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前郑孝胥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1931年前郑孝胥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中华书局出版。
内容简介:
郑孝胥在近代历史上,对政治、文学、艺术(书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参与伪满洲国而沦为汉奸,长期以来,论者多以政治标准评判其人,反使学界对他的研究不能深入,整体评价显得简单和概念化。这部书稿从实际出发,通过考辨史料,把郑孝胥1931年以前的生平与经历,放在所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分析,在客观评价前人研究和合理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理性思考,提出己见,形成了对郑氏比较全面的、清晰客观的认识,切实推进了郑氏研究。书稿在述论郑孝胥生平经历的同时,特别注意考察郑氏“这一个”人物形成的原因、契机,在清末民国的作为、交往,以及其对于历史的影响及意义,不仅呈现了郑氏的个体状貌,并且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近代中国的认知。
相较目前已有的郑孝胥研究,这部书稿对郑氏的论述更充分、深入。
一是细致、完整地完成了郑氏生平经历的考证。把清末郑氏定位为追随改革潮流的地方实力派官员,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他前半生的活动特点。郑氏在辛亥革命中、从1912年到1931年的遗老生活,也都得到详细的展现和仔细的分析。在撰写过程中,注意凸显出了郑氏经历中的几个关键节点。作者对材料的占有完全beyond以往研究,郑氏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反映出来的人际关系网,以及这张网背后的师承、利益、恩怨,都被深入细致剖析出来。作者还常常比较各种记载的异同,对一些轶闻进行分析,努力使描述接近史实,令人信服。书稿基本还原了郑氏从晚清能员到民国遗老的转变过程中的生活样态,非常鲜活。这与作者详尽占有材料有直接关系。
二是这部书稿立基于史、文史结合的特点十分明显。仍是在丰富的资料基础上,作者对郑氏名士而兼政客的人生状貌,“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行藏观念,“借君行道”、高度标榜的所谓“节义”,作了颇为新颖的总体阐述,表现出对郑氏心态的深入把握。以往对郑氏的研究缺少贯通性,有欠细致和深入,特别是在“政治”与“人文”两方面的融通上省察不够,这部书稿则着意于此,有的放矢,致力弥补,十分注意体察郑氏的人生样貌以及变迁,变与不变的微妙样态,得到了由表及里的深入发掘。另外,在史料的运用上,较好地处理了“以诗入史”、“以文入史”的问题,在论述中,往往利用诗文起特别的说明和点染作用。书稿语言流畅、简洁,富有表现力,尤其增加了“文”的色彩。总而言之,这部书稿,在立意上,在史料的运用上,都体现出了明显的“文史结合”的特征。
书籍目录:
序言 董丛林
前言
章 家世与科第
一 家世
二 科第
第二章 清末仕宦(上)
一 辇下微官
二 东渡日本
俸钱虚愧对流亡
对日本新政的认识
甲午战争前夕
居敬存养
三 在张之洞幕
主战与反割台
吁请修备储才折
进京
四 从刘坤一幕到盛宣怀幕
在刘幕
到盛幕
北上入都
第三章 清末仕宦(下)
一 总办汉局
再入张之洞幕
新政
郑、张交谊与诗缘
二 龙州三年
军务
交涉
边策
边饷问题
三 寓居上海
与早期中国公学
预备立宪
在“丁未政潮”中
办日辉呢厂
筹议锦瑷铁路
第四章 在辛亥风潮中
一 革命前夕
革命缘起
铁路政策的推动者
在风潮中
二 “实缺官”郑孝胥
涉政追求
政治品质
长期游幕之影响
社会形象
三 现实应对
对革命的认识
对“共和”的认识
“以遗老终耳”
四 与张謇的关系考述
第五章 独立缥缈之飞楼
一 遗老身份的认同
何谓“清遗”
理论处境
现实存在
“遗老”标榜
二 “遗老”的日常生活
三 交游
第六章 复辟的努力
一 时代背景
二 复辟中的角色
阶段(1912年10月—1924年2月)
第二阶段(1924年2月—1925年2月)
第三阶段(1925年2月—1931年11月)
三 政治主张
“列国共管”
结“外援”
第七章 名士抑或政客
一 人生状貌
名士
“功名士”
投老名场
二 “行藏”观
早有来自的“海藏”
对“时”的理解
三 “节义”观
“节义”之表达
是否“愚忠”
余论
一 “满洲国”实质及郑孝胥的帝制努力
“满洲国”实质
郑孝胥的努力
郑孝胥之死
二 郑孝胥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附录 郑孝胥1931年前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李君,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女,1969年7月生,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发表的相关论文有《丁未政潮之际的郑孝胥》(史学月刊,2009年第5期)、《郑孝胥与张之洞关系考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郑孝胥与张謇交往考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郑孝胥在上海的遗老生活及其社会交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等。此外,曾出版《独立寒塘柳——柳如是传》(合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该书的特色,一是基本把握住了人物1931年前的生平脉络、行为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郑氏的“所以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二是以时间为序叙述事件,既能独立成章,又前后照应,文笔简练,畅通易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史结合"上,作者还充分借助了丰富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史料,诗文言志表情,故无论是对郑氏的现实表现,还是对他的心迹情感,都体察细腻,解读详实,把这位复杂、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并力求历史真实地呈现出来。
书摘插图
第七章名士抑或政客
建设一个改良后的“贤能专制”国家,并以中兴宰辅身份,青史垂名,这是郑孝胥晚年的政治目标与人生追求。“负气”的个性,使他一定要找到一个他的抱负能够实现的地方。他的人生状貌,既是历史塑造,亦是自我塑造。他别无选择,只能成为近代历史上的“这一个”。名士与政客的双重身份,使他表现出丰富、复杂的人生状貌。
郑孝胥的政治人生哲学,则主要体现在他的“行藏”与“节义”两方面。“万人如海一身藏”,实韬匿豪气,隐中以求大志。“惟将节义见胸襟”,亦是文化认同而外,更多政治标榜。清末“名士”政治化的背景,尤使他深陷名场,投老江湖,其理所应有,其势也所当然。
一 人生状貌
阎步克教授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形态,特别地表现为一种“士大夫政治”。在这种政治形态形成的政治文化传统里,“士大夫”先验地就具备了“士”的出身,又在进士及第后,脱掉布衣,有了“官”的身份,由此显现出“文”、“政”二重特质。郑孝胥虽未进士及第,但无疑具有“士”的出身,既以文人名士,又游幕入仕,从而成为“文”、“政”兼备的“居官者”。
名 士
名士,乃士之有名者。在汉代,所谓名士,指社会上公认的名教典范。发展到魏晋,著名士人的任笥,改变了名士的传统内涵,“朝廷以名为治,士风亦竞以名行相高。声名出于乡里之臧否,故民间清议乃隐操士人进退之权。于是月旦人物,流为俗尚;讲目成名,具有定格,乃成社会中不成文之法度”。隋唐以后,名士多指那些才华出众而又独行特异之人。他们虽也读孔孟圣贤书,但不应科举,不苟世俗之见,自适其性。
“士”名固由诗、文彰显。郑孝胥诗文俱好,早年在里日与学子会文,就表现出“才华绝盛”。二十三岁时与郑世恭论诗,已十分地道,少年才子,睥睨一切,纵谈快论,不难体会。
仪容亦名士表现的一方面。郑孝胥早年修养,澡雪精神,即包括“威仪容止之切于日用”:“凡威仪容止,虽有涵养自然,实亦勉强可致。闲居时须于头容、手容、足容、目容、口容、声容、气容、色容、坐容、行容随时加意,细自检点,久之渐熟,则盛气颠实,使人望而敬之,即而爱之。至于平日养静习劳,皆不可阙也。”我们可以通过他早年友朋的文字,想象他的仪容、举止。
郑君轩轩鸡群鹤,顾视清高体瘦削。
妙论雅取筌蹄弃,深心时复毫素托。(顾云《赠苏龛既题其小影》)
风怀谁似郑都官,犯晓江亭独倚阑。
叩寂旋开春境界,攒眉小作酒波澜。
媻珊雪思资冲赏,萧摵林容耐近看。
料得闲吟吟不得,上方刻意作高寒。(王仁堪《人日答苏龛缄斋》)
郑虔工草隶,萧散异常流。(袁昶《寄郑苏龛》)
长身瘦立,风姿俊逸,郑孝胥在时人眼里,直是一代风流魏晋人。
清狷疏狂,自标高格,乃成名士气度。阅读郑孝胥日记,对郑孝胥不取媚权要、外人的态度,别有感触。如1885年的某一日,李鸿章在署中宴请中外官员,日记记载:
夜,中堂宴法国提督李士卑士于水师营务处,坐间二十余人,日本大臣榎本、吴清帅、邓铁香鸿胪、周德润等皆在。稷臣欲余下入坐,余笑曰:“在楼上犹是太夷,入坐中,直是三十余金随员耳,君何取焉!”客散,醒尘登楼,坐谈甚欢。醒尘曰:“某阅世在外,垂二十年,如君者,千万人之一也。”对曰:“胥虽不敏,终当谨慎自保,以实先生之言矣。”
又,1892年,郑孝胥与王仁堪谈洋务,涉及外事,言:
当道每遇事至,辄先言必不可为;万不获已,乃取十之一二。惟恐不为异族地,国体民生所弗计也。稍持正论,彼族未答而同官已大忤矣。殊可愤咤。
这样的言论和意识,很难与日后他的“急功名而昧于去就”,联系在一起。
郑孝胥之“骨”气,不仅体现在为人处世上,还表现在他的诗、书风格上。他的诗,造语生峭,清言见骨,字则“笔力坚挺,有一种清刚之气”,“像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特别是,郑孝胥作诗,习惯“一成则不改”,所谓“骨头有生所具,任其支离突兀”,“乃知诗有骨,惟俗为难避”也。不过,他的同乡林庚白称他,“情感多虚伪,一以矜才使气震惊人”,这种说法,其实更多针对郑孝胥晚年的政治选择。林庚白曾放言:“十年前论今人诗,郑孝胥,余居第二;顷则尚论古今人,余居,杜甫第二,孝胥卑卑不足道矣。”今人杨晓波虽亦认为郑孝胥的诗歌“有很大的矫饰成分”,但着眼在郑孝胥不能“摆脱自矜求名,务为夸饰的毛病”,以“过多的伪饰”,而使“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为实论。
1895年8月的一天,郑孝胥在日记里抄录寒山子的诗:“有人兮山陉,云卷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心惆怅兮狐疑,蹇独立兮忠贞。”又录《左传》句,“随会能贱而有耻”,服虔语,“能处贱又且知耻,言不可污辱”,盖励志矣。张謇所谓郑孝胥“胸次过人远也”,黎庶昌所告诫,“吾子才识绝人,愿勿染于习俗”,都显示出郑孝胥不俗的精神气度。
作为名士,则与归隐天然相连。“独居便合称闻道,厌世何曾待去官”。郑孝胥作为名士,在这方面,表现非常充分。如他常道:“使吾于江南有田数顷,当弃官偕隐”,“余所神往者,固久在于洞庭、具区之间矣”。郑孝胥并非虚矫。其归隐,一方面是文人特有之表现,所谓“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1907年郑孝胥两度辞官,感慨“老态已成,殊无生起”,绝不矫情。另一方面,又非真正“厌世”,“士君子之行己,必以难进易退为先”,归隐真意,还在“韬养待时”,“不动声色”。如1905年,他与夫人戏言:
吾今年四十六,得弃官归田,便可作一生收束,列传、行状皆可预作。从此以后,若中国迄无振兴之日,则终老山林,不失为洁身去乱之士;倘竟有豪杰再起,必将求我。虽埋头十年,至五十六岁出任天下大事,依然如初日方升,照耀一世。是吾以一世之人作两世之事,岂不绰然有余裕哉!
乘轻舟以隐五湖之意义,一半在士大夫的审美需要,一半在韬身养晦。二者统一在郑孝胥“以一世之人作两世之事”的豪情大志上。尽管过程中,充满了“向来坚自掷,欲去惜终轻。此意何人会,踌躇独倚楹”的矛盾与曲折。
前言
序 言
董丛林
郑孝胥是在晚清和民国的历史上都留下印记的人物,并且是在文化与政治两方面皆有显眼之处的“双料”人物。文化方面,他尤以诗作和书法扬名于世;政治方面,在晚清他曾为大员幕僚,自身也做到布政使级的官员,民国年间则以前清遗老自居,晚年还做过伪满洲国的国务总理大臣,留下了一生的污点。李君的这部著作,就是专门研究郑孝胥其人的。而在时段的侧重上有着精心的斟酌、选择,即将1931年前的郑孝胥作为审视的着重点。当然,对他以后与伪满洲国牵系的生涯阶段,也并未完全摒弃,而是与其前边大半生有机地联系起来,主要从他这一归宿的因由上予以概要地把握和阐释,并以此作为全书收束,可谓“点到为止”,未再详细展开。据了解,这倒不是因为对此“敏感阶段”的故意回避,而是鉴于其人在伪满洲国的角色负面性昭然若揭,也“盖棺论定”(当然并不是说他那段历史就没有具体研究的余地),故而对他的学术关注主要是置于前此若干年间。
作者此著的原初形态,是其博士学位论文。后申请获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又做了较大修改,有了进一步提高。作为作者的博士生导师,我知道此题的选取先是缘于作者对前清遗老群体的关注。随着对这一群体相关情况了解的逐渐增多和深入,遂产生选取一个“标本”性人物作具体研究对象的想法,而经过反复筛选,终落定在郑孝胥。郑氏的“遗老”角色自然是进入民国后才可能“自选”和亮相的,那么,他何以有这种选择或者说归宿?显然不仅仅是他当时的表现本身所能解释得了的,必须追寻“前缘”,于是便有了对他在晚清的历史做细致审视和思考的必要。而当一系列“工序”完成之后,做总体归拢,作者便觉得内容不再是单一的“遗老”选点所及范畴所能够容纳的,于是,在仍把“遗老”作为重点问题之一的同时,进一步扩及其他诸多问题,对其人1931年前的大半生,从特定角度和方面予以较为具体的剖析和解读。这就是其选题运思和落定的大致过程及逻辑步骤。而就成果的体裁形式而言,原学位论文自不同于通常的人物传记,而因出版所置丛书体裁上的需要,经改稿后的此终成书,显然可归之于学术性传记之列了。
郑孝胥的“文业”本身,书中虽不无相关交代,但并非着重点所在,而是更注重于对其“人文”方面(这自和“文业”本身不同)的发掘,譬如关于他的文人情怀、他的文化品格、他的相关思想观点等。而这些,又是与其人的政治方面密切联系的,书中注意并较好地把握了此点,避免将其机械、生硬地割裂开来。而就通篇主要和凸显的线索而言,还是在其人的政治生涯方面。对郑孝胥在晚清为幕、为官的状况予以节点性揭示,对其人面对革命风潮的微妙表现以及清朝灭亡后的“遗老”情态,予以较细地观照和分析。总之,是将“政治”与“人文”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探寻郑氏人生历程中诸多现象的“存在之由”及“变迁之故”,实现由表及里的深入发掘。在这中间,又能将郑氏置于其与他人、与相关群体、与社会联系的网络中审视,防止了孤立地就人论人、就事论事的偏弊。
就研究方法而言,立基于史、“文史结合”可谓该书的突出特色。该书所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复杂多面且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要对其作出尽量符合历史真实的揭示,当然须于“实证”立基,以对相关多方面、多类别材料的广泛搜集、正确鉴别、妥适选择、合理运用为保障。而所涉资料,“政治”品类之外,“文化”品类者亦多,特别是郑氏本人诗文体裁的篇什。这除了反映“文事”本身之外,也成为体现主人公心志、品格、诉求的重要载体。书中对此类资料注意充分利用,较好地处理了“以诗入史”、“以文入史”的问题。作者本科、硕士是中文专业,博士转读历史,操作技能上自有“文史结合”的优长。而将诗文与其他多类文献资料的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收到相得益彰之效。作者除了多方搜求各类文献资料之外,还曾到郑孝胥故乡及其寓居之地实地考察探访,寻踪觅迹,体察感知,这对提升写作意境自有助益。从“意境”的高层面观之,该书也能体现出“文史结合”的操作优势,这在对史料的解读、对史实的阐释、对人物神韵的把握上都能得到印证,并自觉不自觉地在一定程度上透出“新文化史”的韵味,起码在“深度描述”的行文方式上较为明显(不管是“有意”还是“暗合”)。语言表述方面,也有其特点,除学术之作要求的准确之外,也显出简洁洗练、不拖泥带水的文风。
当然,存在不足和值得进一步斟酌之处也是难免的。因所研究的人物本身颇为复杂,社会联系面又广,且动态变化颇大,全面、恰当地把握和揭示实属不易,书中对其人从细节的钩沉到面貌的整合摹画上,都有着进一步致力的空间。在显示“文史结合”优长的同时,也有进一步强化历史学科意识的需要。作者有着对学术的真诚热爱和追求,有着不蹈虚浮、踏实认真的态度,相信她会努力进取,不断有新的学术创获。
前 言
郑孝胥是近代历史上一位复杂的人物。他弱冠魁于乡,早年就有文名,尤工诗,特擅七律,入民国,更屹为一宗,尚宋诗者,莫不趋鹜,有“同光体”领袖之称。他又能书,书法家沙孟海评价他的字,“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世震其名,而争宝之。在晚清时期,他历游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岑春煊、端方、锡良等疆臣大吏幕,参与变法,鼓吹宪政,是朝廷的能员干吏,辛亥革命爆发之际,已位至湖南布政使。时人陈灨一称,“郑孝胥之得名也,不以书,复不以诗,世独以善书工诗称之,斯固然矣。而于清季政事之起伏,固数数预谋,实一政客也”,诚然是言。民国以后,郑孝胥隐居沪上,以遗老自处,累却弓招,颇以高节见重于世,时人李详诗云“一世风流魏晋人,诛茅穿径自藏身”,但实际上,却于时事极其关切,预闻复辟,绝不类希心隐逸之魏晋人。1924年,他入职废帝溥仪的小朝廷,先后任总理内务府大臣、懋勤殿行走、清室驻津办事处顾问兼总务处任事,为溥仪整顿内务,处理外事。1932年,在他的唆使、斡旋下,溥仪与日本人合作,在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傀儡政权中,他出任国务总理,第二年,伪满洲国行帝制,他改任为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日记》的整理者劳祖德先生评价他:“终则以贞事一人为节操,以逆时代潮流而动为卓特,由遗老沦为国贼,助桀为暴,身败名裂。”
郑孝胥的复杂性,表现在他的生平经历、社会形象上,也表现在他的性格气质和精神思想上。他这一生,既自标高格,矫矫不群,又干谒竞进,宦游俯仰,趋就功名。他是诗人,是书家,有文人本色,清高萧散,连他的诗,也都有清苍峭秀的风格,不流时俗。他又怀抱绝大,胸有建功立名、安世济民的志向,自负盛气,愈老弥坚。在1911年前,他是负时望者;民国后1931年前,他高调标榜,贞风凌俗,为硕学,为耆旧;1931年后,则附逆而成大奸、败类。时人对他,基本有两种态度:一种以他为愚忠,或尚可恕;一种以他为“急功名而昧于去就”,“自托殷顽,而不知受庇倭人,于清室为不忠,于民族为不孝”,“殷顽犹可恕,托命外族不可恕”,绝无恕辞。
他的思想旨趣,毋庸置疑,未出儒家范围。他幼承家学,接受的是系统的经学教育。他的叔祖经学深湛,他的父亲“抚接后进,必诱之轨范于儒”,他少年时背诵十三经,即已“如泻瓶水”。他一生推崇孟子,1895年,在日记中,他发表过这样一段议论:“有不慕膏粱、不愿文绣之识,而后有万钟弗顾、千驷弗视之概。虽负雄才豪气而常以礼自克,不傲慢于臧获,不堕行于冥漠。处事以勤,御心以简,行己以敬,接人以诚。见义必为,则修名自立。知过必改,则盛德日新。笃于孝弟,则离于不祥。精于义利,则远于流俗。使吾遵蓬蒿而处,何异揭日月而行也。”全可见孟子气概。他对汉宋诸儒别有体会,并力践行之,在广西督办边防时,就试图提倡“信义”之学,实行“保民”措施,虽未了了,却也反映出他的思想渊源。但到伪满时期,他提倡“王道”,宣传内圣外王,在“王道”已成为日本推行殖民统治的理论武器后,他的“王道”讲义,还能有什么学理的发挥?他宣讲“王道”之施行,“惟有专求保民之策,以避当世之竞争。国内则提倡勤俭,务使贫富相安;国外则不分种类,务使常居平等”。1934年,他接受美国人采访,称青年人“今居满洲,度必思各守本分、安居乐业而已”,维护殖民秩序的宗旨及目的,不言自明。他壮年的伉爽豪健,生平对孟子“以德行仁”与“养吾浩然之气”的尊崇与信奉,在侵略者的威逼、监视下,都痛苦地丧失了,他以圣人王道自任,实藉“王道”自保、自存。在这样的情势下,所谓“亡国”与“亡天下”的辨析,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海藏楼诗集》,2014年又出增订本。该著《前言》道:郑孝胥是一位“具有两面性”并“表现得尤其突出”的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郑孝胥是一个享有盛誉的诗人,是晚清同光体闽派的领军人物;而在中国现代史上,他却沦为汉奸,充当了伪满洲国的总理大臣,因玷污民族气节而为世人所不齿。”作者提到郑孝胥作为政治人物所表现出的“两截现象”:“辛亥革命前,他尚能关注现实,参与革新活动,所言所行,不乏可观之处;辛亥革命后,则顽固不化,至死不悟,从前清遗老沦为民族罪人。”即使是在他的政治生涯前期,“也存在着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后不一、内外不一的现象”,认为,“这种种两面性,在郑孝胥的诗中充分反映出来,便呈现出一种杂乱的条理、矛盾的真实——作品所写前后很不一致,但和其一生的行事相合,和其当时的心态相符”。
综观郑孝胥的一生行事,确存在着上述“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前后不一、内外不一”的现象,但这种种的“不一”,却并非杂乱、矛盾。在这种种的“不一”当中,存在着他一以贯之的气质秉性、思想学问、人生追求,他的复杂,他的“具有两面性”,不过是他丰富人生在诸多方面的反映。在龙州,他曾对知交孟森说道,“出处之故,情随境变,未可执也,独负气不自疗耳”,正可以说明这一点。而这一点,则确实是“亦不乏警示与教育作用”,“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
长期以来,学界对历史人物的关注,习惯在那些被主流价值肯定的人物上,而对那些保守的、没落的、反动的人物,较少细致、深入的研究。在《辞海》中,“郑孝胥”词条释文:“汉奸。”这一高度概括的定论,使得郑孝胥失去了大半生的荣光,成为反动的、落后的历史人物。罗志田教授在讨论近代中国可能存在着多个世界时,曾经指出,“既存研究中的失语群体”,“更多体现了近代中国不变(或传统延续)的一面”,对他们的“更深入的了解”,“必能强化我们对近代中国的整体认识”。郑孝胥无疑是既存研究中的失语者,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面貌、变化的社会身份,以及他不同于主流的政治“活动愿望”和实践,实需我们深入认知。清室复辟是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复辟力量作为一种政治势力,从1912年清朝覆亡,到1945年伪满覆灭,前后历时三十余年,对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考虑到余英时先生提到的,“儒家思想与传统建制分手以后,则尚未找到现代的传播方式”,郑孝胥在他的时代语境下所表现出的“秉道赴义,兴不可遏”,与他“枕戈待旦”、“日夜某之祷”的姿态,就尤其引发我们深思。
另外,即使作为一位历史人物,从“人”的角度观照,郑孝胥也充满了探究的意味。历史研究,首先是人的研究。郑孝胥才识俱佳,胸次过人,济时用世,高挹群言,在1931年前,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在时人眼中,他“平生极抱奋发有为之志,而遭际不偶,郁郁不得志”。一生多次提携他的陈宝琛,固然指他“英气能为病”,但也承认,“世之待君者或犹无穷也”,“即予之夙心,亦岂望君老于诗人”?然他矜才使气,晚年行迹,脱逸寻常,一局棋枰,终未能定,沦落而不能道,多半生的清名,尽毁于一生所负之气。深入了解这样一个富有个性的人,剖析他的内心世界,并理解他一生的经验与教训,之于彼辈群体的普遍及特殊意义,感受“人”在历史条件下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不惟学术的获得,亦别有一番人生的体味。
在诗、书两界,向来有关于人品与诗品、书品的关系的讨论。郑孝胥附逆后,片楮寸简都以为宝的书法作品遭到鄙弃。1932年,上海的《生活周刊》登出一则编者按,称专栏所用郑孝胥手笔,“自郑助逆后,屡有读者建议更换,我们初以为郑的助逆行为固可恨,但他的书法似可无须并为一谈”,“近来责备的信愈多”,“决意更换一个手笔”,甚能说明当时的社会舆论。时人汪辟疆虽然就诗论诗,不以人废言,“兹仍旧录”,但也是首先将郑孝胥置于严厉的“不忠”、“不孝”的痛斥之下。不过,在这样的舆论情境里,亦有别一种表现,1932年,《论语》半月刊在上海创刊,林语堂认为郑孝胥的字有古风,邵洵美便用了一个法子,集了郑的“论”、“语”二字做刊名,不署姓名,对外则称乃林语堂字,例虽少见,也可见社会心理的一斑。
目下,一般研究都认为,郑孝胥晚年虽沦落,但不掩其诗、书成就。《海藏楼诗集》的校点者认为,“他的诗,是一个已被唾弃的政治诗人及其仍能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诗歌创作”。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近现代部分的王澄亦坦言,“研究书史、书论、书家很少涉及郑孝胥,原因是显见的,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附逆于侵略者,其人品自然不齿于国人”,同时又说道,“而就其书法成就看,不作一介绍,总觉是个缺憾”。“苏堪为诗,一成则不改”,“骨头有生所具,任其支离突兀”,“苏龛诗如人,志洁旨弥夐”,“然君诗,年谱也,语录也,亦史料也,可以鼓人才、厚人道、正人纪。盖必如是始可以为诗人,夫亦有所受之也”。“他的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活像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孝胥能书,气足骨露;晚年忽变瘦体,有时率意漫涂,惯作斜形,而笔划不整”,诸如此类、比比皆是的评价,或许提醒我们,关于海藏诗与郑书的评价、认识,对郑孝胥研究的帮助和启发,或有可能超出预期。
目前,对郑孝胥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临江的著作《郑孝胥前半生评传》,以及一些论文,如汤志钧的《戊戌时期的郑孝胥及其〈日记〉》,李侃的《郑孝胥与伪满洲国初期傀儡政权》,傅道彬、王秀臣的《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海藏楼内外的郑孝胥》,马陵合的《借款可以救国?——郑孝胥铁路外债观述评》,王鸿志的《论郑孝胥与晚清商务局之创设》,邹金喜的《从“此邦俗亦偷”到“今日日光辉万国”:郑孝胥日本观的转变历程》,胡迎建的《郑孝胥与陈三立交游考》,等等。台湾学者林志宏的著作《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中亦有一章,专门讨论郑孝胥。这些研究,给予本书诸多可以利用的写作基础。徐临江对郑孝胥1911年以前的事实勾沉,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宝贵经验。林志宏有关清遗民政治认同的探讨,对作者理解晚年郑孝胥,帮助尤大。林先生视清遗民建立伪满洲国,为“中国民众(特别系清遗民)在对民主政治抉择里,另一发展出来的面向”,“是在帝制到共和之途上,寻求理想国度的表现”,颇开研究一路。
就目前已有成果言,对郑孝胥的研究,虽在某些方面已比较深入,但仍不够丰富,不足以形成全面、完整、成熟的认识体系,部分的观点和论断,也还需要继续探讨。他的生平,仍有有待考证处。他的人生面相,诸种盘桓、考量,亦需进一步拨开重重迷雾,作出合理解释和评判。他造成的历史结果及其影响,尤其需要我们认真考据,慎重分析。
本书试图呈现郑孝胥的复杂面貌,努力把握他在时代环境下的个人遭际,并考虑他的个性气质、心态情感、学问思想等,在其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郑孝胥才学深厚,际遇复杂,在近代历史上深具争议,对他“所以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的理解及把握,实不容易。在搜集资料和选题的过程中,我发现,较比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我对内中人物的面貌与发展,有着更浓烈的兴趣。我的视线常常穿越层层事实,落在那一个“他”的身上。“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我曾试图校正这种倾向,直到有一天,读到赵园先生的一段话:“对于人事的敏感,不消说是在文学研究中养成的”,“对于‘人’的兴趣,始终是我做上述课题的动力:那一时期士人的心态,他们的诸种精神体验,以至我所涉及的人物的性情,由这些极具体的人交织而成的那一时期复杂的关系网络。即使对事件的研究,吸引了我的往往也是‘心理’的方面,尽管我并非有意于‘心态史’”。深以为同!史实固然构成历史研究的基础,史实中的人物,尤属学术研究的基本范畴。发自内心的真实倾向,乃是本书完成的重要保障,由此出发,亦是寻找选题的好办法。如果伴随本书的展开,读者能够对一个充满“人”之意义与生存经验的“郑孝胥”,有所了解,那么于我而言,这些文字,就算有了意义。
书籍介绍
郑孝胥在近代历史上,对政治、文学、艺术(书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参与伪满洲国而沦为汉奸,长期以来,论者多以政治标准评判其人,反使学界对他的研究不能深入,整体评价显得简单和概念化。这部书稿从实际出发,通过考辨史料,把郑孝胥1931年以前的生平与经历,放在所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分析,在客观评价前人研究和合理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理性思考,提出己见,形成了对郑氏比较全面的、清晰客观的认识,切实推进了郑氏研究。书稿在述论郑孝胥生平经历的同时,特别注意考察郑氏“这一个”人物形成的原因、契机,在清末民国的作为、交往,以及其对于历史的影响及意义,不仅呈现了郑氏的个体状貌,并且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近代中国的认知。
精彩短评:
作者:苏野 发布时间:2019-04-12 10:20:28
偏于史学,功在梳理,阐释框架陈旧。
作者:朱颐钊 发布时间:2022-03-25 10:16:40
近年少有的(甚至是唯一的)郑孝胥的传记式研究,材料基本是《郑孝胥日记》。惜乎笔力还可以更深一些,无论是深入的研究,还是精彩的传记,郑孝胥都可以做得出来。
作者:六平斋旧主人 发布时间:2019-01-08 11:21:47
博论修订,后出转精。唯传记与研究终非一事,仅以传主视角,很多事是说不清楚的
作者:Etna 发布时间:2019-07-16 11:16:38
深沃我心
作者:宋希於 发布时间:2020-11-04 11:23:16
书名不通。
作者:缎小白 发布时间:2010-01-29 13:18:21
看在某老师给我分数还不错的份上给个四星。
深度书评:
郑孝胥坟墓今何在?
作者:Fal Conde 发布时间:2024-01-14 22:10:27
1938年4月中旬,郑孝胥在柳条路自宅缠绵于病床,由满铁市立医院的日本人山口博士医治,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病。
17日夜腹内流血甚剧,病情骤然变化。18日上午遂然死去。
郑孝胥死后按照其生前遗愿,葬在在沈阳东郊天柱山下福陵旁边。
多年后, 生产队为了储存氨水,便想到村旁这个全封闭、钢筋混凝土建筑。当村民听说要砸开这个墓穴,都来观看。在几百双直勾勾的眼睛的观望中,几把十多磅重的大铁锤,不由分说叮叮地砸了起来。
一会的功夫,这个全封闭的建筑被砸出一个阴森可怕的大洞。几个壮汉手持火把钻了进去,不大一会就抬出了一口涂着紫红色大漆的圆头棺材。紧接着,又是一阵敲击声,棺盖被砸开了。当撬开棺内的密封板时,只见一个留着八字胡须,闭目“安睡”的老头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起初,那老头脸色红润,身着的衣服和铺盖着的绫罗绸缎闪闪发亮。
可一见风,那满身的服饰支离破碎,脸色由红变紫,又由紫变黑,很是吓人。棺木被劈成一条条的劈柴,尸体被抬到柴堆上,焚尸大火熊熊燃烧。过了一会,人们便看不清被烧者的面孔,只见两只穿着白线袜子的脚,被火烧得顺着脚后跟流油。据说“墓穴中只有几个被打碎的陶罐,未发现有价值的殉葬品”。郑孝胥虽然被掘墓焚尸,但标记郑孝胥之墓的石碑依旧躺在七间房村委会大院的木柴垛下。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X39z8LyYXHG_BqHmbr_PRA
1911年前郑孝胥人生经历简录
作者:Fal Conde 发布时间:2022-01-22 14:12:10
谁知能自拔,相见犹疑幻。冥冥或使之,痛定从所愿。
今日论及【郑孝胥】,一般主要提及伊在1930年代初流行一般的【助纣为虐】行径,至多故作立理客中的介绍一下伊在书法方面【一分为二】看待的成就,而对其早年经历,成长阅历,着墨颇少,本书对此归纳较为细致,通读之后,依照记忆做大致罗列,以备日后遗忘:
1904年,郑孝胥(左一)摄于广西龙州,时任边防督办。照片底部还对应列出三人的名字,中间为孟莼荪,右一为吴怡泉。
1.世宦之家,闽中望族——港头镇南郑村郑氏乃世代宦族,以诗礼传家。据统计,自郑鹏程开始,郑家4代之内有10个举人,其中5个成为进士,又有3个被钦点为翰林(包括其父郑守廉),名扬一时。郑孝胥的父祖辈虽然没有曾左一样举世名人,但【世受国恩】且士大夫气息浓厚,这两点在日后深刻影响到了郑的人生走向。
2.三坊七巷,童年故居——郑氏家族世居福州三坊七巷,如今此地被开发为旅游区,多有【忧国名人】故居介绍,郑因为人生经历复杂,自然不会被大张旗鼓标记,但其建筑保存尚好。
3.出生吴门,避乱归里——郑氏虽是福州人,但由于父亲宦游的关系,郑在1860年时却是在苏州出生,此时苏州在李秀成部众威胁之下,郑家跑路及时,未及满月,便举家返闽,避开之后的诸多战乱。
4.从叔开蒙,家学渊源——郑四岁入学,跟从叔祖郑世恭学习。 郑世恭乃闽地名士,学识渊博,性格清冷孤寂。由于父亲在京,郑孝胥的开蒙都是跟随其叔父完成的,对其日后性格中清高、古板、愤世嫉俗的一面有决定性影响。
5.北上投父,宣南做题——1867年,江南地区安定后,郑孝胥北上汗八里,同父亲团聚,住在当时著名的汉人士大夫聚居区——宣南,在此地,郑主要以读书学习为主,期间也认识到交关后来成为莫逆之交的密友,其中包括沈增植、张謇。
6.科举起伏,命运多舛——1877年,父郑守廉逝于北京,郑孝胥旋归福州,继续从从叔祖习举业,迅速在福建出名,并得到沈葆桢赏识。1882年,郑在福建乡试中夺得解元,一时间以文名扬天下。但之后北上会试却时运不济,三次考试侪名落孙山,这对心怀天下的郑孝胥是巨大打击,为谋生,伊只能去考学历要求比较低,升迁前景比较推板的【内阁中书】和【manchu教习】,但对此类案牍教书工作,并不热心,常有怀才不遇之叹。期间郑往来运河南北,所作所为,多被当成文人而非政客看待。
7.东渡转运,积累经验——1891年,郑通过世交关系,搭上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关系,畀清廷派驻日本从事外交活动。郑一开始对此颇感勉为其难,曾在自家诗句中感叹命运蹉跎,但抵达日本后却迅速显露出手段变通,擅与外人接洽的特点,不出一年,升任驻日领事。在日期间,郑一方面通过日本学习西方文化知识,极大拓展了自家见闻,另一方面也和交关日人搭上关系,为其日后和日本走进埋下伏笔。此外,郑的良好表现也让伊积攒了超出【文人】之外的实干名声,开始真正为清廷洋务人士所留意。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三天,郑在李经方斡旋下归国。
8.甲午主战,对日强硬——然而,郑此时并非【亲日派】,反而对日本的所作所为十分警惕,在日期间,伊就通过各种渠道提醒清廷留意日本动向。《
马关条约
》内容传回国内,举国哗然,群情激奋。士大夫中国年要求废约再战声浪高涨,郑孝胥亦在此列。对于割让
台湾
给日,郑深感痛心,曾想与友人一同东渡台湾,抗敌守土,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只能空叹“恨吾无力助之”。
9.游幕东南,名彻士林——甲午战后数年间,郑主要在张之洞幕府做事,张看中郑,主要是出于同为士大夫的审美意趣相投,以及在【办洋务】上惺惺相惜,而郑跟从张,则更多是想借其头部平台,拓展人脉,积累声望。两人平日相处,并非一帆风顺,期间郑还先后游历于刘坤一、盛宣怀等幕下,由于口才好,博文广记,名士风范,又兼具一般文人所无的实干能力,让上述晚清名臣对其印象极佳,交口称赞,郑的身价也与日俱增。
10.青睐乎上,修楼海藏——长期游走于各地方重臣之中,让郑的察势观风本领炉火纯青,日益频繁的参与到时髦、流行的活动中去大发高论,而地处南北之中,又有洋人保护的上海,则称为郑青睐的活动基地。1897年6月,郑孝胥由宁抵沪并在上海停留了约一年。在这一年时间里,郑孝胥颇为优游自在,时常与友人前往张园、愚园游兴;也不时前往四马路、虹口等娱乐场所。1905年后,郑正式在沪定居,在今南阳路修造【海藏楼】。
11.鼓吹维新,事败避祸——戊戌变法前后,郑在上海,热衷参与【变法】活动,被时任视为和梁启超、汪康年类似的进步人物,并因此与当时同样被归类为进步派的陈三立、张元济等建立友谊。百日维新期间,郑被光绪召至北京面见,伊对以练兵之策,被提升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郑本来摩拳擦掌,想大展宏图,但到北京后发现风向不对,旋即南下,再次跑路避祸,躲过后来西佛爷的倒算。
12.独当一面,鼓吹lih sian:1901年清末新郑开始后,郑开始获得孜孜以求的独断专事机会,1903年,伊前往广西,为欣赏他的曾春煊任命组建军队,弹压边境乱像,这是郑生平中唯一一次作为头面人物组织军队,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时人认为郑军耗响高,效率低,远不如其下属陆荣廷来事,郑对此十分懊恼,未2年便辞职回沪。之后,郑积极参与lih sian活动,同张謇一道成立【lih sian预备公会】成为上海乃至长江流域lih sian派核心。郑参与lih sian派活动,部分是因为其对lih sian本身理论相信使然,但更多是企图以此项当时东南staff流行之热点,博取热度,增加自己与清廷中枢套件还价的筹码。
13.创办中学,开设工厂——在依旧活跃于郑智舞台的同时,郑烨积极投身于新郑所提倡的实业、教育、出版等事业,1907年时发起创办中国公学(西南财大前身),并成为首任校长(现在多不宣传);同年,又出资设立日晖尼厂,开华商制呢业先河。
13.获封疆臣,突遭变故——1911年6月,郑被清廷授与湖南布政使,好不容易熬得实缺。然而,凼抵达任所长沙才三天,就接汗八里要求各地僚属奏对改革的命令,只得勉强答应北上。此时四川【保路】已起,郑的故交端方、曾春煊、盛宣怀等先后问计于郑,郑认为形势不妙,但认为派兵弹压,尚可控制。但后来局势的变化发展再次出乎郑孝胥意料。10月11日,湖北兵变的消息传到北京,汗八里风声鹤唳,次日传言长沙失守。获悉湖南有异动的清廷便下旨令郑孝胥迅速回任。可是郑未及动身,长沙已经真失守。10月26号,郑从天津乘轮船南下。面对种种关于湖南变生不测的传闻纷至沓来,眼看无力回天的郑孝胥于次日船上在日记中写下一段关于家国命运痛心疾首的感言:
【冥想万端,有极乐者,有至苦者,行将揭幕以验之矣。政府之失,在于纪纲不振,苟安偷活;若毒痡天下,暴虐苛政,则未之闻也。故今日犹是改革行政之时代,未遽为覆灭宗祀之时代。彼倡乱者,反流毒全国以利他族,非仁义之事也。此时以袁世凯督湖广,兵饷皆恣与之,袁果有才,破革党,定乱事,入为总理,则可立开国会,定皇室限制,内阁责任,立宪之制度成矣。使革党得志,推倒满洲,亦未必能强中国;何则?扰乱易而整理难,且政党未成,民心无主故也。然则渔人之利其在日本乎,特恐国力不足以举此九鼎耳。必将瓜剖豆分以隶于各国,彼将以华人攻华人,而举国糜烂,我则为清国遗老以没世矣。时不我与,戢弥天于一棺,惜哉!未死之先,犹能肆力于读书赋诗以横绝雄视于百世,岂能徜徉徙倚于海藏楼乎!楼且易主,而激宕悠扬之啸歌音响乃出于何处矮屋之中,未可知也。……官,吾毒也;不受官,安得中毒!不得已而受官,如食漏脯、饮鸩酒,饥渴未止,而毒已作。京师士大夫如燕巢幕上,火已及之。乱离瘼矣,奚其适归】
郑南抵上海后,即避居海藏楼,此生再未去过湖南,在清帝国覆灭前的2个月,他就已经立志做【逊清遗老】了。
14.总结——郑孝胥的个性、涉政追求、从郑风格,特别是长期幕府习气的熏染,为他在1911后的所作所为产生了极大影响。
首先,作为儒家士子,郑早年修养以【君子】、【圣贤】为追求,对肉食者的理解也有儒家意味,强调立德立功立言,这种宏大的志向,在晚清时期体现为郑的忧国忧民,善于实干,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在晚年追求所谓【王道乐土】作为目标。
其次,郑长期浸淫宦海,游历幕府,通政情,晓人事,文武兼备,勇于谋事,尤其体现出了较同时代士大夫更强的国际视野和能言善辩的优势,并建立了庞大的人脉社交圈子,具备纵横家的特质。这为他在1911之后逆流而行,施展抱负,提供了基础。
此外,郑自幼擅长诗文,书法功底深厚,在士林中早就积累起了文化大师的声量。1911之后,伊避居上海期间,一方面通过与遗老唱和、诗会等文化活动为其复辟提供掩护;另一方面则利用卖字写帖带来的收入,维持体面生活和投资复辟活动。
同时代像郑这样具备文化素养的遗老并非罕见,但能够掀起风浪,并在很大程度上凭借一己之力影响近代历史的确少之又少,然而,郑前半身经历中存在的遇事怯懦,擅回避不善担责的特质,也注定了他只能充当优秀的幕僚和名士,而不能真正成为独当一面的【总理】。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7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藏书馆(319+)
- 情节曲折(444+)
- 还行吧(579+)
- 无广告(109+)
- 简单(132+)
- 二星好评(517+)
- 下载快(59+)
- 赞(659+)
- 全格式(282+)
- 实惠(116+)
- 章节完整(90+)
- pdf(267+)
下载评价
- 网友 印***文: ( 2024-12-18 16:25:52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瞿***香: ( 2024-12-15 04:16:58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蓬***之: ( 2024-12-31 07:38:40 )
好棒good
- 网友 居***南: ( 2024-12-24 17:48:32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曾***文: ( 2024-12-25 08:06:23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訾***晴: ( 2024-12-25 14:15:40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孙***夏: ( 2024-12-28 09:28:29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步***青: ( 2025-01-06 08:31:02 )
。。。。。好
- 网友 寿***芳: ( 2024-12-30 09:26:58 )
可以在线转化哦
- 2023年秋新版1课3练 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套装 数学RJ+英语PEP+语文RJ 小学生教材同步练习测试卷(套装共3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国雕板源流考 中国书史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Times Tables Practice Pad 乘法表练习本 数学启蒙早教书英语绘本益智书 英文版 进口英语原版书籍 英文原版 Smith, Sam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14铁道版宁夏公务员考试辅导教材——申论冲刺预测试卷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桥牌竞赛裁判手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法律法规经济施工模拟知识题(2019二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考试)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516130452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基金销售基础考试辅导习题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302367949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4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4分
思想传递:4分
知识深度:8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9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8分
引人入胜:6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7分
事实准确性:5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