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给孩子讲世界名画:来自拉鲁斯的艺术启蒙课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2:29

给孩子讲世界名画:来自拉鲁斯的艺术启蒙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给孩子讲世界名画:来自拉鲁斯的艺术启蒙课精美图片
》给孩子讲世界名画:来自拉鲁斯的艺术启蒙课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给孩子讲世界名画:来自拉鲁斯的艺术启蒙课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920311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316
  • 价格:128.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2:29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依次介绍了西方从公元前3000年到现代的著名画作。以这些名画为焦点,介绍了这些名画中的故事、这些名画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画家的成长经历。除了名画的剖析,本书在各小节还介绍了画家的其他典型代表作以及各种风格绘画的技法要点。本书内容丰富而有趣,是一本关于西方美术赏析的佳作,语言深入浅出,适合给孩子讲解,对孩子起到美育的作用。


书籍目录:

肖维岩洞 / 8

克诺索斯宫的绘画 / 12

《内巴蒙捕禽图》 / 16

弗朗索瓦陶瓶 / 20

伊特鲁里亚的墓葬艺术 / 24

神秘别墅 / 28

拉韦纳的马赛克镶嵌画 / 32

加尔唐普河畔圣萨万教堂的壁画 / 36

十字架上的基督 / 40

圣方济各生平 / 44

《贝里公爵的豪华时祷书》 / 48

《三王朝拜》 / 52

布兰卡奇礼拜堂 / 56

《受胎告知》 / 60

《阿尔诺非尼夫妇》 / 64

《最后的审判》 / 68

《鞭笞基督》 / 72

《圣罗马诺之战》 / 76

阿维尼翁的《圣母哀悼基督》 / 80

《牧人来拜》 / 84

《春》 / 88

《死去的基督》 / 92

圣乔治教团会堂 / 96

《蒙娜丽莎》 / 100

《圣安东尼的诱惑》 / 104

西斯廷礼拜堂 / 108

拉斐尔房间 / 112

伊森海姆祭坛画 / 116

《忧郁》 / 120

《大使》 / 124

《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 128

《迦拿的婚礼》 / 132

《盲人的寓言》 / 136

《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 / 140

《圣保罗的皈依/去大马士革的路上》 / 144

《劫掠留基伯的女儿们》 / 148

《方片A作弊者》 / 152

《夜巡》 / 156

《农民之家》 / 160

《自画像》 / 164

《宫娥》 / 168

《画室》 / 172

圣依纳爵教堂天顶画 / 176

《舟发西苔岛》 / 180

《午餐前的祈祷》 / 184

《秋千》 / 188

《荷拉斯兄弟之誓》 / 192

《拿破仑在埃劳战场》 / 196

《橡树林中的修道院》 / 200

《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 / 204

《梅杜萨之筏》 / 208

《干草车》 / 212

《萨尔丹纳帕勒之死》 / 216

《沙特尔大教堂》 / 220

《雨、蒸汽和速度》 / 224

《奥尔南的葬礼》 / 228

《土耳其浴室》 / 232

《草地上的午餐》 / 236

《日出印象》 / 240

《躯干习作,阳光下的效果》 / 244

《舞台上的舞女》 / 248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 252

《星夜》 / 256

《永远不再》 / 260

《浴女们》 / 264

《贝多芬饰带》 / 268

《亚威农少女》 / 272

《红马蓝马》 / 276

《带红点的画》 / 280

《大玻璃》 / 284

《人类境遇》 / 288

《伟大的朱莉》 / 292

《秋韵》 / 296

《国王的悲伤》 / 300

《大大的撕破的坎贝尔汤罐头(蔬菜牛肉)》 / 304

法汉绘画术语对照及释义 / 308

图片版权 / 310


作者介绍:

拉鲁斯出版社(Larousse),是法国大型出版集团,1852年由皮埃尔•拉鲁斯(Pierre Larousse)创办创立,本着“语言是以后学习知识的主要基础”和“出版为教育服务”的思想。拉鲁斯出版社自创建起至今,以出版词典和百科全书闻名于世,兼出语言教科书、工具书、青年读物、科普读物,以及文学艺术、体育、卫生等方面的图书。出版社总部设在巴黎。2004年并入阿歇特集团。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以时间为顺序,依次介绍了西方从公元前3000年到现代的著名画作。以这些名画为焦点,介绍了这些名画中的故事、这些名画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画家的成长经历。除了名画的剖析,本书在各小节还介绍了画家的其他典型代表作以及各种风格绘画的技法要点。本书内容丰富而有趣,是一本关于西方美术赏析的佳作,语言深入浅出,适合给孩子讲解,对孩子起到美育的作用。


精彩短评:

  • 作者:三月 发布时间:2011-10-22 23:04:06

    很差,资料讯息很多都有硬伤,看这个还不如网上找攻略来得有用。

  • 作者:王彳亍 发布时间:2021-09-21 08:11:06

    按照时间顺序挑选了每个阶段不得不谈的几幅画,由于是法国人写的,所以没有提到中国画,小小遗憾,虽然标题说是给孩子的,可是太小的孩子是看不懂他的文字的,建议年龄:小学三四年级(自读)若有爸爸妈妈陪同的话可以更早,归根结底一句话:若孩子有兴趣才介绍,一定不能强迫,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 作者:白违 发布时间:2024-03-25 07:20:49

    像砖头一样硬核。

  • 作者:Aaron 发布时间:2022-11-24 17:23:58

    我们需要对于引领整个社会氛围的人际交往模式进行重新审视;需要对于我们心中的认知偏见进行重新评估;需要我们以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假装很快乐,不把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沉淀于自己的内心之中。

  • 作者:bagins 发布时间:2021-12-05 15:58:51

    华丽的文笔,专业的讲解,苦命的翻译,可怕的法国孩子。

  • 作者:ONLY 发布时间:2016-12-24 20:25:51

    垃圾


深度书评:

  • 让她降落,让她自由

    作者:多棱镜 发布时间:2023-03-29 22:32:45

    韩江作为拿奖无数、颇受瞩目的韩国女作家,笔力苍劲,风格独特,她总是用锋利尖锐的书写来刺破韩国社会的假象,看似在反反复复地描摹痴男怨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与挣扎,实则是在假借爱欲的幌子,撕开虚伪的韩国文化的矫饰,直击被压迫的底层人群的苦痛,将一切美好的事物残忍又坚定地毁灭给读者看,而这本收录了韩江八部中篇和短篇小说的《植物妻子》正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品,同时,这部处于韩江转型、进步期的作品也展露了韩江对于文学创作的野心和开拓进取的雄心。韩江笔下的每一位女性,涵盖各个年龄层,家境以及成长环境各异,扮演的社会角色也不尽相同,但是凝神细看,却不难发现她们其实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相似性——性格温柔,寡言少语,内向敏感,将所有感受憋在心里,默默咀嚼悲伤和苦痛。她们的心中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并不以为意。她们的身影或存在于男性的视角里,或存在于同事的交谈里,或存在于邻居们的议论里,最终在作者的笔下悄无声息地走向注定悲剧的道路。

    韩江一笔一划地将边缘人物奔涌的喜怒哀乐用冷静的语调铺陈开来,触目惊心的贫富差异、难以逾越的阶级秩序、显著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种种困境像一张逃不开、挣不脱的巨网,不断吸食着这片土地上百姓们的血肉,读来只觉无限凄凉,难免心生怜悯。在她的笔下,贫穷、暴力、血腥、卑劣等等负面现象是极其直白的,赤裸裸的,好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一样,这种虚实交错的荒诞感令读者目眩神迷。

    韩江在《在某一天》里这样写男主人公:“刚到首尔的时候,最让他这个乡下人吃惊的就是那宽阔的汉江,仿佛违背自然规律倒流入江河的大海一样深邃而湛蓝。看到如此情景,他心潮澎湃,觉得自己仿佛已经牢牢掌握了崭新的世界。而如今,那种激动已荡然无存,他深陷的眼睛只是呆呆地望着江面上反射的耀眼光芒。”对于女主人公的描写,则是:“她长相很平凡,以至于他怎么也猜不出她的年龄。她的穿着在办公室里最不起眼,简单朴实。瘦瘦的体格,肤色苍白没有光泽,像松蘑一样。”读到这里,激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我的心中五味杂陈,思绪翩然,往事一幕又一幕地在我的眼前浮现,韩江好像是在写“他”,又像是在写“她”,其实,这何尝不是在写“我”呢?是背井离乡工作的我,是辗转于无数城市的我,是咬牙抗下不公的我,是迷惘失落孤单的我,处处都是我的镜像,我在《植物妻子》中打捞起我的曾经,拼凑起我的全部,阅读《植物妻子》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我从绝望的故事中汲取到希望的力量,读罢本书,也是时候该收拾好心情,继续向着未来前行了。

  • 22岁何同学对话苹果CEO库克:他骨子里的那种自如感是如何炼成的

    作者:李小墨 发布时间:2021-02-22 21:44:34

    最近有一件事刷屏,22岁的何同学对话苹果CEO库克。

    所有人都在激赏他的优秀,我也不例外。

    曹操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说了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何同学优秀如斯,家长们说一句“生子当如何同学”也不为过啊。

    但是我的关注点可能和大家有点不一样。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何同学面对库克的时候是非常自如的。

    在采访刚开始的破冰式闲聊里,库克说和你见面是我的荣幸,他笑答:“真的吗?我只是一个22岁的中国学生,而你是苹果的ceo耶!”

    这种自如感几乎贯穿了采访全程,有人说这是高情商,但我觉得不够准确,高情商只是外在的“ 形”,支撑这种“形”的是骨子里的自如感。

    这种自如感来自家庭的教养,他所掌握的知识和呈现出的能力见识,只要肯付出努力,其实不难学习和效仿,这种骨子里的自如感才是最难获得的。

    与自如感相对应的是什么?是自卑感和局促感。

    “自如感”就是出现在任何场合都从容自信、落落大方,面对任何人都觉得“我可以和你平等地交流”、“我的观点也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哪怕和对方的社会地位悬殊。

    我生来自卑和局促,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克服这种自卑感和局促感,有进展,但是说真的,这种骨子里的“局促感”真的太难克服了。你想大步朝前迈,它就像卑劣的小人拖住你的脚后跟。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见到过很多次类似的“自如感”,我不懂,何以他们可以这么“自如”,而我却始终无法摆脱跟随我多年的“局促感”。

    直到我遇到这本书——《不平等的童年》。

    终于弄明白了,所谓“自如感”和“局促感”是不同养育方式造成的不同结果。

    那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教养,才能培养出何同学那种“自如感”呢?

    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教养,又会让孩子慢慢形成待人接物过程中的“局促感”呢?

    01

    两种不一样的教养方式

    带来的不平等童年

    先介绍一下能帮我们解答这个问题的书——《不平等的童年》。

    这是一本有点特别的书,作者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安尼特·拉鲁,本书其实是她的一项研究,所以这本书基本上是论文式的写法。

    她对一件事很感兴趣:

    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采取的教养方式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如何影响孩子的发展?

    说得更赤裸裸一点就是:不平等的童年是如何形成的?不平等的童年又是如何进一步造成不平等的成年的?

    我在前面提到的“自如感”和“局促感”,就是她在这本书里提到的两个概念,不同阶层的家庭、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最后体现在孩子身上的综合性结果,就是“自如感”或者“局促感”。

    她和她的研究团队采用的是非常有意思的“自然主义观察法”。

    他们选了分别来自中产阶层、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12个家庭来观察。

    研究人员直接跑人家家里去,像一只趴在墙上的蜘蛛一样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坐地毯上看电视,他们也坐地毯上看电视;父母送孩子去参加足球比赛,他们就坐在后座;贫困家庭挤公交排长队领食品券的时候,他们也全程跟着。所以他们观察到非常非常多的细节。

    先简单概述一下她的研究结论:

    中产阶层家长对孩子进行“协作式培养”,他们把孩子当成一个需要精心培育的项目,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想尽办法为孩子争取更好的资源、更好的老师和更好的成绩,让他们进入学业发展的快车道,同时积极地为孩子提供学校外的教育补充,给孩子规划结构化的课外活动。

    他们和孩子互动过程中,会使用丰富的词汇量,在说话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知识和见地,同时鼓励孩子自我表达、参与讨论、积极提问、提出质疑、尝试说理、探究观点,倾听答案。

    这种精心培养和赋权式的沟通,最后培养出来的孩子,走到社会上,更多的呈现出的是“自如感”。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家长采取“自然成长”式的养育方式,父母直接把孩子交给学校,不太参与学校生活,对学校外教育的补充也不太重视。他们也爱孩子,但是他们认为吃饱穿暖、送去读书,就已经是尽到义务了。

    他们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更多的是简单而清晰的指令,他们希望孩子听话、令行禁止,对他们说的话无言的服从,他们也确实能得到快速而尊敬的服从。但这种对成年人的服从,长大以后可能就变成了面对权威人士的唯唯诺诺和局促感。

    所以,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走到社会上,更多的呈现出的是“局促感”。

    我知道这样简单的概述,还无法帮助大家理解“自如感”和“局促感”形成的微妙过程,下面我将通过金钱、课外活动、语言运用、与组织结构的互动这4个方面来详细地讲解里面的关系。

    02

    金钱与孩子“自如感”和“局促感”的形成

    在安尼特·拉鲁的研究中,主要有三类家庭,他们的区别主要在家庭收入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

    第一类是中产阶层,父母一般都上过大学,且多毕业于中等声望或高声望的大学,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

    第二类是工人阶层,父母一般只有高中学历或者上过低声望的大学,年收入在2-5万美元之间。

    第三类是贫困家庭,父母一般没有上过大学,只有高中或以下学历,年收入在2万美元以下,大部分需要靠公共支援生活,比如要领食品券。

    一个孩子是获得“优越感”和“自如感”,还是“自卑感”和“局促感”,金钱在里面起的作用,其实不需要我多说。

    我说几个自己非常私人的经验,大家就明白了。

    如果没有很穷过,可能没办法很好地理解这种关系。

    中学时期,我不怎么敢去超市,对,就是普通的超市。因为除了过年拿到的少量红包,我几乎没有什么零用钱,而我拿到的红包一般在200元以内,这就是我中学时期最高的可支配金钱,我没有超市自由。我很怕我买得少了被人笑,或者买多了钱不够而无地自容,我更害怕别人发现我的局促,所以我走进超市会觉得非常“局促”,应该说,那段时间,在会产生购买行为的场合,我都会无法自控地感到局促。

    同学去专卖店逛衣服,非常自如,因为她从小就在那里买衣服,而且不需要过年才买衣服。我陪她去,我觉得非常局促,因为我从来没穿过有牌子的衣服,店里最便宜的衣服我也买不起,我连试都不敢试。

    小时候这样,现在收入上来了,我有克服这种局促感吗?还是没有,比如买房,实打实地存到首付之后,我才敢去联系中介看房,如果不是实打实地存到首付,心里那种局促感就仿佛当众衣不蔽体。

    我婆婆现在跟我们一起生活,她非常抗拒去医院,她总是说:“没什么毛病,动不动就是上千块,我不去。”

    她曾经过着更困难的生活,生病了也不敢去医院,她说:“全家一共只有五块钱,怎么敢去医院啊”,所以她有丰富的药草知识,哪里不舒服就炖什么草药,她长期以来都是自己给自己治病。我理解她在医院体会到的那种局促感。

    在中产阶层家庭,孩子也会因为自己家还不够富有而烦恼,和更有钱的人比他们不算有钱,但是他们的父母能轻松地支付起衣食住行、看病和孩子参加各种活动的花费。

    在中产家庭里,孩子很少因为没有钱而吃不起什么东西,买不起什么东西或者参加不起哪个活动,中产孩子可能会把这当做理所当然的,但这种金钱带来的自由,都在帮他们形成“优越感”和“自如感”。

    拿何同学来说,他12-13岁的时候开始大量接触数码领域的视频和产品,经常去参加各种行业前沿的展会,做视频成本比较高,父母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上都会支持他。

    在一条视频里见过他一墙的设备,如果何同学是一个需要助学贷款才上得起大学的孩子呢,支持得起那么烧钱的爱好吗?

    这些东西和机会,对工人阶级或者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都是难以获得的特权。拉鲁发现,中产阶层很少谈钱,而工人阶级或者贫困家庭经常公开谈钱,孩子都非常清楚父母什么付得起什么付不起。

    因为“钱”这玩意儿就像空气一样,有的时候你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缺乏的时候它会每时每刻提醒你它的存在。

    我从小到大被告知的都是:“我们家很穷,别人有的东西,你不要去眼馋,因为我们买不起。”不断地被这样告知,我产生了一种自卑。

    钱好像是一堵墙,一个紧箍咒,把你困在一个地方,你不敢向外探索,因为你被训练和钱相关的事就要马上把手收回来。

    被“优越感”和“自如感”包围的孩子,觉得自己有资格获得好的东西和好的服务,觉得自己有无数的可能性,觉得自己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被“自卑感”和“局促感”包围的孩子,则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要求东西怎么样,服务怎么样,自动把很多美好的有趣的东西,划分到和自己无关的事情里。

    我觉得这种“优越感”和“自如感”最典型的是《权力的游戏》里的小恶魔,他是一个侏儒,如果他是底层,他一定会自卑和局促,可是因为他出生于富有的贵族,且有条件学习渊博的知识,所以他骨子里透出来的是“优越感”和“自如感”。

    八爪蜘蛛曾经对他说过一句话:“你一看就是有钱人。你走在路上,就像这路是你家的一样。”哪怕后来到了他最落魄的时候,失去金钱和地位,他的“优越感”和“自如感”还是掩饰不住。

    金钱的作用很大。

    但是金钱不是全部。

    03

    课外活动与“自如感”和“局促感”的形成

    中产阶层家庭有一个特点,他们非常重视给孩子提供学校教育之外的补充,主要是运动和艺术等学校教育无法给予的东西。

    这里有一张最近流传的“中产孩子兴趣班鄙视链”:

    运动类比如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棒球、网球等;乐器类比如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小提琴、萨克斯等。智力类比如围棋、国际象棋等。

    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在课外活动这件事上,和中产阶层有什么区别呢?

    三点区别。

    第一,他们觉得课外活动没什么用,顶多是一个兴趣爱好,不认为对孩子人生有什么帮助,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不重视,更不太愿意因为孩子的课外活动而重组自己的生活步调。

    而中产阶层则认为课外活动对孩子极其重要,孩子的日程可以决定全家的步调,在生活中占中心地位,尤其是妈妈的步调。

    书里有一个对比,有个工人阶层的孩子对橄榄球感兴趣,求着妈妈让自己参加社区的球队,她爱自己的孩子就答应了,可是每周4次送孩子去训练,对她来说是很重的负担,后来一个赛季结束不参加了,她松了一口气。

    而另外一个同龄的中产阶层的孩子,生活里有棒球队、两个足球队、游泳队、钢琴课和萨克斯管练习,他的日程非常繁忙,全家人包括他的弟弟都是绕着他的日程转,家长尤其是妈妈为此在事业上做了牺牲性的调整。

    在中国也是这样,我在县城读初中的表妹特别想学跆拳道,可是父母不给报,也不是报不起,而是觉得没用。而像北上广这些地方的孩子,一周上三四个兴趣班是非常常见的,多的甚至一周八九个,涵盖艺术、运动、编程等方面。

    第二,他们不觉得培养孩子的多个兴趣是好父母的义务,比如孩子喜欢唱歌和表演,他们不会看成是可以培养成正式才华的信号,而是当成性格。他们觉得让孩子吃饱穿暖,保证孩子的安全,督促他们认真读书,不学坏,就尽到父母的义务了,因此他们也不会因为没钱培养孩子而遗憾。

    而中产阶层的策略是:有准备有意识地作出努力,用他们相信能最大程度发展孩子认识潜力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比如说,何同学12、13岁对数码领域感兴趣,父母就经常带他去参加各种行业前沿的展会。

    第三,结构化的课外活动,成本非常高,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负担不起。

    这些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费用成本,还有交通成本。

    课时费、器械费、置装费、付费俱乐部会员费、出国比赛等都要钱,送孩子去上课和训练、陪孩子比赛等等需要时间和交通成本。《上岸》这本书里提到,北京有个妈妈送孩子学小提琴,一对一授课,一年要花10万。

    为什么现在娱乐圈多富二代,少草根啊,因为混娱乐圈需要的才艺,大多从学校教育里无法获得,都来自需要砸钱的课外活动啊。

    那中产阶层的孩子从课外活动里获得什么回报呢?课外活动又和“自如感”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先说功利性的部分,选拔性强的高校和选拔性强的企业,在招人的时候是把成绩当成智力证明,把课外活动当成性格证明的。

    参加大量课外活动,接触大量陌生的同龄人和成年人,锻炼出他们更出色的社交能力。参加大量课外活动的经历,意味着他们有更好的协调紧张日程的时间管理能力。

    有艺术或运动的特长,意味着他们有很强的驱动力、进取心和主动性,更坚韧更自律,因为运动和艺术要做到出色,要进行长时间的刻意练习。

    参加团体运动,比如8人一组的皮划艇,说明他具有出色的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这些性格的人,就是他们想找的人。

    所以当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行的的时候,中产阶层已经知道通关密码。

    我们认为上名校,进名企的人优秀,那名校和名企又是如何定义优秀呢?

    说实话,我个人不太愿意把这些定义成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的不足之处,只不过中产阶层比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更擅长迎合名校和名企对优秀的定义,所以两个阶层孩子的不同之处就成了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的不足之处。

    拉鲁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有大量空闲时间,不像中产阶层孩子那么疲惫,所以更像孩子。同时和兄弟姐妹的关系更亲厚,他们更愿意去支持自己的家人,而中产阶层孩子之间更多呈现出竞争和敌对的关系,比较难建立深厚和正面的关系。

    两种培养方式具有优劣,只不过中产阶层的培养方式能帮助孩子最大程度地从社会竞争中获益。

    其次,一个人有所擅长,肯定就比一无所长的人走出来更自信。无论是什么年龄的人皆是如此。

    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我小时候就曾经因为自己只有成绩好,其它什么才艺都没有感到自卑。现在也除了读书之外,没有任何有意思的兴趣爱好。

    第三,丰富的课外互动,让孩子具有更宽阔的视野。

    何同学12、13岁对数码领域感兴趣,父母就经常带他去参加各种行业前沿的展会,正是这种积累让他区22岁就具有和库克进行交流的国际视野。

    中产阶层的孩子,坐飞机出国参加夏令营,跟着艺术团到欧洲交流这样的事情都很平常,所以可能10岁的孩子,走得比多数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的成年人走得都要远。

    第四,和大量陌生的成年人接触,并被他们服务。

    这是“自如感”和“优越感”来源的关键,这让孩子感觉,他是一个特别的个体,可以从大人那里得到某些服务,他是被认真关注和精心对待的。

    而这些大人常常不是普通的大人,而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权威人士,和大量这样的成年人接触,让他们早早学会如何和权威人士、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得体、自在地相处。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机会和陌生的成年人交往,他们校外互动的成年人主要是家人和亲戚,所以他们面对成年人总是表现得过于恭敬和小心翼翼。

    04

    家庭语言运用与“自如感”和“局促感”的形成

    《不平等的童年》这本书对不同阶层的语言运用有个对比,我觉得非常有洞察力。

    前面咱们不是说到他们采用的是登门入户、同吃同住的方式来做研究吗?他们观察到一个现象:

    中产阶级家庭总是可以听到泉涌不息的说话声,沉默只是打断话流的小插曲,而工人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的氛围截然不同,一家人相处的时候沉默的时候多,他们的言语是不时打断静默的小插曲。

    说话和孩子的能力养成和“自如感”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可大了。

    中产阶层家庭与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在语言运用上的区别有3个方面:

    第一,中产阶层家长会为了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而刻意使用语言,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家长主要是为了向孩子发出指令而使用语言,必要时会用体罚来进行威胁。

    拿我们家来说,从小房子刚学说话开始,我就开始和小房子全英文交流,我会为了让小房子掌握一个词汇,反复地演示、解释,比如为了让她掌握“long”和“short”区别,吃面条的时候我会演示和使用这个词汇,出去散步看到树枝的时候,我也会演示和使用这个词汇,她玩手指的时候,我会拿我的手指和她的手指演示和解释这个词汇。

    当然,等她更大以后,我可能也会举例向她说明更复杂的词汇,比如“知行合一”,比如“虚无主义”。再比如我这篇文章里写的内容,我可能在她高中阶段就可以和她进行交流了,那么她的谈吐和思考深度又怎么是我小时候可以比的呢?

    而奶奶和小房子说的话,几乎都是指令性的,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不听话就提高音量呵斥,不听话就威胁打屁股。她当然是爱她的,非常非常爱,非常非常关心,可是她只能提供指令式的交流。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被教育着长大的,要么是指令式沟通,要么是诉苦式表达。

    最后会有什么区别呢?

    中产阶层家庭泉涌不息的说话声以及父母的学识素养,带给孩子巨大的词汇量和娴熟的语言交流能力,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频繁交流,在知识和见地上培养孩子,帮助预习或者深化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巨大的词汇量会强化对孩子极重要的阅读技能。这种优势不断地累积,就会和工人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孩子拉大距离。

    第二,中产阶层家长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鼓励他们自我表达,参与讨论,提出质疑,在这个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就算发出指令,也会给出大量的解释。而贫困家庭和工人阶层家庭的父母习惯居高临下、发出简短而清晰的指令,很少解释,他们希望得到孩子快速而尊敬的顺从。

    书里有一个中产阶层父亲是一个律师,他就非常鼓励孩子汇集证据来支持某种观点,哪怕是非常小的事情。比如X战警里哪个变种人更强大,他和孩子讨论,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组织论点和查阅文字资料,然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既有趣又是非常好的思维训练。

    强大的表达能力,清晰的思考能力,深厚的阅读积累,就是这样慢慢炼成的。

    有一次我做客,看到我读初中的小侄儿和他爸争辩和顶嘴,他其实只想告诉他爸他说的不对,他爸脸马上就放下来然后很凶地去踢他,是真的生气,他不允许孩子对抗自己的权威,下自己的面子。我都吓坏了,孩子肯定也吓坏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地回想起这个场景,我觉得很难过。

    中产阶层孩子在那种训练下,会发展出一种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利提出意见,对他人进行评判,给成年人提供信息和建议,觉得自己有资格捍卫自己的某种偏好,觉得自己的想法也是重要和有价值的,他们还学会和父母之间愉快地玩笑。

    家长频繁地与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习惯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解释自己的想法,捍卫自己的想法,吸收别人的思想进而调整和优化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练习从小进行到大,当他们去面对其他权威的时候,就能自如地与对方交流。

    最后需要和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流时,呈现出的最佳效果就是何同学那样的,他们能够既尊重对方的权威,又能和对方像朋友一样对话,表现得好像权威不存在一样。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就会显得过于恭敬和小心翼翼,在成年人或者成年以后的上级或者某个领域的权威面前,显得恭顺、安静、局促。

    第三,中产阶层非常关注孩子,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没那么关注。

    三个阶层的家长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里面的区别可能就是中产阶层家长非常喜欢说的“高质量陪伴”的区别,中产阶层的家长,支持孩子的爱好,观看和加入孩子的游戏,赞扬孩子的创造性。

    比如,何同学对数码感兴趣,他的父母是非常支持他的,何同学曾经发过一个状态,他说他看B站的年终终结,快哭了,不是因为涨了多少分,而是观看他视频次数最多的那个ID,是他妈妈。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孩子玩孩子的,家长过家长的,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的活动并不重要,并不认为孩子的活动应该牵扯大人的时间和精力,孩子的互动是孩子之间的事,不用家长一起做。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世界是分隔开的。

    书里有个例子,几个女孩自己心血来潮表演一个故事,让家长观看,外婆的态度是觉得无聊,不耐烦,架不住孙女们的要求,没有热情,勉为其难敷衍地观看,而父亲和叔叔直接不理睬。

    在中产阶层家庭,家长看到孩子的表演热情说不定转头就是一个戏剧表演班,把这种兴趣升华成才华。中产阶层的孩子常常是家庭的C位,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永远只会是配角。

    这怪不了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父母,生活的负担常常已经让他们精疲力尽。

    但是这种忽略和不耐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并不重要,在应对更大的世界的时候,他们看起来会更局促。中产阶层孩子得到高质量的陪伴和关注,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会更强,应对更大世界的时候会更自如。

    05

    组织机构互动与“自如感”和“局促感”的形成

    中产阶层父母与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父母,在养育孩子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

    那就是中产阶层父母非常注意监督、批评、干预孩子在组织机构中的生活,致力于和学校和教育机构进行协作培养,为孩子铺平道路。

    比如书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个中产阶层母亲得知学校有一个天才班,她认为把两个女儿送进天才班会给他们带来明显的优势,可是两个孩子因为两分之差没有进去,她通过自己的情报系统打听到孩子可以再参加私人的测验,根据制度规定学校必须允许他们参加私人测验,最后每个孩子花了200美元参加了私人测验,顺利通过并把孩子送进了天才班。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经常只有模糊的了解,就算想帮助也不知道怎么办,很多父母也不是想当甩手掌柜,而是爱莫能助,只能依赖学校和老师。他们一般会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那教孩子就算学校和老师的事。

    中产家庭,是家长发现问题,去找学校,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则认为出问题了,学校自然会找他们的,而不是他们和学校联系。

    所以看现在的家校矛盾,其实就是养育策略的矛盾,学校和老师希望家长参与进来,积极参与并监控孩子的学习状况,积极和学校协作对孩子进行培养。

    中产阶层大多都是鸡娃斗士,非常积极地投入协作培养,但是学校和老师有时候也烦恼他们过度干预、吹毛求疵、容易激动、过敏和质疑。比如什么新建校舍甲醇超标啊,菜小的学生因为特殊原因暂时寄在重点小学上学,家长联名反对啊,比如班上组织戏剧表演自己孩子没份啊等等。

    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的家庭,没能力鸡娃,想把孩子的学习全交给学校和老师,学校和老师觉得他们是当甩手掌柜,不可理喻,很难沟通。

    那孩子的发展,以及孩子是形成“自如感”还是“局促感”,和家长如何与组织结构周旋和互动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积极的干预和监督,家长能帮孩子铺平道路,帮孩子抓住会带来优势的机会。

    除了前面说到的天才班的例子,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例子,当时刘强东的案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有很多写章泽天的帖子,有一个被普遍提到的事情是,奶茶妹妹章泽天当年是靠体操特长进的清华。

    我就说,先不说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有没有钱请好老师培养孩子的体操特长,我就想问:他们会知道还有靠体操特长进清华这条路吗?大概率是不知道的。

    中产阶层以及中产以上的家庭,他们有发达的情报网,他们的亲朋好友很多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律师、医生等高知分子,他们可以从非正式的渠道收集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

    其次,父母有效地应对处于当权地位的人,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他们展现出的自如感,会对孩子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而工人阶层和贫困阶层的父母,面对政府机构,面对学校机构,甚至面对医院的医生,因为自己受教育的程度有限,不太能理解那套制度以及对方使用的行话,很多时候只有对方说啥就听啥的份,所以常常会呈现出一种局促感。

    中产父母可以娴熟地使用组织机构所使用的那套语言系统,所以可以进行高效的、得体的、不卑不亢地沟通和周旋,他们有能力利用规则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

    父母的局促,是会被孩子接收到的,父母局促,则孩子局促,父母自如,则孩子自如。

    我直到成为一名记者,我才克服这种面对组织机构的局促感。什么叫利用规则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呢?我当记者的时候,有个老人,儿子给买了一屋子的新电器,结果供电不稳,全给烧了,着急上火的,不开心了半个月。找到报社,我查询了相关的规定,发现如果供电不稳导致电器烧坏,是可以让供电局赔偿损失的,我打电话给供电局,他们本来像搪塞,但我引用条文,后来他们就给这位老人赔了这些家电。

    我们生活里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的事,有效地自如地应对和处于当权地位的人,会言传身教给孩子。

    这篇文章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我们讲了“协作培养”和“自然成长”两种截然不同的培养策略。然后又通过金钱、课外活动、家庭语言运用、与组织结构的互动四个方面对比了两种培养策略下,“自如感”和“局促感”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06

    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说实话,这种论文式写法的学术书并不是那么好读,但是因为她感兴趣的问题,恰恰是我近几年最感兴趣的问题,所以再枯燥的写法也挡不住我阅读的热情。

    可能每个人都会天然地对“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感兴趣吧,我对社会学意义上的“我是谁”尤其感兴趣。

    自从通过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豁然开朗地理解了我从小生活的乡村熟人社会,我就尝到了甜头,开始对社会学家的观察视角特别上头。

    这本书里有12个家庭,12个样本,我把自己当成第13个样本,阅读本来就是通过作者和读者的互谋来完成的,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样本。

    我出生于贫困家庭,对照书里的描述,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那一套养育方式养大的。

    我正处于人生上升期,不出意外地话,我们会慢慢变成城市里典型的一个普通中产家庭。我的孩子会得到中产式的教养。

    我作为样本的特殊性在于:我被养育的方式,和我养育孩子的方式,将是截然不同的,我同时参与了这两种过程。

    这本书帮我从社会学社会分化的角度理解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至于对“协作培养”和“自然成长”两种养育策略,我觉得他们更有优劣,中产阶层的孩子有父母保驾护航,积累了一系列的学业和求职的优势,以致于他们考大学的时候考虑的是上什么大学的问题,而工人阶层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考虑的则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

    但是“自然成长”式也不是一无是处,我的学习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但是也因为没有人干涉我的学习,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而很多中产家庭家长干涉过渡,又干涉不得法,导致孩子厌倦学习,帮孩子越帮越忙。

    “优越感”和“自如感”培养得当,是何同学的对上的从容得体,对下的关心弱势群体,培养不得当可能会变成一种让人不舒服的傲慢。“自卑感”和“局促感”,不改善可能是扭捏畏缩,经过进化,也可能呈现出的是相处起来很舒服的真诚和谦逊。

    虽然我羡慕他们骨子里的那种“自如感”,但是我不自卑,我相信原生家庭没有给我的,我统统可以通过贪婪的学习和刻意练习获得。

    - The End-

    推荐阅读:

    《上岸》帝都鸡娃实录:不平等的童年,当然带来不平等的成年

    mp.weixin.qq.com

    书还是亲自读的好,别人的终究是二手的

    图片来源:网络

    李小墨

    樊登读书签约讲书人

    ,畅销书

    《请停止无效社交》

    作者,公众号

    《深夜书桌》

    小声提醒,深夜书桌菜单栏里有个“完整书单”,里面放了将近200本书的深度解读,非常便于查找和学习。另外我还整理了非常值得读的理财、心理、育儿、名著、传记、历史、时间管理、豆瓣250等500+本书,欢迎爱读书的你来,期待和你一起读书哦~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6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8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9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6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9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无多页(474+)
  • 章节完整(128+)
  • 购买多(139+)
  • 速度快(408+)
  • 一星好评(354+)
  • 收费(176+)
  • 经典(680+)
  • 书籍多(83+)

下载评价

  • 网友 游***钰: ( 2024-12-19 03:47:59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师***怡: ( 2024-12-29 16:19:12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龚***湄: ( 2025-01-04 13:51:52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訾***雰: ( 2024-12-12 21:37:41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菱***兰: ( 2025-01-01 15:26:12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融***华: ( 2024-12-22 11:40:39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堵***格: ( 2024-12-13 08:32:04 )

    OK,还可以

  • 网友 濮***彤: ( 2024-12-15 02:52:59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蓬***之: ( 2024-12-23 23:41:29 )

    好棒good

  • 网友 石***烟: ( 2024-12-24 04:40:02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冯***丽: ( 2024-12-15 16:24:17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沈***松: ( 2024-12-16 22:39:23 )

    挺好的,不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