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奥数三十六计:全6册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8:31

奥数三十六计:全6册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奥数三十六计:全6册精美图片
》奥数三十六计:全6册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奥数三十六计:全6册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21014007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2-7-1
  • 页数:504
  • 价格:140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8:31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和内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课本,对小学经典奥数题型进行有序的编排,辅以深化讲解和思维拔高训练,将数学和漫画有机地结合,为小学生提供了一套强化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和能力的漫画奥数书。全书分为计算问题、应用问题、几何问题和行程问题四大块,用武侠元素和有趣的故事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内容贴合小学数学知识点,并以图示的方式对典型题目进行解析,引导孩子逐步建立数学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对这套书的学习,开拓数学思维,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书籍目录:

目录:(题目+故事大意:采用主副标题形式)

第1册:

逻辑推理——逻辑山庄的神秘邀约

鸡兔同笼——解救鸡兔合唱团

巧算周长——订单加急!“猛虎”绣花!

竖式谜题——不一样的灯谜会

四则巧算——吴二驱虎记

分数比大小——谁是大胃王

第2册:

图形的运动——最强运动新星

等积变形——移形换影,三角形!

相遇与追及——营救行程三宝

火车过桥——穿梭的巨龙

最佳方案——大船还是小船?

年龄问题——不好,吴二变小了!

第3册:

等差数列——进击!数列军团

数表规律——怪盗的三封挑战信

估算问题——狡猾的神算子

牛吃草问题——是谁伤害了草原?

流水行船——启程!目标海盗岛

比例行程——吴二的决心

第4册:

定义新运算——章鱼怪的挑战

和差倍——一杯茶引发的纠纷

经济问题——紧急!店铺被占!

工程问题——难路虎师徒反目

扶梯问题——零食保卫战

环形跑道——奔跑吧,榴莲!

第5册:

分数裂项——山巅“鼾”战

整数裂项——争夺魔法黏土

多次相遇——噼里啪啦搬家了

相似模型——身怀绝技的兄妹

共角模型——争气鸡大反攻

一半模型——虎霸王的一口好牙

第6册:

三视图——大鱼上钩了

浓度问题——天山雪盐水的秘密配方

时钟问题——难路虎的馊主意

猎狗追兔——动物世界大追逃!

巧算面积——饼干上的玄机

巧求体积——宝物的奥秘


作者介绍:

曾慕轼,儿童数学思维训练专家,曾任学而思数学高端竞赛组集训队金牌教练。

华罗庚杯一等奖

初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

免高考保送南京大学

其学员100%进入深圳四大名校竞赛班。同时是“启智杯”“希望数学”“华数之星”等各类比赛的教练,学员获奖无数,包揽一等奖和金奖。授课方式生动幽默,深受孩子们喜欢;结合简笔画教学,被学生称为“灵魂画手”。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课堂实践经验,熟悉小学数学课内外教程,了解儿童思维发展规律,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本书根据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求和内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和课本,对小学经典奥数题型进行有序的编排,辅以深化讲解和思维拔高训练,将数学和漫画有机地结合,为小学生提供了一套强化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和能力的漫画奥数书。全书分为计算问题、应用问题、几何问题和行程问题四大块,用武侠元素和有趣的故事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学习积极性,内容贴合小学数学知识点,并以图示的方式对典型题目进行解析,引导孩子逐步建立数学思维方式。学生通过对这套书的学习,开拓数学思维,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精彩短评:

  • 作者:nocturne 发布时间:2020-08-16 11:44:12

    是我翻译的~欢迎各位友邻捉虫!

  • 作者:道上的 发布时间:2017-04-21 13:20:43

    读到80页,发现是本好书,于是重新读。不是教你画图,而是告诉你机械学习效果差,应由意义学习来取代。

  • 作者:Summer 发布时间:2018-07-29 21:50:02

    工作帮助很大~

  • 作者:勇斗英雄的歹徒 发布时间:2014-10-30 14:07:14

    漫画

  • 作者:积木羊 发布时间:2019-04-16 09:56:12

    当这种性格分析失去了“相信”后就看不下去了,就像看不下去同道大叔一样;不过乐嘉的营销做的是真的好。

  • 作者:加可木南 发布时间:2013-03-06 13:02:20

    非洲和你想像的很不同,要发现这样的“不同”,则需要走进贫民窟里,看到那里的人们省下钱买一本“新宪法草案”研读;需要与宣称自己“包治百病”的巫医真诚交谈,听他讲“人与自然的平衡”;需要在议会厅的混乱之中留心观察,发现其间隐藏着的秩序;需要探秘破旧的索马里人街区,感触那里隐藏着的巨大财富。在发现这些“不同”的过程中,我也在慢慢发现着我对非洲的热爱。


深度书评:

  •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及诸论文、著作读后感

    作者:ギリシアの幸子 发布时间:2019-05-25 21:29:36

    (大二的头一篇严肃的读书报告,写得很啰嗦。)

    何以安史之乱之前地方政治革命均不能成功?陈寅恪先生认为因为隋唐继承了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在安史之乱之前、“关中本位政策”还未崩溃的时候,“举天下不敌关中”故可以“居重驭轻”

    [1]

    。因此地方政治革命向来只有被中央扑灭的命运,而中央政治革命一旦在关中取得成功,便可以统御天下。对此我的理解是,关中本位政策决定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而这个统治体系的特点和设置已经决定了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而中央政治革命改变的不是这个体系,只是高层的人事,因此新的中央照样可以统御天下。

    中央政治革命亦何以成功与失败?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央政治革命之关键在于控制皇帝,控制皇帝意味着要控制宫城。陈寅恪先生分析了长安城南北军设置之特殊性,以及玄武门之险要地势,详引自高祖、太宗、中宗、玄宗的四次中央政治革命,指

    出革命胜利的关键是玄武门之得失及屯卫北门禁军之向背。

    在分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陈寅恪先生通过巴黎图书馆藏敦煌写本这一新材料,发现了在事变之前,李建成、李元吉也试图对玄武门进行控制。这一发现,纠正了长久以来的成见,是不小的收获。对于敦煌写本的使用,先生说:“此亦新史料之发见,足资补释旧史所不能解之一端。”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到: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

    ”在玄武门考证中,先生正是运用了伯希和的敦煌文献。

    陈寅恪先生将唐代都城建制与政治革命联系起来考虑,确有高人之处,这种

    以小见大的治史方法

    对于后学尤具启迪作用。唐振常先生对“玄武门系成败之机”的评价是:“宫城北门,初视之,似无关宏旨。北门之得失,不过战争之失地与得地而已,先生竟以其‘小’而做出了关乎政治革命成功与失败这样一篇大文章。”

    对于“玄武门学说”的补充有不少,我目前所读的有两篇论文:孙英刚老师的《唐代前期宫廷革命研究》和吴宏岐老师的《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兼论陈寅恪“玄武门学说”之拓展》。孙英刚老师从唐前期的宫廷政变中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就是宫廷政变始终围绕着“一君二储三方”进行,因此继承方的集团必须完成两个任务:一、控制或杀死在位者;二、消灭另一继承者。如果只完成一项,必遭失败。如此一来君主和另一继承者,他们的居住地点就成为重点袭击对象

    [2]

    。吴宏岐老师则是将宫廷政变的范围从洛阳长安的宫殿扩展到了行宫。他指出隋和唐初期,皇帝们对于某些行宫的频繁临幸和长时间居处,使得这些行宫充当着临时的政治中心,而这种长时间的临幸也为宫廷政变的发动者提供了绝佳时机。

    [3]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对于陈寅恪先生的扩展。

    在讨论完玄武门与中央政治革命的关系之后,

    陈寅恪先生又论唐代皇位继承之不稳定性

    。唐代皇位的不稳定从高祖时就开始了,新旧君交接之时,辄有政变发生。其中不乏像李世民、李隆基这样功勋卓著的,但是他们的践位都是一波三折。其中李隆基之前就有把自己的父亲推上皇位的大功,后来又得以监国,并受内禅,就是这样其皇位也依旧不安定。太平公主欲以羽林军作乱,幸好被铲除。至此李隆基的位置才算坐稳,皇位交接才算稳定下来。从此可见唐代皇位继承的不稳定性是多么的厉害。

    这一现象到了肃宗的时候有了新的变化。

    肃宗是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分兵北上,在灵武自取皇位,因此开内禅之外又一新途径。同时宦官李辅国又有戴翼之功,又特创后来阉寺废立储君之先例。

    到了肃宗驾崩,张皇后试图用通过宫闱政变方式来取得皇位继承权,却因李辅国支持太子的原因,终以失败结局。

    至此又一新变化出现了:唐代宫禁中武曌以降女后之权柄,遂告终结,而皇位继承制决定,乃归于阉寺之手。而阉寺当中存在不同的党派,阉寺之党争在后来成为了唐代中央政府的枢机所在。无论是外朝士大夫的牛李党争还是皇帝的废立,无一不是阉寺党政的附属品、派生物和在不同层面的投影罢了。

    之后,陈寅恪先生开始了关于党派分野的论述。首先要分析中央政府各个层面的组成。陈寅恪先生将其分成了两个大领域,一是外朝,一是宫内。

    对于宫内的分析是比较简单的,在武后之后、代宗之前,宫中女后的政治势力是比较大的,

    到了代宗之后,女后被排除到政权之外,操纵宫内的唯有阉寺了

    。阉寺当中也有不同的党派,而这些党派的纷争在皇位交接之际最能体现。

    阉寺的势力远不止宫内,外朝的士大夫往往会附会阉寺,因此也会因为附会的阉寺党派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党派,其中以牛李两党最为典型

    。阉寺之所能能够操纵中央权柄,肆意行废立之事,陈寅恪先生并未给予明确说明。我简单复述一下当下学界观点。

    宦官的权力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于神策军的掌握,而是出任地方藩镇担任监军。在此主要讨论阉寺对神策军的控制。

    在代宗幸陕州时,已经掌控了神策军的鱼朝恩“举在陜兵与神策军迎扈,悉号神策军”,代宗返回京城,“朝恩遂以军归禁军,自将之”。

    [4]

    自此,神策军逐渐成为禁军的一支,并在日后逐渐成为禁军的主流,成为唐王朝在军事上的主要支柱。唐王朝在长安城原本有南北衙禁军,南衙禁军有十六卫,负责宿卫京城,属于宰相掌管;北衙是守卫宫禁北门的禁军,是皇帝直辖。原本北衙的军队实力就比南衙强。到了后来府兵制破坏之后,南衙十二卫的来源已经枯竭。经过安史之乱,十二卫名存实亡;至此北衙禁军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了。北衙禁军的配置是不断改变的,到了德宗的时候已经形成了北衙左右十军,而其中以神策军最盛。神策军在早期除了鱼朝恩以外,并不由宦官统领。

    但到了贞元二年,德宗设置“监句当左右神策军”用来赐予宦官,自此宦官逐渐掌握了神策军

    [5]

    而且神策军的待遇优厚,还通过收编作战能力较强的方镇军和边军来增强自己的实力

    [6]

    。在唐中后期,强力的神策军成为了中央政权的支柱,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说到:“左右神策军者,天子护军也。每年有十万军,自古君王频有臣叛之难,仍置此军以来,无人敢夺国位。”

    [7]

    神策军在遏制吐蕃、南诏等外族,和镇压藩镇的方面为中央立了功劳。

    因此要一体两面地看待神策军:一方面是皇帝亲信掌控的武装力量,可以护卫中央,而无割据之威胁;

    另一方面,阉寺掌控着中央所能控制的所有军队,进而导致了宦官专权,擅行废立。

    这样的史事,不得不让我联想起了北周的宇文护,“自太祖(宇文泰)为丞相,立左右十二军,总属相府。太祖崩后,皆受护处分。凡所征发,非护书不行。护第

    屯兵禁卫,盛于宫阙

    。事无巨细,皆先断后闻”

    [8]

    。通过把持禁军,使得整个京城的无论是公卿百官还是皇帝都成为圈中的羔羊,从而得以掌握绝对的话语权。运作的机理何其相似。我认为这种机理仅仅能在“内重外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不然地方势力很容易就能护驾中央,粉碎阴谋。

    对于外朝的分析,陈寅恪先生将目光聚焦于士大夫当中两个阶级的矛盾、互动。一个是山东旧族,一个是新兴文辞科举阶级。山东旧族是自魏晋、北朝以来一直存在的,此前一直被压抑,到了武后、玄宗时才得以重新实战手脚;而文辞科举阶级则是自高宗、武后时开始兴起的。以上两个阶级的争斗成为了唐朝中后期朝堂上的主旋律,而唐初的朝堂则是近乎“关陇集团”一统天下。

    对于“关陇集团”,陈寅恪先生极为重视,《述论稿》中写到:“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分化。”因此首先要了解先生提出的“关中本位政策”。因此理解先生的“关中本位政策”和“关陇集团”是至关重要的。

    其实,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当中已经提出了“关陇本位政策”

    [9]

    。对于《略论稿》中的“关陇本位政策”和《述论稿》中的“关中本位政策”这两个名称的讨论,可详见李万生老师精彩的研究

    [10]

    。简单来说,二者意义上是等同的。陈寅恪先生在《述论稿》中使用“关中本位政策”这一术语,仅仅是出于讨论唐代历史的方便。

    “关中本位政策”政策的的目标是要组成一个统治集团,进而让这一统治集团来维护这一政策和推行这一政策的政府的统治

    [11]

    这一统治集团便是“关陇集团”。因此政策先于集团,政策创造集团,而这两者的缔造者则是北周的宇文泰。对于宇文泰创始政策的原因,陈寅恪先生说到:“其(宇文泰)物质及精神二者力量之凭借,俱不如其东南二敌(高氏、萧氏),故必别觅一途径,融合其所割据关陇区域内之鲜卑六镇民族,及其他胡汉土著之人为不可分离之集团,匪独物质上应处统一厉害之环境,即精神上亦必具同出一渊源之信仰,同受一文化之熏习,始能内安反侧,外御强邻”

    [12]

    西魏在关中立足之后,俨然是一个外来政权。外来者是鲜卑军人和胡化了的汉族军人。

    这批人主要有三批:宇文泰接受的贺拔岳以六镇中武川镇兵户为骨干的军团;收编了的侯莫陈悦的军队,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跟随李弼投诚的万余人;永熙三年跟随孝武帝入关的北魏劲旅、“六坊之众”。

    从种族来看,这些外来者基本上是鲜卑人和鲜卑化的汉人。鲜卑化的汉人其实可以将其视作鲜卑人。

    陳寅恪先生指出:漢人與胡人之分別,在北朝時代文化較血統尤為重要。凡漢化之人即目為漢人,胡化之人即目為胡人,其血統如何,在所不論。

    [13]

    这也是为何汉人出生的高洋却自视鲜卑,源师本出鲜卑却被目为汉儿。

    鲜卑的外来者来到一个新环境,他们面临着内外两重威胁。

    对内的话,要争取当地的支持,尤其是关陇地区世族大地主的支持。联想历史,宇文泰入关正如带着荆州人士入川的刘备,势必要谋求与益州士族的合作;带着淮泗军事集团入江东的孙氏,要通过先强硬后怀柔的方式,争取与江东大族的支持

    [14]

    ;带着中原人士南渡的王导,要争取江左势力的支持

    [15]

    对外的话,宇文泰在面临着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强大的高欢的威胁的同时,也面临着江左梁氏带来的意识形态——文化正统——上的威胁

    [16]

    这一内外困境不仅仅是宇文泰面临的,连高欢也是如此:

    高祖(高欢)曰:“弼(杜弼)来,我语尔。天下浊乱,习俗已久,今督将家属多在关西,黑獭常相招诱,人情去留未定。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尔宜少待,吾不忘之。”

    [17]

    因此宇文泰急需解决的是推行一系列政策,以

    加强军事实力;笼络关陇士族,使其与入关之军事团体结成一牢不可拔的共同体;创造一独特的意识形态

    [18]

    ,争取文化话语权

    。陈寅恪先生将这些政策总结为“关中本位政策”,并将其分成两大类:关陇物质本位政策和文化本文政策。:

    宇文泰的办法是:使苏绰、卢辩之徒以周官之文比附鲜卑部落旧制,建立

    府兵制度

    ;广募关陇豪右、籍六等之民以增军旅;改易西迁关陇地区的山东人的郡望为关内郡望;府兵将领(及其士卒)改从鲜卑姓,并使之与土地结合。宇文泰

    比附周官之文

    ,是要把自己与鲜卑化的东魏和继承汉、魏、晋的梁朝都区别开来;宇文泰以鲜卑部落旧制为依归,建立有贵族性质的府兵制,改易府兵将领的郡望与姓氏,并使之与土地结合,是要建立起一个足以与东魏、梁朝相抗衡的强有力的

    关陇集团

    [19]

    关陇本位政策中物质政策是主要的,文化政策为辅。文化政策的话,“要言之,即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内容是上拟周官的古”

    [20]

    府兵制是关陇物质本位政策的关键。府兵制一方面是为关中政权提供了军事支持,另一方面府兵制有构成了一种分享政权的手段。

    府兵制的建立是在大统八年

    [21]

    。此时关中政权的军事力量主要是入关之鲜卑人,但是随着与高欢的战争消耗,尤其是大统九年的邙山之战后,鲜卑兵员的损失巨大,兵员补充越来越困难起来了,因此宇文泰不得不从汉族人中吸收兵员

    [22]

    。可见府兵制之建立和改进,直接目的在于满足战争的需要。但是应该注意到,府兵制绝不仅仅是一种军事制度,在府兵制中的改姓、该郡望和后来的赐姓,都是塑造一团结的统治集团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其中对于改郡望和赐姓者两个步骤,在上编《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升降》有详细说明,值得注意的是陈寅恪先生认为李唐王室附会与陇西李氏,就是这种政策的结果。因此府兵制应该是“军事-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要塑造的是一个将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力紧握在手中的统治集团

    [23]

    。这一统治集团的核心其实是很有限的,是那些参与西魏、北周建立,与宇文泰出生入死的那些人,

    具体来说应该是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形成的“八柱国”和“十二大将军”。这是宇文泰时期的关陇集团。

    陈寅恪先生认为:隋唐的时候依旧奉行着“关中本位政策”,“关陇集团”依旧是统治阶级的核心力量,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因为武氏并非是关陇集团的一员,所以对其打压、拆分,到了玄宗时期关陇集团彻底崩溃。但是对这一说法反对的挺多。首先是隋唐的时候是否存在关中本位政策这个问题。岑仲勉、韦其勒先生都认为太宗时候并不存在所谓的“关陇集团”;黄永年先生则认为最迟到隋炀帝时候,关陇集团就已经不存在了;韩昇先生则跟进一步,指出隋文帝时期关陇集团和关陇本位政策便已经开始动摇了。

    [24]

    因此就我来说,我更倾向于关陇集团和关中本位政策适用于西魏北周这一割据、争霸的时期,而不适用于隋唐大一统的时期。同时,作为“关中(陇)本位政策”的物质基础的府兵制,在宇文泰时期和隋唐时期,其内容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隋文帝开皇十年,颁布诏令“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宇文泰时期的兵农分离使得士兵成为了一个特殊阶级,而到了隋初兵农合一,这一特质就消失了。因此物质基础的消失,也决定了在隋唐时期旧的政策就已经难以维系了。现在对于“关中本位政策”理论的修复,主要是扩大“关陇集团”的范围。11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关陇集团”说的适用性,但由此也大大降低了该学说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其次,说武则天因为不属于旧统治集团而对关陇集团进行打压,是不合史实的。岑仲勉先生指出:

    “关中本位政策”或称为“关陇集团”,以谓则天本家不在此集团之内,故蓄意破坏而代以新兴进士。殊未知初唐已优待太原元从,(参会要四五)太原不属西魏范围,如当时果持此一政策,是从龙之辈已受排斥,其立说脱离现实甚明。抑武后父士彠武德元年官库部郎中,实握财政出纳权,且是“恕死”者十六人之一,(同上引)岂武后亦打击其本家耶?为此论者无非太重视长孙无忌贬死之一事,然无忌之死由于不党武后,许敬宗非关陇人,却获宠任,可比观也。

    [25]

    因此我认为陈寅恪先生的“关陇本位政策”理论的提出,有其精华和启发之处,

    但绝不应该局限于此套框架中,从而削足适履

    回到《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先生认为,在武则天的打压下、加之府兵制的崩溃(见附一),关陇集团在玄宗时便彻底退出了政治舞台。紧接着,新兴的科举阶级和旧士族在中央政治舞台上开始了他们的表演。中央政治舞台,现在分成台前和幕后。在台前,外朝士大夫们作为演员,分成了牛李两党,相互斗争;在台后,作为导演的阉寺们,一方面操纵着剧场老板——皇帝——的废立,另一方面影响着前台的演员。幕后的导演们自己也分成派别,而演员们通过依附不同的导演派别,来为自己争取资源。因此在唐代中央这个大剧场里,作为导演的阉寺,俨然成为了最高的话语者。

    那么在陈寅恪先生看来,划分士大夫为两个派别的那条界限是什么呢?我尝试着归纳了一下先生的论述:士大夫自身的品德涵养和个人选择。

    陈寅恪先生认为,在唐代初期关陇集团压制着魏晋北朝以来的旧士族(山东集团),武则天时候锐意进取,打压关陇集团,同时推重科举,借用出了科举出身的新兴阶级来摧毁关陇集团对于中央政权的把持。因此安史之乱以后,把持中央政权的便成为了科举出身的新兴阶级和过去被压制的山东旧士族。前者形成了牛党,后者形成了李党。

    牛李两党党争的实质,是新旧阶级之间的斗争

    ,士大夫在党中必须从属于一个阵营,不然难完其身。

    看中经学、重视家风礼法的士人属于李党,看中科举之途、推重诗词文章、浮华放浪的属于牛党。

    李党中也有平民出身,靠科举入仕的;牛党中也有士族出身,品德堕落、丧失门风的。因此划分的标准不在于出身,而在于个人的选择和品德涵养。但是牛李两党各自依附于不同的阉寺集团,因此两党的胜负要看的是后台老板的力量对比。值得关注的是,

    陈寅恪先生也指出了宪宗朝以来,李党主张用武力削平藩镇,而牛党则反对用兵,对削平藩镇持消极态度这一两党政见上的不同。

    但是先生没有明确指出这种政见的不同因何产生。如果将其归因于阉寺集团政见不同的话,先生也没有指出宦官产生不同的政见的原因。我认为这是一个遗憾,但也为后人的继续研究提供了空间。

    牛李党争表面形式化在宪宗之世,此后党争愈演愈烈,两派交相执政,武宗朝李党最盛,宣宗朝牛党最盛,宣宗之后党争逐渐泯灭。

    至于泯灭的原因是因为作为党争的基础——阉寺党争消失了。阉寺“合为一片”,促使了外朝士大夫也生成了一种团结的自觉意识,至此出现了阉寺与外朝士大夫争斗的新格局。

    如何除掉阉寺?摆在皇帝和士大夫面前的有两个方法:一是在中央凭借士大夫和皇帝自己的力量来发动政变;二是引入外力翦除宦官。宦官掌控兵权,所以一方法难以成功。因此唯有引入外力可行。因此“终于事势既穷,乞援外力”,崔胤矫诏,引朱温入京,士大夫与阉寺“遂同受别一武装社会阶级之宰割矣”。

    以上便是陈寅恪先生对于中央政治斗争与党派分野的看法。后世学者对此多有讨论。就牛李党争而言,首先将牛李两党与新兴科举阶级和旧士族一一对应是否得当?岑仲勉和砺波护两位先生对于牛李两党成员的出身进行了统计,其中砺波护的统计更为详细。

    二者均得出结论:牛李两党在构成上,并没有特殊的异质性。

    就实证的角度来说,我跟倾向于岑仲勉和砺波护的结论。其次,对于牛李党争的考察重点应该放在哪里?陈寅恪先生将重点放在了新旧两个阶级的对立上,这也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他对于两党构成上的判断。

    而胡如雷先生则是将重点放在了藩镇问题上。

    其实陈寅恪先生也指出了两党在对藩镇是主战还是主和这个问题上有分歧,而胡如雷先生则是对这个分歧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当时的地主阶级由“公卿、显官集团”、“地方豪强大地主阶层”和“中小地主阶层”三股势力组成。其中“地方豪强大地主阶层”在地方的代表是藩镇,在中央的代表是牛党;而李党则是“公卿、显官集团” 和“中小地主阶层”的代表。这也就解释了两党的政见不同的原因了。

    至此我以《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中编《中央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为主干,自主梳理了陈寅恪先生对于唐代政治的总体看法。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不停地翻阅原文,重温了书本内容,同时对于其中陈寅恪先生没有详细讲述的部分,通过翻阅其他论文、著作(主要是王仲荦先生的《隋唐五代史》)的方式,进行了知识上的补足。最后对于先生的一些理论创见——主要是“玄武门理论”、“关中本位政策”和“关陇集团”理论、牛李党争——进行了学术前沿的跟踪。因为时间和能力的有限,导致了我的读书报告一定存在许多疏漏和错误,希望老师谅解。但是这次的阅读经历和书写经历,着实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上编《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升降》和下编《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我认为主要是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上编提供了一个种族与文化的研究视角,用这个视角来看唐代河朔地区藩镇割据。下编则是提供了一个——我看来——“全球史”的视角。这个视角强调的是交互,而非国别的独立。

    因为时间和篇幅的原因,本篇读书报告就此结尾。每每思及要浪费老师的时间,来看这将近一万字的毫无新意、创见的废话,我都羞愧不已。但是无法否认,这就是我目前的学习成果。

    附一 府兵制的崩溃

    到了唐代府兵制和均田制结合了起来,均田制成为了府兵制的经济基础。但是不久府兵制就开始崩溃,崩溃的原因有以下几条:一是均田制的难以维系,到了唐高宗晚年和武则天统治时代,均田制逐渐破坏,府兵受田很难足额,有些府兵户除了保有二十亩永业田以外,连一亩口分田也分配不到,这样,他们的经济就逐渐衰颓下来,即所谓“ 浸以贫弱"了

    [26]

    ;二是唐朝长期的作战,一方面使得兵员的消耗难以得到补充

    [27]

    ,另一方面使兵役时间的加长

    [28]

    ,劳动力长期离开土地而导致田地荒芜

    [29]

    ;三是府兵地位的下降

    [30]

    、赏赐不行,没有多少人愿意当兵

    [31]

    府兵制原本作为“居重驭轻”的关键,它的崩溃导致了中央难以保持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这一点影响可以参见上编。在上编中陈寅恪先生考察地方势力的时候,尤其关注其河朔地区的胡化问题。他认为河朔地区在胡人迁徙、定居的影响下逐渐渐染胡风,进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而这一社会文化与以长安为中心的科举汉化文化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格局。对于种族、文化的关注,使得先生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唐代中后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以及地方割据。

    [[1]]《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八唐紀四十四建中四年八月條

    [[2]] 孙英刚.唐代前期宫廷革命研究[M]∥荣新江.唐研究:第7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63-287.

    [[3]] 吴宏岐.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兼论陈寅恪“玄武门学说”之拓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101-106.

    [[4]] 《新唐書·兵志》

    [[5]]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86-487

    [[6]] 牛志平.略论唐代宦官——兼与齐陈骏、陆庆夫同志商榷[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94-99.

    [[7]] 圆仁著,白化文、周一良、许德楠校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461.

    [[8]] 《周书·晋荡公护传》

    [[9]]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45

    [[10]] 李万生.说“关中本位政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04):19-32+159.

    [[11]] 牛志平.略论唐代宦官——兼与齐陈骏、陆庆夫同志商榷[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1):94-99.

    [[12]] 陳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三聯書店:198.

    [[13]] 陳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200.

    [[14]] 田余庆.孙吴建国的道路[J].历史研究,1992(01):70-89.

    [[15]] 陳寅恪.述东晋王導之功業[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56(01):163-175.

    [[16]] 《北齐书·杜弼传》记载高欢曾说:“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这条记

    载说明了南朝始终存在的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可来自文化正统的地位,而这种文化地位又可以产生政治上的向心力

    ,而这种吸引力对于高欢和宇文泰政权始终是一个威胁。正如在1940年汪精卫在日本人的扶持下组建了伪政权之后,蒋介石欲将汪精卫杀之而后快,对于蒋介石来说最大的威胁是汪伪政权作为一个“正朔”所带来的吸引力,这个吸引力将会给重庆政府内部带来分裂。一系列国民党高官的奔赴南京,和北方士大夫遥望江左一样,都会给政府带来裂痕。

    [[17]] 《北齐书·杜弼传》

    [[18]]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合肥:黄山书社.1987:第十九编第二节:“如果要与高欢抗争,一则须顺当时鲜卑反对汉化的潮流,二则要有异于高齐的鲜卑化、西胡化,采取汉化的政策。”我认为前说反对的汉化,是指反对北魏式的汉化;后面采取的汉化政策是指吸收汉族文化,但同时又有所创新的文化政策。

    [[19]]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第十九编第三节、第二节.

    [[20]] 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

    [[21]] 《北史·文帝纪》:“(大统)八年三月,初置六军。”

    [[22]] 《周书·文帝纪》称:“邸山失律,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

    [[23]] 《周书·孝闵帝纪》:“今二十四军宜举贤良堪治民者,军列九人。”

    [[24]] 雷艳红.陈寅恪“关陇集团”说评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72-79.

    [[25]] 岑仲勉.隋唐史·唐史第十八节:进士科抬头之原因及其流弊[M].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5月:187.

    [[26]] 同时作为封赏的土地也没法按额度分配,如《唐开元九年帐后户籍残卷》(伯希和敦煌文书第三八七七号)中的曹仁备,他的勋官是上柱国,应受田(包括勋田)共三十一顷八十一亩,实际只受到六十三亩。

    [[27]] 唐高宗咸亨元年,唐军攻吐蕃,大败于大非川,死者十余万。仪风三年,唐军十八万,又被吐蕃击败于青海边。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唐与契丹战于平州砍石谷,唐士卒死者数万。神功元年,唐与契丹又战于平州东砍石谷,唐将士十七万人,死亡殆尽。

    [[28]] 《资治通鉴》开元十六年:“自成丁从军,六十而免。”杜甫《兵车行》:“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自还戍边。”

    [[29]] 杜甫《兵车行》:“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30]] 《玉海》卷一百三十八引《邺侯家传》:“借姻亲之家,为僮仆执役。”

    [[31]] 《新唐书· 兵志》:“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

  • 巴山夜雨的视角、文字和生活

    作者:含光混世 发布时间:2020-07-01 07:33:09

    视角

    《巴山夜雨》不很张恨水。张恨水的《啼笑姻缘》《金粉世家》《春明外史》之类主流代表作,都以全能全知的视角,写世情、众生相。《巴山夜雨》本质也写世情、众生相,偶尔仍掺杂一点全能全知的视角,但绝大多数时候,以李南泉第三人称视角来写,含很重的个人体验,这从写法来说,不像了中式(或旧体)小说,而近乎西式(或新体)小说,甚至说是散文体、自创文体,也不为过誉。

    而这个李南泉,很显然是张恨水本人,采用的借名是张冠李戴、泉下有水,南泉则可能是借用“南泉斩猫”的禅宗公案,隐喻世事的颠倒,也暗应了李南泉想要“出家”的心思。李南泉的这些生活故事,就是张恨水在抗日战争大后方、重庆山区乡居的亲身经历。所以故事中,一草一木、一竹一雨、一陶一灯,虽是极微轻,却融体了深沉的生活体悟。这样丰沛的私人情感,在他的主流代表作之中极少见的。

    以李南泉近乎“我”的视角,这与全知全能视角的趣味很不同。比如《金粉世家》,燕西的内心、秀珠的内心、清秋的内心,读者全知道,全看得清不同的心如何地错落、矛盾,然而书中人物却不能互知,唯一只有知道自己的内心,唯一看得清的也只有自己。但对于《巴山夜雨》有限视角的“我”,人的内心是看不见的,“我”既不知,读者也便不知、便只能与我一道冷眼旁观,看那人的形貌、话语和行事的颠倒可笑,读者已全然知道人物的可笑,而人物还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可笑,书中人物可以看清他人,说他人的闲话,却唯独看不清自己,拯救不了自己浑浊颠倒的心。

    《巴山夜雨》运用“我”视角,还很严格,故此文字落笔也不同。比如《春明外史》,经常转换到一个暂时主人公视角,把这个人所涉及的来龙去脉讲了个洋洋洒洒,啰嗦也罢了,仍不免有一点“梗概简介”以及“道听途说”之嫌。又比如《金粉世家》第八回芍药花会,先从金凤举夫妇的角度写了请客;然后从不知是谁的角度,写了花会的装饰布置;接着又从凤举的角度,写爱面子的做法;几句话后又立即转为燕西的视角,看到秀珠的衣着修饰,又立即转到秀珠的视角,写她自己为悦己者容的意图;读来读去,虽然文字可爱,却难免有匆忙夹杂、不能同情的感受。

    然而《巴山夜雨》自始自终有且只有一双洞察人事、诗意的眼睛。目光所及之处,仿佛向黑夜洒下光束,将世相与人性照亮。目光及不到的地方,黑暗留白,不去写,也不去杜撰。这样的真实可信度就爆表,加之文字的精准,让人直呼:天啦,又生活,又文学,竟然读到这样精彩的民族志,我简直太幸运了!由真实性的牵引,就愿意随着这双眼睛,去阅读书中人物的表情、动作,从外在蛛丝马迹分析人物内在心理,从表象到其实,从似然到实然。这简直就是八卦了。而故事的推展,还真就靠了八卦,比如许多次夜半听见邻居吵架,偶然撞破邻居与义女。其实读着久了也会想:真的是他亲耳所闻吗?许是他太太先知道了,告诉了他,但他不愿意显出他夫妇二人八卦邻居,就借用了“偶然撞破”。但马上就会想:叙事可信度太高了,就算他这是编的,我也爱信,编得也太真了罢。

    我因为太喜欢李南泉之“我”视角,无法接受第十章转换到甄先生视角,第十二章、十三张转换到黄副官、林先生的视角。这几章简直应该剔出本书。我也看得出写作意图,第十章是借甄先生的亲身经历来书写日本大轰炸对重庆城的创伤、对生命的屠戮,第十二章、十三章是刻画一个欺负姓的副官如何最后被上面的欺负,也寄托一点作者对正义胜利和“清平世界”的向往。这几章,从主旨上来说,是高于生活,但从叙事上来讲,犯了不真、不实、刻意的忌讳。我个人觉得,黄副官、林先生在完长公馆之中的行为,原本就是李南泉旁听来的,为何不实写众人的说法,而虚写黄、林二人的亲身经历呢,这样延续了八卦方式的叙事风格,既真实,又有趣。又从个人喜恶来说,重庆惨状实在令我目跳心惊,只好跳过去,我希望不要那样铺陈地写。

    文字

    从视角而引起文字上的不同,也很显著。从全知全能的视角,难免会有些概括、解释的语调,又加上张恨水很有些古文情结,所以文字上“骈句”很多,尤其是写景,以及写连续的动作,都很多四字短句。但如果是带着私人情感的,自说自语,谁还会拘谨注重形式,私人的语言是自在的、抒散的,所以《巴山夜雨》很用些“散句”,尤其在写景上,很少骈句词藻,很多的动词,把四川的气候和人文特征写得很明白,有很别样的诗意,让人享受,当然偶尔也没耐性读完大段的写景,想着回头再来享受吧。

    文字上令人享受的,还因它着落在生活。《巴山夜雨》虽有些西式小说的态势,但延续了中式小说写世情、写众生相的传统,所以说不像西式小说长篇大论地写一个人内心活动。字句献给了生活表面:一器一皿,一粥一饭,一言一行。完完全全、干干净净只写生活,没有魔幻现实主义当中抽象、扭曲的想象和比喻。可能年轻的时候对那些特立独行所谓深刻的思想,无比地敬仰,但越生活,越是看到简单的生活之物而感动。

    一开始吸引我入坑,就是生活之物。在李南泉的国难房子的走廊下,李先生和吴先生在谈天,谈的只是米价、袜子、打牌、方言,看似有一出、没一出,却是寥寥几笔写出了知识分子的穷迫、上海南京的时尚、以及四川稍微落后的社会生态。又聊到二战中的德国和苏联,“中国那些国际问题专家,那种佛庙抽签式的语言,千万信不得”,一下子又把时事、新闻界刻了个模样。继而又写到夫妻吃饭,别的没有,只是围绕着咸鸭蛋、平价米、老豇豆、苋菜的几句争论,却把夫妻的爱情和矛盾写得鲜活,又入情入理。

    及至后面写菜油灯,灯草如何、竹片儿放在油碟里剔灯芯又如何,太太用废纸擦手上的灯油,李先生一句“何苦,为了省那点水”,以及李先生看到灯油好,心想“没有掺假,难得的事,为了这油好,我也得写几个字”,这些极其微妙,极其细致,又极其宏大,我竟然一下子间能够理解了那个社会。而这一处灯,与后面高官显贵的“煤油灯”“手电筒”“自己发电的电灯”对照,又映见社会生活的不平等。然后又写蚊子,写蚊烟,“四川的蚊烟,是像灌香肠一样的做法,乃是把薄纸卷作长筒子,把木屑砒霜粉之类塞了进去,大长条儿地点着”,蚊烟烧起来,能让整个屋子像烟洞,这样旧时生活样貌,老人都认作是无所谓的老话,从不拿出来说,若是没有文人的“别有用心”,过去的生活真要永沉于黑暗。

    以至于说这些教授先生在聊天中谈到德国打俄罗斯可能会输、美国参战才是二战结束的关键,如今读来也是一惊,如若这些谈话是真实发生过的,那么人民群众对世界局势、历史走向的预测也忒准了,大有一种历史不可逆的必然之叹。

    妙笔生花的小细节,举不胜举。录些片断介绍在后面,不及百分之一。以下的摘录是剧透,如果读不进去全书的,来瞧一眼,读得进去的,请先读书了,或再有兴趣来看看我感动的点是否和你一样。

    附录

    第一章

    菜油灯下

    耗子。耗子打翻凉茶。或许因为真没见过,才觉得好看。连耗子打翻凉茶这样的情节我都觉得相当精彩。之后李太太借题发挥说的一句“你今晚透着太兴奋一点似得吧?”也是将耗子事件猛然拐弯入了人类世界的情感拉扯,也是始料未及又情理之中的幽默了。没有一个新人物出场,戏剧性却相当地足。

    李太太随便一句闲话“徐先生明天要来”,引起李南泉的“书生正气”,抨击那些发国难财的囤积商人。李太太倒是十分会见缝插针:“不过你们这天地正气,千万可别遇到那些唱花旦的女孩子。她们有一股天地秀气,会把你们的正气,冲淡下去。”这样的情节也真是妙了,叫人笑也不是,气也不是,真的替主人翁担心起来。

    结束以小女孩的梦话:“明天早上买肉,不能骗我的呀!”这真是绝了,本以为小女孩争吃咸鸭蛋、说“七八天没吃肉了”已经是过去的事,结果神来一笔呼应,时艰心酸让人意会到了,过去之事也光亮起来,没有一笔的浪费。

    第二章

    红球挂起

    “太太正把一束野花,插在小酌上那只陶器瓶子里”,一句话写出乡居的诗意,也看出文人的太太的风流。这其实呼应了许多章之后奚先生抱怨奚太太弄得屋子像猪窝。人和人的不同,本来就在这些极小的事。

    继续谈徐先生的事,指出一些细节,原来是发国难财的商人有“路上过关过卡,怕麻烦”的烦恼,想让李南泉帮忙找一个记者身份。

    因为从来不知道躲空袭是怎么样过的,所以这一章的细节都有意思。先是“挂三角球,听见侦察机的响声”,然后是身体弱、无比害怕的甄太太问“挂了红球吗?”然后又有小女孩和哥哥偷吃爸爸的烧饼的插曲,哥哥跑回来喊“挂了球了!”原本也是无奇,李太太却来了一句话“你女儿做什么事都是好的,你儿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错的。”又像一个戏剧性的炸弹,在这里抛出来,让人笑也不是,恼也不是,只觉得有意思,这可不就是生活本身吗,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这人性中的妒忌和吸引,在家庭生活一不留神就迸出来了,才不管你是不是在躲空袭。

    “山下市镇中间,有片川地难得的平坦广场。在那里插了一根高高的旗杆,横钉了一块木棍。在稍远的地方,虽是不能看清楚这根长杆,可是那横杆上所悬挂的两个大红纸球,在猛烈的太阳下,却异常明显。山脚下一条人行道,是镇市上奔往防空洞去的路径。人是一个跟着一个,牵了一大群,向山麓左角、另一个山峰上走去,在镇市的那头,另有一条公路,除了摆了一字长蛇阵,沿着对方的山麓走去而外,那却有一辆辆的卡车,疏散了开去。同时,也有一辆一辆的小座车,载着躲警报的人,由城里开来。”这一段又是极其好的社会生态描述了。如果没有这一段,我如何想象城里的、乡下的人同时躲空袭的壮观呢。

    从高空角度写大观后,然后又细细地写了那人群之中的琐碎事,比如有人二次回来拿东西,有“摆香烟摊子,摆小百货摊子的人,度命的玩意,全在一担,他必须挑着,于是在许多走不动的人群之外,还是东碰西撞的担子”,此将百姓的姿态,没有写尽众生,也是写出浮世了。

    然后,又通过小孩子之口,写出“两个球都落下去,就是紧急警报。绿球挂起来,就是解除了”。这些规则,如果用笼统的笔调来写,最是无聊又没人读的,然而通过小孩子之口,却见出天真,又见出父母之爱。同时,这些又是的的确确当时肯定发生过的,叙事可信性又极其高。

    进防空洞,也有个说法,防卫团的团丁说:“今天李先生也来躲洞子?还是洞子好,在山沟里怕机关枪扫射。你们不用看入洞证了,脸上就是入洞证。”其实李太太和李先生在口角之中,已经是一个喜欢躲山里的自由,一个图躲防空洞的简便邻近。这里又通过团丁的一句话,点出两者之间的争论,而且一句脸上就是入洞证,就道出李南泉的社会声望,又看出防卫团的人的职责以及如履行了职责。一句话,让人联想这样多,这笔力也太强了。

    写防空洞的世情,也不忘了推动一下剧情。杨艳华和他在洞口打了个照面,他看见白太太在旁边观察他,害怕白太太去向自己太太耳边吹什么风,就故意让她向太太带话。

    第二个剧情,不算很主角儿的,是吴先生和吴太太,由六十岁的老夫妻,牵了七岁、十二岁、十五岁的孩子艰难登山引发的争吵,写了世情“生这么些个孩子干什么?躲起警报来真要命。不躲警报,也吃不起这贵的米”,又由李南泉的旁观感慨“怎么老夫妻全是闹别扭的”。

    很快进入第三个剧情,石太太一家,简单介绍他的义女小青的由来、在家庭中的地位。

    又很快转换到第四个剧情:奚太太一家,由关于“家庭大学校长”教自己孩子英文,引出奚太太自夸,刻画出一个出丑而不自知的这么一个丑角形象,真是一个“活宝”式的人物,在这部书中,她可以说是丑角担当,许多包袱还得靠她了。

    又转换到第一个剧情,杨艳华。杨艳华是来借两本小说看看。这是十分符合人物性格的情节推动,杨小姐是一个爱慕知识分子的戏子,来借书,偶遇刘副官,把她和刘副官的纠葛摆在了李先生面前,又把她和李先生的纠葛摆在了李太太面前,这时又冒出了徐先生,把第一章埋伏的故事收了一个尾。李太太回来,见了杨艳华,表面上又很亲热,使得杨艳华逗她女儿说话,说着说着,杨艳华拜了李先生为老师。

    第三章

    斯文扫地

    这章扯了一些无关剧情的闲话。但说起来,这部书里,哪才是剧情,哪才是闲话呢。都是闲话。闲话里看出人情、世情来。

    这章的故事还很分明。杨教授挑米路过,米洒在石板上,李大作家、吴大数学教授都来帮着扫米,可见读书人的穷迫,因自嘲为“斯文人来扫地”,说是“斯文扫地”。这一段,虽然是闲话,但又是这部书的核心,因为它本来也是想写出抗日战争之中知识分子的窘迫,一方面是经济上的窘迫,一方面还有家庭上的窘迫。经济上的窘迫,斯文扫地四字可概括。

    虽则斯文扫地,但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姿态,看到“金钱”两位先生来,给出四百五十块钱的大数目求一点字画作为贺礼,拒绝。其实,从这金钱先生故事的叙事方法上来看,这个故事多半是编的,可能是发生在非国难的时候,并没有光顾过这茅庐,但是为了叙事上与斯文扫地的对比,就借用了这么一段。

    第四章

    空谷佳人

    引出了第五个剧情:袁先生和袁太太一家。袁先生爱钱,袁太太胖。这两个人的吝啬程度在后面会让人乍舌,他出见面时的热情欺骗了不少人,由此骗了不少钱,又可见社会的险恶,她在这样穷困的国难时期却天天想着减肥,又讽刺出阔人的不义。但在这一章,一切还只是开始,只是很客观地介绍这一家人的情况,没有任何架在空中、没有基础的评价。

    由李先生、李太太之间的争吵,引出了李先生的思想上的一点绝望:想要摆脱家,出家,当和尚去。其实从全篇看,张恨水写了很多争吵、互相不理解,尤其女人的那点蛮横,自己怎么都有理、得要面子,无论什么理也掰不过来的那种丑态,实在让他十分无奈。这肯定是张恨水在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李太太见丈夫生气,给出戏票,因此李先生带了小女儿去看杨艳华的戏,突然来了空袭警报,戏没有看成,却是在小河石桥的摊贩处偶遇了“空谷佳人”,完长的夫人。他完全没有正面描写这位夫人,这位夫人在全书中也从未出场,他只是描写了刘副官赶走摊贩时的蛮横、车灯的刺眼、四个轿夫的好身板儿(工资高,饭吃得好),这些侧面人物的生态,来写一个阔人的奢靡,说严重点,一个阔人的罪恶。李先生闲话评论“那上山的空谷佳人,就是我们无形中抬出来的。若不是我们老百姓这身血汗,她的丈夫就作为阔人了吗?就说对面山上那所高楼,是抗战后两年建筑起来的。”

    李先生回家后,却发现李太太其实打牌去了。看官还以为李太太真那样心疼丈夫,允许丈夫去看戏子呢,结果是以丈夫看戏的权利来对等自己打牌的权利,这后知后觉之时,真叫看官也难受,替李先生打抱不平啊。

    而这位空谷佳人太太,也十分地不省事,说“镇市外一段公路坏了,要我保上出二十个人,一天亮,就去修公路。别个有好汽车,跑这坏公路,要不得”,硬是不体谅百姓的苦,非要百姓为阔人的舒服而牺牲。

    第五章

    自朝至暮

    李太太输了不少,李先生和她闹了一点情绪。

    刘保长太太来请李先生去调解找保甲上的人修公路的事情,在这件事中刻画了方完长公馆的模样,也写出了王副官在为完长办事的时候,如何吃回扣,而且吃得十分地不隐瞒。

    这轰炸来得也是突然。但在叙事上又很有道理。因为前四章已经引荐了主要人物,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已经轮廓有了,所以现在就好生写它几笔轰炸和逃难,毕竟这是国难时期生活的重心、痛苦的根源、剧情的根本推动啊。

    飞机说飞到头上,就飞到头上了。这是在看着家常闲话之时所没有想到的。看官也因此心里一紧了,跟着李先生找高粱地、跳干沟、贴在崖壁上、被蛇吓一跳,又十分轻描淡写地带过一笔:石先生和他的义女也来山里躲空袭。

    这自朝至暮,张恨水是有意借李先生之眼,带我们去游山玩水一天啊,看看四川的风景、民风、高山之中穷苦的日子,路上所遇到的乡民,有发财的绅粮,有善良的穷人,有粗俗不堪的,有教授。他也有意地,带我们去看看四川是如何把山里的各种天然洞、沟、石堆来当作防空洞壕的。说实在的,这些与剧情确实无关,剔除掉,单独写成散文什么的,也成立。但是它就是有它的魅力。这全书都是写这样看似没有剧情的闲话、见闻,却让人读出很多戏剧性来。这样的叙事魅力,真值得狠狠学习。

    不过这样的叙事也很有弱点,实在是记不住那么多细节,就像生活本身,过了之后,谁还记得住那么些。

    第六章

    魂兮归来

    这一章,就是吴先生和李先生去完长的刘副官家中,与杨艳华、胡玉花两个戏子,一桌子吃酒的事。这其中许多对话,显然很能反映世情。这“魂兮归来”,是作者自己对自己的招魂,是自己去到富贵人家中,与他们一道风流快活了之后,再回到自己的贫寒家中、自己的道德世界之中,忽然意识到自我暂时的丧失,于是对自己说“魂兮归来”。

    即使是一个正气凛然的文人,也有羡慕别人富贵时。“李南泉坐在那张竹子围椅上,在菜油灯昏黄色的灯光下一看,四周的双夹壁墙,白石灰,多已裂了缝。尤其是左手这堵墙,夹壁里直立着的竹片,不胜负荷,拱起了个大肚子。自己画着像童话似的山水,还有一副自己写的五言对联,这都是不曾裱褙的,用浆糊粘在那堵墙壁上。夹壁起了大肚子,将这聊以释嘲的书画,都顶着离开了壁子。向这旁看,一只竹制的书架,堆着乱七八糟的破旧书籍,颜色全是灰黄色,再低头看看脚下的土地,有不少的大小凹坑。一切是破旧。不用说是抗战期间,就算是平常日子,混了半辈子,混到这种境况,哪里还高兴得起来?太太圈点的那本《楚辞》,还摆在面前,送着书归书架子,也就自叹了一口气道:“魂兮归来哀吾庐。””只是,知识分子不会为了富贵,而牺牲掉知识分子的节气。

    第七章

    疲劳轰炸

    这一天,张恨水是有意借李先生之眼,让我们参观重庆郊区的防空洞。洞子里有什么呢?婴儿哭、生孩子的产妇、大家的惊慌差点发生踩踏、敌机来时大家一句话也不敢说鸦雀无声,趁敌机刚过一批、第二批还没来,赶快跑回家去拿一点午饭吃,吴先生只以地瓜为午餐,结果第二天拉肚子。躲山后面的小洞子,人倒是少些,可是有蛇,又积水在地面。

    在洞口可以看到天上的飞机,在重庆上空盘旋。这一段描述真的跟读科幻是差不多的感觉。“不过五分钟后,天上的白光,又由一道加到三道,在天脚的东北角,作了个十字架,架起之后,又来了两道白光。这就看到一只白燕子似的东西,在灯光里向东逃走,天空里仅仅有点马达响声,并不怎样猛烈。”

    第八章

    八日七夜

    这里是躲空袭的延续。很多细节,不用多说。想知道躲空袭是怎样子的人,自然要去细看。这一章是李太太跟着李先生去山里躲空袭,路上的争吵当然是少不了的,还有太太们的牌局,简直是既生活又讽刺。

    第九章

    人间惨境

    能理解作者加入这章的人道主义关怀。不过从小说结构上来说,我觉得完全可以删除、简写的一章。非常血腥。真实总是血腥的。乡间里躲空袭,大多是一些山水、青草的描述,也没有什么房子垮了、人死了之类的,但城市里,简直是惨烈,惨烈。我基本上没太看。

    而且这一章是忽然地转换了视角,是从甄先生的视角来看的,这对于张恨水来说,是一个“转述”的视角,很多细节写得其实不太打动人心。

    ……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4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7分

  • 思想传递:9分

  • 知识深度:9分

  • 知识广度:9分

  • 实用性:7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7分

  • 情感共鸣:5分

  • 引人入胜:4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6分

  • 文化贡献:7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9分

  • 网站更新速度:9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8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无缺页(263+)
  • 可以购买(167+)
  • 二星好评(374+)
  • 还行吧(434+)
  • 情节曲折(63+)
  • 无漏页(204+)
  • 一星好评(351+)
  • 书籍多(110+)

下载评价

  • 网友 石***致: ( 2025-01-07 20:40:25 )

    挺实用的,给个赞!希望越来越好,一直支持。

  • 网友 谭***然: ( 2024-12-17 02:31:57 )

    如果不要钱就好了

  • 网友 訾***晴: ( 2024-12-29 06:21:46 )

    挺好的,书籍丰富

  • 网友 蓬***之: ( 2025-01-03 02:14:45 )

    好棒good

  • 网友 瞿***香: ( 2025-01-05 22:59:17 )

    非常好就是加载有点儿慢。

  • 网友 师***怀: ( 2024-12-28 05:19:25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菱***兰: ( 2024-12-31 06:13:35 )

    特好。有好多书

  • 网友 濮***彤: ( 2024-12-21 12:54:14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沈***松: ( 2025-01-01 00:53:58 )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曾***玉: ( 2024-12-25 08:19:28 )

    直接选择epub/azw3/mobi就可以了,然后导入微信读书,体验百分百!!!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