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小小世界显微镜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31:58

小小世界显微镜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小小世界显微镜精美图片
》小小世界显微镜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小小世界显微镜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7543723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7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5.0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31:58

内容简介:

包括漫画和科学知识两大板块,通过轻松有趣的漫画和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小朋友们介绍元素、原子等微观世界的科学知识。书中设置益智问答环节,需要孩子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让我们一起用哆啦A梦的显微镜,去探索这个存在却看不见的小小世界吧!


书籍目录:

暂无相关目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作者介绍:

藤子·F·不二雄,男,日本著名漫画家。1964年凭《Q太郎》一炮走红。而他的代表作《哆啦A梦》更掀起了无法抵挡的旋风,成为了成千上万儿童心目中永恒的经典。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包括漫画和科学知识两大板块,通过轻松有趣的漫画和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小朋友们介绍元素、原子等微观世界的科学知识。书中设置益智问答环节,需要孩子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让我们一起用哆啦A梦的显微镜,去探索这个存在却看不见的小小世界吧!


精彩短评:

  • 作者:milch 发布时间:2022-03-04 10:14:25

    插图很漂亮

  • 作者:和月相比 发布时间:2022-01-19 14:31:00

    哇没想到微观世界和宇宙这么宏观的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真是忘了好多物理化学知识,有些地方居然看不懂的说,另外还学了一些新知识~

  • 作者:向花尋 发布时间:2020-04-23 17:58:30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據說羅志祥分手的消息上了八卦頭條,人家讀書他分手,難怪樣子長得醜。

    移屏至朋友圈,看到老同學發的一則書店帖子。讀書時代常去的老書店不在了,『精典』二字淚眼汪汪地時刻提醒著我們:精讀典範;額眉異端,詠梅也在呼籲:人醜就要多讀書,飯飽就要多散步。

    看得出來,知識的遇知,歲月不曾搖擺。

    回看《文待詔題跋》,是文徵明繼書畫大成之後的又一招牌,『花發上林,月滉淮水』式的飄逸,比興間的文字知交,告示眾人,臨帖是最美的儀態,閱讀是最騷的腰肢。

  • 作者:空蝉 发布时间:2020-10-14 00:37:42

    大雄得知了未来的妻子是静香

  • 作者:口口人口 发布时间:2021-10-02 06:58:48

    一半是生物,从微生物到细胞到DNA,再小就要归结到物理层面,分子或元素,再到微观粒子。科普部分比较简单,和故事结合不紧密。

  • 作者:z 发布时间:2022-04-26 17:52:34

    22-06


深度书评:

  • 很简单的谈谈《战争与和平》——我所读到的和所能读到的

    作者:Alexayi 发布时间:2012-07-19 00:04:01

    花了将近三个星期断断续续读完了这部“史诗般”的巨著,也不过浅尝辄止而已。一直以来大概所谓“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毒太深,因而很难进入托尔斯泰乍一看起来异常琐碎、微弱、大体平淡、甚至无意义的细枝末节。深入分析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两座高峰的对视远超越我智识所及范围;在此便只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能读到和读完这部作品实是一件幸事。

    也许没有任何人能脱离“叙事”这个主题来谈托尔斯泰。他寥寥几笔就可以把娜塔莎眼神中凝结的生命力的热情感染到每一个罗斯托夫家庭客人的微笑和哀伤里,嵌入到安德烈和皮埃尔对人生意义的“想往”(而不是“拷问”)中,传达到读者心里,成为几代人最钟情的人物之一。托尔斯泰不需要揭露病态狰狞的面容下预示怎样的未来——譬如梅诗金轻轻的断言娜斯塔霞必丧命于罗果仁之手——他笔下的人物更不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气质特征来判断其真实性与深刻性。在许多值得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手的地方(例如安德烈公爵夫人遗容上那显现的“唉您为什么这样对待我呀,”例如玛丽亚公爵小姐期待父亲早日去世,例如娜塔莎如何可以从忧伤中重新站立起来)都不是托氏试图关注的地方。但这类忽略并没有让人感到不安,这是另一种真实;这种真实由人类生活的本能,由对生活最坦白、最亲切(甚至最厌恶)的感觉,由对任何时刻在脑海里刚发芽却又立刻被身旁人的话语打断的思绪所组成。借此,玛丽亚公爵小姐同尼古拉结为夫妇,只是经由“他们默默对望了几秒钟,于是那遥远而不可能的事,顿时变得接近、可能、甚至无法避免了…”托尔斯泰并不需要叙述这种“无可避免”包含什么样的“内涵”。它不存在内涵,而只是生活无比明澈的真理可以不言自明的东西。

    从这个层面来看,《战争与和平》涵盖的广度,正如陀老的深度一样,给人强烈震撼和疑惑。两者的轮廓和细微之处无不体现对立。我无法从诸多对立中挑出根本性的碰撞或文学原型,但我逐渐觉得他们代表人类生活无法避免的两个维度。我很愿意用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对立来释义(虽然我相信这种比较在许多方面来看是浅薄和误解的):陀氏与贝多芬都体现了人类生存本质里的一种焦灼感,那在无尽的绝望、苦难、罪恶和深渊的恐惧里燃烧着让人时刻禀临痛感的东西;它们赋予人的生存以深沉和厚重。在这深渊里思索和挣扎所得到的幸福,便异常可贵,像光一样纯洁、动人、纯粹,宛如某种幸福的倦意,却又在深处闪烁希望的“柔和的魅力”。而莫札特——我长时间对他产生了误解——他的音乐毫无“浅薄和缺乏深度”,也并非只流于表面(这些词汇通常是理论家们对托尔斯泰说教和哲学议论的指责);莫扎特的曲子无论快乐或是忧伤,都如天之澄明;它不需要你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和心境达到心有戚戚,不是某种将你带入深渊的必经之路;它本身代表光明里最朴实,最易于体会、却从未被如此简练表达的高尚。听莫扎特和托尔斯泰,就像是面对嬉笑人群沾满沙滩的海边,当把镜头推进到每一个个体时,人物的一颦一笑,与周围人的打闹,看似嘈杂,琐碎,不值一提,不成一体,但却凭借艺术家的刻画,与大海,与甚至招人烦扰的烈日融合在一起。读罢托尔斯泰,我会挖掘那常常受忽视的东西里有太多的变化莫测,那通常被我唾弃的、却又不断在指导人类生活(或者说生活中无法摆脱的桎锆)的联系和“锁链”其实富有重大意义。从这点上我隐约察觉,也许《战争与和平》会因为岁月的积淀而对一个人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而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贝多芬——他们就像深夜里的大海。那儿有远方此起彼伏的山峦和伫立的灯塔,有守夜人静坐在海边聆听深夜里的海声;一切都是幽暗的,沉睡的,甚至停滞的,但绝不死寂。没人知道、没人关注守夜者在做什么;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获得灵魂的坦然,并且视守夜为一生崇高的意义。

    人物命运大概是任何一部小说被挖掘的主要部分。有太多值得探讨的话题:安德烈的死,玛丽亚的转变,尼古拉的成熟,皮埃尔时时刻刻的探索,娜塔莎在每一个场景的勾勒以及她嬗变下那颗需要被了解的心,彼嘉在战场上的死。把个体人物分离出来的分析是有意义的、值得的、并且已经被许多敏感、冷静的读者分析的十分透彻。相信也没有人会否认,个体的命运无法脱离一切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这一切关系在十余年来的兴衰。据说托尔斯泰本人在写作之前并无法预测故事的终点和人物的结局:他在叙述的过程中通过天才的感知慢慢把几个家族的命运揭示给自己并娓娓道来,同时尽最大努力(或毫不费力的)让个体挣脱作者语言和思想的干涉而获得独立的声音(即“现实主义”的一大特点吧)。最让人感慨的,是在故事的结尾,娜塔莎、皮埃尔、尼古拉、玛丽亚,连同家里的其他人又像开头一样聚集在一起,却并非流于喧嚣、浮夸、嘈杂,而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很难说这种心灵的平静就意味着幸福——这平静里有让人失落的哀伤和非此即彼的遗憾,有人们自由选择却仍旧出于必然的支配力量,但无论如何,这平静或许是最接近幸福的东西(从这点来看,托尔斯泰不失为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

    也许以上这些特征已经足以宣称《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然而,至此仍未涉及作品中又一个宏大的命题:托尔斯泰的历史观。据说曾有法文版将该书的叙事部分与对历史的议论部分拆开来分别出售,乍一看没过多不妥,但仔细想来倒是破坏了理解这位巨人的途径。托在小说中夹杂哲学议论的行为,以及他论及的内容本身,自发表以来备受攻击和批判。伯林著名的“狐狸与刺猬”一说似乎很好总结了托尔斯泰史观所遭受的冷遇与评价,并且在行文背后挖掘和重塑托尔斯泰这位作者本身的思想历程和悲剧命运。伯林一文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引导作为读者的我细心勘察托尔斯泰的叙事天赋与他的历史观、他毕生追寻的意义之间存在的容易被人忽视的关系:这关系的本质,在伯林的眼里,是矛盾和两难。简单来看即所谓“欲做刺猬而不成的狐狸”:“他的天才,就在于善能体悟每一事物本身独具的特性,亦即那种使一对象独特分别于他物,但似乎难以言喻的个别性质。然而他又渴望有一普遍的解释原则,也就是说,在显然多样、彼此排斥,但构成世界内容的点滴碎片里,他渴望察出其相近之处、共同起源、单一目的或者统一性。”围绕着这个纲领,伯林展开了一系列对托尔斯泰的洞察,包括其攻击性的力量,其通过消除非真理的东西达到真理的性格,以及其俄狄浦斯式的悲剧命运。可以说,托尔斯泰的史观里存在着某个复杂的多的个体;这个体不仅仅是战争与和平的作者,而更是某个时代中思想碰撞所诞生的杰出产物;他本身有历史感,本身值得读者借由阅读卢梭、司汤达、狄根斯、迈斯特,借由他在现实生命中的身体力行来深深的感受。在这个时刻,我才突然发觉,其实我所看到的战争与和平,才只是门缝里的一道光。这令人感激和兴奋,因为即使门的后面仍旧一片黑暗,我也将努力走的近一些。

  • 轮回与意志:鲁迅的《过客》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作者:落叶村 发布时间:2017-07-10 14:36:17

    除了这「违背意志的幸福」外,「坟」更是意志的大敌。无论是对于「过客」,还是对于查拉图斯特拉,都是如此。

    推荐阅读:

    1.

    海子的永恒轮回

    2.

    海子的野心:不做「狭窄的抒情诗人」

    3.

    海子:诗是实体在倾诉,不是诗人在陈述

    4.

    海子为什么会迷恋绝望与死亡

    5.

    海子属于典型的青春写作?

    6.

    海子的温暖来自对生殖的肯定与赞美

    7.

    从实体到轮回:「土地」意象在海子诗中的演变

    8.

    关于水:海子赞美的并非母性

    9.

    海子:爱情使生活死亡

    10.

    海子:我跟不上自己快如闪电的思想

    11.

    海子的终极追问和自我拯救

    12.

    海子: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

    13. 海子: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

    尼采的最高肯定公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永恒轮回」

    轮回与意志:鲁迅的《过客》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斯宾诺莎:哲学的目的在于使人永享无上的幸福

    一、关于轮回

      查拉图斯特拉向人类宣讲「永恒轮回」的时候,当然不会不知道它将给人带来多少痛苦。

      「万物走了,万物又来,存在之轮永恒运转。万物死了,万物复生,存在之年永不停息」[1]

      ——这一个死都无法摆脱的「永恒轮回」,牢牢套住每一个人,即使人们死去,「消逝得无影无踪,瞬间化为乌有」,如查拉图斯特拉所说,那「伟大之年」仍「将再造我」,因为「我是属于永恒轮回之因果律的。」

      「我将回来,与这个太阳、地球,与这只鹰和这条蛇一道回来——但不是进入一种新的人生或更美好的人生:——我永远回到这相似和同一个生活,无论是在最伟大之处和最渺小之处全都雷同……」[2]

      那些在痛苦中挣扎,并渴望一个永无痛苦之天堂的人倒霉了,因为并无天堂在等着他们。即使强大如查氏自己,也很难避免对轮回之厌倦,从而陷入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为什么?为何目的?向何处?在何地?怎样活?仍旧活着,这岂不愚蠢?——」[3]

      鲁迅的《过客》也带有一种轮回的色彩。剧中的一切仿佛都有着重叠或多次出现的迹象。剧情发生的时间为「或一日的黄昏」;地点为「或一处」;人物的特征,除了女孩有「紫发」外,全以黑白色调标明;「过客」的方向只有东与西(太阳升起与落下的方向);「过客」经过了无数坟地,而那些坟地都有野百合、野蔷薇;「过客」的主要动作就是「向前走」……

      「过客」已经走了相当长的时间,以至忘了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经过了很多地方,因为一路上人们从不用相同的称呼叫他,而他早就记不清这些称呼了——他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几乎是永恒),在这么多的地方重复同一个动作:「走」——这不禁让我想到万物之永恒轮回、永远雷同。这「过客」走而复走,早已忘记了来处、去处,他如此困顿,如此狼狈,却又为何目的?

    二、意志对轮回的解救

      查拉图斯特拉迫使自己漠视,甚至鄙视因轮回而生的痛苦,把自己的痛苦和对别人的痛苦之同情,视为自己的「最后罪恶」,并坚持对狮子乃至超人的守望。但查拉图斯特拉毕竟是爱人类的,他无法丢弃那「最后的罪恶」,所以他要教人们学会「解救」。而靠什么解救?那便是「意志」——

      「我的意志总是过来充当我的解救者,给我带来欢乐」[4]。

      关于意志,尼采和叔本华有着截然不同的的看法。他们都承认人生充满了痛苦,这痛苦都来自于「生成」(在尼采,它也就是轮回)。叔本华认为,意志导致「生成」,「生成」则导致痛苦。人应该杜绝痛苦,而要想杜绝痛苦,就必须灭绝意志。尼采认为,永恒轮回并非先天地来源于人的意志,与此相反,是命运在操作这一切,人在没有自觉的情况下,是受命运控制的。事态的发生都是难以猜度的谜语、都是「偶然」,是「事已如此」,同时又是「你应该」,而非「我要」。人的痛苦正源于那已经铁定,然而又无法捉摸的规则——源于人在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意志令那规则和自己的意欲一致。故而,尼采声称:人要想摆脱痛苦,就只能拥有意志,变「你应该」为「我要」,变「过去如此」为「我要它如此」,惟此才叫「解救」。[5]

      「意志——解救者和带来快乐的人是意志的别名」[6],尼采这样描述意志,「它的感官和心肠坚硬似铁,不可毁伤」,它「不可掩埋、然而可炸毁岩壁」[7]。查拉图斯特拉先命狮子攫取自由,然后又由意志创造一个「我要」的世界:不仅从今天开始世界是「我要」的,那些「过去如此」也要变成「我要」的,以实现自由与快乐——意志被看成是「自身的解救者」和「快乐之施主」[8] 。

     三、意志的轮回

      然而,「意志对于一切完成之事无能为力——对于过往之物,意志只能怒目而视」,「时光不能倒流」,「事既如此」是「意志推不动的石头」 ——只要意志存在,就要经受这种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志本身仍是个囚徒」[9]。

      「过客」的境遇与此类似。「前面的声音」即意志,它呼唤「过客」前行,以逃离那「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的地方。但是,意志带领「过客」所过之处,都是一色的荒凉之地:杂树、瓦砾、丛葬……他要到的地方就在前面,却似永远也走不到。他已经困顿不堪,却因内心意志而无法停下来:那声音「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他不惟「息不下」,还惟恐少走了路,他的脚「早经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血不够了,便喝水来补充,如果「连一个小水洼也遇不到」,就以为是自己「少走了路的缘故」。他渴望休息,「愿意休息」,但那前面的声音催促他,使他焦虑与恐惧,赶走他休息的渴望:「但是,我不能」,「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

      「过客」「紧随其无情的意志」[10],片刻也不能停留,他已成为自身的「囚徒」,那前方似乎永远无法到达,这个事实就是一块「推不动的石头」,因此「意志,这解放者变成了痛苦的制造者」[11]……只要意志存在,「过客」就要听命于它,痛苦就存在,它无休无止,周而复始,就像无数次的轮回。

      但这轮回和永恒轮回是不尽相同的,它近似于叔本华的「生成」,也很像佛教的「业报轮回」。奥义书说,「业报轮回」产生于人的欲望和相应的行为,是对人的一种惩罚,人只要存在欲望,就要会面临痛苦。「过客」的欲望即:用意志带领自己逃离那「没一处……」的地方,这欲望使他沦入「业报轮回」——

      不过,「过客」的处境和「业报轮回」仍不能划上等号,因为后者的轮回主要是指「转世」之苦。为区别起见,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意志的轮回」。那么,如何解救这种「意志的轮回」呢?

      「意志本身应思考什么,以便摆脱忧伤并嘲笑自己被禁锢呢?」[12]

     四、对解救者的解救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痛苦,就必须否定生命意志,弃绝意志的一切欲望到达「忘我」,最后在无欲的宁静世界里实现超脱。而佛教中的解脱,即悟出梵我本一,从而对外的欲望和追求自然无意义,无欲望则获转生,即获得解救。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论解救》一节,「愚妄者」用类似叔本华及佛家的口吻展开说教,从「不能倒退」的痛苦,推论出「意志本身和一切生命都成了惩罚」,「逝者如斯,一切也该过去」,「时间必将吞噬它的孩子们」,并因「过去是这样」这块石头是撼不动的,推论出「一切惩罚是永恒的」——「除非意志最后自我解救、意欲变成非意欲」——而由此,意志便与时间「和解」了[13]。

      《过客》中的老翁,采取的就是这种「和解」的态度,那「前面的声音」在他年轻的时候也叫过他,但「叫过几声」之后,他不理,那声音就不叫了。他也往前走过,但只走到坟地就不愿意再走了,因此当「过客」问及坟地之后是什么地方时,他毫无知晓,并劝「过客」「不如回转去」,因为「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

      但「过客」拒绝这种「和解」的态度。就像查拉图斯特拉所说:「意志必须要求高于一切和解的东西」,这便是「强力意志」[14]。查氏将和解的说教斥之为「厌倦制造的招牌”和“懒惰制造的招牌」[15]。他要求人若想达到最后的解救,就必须作「勇敢而坚忍的航海家」[16]。也就是说,只有意志能使最后的解救成为可能,若想从「意志的轮回」中得到解救,还得靠意志。

      「过客」身上的强力意志是很明显的。这种强力意志,尤其在其不知道路的情况下,更显其强。在这点上,鲁迅与尼采有着惊人的相似。

      关于路,尼采这样说道,「我一向不愿问路——问路也不合我的趣味!最好问路本身」,他甚至脱口而出:「不存在——路!」[17]而意志要求人在没有路的情况下,更要作一个坚强和勇敢的人。那么,意志又如何前行?——他的一首诗这样写道:

      「『我最好怎样能爬到山上?』——

      「只管向上爬而不要去想!」

              ——《向上》

      而《偶像的黄昏》之《格言与箭》中最后一句话又这样说道:

      「我的幸福的公式:一个『是』,一个『不』,一条直线,一个目标……」

      再看「过客」,他的路也只是「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而已,他已经记不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只知道「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由东向西,一条直线朝向太阳落下的地方——太阳要去的地方。

      虽然他的状态是「困顿」的,但依然「倔强」,依然能「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这意志如此强大,以至于他一刻也不敢停留,一刻也不敢休息,他甚至憎恨那些让他留下来的东西。所以当女孩递给他一块布裹伤的时候,他不愿意接受。他说:「这背在身上,怎么走呢?」老翁是熟悉这种心理的,便对他说「你息不下,就背不动。——休息一会,就没有什么了。」老翁劝其休息,「过客」也未尝不想休息,但「默想」之后,他「忽然惊醒」,「倾听」那声音——他还是不敢稍作休息,他把休息当成一种「违背意志的幸福」[18]。老翁的劝,女孩的布和好意,仿佛都在「引诱」他去接受这种幸福,「规劝」他的脚「符合小幸福的节奏」[19]。他不愿看见别人「心底的眼泪」和为他的悲哀,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布施,这些都是「小道德」,它们都在引诱他按照小幸福的节奏走路或跳舞——对于这种「违背意志的幸福」,那前面的声音是不会允许他接受的!为此之故,他对待布施者就「像兀鹰看见死尸一样,在四近徘徊,祝愿她的灭亡」,并给他「亲自看见」,以便他轻轻松松上路。

      除了这「违背意志的幸福」外,「坟」更是意志的大敌。无论是对于「过客」,还是对于查拉图斯特拉,都是如此。先来看尼采笔下的「坟」。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多次提到了坟墓,其中最集中的部分要数《坟墓之歌》和《预言家》两节。

      《坟墓之歌》中的坟墓指的是「青春时代的坟茔」[20],「青春时代的一切面容和安慰全都死去了」[21],它们全都葬于坟墓中。《预言家》中的坟墓生于厌倦:人「过于厌倦,以至求死亦不可能,故而依旧醒着,并继续活下去——在这坟墓里」[22],或者「拒绝一切生活,变成了守夜人和守墓人」[23]。两者指的是一个意思:青春时代过去了,青春的面容和安慰随之消逝,「最崇高希望依旧没有说出,依旧没有得到解救」[24],厌倦悄悄孳生并将青春时代埋葬——

      「如何挨过并克服这些伤痛?」

      「灵魂如何从墓中复活?」[25]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自问,并自答:

      「是的,我心中自有一种不可毁伤、不可掩埋、然而可炸毁岩壁之物,它就是我的意志。它执着的前行,默然,度过悠长的岁月。」

      他如是歌唱意志:「我青春时代那未被解救的东西依然活在你的内心,你是生者,是青年,坐在黄色坟茔的废墟上,心中满怀着希望」,「你是一切坟墓的摧毁者:我的意志啊,祝你幸运!哪里有坟墓,哪里就有新生」[26]——意志将如「呼啸的狂风把墓门吹开」,人生的「黑棺」「在尖利的呼啸声中碎裂」,意志如「无数种孩子的欢笑穿过所有的坟茔」[27]。

      尼采关于「坟墓」的内涵便在于此:它是埋葬意志的地方,而又将最终被意志摧毁。鲁迅《过客》中的坟墓,其内涵也与此相同。那些坟地,埋葬了老翁的意志,老翁已不再有意志,那前面的声音已经不叫他了。他拒绝了意志,活在坟墓之旁,在一种「尘封的永恒气味」[28]中,像守墓人一样活着,坟地以外是什么他根本就不知道,因为走到坟地后,他便再没有前行过。女孩只有十岁左右,她还看不到坟的存在,她对未来是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的,她只看到野百合和野蔷薇。而「过客」,既看到了坟地,又看到了野百合与野蔷薇——青春的面容和安慰已经不在,他的青春时代已被埋葬,但他一直没有放弃过对那前面的声音,对意志的聆听。

      或许因为鲁迅是文学家,而尼采是哲学家之故吧。尼采虽然批判以往哲学家的形而上学、非历史感,但他的思想,起码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思想,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仍然具有明显的非历史感,所以查拉图斯特拉可以作为一名预言家和解救者出现,他具有充分的自信,他已经看见了更高级的人,也已经看到了吉兆。而鲁迅则相反,他的作品都极富历史感,极富现实性,即使是《过客》这样抽象的作品也不例外。这「过客」既不可能是尼采呼吁的超人,也不可能是查拉图斯特拉,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不是超人,所以无法肯定能实现最终的解救;他无法像查氏那样站在人类的高处说话、舞蹈,所以也无法预告出最终的结局——他既不是预言家,也不能算是解救者。他的「奋然」和「倔强」只使他像一个反抗者,或一名战士。但是他的「走」虽然不是一种确定的许诺,却总比老翁的完全停下来更能让人看到希望——在那无边的黑夜之中,仅这一点亮色就已经十分珍贵了。

    张文武写于2003年左右

    注:

    [1]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236页,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出处下同。

    [2]第239页。[3]第117页。[4]第90页。[5]第19页,第153页。[6][8][9][11][12][13]第153页。[7][26]第121页。[10]第113页。[14]第154页。[15]第225页。[16]第232页。[17]第212页。[18]第174页。[19]第183页。[20]第118页。[21][24][25]第120页。[22]第147页。[23][28]第148页。[27]第149页。

    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http://wenwuzhang.com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6分

  • 人物塑造:4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5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4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5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5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可以购买(81+)
  • 情节曲折(168+)
  • 字体合适(386+)
  • 实惠(246+)
  • 盗版少(171+)
  • 推荐购买(446+)
  • 已买(238+)

下载评价

  • 网友 谭***然: ( 2024-12-11 08:44:33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瞿***香: ( 2025-01-03 01:58:19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孔***旋: ( 2025-01-09 09:00:29 )

    很好。顶一个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温***欣: ( 2024-12-22 11:34:12 )

    可以可以可以

  • 网友 冯***丽: ( 2024-12-30 09:45:14 )

    卡的不行啊

  • 网友 益***琴: ( 2024-12-28 07:15:18 )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詹***萍: ( 2024-12-30 07:36:04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权***波: ( 2025-01-08 13:23:55 )

    收费就是好,还可以多种搜索,实在不行直接留言,24小时没发到你邮箱自动退款的!

  • 网友 沈***松: ( 2024-12-22 05:27:08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索***宸: ( 2024-12-19 02:54:32 )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家***丝: ( 2024-12-26 03:14:34 )

    好6666666

  • 网友 濮***彤: ( 2024-12-29 21:01:59 )

    好棒啊!图书很全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