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E英语单词默写本:剑桥通用五级考试B2 First for Schools(赠音频)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FCE英语单词默写本:剑桥通用五级考试B2 First for Schools(赠音频)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FCE英语单词默写本:剑桥通用五级考试B2 First for Schools(赠音频)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FCE英语单词默写本:剑桥通用五级考试B2 First for Schools(赠音频)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FCE英语单词默写本:剑桥通用五级考试B2 First for Schools(赠音频)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FCE英语单词默写本:剑桥通用五级考试B2 First for Schools(赠音频)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FCE英语单词默写本:剑桥通用五级考试B2 First for Schools(赠音频)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FCE英语单词默写本:剑桥通用五级考试B2 First for Schools(赠音频)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FCE英语单词默写本:剑桥通用五级考试B2 First for Schools(赠音频)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剑桥FCE考试于2020年起开始实行改革。《FCE英语单词默写本:剑桥通用五级考试B2 First for Schools(赠音频)》一书针对新版考试编写,帮助考生全面掌握、记忆新版考试要求词汇。本书收录FCE考试核心单词,并标明词性和释义,既能作为默写本使用,又能作为听写书使用,还能作为词汇书使用,一书三用。为帮助考生巩固单词记忆效果,本书编排上采用了听中文写英文单词、听英文单词写中文这种英汉双向默写方式,每个主题附赠音频,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外教原声朗读单词。同时,音频可以用作听写,减轻家长辅导压力。
书籍目录:
主题分类词汇
中 → 英 1
主题分类词汇
英 → 中 22
参考答案
42
按字母排序的词汇表
58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作者:蝌蚪往人 发布时间:2022-04-25 16:51:25
有点明白这套作品了,比上一册观感好点但是还是不行。最明显的风格还是无聊,不是白开水的无聊白开水起码还能解渴呢,这个就是那种加湿器一下子对着你嘴里吹的那种无聊。能看出来对于日常事件的选择其实还是不错的,但是文风实在是绵软无力,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作者:" pig 发布时间:2020-03-28 17:10:36
这不就是《超级记忆》吗?目录里,书前一小部分是一样的,后一大部分我好像也在《超级记忆》里有看到过。
作者:孟鲁司特Phar 发布时间:2020-04-03 22:19:18
节俭的生活习惯应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而一味地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可能达不到更好的效果,而试图通过绘本的故事来传递这么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可能会有奇效....
作者:xxd员 发布时间:2020-06-05 12:02:25
没本事就别总想着救中国,最后搞得“我志未酬人亦苦”。
作者:AJ 发布时间:2011-12-24 20:23:01
才女的一生。。毁在了一个多情伪才子的手里。唉,毕竟是女人。
作者:小溪 发布时间:2010-04-13 17:20:28
(记)
深度书评:
白鹿原是我的命运
作者:更深的白色 发布时间:2011-06-23 15:40:53
1
我已经不记得“白鹿原”这三个字最早是作为一个地名,还是一部小说的名字出现在我记忆中的了。但无论如何,这三个颇为好看的字,在以后的岁月中,不管是作为地名还是书名,都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
白鹿原,是我的老家。是我父亲诞生和成长的地方。
《白鹿原》,是一部把中国半个世纪的沧桑,都置于白鹿原这个视点之下的波澜壮阔的史诗巨著。
1988年,陈忠实开始动笔写《白鹿原》。1988年,我——白鹿原的子孙出生了。从此,“白鹿原”在我生命里仿佛还陌生至极,但它在窥伺着,在每个命运的关节点出现,与我的生命执拗地交织在一起。
2
两岁时,我第一次上了这座古老的原。
在此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关中的西府。关中是一片神奇的土壤,北边是厚实苍凉的黄土高原,南面是青翠葱郁的秦岭山,古老的渭河百万年的冲击,形成了一个西窄东阔的漏斗型八百里秦川。自西向东,逐渐开阔的地形孕育着周至秦汉的文明。
而北原南山,在西安城的东南有了一次奇妙的交汇。白鹿二字,似乎昭示着此处依然厚实的原,却少了几分黄土高坡的凝滞,多了些秦岭终南山的灵动。
我当然不会记得第一次上原时的情景。但我可以利用之后的经验来重建:那是原上寒冷的冬天,所有的人衣着臃肿,挤进上原特有的唯一的交通工具——蹦蹦车。那是一种三轮摩托车,裹着帆布篷,车厢里摆着两排条凳,人们就拥挤的对坐着。
蹦蹦车在盘桓的公路上蹦跳着前进,如果从后方的空隙看出去,一定会被转弯时的险情吓出一身冷汗,但也会看见路的另一边是结实的黄土,偶尔会有险峻的沟壑,好像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
等到出的冷汗被透进车厢的寒风吹干,再往车外看,就是完全不同的光景了。天地重又变得开阔,青翠的冬小麦麦苗,仿佛给原上铺了一层绿毯,无限制地向四周延伸着。放眼望去,除了仿佛更接近天,这里似乎与渭河平原的景象别无二致,仿佛脚下那数百米厚的黄土不复存在。
但那毕竟是苍凉的西北风数亿年一粒一粒搬来的黄土,累积至此,从此岿然不动。
3
第一次读《白鹿原》,大约是所谓的半大小子时,跟饭量一样蓬勃的是旺盛的阅读欲。某一天在书柜里乱翻,翻到了一本没有封面,黑乎乎的书。打开一看,白鹿原这三个字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使命般地捧起那过于厚的书,一气读了起来。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一开篇,就是一种前所未见的瑰奇,那是一种我从未从文字里读出的味道。当然,更吸引我的是白嘉轩的初夜,田小娥的风骚,不时出现的“颤动”,“抖”,“叫唤”,让年幼无知的我看得面红耳赤,自己也呈现了一种奇怪的感觉。
慢慢长大,再读《白鹿原》,年少时觉得与其他主旋律作品革命者别无二致的鹿兆鹏、白灵,却有了别的味道。再看白孝文、黑娃,恍然发现,他们闹农协也好,当地下党也好,莫不是出于一种巨大的激情,在激情的诱导下近乎疯狂地“风搅雪”。批斗、逃亡、杀人,都在“革命”的巨大旗帜之下以一种喷薄的方式进行着,我忽然发现,“革命”和“情欲”这两个判若云泥的词语,竟然有如此的相像性。那都是一种勾魂摄魄般的欲望,在这欲望驱使之下少年人特有的激情和热血,不管不顾,只享受着释放的快感。
所以那一定是盲目的,一定是自己觉得天地在我手,而旁人看来幼稚不堪的。在这样又宏大又模糊的快感之中,自认为坚定的年轻人实际是迷失的,生命、伦理在此时无关紧要。在这个尺度上,精灵般的白灵跟破窑寻欢的黑娃、白孝文,乃至一辈子迷失在欲望中的鹿子霖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加盲目,因为她是个聪明而感性的人,更容易在宏大中丧失自我。
这是年轻人的悲剧,青春的魅力在于喷薄的生命力,而这生命力中蕴含着的欲望会将人反噬。所以在我又一次读到白灵被同志活埋的文字,这个悲情的场面以前从未让我难过到落泪。
可这一次,突然地,从内心深处悲恸不已。
4
陈忠实在前言中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话,“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一个家族的秘史没有文学的传承,靠的是口耳相传。其实我更愿意听老家在河南的我妈讲她的家族史,那更加有趣:她的三姥爷如何一怒之下杀了新婚的媳妇,又如何赔了媳妇娘家几十亩的水地来免于告官,如何当上了国军的营长,又如何在一次带兵抢劫金店后被军法从事。又比如我姥姥,她在东北军开办的学校从含泪的教师口中学会了《松花江上》,日本人一打到洛阳,所有的年轻姑娘赶紧嫁人。村里所有人坐在院子里不敢抬头看进村的日军,稍有不高兴日本人就会将人活埋。他们一家还曾经在日本人的机枪下半夜逃亡。还有我姥姥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乡绅,在郑州跟西安开的都有工厂,解放时变卖了资产回到老家,却被正愁地主名额不够的村人送进了监狱。还有我妈的奶奶,是怎样在困难时期大骂最高领导人的。
总而言之,处于华北平原的我母亲的老家,经历是那么富有传奇色彩,从他们身上,能如此鲜活的感受到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好像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曾错过。
而祖祖辈辈植根于白鹿原上的我爸家,似乎真的没什么好说的。父亲反反复复讲起的,只有他奶奶20多岁就守寡,孤身带大子女在村里的好名声,该立一座贞节牌坊。
白鹿原的土太厚了,在20世纪中国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中,那几千年的宗法制度,坚硬的如同脚下的黄土,在沧桑变幻中总有一股断然执拗的自矜。小说中的白嘉轩身为族长,就是中国农村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代言人。任你城头大旗变换,我只守着乡约族规,我只背负着“仁义白鹿村”的御笔亲题,我只守护着祠堂的钥匙。这是一种封闭的、慎独的、自省的、仁义的文化,文化的形态恰恰就是文化的内涵。
他的腰总是挺得很直,那脊梁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魂魄。而通读全书,白嘉轩的悲剧色彩在我看来恰恰是最浓的,尽管他在气势壮阔而没头没脑的“风搅雪”中是那么自持与淡定,但宁折不弯的腰杆偏偏碰上了最为混沌激荡的年代。终于,那个在祠堂里进进出出的黑娃打断了白嘉轩的脊梁骨,因为他挺直的腰是那么不合时宜。
5
然而,佝偻着腰,狗一样的白嘉轩,却还站得起来。他在热情地与他深深植根的土地亲昵一番之后,激动得喜不自禁,“我还能行!”
我后来回老家,询问过祠堂的存在,当然早已被破。但行走村中,到处可见“耕读传家”的门匾。宁折不弯的腰杆,最后却是虽弯不折。白鹿原的土是如此的厚实,一阵风搅雪之后,白雪之下又露出了千百年苍老而浑厚的土地。
我的父亲在原上长大,他有时会描绘年少时那痛苦不堪的饥饿感。我时常想想他的少年生活与我的是怎样的不同。但无从探究,反而是他现在的行事为人,有时总流露出所谓的“农民意识”。他从不公开谈论政治话题,对我和我妈的有些讨论颇有“空谈误国”的嗤之以鼻。作为他们乡里的第一位大学生,我不知道有没有像鹿子霖家一样,在祖坟上放个雷子。但我总觉得在某些层面上,他同他儿时的玩伴并无不同:守旧而不善表达感情,眼界狭小。
我还记得高二的时候文理分科,我在文理之间犹豫不决,最终在那个夏雨绵绵的午后,下了最后的决心:学我更喜欢的文科。而当我打电话向父亲通报的时候,这个好多届文科班的班主任,我的父亲,却坚定地要求我学理科。
那一瞬间,我想起了耕读传家的牌匾,我想起了总是顺遂父亲的白孝文、白孝武。
我最终读了理科。
6
我第二次上原,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没有明晰的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黑暗的屋子中,一直肥硕的猫闪动着绿幽幽的眼睛,这印象是如此深刻,甚至超过了本应冲击力很大的葬礼。
那一次,上原时祖父是垂死的,下原时,父亲没有了父亲。
我年龄还是不大,也就两岁多。那次上原有给我带的当时还算新鲜的方便面,我母亲给祖父煮了一碗,当时病榻上的他眼睛里闪着惊奇的光芒:还有这么细的面条啊!
然后便是死亡,我时常试图想象那个我忘了的场景:一个刚刚能跑能跳会说话充满生命力的孩子,披麻戴孝,在死去的老人灵前磕头,完全不了解这是怎样的复杂的、重要的仪式。
生与死,蓬勃与垂暮,在那个时间点,在沧桑沉默的白鹿原上,有了一次交汇。这交汇对于我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刻,但我早已忘怀。而对于白鹿原,却早已熟稔。
千百年来,它已经见证了太多太多。如书中所说,白鹿村人口不满千,稍稍接近必有灾祸。书中写那场大瘟疫,随着更多的人的逝去,死亡变得毫无意义,悲伤也被克制。当瘟疫最终过去,白嘉轩对儿子续族谱而鼓励人们正常生活的行为表示赞赏,他突然认识到,那些亲近的人的逝去是不可避免的,而活下来的人才是重要的,他们继续繁衍继续耕读才是重要的。死,总要让位给生。
这并不是看破生死,而是在生死中淡然处之,一如变换中的淡然。在那一刻,白嘉轩在精神上无比接近苍老的白鹿原,用沉默的胸怀送去死亡,迎来新生。在悲凉沧桑的岁月长河之中,洗尽了欲望。
7
我再次回想到了祖父的死亡。作为工厂的干部,他退休时可以选择留在城里,还有退休工资。但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原上。因为,农村人可以土葬,可以用西北风吹来的古老的土壤埋葬。
魂归故土,这大概不独是白鹿原上的居民的最后愿望。小说中的浪子:孝文、黑娃最终都要来一个衣锦还乡的仪式,可以想见除非迫不得已,谁都不愿埋骨他乡。那是他们的魂灵所在,那是永远的情愫所寄。
当然我死后,跟祖坟必然是天涯海角的相隔。事实上我并不遗憾,那是白嘉轩的白鹿原,那是祖父的白鹿原,那是父亲的白鹿原,白鹿原在我,只是一个老家,连家乡都谈不上。我甚至批判着父亲身上白鹿原的印记,我的未来在远方。
两年前的教师节,我给初中的班主任打了个电话问候。末了,她说,你现在说话声音越来越像你爸了。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年少时对父亲有着那么多的厌恶,因为在他身上,全是自己。或者更和逻辑地说:在自己身上,全是他的影子。厌恶的不是父亲,厌恶的是自己。
白鹿原不是我的家乡,更加谈不上是我的精神家园,白鹿原只是静静地伫立在那里,看着我的父亲离开原,上学,在异乡娶妻生子,在过年时回乡小住。静静地看着跟随父亲一年回去一次的我,就像看着黑娃、白孝文的回归。
就像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曾经想极力摆脱的父亲的影子一样,我终于发现了白鹿原不声不响,却已经在我生命中录下了巨大的烙印,当我发现,我也有骨子里的保守、固执之时,才惊觉我的每一次呼吸,都充斥着厚实黄土的气息。我正如恍然意识到自己身世的鹿鸣。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清晰的梦,在梦中我漂浮在白鹿原的上空,在村口飞来飞去,就是找不到父亲长大的院落。然而,最终,我还是降落在了高大的堂屋之中,坐在了冰冷的太师椅上,深深地吸一口厚重的空气。
我一定会飘走,甚至不会最终降落于斯。白鹿原是我的命运,牵扯着我的部分魂灵,但它绝不是我命运的全部。而那黄土铸就的高原,总是在沉默中轻轻呼唤。
8
多少次读完小说,那个仓促的结尾之后,我总是沉浸在巨大的疑惑之中。
白鹿两家,本是同门的兄弟,既然如此,为何非要斗在一起?鹿子霖疯之前还要念念不忘的是,鹿家终于没能斗得过白家?这样的斗法没有原因没有停歇,“斗”是唯一的主题和最高的纲领。
当然我们可以飞快的找到对应的隐喻,政治斗争中的两党、两派,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斗了个天翻地覆你死我活,斗了个民不聊生饿殍遍野,究竟是为了什么?
书中有个士大夫人格的完美代表——朱先生。他说过两句话,一为“都不是君子”,第二句其实是遗言:“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折腾到何时为止?”可谓点题之语,小人相争,黎民相煎,可悲可叹!
“天府之国”最早是关中的美誉,可见其富庶,而回顾历史惨痛不已。仅近代以降,有回民暴动,回汉相互屠杀,陕西人口减少2000万的悲剧;又有镇嵩军围西安城八月,军民冻饿而死数万的壮烈。百姓之苦,不惟天灾,亦是人祸。
元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行经潼关,西望关中,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诚如是言。
9
有一年回老家,大雪初霁,骄阳乍现。父亲说,我们三个去鲸鱼沟逛逛吧。
鲸鱼沟穿白鹿原而过,北边为狄寨原,南边为炮里原。相传上古时代洪水暴发,有一鲸鱼驼万民至此,见原而居,从此生存繁衍下去。后鲸鱼回海,穿原而去,遂成此鲸鱼沟。
去的时候正是下午,冬日里的阳光显得很温暖,穿过一个又一个静谧的村庄,到了南原的北沿,一道碧簪似得水域出现在了面前。我们下到沟底,水边是一片竹林。原上人过年走亲戚,送的礼物是一根新砍的竹子,如此风雅的习俗,似乎与白鹿原的朴实厚重格格不入。
父亲讲起了儿时的经历,每年都有在此玩耍的小儿溺水而亡。鲜活的生命就此失去,可惜可叹啊。
我抬头看着厚实的原和轻灵的水,山无言水无声,只有冷风阵阵波光粼粼,一种巨大的肃穆而哀伤的情绪迅速包围了我。白鹿原的沉默与古老,正如永远不变的人世沧桑,浮生悲凉。我又想起了小说中的鹿兆鹏,他似乎是精神力最强大的一个,为了信仰,可以抛妻离父,可以鬼蜮伎俩,可以不惜生命。终于,他的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在千千万万个鹿兆鹏的努力下居然实现了。
然而,他逃得过宿命么,他逃得脱地主父亲的家庭出身么。小说家聪明,隐去了他的结局,但我们可以想象,他的结局又该是怎样的悲凉。
我一直不理解,陈忠实写罗锅的白嘉轩,为何要说“狗似的”。直到有一次再看《大话西游》,夕阳武士说,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主角的背影在荒凉的大漠中远去,响起了“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的命运”的歌词。恍然间如被闪电击中,心底间一下子空明澄澈,悲哀就慢慢浮了上来
孙悟空白嘉轩都是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翳翳然如垂死之犬,无论流浪还是固守,折腾还是淡然,终将被岁月的洪荒掩埋,被命运的无情吞噬,留不下一声悲鸣。
你我皆如是。
我跟我爸我妈在沟边游览了一会,天色渐晚,夕阳惨淡。雪化后的山路有点滑,我左手扶着我爸,右手挽着我妈,三个人慢慢走回了家。
姜维:国士无双,顾此失彼
作者:深浅史地 发布时间:2015-10-26 12:00:13
许多年前,第一次读完《三国演义》(毛本)的原著,我迫不及待去查阅《三国志》,首先翻开的是《姜维传》。原因是《演义》中那句话:“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读到这个血腥的场景时,天水城下挺枪跃马的少年英雄仿佛还在眼前。我以为罗贯中设计这样一个被人剖腹分尸的惨烈结局,可能是为了加强悲剧的艺术效果,一查《三国志》,裴注里赫然写着“维死时见剖,胆如(斗)大。”原来,现实就是如此血淋淋,联系起姜维命运的起伏,生前身后的诸多非议与争议,更加凸显了他一生的悲剧色调。
【一】非议与争议
姜维的一生有两件事受到极大的非议。
第一件事是他投降蜀国,母亲和家人被魏国俘获,母亲招他返回魏国,他说了那番著名的话“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三国志-姜维传》裴注引孙盛《杂记》),从此效忠蜀国,再也没有见到母亲。姜维幼年丧父,靠母亲养育成人,他又好注重孝道的郑氏学,结果面临母亲被执,他做出了与徐庶相反的选择。
第二件事是频频北伐,消耗蜀国的军力民力,有不少人认为蜀国的早亡姜维难辞其咎。姜维的十一次大大小小的北伐,虽有大胜更有大败,况且胜而不能守成,退则前功尽弃,综合起来其实乏善可陈,姜维后期的北伐几乎在朝堂找不到支持的声音,可以算是力排众议一意孤行。
姜维的一生也有一件事引发极大的争议,便是被壬午版《三国演义》概括为“一计害三贤“的无间道。
后主刘禅投降,姜维奉旨停止抵抗,也“降“了魏国。紧接着,他策动魏将钟会反噬邓艾,又鼓动钟会讨伐司马昭,意图通过兵变让蜀国社稷“幽而复明“。这样一个亡国烈士的忠臣举动,放到姜维的身上,则引起了争议。这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姜维本是魏国将领,他穷途投蜀,魏国考虑他的处境,没有像一般做法那样诛杀他的家人,应当说是怀柔的,但姜维在蜀国却针对魏国屡屡兴兵,包括攻打他故乡所在的陇上地区。第二,作为曾经的魏将,姜维最后却为忠于蜀国而以身犯险,设计了一条惊天计策,按照计划,先让钟会圈禁并坑杀所有不同意参与谋反的魏将,然后再伺机刺杀钟会拥立刘禅。第三,本来蜀国的政权随着后主的投降”和平演变“,姜维失败的计谋触发了成都的一场动乱,在这场混杂着仇杀和清算的暴乱中,大量蜀国大臣遭到魏将的屠杀,关羽家被灭门,蜀中宿将张翼、蒋琬的儿子蒋斌等诸多重臣和他们的家属都因此遇害。在这场动乱中同时被杀的还有蜀国的太子刘璿,当然,姜维的家人更是不能幸免。这场灾难波及面之大,也许一生自信的姜维没有逆料到,也可能他想到了却不相信计谋会失败。最终,姜维计破,得知这个毒计的魏将非常愤怒,将姜维剖腹暴尸,发现他的胆如斗大。
姜维由魏投蜀,战胜国丞相诸葛亮称赞他是“凉州上士“,从此悉心栽培他。
姜维由蜀归魏,战胜国主将钟会对姜维一见倾心,托以心腹,“出则同轝,坐则同席”。
姜维有哪些过人之处,使得诸葛亮、钟会这样敌国精英中的佼佼者对他另眼相看?
姜维最后没有选择跟着刘禅安安静静作个降臣,却棋走险招意图为蜀国翻盘,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
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查阅史书。
《三国志-姜维传》十分简略,陈寿为这样一个敌国抵抗派将领作传似乎有些讳莫如深。我们只能通过各项史料的只言片语来拼凑姜维的形象。
【二】天水夸英俊,术奉武侯来
应该说,诸葛亮的慧眼成就了姜维,姜维报答诸葛亮的心态,也最终引致他的悲惨结局。解读姜维,不得不首先谈姜维和诸葛亮的缘分。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一出祁山。时为魏国天水郡中郎的姜维和几位同僚在外随太守马遵(和雍州刺史郭淮)巡查,蜀军骤至,天水太守急逃入上邽城,姜维没赶上自己长官回城的步伐,回到城下时太守怀疑姜维有投敌心,闭门不纳,姜维转投冀县,冀县也拒绝放他入城。姜维一众走投无路,投降了诸葛亮。
【原文:“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適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三国志-姜维传》)】
那一年,姜维二十六岁。诸葛亮的大军一路凯歌,连得陇上三郡(天水、南安、安定)。结果姜维刚刚投蜀,马谡就失了街亭,诸葛亮只好匆忙撤退并迁徙西县的老百姓,姜维因此与母亲失散。【原文:“会马谡败於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三国志-姜维传》)】
作为一个初降的敌国将领,姜维行动能有多少自主?当时的心境,对比马超便知:陈寿在《三国志-彭羕传》中记载,马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同理,“羁旅托国”的姜维当时在无路可走的窘境下投降,紧接着随着新的主国仓皇撤军,估计连自己是否能保全还惴惴不安,因此无法顾及撤退自己的母亲和家人。古代军人出征,一家老小留守后方,也是留给朝廷作为人质,一旦他投敌,朝廷便可以拿他的家人开刀,以儆效尤。降将姜维的心情,想必是诚惶诚恐、千头万绪。
这里解释一下,《三国志》之所以说马超是羁旅“归”国,而姜维是羁旅“托”国,是因为马氏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到马超的父亲马腾,都是汉臣,而蜀汉算是“汉”后续,所以马超投降刘备是“归”汉。姜维的母国是魏国,他投降蜀汉是依托于客国,因此是“托”国。虽然用词有差别,意思一样,都在说明他们不是刘备集团的“原始股股东“,而是后来者,在新主人手下没有根基,因此心里不踏实。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来看姜维来到蜀国后的境遇,就能对姜维报答诸葛亮知遇之恩、不惜身死乃至一门宗灭的一生理解一二。
军队撤回大本营,正当姜维不知自己命运如何时,诸葛亮给姜维封官了:作管粮仓的文官,加了一个“奉义将军“的荣誉称号,封亭侯(东汉的列侯分县侯、乡侯、亭侯三等,亭侯最低,但有食邑)。【原文:”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三国志-姜维传》)】
给降将一些好处,从而动摇敌方的战心,也是战争双方的常用手段。这本不足为奇。但诸葛亮之后的做法显示他是看中了姜维,有意栽培他。
诸葛亮写给属下(包括后来成为诸葛亮继承人的蒋琬)的信中说:“姜维这个人忠心勤力于时事,思维精细缜密,李绍和马良都比不上他,姜维其人是凉州上士。”【原文:“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三国志-姜维传》)】
诸葛亮认为姜维“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马上把姜维安排到军事岗位上锻炼,让他带五六千人的精锐部队(“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因为姜维是降将不被信任,诸葛亮专门给他的思想政治做了评价,说”此人心存汉室“;又夸赞说他“才兼於人”,等在军事上把他培养好了,就作为人才储备苗子直接推荐给皇帝。【原文:“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姜维传》)】诸葛亮去世前,姜维做到了中层干部:中监军征西将军,年纪三十三岁。
降蜀之前,姜维是地方官员的幕僚,本来是做会计的文官(“上计掾”),后来郡里考虑姜维的父亲作为郡将在平乱时战死沙场,“赐维官中郎”,从此姜维得以参议军事。降蜀的时候,姜维正是中郎。可以想象姜维在魏国地方为官是不得志的:姜维在魏国官居下寮,升为中郎是因为组织考虑他是烈士子女,给予照顾,之后姜维再无升迁,史书上也没有他作为中郎任何建树的记载,可见他虽然有擢升,却不是因为自己的才干被领导欣赏,而是依靠父荫;虽然“参议军事“,却没有机会建功;蜀军来犯,姜维本来跟着领导出巡,领导一紧张急着跑回城躲避,居然把他一行人给抛弃了。
在这种困窘情况下投奔蜀军的姜维,劫后余生,惊魂甫定,居然被大名鼎鼎的诸葛丞相相中,亲自指点栽培,把他当做蜀国未来股肱之臣来培养。姜维字伯约,可见是家中长子,他小小年纪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也许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姜维成为一个极其好学上进、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具体事例本文之后章节我会谈到。这样一个人,在他二十六岁那年,从怀才不遇,到被母国怀疑有家难回,到屈辱地成为降将,到扶摇直上成为敌对国丞相钦点的高级人才储备。诸葛亮对他有再生之德、知遇之恩,姜维当时的感激涕零可想而知。
【三】凉州上士
姜维日常生活中是怎样的人?
姜维志趣高雅,不爱美女金钱。姜维死后,他的蜀国旧同僚郤正曾写文章评价他,说:“姜维作为国之上将,位极人臣,却住着很普通的房舍,没有多余的资财。家中没有纳妾,也没有歌舞升平。衣食住行既不奢侈,也不刻意节约,居官的花费随消随支。姜维这样做,并非为了反腐倡廉而故意做出节俭的一套,而是因为内心很知足,没有贪欲“。【原文:“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三国志-姜维传》)】
郤正接着说,世人喜欢褒奖成功者而批评失败者,所以很多人认为姜维投错了主国,最终身死宗灭,由是对他的行为加以挑剔指摘,这不符合《春秋》的褒贬大义。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堪为当时做出表率“。【原文:“凡人之谈,常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三国志-姜维传》)】
诸葛亮对姜维青眼有加,应该是在姜维身上看到了自己。
第一,姜维勤奋好学、在军事上有天赋,文武双全。
姜维的军事才华自不必说,同时又有文学素养,他传世的作品有一部小小说《蒲元(别)传》【在《艺文类聚》与《太平御览》中分别收录了《蒲元传》和《蒲元别传》,情节相似而文字有差别,应当是同一篇作品流传的不同版本。】音乐史把姜维与司马相如、诸葛亮并列为汉代蜀山派古琴的代表人物。姜维被诸葛亮收降那年二十六岁(虚岁二十七),诸葛亮大概想起了自己曾经意气风发的年纪,当年他随刘备出山,也是二十七岁。
第二,姜维生活作风上的务实朴素,也和诸葛亮很投契。
诸葛亮曾经给后主上表说,自己的子女生活可以自给自足,在外当官的开销没有额外的开支,死的时候会做到“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原文“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三国志-诸葛亮传》)】姜维则是“宅舍弊薄,资财无馀”,“官给费用,随手消尽”,何其相似!
第三,诸葛亮从姜维身上看到了和自己一脉相承的执着,又看到了比自己更高的胆气机变。
诸葛亮一生谨慎,勤勤恳恳巨细无遗,对本可以臣属去做的事情也大包大揽,结果被司马懿料定他会过劳死。【原文:“亮使至,(司马懿)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汉晋春秋》)】对于用兵,司马懿更是直接了当地指出诸葛亮思虑过多,用兵一板一眼,不会灵活见机权变。【原文:“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晋书-宣帝纪》)】
姜维用兵的风格和诸葛亮有很大不同。诸葛亮按部就班,等到粮草充足、兵甲齐备的时候出兵,步步为营。姜维则是瞅准魏国内乱的时机出兵,趁机捞一把【原文:”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於淮南……维欲乘虚向秦川”(《三国志-姜维传》)】。姜维这种机变的风格虽然让他获得过大败王经,“经众死者数万人”的大捷(诸葛亮也鲜有这样的歼敌战果),他的冒险速进主义却使得蜀国失去了汉中屏障。姜维认为驻守汉中“適可御敌,不获大利”,想拉长魏军补给线,然后伺机出手,因此他战略放弃了魏延据守几十年不失的阳平关。这使得后来伐蜀的钟会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汉中,蜀中防守门户大开。
姜维和诸葛亮两个人的执着劲儿惊人相似,诸葛亮在陇上屯田打持久战,姜维也在沓中屯田。诸葛亮五出祁山【不是《演义》中所说的六出】,姜维七次兴大兵北伐,十一次与魏军交手。【不是《演义》中所说的九伐】,姜维这种“雄心誓不回”的精神在他人生最后一搏中,更是集其大成。
诸葛亮之后另一个对姜维有殊遇的人是魏国镇西将军钟会,他攻取汉中与姜维在剑阁僵持,直到邓艾灭蜀国。
姜维以无名小臣的身份背魏投蜀,当他作为亡国臣子重新回归魏国的时候,已经名满天下,敌国国君都知道姜维是蜀国的柱国之臣,曹魏最后一任皇帝曹奂评价蜀国军政形势说“蜀所恃赖,唯维而已“。(《三国志-陈留王奂传》)
姜维降魏后,钟会给了姜维极高的礼遇,“出则同轝,坐则同席“(轝:车)。这样的待遇,曹操给过暂时投靠他的刘备【原文:(曹公)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三国志-先主传》)】;刘备给过关羽、张飞【原文: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关羽传》)】
面对诸葛亮的提携培养,姜维的回报是,用人生的最后一口气为蜀国的翻盘孤注一掷。
面对钟会的信任和厚爱,姜维的反应是筹划着一场把钟会当作棋子之一的大变局。姜维策动钟会在西川拥兵自重,欲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国诸臣,然后再刺杀钟会复辟蜀汉政权。这场无间道,陈寿的《三国志》原文没有记载,裴松之引用《汉晋春秋》,才使得姜维作为社稷臣的良苦用心载于史册。
战胜国主将钟会与姜维接触不久。便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以伯约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胜也。”公休、太初是魏国名士诸葛诞和夏侯玄的字。要理解这句评价,首先要知道诸葛诞和夏侯玄是怎样的人物。
(1)诸葛诞(公休)
诸葛诞有人事权力,如果有人向诸葛诞嘱托任用某人,他就把“打招呼”的话公开出来,然后再任用被推荐人,之后公开让大家来评价这个人任上的得失,作出奖惩。【原文:“人有所属托,辄显其言而承用之,后有当否,则公议其得失以为褒贬”(《三国志-诸葛诞传》)】。
司马昭有取曹魏而代之的想法,因为诸葛诞在淮南握有重兵,便先派贾充以劳军为名,去探诸葛诞的口风,看看他支持哪一方。结果诸葛诞非常直白,厉声说:你贾充不是(魏国忠臣)贾逵的儿子吗,世代受到魏朝的恩惠,怎么能有把社稷给予他人的想法!如果都城有难,我会为捍卫魏天子而死。【原文:”充见诞,论说时事,因曰:“洛中诸贤,皆愿禅代,君以为如何?”诞厉声曰:卿非贾豫州子乎?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资治通鉴-魏纪九-卷七十七》)】
后来诸葛诞果然在淮南拉起了反司马氏的大旗,史称淮南三叛,失败之后诸葛诞被夷三族。诸葛诞因为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导致组织内部矛盾不断,陆续有人叛变诸葛诞。兵败后,麾下依然有数百人被俘不肯投降,司马昭下令把这几百人一个一个处死,每斩一个人,都再问其余人一遍“降不降”,结果把这几百人行刑完毕,依然没有人投降。【原文:“诞麾下数百人,皆拱手为列,不降,每斩一人,辄降之,卒不变,以至于尽”。(《资治通鉴-魏纪九-卷七十七》)】
(2)夏侯玄(太初)
夏侯玄有一次靠着柱子写字,一道雷劈中了柱子,把夏侯玄的衣服都烧焦了,宾客和随从都跌跌撞撞东倒西歪,他却”神色不变,书亦如故“。(《世说新语-雅量》)
魏国司空赵俨亡故,家中举办葬礼,宾客有几百人,夏侯玄稍迟到了葬礼现场,宾客们纷纷跨过座位,离席去看夏侯玄。【原文:“司空赵俨薨,大将军兄弟会葬,宾客以百数,玄时后至,众宾客咸越席而迎”。(《三国志-夏侯玄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裴松之引用这个故事的同时指出,赵俨葬礼时夏侯玄应该不在洛阳,所以这则传闻有误,但无论是不是葬礼的主人张冠李戴了,夏侯玄的“偶像效应”可见一斑。)】
中书令裴凯评价夏侯玄:见到他人们就如同进入了朝廷,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又好像进入了宗庙,满眼皆是礼器、乐器。【原文:“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一曰:“如入宗庙,琅琅但见礼乐器“。(《世说新语-赏誉》)】。
评价完夏侯玄,那位裴中书令紧接着评价了钟会其人,说:见到钟会“如观武库,但睹矛戟”。(《世说新语-赏誉》),这句话大概意指钟会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且为人处世锋芒毕露,不懂韬光养晦。
钟会接触过夏侯玄本人,因为魏帝诛杀司马氏党羽的密诏事件,忠于魏朝的夏侯玄被羁押问斩。审理夏侯玄案件的钟毓是钟会的哥哥,钟会当时也在现场。钟会曾经想结交夏侯玄被拒绝,这次在法庭前又表露出结交的意愿,态度轻狎,夏侯玄依然拒绝了。审问的过程中面对严刑拷打,夏侯玄一言不发,定罪后“临刑东市,颜色不异”。(《世说新语-方正》)
从诸葛诞和夏侯玄的以上二三事,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几个共性:方正直白,素有清名,粉丝极多,为魏王朝效忠导致自己家人被害,被诛灭三族。
(3)姜维
转过头来看姜维。钟会如此器重姜维,一方面,是因为钟会自己本身就有占领西蜀称霸一方的想法,因此需要倚重蜀国的要臣姜维;另一方面,姜维、钟会、夏侯玄、诸葛诞其实骨子里是一类人,姜维又比喜欢空谈的夏侯玄更务实,比诸葛诞性格更沉稳,比钟会更懂得迂回。
之前已经谈到姜维生活简朴,品性自成”一时之仪表“,而且郤正特别说姜维这样的做派不是做给人看,而是天性使然。夏侯玄虽然是名士,但同时期的傅嘏曾很尖锐地指出夏侯玄“志大其量,能合虚声,而无实才“。(《三国志-傅嘏传》)诸葛诞、钟会被陈寿共同评价为“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三国志-诸葛诞传》),意思是志大心高,想办大事却不仔细考虑后果,自己事败而使宗族受到连累遭殃。联想到姜维的结局,竟然也挺适用于这个评价,让人脊背隐隐发凉:莫非人的命运真的由性格决定?!
【四】后诸葛亮时代的姜维
诸葛亮慧眼识人,他的接班人蒋琬、费祎相继辞世之后,姜维成为蜀国仰赖的唯一有能力做出有意义抵抗的军事领袖,并且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姜维据守的剑阁关,自始至终没有被魏军攻破;蜀国上上下下都已经投降,他还在作最后的抵抗,策划一场兵变,失败后被剖腹暴尸,家人也遭了秧。而蜀主刘禅却安安稳稳作着安乐公,长寿善终。
古今有关后主刘禅不傻的分析不绝于耳,这些分析都有道理,刘禅作为被权臣辅佐的弱主,成年后能够收回大权,他的权术机变绝对是有一套的。刘禅在尊重诸葛亮生前对继承人蒋琬、费祎安排的基础上,巧妙地分了两人的权力,让两人职权交叉,从而让皇权逐渐蚕食相权。费祎死后,刘禅又剥夺了大将军开府办公的资格,因此姜维接费祎的班后,权力又被皇帝削弱一些。
但刘禅能够收回皇权,并不代表他有乃父刘备那样让臣下誓死效忠的人格魅力。刘禅比刘备笼络人心的能力差得很远,对朝中的贤臣应该没有什么恩遇,因此诸葛亮说虽然蜀国弱小,但手下的“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都没有跳槽或撂挑子,是“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诸葛亮《出师表》)
随着被刘备的个人魅力团结在一起的创业团队逐渐凋零,后期的蜀国朝廷多半是拿工资混日子的人,况且刘备入川,益州本土人士的利益被外来户挤压,本身就对刘备虚与委蛇,因此邓艾涉险偷渡阴平之后,以残兵一路挺进成都,几乎没有遭到正儿八经的抵抗,反而一路通过收缴蜀国降兵的兵马钱粮而壮大起来。换言之,蜀国上上下下对魏国早就人心思归。
谯周《仇国论》表达的观点,代表了当时益州本土人士的普遍心态,放到今天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仇国论举了“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民疲秦役,天下土崩”的例子,说明小国想要图霸业,要像周文王、勾践那样让养民,体恤老百姓的辛苦,而如果用兵役徭役让老百姓困苦,就算是强秦,也不免分崩离析的命运。
谯周被不少人诟病为“投降派”,蜀国出兵的时候他散布反战言论,邓艾入蜀的时候他劝刘禅投降。谯周看似软骨头,他前后行为的指导思想其实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让老百姓尽量不要因为军阀的吞并受到战乱,能和平演变就和平演变。谯周不看中个人名节,为民生代言,这样的文章发表并流传,说明这种投降论调在蜀国朝廷上下颇有市场,现代人跳出历史局限性,可以读出他“为生民立命”的情怀。 当然,这也侧面显示了姜维在朝中力量薄弱。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朝廷几乎没人敢说一个不字,谯周的论调似乎是少数派。诸葛死后,蜀汉反战派纷纷跳出来。
在这种大环境下,后诸葛亮时代的姜维坚持北伐,基本上是不得人心,孤掌难鸣。我们可以从《三国志-姜维传》对几次北伐战役的寥寥数笔描述中,读出姜维的尴尬。
(延熙)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
……
(延熙)十六年春,维粮尽退还。
(延熙)十九年春……与镇西大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故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离,死者甚众。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
(延熙)二十年,……维数下挑战,(司马)望、(邓)艾不应。景耀元年,维闻诞破败,乃还成都。
这四次北伐时间点很近,多次无功而返。被邓艾破于段谷,“死者甚众“的那一场战役,更是因为同事约好了却不来助战,造成了这么大的伤亡,失约的胡济回朝没有被严惩,姜维则招致朝野的怨愤。没想到紧接着下一年,魏国诸葛诞内乱,姜维又要出兵,挑战不应,僵持阶段,听说诸葛诞败了,姜维又是无功班师。
北伐大量消耗蜀汉民财军力,老百姓有多苦,朝堂有多不耐烦,可想而知。
从姜维个人利害的角度说,姜维作为敌国降将本来就没有根基,加上与朝中鸽派的斗争愈发尖锐,他也许只是需要兵权来保护自己。如果不北伐,他这个和平时期的大将军就要被削权;如果北伐,他的军事才能无人可以替代,所以后期姜维一路升至大将军一职,操持蜀汉兵权,严格贯彻北伐的“国策“。
但如果说姜维只是为了保证自己安全而频频北伐,又是误读了他。
假如姜维是个精明地会保全自己的人,就无法解释他在蜀国“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的后主掌权时期,冒着被后主厌恶的大不韪,也冒着得罪权臣的风险,奏请后主诛杀奸臣宦官黄皓。也更无法解释他在蜀汉灭亡、钟会对他十分器重的情况下,策动兵变做出放手一搏的举动,这绝对不是明哲保身人的行事风格,而是荆轲做派,国士无双。
【原文:“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三国志-姜维传》裴注引《华阳国志》)】
姜维作为大将军,想诛杀宦官黄皓而不可得,这次正面冲突,姜维完败,刘禅站在黄皓一边,姜维为了“避内逼”,要离开成都到沓中屯田以自保。可见刘禅不得不倚赖姜维的能力,但人心隔肚皮,对姜维并不信任也不重视。皇帝如此,臣下怎么还会积极进取?蜀国上下就是这么离心离德。
姜维在后诸葛亮时代的蜀国夹缝中的处境,和他希绪弗斯般近乎神经质的北伐,我的解释是,姜维对自身的定位和诸葛亮对姜维的定位产生了偏差。
诸葛亮指定死后的接班人蒋琬、费祎都是守成派,可见诸葛亮认为自己身后的蜀国应当采取守势,以“内修政理”为主。蒋、费二人对诸葛亮指定的内政萧规曹随,费祎更是刻意限制姜维对北方用兵,每次姜维打报告要军队,费祎给他不超过万人。似乎诸葛亮没有寄希望于让姜维继承他的北伐大业,只是作为蜀国新生代人才储备的将领而栽培他。姜维却因为诸葛亮的悉心培养而自认为是继承武侯北伐遗志的衣钵传人,要实现诸葛亮未竟的愿望,但姜维对蜀国朝廷和军队的掌控远逊于诸葛亮,外部局势对偏安一隅的蜀国也愈发不利。这样,姜维对自身定义的错位,最终导致他在蜀国朝野因为频频兴兵引起众口交毁,这种错位的思路也最终导致了他本人的悲剧。
【五】姜维的家人
裴松之引述《魏略》中的记载,姜维投降后,他的母亲和妻儿都落入魏军手中,魏国考虑姜维是被太守挡在外迫不得已投降,对他滞留魏国的亲人没有诛杀,而是收官下狱。【原文:诸军攻冀,皆得维母妻子,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三国志-姜维传》裴注)】
魏国对降将家人的处理,应当是很严厉的,陈仓之战的郝昭在诸葛亮四面围城的情况下对劝降者的说辞中,我们可以对这样的制度探之一二。他说 “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我受国恩多而门户重,卿无可言者,但有必死耳“。(《三国志-郝昭传》裴注引《魏略》)意思是说:魏国对降将的法令你是清楚的,我的为人你也是知道的,我受国恩多而门户重,你不用劝了,我已经做好必死的准备。郝昭的话里,“门户重”这三个字是关键,郝昭说自己宗族人口多,即“门户重”,宁愿自己城破被杀,不愿意自己的宗族被魏国惩罚降将家人的法律所累。
姜维的母亲和第一次婚姻的妻儿最终下场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史书上没有记载。既然他在魏国的家人身陷囹圄,姜维成为蜀臣后,应当是另有婚配,姜维策反钟会的计策失败后,在成都那场动乱中被诛杀的妻子和子女,应当是他第二次婚姻的家人。我们只能怀着侥幸去想象,姜维在魏国的家庭免于刑杀之后,有朝一日得到大赦出狱,得以归隐林泉,从此安安稳稳过一辈子老百姓的安生日子,没有因为姜维假降钟会策动的谋反大计而受到二次牵连。而陈寿《三国志》没有记载姜维两度家庭任何成员的姓名,这一现象在显赫大臣的传记中极为反常,仿佛为了掩护姜维亲人的隐姓埋名,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
【六】对姜维的评价
罗贯中应该十分喜爱姜维这个历史人物,在《三国演义》中,虚构了诸葛亮先获得姜维老母,再让姜母召唤姜维降蜀的情节,掩盖了姜维被批评为“不孝”的重大事件。姜维对母国魏国,包括自己的故乡陇西地带频频用兵,因为《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性,弱化了姜维被诟病的“不忠”。
姜维毕生顶着“不忠”“不孝”的评价,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所承受的压力无法想象。加上他最终死亡的惨状,亲人被害的结局,姜维在成就“小我”的层面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古今对姜维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一边搜集与姜维有关的资料,一边心情愈发复杂起来。应该说,姜维是一个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的人,姜维执着而近乎偏执的个性,使得他为了对得起诸葛亮一人,没有成功兼顾其他各面。因此诸葛亮的美名流传千古,而姜维的生前身后却被不计其数的褒贬指摘所笼罩。
首先,对姜维的评价不能超越他的历史局限。古人的价值观不能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比如说,古代悠久的殉葬习俗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人身忠诚“从死“和“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数千年的文明史进程中屡禁不止,数次死灰复燃,直到清朝早起才彻底废止。在当时的价值体系下,姜维要做死社稷的臣子,没有像北地王刘谌那样自杀成仁,而是选择了赌上一把,力图拼死扳回一局,使离间计策动谋反,这种不惜代价的死节精神值得钦佩。
作卧底,这是一条比自杀更为艰难的道路,对作为两度降将的姜维本人尤为如此。从古到今,因为卧底的身份不为人所周知,所以这样的人即使牺牲了,也可能在世人的误会中留下骂名。姜维的假降计谋在《三国志》中未被记载就是明证。(陈寿是姜维同时期的人,曾在蜀国为官,师从谯周。)如果不是因为东晋永和年间孙盛入四川(这时已经是约公元345年,距姜维死难的264年过去了80多年),见到蜀中的“故老“,又亲眼见到姜维给刘禅阐述自己计策的密疏,并且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姜维的赤胆忠心、临死一搏就真的湮没于漫漫历史长河了。【原文“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钟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三国志-姜维传》裴注引孙盛《晋阳秋》)】
第二,对姜维的评价要考虑他所处的地位:蜀汉大将军,全国兵权在握。既然居其位,便要谋其政。姜维(至少是自认为)被诸葛亮培养来继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既然受人之托,便要忠人之事。然而,姜维作为一个国家的顶梁柱,缺乏民生意识,不顾千夫所指,出师北伐,劳民伤财,让蜀国民生更加凋敝。但蜀国的灭亡不能归罪姜维,而是蜀国上上下下的昏庸与消极所致。
吴国使臣薛诩出访蜀国的时候,见证了蜀国末期朝野上下的亡国之象。他回到吴国的时候向吴主汇报说:在蜀国,皇帝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臣子只求自保免罪,在朝堂上听不到有价值的言论,到了民间老百姓都饿着肚子。而蜀国的君臣依然悠然自得,就像栖息在将被焚烧的大厦房梁上的燕雀,不知道大祸即将临头。【原文:”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三国志-薛综传》裴注引《汉晋春秋》)】
第三,姜维对魏国和对蜀国不同的尽忠态度,我们可以通过春秋时期刺客豫让的故事来理解。
豫让的故事要从三家分晋说起,豫让初是范氏家臣,后事中行氏,都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才受到重用,智伯对他很尊重。豫让如鱼得水之时,赵襄子灭了智伯,和韩、魏瓜分了智伯在晋的土地,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盖骨漆成饮酒器具,以示侮辱。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决定刺杀赵襄子。为了隐藏身份,豫让以漆涂身,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炭弄哑了自己的声音,又乔装打扮,沿街乞讨,连他的妻子都认不出他。豫让行动失败,被赵襄子抓住,赵襄子责问他: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灭了他们,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服侍智伯。智伯已死,你为什么急于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范、中行氏把我当普通人,我就以普通人的方法报答他们。智伯把我当成国士来对待,我便用国士的做派报答智伯”。【原文:“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
第四,姜维铤而走险,不仅仅是报知遇之恩,也是出于深切的责任心。姜维处于大将军之位,总督全国兵马,在他的任期内国家败亡。此时的姜维想必陷入了震惊和深深自责当中,汉中失守、阴平被破,姜维却在成都门户剑阁被钟会大军绊住。蜀国边境防线全面崩溃,直至成都陷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都没有了,还守剑阁何用?关于后主何去何从的谣言满天飞,传到剑阁前线,姜维连忙指挥蜀国最后的五万生力军回撤,走到一半,后主敕令姜维投降钟会。
本来,他已经是蜀国后降的臣子。【原文“会谓维曰;‘来何迟也?’维正色流涕曰:‘今日见此为速矣!’”(《三国志-姜维传》裴注引干宝《晋纪》)】
作为忠臣,抵抗到最后一刻,已经尽职了。但是,他又朝前迈了一步。这一步,一往无前,万丈深渊。
【七】司马昭的预言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姜维在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情况下棋走险招,应该说,这场计策一开始就注定了败局。众所周知,姜维和钟会死于魏军的哗变,也就是说司马昭还没有出招,姜、钟的谋划就已经败了,司马到成都的时候只是去恩威并施、收拾残局而已。
(1)姜维不知己(成都)
蜀汉覆灭,成都人心浮动。到兵变的当日,推断姜维这时连刘禅的面都没有见到,他之前在沓中(甘肃)屯田、后移师退保剑阁(四川)抵御钟会,听说成都有失,他回师途中被敕令投降。也就是说姜维远离成都已经很长时间了。试想,曹爽和魏帝前脚离开洛阳,司马懿后脚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之变,就能把曹爽十几年的势力一锅端了,姜维长期不在成都,他对成都人心、势力的把握能有多少?
也就是说,就算他一计成功,尽杀魏将、除掉钟会,下一步又怎么走?成都的局势、朝廷的人心向背,姜维当大将军的时候尚且控制不住,何况现在刘禅已降、臣下均有保全自己小九九。
(2)姜维不知彼(魏军)
头年冬天刘禅刚刚降魏,姜维策动的这场“成都事变”发生在次年元宵节,间隔时间才不到两个月,对钟会麾下的派系背景应该说是了解很少,对钟会对魏军的掌控能力也不甚清楚。其实,钟会是控制不住手下魏军的。原因有四:
第一,钟会这次领兵之前,一直在司马昭跟前参议军政,虽然屡屡献策,但出征西蜀实际上是他首次将兵,没有军功给他既定的号召力。
第二,在征讨过程中,因为妄杀许仪(许褚之子)、收押诸葛绪两件事,他手下将官已经颇有微词、人心惶惶,也就是说,钟会在军队里立威不立信,这就很危险了。
第三,钟会是“镇西将军”,总督的是“青、徐、兗、豫、荆、扬诸州”军马。这些军马平时是受“镇东将军”、和“镇南将军”节制的。镇西将军统领“镇东””镇南“将军的兵马【注】,玄机就太大了,说明司马昭意在把这些军队暂时移交钟会统领,平蜀任务完成之后,这些外地兵马只剩静待回归本位。
第四,手下将士军旅疲乏,等待朝廷封赏,家眷还在司马氏控制的大后方,心心念念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在这种情况下,钟会要拉他们造反,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笔赔本买卖,不会有人支持的。
(3)姜维与钟会
姜维要复蜀汉,钟会想当刘备。在这种不知己、不知彼的背景下,想要实现二人同床异梦的主张,姜维和钟会可以说是光杆司令。果然,被钟会圈禁的将领中有一位护军胡烈,之前攻打西蜀的多次行动中都有他的身影;钟会信任的部下丘建却是胡烈最先推荐给司马昭的,心里感激的是胡烈,而钟会却信任丘建。【原文:“会帐下督丘建本属胡烈,烈荐之文王,会请以自随,任爱之”。(《三国志-钟会传》)】
果不其然,钟会的计谋就毁在胡烈、丘建手里。钟会把囚禁魏军将领的任务交给丘建,丘建和受囚者、自己的恩人胡烈,取得联系,之后,丘建散布了钟会要用大棒打死并在殿后坑杀被囚将官的消息,消息一夜之间就在这些被钟会绑架的人质当中穿得人尽皆知(“一夜传相告,皆遍”)。这下子,被囚禁的魏军将领知道自己的命都保不住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集体哗变。自此,钟会对属下失去控制。
这个引起军队立迅速哗变的消息,是否是胡烈或丘建为了激发大家反抗意识,故意编造的?很有可能。因为哗变已经发生之后,手下有人(没有记载是姜维)建议钟会屠杀高级将官,钟会很明显还在犹豫。【原文:“或谓会:‘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会犹豫未决”。(《三国志-钟会传》)】
接下来,姜维再次出场了,也是在此时,我们看清了钟会对姜维到底是信任更多,还是利用更多。
从正月十五元宵节起事,到一夜之间屠杀魏将的流言满天飞,到部下瞬间集体反水,局面急转直下,钟会到这时还在犹豫是不是尽杀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官。一直到正月十八中午,情势万分危急,钟会才给了姜维裁制自己军队的权力(“时方给与姜维铠杖”)。
这个“方”字信息量很大,“方”是“方才”的意思。可以想见钟会虽然和姜维关系好,也同意姜维收监邓艾、反叛司马的计策,还让姜维依然统领原蜀国军马,但钟会这么聪明的人,他明白自己既要防范被囚的魏将,也要防范姜维。尽除了魏将,钟会就失去左右手,一旦姜维要独大,钟会就危险了。所以,钟会犹豫了两天两夜,直到手下即将攻进城的生死存亡之际,不得不依靠姜维,他才把天平倾向了姜维一端,也是势穷的无奈之举。
这时,我们看到了姜维的沉着勇敢,从陈寿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他的无奈和绝望。
由于丘建散布的消息里表示钟会要下杀手,反水的军士人人为生存而战斗,根本不需要有人指挥监督,争先恐后地攻城(“曾无督促之者,而争先赴城”)。钟会害怕了,觉得部下应该是要杀自己,问姜维怎么办(“会大惊,谓维曰:‘兵来似欲作恶,当云何?’”)。姜维说:那就还击反抗。(“但当击之耳”),一个“耳”字,显示姜维也知道大事不妙,途穷之际,只能硬拼以求生路。
当时的情景还原:姜维首当其冲,姜维率钟会和亲兵左冲右突,年已六旬姜维仍身手了得,杀死了近身的五六人,最后不敌众人的围剿,倒地而亡,死在钟会之先。众将都知道诛杀钟会能记大功,姜维死后,这群人调转矛头,争先恐后地攻击钟会,钟会被一拥而上的乱军杀死。【原文:“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三国志-钟会传》)】而基于丘建散布的消息,大家推测钟会要集体诛杀魏将是听信了姜维的计谋,所以在愤怒之下,残忍地剖开姜维的尸体解气。
因为《三国志》言简意赅,也因为当时局势瞬息万变,参与者或死、或事后噤若寒蝉,这件事情的始末,姜维参与度的深浅,到底多少在他谋划之内、多少是途中发生的意外,甚至姜维的动机到底是复国勤王,还是想和钟会在西蜀当山大王,都扑朔迷离。
从史载的姜维事迹和诸葛亮对姜维政治操守的评价,也从裴松之引述孙盛、习凿齿的记录来看,我愿意相信姜维作为忠臣为蜀国翻盘的心居多。能想到这样的计谋,也真可谓奋不顾身、亲蹈虎狼之穴了。言至结局,也许姜维的心态与诸葛亮《后出师表》阐述的北伐心态相似,“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当然,众所周知,《后出师表》是否为诸葛所作也是一直有争议的。)
(4)司马昭的预言
姜维、钟会各自打算,但是都没有算过看得更为透彻的司马昭。闪回一下,我们看看司马昭是怎样看待钟会反情的。
钟会大军还没出征,就有人提醒司马昭,钟会很有野心,一旦给他兵权,再加上平定西蜀的灭国之功,钟会恐怕会尾大不掉。(补充一下,在魏朝,钟会的父亲钟繇和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是同辈人、同事,钟繇一度比司马懿的官阶高,而且钟家是中原世家大族,所以钟会不会甘心居司马昭之下,但眼光和韬晦上,他和司马昭就差远了。)面对亲信关于钟会反心的提醒,司马昭这样分析时局:
“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三国志-钟会传》)
司马昭的意思是说,蜀国的败军之将、亡国之臣,心胆皆破,想和这一帮人谋划图存称霸的事,队伍根本就带不动。而南下破敌的魏军都急切要回家(受封赏、与家人团聚),是不会支持钟会的。如果钟会一厢情愿想造反,那就是自取灭亡。
这番话可谓是直指人心肺腑。而事态的发展,也没有出司马昭的预料,司马氏还没有采取行动,钟会和姜维便已经事败,死于自己属下的围剿。【原文:“军至长安,会果已死,咸如所策”。(《三国志-钟会传》)】
(5)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在读这部分《三国志》的过程中我一直困惑,对于这场孤注一掷的冒险,姜维究竟有怎样的预期?
从姜维的行事风格来看,他的机会主义和敢当大任的做派,可以说促成了他的一系列作为。姜维用兵喜欢伺机出动,趁魏国内乱而北伐,弃阳平关而“图大利”,能策划奇谋,但有赌徒心态:有一分胜算,就要付出一百分的代价和努力。同时,姜维作为统帅,每次带兵亲冒矢石,常常为大军断后,具有极强的责任心,蜀国在自己身为三军总司令之际覆亡,姜维一定心有不甘。
从结果来看,姜维成功地成为一颗自杀式人肉炸弹,毁灭自己以致臣节,顺便把邓艾、钟会这两个魏国的军事人才一起陪绑送葬。
从最终的成败来看,姜维策动钟会反噬邓艾,又利用钟会意图复国,他的做法客观上却帮助司马昭铲除了功高盖主的两大潜在威胁,整个事件可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司马氏黄雀在后”。
这场发生在公元264年元宵佳节的变故,读罢掩卷,五味杂陈。
【尾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景耀六年冬(公元263年),蜀主刘禅降魏;紧接着,公元264年正月元宵节,姜维策划的兵变在成都爆发,计谋败露,姜维死于乱军之中,死后被剖,尸骨无存。姜维的故乡甘肃天水甘谷县(古冀县)有一座姜维墓,是衣冠冢,据说埋有抢救出来的一只姜维当时穿着的战靴,当时现场的血腥暴力可以想象。
姜维终年62岁。他矛盾的一生、对蜀国尽心尽力流完最后一滴血的行为,是豫让精神:彼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至于他大大小小的疏失过错,只能说明姜维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经历过每个人都可能面对的进退维谷、顾此失彼,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故事才会纵贯1800年,扣动着历代读者的心弦,萦回不去,让人心有戚戚。
据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记载,钟会死于乱军中后,他的功曹给钟会收了尸(“钟会功曹向雄之收葬会”),而司马昭也鉴于钟家祖上的功勋,而只处死了与钟会合谋的钟邑和钟毅,没有牵连钟氏一门。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司马氏立足未稳,钟家在洛阳门多故吏,一旦叫起真儿来,拔出萝卜带出泥,到时候不好收场。
姜维则没这么幸运,他在蜀国这几十年本身已经是没有背景的孤臣,在魏朝作为降臣,还是力图谋反的降臣,更是为统治者所不容。既然铲除钟氏投鼠忌器,姜维则成了司马氏警示后人的绝好材料。除了天水甘谷的衣冠冢,四川芦山还有姜维的“胆墓”,传说朝廷禁止任何人收葬姜维,他的部将冒死偷走了他的胆,葬于芦山。姜维暴尸于市,遗体不知所终。
伯约,最终是死无葬身之地。
溯流而上,觅渡,觅渡,渡何处?
远志当归,式微,式微,胡不归?
【注】关于镇西、镇东、镇南将军统领的辖区,可以参照以下依据。如有谬误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邓艾被封镇西将军时,统领的是陇右兵马,这是正儿八经应该归镇西将军管辖的。
--“以艾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三国志-邓艾传》)
曹操年轻时,担任镇东将军,手下有兖州、青州(均在今山东)军马。
--“收(黄巾)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天子拜太祖兗州牧……夏六月,迁镇东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魏国后期新生代名将毌丘俭、诸葛诞分别任镇东、镇南将军时,统领的有杨(扬)洲、豫州兵马。(这里扬州是指安徽淮南一代,不是今天的江苏扬州,今天的扬州是当时徐州境内。)
--“(毌丘俭)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三国志-毌丘俭传》)
--“诸葛诞战于东关,不利,乃令诞、俭对换。诞为镇南,都督豫州。俭为镇东,都督杨(扬)州”。(《三国志-毌丘俭传》)
--“以诞久在淮南,乃复以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三国志-诸葛诞传》)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6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4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6分
是否包含广告:3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9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3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好评(504+)
- 无颠倒(304+)
- 强烈推荐(488+)
- 已买(281+)
- 中评多(76+)
- 体验差(616+)
- 快捷(208+)
- 一般般(155+)
- 愉快的找书体验(202+)
- 五星好评(615+)
- 可以购买(113+)
下载评价
- 网友 沈***松: ( 2024-12-21 10:32:44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芮***枫: ( 2025-01-01 03:00:13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索***宸: ( 2024-12-23 12:23:20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詹***萍: ( 2024-12-26 01:37:23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国***舒: ( 2024-12-15 01:40:13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晏***媛: ( 2025-01-05 05:27:54 )
够人性化!
- 网友 辛***玮: ( 2024-12-16 21:36:19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邱***洋: ( 2025-01-03 02:58:45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方***旋: ( 2025-01-09 21:38:08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戈***玉: ( 2025-01-03 01:28:10 )
特别棒
- 网友 谭***然: ( 2024-12-18 21:00:29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訾***雰: ( 2024-12-19 01:49:09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喜欢"FCE英语单词默写本:剑桥通用五级考试B2 First for Schools(赠音频)"的人也看了
- 【预订】I Love to Sleep in My Own Bed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传)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真题详解【新华集团自营】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生物原来这么有趣:精装彩绘本(生物博士倾情打造,孩子生物启蒙,看这一本就够了!数十所小学校长推荐人手一册,学霸们争相传阅)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海外直订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Coloring Book: NFL Football Gifts for Kids, B 国家足球联赛涂色书:NFL足球礼物为孩子,男孩或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My Mom and Dad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19版学霸同步笔记16: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514133134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乒乓球运动教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捕捉儿童敏感期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4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7分
文笔流畅:6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4分
实用性:8分
章节划分:6分
结构布局:8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3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5分
沉浸感:8分
事实准确性:3分
文化贡献: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