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堵塞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情感堵塞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一位民主德国心理治疗医师
数千份心理治疗案例
亲历民主德国民众的情感堵塞
寻求拯救德国的“心理革命”
本书是一位民主德国心理治疗医师对民主德国民众心理故事的记述,也是作者本人的在民主德国的生活和情感史。作者详尽地分析了民主德国压力性体制对民众造成的心理后果,产生的社会角色代偿行为,转折期民主德国民众的心理,以及两德统一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他的分析建立在数千个病人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作者强调,转型期的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制度的变革、物质的富足、环境的宽松,更重要的是“心理革命”,并提倡一种鼓励健康生活的“治疗文化”。
书籍目录:
“现实社会主义”是压制性体系
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
国家压制
党的领导地位
国家安全局的权力
司法压制
国家教育的压制
家庭压制
医学压制
分娩过程中的权威独裁
教会压制
总结
压制的后果
缺陷综合症与情感阻塞
内心的缺陷状态
外在的缺陷状态
缺陷综合症的后果
自然天性的疏离
被阻碍的情感
人格分裂
用代偿消除缺陷综合症的尝试
作为代偿的普遍生活方式
性格的扭曲
阻碍型性格
强迫型性格
社会角色作为可能的代偿
当权者
野心家
追随者
反对派
出境者和叛逃者
空想家
“转折”期心理
社会心理的前提
情势的危机
从心理角度看“和平革命”的过程
独立的民主化道路的失败
边境开放——“德国迅速成为祖国”
对选举结果的心理阐释
“转折”的心理后果
对“非暴力”问题的补充
两德统一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德国分裂的心理学意义
统一进程作为心理防御过程
两德统一的心理学危险
为“心理革命”服务的心理治疗法
在“适应疗法”和“改变疗法”之间的东德心理疗法
我们的治疗实践
“心理治疗文化”
共同生活的文化
自然分娩
用陪伴替代教育
整体医学
反对权威宗教
结语
关于我
作者介绍:
汉斯-约阿希姆·马茨(Hans-Joachim Maaz),1943年出生,德国心理学家。自1980年起担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新教教会救济会的心理治疗诊所的首席医师。马茨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心理动力学疗法和深度心理学协会的创始人,从1989年开始他就成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的心理治疗、心身医学和医学心理学协会的董事。马茨凭借在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的很多演讲和讨论会的发言在整个德国的这一专科领域而闻名。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引人注目的是这种要求大家不要采取暴力行为的大氛围。……但对我而言,劝告说大家不使用暴力的动机则非常可疑。就我的观察,它巩固了一个后果严重且广为流传的错误看法,那就是将暴力和攻击性等同起来。……目的是为了抑制合理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得以表达可能是克服危机、解决矛盾、实现社会的真正变化所必需的前提。
民众对政府和党越来越抵触和反感,但对于领导人却仍保持着一定的尊敬和一种几乎令人感动的信赖:许多人相信那些领导人肯定不像下面的人那样糟糕,他们始终固执、热切地认为,国家领导人对一切并不知情,他们被欺瞒了,不能从下面得知真相。通过人们能够得到“上访权”,这种骗人的希望得到了现固。事实上,“当局者”也确实会偶尔批准一项权利,或在某次平头老百姓与乡村政府机构出现“民告官”案例时,作出有利于弱者的判决。这使得这种封建的崇拜得到现固,并进一步支持了这样一种理念:社会主义真的是件好事,信仰他的人会从中获得一线生机。
生活方式既是心理缺陷综合症的结果,同时又会引发进一步的畸变。限制重重、自主决定权被剥夺、控制、审查和惩罚,这一切使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举步维艰,并阻碍了人的发展与成长,这是无可置疑的。许多人因此而变得幼稚、不自主、市侩庸俗、目光短浅,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但这些真话人们常常不愿听。这些心理畸形的人们很少有兴趣去改变这一体制,恰恰相反,他们想维护现有的社会结构。这在心理治疗中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在公开场合还是会遭遇愤怒、反对、憎恶和敌意,因为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过错负责、而不能再以“局势所迫”为借口替自己开脱了。在民主德国盛行着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人什么也改变不了,一切都没有意义,人们只能心怀善念随波逐流。这完全是错误的,是一种神经疾病的自我合理化。不用成为烈士也不必变成英雄,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坦率真诚的品质,富有感情,有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并使它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些品质会为人们摆脱普遍的病态并拒绝代偿打下实质性的基础。但这种情况事实上很少出现,这主要归因于个人的早期经历,主要是同父母相处的最初体验。这些经历不仅“可能”而且“必定”会改变一个人日后的生活方式。人们总是一再自己复制他们早期体验过的必须接受的生活方式。这种“强迫性重复”既悲哀也隐藏着一些好处:他们不会向往更好、更自由的生活,于是也就不会回忆起童年时期那些贫乏的沮丧的经历,即必须在长久的痛苦和挣扎中,忍受不被爱也不自由的生活。在这种压抑中,人们逐渐适应了,痛苦有所减少,其代价则是必须继续维持这种不被爱也不自由的生活,否则所有的旧疮疤就会破裂,而苦心压抑的一切就无法再得到控制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正需要这样一个国家——身处其中他们可以不自主、不成熟、不自由、寻求替代品(消费、成就、成功)和伪关系,从而能够虚伪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
人是天赋和环境的产物。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争论似乎意义甚微,其实人非常简单,他就是在与周遭环境不断的互动之下发展出自己的各种能力及品性。
在民主德国,我们绝大多数人不得不呼吸漂浮着有毒物质的空气,这无疑是会损害健康的。而环境检测数据却被列入保密范畴,可以说,人民遭受健康损害一事国家完全知晓实情。空气污染的后果不仅是刺激过敏、频繁感染和中毒症状……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以此为界东德安稳地存在了40多年。尽管筑起柏林墙全无“道理”,但还是有不少人,甚至连知识分子们都还是愿意相信,这座墙会起到保卫社会主义的作用。然而这种必须由一堵墙来保护的社会主义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主义呢?但这种朽坏的伎俩竟然还奏效了,这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这样的:人没有深刻地思索和反省德国的法西斯历史,朽败堕落的内心不愿承认自己身为战争同盟者的罪愆,大多数东德人都是如此。抱着这样的态度,他们非常乐意把责任赶出去,赶过柏林墙,都推卸到西德头上,所以柏林墙——一道“反法西斯的保护墙”存在的合理意义也尽在于此。其实若不是人们在心里早就建造了一堵厚厚的“墙”来封闭自己的罪责和缺陷,柏林墙是完全没必要存在的。正是这一举动无形中泄露了那些不为人所觉察的讯息!显然这道“铁幕”对西德来说也不无用处,于是无论如何建筑柏林墙的过程中从没有受到真正的阻碍。西德的机制也欢迎这道界线,这也是个西德人可以遣责共产主义并把罪恶都推给东徳的好机会。它甚至还以表面上冠冕堂皇的道德优越感很好地掩盖了这一心理防御过程,因为他们看起来对建柏林墙的分裂行动没有丝毫责任。这种相互的投射过程使得东西德在不正常的社会局势中还能维持一种具有欺骗性的稳定,这在两德统一的进程中一直是一种未解决的如影随形的潜在危险:那股在两德分裂的过程中被封存起来的破坏性力量如今又被释放出来了!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一位民主德国心理治疗医师
数千份心理治疗案例
亲历民主德国民众的情感堵塞
寻求拯救德国的“心理革命”
本书是一位民主德国心理治疗医师对民主德国民众心理故事的记述,也是作者本人的在民主德国的生活和情感史。作者详尽地分析了民主德国压力性体制对民众造成的心理后果,产生的社会角色代偿行为,转折期民主德国民众的心理,以及两德统一所带来的心理问题。他的分析建立在数千个病人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作者强调,转型期的人们需要的不仅是制度的变革、物质的富足、环境的宽松,更重要的是“心理革命”,并提倡一种鼓励健康生活的“治疗文化”。
精彩短评:
深度书评:
《情感堵塞:民主德国的心理转型》精彩段落(一)
作者:紫云女士 发布时间:2014-01-05 20:24:32
当淤堵的情绪变成了毒,整个社会如何清淤去毒?
作者:湖水 发布时间:2020-04-26 18:42:11
这其实是一篇读书笔记。包含大量原文引用。
这本书其实读了很久。列入书单更久。在我的书柜里沉睡很久之后,去年底,我又把它找了出来,作为随身读物。书的第一个部分描述的是情感堵塞的原因(整个社会性的压制)和现状(压制综合症),看得又爽(常常觉得怎么说得这么熟悉,简直风月同天啊)又艰难(很多描述牵动起真切具身的感受,并不好受),所以看看停停,看得极慢。后来春节假期出门我再次带上了它,疫情期间,内心的愤懑反而推了我一把,速度加快,想知道我们这波人类病在哪,有没有药?
假期回来后的某个凌晨读完。合上书卷,沉沉地睡了过去。清晨醒来,在网上搜索作者(Hans-Joachim Maaz, 1943年生,前东德人,心理治疗师),看到老爷子的几张照片,随着头发越来越白,他的面相也从冷峻变得温暖慈祥,心中一股暖流掠过,是呵,只要有水有阳光有自由的风,假以时日,板结堵塞的土地会重新松软,植物生长,动物欢腾……未来仍然可期。
这本书的德文版出版于1990年的1月1日,作者说他在两德统一之后,奋笔疾书3月写成的:“这本书是我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在12周内的‘狂热’状态下完成的。我并不把它理解为一步‘科学论著’,而是作为个人经历的写照,所有写出来的东西都是我在过去十年中的情感经历。它们早就在我的肚子里、心里、脑子里积攒着。写照我终于一吐为快,将它们记录下来。这也是我的‘悲伤疗法’的一部分,是我探究和思考过去沉重历史的个人尝试。”读到这里的时候,特别心有戚戚,这些翻来滚去的情绪,大概我的肚子里也已经积攒了好多好多……不过值得安慰的是,我的这些情绪并非完全无处可去,我的专业领域和生活里,都有幸有那么些人,可以深度讨论,只是仍难自由地公开言说……
探究和思考自己所生活的时空和世界,可以如光一样“照破无明”,因为有了光,暗沉混沌的世界里,一切慢慢有了模样,再逐渐清晰,可以看到来路和去路,尽管人生短暂,不知道这渺小的一生里具体会有怎样的风浪,也会心安很多。
1. 因
第一章的标题便是作者的观点“现实社会(socialism)主义是压制性体制”,点出情感堵塞的因——民主德国存在了40年的社会制度“现实socialism”。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全体东德人民的生活方式已严重失常,其范围不仅限于政治和社会领域,也波及到科研、经济、法律、艺术、教育,直至人际交往、日常文化等各个社会层面,更重要的是对个体心理结构也产生了影响。”
作者认为,尽管打着反法西斯的旗帜,现实socialism其实是一种极权专制体系,靠的是欺骗、虚假选举、暴力和外国的军事统治。而暴力是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包括公开和直接的暴力(比如谋杀、刑讯、枪击、监禁和开除国籍)和间接隐形的暴力(表现为法律的不确定性、报复打压、恐吓、羞辱、教条灌输以及一系列的威逼、胁迫和恐惧)。这种外在的压制施加于人,常常会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压抑,直至自我奴化。作者还从各方面详解了这种压制,政治方面,“现实socialism的权力机构就是这样一场三人戏:首先是专制强权,party的独裁,以依靠苏联扶持掌握权柄,却缺乏任何的民主合法性;其次是政治性司法不公;最后是东德国安局长期的恐吓活动”。
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会的其他方面也充满了压制。比如教育方面,国家教育体系中也充满了压制,作者认为其目的就是扼杀个性,摧毁个人意志,爱国、服从集体是最高准则,而独立思考会受到打击;在家庭教育层面,大多数家长们也推崇顺从与适应,他们也常常发自内心认为这样是为孩子好,并且父母心中的压力与痛苦也让他们无法真正与孩子亲密,而更有可能情感上虐待孩子。作者在心理治疗中的经验则更为深刻清晰:“越来越多的父母供认,虽然自己生活得谨慎加小心,可孩子们的天真和真情流露常常会使他们恐慌不安。他们会下意识地教给孩子,如何迅速地学会遵守各种规矩条例,即使以剥夺孩子的勃勃生机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所谓最优秀的孩子均被培养为小大人,也许是丧失童真后的成熟不会反衬出父母过于疏离与冷漠。”“孩子一出生,父母便费尽一切心思,最好能尽早学会掌控大小便,最好能尽快学会说话和走路,最好乖巧听话少麻烦,在学校成绩优异,在家中承担家务,最好能成为无可挑剔的小红花儿童。父母一代的内心纠结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代代相传的。”其他方面,作者还谈到了医学界的压制,长期以来,医学领域只看重生物因素,忽视心理社会因素,尤其是忽视社会政治因素。教会的作用则比较复杂,一方面,它为反对派的自由思想提供了一定庇护,另一方面,本身权威式的训诫和道德化以及“socialism教会”的政治化也导致了一些压制。总之,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压制,渗透在整个社会的不同层面。
2.果
人被长期压制会怎样?
可以想像,会被压扁。
作者的答案是缺陷综合征和情感堵塞。“一个人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取决于他所有基本需求获得满足的数量与质量。只有当他的需求得到持续而充分的满足,就能得到有规律的轻松感和正面体验,如安全、可靠、信任、自我价值和希望感。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以及什么对他最重要,能清晰地感受到自我以及与外界的相联,包括对他人、对自然的同情尊重和宽容…….而长期的缺陷状态,会导致诸多负面体验:不安全感、自卑、猜疑、无望和虚无感。深受此苦的人一般会背离自己的天性,苛求依赖,企盼权威。他只有依靠他人的引导,依靠外在强加的价值和约束,才能认清方向和获得补偿性的满足感,需要不断地寻找发泄或者代偿性的满足。”作者还提到“被异化的人只有在异化的环境中才感觉舒服”,所以他们又成为压制性环境的一小分子。
作者认为,缺陷综合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天性的疏离。当孩子们在这样一种氛围中长大:“我们不会接受这样的你!你的需求和感觉都有问题。你只有满足了我们(父母、老师、国家、party)的愿望,我们才能认可接受支持你”,他们只能背离自然的天性,扭曲着去适应外在这些准则,逐步丧失自我和活力。二是情感被阻碍。在东德,“各种教育手段被用来阻止情感表达:用羞辱和命令来消除恐惧感,用道德威吓、专制暴力和惩罚来阻止愤怒;用转移注意力和简单的安慰来对付伤痛和悲哀。在这方面,父母、学校和国家结为联盟,口径如此一致:孩子必须学会适应、听话、安静和顺从……对于大部分家长和教育者来说,从未听说过‘恐惧是正常的,愤怒是合理的,疼痛是必要的,性欲是有益的’,这些会让他们的世界观崩塌。”而这些堵塞,也会写在脸上与身体里(想起作者的第一幅照片)。三是人格分裂(我有点不确定这个词是否翻译得准确,心理学上这个词有着另外的意思),在这里,作者是指东德人“诚实正直/遵纪守法/友好礼貌/勤奋努力”的外表下的潜在暗流:恐惧、仇恨、危险的愤怒、深深的痛苦和酸楚的悲伤。
为应对这种缺陷的状态,人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代偿,比如扭曲自己的性格以适应环境(最常见的是阻碍型和强迫型,我感觉阻碍型和抑郁型人格的描述类似),比如沉迷于口欲与物欲的短暂欢愉(作者认为东德社会固着在口欲期和肛欲期),比如在社会里找到自己的角色与位置。
3.众生相
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东德社会里最常见、最具特色的社会角色:
1.当权者。作者以只允许人们称呼自己政治头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议会主席及德国统一社会party中央委员会书记”的昂纳克为例,分析了他的自传和其他表现,试图理解他这个人:艰难困苦的童年,使他很有可能也有“缺陷综合征”,只能通过优秀努力干练以及美化回忆才能克服,“一旦人把自己包裹在壳里,对面临着死亡(战争、饥饿、寒冷、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威胁的内在困境视而不见,为了活下去,他就需要光鲜的外表,并且上瘾般地打磨它,美化它”,直至成为一位“羞怯的暴君”。
2.野心家。作者认为,大多数要职都被“野心家”占据,他们并非真心信仰communism,而更多是成瘾一般地寻求成就和功绩,或许潜意识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来获得他们所缺少的爱。他们自私自利又野心勃勃,是自身缺陷综合征的奴仆。
3.追随者。“性格怯懦的人在这种社会角色里找到了他们的落脚点。毫无主见、适应别人、依赖他人这些特性终于派上了用场。”自有屈从于权威,他们的心才能感觉安宁放松。
4.反对派。大部分是无party派人士,极少数是party内持不同政见者,主要来自教会和文化科学领域。作者认为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潜意识中的对抗意识——来自对父母的反抗。作者感谢他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但也看到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多人缺乏一种为取得共同创造的成绩所必须的心无旁骛的心理成熟。这种成熟的前提是过去的创伤已经不再产生影响了…….只有创伤被治愈,才能真正做到温和、真诚、实在,从而去说服他人并对他们施加影响,然后凭借智谋、宽容和互相谅解来进行让人心力交瘁的政治斗争。”确实,有些时候反对是容易的,在复杂环境下建设推进是更艰难的。作者讲的这一点我特别赞同,其实我觉得政治是人类最复杂的领域,而治理国家需要人类最成熟的智慧。
5.出境者和叛逃者。多年来,东德有各种各样的出逃者,柏林墙是最被关注的象征。作者在诊室里的经验是,出逃者常常以为出国就能解决自己的全部问题包括内心问题。可悲哀是有些人虽然逃出了现实的墙,但逃不开内心的墙。这里我想起那张著名照片里跃过柏林墙的东德士兵舒曼,翻墙37年之后,他因抑郁症自杀身亡……
6.空想家。主要是知识分子和政府内部持不同政见者。作者感谢他们保卫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但也看到类似反对派中存在的那些心理问题:他们“是在自己没有完全地舒展开来的情况下”,以一种遵守父母教诲(比如要正直要诚信)或反对父母(怨恨和反抗父母的不真诚不坦率)的心态下的心理代偿形式,“全心为别人考虑的同时却刻意隐藏起自己的痛苦”。
作者最后写道,“现实socialism是整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由不同角色共同出演的一幕大型悲剧:触犯法律的当权者、争名夺利的野心家、胆怯跟风的追随派、从一种错觉中出逃又转而追逐另一种错觉的逃亡者、在抗议中慢慢将自己吞噬的反对派,以及一味想出风头的空想家。所有人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组成了一个大整体中独立的小单位,没有人可以脱离其他人而存活下去。”
看到这里时,我自己有点质疑,难道东德社会就没有相对健康些的人群吗?后来我想,或许作者写的是当年的大多数,在整个社会大面积的创伤下,确实很难有人幸免。作者自己在后记里也提到自己的创伤与局限。我也在这本书里看到他一些激动的言辞和可能偏颇的观点(比如讽刺西德人是拿物欲防御心理的困难),但我理解他在那个时间点这些愤怒的情绪,也同意他的观点,非暴力的攻击性的释放是“解放生活和开始新关系的必由之路”。
4.心理革命
怎么办?作者认为两德统一带来了体制的转变,但“心理的民主化”仍然任重道远。而迅速地遗忘过去向前看并不是好的办法,整个社会还需要好好反思,淤积的情绪需要得到宣泄:比如对责任人的惩罚、对大众共同罪行的揭发、对罪责的供认、愤恨恼怒憎恶等情绪的合理表达、被侮辱被损害时感到痛苦、对折磨人的束缚与扭曲和被荒废的人生感到悲伤、以及放弃某些旧有的习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因和果一直还没有整理清晰,因此在德国内部以及在欧洲都还没有建立一个和平新秩序。德国的分裂是当时紧急情况下的权宜之计。现在我们刻意好好地思索和整理过去的历史,并使彼时的权宜之计走向政治上的成熟。当我在每一个鼓起勇气打开心扉接受治疗的人——不论他现在是医生、心理学家、牧师、工程师、大学生、工人还是家庭主妇,还是他自认为是基督徒、马克思主义者,还是无政府主义者——身上重新找到那头猛兽之后,当然在我自己身上也是如此,我便看到了能够创建一个更好社会的新希望,这希望存在于一场发自内心的“心理革命”中,它能够为我们塑造一个更为自然和健康的外部生活。”
这头猛兽便是“法西斯”潜质:蓄积的攻击性、强迫为奴的恐惧不安、权威依赖性和从属性。我理解它是代代相传的权力议题上的恐惧与憎恨,人类历史上其实一直伴随着这头怪兽,随着人类武器能力的提升,在二战时结出了极大恶果。而驯化这头猛兽,需要“重新面对被堵塞的情感,重新体会被压抑的记忆和我们不安的渴望。这个过程是一条道路,我称之为心理革命。这是一条认识、感受和理解的疼痛之路。我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讨人喜欢,被人认可,并不像应该的那样令人满意,并不能像希望中的那样发展——所有这些经历都是非常痛苦的。当我认识道真的、无可挽回地被驱赶出乐园时,我很难受。我必须放弃被赦免的希望。而我获得的,则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使人解脱的真相:快乐与痛苦,好与坏,欢乐与畏惧,限制与可能,生与死。”
同时,作者认为,每个人的心理革命不能被发动或安排,否则会成为新的压制,只有当一个想要改变时才能改变自己。所以在个体层面,能做的只是提供知识、经验、建议和鼓励,做好准备,为那些受苦之人提供心理治疗的机会。在“社会治疗”层面,如果可以把这些经验用于政治决策过程,积极推动文化的改变,也是可能之路。
作者倡议建立一种有助于缓解缺陷综合征和情绪堵塞的“治疗文化”,比如1.“揭开伤口”:开展公共活动,鼓励人们发掘真相讲真话,将人们对自身历史的分析、报告、报道和私人见证保留下来。“我们的情感被囚禁在一个国家和一副躯体里了,外部是柏林墙和史塔西(指东德国家安全机构),内部是我们性格的畸形和肌肉的紧张。”2.作者还建议自然分娩,在生命的最初减少外力干扰;3. 用陪伴代替教育,而不是强制性施压,“父母为孩子、老师为学生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自我反省,认识到自身的异化并尝试重返质朴的真我。”当然如果涉及他人合理的利益和需求时,孩子也必须学会认识到界限,也就是有些愿望和需求确实无法被满足。有界限和有所放弃,就像愿望得到满足和自由一样,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被带着敌意和羞辱地拒绝,想起科胡特那句“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拒绝”。4.倡导生物-心理都重视的整体医学;5.反对权威式的服从压制的宗教,这类宗教可能为人们提供了依靠和保护,但是是以活力和健康为代价的,治疗文化倡导自由的、不带恐吓和压制色彩的宗教。“如果不听从耶稣在山上对门徒的教导,没有一名牧师能够安睡,如果没有对上帝的训导的深层心理学上的理解就去布道,那么从弗洛伊德开始也没有任何牧师能够安睡。他会像一个没有爱的心理治疗师一样造成更多伤害。”
作者呼吁统一后德国的两部分都需要一个情感处理的过程。而在这场心理革命中,“每一个个体能找到他自己的方法,治疗文化能够促进政治决策并创造氛围,在这种氛围里缺乏症状能够得到缓解,代偿行为会变得多余。这不是目标而是道路。”而目标,我想是每一个个体能够恢复活力,而整个社会生态恢复勃勃生机。
5.写在最后
在写这篇读书笔记时,我能感受到我的“克制”或者“压制”,尽量引用原文,论他山之事,不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当然有因可究,即有现实的因,亦有心理内部的因。随着对自己了解的加深,我也能感受到自己身上那些僵硬和紧张,也更多看到自己身边人间万象。我们的社会有其独特的复杂性,进步有之,固着亦有之。真心希望,人类社会都可以走向更为健康的生机勃勃的状态。
这本书写在30年前。而在2017年,作者写了一本几乎同名的德文新书,没有查到英文版,我很好奇,将近30年之后的他,如何看待德国社会这三十年的步伐?
前不久看到默克尔关于新冠疫情的讲话,朋友们戏称这才是满分作业,我也很被她的温暖、诚恳、实在所打动,她说:
“现在我要说今天最要紧的事情,那就是如果我们不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来防止病毒过快传播,那么所有国家业已采取的措施都将付诸东流。这就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因为病毒不认人,每个人都需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最重要的是要严肃认真地看到事情的本质,不要陷入惊慌,也不要有一丝谁或谁不重要的念头,没有任何人是可以被放弃的,每个人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这就是这场流行病令我们看到的:我们大家是多么脆弱,是多么依赖于他人的体贴照顾,又是如何通过共同行动来保护彼此并让彼此强大起来。
……这是一个动态的情况,我们将保持学习的能力,以便我们可以随时重新思考,协调其他机制并作出反应。我们也会对此进行说明。因此请大家不要轻信谣言,而是只相信会持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的官方通告。
……我们是民主社会。我们的生活不受逼迫,而是与知识和知识的力量同行。这是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只能靠我们共同来完成。”
而我看到了一位政治家人格的成熟程度,尽力地理解所有人,并凝聚人心。而默克尔,成长于东德,直到35岁。
另外,在新闻中看到,德国皮尤研究中心去年10月的民调显示,虽然从总体上,前西德和前东德的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两德统一对改善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前东德地区的受访者对德国现状的满意度远低于前西德地区受访者。德国阿伦巴研究所去年8月的调查显示:71%的前西德人认为自己是德国人,但仅有44%的前东德人认为自己是德国人,47%的前东德人认为自己是东德人。德国联邦政府东部代表委员希尔特去年9月公布的调查报告中指出,仍有57%的东部民众感觉自己是二等公民,仅有38%的东部受访者认为两德统一成功;报告也指出,2018年前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达到前西德地区的75%,而这一数据在1990年是43%;平均工资水平达到前西德地区的84%,失业率也从2005年的18.7%下降到6.4%。希尔特表示:前东德地区的基建、环境、民众生活水平一直在持续提高,该地区民众的不满情绪更多是来自“心理上”,认为东部地区无法赶上西部。
看来,心理转型是件复杂的事情,得好几代人来慢慢代谢转变吧……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7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体验满分(427+)
- 已买(642+)
- 实惠(596+)
- 在线转格式(209+)
- 值得购买(673+)
- 盗版少(327+)
- 五星好评(678+)
- 购买多(87+)
下载评价
- 网友 后***之: ( 2025-01-06 01:09:41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詹***萍: ( 2024-12-22 10:26:57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温***欣: ( 2024-12-18 12:30:24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宓***莉: ( 2025-01-03 23:25:37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扈***洁: ( 2024-12-29 13:14:32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冯***丽: ( 2024-12-19 07:36:03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戈***玉: ( 2025-01-09 02:05:05 )
特别棒
- 网友 龚***湄: ( 2024-12-25 13:21:48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瞿***香: ( 2025-01-05 04:55:23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谭***然: ( 2024-12-29 22:40:55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习***蓉: ( 2024-12-11 07:59:05 )
品相完美
- 钢琴基础(上册)(第二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每天10分钟旅游英语口语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Securitization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心理剧疗法 保罗·威尔金斯,余渭深 重庆大学出版社【正版书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华戏曲剧本集萃:明清传奇卷三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电子合同法律应用与发展调研报告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正版 英语语法看这本就够了大全集+阅读+句型+会话+职场英语 套装5册 语语法英文学习方法秘籍学英语速成语法 英语语法句型大全正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正版全新】 汉民族与荆楚文化研究:汉民族学会2012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段超,张昌东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787516143230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醋溜城市 朱德庸 绘【正版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9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9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5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9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8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