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ns Germs and Steel 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各种命运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Guns Germs and Steel 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各种命运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Guns Germs and Steel 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各种命运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Guns Germs and Steel 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各种命运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Guns Germs and Steel 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各种命运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Guns Germs and Steel 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各种命运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Guns Germs and Steel 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各种命运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Guns Germs and Steel 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各种命运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Guns Germs and Steel 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各种命运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Winner of the Pulitzer Prize. In this "artful, informative, and delightful" (William H. McNeill,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book, Jared Diamond convincingly argues that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cieties
that had had a head start in food production advanced beyond the hunter-gatherer e, and then developed religion --as well as nasty germs and potent weapons of war --and adventured on sea and land to conquer and decimate preliterate cultures. A
major adv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ocieties, Guns, Germs, and Steel chronicles the way that the modern world came to be and stunningly dismantles racially based theories of human history. Winner of the Pulitzer Prize, the Phi Beta Kappa Award in Science, the Rhone-Poulenc Prize, and the Commonwealth club of California's Gold Medal.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Jared Diamond, professor of physiology at the UCLA School of Medicine, is the author of the best-selling and award-winning The Third Chimpanzee. He has published over 200 articles in Discover, Natural History, Nature, and Geo magazines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媒体评论
William H McNeil,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May 15, 1997
Guns, Germs and Steel is an artful, informative and delightful book...there is nothing like a radically new angle of vision for bringing out unsuspected dimensions of subject and that is what J
书籍介绍
在线阅读本书
Winner of the Pulitzer Prize. In this "artful, informative, and delightful" (William H. McNeill,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book, Jared Diamond convincingly argues that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Societies that had had a head start in food production advanced beyond the hunter-gatherer stage, and then developed religion --as well as nasty germs and potent weapons of war --and adventured on sea and land to conquer and decimate preliterate cultures. A major advance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ocieties, Guns, Germs, and Steel chronicles the way that the modern world came to be and stunningly dismantles racially based theories of human history. Winner of the Pulitzer Prize, the Phi Beta Kappa Award in Science, the Rhone-Poulenc Prize, and the Commonwealth club of California's Gold Medal.
精彩短评:
作者:今天读书了吗 发布时间:2022-03-08 08:06:32
这本翻译略老练
作者:嘟嘟 发布时间:2011-02-07 20:30:29
a) not what I was expecting for a "history" book (too much discussion about e.g. plant reproductive system =_=). b)结构太逗了,写的跟托福作文似的,中间都不用看看总结就行。。
作者:Wuyouz 发布时间:2013-02-25 20:41:02
我最爱地理环境决定论
作者:大金主 发布时间:2016-04-27 14:52:57
Societies developed differently on different continents because of differences in continental environments.
作者:静卜 发布时间:2011-08-25 21:48:33
哎哟,人类历史就是以喂饱自己为动力的漫长旅程……
作者:Abigail 发布时间:2010-07-16 01:13:48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是本不错的书,可惜对我吸引力不大。
深度书评:
可跳看的阅读指南,有干货
作者:一世长安 发布时间:2017-02-25 11:43:48
先上干货:
这本书多达五百页,且收录了《日本人乃何许人也》以及作于2003年的笔者今日谈。没有必要全部看,再说一遍,没有必要全部逐字逐句看,作者就同一个问题反复说,同一种句式反复用。涉及的范围广但不深,而且严格来说这本书提出的论题只能算是一种推测,提供一种探寻人类发展史的假说之一,逻辑并不非常严密,也没有将引用出处一一列出。
这是真干货了:
前言一个字都不用读,基本都是在吹牛逼;
第一部分只用看第一章,主要是简述了人类从类人猿到1.3万年前的时期,人类文明从非洲兴起,并通过大陆板块逐渐在全世界扩张。并且有两个观点很有意思,关于这个后面再说。第二章和第三章选读一个即可,分别讲了波利尼西亚群岛社会和印加帝国两个地方的发展方向,涉及内容都是浅谈,时间不够可以不看。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也是主要观点,逻辑清晰条理清楚,按章节精读。
第四部分,对于看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选手,这部分也都不用读,主要内容是从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涉及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再解释,仅仅是探索关于人口从XX地往XX地迁徙。例如十七章主要说明波利尼西亚这个地方的人口主要由华南-台湾-南岛迁徙而来,并没有新思路新观点。
尾声部分,只用看《人类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未来》,算是对整本书的总结&展望一下未来。至于将日本人的章节主要是想说日本人是从朝鲜迁徙而来。
重点来了:如果!如果!真的时间非常紧张,但是又想了解这本书讲的是什么,顺便装个逼,只用看尾声的《人类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未来》和《2003后记》。
干货扔完,开始写读书笔记了,只取干货的可以不用看后面了。
这本书的主要结论:不同社会之所以在不同大陆得到不同发展(比如最初是欧洲人发现并征服美洲,而不是相反美洲对外扩张),主要原因在于大陆环境的差异,而并非人类的生物差异。不同大陆气候、海拔、与其他大陆相对位置都存在各种差异,导致可驯化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获得从其他先进部落学习技术的可能不同。并最终导致了不同地域人类从最初的狩猎采集族群逐步向定居式粮食生产族群转化的时间不同。农业崛起,人口稳定增长,在能够积累粮食盈余的稠密定居人群中(时间大概是公元前8500年左右),才有可能诞生先进技术、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和其他复杂社会特征。在该地区的原住民由此获得了发展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先机。这些原住民的语言和基因,随同他们的牲口、作物、技术和书写体系,成为了古代和现代世界的主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病菌这一部分,整个近代史上人类的主要杀手是:天花、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疟疾、瘟疫、麻疹和霍乱,这些都是从动物的疾病演化而来的传染病。病菌的演化和其他物种从根本上来说没什么不同,演化所选择的,是那些在繁殖后代和帮助后代向适于生存的地方传播方面都是最有效的个体。简单的说:就是由一个原发病人传染的新的受害者数目。这个数目的大小取决于每一个受害者能够传染给新的受害者的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这种病菌从一个受害者转移到下一个受害者的效率的高低。病菌的演化和高人口密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打个比方:感冒的传染有可能打个喷嚏就传染了,赶集的时候人潮攒动,一个喷嚏可能感染十几二十个人。但是在狩猎采集族群,一个喷嚏可能不会传染给任何人,因为有非常大的可能这个原发病人是单独行动的。长此以往,高密度人口积累了大量疾病抗体,而狩猎采集族群仅有少数几种疾病抗体(并不是说狩猎采集族群没有可传染性疾病,比如黄热病等),在殖民扩张时代,狩猎采集族群更容易受到来自密集人口所携带的病菌的传染并产生大量死亡。有一个典型例子,是欧洲人发现美洲后,带来了天花这个疾病,当时的印第安人数量在2000万左右,在100年件这个数字锐减到10万。还必须要解释一点,狩猎采集族群也将他们的疾病传染给了外来者,但是为什么这些病菌没能阻挡欧洲殖民入侵的脚步?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相对而言更加先进的欧洲人配备有更为先进的医疗手段,可以意识到并尽量控制疾病的迅速扩散。
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为什么非洲大陆、欧洲大陆现在仍然有很多大型哺乳动物,例如大象、老虎和熊之类,但澳大利亚/几内亚这些地方则没有。主要是由于我们祖先开始时并不高明的狩猎技巧提高的很慢,动物就有了充裕的时间来逐步形成对人类的恐惧。而对于需要造船技术才能征服的岛屿(从时间上来说也是更靠后的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动物在毫无演化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了狩猎技巧技能充分发展起来的更为现代的入侵,结果就被灭绝了。
这本书不可避免的提到了中国古代的先进以及近代的没落,也是大家对于这本书的一个争论点。中国同最早的新月沃地一样,拥有天然的人类发展优势,最早出现了对动植物的驯化并迅速发展人口,几千年来以巨大的领先优势超越欧洲等地。中国在公元前221年就实现了统一,并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没有长时间持续的巨大分裂。中国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中央集权政体,这和欧洲的分裂产生了非常鲜明的对比。由于局部的政治争端而引发的许多技术倒退,这个情况在各大陆都或多或少都发生过,因为整个地区在政治上是统一的,一个决定在短时间内几乎是不可逆的。但正是由于中国的统一,过度的中央集权,导致某个专制君主的一个决定就能使改革创新半途而废,而且不止一次地这样做了。中国最初的一系列技术革新,铸铁、罗盘、火药、纸、印刷术等诸多发明领先了当时整个世界大约400多年时间,可惜好景不长。14世纪,放弃开发一种精巧的水力驱动纺纱机,从产业革命的边缘倒退。15世纪在制造机械钟方面全毁领先的技术,并不再发展任何机械装置。明朝放弃远航技术,近代的“文化大革命”,这些都是中国自己主动放弃的。中国在地里上的四通八达最后却成了一个不利的条件,使中国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大陆内的巨大孤岛。相比之下欧洲在地理上的分割形成了几十个独立的小国和发明创造中心。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去追求某种改革创新,另一个国家去那样做,从而迫使邻国也这样去做,否则就会被征服或在经济上处于落后地位。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最后,我想讨论一下中国很少对外扩张这个问题。不是说中国没有对外扩张,我是说很少,相对于其他什么战斗民族,中国总体而言还是比较温和的吧,元朝不在讨论范围内。总结了两个方面:地理上:因为在古代,中国的东边、南边是大海。西南是山地。西边、北边都是难以逾越的高原、荒漠,对于以农耕为主的中国使用价值太低。文化上:这是决定性的因素。中国文化强调中庸、平和。坚持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国策。长久以来,中华帝国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是天子。天子既为上天之子,当然也是全天下的统治者。早在基督纪元出的几世纪,中国人已经熟知一种概念:天下之大,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没有所谓疆界之分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假如已经拥有一切,还有什么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欧洲列强的侵略行为,超越了原本为了满足开拓东西贸易有利环境的需求,这种好战而类似十字军东征的殖民主义,完全和中国人理想中万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驰。因此,在中国皇帝身上看不到欧洲这种观念。至此我还是想说中国放弃远航技术的问题,其实还是有很深的原因的。中国战胜后不提倡掠夺,讲究归顺,说白了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试着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地方维持驻军,对于中国来说是很不划算的买卖。欧洲殖民扩张基本都是抢钱然后控制政府进行贸易,中国人天生就不喜欢干这种事情,所以对当时本来就不怎么富裕的明朝来说,开支真的太大,而且不能立即换回等值的硬通货(中国自己地大物博,从贸易角度看赚的也不多),所以放弃远航技术对于当时政府来说几乎是板上钉钉。由此,可以更多的去探究中国放弃其他技术的内在原因。探究多了,也真的觉得,时也,命也!
接下来的部分是吐槽,本来这是第一本想打3颗星的社科书,主要原因是作者是在是太啰嗦太啰嗦了。后面有很多内容都是对前面论点的拓展补充,最后都归结到粮食生产,进一步归结为地理位置。同样的句子反复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我真的怀疑作者1996年写这书的时候是断断续续地写的。而且非常明显的自我主义,一直在拿自己在波利尼西亚生活30年的经历搞事情,对于出生美国的优越感也是显而易见。而且每一章开头都信誓旦旦要解说一个XX问题,然而,行文大都虎头蛇尾。尤其讲动物驯化那一章,我怎么都想不明白,他最后是怎么把狼(驯服后是狗),说成比斑马更容易驯服的动物。这个自我催眠也太赤裸了。但是,最后作者对自己的总结还是比较谦虚的,加上学术性比较强,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我还是给3颗星!
��Z��T.k
偷换概念的推理,目中无人的历史——《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书评
作者:wstdq 发布时间:2018-05-23 03:09:27
零、
戴蒙德的专业是生物学和新几内亚人类学考察,除此之外写的都是科普书,而且前后重复(后面所有的书不过是扩写他的第一本书第三种猩猩而已),观点陈旧(他的人类学理论训练很可能停留在人类学2.0版本的反思民族志之前,因此习以为常地使用人类学1.0版本的西方中心论或东方学的视角),思想保守,权威期刊不会有讨论的,有的话也是批评。历史学界更加不会当回事。有一个回答说学术期刊引用量多的,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可以看看是哪些专业在引用,不用猜就知道经济学是重灾区,因为戴蒙德用的就是主流经济学的新古典主义理论,只懂数学不懂历史的经济学家喜欢拿来冒充历史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模型,Jeffery Sachs,Acemoglu之流都是顽固的美帝吹鼓手和西方中心论者,他们喜欢引用戴蒙德只能说明是同气相投。
人类的社会系统和历史是多因素交织的,而且偶然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戴蒙德本人的知识储备和思维习惯都无力处理这类复杂问题,只能用简单的直线型因果推论来处理,结果就沦为了给自己没有察觉的偏见寻找理由。 看上去好像逻辑严密,实际上和阴谋论是一样的,用简单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一切。
美国官方媒体大量吹捧此书,和窝果吹捧中国震撼之类的书是一个道理,宣扬的都是本族中心论。可以说是用科普的外衣给读者灌输西方优越论,也可以反过来说,是借西方优越论的春风做了点微小的科普工作,鉴于窝果大量读者对此书完全信以为真,所以我觉得应该强调前一个方面,并且适合发在知乎、豆瓣之类的网络科普平台。
一、
如果把人类历史比作一出戏,那么人类就是台上的演员,而环境则是演员的舞台。但自从人类从非洲迁移到世界各地之后,这个舞台就分成了几个特点各异、联系松散的区域,不同区域的演出剧目、演出进度和演出效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区域编写出了新的剧本并强行带到别的区域演出或被别的区域主动模仿,有的区域还在反复上演传统的剧目,有的区域可能越演越差、甚至在某一时刻曲终人散。
毫无疑问,自然环境(气候、地理、生物)对于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却经常被历史研究者所忽视。这就像观众往往集中注意力在演出上,而忽视了舞台本身就会限制演出的可能性。本书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主要说明了农业的起源和传播,也附带提及了以发达的农业社会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的起源。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把种族主义理论作为主要的批驳对象,这多少有点稻草人谬误的味道,因为种族主义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偏见或歧视虽然还很常见,但种族主义作为科学理论的名声在二战之后就一落千丈了。
在本书所述的影响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大陆延伸轴线的走向,主轴为东西走向的欧亚大陆有利于驯化物种即农业的传播,而主轴为南北走向的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则不利于农业的传播。二是区域内部的交通便利程度,过于便利(平原与通航河流)和过于不便(山川、丛林、大海的阻隔)的交通条件都不利于技术和制度创新,前者如东亚的中国因长期的政治统一、缺乏内部和外部的竞争而大大减少了开展试验的机会,后者如南亚的印度则因长期的政治分裂而无力承担创新活动的成本,相比之下,欧洲内部的交通便利程度适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有实力的国家,这些国家之间互相竞争,于是在15世纪以后激发了航海冒险和一系列的技术和制度创新,导致海外殖民地的发现,从中获得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激发了创新活动,并最终引发了工业革命。
如果说地理环境影响了农业的传播和工业的起源,那么,生物环境则影响了农业的起源,具体来说,某一地区物种的丰富性影响了该地区可供驯化的动植物品种的数量和成功驯化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当地人与驯化动物的近距离接触使他们获得了对这些动物身上携带的致命细菌的免疫力,从而成为了在生物学意义上更加强大的人群。这对于并未经历过这种近距离接触的其他地区的人来说,相当于随身携带着致命的、无差别攻击并且能自动发射的生物武器。
根据本书的观点,以上三种自然的、长期以来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就是不同地区的人类社会在政治和经济上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的根本原因。由这三个根本性的原因导致的一系列因素,则构成了人类社会间不平等的直接原因,包括了本书标题中的“枪炮、病菌与钢铁”这三个可以直接被一个社会用来进行对外战争和有意或无意的种族灭绝的因素,以及没有被列入本书标题的文字、政治制度、宗教思想等用来加强一个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因素。
二、
这种解释带给读者很多启示,尤其是对于自然环境的作用的理解。然而,本书提到的环境因素中有不少是似是而非的。
首先,大陆内部交通的高度便利所带来的政治统一被作者认为不利于技术和制度创新,但这显然是夸大了哥伦布的案例和欧洲的特殊经验的适用性。例如,这并不能用来说明中国明朝把关注重点放在北方内陆边疆的政策,因为对于明朝政府来说,北方边疆的问题确实比海外贸易重要得多。任何一项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单独来看都不能预测创新发生的机率,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特定的创新,也就是说,不同的新技术或新制度需要的是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的因素组合。
其次,在农业兴起之前各地的生物物种的丰富性很可能并不是独立的自变量,而是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的因变量。例如,美洲地区大型动物的缺乏,很可能与新石器晚期迁移到美洲大陆的拥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人类的过度捕杀有关,这类似于1500年后欧洲人的登陆所导致的美洲原住民数量的迅速减少。因此,把这两个因素排除或暂时存疑之后,本书的主要论点中仍然经得起考验的其实只有一个,即大陆延伸轴线的走向对于农业传播的影响。
三、
与论点中的这些缺点相比,有两个更严重的缺点使得本书的历史叙述既在推理上不严密,又在内容上不客观。第一,本书主要问题的抽象形式和具体内容在时空尺度的选取上并不一致,因此,在回答时偷换了概念的尺度,错误地用大尺度的不变因素来解释小尺度的具体问题。本书过度强调了一些长期不变的自然环境因素,而忽视了近现代以来整个世界体系所经历的一次重大转变:生产组织的资本主义化、生产技术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价值观念的世俗化。第二,作者提出的问题本身就存在着民族主义视角和经济决定论(生产力决定论)的错误偏见,这两个偏见都来自于现代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可惜的是作者对此完全没有任何反思,和普通群众一样陷入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误区。本文的余下部分就来详细讨论这两个缺点。
首先我们看到,作者用抽象的语言概括了本书想要解答的主要问题,即“各大陆民族长期历史之间的显著差异”或“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上人类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这个问题在形式上似乎是采用了较大的时空尺度:时间上是从13000年前的农业起源开始,空间上则是以大陆为单位。因此,作者在解答问题时也采用了最大的时空尺度,追求“终极解释”和“历史的最广泛的模式”。
然而,这个抽象问题实际上是有具体指向的,即现代世界的形成,其中,与本书关注的问题最密切相关的,就是欧洲势力在全球的霸权地位的形成,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跨洋殖民征服和工业生产。关于跨洋殖民征服,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通过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来形成现代世界的”,“这种历史上的差异对现代世界投上了持久的阴影,因为使用金属工具的、有文字的社会征服了或消灭了其他社会”,本书的标题“枪炮、病菌与钢铁”就是指向这个方面。关于经济生产,作者则借用了新几内亚岛上的一个部落首领在1972年向作者发出的提问:“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新几内亚原住民所说的“货物”,指的是各种工业制成品,如钢斧、火柴、药品、服装、软饮料、雨伞等。
现代世界的跨洋殖民征服始于公元1400年以后,而工业生产则始于公元1800年以后,但对于“终极原因”的偏爱却导致作者将这两件事的原因上溯到距今13000年之前的农业起源的年代。也就是说,作者在做因果推理的时候对原因和结果采取了不同的尺度,用大尺度的不变因素来解释小尺度的具体问题,这就很可能会得出错误的或不充分的结论。历史上的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维京海盗、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都进行了成功的军事远征,但并没有形成现代世界。所以,一般意义上的“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并不足以解释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形成现代世界的是一场特定的“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尤其是对于美洲的征服,而这仅仅始于公元1400年以后欧洲人苦于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地中海航路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同时,正是由于作者轻视了直接原因(作者称为“近因”),所以很多具体的问题也不能得到解释,甚至不能被注意到。首先,用较小的空间尺度来看,同样身处主要农业起源地的欧亚大陆,为什么是伊比利亚半岛和亚平宁半岛的欧洲人开启了海外殖民扩张的时代,而不是航海和造船技术领先的明朝中国人,或者是称霸地中海的奥斯曼土耳其人?欧洲人为什么如此渴望找到通往东方“香料群岛”的新航路?其次,用较小的时间尺度来看,欧洲人偶然发现了美洲大陆,并将最初在非洲实行的黑奴种植园体系以更大的规模复制到南北美洲,从而开始了大西洋两岸之间持续几百年的不平等交换,以低廉的代价获得了大量的原材料、贵金属、制成品,这种从天而降的“打怪升级”的机会,对于后来的工业革命起到了多大的促进作用?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具体问题,用本书的大尺度的观察角度和因果推论是无法回答的。
四、
除了用大尺度的因素来解释小尺度的具体事件之外,本书所提出的问题本身也是有严重缺陷的:“不同的大陆上人类以如此不同的速度发展”。
首先要问的是:什么是发展的“速度”?我们知道,由欧洲殖民者开启的新旧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换对于旧大陆的农业发展和人口迅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土豆的引入大大扩展了旧大陆的粮食产量和耕地面积,此外还有玉米、木薯、红薯、几种豆类、花生、可可、菠萝、南瓜、番茄、辣椒、可可、烟草等农作物也是从美洲引入旧大陆的。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什么是“发展”?“发展”只有一个方向、一种模式或一条路径吗?或者说,工业生产和军事技术能代表“发展”的全部内容或核心内容吗?换一种方式来问:如果没有外来的影响,新大陆上的人们是否也会逐渐发展出旧大陆的那些技术?答案是很可能不会。反过来,旧大陆上的文明至少在公元1500年的时候也没有发展出新大陆的一些技术,例如玛雅文明的天文观察和历法制度。
于是,我们就可以更进一步去质疑隐含在本书中的经济决定论(生产力决定论)的错误偏见:为什么不同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会在不同地区之间造成强者主宰统治弱者的不对等关系,而不是“先富带动后富”的和谐世界?是不是仅仅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体系之下,经济生产力和军事破坏力才是“发展”的核心指标?所以,问题应该改成:为什么在现代的世界体系中会如此盛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个问题将会把我们的目光一方面引向主导现代世界的资本主义逻辑,另一方面引向在生物界的各个层次(物种、群落、个体)和全部历史中都存在的资源争夺现象和既冲突又共生的相互关系。从后一个视角来看,作者在本书中所采用的13000年的尺度虽然已经很大了,但还不够大。
最后,这种各地区之间不均衡发展的现象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或者说,今天的我们为什么仍然要探讨这个过去出现的问题?这里,我们触及到了隐含在本书中的另一个错误偏见:民族主义的视角。如果我们用全人类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都是属于全人类的一部分,而且由于跨地区交流的存在,尤其是在连接全球的航路开辟之后,不同地区之间始终是在互相学习的,例如,英国舰队在鸦片战争中用来打败清朝中国的利炮,就是得益于在侵略印度的战争中对于印度火炮的学习。而到了互联网承载起全世界信息交流的今天,这个问题背后的环境地理和生物地理的客观限制几乎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今天的问题已经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而民族主义的狭隘立场已经成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出和之所以仍然顽固存在的头号原因。因此,问题应该改成:为什么在知识传播的地理限制已经消失的今天,人类仍然对于各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发展无所作为?谁在阻碍落后地区的进步,谁从不均衡的现状中获益?这个问题将会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当今垄断了全世界军事力量和资本力量的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统治精英,以及世界各地服务于这些全球统治精英的本地统治精英即买办阶层。由此可以发现,民族主义的视角既忽略了全人类的共同性,也忽略了单个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和阶级对立。
总之,自然环境固然是人类活动的不可忽视的舞台,但更重要的还是舞台上的人的因素:人的知识与情感、人的合作与冲突、人的生活与生产、人的境况与理想。历史研究如果要对现实和未来有意义,这些才应该是真正的主题。而对于术业有专攻却又想要“究天人之际”的历史学者来说,如何意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性从而抵制住宏大叙事的冲动则是至关重要的一课,因为学者盲人摸象的错误观点很容易误导普通读者。普通读者没有经过广泛阅读的训练,缺乏成熟的判断力,很容易迷失在知识的海洋,盲目崇拜给他们带来新知识的学者。而本书虽然知识性很强,但论证主题和论证逻辑都是错误的,可以说是用大量的真实细节勾画出了一个扭曲失真的图像。如果你读了本书之后觉得收获了很多知识,那么这篇书评就是为你准备的。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9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7分
书籍清晰度:4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是否包含广告:4分
加载速度:8分
安全性:4分
稳定性:5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3分
下载点评
- 实惠(590+)
- 值得购买(602+)
- 购买多(603+)
- pdf(151+)
- 中评(563+)
- txt(391+)
- 微信读书(379+)
- 目录完整(280+)
- 好评多(543+)
- 服务好(442+)
下载评价
- 网友 温***欣: ( 2024-12-18 07:55:14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扈***洁: ( 2025-01-01 12:08:24 )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龚***湄: ( 2024-12-28 07:50:51 )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潘***丽: ( 2025-01-06 23:48:27 )
这里能在线转化,直接选择一款就可以了,用他这个转很方便的
- 网友 权***颜: ( 2024-12-23 00:40:29 )
下载地址、格式选择、下载方式都还挺多的
- 网友 曾***玉: ( 2025-01-08 13:54:28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 网友 饶***丽: ( 2024-12-27 21:10:48 )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宫***玉: ( 2024-12-17 02:32:14 )
我说完了。
- 网友 利***巧: ( 2024-12-23 06:43:24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9787030403711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四世同堂-全三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全新正版图书 象棋实战训练30天()刘锦祺化学工业出版社9787122374721 中国象棋基本知识普通大众人天图书专营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2023年全国咨询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教材配套试卷: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项目组织与管理+决策分析与评价+咨询方法与实务(四本套)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9787301226544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英国革命时期法政文献选编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文物中的成都生活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外汇狙击手:短线制胜的十五张王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军事仓储管理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30000词英汉词典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7分
人物塑造:3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3分
语言运用:8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7分
知识深度:7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5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3分
现实相关:4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4分
文化贡献: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