式的、莱蒙托夫式的、弗鲁别列夫斯基式的气势辉煌壮丽魔鬼,他们只是可怜的‘神所戏耍的猴子'。”

      在 1929 - 1930 年的稿本中,沃兰德基本上还是那样一只可怜的“猴子”,没有气质可言:一脸的不正经,说起话来面带奸笑,使用的不俗不可耐的语言,比如骂别兹多姆内是“说谎的猪”,对瓦列特杂耍场小卖部服务员假装抱怨:“咳,这些人真是莫斯科的恶棍!”并且哭丧着脸,跪求哀求:“不要杀了可怜人”。

      但是在《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最终版本中沃兰德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可说是 “气势辉煌壮丽”,堪与罗尔特 . 乔治 . 拜伦( 1788 - 1824 )、约翰 . 沃尔夫刚 . 歌德、米哈依尔 . 莱蒙托夫( 1814 - 1841 )、与为他的《恶魔》画插图的画家米哈依尔 . 弗卢别里( 1856 - 1910 )类比。

      沃兰德对与他所接谈的人解释来莫斯科的目的时,他的说法也不一样。对别辽兹与别兹多姆内他说是为了研究 海尔伯特 . 阿弗里兰克斯基的手稿。他是中世纪的学者,甚至在成为罗马教皇后,把自己的职责与对白色魔法,即天然的魔法的兴趣结合起来,与黑色 魔法不同,他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造孽。在 1929 - 1930 年的稿本中,沃兰德径直称自己为白色魔法的专家,如海尔伯特 . 阿弗里兰克斯基(在最后的稿本中,沃兰德已经称自己为黑色魔法专家)。

      他对瓦列特杂耍场及房室管理员尼卡诺尔 . 伊万诺维奇 . 鲍索伊说,他来是打算演一场黑色魔法(早期的稿本称为白色的魔法)。这场闹剧结束后 撒旦 对索柯夫称只是“想见到成群的莫斯科人在一起是什么样子,这在剧院里进行可再方便不过了。”

      柯罗维耶夫-法戈特在盛大的撒旦舞会之前说沃兰德及其随行者去莫斯科的目的是想要举办这个舞会,它的女主人一定得叫玛格丽特,还得是一个本地人。根据沃兰德助手的说法,在一百二十一个叫玛格丽特的人中,除了小说的女主人公外,再没有合适的人选。

      沃兰德是一个多面人,就如魔鬼一样,在与各种人谈话时戴着各种面具,对于自己此行的目的,他的回答各不相同,但所有这些说法都是他真实打算的一种伪装,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从莫斯科带走天才的大师与他的恋人,还有那部有关本丢 . 彼拉多小说的手稿。

      沃兰德部分地需要那场黑色魔法的表演,以便玛格丽特能听到瓦列特杂耍场发生的事,并做好准备,与他的使者阿扎杰洛见面。这里撒旦是全知全能的:与他接触的人过去和将来的生活,他都知道,他还知道大师长篇小说的稿本,他与“沃兰德福音书”完全一致,也就是在牧首塘向那两位不走运的文学家所说的一样。

      阿扎杰洛与玛格丽特在亚历山大花园见面的时候,向她引用了有关本丢 . 彼拉多长篇小说的片断,这不是偶然的,结果使得大师的恋人同意去见那位神通广大的“外国人”。因此当在盛大的撒旦舞会之后他从大师那里知道小说的题材后,沃兰德表现出的惊异,只是又一个面具而已。因此大师与其侍从的行为都服从一个目的:与大师会面,他被从医院里弄出来,是有关约叔阿 . 伽诺茨里及本丢 . 彼拉多的长篇小说的作者及他的恋人,以决定他们的命运。

    《大师与玛格丽特》作者所创造的沃兰德与侍从在牧首塘的出现的情节根植于艾内斯特 . 捷奥多尔 . 阿马德 . 霍夫曼的传统,他是哲学神秘主义的鼻祖,德国浪漫派小说的先导,其中对市井小人进行了辛辩的讽刺。

      沃兰德、科罗维耶夫-法戈特与别戈莫特都是“从虚空中幻化出来”。这里我们想起了小品文《阳台上的首都》( 1923 ),那里对其渊源所自有很好的揭示…“从虚空中幻化出一个警察,这是一个霍夫曼般的化人物。”在牧首塘的场景与霍夫曼的长篇小说《艾里克西尔魔鬼》( 1815 - 1816 )相呼应。在该书的引子中,故事也是在公园的林菌道上展开:“如火一样的太阳沉下山脊”。

      作者邀请阅读者与他分享悬铃木遮蔽下的石凳上一班人物,那里:“心怀不可言状的惊 恐,我要观看那蓝色的怪异的巨大山峦。” 《艾里克西尔魔鬼》是卡普勒(天主教芳济会托勒托钵修士)米达尔德的笔记,叙述者是以日记的出版人的身分出现的。通过叙述人之口,霍夫曼进行了思考:“我们的,如我们通常所称的,幻想和神往的对象,可能只是神秘之线的神秘启示,他跨越我们的全部生活,并把我们所有的表象联系在一起,而且,我想,那些觉得可以强行扯断这些神秘之线,并去触摸那不可捉摸的、控制他的力量并与之较力的人,必遭覆没。

      于是出版人开导读者:“你整个身心都充盈着神秘的震颤,那是生命与造化的神功所带来的;那时你已经觉得所有这一切就在你眼前发生,而你也你会准备去认同他。在那种心境下,你可以去读米达尔德的叙述了,而且这个僧侣的奇思异想,你只会当作是热烈的想象而导致的不连贯的戏说…”

      在《大师与玛格丽特》里,故事发生在“异常炎热的日落时分”,“那时莫斯科已被太阳烤得灼热,裹着干燥的烟尘沉向环形花园方向。”在沃兰德及他的随从出现之前,别辽兹感到了“ 不可言状的惊恐”,他有一种说不清的预感,自己会死去。在 1929 年的稿本中沃兰德说:“夜之女儿,命运女神纺完了自己的线”,这暗示出莫斯科文艺协会主席命运的“神秘之线”很快就要被扯断。

      既然别辽兹一厢情愿地认为,他的知识可以否决上帝和魔鬼,那就死定了,生命本身及生命的基础不属于理论的框架内。沃兰德向他提出了相反的“第七个证据”:这个文学家会摊上倒楣事, 叫做安努什卡-秋马,这是一不小心流到铁轨上的葵花油,而且电车女司机来不及刹车。

      沃兰德承载着命运,此处布尔加科夫是在沿袭着俄罗斯的文学传统,她不把人的命运与上帝结合,而是与魔鬼联系起来。

      这层意蕴最好的揭示是莱蒙托夫小说《宿命论者》( 1841 ),它是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一个组成部分。里面有中尉乌里奇与毕丘林的争论:“人们支配自己的命运吗?或者预先确定我们当中每个人最后的大限?这种事是可能的。”,为了证实这一点,他拿着手枪向自己开了一枪,可是子弹卡壳了。毕丘林向乌里奇预言他已死到临头,这事里就应验了。中尉被醉酒的哥萨克给砍死了,这个哥萨克先追上一头猪,并把它劈成两半。狂乱的哥萨克躲在木屋里,于是毕丘林要试一下自己的命运,他闯了进去。哥萨克的子弹掀掉了他的肩章,随后跟上的人制服了他。但是毕丘林如何也不能相信宿命论者:“我喜欢怀疑一切,可我的性格还是坚定不移,相反,说到我自己,我总是果敢地前行,即使我不晓得,等待着我的是什么。”

      这里似乎接续了《福音书》的喻言,有魔鬼从一个人身上(“恶魔附体的人”)离开,附到了群猪的身上。群猪从悬崖上跳下去,都死掉了(路加福音第八章 26 - 39 节)。哥萨克劈死猪以后,恶魔从那里放了出来,附到了他身上,使其狂易(恶魔附体的人)。正是魔鬼想要了乌里奇的命。中尉问道:“老兄,你在找谁呢?”,哥萨克答道:“找的就是你。”并劈死了这个不幸的人。如此莱蒙托夫告诉我们,掌握人类生死命运的全权,不是在上帝手中,而是在魔鬼手中。上帝给人类意志自由,使她用自己果敢而审慎的行动,来对抗魔鬼施加于我们身上的厄运,如毕丘林在小说《宿命论者》中所做的那样。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沃兰德,如此前在《不祥的蛋》里魔鬼洛克一样,也是命运的化身,他惩罚了别辽兹、索科夫与其他违背基督教道德准则的人。这个魔鬼是世界文学的头一例,他因违反基督的诫律而施加惩罚。

      沃兰德还有一个原型,这是布尔加科失所熟悉的《浮士德》的现代版本。他是文学家与记者艾米里耶 . 利沃维奇 . 悯德林( 1900 - 1980 )所作的“长篇小说《浮士德的回归》的开始部分)(这部著作没有完成),它于 1923 年发表在选集的第二卷《复活》中,这里还有中篇其中还有小说《袖口上的信札》(选集原件保存在布尔加科夫档案馆中)。

      《浮士德回归》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而且这个浮士德很像《大师与玛格丽特》早期稿本中的大师,他生活在莫斯科,然后他去了德国。在那里他遇见了梅菲斯特,他名片上用花体黑字白地标明“梅菲斯特教授”。

      在沃兰德的名片上同样也有“沃兰德教授”的字样。在 1929 年的稿本上用拉丁文表示,在最终的稿本中则没有出现:两个文学家在牧首塘在他的名片上看到了它,但是没有记住。沃兰德与悯德林笔下的梅菲斯特形象极其相似:“:总而言之…他脸部轮廓尤其优美,脸上则鼻子特别优美,它的形状异常端正,那是完全不多见的。它的形状是直角形的,斜边向上的,而且直角正好落在上唇上,可它怎么也不能与下唇吻合,自己孤悬在那里…这位先生有一双极端细长的脚,穿着黑袜(没有缝补过),着丝绒便鞋,而且肩上还披着那样的风衣。浮士德觉得,这位先生眼睛的颜色在不断变化着。

      沃兰德就带着这副离奇的相貌,出现在一所不吉祥住宅的到访者面前,他出格的相貌特征有悯德林笔下的梅菲斯特的痕迹,而眼睛变幻的颜色带出现在长篇小说《白匪军》的梅什拉耶夫斯基中尉身上。“右眼闪着绿光,像乌拉尔的宝石,而左眼是黑色的…”

      从布尔加科夫的第一个妻子 Т. Н. 拉巴的回忆录中我们得知,梅什拉耶夫斯基的原型是作家青年时的朋友尼古拉 . 申加耶夫斯基。但是这个原型的眼睛可不是色彩变幻的,而且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沃兰德与梅什拉耶夫斯基眼睛的颜色也不一样,通过它刻画两个主人公妖魔性格。

      悯德林笔下梅菲斯特这个称呼是他的姓,人们管这位从布拉格来的教授(也是在德国的外国人,如沃兰德在俄罗斯)叫做科拉德 . 赫里斯托弗尔。在 1929 年的稿本中,沃兰德被称为捷奥多尔,这可在他的名片上看出来。有趣的是,这两个名字都令人难以置信的与上帝联系在一起。克里斯托弗尔是从希腊文中译过来的,意思是“承载耶稣大道之人”,在悯德林笔下有讽刺的意义。在《浮士德归来》中梅菲斯特与上帝没有牵扯,他建议浮士德参加集体自杀的组织活动,这次他们要回到俄罗斯。可能这里暗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排除这是暗指十月革命,因为这部小说的续集没有面世。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沃兰德在早期的稿本中名叫捷奥多尔,是从古希腊语翻译而来,意思是“上帝之赐”。此处不仅是借用,而且也暗指沃兰德与约叔阿 . 伽诺茨里的关系,他决定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命运,但是这个命令要求沃兰德来执行。

      类于此的上帝与魔鬼互用的源头还包括德国浪漫诗人,讽刺作家海涅( 1797 - 1856 )的政论性作品《路上图景》( Путевые картины )。此处,他把英国保守党与自由党之争暗喻为上帝与魔鬼的斗争。海涅不无讽刺地指出,“上帝创造出的钱太少了”,这是指世界上恶的存在。

      沃兰德往人群中散发卢布,这些后来变成了废纸片,他以如此偷梁换柱方式满足了对金钱的渴求。在《路上风景》中,海涅生动地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从魔鬼那时拿去很多钱,作为他获得世界的抵押。结果上帝没有阻止自己的债务人“为非作歹”。而魔鬼也不想让世界完全毁灭,因此这样一来他就会失去自己的抵押金,故而他也谨守自己的界限,上帝也不糊涂,他清楚魔鬼的怎么对他来说是一个保证,使他敢于对世界的控制权交给魔鬼,让他们进行组阁。就这样 “萨米埃里”创建了地狱的军队,维里杰乌日成了大臣,维兹里布兹里成了国务秘书,老祖母获得了殖民地等等。这个联邦开始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经营,虽然他们在内心深处有罪恶的意志,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不得不与追求世界的福祉,为了福祉,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他们以此作为对自己屈就的奖赏。

      在《大师与玛格丽特》的早期稿本中提到了邪恶的大臣,在为创作小说准备的材料中留下了从 М. А. 奥尔洛夫所写《人与魔鬼关系的历史》( 1904 )摘抄了各种类型的魔鬼和撒旦名称,其中就有在海涅诗中出现的赛米埃里、维里杰乌日,还有“阿德拉马列赫,地狱里伟大的大臣”。在《路上风景》提到过的一个魔鬼是维兹里布兹里保存在小说最终的稿本中,他与科罗维耶夫-法戈特有很紧密的联系。

      海涅讽刺性地利用了歌德《浮士德》中的诗句,它也是《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卷首题词:“然汝究为何底人也?吾之为力,本欲恒为恶行,然亦终成善事。”海涅则反其道而行之,魔界的力量不得不向善,可为达此目的他们不惜采用最卑鄙的手段。

    德国的浪漫主义者讽刺同时代的政治家,他们宣称追求世界的福祉,可终日所行不能令人恭维。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沃兰德,如歌德的主人公,本欲作恶,却成就了善事。为了得到大师与他的小说,他惩罚了投机文学家别辽兹、叛徒巴龙 . 马太和很多其它的奸人,比如偷东西的餐厅服务员索科夫,或者贪赃的房屋管理员尼卡诺 . 伊万诺维奇 . 鲍索伊。但是他要把关于本丢 . 彼拉多小说的作者交付魔界控制这只是表面的恶,既然这事充满善意,而且是直接受约叔阿 . 伽诺茨里之托,后者是善的化身。

      但是如海涅一样,在布尔加科夫笔下,善恶最终纯由人自己所植。沃兰德与他的随从只是令植根于自身的恶行与美德有所显现而已。人们对乔治 . 别加利斯基的残酷态度在瓦列特杂耍场变成仁慈,而最初的恶,当人们想砍掉报幕员的头,成为表现善的必要条件:对掉头的报幕员的怜悯。

      沃兰德对利未马太的话最明白地提示了善与恶的辩证统一与互补,那时拒不向“邪恶的精灵与阴间的统治者”问候:“你说出那些话来,似乎就认可了阴暗与邪恶。你想过这个问题吗:如果不存在恶,何来你所行的善事?如果地上的阴影消失了,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你知道阴影都因物体和人而来。你看我长剑所留下的阴影。林木与生物都会留下阴影。你不想拔除地球上的林木与生物,把它无扫荡净尽,后来只能享受光秃秃的世界吧?你这个蠢人。”

      除了海涅的《路上风景》之外,法国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那托尔 . 法郎士(蒂波)的哲理论著《伊壁鸠鲁的花园》( 1894 )也曾涉及这个问题,书中断言:“恶是必需的,如果它不存在,也就不存在善。没有牺牲就没有勇敢,就没有痛苦,就没有同情。 ”

      “那么为共同的福祉自我牺牲与自我献身的价值何在呢?没有恶丑;没有爱,那有恨,没有美,哪有丑。世界生生不息,生命孕含着价值,只有归功罪恶与痛苦。因此不要怨恨魔鬼。他至少创造了宇宙的一半。这一半是那么紧的与另一半连在一起,如果触动了其中的一半,就会为后一半同样的损害。恶行被根除完毕,美德就无所依存了。”

      《伊壁鸠鲁花园》里的这段话显然与《路上风景》无涉,但是两者都有同一个相同的来源,海涅似乎是有所耳闻,布尔加科夫定是无所知悉。当时有一位备受争议作家 . 阿尔丰思 . 费朗索瓦 . 德-萨特侯爵( 1740 - 1814 ),他为阿纳托尔 . 法朗士(玛丽 . 费朗索瓦兹 . 阿鲁埃)所推崇。他著的《新尤斯津娜》 (1797) ,书中背景与伏尔泰( 1689 - 1778 )生活年代暗合,书中,他雄辩地发问:“身怀更高哲学智慧的人难道没有权力,对着查第格中前面天使奥斯拉(伏尔泰的小说《查第格或命运》 1748 )申辩,因为善要倚仗恶而生,顺理成章的,善也可会导致恶,如果他们本应如此。既然他们本质上正是行善的一种方法?他们不会有理由对此补充说吗,总的来说是,善或恶,这个或那人,没有区别的,要是不幸总是伴随着美德,兴盛总是伴随着恶行,既然万物在自然的眼中都是平等的,因此顶尖智慧的作法是在得势的恶人中占有一席之地,岂不更胜于混迹于注定要倒楣的有德行人中间?”

      这里德-萨特所引用的伏尔泰还是置善高于恶之上,虽然他也承认,世上的奸邪之徒远多于忠正之士。

      查第格:这么说,没有罪恶和灾难可不成,还需要她们编织善人的命运? ”

      奥斯拉:罪恶之人总是不幸的,他们的存在只是为考验世界上那些为数不多的忠正之士。恶兮善所倚。查第格:

       如果世界上完全无善又无恶呢?

      奥斯拉:那样一来,此一世界可就全成了彼一世界了,世事安排构成了另外的贤明大道。可是这个贤明大道只处于至圣之所在。这是完美的所在,恶无缘接于此境。至圣之主创造万千世界,每个世界各不相同。这无尽的多样性是他无边法力的一个象征。地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无尽的天空没有相同的彩耀,你在你所生的原子上所见到的一切,都各处其位,各因其时,为一个亘古不变、包罗万象的规律所主宰。你看到这个孩童偶然落水,那个房子偶然被烧毁,可偶然是不存在的,世界的一切或是考验,或是惩罚,或是奖赏,或是警示。

      伏尔泰在作品中采用了《波斯生活》中的《东方纪事》。善恶二元分法取材于古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东方记事》中的光明之神奥尔穆兹德( Ормузд )或者阿胡拉玛兹德( Ахурамазд )与黑暗之神阿里曼( Ариман )或者安格拉马依尼( Анграмайнь )的关系总是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中。两者代表了自然的两个“永恒的源头”。奥尔穆兹德不能负责由阿里曼所做的恶,这种恶原则上是不能被排除的,而他们之间的斗争,则是生命的源泉。伏尔泰把忠义之士置于最高存在的庇护之下,那个最高存在是另一个完美的世界的创造者。

      德-萨特把自然界善与恶等量齐观。如他在《新尤斯津娜》和其它长篇小说中所要证明的,先激起他对恶的憎恶后,可不因他原初的向善倾向,而使其导向人的善根。在德-萨特的长篇小说中,差不多所有为逞一已之欢娱的主人公都走向毁灭。

      法朗士如德-萨特一样,从伏尔泰的说法中抽去了最高实在,而使善恶等量齐观。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沃兰德,也包括《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也持这种等齐善恶的观点。与伏尔泰不同,他不是无情的决定论者,因此沃兰德正好把别辽兹称为轻慢偶然性的人。

      沃兰德执行约叔阿 . 伽诺茨里委托-布尔加科夫就是这样别出心裁的实现了性之本善与本恶的互补。这个思想大概是从意大利传教士玛乌里齐奥 . 咯尔佐尼关于中东的宗教社团伊也汲特著作的片断上得来的。这本书保存在普希金的 《阿尔兹鲁姆旅行记》( 1836 年)所附的材料里。那里提到“伊也汲特教徒们认为,上帝发号施令,但要委托魔鬼来执行。”

      约叔阿通过得未 . 马太请求沃兰德,把大师与玛格丽特带在身边。从伽诺茨里和他唯一学生的角度来看,给大师的奖赏是不太完全的。“他没有获得世界,他获得了安宁。”而从沃兰德的角度来看,安宁要好于“赤裸的世界”,因为这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撒旦劝说创作本丢 . 彼拉多长篇小说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走那条已到尽头的路?(也就是继续已经完成的长篇小说)…噢,充满浪漫情怀的大师,你不想白天与自己的女友在开始绽放的樱桃树下漫步,晚上来呤听舒伯特的乐曲?不想愉快地手里拿着鹅毛笔在蚀光下写作?你不想如浮士德手里操着曲颈瓶在试管造人一样,也塑造自己所亲灸的人物?”

      沃兰德如约叔阿一样所见略同,只有忠实,古板的利未马太知道能享受这“赤裸的世界”,这却不适于天才的大师。沃兰德心里带着怀疑和困惑,他见到这个世界满是乖离(大师所见也是如此),倒不如把最高的奖赏给了大师。

      沃兰德在瓦列特杂耍场所说的:“表面上大家都变了…,我要说,不过这城市也一样。西服再没有要说的了,但是又出现了…像这些东西…如有轨电车,汽车…我对公共汽车、电话和其它…仪器…没有兴趣,还有更重要的问题:这些人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吗?”这些话与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马丁 . 海德格尔( 1889 - 1976 )的思想相呼应,那是在他的《艺术创作的起源》中所说的:“飞机和收音机属于最新出现的事物,但是当我们想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却记起了其它东西。最新的事物,这就是死亡和审判。”

      虽然在 1935 年至 1936 年学者会见到有关的材料,但是海德格尔的著作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都出版。理论上《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作者完全能够从他的听众(他与哲学家波波夫要好)那里知道《艺术创作的起源》。沃兰德关于仪器的那些话只是写在最后的阶段写入小说的,那是在三十年代末)。更重要的是作家与哲学家的思想神奇地巧合。海德格尔的下述论断非常有趣,他紧接着“死亡与审判”的话之后说,“概括来讲,人们用‘事物'这个词命名所有东西,这东西只要完全不是空无所有。根据这个意义,艺术创作也就是那种事物,其中只要他有某些真实的东西。”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沃兰德最直接复活了被烧毁的大师的长篇小说。艺术创作的材料只存在于创作者的头脑中,他被重新具体化后,变为可感的事物。

      在写作《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准备材料中还有一份摘录,是有关卡里奥斯特罗伯爵的:

      “卡里奥斯特罗, 1743 - 1795 ,生于巴勒莫。亚历山大 . 约瑟夫 . 巴里扎莫 . 卡里奥斯特罗-菲尼克斯”。最初,在 1938 年的方案中,卡里奥斯特罗也是出席撒旦的舞会日客人之一,但是在最后稿本的有关章节中,把菲尼克斯伯爵去掉了。因为他不能重复沃兰德的形象。《大师与玛格丽特》没有一个文学作品中人物原型,或是实际存在的人物,在书中的以角色的形式出现。

      与约叔阿 . 伽诺茨里不同,沃兰德认为人都是不善良的,而是凶恶的。他在莫斯科的使命就在于彰显人性中的本恶。沃兰德与他的随从挑动莫斯科人任意胡闹,确信他们完全无法无天后,开始讽刺性地惩罚他们。

      沃兰德的一个重要原型是列奥尼得 . 安德列耶夫( 1817 - 1919 )的剧本《人的生活》( 1907 )中一个穿灰衣服的人物。要指出,这个人物出现在《大师与玛格丽特》作者非常熟悉的 С. Н. 布尔加科夫的《众神的盛宴》( 1918 )中,而安德列耶夫的剧本为《撒旦的盛大舞会》提供了框架。

      在《人的生活》前言里,有一个灰衣的人,象征着命运,名叫洛克,还称“黑暗之王”,他在谈到人时说:“人为前行的光阴驱迫,不能自主地履历生命的所有阶段,无一或缺。为视界所限,他任何时候也看不到下一个阶段是,可他移动的脚步却正要践履其上;为知识所限,他任何候都不知道,下一天或下一个时刻给他会面临什么。他茫无所知,为各种预感折磨,为各种希望和恐惧所焦虑,木然完成这些确定不移的先定目的。沃兰德预告了为知识所限的沃兰德之死,他因为这些不祥的预感而到焦虑,并且视界所限的大师提供了“最后的避难所”,他不应得见神性启示的光明,不应得见约叔阿 . 伽诺茨里。

      根据俄罗斯网站《布尔加科夫百科全书》内容选译 

       又该网站是根据鲍里斯 . 索科洛夫的《布尔加科夫百科全书》制作

    ( Булгаков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2002 Локид , Миф )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5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6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9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体验满分(595+)
  • 内涵好书(150+)
  • 超值(587+)
  • 方便(178+)
  • 微信读书(574+)
  • 无漏页(302+)
  • 值得下载(602+)
  • 字体合适(493+)
  • 中评多(460+)
  • 图书多(63+)
  • 小说多(550+)

下载评价

  • 网友 后***之: ( 2024-12-21 12:53:23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康***溪: ( 2024-12-28 03:23:57 )

    强烈推荐!!!

  • 网友 曹***雯: ( 2024-12-14 07:53:39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 网友 林***艳: ( 2024-12-10 13:49:07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饶***丽: ( 2024-12-22 11:46:33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师***怀: ( 2024-12-21 07:50:3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常***翠: ( 2024-12-26 03:50:58 )

    哈哈哈哈哈哈

  • 网友 孔***旋: ( 2024-12-23 12:26:09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国***舒: ( 2024-12-25 07:57:10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