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9-2020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8:09

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9-2020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9-2020精美图片
》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9-2020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19-2020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1950354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0-1
  • 页数:440
  • 价格:108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8:09

内容简介:

暂无相关简介,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暂无其它内容!


精彩短评:

  • 作者:ay 发布时间:2022-01-07 16:17:33

    不妨做一个反事实推理,没有疫情的2020年会如何:领导人原计划访问日本并(可能)斡旋美在日部署中导的问题;俄罗斯将迎来主场外交大年,金砖上合和美俄首脑会晤不断,特朗普确实可能在对俄问题上谋划交易;中印迎来建交70周年,筹划系列庆祝活动;中国将积极在东盟推动COC落地,缅甸的漂皎港、曼德拉铁路都将有所进展。显而易见,“今日还须爱今日”,2020年使一切回顾都显得厚重,使一切展望都显得苍白。PS有趣的是,对涉疆内容研判很少,是删改留白还是关注不够?

  • 作者:Seiji 发布时间:2022-04-28 11:42:30

    对全球国际关系与战略的客观描述。作为全面了解的途径可以了。2022.2.28

  • 作者:豬不鳴 发布时间:2020-06-19 21:30:05

    2020/020 "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儿个内阁下台,明儿个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写的太水了

  • 作者:庐山罩紫龙 发布时间:2020-11-26 22:47:44

    问题很多,都是他们的锅;成绩很大,因为有大大。

  • 作者:四宫六道 发布时间:2022-10-17 09:19:47

    破罐子怎能就这样破摔

  • 作者:New be 发布时间:2014-07-12 07:18:27

    花了2个多月仔细研究了每一个性格。 这本是到目前为止解释最详细最全面的一本。


深度书评:

  • 闹鬼的不是房子,而是我们的大脑

    作者:Page Zero 发布时间:2023-07-09 14:10:15

    本文约5000字,阅读需用时20分钟。

    《以眼还眼》简体中文版封面

    引子

    《以眼还眼:魔术、幻术与骗术》记录了人类感知发展史中最诡谲且充满戏剧性的一块碎片——描述了从18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西方世界的“

    感知之战

    ”。这场“战争”的主战场,是魔术师(第2章)大战灵媒(第1-4章),随后科学团体(第3章)和灵异研究者(第4章)加入战局。虽然这些阵营龙蛇混杂,寻求的利益与目标各有不同,但争夺的内核只有一个——“观众”的错觉感知。

    《以眼还眼》是理想国“病玫瑰”系列第六本著作,其同样来自英国惠康博物馆*的一个展览——“迷雾幻境:魔术的心理学”(Smoke & Mirrors: The Psychology of Magic)。本书作者马修•L. 汤普金斯博士(Matthew L. Tompkins)是一位实验心理学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魔术师。这个跨界的身份,保证了本书主题的广度与深度。他在最后一章(第5章)中,把读者带回到心理学专业层面,介绍了“异常心理学”***、“错觉心理学”,以及其擅长的领域——将魔术手段应用于心理学实验。

    本书文字虽然只有23.7万字,但作者在绘声绘影的描绘中,播种了密集的心理学知识点。我不得不边做索引,边找资料补课。虽然耗费了时间,却享受其中。因为作者深谙“心理学写作之道”,正面对决的“斗法”案例,抓人眼球的心理学实验,搭配足够“劲爆”的图片,营造出一种置身于邪典(cult)电影中的氛围。例如,在最后一章中,作者介绍了著名的“镜中幻象”实验,可以让读者在最简单的条件下,快速体验“灵异现象”。

    这篇文字实在太长,如果您不喜长读,可以止步于此,我先来说一下结论:《以眼还眼》不仅可作为一本“错觉心理学”的专业书籍,还是一本足够“带劲”的通俗读物。不管你如何定位本书,其都是一本主题少见、内容有趣、装帧精良、值得收藏之作。

    进行中的降灵会:一个女鬼捧着“亡魂”之鸟与花。其来自灵异调查员哈利•普莱斯诸多玻璃幻灯片中的一张。

    是“错觉”,还是“幻觉”?

    在阅读《以眼还眼》的过程中,始终被一个翻译问题所困扰。本书将“

    illusion

    ”译成“幻觉”。以我仅限于在大学辅修心理学的知识储备,再联系本书内容,我认为“illusion”应译成“错觉”。为此,我咨询了从事相关专业的朋友,并查询了最新引进的外版教材,加以印证。为什么要较真这个用词?私以为搞清这个问题,可以对本书的阅读有所帮助,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先多言几句。

    简单讲,我们感知一个苹果(物理刺激),首先会通过五感(视、听、嗅、味、触)将其携带的信息转导(transduction)为大脑可以理解的形式(神经信号),这个过程被称为“

    感觉

    ”(sensations)。随后,这些信号被附加上其意义或你的个人意义(如苹果的形状、味道、你的喜好等),此过程则被称为“

    知觉

    ”(perceptions)。如果,在上述过程中,你的大脑对刺激模式的理解有误并欺骗了你,那么你就体验到了“

    错觉

    ”(illusion)。****

    在心理学中,“幻觉”的英文是“hallucination”,其来自拉丁语(“hallucinere”或“allucinere”),意思是“在头脑中漫游”或“闲聊”。#

    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幻觉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症状。普通健康人如果遭遇巨大的应激,并饮用了大量含咖啡因的饮品,也有可能产生幻觉。

    #

    也就是说,“错觉”指的是对真实刺激的误解,多见于正常人;而“幻觉”则是指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的一种错误的知觉体验,是一种严重的知觉障碍,多见于精神病患者。

    因此,结合本书内容,“illusion”译为“错觉”更为准确。

    (本文全部改用“错觉”一词替代书中“幻觉”,请自行鉴别。)

    两张亡魂照片。左图:“下跪的亡魂”,一个鬼影出现在西萨塞克斯郡阿伦德尔(Arundel)圣尼古拉圣公会教堂的祭坛下面,1940;右图:“雷纳姆宅邸的棕裙女士”,据说是多萝西•沃波尔的亡魂,1936。

    招魂术的鼓吹者——柯南•道尔

    不论国家、种族、宗教,与死者沟通都是生者的一种情感需求。且大多数宗教又认为——人死后,其精神或灵魂继续存在。这就滋生了沟通阴阳这门生意。在西方,掌握这一能力的人被视为“灵媒”(或称“招魂师”、“降魂术士”等),其沟通方法或媒介包括早期的“敲桌叫魂传信”、“石板传信”(心里描述法),到现在还存在的

    降灵会

    (Séance)等。

    降灵会风靡于19世纪,关于这种招魂术,可以参考英剧《9号秘事》(Inside No. 9)第2季第6集。在这一集中,不仅直观的展现了降灵会的形式,也揭露了其中的把戏。

    9号秘事 第二季

    (2015)

    9.1

    2015 / 英国 / 喜剧 悬疑 / 吉列尔莫·莫拉莱斯 丹·泽夫 里斯·谢尔史密斯 史蒂夫·佩姆伯顿 / 里斯·谢尔史密斯 史蒂夫·佩姆伯顿

    降灵会上的照片。灵媒托马斯•林恩(图片中人)在20世纪20年代举办的各种降灵会。左图是一根“亡魂之杖”。

    虽然招魂术从诞生就伴随着各种质疑,但其从不缺少有份量的鼓吹者。例如,在文学作品中创造了最具代表性的怀疑主义者典范,福尔摩斯之父,阿瑟•柯南•道尔爵士,他终其一生都是招魂“大业”的极力鼓吹者,他的妻子琼(Jean)更是一名职业灵媒。道尔表示自己曾面对面的与已经逝去的母亲和哥哥进行交谈。

    在问及是否可能被骗时,他回答:“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千真万确的,在这些事情发生时,我都是亲眼所见......如果一个人不能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不能相信这个房间里每个人的亲眼所见,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道尔的回答带有普遍性,归咎原因,就像约瑟夫•贾斯特罗(Joseph Jastrow)所说,“如果......观众相信自己能够证明超自然现象的存在,他很快就觉得表演中每一个.......事件都是灵异事件。”

    这两页插图呈现了著名的魔术把戏。来自阿尔伯特•A. 霍普金斯编辑的《魔术:舞台幻景与科学的转向》,1897。

    魔术大师——眼比手快?

    19世纪,也是魔术的黄金时代,如果想要在众多的魔术秀中脱颖而出,就必定要有自己独创的成名作,为了应对同行的挑战,增加舞台的戏剧性与刺激性,精心设计的表演不断在提升难度,直至搭上人命。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2006年上映的电影《致命魔术》(The Prestige)中,将这种氛围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部情节不断反转,被电影人称作“叙事结构范本”的电影,讲述了两位天才魔术师——出身贵族的Angier和工人家庭的Borden,为了追求魔术的极致表演,俩人从朋友变成宿敌,在台前幕后誓死一较高低的故事。

    致命魔术

    (2006)

    8.9

    2006 / 英国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休·杰克曼 克里斯蒂安·贝尔

    当我们讨论魔术表演时,普遍会惊羡于魔术师快速而精妙的手(身)法,归结于魔术师的勤学苦练。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手比眼快这一观念完全是错误的......这与速度无关,完全是注意力控制。”(见本书第211页)是的,从魔术诞生之始,其设计的原理,就是在思考如何误导和“欺骗”观众的注意力。

    美国魔术师约瑟夫•邓宁格正在模仿灵媒及招魂师可能使用的技法。

    魔术师 vs 灵媒——“矛”与“盾”之荡

    伟大的魔术师胡迪尼与柯南•道尔之间的友谊长达几十年,但他们的关系总是很紧张。胡迪尼认为道尔不可思议的好骗,而道尔认为胡迪尼总是疑神疑鬼。

    魔术表演存在于科学、灵异现象演示及戏剧这三者奇特的交界处。很多魔术师都认为自己是真相的揭露者,把拆穿灵异人士的谎言,当成己任。招魂术的诞生,以及随之出现的骗子,开启了历史上众多魔术大师的职业生涯,胡迪尼就是其中之一。

    1912年7月7日,胡迪尼在纽约港首次公开表演其标志性的魔术。

    在其职业生涯的早期,他曾向付费观众表演过灵媒惯用的把戏,“招魂术士抵制者”甚至成为胡迪尼的人设标签。他私下会扮成老者混入某个降灵会,当场制造陷阱揭露灵媒。例如,一位灵媒宣称自己能让亡魂在黑暗房间中弹奏乐器,胡迪尼就把乐器悄悄涂黑,然后在降灵会进行到一半之时,突然打开灯,让大家看到灵媒的嘴和手都已经涂成了黑色......

    胡迪尼会和当地警察合作,制订逮捕骗子的计划,甚至跑到了美国国会作证,促成一项对骗子灵媒的惩罚法案。当然,笃信招魂术的人,反过来也指责胡迪尼是个骗子,其中就包括他的好朋友柯南•道尔。

    灵质泄出。来自托马斯•格伦迪宁•汉密尔顿的调查相册(1932)。灵媒口中吐出的就是所谓的“灵质”,实际上就是“纱布”。

    科学之道

    20世纪之交,科技处于动荡期。科学家源源不断地揭示出——如放射、电磁等曾几乎难以想象的、不可见的自然力量。讽刺的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研究成果,被大量应用在证明和探索灵异世界的存在。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创建者,美国心理学之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也是美国灵异协会的主席。他宣称发掘了一位真正的灵媒——来自波士顿的利奥诺拉(Leonora Piper)女士。利奥诺拉声称自己在进入一种特殊的“自我催眠状态”后,可以接收到来自“灵魂指引者”发来的讯息。参与者可以握住她的手,举到自己嘴边,然后对着她的手与灵魂“通话”。英、美的灵异研究者对利奥诺拉的几百场聚会进行了记录,记录下了几千页的手稿。

    魔术师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认为,奥诺拉之所以知道许多她原本不应该知道的东西,是因为她运用了被魔术师称为“冷读术”和“热读术”的技术。所谓冷读术,就是当表演者面对观众一无所知时,可以使用话术技巧,把对话伪装成独白——模棱两可或含糊其辞的陈述,观众会对此得出自己的理解。表演者再解读观众的理解,反馈给对方。这种类似的话术技巧,现在也被应用于保险推销之类的话术培训中;而热读术更加直接,表演者在演出之前就已经秘密收集了观众的信息。据说,同时代的灵媒记录了众多参与者的个人信息,编写成“蓝皮书”,在同行之间流传。

    关于这类表演,可以参看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Guillermo del Toro)在2021年的电影《玉面情魔》(Nightmare Alley,又译《噩梦巷》)。

    玉面情魔

    (2021)

    6.8

    2021 / 美国 / 剧情 悬疑 犯罪 / 吉尔莫·德尔·托罗 / 布莱德利·库珀 凯特·布兰切特

    对灵异现象,或超自然现象的研究,伴随着各种质疑,不断的推翻重来。其中不乏严谨而有见地的研究,大多被划归到心理学领域。如德国哲学家及业余魔术师马克斯•德索(Max Dessoir)在1889年提出的“超心理学”概念,其不再关注招魂师对于人死灵生的主张,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超感知觉”这一概念上。也就是说,研究者把研究重点从通灵者,换成了普通大众。

    左图:特克斯勒效应;右图:异常运动错觉

    错觉心理学

    你自己或身边人是否在屋里看到过鬼影?有些是影影绰绰的黑影,眼睛发出微光,甚至是已故的亲人。或者,你是否遇到过“鬼压床”?最诡异的是,这些遭遇往往还会伴随着强烈的真实感!

    心理学将之归于一种“错觉”。健康的大脑在睡眠和清醒状态之间的过度,并不能保证每一次都能平稳。有时当我们醒来时,梦境中的内容会进入我们的意识之中,产生错觉。这种现象被称为“

    醒前错觉

    ”;如果发生在入睡前,则被称为“

    入睡前幻觉

    ”。

    至于“鬼压床”,则被视为“

    睡眠麻痹

    ”,是梦游症的反面,即你醒来却无法动。这是一种正常的神经现象,也不少见。据专家统计,50%的人会在一生中经历至少一次睡眠麻痹,而其中75%的人会伴随有栩栩如生的错觉。

    如果还存在怀疑,可以自己在家中做一个实验,你会很快看到“灵异的自己”。

    请你置身于一个黑暗的房间,将手机的电筒打开,放在身后的地面(确保光线要昏暗到只能辨别明暗的程度),你坐在一面镜子前,盯着镜中自己的鼻尖(或额头),尽量不要转动眼球和眨眼。然后等待。

    奇怪的事情很快就能发生,你镜中的脸开始扭曲,甚至变成了奇特的生物或鬼怪。

    这个实验就是认知心理学家乔瓦尼•卡普托(Giovanni Caputo)在2010年发布的“

    镜中幻象:陌生的脸

    ”(详见本书第199页)。它可以将强烈的视错觉植入到健康、清醒的参与者大脑中。在测试中,66%的参与者看到自己的脸发生扭曲,其中45%的人甚至看到从没见过的生物或鬼怪。

    卡普托的实验关注于“如何引发”而非“为何产生”错觉,至于错觉背后具体的心理学机制则尚未明确。本书作者将之解释为“特克斯勒消逝效应”(Troxler's Fading)和“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的结合作用,具体不再扩写(详见本书204页)。

    闹鬼的房间。1977年10月和11月在伦敦北部恩菲尔德格林街284号的霍奇森家里拍摄。本事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尾声

    4月初,我在新加坡参加了一场AI主题闭门会议。一个来自深圳的初创公司,被邀请进行了展示。他们随机邀请了一位与会者,现场加了微信好友,并询问其最欣赏的漫威英雄?答:当然是钢铁侠。一分钟后,他接到了Robert Downey Jr.的微信视频电话。这当然不是真的钢铁侠,而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结合的AI换脸+声纹拟合技术的落地应用。虽然这项技术已并不新奇,但当钢铁侠毫无延迟,对答如流的出现在投屏上,台下大部分挑剔的与会者,都不由自主的鼓起了掌。

    到了自由提问环节,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当问及该应用的法律环境与商业可行性时,刚才还信心满满的发言人,变得磕巴起来。其实,不用听他的解释,所有人都能联想到那只叫做Dolly的基因克隆绵羊。可能这项应用最显性的去处,就是电信诈骗集团。实际上,相关的诈骗案件已经出现在我们周围。

    人类的感知,被技术的革新不断突破,诸如“眼见为实”之类的古训,已经可以尘封在书本之中。当我们回看科学史,很容易会唏嘘于前人当时的愚昧。无法解释的事情,往往会被神鬼之说一笔带过。科学进步与人类的认知之路就像被迷雾笼罩的崎岖谜宫,当下更被地缘政治所捆绑。但从古至今,渺小的人类始终被好奇心所驱动,扬帆于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探索着无穷无尽的浩瀚未知。

    《以眼还眼》封底

    延伸阅读:本书作者的论文(英文)

    幻影消失的魔术技巧:关于在动态场景中不存在物体消失的研究(The Phantom Vanish Magic Trick: Investigating the Disappearance of a Non-existent Object in a Dynamic Scene)

    PDF下载地址:

    点击这里

    注释

    *

    英国惠康博物馆

    (Wellcome Collection)由著名药剂师,企业家亨利•惠康(Henry Wellcome,1853-1936年)爵士个人建立。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医学与健康博物馆之一。博物馆中藏有一切有关“人”和“人体”的物件,包括与医疗、健康有关的书籍,各式医疗器械、教学模具,从古代巫术的仪式物品到现代的全套手术装备,甚至还有拿破仑的牙刷,南丁格尔的拖鞋,达尔文的随身杖。

    ** 马修•L. 汤普金斯博士(Matthew L. Tompkins)在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完成博士研究后,现成为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认知科学系“选择盲点实验室”(Choice Blindness Lab)的博士后研究员。——来自其

    个人官网

    ***

    异常心理学

    (anomalistic psychology):现代实验心理学下面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个体“怪异、奇特经历”。——《以眼还眼》,第198页。

    **** 津巴多等,《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8版),简体中文版,中国工信出版社,第118页。

    # 胡利等,《变态心理学》(第18版),简体中文版,中信出版社,第642页。

  • 说话的逻辑艺术

    作者:RickyZhang 发布时间:2017-02-02 18:28:38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每天也听到别人说了很多。但有谁去仔细考虑过每句话甚至每个词背后的逻辑结构吗?也许你懂得如何去揣摩意思,如何运用更高的技巧或者情商去沟通。但这一切如果仔细的去量化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就是这第一册的《神奇的结构》。作为NLP的开山之做,这种研究方法和思路奠定了NLP这几十年的长足发展。

    也许还有很多其他有关说话艺术的书籍,但班德勒先生的这种理论化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是已经彻底拆解了所有关于语言逻辑。如果真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那对于人际沟通将是会有极大的帮助。

    其实我最佩服NLP的不是用来可以做些能量很强的事情,而是佩服NLP集大成的能力,能集大成把艾瑞克森的催眠治疗、萨提亚的家族治疗、贝特森的行为理论,还有皮耳氏的完形疗法的亮点全部结合起来创建一套新的理论。

    但这本书唯一诟病的无非是在中文翻译上,晦涩的翻译硬是把这本书翻了一本枯燥的教材。有机会有能力的一定要去看看原版。而且英语的语言逻辑稍微和中文会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2016-9-5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5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6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3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6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简单(512+)
  • txt(599+)
  • 实惠(478+)
  • 赞(94+)
  • 藏书馆(617+)
  • 格式多(223+)
  • 购买多(86+)
  • 内容完整(434+)
  • 小说多(433+)
  • 中评(97+)
  • 好评(265+)
  • 引人入胜(349+)
  • 超值(262+)

下载评价

  • 网友 曾***文: ( 2024-12-13 09:59:32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曾***玉: ( 2024-12-23 15:22:02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温***欣: ( 2024-12-26 19:14:50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步***青: ( 2024-12-15 03:40:51 )

    。。。。。好

  • 网友 印***文: ( 2025-01-05 10:24:05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冷***洁: ( 2024-12-24 02:51:03 )

    不错,用着很方便

  • 网友 龚***湄: ( 2024-12-25 17:18:42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马***偲: ( 2025-01-04 21:18:12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焦***山: ( 2024-12-31 23:25:17 )

    不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