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发货正版 上海里弄房 (爱尔兰)格雷戈里·布拉肯,孙娴,粟志敏,吴咏蓓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787552010084中图文轩 在线下载 pdf mobi 2025 epub 电子版

当天发货正版 上海里弄房 (爱尔兰)格雷戈里·布拉肯,孙娴,粟志敏,吴咏蓓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787552010084中图文轩精美图片

当天发货正版 上海里弄房 (爱尔兰)格雷戈里·布拉肯,孙娴,粟志敏,吴咏蓓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787552010084中图文轩电子书下载地址

》当天发货正版 上海里弄房 (爱尔兰)格雷戈里·布拉肯,孙娴,粟志敏,吴咏蓓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787552010084中图文轩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当天发货正版 上海里弄房 (爱尔兰)格雷戈里·布拉肯,孙娴,粟志敏,吴咏蓓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787552010084中图文轩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52010084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10
  • 页数:212
  • 价格:35.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 更新时间:2025-01-09 23:12:03

寄语:

全新原装正版 可以开具增值税发票


内容简介:

  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上海里弄房,是中国传统庭院住宅和西方排屋的混合体。作为上海独有的房屋类型,里弄房模糊了公共和私人生活空间的界限,创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社区生活。然而,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给里弄房带来了破坏。

里弄房是被老上海人称为“家”的地方。本书试图从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去理解里弄房,并探讨里弄房的未来。在本书中,读者能看到里弄房的历史、中国城市的历史、里弄房的不同类型。里弄房给上海还带来一种特殊副产品,这就是对文学和电影的影响。作者用专门的章节对张爱玲、王安忆、张艺谋和石黑一雄作品中描述的里弄房进行了分析。


书籍目录:

暂时没有内容


作者介绍:

格雷戈里·布拉肯 (Gregory Bracken ) 1968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2009年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Delft University)建筑技术系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思考上海:社会主义城邦的福柯视野”。在亚洲生活和工作过多年,撰写过一系列步行旅游指南。现为代尔夫特设计学院研究员,他的建筑设计工作室主要针对亚洲城市,如香港、新加坡等。在莱顿大学亚洲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期间,以东亚的国际性城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暂无相关书籍摘录,正在全力查找中!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暂时没有内容


书摘插图

第一章导言

当中国在忍受不平等条约的屈辱的时候,上海正在孕育一种新的、不同寻常的住宅类型: 里弄房。作为

19

世纪的商业性开发,里弄房是中国传统庭院式住宅和西方排屋的混合体。它们大部分属于房地产投机的产物,由大块街区组成,在上海市内常见。这些大街区接着又被分成三四个更小的片区,每个约由

100

个住宅单位组成,在开发上独立(见图

1.1

)。居民的出入需通过弄堂,其中主弄堂宽

4

5

米,与街道成直角相交。较大的片区还有支弄堂与主弄堂直角相交。

虽然商业活动仅限于临街的房子,但主弄堂也会有一些非正式的商业活动(见图

1.2

)。进出弄堂需经过一扇晚上会关闭的大门(见图

1.3

)。大门通常不止一处,但由于关门的时间各不相同,这些可以当成捷径的弄堂只有非常熟悉它们的人才懂得如何使用。因为如果你进门的时间不对,就有可能会发现原本方便的通径成了烦人的死路。

里弄房一般是

2

4

层高,面积和装修水平各异,其中基本单元在

60

105

平方米之间,通常一层有两个房间(见图

1.4

)。随着类型的发展,这种基本房型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精致,出现效仿西式联排别墅和花园式里弄房(房屋一侧有一块空地,并且占地面积较大)的新式里弄房(见图

1.5

)。弄堂是工作、娱乐等多种社区活动的所在地,它们能被灵活使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递进的私密性”层级系统(见图

1.6

)。“递进的私密性”这个术语是吴讷孙(

Nelson I. Wu

)在其开创性著作《中国和印度建筑》中分析中国传统庭院式住宅(四合院)时提出图

1.6

“递进的私密性”,里弄房片区

的。由于该词也适用于里弄房的空间,所以还将在第三章中出现。

夏南悉(

Nancy S. Steinhardt2011

: 

8

)指出,在中国传统城市和建筑设计中,建筑,乃至整座城市的设计以围合为前提,而且通常包含多道围合,随着一个人离中心越近,离墙外纷扰的公共空间越来越远,由此体现内部的层级关系。从主街(完全开放)进入私人住宅、宫殿或花园,需要依次穿越层级空间。这种传统空间顺序反映在上海里弄房的街区布置中。随着居民(或陌生人)从主街(完全公开)由主弄堂(半公开)进入与主弄堂相交的支弄堂(半私密),最后进入完全私密的家,他们遵循的是一种空间的递进顺序,这种顺序决定了片区不同地方发生的活动类型,尤其是在弄堂里。以水果摊贩为例,他会把摊位设在主弄堂与支弄堂的交叉口,但他们会站在主弄堂上,而绝不会是半私密的支弄堂上(见图

1.7

)。傍晚的时候,中国的大爷或大妈会走出来看主弄堂里图

1.7

水果摊贩,主弄堂

的活动,但他们通常都只坐在既看得到主弄堂又不妨碍交通的支弄堂里(见图

1.8

)。这些支弄堂也是人们打麻将、坐着闲聊、洗衣服、修摩托车、照看孩子、洗菜烧饭或照料盆景的地方;而主弄堂则是他们买东西、与路过熟人寒暄的地方(见图

1.9

和图

1.10

)。这些活动,乍看似乎是随意甚至是偶发的,实际上却遵循了一个严密且条理分明的层级系统。这令人想起简·雅各布斯(

Jane Jacobs

)所谓的“有组织的复杂性”(

Jacobs 1993

: 

20

),她认为“有组织的复杂性”是健康城市街道生活的关键。

弄堂,特别是半私密的弄堂提供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它们守护着片区里的住宅。房屋的门有可能是开着的,这样,一个不速之客会受到人们的密切注视,以免他去了他不该去的地方;然而,如果他只是从主弄堂上路过,却不会有人阻拦他。这是一个有益无害而且有效的方法,使居民可以自己管控他们与访客和陌生人的接触,同时又如同我们在第五章讲到的,也为城市街道自我监管在健康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示例。

里弄房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另一种结果,是公私界限不再像西方那么分明。彼得·

G.

罗韦(

Peter G. Rowe

)也曾强调过该结果。罗韦认为,这种“公开、半公开、半私密和私密空间界限的模糊”导致“人们更重视社区、礼仪和遵守秩序”(

Rowe 2005

: 

27

)。中国人待在街道上的时间明显多于西方人,里弄提供的公开—半公开

/

半私密—私密的微妙递进过程看上去不但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完美契合,更是促进这种生活方式要素。西方对这种公开与私密、室内与室外的模糊事实上一无所知,因为它出自亚洲房屋建造的传统实践。我们会在第三章探讨里弄房类型发展时讲到这些实践。

梁允翔(

Samuel Y. Liang

)认为,里弄房的早期雏形是他所谓的“过渡型”,因为尽管它们看上去与当地工匠建造的民间建筑有些相像,实际上却是“中国最早的商业房产,它们的建造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融资和开发方式”(

Liang 2010

: 

6

)。得益于民居传统的延续性,上海里弄房与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一些它的前身似乎有许多共同之处,尤其是农村庭院式住宅和四合院,即北京胡同,但作为一种类型,它自始至终保持着上海的独特性。

试想我们现实中能有多少时候把一件东西说成是独特的?把某件东西说成是独特的,这意味着地球上找不出第二件与之相似的东西。如此一说,这种类型的重要性瞬间上升。上海近几十年的飞速重建,意味着这种类型现正面临威胁,对其分析的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上海的飞速重建意味着里弄房正在遭受破坏。它正被高层公寓、办公大厦、酒店和购物中心取代。我们有义务去尝试了解它们,有可能的话,赶在这种类型尚未从地球上消失之前将它保护起来。

梁允翔指出,虽然现代上海的建筑有完备的记录和研究,但建筑历史学家倾向于把注意力集中在标志性建筑上,即那些

20

世纪初由西方(或西方培养的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

20

世纪初,中国买办和建筑公会才把建筑确立为专门行业,在此之前建造的晚清建筑鲜有人问津(

Liang2010

: 

6

)。

虽然国外建筑师从

19

世纪

40

年代便已开始在中国建造建筑,但直到

19

世纪末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建筑设计行业。夏南悉将

1840

年前后的那段时期视为中国建筑史的转折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建筑师开始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建筑传统或许能从国外的技术和工程创新中受益(

Steinhardt 2011

: 

3

)。但是,正如杰弗里·

W.

科迪(

Jeffrey W. Cody

)指出的,中国的建筑设计直到

20

世纪之交才正式成为一门行业(

Cody 2011

: 

xiii

)。无论建筑有多恢弘、装饰有多华丽,之前的中国建筑都是由默默无闻的工匠建造的(

Steinhardt2011

: 

18

),这和欧洲中世纪的大教堂很像,它们皆由石匠行会建造,直到文艺复兴后建筑师才开始作为独立的设计师涌现。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设立,像西方一样把建筑设计看成一个专业领域的思想开始占据主导。洋建筑师对此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在成立公司时一般都会雇佣至少一名当地绘图员或勤杂工协助他们的工作(

Cody 2011

: 

xx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只是雇佣的人数更多,知名外国设计公司在接到设计任务时都会依靠当地专业人士审核建造的可行性。里弄房相关术语

本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尝试让人们意识到上海里弄房是一种独特且不同寻常的城市和建筑类型。作为本书的引言,这里还将解释一些与之相关的关键术语如“四合院”、“石库门”,以及城市和公共空间等概念,特别是中国人对这些词的理解。第二章将简要回顾上海跌宕起伏的历史,着重关注

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这段时期,因为这是里弄房类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三章将探索先于里弄房出现的住宅类型,如“四合院”,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庭院式住宅。第四章将分析里弄房的布局和作为一种纯商业投资的演变过程。

第五章将研究该类型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很多方面来讲,这都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在这一章中,我对米歇尔·福柯(

Michel Foucault

)一些有关空间和权力关系的理论做了简单但重要的援引,以探索这些关系是如何融入上海的建筑环境的。有关福柯的作品和他写作时所处的学术环境,请参考附录二: 米歇尔·福柯和后结构主义。——作者注这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居住者巧妙利用里弄房空间的方式。第六章继续从其产生的文化生活角度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两位上海作家——张爱玲和王安忆,在她们的作品里弄房均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章还将关注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Kazuo Ishiguro

)一些描写上海市的作品,以及近几年一些以上海为背景的电影,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伯爵夫人》和《面纱》等,从中探索里弄房在描写上海的电影中扮演的角色。作为本书的最后一章,第七章将简单总结主要观点,并探讨里弄房未来可扮演的角色。


书籍介绍

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上海里弄房,是中国传统庭院住宅和西方排屋的混合体。作为上海独有的房屋类型,里弄房模糊了公共和私人生活空间的界限,创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社区生活。然而,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给里弄房带来了破坏。

里弄房是被老上海人称为“家”的地方。本书试图从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去理解里弄房,并探讨里弄房的未来。在本书中,读者能看到里弄房的历史、中国城市的历史、里弄房的不同类型。里弄房给上海还带来一种特殊副产品,这就是对文学和电影的影响。作者用专门的章节对张爱玲、王安忆、张艺谋和石黑一雄作品中描述的里弄房进行了分析。


精彩短评:

  • 作者:uiВоridh 发布时间:2021-06-26 15:03:15

    目的是读他引用梁允翔的部分。我甚至想给笔记文档取名叫梁文辑佚啥的。

  • 作者:璃人泪@2011 发布时间:2015-12-06 10:18:03

    很多熟悉的场景,有些话从个外国人嘴里说出来,觉得莫名感动

  • 作者:颍原真吾 发布时间:2021-03-17 14:53:37

    由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可知,一个直角三角形可以由它的三条边和两个锐角这五个元素中的两个(其中至少有一个是边)唯一确定.有了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结合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勾股定理,就可由这两个元素的大小求出其他元素的大小,这就是解直角三角形.由此可见,关注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对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 作者:思维广又欢乐多 发布时间:2018-08-23 00:23:42

    太泛 非要说的话适合外国人看看玩

  • 作者:urbanstalker 发布时间:2017-01-04 14:29:05

    一个外国人能对中国的文化和建筑有深刻的理解,很不容易。

  • 作者:古籍萌主 发布时间:2016-01-06 22:42:16

    这玩样也能翻译来出版啊。。。本来以为Routldge家的书还是比较靠谱的,没想到又臭又长,翻译也渣。再仔细看豆瓣那些打高分的,特么都是托啊!或许给外国人看看还好,但翻译过来实在没意思。唯一比较仔细看的是最后一章比较新加坡店屋的部分,比较研究确实是国内学者做不太好的。


深度书评:

  • 不够成功,可能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投错了胎

    作者:figure9 发布时间:2021-06-19 09:47:09

    如果你被标题冒犯到,这本书可能不适合你。

    这是一本系统的反鸡汤合集,其中总结了 MILES 这几个让人更容易成功的点(Unfair Advantage):

    Money:钱

    Intelligence:智商情商

    Location/Luck:天时地利

    Education/Experience: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

    Status:社会地位

    并解释了如何利用 Unfair Advantage,让自己更加成功。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么,我读这本书搞毛?

    这本书的应用性在于,你可以通过 MILES 来增加自己的成功概率,而不是盲目努力。

    举个实际例子:

    七八年前,我刚刚工作时,有朋友请教我如何进入微软谷歌,我会搬出一大票经典计算机基础书籍(

    努力

    ),告诉他/她,好好学习基础(

    努力

    ),勤刷题目(

    努力

    ),多写代码(

    努力

    ),这样就有可能进入大公司。

    典型的努力解决一切的大力出奇迹心态。

    现在,别人请教如何进入微软谷歌,我会告诉他/她,读美国(

    Location

    )本科/研究生(

    Education

    ),找推荐(

    Status

    ),找实习(

    Experience

    ),转正。

    这样进入微软谷歌的成功概率,大概是前者的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付出的努力,可能不到前者的十分之一。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反驳:去美国读书一年要三四十万(

    Money

    ),一般的家庭怎么负担的起?

    那就只能拼搏努力,然后利用自己的努力成果,滚雪球,加杠杆,创造自己的 MILES,自己的 Unfair Advantages。

    以上。

    (书评标题源自麦当劳创始人 Ray Kroc 的一段话:

    The two most important requirements for major success are: first, being in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

    , and second, doing something about it.

  • 意识01:心灵哲学中的意识问题

    作者:光影尘迹 发布时间:2019-03-22 12:08:10

    献给心理学习共同体。是不是选择任何一个方向,都会游向同一个宿命?

    全文5420字,阅读需10分钟。来源:微信公众号:源思想

    00引子

    每谈到意识,人们就会自然的发出终结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往何处”。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随意地使用意识来表述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就如David Chalmers所言

    [i]

    ,“意识体验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但同时也是最难以理解的东西(Chalmers, 1995a:200)。” 或许人类意识真的是最后幸存下来的不解之谜吧(Dennett, 1991:21)。

    02物质与意识

    古往今来,对于意识问题

    [ii]

    ,各种哲学争论可以分为两类,即

    一元论

    二元论

    一元论中,一部分理论强调精神、一部分强调物质、还有一部认为没有什么物质、精神,他们都是中性元素。极端点,就分成了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中立一元论

    唯物主义的代表理论是

    同一论

    (identity theory),也就是心理状态等同于物理状态,比如说,意识就是大脑的活动

    [iii]

    。除此之外,唯物主义还包括

    物理主义

    :认为一切心理都可还原为物理科学;

    功能主义

    :即认为心理状态等同于功能状态

    [iv]

    副现象论

    (epiphenomenalism):意识是物理现象伴生之物,但对物理世界不产生任何影响,即意识对人这个机器的运作不产生任何影响,纯粹只是一种多余的副产品。

    而一元论中值得一提的还有

    消除主义

    :我们熟知的心理状态(信念、欲望、痛觉)根本不存在;

    反身一元论

    :精神和物质是同一现实的两个互补;

    异常一元论

    :可以理解成一种非还原性物理主义,认为心理状态的关系不能通过严格物理定律来描述……

    二元论的典型代表就是笛卡尔了,他的二元论是一种

    实体二元论

    (substance dualism),即世界由思维和物质两种元素构成,但它们相互独立。与之相对的是

    属性二元论

    (property

    dualism)——世界只由物质组成,但物质具有物理属性和精神属性。

    但就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二元论并没有解决问题。试问,“心灵不过是大脑的活动”这样的说法不仍然没有解释任何东西吗?心灵不依旧是存在于机器中的幽灵吗(Gilbert, 1949)?也难怪Daniel Dennett会说“接受二元论就等于放弃(Dennett, 1991:37)。”

    03 笛卡尔剧场

    尽管当今几乎没有人承认自己是二元论者,但二元论的观点是那么的深入人心,难以避免,以至于Dennett创造了一个词——“笛卡尔唯物主义”来讽刺那些假装成唯物主义者但骨子里还是依赖二元论的理论。比如与之论战的Chalmers

    自然主义

    (naturalistic dualism)。

    为了检验你是不是虚伪的笛卡尔唯物主义者,我们想象一根蓝色香蕉的不同面,然后在心里旋转它。

    好,试问,你是否感觉到一根旋转的香蕉被投射到了思维的荧屏上?

    显然,心理表象的这个说法是如此有诱惑力,以至于我们都信了。那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屏幕在哪里?

    如果你是一个看着屏幕的意识实体,那么内在的你就会有内在的脑和内在的眼,里面有会有一个内在的屏幕和另一个内在的你,如此一来,就是个无限回推的“级联侏儒”。

    除开上述的

    侏儒问题

    (homunculus problem),还有一个棘手的事情,我们是怎么感受到蓝色的?蓝色的体验发生在哪里?这可和看见蓝色不同。换句话说,我们的客观加工过程是怎样产生主观体验的?

    你可能会很容易延续之前的荧屏观点——被Dennett称为“

    笛卡尔剧场

    ”的东西,认为输入的信息被转换成了蓝色图画映在了彩色屏幕上。于是,你创造了一个布满色素的荧屏和一个小人。可这还是不行的呀。或许就如Dennett所言,大脑并不需要蓝色素,只是每当我们考虑到思维屏幕时,总会以为有什么东西一定得是蓝色的。

    你看,仔细思考思考,你潜意识不也是个二元论者!而这样笛卡尔剧场之所以诱人,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总是有一些是觉知不到的。既然这样,那对我们来说,用一个思维屏幕把意识到的和意识不到的隔开,不就简单了吗。

    我们继续以蓝色香蕉为例。除开“脑中的电影(Damasio, 1999)”、“眼前所见的生动世界图画(Crick, 1994:159)”这样的笛卡尔剧场外,还存在一种可能,即我们看到的是在脑子被表征的思维图片。

    但对于Dennett来说,这是视知觉最终产品的“最难抗拒的模型”和“想象的通病”(Dennett, 1991:52)。毕竟,当你意识到大部分视觉是无意识的,那么请问这样的表征是否进入意识?如果你依旧坚持,那么就请找到它的神经相关物,也就是神经元相关性 (NCC),而这也是认知神经科学在做的事。但倘若并没有这样的图画该怎么办?事实上,这在视觉表征上确确实实遇到了麻烦。

    一眼望去,你可以看到事物的所有细节吗?显然不能。可就如詹姆斯所发问的那样,

    “我们对这些细节一无所知,为什么就能感觉到物体并得出结论呢?就好像物体是一个连续体、封闭体一样。应该有缝隙存在啊——但我们从未感受到(James, 1890, i:488)。”

    可能这只是一种信息缺少罢了,也可能是大脑自己填充了缝隙。

    就填充来说,盲点研究似乎很有说服力。把一个小问题精准投射到盲点,可以让他从视野消失掉,而物体所在的位置,我们看到的就只是背景的延伸。那这不就说明是大脑自己填充了缝隙么?

    Dennett可不这样认为,他将之称为“发育不全的笛卡尔式唯物主义呆板的赠品(Dennett, 1991:344)”。试问,当你走进一个贴满玛丽莲梦露的房间,你一眼就看出来,这些画一模一样。但如果有一张被恶性涂鸦了呢,想必,你也能很快意识到不同。你可能会说,你看到了房间所有细节,但事实是这样吗?

    要想辨认一张画,就得直接观察它,而与此同时,其他的画就相当于一堆模糊的点。你在扫视过程中,不断确定这是梦露,这也是,这些都是。可当你能判断一张是梦露的时候,即便你没有确定其他也是梦露,你的大脑也会迫不及待下结论,把所有的区域贴上梦露的标签。而你所能看到的涂鸦,是异常检测的结果。

    但问题是,给你的感觉可不是这样的。外部世界确实有成百上千的画像,而它们确实是你所看到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你脑子有一模一样的梦露的表征。你脑子表征的是“那里有成百的画像”,即“无论你多么清晰地感觉自己看到了所有的细节,那些细节都在外部世界,而不是在你的脑中(Dennett, 1991:355)”。

    当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知觉理论可丰富着呢

    [v]

    那没有了笛卡尔剧场,我们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吗?在下节的意识理论中会具体讨论。

    04 感受性

    我们先回到意识内容,哲学家们将“意识”用于四个主题:一般知识(knowledge ingeneral),意向性(intentionality),内省(以及它专门产生的知识)(introspection)和现象经验(phenomenal experience) (Lormand,2016)......

    其中最有趣的自然是现象经验问题。试问,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感觉?

    Thomas Nagel提出蝙蝠的主要原因是蝙蝠和人的感觉系统完全不同,它的世界我们难以想象。那么,作为蝙蝠的感觉会像是Dawkins所说的,和视觉的感觉一致吗?

    Nagel(1986)认为,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一只蝙蝠的感觉像什么。即使我们知道所有蝙蝠看世界的原理,我们也永远无法拥有用声呐看世界的经验。而这种差异不是来源于物质的差异,即便我们都是人,你也无法知道我的感觉经验像什么。而这也就是Ned Block所称的现象意识(phenomenal consciousness),可以近似理解为体验。

    那这样的话,我们可能会说,每个人对于同一事件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而这种被哲学家称为

    感受性

    (quality)的东西肯定是存在的。

    这看起来是相当正确的,但Dennett试图说服人们,“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感受性”(Dennett, 1988:74)。

    但他否认的是感受性的实在性。比如,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经验为椭圆形,但我们不能说存在椭圆性感受本身。他认为如果感受性存在,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把它用科学的方式解释,而这样的话,我们所说的那种难以言表的、主观的原始感受只是一种错觉。

    我们可以问问,喜欢喝啤酒的人,他们喜欢的啤酒味道是第一次接触的第一口味道,还是其他味道呢?想必第一口肯定是不习惯的,甚至是不好喝的。那你可以问他,那第一口和现在喝的究竟有什么变化呢,他所喜欢的味道到底是什么味道呢?我们可以发现,我们通常会以含糊不清和前后不连贯的方式去思考我们的感受,而感受性的加入反而使得整个问题更加混乱。

    为反驳物理主义,那我们再思考一个Flank Jackson提出的“

    黑白玛丽

    ”实验。

    已知玛丽是个神经生理学,她知晓一切关于颜色知觉和与之相关的所有知识。但问题是她从小到大都呆着黑白房间里,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除了黑白以外的任何颜色。但有一天,她走出房间,第一次看到红色,会发生什么?她会惊讶吗?他会掌握关于颜色的新知识吗?

    Jackson认为,玛丽肯定会学到新的东西,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得有颜色的感受性(Jackson, 1986)。那么,这也就说明有关世界的物理事实并非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情况是这样吗?

    Dennett反问,如果我们给玛丽一根蓝色的香蕉,那玛丽会上当吗?显然不会,她会说“嘿,休想骗我!香蕉是黄色的,但这东西是蓝色的(Dennett, 1991:399)。”而我们之前之所以会觉得玛丽会产生新知识,是因为我们根本无法让玛丽知道关于色彩的一切可以被知道的知识,Jackson把我们都哄骗了。

    为了让我们更容易想象玛丽掌握了所有物理知识,Dennett发明了“

    标准Mark 19机器人

    (a standard Mark 19 robot)”,这样的话,玛丽变成了机器人玛丽,她有着关于颜色知觉的所有硬件,但她的摄像头是黑白的。那么当我们给她换成彩色摄像头时,玛丽会惊讶吗?显然不会,因为机器人玛丽可以用她几兆字节的RAM构建一个关于颜色视觉的模型,那么同样的,更换摄像头又有什么好惊奇的(D. C. Dennett, 2005)。

    哲学僵尸

    可比黑白玛丽要厉害的多。试想你如何证明你有意识?

    倘若有一个人不仅外貌像你,行为像你,甚至说话方式也像你,就是在别人看来,他就是你。但这个虚假的你却没有意识,也不存在所谓的感受性。那么试问,我怎么去判断你不是那具哲学僵尸?那这样的话,我们所说的意识不就是一种附加物吗,意识不就不必要吗?

    再考虑一个

    僵尸星球

    ,这个星球有着所有人的僵尸形态复刻,但显然他们都没有感觉。他们能用我们已知的所有词汇,关于思考、相信、理解的,但他们都不懂,也不会有相关体验。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僵尸星球里的僵尸不能思考,那他们就不可能像哲学家一样考虑感受性和意识问题,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些就是已知词语。所以说,下放到个体,僵尸和我们难以区分,但上升到文化,意识是必要的,僵尸哲学家可和我们不一样(Moody, 1994)。

    自然Moody的想法有明显的漏洞,僵尸可是在任何行为上是完全一致的,管你哲学世界,我们就是不可能区分开(Sutherland, 1995)。那么我们再升级一下,考虑一下Dennett的

    超级僵尸

    这种僵尸可以自我监控,不管你问什么哲学问题,他都能回答自如,和我们一模一样。更恐怖的是,他认为他有意识(Dennett, 1991:311)。所以,“我们都是僵尸,没有人有意识(Dennett, 1991:406)。”

    这显然是种幻觉,而这也被Dennett称为“明显的默认意识理论(the obvious default theory of consciousness)(D. C. Dennett, 2016:65)”。他发问,“为什么不加入我去和僵尸跳支舞?难道你还傻傻呆在原地,被这种不可动摇的直觉所迷惑(D. C. Dennett, 2001)?”所以,对于他来说,下个世纪的某个时候,人们回顾这个问题,只会觉得好笑,毕竟这不过是一种错觉,又何必纠结。或许,“如果你有耐心,并开放思想,它便会过去(D. C. Dennett, 2005:23) ”。

    05 进化

    为什么我们要有意识?进化论对这类问题显得尤为擅长,自然是适应呗。但这其实可以简单分为三种思路(Blackmore, Troscianko, & Troscianko, 2018):意识不必要,参见上述的哲学僵尸,想想为什么进化创造了我们,而不是哲学僵尸呢(Moody, 1995:369);意识有某种功能,它独立于其他适应性性状,那么这种不同是什么呢,参见后文的意识理论;意识不独立于其他适应性性状,那么意识为什么要出现在像我们这样的生物身上呢,鸡鸭狗为什么不行。

    Dennett提供了一个

    生成检验之塔

    的进化框架

    [vi]

    ,在塔的每一个层次,新的变异被生成,然后接受测试,接着各种前所未有的心智被创造出来(D. Dennett, 1995)。而在格里高利式造物一层,动物装备了模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实体(D. Dennett, 1995:341)。而这就是自我创造的方式(D. Dennett, 1995:367)。对于他来说,自我只是“对本身的假想机器的无害的用户错觉”(D. C. Dennett, 1991:311),而人类意识本身则是一个巨大模因复合体。

    06 总结

    意识问题总是这样有趣。虽然我们不可能指望自己可以完全理解意识,但当我们在讨论的过程种,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经验还有生命意义好像发生了一些改变。正如Dennett所言,“当我们理解了意识……意识将会不一样(D. C. Dennett, 1991:25)”。

    那就让我们继续前进,从心理学角度一探究竟

    [vii]

    References

    [viii]

    [1] Blackmore S., Troscianko E. T., & Troscianko E. T. (2018).

    Consciousness: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755021

    [2] Chalmers, D. J. (1995). The Puzzle of Conscious Experience.

    Scientific American

    ,

    273

    (6), 80–86.

    [3] Crick, F. H. C. (1994).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 New York, NY, England: Charles Scribner’S Sons.

    [4] Damasio, A. (1999).

    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

    . Fort Worth, TX, US: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5] Dennett, D. (1995). The Path Not Taken.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

    18

    (2), 252–253.

    [6] Dennett, D. C. (1988). Quining Qualia. In A. J. Marcel & E. Bisiach (Eds.),

    [Book Chapt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Dennett, D. C. (1991).

    Consciousness Explained

    . Penguin Books.

    [8] Dennett, D. C. (2001).

    The Fantasy of First-Person Science

    .

    [9] Dennett, D. C. (2005).

    Sweet Dreams: Philosophical Obstacles to a Science of Consciousness

    . MIT Press.

    [10] Dennett, D. C. (2016). Illusionism as the Obvious Default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8.

    [11] Gilbert, R. (1949).

    The concept of mind

    . Hutchinson University Library.

    [12] Jackson, F. (1986, May 1). What Mary Didn’t Know.

    https://doi.org/10.2307/2026143

    [13]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 Dover Publications.

    [14] Lormand, E. (2016). Consciousness. In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1st ed.). London: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0415249126-W011-1

    [15] Moody, T. C. (1994). Conversations with Zombie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

    1

    (2), 196–200.

    [16] Moody, T. C. (1995). Why Zombies Won’t Stay Dead.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

    2

    (4), 365–372.

    [17] Sutherland, K. (1995). Zombie Earth: Editorial Introduction to a Symposium on Todd Moodys Conversations with Zombie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

    2

    (4), 312–312.

    Note:

    [i]

    文章提及的外文人名中译以谷歌精确检索条目数百万为限,达到者在正文中采用中译(文献索引不作中译),未达到者,保留西文原名不作翻译,以免人名中译造成不必要困扰。特此致敬李晓煦老师。

    [ii]

    文章多参考Susan Blackmore 本文。另,学生学疏才浅,还望拍砖指正。

    [iii]

    同一论根据意识和大脑活动的对应又分为为

    类型同一论

    (type identity theory)和

    个例同一论

    (token identity theory)。前者为一对一,认为某一类型的意识对应于某一种类型的大脑活动;后者一对多,同一类型的意识可能对应于多种类型的大脑活动,但具体的某种意识与某种大脑活动是一一对应的。

    [iv]

    功能主义又以还原和非还原两种方式隶属于物理主义,像Jaegwon Kim属于前者,而我们熟悉的H. Putnam、J. A. Fodor和Ned Block属于后者。

    [v]

    视觉理论可参考知觉心理学部分,文中提及的更多是视盲现象。

    [vi]

    可参考我的旧文《丹尼特的生成检验之塔》:

    https://mp.weixin.qq.com/s/aqg5WZlBAYpvGXnEEZQjvw

    [vii]

    这将是一系列的文章,算是我作普通心理学复习的产出,也可以说是心理学习共同体未竟的事宜。我将把我知道的,根据普通心理学的框架重新书写。这是意识章节的第一章,敬请期待。另外,学生深知自己学识不足,如有错误,还望见谅并提醒,期待你的反馈。

    [viii]

    文章参考文献可以移步QQ群366107271进行审查监督,行文所用材料在群文件可以一一找到。如有余力,建议阅读原文。另外,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资料”可获得QQ群二维码,回复“交流”,微信群二维码呈上。愿共同进步。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8分

  • 人物塑造:9分

  • 主题深度:3分

  • 文字风格:4分

  • 语言运用:5分

  • 文笔流畅:6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4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9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6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5分

  • 事实准确性:8分

  • 文化贡献:6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7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6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8分

  • 是否包含广告:7分

  • 加载速度:4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4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无多页(438+)
  • 博大精深(182+)
  • 种类多(628+)
  • 书籍多(101+)
  • 书籍完整(332+)
  • 内涵好书(479+)

下载评价

  • 网友 游***钰: ( 2024-12-31 08:36:50 )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相***儿: ( 2024-12-18 07:24:13 )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田***珊: ( 2024-12-15 10:34:37 )

    可以就是有些书搜不到

  • 网友 濮***彤: ( 2024-12-19 16:02:45 )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隗***杉: ( 2024-12-24 20:21:49 )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康***溪: ( 2024-12-28 08:30:44 )

    强烈推荐!!!

  • 网友 后***之: ( 2024-12-22 09:01:48 )

    强烈推荐!无论下载速度还是书籍内容都没话说 真的很良心!

  • 网友 孙***夏: ( 2024-12-17 04:17:43 )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芮***枫: ( 2024-12-21 02:20:42 )

    有点意思的网站,赞一个真心好好好 哈哈

  • 网友 利***巧: ( 2025-01-02 04:33:23 )

    差评。这个是收费的

  • 网友 印***文: ( 2025-01-04 17:27:44 )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步***青: ( 2024-12-29 07:41:01 )

    。。。。。好


随机推荐