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6:36

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分析哲学名著译丛)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分析哲学名著译丛)精美图片
》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分析哲学名著译丛)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分析哲学名著译丛)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100226226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10
  • 页数:287
  • 价格:49.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6:36

内容简介:

分析哲学自创立之始就试图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而斯特劳森通过《个体》一书扭转了这一局面,并将自己的思想命名为“描述的形而上学”。他在本书中指出,以往的形而上学更多是修正性的,较少是描述性的,而描述的形而上学不仅能够描述我们关于世界想法的实际结构,还能揭露概念结构里最概括性的特征。斯特劳森不仅探讨了语言哲学中主词与谓词的标准问题,还区分了殊相与非殊相,确立了物体与人作为基本殊相,赋予了个体以更深刻、更重要的形而上学地位。《个体》中的很多观点仍然启发着当代的哲学讨论,如辨识与再辨识问题、听觉世界、身体在知觉经验中的地位、集体心灵的观念,等等。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殊相

第一章 物体

一 殊相的辨识

二 再辨识

三 基本殊相

第二章 声音

第三章 个人

第四章 单子

第二分部 逻辑主词

第五章 主词与谓词(1):两个标准

一 “语法的”标准

二 范畴标准

三 这些标准间的紧张和密切关系

第六章 主词与谓词(2):逻辑主词与特殊事物

一 殊相之被引介到命题中

二 殊相之被引介到言谈中

第七章 没有殊相的语言

第八章 逻辑主词与存在

结论

索引


作者介绍:

P. F.斯特劳森(Sir Peter Fredrick Strawson),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日常语言哲学牛津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个体:描述的形而上学》《感觉的界限》《逻辑学和语言学论文集》等。

王文方,分析哲学专家,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一级特聘教授。专长逻辑哲学、形而上学、语言哲学等,著作有《语言哲学》《形上学》《逻辑学导论》《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等,曾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一个人将意识状态、经验依其实际的方式归属给自己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他也应该将它们或准备将它们归属给其他不是他自己的人。这个条件所意味的并不比它所说的少。举例来说,它意味着,不论主体是他自己还是另一个人,这些归属的片语都是被用作相同的意义。当然,对于非哲学家来说,这件事情事实上的确如此这一想法,一点也不是问题:举例来说,不管一个人说的是“我很痛”还是“他很痛”,“很痛”在这里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字典并没有给出两组意思给每一个描述意识状态的表达式:一个第一人称的意义,和一个第二及第三人称的意义。(P157-158)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分析哲学自创立之始就试图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而斯特劳森通过《个体》一书扭转了这一局面,并将自己的思想命名为“描述的形而上学”。他在本书中指出,以往的形而上学更多是修正性的,较少是描述性的,而描述的形而上学不仅能够描述我们关于世界想法的实际结构,还能揭露概念结构里最概括性的特征。斯特劳森不仅探讨了语言哲学中主词与谓词的标准问题,还区分了殊相与非殊相,确立了物体与人作为基本殊相,赋予了个体以更深刻、更重要的形而上学地位。《个体》中的很多观点仍然启发着当代的哲学讨论,如辨识与再辨识问题、听觉世界、身体在知觉经验中的地位、集体心灵的观念,等等。


精彩短评:

  • 作者:K. 发布时间:2023-12-21 12:35:18

    凭心而论,翻译真不行。实在是中文太差,不会断句。前后不同的词也被翻译成同一个。举例:“归属意识状态的谓词以及归属肉体特征或某些特定物理特征的谓词两者,都同样能应用在这类的个体之上。”把“两者”挪到逗号后面不好吗?conceptual schema 和framework 一样?

  • 作者:仙台白 发布时间:2023-02-04 12:13:47

    前面的介绍说实话不是很对我胃口()后面的描述+指导还算有用

  • 作者:星消月沉 发布时间:2019-04-12 22:03:50

    我就说你特么连拼音都没几个,该笑呢?

    但差版本不能掩盖文字的光辉。

  • 作者:十七 发布时间:2022-05-13 23:45:53

    个人感觉翻译不行,读起来有很多不通顺的地方,奇奇怪怪的表达让人摸不着头脑,看的很难受

  • 作者:Phenixus 发布时间:2017-05-14 01:49:10

    又一部时间循环小说,比《生命不息》有趣多了,精巧上也胜过《倒带》,跨越历史的俱乐部的设计非常棒,虽然深层的时空逻辑还有问题。

  • 作者:克莱采奏鸣曲 发布时间:2024-05-08 19:52:35

    这本书又验证了我的暴论:数理逻辑建立之前的哲学书都不值得读,除非想做经学或史学研究。


深度书评:

  • 【转】聂敏里:分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以斯特劳森的《个体》为例

    作者:哲夫成城 发布时间:2021-02-04 08:26:17

  • 导论

    作者:哲社志 发布时间:2023-12-04 10:13:01

    过去的形而上学较多是修正性的(revisionary),较少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描述性的形而上学满足于描述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想法的实际结构,修正性的形而上学则力图制造出更好的结构。修正性形而上学的作品总是让人兴味盎然,并不只是思想史上一段重要插曲而己。由于内容清晰而部分洞见又具有力度,它们当中最好的作品既在本质上让人钦羡,也具有持久的哲学用途。但它们之所以具有持久的哲学用途,乃是因为有另外这样的一种形而上学使然:除了一般研究上的证成(justification)之外,这另一种的形而上学本身并不需要额外的证成。修正性形而上学可以用来协助描述性形而上学。无论从意图或效用上来看,或许没有任何现实中的形而上学家一直是全然修正性的,或全然描述性的。但我们可以大致这样区分:笛卡尔、莱布尼茨和贝克莱是修正性的形而上学家,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则是描述性的形而上学家。哲学的讽刺者休谟较难加以定位。他时而是修正性的,时而是描述性的。

    描述性形而上学的想法容易碰到怀疑论。它与所谓哲学的、逻辑的,或概念上的分析应该如何区别?它与这些分析在意图的种类上并无不同,它与它们的区别只在于范围及概括性上。由于其目标在于揭露我们概念结构里最概括性的特征,因而,描述性形而上学不能像研究范围上较局限的、部分为概念性的研究一样,将太多的事情视为理所当然。因而,它们在方法上也有一些分别。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对字词实际使用的细密检视,这是哲学中最好,也是实际上唯一可靠的方法。但以这种方法能够作出的区分,以及能够建立起来的关联,都不够概括性,其成果也不足以达到形而上学对理解所作的完整要求。因为当我们问,我们是如何使用这个或那个表达式时,不管我们的回答在某个层次上多么有启发性,它还是会很容易就假定(而非揭露)形而上学家想要揭露的结构之概括性成分。形而上学家所要追寻的结构不会轻易展现在语言的表层,它潜藏在表层之下。当语言的引导并不能带领他走到他想要到达的地方时,他必须放弃他唯一可靠的向导。

    描述性形而上学的想法,可能受到另一方向的攻击。因为有人可能会主张,形而上学本质上是概念改变的工具,一个用来推动或标志新思想方向或风格的手段。当然,我们的概念会改变,这种改变虽然主要发生在专家领域,但并不限于此;而即便是专家领域的改变,也会影响日常思维。同样地,形而上学当然一直关心这里所暗示的改变。但是只以这种历史的方式去思考形而上学会有大错误。因为,人类思想中有一大块核心是没有历史的——或者说,是没有记录在思想史上的;有一些范畴和概念,它们的基本特性一点都没改变过。显然,这些并不是最精致思维里的专业概念。它们是最不精致思维中的常见概念,但也是最复杂的人类概念配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描述性形而上学主要关切的就是这些概念、它们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结构。

    形而上学有着悠久而显著的历史,以至于不太可能在描述性形而上学中发现任何新真理。但这并不意味,描述性形而上学的工作曾经,或可能一举完成。过去,该工作一直被重复执行。如果没有任何新真理可供发现,至少我们还可以重新发现旧真理。因为,虽然描述性形而上学的中心主题并未改变,但哲学中批判和分析的用语却经常改变。恒久的关系被不恒久的用语所描述,而后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氛围以及哲学家个人的思想风格。在一个哲学家使用他自己时代的用语去重新思考其前辈的思想之前,他不会理解其前辈的想法;而这也正是大哲学家们如康德和亚里士多德的特性:他们比其他人花了更多的工夫去重新思考。

    本书部分是,而且适度地是一本描述性形而上学的论文。本书之所以仅仅适度地是描述性的,那是因为,虽然书中一些讨论的主题是充分概括性的,但我的讨论却只从一些局限的观点来进行,绝不具有全面性;本书之所以只有部分是描述性的,那是因为,在第二部分里所讨论的一些逻辑和语言的分类,可能只有相对的、局部性的和暂时的重要性。我现在可以对我处理这些分类的方法作出一点概括性的评论。哲学家普遍认为,在分析地处理某个相当特定的概念以理解该概念时,与其寻找单一一个严格指出该概念在应用上的充分与必要条件,不如将它的应用看作用维特根斯坦的譬喻来说——构成一个家族,其家族成员或许是因为围绕着某个范型的缘故而被组织起来,而它们与该范型之间则是靠各种直接或间接的逻辑与类推关系而加以连结。我认为,在试图理解普遍性的逻辑与语法结构时,就像在知觉哲学或心灵哲学中分析特定概念,引用这个在理解上的宽容原则都相当有用。

    对我来说,将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似乎很自然。第一部分的目标在于建立起物质性物体(material bodies)和个人(persons)在所有殊相(Particulars)中所占据的核心位置。该部分显示,在我们实际的概念框架里,这两种范畴的殊相是最基本的或最根本的殊相;相对于这两类事物的概念来说,其他类的殊相概念则得被看成是次要的。本书第二部分的目标则在于建立并解释以下两观念间的关联:一般性的殊相观念与作为指称(reference)对象或逻

    辑主词(logical subject)的观念。这两种观念间的连结,以及随之而来的关于殊相作为典范逻辑主词的地位之解释,都可以在该部分第二章前半部中所阐述的某个 “完备性”(completeness)观念里找到。这半章是本书第二部分里的重要部分。不过,本书的两个个部分并非互相独立的。第二部分中的许多地方预设了第一部分中的主张,该部分一些地方的论证则延伸并进一步解释了这些主张。我怀疑我们是否有可能在不考虑其中一些主要论题的情况下完全理解另一些。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3分

  • 人物塑造:8分

  • 主题深度:6分

  • 文字风格:7分

  • 语言运用:8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5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4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5分

  • 新颖与独特:9分

  • 情感共鸣:3分

  • 引人入胜:3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3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3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9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 是否包含广告:4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4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8分

  • 下载便捷性:6分


下载点评

  • 无广告(250+)
  • 体验好(218+)
  • 收费(337+)
  • epub(506+)
  • 排版满分(426+)
  • 章节完整(592+)
  • 无漏页(497+)

下载评价

  • 网友 居***南: ( 2024-12-12 19:59:47 )

    请问,能在线转换格式吗?

  • 网友 宫***凡: ( 2024-12-30 20:15:26 )

    一般般,只能说收费的比免费的强不少。

  • 网友 融***华: ( 2024-12-19 12:31:21 )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车***波: ( 2025-01-01 19:26:59 )

    很好,下载出来的内容没有乱码。

  • 网友 仰***兰: ( 2024-12-12 21:41:00 )

    喜欢!很棒!!超级推荐!

  • 网友 师***怡: ( 2025-01-05 03:52:15 )

    说的好不如用的好,真心很好。越来越完美

  • 网友 师***怀: ( 2025-01-04 12:58:10 )

    好是好,要是能免费下就好了

  • 网友 詹***萍: ( 2024-12-22 00:27:43 )

    好评的,这是自己一直选择的下载书的网站

  • 网友 田***珊: ( 2024-12-19 12:16:54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马***偲: ( 2024-12-31 16:38:47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