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精)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孝行只是文化培养的,还是与人性有关?
孝与人的心智特点有什么关系?
孝与生存时间性有什么关联?
张祥龙所著的《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精)》一书,记述了儒家认为,家不仅要像海德格尔主张的那样,在其共通的中心有精神上熊熊燃烧的“炉灶”,而且要有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兄弟、姐妹等等,特别是要有“亲亲”的亲人关系在其间,使他们能够“在存在论的意义上”围聚在炉灶旁,形成一个实际的、活生生的家庭。只有活生生的家庭才能使真态的家和诗意的历史栖居可能。
“孝”是人类的内时间意识的集中展现,从中可以窥见人性的 独特之处。对孝现象和孝意识的切当体会,或许是理解家和人类独特性的一个关键,也是认识儒家及其未来的一个要害。
书籍目录:
序
部分 从居间视野来看“亲亲”和“家”
第1章 “亚伯拉罕以子献祭”中的“亲亲”位置
第2章 海德格尔与儒家哲理视野中的“家”
第二部分 家-孝与人性
第3章 家庭和孝道是否与人性相关?
第4章 孝道时间性与人类学
第三部分 孝和家如何才可能?
第5章 想象力与历时记忆
第6章 禁忌与孝道
第四部分 西方人遭遇的 与孝道
第7章 与理想国
第8章 《哈利·波特》中的亲子关系与孝道
附录
儒家会如何看待 婚姻的合法化?
谁养老才合理?
亲子与儒家经典
本书所用文献
作者介绍:
张祥龙,山东大学哲社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退休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2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布法罗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曾担任 中西哲学比较学会会长、北大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主要著作有《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海德格尔传》、《从现象学到孔夫子》、《思想避难: 化中的中国古代哲理》、《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先秦儒家哲学九讲》、《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复见天地心——儒家再临的蕴意与道路》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这是全书中的终极保护,用哲学的话来讲就是“存在论”的保护,完全依据被亲子之爱激活的血缘关系,其深意要用全书的情节来消化和展现。它超越了个别肉体(客体)的死亡,也超越了当事人(主体)的心理,但不失其活生生的身体血脉。“他[伏地魔]让她[哈利母亲流血,但这血却活在你和她的姐姐的身上。她的血成为了你的避难所。只要你一年回到那里「姨妈家」ー次只要你仍然能称它为[你的]家,他就不能在那里伤害你。”(同上章)
正是由于这个终极原因,全书的第一句话是:“德思礼先生和德思礼太太住在女贞路4号,他们骄傲地认为自己是完全正常的,谢天谢地了。”(《哈》第一集第一章)要知道,“德思礼先生和德思礼太太”属于书中最无趣的人物,但他们一定要最先出现,因为他们的家暗示着哈利的生命线;而每一集讲到哈利时,都要从“德思礼家”开头。这种形式上的重复是必要的,如诗歌、音乐的重复一样,因为它在隐蔽地续签和更新那个血缘命脉的合同。
而且,书中要一再表现这个家对于哈利是多么恶劣一一歧视、吝啬,甚至某种虐待,它是多么地愚蠢、无味,与巫师世界多么对立,等等;因为,此家越是不堪、越是讨厌,就越是能反衬出、还原出家的重要和本原:哈利只有在这家中才能得到终极保护甚至某种培养。毕竟就是在这个家中,哈利从一个1岁大的、急需一切照顾而不能存活的婴孩,长到了11岁;当他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出现的时候,是“平安的和健全的”(《哈》第五集第三十七章)。尽管过了十个阴暗、困难的年头,但他既没有被宠坏(当然),也没有在性格、智力、身体、品质上留下重大缺陷,反倒是蓄积了许多先天和后天的潜能,让他在七集之中表现得光彩夺目。可以说,德思礼家对于哈利是阴,霍格沃茨廬法学校是阳,哪有无阴之阳呢?所以11岁以后的哈利,也要每年暑假回到这个阴暗、困难的”家中活受罪。而我们的哈利对于这个家的任何不公平对待都可以忍受,唯一不能忍受...
正是由于这种为父母复仇的决断,他忘掉了自身之我。当最终知道自己也在无意中成了伏地魔的一个魂器时,他没有因为邓布利多的种种安排一一包括要将他牺牲的安排一一而觉得受了蒙蔽,而是选择在黑暗和孤独中走向死亡一ー“予及汝偕亡”(我愿和你一起去死)(《尚书・汤誓》)。前途并不明朗,伏地魔也并不一定会因他的死而死,但他只有先死,才能期待伏地魔之死。于是他就去死。这是真复仇、大复仇!按公羊《春秋》学,他是忘怀得失、舍生取义的真仁者;按儒家的孝学说,他是善继父母之志而安天下的大孝子。
这部极富哲理的小说中,“长生不死”是邪恶的象征,而自然的、健全的、英勇的死亡(格兰芬多学院的“勇敢”性,首先要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却是人间善良和幸福的前提和保护。其道理在于:长生不死要征服、管制和压瘪生存时间,而自然的死亡却在参与构成和保护着这时间。
所以哈利对父母乃至教父有最天然赤诚之爱,以“善继”“善述”承接之;对朋友和恋人倾心相与,让生活充满当下构成的热烈与更新;对正在成长的子女,包括养子无限慈爱一一那么爱父母的人,绝不会不那么爱子女的,这是生存时间或世代时间的三向度交织的“逻辑”所决定的。虽然“尾声”着墨不多,但寓意悠长。哈利送第二子去上霍格沃茨学校,随着那列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动的火车向前奔跑,挥手不停,直到看不见;然后这手落下抚摸那闪电伤疤…;至此,那血脉搏动、奔流的家庭和家族的时间,就得到了形式上的完成。所以此小说没有像许多其他作品那样,在情节的“最高潮”处,即哈利杀死伏地魔而成为全魔法世界的英雄和领袖时戛然而止,而是加了一些后续的交代和尾声。对于这部表现了孝意识和家族时间的作品而言,它是必要的,因为活的生存时间是不会“戛然而止”的,除非是永恒化的时间。
这纯洁是生存时间(existential temporality)本身的纯洁,或者说是时间纯洁性的人间体现。没有自然意义上的健全死亡乃至必要时(比如大复仇时)的英勇就义,这“不舍昼夜”的时间之流就会被污染、阻塞、奴役。时间一定是无常的,一定是暂时的,一定是不完全驯服的,所以才能是意义的源头和生命的渊薮;但时间又定是连续的、非现成有限的,所以必包含着回忆、思念秩序、循环、可能和持久。而死亡既是时间的清道夫,去除其中的对象化赘疣,又是它的联系与过渡,比如现在之死成就过去和未来的来临,因而每一瞬间中都有死与生的交织。正因为如此,现在之死不是实体性的,它被保持在刚才里,深藏在记忆中,而且总可能在未来再次以变样的方式迎接我们。但毕竟,没有一个绝对的同
一性来保证现在的永恒,保证过去走向未来的必然路径及终点(所谓历史规律或救赎计刘),遗忘或误记总是可能的,死而不再生也总是可能的。
死亡就这样表明生存时间,特别是家族时间的根本性,否认在这之上还有更高级的实体存在。哈利认同的只是这种时间、这种生活,挑战和反感于一切要在这之上建立绝对权威的企图,就此而言,他比邓布利多还要彻底和坚决。他与伏地魔之决斗,从哲理上看,是家族生存时间与无时间永生之斗,是那被以不公正方式严重损害的传统时间和艺术时间,向全力追求超时间的现代性及其高科技的复仇。当尼采说“上帝死了!”之时,他还不知道一种更致命的死亡威胁,即“家庭要死了!”的威胁,因为这种家之死会禠夺健全的自然死亡的可能,让我们再也听不到世界与人生的音乐性一一天籁、地籁和人籁,让狄俄尼索斯变得完全疯狂,让阿波罗失去琴弦而成为登月飞船。当哈利为了这种时间而战时,他带给了我们与《星球大战》不同的更强美感,因为这美感是生存时间的技艺体现。
总之,哈利全部的生存动机、信仰动机、感情动机和行为动机,都从这死亡与新生交织...
人类婴儿与抚养者(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史上,这抚养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婴儿的父母)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而首先是一个互绕联体。人类婴儿必须提前出生,它与母亲之间的肉体脐带虽然断了但梅洛一庞蒂身体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脐带还活生生地联系着母子乃至父子。所以亲子关系更可以被称为阴阳关系。正是由于它,导致了人类家庭。人类的夫妇关系,如前所说,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这个关系。从现实的生成顺序看,有夫妇才有亲子;但从人类学、哲学人类学或人类形成史的发生结构上看,有亲子オ有夫妇。
婴儿出生的不成熟如何导致了内时间意识的深长化呢?婴儿出生的极度不成熟,意味着它的生命的极度微弱,随时可能而且比较容易死亡。因此,养活这样的生命就要求母亲乃至父亲的完全投入,深刻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带孩子开始,亲代就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而进到一个互绕联体的生活之中。婴儿的不独立就等于亲代的不独立。这从母子夜间睡觉的方式可以略加窥见。
另外,由于婴儿出生时脑部是远未完成的,所以出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头颅和脑要像个气球一样快速扩张,最后头骨才能合拢。可以想见,在这段意识身体一一主要表现为头一一的塑成期或“正在进行时”中,婴儿与母亲、父亲或抚养人的互动具有深层构造的、终身的后果。在某种意义上,婴儿与养育它的父母的内在关联,是长进了它的生命之中,而不只是一般的记忆关联。此现象或可名之日“后天的先天关联”,因为婴儿出生后的“后天”,在其他灵长类那里还是在母腹中的“先天”。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是作者近年有关“家与孝”的著述中,与西方哲学和文化有关,又有中西比较之趣的文章的结集。作者对西方晚近海德格尔等关于家的思想做了系统阐述,通过中西比较,揭示出中国传统哲理的最为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家道,更在于其对“家”的理解是一种直接可经验的亲子一体的方式。作者认为,对孝现象和孝意识的体会,是理解家和人类独特性的一个关键,也是认识儒家及其未来的一个要害。
精彩短评:
作者:宇文薄荷 发布时间:2017-03-06 23:15:53
学习到了学术研究靠脑洞的真谛
作者:eastcosta 发布时间:2017-03-28 10:21:24
张祥龙先生是西方哲学特别是现象学的研究学者。 本书通过对海德格尔以及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阐述, 最终导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与孝”。 在对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根本所在的肯定的同时, 也暗含了对西方哲学遮蔽家庭这一“人在社会中的根本所在”的批评。 对我而言, 最重要的则是,为在现代的语境下如果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作者:RosierRosier 发布时间:2017-05-21 14:50:36
為什麼學術根基在西方的學者更抵抗不住來自“傳統”的蠱惑?這是我一直特別好奇的問題。大約只是因為對“傳統”比較無知的緣故吧。
作者:Tautologia 发布时间:2017-07-22 10:26:58
比起“后现代儒家”或者以“中国传统”(而非西方“普世真理”,但前者无疑更具破坏性)之名消解中国当下生活正当性的做法,作者以“海学”阐发的中国传统做法无疑有开创性,也算前二者的劲敌(这也是作者长久以来工作的方向所在)。(但是,同样是集子,《利维坦的道德困境》可读性要高得多....)
作者:就要奶油焗饭! 发布时间:2023-09-23 18:46:48
全是亚洲配色 好寂寞啊
作者:陆钓雪de飘飘 发布时间:2017-07-12 18:20:53
张祥龙教你做家务系列。相比《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思想》(1996)中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这本《家与孝》(2017)更接近于《从现象学到孔夫子》(2001)和《思想避难》(2007),特别是后者中的《孝意识的时间分析》一文。这正符合张祥龙对自身思想经历的回顾:从现象学的文本研究中发现现象学解释中国哲学的优势,再在中国思想中得到源泉,从而看到西方现象学的不足。列维纳斯曾批评海德格尔,认为他的现象学描述是纯粹的存在论分析,没有伦理意义。而张祥龙正是在存在论与伦理学之间以及家与孝之间的张力上做功夫。一方面沿用现象学的方法,也就是不把世界作为理论对象,而是作为在其中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在推进到儒家经验的时候,反倒对经典现象学提出了潜在的批评。西方离家出走的“向来属我”之弑父正得到了中国有家的浪子回头。
深度书评:
张教授老了
作者:风轻飘 发布时间:2017-10-14 10:18:12
张祥龙老了,但宝刀未老。
张教授申请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题为“孝道的哲学基础和思想含义研究”(15AZX013),这部15万字的小书就是这个课题的成果。分了四部分,每部分2章,共8章。最后附录三篇时论。很有意思。
第一部分:从居间视野来看“亲亲”和“家”。一章讨论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一书中关于《圣经》父亲给上帝献祭亲生儿子的故事,一章围绕着海德格尔关于家或者在家的讨论,并附带说了下儒家典籍中的关于家的看法。结论是,西方哲学如何想家和怀乡,而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发生实质性交往之路即在于这充满诗意的返乡之路。原来,搞了半天是为了西方人回家。
第二部分:家—孝与人性。一章讨论家庭和孝道是否为人性或者是否反人性;一章从人类学的诸如大猩猩会不会照顾老人的案例来孝道的时间性。什么是“家—孝”,张氏没说,大概意思或许是为了表明这两个字是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的。这是张氏的西学特点,也是他的行文风格。在这一部分,张氏明确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现代中国里,孔子精神死了。”他说借用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话,可以说:“是谁杀死了它?一个疯子的清醒声音高喊:是我们大家一起杀死了它。”也就是说,张氏自命为这个疯子。张氏说,新文化运动诸儒并非一个或者几个激进主义者的一时冲动,他们的强烈地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张氏以为是中国文化的根脉的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而且这样的影响现在看来似乎是不可逆转了。这样一来,张氏成了那些新文化运动后裔者们眼中的疯子,或者别人根本不会理会。但是,明明是申请到了国家课题的钱,用了十几万之后,说自己是疯子的疯言疯语,岂不是在打脸?
第三部分:孝和家如何才可能?一章讨论想象力和历时记忆;一章讨论乱伦禁忌和孝道。孝道如果只能靠想象力来实现,那将是一出滑稽戏。但是,既然孝道在从上世纪初以来就不断被攻击,甚至被视为是猪圈,其后通过政治力量使之消失,那么现在重建孝道靠想象力也就顺理成章了。所谓想象力,也是西方的想象力,比如康德的。康德认为想象力就是把一个不在场的东西表象出来的能力。简单点说就是无中生有的能力。表象,就是语言的再现,或者场景的模拟。这种想象力具有再生产性质,也就是说无中生有之后,有就真的有了。但是,张氏有特别强调说,表象要按照胡塞尔的理论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再认,一种是回忆。所谓再认就是失忆之后重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说这玩意本来是有的,也经历过了,现在通过某种程序或者过程,让那些东西或者能力重新成为现实的能力。所谓回忆则仅仅是对过往的一种追忆,大概也就是想象一下罢了。张氏又提醒我们要注意海德格尔的思想,正是海德格尔把表象和时间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人是时间性的存在,回忆过往的时间,事实上是回不去的;而只有当下时间的再认才具有可能性的意义。这样,想象力变成了讲故事的能力,通过一套故事的讲述,让人在当下、在原地,复其可能的过去,使已经被切割了的历史成为现实的能力。
也就是说,张疯子认为,其实当代中国人事实上就是一群失忆了的病人,现在要做的就是再造病人。是否可能?关于乱伦的部分,其实无甚新意。他有一句话说的更是令人摸不着头脑,什么叫做孝道是对乱伦禁忌的补偿?原话是:“乱伦禁忌正是要剥夺性爱的生存时间性,使之完全空间化,也就是外婚化,让它只出现于家庭的内外交通的生存空间中。这样一个由亲亲时间化和夫妻空间化的家庭,才是一个具有生存能力的健全的家庭。而孝道除了它本身的人性建构功能之外,也可被看作对性别原则所包含的分裂生命体后果的一种补偿。”(第148页)难道说人性人性,最核心的就是一个男女交合之性?而家庭之所以成为乱伦禁忌的堡垒就在于它捍卫了人不至于论为禽兽?这岂不是有违背了人性么?这又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
第四部分:西方人遭遇的乱伦与孝道。一章讨论柏拉图《理想国》的精神错乱,在张氏看来,柏拉图的神经病思维就在于他对于乱伦问题的赞扬上。因为柏拉图最为著名的就是精神的恋爱,他明确表示过对于正常男女关系的厌恶,认为这才是人类罪恶的渊薮:人最初是无性别的,是神为了他们的小心眼,把球体的人劈成了两半,让人一生只是为了找到被分离的另外一半,而忘了他们是要甚对抗的。《理想国》的无耻还在于他设计了一个没有父母的世界,这里的孩子们被人统一管理者,按照柏拉图的样子驯养成为各种人。最后,柏拉图的神经病还在于,他又肯定精神乱伦,将人推到纯粹理性的世界之中,让人为数学而存在,因为不懂数学不得成为智慧之人,更谈不上什么哲学王了。而纯粹数学的存在必然是一种无家的唯一的存在,也就是乱伦的存在。另外一张讨论了前些年特别有名的哈利波特。英国人罗琳写的这部幻想、神话、宗教故事,在电影艺术的魔力下,使之认为了一个张教授认为可以讨论孝道的最佳范本,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当代西方人说孝道,那帮有魔法的小孩,在与世界抗争的时候,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有复仇啊、正义啊等等一切可以让学者发挥的课题。最后,张氏说,哈利波特成功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亲亲和孝道,电影的成功也就意味着它给了我们一线希望。
从头到尾,张教授所说的都是西方哲学的故事,毕竟张教授是西哲博士,讲这个更顺手一点。问题是,西方人有没有孝道或者有没有家,和张教授有多大的重大课题式的联系性和时机化的存在意义性关联?显然,一方面张教授将即便在二战时成为纳粹的海德格尔奉为现代西方哲学的教宗,而把同时代在为反战反法西斯的傅斯年等人视为无知的蠢货或者罪恶之子。如果按照孝道来说,认为隔壁老王当年即便怎么无耻混蛋可是有思想才是好爹,而张家的爸爸却一点思想都没有就知道跟着人家去混了一辈子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种孝道的意义在哪里。
张教授说的没错,孔子的精神已经死亡了。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招魂,按照张教授的话语说就是通过想象力的再认确定人的时-机性的同时让人的历史记忆通过现象学的路径让人获得生存时间感。在最后,张教授说:亲子读经就是这险风恶浪中的一艘方舟,承载着过去存活的思想物种,驶向那难于逆料但还是藏有希望的未来。(第257页)总之,按照我的粗浅的理解,张教授给孝道开出的药方是海德格尔加读经。至于读什么经,张教授没说。只能说,这是一剂充满着康德康师傅想象力的灵丹妙药。
徐英瑾、礼希同、蔡祥元围绕《家与孝》“序言”的争论
作者:拉柯 发布时间:2017-10-17 15:29:57
徐英瑾 /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2017-02-23 12:40来源:澎湃新闻
最近在澎湃新闻读了张祥龙教授新书《家与孝——从中西方视野看》的序言,虽然觉得的确有所启发,但有些观点还是不能完全赞同。
儒家伦理重视家庭观念当然是基本的文化常识,但从逻辑上看,这恐怕并不意味着:(甲)从思想史角度看,儒家思想的这一维度与西方哲学构成直接对抗;(乙)从元哲学角度看,哲学本身(我指不分东、西地域的“哲学本身”)仅仅因为儒家关注家庭就需要关注家庭。
先来说(甲)。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以希腊哲学为源头的西方哲学其实并不与儒家哲学构成哲学流派的整体。因为在东方哲学内还存在着印度与中国这两大传统,而中国哲学内部也有儒、释、道、墨、阴阳、法、兵等各支。
且不提西方哲学主流是否真的存在边缘化“家庭”的倾向,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本土自己孕育的法家传统,的确一直在试图弱化宗族力量,并由此将大家庭散沙化为小家庭,以图加强国家政权的纵向权威。来自域外并在本土生根的佛家思想,则更因其“出世”态度,以及其对于家庭伦理责任的全面悬置,而始终与儒家主流思想处于一种微妙的对抗关系之中。也就是说,站在东亚的视角去看,故意虚化“家庭”重要性的思想流派,恰恰就是对于华夏文明的复杂样态构成巨大贡献的法家与佛家,而不是西方哲学(顺便说一句,根据笔者有限的阅读量,佛教对于尘世中家庭关系的悬置态度,即使从西方哲学视之也显得颇为另类,因为在主流基督教的思想背景中,夫妇关系的成立乃是有神意为之背书的)。若要站在儒家立场去批判那些对家庭关系不够尊重的思想流派,拿与基督教有着密切关联的西方哲学开刀,似乎有点选错了对象,甚至有“大水冲了龙王庙”之嫌。
再来看(乙)。张教授在其论述中,显然试图证明:任何一种好的哲学都需要关注家庭问题。他的具体论证似乎是这样的:来自家庭的现象学体验是何等之鲜活,而重视逻辑的西方哲学在把握捕捉这些体验时又是何等之无能——因此,他的结论就是:除非西方哲学被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哲学”所补充,否则,这种哲学就不是好哲学。但笔者却并没有被这样的论证所说服。我认为张教授的论证是建立在如下三个错误的预设之上的:
第一,对于现象学体验的重视和对于逻辑推理的重视是彼此排斥的;第二,在所有的现象学体验之中,来自家庭亲情的体验具有非常凸显的地位;第三,对于家庭亲情的体验的最佳说明方式乃是现象学。
下面,笔者就来一一驳斥之。
其一,根据笔者的看法,对逻辑的重视与对现象学体验的重视,当然可以在一个理论体系中彼此兼容。其最具说明力的例子,恰恰来自现象学开山祖胡塞尔的哲学。对胡塞尔稍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本身就有非常好的数学与逻辑学功底的胡塞尔,一直试图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可以被“看”到的逻辑范畴体系,使得“看”与“思”之间的鸿沟可以得到消弭。后来,他的这一思想对于大逻辑学家哥德尔与美籍华裔逻辑学家王浩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二者也都认为逻辑定理与数学定理的证明的确需要某种深刻的现象学直观作引导。从这个角度看,从一个思想流派重视数理思维出发,就推出其“不重视体验”,这样的断言恐怕是很容易遭到反驳的。
其二,张教授在文中指出“人类几乎所有最真挚最强烈的感情和体验,都与家庭、亲人相关”——因此,在他看来,与家庭相关的现象学体验,便在所有种类的现象学体验中占据了当然的凸显地位。不过,笔者担心这一断言还是过于大胆了。不少宗教哲学家恐怕会认为:对于上帝的爱所带来的直观体验要比对于家人的爱更为强烈。而电影《断背山》两个男主角之间的感情,则看似要比其对于各自家庭中其他成员的感情来得更为强烈。古时候兵家吴起“杀妻求将”之时,他对于功名的那种压倒性的感情,显然也已经完全淹没了他对妻子起码的责任感,甚至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良知。因此,依据在下浅见,什么样的现象学体验最为强烈,本来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而根本无法在一个普遍一般的层面上被讨论。
而对于西方主流传统的现象学来说,切入现象体验的正确姿势,并不是动辄拿“强烈与否”说事,而是要讨论“现象”的“不可错性”。以胡塞尔的精神祖师笛卡尔的怀疑方法说事:按照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你大可怀疑你最爱的妈咪乃是一个邪恶科学家给你的大脑皮层注入的虚假记忆,但你总不可怀疑二加三得五。这并不是因为后一种关于算术的现象学体验更为强烈,而是因为你无法通过“想象力的自由变更”而构成一个“二加三所得非五”的可能世界。这也就是说,以笛卡尔-胡塞尔为正统的现象学思维所偏好的,恰恰是能够被普遍化的对象。而一件事情是否能够被普遍化,与其是否能够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笔者相信,上面的论证,已经初步驳斥了张教授“关于家庭的直观在诸种现象学思维之中最为关键”的论断,并重新缓和了“现象学思维”与“数理思维”之间的紧张关系。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张教授的论证还预设了:对于家庭问题最适合用现象学方法来讨论。
请注意,从逻辑上看,说“甲在乙中最重要”,与说“甲最适合通过乙的眼光来观察”,是完全两回事情,因为后一个断言在前一个断言被否定的情况下也可以独自成立。那么,即使上文对张教授立论的所有驳斥都成立,张教授也可以通过如下修正,来进一步维护其立论的“基本盘”: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种现象学直观,而关于家庭的现象学直观即使不是其中最典型的,至少它也是一种现象学直观吧,因此,一种关于家庭的哲学,就肯定是一种现象学。
但即使是这种修正性的立场,笔者也不赞成。因为这样的辩论逻辑会使得“现象学”的含义被泛化,而无法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请注意:把现象学打造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恰恰是现象学祖师胡塞尔的思想!如果不是因为怕浪费篇幅的话,笔者很想将这句重要的话重复三遍!)。我们不妨再利用“归谬法”的思路,来构造一个与之平行的论证:
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种现象学直观,而关于性欲感受的现象学直观即使不是其中最典型的,至少它也是一种现象学直观吧。因此,一种关于性欲的哲学,就肯定是一种现象学。
实际上,若仅仅按照“强烈性”标准去衡量,性欲显然比与家相关的伦理感受更为典型。因此,我们在批评西洋主流现象学家忽视家庭之前,更应当批评其忽视性欲(我记得日本哲学家九鬼周造就是这么批评西洋哲学主流的)。不过,我们却很难说一种关于性欲的哲学将肯定成为一种典型的现象学。比如,我们就很难将福柯对于性欲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说成是一种现象学研究,因为福柯打通哲学思辨与微观权力历史研究的跨学科思路显然具有“超出现象”的特征。基于同样的理由,我也很怀疑对于家庭研究的正确视角乃是现象学视角。相反,我认为更合适的视角乃是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等实证科学的视角。
为何这么看?一句话,搞哲学的不能太贪心,以为哲学能够包打一切。如果一个作为经验个体的哲学家实在是有洪荒之力可以用,实在太想跨界,那也得事先去学会别的学科的行规,并同时将如下准则默读三遍:当一个京剧演员唱昆曲的时候,他就是一名昆曲演员。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哲学家实在想关心家庭问题的时候,他也要切记:这实际上是一个知性学科的问题,而要琢磨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放下哲学的架子,去踏踏实实地读读实证材料。
那么,笔者何以作出如上判断呢?
道理其实刚才已经提到过了:因为典型的现象学思维关心的是那些接近于范畴的对象的直观化问题,而不关心特殊的、经验的心理对象的直观呈现方式。同时,按照“先简后繁”的一般方法论原则,对于那些范畴的直观,在逻辑上是先在于对于复杂对象——如家庭——的直观的。由此看来,以家庭为聚焦点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现象学理论,将在根本上受到如下这两个问题的困扰:
第一,因为家庭的具体组织样态太容易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干扰,人类的想象力自然也就非常容易构造出与当下家庭样态不同的可能世界(比如这样一个世界:在其中所有子女抚养由国家完成,没有夫妇关系,女子的卵子与男子的精子的结合全部由计算机完成配对,等等)。因此,对于特定家庭关系的感受的普遍性,就会被“想象力的自由变更”轻易摧毁,而无法进入严格的后续哲学讨论程序。而与之相比较,“你无法想象一个没有几何形状的色块”之类的命题却可以进入这样的讨论程序。
第二,从形而上学角度看,家庭肯定是某种复合物,而且其边界非常模糊(你不能预言未来你的家庭还会增减哪些成员)。因此,家庭的本体论地位,将不得不有赖于如下本体论对象的确定:个体(作为家庭的成员)、分体论和(mereological sum,“分体论”是一种旨在讨论整体-部分关系的艰深的哲学分支)、时-空(即家庭在其中绵延的场所)。在现象学的视野中处理所有这些更基本的本体论对象,无疑都会引发巨大的哲学工作量,而在不顾这些基础工作是否完成的前提下,就去匆忙建立一种关于家庭的现象学理论,乃是完全没有根基的。
由此看来,就“从一种严格的现象学视角出发去建立家庭哲学”这项工作而言,我们还远远没有做好足够的哲学准备。因此,即使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家庭哲学,我们也不能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这也就是笔者认为,我们更应当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与历史学等实证科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家庭的道理——因为家庭首先是一种经验现象,而其静态结构与动力学机制也应当由经验科学来加以研究。
读者或许会问:难道哲学在这个过程中真的不能做点什么吗?
笔者认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取决于你如何理解“哲学”这两个字。如果你认为一种关于家庭的哲学,就是一套关于家庭伦理的范畴推演体系的话,我很怀疑这样的体系怎么可能不会沦为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锐利文笔所要解体的对象。如果你将哲学理解为一台对于各种经验科学既有成果之间逻辑关系的处理机器的话,那么,只要科学界提供的研究成果越多,这样的机器也就越有存在的价值。
概而言之,就目下对于家庭问题的实证研究成果而言,哲学家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包括如下几项(其中几乎没有一项与现象学方法相关,却没有一项不牵涉到一门以上的实证科学):
其一,利用中国历史学界所能提供的关于中国各代家庭规模与生产方式的最好研究成果,并凭借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所提供的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思维框架,将马、列历史唯物论与中国史料之间的逻辑空隙予以消除。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要牢记“家庭首先是一种社会生产单位”这一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洞见,并注意研究各个朝代的生产条件、经济关系与家庭组织关系之间的因果互动。
其二,结合马、恩辞世之后,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对于人类演化与全球迁徙过程所提出的新架设与给出的新证据,在以百万年为单位的大时间格局中重新思考家庭的自然主义根源。
其三,结合爱德华·威尔逊提出的“社会生物学”思想资源,通过对动物——特别是诸如狒狒这样的灵长类动物与高等海洋哺乳类——的社会行为研究,重新思考人类家庭行为模式的演化论根基。
第四,结合中国目下的家庭分布情况,特别是大批城市务工人员的家庭实际状况,就大批两地分居夫妇的存在对下一代教育与社会稳定的影响,给出前瞻性预估。
第五,对性爱机器人与特殊生育方式的流行对既有家庭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影响作出预估。
有的读者会说:这些工作不是哲学家应当做的,应当是经济学家啊、社会学家啊、人类学家去做的。对此,笔者的应答是:哲学家应当做的只有两类工作。一类是最学院的工作,比如对于“没有任何颜色是没有形状的”这一点作出现象学直观,在形而上层面推进人类的思辨能力;另一类,则是在各门经验科学之间的“三不管地带”建立“学术根据地”,在形而下层面切实推进人类的进步。一句话,要么足够阳春白雪,要么足够经世致用(当然,两者兼顾最好)。
而在笔者看来,那种和现象学拉郎配的家庭哲学,既不像胡塞尔式标准现象学那样阳春白雪,也不像笔者刚才所列举的那些话题那样经世致用。很显然,笔者不理解这种哲学存在的价值。反之,真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哲学,就去重读马克思吧,就去重读达尔文吧,就去张开双臂,拥抱实证科学所能带给你的一切科学材料吧!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5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4分
使用便利性:8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方便(531+)
- 不亏(485+)
- 赞(196+)
- 服务好(155+)
- 一般般(529+)
- 差评(591+)
- 排版满分(382+)
- 中评多(360+)
- 购买多(363+)
- 格式多(460+)
- 收费(399+)
- 章节完整(126+)
下载评价
- 网友 林***艳: ( 2025-01-08 22:22:15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养***秋: ( 2024-12-26 22:05:17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 网友 步***青: ( 2025-01-07 22:55:02 )
。。。。。好
- 网友 堵***洁: ( 2025-01-03 23:20:52 )
好用,支持
- 网友 邱***洋: ( 2024-12-21 06:10:43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谢***灵: ( 2025-01-09 07:54:19 )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仰***兰: ( 2024-12-12 01:41:36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国***舒: ( 2025-01-01 18:23:02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龚***湄: ( 2025-01-08 15:23:58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冷***洁: ( 2024-12-17 21:16:33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点读版英文绘本会唱歌 英语启蒙2岁+宝宝儿童音乐启蒙认知故事图画童谣儿歌绘本 平装全套8册(小鸡球球点读笔需另外购买)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302326533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郦道元与水经注新解/自然国学丛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PRF在口腔再生治疗中的应用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现代乒乓球运动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为什么精英这样用脑不会累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乌龙院大长篇(活宝传奇19)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皇帝秘史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机修钳工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全国手风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三套)第六级—第八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6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5分
语言运用:9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4分
知识广度:3分
实用性:3分
章节划分:5分
结构布局:3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7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