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杂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文艺杂谈电子书下载地址
内容简介:
作为杰出的诗人,瓦莱里在文艺批评和诗歌理论领域同样卓有建树,《文艺杂谈》即是他重要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根据1957年“七星文库”的两卷本译出,所选的24篇文章,分别出自“文学研究”和“诗歌和美学理论”两个部分。在“文学研究”部分,诗人对维庸、魏尔伦、歌德、雨果、波德莱尔、马拉美等诗人、作家进行了独到而令人信服的评述。在“诗歌和美学理论”部分,诗人并没有刻意建立某种新的诗学或美学体系,而是着重对“创造行为本身,而非创造出来的事物”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瓦莱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对于诗歌的独特理解。
书籍目录:
"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总序……………………… i
关于《文艺杂谈》…………………………………… 1
文学研究
维庸与魏尔伦… …………………………………… 7
蓬图斯·德·梯亚尔…………………………… 28
关于《阿多尼斯》… ……………………………… 31
论博须埃… ……………………………………… 59
论女人费得尔… ………………………………… 62
《波斯人信札》前言……………………………… 73
伏尔泰… ………………………………………… 86
纪念歌德的演讲… ……………………………… 103
司汤达… ………………………………………… 132
用形式进行创造的维克多·雨果… …………… 171
回忆奈瓦尔… …………………………………… 181
波德莱尔的地位… ……………………………… 193
(圣)福楼拜的诱惑……………………………… 213
斯蒂凡·马拉美… ……………………………… 222
关于马拉美的信… ……………………………… 226
象征主义的存在… ……………………………… 240
纪念马塞尔·普鲁斯特… ……………………… 263
诗论和美学
诗歌问题… ……………………………………… 273
关于美学的演讲… ……………………………… 289
诗与抽象思维… ………………………………… 314
诗学第一课… …………………………………… 345
论诗… …………………………………………… 368
艺术的一般概念… ……………………………… 389
美学创造… ……………………………………… 400
作者介绍:
保罗·瓦莱里,法国象征派大师,法兰西学院院士。他的诗耽于哲理,倾向于内心真实,追求形式的完美。作品有《旧诗稿》、《年轻的命运女神》、《幻美集》等。作为法国现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不仅以《海滨墓园》等不朽的诗篇赢得了永恒的声誉,他在文艺批评和诗歌理论领域同样卓有建树。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浪漫主义是自然主义回击的东西……它几乎同时煽动起与自已背道而驰的追求完美的意愿,——“为艺术而艺术”的神秘主义,——以及观察事物并将其客观地固定下来的严格要求;一言以蔽之,对一种更坚实的内容以及对一种更巧妙和更纯粹的形式的渴望。
浪漫主义作品,一般而言,难以经受一位挑别而又精细的读者细致和充满抗拒的阅读。
古典主义者是自身包含着一个批评家,并将其与自己的创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作家。
问题丝毫不在于去激活已然死去的东西,而可能在于通过其它路径去找回已经不在这具尸体上的灵魂。
浪漫主义者忽视了全部,或者几乎全部要求思想具有稍微难度的注意力和连续性的东西。他们寻求撞击、冲动和对比的效果。无论节制、还是严密和深刻都不会让他们过多考虑。他们厌恶抽象思考和推理,不仅在他们的作品中,而且在他们作品的准备过程中一一这一点尤为严重。
在一个人看来不折不扣地为他而做的东西,他会不由自主地将它看作由他所做的,也只有这样的东西他能将其据为己有……他不可抗拒地想占有切合他个人的东西;而语言本身用好(bien)这个词混滑了适合于某人并且令他十分满意的东西的概念与这个人的财产的概念……
1898年9月9日,一封来自他女儿的电报,告知我马拉美去世的消息。这对我有如晴天霹雳,一下子击中内心深处,连自言自语的力量也没有了。经过这样的打击,我们的外表依旧,看上去仍然活着;但内心如同深渊。我再也不敢进人自己的内心,我感觉到那里有一些难以忍受的词语在等待着我。从那一天起,有一些话题我再也没有真正去思考过。我曾经长久地期待过同马拉美谈论这些话题:但他的骤然离世似乎使这些话题神圣化了,并永远禁止我再去关注它们。
根据不同性质的人,我认为诗的本质要么毫无意义,要么无比重要:在这一点上,它与上帝本身类似。
诗是在最彻底的放弃或最深沉的期待中形成或被传达的:如果要将它当作研究对象,那么要从这里人手:在本质中,而远非在其周边。
我们几乎认为难以解释的是,如此多伟人曾经想到过我们,甚至他们之所以成为伟人正由于他们想到了我们。总之在我们看来,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可靠和不稳定,那么必定地偶然,以至于我们将感觉中和最不持久的意识中的偶然事件当作如此多作品的内容。
一些人,出于本能的驱使,在其作品中尽可能地远离散文。他们甚至巧妙地摆脱了雄辩、说教、故事、哲学以及一切只有损害语言的因素才能在智力上发展的东西。
另一些人更苛刻一点,他们通过对诗的愿望和享受及其原动力进行越来越细致和精确的分析,试图创造一种诗,它永远不能归结为表达一种思想,也不能被翻译为其它词语,否则就会死亡。这些人认为诗的状态要求有感觉能力的人全身心投人,传达这种状态与传达一种思想是两码事。他们还认为一首诗的字面意义并非,也并不实现,其全部目的;因此它根本不一定是唯一的。
每个词语,每个使我们得以迅速越过思想的空间,使我们能够跟上有着自己的表达法的思想冲动的词语,在我看来就像一条搭在壕沟或者大山裂隙上的薄板,它要承受急速运动中的人从上面经过。但是,这个人从上面经过时可不要滞留,不要停下来一尤其不要为了考验这块薄板的承受力在上面跳舞嬉戏!…脆弱的桥立刻就会摇晃起来或者断裂,一切都掉进深渊。回顾一下你们的经验;你们会发现,只有借助于我们使用词语时的速度,我们才能理解他人,才能理解我们自己。千万不要在词语上认真推敲,不然就会看到最清晰的话语也被分解为谜,分解为或高明或不那么高明的幻象。
普通世界中,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其中一切可能的事物,即生命、事件、感觉和行为保持它们平常的原样,然而它们的表面与我们通常的感觉方式突然处于一种难以定义,然而又完全正确的关系之中。也就是说,我们所认识的这些事物和生命一一或者不如说代表着它们的观念——以某种方式改变了价值。它们相互呼应,它们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它们变得(请允许我使用这个表达法)音乐化了,相互共鸣,如同和谐地回应。
一位诗人——请不要对我的话感到诧异——其职能不在于去感觉诗的状态:那是属于个人的事儿。他的职能在于要在别人身上创造这一状态。人们认出诗人——或者至少,每个人认出他的诗人——根据的是这一简单事实,即他将读者变成“受灵感启示的人”。实际上,灵感是读者慷慨地归功于他的诗人的:读者将在他身上发展起来的力量和优雅的超验价值赠送给我们。他在我们那里寻找并且找到了令他沉碎的美妙原因。
诗是语言的艺术。然而,语言却是现实生活的产物。首先请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交流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具有某种确定性,并且只有通过现实生活才能得到证实。我向你要火。你给我火:你明白了我的意思。
在语言的实际使用或抽象使用中,话语的形式,即外貌,可感知之物,以及话语的行为本身不会被保存下来;一旦达到理解的目的,它就...
一切通过行走实现的移动无一不是特殊的,只不过它们每一次都被完成的行为,即实现的目标,所取消或者掩盖。
诗不会因为存在过而死亡:它生就是专门为了从它的灰烬中复活并且无限地成为它从前的样子。诗体现出这样的性质,那就是它试图以自己的形式再现:它刺激我们照原样复制它。
对于每一句诗,你领会到的意义不但没有摧毁传达给你的音乐形式,反而要求再次得到这种形式。
诗的机制中最根本的原则——即用话语产生诗的状态的条件一一在我看来就在于表达与印象之间这种和谐的交换。
思想要做的事就是赋予我们身上不存在的东西以生命,并且无论我们愿意与否,赋予它以我们的现实力量,让我们将部分当作全部,将形象当作现实,让我们以为可以摆脱自己亲密的身体而看见、行动、承受和拥有,让我们将身体弃置一旁
诗的钟摆摇晃在声音和思想之间,在思想和声音之间,在在场与不在场之间。
只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任何价值。
随心所欲地重建一种诗意的情绪,不是依靠那些这种情绪可以在其中自发产生的自然条件,而是借助于语言的技巧,这就是诗人的意图
艺术的目的本身及其技巧的原则正是传达对一种理想状态的印象,在这样的状态下,获得这一状态的人将能够自发地、轻松自地、有力地创造一种卓越而又完全符合其天性利我们命运的表达方式。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作为杰出的诗人,瓦莱里在文艺批评和诗歌理论领域同样卓有建树,《文艺杂谈》即是他重要的论文集。这部论文集根据1957年“七星文库”的两卷本译出,所选的24篇文章,分别出自“文学研究”和“诗歌和美学理论”两个部分。在“文学研究”部分,诗人对维庸、魏尔伦、歌德、雨果、波德莱尔、马拉美等诗人、作家进行了独到而令人信服的评述。在“诗歌和美学理论”部分,诗人并没有刻意建立某种新的诗学或美学体系,而是着重对“创造行为本身,而非创造出来的事物”进行分析,从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瓦莱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对于诗歌的独特理解。
精彩短评:
作者:玲自体 发布时间:2021-04-10 11:31:21
我不允许智力型读者不读《波斯人信札》前言一节/启示录。跃过布朗肖式法国人所特有表达方面解构狂倾向的自免疫风格,直接叙述诗人的不同。瓦雷里同时存在胡塞尔和佩索阿的灵魂。前者与“纯诗”之纯粹相合,排斥传统诗学的语言限定清理语言状况与“悬置”相合,其坦言对语言的溯源意识也接近现象学的本质直观。后者则突破声音与意义的二元论,走向二者的复合价值,这种敞开惊人地提供虚(空)构(无)之可能性—乱伦等未被命名的情感类型?
诗歌不在满足需要,而在创造需要、发明天性、追求深刻的简约。瓦雷里既对诗之结构近乎生理机体需要般强调诗的抽象精确与智力,又警惕技术主义的过犹不及,在人类表象直觉出宇宙意图(动力原则),专注事物本身而发现外在生命(某种先验)。“散文是行走,诗歌是舞蹈”观点值得商榷,遗憾诗人提出虚构而未论想象。
作者:北卅研 发布时间:2017-09-07 12:06:42
如此精妙独到,求全本~~~!
作者:桃花石上书生 发布时间:2021-09-09 18:53:36
之前读过不少韩国小说都是社会流,这给我一种感觉就是韩国人很善于剖析社会但是不擅长写“真正的文学”——但《素食者》不一样,它有强烈的文学性,不在于语言的优美(和其他的韩语译本一样朴素到谈不上优美),却充满隐喻,令人心折和心痛:在这个充满令人窒息的“肉的气味”的世界,这个女人想要变成一棵树,无论是她还是她身边的人,都挣扎于无奈和荒谬。魏小河用《变形记》来对照这本书,真恰当。
作者:孟冬 发布时间:2018-03-06 00:28:27
瓦莱里并不赞赏那类收集作家生平而写就的评论,因为它并没有解释我们为何从文本中得到启迪。之前看库切的《内心活动》和《异乡人的国度》,总感觉这类评论不痛不痒,除了作家生平外不能再读出什么。而瓦莱里,他的批评是与文学作品并驾齐驱的,批评此时不再是作品的附属物,而是与文学作品交织的独立作品。他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确认,并因此出发将思想结晶为批评。他的批评依赖于自己的感觉,因为作品让他看到内心深处,批评就是探究自己对作品意图的领会,在描述对作品的感知中,批评家经历了思想和形象的重新转化,以及声音符号的重新组织,最后他说出了独立于作品的新的语言。从感觉出发,摆向思想或感情,然后回到重新产生这种感觉的起点。“一棵树的果实的滋味并不依赖于周围的风景(生平历史),而依赖于无法看见的土地的养分。”这就是批评。
作者:陆离 发布时间:2018-09-08 21:35:42
三联这套“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看到第三本,感觉略古怪。丛书共性是翻译很好,但选取文本总是在“趣味性、同一协调性、文本聚合性”存在一项或几项短板,读后并不满足。这本前半段是法语诗人版《西方正典》,后半段是演讲稿合集,行文工整近乎古板。段映虹老师拆出不少短句,文法清晰。但我猜原文风格是有些混沌的,一下这样,一下那样,沉迷于一些抽象词,为了把思想说圆,而不断制造新的谜团……无尽的自言自语。
作者:Anabasis 发布时间:2017-04-03 14:00:55
很无语三联的行为,一直想读瓦莱里的著作,但这本书显得很没诚意。这个节译本和百花文艺版并无区别,连前言都一样,在前言中译者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丝遗憾:这本书只是法文版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内容。从各方面看来,新版未添加任何内容,也没做修订,只是换了出版社,价钱订到了48元。
深度书评:
诗歌与罪业: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作者:安提戈涅 发布时间:2012-01-19 22:31:40
诗歌与罪业: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在十九世纪由煤气灯光与玻璃拱廊街组成的巴黎都市迷林中,有两个维度的精神坐标:波德莱尔与波拿巴•拿破仑。在本雅明看来,随心所欲、放荡不羁的文人波德莱尔与以职业密谋家发迹的拿破仑与对立而同构,诗人的艺术口号朝三暮四,诗歌语言也是“一道密谋策划的人,他在是诗行派遣造句,计算它们的功效,像密谋者在城市地图前分派暴动的忍受”,有趣的是,波拿巴的政治活动也总是覆雨翻云,曾在一夜之间把保护关税变为自由贸易,令人猝不及防。1848年革命后,犬儒主义弥漫了整个社会,拿破仑登上权利顶峰,而波德莱尔则在《恶之花》中描述起诗人头顶的光环跌落泥潭,投向商业化报刊的怀抱——“象所有简单的凡人一样干一些低下的勾当,过一段荒淫放荡的日子”。
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一个商品拜物教的朝圣之所,林荫大道构筑着新的都市情感与诗学秩序。波德莱尔的诗行证明着人为了活着必须生存,艺术的纯洁和神圣的氛围仅仅是偶然的,而不是本质性的。这是一枚暗示,当现代性的矛盾如同巨大的团块物质砸入孤独的人的肉身,灵魂震荡,无所适从,于是,在弹冠相庆与击缶悲鸣中间,在启蒙的胜景与反启蒙的“废墟”中间,武装者摘取权力桂冠,诗人则只能向商业妥协,选择游手好闲,闲逛于煤气灯光与建筑群落、夜游症的人群中。不赞美不诅咒,不奉陪不留恋,他们打碎了古典的静穆矜持,打碎了现代革命的得意与街垒战的节节胜利,在世界碎片化的图景中他只站在一切速朽的宏大叙事前面,对启蒙与革命远远眺望,不产生一见钟情(love at the first sight),只产生最后一瞥之爱(love at the last sight)。眺望的姿态与游手好闲的拾垃圾者的形象共同勾勒了第二期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状况。这是本雅明的洞见,当发达资本主义将文明击落成千万片,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正在成为即将灭绝的物种。“知识分子被资产阶级社会所排斥和异化,但也不可能无产阶级化。知识分子实际上已沦落为与失业者相似的‘流氓物产阶级’地位。”
拾垃圾者、波西米亚人、游手好闲者——这一系列人物群像因而成为理解本雅明以及帝国诗人的关健,正是诗人身上所体现的社会边缘人的“游手好闲”性激起了本雅明同声相求。因为与朵拉之间长达一年的离婚案败诉,本雅明倾尽父母遗产赔偿前妻,真正成为一文不名的“波西米亚人”,而在莫斯科游历后,本雅明的思想逐渐靠近马克思,感同身受的结果就是在《波西米亚人》中,本雅明通过分析波德莱尔肯定了马克思的结论,也为诗人身上这种特性作出定义。马克思曾将职业密谋家描述为:“在他们看来,革命的唯一条件就是让他们很好地组织密谋活动……他们最新于发明能创造革命奇迹的东西:如燃烧弹、具有魔力的破坏性器械,以及越缺乏合理根据就越神奇惊人的骚乱等,他们搞这些计划,只有一个最近的目标,就是推翻现政府。”本雅明进一步指出,19世纪的法国社会产生了一批“随着时势浮沉流荡而被法国人称为波西米亚人(浪荡游民)的那个五颜六色的不固定人群,他们与以小酒馆为家的职业密谋者和沦落为流氓无产阶级的工人都属于社会的弃儿,有着相似的不稳定的社会地位、相似的行为方式。”在法国革命中被边缘化了的文人随着“波西米亚流浪汉”也进入了“游手好闲者”的行列。在拥挤不堪的人流中漫步,张望。他们的主体意识与现代性磕磕碰碰,虽则有时以古代“斗剑士”的英雄精神挑战现代世界(像波德莱尔所代表的那样),但在资本主义现代性条件下,“社会渣滓提供了大城市的英雄,英雄便是用这种材料制造作品的诗人”,因此诗人在作品中最多只能扮演“游手好闲者,痞子,花花公子以及拾垃圾者等多重角色”。这无疑是一组悖谬的身份与关系,在资本主义与大革命重压下,文人深受排挤,他们无所附着,“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模糊地反抗着社会,面对着飘忽不定的未来。”思想状态与灵魂状况的流离失所,在商品潮涌的浪花中崇拜革命炼金术师无条件发动的起义,期望革命变成一种即兴诗——但正如诗人式的英雄往往由社会渣滓所提供,所有密谋与暴动所也往往被纳入资本主义商业合法化叙事诗中。尤令人悲哀的是,在十九世纪,诗人闲逛者的终极去处却是他原先逃离之所在:市场——“他在商品的迷宫中转来转去,正如在城市的迷宫中转来转去。”
是瓦莱里笔下的维庸——在文学史上往往一笔带过的诗人——重塑了前资本主义时代集波西米亚人、城市暴动者、诗人于一身的闲逛者的荣光;也正是他,不再用爱伦坡、雨果、狄更斯式的文学想象话语描述人群与闲逛者之间充满张力的尴尬关系抑或凶案、谋杀、公共场所的犯罪这些密谋者的“神圣罪业”——因为在文学诗行之外,维庸躬身实践了这一切。瓦莱里的初衷,是将维庸与维尔伦并列比较。他指出两者的相似性:“两人都是出色的诗人;两人都放浪形骸……两人的拉丁文都不错,更熟知行话切口,视心情而言,他们去教堂和酒馆,由于不同的原因,两人都曾陷囹圄之苦,与其说他们在狱中改过自新,不如说他们从中提炼出了表达愧疚、懊悔和恐惧等情感的诗意”。这些表象上的相似,可以随意组合与解体,它们本无关宏旨。相比魏尔伦与兰波一时倾城的全蚀狂爱,中世纪的维庸则更凭借职业密谋家的行径而超拔不群。当罪业与诗歌相遇,穿越一片纷繁的思想密林与所有目光都呈黑色的未央之夜,叙事、表象、诠释、音律重组着犯罪的经验与冲动,浇筑出一个与陈旧的中世纪格格不入又远在现代性前哨的崭新的诗学空间,一个激情、孤独、游荡、广阔的栖息之地——瓦莱里准确地观察到:“他具有某种超越中世纪艺术的特性”。
在《维庸和良心的对话》一诗中,维庸自嘲如“丧家之犬”、“游手好闲、劲头不足”。在15世纪的巴黎,歌剧院拱廊与世界博览会皆为远景的时代,正是这个“游手好闲、劲头不足”的人充满绿林之风,远非其时那些“大学生或资产者”可比,他们不过舞文弄墨罢了便偶尔放荡一回,他却是个大盗,罪大恶极。瓦莱里如历史侦探般深入重重司法卷宗,推开年代久远的雾瘴:他很可能干过拉皮条营生,参加过恐怖团伙,靠抢劫过活,会撬锁,见机行凶,始终处于戒备状态,他在感到绞索就套在脖子上的瞬间还写下了精彩的诗篇。在一个称为“贝壳帮”的组织中,维庸有重大嫌疑,他们杀人夺财,躲进密林深处分赃,在那里,两人合计用双刃短剑从背后袭击他们的同伙,结果其性命并瓜分赃物,这两人后来一被吊死,一被活活煮死,维庸与其让他人逍遥法外。1455年,他又与人发生争执,并用石块将人砸死,他与证人都做鸟兽散尽;另一宗入室盗窃大案发生在这之后不久,采用全套盗窃设备,维庸及其团伙盗尽小教堂圣器室内全部银器。有趣的是,这个杀人放火的大盗在亡命徒中仍念念不忘诗歌。在当时奥尔良的查理在其布卢瓦的小朝廷内,不时组织诗会,规定首句,自己以身作则,并邀各诗人按韵填诗。其中一题“我渴得要死,虽然身旁有池沼”就由查理所出,他自己在1451年成诗。1457年前后维庸潜逃在外,途经布卢瓦,当然希望受到接待,得到保护,作成此诗,收录在查理御笔抄录的手稿内。于是便有了脍炙人口的《布卢瓦诗会之歌》:
我渴得要死,虽然身旁有池沼,
我热得发烫,又冷得牙齿打架;
我住在自己国内遥远的一角;
我靠着炭火,浑身打颤火辣辣;
我穿得像帝王,脱下一丝不挂,
我含泪而笑,绝望地等个没完;
我失望已极,才会越来越勇敢;
我欢欣喜悦,却感到兴趣全无;
我体魄强健,却既无力,又无权,
我处处受欢迎,又被人人厌恶。
……
瓦莱里同样对此诗赞赏有加,这是十五世纪集游手好闲者、职业密谋家、诗人三位于一体的怪客的真实写照,含泪而笑、绝望等待、人人厌弃、冰炭摧折。他死于何时、是否被绞死都无人所知,他就像一个墨点渐渐淡去了。但从十六世纪起,这个流浪汉、窃贼、死刑犯的作品就被大量印刷,跻身无可动摇的法国一流诗人之列,迢遥望着三个世纪后的帝国诗人。他有着本雅明所描绘过的那种游手好闲者的特质:“他能抓住稍纵即逝的东西。这使他把自己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人人都惊叹画家的神笔。”而其语言的变化多端又深深契合着波德莱尔式的“密谋者在城市地图前分派暴动的忍受”。瓦莱里指出:“他诗中引入的很多表达法和词汇属于黑社会那种闪烁其词和机密的语言……一种介乎晦明之间的风格,保留了日常话语的句式,而采用的是一套秘密传授并且更新极快的词汇。我们可以通过他粗鲁和漫画式的外形来猜测,词语的形式本身强烈暗示意思和形象。”可以说,这种大量包含着“腐烂”、“死鬼”、“头脑里一片黑暗”、“ 针箍般的窟窿啄满全身”等等黑暗意象的语句正是巴赫金所盛赞的下流猥亵语。它们是密谋者、游手好闲的诗人所独有的淫词秽语和骂人话,是对流行的神圣文本和格言进行的滑稽改变与颠倒使用,是渗透着质-肉身体验的反官方话语——最重要的,它们是在思维层面对旧世界等级秩序的黄昏的贬黜。而语句往往栖息在独特的经验上,当具有脱冕效果的纵欲复仇式语句从四周沉默地暗涌而来时,维庸在“低级下流的场合,监狱里,大城市最阴暗的角落里”与一群敌视世界的人不断创造和修改的独特体系——不该忘记中世纪史学家们的谆谆告诫,正是由于成群的强盗惯犯的出现,中世纪贵族的旧堡趋于瓦解,出于防御工事目的而修建的资产阶级新堡丛生。
中世纪的巴黎,人与城市的相遇演变成罪业与诗歌的相遇,古老社会的法则面临着分崩离析,维庸且唱且行,用密谋者的语言预告着中世纪陷于坍圮的幻境废墟,语言降格着一个时代的荣光黯淡,暴动与无政府状态的混沌更加速地使时代瓦解,透过瓦莱里的历史卷宗,这位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渐渐晰出清楚的眉目,为瓦莱里所赞誉的“超越中世纪艺术的特性”也真意生焉。当十九世纪的抒情诗人为商业化与街垒革命双重夹击时,他们负伤逃向边缘,将穷途末路弹唱成血色诗意,而在资本主义前哨的抒情诗人维庸,同样的边缘与逃离,同样的游手好闲与密谋,却大有深意地将自身的含泪而笑、绝望等待折射成旧时代的挽歌与新纪元的期许。
这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本身的一个反讽?
25/1/23
作者:Ophelia 发布时间:2023-01-25 22:26:25
上半部分的评述因有些作家还没读过便选择性地阅读了(要读的书还是很多啊)/瓦莱里处在一个很暧昧的时期之中,一方面,身处20世纪30年代,其行文之中无论是其关于语言的社会性和他者性还是对于读者的创造的论述都已透露出现代与祛魅的崭新面貌;而另一方面,作为象征主义的承继者,他的诗学又显然表现出非理性与神秘化的特征,在《象征主义的存在》中,他也对象征主义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其是一个“由一些与众不同并且自成一体的作品和作者组成的星团”,其不屑于征服大众与传统,而是要让作品创造自己的读者,其坚守个性的独特,也追求一个超越现实经验的神秘的心灵世界。这一追求与音乐有着极其相似与密切的联系,马拉美终生追寻的便是“还诗歌以伟大的现代音乐从它那里夺去的同等力量”,而对于瓦莱里,音乐化同样是其文论的核心概念,在他看来,诗歌同样具有一个与日常世界不同的封闭世界——这与梦的世界颇为类似——在其中,外在事物与主体的感觉相互感应,交融为一体,产生一种具有“诗情”的和谐的音乐化的整体效果;但与音乐不同的是,音乐具有一套”完美的系统”,一个“绝对自我的领域”,与杂音的世界泾渭分明,但诗人运用的却只能是存在于日常传统中的语言词汇,诗性语言与日常语言并无明显的界限,所以诗人们必须通过个人的努力从广泛的日常语言中建构出一种虚构的产生“诗情”的理想秩序。在论述诗与音乐的同时,瓦莱里同样提及了散文与代数,并认为散文是行走,诗是舞蹈,散文的意义最终消解了形式,而诗的目的却在其行为自身,诗与散文是语言中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概而言之,瓦莱里为象征主义规定的任务是使我们感觉到单词与心灵之间的一种密切的结合,其象征主义诗论的核心,就是认为诗的世界实际上是语言-意向-感觉三者间的结合,这个论点实际上是把波德莱尔寻找对象与心灵对应关系的应和论深化了。”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3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网站更新速度:7分
使用便利性:6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是否包含广告:9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6分
稳定性:6分
搜索功能:4分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目录完整(635+)
- 赚了(662+)
- 在线转格式(482+)
- 无漏页(324+)
- 种类多(206+)
- 藏书馆(198+)
- 可以购买(382+)
- 图文清晰(240+)
- 赞(523+)
下载评价
- 网友 宫***玉: ( 2024-12-24 02:11:53 )
我说完了。
- 网友 家***丝: ( 2025-01-03 05:41:54 )
好6666666
- 网友 宓***莉: ( 2024-12-30 05:01:42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师***怀: ( 2024-12-17 18:34:11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田***珊: ( 2024-12-29 18:33:42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印***文: ( 2024-12-19 00:01:58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谭***然: ( 2024-12-23 09:56:48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陈***秋: ( 2024-12-11 19:54:00 )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步***青: ( 2024-12-21 20:55:54 )
。。。。。好
- 网友 蓬***之: ( 2025-01-06 07:50:36 )
好棒good
- 网友 石***致: ( 2024-12-17 02:22:37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师***怡: ( 2024-12-19 19:16:17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丁***菱: ( 2024-12-12 10:57:53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潘***丽: ( 2024-12-13 12:09:38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忠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成长心路(初一分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基础知识一本通(中级)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新东方·英美经典英语儿歌分级唱1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考场风暴——人物速写 速写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115352606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以依恋为中心的游戏治疗(万千心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设计工具与表现(工业设计科学与文化系列丛书)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公版·(2020)公务员录用考试轻松学系列:行测必做5000题数量关系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关联规定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8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7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4分
文笔流畅:8分
思想传递:5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7分
实用性:9分
章节划分:8分
结构布局:6分
新颖与独特:4分
情感共鸣:5分
引人入胜:5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9分
事实准确性:7分
文化贡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