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考研英语分项复习指南(附光盘修订版)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7:52

考研英语分项复习指南(附光盘修订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考研英语分项复习指南(附光盘修订版)精美图片
》考研英语分项复习指南(附光盘修订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考研英语分项复习指南(附光盘修订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81077273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4-03
  • 页数:424
  • 价格:29.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7:52

内容简介:

听力

从往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基本听不懂;2.拼写错误;3,辨音错误;4.听音不全,丢词,漏词。针对听力试题中A节“填充表格”,B节“补全句子或简要回答问题”,C节“多项选择”的特点,本书提供了具体实用的解题要领和应试技巧,并指出如何培养听力能力的途径。提供了5套听力实战预测试卷,聘请著名语音专家Paul Denman(原标准试卷录音者)和Claire Davies录音,用光盘向考生免费提供,同时考生可在WWW.buaapress.com.Cn网址免费下载。

英语知识运用

试题分为词汇知识、语法结构、搭配和语篇衔接四种类型,词汇题型为考试重点。英语知识运用首先检验的是阅读能力,所以首先要读懂短文,同时灵活应用自己在语法、词汇、逻辑、上下文、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所掌握的知识。尽管现在考试试卷中去掉了“语法结构和词汇”部分,但考生必须重新加以重视,否则很难在英语知识运用和其它试题中取得良好成绩。本书特对语法结构和词汇知识两部分重点内容进行了概述,对考生有极大的帮助。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历来都是英语考试中的“重头戏”,不但考查考生对词汇、短语、句型等习惯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考生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语言和社会背景等非语言性知识全面了解。本书对阅读理解常用的7种题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同时为考生提供了针对性的解题技巧和仿真练习,使考生能迅速培养综合性解题能力。


书籍目录:

篇 听力

章 听力出题的形式和要求

第二章 听力答题的要领和方法

第三章 如何培养听力能力

第四章 调整应试心理和记忆

第五章 对话题型应试技巧

第六章 短文听力题型和解题技巧

附:听力材料中常出现的词组和短语

第七章 听力预测题及原文与答案

第二篇 英语知识运用

章 关于完形填空

第二章 英语语法结构要点概述

第三节 词汇知识重点概述

第四章 典型全真试题分析

第五节 自测练习及答案与解析

第三篇 阅读理解

部分 阅读

章 概论

第二章 理解主旨要义

第三章 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

第四章 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的词义

第五章 文章的总体结构及单句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进行有关的判断、推理和引申

第七章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或态度

第八章 典型全真试题分析

第九章 自测练习

第二部分 英译汉

概述

章 英译汉出题方式及评分标准

第二章 翻译标准及翻译过程

第三章 翻译方法与技巧

第四章 翻译方法与技巧

第五章 典型全真试题分析

第六章 自测练习

第四篇 写作

……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正在全力查找中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听力 从往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基本听不懂;2.拼写错误;3,辨音错误;4.听音不全,丢词,漏词。针对听力试题中A节“填充表格”,B节“补全句子或简要回答问题”,C节“多项选择”的特点,本书提供了具体实用的解题要领和应试技巧,并指出如何培养听力能力的途径。提供了5套听力实战预测试卷,聘请著名语音专家Paul Denman(原标准试卷录音者)和Claire Davies录音,用光盘向考生免费提供,同时考生可在WWW.buaapress.com.Cn网址免费下载。

  英语知识运用 试题分为词汇知识、语法结构、搭配和语篇衔接四种类型,词汇题型为考试重点。英语知识运用首先检验的是阅读能力,所以首先要读懂短文,同时灵活应用自己在语法、词汇、逻辑、上下文、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所掌握的知识。尽管现在考试试卷中去掉了“语法结构和词汇”部分,但考生必须重新加以重视,否则很难在英语知识运用和其它试题中取得良好成绩。本书特对语法结构和词汇知识两部分重点内容进行了概述,对考生有极大的帮助。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历来都是英语考试中的“重头戏”,不但考查考生对词汇、短语、句型等习惯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同时考查考生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科技、语言和社会背景等非语言性知识全面了解。本书对阅读理解常用的7种题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同时为考生提供了针对性的解题技巧和仿真练习,使考生能迅速培养综合性解题能力。


精彩短评:

  • 作者:老糖酸菜牛肉面 发布时间:2013-04-23 10:23:32

    乔治“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加菲“那第二美好的东西多少钱”

  • 作者:zia 发布时间:2012-09-28 12:35:39

    没有亲身经历,就无法理解神经衰弱者的自我主义。神经紧张,度秒如年,甚至是濒临死亡的绝望。回来了,发现世界更值得珍惜。

  • 作者:王悟空 发布时间:2022-02-08 20:36:46

    虽然能预料到自己将来会读很多遍这本书,但是确实无法对标周志明大佬的书

  • 作者:鱼丫丫。 发布时间:2012-06-21 09:50:08

    大学读书馆。已阅。

  • 作者:7天 发布时间:2023-06-18 18:02:36

    大开本图文印刷很精美。来自五大洲,可以畅想这些好看的地方。优点是每个地方标注了大致位置,特色亮点等等。缺点是多数镇只有一张照片,少数镇有多几张照片,所以难以了解全貌。

  • 作者:wuzhai 发布时间:2021-08-06 22:00:58

    很水,


深度书评:

  • 【转载】当作家吐露秘密,让我们侧耳倾听

    作者:三辉君 发布时间:2015-09-28 10:44:22

    文 / 王志军

    索尔·贝娄说过:“文学始于秘密。”

    一位作家的秘密,在我看来通常包含两种:一种是由他的成长、情感、交游等等构成的人生经历,包括那些激发他写作的决定性事件和许多灵光闪现的隐秘时刻;另一种是他写作中隐藏的技艺和思想,虽然读者会在阅读时自行辨别,但实际上常常和作者所想相去甚远。关于前者,大部分现代作家希望能够让自己的作品和生平区分开,尤其反对读者从小说中去辨认作者形象,哪怕许多作家最开始写的常常是包含自传因素的小说。不管怎样,很多作家并不愿过多谈论自己的过去,特别是那些可以称为“秘密”的事件。关于后者,技艺和思想是写作的独创性保证,有的作家将其视为自己的核心机密,有的不愿意谈论这些,仅仅是因为这会让人显得自大——比之和盘托出,他更愿意让作品本身去说话,让读者自己去发现。

    因此,当我们有幸听到作家自己谈论他的秘密时——他总会在某些时刻吐露心声——那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刻。索尔·贝娄,197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三次获美国全国图书奖,一次普利策奖,作品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在国内也有很多忠实读者。他的小说总体来说呈现的是现代派面貌,充满思辨色彩,涵盖了庞杂的现实,并且,他的句式是一种和海明威式简洁对立的繁复句式,这都让读者理解起来不那么容易。这本访谈录的翻译出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更真实的索尔·贝娄。

    洞察世事、谈论创作、评点作家,对于一个立场鲜明又过于耿直的人来说,这样吐露“秘密”似乎并不是“稳妥”的选择,但正如访谈标题所说:《在我离去之前,结清我的账目》,接受访谈时贝娄已84岁了,他还有什么好在乎的呢?

    第一种秘密

    文化和身份的冲突赋予了他不同视角

    索尔·贝娄的父母是在彼得堡经商的犹太人,在俄国生活富足安逸。移居加拿大后一切重新开始,后来又举家迁往美国的芝加哥。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父母彼此说俄语,和贝娄说意第绪语,而贝娄同时也要说英语、法语,并学习希伯来语,他就是在多种语言的交汇中开始领悟世界的。由于忙于生计,父母对孩子无暇顾及,他自己找到的解决办法,用他的话说,“碰巧是阅读”,除了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他还读了很多俄罗斯小说,因为他觉得那里是“故乡”。

    欧洲传统,犹太人身份,美国的开放精神,这就注定了索尔·贝娄一出生就处在一个剧烈的冲突和矛盾之中,既有现实生活的,也有思想、信仰上的。他在访谈录中透露,8岁时曾因病住院,周围都是信仰基督教的人,除了《新约》没有任何读物,于是他感到自己“爱上了基督”。考虑到他身边的孩子不断病死,自己也病得很重,福音书带来安慰是可以理解的。可对一个犹太家庭来说,这可有点离经叛道。这是他第一个大秘密,他从来没敢告诉家里人,因为那会吓坏他的母亲。直到晚年,他仍对此无法忘怀。

    高中之后贝娄是个让家里担心的“问题青年”,他着迷于当时的流行思想,有一阵成了威廉·莱希的信徒,“在沙发上进行裸体治疗,为了成为我的动物自我。”但问题并没有看起来那么严重,因为他的叛逆,更多体现在追求思想的层面,这种荒唐、盲目的探索,让他收获了宝贵的经历,并逐步形成健全成熟的自我,“目睹生活是如何形成的,是件令人着迷的事”,以至于后来存在主义这样的新潮思想,再也不能轻易影响他了。

    为了读大学,他到父亲的煤场赚学费,他和经商格格不入,上大学后就彻底和家里生意断绝了关系。也正是在大学期间,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要成为职业作家,并用一生的实践不断坚定这一信念。他自己说过:文学始于秘密。的确是这样的,在他的成长中,身份的疏离和精神的孤独,以及对其寻根问底的过程(这种向内的探寻包含着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是他投身写作一个显而易见的根源。也正是因为从这种动荡冲突中走出来,锻炼了他清醒的头脑,让他对时代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判断。20世纪,许多大艺术家、作家都是犹太人,并不是一种巧合,身份赋予了他们不同的视角: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从外部观察自己生活的环境,也会从内部探究生存的根本问题。动荡的生活和多舛的命运赋予了他们表达的渴望和勇敢面对真相的气质。体现在索尔·贝娄身上,正是通过一个“外来人”的体验,美国巨大的包容和基本价值观中偏重理想主义的部分才让他有了更深的体会,也让他能够从美国社会“野蛮的实用主义”之平庸中挖掘出自己的故事,并保持“适度的乐观主义”。

    第二种秘密

    他的工作就是做他自己

    由于文化上先天的联系,他很自然把欧洲的传统植入了美国文学。有评论家认为,他是这一代美国作家中,唯一吸收传承了整个欧洲经典遗产的人。但他也是非常美国化的,他发明的新的“美国句式”,他关注的美国知识分子和美国生活,都表明每个作家只能在自己的范围内才能达到深刻。索尔·贝娄认为,关于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从睁开眼睛开始看到这个世界,到每时每刻不同的经历,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对个体的注目,对独特性的探求一直贯穿在他的写作中。他说,他的工作,就是做他自己。

    在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感受时,他觉得自己终生保持了孩子似的直觉,也一直无法摆脱从儿时起就有的对死亡的恐惧。前者是他观察世界的方式,后者是他对世界的深沉之爱。他非常看重真实,认为如果不是表现真实,那么所写的东西就不值得任何人关注。作为一个小说家,他找到了自己表现真实的方式。在他深入喧嚣的时代深入探讨人性时,他不再试图给出终极答案,他接受了这样的事实:不再努力使一种立场尽善尽美,而是正在容忍你不知何故就是无法摆脱的秘密偏好或秘密的解决之道。

    在访谈中贝娄还有很多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比如,他谈到了严肃写作中的游戏体验,作品中人物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是两码事,把写作当做一个具有自身规则的工程,等等。对自己的作品《赫索格》《洪堡的礼物》等也都有问必答,可以说坦率到了可爱的程度。关于《赫索格》写了十到十五稿的问题,他说,那只是为了不让它毁于严肃。

    他得意地宣称,自己“在荒诞的人物中放置了某种价值观”。思想不应该是严肃的吗?不。索尔·贝娄清楚地道明了这一切:“存在另一种被我们所忽略的现实,真正的现实。这另一种现实总是在向我们传递着暗示,如果没有艺术,我们便接受不到这种暗示。”

    不管受采访者马内阿(当今罗马尼亚被翻译最多的作家)友谊的激励,还是年老后看透世事,索尔·贝娄在访谈中不仅讲出了许多自己的秘密,对朋友、同道也直言不讳地加以褒贬,对许多严肃的事,甚至可能触碰美国主流社会“政治正确”的事也心直口快,不做保留,这都让这部访谈录更为真诚有趣。若说从读者角度还有什么缺憾的话,那就是访谈录的篇幅还是有些短了,让人意犹未尽。不过还是让我们以在生活中应有的态度来结尾:珍惜已经有的,而不是遗憾那些没有的。对真正的作家来说,他的一言一行,哪怕日常的聊天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精神生活的纯度,我们可以借此更清楚地审视自我。

    毫无疑问,在当代精神生活是隐秘且被潮流所抗拒的,当贝娄的编辑问他对美国文化的衰落和他自己与它的关系持何种看法时,他回答:“当我决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时,我知道,社会将不容于我。我也知道我会获胜……那将是次小小的胜利。”这种孤独的勇敢和自信,对每个依然坚持珍贵的精神生活的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激励。

    原文刊载于新京报 2015年9月26日

    原文链接:

    http://www.bjnews.com.cn/book/2015/09/26/378906.html

  • 《无限与视角》读书笔记

    作者:Lowlibrarian 发布时间:2016-11-20 15:44:58

    Karsten Harries以视角原理(principle of perspective)为主线,把世界看成一座剧场:你买了哪个位置的票,你就受这个位置所提供的视角的束缚。不过,事情也绝非仅此而已。一方面,Harries认为,要破除绝对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所带来的价值、意义无涉,这容易遁入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技术与人性对抗;另一方面,像尼采式的“视角主义”也过于看低了理性与反思的作用,如果从主体中提炼不出任何普遍性的、适合所有人的东西,那么人与人之间便只是各说各话,没有可以公度的标准,主体上升到客观性之路受阻,后现代主义承诺了一种自由,却是一种可怕的终极自由。Harries同意布鲁门伯格对现代性的证成,对视角的反思必然使得人类能够意识到其他视角的存在,也就通过反思而超越了自身的视角本身。在此意义上,人类的太空旅行之梦需要返身回到地球呵护这个家园,唤起一种新的责任。(此书另外一个精彩的论述是,把现代性的发端上溯到中世纪,在天文学革命发生以前,唯名论就为新科学做好了准备。没有人类自身理解的转变,天文学革命就不可能被接纳。)

    【中译本序】

    由于技术的价值真空,产生了“技术不再辅助人性,而是可能剥夺人性,成为第二种本性”的担忧,因此与技术和地球达成一种恰当的关系很重要;精神的不安的根源在于“一种持续改变世界的【进步精神】。不断进步的技术开辟了无数超乎想象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可能使我们疏离自身”(p2),变动不居的世界潮流有可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头脑晕眩之感,丧失确定性。

    所以关键在于:我们既需要更多、更好的技术,又要负责任地使用技术。也即,要理解现代世界的正当性及其局限性。

    视角原理(principle of perspective):“要把一个视角作为一个视角来思考,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超越了它,就已经认识到了它的局限”(p2)。对某一特定视角的意识必然伴随着对其他可能视角的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视角原理也就是价值中立的问题,在我们意识到自身是处于某种价值当中之时,我们就意识到了其他可能的价值,从而产生了跳出这种束缚自身的价值的要求,追求一种客观性。)

    而科学在于回应了这样一种需求:

    “自我能把自身提升到超越于最初束缚它的各种视角,这种能力要求作出越来越恰当的(即较少受视角束缚的)、在理想状况下真正客观的描述,从而要求一种越来越摆脱视角性扭曲的对实在的理解”(p3),追求真理要求自由,而自由的终极是理性无法把握的【无限】。

    科学进步与人类中心主义:

    “地心说与人类中心主义之间并无逻辑关联,这也意味着,科学上宇宙中心的必然丧失与生存论上人类中心的丧失之间并无逻辑关联”(p3)。追求真理需要“伊卡洛斯”(Icarus)式的飞翔,但是我们也知道单凭理性不足以为生活赋予意义。祛魅应使我们加深对我们脆弱地球的独特性的认识,无论如何地球仍然是我们生活世界的中心,所有意义均源出其中。由此需要一种“新的地心说”。

    【第一章

    导言:现代的问题】

    对现代世界的不满可能导向两种方向:

    一是怀旧——悲叹现代性对可靠位置、秩序井然的有限宇宙的摧毁,由此致力于修复或重建精神家园;二是认为现代世界把我们安顿得太好,“以致已成废墟的东西仍然充当着窒息自由的牢狱”(p2,后现代对建筑充满了怀疑,提防着空间宰制,废墟和牢狱则是非常诺斯替式的隐喻)。

    后现代:

    后现代“指向了某种模糊不清的‘他者’,指向了某个众所希冀的、即将到来的更光明的未来,即使它并未真正到来,即使其轮廓仍然晦暗不明”(p3);后现代主义并非晚于现代主义,这种对现代性缺乏正当性的怀疑在一开始就为现代世界投下了阴影;它怀疑逻各斯中心主义、欧洲中心论、现代科学。

    后现代是“【拆解意义】”,巴塔耶认为,“建筑代表了一种囚禁我们的秩序,因此应当被摧毁,即使这种摧毁会带来混乱和兽性”(p4),自虐也在所不惜;这种对建筑的攻击(也是对意义的攻击)的前提是一种【诺斯替主义】欲望,“想要逃脱人的外形这一自由精神的监狱,即使这种解放的代价是失去一个人的头”(p6)。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自由的问题(终极自由是可怕的,它以失去自身,也就是肉体来获得自由)。

    自由与虚无:

    自由似乎是追求真理的先决条件,但自由可能会继续提升自己,越过理性与真理,使那种追求本身受到质疑。这是自由的重负,自由的终极向度是不承认外在于自身的任何束缚。

    不同意柯瓦雷所说的“现代科学既是这场精神革命的根源又是其成果”,只是其成果,精神革命的根源必须追溯到中世纪;只有人类的自我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先产生变革,才有可能接纳新的科学,而这种预先发生的人类自我理解的转变“是与对上帝、对上帝与人、对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变化的理解密不可分的”(p15),现代科学和我们自己的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个产物。

    【第一部分 视角的力量与贫乏】

    【第二章

    视角和宇宙的无限】

    用“视角”来贯穿新科学的历史前提,“它将把我们从【世界的无限性】引向【自我的无限性】,最终引向【上帝的无限性】”(p23)。

    无中心的宇宙:

    库萨的尼古拉宇宙论思辨的大胆之处在于把上帝的伪赫尔墨斯主义(psedo-Hermetic)特征转加给了宇宙:“一个中心无处不在、圆周处处不在的球体”(p25),该隐喻先于新天文学,“只有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发生了一种更加根本的转变,在知觉和思想上开启了新的可能性,那场革命才是可能的”(p34);库萨的尼古拉指出,“静止和运动是相对概念;被我们视为静止的东西取决于我们的视角”(p36),这种观念既削弱了中世纪的地心宇宙论,也趋于削弱即将出现的日心宇宙论,而朝着【无中心】前进。

    宇宙的同质性:

    库萨的尼古拉确信【宇宙的同质性】:每颗星星都是类似的,而这是寻找外星智慧的一个前提。所有星体都具有同等价值,由此“死亡和朽坏同样不是地球卑下的证据”(p40,由此其实是提升了地球的地位);“我们的世界经验被【碰巧】属于我们视角的东西所局限,我们不应认为这一视角使我们通达了事物的真相:还有无限多种其他可能的视角,每一种视角都对应一种可能的经验,人们在这些经验中都会把自己当作中心”(p41)。“有学识的无知”超越了日心说,超越了哥白尼。

    【第三章

    有学识的无知】

    明白受视角局限让我们不再把现象误当成实在;库萨的尼古拉表明,我们在一切经验中都倾向于把自己置于中心,“亚里士多德及其继承者的地心宇宙论乃是依赖于一种【视角性的错觉】”(p45)。

    不在场的实在:

    真理要求客观性,客观性要求从特定的视角中解放出来,由此“对视角的反思导向了一种对【不可见的实在】的理解”(p47),实在本质上是不在场的。

    词与物:

    词语无法洞悉真正的存在,“对语言(或理智)与存在之间的这一基本裂隙的洞察是有学识的无知学说的核心”(p54);理智与真理的关系就像一个内接多边形与一个圆的关系;意识到语词仅仅提供了一个视角,就对超越语言的东西(实在的超越性)有了一种直觉。

    有学识的无知不是怀疑论:

    有学识的无知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摆脱有限,也无法理解上帝;但绝不意味着满足于我们理解力的局限,有学识的无知“要求我们朝着指导一切研究的超越的逻各斯开放,即使它始终是不可理解的”(p57)。

    上帝作为绝对者超越对立:

    在上帝那里,逻各斯与存在、语词与实在都是一致的;圆心与圆周相一致,“库萨的尼古拉希望通过【数学思辨】提供一个梯子,使我们能够瞥见上帝的无限性”(p61);这种关于【对立面一致】的学说指向了查拉图斯特拉的【永恒轮回】学说,上帝与万物同样接近,永恒实际上与整个时间共存;通过对对立面一致的认识,使得我们队无限有了一种直觉。

    【第四章

    阿尔贝蒂与透视建构】

    对库萨的尼古拉来说,静止和运动是相对概念,绝对运动并不存在。空间渐渐被视为一个【无限场域】,人们试图通过把自己建构的点和线投射于空间来把握空间。阿尔贝蒂的透视建构(perspective construction)背后正是这种作为无限场域的空间观;于是“绘画所描绘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其主观显现”(p69),所有显现都是相对于主体的看而言的。

    这种透视建构本质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因为人的身体提供了标尺和视点,人的理性提供了准则,这会遭到要求艺术以神为中心的人的批判。

    【第五章

    奇特的透视】

    宗教对艺术的敌意:

    “作为第二个造物主,艺术家有可能篡夺上帝的地位”(p86),而宗教反对此种偶像崇拜;柏拉图批评艺术是因为艺术只模仿事物的显现,而事物本身则是对理型的模仿,因此“艺术家三倍远离了实在”(p87);“以观看者为量度的人工透视必然意味着可见世界的世俗化”(p88),所以宗教艺术所面临的问题是:“因服从于透视而【切断了与超越性的联系】,但又试图用那种透视来体现超越性”(p88)。

    艺术观与科学观的降格:

    “我们正站在一种艺术观的门槛上,这种艺术观不再认为艺术作品是为真理服务的,而是将其降格为一种【娱乐】。同样,我们也站在一种科学观的门槛上,这种科学观不再要求科学适合于事物本身 ,而是满足于掌控表象”(p96)。

    【第六章

    阿里阿德涅之线】

    人的机智试图纠正自然留下的缺陷,【望远镜】的发明加剧了这种傲慢;理性之光据说能使我们逃离迷宫,逃离世界的现象剧场;受制于视角的日常经验让位于科学描述,“阿里阿德涅之线是用数学编织而成的”(p125)。

    科学的客观性与先验主体:

    对真理的探寻要求我们寻找现象背后的实在;与此相关的一种想法是理性并未被囚禁在视角中,理性可以超越其初始的限制,与这样一位认知者相联系:“这位认知者没有被囚禁在身体之内,没有受制于感官,是一个【纯粹的主体】”(p130),所以客观性观念依赖于这样一个主体,绝对真理依赖于这样一个主体;现代科学根基的合法性就在于这样一个先验主体的合法性。

    设想上帝的超越本身就是人类自我的超越:

    把上帝设想为一位全能的、非视角的的认知者,这种想法的可能性本身便揭示了一种【自我超越的能力】,它是【反思】总的自我提升,“客观性理想与我们队真理的日常理解密不可分,其基础在于人类精神的自我超越或自我提升”(p131,作者有着很深的黑格尔背景)。

    【第二部分 无限与真理】

    【第七章

    真理作为上帝的所有物】

    对于上帝无限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反应:

    一是乐观主义的:人类自主、改造自然与世界;二是悲观主义的:信心受损,对认知的放弃(cognitive resignation)、自暴自弃。

    由于一个共同的对手,基督教与新科学联姻:

    尽管教会不愿接受理智的进步,但是“正是通过以神学的名义挑战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保守派才为一种导向新科学的自然理解做好了准备”(p139)。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不可能比现在更大,也不可能存在任何其他世界,这使得上帝服从于自然的必然性,容易导向占星术式的星辰决定论;基督教(唯名论)为了【确保上帝的自由意志】,主张“全能的上帝本可以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甚至是多个世界”(p141)。

    唯名论导向的乐观与悲观:

    “唯名论者强调上帝意志的首要性,是为了让人类理解【人与上帝之间的差异】。这种认识中暗含着某种认知上的谦卑甚至是放弃”(p149,【悲观】),“这种放弃的另一面是将人的想象力从其历史遗产(这里是亚里士多德的遗产)的重负中解放出来”(p149,【乐观】),这种放弃也是一种【降低标准】:愿意满足于某种算不上绝对真理的东西,“既然无望参透上帝创世的原因,我们就不得不满足于为自然运作所构造的模型”(p150),这也指向了笛卡儿转向机械模型的原因:我们只能在我们(无论在思想中还是在事实上)所能重构的程度上来理解事物。

    关于无限的上帝与我们有限的知识分隔开来的鸿沟的沉思具有双重性:

    一个后果是:“我们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真理:人类认知者只有凭借神的恩典或馈赠才能获得真理。根据这种理解,把握真理的努力本身已经是罪的体现”(p155);另一个结果是:“发现人的精神中具有某种【与神相似】的东西”(p155)。

    【第八章

    空间的无限与人的无限】

    18世纪提倡审美感受力,通过【崇高】来言说人对无限的某种认识,“在崇高的自然中,人认识到自己的崇高性,认识到在其中可以使自己超越一切有限的东西,从而与无限相接触”(p158),在崇高体验中超越一切纯粹现实的东西。彼特拉克的登山之旅成为一则隐喻,“空间的拓展成为精神无限拓展的一个隐喻”(p163)。但登山不仅使彼特拉克感受到了自我超越的能力,也激起了一种深刻的无家可归感,而想要回到那个家,则人必须转向上帝。

    【第九章

    人的无限与上帝的无限】

    对此世的告别:

    在埃克哈特大师那里,归家是【与这个世界告别】,“告别”(Abgeschiedenheit)暗示着离开这个世界。

    作为神秘主义与新科学共同基础的【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是埃克哈特神秘主义的基础,它试图回到灵魂深处寻找神性,这种自我超越也是支配着【新科学客观性理想】的前提。客观性理想与一个纯粹主体的观念密不可分,用埃克哈特的话说,“该主体与一切位置同距离”(p174);人可以在反思中超越(视角的)限制;把上帝设想为一位全知、非视角性的认知者时,“人也表明自己能够设想这样一种理想认识,其中【认知与存在相一致】”(p174)。

    人的两重存在:

    埃克哈特大师在布道中反复强调这种观点:“人被描述为已经脱离了他的无限起源或无限自由,而落入了时间、空间和有限之中。但这种落入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起源已被完全掩盖,它被体验为一种【召唤我们内转的东西】,使我们超越于有限的存在”(p183),人在本质上是受无限感召的有限造物;“自由就是超越当下的自我,只有这样,我才能把【我之可能是】与【我之所是】对立起来,将自我和我所遭遇的一切投射到可能性的无限空间之中”(p184)。

    这有模糊人与上帝之间区别的倾向,但以下这一点使埃克哈特与异端区分开来:“并非自恋式地退回自我,而是蕴含着向上帝之光彻底敞开:对埃克哈特而言,重要的是神的逻各斯降临到灵魂之中”(p188)。

    上帝无限与现代性的起源:

    现代性的起源之一在于一种特别重视【上帝无限性的上帝观】。这种理解开启了一个深渊:“由于一切明确内容都被认为与上帝不相容,上帝渐渐被视为‘无名的不羁’。但一个变得如此不明确的上帝有【彻底消失】的危险。上帝成了一种【空洞的超越性】,无法为人类提供量度。对这一上帝的体验与对一种自由的体验无法区分,这种自由不承认任何量度,必将沦为一种纵容”(p196,pretty Gnostics!绝对的超越、绝对的异质、疏离将导致上帝在人间无所事事,上帝若无法为世间提供量度,量度就是人自身,这正是道成肉身的要义所在。)

    这一发展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是【内转】,个人被抛回到他自身,内转为个人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即使它促使个人将其个体性遗弃在其内在的深渊中。“在中世纪的灵性中,我们看到了现代主体主义的一个根源”(p196),在14世纪看到的这种自由观与后来的【存在主义】提出的立场同样激进。

    【第十章

    工匠人:重新发现普罗泰戈拉】

    由于与上帝之间的距离变得无限大,上帝不再能够充当受造物的量度,因此现在唯一可能拥有的量度似乎就是人这个认知者,由此我们回到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艾特哈特大师那里受造界是不可能有任何绝对的中心或量度的,这种反思易于导向无序(在政治上是无政府主义);但这种【去中心】引出了一个问题:“它不可避免会导致对一个【新的中心】、一种新的量度的需求……思考上帝无限性所导致的‘去中心’会引出一种人文主义的‘回到中心’”(p199)。

    【第十一章 人的尊严】

    在菲奇诺那里看到了一种恢复的信心,即人能够把握本质;而皮科远比菲奇诺更加鲜明地将【人的自由】与【宇宙的结构】对立起来,“宇宙不需要人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鉴于宇宙的完美性,人似乎是多余的”(p234)。他对人的尊严的称颂在于:他认为创造人类是上帝事后的想法,宇宙本身已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而人作为新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会落在【宇宙秩序之外】,人具有了超越性。

    【第三部分 地球的丧失】

    【第十二章 哥白尼的人类中心主义】

    虽然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拒斥时常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拒斥联系在一起,但哥白尼本人似乎并未怀有这种想法:他消除了人类中心主义与地心说的关联,“身体给人指定的位置并不能真正为人定位。精神是自由的”(p249,所以人类身体所附着的地球处于何种位置,并不与人类的本质自由真正相关,人类的本质自由与人的精神相关。);《创世纪》第一章中把自然看成资源和原料来源,这为人类统治万物的大开发企图提供了根源。

    【第十三章 布鲁诺的罪行】

    “布鲁诺追随库萨的尼古拉,使哥白尼那个虽然放大许多但仍然有限的宇宙迅速扩大”(p271);布鲁诺被教会指控为异端的原因在于:他的宇宙观会导致宇宙中没有优先位置,地球肯定不具有优先位置,所以道成肉身就不必然是针对地球的;布鲁诺的循环历史观也不可能与基督教的历史观调和起来;布鲁诺按照Lovejoy所称的那种“丰饶原则”(principle of plenitude),拒斥了唯意志论和世界的偶然性:“创造只可能是现在这个样子。宇宙渐渐被理解为上帝完全恰当的自我复制。因此,创造是无限的上帝本质的【必然】展开。这种观点没有人格造物主的位置”(p281),由此道成肉身也没有必要。

    罗森茨威格(Rosenzweig)认为,【无穷多个世界】的观点与所有启示宗教都不相容,布鲁诺的宇宙观与赫尔墨斯主义泛灵论密切相关,这导致了【对宇宙的神化】,“曾经留给上帝的形容词现在用来描述宇宙:它现在被说成是必然的”(p282)。

    【第十四章 伽利略的洞见与盲目】

    重要的是望远镜的发明;“借助于仪器,我们现代人看到了更多的东西。堕落已被技术发明所撤销”(p286);但是,望远镜无法满足期望:“当距离被克服时,还会出现新的更大的距离;这种仪器非但不会带来新的安全,反而会增加不安全感”(p287-288);于是望远镜的发明的前提是意识到【我们眼睛的不完善】,我们现在可见的只是潜在可见的一小部分——还要相信眼睛的现况是可纠正的,这导致了【人的本性可以纠正】的观点,这种【对进步的信仰】帮助塑造了现代世界。

    望远镜大大增加了恒星的数目,“这极大地促进了【实际世界】与【可见世界】的逐渐分离”(p289),可见世界成了潜在可见世界中的一个岛屿。而伽利略是乐观的:“在伽利略看来,宇宙的同质性首先意味着地球从它之前的卑贱地位提升至星体层次”(p290);中世纪的宇宙观是“以魔鬼为中心的”(diabolocentric),对于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基督徒来说,“上”意味着更好,伽利略认为自己是在反对魔鬼中心主义。

    【第十五章 无限的暗礁】

    新科学不仅是依赖培根所说的经验,还要依赖数学,“新科学的道路必须介于培根的经验主义与这种柏拉图主义之间”(p307);新科学“掩盖了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极大地【缩减了经验和存在】,使科学真理的领域没有为意义或价值留出任何位置”(p309)。在无限这块暗礁上,笛卡儿的方案——只承认完全已知且无可怀疑的东西为真——失败了;我们不得不满足于“盖然确定的”东西;笛卡儿的上帝观始终接近于唯名论者;笛卡儿指向了意志,“自我超越了它自身的理解力。任何自由活动都显示了人的自我超越性。一切人类行为就其是自由的而言最终都是【不可理解的】”(p320)。

    【第十六章 哥白尼革命】

    启蒙运动代表者兰伯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认为,“我们也许仍然不够哥白尼(Copernican)……我们仍然需要从既有的视角和偏见中解放出来,这是一项尚未完成的任务”(p326);笛卡儿已经在追求客观性的路上转向了一个【纯粹的先验主体】,“思想者从中排除了偶然的个人、位置和时间,以确保一种真正客观的自然认识”(p328)。

    第三次哥白尼革命:

    如果把康德的革命称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正如眼睛无法看到客观实在,认知也无法把握事物本身或物自体),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就是认为:笛卡儿或康德错误地相信有一个纯粹的认识主体,能在把握客体的同时避免一切扭曲或主观扭曲。第三次哥白尼革命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对语言和历史的反思】;罗兰·巴特认为,摆脱主体偏见是不可能的;海德格尔宣称,那种(康德、笛卡儿等)通过纯粹主体观念来为认识客体的可能性奠基,为科学的客观性奠基,“哲学家不正当地利用了其神学先驱”(p330);由此,为了比康德更具批判性,“我们就不得不把主体和逻各斯都沉浸在世界之中,使二者都受制于时间”(p331)。

    在这一波浪潮中,随着现代性在认知上的人类中心主义遭到破坏,并且不再声言真理(尼采),可以说现代性已经结束了。罗蒂(Rorty)《自然之镜》表达了所谓第三次哥白尼革命;这种观点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但暗示有可能超越这些现象更好地把握实在;实在与可见世界分离。

    哥白尼式反思(第三次哥白尼革命恰恰反对它)是对经验的双重还原:

    这种对实在的现代理解,依赖于对经验的双重还原。

    第一重还原:试图把思想从这些太过个人的兴趣和视角中解放出来,即:把意义与可感事物分离开来,“自我摆脱了世界的约束,成为不偏不倚的观察者”(p334),其代价是将意义从世界中驱逐出去(价值中立);

    第二重还原:把可感事物与实在分离开来。身体为我们制定的视角并不是一座监狱,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来尽可能摆脱特定的视角和视点进行描述。

    第三次哥白尼革命是反对那种哥白尼式信念(即:人能够把握实在本身)的,对视角的反思必然反对一切认知上的乐观主义;这种后现代式的人文主义”将其自身从现代逻各斯中心主义中解放了出来,使理论变得更加有趣,使它比起工作更像是娱乐”(p335)。

    但是,这种超越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人文主义要想发挥真正的作用,就必须理解科学的正当性和现代的正当性;“事物永远不会把它们本身呈现给我们,而只会提供其视角性显现”(后现代所鼓吹的),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要求客观性,不能有标准来区分客观性程度的强弱”(p336,有偏见不代表不可以追求客观性);第三次哥白尼革命并没有足够认真地对待【反思的力量】(作者提出了对后现代的批评);“指导现代科学的客观性理想的根基就在于传统的【真理符合论】。它与人类精神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提升密不可分”(p337);由此作者诉诸了一种黑格尔式的反思所具有的超越力量对客观性的证成:“现代性之所以将其自身解释为一切历史都趋向于它的一种文化,不仅仅是出于沙文主义偏见或盲目的力量。黑格尔不无道理地坚持认为,反思之中存在着进步,这种进步帮助塑造了历史的进程”(p337)。

    如何对待技术:

    追求客观性的代价似乎是意义的丧失,也即容易遁入虚无主义;技术的确是一种危险的力量,“有可能将其接触到的一切(包括人类在内)都还原为由技术规划加以组织的物质材料”(p338),但是,这种还原【是一种趋势,而不是我们必须屈从的命运】(面对技术重要的是认识到其双面性,承认其价值中空,人类运用它时要承担责任,而不是放弃技术)。“我们只能尽力提醒技术注意自己的位置:我们必须肯定它,甚至欢迎它,但同时又要与之保持距离”(p339);要克服傲慢之罪,僭越上帝的位置的那种傲慢之罪;这种傲慢之罪的另一面是“我们无法接受自己是脆弱的凡人,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主人”(p339),傲慢是虚无主义的根源,它会剥夺存在的价值,我们必须正视自身的软弱。需要的是一种并非源于傲慢的存在论:“这种存在论将会意识到,追求真理以一种人类永远无法达到的理想为量度,追求真理要求有一种客观性,即使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完全客观”(p340),克服虚无主义要以敬畏、尤其是对地球及其居民的敬畏为前提。

    【第十七章 尾声:宇宙航行学(Astronautics)和宇宙心智学(Astronoetics)】

    宇宙心智学的必要:

    宇宙心智学出现于Hans Blumenberg(布鲁门伯格)的《星星的悉数性》(Die Vollzähligkeit der Sterne);“宇宙航行学似乎已经使宇宙心智学变得无关紧要,就像科学的进步似乎已经使哲学变得无关紧要一样”(p343),但是宇宙心智学也意味着深入思考【是否要去】那里旅行,以及这种旅行【是否有意义】;宇宙心智学也会出现在宇宙航行学之后对其进行反思,而不单单是一种出现在其之前的淘汰产品。

    “被留在家里的人”:

    宇宙航行学把我们留在家中,离家的自由之梦乃是诺斯替主义的梦想,“它把这个世界看成一个拒不满足我们最深切愿望的世界,看成一座监狱,而根本不是家”(p344),当今就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的诺斯替主义】,梦想从这个世界中得救,梦想回到“彼岸”(other),布鲁门伯格帮助我们避免被此种彼岸之梦所诱惑。宇宙心智学帮助我们思考飞行,而不受诱惑离开地球,而是让这个地球显得更加珍贵、更像家。

    宇宙冷漠:

    宇宙不为人所造、其被造也不是为了能被人认知,这种宇宙冷漠导致了虚无主义,“【现代主义】怀恋那个业已丧失的中心,而【后现代主义】则拒绝一切所谓的中心,这种拒绝伴随着对一种前所未闻的自由的承诺”(p347)。

    太空探索的两种相互矛盾的渴望:

    “一方面是渴望崇高,渴望兴奋地遇到【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这种兴奋源于一种【诺斯替主义】渴望,即超越这个【太过熟悉的世界】到达彼岸;另一方面则是渴望美好、渴望在那里遇到像我们一样的智能生命,从而不再迷失于太空,在这个大大扩展的宇宙中再次感受到家的感觉”(p348);而关键在于精神本身:“只要我们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体验到精神的化身,我们在其中就不可能有家的感觉”(p349)。

    布鲁门伯格与后现代主义者之间有深刻的分歧,后现代主义者“他们会让我们跳入水中,不是为了前往一条新船,而是因为他们迷恋游泳者的自由,所以让我们放弃舒适的家”(p352);人类的好奇心会使得人失去家园,与之伴随的是【认知者自身主体性的丧失】:“眼看着它的生活时间(lifetime)变成多个生活时间中的一个,即世界时间(world-time),从而与自身相疏离”(p353),这需要宇宙心智学来提供一种全新的后现代地心说,宇宙航行的意义在于人类通过视角的自我超越来彻底认识自身。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5分

  • 语言运用:3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4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4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3分

  • 沉浸感:6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7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3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8分


下载点评

  • 赞(501+)
  • 在线转格式(315+)
  • 五星好评(621+)
  • 快捷(260+)
  • 藏书馆(102+)
  • 无缺页(376+)
  • 一般般(353+)
  • 好评多(620+)
  • 方便(120+)

下载评价

  • 网友 步***青: ( 2024-12-19 06:47:52 )

    。。。。。好

  • 网友 宓***莉: ( 2024-12-25 22:18:39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戈***玉: ( 2025-01-04 09:20:53 )

    特别棒

  • 网友 辛***玮: ( 2025-01-04 12:46:58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印***文: ( 2024-12-23 03:45:16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石***致: ( 2024-12-10 09:15:05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邱***洋: ( 2024-12-13 02:59:37 )

    不错,支持的格式很多

  • 网友 利***巧: ( 2024-12-14 09:38:36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林***艳: ( 2025-01-04 02:31:21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宫***玉: ( 2025-01-06 04:43:14 )

    我说完了。

  • 网友 康***溪: ( 2024-12-16 23:24:54 )

    强烈推荐!!!

  • 网友 游***钰: ( 2025-01-02 03:01:43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曹***雯: ( 2024-12-14 17:00:23 )

    为什么许多书都找不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