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坛经(精装)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9:34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坛经(精装)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坛经(精装)精美图片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坛经(精装)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坛经(精装)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1092097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4
  • 页数:228
  • 价格:16.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精装
  • 开本:大32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9:34

寄语:

定价 22元


内容简介:

中国佛教注重“妙有”之思想特色的真正确立,当在禅宗。惠能南宗把天台宗肇端的“唯心”倾向推到极致,作为标志,则是《坛经》的问世。《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唯一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本书由尚荣编著。


书籍目录:

前言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问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嘱品第十


作者介绍:

暂时没有内容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萨之自性也。


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

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

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但心如虚空,不着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暂时没有内容


书摘插图

暂时没有内容


书籍介绍

《坛经》是中国僧人撰写的著述中唯一被冠以“经”的一部佛教典籍,其核心思想是“即心即佛”、“顿悟成佛”。《坛经》在把佛性归诸心性、把人变成佛的同时,倡导“即世间求解脱”,主张把入世与出世统一起来。


精彩短评:

  • 作者:鸢都依然 发布时间:2018-12-20 00:08:48

    六祖智慧深邃,浩然不见其涯。

  • 作者:蒙奇.D.路飞 发布时间:2023-08-26 00:24:55

    表略,这套书不适合研究性学习

  • 作者:在我的死的彼岸 发布时间:2024-03-22 20:54:44

    好,看过蔡志忠动画版《坛经》,对慧能一生的历程都很熟悉。禅宗能在武宗灭佛中,逃过一劫真不容易。

  • 作者:qran 发布时间:2021-05-12 22:44:19

    感觉坛经禅宗的空净和存在主义与杜威经验主义一样。最大收获是对“净”的理解,1. 净不是一念不生式的活死人状态,“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2.净不是有形相的形上本体,“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读陈亚军《超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讲实用主义里的经验主义:心灵不是可以单独提出来的本体,不是“自我”“我思”“先验”“精神”,是一种传承了社会建构下的知识以及在与环境互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意义系统,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存在状态。

  • 作者:timeseeker 发布时间:2015-12-01 15:38:07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 作者:枫舞之秋 发布时间:2024-04-20 18:39:07

    2024.4.19 所有诸相皆是虚妄。明心见性。抛弃我执,接受不确定,和无常起舞。总觉得佛家,心学,道家,是有共同的地方,只是开悟之后出世入世的选择不同。待后续细细咀嚼


深度书评:

  • 《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

    作者:素聞(明照) 发布时间:2010-10-24 10:04:10

    《六祖法宝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

    文 / 张素闻

    太虚大师是近代史佛教上“人生佛教”的倡导者,其名言“人成即佛成”,开拓了暇满人身的意义,也充分说明做人和成佛之间的关系,也因此,人生佛教自太虚大师开始,广为人知。但,笔者以为,早在唐代,禅宗六祖惠能已经充分开掘了人生佛教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操作规范,六祖惠能倡导的直指人心的开悟见性和生活中修行的理论,包括:皈依、打坐、忏悔、修行、持戒、对经典的理解以及对佛法的弘扬等等范畴的重新阐释,在六祖惠能这里,立足于人和人生,秉承着世尊的般若思想,将佛陀的本怀浅显易懂地转译过来,切实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中,使佛法和修行变得平民化生活化,使大众容易感受到佛法的真切利益,且不为“出世”还是“入世”而苦恼,使佛法为普罗大众信受奉行,是人生佛教的先行者。

    五戒十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最后无不落实于行,落实到践道之主体,而人,此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暇满人身已经具足八有暇十圆满,善用,则可以开掘无量的意义;不善用,则虚受轮回流浪生死。人都做不好,谈何成佛?六祖惠能深谙此中道理,充分肯定人人具足的佛性,立足于人,综合佛陀所说的其他经典,阐释了佛经中的各种教理以及修行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性的肯定:何其自性……

    《六祖法宝坛经》充满了直指人心直达本性的开示,六祖深谙宇宙和心的真相,二十四岁的他听五祖弘忍讲《金刚经》悟得: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这种对自性的了悟包含着对真空妙有的体认和对自性的充分肯定与信任,心生种种法生,六祖对心的造作功能用了十分朴素的语言: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行,即生善行。 此言虽简,但与释尊在菩提树下的证悟并无任何区别: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在《法华经》中,佛陀宣说常不轻菩萨的修行:因相信每个人都将成佛,常不轻菩萨逢人即恭敬礼拜鞠,道:“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佛陀和中国禅宗六祖惠能都充分肯定人自性中的智慧,肯定人对自我的认识能力及驾驭能力,将大家向外驰求的眼睛引向对自我的审视和观照,浩瀚的佛学博大精深,但首先是基于此。

    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

    信佛首先要有对自心、佛和众生的佛性的信任。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看来,佛和众生的差别,只是迷和悟的差别,虽然没有成佛,但自性中早已具足了诸佛菩萨的品质,具备完善人格提升品格的能力。成佛,即是在心性上圆满开掘佛菩萨的人格和品质,一旦堕入是非人我邪心烦恼恶毒虚妄尘劳贪嗔愚疑中,则是堕于六道轮回中: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疑是畜生。’

    六祖和佛陀一样,信任所有人的智慧德相,确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佛,从这一点说,佛法中的人性观是善恶具存的,但并不是一味消极的否定,恰是积极的肯定,才有成佛成人的可能。修行的原理即是运用自性中觉性的力量唤醒人性中的善,开掘善的广度和深度,对治恶,升华人格,体认宇宙真相,让生命从束缚和捆绑中解脱出来,最终自由自在。针对当前人际的信任危机,以及盲目自信,禅宗六祖惠能的思想有殊胜的现实意义。

    诸佛菩萨说法总是观机逗教随类应化,六祖惠能也特别强调针对根器而说法,尊重每个个体独特的差异,并将经典的智慧落实到人,且认为经典的意义在于联系自身落实到自身:

    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於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二:对皈依的认识:皈依自性三宝。

    自性三宝由六祖惠能提出,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入门,也是佛教徒贯穿于一切时一切处的最基本的学修,皈依的对象有外在三宝:外在的佛、法、僧三宝;也有自性三宝——佛:觉也;法:正也;僧:净也。剔除覆盖于自心上的杂染与污秽,找出自性中清明无碍的觉性,皈依觉、正、净,落实到生活中,即是自心皈依自性。六祖惠能特别强调日常生活中对善恶的识别、对善的践行和对恶的自治: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皈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皈依。

         于串习深厚烦恼深重的众生来说,迷失的时候多,找不着北照不见自己的时候多,觉悟的时候少,六祖惠能所倡导的自心皈依自性,使人在妄念迁流被烦恼所转的时候,猛然醒悟当下的心,去认识自我,剔除杂染,回归清净的觉性;基于对自我的充分认识,明了皈依的对象是什么?皈依的主体是什么?在《六祖法宝坛经》里,主客不仅没有分离,而且充分合一,净其杂染,明珠即显,在实际生活中皈依觉正净,远离邪迷邪见及尘劳爱欲等诸杂染,此即皈依处。

    基于对自性中智慧和德能的肯定,六祖强调自治,不假外力,从自己下手,栽培自己,锻造自己,做好自己,远离嫉妒谄曲人我贡高诳妄轻慢邪见等一切时中的不善,方可称为真正的皈依。对照六祖所倡导的皈依,已经远远不止儒家所谓的“每日三省吾身”,而是时时刻刻自省自觉,也迥别于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充分开掘自信与自力,做自己的主,不假外在的上帝。

    三:智慧从自性而生。

    在六祖惠能这里,自性的般若智慧,不仅本自具足,而且广大无边,犹如虚空。般若智慧没有一物在其中,不可描摹,也无一法可得,这种真空却并不空!而是赫然存在!且能真实体认以及广泛应用!般若智从自性而来,不从外来,通过修行而改造人生,六祖将佛法回归到对自身的认识和信任及自性智慧的开掘和应用上,且拓展了视野和心胸,免于迷信和狭隘的偏执: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行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在六祖惠能这里,既肯定自性中的宝藏(佛性),又不偏执于其有,而是将其空彰显出来;也不执着于无,对自性有充分的肯定和信任,才能真实修行,六祖惠能已经将如来藏思想和般若思想合而为一。六祖惠能和佛陀一样,深知“心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命运”的过程与影响,深知后人的言行难以相接,所以,总是苦口婆心地劝导大家知行合一,落实到行动中,不要流于口头。六祖惠能深知言(说空)与物(真空)的差别,深怕大家不实修,耽于言,而失于行,或者落入对“有”对“无”的偏执,六祖惠能反复申明: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四:五分法身护持清净心。

    为了保证修行,佛陀涅槃之时即叮嘱“以戒为师”。戒的标准在于有所不为,而戒的殊胜利益在于因所不为而得身心清净环境清净。由戒生定,从通俗的角度去看,定是一种稳定持续的不为所动的心态,不受诱惑,则扫除了种种身心的折磨乃至沉沦。由定而生慧,在六祖惠能这里,懂得自我审视自我觉照,不造恶,也不执著于所造之善,处理好身边的人事环境,具足同理心悲悯心,,就已经是慧。六祖惠能的“解脱与解脱知见香”仍旧教人扫除情见,却又不居于空寂,广学多闻,和光同尘,无我无人,安居于内心的自由自在,不为所染,不为六祖惠能对世间生活的肯定和积极入世的态度在利欲熏心人际越来越疏离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时代具有荷担精神,从自己做起,身心和谐,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亲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五:忏悔:忏其前衍,悔其后过。

    践道的主体是人,践道的对象也是同一个人,若套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修行类似于从自我开始,深入本我,纠正本我中的本能欲望以及各种冲动,一同通往圆满的理想的超我。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六祖惠能完全主张自力自助自治自疗,六祖惠能依据心行特征,设立无相忏悔,认识自身起心动念中的愚迷骄诳嫉妒等人格上的缺陷和诟病,并积极改变之,于念念相续中,念念如法,忏其前衍,督摄心念,后过不生,则人心和人生的改造真实受益:

    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衍;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衍,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衍不灭,后过又生。前衍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此中,六祖强调了凡夫心行的特征:造业不止,相续难断。以凡夫心相续难断的缘故,六祖希望忏悔一事不要流于形式,要真实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有践道的魄力与勇气,当下中断心行中的恶习,于举心动念中不再犯前科,则恶性的心行模式思维模式情感特征行为模式有所改善,修行一事能有所进益,忏悔方有效。

    六:四弘誓愿:自性自度

        佛法是为心法,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因众生的根基而设,诸佛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劝令大家调伏其心,去妄存真,归于自在。六祖惠能则在自性三宝的基础上开掘了自性自度的实践法门,四弘誓愿,立足人生与人身,自觉自治,将自身人格建设好,便是自度: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疑、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疑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信佛究竟信什么?五台山梦参老和尚常告诉人:“信佛就是信你自己的心”。但我们的心常常有那么多的面貌,去信哪个心?绝对不是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等等不善之心,但也不是“善心”二字即能概括我们的佛心觉性。第一义不可说,真实谛不着一物,但是,登高必自卑,心地上藏污纳垢,如何能明心见性?更何况,现代人往往心被境转,不得自在,灯火繁华处迷失自己,低迷艰难处怀疑自己,潮头浪尖处随波逐流,偶有世智辨聪而难于启发智慧,或有信仰而难于理解信仰的真正内涵,易于将救赎之任交付给外在的环境和人事,难于担当,难于对自身对此生生起自救自度之意,六祖惠能早在唐代就用此等大白话教我们立足此心,自救自度。

    七:对修行的要求:落实于心行及日常生活。

    学佛是大丈夫之事,非一般人所能为,济群法师说:“心行的力量甚于地球引力”,扭转心性改造串习,打造人生,乃至荷担普罗大众的精神出路,如诸佛菩萨那样普渡慈航,必要从自性自度开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学佛也如此,若只是口念佛法的慈悲与智慧,而心不行之,无异于叶公好龙附庸风雅。六祖惠能早就说过: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佛门常被人唤曰空门,但我们真的空了吗?口说“放下”,而不曾也不能放下的东西太多了,于是呈现分裂的面貌:知行不一,心口不一。终日替人数钱而不知自力,或是画饼充饥而不做饼,“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我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如何修呢?六祖惠能大师融合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巧妙地告诉我们: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相信“心、佛、众生”在佛性这一点上三无差别,才有真正的平等可言,否则,必然存在人我是非高低贵贱聪明愚痴等等概念,也必然会有分别挑剔等行为,不知不觉地豢养了自己的怀疑和轻慢,或用自己的知见强加于人,缺乏正见,缺乏觉照能力,不能斩断风起云涌的恶习等等,也就不可避免地惹事生非。在六祖这里,修行不是什么高深的事情,首先要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如理如法处理好,护持住自己的“清净心”: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物,谓之而然,道,行之而成”,将心行纳入十善的轨道,身口意上如理如法,照见自身的菩提觉性,则能在现实人生中脱离心内苦楚和烦恼的轮转,当即解脱,超越心内的困境。六祖惠能并不特别强调出家,反是极力主张在家修行,敦伦尽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温良恭俭让,纯一直心,脚踏实地,自觉自修,直接而具体地从生活中该下手的地方入道: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东才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才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见,何劳向外求玄?

    值得一提的是:六祖的这个“心平”和“行直”并非一般意义上闲适无事的心平行直,而是本然清净心的状态。以上《无相颂》的内容看上去十分儒家,但有深厚的佛家中的般若思想作为根基,看似平常,其实已经从六根门头在教导我们修行,六根触六尘而为六识,日常的待人接物,所触之处十分丰富,五蕴十八界,八风八苦,如何在世间护持“清净心”?如何使自己在世间行为中保持出世的心?此点特别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六祖惠能人生佛教思想的一个体现,如何做人其实也关系到如何学佛,乃至六祖惠能针对后人好辩的特点,说:

    自悟修行,不在於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

      《金刚经》教我们远离四相,此则是六祖教导的日常生活从口而修的道。此点或与六祖惠能所处的禅宗南北宗的历史环境有关,但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与日常行为乃至学术研究中尤其富有先见之明,依此修行即是“口和无诤”,也是“和光同尘”的一种体现,还是涵养与道心的由衷外显。如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释迦牟尼佛根据学人的特征,制定戒律帮助大家诸恶莫作,说六度十善道八正道等等善法,教导大家众善奉行,又慈悲众生心意杂乱难调难服造业不止,宣说各种殊胜的法门,教导大家自净其意。五戒八戒十戒菩萨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其中,五戒是根本;六祖惠能则从“无念、无相、无住”三个角度来教大家直往心地,干脆地“自净其意”,安居在菩提觉性中,于自己的动心起念及行为与行为的后果等了了分明,体悟心的真相: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於相而离相;无念者:於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於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於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於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於自念上常离诸境,不於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其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其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

    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在理论的层面将佛法的核心宗旨归纳总结,六祖根据众生心行的特征,用最浅白的语言将之对照于我们的举心动念及日常生活,但,自修自证之后如何弘扬佛法呢?学习佛法、护持佛法、弘扬佛法一直是学佛的人都需要面对的事情,现代社会,由于思想多元化及个体自主意识的过分强调,往往容易和人为真理争得面红耳赤,他人不能接受,自己也劳神伤气,还败坏人际关系。六祖惠能早就给了我们无上法宝: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八:对极乐净土的理解:心净则国土净。

    净土法门也是佛法中的殊胜法门,佛陀专为父亲净饭王和大护法频婆娑罗王和韦提希夫人宣说的念佛法门,他们称念佛号时,眼前显出光明净土,这即是被称为弥陀净土的极乐世界,也是净土思想的起源。净土法门是一个最容易入的法门,但其奥妙则关乎念佛时候的心理状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提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续”专念阿弥陀佛,这种修行方法有其深厚奥妙的心理学依据,但六祖惠能则直接继承《维摩诘经》中“心净国土净”的思想,让人从心地上净化自己,成就自己: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六祖惠能为求道者解析《涅槃经》《法华经》等事,也能看出六祖对三身四智及开示悟入等诸佛理的理解也从未离开人和人心的理解,其深刻的思想体系乃是最生动的对人心和人的研究,所谓人本主义,在六祖惠能那里十分彻底,他超越于文艺复兴时期身体的审美与欲望的肯定,他肯定的是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如此修如此行。

    《六祖法宝坛经》虽然自称“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但已经引导人去思考定与慧的关系,作为体的定与作为用的慧,是那样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虽然这种定类似南传佛法中的刹那定,不是传统中的四禅八定,但六祖针对生活中的人事环境与人心环境,不知不觉教导了深厚的世间定,也反复传授了相对解脱的方法,剔除烦恼和痛苦,令此生和此身轻安自在,不落苦痛的方法,即是皈依觉正净,安住在菩提觉性中。

    六祖惠能对于衣钵相传的旧法的废除,不仅使佛法进入到一种只为法来的繁荣,更使佛教进入到一种不为法争的自由,六祖惠能开始,中国禅宗一花五叶,充分的学术自由使禅宗成为中国文化中最为璀璨耀眼的一支。

    六祖惠能在猎人堆里生活了十五年,吃“荤边素(肉边菜)”来践行佛法中的慈悲精神;并收前来刺杀自己的人为徒,教以佛法,这即是真正心如虚空涵容万物;六祖惠能还以预知时日安然坐化来证明自己的修行,且预言了多少多少年后的事情,并一一应验。至今,广东南华寺,六祖真身还端然正坐,启人思考生命的不可思议和可以抵达。

    六祖惠能已经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践行人生佛教思想,只是到太虚大师把“人生佛教”正式提出而已。当前社会,信任危机,信仰危机,而佛陀的本怀及历代祖师大德无不基于一种对人性和人心的极大的信任与慈悲,苦口婆心地观机逗教,乃至倒驾慈航乘愿再来,令众生开示悟入宇宙人生的真相和世出世间的智慧,得真实的受用,惜乎如此忙碌而盲目的社会,太多人将身心捆绑于俗世琐事,不觉其苦不思解脱不识自心,而流浪生死徒然消耗难得的人身,给我们的心地播种了太多的杂草乱石乃至毒虫。因此,《六祖法宝坛经》中的人生佛教思想更有现代意义,更值得我们反复研习,如实奉行。

    值得庆幸的是,太虚大师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由印顺导师传入台湾,纵观台湾当代佛教界,法鼓山圣严法师倡导的心六伦、佛光山星云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思想,慈济证严法师的八大脚印都是在殊胜的菩提心下带领大家加入社会伦理建设此生身心建设中去,不知不觉迈入“心净国土净”的行列,他受用,自受用,最终达到净化社会的作用,而台湾民众的素质也和佛法的兴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愿有更多的人重视此身,重视此生,思考和体会六祖惠能的思想与行为。

    后记:第一篇佛学论文,写得十分欢喜,日久积存的那些疑虑似乎一一脱落,信心百倍,与六祖幽然神会,感到很幸福。愿如母有情法喜充满具诸佛法。

  • 一部读了二十年的旷世经典

    作者:有有生 发布时间:2013-01-29 16:01:32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8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8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图文清晰(385+)
  • 无漏页(471+)
  • 愉快的找书体验(262+)
  • txt(155+)
  • 中评多(448+)
  • 少量广告(158+)
  • 无盗版(625+)
  • 无缺页(356+)

下载评价

  • 网友 陈***秋: ( 2024-12-18 13:18:53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师***怀: ( 2024-12-25 00:54:58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方***旋: ( 2024-12-29 03:29:43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曾***玉: ( 2024-12-10 14:07:29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国***舒: ( 2025-01-03 07:20:05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冯***卉: ( 2024-12-15 20:42:15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苍***如: ( 2024-12-22 14:44:55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石***致: ( 2024-12-28 18:04:18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濮***彤: ( 2025-01-06 07:36:19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师***怡: ( 2025-01-03 10:10:40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