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申论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甘肃省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申论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甘肃省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申论(2012-2013甘肃省)》以申论考情分析、申论应试指导、最新真题评析、时政热点及范文荟萃几部分对申论考试进行剖析。《甘肃省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申论(2012-2013甘肃省)》从理论总结到例题分析都有全方位的系统指导,言简意赅透析了答题思路,举一反三突出了题型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旨在帮助应试者准确地掌握考试的相关知识,迅速地捕捉考试要点,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与科学的复习方法。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甘肃省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申论(2012-2013甘肃省)》以申论考情分析、申论应试指导、最新真题评析、时政热点及范文荟萃几部分对申论考试进行剖析。《甘肃省录用公务员考试专用教材:申论(2012-2013甘肃省)》从理论总结到例题分析都有全方位的系统指导,言简意赅透析了答题思路,举一反三突出了题型训练的重点和难点,旨在帮助应试者准确地掌握考试的相关知识,迅速地捕捉考试要点,培养正确的解题思路与科学的复习方法。
精彩短评:
作者:石头剪刀布 发布时间:2023-05-22 14:56:21
3.5
作者:mo酱 发布时间:2012-06-05 14:14:25
太难读了。。。。。。
作者:泡沫冰棒 发布时间:2023-07-31 23:15:10
谁懂啊,都21世纪了,像下面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故事还在这本书中被歌颂,而且这种让人瞠目结舌的故事还比比皆是。
某教师像往常一样巡视教室,突然发现教室里的垃圾桶内有半个用塑料袋包着的饼,他平复了一下情绪,然后严厉地问:“这大饼是谁吃的?怎么扔了?多可惜!”全班同学面面相觑,但没有人站出来承认。老师默默地走到垃圾桶前,伏下身子,捡起那半个大饼,对学生说:“你们没人承认,那我就吃了。”当着大家的面,他一下一下地嚼着,然后使劲咽了下去。那饼很干,老师清瘦的脖子都冒出青筋来了! 全班学生见此情景都惊呆了,那位扔饼的学生猛地站起来,满脸泪水,冲过去阻止老师,向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老师把饼分给他一半,就这样,师生俩在讲台上一人一半将饼吃掉了,台下的学生泪流满面。
作者:悦己悦读 发布时间:2016-05-23 06:39:34
估计喜欢恐龙的孩子都喜欢,故事情节虽荒诞但色彩明亮,恐龙有趣。
作者:虛構星體觀測室 发布时间:2024-05-06 10:47:42
最后非鱼也太萌了~ 如果是高中前看会很惊喜(指neta赤壁赋那段但现在看觉得有点刻意子供向惹
作者:Zrui 发布时间:2020-11-19 15:52:47
这本书其实是讲面试的…文中大量的篇幅在介绍面试回怼技巧。通常来讲,它分为讲故事、建立联系和回复奇怪的问题三个部分。但如果你是个讲故事高手,可以完全不看这本书。
深度书评:
孩子的诗从天上来,大人的歌却要在地上找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 发布时间:2018-01-16 08:13:59
2018年1月14日下午,书评周刊终于公布了
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十大好书
;同时,我们举办了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好书致敬礼。好书致敬礼现场,在致敬环节之外,还有两场别开生面的论坛。论坛由著名作家、文化人史航主持,针对当下有意思的写作与思考展开。
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现场,《回望》和《青苔不会消失》两本非虚构文学作品都获得华文好书奖项。颁奖之后的第一场论坛,由编剧史航主持,两本书的作家金宇澄和袁凌就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文学张力进行对谈。
在获得“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华文好书”的作品中,《孩子们的诗》独具特色,它的作者是3到13岁的孩子。颁奖之后的第二场论坛,著名诗人欧阳江河,音乐评论家、《给孩子的音乐》的作者刘雪枫、小诗人铁头、小诗人朵朵和朵朵的爸爸王长征就“天真与深刻”讨论了孩子的诗歌创作。
孩子与大人的写作是如此不同,孩子的诗就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越往后,大人们的写作则越来越需要扎根到泥土里。跟书评君一块儿瞧瞧,这些大人与孩子们都聊了些什么吧。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畅 张进
金宇澄×袁凌×史航
减少自己的声音,才有天籁
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现场论坛,从左至右分别为史航、金宇澄、袁凌。
史航:我的本职工作是编剧,习惯了虚构,但是虚构久了就成了套路,特别想从两位身上学到一点打破套路的东西。首先问一下金宇澄,你写《回望》的初衷是什么?是不是也对很多影视剧或者虚构文学的套路有一点厌倦和排斥?
金宇澄:
主要还是因为我做了几十年的文学编辑,所以我在选择这个材料的时候,或者说材料本身对我就有一个刺激,就是说这些材料是我没见过的。正是因为这些信念和材料的原因,我在选配合它的一些其他资料内容上也会这么来做。
史航:你在记述长辈的叙述中有一些摘引,有哪些是你的得意之笔?
金宇澄:
过去有一种文学是报告文学,里头都有一些引文,一般的是给你一个前后文的意思,但是这本书的全部引文都是突然插进来的,我觉得没有人这么做过。我觉得我要把这本书做成一本有很多声音或者很多材料夹在里面,但是我作为作者本人并不表态的书。
史航:所以里面能看到特别的悠然闲笔也是惊心动魄。你写作《回望》有什么心得?
金宇澄:
我觉得非虚构以细节说话,以材料说话,这是最重要的。就是你把你的材料说出来,你认识的人,你知道的事情,把这些拿出来就够了。我觉得作者和读者比较的话,读者经常比作者更聪明,你只要把你熟悉的材料准备充分,通过你的选择非常充分地写在书里,不用多做解释。
史航:袁凌的《青苔不会消失》前言中有一段我印象很深刻,他说唯有倾听,我放弃表达,虽然表达是我唯一熟练的技艺,想问放弃表达放弃了哪些东西?
袁凌:
非虚构跟小说的区别在哪儿?为什么有这个东西出来?小说是发声的,有一个导游,提供有头有尾、符合你心里预期的一种顺溜的故事。现在是越写越顺了,小说就是满足人类某种心理惰性的东西,是现实中一种不完整性的弥补。但是我们老是这样弥补,就不愿意直面现实。现实里的事物是仓促的、破碎的、不完整的,它没有那么完整的剧情,没有导游带给你成套的观念。事物本身是可以说话的。我们面对它,应该有一个自行呈现的态度。我们真实地把材料提供上去,用我们有限的、残损的视角不侵犯材料的性质,这样它的开放性才会显露出来。
恰恰因为我们习惯主导了,当导购员给你导购的时候,商品自己的美、自己的价值反而在一个顾客面前呈现不出来了。所以我情愿减少自己的声音,你减少了自己的声音,天籁声音才会出来。我们不要天天高谈人性,让人性成为一个被附着的对象,而是让它在自身环境里呆着,不去打扰它,这样一种人性才是真的人性,这样的一种悟性才是真的悟性。
史航:我们经常说,在非虚构写作中间,那些文学的表达好像是应该刨除的。
袁凌:
非虚构不是没有文学性的,而是说打破文学性天衣无缝的幻象,提供给大家一种互动式、交流式的、互照式的表达方式。
我从来不回避我在写作当中试图显得自己不在场,试图零度写作。我觉得零度写作恰恰是一种虚伪的态度,因为这个你回避了他的交流。实际上每一个零度写作的背后都藏着一个上帝。只是说搞得我自己不那么明显,但是越是藏匿,越是后面有一个操控一切可能的上帝。
因为他拒绝交流,拒绝这样的身份。所以说,我认为在非虚构写作里面,这种文学性的体现,我们对事物有什么感受,这个感受是诚实的,是你感受到什么程度,你可以表达出来。
但是你要注意,你要主动收缩自己,你的感受,比起事物的感受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你的感受只是服务于事物的感受,让事物说话。
“天真与深刻”
孩子的诗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天真与深刻”论坛现场。左为朵朵,右为刘雪枫。
王长征(朵朵爸爸)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写诗的能力,只不过是家长和老师没有敏感地接收到这个电波,没有对上这个频道,所以说就白白地流失了。这其实也是对我们家庭教育和目前体制教育的一种反省和呼吁。因为孩子的诗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上帝赋予的。
欧阳江河:
英国十八世纪的天才诗人威廉·布莱克有一本诗集叫《天真与经验之歌》。天真和深刻分别怎么定义?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跟文本完全脱节的天真,也没有完全抽象出来的深刻。所以在天真与深刻基础上阅读这本诗集《孩子们的诗》,有一定的提醒和启示意义。我们完全可以参照这些天真的儿童们写的诗来谈论天真与深刻、天真与诗歌、天真与经验、天真与成人这样的一些话题。
刘雪枫:
写诗真的需要你用生命投入才能写出好诗。随着世界在向前走,我们的环境、社会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孩子的眼光、眼界也是随着这个时代在发生变化,我觉得孩子现在完全具备了总览宇宙、透视深刻这样的能力。《孩子们的诗》让我非常惊讶,因为孩子的眼光是我们已经失去的,孩子心中的逻辑是我们用理性根本无法拷贝的。
以铁头的《原谅》为例,他写:“春天来了/我去小溪边砸冰/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直淌眼泪/到了花开的时候/它就把那些事儿忘了/真正原谅了我。”虽然把春天砸得头破血流还流着泪,但春天原谅我了。富有诗意——这是因为成人诗人们在思辨历史的时候,非常独特、非常宝贵的视角都慢慢丧失掉了,而这恰恰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最纯正最宝贵的东西。
欧阳江河:
诗说到底一定是对世界的感受,这种感受你找到一个和它相称的,和它一起新鲜出炉的被发明出来的语言,这个语言是活的,是活鱼刚刚被从水里捞出来还活蹦乱跳的语言,不是装在冰箱里毫无生命气息的那种东西。
铁头写的《柳树是个臭小子》,他表达的自我感觉是和语言同时出现的,并不是先学了一种语言,然后用一种风格套一种主题思想,并没有冥思苦想、赋予很多焦虑,写诗的时候是一个人,不写诗时是另一个人。他没有这样,他写诗的语言和诗意的表达是同一回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真”。但是难道天真里面没有深刻吗?
写诗就是拍蚊子,有时候随便拍到了,有时候拍不到,因为诗太狡猾了,不是你想拍就能拍得到,蚊子里面已经有你的血了。所以我说天真与深刻是一回事。北岛写过关于天堂的血的一首诗,讲的就是蚊子吸的血有时变成天堂。蚊子吸的血在诗歌里变成什么了?变成来世的东西,变成思想,变成血。儿童写诗,有时拍到了,就成了,有时拍半天拍不到,这些都是非常实在的经验,没有被课本中关于诗歌的装置固定过、污染过。
本文整理自2018年1月15日《新京报》C04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畅,张进;整合与编辑:宫照华,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近代刑法学开山之作
作者:Clover 发布时间:2012-05-29 23:38:43
以下这篇读书笔记,是曾经课堂上读书汇报的电子稿,发于此处,希望以文会友,或交流、或分享。
1764年,年仅26岁的贝卡利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这本传世之作,这本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系统阐述犯罪与刑罚问题的的著作,体现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于欧洲以致全世界的刑法改革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原先在阅读此书之前,以为此书作为近代刑法学的开山之作,应该就是那种比较冗长、纯理论、抽象性的著作。但是在捧读这本书时,完全颠覆我对它先前的看法,此书不仅言简意赅、文笔犀利,而且逻辑缜密、高瞻远瞩。更为难得的是,全书文笔优美、语言形象生动。我完全被贝老字里行间洋溢的正义和热情所折服,就感觉像穿越了时空,到两百多年前听他讲刑法哲学和刑事政策,有如醍醐灌耳。
更值得感谢的是,我在看完此书后有幸阅览过相关书目(马克昌先生的《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3-72页。)对此书评述,更好地掌握了此书的精神,因此,特此整理记录在此书和相关书目中的收获。分为对《论犯罪与刑罚》写作背景的介绍、主要内容的总结、写作特色的论证,以及谈谈我看完此书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写作背景
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刑法制度的蒙昧主义不断激化社会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强烈地要求自己的财产权利、人身自由以及他们所创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国家的保护。这就要求刑法彻底摆脱与自己价值观念相对立的宗教观念和封建政治伦理观念的束缚,并以资产阶级的政治学、哲学、伦理学思想为基础,来实现自身的解放和独立,所以,刑法改革已成为越来越紧迫的社会需要。随着刑法改革的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正日趋成熟,贝卡利亚就是那个去扯下旧形式制度最后遮羞布的勇士,他根据新的社会需要,运用启蒙运动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和人权的观念阐发新的刑法原则,让蒙昧主义的本质暴露无遗。将一系列对封建刑法制度振聋发聩的控诉和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刑法原则浓缩在了这本七万多字的书中。
二、主要内容
全书共有47章,除去对某些个罪以及对司法活动中涉及的问题所进行的阐述,就是围绕着以下几条主线:
(一)罪刑法定主义思想
主要体现在,贝卡利亚认为“只有法律才能为犯罪规定刑罚”,他更认为法律条文应当明确和公开;他认为必须有独立的司法官员来判定犯罪事实、适用刑罚,他更认为“刑事法官根本没有解释刑事法律的权力”;他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法律认为:所有的臣民都平等地依存于它,任何名誉和财产上的差别要想成为合理的,就得把这种基于法律的先天平等作为前提”,他更认为“超越法律限度的刑罚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严酷的刑罚违背了公正和社会契约的本质)。
(二)犯罪与刑罚相对称
首先,贝卡利亚提出了“犯罪阶梯”,即“既然存在作为私人利益相互斗争的必然产物的契约,人们就能找到一个由一系列越轨行为的阶梯,它的最高一级就是那些直接毁灭社会的行为,最低一级就是对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可能犯下的、最轻微的非正义行为。在这两极之间,包括了所有侵害公共利益的、我们称之为犯罪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沿着这无形的阶梯,按高到底顺序排列。”
同时,他认为既然有“犯罪阶梯”,那么也很需要一个相应的、由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即犯罪代价的“价目表”。这样将二者统一起来就有了后世的“罪行相适应原则”,即“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否则,赏罚上的分配不当就会引起导致刑罚的对象正是它自己造成的犯罪。”
(三)提倡刑罚的宽和
贝卡利亚认为,“刑罚只是社会防卫的必要手段,只要刑罚的恶果大于犯罪所带来的好处,刑罚就可以收到它的效果。这种大于好处的恶果中应该包含的,一是刑罚的坚定性,二是犯罪既得利益的丧失。除此以外的一切都是多余的,因而也就是暴虐的。”他主张刑罚应该是必需的且尽量轻微的,认为死刑超越了社会防卫的必要限度。他主张附条件地废除死刑,他认为死刑不是一个正常的、组织优良的、法制健全的社会里所应当出现的。具体见解如下:
首先,死刑违背了社会契约。他认为“君权和法律,它们仅仅是一份份少量私人自由的总和,它们代表的是作为个人利益结合体的普遍意志。然而有谁愿意把对自己的生死予夺大权奉献予别人操使呢?每个人在对自由作出最新牺牲时,怎么会把冠于一切财富之首的生命也搭进去呢?”;其次,死刑并不能产生最佳的威吓效果,适用终身苦役刑,比适用死刑更能产生威吓效果。他说“对人类心灵发生较大影响的,不是刑罚的强力性,我认识刑罚的延续性”;再者,死刑给人们提供残酷的榜样,会毒化人们的心灵。“体现公共意志的法律憎恶并惩罚谋杀行为,而自己却在做这种事情:它阻止公民去做杀人犯,却安排一个公共的杀人者,我认为时一种荒谬的现象。”;最后,死刑会引起人们对受刑者的怜悯,而且一旦发生适用错误则无法挽回。
因此,贝卡利亚的死刑思想可以被概括为:在法制社会里彻底废除死刑。
(四)双重预防的刑罚目的观
在刑法目的观上,贝卡利亚吸收了格劳秀斯的改造目的观和霍布斯的预防犯罪目的观,反对报应刑,注重对罪犯的特殊预防和对其他公民的一般预防。
首先,贝卡利亚对报应刑论持彻底的否定态度,认为“刑法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其次,贝卡利亚主张刑罚的目的仅在于预防犯罪,并标明了双重预防的思想。他主张“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尽管“特别预防”和“一般预防”的概念是由贝卡利亚之后的边沁所提出的,但贝卡利亚已经清楚地表达了这个层次的思想。而且,在刑罚的双重预防目的中,他更强调一般预防的价值。他更进一步认识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并不能仅靠适用刑罚来达到。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刑罚至上论”者。
(五)追求最佳效果的刑罚适用原则
贝卡利亚在论述刑罚追求最佳效果时,认为适用刑罚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刑罚与犯罪相适用的原则。这一原则又具体涵括:第一,刑罚相均衡。他认为,遭受侵害的公共利益越重要,犯罪能给犯罪人的满足就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动机力量就越强,提供给人们心理上的阻止这种犯罪欲念的阻力也就应当愈大,即刑罚也应当越重;第二,刑罚相类似。他主张,刑罚应尽可能同犯罪的属性相类似,这样可以使未犯罪的人们最简单、直接、形象地预见到犯罪的相应后果,在他的行为后果同行为内容之间建立可感的心理联系,得出“每一刑罚都是同类犯罪的直接结局”的结论,从而遏制其可能的犯罪欲念。
其次,刑罚的及时性原则。他认为,刑罚的适用越是迅速和及时就越是公正和有效,犯罪和刑罚之间的时间隔得越短,在人们心中,犯罪与刑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就越突出、越持续,因而,人们就很自然地把犯罪看做起因,把刑罚看做不可缺少的必然成果。
再者,刑罚的不可避免性原则。“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他认为,即使刑罚并不严酷而是有节制的,只要它能确定不移地成为犯罪的后果,就足以达到遏制犯罪的目的。基于此种观点,他否认受害人、司法官或君主对于具体犯罪人的宽恕权或恩赦权。
贝卡利亚提出的上述刑罚原则,都密切围绕着预防犯罪的目的而展开,而且处处表现出对于报应刑论和严刑峻罚思想的批判。
(六)犯罪的预防
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更高明,这乃是一切优秀立法的主要目的。”
首先,他认为要预防犯罪,就应树立法律的权威。“就应该把法律制度得明确和通俗;就应该让国家集中全力去保卫这些法律,而不能用丝毫的力量去破坏这些法律;就应该让法律少为某些阶层服务,而让它为人服务;就应该让人畏惧这些法律,而且是让他们仅仅畏惧法律。”;其次,他认为要预防犯罪,就应该让光明伴随自由,让科学发挥作用。他说“知识传播得越广泛,它就越少滋生弊端,就越加创造福利。”;再者,他主张,预防犯罪的措施还应当包括“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奖励美德”,“完善教育”等等。
三、写作特色
本书的写作特色独树一帜,在众多经典法学书目实为难得一见的,以下将摘取部分精彩句子和段落来论证各种此书的写作优点:
(一)言简意赅,点石成金
1.“刑罚的目的仅仅在于:组织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
2.“恰如其分地确定证人和犯罪证据的可信程度,这是一切优秀立法的显著特点。”
3、“生活在一个法律不是一门学识的国家该多么幸福。”
4.“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
5.“衡量犯罪的唯一和真正的标尺是对国家造成的损害。”
6.“惩罚犯罪的刑罚越是迅速和及时,就越是公正和有益。”
7.“超越法律限度的刑法就不再是一种正义的刑罚。”
(二)文笔犀利,一针见血
1.“因为你是罪犯,因为你可能是罪犯,因为我想你是罪犯。”
2.“推迟刑罚尽管也给人以惩罚犯罪的印象,然而,它造成的印象不像是惩罚,倒像是表演。”
3.“死刑是一场国家同公民的战争。”
4.“使罪犯受到惩罚的权利并不属于某个人,而属于全体公民,或属于君主。某个人只能放弃他那份权利,但不能取消他人的权利。”
5.“悬赏不是在预防犯罪,相反,倒是在增加犯罪。这是软弱国家的招数,在那里,法律只不过是对一座分崩离析的大厦做的临时修补。”
6.“对思想实行强迫命令,获得的只能是弄虚作假和随之而来的意志消沉。”
7.“立法是一门艺术,它引导人们去享受最大限度的幸福,或者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们可能遭遇的不幸。”
(三)远见卓识,高瞻远瞩
1.“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
2.“随着一个国家日益走向光明,忠实和信任也变得日益必要,并日益趋向于同真正的政治结合在一起。”
3.“立法者像一位灵巧的建筑师,他的责任就在于纠正有害的偏重方向,使形成建筑物强度的那些方向完全协调一致。”
4.“当一部法典业已厘定,就应该逐字遵守,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
5.“法官对每个刑事案件都应进行完整的三段论式逻辑推理。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为符合法律,结论是自由或者刑罚。”
(四)逻辑缜密、充满思辨
1.“离群索居的人们被连续的战争状态弄得筋疲力尽,也无力享受那种由于朝不保夕而变得空有其名的自由,法律就是把这些人联合成社会的条件。人们牺牲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扰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和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君权。君主就是这一份份自由的合法保存者和管理者。但是实行这样的保管还不够,还需要有些易感触的力量来阻止个人专横的心灵把社会的法律重新沦入古时的混乱之中。这种易感触的力量就是对触犯法律者所规定的刑罚。”
2.“严峻的刑罚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罪犯面临的恶果越大,也就越敢于规避刑罚。为了摆脱一次罪行的刑罚,人们会犯下更多的罪行。刑罚最残酷的国家和年代,往往就是行为最血腥、最不人道的国家和年代。因为支配立法者双手的残暴精神,恰恰也操纵着杀人者和刺客们的双手。”
3.“从无知的愚昧到哲学的明达,从专制到最终的自由,经历着痛苦而必须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有整整一代人为后代的幸福作出了牺牲。然而,一旦人们的心灵安静下来,一旦焚尽国家积弊的烈火熄灭下来,真理的前进步伐就由缓慢到迅速,真理就登上了君主的王位,并被供奉于共和国的议会之中。”
(五)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1.“为了打倒一头狂暴地扑向枪弹的狮子,必须使用闪击。但是,随着人的心灵在社会状态中柔化和感觉能力的增长,如果想保持客观与感受之间的稳定关系,就应该降低刑罚的强度。”
2.“想让痛苦成为真相的试金石,似乎不幸者的筋骨和皮肉中蕴藏着检验真相的尺度。之中方法能保证使强壮的罪犯获得师范,并使软弱的无辜者被定罪处罚。”
3.“人们常常只注意建造一些防止公开保障的坚固的堤坝,却看不到那些不起眼的爬虫正在侵蚀着千里大堤,为河流的泛滥开辟着既可靠又隐蔽的途径。”
(六)人文关怀
1.“只要法律还没有采取在一个国家现有条件下尽量完善的措施去防范某一犯罪,那么,对该犯罪行为的刑罚,就不能说是完全正义的。”
2.“害怕痛苦的人都遵守法律,但是,死亡却消除了人体内一切产生痛苦的源泉。因而有什么力量能使自杀者停下他那绝望的双手呢?”
3.“法官懒懒散散,而犯人却凄苦不堪;这里,行若无事的司法官员享受着安逸和快乐,那里,伤心落泪的囚徒忍受着痛苦,还有比这更残酷的对比吗?!”
4.“在同人类欲望的普遍斗争中,防止一切越轨行为的产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认为“促使我们追求安乐的力量类似重心里,它仅仅受限于它所遇到的阻力。这种力量的结果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的混合;如果它们互相冲突、互相侵犯,那么我称之“政治约束”的刑罚就出来阻止恶果的发生,但它并不消灭冲突的原因,因为这种原因是人的不可分割的感觉”。相反,明智的法律应当“因势利导,将欲望的洪流分别输入很多同等的小河流,从而使哪里也不会出现干涸或泛滥”。”
四、体会与启发:
读完此书,有良多的体会与启发,采撷如下部分以期交流和探讨:
第一,本书是感性和理性的交汇,既有控诉封建刑法制度的跌宕起伏,又有对未来刑事法律发展方向高瞻远瞩的娓娓道来,整本著作看下来就像听一场交响乐。并且,这书上的每一页都有令人拍案叫绝的句子甚至段落,整本书看下来真是令人大块朵颐。更难能可贵的是,此书通俗易懂,是一本不需要法学资质也能读懂的法学经典著作,这就扩大了阅读人群,让更多人能够领略法律和思辨的魅力。
第二,贝卡利亚在完成这本著作,从多学科角度(包括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数学)来论证自身观点的科学性,可谓旁征博引。这也造就了他思维的多向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有感,学科之间的确可以相通,跨学科也的确比较能出成果,比如学法律的学生可以多读一些社会科学类的书,可以触类旁通,也能让我们避免思维僵化。
第三,贝卡利亚在写此书的几年前,加入了当时的进步青年小团体“拳头社”中。在其中,他与一些激进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切交往,这对贝卡利亚思想的启蒙和视野的拓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有感,开放式交流对年轻学者思想的影响具有可塑性的意义,真理往往产生于思想之间的碰撞,而不是闭门造车。
第四,贝老提出的“在法制健全的国家里废除死刑”的理想,的确是人类社会为之奋斗的目标,它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纵览各个国家和地区,刑事法律发展的趋势都是在逐步废除死刑,如在去年我国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八)》中 废除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同时,笔者更坚持,刑罚范围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其成员社会化的自觉程度,就当前阶段来看,世界各国还是有必要保留死刑,特别是对中国来说。理由有二:其一,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中国法律文化崇尚重刑主义,所以在当下国民对惩罚罪行严重的罪犯,还普遍存在适用死刑的依赖心理;其二,现在的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也正是各种犯罪的高发期,所以死刑的保留对于当下中国进入风险社会的现状有着现实的意义。
第五,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的感情是有限的,人们越是尊重法律以外的事物,他们留给法律本身的尊重就越少。”这让笔者想到中国的现状,明明有制度内的法律,而我们的社会却一直在制度外去适用法律以外的规则,即在法律制度文化大部分是由我们舶来的西方现代法律制度文化占据主导,但是在法律观念文化部分是由中国传统法律观念文化占据优势,这就形成了制度性法律文化和观念性法律文化的二元冲突,此种冲突的不相协调使得法律无法树立“至高无上”的权威。那么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过程中,要如何逐步矫正“缺少法律信仰”的弊病,这的确是我们好几代法律人必须要思考和努力的一个问题。
第六,掩卷思考,贝卡利亚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为刑法发展的方向描绘了壮丽的蓝图,但是两百多年后过去的各国现状却和贝卡利亚所描绘的理想差距还是很大。在此要借用在此书开头培根的话,“对于一切事物,尤其是艰难的事物,人们不应期望播种与收获同时进行,为了使它们逐渐成熟,必须有一个培育的过程”。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5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3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体验差(144+)
- 无颠倒(346+)
- mobi(581+)
- 实惠(294+)
- 推荐购买(527+)
- 中评多(615+)
- 二星好评(641+)
下载评价
- 网友 晏***媛: ( 2025-01-08 13:23:06 )
够人性化!
- 网友 芮***枫: ( 2025-01-09 23:11:10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汪***豪: ( 2025-01-03 20:46:38 )
太棒了,我想要azw3的都有呀!!!
- 网友 温***欣: ( 2025-01-05 20:55:1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益***琴: ( 2024-12-31 23:32:40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国***舒: ( 2025-01-08 17:14:40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訾***晴: ( 2024-12-30 09:12:04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居***南: ( 2024-12-30 19:27:47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谢***灵: ( 2024-12-16 05:53:30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印***文: ( 2024-12-22 11:43:55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堵***格: ( 2024-12-13 05:45:49 )
OK,还可以
- 网友 濮***彤: ( 2025-01-03 14:34:25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林***艳: ( 2025-01-04 12:36:10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苍***如: ( 2025-01-01 15:55:18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2022版初中一本涂书 化学 初中通用初中知识点考点基础知识大全状元笔记七八九年级中考提分辅导资料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环境教育(第二版)三年级上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湖湘文化名人名著系列-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孟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证券期货犯罪司法认定指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动物大游行 (美)尼普,(美)比尔 编著,(美)克莱因 绘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正版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咨询心理学 乐国安 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正版保证】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17衡水重点中学状元手写笔记初中版 生物 尔悦 光明日报出版社【正版书籍】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太阳能工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意大利语分级阅读第1辑A1-A2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4分
人物塑造:7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4分
章节划分:3分
结构布局:4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4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