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馆-文学的深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美]罗伯特伯德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正版】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大师馆-文学的深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美]罗伯特伯德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正版】精美图片
》大师馆-文学的深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美]罗伯特伯德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正版】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大师馆-文学的深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传 [美]罗伯特伯德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正版】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3169672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28.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9:58

寄语:

全国三仓发货,物流便捷,下单秒杀,欢迎选购!


内容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是由作家亲身经历的巨大苦难和坚强人生塑造的。本书追踪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之路,再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的历史环境,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活和创作历程进行了挖掘和梳理,展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格魅力和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本书对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和生平的阐释,将会激起文学爱好者的兴趣。


书籍目录:

章 高贵的使命

第二章 沉默的十年

第三章 名字

第四章 赌注

第五章 悬而未决

第六章 梦魇与群魔

第七章 介入的姿态

第八章 朝圣之旅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罗伯特?伯德(Robert Bird)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斯拉夫语言与文学系副教授,著有多部作品,其中包括《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电影元素》(Andrei Tarkovsky: Elements of Cinema,2008)。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对于东方世界而言,失去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权威和约束力的政治中心,其结果是各个民族、国家相互间关系完全建立在现实利益与军事实力之上,交相征伐,弱肉强食。在此意义上说,古代中国所构建的国家间关系准则,固然有利于中国,但也有助于维护周边诸族各国间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强权主义者从来都迷信于暴力所带来的急功近利,他们总想欺凌弱者和掠夺财富,用武力的辉煌来遮掩深刻的矛盾。可是一旦战事不顺,潜在的矛盾就在顷刻之间演变为现实的危机。


从五胡十六国时代坞壁兴起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强宗大族控制乡村的重要支柱,还在于贯彻一系列体现共同体的理念原则。这实际上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和对新的理想社会的追求,蕴含着构建未来社会的养料。因此,政治清明,一定程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对人身权利的保障,把一些原属于乡村社会的理念升华融入国家统治的意识形态,才能使新政权获得稳固的基础。换言之,在推进政治与经济统一的时候,还必须达成更加深层的文化统一,隋朝结束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后,势必要对过去进行认真的总结,并开启一代风气。艰巨的任务要求隋朝统治者必须具备兼收并蓄的胸襟,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对现实有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发展的进程。然而,与破碎山河几无二致的是,长期分裂造成的道德沦丧和个人对社会的离异,使得文化重建的基础是那样的脆弱。


对于热衷于集权的人,政治权力的诱惑使他失去政治远见,不懂得政治权力必须通过制度与法律权威来保障,当政治权力好不风光地践踏法律时,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同时也是在作贱自己。


汉武帝征讨匈奴胜利后,东方世界的国家或民族间关系就是以汉朝为轴心展开的。这时期的关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汉王朝为中心;第二,以文化(语言、文字、制度、礼仪等)传播为纽带;第三,通过册封建立上下君臣关系和交往的道义原则;第四,政治上的服从与军事上的占领相结合等,

西晋崩溃后,中国四分五裂,对于周边民族政权,经常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汉代所建立的关系体系彻底崩溃,哪怕存在表面上的对外册封,也是徒具形式,更多则是被册封者为了借助册封者的权威来加强对内统治的需要而要求的。对于东方世界而言,失去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权威和约力的政治中心,其结果是各个民族,国家相互间关系完全建立在现实利益与军事实力之上,交相征伐,弱肉强食。在此意义上说,古代中国所构建的国家间关系准则,固然有利于中国,但也有助于维护周边诸族及各国间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隋朝对周边民族国家政策的出发点是保证边境的长久和平、为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敌人臣服,建立上下君臣关系,而具有实质意的册封则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隋朝主张的是臣服不是征服,它不伴带扩张和经济掠夺,相反,周边各族和国家通朝贡而获得大量馈赠,在经济上往往不利于隋王朝。所以,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强调政治上的服从,力图提高周边民族国家的文化程度,通过“用夏变夷”来造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向心力取代汉代实行的领土占领政策。因此,隋朝的对外政策更具有广泛的适应力与包容性。


国家伦理为度,审查各种社会活动,由官僚来判定是非禁放。这样一来,政治专制便得到伦理的支持,如虎添翼,社会完全被纳入政治和道德所规定的双重框框里,整齐而有序,规规矩矩,按部就班,江山稳固,万民归心。

这完全是统治者所追求的田园诗篇,与长期动乱破坏而造成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相当合拍,然而,它却经常室息刺激社会经济文化蓬勃向上的发展因素。而且,谁能保证君主官僚总是清明公正的呢?隋朝因集权而强太,也因集权过度而灭亡。

李德林与隋文帝关于孝治争论的背后,实际上是两种建国思想的冲突,是包容与专制、刺激社会发展与国家对社会全面严格预之争。政治斗争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爆发,它似乎远离社会生活而不起眼,但最终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专制集权与全面干预社会生活,是隋代的主旋律。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经历坎坷而又多产的作家,无论是其复杂的人生经历,还是饱受争议的作品,亦或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是人们研读俄罗斯文学必不可少的切入点。

市场上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大都是截取其生活某一时期,因而不成系统,本书一气呵成尽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平,这样便于读者更好地获得阅读的系统性和整体感。



精彩短评:

  • 作者:香香 发布时间:2012-11-23 12:54:06

    简单易懂。我喜欢

  • 作者:无忧的热雨 发布时间:2020-03-17 22:10:15

    所有的记叙都是戛然而止。写法经常让人出戏,时不时的心理描写总让人怀疑真实性,还有不断穿插的突兀的抒情,有些剧情也没必要介绍,内容可以删减。

    伶人多难,不仅是国难和时代之殇,还有来自家族社会军阀的冲击。名角的背后与普通人一样也遍身是血。其间有凛然者,有心死者,有自戕者,有善终者,之后的灾难呢? 不过记叙到安定的时候就停止了。

  • 作者:金柏秋华 发布时间:2022-12-26 14:21:10

    很棒的百科漫画日历,每天学个小知识,积少成多~

  • 作者:记忆的铁轨 发布时间:2008-12-10 10:47:16

    豆瓣猜我喜欢它 没错 大一时读的 很喜欢

  • 作者:591 发布时间:2022-09-22 05:31:03

    微读谢谢你的推荐与欺骗,浪费我人生的半小时。这么说吧,这些短句比大冰强十个大冰吧。文艺清新男女最佳伴读。这该死的虚假的评分。

  • 作者:sfuo 发布时间:2021-02-03 11:21:15

    8.5


深度书评:

  • 【转】先刚: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真相”和“真理”概念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0-05-09 19:53:39

    摘要:新译本《精神现象学》揭示出了在旧译本中被遮蔽的“真相”这一重要概念,并将其与“真理”概念明确区分开来。本文充分引据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分别讨论“真相”和“真理”的原文,通过分析表明,前者是一个本体论意义上的范畴,而后者则是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范畴。在这个基础上,本文进而阐释了“真相”和“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指出黑格尔的“真相”概念已经预示了海德格尔关于“无蔽”的理解。

    Abstract:The new Chinese translation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ofSpirit reveals a highly important concept of“das Wahre”, which is obscured in the old translation,and distinguishes it from another important concept of“Wahrheit”.This paper cites lots of Hegel's original texts in Phenomenology ofSpirit in discussing“das Wahre”and“Wahrheit”,an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former is an ontological category,while the latter is an epistemological category.On this basis,this paper further explain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as Wahre”and“Wahrheit”,and points out that Hegel's concept of“das Wahre”has al-ready indicated Heidegger's understanding of“Unverborgenheit”.

    《精神现象学》旧译本

    自从我翻译的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以下简称为“新译本”)出版以来,我曾经不只一次地遇到过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贺麟和王玖兴先生翻译的《精神现象学》 (以下简称为“旧译本”,贺麟、王玖兴译本)里面许多译作“真理”的地方,被我改成了“真相”?为什么我要舍弃“真理”这个在汉语学术界长久通行的哲学术语,转而用“真相”这个人们相对不太熟悉的术语来取而代之呢?

    对于上面的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很容易澄清的,因为细心的读者很容易就会发现,我的新译本根本没有舍弃“真理”这个术语,人们在新译本里面可以随处看到它的出现。与此相关,对于第一个问题的答复则是,新译本之所以把旧译本里面很多译为“真理”的地方改译为“真相”,原因仅仅在于,在黑格尔的原著里,那些地方的德语原文本来就不是“Wahrheit”(这个概念在新译本和旧译本里都译为“真理”),而是“das Wahre”(这就是新译本所译的“真相”)。

    根据我的粗略统计,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提到“das Wahre”(真相)的地方多达80 余处,尤其关键的是,这个概念全都是作为重要概念而不是作为普通词语而出现!然而,在黑格尔严格一致地使用“das Wahre ”这个概念的地方(也是新译本严格一致地翻译为“真相”的地方),旧译本的对应翻译却是五花八门。大致说来,旧译本除了大多数时候将其译为“真理”之外(这等于是把它和“Wahrheit”概念混为一谈),还有如下十多种译法:

    (1)“真实的东西或真理”;

    (2)“绝对的真理”;

    (3)“绝对真理”;

    (4)“真实的东西”;

    (5)“真实的”;

    (6)“真实”;

    (7)“真理性”;

    (8)“真的”;

    (9)“真的东西”;

    (10)“真正是那样”;

    (11)“真”;

    (12)“真正的”;

    (13)“真理的”,等等。

    我们知道,从事翻译工作(尤其是当翻译伟大哲学家的经典著作的时候),忠实和严谨乃是第一要务。说到“忠实和严谨”,我们当然不能以为,只需要僵硬死板地把德语原文的每一个单词对应以固定的中文词语,就算满足了要求——这是翻译机器都能做的工作。但话说回来,对于黑格尔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固定的核心概念,如果同一个译本竟然在八十多处地就出现了十几种不同的译法,那么这毋宁意味着,译者在理解原文方面出现了问题。无疑,旧译本的这些五花八门的译法首先意味着,译者已然觉察到了“das Wahre ”和“Wahrheit” 这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否则他们完全可以以偷懒的方式将它们通通翻译为“真理”。但与此同时,这些杂乱的译法同时也意味着,译者并没有吃透“das Wahre” (真相)这个概念的意思,没有认识到这个概念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所以他们要么仍然将其与“真理”概念混淆起来,要么采取各种自以为应景的译法,最终导致这个如此重要的概念竟然被悄无声息地消解掉了。由于旧译本在我国学术界有着悠久而深入的影响,由此造成的进一步的后果,就是在汉语的黑格尔研究中,黑格尔的“真相”概念从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一些讨论黑格尔所谓的“真理观”的论文中,由于那些作者显然没有阅读黑格尔的德语原文,而是深深地依赖于旧译本,所以同样把黑格尔所说的“真理”和“真相”混为一谈。

    《精神现象学》新译本

    在这里,我们强调要把黑格尔的“真相”和“真理”这两个概念严格区分开来,意思绝不是说,“真相”和“真理”是两个截然不同或毫不相干的东西。恰恰相反,这两个概念的同一个词根“wahr”已经表明,二者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在根本上是同一个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略这两个概念之间的重大差异,更何况我们都知道,对黑格尔而言,差异性的根本重要性一点都不逊色于同一性。正因如此,我们在翻译黑格尔的著作时,应当忠实而细致地把黑格尔对于两个概念的不同用法表现出来。

    那么,黑格尔的“真相”和“真理”概念究竟分别意味着什么呢?为了不让我们在这里的讨论陷入空对空的境地,这里不妨列举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里面分别谈到“真相”和“真理”的时候相应的几个说法以作说明。

    我们首先看看黑格尔关于“真相”的说法:

    引文1:Es kommt ... alles darauf an, das Wahre nicht als Substanz, sondern ebensosehr als Subjekt aufzufassen und auszudrücken.

    新译本:一切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相理解和表述为一个实体,而且同样也理解和表述为一个主体。

    旧译本: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引文2:... nur diese sich wiederherstellende Gleichheit oder die Reflexion im Anderssein in sich selbst -nicht eine ursprüngliche Einheit als solche oder unmittelbare als solche -ist das Wahre. Es ist das Werden seiner selbst, der Kreis, der sein Ende als seinen Zweck voraussetzt und zum Anfange hat und nur durch die Ausführung und sein Ende wirklich ist.

    新译本:只有这个重建着自身的一致性,换言之,只有这个以他者为中介的自身反映—— 而不是那个严格意义上的原初的或直接的统一性—— 才是真相。真相是一个自身转变的过程,是这样一个圆圈,它预先把它的终点设定为目的,以之作为开端,而且只有通过展开过程并到达终点之后,才成为一个现实的东西。

    旧译本:所以惟有这种正在重建其自身的同一性或在他物中的自身反映,才是绝对的真理,而原始的或直接的统一性,就其本身而言,则不是绝对的真理。真理就是它自己的完成过程,就是这样一个圆圈,预悬它的终点为目的并以它的终点为起点,而且只当它实现了并达到了它的终点它才是真实的。

    引文3:Das Wahre ist das Ganze. Das Ganze aber ist nur das durch seine Entwicklung sich vollendende Wesen.

    新译本:真相是一个整体。但整体只不过是一个通过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着的本质。

    旧译本:真理是全体。但全体只是通过自身发展而达于完满的那种本质。

    引文4:Es ist daher ein Verkennen der Vernunft, wenn die Reflexion aus dem Wahren ausgeschlossen und nicht als positives Moment des Absoluten erfa β t wird. Sie ist es, die das Wahre zum Resultate macht, aber diesen Gegensatz gegen sein Werden ebenso aufhebt, denn dies Werden ist ebenso einfach und daher von der Form des Wahren, im Resultate sich als einfach zu zeigen, nicht verschieden.

    新译本:如果把反映排斥在真相之外,不把它理解为绝对者的一个肯定性环节,那就是对于理性的误解。正是这个反映使得真相成为一个结果,同时还扬弃了结果与转变过程之间的对立,因为转变过程同样也是单纯的,所以它与真相的那个形式—— 即在结果里表明自己是单纯的—— 也没有区别。

    旧译本:如果中介或反映不被理解为绝对者的积极环节而被排除于绝对真理之外,那就是对于理性的一个误解。正是这个反映,使真理成为发展出来的结果,而同时又将结果与其形成过程之间的对立予以扬弃;因为这个形成过程同样也是单一的,因而它与真理的形式(真理在结果中表现为单一的)没有区别。

    仅从前面四段引文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在黑格尔严格一致地使用“das Wahre”(真相)这个概念的地方,旧译本却出现了“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绝对的真理”、“真理”、“绝对真理”等不同的译法——尤其是在引文2 和引文4 里,对于“das Wahre ”的不同译法甚至出现在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两句紧接着的话里面,比如前面刚刚翻译为“绝对的真理”,后面马上又翻译为“真理”!相对而言,旧译本的“真实的东西”这一译法是最为接近“das Wahre”(真相)的本意的,但译者不但画蛇添足地加上“或真理”这个解释,而且在后面直接将其译为“绝对的真理”和“真理”,这就距离黑格尔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渐行渐远了。

    我们从这几段引文也可以看出,“真相”绝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概念。如果我们再仔细考察一下黑格尔正式提出“真相”概念的语境,就会注意到,黑格尔首先批评了那些企图通过“超凡脱俗的直观”、“经验”、“私传密学”、“单调重复”、“形式主义”等等手段来认识“绝对者”或“绝对现实性”的做法,以便阐明真正的科学,亦即那种“以绝对现实性为对象的认识活动”,是怎么一回事。这个“绝对现实性”就是黑格尔随后提出的“真相”,在这里,黑格尔不仅明确将这个“真相”理解和表述为“实体”和“主体”,而且将其看作一种“重建着自身的一致性”、“一个以他者为中介的自身反映”、“一个自身转变的过程”、“一个整体”、“绝对者”等等。很显然,这个“真相”就是精神,是《精神现象学》乃至整个黑格尔哲学所考察的对象。它是唯一真实的东西,亦即“真相”。确切地说,“真相”不仅意指精神这个东西本身,而且意指精神的各种“呈现” (Darstellungen )和“现象”(Erscheinungen),亦即精神的全部真实情况。

    诚然,“真相”仅仅是精神的众多代名词之一,除了以上界定之外,黑格尔还使用了大量界定来指代精神,比如“上帝”“永恒者”“无限者”“概念”“理念”“理性”“思维”“自我意识”,尤其是在《精神现象学》里极为频繁出现的“自在体”(das Ansich )和“自主体”(das Selbst)这一对术语。如果人们因此指责黑格尔思维混乱(给予同一个对象如此之多的不同名称),那么这是一个误解,因为黑格尔恰恰提醒我们,任何界定,倘若仅仅作为一个词语或名称,都不过是一个空洞的、无差别的东西。没有任何内容。比如“动物学”这个单纯的名词和人们对于各种动物的丰富认识完全是两码事。就连“上帝”这样一个崇高的概念,“就这个词自身而言,它也不过是一个无意义的发音,一个单纯的名称。”因此,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本身,而是这个概念的“具体的”内容——“具体”(ausführlich, ausführung )对黑格尔来说意味着“展开和实现”,这从德语的字面意思也能看得出来——亦即这个概念的谓词的呈现情况。但即便如此我们还不能说,一个或若干命题就能反映出概念的真相,就像黑格尔所批评的那样:“知识和哲学研究里的思维方式的独断论无非是这样一个看法,即以为真相可以归结为一个命题,而命题又是一个固定的结果,可以被直接认知。”如果人们局限于一些“固定的、僵死的命题”,那么所得到的也不过是一种“非现实的真相”。比如“上帝存在”或“上帝是完满的”之类命题,即使它们为真,也仍然还没有呈现出“上帝”的真相;反之,只有当这个概念得以“展开和实现”,呈现出它的全部具体内容,亦即表明上帝作为什么东西存在着、如何存在以及如何是完满的,这才可以说达到了“上帝”的真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强调道:“真相是一个整体。但整体只不过是一个通过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着的本质。” 类似的话还有:“真相只有作为一个体系才是现实的。” 那些孤立的、个别的命题应当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而这又是因为命题所陈述的对象在本质上是一个处于转变和运动中的东西,或者说就是转变和运动本身。“命题应该表明什么是真相,但真相在本质上是一个主体,而作为主体,它仅仅是一种辩证运动,一个自己制造出自己,引领着自己返回到自身内的过程。” 这个理解不仅针对作为“主体”的真相,而且也针对着它所指代的“精神”“绝对者”“实体”“自在体”“自主体”等等。

    简言之,在《精神现象学》里面,“das Wahre”就是指精神及其丰富呈现(即在一个辩证运动中展开并得以实现的各种规定性)。由于精神是唯一真实的东西,各种呈现都是它的真实的样子或状态,所以我们把“das Wahre”翻译为“真相”。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会追问,这个东西和通常所谓的,尤其是黑格尔所说的“真理”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实际上,如果有谁理解了前面关于“真相”的论述,那么即使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总体还不太熟悉,也大致会揣测到,如果说“真相”首要地是一个本体论层面上的概念,那么“真理”就是一个认识论层面上的范畴。也就是说,当意识以真相为对象,并且与这个对象相一致或契合的时候,就达到了真理。这个理解与传统的“真理观”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脉相承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援引黑格尔的原话为例:

    引文5:Es wird aus ihrer [sc.des Wissens und der Substanz] Unterscheidung wohl ihre Gleichheit, und diese gewordene Gleichheit ist die Wahrheit.

    新译本:这个区分或不一致可以转变为知识和实体的一致,而这个转变而来的一致就是真理。

    引文6:die Allgemeinheit des Wissens [ist] ... gebildete und vollständige Erkenntnis... die zu ihrer einheimischen Form gediehene Wahrheit.

    新译本:知识的普遍性既不是一种平庸的不确定性和枯燥无味……也不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普遍性……而是一种经历了教化的、完整的认识,一个已经获得真实形式的真理。

    引文7:Die wahre Gestalt, in welcher die Wahrheit existiert, kann allein das wissenschaftliche System derselben sein.

    新译本:真理,作为一个实存,其真实的形态只能是一个科学的真理体系。

    整个《精神现象学》就是要表明,意识(及其各种形态)如何以真相(及其各种呈现)为对象,获得丰富的、直至完满的真理,最终形成一个“科学的真理体系”。在黑格尔看来,任何一种所谓的真理,只有在具有“具体内容”亦即把握了真相的情况下——而这意味着“通过哲学而制造出来”——才真正配得上“真理”这一名称。对于“意识(知识)以真相为对象”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在《精神现象学》中找到大量佐证,这里不妨择要列举如下:

    引文8:Bewuβtsein dessen, was ihm das Wahre ist, und Bewuβtsein seines Wissens davon.

    新译本:意识一方面以真相为对象,另一方面以它的这种知识为对象。

    引文9:... somit aber ist dann dies: das Für-es-Sein dieses Ansich, das Wahre, das heiβt aber, dies ist das Wesen oder sein Gegenstand.

    新译本:但这样一来,这个为着意识而存在的自在体就成了真相,而这意味着,它就是本质,或者说是意识的对象。

    引文10:Der Gegenstand aber ist,das Wahre und das Wesen.

    新译本:但对象存在着,它是真相和本质。

    引文11:was sich ihm dadurch ergibt, ist das Wahre.

    新译本:随之显露在意识面前的东西,就是真相。

    引文12:da er das Wahre ist, so fällt die Unwahrheit in mich, und das Auffassen war nicht richtig.

    新译本:既然对象是真相,那么真理的反面就是在我这一边,而我的领会把握也是不正确的。

    引文13:Es ist aber in jedem einzelnen Momente nur dieser einen Bestimmtheit als des Wahren sich bewuβt und dann wieder der entgegengesetzten.

    新译本:意识在任何个别的环节那里都仅仅把某一个规定性认作是真相,然后在下一个环节那里认识到的相反的规定性才是真相。

    引文14:Unmittelbar für ihn ist das Spiel der Kräfte; das Wahre aber ist ihm das einfache Innere; die Bewegung der Kraft ist daher ebenso nur als Einfaches überhaupt das Wahre.

    新译本:知性直接面对的是力的交织,但是它认为单纯的内核才是真相。同样,力的运动只有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单纯事物才是真相。

    引文15:Verstand, welchem als Bewuβtsein des einfachen Inneren die an sich allgemeine Einheit das Wahre ist.

    新译本:因为知性既已认识到了单纯的内核,它就会把那个自在的、普遍的统一体看作是真相。

    引文16:Es traten zwei Seiten nacheinander auf, die eine, worin das Wesen oder das Wahre für das Bewuβtsein die Bestimmtheit des Seins, die andere, worin es die hatte, nur für es zu sein.

    新译本:一方面,意识发现,本质或真相已经被规定为存在;另一方面,按照这个规定,本质或真相只能作为意识的对象存在着。

    引文17:Die reine Vernunft dieses Idealismus wird also durch sich selbst ... an dasjenige Wissen zurückgeschickt, das nicht ein Wissen des Wahren ist.

    新译本:那种唯心主义的纯粹理性……主动把自己贬低为一种不是以真相为对象的知识。

    引文18:Was also dem Bewuβtsein der Gegenstand ist, hat die Bedeutung, das Wahre zu sein; ... Sein [sc. des sittlichen Bewuβtseins] Gegenstand gilt ihm ebenso als das Wahre.

    新译本:任何东西一旦成为意识的对象,就会成为一个真相。……伦理意识同样认为它的对象是一个真相。

    我相信,以上佐证已经足够清楚地表明,在黑格尔的哲学里,“真相”(das Wahre )和“真理”(Wahrheit)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无论在翻译还是理解的时候,都不应当把它们混为一谈。“真相”是意识的认识对象,当意识认识到自身与“真相”相一致的时候,就获得了“真理”。无疑,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真相是一个整体,一个不断转变的发展过程,所以相应地,意识对它的认识(以及由此获得的真理)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变得越来越丰富全面,直至成为一个科学的体系。

    刚才我们也提到,黑格尔的这种“真理观”在某种意义上是与传统的“真理观”一脉相承的,即真理在于认识与对象的一致。这里要强调的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黑格尔的真理观与传统的那种符合论真理观恰恰是针锋相对的。后者先天地假定,对象是一个东西,而认识者又是另一个东西;认识活动是由对象决定的,认识者能否获得真理,完全取决于他能否充分全面地反映对象的各种性质。然而,这种被动接受意义上的符合论真理观要么停留在一种天真质朴的常识立场,要么就像英国经验论(尤其是贝克莱和休谟)所深刻反思的那样,把所谓的真理(比如对于因果关系的认识)归结为我们的想象。而康德之远远超出英国经验论的地方在于,他极大地发挥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不是让认识主体迁就对象,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所谓的“哥白尼革命”)。通过把认识活动的关键因素寄托在认识主体的先验形式(空间时间、范畴、图示、原理)上面,康德获得了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即“客观性”),也就达到了真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对象必然是和认识主体相一致的)。但是众所周知,康德的真理只涉及现象,亦即对象与认识主体相关联的时候的样子,至于“物自身”(Ding an sich selbst betrachtet)或“自在之物”(Ding an sich),却是不可认识的,因此这种现象真理和真正意义上的“真理”是相悖的。这就是黑格尔所批评的,康德的纯粹理性“主动把自己贬低为一种不是以真相为对象的知识。” 在康德那里,可以说“物自身”就是“真相”,因为他的《纯然理性范围内的宗教》里曾经冒出一句话:“按照事情自身而言(es an sich),亦即按照真相而言(κατ′ αληθειαν),未必就是这个样子。”可见,康德并不是对物自身(真相)无动于衷的,只不过他的先验唯心主义思维方式注定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一切的根源就在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面批评的那种片面的主客分立模式:对象位于此一方,认识主体位于彼一方,二者被看作是两个根本不同的东西,其间有一个将二者截然分割开的界限。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支配下,人们要么大谈科学的无能,要么甚至认为“认识活动”——以把握真相亦即获得真理为目标——就其概念本身而言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东西。

    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的哲学里,一切认识在本质上都是自我认识。这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尤其是谢林和黑格尔的共识和基本理论前提。比如谢林在《维尔茨堡体系》(1804)的开篇就指出:“所有知识的第一个前提是:认识者和认识的对象是同一个东西。” 同样,黑格尔在《精神哲学》中也宣称:“精神的所有行为都仅仅是对于它自己的把握,所有真正的科学的目的仅仅是,精神在天上和地下的一切东西中都认识到它自己。”意识以真相为认识对象,但意识本身就是真相,确切地说,意识就和作为对象的真相一样,都是真相的一个环节。换言之,真相不仅是认识的对象,同时也是认识主体,甚至可以说是认识活动本身。就此而言,当我们说真理意味着与意识与真相相一致的时候,其实是说,真理意味着真相总是自己与自己相一致——这是一个最大的真相,也是一个最大的真理,它是通过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才揭示出来的。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真相(随之真理)是一个不断转变和向前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之中,除了认识和对象的“一致”之外,同时也总是出现二者“不一致”的情况。“意识发现,当知识发生变化时,对象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因为现有的知识在根本上是一种与对象相关联的知识。随着知识的改变,对象又转变为另外一个对象,因为它在根本上隶属于这个知识。”在黑格尔看来,“真理意味着,不一致作为一种否定性事物,作为自主体,仍然直接地保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真相之内。” 至于如何把握意识的这种不断扬弃之前状态的辩证运动(亦即真相和真理的联动过程),则是有待于我们对于《精神现象学》中的“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等部分的具体分析。

    总而言之,在黑格尔之前,哲学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明确提出了“das Wahre ”和“Wahrheit”这一对密切联系但又差别明显的重要概念。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在这里仅仅提请注意,各种相关表述不仅出现在《精神现象学》里面,而且出现在黑格尔后来的众多著作之中。这里随便再举几个例子。比如在《逻辑学》里,黑格尔曾经说:“知识想要认识真相,亦即那个自在且自为的存在。”在《法哲学原理》里,黑格尔提到:“这种如此自谓的哲学公开宣称,真相本身是不可能被认识的。”而在《哲学史讲演录》里,黑格尔更是多次宣称:“如果真相是抽象的,那么它就是不真的”;“真相,亦即精神,是具体的”、“真相,出于它的自我规定,具有一种发展自身的冲动”等等。不消说,这些概念在该书的旧译本(贺麟、王太庆译)里面同样没有反映出来,而是通通被译为“真理”。但本文已经充分表明,“真相”和“真理”是同一个东西分别在本体论层面和认识论层面的不同表现,虽然我们要防止把二者割裂开来的片面理解,但更应当警惕的却是把二者混为一谈的做法。

    黑格尔

    附论:黑格尔的“真相”与海德格尔的“无蔽”

    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所说的“真相”已经预示了海德格尔对于“无蔽”(Unverborgenheit)的理解。后者在其《存在与时间》的第44 节专门探讨了“真理”概念。在这里,海德格尔引据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言论,比如“对真理进行哲学思考”或哲学就是“对于真理的认识”等等,提出这里的“真理”并不是在认识论或判断理论的意义上使用,而是意味着“事情”(Sache )、“自身显现者” (Sichselbstzeigendes)、“存在者”(Seiendes)、“存在”(Sein)、“事情本事”(Sache selbst)等等。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又指出,恰恰是亚里士多德规定了那个影响西方两千多年的“传统的真理概念”或传统的对于“真理”的理解:(1)真理的场所在于陈述(判断);(2)真理的本质在于判断与它的对象的契合(übereinstimmung)。海德格尔批评了这种基于主客分立模式的“契合论真理观”,认为“真”(wahr )仅仅意味着“揭示出存在者本身”。一个陈述的功能仅仅在于,“让人们观看存在者之被揭示出来的状态”。正是在这里,海德格尔除了使用“Wahrheit”这个词语之外,还提出了“Wahrsein”这一不同的说法,这表明他已经想要把它和通常的“真理”概念区分开来。也正是出于对于传统的“真理”概念的不满,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要把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理解并且翻译为“揭示状态”(Entdecktheit)或“无蔽状态” (Unverborgenheit),相应地也把古希腊人的“说出真理”或“判断”理解为“揭示”。与此相反的是,海德格尔指出,“‘真理’(Wahrheit)的译法,尤其是这个词语的那些理论上的概念规定,则是遮蔽了那种先于哲学的理解的意义,而那种理解是古希腊人在使用这个术语的时候‘不言而喻’设定的前提。”

    海德格尔的这个观点在古典语文学界虽然遭到了大多数学者的反对,但还是得到了有些重量级学者的支持——比如图宾根大学古典语文学家夏德瓦尔特(Wolfgang Schadewaldt)就非常信服海德格尔的诠释,认为“”的词根“”(遗忘)的的确确是“遮蔽”的意思。

    在我看来,当海德格尔指出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并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真理”(Wahrheit),而是指“事情本身”“存在”“存在者”等等,这是完全正确的。与此同时,至于“”是否还意味着“无蔽”,以及这个词是否起源于“去蔽”等等,则是可以争议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要像海德格尔那样,干脆抛开“真理”这个表述,转而使用“无蔽”之类带有神秘意味的术语?最重要的是,根据我们前面关于黑格尔的“真相”概念的讨论,在这里不难发现,“真相”(das Wahre )这个术语恰恰就是希腊人的“”的贴切翻译,因为黑格尔所说的“真相”无非也就是“存在”、“事情本身”等等。一方面,“真相”和“无蔽”兼容,可以贴切地反映“”的原本意义;但另一方面,“das Wahre”这个译法相对于“Unverborgenheit”译法的优越之处在于,它同时也和“”的另一层含义亦即“Wahrheit”保持联系——无论如何,“传统的真理概念”绝对不是无源之水,更不是一种完全错误的、可以简单抛弃的东西。

    这就跳到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上面。海德格尔提倡“无蔽”而贬斥“真理”, 也就是说,他强调“”的本体论意义而排斥其认识论意义,进而走向对于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批判。当他这样做的时候,最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也被当作过去的哲学家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仿佛与贝克莱、休谟、康德等人没有什么区别。然而这并不符合事情的真相。黑格尔既不是主客分立模式的追随者,更不是所谓的“认识论中心主义者”。恰恰相反,黑格尔通过“真相”和“真理”这一对概念的辩证联动关系,把古希腊人所说的“” 最为完满地呈现出来。借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其实黑格尔哲学已经预先教诲海德格尔,“真相”或“无蔽”是如何必然转变为“真理”(wie die Unverborgenheit notwendig zur Wahrheit wird)。

  •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蠢人,都与我无关

    作者:Chaos 发布时间:2023-10-17 22:54:53

    还记得初夏的正午,我从一座小山丘上连滚带爬地跑下来,把密林里成群结队的蚊蝇甩在身后。汗水顺着脖子流进衣领,很热,却有种说不出的爽快。我把一瓶水和着阳光一起倒进身体,然后寻了个树荫,懒洋洋地舒开四肢,吹着小风,掏出手机,读完了这本书。

    一个念头突然在树荫下冒出。我想到,等我老了,一定会怀念这样的日子吧?年轻,有力,误打误撞走进了无人的山路也不害怕,下山时摔了一跤却只觉好玩,大汗淋漓后吃吃喝喝,每一个细胞都在快乐地呼喊。啊,多么美好的生命!这一刻,“生命”不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体,它似乎有了形状,有了质量和体积。

    可是书中的文字明明白白地在警告我,我拥有的这个物体是短暂的,一次性的。衰老和死亡那可怕的影子就跟在后头,就像山里的蚊虫挥之不去,嗡嗡轰鸣。

    为了虚妄的观念,去牺牲这实实在在的美好生命,在萨宁看来是愚蠢可笑的。

    而书中的每一个配角,都在为着观念而挣扎。

    丽达觉得自己失去了“贞洁”,这种耻辱让她差点轻生。但萨宁告诉她,除了生孩子是一件肮脏痛苦的事情,其他痛苦都是不存在的。“那个男人虽然很漂亮,适合谈情说爱,可他既恶劣又下流……他身上仅有的好东西就是美貌,可他的美貌已经被你足足地享用过了!”身体“享用”了美貌,得到了快乐,这到底有什么耻辱的呢?啊,细想起来,贞洁不过是一种观念,而这些观念不过是来自于周围那群愚蠢的人,他们一生当牛做马,不过是致力于把生活变成“一座无法忍受的监狱”。

    扎鲁丁则觉得自己丢了“荣誉”,从而举枪自杀。对他赴死心理的描写,满篇“耻辱”一词,而“无法在团队里呆下去了”一句更是重复数次,揭破所谓荣誉即是庸人的集体认同。为了这样的东西去死,把自己漂亮的肉体打得脑浆迸出,荒谬得让人笑出声来。

    而尤里,寻找着“纯洁的、无疑的理想”的知识青年,是囿于观念的又一典型人物。在本书中,理想和贞洁、荣誉似乎也没什么不同。或许作者想说,执着于观念,就是否定生命本身,不管这观念是低俗的还是崇高的,不管是因为被男人抛弃了就要投河,因为对手当众羞辱自己就饮弹,还是为革命的受挫而迷茫自杀,都差不多,如同追逐灯火而死的飞蛾,毫无意义。

    面对理想主义革命青年尤里的死,萨宁邪恶地笑,说:“世界上又少了一个傻瓜,仅此而已!”

    也难怪这本书当年受到那么多批判,它实在是有点邪气的。

    其实,尤里显然才是作者真实的自我,而萨宁则是幻想中的“高人”,正如汨罗江边那个唱着歌一笑而去的渔父。超脱的自我在嘲笑挣扎于世俗的自我,这嘲笑是冷峻的,却也是悲悯的。当时,俄国革命陷入低潮,知识分子难免怀疑,为什么要牺牲自己去拯救那些愚蠢的人,为什么要费尽心力去给人们他们并不想要的东西。“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理想幻灭后是一片空虚。或许,所谓理想,只是一种自我感动,甚至只是性压抑?那索性饮酒作乐,冷眼旁观,看傻瓜们去死好了,这无可救药的世界——无穷的远方,无数的蠢人,都与我无关!

    然而,这种颓废背后也是深深的痛苦。正如库尔特·图霍夫斯基所说:“那些激烈恨着的人一定曾深深爱过。那些想否定世界的人一定曾拥抱过他们现在焚烧的东西。”

    坐上火车逃离城镇的萨宁,又该去向哪里?回到旷野之中吗?或许只有强健的生命,只有浩瀚的大自然,才能容纳这颗孤独痛苦的心。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7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6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6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8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9分

  • 沉浸感:3分

  • 事实准确性:3分

  • 文化贡献:9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9分

  • 书籍清晰度:3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4分

  • 是否包含广告:9分

  • 加载速度:9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4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无盗版(358+)
  • 情节曲折(160+)
  • 图书多(680+)
  • 还行吧(545+)
  • 体验差(57+)
  • 服务好(379+)

下载评价

  • 网友 苍***如: ( 2024-12-29 02:02:42 )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瞿***香: ( 2024-12-28 04:08:15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寇***音: ( 2025-01-03 16:05:48 )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蓬***之: ( 2024-12-29 21:58:37 )

    好棒good

  • 网友 晏***媛: ( 2024-12-14 04:19:27 )

    够人性化!

  • 网友 堵***洁: ( 2024-12-22 20:11:23 )

    好用,支持

  • 网友 方***旋: ( 2025-01-03 10:30:53 )

    真的很好,里面很多小说都能搜到,但就是收费的太多了

  • 网友 石***烟: ( 2024-12-23 02:22:33 )

    还可以吧,毕竟也是要成本的,付费应该的,更何况下载速度还挺快的

  • 网友 詹***萍: ( 2024-12-29 03:47:01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师***怀: ( 2024-12-21 13:56:26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辛***玮: ( 2025-01-01 20:50:11 )

    页面不错 整体风格喜欢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