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孙权传(精)—历代帝王传记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4:00

孙权传(精)—历代帝王传记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孙权传(精)—历代帝王传记精美图片
》孙权传(精)—历代帝王传记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孙权传(精)—历代帝王传记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010182551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10
  • 页数:428
  • 价格:43.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4:00

内容简介:

孙权传/中国历代帝王传记》着力探求和展现了传主的真实形象。孙权年未弱冠而有江南,封王称帝。他善谋大局,是个很有作为的军事战略家;他善于用人,文武大臣愿为其用,甘为其死;他善于用威,专断大政,在政治、军事思想和用人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令人思考的东西。他拓疆土,开发经济,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立法严峻,刑杀有点过分,常为后人所非。晚年时“年老志衰”,政有多失,最终留下了一个很不稳定的政治摊子。


书籍目录:

绪言

第一章 父兄开基立业

一、父亲孤微发迹

从社会动乱中崛起

在讨伐董卓中奠定下孙氏军事基础

谋在豫扬之间立业

二、兄长创基开国

志在江东创基

为实现目标而战

初建割据政权

谋划大的发展

英年早逝

第二章 受命于猝然之间

一、少年时期的磨练

出生时的异兆和善相者的预言

少年时期的教育和磨练

二、构建自己得力的政治与军事班子

张昭、周瑜“委心而服”,及时稳定局面

把文官武将团结在自己周围

三、外部有利条件

北方多务

西临庸主当政

南方虽乱而有内附之意

东临海疆,有渔盐之利

第三章 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一、镇抚山越

豫章郡内的镇抚行动

丹阳郡内的镇抚行动

吴郡和会稽等郡内的镇抚行动

二、讨李术

三、解除孙辅兵权

四、杀盛宪,诛妫览余党

五、征黄祖

听鲁肃之议,第一次出征

甘宁称说荆州形势。第二次和第三次出征

第四章 赤壁之战

一、战前形势和孙权的战略调整

荆州内变,孙权谋有荆州之地

曹操南取荆州,加大了对孙权的军事威胁

刘备兵败当阳,鲁肃受命联刘成功

战争前的决策论战

二、会战赤壁

初战胜利

火烧战船

夺取江陵,迫曹军远离江防

三、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第五章 北抗曹操

一、主动应敌

乘曹军之敝,兵围合肥

曹操东线再示兵

积极面对曹操威胁

二、濡须战守与合肥失利

濡须第一战

征皖城

合肥失利

濡须第二战

北抗曹操的重要意义

第六章 荆州借还之争

一、限制刘备的活动空间

使刘备居于狭小地区之内

试图将刘备羁縻于吴

“借荆州”

二、表面相安,内怀疑忌

“进妹固好”

内怀疑忌

欲与刘备“共取蜀”

三、夺三郡

吕蒙受命取三郡

鲁肃、关羽“单刀俱会”

湘水为界分荆州

第七章 把刘备的势力赶出荆州

一、战略调整

吕蒙主兵,战略重点转向

陆逊为督,继用吕蒙策略

联合曹操,“乞以讨关羽自效”

二、擒杀关羽

吕蒙潜进得江陵

朱然、潘璋伏兵擒关羽

三、陆逊西上,把刘备余部赶出荆州

第八章 劝曹操做皇帝接受曹丕赐封

一、劝曹操做皇帝

“奉贡于汉”

“称说天命”

二、向曹丕称藩,受封吴王

向魏称藩

封吴王

遣使谢封,再献方物

第九章 夷陵——猇亭之战

一、战前的战略调整

“卑辞奉章”,谋求北方边境的暂时稳定

向蜀请和,做好战和两手准备

二、战前的军事备战和战争过程

移都武昌,以利督战

重地部兵

主动后撤

重拳出击

适时而止

三、吴胜蜀败的必然性分析

第十章 决策新变

一、两手对曹魏

虚与委蛇

顽抗曹魏三路兵

再抗魏军

二、不再向魏称藩

“教不如丕”

主动示兵

大战曹休

三、吴蜀复通

主动向刘备请和

响应诸葛亮,绝魏联蜀

第十一章 做皇帝

一、积极准备

构建有利环境

大造舆论

二、“正尊号”

秉承汉统

爵赏将吏

三、吴蜀“中分天下”

第十二章 固土拓疆

一、加强交州的控制

争夺岭南治权

加强直接控制

二、谋有幽燕之地

公孙渊称臣

封渊为王

徒送使者和万人性命

三、遣将浮海求夷洲

四、平“蛮夷”、讨山越

潘浚“讨五溪蛮夷”

全琮征六安、诸葛恪平丹杨

吕岱讨李桓、罗厉,镇压廖式

陆逊讨彭旦、吴遽

周鲂诱杀董嗣

锺离牧平五郡

第十三章 吴魏边境的攻防战争

一、主动进攻

黄龙、嘉禾年间的战役

赤乌年间的战役

二、被动受敌

第十四章 巩固权力

一、自专军政,不给丞相实权

不用鲠臣为相

临兵设督,不置长久性军帅

二、地方上实行军事统制政策

三、峻刑苛法

立法严峻

果于杀戮

罪流、废罢大臣

四、两次吏治改革及其失败

暨艳改革

吕壹改革

第十五章 开发经济

一、宽赋息调

黄武年间“宽息”令

嘉禾年间“勿复督课”诏

赤乌年间“勿夺民事”和“开仓赐贫”诏

二、增广田亩

广屯田

用山民“补户”

掳掠、招徕人口

提倡农业新技术

三、发展商业、手工业和海上交通

通市易,铸大钱

手工业

水上交通和航海技术

四、提倡节俭

第十六章 实行文化宽容政策

一、好学习,广读书

二、“诏立都讲祭酒,以教诸子”

三、重儒,但不斥诸子之学

重儒

不斥诸子之学

四、礼遇道士,为道教盛行南方奠定了基础

五、亲准建立佛寺

第十七章 诚待将,善用贤能

一、善御将,会用人

优赏功勋

彰示诚待

美誉亡故,恩及后人

二、求谏、纳谏与拒谏

求谏与纳谏

拒谏

第十八章 暮年诸失及其最后的岁月

一、废立失度

并宠太子与鲁王

立幼子为储

授辅政权力太重

二、信异兆,崇鬼神

三、最后岁月

立皇后

封诸子为王

改元、大赦、减徭赋

四、孙皓失国

后记

重印后记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东)人,少为县吏,“后避乱寿春,孙策见而异之,范遂自委昵,将私客百人归策”。据说,当时孙策的母亲在江都,策遣吕范迎接,被陶谦的部下拷打了一顿,“徐州牧陶谦谓范为袁氏觇候(奸细),讽县掠考范”,吕范的“亲客健儿”将其夺回。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孙权传/中国历代帝王传记》着力探求和展现了传主的真实形象。孙权年未弱冠而有江南,封王称帝。他善谋大局,是个很有作为的军事战略家;他善于用人,文武大臣愿为其用,甘为其死;他善于用威,专断大政,在政治、军事思想和用人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令人思考的东西。他拓疆土,开发经济,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立法严峻,刑杀有点过分,常为后人所非。晚年时“年老志衰”,政有多失,最终留下了一个很不稳定的政治摊子。


精彩短评:

  • 作者:Dustin 发布时间:2020-07-01 14:59:30

    天下英雄谁敌手 生子当如孙仲谋

  • 作者:文孟先生 发布时间:2023-01-03 23:48:55

    经典作品。

  • 作者:KOVSH 发布时间:2022-07-09 22:59:23

    堆叠史料,又梳理不清,读之枯燥无趣。

  • 作者:momo 发布时间:2021-11-12 21:26:37

    凑《中国历代帝王传记丛书》精装系列所购,暂不评论。

  • 作者:非虛構 发布时间:2023-04-28 23:34:12

    建安五年,孙策遇刺,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孙策对张昭等人道:“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遂,将会稽太守、讨逆将军、吴侯印绥交与二弟孙权,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当夜,孙策辞世。十九岁的孙权号啕大哭,身为托孤大臣的张昭挺身断喝:“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 孙权忍痛,脱去丧服,陈兵而出,上马巡营,以安定军心。

  • 作者:黑眼圈中毒患者 发布时间:2024-01-28 11:45:41

    后面光刻开始读的囫囵吞枣 过一段时间再翻一遍


深度书评:

  • 帮孩子树立时间观念,让孩子学会打理生活

    作者:玥儿妈 发布时间:2012-05-22 13:51:49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讲到的,每个孩子的成长中都会出现拖沓磨蹭的现象,为孩子缺乏时间观念而焦虑的家长在不少数。女儿六岁了,这之前为了培养她的时间观念,我也费了不少的苦心。帮助她认识时间,让她给自己定计划,让她能分清孰轻孰重,把握事情的先后顺序,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我有时看着她时而磨磨蹭蹭,转时又因为耽误了作业而着急慌乱的样子,情绪一下子就变得很糟糕。因为时间管理的问题我没少费口舌,几乎变成了一个女儿口中的唠叨妈妈。一直期望能够有一套引导孩子树立良好习惯,帮助孩子提高做事效率的书,却一直没有找到。这套《时间小管家训练宝典》却让我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这套书共两本,书上标注的阅读年龄是3-7岁。虽然女儿被框在里边,但入手前依然怀疑这书对6岁的女儿来说是不是有些低幼了。事实证明并非我想的那样,读过这套训练宝典发现作者确实是费了一番苦心。书的编制很精美,对孩子很有吸引力。每一页都是一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有童话世界的卡通人物,也有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作者巧妙的为这些人物制造了时间管理的麻烦,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走进故事帮助书中的人物出主意。其实就是一种情景训练,孩子在帮助书中的人物安排时间的同时就会掌握时间管理中的优先原则,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让孩子懂得如何做才能够提高做事的效率。没有说教,也不用唠叨,让孩子掌握时间管理的目的就这样达成了。女儿对书中的训练题乐此不疲,开心的和我讨论哪件事更重要,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原来孩子的心中也分的清轻重缓急,只是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罢了。有了这套《时间小管家训练宝典》相信在掌握了时间管理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孩子会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

    这套训练宝典分上下两册,作者循序渐进的引导孩子认识时间管理的原则。上册里主要是分清目标与其他影响目标的非重要事件的关系,找出最重要的事来做。比如与其他事情相比,目标要优先。与个人的爱好相比,学习的任务要优先,与一般的事情相比,有重大后果的事情要优先等等。而下册在训练上有提升,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要求孩子把事情按主次顺序做全面的排序,按重要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需要入手的工作。孩子需要在掌握了时间管理原则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目标、兴趣、健康、安全等之间的关系来合理的分配时间。除了对时间的管理,书中还融入了包括科学、艺术、数学等很多方面丰富的知识,孩子在阅读中可谓一举多得。

    女儿非常喜欢这套《时间小管家训练宝典》,重要的是它解决了我一直以来想要解决的问题,看到女儿认真的为书中的人物安排时间,听着从这个小人儿的嘴里说出事情要分轻重缓急,我想这是对《时间小管家训练宝典》最大的认可。很好的一本书,树立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孩子学会打理生活。

  • “小题大做”的佛学专著——评赵朴初之《佛教常识答问》及赵桐之英译

    作者:名字写在水上 发布时间:2013-03-30 13:57:16

    2000年5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与世长辞。朴老在住院期间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从最后一句“不劳寻觅”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朴老低调的心态。但是我今天依然要写一些文字,沿着朴老佛学思想(《佛教常识答问》)的足迹,来纪念朴老。

        一、佛教是文化

        赵朴初先生是现代中国佛教的宣讲者、传播者和光大者。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血脉相连,要懂中国文化不能不关注佛教思想,更不能轻视和放弃它。假如中国文化的传承缺少了佛教,是不够的、不丰满的。梁启超说,“若成大学者,无有不治佛的。”(参阅《佛经翻译与佛典》)《佛教常识答问》的序言中还记载着范文澜的补课(“补佛教这一课”),说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所以,佛教并非无知者所想的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

        “宗教是文化”,赵朴初先生在《答问》中借钱学森先生的话如是说。此话不假。为什么这样说呢?考察佛教的思想,处处体现着大智慧。大乘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重“自己”的解脱。佛主要教人断除内心的烦恼,以求解脱,对现实生活抱容忍态度。佛教对生死也体现了大度、智慧。“生死”是所有哲学及宗教都面临的问题,而佛家对生死体现出来的是安详自若。因为生的欲望,使人生在世走向沉沦;对死的畏惧,又使人生在世走向澄明。人,就在这生与死、有与无之间。

        朴老就是一个大智慧的人,或者说是佛。朴老的一生,渡过诸多劫难(参考朱洪《赵朴初传》)。所以,朴老这位集佛学大智慧思想于一身的化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化史。

        佛教就是这样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出污泥而不染”、“花开莲现、花落莲成”的清静文化,最适合凡夫俗子在铜臭的浊世除躁、去翳,是绝好的“心灵鸡汤”。

        二、《佛教常识答问》

        《佛教常识答问》篇幅不长,只有八万字,但言简意赅,高屋建瓴,凝聚了朴老六七十年来对佛教的理解和新见,以及他参与佛教活动的切身体会。据朱洪《赵朴初传》记载,“该书1983年第一版,后印过两个版本,其中一个为内部流通版,九次印刷,总印数达二十万余册。近年还被译成日、韩、英等文种,影响很大。”《答问》的汉英对照本于2001年9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英译者为赵桐,2012年又收入《博雅双语名家名作》系列,重新修订出版。

        1998年6月,朴老在《答问》新版序言中写道:“我喜欢小题大做,而不喜欢大题小作,更害怕无题空作。”这体现了朴老实事求是、小处着手的精神。《佛教常识答问》语言活泼易懂,读后顿觉高深莫测的佛学问题,在朴老的讲述中豁然开朗。因此,该书译者在前言中说:“这透露出一位大家的睿智,一位善知识的亲切,一位学者治学的严肃与公允的态度,以及一位真正的佛教徒对佛教正信的立场,因而与一切迷信、假信和伪信划清了界限。”

        《答问》全面系统、通俗易懂。这样说原因有二:其一,佛教两千五百年来龙去脉的大部分问题在《答问》中均已涉及,一般人若想了解佛教,读了此书不至于走偏,这便是译者在前言中所说的“正确的导入作用”的意思。而且读此书可对佛教的创立,佛法的基本内容,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有详尽深刻的了解。其二,对于想了解中国佛教的外国人,读此书可览知其全貌。另外,《答问》的英译更加有助于它的对外宣传。据笔者了解,西藏大学及国内一些佛学院都把《答问》汉英对照版当作教材在学习,足见此书及其英译的影响之大。

        三、英译述评

        笔者是学翻译的,最能体会翻译之苦。一个译者要想拿出真正好的译作,所下的功夫有时也许会数倍于原作的创作。写于公元224年的支谦《法句经序》就记载了“翻译之难”,可见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先河一开始就是从探讨“翻译之难”开始的。

        那么,本书的翻译之“难”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是专业知识的翻译。由于《答问》是赵朴初先生一生对佛学进行研究的总结之作,所以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佛学的专业知识。全书五章共计251个答问,分别阐述了佛教的创立,佛法的基本内容,僧团的建立、僧侣的生活、戒律与仪轨,印度佛教的发展、衰灭和复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这样高度浓缩的专业作品,对译者翻译能力要求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本书的译者——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赵桐老师,1981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在斯里兰卡获得佛学硕士学位,精通中文、英文、巴利文和梵文。即便如此,她译此书仍然历时三载,从1996年开始翻译,到1999年底才全部译出。正如赵桐老师在《译者前言》中所说的,“这是对译者佛学知识、中文修养,尤其是外语水平的全面挑战。”此乃实话实说。赵桐老师在翻译时所使用的英语是最通俗易懂的英文,这无形中又加入了一层“深入浅出”的难度。

       如第三章《僧伽和佛的弟子》第五问:“‘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创始的吗?’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创始的。在佛陀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为风气,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样,使出家风气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励。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佛教徒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朴老将一个我们熟知的但又不清楚渊源的问题用寥寥数语解答得清清楚楚。再看英译:

    “Q: Was the institution of renunciation initiated by Buddhism? A: No, it was not initiated by Buddhism. By the time of the Buddha, religious mendicancy (paribbājaka) had become common practice in India. But as a prince, Buddha’s renunciation set an example to inspire his followers to discard the attachment to home life. Therefore, there are those who renounce home life and become itinerant or monastic disciples, both male and female, as well as lay followers, both male and female among Buddhists. The itinerant or monastic Buddhists are generally called Buddhist monks or nuns (Bhikkhus and Bhikkhunīs).”源语文字涉及“出家制度”的历史,专业知识高度浓缩,非熟知这一制度之人而不能译。但读完赵桐老师的译文,清晰明了如原文。

        另外,佛教术语(佛教中称为“名相”)是翻译中的难中之难。严复“一名之立,旬月踯躇”之论,可谓译事中对翻译术语之“难”的写照。对源语术语的翻译,在译入语中有创造“新术语”的功能。如在中国规模最大的翻译活动——从汉至宋持续千年的佛经翻译中,“法界”、“无明”、“众生”、“因缘”、“涅槃”、“瑜伽”、“刹那”,都是在翻译佛教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据梁启超统计,新术语有三万五千个。“夫语也者所以表达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由此观之,则自译业勃兴后,我国语实质之扩大,其程度为何如者?”

        但对于赵桐老师而言,翻译工作恰恰是逆向的,即将佛教的中文术语移译至英文,其做法自然不同。赵老师的做法是:“对于绝大多数佛教术语,尽量找出它们的巴利语原词以及被接受的英文译法。”这一做法虽然减少了“创造新语”的工作,但查找巴利语原词和英文对应词的工作却大大增加了。此外,书后所附的《巴、英、汉佛教术语对照表》,似乎是译者三载翻译工作的副产品,但其中所费心血却不一定比翻译原文简单。《对照表》三位一体,一目了然,大大减轻了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佛学资料中搜寻佛家术语的痛苦。

        第二,是翻译中的灵活处理。翻译的最高境界莫过于钱锺书先生倡导的“化境”,即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也就是译文与原文有同样的感受,达尽善尽美的境界。罗新璋《翻译论集》有言:“传神云云,本谈何容易;入于化境,当然更难企及。”所以,钱钟书说:“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译者赵桐老师固然知道这是一个悬设的“标准”,难于企及,但她也不愿意“退而求其次”,所以她把翻译当作“学佛的过程”,“在真正搞清楚之后,才能表达”,这就需要“理清思路,领会作者的意趣之后再遣词运笔”,“故而历时三载,数易其稿,方成现在这个样子”。在绝大多数情况遵循原文的情况下,译文也有“变通”,旨在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得更为清晰。因为《答问》的英译主要是为外国人了解中国佛教的全貌提供全方位的素材。变通处如下:

        1.意义增补。就是为了把译语意思说清楚而增加必要的信息。如朴老讲到“如来”,“如”即“真如”,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译文为了把“真如”说清楚,加入“or according to the reality”。再如,第17个答问中讲到“转法轮”,原文为“轮”(Cakka),先说“轮”,后附括号加入巴利语,译文为“Cakka (wheel)”,这就将朴老的巴利语加注换成原文,而把英文的“wheel”换成加注,译文更加清晰。

        2.省译。如第20个答问讲到“归、皈”的区别,因为无法对应英文,所以只好略去不译。再如第42个答问,朴老讲到“现世止恶行善的因,会获得来世安乐的果”,译文为“desisting from evil and doing wholesome deeds in the present world would bring happiness to future life as effect”。译文省去“因”,而将“因”的意义“化”在行文中,而通过“as effect”使得这一意义得到彰显。

        3.转换。词性的转换在译文中比比皆是。这里谈的转换是译者对原文的顺序进行变化,对信息进行重组,以使译文更流畅。如第14个答问中,朴老讲到悉达多王子成佛及成佛后的情况,译文对这一段就进行了顺序调换、信息重组。再如第23个答问,“现在暂不详细解答”,英文采取了反说正译的方法,译成“This will be fully explained later”,更加符合英译表达习惯。又如,第33个答问,讲到种姓制度,朴老行文过程中用“最高的、其次、其次、最下的”,英译则转换为The highest caste,the next,the third,the fourth,这是考虑到英文在语篇的构建上更注重逻辑顺序的转换。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赵桐老师的英译,为朴老一生的结晶——《佛教常识答问》——的对外宣传增色不少。当赵桐老师译完《答问》并写出《译者前言》拿给朴老过目时,朴老在听完陈邦织先生的朗读后,给予赵老师的评语是“Good English”,虽然简单,但表达了朴老对其英译的肯定。

        德国学者本雅明给予译作以原作来生(afterlife)的崇高地位,原作由于译作而重生。在译文中,原作的生命得到了完美的展开,并由此在译文中得以升华。译者的任务就是要表达译语的意图,让译作与原作产生共鸣,成互文之势。同为德国学者的罗森茨威格更近一步说:“每一次翻译《圣经》都是弥赛亚的拯救行为,使救赎越来越近(Every translation of Bible is a messianic act, which brings redemption nearer)。”基督教经典的翻译是神圣的,佛教经典翻译的道理亦然。在这个意义上,赵朴初先生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那豁达的笑容以及借《答问》所传达出的深邃的佛教思想,而赵桐老师生花妙笔般的英译又让朴老的原作找到了“来生”。用本雅明的话来说就是:“译文中,语言间的和谐是那么完美,以至语言触及意义就像是清风拨弄琴弦。”英译使朴老的思想传遍世界。我想,这就是朴老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而翻译,尤其是宗教经典的翻译,依然神圣。

    来源:《 中华读书报 》2013年03月20日 19 版,作者:蒋童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3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9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一般般(268+)
  • 种类多(138+)
  • 体验还行(214+)
  • 少量广告(228+)
  • 傻瓜式服务(597+)
  • 章节完整(493+)
  • 实惠(613+)

下载评价

  • 网友 邱***洋: ( 2024-12-13 08:28:43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田***珊: ( 2024-12-28 23:10:37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屠***好: ( 2025-01-05 04:04:40 )

    还行吧。

  • 网友 冯***卉: ( 2024-12-21 11:05:59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丁***菱: ( 2024-12-28 05:22:35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师***怡: ( 2024-12-22 18:31:26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温***欣: ( 2024-12-20 00:43:12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印***文: ( 2024-12-27 07:07:42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扈***洁: ( 2024-12-28 01:13:05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敖***菡: ( 2025-01-09 17:05:05 )

    是个好网站,很便捷

  • 网友 孙***美: ( 2025-01-08 15:02:22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步***青: ( 2024-12-15 21:33:52 )

    。。。。。好

  • 网友 宫***玉: ( 2024-12-12 00:22:37 )

    我说完了。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