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专利代理实务应试指南及真题精解(第3版)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15:17

专利代理实务应试指南及真题精解(第3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专利代理实务应试指南及真题精解(第3版)精美图片
》专利代理实务应试指南及真题精解(第3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专利代理实务应试指南及真题精解(第3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3027199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暂无出版时间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79.6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5:17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百丈怀海 发布时间:2013-08-01 12:46:42

    世界上的菜谱千千万万,从中学到的不是配方,而是对于食物的处理手法,如果能举一反三,就算是能自己做菜了。

  • 作者:吃馅不吃皮 发布时间:2018-08-13 11:48:50

    没什么多大提高。

  • 作者:浮生恍如梦 发布时间:2010-07-31 11:30:36

    ``

  • 作者:JOANZZZZ 发布时间:2018-07-13 10:31:24

    作者翻遍了每一块残片,想尽一切办法去讲述二战当时艺术藏品的去向。但这并不是一个有关大屠杀中的人们所经历的恐怖故事。它是一部对好人和坏人如何渴望和追求伟大的艺术的学术审查。全世界的商人和馆长如何奸诈,如何隐藏,如何保护,纳粹敲诈,如何掠夺、偷窃和谋杀,以及那些献身的士兵和学者如何努力寻找这些作品并将其归还给他们的合法主人……不用成为艺术史家、律师、二战迷或学者……行之有效拓宽对二战和艺术知识的边界的书,喜欢死了

  • 作者:呵呵~欠 发布时间:2019-06-26 00:02:03

    我是小码哥学习组的一员,这本书里面的很多东西都是多年的学习经验总结在一起的,所以选这本书作为入门初学是不会有错的哈哈

  • 作者:Tango 发布时间:2012-07-26 23:34:05

    翻译简直不能再烂了,人名地名不按标准译就算了,还有无数错译漏译~一共才几个字啊


深度书评:

  • aura

    作者:蒋瞰 发布时间:2014-10-02 13:40:56

    “它还在那里”的欣喜

    “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自问

    大部分手艺都是为生活着想,乡村之美是在劳作中形成的,它的美,在于它的节奏与尺度——节奏应和着自然,尺度来自人自身。

    工业社会的时间是人为的,以创造最大劳动价值为目的;

    农业社会的手工劳动呼应着自然,寒来暑往,日落月升,时间有它本身的结构。人们在千百年来熟稔于这个结构。农事,嫁娶,聪一个时间开始,在一个时间结束,有完整的程序,内在的起承转合。

    因为原材料与劳动者的天然限制,手工劳作不可能有特别庞大的作品,因为不借助于机械,不能无限复制,也不可能有特别巨量的产品。那些小作坊往往都只有很小的铺面,或者在家里生产,到市场中叫卖。人们的需求基本上是俭朴节制的,手工劳作也是在俭朴节制的前提下,追求生活的、审美的、精神的更精致的可能性。人们的需求基本上是俭朴节制的,劳作中有更多的投入,使用时有更多的珍惜。

    本雅明:即使最完美的复制也总是少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艺术作品的“此时此地“——独一无二地现身于它所在之地——就是这独一的存在,且有这独一的存在,决定了它的整个历史。

    节自《劳作与时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zc0MTMzNQ==&mid=200469339&idx=1&sn=25a43591e8863d249b96f4e5522545ae&scen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key=0811a99f9c58b384b1033656ac1e4b00d0e84a9ed2afed17ac06521520cf656b96d377d731ee1548074e4eade6fd4c53&ascene=1&uin=MTAxNjQwOTk4MQ%3D%3D&pass_ticket=EbBfCZbsSMxUxwKsKy4lg9e77bEZe4GmKEVC%2BPrkN4kv3CRLjWhgo76W1CUN3LUe

  • 自己学学天文学

    作者:穿袈裟放风筝 发布时间:2021-03-23 15:08:50

    极简天文学

    科林·斯图尔特

    204个笔记

    ◆ 月食

    >> 地球的大气层把红色光弯折向月球的方向,而剩下的光则被分散到太空中,这导致了在月全食期间的月亮看起来是古铜色、橙色或红色的。

    ◆ 星座

    >> 北半球的星座名称有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传说

    >> 南半球的星座则大多是在大航海时代由第一批朝向那里航行的探险家发现的,因此它们的名字更多的是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不像北半球星座那样充满幻想,比如显微镜、望远镜、航海设备、船、鱼,还有海鸟等。

    ◆ 黄道和黄道十二宫

    >> 其实在白天,星星们仍然都还待在天上,我们看不见它们只是因为太阳实在是太亮、太耀眼了,星星的亮度和它相比就像8万人体育场内大聚光灯下的一根蜡烛。

    >> 与背景中的恒星相比,太阳每天会在天空中移动大约不到1°的距离,一年下来,便会在天上转完一圈,也就是360°,而太阳在天空中所走过的路径就叫作黄道。我们的祖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早在公元前的第一个千年里,巴比伦人就在黄道上划分出了12个星座,正好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哪怕你对天文学知之甚少,但你对这些星座的名字也有可能耳熟能详: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水瓶座和双鱼座,这些就是所谓的“黄道十二宫”(zodiac)中的12个星座。

    今年我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信命,到不信。

    >> 占星术的起源——认为天体运行的规律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特别是当你出生的时候太阳位于什么星座,这对你的一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有了现代的天文学研究之后,我们知道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天上的那些星星只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又大又热的气态球体而已。

    >> 占星术的起源——认为天体运行的规律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特别是当你出生的时候太阳位于什么星座,这对你的一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有了现代的天文学研究之后,我们知道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天上的那些星星只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又大又热的气态球体而已。

    ◆ 四处游荡的星星

    >> 这些星星和太阳、月亮一样,在黄道星座中穿行,与那些安然不动的星星形成了鲜明对比,于是古人们用它们的名字来命名一周的7天

    >> 天王星和海王星——也在黄道附近运行,但是由于它们离太阳实在太远,以至于太过暗淡,只有用望远镜才能看得到它们,所以古人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 如果人类进化出了更大更厉害的眼睛,就有可能用肉眼看见天王星和海王星,那么我们现在的一周很可能就是9天。

    >> 它们会先沿着黄道朝一个方向运行,然后停下来,调转方向,倒着再走一段,这就是所谓的“行星逆行”

    ◆ 约翰尼斯·开普勒与其行星运动定律

    >> 第谷死后的10年里,开普勒通过他的观测数据总结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每颗行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 开普勒第二定律: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 开普勒第三定律:绕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与周期的平方之比是一个常量。

    >> 行星离太阳越远,那么它运行一周的时间就越长——水星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时间较短,是因为它的轨道长度最小;土星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时间长,是因为它的轨道长度较大。而开普勒的这一发现,其重要之处在于揭示了两者之间的数学关系。

    ◆ 艾萨克·牛顿和万有引力定律

    >> 牛顿的巨大突破在于,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原因与苹果从树上落下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因为两个物体之间存在引力。

    >> 牛顿在书中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开普勒第二定律为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即行星离太阳越近时运行速度越快,离太阳越远时运行速度越慢。牛顿对此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两个物体靠得越近,它们相互之间的引力就越大,反之引力就越小。当一颗行星靠近太阳时,引力就会增强,于是它就加速了;而当这颗行星远离太阳的时候,引力就会减弱,于是它就减速了。

    ◆ 艾萨克·牛顿与光学

    >> 1666年,牛顿找了一个晴天,在窗户上戳了一个洞之后拉上窗帘,只放一缕阳光进入房间。然后,牛顿在这束光的路径上放了一块棱镜,看到这束光经过棱镜后成了一道彩虹。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体现在,牛顿在这道彩虹的后面又放上了第二块倒转过来的棱镜,结果第二块棱镜果然如他所料把彩色光重新组合成白光。这表明,彩色光根本不是被棱镜染上的颜色,白光本身就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用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成彩色光,也可以把彩色光再组合成白光。牛顿于1672年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 牛顿的反射式望远镜解决了折射式望远镜中所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之一——色差。色差产生的原因在于透镜也会像棱镜一样把白光分解成彩色光,这样一来,不同颜色的光就无法聚焦在同一点上。

    >> 在反射式望远镜中,光线从顶部进入,然后在底部的曲面镜上反射回镜筒内,再通过一个平面的副镜反射到目镜所在的一侧聚焦成像。

    ◆ 罗默与光速

    >> 在宇宙中,我们最常用的距离单位是光年,也就是光一年所走过的距离。光以299 792 458米每秒的速度行进一年,可以走9.46万亿千米。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大约在40万亿千米之外,也就是4.2光年。而对于一些距离比较近的天体我们可以用光时、光分甚至是光秒。

    ◆ 哈雷与彗星

    >> 确定彗星绕着太阳运行,因此他在书中指出,出现在1682年、1607年和1531年的三颗彗星实际上是同一颗彗星的三次回归,并预测了它在1758年会再次回归。然而,哈雷逝世于1742年,他并没有看到这颗彗星的这次回归。为了纪念他,我们现在把这颗彗星叫作哈雷彗星。

    >> 哈雷彗星上一次造访地球是在1986年,预计将于2061年再次回归。

    ◆ 布拉德利与光行差

    >> 尽管伽利略、开普勒、牛顿和哈雷都做了一系列工作,但我们还是不能确定第谷模型和哥白尼模型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因为还没有出现一个无可辩驳的证据能够表明地球实际上在围绕着太阳运行。

    >> 我们可以把星光想象成洒落的雨滴,当你打着伞在雨中向前走的时候,你会觉得雨好像是从前方倾斜着落下的。但实际上,雨滴是从正上方落下的,你之所以感觉到这种现象是你处于运动之中。同样地,地球在轨道上运行时也相当于从“星光雨”中穿过,并且在轨道的两端运行的时候,穿过星光的方向也是相反的。正是这种效应——现在被称为“光行差”——导致夜空中星星的位置在一年之中来回变动。第谷模型中的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根本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所以最终由布拉德利于1729年向我们证明,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模型才是正确的。尽管如此,一直到1758年,天主教会仍一直将宣传日心说的书籍列为禁书。

    ◆ 赫歇尔与红外线

    >> 这种热射线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红外线,这是一种由有热量的物体发出的不可见光

    ◆ 爱因斯坦与狭义相对论

    >> 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发表狭义相对论,E=mc2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是科学史上最为著名的方程式,它告诉我们质量和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用一个物体的质量(m)乘上光速(c)的平方,便可以计算出这个物体所拥有的总能量(E)。

    爱因斯坦在1905年做了一大堆工作——他还发表了另外两篇里程碑式的论文,他在其中一篇里提到了光是由称为光子的粒子组成的,后来他在1921年凭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取得这样的成果绝非易事,因为当时的他仅仅是一个在瑞士伯尔尼工作的专利员,几乎是学术圈的门外汉。

    >> 爱因斯坦认为光速不仅是有限的,同时也是宇宙的速度极限,没有什么能在宇宙中运动得比光还快,这可以从E=mc2中推导出来。物体移动得越快,其获得的能量也就越大。但是,这条公式告诉我们,能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也会增加,也就是说质量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物体变得更重了之后,想要把速度再次加快就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推动,而当物体的速度再次加快之后,它又会变得更重……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这个高速运动中的物体最终会重到需要无限大的能量才能让它变得更快。而这时,它的速度就是光速。

    ◆ 爱因斯坦与广义相对论

    >> 提出狭义相对论之后,爱因斯坦似乎还不满足。于是,他在1915年又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并且用它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于引力的看法。

    牛顿认为引力是真空中大质量的物体之间产生的拉力,并以此解释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而爱因斯坦则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太阳改变了地球周围空间的形状,他把空间的三个维度和时间这一个维度合并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四维结构,他称之为“时空”,并且认为大质量的物体会将其扭曲。

    >> 爱因斯坦提出,大质量物体会扭转一种叫作时空的四维结构,并且会使远处恒星发出的光发生弯折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

    >> 爱因斯坦和牛顿都认同太阳的引力会使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线发生弯曲,但他们的分歧在于弯曲的程度。

    >> 通常,我们在白天是看不见太阳周围的星星的,然而日全食期间月球会把太阳发出的强光尽数遮挡,于是爱丁顿利用这次机会拍摄了太阳附近的星星。

    果然,这些星星的位置有所偏移,而且恰好位于爱因斯坦所预测的位置上,它们发出的光的确受到了由太阳引起的时空弯曲的影响,沿着一条弯曲的路径前行,于是在我们的眼中它们偏离了原本所处的位置上。广义相对论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迄今为止仍是我们已知的最接近真相的引力理论。

    ◆ 第2章 太阳、地球与月球

    >> 太阳的73%由氢组成,25%由氦组成,剩下的则是氧、碳、铁等元素。

    >> 1920年,英国天文学家阿瑟·爱丁顿首次提出了太阳产生能量的真正机制:核聚变。氢能够在极高的温度和压强下聚合在一起变成氦——科学家发现,在太阳中心存在这种反应,并且最为关键的是,产生的氦的质量比原来的氢要轻一些,这些少了的质量就是太阳能量的来源——它们会按照爱因斯坦的那道方程式转化成能量。

    >> 中间是太阳的核心区,约占太阳内部的1/4。外层物质施加的压力使得此处有极高的压强和温度,促使氢通过pp链反应聚合成氦。

    >> 下一次当太阳光洒在你的脸上时,你可以花点儿时间稍作思考,这一缕阳光从太阳核心区诞生,经历了长达百万年的艰难跋涉才最终令你沐浴在阳光之中。

    >> 地球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因为地球是一个固态行星,太阳却不是固态的,它是一个由一种不断被搅动着的、叫作等离子体的超高温气体组成的球体,其赤道地区的自转速度比两极地区要快20%,这种现象被天文学家称为“较差自转”。较差自传的结果是赤道地区的磁场比两极地区的磁场的自转速度更快。这又导致了太阳的磁场线互相缠绕、扭曲,使得磁场变得非常杂乱。

    >> 整个太阳系中都充满了带电粒子。这些物质击中地球的时候,就会引起一场地磁暴,扰动地球的磁场,而这就会产生额外的电流,以至于会破坏电网、干扰卫星通信、引发极光现象。太阳每隔3~5天就会爆发一次日冕物质抛射,不过幸运的是,其中大多数都没有击中地球。

    >> 即便是现在,飞行员和机组人员也属于放射工作人员类别。

    >> 当太阳风冲击地球磁场的时候,地球的两极地区会产生极光。

    ◆ 地球

    >> 由于地球处于熔融状态,最重的那些物质下沉至中心部位,而最轻的那些物质自然就浮到最外层,这一过程被称为“分化”。

    >> 地幔的外面是地壳,也就是我们居住的地球表面。地壳最厚处只有60千米,还不到地球直径的0.5%,如果把地球缩小到一个苹果的大小,那么地壳差不多只有苹果皮那么厚。

    >> 大气中氧气的积累引发了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之一,因为氧气对当时绝大多数生命形式都是有毒的,只有能适应大气成分的巨大变化的有机体才能存活下来,人类就是这些幸存者的后代。

    >> 现在,氧气是大气中第二多的成分(约21%),仅次于氮气(约78%)。

    地幔之上是地壳,地幔是岩浆,外核是流体铁,内核是固体铁,所以地壳会漂移。

    >> 这种大规模的板块漂移形成的原因在于,地壳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漂浮在液态熔岩上的构造板块组成的。

    >> 这种大规模的板块漂移形成的原因在于,地壳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漂浮在液态熔岩上的构造板块组成的。

    >> 在冰期,过量的二氧化碳对于温度的升高能起到很大作用;此外,板块运动也会消耗多余的二氧化碳,防止地球过热。

    >> 因此,在寻找宇宙中其他星球上的生命时,天文学家不仅热衷于寻找与地球温度相同的行星,还倾向于寻找那些有大陆板块的行星,因为它们可以将温度保持在有利于生物繁衍的范围内。

    >> 仔细地看看世界地图,你会发现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拼图,南美洲的东北角正好能嵌入非洲西南部的凹陷中,德国的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在1911年注意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这不是一个巧合,并依此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 造成如此巨量的水来回往复、奔流不息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引力,尤其是来自月球的引力(太阳也提供了一部分),这引发了每天巨大的潮起潮落。其实地球上的岩石也会被引力牵动,但是水是液体,可以更自由地流动。

    >> 当你所处的这一片地区朝向月球的时候,引力会将你附近的水拉向月球,于是当你所在地处于高潮的时候,在月球与你的连线相垂直的那些地区就经历着低潮。另外,月球对你另一侧的引力没有这么大,因为那里离得更远,但是这里也会经历一次高潮,其原因是地球旋转时的离心力——也就是汽车急转弯时把你甩向一边的那种力。这就是地球上的大多数地区每天会经历两次涨潮和两次退潮的原因——地球的自转使得我们周期性地在24个小时内穿过这4片区域。

    >> 当你在海岸边看到潮水退去,你可能会觉得海水奔向远方,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因为引力的影响还是离心力的影响,水总是保持原样的,反而是你在不断地移动——你跟着地球的自转一起从潮涨潮落中穿行而过,不是海水在远离你,而是你在远离它。

    >> 地轴的倾斜使得我们有时会朝向太阳,有时则不会,而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 月亮确保了地球倾斜角度的稳定,也使得季节的变化可以被预测。然而,火星就没有像月球这么大的卫星能够使其自转轴维持稳定,它会在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发生剧烈的摇摆,这导致火星的严冬和盛夏的长度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 它们怎么能记得住自己来自何方呢?答案似乎与地球的磁场有关。

    >> 如果没有磁场,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将很难像现在这样兴旺繁荣。它是一个巨大的力场,能将来自太阳和太空中的有害辐射折射出去。它还能保护我们免受太阳风的影响,如果没有它,太阳风会破坏臭氧层,我们便会更易被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伤害。

    >> 极光除了绚烂多彩之外,还会发出诸如嘶嘶声、爆裂声、噼啪声等各种各样的声音。

    >> 太阳风经常会从地球上拂过——太阳风是从太阳中喷出的一股带电粒子。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带电粒子沿着地球的磁场线向两极加速,随后它们撞击我们头顶的大气层,为空气中的原子提供额外的能量,当这些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极光。

    >> 这种效果一般只会存在于每个磁极周围有限的区域内,我们称为“极光卵”。然而,一场地磁风暴——比如由日冕物质抛射所引起的风暴——会压制地球磁场,并将极光卵扩大。

    >> 地球并不是太阳系中唯一一个有极光的行星,天文学家们已经在火星、木星和土星上都发现了极光的存在。

    >> 还在太空中的石头叫作“流星体”,当它穿过大气层之后,就变成了“流星”。而只有保留着完整形态且落到地面之后,它才能被称作“陨石”。

    >> 在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地球经常会通过彗星从太阳系中经过时留下的太空尘埃,而这些微小的尘埃——通常还没有一粒沙子那么大——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后,发出炽热的光芒,这时我们就会看到流星划破天空。

    >> 人造卫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气象卫星追踪气候,间谍卫星监视敌人,电视卫星为我们带来最新的精彩节目,全球定位系统(GPS)使我们再也不会迷路。

    >> 是太空垃圾——来自人造卫星和一些太空任务的碎片

    >> 太空垃圾给地球最大的人造卫星——国际空间站(ISS)带来了很大的困扰。ISS大约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它是来自全球各地的6名宇航员的住所。

    >> 自2000年以来,ISS中就一直有宇航员居住,通常每6个月会换一拨人。由于每92分钟ISS就会环绕地球轨道运行一次,所以宇航员们一天能看到16次日出和日落。他们也能看得见地球上的一些壮观景色,包括我们绵延的城市、强烈的雷暴,还有正在跳舞的极光。

    ◆ 月球

    >> 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地球在诞生初期被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撞击后形成了月球,天文学家们将这颗现已不知所踪的行星称作“忒伊亚”

    >> 计算机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表明,月球主要是由来自忒伊亚的物质构成的,因此地球和月球的岩石之间存在一些差异。

    >> 我们看到的月球的模样取决于它在绕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当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大部分光都照射在它朝向太阳的那一侧,月球便无法反射光到地球上被我们看到,这时我们看到的就是新月。随着月球绕着地球运行,与太阳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大之后,我们能看到它被照亮的部分也越来越多,新月大约两周之后,月球运行到太阳的对面,此时它朝向我们的这一面被完全照亮,我们就会看到满月。而当月球继续运行回之前的位置时,我们又会看到它被照亮的部分越来越少。

    >> 有很多人认为月球是不会自转的,因为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而看不见背面。但事实上它是会自转的,只是它的自转周期恰好与绕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都是27.3天。

    >>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实验来模拟月球的运行。找一个东西放在地上,把它当作地球,面向它站立,然后绕着它移动,并且一直面对着它。当你走完一圈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不仅绕着地球转了一圈,同时也在原地转了一圈。如果你还没弄明白的话不妨再多试几次,不过下回就别盯着中间的“地球”看了,请看向面前的墙壁,你会发现在移动的过程中你会依次面对房间里的四面墙,就像是在原地打转一样。

    >> 月球也在减缓地球的自转速度。10亿年前,地球上的一天只有18个小时,而现在则是24个小时,因为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会和海水发生摩擦,于是用于自转的能量就会被逐渐消耗,并转移到海洋中。这种能量的转移有助于热量从赤道传输到两极地区,使得整个地球上的温差大大减小。可以说,在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之后,月球也在一直帮助维持一个有利于其继续进化和不断发展的环境。

    ◆ 第3章 太阳系

    >> 这颗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在白天遭受太阳的炙烤时,温度可达400摄氏度以上。但是,水星没有能保留住热量的大气层,因此在夜间温度又会骤降至约零下200摄氏度。

    ◆ 金星

    >> 尽管金星并不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但是浓密的大气使其成为太阳系中最热的行星

    >> 金星还是唯一一个顺时针自转的行星

    ◆ 火星

    >> 如今的火星是一片干燥、寒冷的荒漠

    >> 火星的南北两个半球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模样——赤道以北一片平坦,赤道以南则山峦叠起,唯一相似的地方是南北两极都被冰雪覆盖。

    >> 如果人长时间待在太空中会受到辐射的伤害,高能粒子穿透皮肤后会将能量释放到细胞中,对DNA(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破坏,从而导致癌症、辐射病、白内障等疾病,高剂量的辐射甚至会致人死亡。

    ◆ 小行星带

    >> 这些四处翻滚的岩石和金属块遍布整个太阳系,但是其中90%都聚集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形成了一个小行星带。

    >> 如果有一天小行星撞向地球,那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在6 600万年前,一颗直径10千米——足足有一个小城市那么大——的小行星撞向了墨西哥海岸,释放出地狱般的能量,我们至今还能看到当时撞击留下的陨石坑。海啸席卷全球,天空中下起了火雨,森林被夷为平地,随之而来的就是混乱的物种大灭绝。大量的碎石和灰尘被抛入大气层中,使得地球进入了核冬天。由于缺乏阳光,植物开始大范围死亡,接下来死亡降临到植食性动物身上,再之后则是肉食性的灭绝。短短100年里,包括恐龙在内的70%的陆地生物都灭绝了,而海洋生物的灭绝比例则高达90%。

    >> 将来总有那么一天,地球会再次面临一颗大型小行星的威胁,而到那时,我们就可以采取某些措施来避免灾难发生。不过,像好莱坞电影里面那样采用核武器,其实是一种很糟糕的选择,因为这只能击碎较大的小行星,但是造成的碎片还是会冲向地球。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是令小行星保持为一个整体,然后发射一个空间探测器,利用空间探测器产生的引力把这颗小行星逐渐引开。

    ◆ 67P彗星、罗塞塔号探测器与菲莱着陆器

    >> 与小行星一样,彗星也居住在行星的空隙之间,但是和由岩石和金属构成的小行星不同的是,彗星主要是由冰构成的。

    ◆ 木星

    >> 作为所有环绕着太阳运行的行星中最大的一颗,木星比其他所有的行星加起来都还要大,它的肚子里能装得下1 321个地球。

    >> 太阳系外侧的4颗巨行星都有光环。与土星那个由冰组成的光环不同,木星的光环是由尘埃组成的。

    >> 它并没有直接绕着太阳公转,所以它不是行星。

    ◆ 土星

    >> 不过作为一个体积这么大的行星,土星的质量却轻得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它的密度仅为0.7克每立方厘米,是所有行星中最低的,比水的密度还要小。

    ◆ 天王星

    >> 这颗行星是躺在自己的运行轨道上的,它的自转轴差不多和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在同一个平面上。它公转一周需要84年,也就是说在天王星的两极地区会先经历长达42年的白昼,接着再是42年的黑夜。

    ◆ 海王星

    >> 海王星的质量处于地球和木星之间,比前者重17倍,是后者的1/19。它到太阳的距离比地球远30倍,公转一周需要花费165年,温度低至零下218摄氏度。

    ◆ 冥王星

    >> 冥王星是比海王星离我们还要远的冰封的雪球

    >> 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是因为它“未能清除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它在自己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并不是最大的天体(是海王星)。

    ◆ 矮行星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

    >> (1)行星是一个具有如下性质的天体:

    (a)位于围绕太阳的轨道上;

    (b)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而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

    (c)已清空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2)“矮行星”是一个具有如下性质的天体:

    (a)位于围绕太阳的轨道上;

    (b)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而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

    (c)还没有清空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d)不是卫星。

    >> (1)行星是一个具有如下性质的天体:(a)位于围绕太阳的轨道上;(b)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而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c)已清空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2)“矮行星”是一个具有如下性质的天体:(a)位于围绕太阳的轨道上;(b)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而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c)还没有清空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d)不是卫星。

    ◆ 第4章 恒星

    >> 天文学家有一套描述一颗星星亮度的系统——视星等。这个系统建立在织女星的亮度之上,那是夜空中最明亮的恒星之一。织女星的亮度被定义为零等,所有视星等为负数的星星都比织女星亮,而视星等为正数的星星则比织女星暗。在这样的计量尺度中,每一等之间的亮度大约差2.5倍

    >> 夜空之中最明亮的物体并不是恒星,满月(–12.74)、国际空间站(–5.9)、金星(–4.89)、木星(–2.94)、火星(–2.91)都比恒星更亮。最亮的恒星是视星等为–1.47的天狼星。

    >> 有一些恒星的视星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天文学家称这类恒星为变星。

    ◆ 恒星有多热?

    >> 浴室中水龙头上表示温度的颜色其实一直都在骗你,你每天洗漱时都以为红色代表热、蓝色代表冷,但实际情况是反过来的,你甚至都不需要观察恒星就能在生活中察觉这一点。最热的火焰,比如焊枪喷头产生的火焰,是蓝色的,而正常的明火是黄色的。只有当火焰开始冷却并熄灭时,它才会发出红色的光。

    >> 通过观察一颗行星的颜色,我们就能知道它的温度大概是多少。最冷的恒星是红色的,其表面温度大约是3 000 K(K指开尔文温标,其与摄氏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摄氏度加273)。其次是黄色的恒星,其表面温度大约是6 000 K。而那些看起来是蓝色的恒星最热,其表面温度可达50 000 K。

    ◆ 赫罗图

    >> 在膨胀的过程中,恒星的能量在越来越大的表面上扩散,温度不断下降,因此颜色会变红。

    ◆ 恒星有多重?

    >> 恒星的大小和质量各不相同,不过天文学家发现恒星的光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这被称为质光关系(见下页图4–2)。恒星质量越大,其固有亮度(绝对星等)就越大。

    ◆ 恒星有多老?

    >> 这些巨大的恒星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会发生爆炸,变成耀眼的超新星,将这些较重的元素抛向宇宙,而其中一些元素最终会被一些新形成的恒星所吸收。

    >> 两者的区别在于,疏散星团中的恒星一般都比较年轻,球状星团中则都是些老年恒星。

    >> 最古老的恒星中只有氢和氦,因为它们形成时宇宙中只有这两种元素。而最年轻的那些恒星则是在宇宙中的元素更为丰富的时候形成的,因此它们的化学成分也更加多样化。

    >> 金属丰度越高,恒星就越年轻。

    ◆ 恒星的生命历程

    >> 分子云在收缩的过程中会分裂成更小的若干部分。这些处于收缩中的区域——我们称之为“原恒星”——开始旋转,而且速度越来越快,就像花样滑冰运动员收拢手臂时一样。这里的温度和压强不断升高,直到这个处于高速旋转中的气态球体开始将氢聚变为氦,一颗恒星就此诞生。这一过程需要花费数千万年。

    ◆ 红巨星

    >> 随着年龄的增长,恒星消耗的氢越来越多,终有一天它们核聚变的速度会开始下降,这意味着它们的核心无法产生足够能量以对抗引力,于是核心收缩,温度升高,聚变速率再次加快。

    >> 10亿年之后,地球上的温度将会上升到100摄氏度以上。海水在这样的温度下会开始沸腾,而我们生存的家园在那时将成为一片没有生物的焦土。赋予万物生命的太阳最终将成为所有生命的终结者。

    ◆ 行星状星云与白矮星

    >> 当它成为红巨星后,其核心处的温度和压强不足以使碳继续聚变。当所有的氦都消耗殆尽之后,就只剩下一个和地球差不多大的致密的碳–氧核,天文学家称其为“白矮星”。由于没有可用于继续加热的能源,它会逐渐地冷却并暗淡,最终变成一颗黑矮星。

    >> 在白矮星的形成过程中,红巨星的外壳已经被强烈的恒星风吹散到太空中,这算不上是一场爆炸——它远没有那么剧烈。这些气体会以白矮星为中心,在其周围环绕一圈,天文学家称之为“行星状星云”。

    ◆ 红超巨星

    >> 这一过程也是有终点的,铁是元素周期表中最稳定的元素,因此它不会发生核聚变。红超巨星的核心最后看起来就像一颗洋葱,中间有大量的铁,而周围环绕着其他尚未被使用的元素。

    ◆ 超新星

    >> 超新星爆炸事件的遗迹——位于金牛座的蟹状星云

    >> 超新星爆炸开始于红超巨星的中心形成的致密铁核。由于无法抵抗引力的作用,该核心会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以接近1/4光速的速度迅速坍缩,而这一过程会同时向外以几乎相同的速度发出冲击波,将恒星的外壳撕裂并爆炸开来。

    >> 爆炸的力量使得一些原子撞入别的原子中,形成了比铁还要重的元素。超新星将此前由核聚变产生的元素以及在爆炸中产生的元素统统送入星际空间,这使得分子云中的元素变得更加丰富,之后这些元素便会成为新形成的恒星和行星的一部分。

    >> 你的身上戴着哪些首饰?金、银、铂这些元素都是在超新星爆炸(以及中子星相撞)中产生的,而我们血液中的铁以及通过血液送往全身各个部位的氧都是在大质量恒星内部通过核聚变生成,再通过超新星爆炸送往宇宙各处的。如果没有超新星爆炸,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

    ◆ 中子星和脉冲星

    >> 在蟹状星云的中央,是一颗曾经强大而有活力的恒星留下的废墟。它在致密的铁核因引力作用而发生变形之后,几乎坍缩殆尽。铁在极大的压强下被击碎,并且最终都变成了中子——在原子中心发现的中性粒子。质量在8~30倍太阳质量范围内的恒星的结局都会是这样,变成一颗周围环绕着超新星遗迹的中子星。

    >> 随着不断地收缩,中子星的自转也在不断加快。一开始,它可能每隔几个星期才自转一周,而现在它每秒自转30周。其磁场也变得更加强大

    >> 这让中子星成了宇宙中的灯塔。如果我们恰好位于这些无线电波传播的方向上,我们就能接收到有规律且重复的无线电脉冲,于是我们就把这些天体称为脉冲星。

    >> 伽马暴在极短的时间里散发出的能量比太阳一生中释放的能量加起来还要多,即便远隔数十亿光年也能看到它那耀眼夺目的光芒。

    ◆ 黑洞

    >> 如果你能以每秒11千米的速度从地面上跳起,你就可以逃脱地球的引力。科学家至少要以这样的逃逸速度发射火箭才能将飞行器送入太空。

    >> 然而,最大的那些恒星的核心坍缩之后会形成一个密度极高的物体,其逃逸速度甚至比光速还要高。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光传播得更快,所以也没有什么东西能从这些“黑洞”中逃脱。这就是它们名字的来历——所有的光线都被它们吞了进去,所以它们看起来是黑色的。

    >> 这个无法逃离的边界被称为“事件视界”。当跨过这条边界的时候,你可能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儿的地方,但是这会改变你的命运。假如你的脚先跨过事件边界,那么黑洞对你的脚的引力比对你的头的更大,并且二者之间的差异最终会超过原子键的强度,这时你会被拉长,物理学家称其为“意大利面条化”。

    >> 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严格地说,恒星的核心最终会坍缩成一个体积无限小、密度无限大的点,我们称之为“奇点”,空间和时间都在此处完结。我们通常认为,落入黑洞的物体都被吸入了奇点。

    量子物理学是研究微观世界,包括原子、电子、原子核以及原子核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一个物理学分支。在微观世界的物理现象都是量子化的,而不是像宏观世界那样连续的。这时候,经典物理学对微观世界不再适用,必须用量子物理取而代之。

    >> 不过,这可能还没有揭示全部的真相,因为它忽略了量子物理中对于微观尺度下物质规律的描述。

    >> 不过,这可能还没有揭示全部的真相,因为它忽略了量子物理中对于微观尺度下物质规律的描述。

    ◆ 引力波

    >> 大约在13亿年前,两个黑洞——其中每一个黑洞的质量大约都是太阳的30倍——在相互缠绕、旋转后相撞。这次相撞的动静实在太大,巨大的冲击波冲破了时空原本的结构,以光速向外传播,这些引力波最终于2015年9月到达地球。

    ◆ 时间膨胀

    >> 大质量物体会扭曲其周围的空间结构,而引力波的发现则进一步巩固了该观点。

    >> 时间流逝的速度会随着时空扭曲程度的不同而改变,如果你靠近一个重物,你的时间就会比别人的时间流逝得更慢。

    >> 对于储存在实验室里不同架子上的那些有着极高精准度的原子钟而言,如果有哪一个被放在更靠近地面的位置,那么最终它们就会无法同步。我们还会定期修正GPS卫星上的时钟,因为它们位于太空中,时空扭曲的情况更轻,时间流逝得比地面上更快。

    >> 如果目送一个人逐渐接近黑洞,你会发现他们身上发生的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缓慢,最后,当他们的身体即将跨越事件视界的时候,他们看起来就像被冻住了一样。在你看来,他们的时间已经完全停止了;但在他们看来,是你的时间停止了。

    >> 这是引力时间膨胀,但还有一种由速度引起的时间膨胀。

    >> 考虑到上述两种原因引起的时间膨胀,如果他一直待在地面上的话将会比现在老0.02秒。这使得帕达尔卡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间旅行者,他向未来旅行了1/50秒。

    ◆ 白洞与虫洞

    >> 如果说黑洞是一个你永远无法从中逃离的存在,那么白洞就是你永远无法返回的地方。黑洞只进不出,而白洞只出不进。不过目前,白洞还只是理论性推测,只存在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推导中。

    >> 新西兰物理学家罗伊·克尔(Roy Kerr)在20世纪60年代时提出,黑洞中的奇点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环。通常情况下,一个撞入奇点的物体会被奇点从时空中抹去,但是如果克尔环(克尔提出的这个“环”)存在的话,它就能毫发无损地穿过去。

    >> 它会进入一个被称为“爱因斯坦–罗森桥”的隧道,然后在另一端被白洞“吐”出。有些人认为物体从白洞出去之后到达的仍然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内部,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物体此时已经处于另一个宇宙中了。无论哪一种说法是对的,由于白洞只能出不能进,这个物体都无法再通过白洞回到原来所在的地方。

    >> 爱因斯坦–罗森桥有一个更为通俗的名字:虫洞。

    ◆ 霍金辐射

    >>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教授终其一生都在钻研黑洞的奇异特性。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黑洞会在被称作“霍金辐射”的效应下逐渐蒸发。

    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宇宙中会在瞬间凭空产生一对正反虚粒子,然后瞬间消失,以符合能量守恒。——译者注

    >> 物理学家知道,看似空旷的宇宙不可能真的是空的。宇宙不断地将能量转化为一些成对的粒子,它们就像灰姑娘的马车一样,很快就会消失,否则就违背了物理定律[插图]。

    >> 物理学家知道,看似空旷的宇宙不可能真的是空的。宇宙不断地将能量转化为一些成对的粒子,它们就像灰姑娘的马车一样,很快就会消失,否则就违背了物理定律[插图]。

    >> 他想象出的场景是这对粒子中的一个落入了黑洞中,而另一个在外面,由此它们就再也无法一起成对消失了,于是一个被黑洞吸收,另一个则逃到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这个落单的粒子在向外逃逸时会吸收一部分来自黑洞的能量,而它带着能量向外传递的过程就是霍金辐射。

    >> 也就是说,黑洞并不完全是黑的,它们会以霍金辐射的形式发出极为微弱的光芒。

    ◆ 万物理论

    >> 史蒂芬·霍金在黑洞通过霍金辐射逐渐蒸发的研究中结合了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量子力学——微观尺度下粒子运动的规律,以及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 对引力以及行星的公转轨道进行计算时不需要考虑量子力学;同样,解释原子的运动规律时也不需要考虑引力。但黑洞是不一样的,当恒星发生坍缩时,大量物质被塞进了一个很小的空间中,引力突然在原子大小的尺度上也起到了作用。

    >> 物理学家们非常重视这些问题,并且一直试图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结合成一个理论——一个可以用于解释宇宙万物的通用框架,从最小的亚原子粒子到最大的超星系团全都适用,这就是万物理论。

    >> 这两种理论就是不太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它们是完全不兼容的,对其中一个理论的应用会产生与另一个理论的不可调和的分歧。而这促使物理学家们开始探索更加极端的可能性,其中包括探索更多的维度——而非我们熟悉的三维时空。

    ◆ (超)弦理论与圈量子引力

    >> 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周遭的一切都是由很小的弦发生振动构成的。就像用不同的方式在乐器上拨动琴弦会产生不同的音符一样,这些弦的振动会创造出各种亚原子粒子。而把这与超对称性理论相结合,就有了超弦理论。

    >> 弦理论的研究者可以使用这一模式来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结合在一起,但是他们的方程只有在空间有9个维度时才成立。这些物理学家为了解释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是3维的,提出其他维度蜷缩到了微观世界中,我们无法观察到它们。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些维度真的存在,也无法证明超弦理论不只是一个存在于数学推导中的幻想。

    >> 爱因斯坦认为,时空是一种连续的结构,当它被大质量物体弯曲时会产生引力。但是在量子力学中,没有任何东西是连续的。在圈量子引力论中,时空量子也是不连续的,而是由一些闭合的环编织而成的结构

    >> 在圈量子引力论中,时空并不是平滑的,而是呈颗粒状,这可以通过某些方式进行验证。天文学家正在观测并研究来自遥远星系的光,验证其是否在传播过程中被这种时空结构所改变。

    ◆ 系外行星

    >> 地球位于宜居带——这是恒星周围可能有液态水存在的一片非常狭小的区域。

    ◆ 凌星法

    >> 其他恒星周围的行星——我们称之为系外行星

    >> 迄今为止,它已经发现了超过2 000个系外行星,其中有一些正好位于宜居带内。

    ◆ 径向速度法

    >> 远离我们的光源会变得更红(红移),而靠近我们的光源则会变得更蓝(蓝移)。

    ◆ 目前为止的收获

    >> 天文学家们真正想说的是,如果行星具有和地球相同的大气成分,才有可能在适宜的温度下出现液态水。

    ◆ 探究大气特征

    >> 氧气可以被视为一种生物特征气体——如果观测到哪颗行星有大量氧气的话,那里就有可能存在生命。

    >> 天文学家们将采用用于探究恒星成分的方式来探究系外行星的大气:光谱学。当一颗系外行星运行到它的恒星前面的时候,一些星光将穿过它的大气层,并最终传播到我们的望远镜中。由于大气中的某些化学物质会吸收特定波段的光,所以我们根据最终得到的吸收线就能知道其大气中含有哪些成分。除了氧气和水之外,我们也在寻找其他潜在生物特征气体的迹象,例如甲烷。

    ◆ 系外卫星

    >> 寻找系外行星本身就已经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了,寻找系外卫星更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

    >> 来自卫星的引力会周期性加快和减慢行星围绕恒星运行的速度

    ◆ 第5章 星系

    >> 我们的银河系是一个嵌入暗物质光晕的扁平的大圆盘,它中央处凸起,四周有旋臂

    >> 虽然全世界都能看得见它,但是南纬30°地区是最适合观赏银河的地方,因为最明亮的部分集中在人马座和天蝎座附近,而它们正巧就在这片地区人们的头顶上。南纬30°纬线从智利和阿根廷开始,一路经过南非,然后继续向东穿过澳大利亚城市珀斯和布里斯班。毫无疑问,世界上最好的望远镜中有好多架都建在这条纬线上。天文学家们都想抢到一个前排座位来研究银河中的奥秘。

    >> 圆盘中的恒星都围绕银河系中心逆时针旋转——这与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方向相同。

    >>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周围有许多恒星飞速运行的极其明亮的无线电波源,这就是人马座A*。

    >> 这么大的质量,却塞进了相对较小的空间,唯一可能的答案就是,它是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也就是说,太阳正带着我们一起以将近100万千米每小时的速度围绕着一个黑洞运行。

    >> 观测黑洞周围的区域需要一台口径和地球直径一样大的望远镜,因此天文学家连接起世界各地现有的望远镜,“建造”起了视界面望远镜

    >> 人马座A*吞噬了一个质量相当于数百倍甚至数千倍太阳质量的气体云后触发了它们的形成。

    ◆ 银河系自转问题

    >> 旋涡星系边缘处恒星的公转速度与中央突起处的恒星一样快。

    >> 银河系中隐藏着一些我们看不见的隐形物质,这种“暗物质”将会提供额外的引力,所以边缘处的恒星速度才会那么快。

    >> “晕内大质量高密度天体”(MACHOs),这些东西从本质上说仍是正常的天体,比如黑洞和中子星。它们的尺寸很小,很难被看到,但是它们质量很大,会产生很强的引力。

    >> 我们可以在某个MACHO偶然间从远处的恒星前面经过的时候,通过微引力透镜效应发现它。但是这类事件发生得太少了,只用MACHOs无法完全解释上述的自转问题。

    >> 现在天文学家们认为暗物质还可能以“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的形式存在。其中,“弱相互作用”是指它们与光之间没有相互作用(因此我们看不见它们);“大质量”指缺少了的那部分引力只可能由这部分粒子提供。与MACHOs不同的是,我们此前从未见过WIMPs,它们是粒子物理学家们为了解释银河系自转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物质。

    >> 该理论认为引力的计算并不总是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中那样,在大尺度上进行计算时需要进行修正。

    >> 。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不断膨胀的宇宙中,正是暗物质产生的引力将普通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恒星和星系。

    >> 暗物质还能用于解释为什么仙女座大星云未来将和银河系发生碰撞。二者在宇宙膨胀的情况下反而逐渐向彼此走近。只有这两个星系中的物质是现在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所有恒星的80倍,才有足够的引力令它们互相拉动对方。

    ◆ 本星系群

    >> 本星系群指的是银河系附近所有的星系的集合

    >> 麦哲伦云几乎只在南半球可见

    >> 离我们较近的恒星,可以用视差法测量其距离。但是对于那些太远的恒星,视差法便不再奏效,这时我们需要“标准烛光测距法”。

    >> 这种方法像是透过远方建筑物的窗户观察一个灯泡,距离越远,灯泡就越暗,因为光会随着距离变长而减弱。这时,只要知道这个灯泡的实际亮度(比如40瓦或者60瓦),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它的亮度减弱了多少,进而计算出我们与这座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 如果没有望远镜,我们仅凭肉眼能够看到的最远的天体是什么呢?答案是离我们最近的星系——仙女座星系。

    >> 当我们看向仙女座星系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它在250万年前发出的光。这束光刚出发的时候人类甚至还没有出现在地球上。那还是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远祖南方古猿才刚刚学会用石头制作工具。

    >> 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两者之间正在以每秒100千米的速度互相靠近,并且这一速度还在加快。在大约40亿年后,这两个巨大的星系将发生碰撞。

    ◆ 更遥远的星系

    >> 表5-1 宇宙与地球的类比对照表

    [插图]

    再把视野放得更大一些,接下来就是城镇(或城市)的类比。一个星系即为星星组成的小城,因此银河系相当于我们在太空中的故土。而其中心凸起处的“市中心”区域就比边远地区的“郊区”更为繁华。

    在地球上,许许多多的城镇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国家,在太空中,则是星系组成了星系群。国家一般坐落于比其范围更大的陆地之上,即大陆,这些星系团也都位于更大的超星系团之中。

    ◆ 星系分类

    >> 哈勃序列把星系分为三类: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透镜状星系(旋臂不够清晰的圆盘星系)。

    ◆ 红移

    >> 如果一个光源正在远离你,它的光波将会伸展开来,其谱线——黑色条形码图案——将向着光谱的红色端移动;光源在接近时,其谱线则会向蓝色端移动。谱线移动得越多,代表物体移动的速度越快。

    >> 几乎宇宙中的所有星系都在远离银河系。

    ◆ 哈勃定律

    >> 星系距离越远,红移越大,也就是说,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哈勃于1931年发表了这一研究。

    ◆ 正在膨胀的宇宙

    >> 实际上是星系之间的间隔随着它们之间的空间的伸展而变大。我们和遥远星系之间的距离越大,我们与它之间的空间就伸展得更多,在我们看来,就像是它们远离我们的速度变快了。

    ◆ 第6章 宇宙

    >> 我们可以用宇宙变大的速率——哈勃常数——反过来计算出宇宙从何时开始膨胀,现在我们得到的答案是138亿年前。

    >> 这些线索共同表明,一个极小、极热的点在大约138亿年前发生了爆炸,而时间和空间即起源于此,天文学家称其为“宇宙大爆炸”[插图]。从此以后,在爆炸中产生的宇宙就一直不断地膨胀同时冷却。

    >> 最初,“婴儿宇宙”中充满了能量,但是在大爆炸发生后的第一秒内,极高的温度足以将能量转化为物质。质子、中子、电子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形成的——正是这些粒子构成了原子。

    >> 我们现在把这种辐射称为宇宙微波背景(CMB)。它完全是被偶然发现的,但是这一发现却将稳恒态宇宙模型完全击溃。它也作为一个铁证,表明宇宙的确是从一个极小、极热的点演化而来。

    >> 大爆炸理论的四大支柱分别是:·宇宙膨胀·核合成(75%的氢和25%的氦)·宇宙微波背景·类星体的分布

    >> 这就是为什么天文学家说大宇宙大爆炸同时发生在每一点上。

    ◆ 暴胀

    >> 宇宙的诞生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时空中的一个量子泡沫中产生的,但我们仍然需要解释为什么这个气泡不会消失。根据暴胀理论,如果这个气泡经历了类似暴胀的迅速膨胀的过程,那么它的确有幸存下来的可能。

    >> 物理学家们如果想让暴胀场中的能量得以巧妙地转化为类似大爆炸的结果,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方式——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每当一部分能量发生转化后,就会出现一次新的大爆炸,并创造出一片全新的独立的空间,接下来暴胀会接着在其他地方继续发生。这就是“永恒暴胀”,它的影响极为深远。

    >> 多次大爆炸意味着多重宇宙,根据暴胀理论,其数量是近乎无限大的——甚至可能就是无限大。

    >> 目前,多重宇宙还不是一个被完全接受的说法。它像一个万花筒,每一件事的所有可能性都分别会在不同的宇宙中发生。如果说多重宇宙是无穷多的,那么每一种可能性都会发生无穷多次。

    >> 也就是说,在那个与这里完全相同的宇宙中,“你”正在做着相同的事情——完整地重复所有的场景。

    ◆ 宇宙的边界

    >> 宇宙的膨胀应该是逐渐减慢的。

    ◆ 暗能量

    >> 天文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的物质构成为68%的暗能量和27%的暗物质,而构成普通物质——如你我这样的物质——的原子仅占5%。

    ◆ 大撕裂

    >> 空间将会继续以更快的速度伸展,而更大的空间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暗能量,这则会继续加速宇宙的膨胀。

    >> 恒星之间的空间伸展得太大,以至于暗物质已经无法将它们黏合在一起,星系也会散架。恒星与行星之间的空间同样也会伸展,最终太阳系也会在膨胀中毁灭。

    >> 计算表明,如果真的会发生大撕裂,我们的宇宙将在220亿年后死去。

    ◆ 结语

    >> 我想说,因为探索未知这一行为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基因中。人类的好奇心把我们带出了非洲,走向了全世界。我们站在了珠穆朗玛峰的山巅之上,也曾前往马里亚纳海沟一探究竟;我们目睹了月球上的“地出”和火星上的日落,还观察了可观测宇宙的边界。我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们,要探明所有的未知,要不断地探索知识的边界。

    >> 别忘了,我们本就是星星的孩子,我们来自太空。我们骨骼中的钙元素和血液中的铁元素是在濒临死亡的恒星核心处产生,并且通过超新星爆发散播到宇宙中的各个地方的。向太空进发其实只是一趟回家的旅途。而我们在天文学和太空探索中付出的努力,正一步一步地实现着在太空中永久生存下去的梦想。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6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8分

  • 使用便利性:3分

  • 书籍清晰度:5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5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5分

  • 稳定性:8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7分


下载点评

  • 速度快(358+)
  • 中评(517+)
  • 赚了(220+)
  • 章节完整(630+)
  • 盗版少(557+)
  • 书籍多(429+)
  • 快捷(649+)
  • 四星好评(377+)
  • 可以购买(391+)
  • 推荐购买(386+)
  • 好评(160+)
  • 还行吧(429+)
  • 购买多(540+)

下载评价

  • 网友 訾***雰: ( 2024-12-29 07:08:38 )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权***颜: ( 2024-12-31 02:15:57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家***丝: ( 2024-12-12 17:02:29 )

    好6666666

  • 网友 师***怡: ( 2025-01-02 14:47:46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冯***丽: ( 2024-12-22 01:56:49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濮***彤: ( 2024-12-11 18:19:57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辛***玮: ( 2025-01-07 05:58:01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国***芳: ( 2024-12-29 04:21:01 )

    五星好评

  • 网友 谭***然: ( 2024-12-15 09:00:28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益***琴: ( 2025-01-05 19:31:44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沈***松: ( 2024-12-16 14:24:22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蓬***之: ( 2024-12-11 16:53:33 )

    好棒good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