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egy(ISBN=9781591396321)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Strategy(ISBN=9781591396321)电子书下载地址
- 文件名
- [epub 下载] Strategy(ISBN=9781591396321) epub格式电子书
- [azw3 下载] Strategy(ISBN=9781591396321) azw3格式电子书
- [pdf 下载] Strategy(ISBN=9781591396321) pdf格式电子书
- [txt 下载] Strategy(ISBN=9781591396321) txt格式电子书
- [mobi 下载] Strategy(ISBN=9781591396321) mobi格式电子书
- [word 下载] Strategy(ISBN=9781591396321) word格式电子书
- [kindle 下载] Strategy(ISBN=9781591396321) kindle格式电子书
内容简介:
The Harvard Business Essentials series is designed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advice, personal coach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on the most relevant topics in business. Whether you
are a new manager seeking to expand your skills or a seasoned
professional looking to broaden your knowledge base, these
solution-oriented books put reliable answers at your fingertips.
Implementing Strategy Strategic execution drives business success.
This book covers strategy from the ground up, explaining what
strategy is, how to put together a strategic plan, what tools and
resources are necessary to execute it, and how to measure
results.
书籍目录:
Introduction
1 SWOT Analysis I
2 SWOT Analysis II
3 Types of Strategy
4 Strategic Moves
5 From Strategy to Implementation
6 Action Plans
7 How to Stay on Course
8 The People Side of Implementation
9 Strategy as Work-in-Progress
Appendix: Useful Implementation Tools
Notes
Glossary
For Further Reading
Index
About the Subject Adviser
About the Writer
作者介绍:
Harvard Business Essentials: The Reliable Source for Busy
Managers The Harvard Business Essentials series is designed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advice, personal coach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on the most relevant topics in business.
Drawing on rich content fro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and
other sources, these concise guides are carefully crafted to
provide a highly practical resource for readers with all levels of
experience. To assure quality and accuracy, each volume is closely
reviewed by a specialized content adviser from a world class
business school. Whether you are a new manager interested in
expanding your skills or an experienced executive looking for a
personal resource, these solution-oriented books offer reliable
answers at your fingertips.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Book News Annotation:
This guide arms managers with the knowledge and hands-on tools they need to participate in strategy formulation and execution. Readers will learn how to identify the strategy that best fits their business, get the right people on board, align resources and people to achieve goals, and execute action plans that produce results. Appendices provide worksheets for identifying a company'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deconstructing large tasks into smaller ones, and for a project report. A glossary is also included.
Book Description
Strategic execution drives business success. This book covers strategy from the ground up, explaining what strategy is, how to put together a strategic plan, what tools and resources are necessary to execute it, and how to measure results.
The New Manager's Guide and Mentor
The Harvard Business Essentials series is designed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advice, personal coach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on the most relevant topics in business. Whether you are a new manager seeking to expand your skills or a seasoned professional looking to broaden your knowledge base, these solution-oriented books put reliable answers at your fingertips.
About the Author
Harvard Business Essentials The Reliable Source for Busy Managers The Harvard Business Essentials series is designed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advice, personal coaching,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guidance on the most relevant topics in business. Drawing on rich content fro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and other sources, these concise guides are carefully crafted to provide a highly practical resource for readers with all levels of experience. To assure quality and accuracy, each volume is closely reviewed by a specialized content adviser from a world class business school. Whether you are a new manager interested in expanding your skills or an experienced executive looking for a personal resource, these solution-oriented books offer reliable answers at your fingertips.
Book Dimension
Height (mm) 231Width (mm) 154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哈佛商务指南10:战略ABC
精彩短评:
作者:班固先生你好 发布时间:2023-11-30 06:19:12
有点一般,太泛了一点,实操性感觉不是太强。可能一个是因为专业不同,另一个是翻译还是有影响。不如其他的写作书。
作者:阿丙小虾 发布时间:2023-12-16 12:29:47
癌细胞并不是敌人恶人,只是像心灵奇旅的小孩一样失去了关心,迷失了道路,丧失了希望,所以疯狂繁殖裂变,疯狂奔跑前行。爱与归属连接是最好的解药。
作者:Ro71 发布时间:2019-10-16 21:55:50
受益匪浅。
人类迷惑行为大选。
作者:南无有 发布时间:2022-03-12 16:11:58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作者:天天向上 发布时间:2023-06-10 11:00:41
小学
作者:小马君 发布时间:2024-04-05 12:06:30
在案例中不断体悟心理营养,非常实用
深度书评:
【转】李兰芬:重提玄思的魅与惑——再提王弼、汤用彤与玄学相关的问题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1-10-07 22:46:57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魏晋王弼的玄学思想及近现代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研究,都有极重要的标志性。这种与现代学术中的“哲学”相关的玄学之思(玄思),如置放在中国文化中,尤其是置放在儒家传统思想的脉络中来考量,其曾经发生过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本文将从“魅与惑”,对玄学与玄学研究的作用作双重的断定:“魅”不仅是强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玄学(尤其是王弼的玄学)和玄学的研究(主要是讨论汤用彤的玄学研究),对中国思想史上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今天仍有魅力。“惑”则是指出王弼的玄学和汤用彤的玄学研究,一直留给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一些疑惑未解的问题。同时,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将玄思“魅”与“惑”双重作用,置放在儒学的背景下来进行分析:分析魏晋玄学问题与儒学发展的关系;分析王弼玄学思想对儒学发展的双重作用;透过汤用彤的魏晋玄学研究,进一步分析王弼玄学问题在当代的回响。
关键词:王弼 汤用彤 玄学 儒学
作者李兰芬,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
将王弼与汤用彤放在一起来讨论,最显而易见的理由是他们都与魏晋玄学有关。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标志性人物之一,汤用彤是近现代研究魏晋玄学的大家之一。但将两人关联起来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魏晋玄学。在本文中,笔者无意通过对两人思想的分析,展开对魏晋玄学及近现代玄学研究所有问题的讨论。就如本文主题一样,下面的分析,仅是围绕“玄思的魅与惑”问题展开。
首先,强调“玄思”而不是“玄学”,是试图将讨论的重点放在玄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的作用上,而不是一般地和全面地讨论整个王弼玄学理论和汤用彤研究玄学的理论。
另外,“魅与惑”,意味着笔者对玄学与玄学研究的作用有双重的断定。“魅”不仅是强调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玄学(尤其是王弼的玄学)和玄学的研究(主要是汤用彤的玄学研究),对中国思想史上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在今天仍有魅力。但“惑”则是指出王弼的玄学和汤用彤的玄学研究,一直留给中国思想史一些疑惑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至今未被仔细讨论过。
关键是,王弼玄学与汤用彤玄学研究,在笔者的讨论中,其作用的魅力与留下的困惑,都是针对什么样的问题来说?或者说,笔者是放在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背景下,将王弼玄学与汤用彤玄学研究放在一起讨论并批评?
一般来说,王弼玄学被认为是道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汤用彤玄学研究也被认为与近现代他自己也有贡献的佛学研究、道教研究不一样,也与其时兴起的新儒学不一样,他的玄学研究仍被一直看成是道家思想(或道家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他们思想中涉及的道家思想或道家哲学,是什么意义上的特殊思维方式?这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又究竟是针对什么而言,既有“魅力”又有“困惑”?
在笔者看来,将问题置放在儒学发展的脉络里观察,玄思之魅力及困惑的问题,便可能呈现得更清楚。
一、从魏晋玄学与儒家思想的关系谈起
在近百年学术界的探讨中,魏晋玄学基本被定型为是以本体论为特征的中国哲学,[2]并且,这种哲学的学派渊源,一般被认为与道家有关。[3]如果这两种对玄学的断定都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进一步问另外一些问题:1.道家与中国哲学中的本体理论探讨的关系。2.中国哲学中的本体理论探讨,是否仅仅与道家有关。如果不是,首先是否可问,玄学与儒家思想有何关系?一旦将这些问题的讨论,广泛地放在魏晋玄学产生、发展及影响的历史背景、学术渊源中看,真正理解魏晋玄学,就将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4]
首先,毫无疑问,玄学的产生首先并主要地与儒家思想有极深的关系。[5]这种断定,一方面是由于魏晋玄学的产生直接与汉代儒家经学的发展有关系;另一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儒家思想由于汉代儒士的力倡,已成功地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甚至包括政治等的主干。事实上,由春秋战国之际开始相对划清界限的诸子学派,在其后的单独发展中,都要正视儒家思想提出的各种问题,道家思想的发展也不例外。如果说后人称之为“新道家”的魏晋玄士从理论资源上对汉儒经学是自觉吸收和批评的话,那么,从客观上说,处在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汉代之后的魏晋玄士,也不得不面对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政治、社会中的广泛影响,而使自己的理论和生活与儒家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次,这种关联,在继汉儒经学之后产生的魏晋玄学中如何体现呢?除后来研究魏晋玄学的学者所认定的相互区别外,是否还有相互一致的方面?汤用彤等玄学研究的大师,对这两方面的讨论,一直较为审慎。但基本肯定,玄学中的“玄”意,起码与汉儒经学的烦琐、臆想有非常大的区别,而更广泛地说,与儒家思想对伦理、政治等的“偏爱”有区别。只是这种区别不是二者关系的唯一体现。所有研究魏晋玄学的学者都注意到:尽管玄学与儒学有区别,但玄学的所有问题及其解决方式,都是针对儒家而来的。这里包含着两重意思:一是首先认定与儒家相关的问题值得解决,这显然是对儒家思想某种程度上的认同或继承;二是认定先前的儒士对相同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尽人意,需要批判及改造。
这种认同、继承和改造无疑使我们有理由认为:魏晋玄学最根本的特色,按汤用彤及余敦康等的话来说,即本体理论实际上与儒家思想有极大的关系。因而,单纯说玄学的本体理论从学术渊源上只是归宿为道家思想似有欠缺。起码可以这样看:玄学中的本体理论不只是对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同样是在批判汉儒的过程中,对儒家思想原本就包含的精神的重新挖掘和改造。
但毕竟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还是有区别的,对汉儒的批判及改造,甚至包括对儒家思想原本就包含的精神的重新挖掘和改造,都说明玄学对儒学的认同及吸收,实际是循着一定的方向、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
这样,问题的讨论就进入到第三个方面:玄学究竟从哪种特定的角度,对汉儒所体现的儒家思想继续发扬及进行改造?另外,是什么原因导致玄学要从这样一种特定的角度上,重新言说儒家思想?而这样一种角度所言说出来的儒家思想,是否是儒士真正认同的儒家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追问:儒道互补及其互别在玄学本体理论上究竟是如何体现?进而追问:这种体现对后来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造成何种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如何面对玄学对原始儒家思想的改造?或说,玄学究竟给儒家思想的发展提出了什么新的问题?
实际上,借助历史的眼光,玄学特性的分析、理解和研究也面临新的问题。如果玄学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与吸收是同时进行的话,或者说,玄学与儒学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一致性的话,那么,玄学所开创的中国哲学中的本体理论的探究,其中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如何看待,就不只是个纯粹可以在理论上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实际上如何落实的问题。尤其是在把儒家思想看成是与社会的政治、伦理等如何落实相关的理论时,与其有理论渊源的玄学,即使着重的是普遍意义的根本道理的探究,也不可能无视这种道理与具体落实之间的矛盾关系。
因此,提出重新理解玄学,理解王弼的玄学及汤用彤的玄学研究,[6]只是将玄学的理论放在“体”与“用”,或者儒家思想意义上的“经学”(泛喻儒家思想中体现儒家理想的经典及其负有传承经典重任的经典解释)与“政学”(泛喻儒家思想中具体讨论政治、伦理或社会、人事、人伦的理论)相互关系的背景下,探讨玄学的本体论特质和作用之两重性。
换言之,即探讨魏晋玄学的哲学特性,尤其是本体论特质,如何在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史背景下,呈现出“魅”与“惑”的双重作用问题。
二、重审王弼玄思的意义
毫无疑问,王弼是魏晋玄士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早期影响甚广的玄士之一,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理论在魏晋玄学中是最具本体论特征的。[7]要探讨玄学的本体理论及其在儒学背景下呈现的双重作用问题,可从重审王弼开始。
王弼思想出现的年代,恰是玄学形成的时期,其理论当中所表现出的与汉儒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可看作玄学本体理论中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交互作用的体现。
王弼与汉儒的关系,主要是通过他注解汉儒奉作精神资源的经典表现出来。王弼在对经典的注释中,秉承了不同经典透显的中国文化精神及以往儒士解经的宗旨,力求使经典中的“经世致用”精神,能在解释中被呈现出来,并被落实至政治、道德等具体的社会领域中。[8]但王弼的经典注释并不只是表现在对经典的政治意义的进一步弘扬上。王弼在经典解释中所做出的主要贡献,应该是他开启了经典解释的一条新的路径,或者说,他开启了经典解释的新眼光、新方法。而这种新眼光和新方法,与他对不同经典精神之间的分别与相通之理解有关,更与他立足于经典的本体深度来彰显经典的经世意义有关。
王弼对经典的新解释及新方法,既与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有关,也与王弼本人有关。
汉儒对儒家思想的坚持,如果是通过经典解释而体现的话,那么,经典中的普遍性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就有一个变迁的问题。在变迁中,每个阶段所呈现出的面貌不可能完全一样。[9]尤其汉代以后经学的兴起,使儒家思想有了具体落实的可能。但同时,儒家思想如何在实践中和理论上摆脱具象的纠缠,而继续显示其普遍性的品格,也日益成为问题。汉儒试图通过“天”“易”“阴阳”等观念,来重塑儒家思想,打通其普遍性品格与具体落实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在理论上分辨不清有限与无限、抽象与具体,因而,其理论的言说不能圆融,具体的实践也不完美。后汉开始的“名实”之辩、自然与名教之辩以及圣人观之辩等,都是士人对问题解决的思想性努力。[10]汉儒及后汉士人对儒家思想言说及实践方式所做的努力,都为王弼从玄学角度提出对问题解决的新方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11]
只是,王弼仅侧重从学理的角度,对汉儒及之后士人带来问题的“玄学”解决。这种学理角度的选择,与王弼特殊的身世有关。首先,王弼的早逝,导致他不可能太多地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体悟他的玄理;另外,他有条件接触大量典籍,因此他能通过玄思来悟出他的玄理。[12]
王弼对前代儒士所留问题的学理解决,是通过对三种经典的注释来表现的。他的经典注解实质上都围绕同一个问题进行:儒家的圣人理想何以能够传承?或者说,儒家那些与具体政治、伦理等规范有密切关系的理想,如何可以超越时空,被继承和发扬?从学理上说,这无疑主要是普遍观念如何体现和贯彻的问题。然而,在王弼看来,不同的经典对问题的解决所能提供的理论资源是不尽相同的。《老子注》在王弼玄学中,是改造前人经学的重要理论武器。也即是说,从一般的理论角度看,《老子注》体现了王弼从理论上解决问题的侧重点和方法。《易注》则是王弼从理论上沟通普遍理念与具体践行的重要环节。如果说,王弼力图使儒道会通的话,那么,《易注》是他理论上努力的主要体现。相比之下,《论语释疑》是王弼在理论上自觉传承儒家思想的突出表现,也可以说,是王弼将对儒家思想的抽象和具体理解,落实至孔子这个圣人的具体言行的抽象阐释上。这三种经典注解,都显示了王弼对问题解决的努力,落在了侧重解决传承中体现出的思想之抽象性理解问题上。在王弼看来,唯有先解决思想之超越时空的普遍性的理解问题,才可能解决思想之具体落实的实践问题。
王弼透过注经而显的玄学特质,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1.王弼所用“体”的特殊含义。由于王弼是在评说孔子与老子之别时使用该词,所以这词的含义理解,在王弼玄学中的意义,应该是与“言”相对照来看待的。“体”包含有超越性的意味(与体验、体认、体知关联,又与身体、力体等关联)。2.王弼对所贵之“无”的重视。指出王弼所贵之“无”除含自然本体的意味外,实际上还含对人生存状况本体的意味,并从“本然”进入“应然”,再至“实然”,“无”为其理论探讨从抽象能重回具体,开辟了通途。3.王弼重塑儒家理想的理论体系的特殊方式——言、意、象。“言”“意”“象”关系的处理,既被王弼看作圣人“体”“无”的重要前提,也被王弼看作圣人理想得以落实、能被学习的重要步骤。[13]
到此,如果说王弼通过玄学的方式重构了儒学的言说甚至实践方式的话,那么,这种重构的显著表现,则落在其重塑儒家理想的最主要观念——圣人观之上,代表之作便是《论语释疑》。连同王弼的其他言论及其他经典的注释,王弼从人性、使命及使命之根据等三个层面,使圣人理想之普遍品格在理论上得以最充分的体现。但同时也使圣人理想之神圣性在过分的抽象中,有所虚空。[14]
另外,通过玄学方式,王弼也对汉儒政治理论进行了改造,建立以“无为”为中心的新政治理论。王弼的改造,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改“天命”为“道”,而对儒家政治理论的实质,进行重说。这表现了王弼对儒家精神的实质继承及形式上的改变。第二,针对汉儒政治理论的弊端,提出循“道”而行的、新的“无为”理论,解决了儒家理想的普遍性品格何以能在现实社会政治上得以落实的问题。[15]
并且,通过玄学方式,王弼建造了新的人生观理论。对儒家思想改造的重要方面之一,是王弼从当时知识分子面临的生存问题出发,在理想或学理上,通过“知自然”“克己拨”及“适变”“超然”等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调和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生活方式。[16]
尽管王弼思想在中国思想及学术发展史中的地位显赫,但其遭遇的批评却是各式各样。毫无疑问,王弼玄学首先影响了同时期及后来的玄学发展。魏晋时期的竹林玄士及后来的郭象玄学理论,都通过对王弼“贵无”思想的改变来进行展开。相较之下,竹林玄士在人生实践中,力图“体无”,但不得法,开始表现“玄”与“实”的现实冲突;郭象通过独化玄冥由“无”入“有”,但其实际中对“有”之“无”的态度,使“无”对神圣性的相反性更加显著。魏晋玄士对王弼玄学的两种方向发展或体现,都使王弼“以无为贵”的玄学理论,有了值得反思的理由。[17]与玄士对王弼的继承不一样,后来儒家对王弼玄学更多的是批评。儒士的批评,使王弼的玄学理论,显得仍然问题重重。一方面,由于王弼玄学对儒家经学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因而,有志于传承儒家思想的儒士都不得不正视王弼玄学的作用。事实上,王弼玄学对儒士言说儒家思想的普遍品格有不容忽视的影响。[18]但另一方面,王弼玄学一直遭受儒士的猛烈批评。儒士的批评主要针对王弼玄学的虚空性。他们指责这种虚空性在现实上导致国破人亡,在理论上导致随意臆想。这些批评显然都力图克服王弼玄学中对“贵无”的过分“执着”,而体现出重振儒家于实有的担当使命。[19]
近现代学术史上的魏晋玄学研究,在多大程度上延续了王弼玄学的双重作用性?如同样将这一问题的追问置放在近现代学术史上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复兴的努力上,仍然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三、追问汤用彤未竟的心愿
汤用彤对近现代的魏晋玄学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这点早为学界所共认。
他的特殊,在于如汤一介先生所说的那样:“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他提出了魏晋玄学是一种不同于汉学的本体之学,至今中外学者大致以此为根据把研究推向纵深发展。其关于魏晋玄学派别之论断、‘言意之辨’‘贵无三派’‘向郭之庄周与孔子’‘圣人学致问题’等均为发前人之未发,而启发了后来之研究者。”[20]简单来说,汤用彤不纯粹是对魏晋玄学进行学术史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他对魏晋玄学进行了近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哲学研究。并且,汤用彤的玄学研究,是自觉地与儒家的问题相关联的。
汤用彤区别开陈寅恪、唐长孺等侧重从社会、历史的角度,采用训诂、考据的方法追溯、考究玄学的历史和成因的做法,其对魏晋玄学的思源的分析,着重于从抽象层面上,展开玄学思想内在发展之必然性的分析。[21]这种哲学意味极浓厚的研究方法,一直示范着后来学者从思想逻辑的层面上,对玄学概念、体系、方法、特质及影响等问题的理解。玄学究竟为何,学理上的言说方式,基本由汤用彤奠定。[22]
问题是,汤用彤何以选择哲学的方式,来解释、分析魏晋玄学?
汤用彤所处的近现代中国,因外来文化的入侵,不仅政治、经济的存在方式被改变,而且文化的命脉也遭遇极大的危机。对于身处其中的知识学人来说,文化、传统及精神支柱的被动摇,是一件极不情愿的事情。自觉振兴文化,重兴传统之生命力,是其时所有中国知识学人的使命。汤用彤也不例外。他后来对子女反复提及先人、前辈一再吟诵的《哀江南》和《哀江南赋》,所流露的对文化、命运的“忧患”意识,他几作家训的名言“事不避难,义不逃责”[23],都表现了他对家、国、文化命运的深刻关切及担当。
但汤用彤作为一名学者,他对文化、家和国家命运担当的方式,非常特别。他只是做学问,另外,他的学问方式侧重哲学。[24]这与汤用彤自幼“寄心于玄远之学,居恒爱读内典”[25]有关。这种天性上对玄远之学的关注,导致他尽管曾受家传传统学术中的“小学”影响,但他在后来的学术训练中,较为自觉选择的心仪学术形式俱与哲学、宗教学等有关。[26]所以,其学说的建树无疑是致力于从哲学上发古哲潜德之幽光,以重体学理之助人驭心至驭身之作用。
在汤用彤看来,佛学固然是一种具驭心驭身大作用的玄远之学,但于中国切身的问题解决而言,汤用彤认定,“理学者,中国之良药也,中国之针砭也,中国四千年之真文化真精神也”[27]。理学之形而上学特质与佛学有关,而更追溯远一点说,起码中国佛学作为玄远之学的驭心驭身作用,与玄学的影响分不开。[28]正是为求明有这样一种妙用的学说的真面目,汤用彤开始了对玄学的深悟妙发。[29]显然,汤用彤的魏晋玄学研究与他对复兴中国文化、对儒家精神的自觉担当有关。也正因此,如前所说,汤用彤并不像冯友兰那样将魏晋玄学的思想资源侧重于道家关联,而是坚持认为魏晋玄学是从僧俗角度解决中国“个体价值的思想”。[30]
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汤用彤中断了对魏晋玄学的哲学研究。[31]他晚年的日子里,主要进行中国佛教史研究、佛学研究、道教经典研究等,并且是考证性的研究,这些成了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笔宝贵遗产。他不是个喜记自己心路历程的人,他对玄学研究的中断究竟何因,无从考证。但其魏晋玄学研究中,从不同角度对正始玄学与竹林玄学、元康玄学的比较和评论,[32]也许对我们理解他的玄学研究中断之原因应有所帮助。[33]
一般来讲,汤用彤玄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独特地将魏晋玄学视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在于他通过玄学研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中内在的哲学特性。而这种特性,被汤用彤看作是古今、中外思想在冲突与交流中,能最终融汇的重要途径。汤用彤的玄学研究不仅是一种纯学问探讨,更是他思想表达采取的重要方式,也如他在魏晋玄学研究中一再强调的那样,玄学(玄思)也是一种人生态度。[34]他试图通过对这种思想文化特性的哲学(概念和方法)和思想史探讨,于学术及现实两个不同层面,解决“身”“心”“体”“用”问题。
实际上,汤用彤在后来对玄学研究有意无意地犹豫和放弃,以及回到史学的实证研究上的回避,可说是汤用彤的一种人生与学术的无奈选择。
但求从驭心之本求驭身之用的玄学,是否真如汤用彤所愿呢?不仅在玄学研究的曲折历史中,而且在汤用彤实际的人生中,尤其是在汤用彤后来的学术走向与选择中,都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同时也是直面中国思想及社会发展史上玄学(以及哲学)的位置及作用问题。如果将中国文化的精神理解为主要被儒家传统所塑造的话,那么,从儒家经典所表达的基本精神,就是经世致用,但魏晋玄学中对儒家精神的解释,尤其是其体用理论,则隐含着玄远之寄托与现实之经验的重重矛盾。同样,从玄学及魏晋人士,还有汤用彤的学术与人生中,可以看到偏重玄远之心的“哲学”,“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专期神理之妙用”[35](或无为而有为之用,汤用彤语),在客观上不能作为处理经验现实的具体思想工具。而且,在世俗化的现代社会,玄学或者哲学,如何正视自身的功能,为促进精神生活提供资源,仍然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而,汤用彤从事魏晋玄学研究所寄托的经世致用情怀(文化坚守者的情怀)与其学术风格(他所褒扬的学术方式)的矛盾关系问题,实际上也是玄学作为一种具有哲学品格的解释工具对儒学(中国学术的核心)发展造成的魅力与困惑问题;是玄学作为一种无为而有为的治世论策与政治的矛盾关系问题;是玄学作为一种企求驭心以驭身(汤用彤语)的人生态度对现实人生的复杂和矛盾作用的问题。而这些,笔者认为,依然是其玄学研究在近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命运及留下的“玄学”(一种被汤用彤寄望融合新旧学术的独特学术方式)问题。
本文问题之所以为《重提玄思的魅与惑》,是因笔者曾有论文《玄思的魅与惑――王弼玄学再探讨》,曾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在已发表论文中,笔者主要围绕王弼对圣人问题的讨论,分析王弼玄学对儒家思想构成的双重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将王弼玄学的问题,更广泛地置放在儒道交涉的历史中,尤其是延伸至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上,来探讨与玄学相通的“哲学”,对儒家思想立场体现可能构成的“魅”与“惑”双重作用。另,本文系贵州省201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基金项目“文化坚守者与学问方式的张力——汤用彤玄学研究分析”(项目批准号:17GZGX15)和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玄学的现代命运——汤用彤魏晋玄学研究的思想寄托及其困境”(项目批准号:GD15CZX02)阶段性成果。
[1] 笔者曾在另一篇论文《被质疑的哲学——以清末民初四位学人的看法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中,通过分析早期哲学学科在中国出现时,对“哲学”特性理解时,学人已开始采用“玄”来定义(具体见文中对蔡元培关于哲学特性见解的分析)。至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科玄论战,更进一步将“哲学”甚至宗教与“玄学”相关,与“科学”相对。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日渐成为中国学术史中一个重要阶段的魏晋玄学,更成为与“哲学”“宗教”相关的“玄学”之主要体现。其中,汤用彤的魏晋玄学研究又被认为是对魏晋玄学之“哲学”特性把握最为透彻的。(参见贺麟:《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汤一介、胡仲平:《西方学术背景下的魏晋玄学研究》,《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1期;王晓毅:《魏晋玄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哲学研究》2000年第2期;李兰芬:《评汤用彤在现代玄学研究中的作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汤用彤在其开启现代玄学研究的奠基性著作《魏晋玄学论稿》中,对玄学的本体理论,有详尽的分析。由于他强调玄学是体用一如的哲学,所以,玄学的本体性特征,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述:“学贵玄远,则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cosmology),而进探本体存在(ontology)。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专期神理之妙用。”参见汤用彤:《汤用彤全集》卷四,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对玄学定性有相同说法的,还有余敦康,参看氏著:《何晏王弼哲学新探》,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这里所说的本体理论,与西方哲学意义上的“ontology”不完全是一回事。研究王弼玄学的德国学者鲁道夫·瓦格纳(Rudolf G. Wagner)对此有过说明,他申明,自己所用的“ontology”一词,仅仅是在“实存之研究”(study of the Being of entities)的意义上使用。[Rudolf G. Wagner, Language, Ontolog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China: Wang Bi’s Scholarly Exploration of the Dark (Xuanxu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3), 2]瓦格纳曾出版有三本研究王弼的著作:Language, Ontolog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China: Wang Bi’s Scholarly Exploration of the Dark (Xuanxue), A Chinese Reading of the Daodejing: Wang Bi’s Commentary on the Laozi with Critical Text and Transl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3), The Craft of a Chinese Commentator: Wang Bi on the Laozi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这三本英文著作的汉语合译本为:《王弼〈老子注〉研究》(On Wang Bi’s Commentary of Lao Zi),杨立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魏晋玄学的思想资源与道家有关,但能否将之单纯地看成是道家的另一期发展,这仍是个值得仔细考虑的问题。明确将魏晋玄学称之为“新道家”的是冯友兰先生。他194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课的英文讲稿“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后译为“中国哲学简史”)的第19、20章中,定义魏晋时期的玄学为“新道家”。[冯友兰著、赵复三译:《中国哲学简史(英汉对照)》(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而同在1947年至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授“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from Han to Sui Dynasty”(中国汉隋思想史)的汤用彤,则不局限在道家资源上理解魏晋玄学的特质。从汤用彤现存的讲义可见,其在美国所授课程的主体内容是魏晋玄学。研究者赵建永留意到:汤用彤首次用英文“Wei-Tsin Metaphysics”翻译“魏晋玄学”,并用欧洲语言将魏晋玄学介绍到西方。在这种介绍中,汤用彤称“魏晋时期为‘the discovery of man’(人的发现)的‘an age of 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时代),认为玄学家们是在回归自然中实现真实自我的价值,并盛赞他们关于社会道德规范需符合自然之理,必须体现个体价值的思想”。(赵建永:《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255页)
[3] 魏晋南北朝前面是汉代,后接有隋唐,更后有宋明清等。学界对每个历史阶段的学术旨趣大概有这样共同的看法:春秋战国为诸子百家,汉为经学,魏晋南北朝是玄学,隋唐是佛学,宋明清是新儒学。(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4] 笔者主要从中国学术自身发展的自我相关角度上,来讨论玄学与诸子百家学术的关系。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对玄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种哲学理论不说,玄学与汉代开始传入的佛学理论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从玄学产生的角度看,笔者取研究魏晋南北朝佛教历史的专家如汤用彤等的看法,持中国佛学理论实际受玄学影响很大的观点。某种意义上,从魏晋开始形成,至隋唐成熟的中国佛学理论是中国化的佛学理论,它与印度佛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重要的表现,便是中国佛学关心“入世”的事情——而这一点,恰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原本主张“出世”的佛学,能做如此的改变,与将儒家思想普遍性理想玄学化的魏晋玄学有极大关系。(参见李兰芬:《儒家思想对中国宗教的作用——兼谈这种作用的世界意义》,黄俊杰编:《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5] 魏晋时期的学术、思想如何被定性,在近现代中国新学术讨论中,是一个获得一定程度重视的问题。其中,汤用彤等定性为魏晋玄学,并进一步定性为具有中国本体论特色的哲学。
[6] 汤用彤及其他研究玄学的学者,都肯定王弼的思想是玄学中最具本体论意味的理论。可以说,王弼思想是玄学本体理论体现的最好代表。(参见汤用彤:《汤用彤全集》卷四)另周予同先生在其《经学史论著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对王弼思想的本体论特征也有强调。其他如牟宗三、余敦康、王葆玹、王晓毅等对此都有相同看法。
[7] 王弼解释的经典包括道家的和儒家的。儒家经典的“经世致用”性是毋庸置疑的,道家经典的“经世致用”性,起码在王弼所注解的《老子》里有所体现,也是件不容怀疑的事情。事实上,自秦汉以来,《老子》一书一直被当作对政治权术及谋略具有指导意义的经典著作。而反观《老子》本身,虽不是在直接讲述政治权术及谋略,却是自觉地讨论如何从根本上治人、治国,包含着政治意味。
[8] 这里涉及经典解释的哲学问题。如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强调解释体验,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强调解释历史与主观在解释中的介入,都使解释必然呈现出多种多样性的看法等。
[9] 笔者的论文《归本崇无——析王弼对汉儒政治思想的继承和批判》(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58—178页)对此曾有讨论。
[10] 值得注意的是,汉儒的经典解释对王弼来说,固然是个不可忽略的思想资源,但却不是唯一的思想资源。单从儒家思想的传承上说,王弼经典解释中所表现出的对儒家思想的认同、挖掘、发扬,是否还有其他的思想资源,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近年各种简帛的出土及大量相关研究的涌现之后。笔者认为,宜对此进行大胆、仔细的探讨。由于笔者能力所限,只在个别论文中尝试在学理比较的层次上进行讨论,并不涉及相关的文字训诂及史料考证。笔者曾有两篇论文《“体无”何以成“圣”?——王弼“圣人体无”再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玄远之维的飘落——王弼〈论语释疑〉的命运》(《孔子研究》2004年第3期)中稍有涉及。学界中,一直有学者做不同文本的比较及探讨。
[11] 参见李兰芬:《“体无”何以成“圣”?——王弼“圣人体无”再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2] 参见李兰芬:《“体无”何以成“圣”?——王弼“圣人体无”再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3] 笔者曾在已发表的论文《玄远之幕的飘落——王弼〈论语释疑〉的命运》(《孔子研究》2004年第3期)中有较详尽分析。
[14] 参见李兰芬:《归本崇无——析王弼对汉儒政治思想的继承和批判》,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第158—178页。
[15] 对此,汤用彤先生在其魏晋玄学研究的王弼专论中,有较为特别的说法。汤用彤认为,玄学自王弼始,就同时是一种特别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参见汤用彤:《汤用彤全集》卷四)
[16] 按汤用彤的分析,王弼的“贵无玄学”不仅影响了竹林玄士和郭象的思想,而且影响了张湛的思想。其魏晋玄学研究落实于其实际讲课时,将张湛《列子》思想作为魏晋玄学发展的单独阶段。并且,因汤用彤是自觉从文化交涉角度来理解玄学之追求普遍性的特质,他认为,王弼的“贵无玄学”在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与外来佛教对话中,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参见汤用彤:《汤用彤全集》卷四)。汤用彤的相关独特看法,笔者将另作文探讨。
[17] 汤用彤坚持理学的思想资源之一是魏晋玄学,现代学者中耿宁、朱汉民等也有此看法。参见任继愈《理学探源》载于《燕园论学集——汤用彤先生九十诞辰纪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该文重刊于汤一介、赵建永编:《汤用彤学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对汤用彤指导该论文时的忆述。另,参见耿宁:《王弼对儒家政治和伦理的道家式奠基》,《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朱汉民:《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18] 笔者与本篇论文相关的第一篇论文:《玄思的魅与惑——王弼玄学再探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对此也有专门讨论。
[19] 汤一介:《〈汤用彤全集〉评介》,《中华读书报》2001年1月3日。
[20] 汤用彤同时代研究玄学的名家还有容肇祖、刘汝霖、刘大杰、宗白华等。其中容肇祖先生主要探讨魏晋时期与玄学相关的自然主义思想,1934年写成《魏晋的自然主义》(后由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年再版);刘汝霖先生对魏晋玄学从学术意义上的历史及社会交往等做了严格的考据,1929年写有《魏晋玄学小史》(刊于1929年9月的《努力学报》第1期),后又编成《汉晋学术编年》及《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二书后来都由上海书店在1992年据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再版);刘大杰先生对玄学思想做总的考察,20世纪30年代写有《魏晋思想论》(后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98年再版);而宗白华先生则首创将玄学与美学,还有独特人格等结合看待的做法,最著名的是他的两篇论文《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清谈与析理》(两文后来收入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以其《中国哲学史》成名的冯友兰先生,也曾撰写专文讨论魏晋玄学。他的讨论角度无疑是哲学的。在1927年发表的《郭象的哲学》一文中,他断言:郭象《庄子注》为中国哲学进步之显迹。因为“郭象不但能引申发挥庄子的意思,能用抽象的、普遍的理论,说出庄子的诗的文章中所包含的意思,而且实在他自己也有许多新见解”。(文章原发表在1927年第1卷第1号的《哲学评论》,后收入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的《三松堂学术论文集》中)而在他的《中国哲学史》讨论南北朝之玄学的章节中,他首先认为:王弼等玄士的理论由于持“孔子与老庄‘将无同’”之见解,因而,不过是“以道家之学说,释儒家之经典,此乃玄学家之经学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604、614页)郭象则在表现理想人格的哲学中,注入了神秘主义的色彩。(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第660页)但由于冯友兰先生终究着力不在玄学,所以,多年以后,他说自己当年的中国哲学史巨著,“魏晋那一段太简略”。(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230页)20世纪20至40年代中,还有其他学者对玄学写有不同风格的文章。可参见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哲学系资料室编:《全国主要报刊哲学论文、资料索引(1900—1949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南开大学图书馆期刊室、哲学系资料室合编:《中国哲学史论文索引(第1册)》。另,对于其他学者玄学研究的评论,也可参看孙尚扬:《汤用彤》,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第202页。
[21] 陈明将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研究的影响,界定为从汤氏《魏晋玄学论稿》一书出版以后开始。所以,汤用彤先生主要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魏晋玄学研究中主义理派一系。参见陈明:《六朝玄音远,谁似解人归》,陈少峰主编:《原学》(第2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22] 参见汤一介:《我们三代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赵建永:《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23] 尽管1949年前后的汤用彤也曾担任过大学的行政职务,但按汤一介及后来撰写汤用彤生平及学术记事的作者分析,汤用彤更多是专注做一个学者。参看汤一介:《我们三代人》;赵建永撰:《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麻天祥:《汤用彤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孙尚扬;《汤用彤》等。
[24] 孙尚扬:《汤用彤》,第60页。
[25] 参见汤一介:《我们三代人》;赵建永:《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麻天祥:《汤用彤评传》;孙尚扬:《汤用彤》等。
[26] 汤用彤:《理学谵言》,《汤用彤全集》卷五,第3页。
[27] 汤用彤将儒家理学与魏晋玄学关联起来考虑的做法,可在任继愈先生对自己一篇早期论文的写作渊源的追思中,得到旁证。任继愈先生在《理学探源》一文中,提到文章是在汤用彤的指导下做成的。重刊文章是因为,“这篇文章使人联想起四十多年前某些知识分子在漫漫长夜中梦想‘学术救国’艰难前进的状况”。任的论文共分八节:一、绪论;二、理学之远源;三、汉代中印思想之调和;四、魏晋玄学之建立与本末问题;五、南朝之佛性问题,附夷夏问题及神不灭问题;六、隋唐四宗;七、唐宋之际儒佛之交融;八、理学之兴起。任强调,“本文所论为探研理学之渊源。”任继愈概述说:“宋兴百年儒学复振于五代禅学鼎盛之后。袭魏晋之玄风,承孔孟之余绪,于理气性命心体善恶之问题做一空前之总结束,内之如心性之源,外之如造化之妙,推之为修齐治平,存之为格致诚正,无不尽其极致。两宋以迄清末,八百年来哲学界逐为理学所独擅,岂为偶然?然亦须知此固一种思想之自然演进,非为被动,亦非自葱岭带来也。”(任继愈:《理学探源》,《燕园论学集——汤用彤先生九十诞辰纪念》,第301—338页)
[28] 孙尚扬的评论。在此评论前,他转引了一段贺麟记载的、汤用彤的哲学界定:“真正高明的哲学,自应是唯心哲学。然而唯心之心,应是空灵的心,而不是实物化或与物对待之心。”(参见孙尚扬:《汤用彤》,第205页)
[29] 参见本论文第一部分的注,及赵建永:《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第255页。
[30] 按麻天祥及孙尚扬二位先生的汤用彤传记,汤用彤原本试图对其20世纪40年代以来系统讲授的玄学,作一体系的总结。1947年汤用彤赴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课,课程《中国汉隋思想史》(“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 from Han to Sui Dynasty”)中,主要内容也是魏晋玄学。参看麻天祥《汤用彤评传》、孙尚扬《汤用彤》和《汤用彤全集》卷七相关英文讲义。帮助汤一介先生整理汤用彤文稿的赵建永研究员在《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第356页中描述,汤用彤1959年曾起草一个《魏晋玄学》书稿目录,试图用二十一章的构想,系统概述魏晋玄学,但终未成稿。
[31] 参看汤用彤在其魏晋玄学研究中,对竹林玄学一系的评论。汤用彤:《汤用彤全集》卷四。
[32] 笔者论文《评汤用彤在现代玄学研究中的作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有更详尽的分析。
[33] 汤用彤在其魏晋玄学研究中一再强调,玄学不仅关系学理,不仅是一种学问,而且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他对玄学最突出的方法“言意之辨”同时作如是解读:“言意之辨,不惟与玄理有关,而于名士之立身行事亦有影响。按玄者玄远。宅心玄远,则重神理而遗形骸。神形分殊本玄学之立足点。学贵自然,行尚放达,一切学行,无不由此演出……形骸粗迹,神之所寄。精神象外,抗志尘表。由重神之心, 而持寄形之理,言意之辨,遂亦合于立身之道。”(参看汤用彤:《言意之辨》,《汤用彤全集》卷四,第33页)
[34]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全集》卷四,第22页。
陀翁的《穷人》令我浮想联翩
作者:大耳 发布时间:2018-07-07 16:48:43
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内心描写的手法真是绝了!开篇一封封信笺的往来交流看似很枯燥。但那不过是去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所经历的必经的枯燥之路,一旦过去,那么就可以立刻享受到俄罗斯民族特有的悲伤和浪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就是如此,如果你看不下去,那么请选择其他风格的作品。如果你看进去了,那么你的评价也一定会和我一样……
不过事实上并非这样。
按照当今中国的价值观看。小说前半段和评论区的一位朋友见解相同。这本书所表现出的种种现象的确很符合一个绿茶婊榨干老男人的故事。
瓦尔瓦拉明知道玛卡尔已经为他把最基本的生活给毁掉,并且还在借钱度日的为其付出。她在劝说玛卡尔不要“为她”再借钱的同时,对他的帮助表示了诚挚的感激后,却依然要向玛卡尔求助,推动他沦陷的进程。
在我看来,不论是他在信笺中表示要去工作,或者不厌其烦的强调玛卡尔他已经为自己做的够多了的种种表现来看。她(瓦尔瓦拉)都是在给玛卡尔施压,在逼玛卡尔越陷越深最后不能自拔。不过作者肯定表达的并不是这个意思。毕竟瓦尔瓦拉也回馈过玛卡尔的恩情。他们不过是彼此抱团取暖的可怜人而已。
小说通篇都是用彼此二人之间的通信来展现彼此间周遭的故事,纰漏俄国穷人生活环境的困苦。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处女作,也许我们应当对其的作品适当的表示宽容,毕竟他写这部小说时,他并不是一位大师。
但书中的主角玛卡尔的遭遇却让人感触到了一个最基本的人生教训——量力而行!
不可否认,穷人在同情心上也是相对于富人廉价的。富人出于怜悯可以拿出他们日常作为“消遣”的钱去帮助穷人,而在他们看来数量不大的金钱却对穷人而言意义重大非比寻常。可穷人的怜悯也只能说怜悯。他们用心中的那一丝不忍和嘴上的那一声叹息——这种极为廉价的方式表达出同情心之后,随即而来的就是回顾起自己眼前的苦难来,触景伤情。谁又会学习玛卡尔那样一般不自量力的将自己也拖下泥浆中呢?把自己那本来已经不太干净体面的生活弄的更加狼狈,凄凉呢?正如书中说到的“不幸是种传染病。不幸的人和穷苦的人应该互相躲避,以免彼此传染,病的更加厉害。”
有钱人在文学的世界里也许往往都是不光彩的角色。可他们的确可以让别人恭恭敬敬的听其无理取闹的谩骂,和污言秽语的嘲讽。难道不是这样吗?
可穷人有什么错?他们饥饿的呻吟声并不能妨碍有钱人的睡眠。可有钱人的态度却能改变一个穷人的内心。
主角玛卡尔不过是被上司主动握了一下手,他就开心了好几天,认为自己得到了尊重。这是什么样的力量!也许仅仅是唤醒了沉睡在穷人心底作为一个人的自尊吧?正如小说中说的那样,穷人的苦恼中含有自尊。因为贫困所以往往自尊心更加敏感。别人的一句嘲讽可能在他们看来不值一提,却往往能直击穷人的心脏。让其羞愧难当,惶惶不安。正如书中瓦尔瓦拉对玛卡尔说的“您(玛卡尔)心思太重,将什么都放在心上,这样,您就永远是一个最不幸的人。”想想,其实我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和玛卡尔一样。时常让自己也不开心做不到人生的阔达。
总而言之,《穷人》不算是一部值得震撼人心的作品。但依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秉持着批判现实世道的一款处女座。他是日后《罪与罚》成型的基石。值得我们一读。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4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7分
网站更新速度:9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7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3分
安全性:8分
稳定性:7分
搜索功能:6分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收费(313+)
- 无多页(299+)
- 方便(540+)
- 体验差(162+)
- 简单(61+)
- 无广告(591+)
- azw3(553+)
- 在线转格式(485+)
- 快捷(559+)
- 五星好评(432+)
- 下载速度快(518+)
- 微信读书(370+)
- txt(215+)
下载评价
- 网友 融***华: ( 2024-12-12 16:55:04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游***钰: ( 2024-12-27 02:36:11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林***艳: ( 2024-12-14 21:52:22 )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 网友 晏***媛: ( 2024-12-21 06:28:02 )
够人性化!
- 网友 曾***文: ( 2024-12-26 12:02:56 )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居***南: ( 2024-12-14 15:40:36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薛***玉: ( 2025-01-07 07:06:36 )
就是我想要的!!!
- 网友 宓***莉: ( 2024-12-10 17:41:22 )
不仅速度快,而且内容无盗版痕迹。
- 网友 辛***玮: ( 2024-12-27 05:44:43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 网友 戈***玉: ( 2024-12-19 19:22:39 )
特别棒
- 网友 习***蓉: ( 2024-12-27 05:40:38 )
品相完美
喜欢"Strategy(ISBN=9781591396321)"的人也看了
- 给儿子的信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新编刑事法小全书 2017年中国法律法学教程系列精品图书 新华书店正版法学*书书籍 法律出版社9787519713201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国文献辨伪学史稿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高教速发J6】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上下册 全2本 587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样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中国人与日本人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晚安,宝宝睡前故事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纳税人权利保护法治化研究( 货号:751976284)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综合知识与职业能力测试:2011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赠送价值20元学费抵用劵)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物流单证实务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 战争事典015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6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3分
文字风格:9分
语言运用:6分
文笔流畅:3分
思想传递:6分
知识深度:3分
知识广度:6分
实用性:5分
章节划分:4分
结构布局:5分
新颖与独特:9分
情感共鸣:4分
引人入胜:7分
现实相关:7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