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预应力装配式框架体系(PPEFF体系理论试验研究建造指南与工程案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新型预应力装配式框架体系(PPEFF体系理论试验研究建造指南与工程案例)精美图片
》新型预应力装配式框架体系(PPEFF体系理论试验研究建造指南与工程案例)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新型预应力装配式框架体系(PPEFF体系理论试验研究建造指南与工程案例)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1224426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12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88.88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5:56

内容简介:

新型预应力快速装配式框架体系(PPEFF体系)是一种能够实现两天半一层快速建造且具有高抗灾性能、节能环保和较低建造成本等众多优点的新型干式装配结构体系。本书系统地介绍了PPEFF体系的构造特点、承载机理与性能、设计方法与流程、节点构造要求、构件生产工艺、施工安装要点以及工程案例。

本书图文并茂,读者可扫描文中二维码观看工程建造视频。本书适合于对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有一定了解的中 研究工作者、 设计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书籍目录:

第1章 PPEFF体系构造特点

1.1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

1.1.1 非预应力连接装配式梁柱节点

1.1.2 预应力装配式梁柱节点

1.2 PPEFF体系梁柱节点

1.3 PPEFF体系新型柱脚节点

1.4 PPEFF体系的预制楼板

1.5 PPEFF体系的优点

1.5.1 高效率的预制构件生产

1.5.2 高效率的施工安装

1.5.3 良好的经济性

1.5.4 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抗倒塌性能

第2章 PPEFF体系理论与试验研究

2.1 梁柱节点试验研究

2.1.1 试验模型与装置

2.1.2 试验加载方案

2.1.3 测点布置及量测

2.1.4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

2.1.5 试验结果及分析

2.2 高轴压比柱脚节点试验

2.3 足尺框架试验研究

2.3.1 试验概况

2.3.2 构件设计

2.3.3 施工建造过程

2.3.4 试验加载方案

2.3.5 试验测量

2.3.6 试验现象及损伤模式

2.3.7 试验结果分析

2.3.8 抗连续倒塌试验

2.4 仿真分析研究

2.4.1 基于OpenSees的多弹簧模型

2.4.2 基于OpenSees的纤维铰模型

2.4.3 基于Abaqus的实体单元模型

2.4.4 基于PERFORM-3D的纤维铰模型

2.4.5 PPEFF节点与Hybrid Frame节点性能比较

2.5 抗连续倒塌性能研究

2.5.1 抗连续倒塌分析方法

2.5.2 构件拆除位置

2.5.3 破坏准则

2.5.4 分析模型

2.5.5 荷载组合

2.5.6 拆除底层柱后结构的变形状态

2.5.7 拆除底层柱后结构的受力状态

2.5.8 小结

第3章 PPEFF体系设计指南

3.1 适用范围

3.2 结构布置

3.2.1 结构平面布置

3.2.2 结构竖向布置

3.3 主要材料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小周 发布时间:2021-01-03 03:41:14

    不愧是中里华奈,新手跟着前面单瓣花,芍药,叶子,果实几个教程钩,基本能就能掌握大部分的技巧了。

  • 作者:不求甚解 发布时间:2022-12-30 18:40:59

    帽子题太多,偏难。

  • 作者:光风霁月 发布时间:2023-03-16 09:11:56

    有些地方虽然看不懂,但仍然觉得挺有意思。

  • 作者:小魔@优雅穿梭 发布时间:2010-03-13 15:38:41

    那一抹忧郁的黄色,再见了

  • 作者:ISWD 发布时间:2023-07-20 17:46:22

    很好的入门教材

  • 作者:Sky 发布时间:2012-07-13 15:48:11

    去除风水,八卦之类,有些小知识对睡眠很有帮助


深度书评:

  • 中国最为完整的营造典籍,讲述宋代建筑特点,展现传统艺术之美

    作者:枫雅阁阁主 发布时间:2021-11-05 19:03:46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说:“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的确,每个时代的建筑,都自有其风格。它们的作用不仅是给人们提供生活所需要的空间,还蕴含着那个时代所独有的审美观、艺术观和科学观。

    比如,宋代建筑的轻柔秀美与唐代建筑的富丽雄浑,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历史学家眼中,宋朝是个文雅且军事力量薄弱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繁华程度远远超越了唐朝的整体社会水平。然而,即使国家收入再高,其“冗官”、“冗兵”、“冗费”的政策,还是致使国库变得异常空虚。再加上,享乐主义和腐败之风的盛行,宋朝的财政更是岌岌可危。

    正在这样的情况下,

    宋朝将作监李诫奉命编修了这部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为完整的建筑名作——《营造法式》。这是一部集制度、功限、用料比例等营造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典籍,

    也是中国官方颁布最早的建筑学法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著作既标志着宋朝建筑技术和风格的成熟,又可以作为今人对古代建筑的重要研究资料。

    《营造法式》的编修

    1097年,当宋哲宗发现之前编修的《元祐法式》,不能有效地解决营造过程中存在的贪污盗窃问题,遂令大臣重新编修。于是,时任将作监的李诫理所当然地成为完成任务的最佳人物。那么,李诫到底是何许人也呢?追溯他的生平可以发现,他一生勤奋好学,且在任职期间,曾亲自主持修建过不少宫廷殿宇、府邸、寺庙等大型营造工程,积累了丰富的建筑设计、施工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经验。

    因此,对于李诫来说,完成宋哲宗布置的的任务只是时间问题。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1104年,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终于正式颁布实施。而后,他和所著的《营造法式》遂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因极高的实用价值而流芳百世。

    整体来看,这部《营造法式》共三十六卷,其内容之健全,体系之庞大,绝对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根据其具体内容,则又可以划分为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大部分。换句话来说,大到整座宫殿结构,小到一件石刻花饰,都有相应的营造标准。

    《营造法式》的特点

    还记得小时候,曾在姥爷家住过很长一段时间。那时候姥爷总爱拿着尺子在木头上量来量去,然后自己做桌椅板凳什么的。当时年纪太小,只是觉得姥爷用的尺子很有意思。等到读书后才知道,原来那是在精确木头的尺寸,这样才能做出尺寸合适的家具。

    小小的家居用品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修建出古代那样精致美观的建筑了。在《营造法式》一书中,对于建筑与结构设计所规定用材制度的准确性,是一大亮点。书中明文规定:“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这里的“材”,指的是一个标准的矩形截面,其高为15份、厚为10份,高与宽的比例为3:2。

    当以这样的设计方法来估算用料多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营造的各种成本。同时,它可以提高施工的效率。不过,这个“材”的标准,也不是万能的。所以,又有高为6份、厚为4份的矩形截面“契”,作为补充。这也体现了宋朝时期在建筑方面的卓越创造。

    《营造法式》的艺术

    从复杂多变的斗拱到房屋构件的梁柱选材,从门窗装饰到壁板水槽,从木制明件到陶制砖瓦,从彩画制作到花饰素材,中国古代的建筑之所以如此令人心旷神怡,就是因为它从头到尾都是一种人为的艺术。当然,当这种人为的艺术也被融入了很多自然的元素。比如,花草、山水、飞仙、走兽、云纹等。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书中不仅收录了《营造法式》的原文,还有相应的注释和译文解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宋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倘若书中的文字内容,让你感到困惑,还可以与细致入微的插图对应着看。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关于装饰部分的描述,相对来说比较有趣一点。

    《营造法式》就是这样一部专业性很强的书籍,适合建筑学专业的读者阅读,但与此同时,它又是一本文化气息比较浓厚的著作,适合对古代建筑感兴趣的人群!

  • 《心灵、自我与社会》读书笔记(完结)

    作者:罗泽南 发布时间:2019-07-17 19:01:11

    第一章 社会行为主义观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与行为主义

    研究方法的要点:从社会的观点出发,至少是从认为沟通(communication)是社会秩序的必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出发,来对经验进行研究和论述。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群体在决定个体成员的经验和行为举止的过程中所发挥得作用特别感兴趣。

    在华生(J.B.Waston)看来,行为主义是一种关于从个体行为举止,特别是——但并不完全是——从关于这种可以由其它人观察的行为举止的观点出发,来研究个体经验的方法。然而,还存在内省的领域,存在私人性的、属于个体本人的经验——人们通常把这些经验称为主观经验。然而华生本人却并不看重这种经验。华生行为主义的观点的目的是在行为举止发生的时候观察行为举止,并且在不引入对内在经验和对意识本身的观察的情况下,运用这种行为举止来说明个体经验。

    而威廉·詹姆斯则主张把大量放置于意识之中的东西,放回到所谓客观世界中去。詹姆斯观点的含义是:人们对外界的反应(态度)实际上根植于自身的意志之中(望远镜的例子)。

    如果新的行为主义观点可以把那些与自身想联系的态度包含进研究领域,就可以以华生和内省论者都做不到的方式研究这个沟通领域。

    社会心理学是从某种可以观察的、应当科学地加以分析和研究的活动——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社会过程,以及各种作为这样的社会过程的内容成分而存在的社会活动——出发的,而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是行为主义的。但是,它却不是无视个体的内在经验、无视这种过程或者活动之内在阶段这样的意义上的行为主义。 它承认活动那不能被人们从外部观察的部分的存在,而且它也强调人类个体在其自然而然的社会情境中进行的活动(新的行为主义)。

    第二节 态度的行为主义意味

    华生这样的行为主义者希望完全否认意识的存在本身,华生坚持认为,包括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在内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都完全是而且仅仅是由可以客观观察地行为构成。他把“心灵”或者“意识”这样的观念当做错误观念抛在一边,试图把所有各种“心理”形象都还原成条件反射和与之相似的心理机制——简而言之,都还原成纯粹的行为主义术语。但是,否认心灵、意识或者心理现象的存在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人们所不乐意的。

    我们可以根据非心理行为,或者说根据非心理现象来说明心理行为或者心理现象,把他们说成是由前者产生的,或者由前者的复杂过程造成的。

    只要行为主义的研究变得足够宽泛,并且利用了这种神经系统中现存的几乎是无限的复杂性,那么,他就能够使自身适用于被人们认为只属于应当以内省方式来研究的领域之中的许多领域。

    第三节 姿态的行为主义意味

    语言是社会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许个体可以通过姿态进行对话,但是,这种对话却不能翻译成明确表述的言语(使社会过程得以进行的基本机制是什么?它就是姿态的机制,它使社会过程所包含的不同个体有机体互相针对对方的行为做出适当的反应成为可能)

    姿态的活动之所以有理由存在,是因为它们表达了某种存在于个体心灵之中的东西。

    意识是一种从(有机体之间的)社会调节性行为中突现(emergence)出来的东西,它不是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社会活动反而是它的前提条件。

    第四节 平行论在心理学中的兴起

    联想论:静态经验;

    平行论:动态经验;意识中发生的事情与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生的事情平行存在,成为人们在行动和被经验到的内容之间寻找相似之处的一种尝试(生理成分和有机体的生命相联系)。

    有机体:不断活动并且决定其环境的东西。有机体不断地面对外部世界,决定它即将对其做出反应的东西,并且不断地组织这个世界。

    第五节 平行论与“意识”的模糊性

    “意识”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术语,存在一个对每个人都不变的事物,另一方面存在对于个体不同的事物。个体出于不同而对于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但事物本身是一样的。

    第六节 行为主义的纲领

    我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所经历的特定的色彩或者气味,都是某种个人性的事件。它虽然与其他个体的经验不同,但是,它所指涉的共同客体却是存在。我们所试图做的事,通过密切注意这些共同的刺激,彻底研究这里的每一个个体的神经系统。我们的目的是,得出用普遍的术语来表述的、与那些特定的条件相一致的陈述

    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根据那些使个体经验得以出现的条件,来陈述个体的经验。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控制问题,而心理学家现在正在着手研究的就是这个问题。总的来说,我们正在试图使个体的经验与使这种经验得以出现的情境互相联系起来

    心理学是通过个体经验与那些使这种经验得以出现的条件的关系,对这种经验进行研究和论述的。如果这些条件是社会条件,那么,这种心理学就变成了社会心理学;如果这种对经验的研究是通过研究行为举止来进行的,那么,这种心理学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二章 心灵

    第七节 冯特与姿态概念

    我们所关注的这个社会科学的特殊领域,是通过达尔文的研究工作和冯特那更加详细的叙述展现出来的。冯特试图表明,在由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过程表现出来的身体内部发生的东西,和个体认为属于他本人的那些经验的内部所发生的东西之间,存在着平行关系,他必须找到那对于这两个领域来说都是同样的东西,亦即必须找到那存在于心理经验之中的可以由生理方面的术语来指涉的东西。

    重要概念姿态(gesture):在某种情境中,一方活动的某些部分对于另一方来说变成了某种刺激,使他针对对方做出的那些反应来调整自己,而这种调整接下来又变成了对前者的刺激,使他改变了自己的活动,因而开始进行另一种活动。对于双方来说,这里都存在一系列的态度和运动,这样的态度和运动都属于活动的开端。最初的社会情境是包含了不同的生物的互动的社会活动情境,因此,它包含着这些互不相同的生物在完成这个社会过程的时候互相针对对方进行的对行为举止的调整。

    只要姿态意味着这种存在于它背后的观念,而且它在另一个人那里也导致这种观念,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有意味的符号(a significant symbol)。

    功能:使任何一个既定的社会活动所包含的个体——就这种活动所涉及的这个客体,或者这些客体而言——之间都有可能存在调整。有意识的或者有意味的姿态对话是一种存在于社会活动内部的更加适当的和更加有效的互相调整机制——实际上,它包含着进行这种对话的每一个个体都接受其他人对他自己的态度的过程。

    只有以作为有意味的符号的姿态为基础,心灵或者智力的存在才是可能的;因为只有根据那些作为有意味的符号的姿态,思维——它只不过是个体利用这些姿态与他自己进行的一种已经内化的(internalized)或者说潜在的对话而已——才能出现,存在于我们经验之中的,对我们在社会过程中与其他个体进行的外在姿态对话的内化,就是思维的本质(essence)。

    心灵是通过由某种处于社会过程或者经验脉络之中的姿态对话组成的沟通而产生的——而不是沟通通过心灵而产生的。

    第八节 模仿与语言的起源

    语言所包含的似乎是一组与某种内容相一致的符号,而从可以衡量的意义上说,这种内容在不同个体的经验之中都是相同的,如果人们想进行沟通,那么,这种符号就必须对沟通所涉及的全部个体都意味着同一种东西。

    第九节 语音姿态与有意味的符号

    模仿机制是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的这样一种机制,他在自己的内心之中导致了他在另一个人那里所导致的反应,因而使这种反应比其他反应获得更多的重要性,并且逐渐在一个发挥支配作用的整体中,把这些成组的反应确定下来。

    第十节 思想,沟通和有意味的符号

    语言在人类经验的发展方面所具有的至关重要的意义,是通过下面这个事实表现出来的,即这种刺激可以像影响另一个人那样影响这个说话者本身

    这个注解值得玩味

    我们运用语言的范围是很大的,但是,不论人们所使用的是这个范围的哪一方面,它都是某个社会过程的组成部分,而且,它总是这样一种组成部分——当我们运用它来影响其他人,并且通过这种对我们所说的话的理解过程传播关于这种社会情境的消息的时候,我们也影响了自己。对于任何一种语言来说,这一点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语言要继续生存下去,那么,一个人就必须理解他所说的话,就必须向他影响其他人那样影响他自己。

    第十一节 意义

    调整是通过沟通而出现:人类在较低的进化水平上利用各种姿态进行沟通,而在较高的进化水平上则是利用有意味的符号(它们都是包含着意义的姿态,所以并不单纯是替代性的刺激)进行沟通的。

    “意义”就是这样的调整所包含的核心因素。意义产生于一个既定的人类有机体的姿态和这种姿态所标示给另一个人类有机体的、这个有机体随后的行为之间的关系领域,并且存在于这样的领域之中。如果这种姿态确实是这样向令一个有机体标识示这个既定有机体随后的行为(或者作为结果而出现)的,那么它就具有了意义。

    意义是以处于人类进化层次上的符号化(symbolization)为基础才开始发展的。沟通在社会过程的早期进化阶段采取的是姿态对话的形式,在它的后期进化阶段则采取语言的形式。

    第十二节 普遍性(这部分与涂尔干颇有契合之处,或许可以进行比较)

    心理意义上的普遍性:反应与刺激,反应是普遍的,而刺激是特殊的,只要这种成分发挥刺激的作用导致了这种反应,人们就可以说这种殊相是受这种共相的支配的。

    社会维度上的普遍性:意义是在社会经验中出现的,必定存在于不同的视角之中(可以在不同人的视角中转换),所以必定是某种共相。就有姿态或者符号所具有的意味而言,这种姿态或者符号总是由经验和行为组成的,并且使它在其中产生的社会过程为前提的。

    在无数各不相同的特定条件下,或者说在无数各不相同的特定情境中存在的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对于无数正常的个体来说,这些活动或多或少是相同的——实际上全都相当于各种共相。它们全都包含在社会活动之中,并且都从这些社会活动中得到它们的意味。离开了这些社会活动,它们也就毫无意义可言了。

    第十三节 反思性智力的本性

    反思或者反思性行为只要在自我意识的条件下才会产生,而且,它使个体有机体有目的控制和组织它的行为举止成为可能,这种行为举止与它的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有关,也就是说,与它所参与其中,并且对其作出反应的各种社会情境和物理情景有。

    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语言使我们有可能把各种反应挑选出来,并且把它们保持在个体有机体之中。

    在任何一个既定的环境情境中,正是这些有关未来反应的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进入决定现在的行为举止的过程,以及它们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作为决定现在行为之诸因素或者诸条件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使明智的行为举止或者行为与反射性、本能性以及习惯性的行为举止或者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延迟反应与直接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智力就是根据现在的行为所可能产生的未来后果——正像根据过去的经验所暗示的那样——来解决现在行为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是既根据过去也根据未来解决现在行为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运用智力的过程,也就是延迟、组织以及选择对既定的环境情境的各种刺激作出的反应的过程。

    第十四节 行为主义,华生主义和反思

    思维是一个由人们在社会中完成,并且因此而加以内化(internalize)的过程。

    我们所经验到的客观世界的内容,大部分是通过社会过程与经验世界的关系构成的,尤其是通过在这种社会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意义的三元组关系构成的……社会过程和社会活动是意义存在的前提条件。

    第十六节 心灵与符号

    我所认为的心灵的特征,就是人这种动物所具有的可以与低级动物的智力区别开来的反思性智力。

    我们面临着各种问题,而我们对这种问题的陈述则是以某种未来的情境为依据的——这种情境将使我们能够利用我们现在的反应来对付这种问题。这种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特征而我们则一直致力于把这种思维的机制分离出来。对于这种机制来说,至关重要的是标示——那些控制反应并且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各种价值的——事物的各种特征的方式。

    人类的个体以某种方式既向另一个人同时也向他自己标示这种特征;而且,人们利用这种标示姿态使符号化的过程,便构成了那至少为明智的行为举止提供各种手段的机制。

    作用:把这种情境所特有的特征都区别出来,从而可以使个体对这些特征的反应能够在个体的经验之中出来。在姿态对话中出现的一组符号——就是语言(典型的符号)。

    135页

    这种符号把具有反思性智力的存在的行为与低级动物的行为举止区别开来;而使这种符号,这种沟通方法以及使这种东西成为可能的则是语言。心态(mentality)是有机体与情境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则是以成组的符号为中介的。

    第十七节 心灵与反应和环境的关系

    143页

    144页

    仅仅从人类个体有机体的观点出发来观察心灵是荒谬的;因为,虽然心灵存在于个体那里,但是,它从本质上说却是一种社会现象;即使它的各种动物功能也主要是社会方面的。

    148页,感觉干货最多的部分

    第三章 自我

    第十八节 自我和有机体

    自我是某种不断发展的东西;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经验过程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也就是说,它在既定的个体那里是作为它与这种作为整体的过程,以及作为脱离与这种过程所包含的其它个体的关系的结果而发展的。作为有可能成为自己的对象的东西,自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结构,是从社会经验中产生出来的。

    完整的自我的统一性和结构,反映了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过程所具有的统一性和结构,而每一种组成这种完整自我的基本自我,也都反映这个把个体包含于其中的过程之诸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所具有的统一性和结构。

    人格分裂现象是由一个把完整统一的自我分裂成构成这种自我的许多自我的过程造成的,这些自我不仅构成了这种完整的自我,而且分别与这个人所参与的社会过程之诸不同的方面相对应,而他那完整和统一的自我也是在这种社会过程内部出现的,这些不同的方面也就是他在这种社会过程中所处的不同社会群体。

    第十九节 自我的发生背景

    首先,对于沟通来说至关重要的是,符号应当在一个人体的自我之中导致他在另一个个体那里所导致的反应。他必须对于任何一个发现自己处于同样情境之中的人来说都具有普遍性。无论一种刺激何时能够像影响另一个个体那样影响一个个体,这种刺激都有可能是一种语言。

    其次,与自我的发生有关的另一组背景因素,是通过玩耍(play)和游戏活动(game)表现出来的。如果我们把玩耍与有组织的游戏的情景相对比,那么我们就会注意到下列本质区别,即参与一场游戏的儿童必须准备采取这场游戏所涉及的其他每个人的态度,而且,这些互不相同的角色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明确的关系。游戏代表着儿童生活的这样一个阶段,即从玩耍的过程中承担其他人的角色,发展成自我意识。

    第二十节 玩耍,游戏和一般化的他人

    游戏和玩耍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就后者而言,儿童必须具有这种游戏的所有参加者都具有的态度。一个参与者所采取的其它玩耍者的态度组成了某种单元,而控制这个个体反应的正是这种组织。

    我们可以把使个体获得其自我统一体的有组织的共同体或者社会阶体称为“一般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一般化他人的态度,也就是整个共同体的态度。社会过程正是以一般化的他人的形式,来影响那些参与它并且使它得以进行下去的个体的行为的。

    游戏是某种对于使有组织的人格从其中产生出来的情境的具体展示。只要儿童确实采取了其他人的态度,并且允许这种其他人的态度决定他将要做的与某种共同目的有关的事情,他就是正在成为社会的一个有机成员,他就是正在接受这个社会的道义(morale),正在变成这个社会的一个基本成员。只要他确实让他所采取的其他人的态度控制他自己的直接反应,他就属于这个社会。

    一个人之所以是一个人格,就是因为他属于某个共同体,是因为他接受这个共同体的各种制度,并且使它们转化成了他自己的行为举止。他把它的语言当作某种媒介来接受,并且利用它来理解他的人格,然后,他便通过一个承担其他所有的人所提供的不同角色的过程,开始理解这个共同体的各种成员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就是如此。

    个体所拥有的自我,只能存在于它与他的社会群体之其他成员的自我的关系之中;而他的自我的结构,则表达或者说反映了他所从属的这个社会群体的一般行为模式——就像其他任何一个属于这个社会群体的个体的自我所具有的结构那样。

    第二十一节 自我和主观

    自我的本质是认知性的:它通过构成思维过程的内化的姿态对话表现出来,或者说,思维过程或者反思过程是根据内在的姿态对话而进行的。因此,自我的起源和各种基础与思维的起源的和各种基础一样,都是社会性的。

    第二十二节 “主我”与“客我”

    社会性的“客我”(the social me)与“主我”(the I)

    “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而“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其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然后,一个人就作为“主我”对这种“客我”实施反作用。

    “主我”是某种对处于个体经验内部的社会情境做出反应的东西。它就是个体对其他人——在他针对他们采取某种态度的时候——针对他采取的态度所做出的回答。“主我”使个体具有了自由感和进取心。

    “客我”表现了某种存在于我们自己的态度之中并且要求我们做出某种反应的、明确的共同体组织。虽然这两者在行为过程中是分离的,但是,它们在作为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的意义上说却是有共同归属的。它们虽然是分离的,然而,它们也是有共同归属的。从本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而不断进行下去。然而它并不具有这两个方面,那么就既不可能存在有意识的责任心,也不会有任何新奇的东西存在于经验之中了。

    第二十三节 社会态度和物理世界

    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重新组织整个社会。但是,一个人却可以以他自己的态度持续不断地影响社会,因为他确实接受了群体针对他本人的态度,确实对这种态度做出了反应,并且是通过这种反应改变这个群体的态度的。

    第二十四节 作为社会过程之个体输入的心灵

    从时间上和逻辑上来看,社会过程都先于从它当中产生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而存在。姿态对话是这个不断进行的社会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一个人并不能使它成为可能。恰恰是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有意味的符号的发展,才使这种外部的社会情境转移到个体自己的行为举止之中成为可能。由此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是预见其他个体的反应即将发生的变化的可能性,同时还有个体针对这种变化而作出的预备性调整。

    第二十五节 作为自我之诸方面的“主我”和“客我”

    一个人要想具有自我意识,就必须使其他人的态度作为控制他打算做的事情的东西而存在于他自己的有机体之中。当一个人采取这种态度的时候,出现在他的自我的直接经验之中的就是我们所谓的“客我”。只有这种自我才能在共同体中维护自身,而且,只要它承认其他人,它就可以在这个共同体中得到承认。这就是我一直称之为“客我”方面的自我的方面。

    “主我”是个体当共同体的态度出现在他自己的经验之中的时候对这种态度所做出的反应。

    219页

    221页

    第二十六节 自我在社会情境中的实现

    每个处于由经验和行为组成的人类社会过程内部的个体自我所具有的、有组织的结构,都反映了这个作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所具有的、有组织的关系模式,并且都是由这种关系模式建构而成;但是,每一个个体的自我结构(self-structure)所反应的,则是这种关系模式的一个与众不同的侧面或者视角,并且是由这种侧面或者视角建构而构成的。

    自卑情绪就是我们在使自己与我们周围的人相对照的时候,所考虑的各种优越感的反面。

    第二十七节 “客我”与“主我”的贡献

    “主我”突破束缚,避免因循守旧。

    第二十八节 突现性自我的社会创造力

    “客我”是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并且因此而代表着这个群体的价值观念代表着这种由于这个群体才成为可能的经验,

    “主我”的反应包含着某种适应过程,而适应过程不仅影响自我,而且影响有助于建构自我的社会环境。“主我”的反应既可能是一个包含着社会状态之递降分解过程(degradation)的过程,也可能是一个包含着更高的整合过程的过程。

    对于我们的生存来说,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一个得到令人满意的发展的社会要想存在,这里无疑还必须为个体表达他自己的意愿留下余地。

    任何一个个体都不会具有一个完全独立地运作因而不依赖于社会生活过程而存在的心灵——心灵就是从这种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或者说就是从这种社会生活过程中突现出来的时候,因此,在这种过程中,它一直会受到有组织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它产生的根本性影响。

    第二十九节 个体主义自我理论与社会自我理论的对比

    我们的主张是:除非根据某种社会环境,否则,心灵就永远无法表现出来,而且,龙根本上说,心灵也永远都不可能存在;心灵必然要以一组有组织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为前提条件,或者说,必然要以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的模式(尤其是那些借助于作为有意味的符号发挥作用,并且因此而创造了某种论域的姿态而进行的沟通)为前提条件并且把这些方面都包含在它的本性之中。

    心灵以社会过程为前提,并且是社会过程的产物。我们的观点的优越之处在于,它使我们能够详细地说明并且合乎实际地解释心灵的发生和发展;而这种认为心灵是个体有机体所具有的某种先天性生物禀赋的观点,实际上根本不能使我们解释心灵的本性和起源。

    个体只有作为一种对象,而不是作为一个主体,才能这样进入到他自己的经验之中,而且,他只有以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为基础,只有借助于他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环境中与其他个体进行的经验性相互作用(experiential transactions),才能作为一个对象而进入到他自己的经验之中。

    第四章 社会

    第三十节 人类社会的基础:人和昆虫

    社会分化和社会进化的一般过程有两极:一极是生理极,另一极是制度极。

    第三十一节 人类社会的基础:人和脊椎动物

    265页

    第三十二节 有机体、共同体和环境

    人类对地球表面所进行的这种不断向前发展的斗争只不过是这样一种对他周围的哪些生命能够存在的决定过程而已只不过是这样一种对各种决定和影响他自己的生活的具体对象进行的控制而已。这种共同体就是这样通过对它的环境保持敏感而创造它的环境的。

    第三十三节 思想和沟通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功能

    具有自我意识的共同体的组织,恰恰依赖于那些采取其他个体的态度的个体。这个过程的发展,取决于个体不断采取与孤立个体的态度不同的群体态度的过程——取决于个体采取我所谓“一般化的他人”的态度。

    第三十四节 共同体和制度

    288页

    第三十五节 “主我”和“客我”在社会活动中的融合

    311页

    第三十六节 社会中的民主和普遍性

    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某种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很早就通过两个各不相同的方面,一个是宗教方面,另一个则是经济方面表现出来了。这些作为社会过程而存在的过程都具有普遍性,它们提供了任何一个利用同样的沟通媒介的个体都能够着手加以实现的目的。

    两种优势:威压性优势和职能性优势

    第三十七节 有关宗教态度和经济态度的进一步考虑

    第三十八节 同情的本性

    第三十九节 冲突和整合

    337页

    作为具有建设性和反思性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心灵就是人类个体从社会的角度获得的手段、机制或者装备。通过利用它,人类个体便可以解决他在他的经验的过程中遇到的与他在环境方面进行调整有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343页

    人类社会:组织严密程度越来越高

    第四十节 人格和理性在社会组织中的功能

    人际关系组成的政府(个人关系)和职能合理性组成的政府(职能)

    第四十一节 理想社会中的障碍和前景

    等级制社会向职能分工型社会的转型

    理想:完全达到职能分化并且充分进行社会参与

    362页

    第四十二节 概要和结论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8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8分

  • 知识深度:8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7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7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5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无缺页(530+)
  • 字体合适(103+)
  • 方便(307+)
  • azw3(266+)
  • 书籍多(65+)
  • 中评(168+)
  • 还行吧(484+)
  • 收费(593+)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致: ( 2024-12-26 01:56:10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孔***旋: ( 2024-12-13 16:18:31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林***艳: ( 2024-12-24 07:23:12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薛***玉: ( 2024-12-17 16:16:17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濮***彤: ( 2024-12-10 04:35:57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权***颜: ( 2024-12-24 05:56:03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蓬***之: ( 2024-12-28 14:13:12 )

    好棒good

  • 网友 融***华: ( 2024-12-24 12:36:15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晏***媛: ( 2024-12-31 00:15:00 )

    够人性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