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天下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
本书资料更新时间:2025-01-09 23:26:32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精美图片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301147498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09-1
  • 页数:681
  • 价格:78.00元
  • 纸张:暂无纸张
  • 装帧:暂无装帧
  • 开本:暂无开本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26:32

内容简介:

《美国货币史(1867-1960)》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美国货币史(1867-1960)》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最为深远和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书籍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绿钞时期

2.1 1867年货币存量的构成

2.2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2.3 恢复铸币的政治斗争

2.4 影响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2.5 与绿钞时期相联系的几个特殊问题

2.6 总结

第3章 银元政治和价格长期下降(1879—1897)

3.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3.2 银元政治

3.3 导致货币存量改变的因素

第4章 黄金通胀和银行改革(1897—1914)

4.1 经济复苏时期(1897—1902)

4.2 相对稳定增长时期(1903—1907)

4.3 1907年的银行业危机

4.4 支付限制解除后的银行改革

4.5 后危机时代(1908—1914)

4.6 货币存量数学意义上的变动

4.7 回顾比较

第5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初期(1914—1921)

5.1 货币和银行结构的改变

5.2 战时和战后的通货膨胀

5.3 1920—1921年的衰退

第6章 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期(1921—1929)

6.1 货币、收入、价格及货币流通速度的发展历程

6.2 商业银行运营的变化

6.3 货币政策的发展

6.4 影响货币存量的因素

6.5 总结

第7章 大萧条时期(1929—1933)

7.1 货币、收入、价格、速度和利率的发展历程

7.2 引起货币存量变动的因素

7.3 银行倒闭

7.4 大萧条的国际特征

7.5 货币政策的发展

7.6 其他可选政策

7.7 为何货币政策如此无能

第8章 新政时期银行结构和货币本位的变化

8.1 银行结构的变化

8.2 货币本位制度的变化

第9章 周期性变动(1933—1941)

9.1 货币、收入、价格和流通速度的变化

9.2 引起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9.3 基础货币的变动

9.4 联邦储备政策

9.5 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

9.6 1937年紧缩及随后复苏过程中货币性因素的角色

第10章 二战时期的通货膨胀

10.1 美国中立时期(1939年9月—1941年11月)

10.2 二战赤字时代(1941年12月—1946年1月)

10.3 战争结束到价格高峰(1945年8月—1948年8月)

10.4 收支余额

第11章 货币政策的复苏(1948—1960)

11.1 货币、收入、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

11.2 导致货币存量变化的因素

11.3 货币政策的发展

11.4 为什么货币存量保持稳定增长

第12章 战后货币流通速度上升

12.1 替代资产收益率的变化

12.2 货币替代物的发展

12.3 以上考虑因素的综合效果

12.4 稳定性预期

第13章 总论

13.1 货币存量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2 货币关系的稳定性

13.3 货币方面变动的独立性

13.4 表象的欺骗性

附录A 基本表格

附录B 名义货币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理事评论

主题词索引


作者介绍: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美国经济学家,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以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扬他在消费分析、货币供应理论及历史,以及稳定政策复杂性等范畴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 济学家之一。

安娜•J. 施瓦茨(Anna J. Schwartz,1915—2012),美国经济史学家,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高级研究员。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金本位能够以看不見的、没有征兆的、类似自动的方式产生一种对货币的调节,这种调节带有可预見性和規律性,要比审慎的,有意的制度安排能更好地促使货币稳定。这是一个表面現象具有迷惑性的典型例子,表面現象下往往运行着不为表象所反映的支配力量。


联邦储备券在流通中逐步取而代之,其占流通中总通货量的比重由1932年的51%上升到1960年的84%,从而见证了持续的货币权力集中化以及美国从准实物本位到信用本位的过渡。


黄金的存款可能会随着黄金升水的降低而增加,因为这样会减少以黄金形式持有流动性资金的风险,而黄金是以绿钞表示的负债的准备金。然而,事实上黄金的存款好像并没有增长,如果的确有的话,应该能够抵消黄金升水量的下降。因此,虽然我们所估算的1867-1879年货币存量低估了经济总量,但低估的数量是逐步下降的。


美国政府拥有三项直接资金来源:税收、借款和货币创造。......有管理的金本位,但是又不可能具体说明由谁以及基于何种原则来对其数量进行管理。联储、财政部及其他机构均出于各种目标通过各自的行为对黄金数量施加影响。理论上,联储有权在较大的范围内随意地调控货币量,......也许“自由决定的信用本位”是用来概括这一演化了的货币本位的最简单用词。”


由于这种资本外逃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其对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不含黄金在内)及汇率的影响,与黄金价格支持计划的影响恰好方向相反,并对后者起到了抵消的作用。一方面,美国政府为了购买黄金不断增加美元的供给;另一方面,外国人为持有美元不断增加对美元的需求。通过以海外资产交换黄金并将黄金转移至美国财政部,外国人可以获得美元而财政部可以得到黄金,却不影响美国其他国际收支项目的平衡。


白银购买计划同黄金购买计划一样,更适合将其视为对某种特定商品的价格支持计划,......同黄金购买计划一样,......白银购买和货币发行授权之间自动建立的联系。......意味着白银购买扩大了政府发行货币的权力,政府因此发行的货币比其用于购买白银的货币多得多。


其它内容:

书籍介绍

《美国货币史(1867-1960)》以货币存量为主线,研究了美国1867—1960年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及其对美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作者通过对货币供应变化和通胀水平的因果关系的细致描绘,证明了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货币在稳定经济周期中的重要地位。全书将繁杂详尽的历史统计材料与具有敏锐洞察力的经济分析完美地融于一体。书中许多视角独特的分析以及具有开创性的研究结论,例如作者关于1929—1933年大萧条的分析和解释,转变了人们的观念,深化了全球金融界对金融市场的理解。

《美国货币史(1867-1960)》被公认为是弗里德曼的影响最为深远和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是20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不仅是经济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参考文献,而且对于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特别是理解全球金融动荡及其政策走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精彩短评:

  • 作者:沉醉梦境 发布时间:2022-11-23 17:38:32

    书名应该叫《如何做一个老实人》。

  • 作者:老萨 发布时间:2010-10-26 10:35:54

    翻譯質量不錯嘛。經濟學界翻譯得如此流暢者還真少見

  • 作者:港长㍿ 发布时间:2010-08-16 05:17:26

    货币主义加经济史 注脚也很详细 最后一两百页都是数据资料

  • 作者:海德格尔 发布时间:2014-03-25 00:37:37

    纸张太薄堪比圣经。弗里德曼这本做得相当好,底子扎实,到底是混过央行。

  • 作者:水月孤桥 发布时间:2015-04-06 05:17:53

    看了一年半,总算看完了

  • 作者:白嘲睚·Squmil 发布时间:2010-06-08 13:26:34

    还能有比这更经典的货币著作吗?


深度书评:

  • 《美国货币史》——博士论文的绝佳范例

    作者:陈律读书 发布时间:2021-07-16 16:56:55

    此类的争论无法使人们从事实中有所领悟,除非这些事实已经得到理性的检验和解释。那些声称用事实和数据能证明一切的人,他们选择和组合了这些事实和数据。 ——Alfred Marshall,1885

    此书被称为货币主义的奠基之作,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分析美国的货币存量。书中回顾了自南北战争以来到1960年的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货币的存量变化。

    这本书在美国经济学界盛赞不断。经济学家戈顿曾说:“学术界重燃对货币经济学的重要兴趣,《美国货币史》是最重要的刺激和推动力量。”

    此书用历史演进的角度研究了货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并分析了货币存量对历史重大事件影响。

    这本书没有掉入经济学的数理化和方程的模式,而是紧紧围绕货币变化的主要切入点,跨越历史以历史为主线来描述货币存量的影响。

    这在经济学历史上的新的研究模式。经济学家卢卡斯曾说:“《美国货币史》是一个著名的、长期的历史性和经济性学识的成功。”

    这本书的写作范式也成为我博士论文学习模范的绝佳范例。

    该书由1963年普林斯顿大学首次出版发行,此后这本书成为经济学领域引用率最高的学术著作。

    理论创新

    此书之前,经济学界主要由凯恩斯主义为主流。凯恩斯主义注重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利用财政政策的调控对经济产生影响。

    凯恩斯主义盛行的年代人们普遍忽视了货币在经济结构中的作用,认为货币会存在流动性陷进等问题。

    凯恩斯主义没有重点关注货币总量的存量控制,重点关注货币的利率控制。

    这种操作也导致了过于关注利率而忽视了货币的总量控制,从而导致通胀预期不稳定,从而导致预期不稳定,容易引发通胀。

    弗里德曼没有从纯数学理论来辩证货币的作用,而是通过搜集历史统计数据和货币对重要经济事件的影响来论证货币的作用。

    就像弗里德曼在书中第一页的绪论中强调:“在本书跨越的时间里,货币在美国政治和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探究其中的发展,以至于本书读起来像一般经济史。”

    “不过提醒读者们并非如此,本书所涉及的内容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自始至终,我们都紧跟一条线索,那就是货币存量。这也决定了哪些内容可以着重分析,哪些可以一笔带过。”

    此书研究长度长达93年,书中并不是一般性的讲述货币历史事件,而是以货币数量为主线,观察了93年的货币数量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美国历史上的经济繁荣期、经济稳定期和经济衰退期,书中得出结论货币数量与经济增速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美联储

    这也是今天通过央行控制货币数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最原始的理论基础。也就有了后来的那句名言:“通胀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货币数量问题。”

    从美国的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货币的流通速度长期以来是非常稳定的。

    今天市场上货币的需求量是由货币的发行量与货币的流速共同决定的。基于美国的现时情况可以推论出:

    如果货币流通速度长期稳定,那么货币价格实际上由货币发行量这一个因素决定。

    那么要稳定物价控制通胀,就必须控制货币的发行数量。

    货币影响机构

    弗里德曼通过研究的货币数量,分析了美国当时银行结构的症结——是央行的独立性,以及货币政策目标的单一化。

    研究思路就是通过研究货币变化来明确制度体系中出现的症结和不完满的地方,由此而对体系和制度提出可供参考的政策或建议。

    文章中弗里德曼通过仅仅围绕货币的存量变化,来明确货币的唯一目标。根据货币对经济系统的唯一目标,来提出对系统机制的建议,既维持央行的独立性。

    美国现在的美联储结构存在着较强的独立性。但是在1950年代以前,美联储一直隶属于白宫财政部。

    弗里德曼的老师伯恩斯坦在美联储任主席时候,就被外界批评过于听从白宫指示。用货币数量来干预就业甚至人们的消费。

    1970年,伯恩斯坦为了释放更多货币来制造短期增长,来支持尼克松精选连任,当下的国内外一片高歌赞颂。

    但是却造成了美国经济八十年代的严重滞涨。

    “欧元之父”蒙代尔也说:“货币政策应该只服务于货币本身,不应该为宏观经济负责。”

    以货币数量为央行的单一目标,可以大大促进央行的独立性。同时如果以货币数量为目标,而央行的工作也比较容易考量。

    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就是简化了货币政策的变量,明确了货币政策的目标、方向和操作方法。

    理论与现实

    由于自己的博士论文刚写完开题报告,然后结合《美国货币史》对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这本书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变动关系,一次说明了货币政策在稳定经济周期的重要作用。

    也这是这个理论运用到了现实,成为今天央行的货币政策与财政部的财政政策一起,成为宏观调控的利器。

    对于我的博士论文,我打算从法律制度与贸易之间的变动关系来进行研究。虽然贸易关系更多还会受到经济、政策等影响,但是得仅仅把握住唯一变量。

    书中分析了系统体系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明确了系统的不完善(央行的独立性)是造成美国货币通缩、甚至大萧条的主要原因。

    也这是这个理论运用到了现实,今天央行的独立性至关重要,不要为了短期目标的经济效益来提升货币供应,长久的货币稳定才是唯一目标。

    对于我的博士论文,我打算分析法律体系与贸易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来寻找法律体系的不完善之处,由此根据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来提出针对性的见解。

    在书中到底是经济增长导致货币增加还是货币增加导致经济增长,弗里德曼跳开了这层桎梏,没有被传统所局限。

    他认为是外在因素(人为原因)导致了两者的变化,而不是两者相互为影响。

    对于我的博士论文,我打算抛开政策和外交之外的法律因素来分析国际贸易,而不是传统的政治因素、外交因素或者政策因素。

    提出法律制度因素才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变量。

    正如弗里德曼所说:“人们观念上的变化和制度变革同样重要。”

    专注于读书总结的公众号

  • 不只是美国货币史,更是一部近现代金融史

    作者:Elairene 发布时间:2022-11-15 21:01:59

    所谓金融,即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等经济活动。

    早期金融学脱胎于古典经济学家对货币问题的分析,尤其是货币本质还有货币数量的问题。可以说货币对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弗里德曼所著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以历史为主线,研究了美国从内战重建时代直至二十世纪中叶近一个世纪的货币发展历程,详细讨论了货币政策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

    并提出了在当时十分新颖的一个观点,即 20 世纪 20 年代的繁荣后期,美联储施行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将正常的经济衰退转变为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但让我回顾了这一百年来美国货币的发展和货币政策在经济和政治发展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也开始让我思考在科技发达,支付手段多样化,以比特币为首的大量数字货币逐渐引领市场风潮的当下,一个多元化的货币系统又将带领我们书写下一段怎样的历史。

    这本书将美国货币的发展历史总结了一共为九个时期,它们分别是绿钞时期, 银元政治导致的价格长期下降时期,黄金通胀和银行改革时期,联邦储备体系时期,大萧条时期,新政时期,货币经历周期性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通货膨胀时期以及货币政策的复苏时期。

    而在这九个时期中,作者又重点给我们介绍了大萧条时期与新政时期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变化。这本书通过分析货币存量对历史中重大事件的影响,从美国货币发展的这短短一百年的历史来看,作者认为,除了一些短暂的商业周期现象之外,经济扩张与物价上涨之间没有什么有规律的联系。 这一结果也和联合国报告的中的调查结果相一致,但联合国当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非货币理论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联合国在全球范围的调查中发现,各国的扩张速度与其在扩张时国内所存在的通货膨胀程度之间并没有什么相关性,而美国货币史无疑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数据和历史佐证。

    美国货币史的绿钞时期为自 1867 年至 1879 年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内战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占据了支配地位。

    1862 年年初,受到北方为战争融资发行货币、外贸混乱、战争带来的金融整体不确定以及财政部筹资策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联盟通货对铸币的可兑换终止了。美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是完全自由浮动的,且采用了合法的信用货币本位——也就是所谓的“绿钞本位”, 虽然作者认为这个时期有两个货币本位同时存在,即绿钞本位和黄金本位。这可能是在浮动汇率下美国官方交易对黄金和外汇市场均无重大影响的唯一一段时期,也只有在这一时期,绿钞和黄金这两种同时用于国内支付的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自由浮动的。最终,在美国货币的绿钞时期,美国的物价水平下降了将近一半,与此同时经济却在继续高速增长,向被现今广为接受的通货紧缩和经济高速增长不能共存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作者总结说,“在国外购买黄金的所带来的滞后反应”在这段不可兑换期结束时,使得经济复兴变得更加困难。值得一提的是,李嘉图(Ricardo)在 1815 至 1821 年期间担任议会议员时对英格兰的银行提出来同样的批评,但后者所对应的是英镑恢复可兑换的日期,而非美元。

    1879 年美国恢复了金本位制度,标志着从此美国货币踏入了银元政治的时期。

    这段时间主要被分为四个界限分明的阶段,即

    周期性扩张阶段,周期性紧缩阶段,相对稳定时期和银元政治结束时期的混乱期

    。这一段历史对 19 世纪后期的白银政策进行了很好的描述,虽然作者不曾提及曾出现的银币铸币的问题,且新政时期的白银政策对中国曾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这段历史所对应的时间应为清代晚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的银币开始大量流入中国,由于西方银币形式划一,使用方便,所以在社会不胫而走,市场上出现了用外国银币套购中国白银的现象,引起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对我国当时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作者在这段时间的叙述中向我们列举了大量当时的数据,但是却忽视了美国外其他经济体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如 1873 年到 1879 年的紧缩,不只是出现在美国境内的紧缩现象,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所出现的通货紧缩。

    这本书中对美国联邦货币储蓄系统提出了许多批判,但也不乏对其建树的总结。为了促进货币的稳定,银元政治之后的大约三十年货币存量的不稳定性比美联储在本书所覆盖到的数据范围内所经历的任何时期都要更大。作者在这部分里面主要考虑了美国境内的一些政治因素,和该时段后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本身对经济系统所造成的冲击,也许这只是比较陈旧的经济系统并不能经受住这两场战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的考验,或者作者只是过度强调了美联储对“信贷政策”中“贸易需求”这一理论的思考。虽然作者也引用了一些其他情况对该问题进行相关说明,但是人们会认为这种解释在 1922 年之后并没有在政策形成中发挥主导作用。 如果我们仅仅只看 1922 年至 1929 年,还有 1951 年至 1964 年这两个时间段的话,人们也许会更加看好美联储所带来的好处,而忽略那一段有战争压力的时期。联储委员会注意到银行贴现率在整个 1919 年低于当时市场利率,这加剧了货币扩张,进而加剧了通货膨胀。联储力劝银行区别“必要和非必要信贷”,作者认为这对联储逃避责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并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扩张,美联储在当时的表现是“无能”的,它在所处的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有着如此明显的疏漏和错误,以至于遭到了后来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谴责,在美国中立初期,联储不作为并不是因为它缺乏控制货币扩张的技术能力。

    在这种对于历史的问题分析中,解释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于概念的选择。在这部分中有三个基本概念被作者不断地使用,这三个概念分别是高能货币,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

    由于联邦储备体系的干预,高能货币的组成有多种划分的方法。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依据公众或银行持有的形式将其分为:联邦准备券, 财政通货,联储存款,金币和金币券等。但这一方法的问题就是在于它没能从总体上区别信用货币和非信用货币的因素。简单来说,就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 因为高能货币又被称为基础货币,那么是否意味着高能货币和货币的总存量直接存在着多种联系呢?而这些货币在法定储备金下调时或其他原因流通到市场上,将因为货币乘数的关系产生很大的货币流通,“只有货币发行机构,而没有任何其他金融机构或不发生任何货币信贷关系”时存在。作者当时在分类时,可能是通过参考由当局“创造”的整个货币存量的那部分来进行分类,以及黄金还有白银的流入量,中央银行票据可以在此基础上列入,但是这会相当的不稳定。因为这些票据的数量取决于所需的特定资产的数量,而后者的数量是由当局规定的。 尽管如此,中央银行票据和中央银行存款之间的区别,都是由国家银行的贷款活动产生的。而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当局的政策反映在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持有的存款数量上,而当局在提供票据方面基本来讲是被动的,这是因为公众对整体经济状况的需求所致。但是本书中也未提及这种差异。

    上面提到的通货-存款比率,即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这一比率的高低反映了居民和企业等部门的持币行为。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表明居民和企业等部门持有的现金越多,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就越弱。还有准备-存款比率,准备-存款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总和占全部存款的比重,大小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行为。准备-存款比率 越高,意味着更多的货币没有参加银行体系对存款货币的多倍创造过程,所以, 货币乘数就越小。从书中作者给我们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比率在一些程度上说明了总货币存量和高能货币的数量之间的确存在相关关系,这些比率被称为货币存量的“近似”决定因素。但是两个比率在货币存量中是否真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呢?比如对于通货-存款比率,这个比率的数值可能是经过人们选 择之后的结果吗?作者在文中提到,联邦储备体系控制着高能货币的存量。 因此,如果通货-存款比率保持不变而不是上升, 联邦储备体系可以增加高能货币的存量以达到货币量的实际增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数据分析把货币存量上升的最主要原因归结为高能货币的增加,而与通货-存款比率完全无关。它作为货币存量的决定因素也可能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公众持有的货币数量的变化,其 中部分必然受到国民收入货币价值的变化的影响,同时银行存款的数额也可由当时的政府当局决定,如果当时的政府当局减少银行存款的数量,在货币价值保持相对稳定时,公众可能并不能及时补充上这一部分的存款,因为有一部分费用需 要用来供人们来用于平时支付。英国当时的数据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在 1954 年至 1963 年间,伦敦清算银行的经常账户(活期存款)增长了 10.0%,而存款账户(定期存款)增长了 21.8%,经常账户和存款账户合计上涨了 17.6%,流通的货币上涨了43.1%,国民收入的货币价值增长了 66.1%,因此通货-存款比率下降, 但是这并没有反映出公众对持有货币或是将其存在银行两种选择之间态度的任何改变。但是持有货币显然是在追逐国民收入的货币价值的增长,因为支付工资, 购物等都需要一定数额的货币,但是这部分需求会随着国民收入的货币价值的增长而上升。同样的,存款增幅相对较小可能只是反映了当时的货币政策,自 1954 年起货币当局采取了一种谨慎的扩张政策,这也许与 1954 年的流动性过剩有关。 公众不得不减少存款,而此时他们又不能达到原来程度的消费水平,而当局无疑要提供公众所要求的尽可能多的货币。在这样的视角下,将通货-存款比率解释为公众的观点变化无疑是有些勉强的,这个比率的变化更像是因为当局没有按照国民收入货币价值的增长比例而上调货币存量而造成的直接影响。而另一个决定因素,准备-存款比率,作者在书中论证,准备-存款比率的持续上升反映了三个相互抵消因素变化的净效应:(1)法定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因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增长更快而下降;(2)法定准备金与存款的比率因成员银行存款比非成员银行存款增长更快而上升;(3)持有的准备金相对于法定准备金下降了。而当时的数据显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准备-存款比率在英国几乎没有改变。人们相 信,它在战争之前的十年或更长时间内都是这样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在美国的货币体系下,作者指出了超额准备金反映出成员银行在没有获得不平衡投资组合的情况下,无法找到任何使用这些多余资金的方法这一事实,他认为,当超额准备金增加时,这是由于银行希望可以增加自己的流动性。而美国准备-存款比率在 1940 年至 1942 年的上升,是否可能还有相对更简单的解释?或许这一上升是因为一些地区发生了一些骚乱,使银行需要向客户提供更多的钱,而在之前, 银行的客户也许并没有这种需求。由于银行纷纷减少超额准备金,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比率上升。 尽管该比率的上升可以增加货币存量, 但这种影响却被存款通货比率的同期下降而抵消。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货币的流通速度的问题。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它的周期性变化,虽然这个趋势长期来讲是下降的,可是也有相当大的上升趋势。在这本书的第十二章,作者向我们解释了战后货币流通速度上升的一些原因,作者将这种长期下降趋势归因于同期发生的人均实际收入的上升,但作者也提到,如果依此推断,货币流通速度长期的下降趋势没有理由不延续下去,但实际却并非如此。也许这个问题也能找到其他不同的解释,在这相当长的几十年时间中,流通速度本身是否可能是一个难以解释的货币变动部分(残差)?如果我们假设通胀压力占据上风,由于实际总需求过剩(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将导致价格上涨, 但是如果当局并没有同时按照比例增加高能货币,然后速度将作为残差项上升。 当然,个人可以出售证券,但这并不会影响到可用的总货币存量,尽管它可能会提高利率,但是作为一个整体,人们无法将总货币存量补充到一个所需的水平, 因为可供补充的这部分钱并不存在。人们不得不少花钱,减少自己的之处,而这时需求总量过剩,需求猛增,价格将继续上涨。虽然较高的利率对国民收入可能会产生阻尼作用,但这并不足以将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到以前的水平。所以如果我们把上述各项考虑的因素进行综合,似乎也很难解释二战后货币流通速度上升45%的一半的原因。也许最重要的因素是战后对战时因为耐用品缺乏而引起的货 币累积效应的反应。这种货币累积过多的情况是否是由于经济衰退或者只是当局故意多增加其供应所造成的还未可知。作者随后提出了稳定性预期的理论,认为这一变化可能的根本原因是对经济稳定性变化的预期,在其他方面不变时,当个人和企业预期经济状况稳定时,他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资产,以货币准代替物的形式资产会少于他们预期经济动荡和不稳定状况下的持有量。虽然这一部分的结论是高度实验性的,但是作者认为这依旧是一个比其他因素更为合理的对战后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解释。

    在这本书的最后,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给我们分析了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得出的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货币存量的变化与经济状况、货币收入以及价格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个是关于相关性的一个陈述,而非因果关系,且这个结论也无可争议。第二个结论是货币状况的变化与经济状况的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高度稳定的;这个结论在本书关于货币的流通速度的论证中多次出现,也是基本货 币关系稳定性的另一个例子,但这个稳定并不代表没有变化,它在本世纪的大部 分时间内是一直稳步下降的,这个稳定并不意味着在商业周期中不变,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模式:“在一个周期的通胀阶段,流通速度往往会上升,而在通缩阶段会下降。一般来说货币流通速度幅度的直接变化与收入和货币变动的幅度相对应”,所以我们也可将这种现象看为是收入水平的一种稳定,给出第二个结论的最佳解释似乎是第一个结论中所提到的相关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存在。而第三个结论则是货币状况的变化通常有其独立的原因,这些变化并不是对经济运行状况变化的简单反映;这个结论是本书的核心所在,现在我主要根据这个至关重要的第三个结论来对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这本巨著做一个总结回顾,并提出我自己的一些观点。

    第三个结论之所以非常重要,是因为前两个结论都只是揭示了相关性,而第三个结论则将这种相关性转变为一种因果关系。因为如果货币存量的变化是由一些和收入还有价格变化无关的因素引起的,那么这些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就提供了这种因果关系存在的证据:货币存量的变化会导致收入还有价格的变化,这个假设激发了前面提到过的书中关于短期还有长期变化的陈述,且它也能适当说明 1929 年之后当局给与美联储的关键性关注,但却让这种因果关系变得不具有说服性。作者似乎忽略了经济学家所说的识别问题,经济学家会从这样的假设出发, 即经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是由供需曲线或时间表的交叉点决定的。因此,当价格或数量发送变化时,必然是由于这种供需曲线发生了变化,识别问题就是在这个问题里,去识别到底是哪条曲线发生了变化,但这个识别过程一般来讲都是非常困难的。而在这里,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并没有直接考虑这个问题,相反,他们断言,他们根据上面列出的三个决定因素来解释货币存量的变动能力, 表明因果关系的方向是从货币存量的三个决定因素的变化到该货币存量及收入水平的变化。但是这个故事也可以反过来,比如是因为收入水平的变化造成了所需的货币存量的变化,然后导致货币存量的决定因素带领货币市场走向新的均衡。 如果这两个故事都可以合理解释这种因果关系,那从中做出选择就会变得复杂起来。

    因为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在这本书中主要是写美国货币的历史,所以他们在书中也并未详细说明收入水平应该如何确定,他们也不会去研究它是否是独立于货币存量的。他们所断言的影响货币存量的三个因素,高能货币,通货-存款比率, 和准备-存款比率,是独立于收入水平和价格而进行变动的,而我认为这种说法也不一定准确。而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在书中又强调了本书非常重视关于美国货币在国际视角下的变化,而黄金的变动是高能货币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金的变动又和收入水平还有价格变化息息相关,美联储的通货部分又取决于经济状况, 银行的准备金部分则取决于利率和贷款需求,这两者都与收入水平有关,这些联系的存在表明,也许货币存量变化的决定因素可能是由于收入水平的变动而引起 的。其实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我们不妨回想一下 1960 年以前货币存量最引人注意的一次变化,即 1929 年至 1933 年之间的经济衰落,或可称为“大萧条”。1930 年货币存量下降的原因是高能货币的下降,这反过来导致了美联储贴现票据减少,贴现率为什么会下降?一种可能性是,银行正在应对股市崩盘后贷款需求的下降。如果没有他们在 1929 年大部分时间所面临的大量需求,那么银行就会购买更少的票据并要求美联储减少贴现票据。而弗里德曼和施瓦兹的观点是, 从 1930 年末到 1933 年。货币数量下降的重要性远远超过 1930 年末开始的银行倒闭的影响。银行倒闭引起了人们对银行的不信任,从而减少了在银行的存款, 即导致减少了通货-存款比率。但是这个故事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尽管书中已经对 1930 年初的银行事件进行了大量讨论,但弗里德曼和施瓦兹并没有给出该事件独立于股市崩盘后的收入和价格变动的论证。因此,及时货币存量下降是由于银行倒闭造成的,但仍然不能认为这次货币存量的下降与经济活动,收入还有价格的变动无关。其次,利率的变化未能应对 1930 年末银行倒闭的浪潮,这使人们怀疑这波银行倒闭的浪潮在减少货币存量方面的有效性。如果面对稳定的货币需求曲线,银行倒闭已经会相应减少货币供应量,那么货币供应的减少应该至少会造成利率的短暂上升。但利率的上升失败表明:无论是否因为货币供应量的下降而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迅速下降,我们仍然可以将货币需求的下降部分归因与经济活动,收入和价格的下降。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

    正如弗里德曼和施瓦兹所言:“自美国内战以来的世界货币历史十分丰富多彩,在追溯其曲折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发现有必要深入研究国内政治,国际经济变化,政治变革以及不同的人在整个货币发展史中的作用。”

    他们对内战期间美国从州立银行体系向国家银行体系转变的意义的重新解释意义重大,这本书中关于货币,历史,人文的探讨,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思考和回顾,对我们如今去建立一个更发达的经济体系而言,依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7分

  • 人物塑造:7分

  • 主题深度:8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9分

  • 思想传递:6分

  • 知识深度:7分

  • 知识广度:3分

  • 实用性:8分

  • 章节划分:3分

  • 结构布局:3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5分

  • 现实相关:8分

  • 沉浸感:7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4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5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5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7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8分

  • 安全性:7分

  • 稳定性:3分

  • 搜索功能:9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还行吧(465+)
  • 中评多(118+)
  • 无水印(252+)
  • 少量广告(332+)
  • 目录完整(556+)
  • 内容完整(65+)
  • 下载速度快(89+)
  • 体验还行(61+)
  • 不亏(149+)
  • 速度快(655+)
  • 差评(641+)

下载评价

  • 网友 蓬***之: ( 2024-12-29 15:41:46 )

    好棒good

  • 网友 国***舒: ( 2024-12-29 14:47:36 )

    中评,付点钱这里能找到就找到了,找不到别的地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 网友 孙***美: ( 2024-12-23 14:32:31 )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冯***卉: ( 2024-12-17 10:35:03 )

    听说内置一千多万的书籍,不知道真假的

  • 网友 宫***玉: ( 2024-12-14 07:00:30 )

    我说完了。

  • 网友 马***偲: ( 2024-12-30 19:12:46 )

    好 很好 非常好 无比的好 史上最好的

  • 网友 习***蓉: ( 2024-12-21 20:22:19 )

    品相完美

  • 网友 屠***好: ( 2024-12-31 08:02:52 )

    还行吧。

  • 网友 养***秋: ( 2024-12-30 17:31:36 )

    我是新来的考古学家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